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17 00:04:09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州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按照“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标准、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街接”三个并重,聚焦已脱贫户和特珠困难户,紧扣“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稳定脱贫机制,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切实巩固好全县脱贫摘帽成果。

二、目标任务

紧盯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加强脱贫攻坚后续扶持。一是继续安排县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二是加强对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和公告公式。三是按照县级统筹,重点发力的原则,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确保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为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提供财力保障。四是为确保脱贫攻坚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据实足额保障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经费。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县本级财力投入巩固脱贫成效。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为扩大脱贫成果,巩固脱贫成效,2020年我县年初预算安排投入县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00万元,重点安排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贫困村和能带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致富增收的产业发展项目上。

(二)继续加强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管和公示。严格按照《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及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等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从资金流向、监管、效益发挥等方面规范资金使用。建立扶贫资金支出进度通报机制,严格按照《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通报考核暂行办法》考核资金支出进度,支出进度低的项目应向财政部门提交工作改进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支出进度。

做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按照《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办法》要求,在每年的4月、8月制定《县2020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报省、州备案后,将整合方案及资金使用情况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告公式。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下达60日内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示。严格扶贫项目审批程序,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促和监督,严把项目验收关,加大对扶贫项目的监督监管。

(三)做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各项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州财政局《关于做好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我县2020年22个着力部门精准脱贫方案及资金需求,全面清理扶贫、涉农资金来源,提出涉农统筹整合方案资金来源,协助县攻坚办和县扶贫开发局完成统筹整合方案的编制和报备工作。

(四)足额保障攻坚战略专项工作经费。为保障脱贫攻坚各项常规工作能顺利完成,及时足额保障脱贫攻坚专项工作经费。

(五)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的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脱贫攻坚成果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按照《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分补偿金管理制度(试行)》到2022年完成700万元分险补偿金的组建,用于农业、旅游业、新型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民族手工艺贷款进行分险。

四、工作要求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调查分析;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甘南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笔者从年初至今,通过查阅资料、座谈交流、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等方式方法,先后深入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8县市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的46个乡(镇)100多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域辽阔,地理结构比较复杂,气温差异大,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等三种经济类型,辖有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夏河县等8个县市99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662个村,294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万km2,有农牧户14.44万户,58.37万农牧业人口,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稳步推进

州、市(县)乡、村组织相互联动,采取举措,积极贯彻落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一是全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组织均在地方银行备案、开设了账户;二是地方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给贫困村注入发展资金53273.42万元,完成资本积累。三是地方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指导村集体特别是贫困村积极贯彻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村民议事方式方法,通过“三变”模式或寻找有效经济组织即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甘南州8个县市全面完成农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据调查该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共清理核实资金1.2亿元,资产64.41亿元,村集体资源性资产283.84万hm2,资产主要是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如村办公房屋及辅助设施、电脑与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文化广场、路灯、运动器材、光伏发电、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资产来源是公积公益金——政府拨款等形成资产。五是村集体财务实行“村财乡管”或委托第三方记账,能够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

(二)提前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甘南州各县市、乡(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农业农村部门脱贫攻坚期间,不仅积极贯彻落实省、州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并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举措。一是按照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对贫困村注入了发展资金,并建立了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进度统计制度,实行周报月通报,促进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进度;二是通过引进企业、寻找规范运行合作社等方式方法,并与其商定签订投资入股协议,按照约定兑现协议提前或按期分红;三是甘南州8县市309个贫困村中的210个“空壳村”均提前2018年全面完成消除贫困村“空壳村”任务。据目前调查统计,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20年全州66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40万元,村均收入4.59万元。其中309个脱贫村收入1847.02万元,村均收入5.98万元;353个非脱贫村收入1192.98万元,村均收入3.38万元。从收入结构分为收入在1万以下的村64个村,1万~2万元的68个村,2万~5万元的357个村,5万元以上的17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投资入股收益、光伏发电收益、经营性资产收益、房屋出租收益等。

三、经验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甘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期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甘南州各涉农部门及干部群众掀起了广泛学习宣传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甘办发〔2015〕50号),2016年省发改、财政、农牧等部门相继出台的《关于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经验深入推进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甘农牧发〔2016〕16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甘农牧发〔2016〕260号)和《关于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7〕16号)和《关于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指导意见》(甘发〔2017〕44号),2018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意见》(甘政办发〔2018〕120号)等文件政策精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聚力贯彻,出台政策

