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2 13:29:25

物流科技发展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物流装备技术有利于提高物流竞争力。物流装备是指和物流各种要素的活动有关的硬件设施和工具,包括运输、搬运、包装等活动中的装备。我国传统的物流企业是由大量的人力资源维持,但是物流科技中的装备技术减少了对人力的需要,通过机械化的运转不但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大节约了企业花费在人力上的成本。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推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

从物流科技发展软技术上看,物流管理思想的进步也有利于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最初我国物流企业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在起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在竞争越加激烈的物流市场上,这种模式必须转变。横向一体化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引进到我国物流行业中来的。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在减少物流时间的同时提高其效率。物流人次资本也是物流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力资本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等形式形成的。通过教育培训使得物流工作者的知识以及技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物流劳动者的物流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物流有利于推动流通领域现代化。我国的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流通混乱等问题。我国交通以及包装等环节每年产生的浪费十分严重,对于经济秩序也企业的效益有严重的影响。物流科技技术能够整合资源和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在监控物流信息条件下,充分的使用物流设施,从而推动流动领域的现代化,来规范生产。

2基于物流科技进步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2.1建设物流技术服务体系物流服务体系是和国家科技项目实施密切联系的,物流科技要发展就要有能够支撑其发展的人才、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以生产力作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建立物流技术服务体系,规范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人才的培训工作,鼓励物流企业参与物流科技发展信息平台来探索新的服务发展模式。

2.2明确物流科技创新主体通过物流科技来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就,创新是核心。科技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承担创新的责任。而且企业还是科技创新作用下的直接享用者,在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福利的同时,企业才会更加努力的加大创新的投入。

2.3全民物流科技意识的提高物流的发展和各个行业都有着联系,科技的发展还要以依靠人的知识的提高。人的思想得以转变,才能有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促进物流科技发展。提高全民物流科技意识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高校开设专业的物流课程;第二,物流企业加强对新员工以及老员工的物流科技培训,提高物流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对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进修的方式来学习物流管理方法;第三,在社区或者网络上进行科教宣传。

2.4加强国际间的物流科技交流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的物流经验可以得以利用。国际间的科技交流,有利于技术的扩散。和有先进物流技术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其技术,并进行创新;物流人才交通,组织企业人员到参加研讨会等活动,了解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并在企业内进行传播。

3结论

物流产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开发利用物流科技是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推动力,对物流产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我国的物流科技产业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在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开发和发展下,很多外资物流企业迈入我国市场,他们的在我国物流市场上不仅可以带来竞争也给我国物流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经验,这对于我国物流企业实现物流科技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各市、县粮食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苏政发〔2006〕52号)和《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国粮展〔2007〕63号),增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粮食流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贡献力量,现提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指导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粮食安全体系为主线,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储粮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推进粮库建设和改善仓库功能,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全面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低温储粮等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全省仓储技术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学保粮率达80%以上,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应用小型稻谷低温干燥机。应用农户储粮新技术(新型储粮仓),建立农户示范点,指导农村科学储粮,增加无形粮田,促进农户增收,受到农民欢迎。(二)粮油加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省无锡布勒、苏州佐竹等外资企业生产的面粉、大米加工装备国际一流,我省牧羊、正昌两企业自主设计开发的饲料机械和饲料成套设备技术全国领先。粮油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全省粮油工业生产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放心粮油”产品数量全国最多,粮油产品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各种畜禽饲料逐步系列化,颗粒饲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种水产饲料生产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三)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势头良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经开发出米乳饮料、米糠营养素、小麦胚芽、小麦膳食纤维、生物质等一批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有效地推动了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并加粗了产业链,提高了粮食增值转化能力,提升了粮食产业化水平。(四)科学规划并推进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编制完成《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全省“两纵两横、四大枢纽、节点”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总体布局。各地积极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整合和优化现有仓储、加工、运输、装卸、批发、信息等各种物流要素,发挥了资源集聚效应,提高了粮食流通效能。(五)粮油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省粮油质量监测所经过扩建改造,配置先进的粮油检测设备,通过了国家实验室验收。各地逐步加强质量监测机构建设,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调整运行管理机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粮食质量监测网络。粮食质量监测机构在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储备粮质量监管、市场准入、放心粮油工程、食品安全监督、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六)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行业管理智能化、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商务电子化。省粮食局和各市粮食局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通门户网站,发挥政务平台和服务窗口作用。不少粮食企业也建立网站信息,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一些工业企业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试用省级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库存动态管理,增强了政府粮食应急预警和宏观调控的能力。

