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07 22:24:26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新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紧要任务、关键保障,更是建设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意义。新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六分之一组成部分,其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促进新疆提升全面发展层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涵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具有丰富的当代内涵:第一,乡村与城镇平等发展,不仅包括文件所叙述的地位平等,也包括在发展机会、政策倾斜、技术资金投入等全方面的平等。乡村振兴战略将我国乡村看作一个发展整体,突破以往乡村被动的依附于城镇发展的陈旧思想,将发展靶向面向农村,利用城镇优势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流转,形成一套崭新的运行秩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本体内生发展力量,处理好乡村内在关系,激发其整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乡村良性发展接续机制。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之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中的详细施行。“产业兴旺”推进经济兴盛,以建设乡村现代化多元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乡村现有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建立新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链,以经济繁荣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生态宜居”实现“绿水青山展露笑颜”生态愿景。加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落实“村村通路”政策实施,并着力解决乡村医疗机构空缺问题,且需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将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二者良性循环,让乡村成为山清水秀、环境宜居的居住地。“乡风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坚持改革乡村陋俗,推进建立农村教育、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蜕变。“治理有效”体现政治发展层次。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扬率领力量,不断完善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加强乡村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激发基层农民自治精神,规范农村约定俗成的道德治理,将法治-自制-德治相结合,形成有效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缩影。坚持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维护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降低农民恩格尔系数,增强农民幸福生活感知度,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二)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程,首先需明确乡村文化内涵。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是某一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干系总和。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由此,乡村文化可概括为:“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呈现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自然风貌等因素,这些因素入境问俗,随着历史变更与区域环境迥异而变动,展现出具有浓厚韵味的当地农家风情。乡村文化是农民平居生活的式样,是其满足精神世界需求的主要方式,同样是农民一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新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与普遍乡村文化大体一致,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习俗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其中较多体现出少数民族习俗。由于较强的地域、民族、自发属性,少数民族习俗与汉民族习俗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使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行为、观念、社会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渗透入新疆民族地区整体乡村文化中。(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在联系。中国社会浓厚的乡土本色,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结。首先,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中华文明是在最初朴素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历经历史研磨,打造而出。时代更替,乡村文化仍保持其精髓,深入扎根于中华民族骨血中,并紧随时代变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泉源,同样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决保障。其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明如活的种子一般,建立在中华民族人与社会共同的精神信念基础上,抽芽、结果。”中华文化潜濡默化的浸染力,将其烙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使文化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也是指导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践诺的精神能量。再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骨血”,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文化振兴是党中央针对性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要的战略部署,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使命和强劲保障。

二、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我国发展日新月异,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乡村振兴,须要深入分析新疆民族地区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人力资源流失。近年来,新疆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上发展,但城乡发展差距却依旧呈扩大趋势,发展不平衡使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凸出。首先,城乡发展失衡,资源配置不平等,科技、政策、资金等投入向城镇倾斜,造成乡村经济增长滞后,文化发展与新时代城镇文化发展脱节。其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些许不相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充满吸引力的现代城镇文化对抗,逐渐沦为稀有、边缘文化,文化自信在本地区村民中难有建树,不善于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文化振兴带来阻力。最后,城镇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达经济吸引大批乡村居民搬迁至城镇,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其中青壮年居民迁居占比颇高,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由于新疆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组成,年轻人才的流失,乡村中留下的中老年多数不懂汉语,文化振兴政策难以推行。因此,文化振兴工作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挽留乡村人才,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首要困境。(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不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部署,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振兴的力量之源,需要百姓、政府的鼎力合作,但民族地区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出现些许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因供求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服务低效。新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据新疆总人口的40.1%,因地区性缺乏少数民族人才,在乡村中采用的文化服务体系,多以投放汉语书籍、开展汉语文化宣传讲座等形式,与新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不相符,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难以满足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对新时代文化知识的需求。其次,落后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完善。新疆民族地区存在一定数量“仅脱贫”乡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无法及时更新相关服务设备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不了解当地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政府工作人员在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全方位乡村振兴工作,造成相关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时间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因而,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之一。(三)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特色文化内涵。新疆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史称西域,这片土地古老悠久且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农业、政治发展投入较多精力,忽视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发掘建设。首先,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文化被城镇文化同化严重,民族地区保留下来的民族特色建筑、服饰、屋内装饰、食品等过多融入现代化元素,逐渐失去民族文化内涵,这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过程色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方式少。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点倾斜于建筑、食品等方向,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手艺等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却被置之度外。最后,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民族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但随着对新疆民族文化理解透彻的老年族群逝世、文化振兴主体人才的流失,造成现代青年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节庆特色文化内涵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并未达到价值认同与耐心钻研的深度,这使新疆民族地区新一代青年乡村居民日渐失去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上此类现实问题对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挑战。