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政治站位高,履职尽责,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2016年州委州政府两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19号)和《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6〕21号);2017年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2018年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牧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发〔2018〕6号)、州委州政府办公室印发《甘南州关于稳步推进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南办字〔2018〕10号),州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甘南州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8〕123号),明确规定了消除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和州、县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三)多方通力,稳步推进

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是脱贫攻坚期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提升村组织两委执政能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甘南州各级涉农部门单位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积极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尽职尽责,通力协作,全力指导,稳步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召开涉农部门、金融办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解决村集体在银行营业室开设银行账户难、村集体分红资金无法进账等问题。二是采取措施,通过实施项目、产业扶持等形式注入村集体发展资金,并有效指导村集体与效益企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签订了入股投资协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引进效益经济载体,本着“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承接村集体投资入股或联姻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四是政府部门积极监督签订协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按照约定如期或提前兑现协议比例分红,确保村集体经济保值增效。

(四)核查督导,打实基础

甘南州、县市党委政府部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针对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三项脱贫攻坚主责专责工作任务,多次组织人员赴基层核查督导这三项工作,确实有力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一是各乡(镇)、村组织能够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核算记账,认真执行州财政、州农牧部门联合下发了的《甘南州农牧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州财农字〔2017〕01号)规定,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二是各村组织能够在上级组织及业务单位的指导下,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开展村集体事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了村集体自觉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治理路子,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宣传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广度和深度不够,法治意识、爱村如家意识淡薄。二是积累微、缺管理,发展公益事业难。农牧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弱,加之集体积累少,易出现杯水车薪情况。三是乡(镇)级无农经站,跟不上服务村集体发展需求。由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村干部素养较低,思想不解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也易发生村集体资产流失现象。四是村级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部分村集体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五是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重视村集体积累不够,体制管理跟不上,导致对村集体收入分净拿完思想意识严重,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五、对策措施

一是省上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出台建立健全基层农牧村经营管理机构,确定具体编制人员及工作经费。同时,加大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力度。二是甘南州要继续广泛开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使基层干部群众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树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正确思想观念。三是甘南州8个县市99个乡(镇)662个村组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农牧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法规,2021年8月底全面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任务,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健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及规章制度,执行国家村集体经济财会制度,充分发挥66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管好用好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实施好壮大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增加村集体积累,服务乡村振兴。四是甘南州各县市加快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实行阳光作业,坚定走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的自我发展路子。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一、考核内容

领导重视。

宣传教育。

生殖健康咨询服务。

优生优育指导。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

权益维护。

流动人口服务及创新工作。

二、评分标准(100分)

领导重视(25)

1.基层队伍建设(15分)。根据《省卫健委、省计生协关于贯彻省计划生育协会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确保有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协会工作人员专(兼)职人员一名,没有的不得分。

2.保障与计生协工作相配备的经费投入(10分),没有的不计分。

(二)宣传教育(20分)

1.组织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10分)。在“5.29会员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9.26世界避孕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未开展的不计分。

2.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5分)。根据《省卫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计生协关于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家庭健康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创建1个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尚示范点,未创建的不计分。

3.宣传媒体上稿(5分)。在中国计生协网站、省卫健委网站和省计生协栏目、《人生》等省级以上媒体(报纸、电视、网络)每个乡镇至少1篇,没有不得分。

(三)生殖健康、青春健康咨询服务(10分)

开展青春健康进学校活动。落实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第三个五年规划,全面推进青春健康进学校活动,建立青春健康俱乐部,未按要求开展工作不计分。

(四)优生优育指导(10分)

1.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根据《市计生协关于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开展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未落实的不计分。

(五)计划生育家庭帮扶(25分)

1.深入开展“暖心行动”。根据《市卫健委、市计生协关于深入开展“暖心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对特殊对象节、假日走访慰问、实施“五关怀”帮扶(10分),未落实的不计分。

2.做好计生特殊家庭建档工作(8分)。认真做好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对象建档工作,及时更新完善国家计生特殊家庭帮扶信息系统信息,未落实的不计分。

3.及时跟踪计生特殊家庭呼叫畅通援助服务(5分)。根据《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失独家庭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为计生特殊家庭呼叫畅通提供援助服务,未落实的不计分。

4.积极参与“暖心家园”活动计2分。

(六)权益维护(10分)

1.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中考优惠加分政策(5分)。根据《省计生协办公室、省中招办关于印发〈省农村二女不再生育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中考优惠加分的实施办法〉的通知》(赣计生协办字〔2004〕4号)要求,规范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中考加分工作,未规范实施按比例计分。