二、“***”粮食科技面临的环境和需求(一)面临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全球性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粮食行业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由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粮食供需紧平衡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江苏是粮食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粮食供需将长期紧平衡。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粮省内自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市场调节”的粮食安全基本目标,倡导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库,更要藏粮于科技。进入新世纪,我省率先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解除了影响竞争、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促进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粮食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江苏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方便、营养、健康的食品、饮品和保健品,逐渐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需求,为粮食科技发展确立了依据。江苏拥有一批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长期从事粮食和食品研究的技术专家、学者,为我省发展粮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面临的需求1、全面达小康的需求。江苏全面达小康,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对粮食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绿色、营养、健康是人们的消费追求,市场的竞争重点由价格竞争逐步转向品牌竞争。“***”期间,应引导无公害和生态种植绿色粮食;实施绿色储粮技术保证品质;改进工艺和提高装备水平,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开发营养、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产品,满足人们对食品随时性、安全性、营养化、多样化的需求。2、建设新农村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是我省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基本条件。依靠科技发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减轻粮食二次污染,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期间,要引导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改变储粮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质量,促进农民优质优价增收;通过科学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龙头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通过实施“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引导健康消费、安全消费,逐步改善农民生活。3、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小型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差,加工质量低,粮食浪费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生产成本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粮食流通产业高效增长。农村和基层企业存储粮食技术条件低劣,虫、霉、鼠害比较严重,在源头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期间,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等环节,应积极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型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粮油的综合利用和增值转化,改善粮食流通设施条件,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以技术进步推动全行业粮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需求。面对外来资本、产品、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不断涌入的国际竞争形势,“***”期间要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尽快引入粮食流通领域,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组合、集成,不断带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拉长粮食产业链,充分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通过应用高新技术,降低消耗,降低粮食加工、储藏、流通环节的生产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竞争力。