三、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实现振兴,需要在党中央的政策支持下,以乡村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新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方位-多途径”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以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回流。城镇和乡村是发展共同体,城镇的繁荣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经济保障,乡村的发展是城镇稳固的根与魂。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回流不仅要实现乡村经济腾飞,更要注重教育实施。首先,推进城乡文化振兴联动,达成文化抵补。一方面以现代化城镇积极文化作为“破冰铲”,清理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中存有的极端宗教观念、守旧价值观、民族不融思想,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同时城镇以现代化科技形式帮助农村建设多元化文化产业链,并为其文化产品输出打通道路,以网络直播、淘宝卖货等形式增加民族地区产业知名度,在乡村文化软实力下增强农民经济水平,减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另一方面城镇发展需借鉴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与农民勤劳奋斗价值观的继承,对建设独特优良的城镇文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症结在“人”。一要在乡村发掘新经济增长点,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创造性,政府应对农民创建新型产业做出相关政策支持,以优厚待遇吸引青年大学生、职业技术人员等,为其下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选择;二要在农村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利用援疆政策留住人才,提高留疆人才待遇,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工作事宜,对其“扎根边疆,大有作为”做好后勤保障。最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教学水准,促进人才回流。部分乡村居民虽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但因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不得不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自己学习更多技能而移居城镇。为促进人才的回流,乡村学校可申请先进地区教师下乡轮岗支教,并针对特殊民族地区实际状况招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人才,辅助教学计划推行。同时,在乡村展开相应“双语”技术培训,让农民“不离家”就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从根源截断人才移居城镇的想法。(二)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是推动整体乡村振兴的关键点。首先,“政府———统领全局”,展开针对性“双语”文化需求民意调查,联合企业和居民,形成有效文化需求供给体系。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水平的乡村居民进行调查可具体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投放民族语言书籍、电影等,帮助其理解新时代文化内涵,也能激励农民对文化振兴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其次,“市场——资源配置”,因新疆民族地区存在资金缺乏现象,政府可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链投资空间大进行宣传,鼓励企业到乡村投资,对乡村缺乏的健身房、民俗馆等配套文化振兴服务设备进行落实。最后,“社会———协同配合”,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寻求民族精英,向不懂汉语的农民宣传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普及文化服务体系的用法,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政府可进行荣誉、投资优惠政策奖励,也可在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中适当融入股份制度,以股份参与和股息奖励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总之,严格新疆民族地区政府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加强政府、人民和企业之间的配合。可分支出专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对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具体流程,深入农民生活环境中听取农民对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提高政府人员工作效率,也为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三)精准定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项目。新疆民族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民族文化、美丽的古村落建筑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带来便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泉。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根脉,深化开掘文化内涵,焕发乡村特色文化光彩。西域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特色民族文化,也展现着农民奋发图强、勤恳无畏的优良精神。应集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色,组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馆,展示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促进新疆民族地区文化力量的踔厉奋发。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要准确执掌城乡关系,不可对城镇文化一概否定,且要在完善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上对乡村进行新规划建设。其次,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铸造民族文化“名片”。新疆旅游业大好发展前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机,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在乡村中建设特色文化体验点,让游客深入乡村居民的家中,体会新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品尝民族特色糕点,也可举办集会,让游客加入少数民族的婚礼节庆中体验少数民族热烈的激情。再次,结合新疆民族地区地理风貌,依托新疆优势瓜果食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开办乡村特色名宿,吸引旅客入住,亲密体味乡村生活,还可在民宿附近开办采摘园,吸引旅客入园亲自动手采摘,通过游客扩大产品知名度,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内涵,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最后,保护新疆整体自然风貌,振兴生态文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观基础上,发扬乡村文化产业,使承载着乡愁的一山一水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况。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千万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蓝图铺设进程。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下,要牢牢把握新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交融,立体化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推进新型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稳固文化根底。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马良.农村文化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4]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度[N].人民日报,2012-05-22.

[5]张俊飚,张露.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N].湖北日报,2017-11-12.

[6]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2019(07).

[7]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8]彭莹.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问题探论[J].上海城市管理,2018.27(04).

[9]杨玲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3.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2篇

电子信息技术+乡村经济。位于陕西省留坝县的社火坪村2021年积极尝试发展数字经济,为农业增收和乡村旅游提供助力。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为传统农业赋能,社火坪村依托本村丰富的林木资源,通过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对传统食用菌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新大棚能对食用菌生长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情况进行实时观测,同时依照不同生长时期进行合理调控。除此之外,农户还可以通过app控制卷帘、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商品销售环节,留坝县专门成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机构,同时设置配套的物流分拣机构,搭建县、乡、村的三级电商销售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业务。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休闲农业赋能。社火坪村通过举办“稻田音乐会”“VR慢直播”等活动,打造本村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对稻香园、荷塘营地等景点安装视频设备,搭建乡村旅游监控平台,对景点进行实时智能数字化管理;还探索了一种新型认养模式,通过让游客在线上或线下认养土地、畜禽等,实现云种田、云养殖,实现了在线农场的亲身体验。

电子信息技术+乡村治理。浙江省宁海县港中村与浙江省移动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一套乡村治理“数智化”新模式。该模式借力电子信息技术,在村里设立数智大屏,搭建集乡村综治、智能党建、田间地图于一体的数智系统,理效率提升、乡村问题及时处理、乡村情况随时了解。港中村实行“智能看家”的村级治理模式,通过摄像头安装,实现了村级重点区域无死角全覆盖,实现了联防联控的目标。该村共有500余户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因此时常有不法分子上门推销劣质保健品,为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港中村一方面通过监控系统对进村的陌生面孔进行智能分析判断,另一方面通过安装智能喇叭,无需入户就可以实现防骗宣传的目的,多措并举提升了老年人的防骗意识,避免村民财产受到损害。除此之外,浙江省移动公司还为离家打工的年轻人提供了“手机看家”的贴心服务,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能够通过手机实时观看家中老人的身体情况,最大限度地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港中村是宁波市首个将智慧广播、智能安防等多项电子信息设备、技术融于乡村治理的村落,这极大提升了当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乡村教育。湖南省新田县一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电子信息技术与乡村教育工作相融合的发展路径,该县曾接受央视《消费主张》栏目的专项报道。通过全面加强信息化智能基础设备建设,新田县全县学校的全部班级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并且在2022年成为全市首家完成教育专网建设的先进县,能够让每个教室中的学生都能够联网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成立起了“互联网+教育”应用平台,涵盖了“云家校”“云督导”“工作圈”“云管理”“云课堂”等项目,让学校管理工作变得更智能、更高效,学校老师们也可以通过工作圈来记录工作日常,分享教学经验体会,同时通过线上系统办公,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针对思政课程相对较为枯燥的问题,新田县专门设立了“追光课堂”,通过网络化、视频化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该县还搭建了网络教研联盟,实现了乡村和城镇学校的教学资源互联互享。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应当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农村方方面面的革新及效率提升,最终让农村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3篇