2.落实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政策(5分)。根据《省卫计委、省财政厅关于开展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的通知》和《省计生协关于全省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为计生特殊家庭规范办理住院护理补贴保险住院对象及时跟踪住院理赔情况,将理赔情况及时报县计生协会办,未按要求实施的不计分。

(七)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乡镇加分项目)

1.做好流入人口聚集地流动人口工作及工业园区计生协示范点建设工作。根据《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做好计生协“三进”工作的通知》的“三有、五到位”要求,做好企业计生协会示范点建设。

三、亮点加分工作

1.创新工作。在计划生育协会改革发展中有好的做法,创造了好的经验和亮点,且得到省、市认可的,分别加10分、5分。

2.驻外流动人口计生协示范点建设列入加分工作。按照《省计生协2018年流动人口计生协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做好驻外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示范点建设加8分。

四、扣分项目

(一)发生赴京、省非正常上访的分别扣10分、5分。

(二)代县接受市级以上工作检查未达标或通报点名批评或排位靠后的,每次扣3分。

(三)未按要求上报工作总结、工作材料及报表的,每次扣1分。

五、组织实施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中央苏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苏区党员干部、红军官兵和人民群众,在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斗争中,培育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无产阶级思想建党建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建设真正的廉洁政府、创造“第一等工作”等优良革命传统。在此后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苏区革命传统得到继承、丰富和发展,成为我们党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然而,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江西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2011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为1621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7%、46.2%;人均财政总收入172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8.0%、29.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0706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54.7%、47.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2%、37.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71.8%、70.9%。江西苏区主要指标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江西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是发展差距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2001-2011年,江西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2.5%下降到66.2%;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3.5%下降到71.8%。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江西苏区发展速度同样较慢,如,2001-2011年,延安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江西苏区仅增长3.5倍;延安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倍,江西苏区仅增长5.7倍;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江西苏区仅增长1.7倍。

三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江西苏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2011年,江西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江西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部分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江西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发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西苏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的94.1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350.46亿元,10年增长13.3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江西苏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31个江西苏区县中无铁路的县15个,无高速公路的县9个。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江西省31个苏区县中有12个是部级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个数的一半以上,大部分县区财政自给能力弱,完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长期的财政困难造成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由此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江西苏区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2.9%和80.2%。由于社会投入偏低,大部分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条件也较差。

赣南振兴战略的酝酿和提出

1983年10月,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解放思想、门户开放、互利互惠、甚至让利”的指导思想,重点打造赣州、九江“南门北港”格局。1987年,该省启动建设“赣南经济体制改革实验区”,大刀阔斧在更大规模、更广地域打破行政分割,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1996年,纵贯赣南大地的京九铁路通车。京九大动脉,为加快沿线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打下了基础。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上个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开始实施“山江湖工程”,随后又同步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直接带动老区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五河”及一、二级支流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纳入规划内容,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60多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社会民生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加快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成为江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007年12月11日至13日,刚任江西省委书记的苏荣就深入吉安、赣州调研,并着重指出,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苏区光荣传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没有赣南的小康,就没有江西的小康”,苏荣说,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赣南,扶贫开发任务特别繁重,需要有特别的扶持。

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积极向国家请求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同年11月,该省根据中央关于支持、扶助革命老区发展的精神,在对赣南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贫困状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

2011年1月,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恳请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请示》,国务院随即批转国家发改委研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由此正式进入国家决策层面。3月,全国“两会”期间,省领导走访国家发改委,请求国家加快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获得积极肯定。6月13日,赣闽粤三省发改委联合向全国招标中央苏区振兴十大课题研究单位,重点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国区域中定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开放合作、扶贫开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江西省还组织有关设区市和省直部门开展政策措施研究,进一步理清了思路。11月,省委、省政府把苏区振兴作为一号工程来推动,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等25个成员单位参加的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振兴发展工作。2012年初,该省在省内门户网站上就振兴发展中央苏区十大问题向广大网民问计,有效动员了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

江西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长鹿心社接受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记者专访时指出,龙头昂起,就是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两翼齐飞,就是两翼沿沪昆线东西展开,支持沿线各设区市发挥优势、壮大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苏区振兴,在中央有关部委的指导支持下,加快编制实施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绿色崛起,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加速江西崛起新跨越,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崛起,就没有江西的崛起。从2012年起,江西省大力实施“四个一”的组合式扶贫攻坚战: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省直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连续10年,对原中央苏区和特困连片地区涉及的38个县市每年每县安排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并力争2至3年就有较大起色。