三、“***”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我省粮食工作“安全、发展、法治”的总体思路,坚持“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撑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研发及应用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加快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创新引领原则。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创新作为促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2、因地制宜原则。坚持科技发展与我省粮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坚持技术应用与企业发展的基础相适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结合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实际,突出装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突出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粮食流通科技现代化水平。3、优势互补原则。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及科技研发优势、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优势和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协作,促进支撑单位和实验基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发展目标2010年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为:粮食流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先进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具体目标是: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较完善的粮食流通技术支撑体系,粮食流通科技总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力争在重大技术上有所突破,粮食绿色仓储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加工技术装备优化升级,粮油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取得更大进展,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获得较大进展,工业生产自动化得到应用,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粮食流通科研队伍,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四、“***”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按照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和工作重点。(一)优先方面1、粮食仓储方面。以科学保粮为主要内容,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的同时,重点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试验、集成、推广,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推广应用符合农户储粮要求的新技术和设施,实现保质保量、减损增收。2、粮油加工方面。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研发一批粮油深加工新产品、主食工业化产品和营养保健食品,重视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适当发展生物质产品。3、粮食检测方面。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积极实施国际国内领先的粮油质量检验标准,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检测的效率。4、粮食装备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重要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制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装备关键技术,提高粮食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积极应用粮食机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5、信息技术方面。以行业管理智能化为目标,推进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预报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全面应用,探索开展以粮食批发市场网上竞价交易为重点的粮食电子商务,加快“数字粮食流通”建设。6、现代物流方面。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着力培育和建设区域性的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实现粮食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二)工作重点1、着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联动的协作机制。确立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流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人才集聚和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和资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新技术的创造者和产业先导技术的引领者。选择省内外具有较强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为全省粮食流通科技支撑单位,聘请从事粮油产品及其机械研发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全省粮食流通科技专家委员会,“***”期间要建成粮油机械实验基地2个,稻米加工实验基地1个,小麦粉加工实验基地1个,油脂加工实验基地1个,仓储实验基地1个。构建联合攻关团队的合作机制。汇集我省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粮食科技技术攻关和国家粮油及其粮食机械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及时了解粮食高新技术最新发展方向,跟踪国内粮食流通科技发展前沿动向,组织和实施好一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装备,提高我省粮食流通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完善粮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协调机制。粮食行政部门着力统筹、协调、管理行业科技资源,组织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向本行业配置,营造上下结合、左右协调的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和市场服务。通过行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中介组织的服务引导、专家顾问的科技导向、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实验基地的中试承载,整合配置粮食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粮食流通科技创新。2、大力构筑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技术支撑,大型骨干仓储企业为载体,通过技术与资源整合,建立江苏科学保粮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保粮新技术应用示范库和科学保粮实验基地,为保粮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服务。加大对科学保粮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在骨干粮库建设和粮库维修改造中积极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低温干燥等储粮技术,推行粮库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科学保粮和仓储管理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储粮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绿色储粮技术和低毒高效粮食熏蒸技术,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农户安全储粮的技术指导,开展储粮技术咨询活动,推广适合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设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力争使农民储粮损失从5%降到0.5%,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3、全力搭建粮油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平台以科研院所、院校为依托,成立“江苏省粮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龙头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粮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向高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利用产业化经营推动主食品生产的工业化;开发具有营养、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以粮食或粮食作物废弃物如秸杆、稻壳为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加大杂粮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功能性、营养型早餐类食品,拓宽产品的应用范围,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推广应用绿色、环保、无公害饲料生产技术,保证饲料安全和提高饲料的饲喂效能;大力开发秸杆饲料、棉菜籽饼、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食饲料,鼓励支持蛋白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加大我省特种水产饲料的开发研究,提升产业优势。4、努力完善粮油质量检测服务平台以省粮油质量监测所为龙头,以省辖市粮油质量检测机构为骨干,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检测平台,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粮食质量卫生监管职能,切实执行好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与监测制度、储备粮质量与品质检测制度、政策性用粮批检制度、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加强粮食品质检测和质量监管能力,推动粮食质量检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拓展。5、倾力打造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启动建设南京、南通、徐州、连云港4个省级粮食物流枢纽,并辐射带动全省8个(宿迁、淮安、盐城、泰州、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为粮食产业园区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粮运输无缝化连接的要求,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计量、发放、运输设施和设备项目。根据国家建立的粮食物流各个环节的标准,推广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装卸设施的标准化、散装作业方式和检测设施及指标的标准化。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电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使粮食仓储、运输、加工转化、批发与配送、价格采集、预报预警、应急调控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粮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粮食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五、夯实粮食流通科技发展的基础保障为确保“***”粮食流通科技较快发展,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粮食流通科技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科技的指导管理工作,为粮食流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一)强化科技投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对粮食流通科研和高技术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粮食流通科研经费预算。积极争取粮食产后处理技术、设备享受同等农机的政策性补贴。对“***”粮食流通科技重大专项,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报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落实专项经费,推行项目管理,督促逐项实施。引导、鼓励科技型粮食龙头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研发费用按其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强化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强粮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保证一流人才、一流贡献获得一流回报。大力引进优秀年轻的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组织科技培训、出国深造、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跟踪前沿技术,提高粮食流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建立岗位技能轮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组织广大粮食职工开展粮食流通技术专向攻关、技术大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竹林伟业作为专业生产不干胶产品的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标签行业民族品牌的典范。在发展区域方面,竹林伟业已呈现集团式发展,公司以天津为中心,在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北等地陆续建立了生产基地及销售网络。无底纸及三层物流标签是公司近年来发展的重点,且已与全国各大商超、电商、物流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

为将竹林伟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民族品牌,成为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竹林伟业有两大企业战略。

首先,一如既往,坚持创新。竹林伟业是中国不干胶材料行业内首家获得4项发明专利及29项部级实用新型专利的专业不干胶民营企业。在未来,竹林伟业会一如既往的重视产品研发和创新。其次,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为实体生产整合资源,全力拓展“立足天津,辐射全国”的营销布局,并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构筑竹林伟业的产业帝国。事实上,竹林伟业在早前便开始酝酿上市。在经历几年的前期准备后,竹林伟业终于在2014年11月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民营不干胶材料企业中第一家上市企业。与此同时,竹林伟业正式更名为“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全新企业Logo,全面升级企业形象,突出“君子之节”的竹林精神,展现战略大格局。

很显然,这次上市,赋予了竹林伟业更深重的历史使命:带领国内民营不干胶材料企业在外资企业的重重包围下,创造一片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