《现代金融导刊》(CN:10-1694/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热点聚焦:这个栏目关注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重要事件,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这些热点可能涉及宏观经济政策、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乡村振兴·兴农探索:该栏目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金融发展,介绍和探讨相关政策、案例和经验。内容可能包括乡村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业务探讨:这个栏目主要涉及金融机构的各类业务,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案例分析,探讨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创新模式和管理经验,为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借鉴。银苑说法:该栏目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观点的平台。作者可以在这里发表对金融领域的见解、观点或体会,内容可能包括对政策的解读、对市场走势的分析、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等。这个栏目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本权威的金融专业杂志,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金融信息和知识。通过各个栏目的设置,它涵盖了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政策变化和市场趋势,同时也为金融从业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和经验分享。希望《现代金融导刊》能够继续发挥其作用,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善组织体系,增强服务载体

我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战略部署,在实施全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按照《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实施民生工程,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现已完成基层社建设前期选址布点工作,为后期改造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贯彻上级指示,精心谋划部署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我社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紧紧围绕“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完成“十四五”时期供销工作前瞻性谋划和战略性部署,助力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快发展。

(三)做好农资保供,保障春耕生产

为确保疫情防控不误农时,有效保障春耕农业生产,我社认真组织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用物资的调运和储备,确保春耕备耕农资供应充足、质量可靠。截至目前,我社共组织开展配送服务130余车次,配送发放各种化肥、农药、农膜等物资2800余吨。在组织物资配送的同时,我社还利用宣传车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春耕技术指导,为防疫期间农业生产服务,全年农业丰产做出积极贡献。

(四)抓实抓紧抓细,强化疫情防控

为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供销责任,我社于年初制定了应对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根据区应对疫情应急指挥部安排,按照满足3个月满负荷运转需要做好疫情物资储备工作。此外,我社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稳妥有序地推进区社干部职工疫苗接种工作并大力宣传疫苗对维护群众健康的积极作用、接种禁忌症等事项,为构筑全区免疫防线作出应有贡献。

(五)发挥供销优势,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做好精准扶贫。继续抓好螺溪街道办凉亭桥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积极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送化肥助春耕”等活动,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开展消费扶贫。号召全体帮扶干部积极参与消费扶贫、奉献爱心,争做消费扶贫的代言人,首先是帮扶干部身体力行,不断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消费扶贫信息资源,宣传推介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其次区社工会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以购代捐”活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截至目前,购买农副产品1.2万余元,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六)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

1.狠抓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严格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与下属公司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组织相关股室在系统内进行自查14次,整改隐患7处,规范线路6处,全系统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积极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4起,对重点和基层反映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和答复。

2.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一是组织干部职工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党史集中学习、组织实地参观、聆听党史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促使全区供销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清单,细化责任,有力地促进了我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认真完善党员台账,严格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制度。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联手服务意识弱

实施全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需要相关部门、乡镇的大力配合,但实际工作中与相关部门、乡镇联手服务意识弱,力度不够,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基层社建设资金缺口大

基层供销社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专项资金辅助不够,造成部分为农服务项目规模偏小、档次偏低。

三、202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和区委六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署,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宗旨,以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着力健全完善供销组织体系、为农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不断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为全力推进“三个新高地”建设贡献供销力量。

四、工作预期目标

(一)实现经营服务总额增长9%、利润增长8%以上。

(二)2021年,建设新型示范基层社9个、改建村级基层社3个,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2个。

(三)农民职业技术培训16人。

五、工作要点及举措

(一)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主要任务

1.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区情社情,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大局,推进基层供销社经营服务网点延伸下沉,在全面摸底的情况下,择优选择社会经营户,接受区供销社业务指导,力争在2021年底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村培育建成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2个。为村民提供农资和日用品供应、再生资源回收、代收代办、农业技术指导等多样化服务,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问题

2.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1)提升乡镇供销社发展。根据村镇调整和乡村发展规划,重新梳理基层社的辐射面积,对经营实力较弱的涉改乡镇供销社,通过社企带动、项目支撑和资产联合开发等方式实施改造提升,采取“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社融合”发展模式,力争在2021年新建基层社示范社9个,实现“三社”组织融合、经营融合和服务融合,把惠农供销社办成真正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

(2)创新村级供销社建设。以党建带社建,促进村社一体化发展,推行“村‘两委’+供销合作社”的“村社共建”模式,各乡镇(街道)要将基层供销社作为涉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主体,承担公益和政府购买服务,收益作为村级供销社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在2021年涉改村组建村级供销社3个。