今年4月13日至15日,省委书记苏荣在赣州调研时表示,“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尤其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同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最好的回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态度鲜明:要像当年老区人民支持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立那样,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有关专家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积极探索革命老区建设的新路子,加快革命老区的振兴,不仅对当地的发展,而且对江西乃至全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赣南振兴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江西省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后又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含金”45条打造老区中的“特区”

“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和思想。

《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五大战略定位: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围绕五大战略定位,《若干意见》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赣州、吉安、抚州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赣州、抚州创建全国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

《若干意见》出现了9个“试点”、5个“试行”、4个“探索”、2个“试验区”、4个“示范区”、13个“重要基地”和30个“重大项目”,并有5个“扶持”、7个“补偿”、9个“补贴”、11个“优惠”和128个“支持”。《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将成为许多政策先行先试的全新“特区”。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若干意见》第三十四条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章节中的第一条,被赣州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朱俊东称为《若干意见》给予赣州的“最大政策支持”。根据这条政策,位于中部地区的赣州18个县市区将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让赣州在发展政策上成为“中部的西部”。

2010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有一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赣州市国税局和地税局的数字显示,按照2011年的基数,其中仅“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将从原来的25%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项就有近5000家企业可减轻税收负担2.77亿元。

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说,政策条件全面“西部化”,成为老区中的“特区”、扶贫的示范区,加上赣州毗邻沿海的优势,未来赣州承接产业转移将大有可为,经济社会有望迎来一轮发展的热潮。

区域发展战略“均衡化”促进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赣州国土面积占全国的0.41%,人口占全国的0.68%,但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七成,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五至七成,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为71.9%和76.7%,2000年为60.5%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即使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等革命老区比,赣州人口仅次于临沂,地域最广,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2011年的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为了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务院专门出台《若干意见》,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15年,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此前,赣南四周分别纳入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长珠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等四个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赣南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若干意见》出台系列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和对口支援政策,就是要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这个“中部塌陷”成为“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原来我们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地区,区域发展国家战略更多地放在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这几年,国家的区域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均衡化,宏观战略上有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即使在中西部区域内部也越来越注重均衡发展,更多地把中西部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予扶持。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把陕甘宁老区列入国家战略。此次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迟福林说,这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国家也具备了这样的财力。同时,这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的迫切要求,因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市场空间。

“民生优先”凸显发展方式更重视成果共享

优先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到201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

一是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二是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

三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和电压低问题。

四是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退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

目前,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国家扶贫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贫困人口215.46万人,贫困发生率29.99%,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6.5个百分点。目前,赣南苏区小康目标实现程度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按现行发展速度,赣南苏区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根本不可能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若干意见》为让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和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民生优先,突出体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仅以赣州18县(市、区)的土坯房改造为例。此前赣州市调查,全市现有土坯房69.5万户,每户按100平米建造,每平方米600元计算,即使按现行国家农村危房改造每户1.1万元的补助标准,财政补助将达到70多亿元。“真金白银”投向民生,体现了执政理念从重数量的增长到更加重视质量的发展,体现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

2020年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2年7月10日,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赣州隆重举行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动员会。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进行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会上下发了省委、省政府7月6日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涵盖了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提升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势等10个方面共46条,提出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在《实施意见》所提的重点任务中处于首位,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民生为本、民生为要、民生优先”的执政情怀。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确保省级配套资金到位;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十二五”期间将原中央苏区人口集中的自然村道路硬化列入省级规划优先安排。

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实施意见》提出,要对符合就业条件的烈士子女、残疾人实施就业援助,免费开展技能轮训和创业培训;建立重度贫困残疾人定期生活补贴制度、护理补贴制度,切实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情系“三农”,千方百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施意见》既提出了目标,又提出了举措。

《实施意见》要求,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商品粮基地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

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实施意见》要求,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在城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

大力夯实基础设施,着力构筑发展强大引擎

大力夯实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着力构筑发展强大引擎的现实选择。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在《实施意见》的条款中十分醒目。

《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把赣州建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要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争取瑞金电厂扩建,今年开工建设抚州电厂;加快推进樟树—吉安—赣州、泉州—赣州、揭阳—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支持赣州、吉安、抚州中心城区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建设,争取2015年县县用上天然气。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提高赣州、吉安、抚州的城镇防洪标准,争取纳入国家补助范围;尽快开工建设上犹江引水工程和新干航电枢纽,2015年建成峡江水利枢纽。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工业强,则经济强。对于过去以农业发展为主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来说,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域特点、工业基础、资源条件,《实施意见》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方面指出,要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大技术改造,突破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赣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商务服务业等。