2015年,竹林伟业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仍在全力前行。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和上中下游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并继续以提升客户价值为己任,信守承诺的服务态度、创新的营销模式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让竹林伟业在行业内赢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竺汉明:

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市竹林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天津包装印刷标签协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天津同学会常务副会长,被评为2014年度天津市包装行业领军人物。

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这次全国粮食科技大会,是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势下召开的。刚才振邦同志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粮食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今后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就粮食科技工作中如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十五”粮食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以绿色储粮技术、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为标志的粮食科技进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粮食科技项目和资金投入显著增加,粮食科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长,行业科技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成效,粮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培养和锻炼了科技人才队伍。

(一)粮食科技投入显著增长,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十五”期间,国家粮食局组织的国家科技攻关、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约130项,总投资超过10亿元。“十五”粮食科技投入的主要特点:一是科研项目投入资金来源多元化。除国拨经费外,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也成为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二是科技攻关项目经费投入的份额较大。科技攻关项目经费的投入高于高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入。三是粮食科技投入的两大重点领域是加工和仓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高于物流、质量检测方面的投入。四是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比例较大。国家粮食科技项目中,原部属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和资金的份额均为60%左右,这反映出原部属科研院所的主力军作用。

粮食科技投入的增加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锻炼了科研队伍,培养了科技人才。到20*年底,全国粮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约11.6万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000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7万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迅速成长,45岁以下的技术人员占75%。20*年、20*年国家粮食局评审出研究员及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

(二)粮食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成果广泛应用

1.一批自主开发先进实用的粮食流通技术,得到全面的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在国家粮库建设中,普遍应用了自主研究开发的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计算机粮情检测和谷物冷却等四项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仓储技术水平。郑州粮科院等单位研究开发的“散粮储运装备技术与应用”,为区域化散粮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局科研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发的低温储粮技术、成都粮科所等单位开发的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等技术得到了示范应用;郑州粮科院、北京中谷润粮科技公司等单位自主开发的玉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浅圆仓装仓防破碎装置、粮仓气密技术等成果解决了粮食流通实际工作中的诸多技术瓶颈。粮库建设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我局组织编制的《国家储备粮库通用仓型设计选用图集》获20*年国家优秀标准设计金奖。

2.粮油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粮食技术和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武汉工业学院研究开发的油料挤压膨化、双低菜籽脱皮冷榨等制油技术,西安油科院完成的“超滤膜法由油茶饼粕中提取精制油茶皂甙”,黑龙江粮科所开发的大豆异黄酮与皂甙,江南大学开发的稻米及副产品加工利用增值技术,山东怡康集团的无水葡萄高技术生产线,丰原集团玉米液发酵生产柠檬酸技术,大成集团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醇等自主创新技术,都促进了传统粮油加工业的升级改造,带动了粮食深加工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江苏牧羊集团、武汉皇冠友谊油脂工程公司、湖北省永祥粮食机械有限公司、天津圣昌达机械有限公司等自主开发设计的加工成套设备和工程设计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3.粮油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局科研院组织研发的电子式粉质仪和拉伸仪替代了进口产品,深受用户好评。无锡粮科院、局标准质量中心等单位研究开发的粮食品质测报技术体系及数据共享技术等为全国粮食产后质量调查和优质粮食品质测报提供了技术服务。局科研院、江南大学承担完成的“食品功能因子作用机理、分类及标准研究”、武汉粮科院完成的“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及识别系统”等为保障粮油、饲料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粮食预警遥感辅助决策系统”项目,河南工业大学组织开发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智能决策系统”等,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4.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我局共同组织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在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粮食局的积极组织配合下,由成都粮科所、河南工业大学、辽宁粮科所、湖南粮科院等单位承担的“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农户储粮损失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经过对粮食主产区上万户农民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先后建立了农户科学储粮技术示范点3644个,有力地指导了农村科学储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工作对降低粮食储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最近,总理对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我国农户储粮数量巨大,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局要继续抓好这项工作,有关部门要予以支持和配合”。我们将按照总理的批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十五”期间,由我局组织的130多项各类国家科技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9项,填补国内空白的13项。“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中,有四项粮食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项目是:由郑州粮科院等单位承担完成的“散粮储运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江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稻米及其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大豆精深加工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等单位完成的“双低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与应用”。这四项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粮油深加工和质量检测技术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今年我局成功组织举办了以“粮油食品安全与农村科学储粮”为主题的20*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谷集团、地方粮食科研院所和院校、粮油质检中心、粮油学会和协会、有关企业等数百家单位参加了活动。这次科技周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和200多个县(市)、乡共举办了500多场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群众性粮食科普活动。这次活动成为全面展示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窗口,是对粮食行业科技力量的一次检阅,展示了成果,振奋了精神,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粮食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效,科技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局科研院改制为公益性科研院后,更新了科研设施,改善了科研基础条件,增强了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公益性科技项目的能力。通过改革,优化了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了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改革完善了用人制度,引入了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了岗位聘用制,中青年科技队伍加速成长和壮大。