3.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积极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的批示精神,切实强化对供销社深化改革、培育壮大、组织发展支持力度。已建立供销社的乡镇,要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为契机,向乡镇供销合作社注入闲置场地、房屋等资产及必要的资金,增强服务能力,合力打造乡镇党委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乡镇区域性为农经营服务平台,并通过入股村级供销合作社运营服务平台等方式,组织指导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工作;暂未建立乡镇供销合作社的乡镇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性质的新型乡镇供销社合作社。

4.聚力培育基层供销社队伍

进一步强化开放办社、人才兴社的理念,鼓励致富能力强、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农村能人、村“两委”干部担任或者兼任基层供销社负责人,创造条件吸引一批高校毕业生和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干事创业,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敬业、实干、团结、高效的工作作风,营造干净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完善中层干部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骨干作用。

5.强化党建引领

(1)加强政治建设。持续在深学笃信笃行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2)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的学习力、执行力、服务力、防腐力、创新力和凝聚力。开展机关文明规范化股室创建活动,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弘扬锐意创新、勇于争先、求真务实、高效服务、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推进发展的新对策、新举措。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千方百计为基层和企业发展解难题、办实事。

(3)加强队伍建设。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政治标准,建立健全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干部任用机制,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结构优、作风好的干部队伍。着力建立一支爱供销、懂经营、会管理、勇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供销合作社文化,为新时代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6.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区供销社要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基础上,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产业主体众多的优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加快建设更加健全的基层组织体系。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村绿色生态服务体系。继续利用“扶贫”“好充食”等集体商标,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产业服务功能,持续做好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工作,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产品;营销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倡导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具体提出实施以后,各级政府、各个乡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乡村建设,农产品市场也在逐渐不断扩大。农产品产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营销策略的竞争,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机遇与营销方式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程度。互联网进一步拉近了买方与卖方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购买方式,实现了足不出户购物的愿望。但目前农产品的营销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稍有滞后,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的发展潮流趋势,利用互联网的天然优势,助力农产品的营销,改变传统的营销策略,探讨新发展背景下农产品产业营销新策略及新模式,促进农产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农产品是具有一定区域文化特色的农业产品和特色制作工艺的总称,农产品相关的文化包括农产品在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尚、习俗、精神、体验等现象。农产品作为农村特有的产品,绿色、营养是它的代名词,往往是依靠当地特有的资源,生产手段相对简单环保,符合现在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追求。但它与普通产品营销不同的是,有的农产品拥有不易存储、受天气影响较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不同的农产品营销要结合它本身的特性采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农产品营销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可以有效整合当地农村的固有资源与人文条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等,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达到整合农业资源,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农产品营销策略是指根据前期的调研等在明确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及相关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与营销手段。围绕农产品的营销,主要包括有农产品的组合策略、包装策略、品牌策略及开发策略等。

二、提升农产品营销策略的意义

一方面,提升农产品营销策略有利于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可少的关键策略。根据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挖掘顾客最深的需求,扩大顾客群体,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水平。最后,进行市场调研为每一种类型及品质不同的农产品找到目标群体,找准市场定位,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销售,减少宣传资源浪费。2.定价策略定价营销策略作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策略,对各类型农产品进行精细分类,实施多元化、精细化的定价方式,逐步满足并适应消费者的内在多样化需求,对于农产品的品牌发展、标准化程度提升、附加值增加、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的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整合市场,对同类产品进行市场调查,统一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参考价格,保证种植农户及合作社的收益。按照产品的品质和包装分不同档次分别定价,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的不同需求。在研发的新产品流入市场的时候采用限时优惠定价,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新农产品的销售量,为新农产品打开市场,提高新产品的知名度。3.渠道策略营销策略渠道作为整个营销系统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营销渠道主要包含有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正确的营销策略渠道对于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具有关键作用。自从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网上购物这种便捷的购物方式。进一步整合各个销售渠道,积极与各大电商平台开展多方式的密切合作,如针对各大电商优点与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设多种农产品线上旗舰店,进行官方认证与提供辨伪方式,拒绝伪劣农产品进入市场,损害品牌荣誉与消费者权益。同时,应该积极完善自己的官方农产品平台,建立公众号,发表农产品系列小故事吸引顾客,拓宽销售渠道。在抖音、小红书等小视频,消费者可直接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产品的各种信息,产品品质更能得到信服。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意突出产品特色吸引新的顾客群体。最后,吸收借鉴现在特有的新零售相结合,通过提供服务和优质环境给顾客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增加农产品品牌的好感度,留住原有消费群体,进一步加强建立出口渠道,和各大贸易出口公司合作,让农产品走出中国。4.促销策略农产品促销策略是指通过各种推销的方式,向消费群体传递农产品的特征、优点等信息,帮助消费者加强对农产品的认识,加大购买欲望从而进行农产品的购买的活动。促销策略的提升依赖专业化人才,专业化人才是良好促销策略诞生的基础。因此加大专业化营销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专业技能的训练,可通过在各农产品官方网站开设留言板,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选取最佳留言,奖励相关农产品,或和现在知名网红和主播合作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也能通过这种服务营销策略扩大知名度,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利用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旅游业便利的宣传条件,现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特色民俗文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结合特有风俗文化宣传,加大文化和农产品的结合,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底蕴内涵。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下定期展销会、销售交易会进行农产品试吃、降价销售、产品介绍等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了解农产品的魅力。同时,加大与影视方面的合作,通过电视,电影的广告植入来扩大知名度,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额,在电影电视等剧情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种植农户的辛苦,使助农深入人心,通过加大助农宣传,从而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5.服务营销策略服务营销与普通营销有显著的差异与区别,服务营销在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离性及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因此在制定农产品服务营销策略时,应针对服务营销本身的特点进行策略制定。在无形性方面,对农产品进行服务营销策略制定时,应注意外在服务环境的设置,让消费者通过环境就能了解到服务的理念、水平;在异质性方面,农产品服务营销策略要加强服务的可控化,使服务营销及服务质量被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获得良好收益。在不可分离性方面,让农产品服务网络化程度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具体的运用,使客户享受到专业的服务,也能在购买过程中体会到快捷方便的服务,提升关系营销。在不可储存性方面,农产品在营销策略中可以利用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服务过程的及时必要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也更好地提升效率与服务速度。