为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推进赣州、吉安、抚州数字化城市建设,加快数据基地、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建设赣州地震预警中心台网,加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

强化生态环保理念,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实施意见》要求,要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深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瑞金、上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力度。要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尽快衔接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争取国家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投入,率先完成赣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治,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加快赣州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百姓幸福指数,是《实施意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改造,到2015年赣州、吉安、抚州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支持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托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积极主动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改革开放,是增强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实施意见》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赣州尽快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加强法制建设,为振兴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龙南、定南、全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

中央万亿“输血”地方政策扶持,给力苏区建设

对于渴望得到更快发展的江西来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无异于“久旱逢甘雨”。有赣州官员透露,从2012年至2020年的8年间,中央将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1万亿元扶持资金,帮助苏区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赣州市发改委透露,国家的资金将从民生、基础设施及稀土、钨产业等方面对赣南中央苏区进行重点扶持。最先得到资金的为“民生”项目。比如,仅“危旧土坯房改造”一项,到2015年,赣州将得到超过70亿元的扶持资金。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赣州18个县(市、区)仍有6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土坯房里,占农村总户数的40.6%。这60万农户每户将得到1.5万元改造资金。

《若干意见》出台后,江西省级财政还设立原中央苏区振兴专项补助资金,每年安排赣州市18个县(市、区)和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重点帮扶县补助资金1000万元,省级安排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原中央苏区倾斜。

2012年7月7日,江西省召开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3年内全省每年统筹集成50亿元资金,紧扣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主题,按照“突出重点、集成投入、连片布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省、市、县三级每年共建新农村村点5000个,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县以及高速公路沿线村点新农村建设,每个村点建设资金平均达到100万元,力争3年内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有大的起色。

8月7日,江西省地税局宣布出台《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全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66条》。新政策将重点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鼓励类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赣州市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企业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从25%下调至15%征收企业所得税,减负达40%以上,对吸引外来企业投资、优化投资环境、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民生将起到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一、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苏区旅游发展工作

为做好全县旅游发展工作,我县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旅游工作的目标。全县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并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发展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进一步梳理完善全县苏区振兴旅游项目库。切实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历史契机,认真对全县《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等13个重大旅游项目进行梳理,争取在原有《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脐橙观光体验园》等项目列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项目挤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

三是做好了全县涉旅的重大规划和方案等工作。所委托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于今年年初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制定并在逐步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协助宣传部门编制红色文化传承区规划工作。

四是逐步实施《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抢抓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机遇,并根据新近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在新田、古陂、油山、西牛等地,以“长征第一仗”主战场、“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等作为苏区旅游振兴的支撑点,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工作。

二、赶超进度、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接待水平,改变旅游落后面貌,我局积极开展旅游基础旅游建设工作。以打造全县第一个四星级酒店为目标的国际大酒店项目进展顺利,酒店到目前为止累计投资约1.57亿元人民币,除主楼、附楼、裙楼等于去年11月份封顶外,新建了酒店休闲会所。酒店建设工作现已开展11层—22层的室内装修工作,主楼、附楼外墙已基本贴完,目前正在拆卸框架。酒店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工作

一是我局通过不断完善更新旅游项目库,精心策划包装《佛教养生度假区》、《水库绿色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多批次接待客商来我县实地考察。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方式,加快推进项目的开发建设。接待上海齐圣健身服务有限公司来我县考察水上乐园项目,现正在洽谈之中。该项目预计投资1.2亿元人民币,并在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范围内进行选址。二是围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争资争项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进一步拓宽旅游融资、引资渠道,将旅游招商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配合市旅游局、县政府开展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强力策划、组织旅游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

四、精心谋划、积极造势,全面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全县上半年旅游宣传推介工作重点以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活动为突破口。我局通过精心谋划、积极造势,与县民宗局、安西镇人民政府一道,成功举办了畲族“三月三”乌饭节。通过以节促旅这一模式,为推介宣传好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极配合广播电视台都市频率开展的“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并选取了一批有代表的作品作为我县最美村镇的代表参与此次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