原部属院所转制后市场意识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加强。无锡、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5个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中谷粮油集团组成了科技总公司。它们转变观念,树立服务行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拓宽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业务范围。国家粮食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这些院所的仪器设备更新及基础设施改造,增强了这些院所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0*年我局批准组建了国家粮食局粮食物流、粮油食品、储藏物保护等10个工程研究中心,总投入约1亿元,加强了粮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的建设。

省级粮食科研机构基本完成了转制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湖南、黑龙江、辽宁、内蒙、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级粮食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促进地方粮食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局利用国债资金对37个省级粮油质检中心的检测仪器进行更新配置,大大改善了地方粮油质检工作的装备水平。

一批大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产品性能质量提高的要求,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建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使企业的研发队伍和研发力量得到了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五”期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投入科研经费约1亿元,取得21项专利;山东鲁花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8亿元,取得8项专利技术;江苏牧羊集团投入科研经费约0.6亿元,取得167项专利技术。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粮食科技投入仍然偏少,并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二是粮食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四是科技队伍中创新型人才、学科带头人和跨学科人才比较缺乏,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和学科结构有待调整完善;五是粮食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科研院所的分配机制、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尚需完善。

二、全面提高粮食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一)“*”粮食科技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

1、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和粮食科技自主创新高度重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的生产和流通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总书记和总理多次对粮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许多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科技课题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战略。这些都为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为粮食科技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此,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必将对粮食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将使粮食流通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换效率大大提高,将使粮食生产、储藏、加工、物流的技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使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大加强。

3、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粮食科技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重要阶段。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速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公众对粮油食品营养化、方便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要求日益增强,从而要求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食品,要求加快研发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满足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粮食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向人民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产品。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任务,也将对粮食科技事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4、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粮食科技工作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将为“*”粮食科技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这就要求粮食科技在粮食产后减损、品质快速检测、保证储存质量、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的支撑。

(二)“*”粮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期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安全、环保、节约和高效的粮食流通技术体系。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期间粮食科技发展要力争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粮食储藏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粮食物流和加工技术与装备得到优化升级,粮食质量标准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农村传统的粮食流通方式得到改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的基础科研队伍。完善粮食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粮油产后减损及绿色储运技术与设施,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生物质能源以及生物质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等生产关键技术都列入了国家科技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粮食科技的实际,“*”期间我国粮食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是:(1)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通过改善储藏环境、保持储粮品质、降低储藏损耗、提高监管手段的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储粮技术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2)以成套高技术设备和生物(工程)技术为重点的粮食深加工技术。通过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智能化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在粮油加工业应用,促进高效、节约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3)以发展散粮运输为重点推进传统粮食物流业的改造。重点发展实用、高效、经济的散粮接收、发放、运输的设施和装备,研究集装单元化散粮运输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物流技术标准,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粮食物流体系;(4)以应用基础研究为平台,发展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加速粮食质量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带动国产仪器的研发和推广;(5)以预警、监测为重点的粮食流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储藏、加工、物流、质量标准仪器、品质测报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期间,粮食科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1.注重应用基础研究和边缘学科的高新技术的结合,培育粮食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组织开展粮食物质信息学与储藏品质变化机理、谷物油脂化学及生物活性物质功能、转基因粮油食品检测等多方面应用基础研究。组织粮食行业公益性、基础性重点技术标准研究,把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与粮食应用科学相结合,培育和发展粮食科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注重粮食科技的前瞻性,鼓励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探索。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组织多学科的合作攻关,提升我国粮食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与竞争的能力。

2.加大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动和促进粮食科技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数字粮食流通、信息采集预警预报、信息控制技术和基于3S技术的管理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发,推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化管理。开展粮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加强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开发新型食品;加强生物技术在以粮食及其副产品(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对粮食在能源、医药、材料、化工、纺织、造纸等行业的各类深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