三、结语

为进一步塑造好农产品品牌,更好促进销售,达到产业增产、果农增收、农村发展的目的,各地出台系列对应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时代在变化,现代经济体系在不断发展健全,在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农产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研究发现各地尽管农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农产品的供应市场也非常大。面对这样的局势,各地农产品的营销策略也需要随机变化,才能在众多的农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跟上农业结构不断更新的发展进程。虽然近年来,各地注重了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建立,但是发展速度仍然不尽如人意。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农产品营销策略找出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在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适合农产品特点的营销策略,希望能对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加快我国乡村振兴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朱鑫彦.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省农产品电商与物流协调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2(02):31-33.

[2]姜峰.浅析农产品在网络直播平台的营销策略[J].山西农经,2019(4):83.

[3]党养性.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18(10):3-7.

[4]强宇航,李成成.陕西省农产品营销渠道分析研究[J].商讯,2021(01):12-13.

[5]徐嘉忆,石国鑫,吴云霞,赵宇.新零售时代国内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创新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24):33-35.

[6]刘晖.适用于乡村旅游消费人群需求的农产品营销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7(3):68.

[7]鄢华.我国农产品促销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2006(11):20-21.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民宿业集群;成长机理;乡村旅游;启示

实施乡村振兴既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不仅能带动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还能实现乡村生态资本增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民宿业具有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乡村社区活力、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城乡互动融合等多种优势[1]。因此,发展乡村民宿业不仅是农民创业的新途径,更是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乡村民宿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民宿旅游业寻求运营范式变革、释放自身潜力的主流共识,它具有品牌效应强、市场拉动力强、农民参与数量多和农民致富效果好等特点。在乡村民宿业集群式发展中,已形成了“黄山宏村”“德清莫干山”民宿业集群等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其中以德清莫干山民宿业集群最为典型,带动了全国民宿经济的蓬勃发展。后脱贫时代,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外在环境与内在趋势的变化,如何科学规划与发展民宿业,引导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业,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重大课题。因此,基于对德清莫干山民宿业集群的深度调研,总结典型乡村民宿业集群的演变特征与成长机理,有利于为新形势下乡村民宿业规划、开发与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乡村民宿业集群演变分析

本研究从业内访问量较高、评价较好的携程网获取莫干山民宿数据,以探究民宿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首先,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抓取莫干山民宿信息,抓取字段包括名称、地理坐标、开业年份、价格等信息,获取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次,经过删除重复项与信息缺失严重的词条,最终获得909家民宿。2004—2019年莫干山民宿数量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就数量而言,2004—2019年,莫干山民宿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体可划分为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其中,2004—2013年,年增长数量较少,表现为缓慢增长。2014年,德清县政府颁布了《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国内首部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正式,为引导民宿科学发展与品质化经营指明了方向,民宿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期,年增长数量显著攀升。2014年新增69家民宿,增长率高达136.2%;自2015年起,年增长数量均超过100家;2016年、2019年新增民宿数量分别高达180家、186家。采用扩张强度指数(ExpansionIntensityIndex,EI)进一步表征不同村落的民宿在不同时期的扩张速度和趋势。其计算公式为:(1)式中,ΔHij为第j个时期、第i个村落内民宿的增加数量;Δtj为第j个时期的年份长度;TLNi为第i个村落内民宿的总数量。2004—2019年基于村域尺度的莫干山民宿扩张强度指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2004—2007年以及2007—2010年间多数村落的扩张强度指数均较低,保持在1.0以下,仅莫干山风景名胜区的指数一直相对较高;2010—2013年,后坞、劳岭、高峰、兰树坑等村的扩张强度指数有所上升,均在2.5左右;2013—2016年,大部分村落的扩张强度指数显著上升,尤其是大造坞、后坞、四合、仙潭、瑶坞、紫岭等景区边缘型村落的扩张强度值超过15.0;2016—2019年,民宿进一步扩张外延,除勤劳村外,其他村落的扩张强度指数均超过12.0,南路、佛堂、何村、上皋坞等较偏远的村落扩张强度值也超过24.0。综上所述,从扩张强度指数的动态演变可以发现,莫干山民宿业空间演化大致呈现“景区边缘型村落快速扩张—外圈层村落民宿更为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格局。