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市场整治工作,清除非法旅行社的同时对已有旅游社与门市部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假日效应,组织协调好“春节”、“五一”黄金周旅游前期协调工作,尤其是认真开展好了今年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将带来的自驾游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零事故、零投诉。严格按照市旅游局要求部署开展好并配合好对旅行社分社、门市部专项检查工作,组织旅游行业开展好消防安全保卫战工作、道德领域专项规范教育和治理活动。突出重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兄弟县市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以下主要困难: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相对落后。全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规模小,分布散,还未串联成线、打造成旅游品牌,即使有脐橙这一个拳头品牌,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二是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没得到很好的整合利用,旅游公路、高速(国道、省道)公路旅游标识标牌、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厕所等方面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报告提出的“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要论述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和省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促进消费稳定增长,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营造安全放心的乡村消费环境,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二、目标任务

服务农民群众品质消费升级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020年,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到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通过创建活动,推动乡村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明显提高,农民群众对商品和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乡村消费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乡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三、实施步骤

(一)试点前期准备(2020年3月至4月)。各市监所要根据上级要求,主动向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汇报放心消费进乡村(社区)活动的重大意义,并选取1个村(社区)开展试点创建,同时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与区局、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建立试点工作联系机制,做好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二)试点实施(2020年5月至9月)。各市监所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组织试点区域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探索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工作举措,积极扩大试点影响力。及时向区局、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上报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于2020年9月10日前向区局、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提交试点工作报告。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对试点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调研。

(三)全区推广(2020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对创建活动试点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乡村创建工作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创建工作机制,在全区各乡镇、行政村(社区)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实现“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全市90%以上行政村(社区)的阶段性任务。

(四)评估总结(2020年7月至12月)。各市监所要总结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对现有的创建活动经验进行认真梳理分析,于2020年10月15日前将工作总结书面报送区市监局汇总,上报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市市场监管局、消保委视情况将对我区创建活动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和成效评估,研究部署下一阶段深入推进放心消费进乡村工作。

四、工作举措

(一)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以乡村日常生活消费品经营者为重点,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进经营者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商品和服务质量承诺、商品退换货和售后服务、消费纠纷和解等制度,引导经营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在每个行政村(社区)动员不少于3户乡村以经营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经营者主动申报参与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并加强培育督导,择优开展放心消费乡村示范店认定命名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放心消费示范镇(办事处)”和“放心消费创建示范村”培育活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高乡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

要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为载体,针对乡村消费者普遍面临消费知识欠缺、辨真识假能力弱、风险防范意识差、维权意识弱等问题,通过发放指导手册、播放宣传片和科普视频、张贴海报、有奖问答、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现场宣教活动,在春耕、夏收等重要农时或节日等消费高峰,集中消费警示、提示,公布侵害乡村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教育和引导广大乡村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重视消费品质,提高自我维权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乡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创新创建工作举措,推动保障体系建设。针对当前乡村消费品市场存在的流通渠道不畅、假冒仿冒商品充斥乡村货架、品质消费品价格高于城市等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模式,大力实施“品质消费品进乡村畅通工程”,缩短品质消费品与乡村消费者的距离,切实提升乡村放心消费保障水平。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安全、放心、快速、便捷的乡村品质消费品流通通道。

引导有能力的优质互联网服务企业开发建立“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提供区、镇(街道)、村(社区)品质消费品市场供应链整合服务,推进品质消费品进乡村线上线下供应渠道一体化,实现乡村消费者“同品、同质、同价”购买消费品的美好向往。

(三)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净化乡村消费环境。针对乡村消费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大等问题,重点检查各类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装饰材料、农副产品、涉及惠农补贴的商品;重点查处商品销售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册商标、名称、包装、装潢,以及虚假广告、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等违法行为。要加大查处大要案件力度,探索一条依法处置机制,起到震慑作用,让违法者由不敢违法、不能违法到不愿违法,净化乡村消费市场环境。要进一步畅通农民群众投诉举报渠道,深入推进12315“五进”工作,健全偏远农村地区消费投诉维权站点,努力推进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全覆盖。要强化涉农消费投诉的数据分析,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消费警示信息,引导农村消费者放心消费。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是市场监管部门服务“三农”事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责、落实和推进“放心消费在”的重要举措。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全区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将此次创建活动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财政预算编制保障项目以及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将创建活动上升为政府行为。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层层抓落实,确保每项工作按要求、分步骤推进。

(二)加强协作配合。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作机制中的牵头作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加强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共享信息,形成联动响应的协作机制,汇聚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工作合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引导新闻媒体加强正面宣传,重点宣传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进展情况。对社会反响好、消费者满意度高的放心消费乡村示范店,通过主流媒体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传播正能量,提升乡村经营者、消费者对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活动的认同度和参与度。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公开报道查处的案件,揭露骗局内幕,为净化乡村消费市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7篇