2乡村民宿业集群成长机理

2.1旅游资源供给和生态资源禀赋是民宿业集群形成的初始条件

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禀赋是民宿业集群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条件[2],与民宿业集群成长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优美的山水风光、幽静的自然环境、耐人寻味的文化典故、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等能唤起现代都市居民向往自然之美、体悟文化之深厚的内心情感。作为典型的山区镇,莫干山地区自然享有丰富的生态资源,镇域内植物区系复杂、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森林覆盖率达93.5%,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平均每年达到97.5%,高于全国大城市的10倍多,是一个天然氧吧。早在民国时期,沪苏地区贵族人士圈内流行前往莫干山度假、避暑,万国别墅群由此闻名。新中国成立后,莫干山是许多党政重要人士休闲避暑之地,进一步强化了“避暑疗养”的特有文化。这些生态旅游资源与“避暑疗养”文化成为民宿业集群形成的地方特有资产。通过整理景点类的POI并查阅相关旅游资料后发现,莫干山约有自然风光类景点78处,如武陵竹海和滴翠潭等;有历史人文类景点69处,如陈毅诗碑亭、毛泽东主席下榻处和干将莫邪雕塑等。这些景点主要集中在莫干山核心风景区内及其周边,与民宿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呈现高度相似性。由此可见,作为全国四大休闲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其优质的旅游资源与强大的客源吸引力能够加速推动景区民宿经济的兴起与发展[3]。而由于景区旅游容量又相对有限,周边乡村成为吸引民宿业集聚的最佳选址地,为景区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突出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等特色,以形成产品与功能优势互补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莫干山民宿业的竞争力。

2.2创业是激发民宿业集群形成与成长的关键要素

创业是民宿业集群形成和不断壮大的关键变量。2003年之前,莫干山以景区旅游接待业为主,2003年开始,景区后山的后坞社区出现了零星的农家乐,仅为短途旅游人群提供餐饮、休憩的场所。2006年,杂志编辑马克来到莫干山风景区开设了“TheLodge”咖啡馆,并动用上海媒介宣传莫干山,吸引志趣相投的在沪国际精英人士。其中,南非人高天成由此萌生了旅居莫干山的创业动机,并于2007年在三九坞租下8栋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裸心乡”,成为德清首家“洋家乐”。这一创业动机对莫干山民宿业集群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别于农家乐,“洋家乐”注重建筑设计感,强调文化体验,提倡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与生态健康,主要面向都市中产阶级和国际旅游者等高端消费市场[4]。“洋家乐”作为当时的新经济产业形式,吸引了大量外部创业投资,当地居民也开始利用自家资源经营民宿,区域内逐渐形成民宿集聚区。由于乡村房屋的租赁价格相对低廉,而且经过改造后的民宿虽然对外营业价格贵但入住率高,因而投资者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租金差会促使资本流向更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地区[5]。据统计,在劳岭、庙前等村落,外来民宿数量已占当地民宿总数的50%以上[6]。无论是本地村民创业还是外部投资创业,一旦形成“创业氛围”,就会形成不断的“强化效应”,即通过集群内部企业间的“示范效应”“知识分享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以及集群形成后集群外部的“品牌吸引效应”和“市场拉动效应”等进一步促进民宿业集群的快速成长。2018年,莫干山镇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5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政收入1.465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旅游三产贡献税收8500万元,旅游三产税收贡献率首次超过一、二产总和。以“裸心谷”“裸心堡”和“法国山居”等为代表的莫干山“洋家乐”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贡献税收6000多万元。

2.3市场需求是加速民宿业集群成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长三角”地区居民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是促使民宿业集群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拉动力量。莫干山地处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针对中国游客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游客第一次来到莫干山都是自驾游,且来源地主要为上海、江苏、安徽以及浙江等。需求可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度假的时代潮流等;主观需求主要包括回归自然、求知以及怀旧等,其中,主观需求对民宿业集群的成长起着更重要的推动作用[7]。随着游客主观需求的持续升级,即由简易的基本需求转向品质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由大众观光转向观光与休闲并重,由此促进集群内企业经营提档升级,更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品牌化、精品化和休闲化,聚焦小环境氛围的营造,突出田园“慢旅游”,从而推动集群层面形成优化升级的良好局面。

2.4政府支持为民宿业集群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莫干山民宿业的出现与发展最初并非地方政府规划的产物,但随着民宿以超预期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不同层级政府通过不断进行政策创新为民宿业集群培育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了民宿业集群的发展路径[8]。就国家层面而言,2007—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十二五”期间共颁布乡村旅游政策数量约107个;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十三五”时期颁布的政策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约两倍[9],为促进乡村民宿业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力量。就地方政府层面而言,2014年德清县出台的《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以及2015年国内首部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的正式,不仅为民宿业科学发展与品质化经营指明了方向,更使民宿业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期。土地是乡村民宿业集群发展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在莫干山“裸心堡”项目建设中合作探索出了全国首个“点状供地、垂直开发”的开发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旅游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德清县通过“理清一户一宅、保障户户有宅、管好宅宅法定、创新显化物权”,探索创新显化宅基地和农房财产性权益,出台了全国首个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该办法有效盘活了一批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引导民宿经济进一步发展。此外,为避免民宿业集群的恶性竞争,当地政府通过将行业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成立莫干山行业协会,制定莫干山民宿自治公约,维护集群内部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推动民宿业集群获取持续的竞争力和生长力[10]。

3乡村旅游发展启示

3.1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打造地域性、特色化民宿业集群

未来,我国要发展高质量乡村民宿业,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要打造各有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民宿精品。发展乡村民宿业一定要立足本地的乡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与乡土文化,根据目标市场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为核心,兼顾特色建筑、特色环境,保护和发展好乡村传统文化,将现代诉求与乡土传统进行有机对接,创造性地开发旅游产品,在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观光、休闲等服务的同时,引导游客去切实感受、体会民宿旅游所指向的乡土文化内涵,实现精神抚慰与心灵疗愈。

3.2构建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吸引乡建人才持续回流

要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创业,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本投入民宿业,这是促进民宿业集群快速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应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乡村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吸引乡村建设人才持续回流,不断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力。通过统筹整合财政、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以及规范的制度引导,吸引乡村建设人才参与到民宿旅游的运营与发展过程之中,构建由创业人士、公益组织人士、大学生以及农民工等多层次社群组成的“乡村创客”。通过建立专业化的专家资源库和数据库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乡建人才提供有效的智库支撑,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形成强大而持久的牵引力与辐射力,进一步吸引外出的乡村青年回流,使乡村旅游创新创业事业持续发展下去。

3.3做好政策创新与引导,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如何有序规划与发展乡村民宿业集群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主题。近年来,尽管我国民宿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较多问题,如同质化严重、人文特色缺乏、经营品质不高等[11],要形成地方民宿业集群,需要对民宿业发展有科学布局。要充分利用当地核心风景区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将民宿业发展与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有机统一,将民宿布局于距离核心风景区、旅游资源较丰富以及当地河流水系和休闲农业生态园较近区域[12]。其次,政府应加强政策创新,在用地、财政、金融、公共服务、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等方面对政策进行细化、实化,并引导与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多样化、产业集聚化、主体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绿色化。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7篇

一、深入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凝聚起全力攻坚的强大动力

3月30日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街道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党工委第一书记领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传达《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的讲话》和《同志在2020年第二次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暨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街道6名扶贫干部围绕扶贫论述摘编、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形势任务、政策文件、方式方法等内容先后参加了全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培训班;街道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培训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第二轮网络专题培训等线上线下集中学习和自学。组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学习研读了省委组织部王晓萍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乡村留下“三笔财富”》,并撰写了心得体会;驻村干部围绕留下“三笔财富”开展了对照检查,认真梳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完成整改。年初以来街道共组织驻村干部、村干部开展培训80人次。

大华村第一书记岳智良结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讲述三年来的扶贫故事,大幅度提振脱贫信心。组织学员干部群众300余人运用“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平台学习重要讲话。

二、克服疫情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

疫情期间,克服疫情影响,采取积极措施,保证相对贫困人员务工就业。街道安排扶贫公益岗位3人,确保这部分人员不受疫情影响。

三、开展新一轮排查清零巩固提升行动,全面补齐“三保障”和安全饮水短板

为落实区脱贫攻坚9月30日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再排查、再巩固、再提升”会议精神,街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认真细致排查。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饮水方面:贫困户徐振明家中常年有自来水,水质检测安全;住房方面:贫困户住房等级为A级,砖木结构;义务教育方面:无上学学生,无辍学人员。基本医疗:村卫生室建设达到使用标准并正常运行,村医能够熟练掌握报销结算系统,医疗相关扶贫政策实现了全部覆盖。贫困户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的政策,签约家庭医生建立了健康档案,村医孙永贤定期上门为贫困户进行体检完善健康档案。

四、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巩固和夯实脱贫成果

1.加大巩固脱贫成果。贫困户徐振明现年74岁,无劳动能力,无法发展产业项目,采取了帮助土地租赁,增加收入,争取区级育牛项目分红600元,有低保收入,养老金今年收入达到1万多。

2.落实好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措施,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为确保脱贫成效,街道和包保部门继续进行帮扶,多种举措增加收入。

3.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确保脱贫成果稳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帮扶。

4.研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新时期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入实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抓好农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饮水安全等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好住房、医疗、教育等措施。

5.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真抓实干,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工作落实,坚决制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狠抓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等问题。

五、加强党的领导,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8篇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天津市宝坻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本文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9篇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东西部协作工作进展情况

6月初,东西部协作确定在市域内新建茶叶基地2700亩、茶叶加工厂3座、茶博馆1个。目前,以东西部协作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出台了《关于申报2021年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并张贴公告。待确定实施企业后,即可开工建设。

(二)狠抓茶叶生产技术培训

在茶叶加工及管护的关键时期,分成3个技术工作组,分赴到茶叶重点乡镇、企业,分散开展技术指导。同时,联合教科局、科协、茶叶行业商会开展市域茶叶企业座谈会,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与茶叶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工作,各茶叶企业邀请茶叶技术专家自行开展培训,收到良好效果。上半年来,全市共开展茶叶技术培训达5200余人次。

(三)品牌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1.品牌使用管理。一是规范富硒茶地理标志授权管理,严格审查使用条件。对授权到期的企业,及时敦促重新提交授权资料、及时审核授权;二是鼓励茶叶企业申报使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青”,目前已有5家企业使用。

2.茶产品推荐工作。一是筹备2021中国富硒茶文化旅游节活动,目前已完成活动方案编制、采购及合同签订、部分物资购置等工作。二是积极组织8家茶叶企业参加第十届(国际)茶业博览会,农业农村局获优秀组织奖,雀舌茶被评为十大名茶,一山青茶、早茶被评为名茶。三是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驻大中城市,除川渝陕外、京津沪港鲁等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份额,利用电商、淘宝、京东等平台开发茶叶市场力度空前。四是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6.86亿元。

(四)加强东西部新建茶叶基地的管护工作

2018年至2020年,全市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好机遇,新建茶叶基地2.6万亩。为了提高茶苗成活率,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建茶叶基地管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投入品溯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项目实施企业和项目乡镇要密切配合,组织人力开展管护工作。目前,除草施肥已全面结束,预计9月底前补植补造全面结束。