《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老区开发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2018年我省现行标准下老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老区脱贫奔康成果,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

《实施意见》要求,要按照区别对待、精准施策的原则,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带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要以支持有贫困人口的老区镇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加快老区小康建设进程。把有贫困人口的老区镇作为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民生政策向贫困老区优先覆盖,重大项目向贫困老区优先布局,尽快增强贫困老区发展内生动力。

同时,要以扶持老区镇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以老区镇内建档立卡的98.3万贫困人口为重点对象,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老区人民与全省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实施意见》还指出,要以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围绕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全面推动老区开发开放。要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选准主攻方向精准发力,结合老区特色资源、区位优势、气候环境,因地制宜推进老区发展特色产业。

2018年底基本实现老区贫困村通客车

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加快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含厦深铁路联络线)、梅州至潮汕客专等项目建设。要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建设,加快老区乡镇客运站场建设,提高老区行政村班车通达率,2018年底基本实现老区贫困村通客车。

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意见》强调,重点支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力争2018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加大老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支持力度,统筹推进中小型灌区改造、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以及“五小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实施意见》还指出,要支持老区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宽带乡村”工程,加大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

我省将从加快改善老区办学条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等方面入手,全力促进老区民生改善,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意见》提出,要尽快补齐老区教育短板,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确保老区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招募山区志愿者面向老区中小学生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并形成志愿服务老区长效机制。

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强老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重点提升老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7年,全面完成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一镇一院”标准建设达到100%;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各配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实现老区群众常见病不出镇。

另外,《实施意见》还对保护老区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要求老区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建成老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求老区实施改水改厕、雨污分流工程,推进人畜分离治理,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要求大力开展老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2018年80%以上老区自然村完成综合整治任务。

高度重视老区开发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把加快老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积极整合各级财力和各类资源,推动老区加快发展。

加强对各地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指导,给予必要的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加大对老区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贫困老区倾斜,省实施十件民生实事的项目和资金适当向老区倾斜。老区转移支付资金专项用于加强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老区民生,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不得为其他专项资金进行配套。资金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的建设和改造,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和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设施建设维护等事务。

加强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落实老区已纳入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重大项目和政策。推动重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向老区安排。建立老区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绿色通道。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建设项目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于欠发达革命老区上报的潜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按规定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PPP项目库管理。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由省有关部门会同有关市政府编制支持海陆丰等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延长农业产业链,让农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老区特色农产品品种保护、选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打造供港和供珠三角肉菜果生产基地。充分挖掘老区山林资源,支持老区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大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林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连片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县城或区域农业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大型零售超市与老区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加大对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的支持力度。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加大宣传力度,高起点扶持老区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优先支持老区创建部级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品牌推介,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弘扬老区精神,选择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作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党建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学生参观学习,接受革命魍辰逃。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对革命遗址、文物、史料、纪念馆、纪念碑等,加强抢救、整理、保护和维修工作。

加快改善老区办学条件

尽快补齐老区教育短板,增加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力量配备,确保老区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加大对老区支教力度,增加对口帮扶学校数量。实施“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招募山区志愿者面向老区中小学生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并形成志愿服务老区长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老区倾斜,支持贫困老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好一批中等、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和订单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计划,重点畅通老区农村学生就读渠道。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规范化乡镇、村级幼儿园建设。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老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支持老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青春扶贫・健康同行”计划,组织青年卫生计生志愿者通过送医送药等方式,为老区人民提供义诊、体检、卫生健康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实施“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重点提升老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7年,全面完成老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一镇一院”标准建设达到100%;到2020年,“一村一站”规范化建设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实现老区群众常见病不出镇。

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8篇

新春伊始,《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这是2004年以来河南省第十二个全省“三农”政策性文件。文件的,凸显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持续高度重视。文件亮点纷呈,为实现河南“三农”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路线图。

亮点一:“一稳两转”让农业更强

经过长时间的持续高强度开发,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约束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道“金箍”,这两道“金箍”对河南的约束更为突出。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河南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安伟认为,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承担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责任,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的必然选择。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不能因为农业现代化慢半拍拖后腿,不能让“短板”误了大局。为此,《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一稳两转”,建设现代农业。

一稳,就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一大优势。目前,稳定粮食生产,关键是稳产量、提产能。要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以水利设施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潜力。

两转,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快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实施意见》提出,继续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农业经营水平;积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拓展农业新功能;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展现代农业市场空间。

亮点二: “外转内调”让农民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

去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一连增,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民就业收入。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马万里说:“要适应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内外联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为让河南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腰包更鼓,《实施意见》提出,深入落实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八项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大力推进“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快农村扶贫开发。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亮点三:“分类分批”让农村更美

建设新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实施意见》提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内外兼修,统筹兼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要适应农村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新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张宇松说,要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由“千村一面”转向“各美其美”。要坚持点面结合,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每县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引导点”试点,示范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不让农村成为“记忆中的故园”。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9篇

县出台《关于2012年主攻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后,我局非常重视,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公路领导任副组长,公路站人员为成员。对分配我局的路堤合一工程,在工程任务重、时间紧、资金来源难落实的情况下,我局积极筹措、攻坚克难,在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工程于6月底全面完工,顺利通车,为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便捷舒适的交通保障。

二、第二届旅游文化节筹备组织情况(分值250分,自评分250分)

一是完成“大畲路堤合一”工程。我局领导和现场技术人员强化监督,及时制定工期倒排,认真做到“白加黑”、“五加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按期完成了公路建设工程。该路长1.34公里,三级标准,工程造价约380万元;二是垫资8万元认真完成旅游线路约20公里沿线环境整治任务;三是彻底解决了五中至九寨、大畲至通天寨安全隐患;四是筹资约80万元及时完成了旅游线路的水毁修复工程,确保了旅游文化节期间的交通安全畅通;五是完成停车场建设任务。我局勇于担当,积极筹措资金(筹资约30万元),落实工程建设任务(面积约800平方米),在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前顺利完工,创造了较好的旅游交通环境;六是出资1.6万元完成了交通旅游图制作工作,为宣传景点、指导旅游、引导休闲提供了基础条件;七是筹资约30万元完成旅游线路的安全保障设施。

因成效显著,被县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三、旅游有关会议、培训班等参加情况(分值150分,自评150分)

年内,我局对县委、县政府对主攻旅游的发展战略非常支持。认真做好了交通先行的各项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会议和旅游文化节调度会,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并对会议精神及时进行了贯彻落实。

四、与旅游产业发展有关的临时性工作完成情况(分值100分,自评100分)

年内,我局完成了县交办的各项与旅游产业发展有关的工作。

五、其它

一是把我县通往各旅游景点(含大型寺庙)的道路纳入苏区振兴、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县“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二是垫资20多万元做了秋溪通往桥头旅游路的前期工作,多次与省厅市局、县委县政府沟通列入2013年建设项目;三是完成通往的道路硬化的指导任务、通往公路的验收工作、通往道路立项工作。

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第10篇

本刊讯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根据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要求,卫生部于2011年12月5日在京召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座谈会,听取部分省(区、市)卫生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试点意见》)的意见和建议。会议由陈竺部长主持,张茅、马晓伟、刘谦同志出席会议。北京等12个省(区、市)卫生厅局负责同志,中央编办、国务院医改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及卫生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各省(区、市)卫生厅局负责同志根据近年各地探索,结合县级医院工作实际,围绕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试点意见》的有关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收到了预期效果。

陈竺: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去年12月6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新变革的核心。

据了解,2012年将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但在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陈竺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陈竺提出4点要求:注重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划;注重政策保障,着手建立全科医生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遴选和建设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注重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注重培养质量控制,确保所培养的全科医生合格达标。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已经明确了“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的顶层设计:“一种模式”即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两条路径”即“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今后要逐步过渡到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统一途径;“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四条渠道”即过渡期培养全科医生的4个主要途径,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

陈竺要求探索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四大体制”

本刊讯 去年12月3日,河北省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在石家庄市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陈竺说,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把医改不断推向深入,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当中,如果没有政策的有力扶持,中医药的“廉”就意味着中医医疗机构收入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中医药队伍的稳定也将受到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切实在解决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要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据介绍,近年来,河北省中医药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872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9914亿元。河北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张庆伟,副省长孙士彬出席会议并讲话。

河南确保村卫生室标准化全覆盖

本刊讯 (《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周 勇)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该省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提出加强对乡村医生培养,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收入。

据了解,河南省目前有注册在岗乡村医生近14万人。乡村医生总体收入偏低、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日益突出。据河南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据记者了解,河南省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根据服务人口、居民需求、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按照所辖户籍人口,原则上每千人配置1~1.2名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实现乡村医生全覆盖。此外,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原则上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上一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乡村振兴发言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