(五)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是到帮扶村开展全覆盖走访,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协助村支委选举,争取集体经济扶持资金80万元;二是组织专班深入石塘、旧院、固军、井溪等乡镇,对现有茶园提档升级和新建茶园发展空间进行全面调研,以达到规划科学性、合理性。

(六)全面抓好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家畅谈心得体会,深刻领会、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加强学习强国学习,达到党员全覆盖,目前我局学习强国积分3万分以上6人。三是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川观新闻“请回答1921-2021”党史知识答题挑战赛、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川观新闻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建引领法治’”法治打卡答题活动,坚持每日打卡,推动党史学习和法治教育相结合,以答促学的目的。四是积极开展结对联创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目前到结对联创庙沟河社区开展脏乱差清理活动4次、参加座谈会3次、投入结对联创工作经费5000元、开展1次关爱特殊困难群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活动。五是深入推进党员“双报到”工作。目前党员“双报到”工作结合结对联创活动开展,组织党员到结对联创庙沟河社区开展脏乱差清理活动4次、参加座谈会3次、开展1次关爱特殊困难群众志愿服务活动。六是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属典型山区,茶园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二是老旧低产茶园面积大,增加了置换和改造难度。三是茶叶产业的经营主体仍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品牌打造乏力,企业品牌多、杂,特别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五是专业人才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的专业人才也不足,需加大引进和培养。六是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开发进程缓慢。企业资本普遍实力差,企业在基地建设、加工技术改造和规模化生产上缺乏投入;茶业科研投入资金缺乏,新产品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质推广步伐缓慢。七是产业发展配套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我市未建立茶业科研、茶业教育、茶文化发展专门机构;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缺乏;市场建设滞后,无专业市场,市场分散、零乱。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尽快组织东西部协作实施企业,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示范片的落实工作,查漏补缺,无缝衔接。

三是继续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后期将重点抓好茶叶机采、茶园管护等技术培训工作。

四是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2021中国富硒茶文化旅游节活动顺利开展。

五是加强茶叶环保督促工作,特别是加强投入品的利用与管理。

六是全面实施2021年茶叶绿色优质高效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体会范文第10篇

一、五个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年以来,县紧紧围绕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工作整体布局,狠抓脱贫攻坚收官“五大战役”的落地落实。

(一)聚焦重点区域,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科学制定《21个专项扶贫实施方案》《深度贫困乡镇2020年脱贫任务》《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等文件,整合攻坚资源,强化攻坚举措,狠抓力量倾斜、狠抓措施制定、狠抓项目实施、狠抓挂牌督战、狠抓督导检查,确保圆满完成114户贫困户脱贫任务“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三个层面,打好问题整改“突击战”。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3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4次办公室例会,确保问题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同时,按照核定措施、确定效果、议定成果、审定结果、认定销号“五定”工作法,从大排查发现问题、中、省反馈问题和近期自查问题三个层面,开展问题整改清零工作。

(三)聚焦四个不摘,打好巩固成果“持久战”。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制定《持续深化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实施方案》、《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脱贫攻坚“回头看”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投入资金25049.76万元,安排项目355个,对已退出的129个贫困村、3194户14959名脱贫人口和4户脱贫监测户、19户边缘户,分类别、分区域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扶持。同时,按照“3+3+n”工作法,持续开展扶智扶志活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聚焦全面小康,打好总结宣传“舆论战”。一是围绕工作大局,聚焦脱贫攻坚理念和政策宣传,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依托“4+2”宣传机制、农牧夜校、“小蜜蜂”播放器等平台,形象生动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宣讲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二是立足主流阵地,集结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明确职责分工,实行任务分解,全面加强脱贫攻坚信息谋划、经验总结、案例收集,宣传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宣传脱贫攻坚给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的新变化。

(五)聚焦有机衔接,打好相对贫困“破局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按照“1+6+n”的工作思路,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7)》、6个专项规划以及7个重点乡镇规划,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态化帮扶措施,将现有特惠帮扶政策逐步向普惠性民生政策准变,升级、扩大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标准、范围,确保实现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重心转移,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七个突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自2014年以来,县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委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抓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各项工作,确保了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成果真实。

(一)突出增收渠道,打好“两不愁”攻坚战。做深做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确保3304户15431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2020年4500元的脱贫标准。在产业扶贫上,立足“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思路,抢抓机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助推脱贫奔康,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就业扶贫上,充分挖掘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通过对口帮扶、以工代赈等方式加大劳动力转移;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致富奔康能力。在消费扶贫上,用好“扶贫”公益商标标识和扶贫“832”平台,采取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在社会保障兜底上,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实施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重点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

(二)突出提质增效,打好“资金项目管理”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各项会议精神,在项目清理上,组织县财政、发改、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主管部门,系统清理资金项目、做到扶贫资金项目家底清;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做到扶贫资金项目情况明;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做到系统数据完整真实;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依法合规加快项目实施。在项目库规范完善上,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将每个年度的扶贫资金项目统计表锁定的项目及资金规模与脱贫攻坚项目库进行比对,做到录入项目库的扶贫项目与实际实施的扶贫项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六)突出政治引领,打好“问题整改清零”攻坚战。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把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高位推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精心谋划、身体力行,抓部署推进、抓督导落实。同时,建立“县级负责、县攻坚办统筹、乡镇和行业部门落实”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和督导检查机制,推动问题整改清零工作落实落地。

(七)突出教育培训,打好“干部能力提升”攻坚战。召开脱贫攻坚政策培训,增强年轻干部的生机和活力,提高扶贫一线干部的理论水平。

上一篇:乡村振兴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