3.组织和实施科技攻关,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组织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攻关,重点研发粮食质量快速检测仪器、监测应用技术和相关的传感器技术。以信息化带动高效便捷的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粮食散运和集装箱运输的技术和装备。开展生态环保储粮技术研究,组织对低温储粮、生物防治、化学薰蒸药剂替代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对有利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和提高综合利用率的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质构重组及机电一体化等高技术进行攻关,拓展各种高技术在粮油深加工和产业化中的应用。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化创新,促进粮食技术产品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粮食流通与加工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并联合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4.搭建粮食科技公共基础条件平台,为推动粮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重点组织开展粮食科学仪器、设备、技术标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实验基地建设,推进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以粮食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为主,积极争取组建部级粮食储藏、物流、深加工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不同地区以省级粮食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具有地域资源特征、具有不同专业特色、不同优势产品的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重点产品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粮食龙头企业申请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克服条块分割、区域分散、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弊端,使分散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科技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5.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开展粮食流通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成果转化工作。继续推广四项储粮新技术,保证储粮安全;加强粮食四散技术的推广,提升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落后的农村粮食产后流通技术方式,以粮食主产区的收纳库为依托,推广农村粮食集中处理的干燥技术与装备;通过储藏、加工、物流、信息及标准化等技术的集成,建立农村粮食产后整理、干燥、储藏、加工、运输等集约化处理技术服务体系与示范;开发适用于农户储粮的新型技术及装具,开展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示范。

三、努力奋斗,提高粮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完成《“*”粮食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期间,粮食科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渠道增加粮食科技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稳定的科技投入是粮食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对粮食科技的资金投入,主动协调增加省级粮食科研经费预算,积极落实本地区粮食科技项目的配套政策。主产区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配合即将启动实施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落实农户科学储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配套资金,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学储粮资金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期间,国家财政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各地、各单位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粮食科技重大项目建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对粮食科技的支持,组织和落实好各类国家粮食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任务。三是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制科研院所要以建立院所长科研基金等方式,对基础性、公益性、交叉学科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给予资金支持,并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四是大型龙头企业要积极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建立与科研院所、高校的良好合作机制,力争从每年的利润中拿出较多的资金,稳定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并搞好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中小型粮食企业,也要依靠技术进步,重视新产品开发,以一定经费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科研制度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不断优化粮食科技结构,建立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制度环境,完善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运行机制。为此,一是要继续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突出以人为本,吸引国内外高层研究人才,集中力量建设有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领域,不断提高粮食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要把粮食公益类院所和大学建设成培养学科带头人才的重要基地。二是转制院所要紧紧围绕行业和市场需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建设以地方粮食科研院所为主的区域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省级粮食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省级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发挥在应用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基层技术服务方面的骨干作用。地县粮食科研机构、质量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地区粮食经济和农村产后的技术服务,结合农村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要通过加强地区间、部门(行业)间的科研人员交流和技术项目合作,发展和强化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建设中介机构有效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期间要通过加强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各级粮食协会、粮油学会联系各创新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粮食科技发展,为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指导和市场调研等服务。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网络化服务推广技术成果,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优化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消除长期以来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偏见和体制上运行的障碍,打破行业和部门的界线,创造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投入者,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开发的主体。要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企业的转移。二是加大对企业、转制院所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课题立项前听取企业对粮食科技项目意见,吸收企业参与粮食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牵头或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支撑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实施机制。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部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尽快成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各级粮食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获取政策支持。三是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四是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要通过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扶持,使粮食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

“*”期间,要紧紧围绕粮食科技创新需要,把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一是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尽快改变粮食科研中缺乏领军人物的状况,加快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给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锻炼他们,使他们尽快成长壮大。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制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划,落实培训措施,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适应发展的需要。要重视科研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出敢于向世界领先技术挑战的科技管理人才。要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市场,引进粮食科技发展急需的科研技术人才。二是要完善粮食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粮食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人才交流、专项培训等多种渠道,使在职科技人员更新知识,跟踪前沿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三是要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努力把优秀科研人才聚集到粮食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树立科研诚信,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营造讲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新风气,形成鼓励探索、敢于突破、潜心钻研、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摒弃浮躁浮夸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四是要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公平公正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制度,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流动和竞争的机制,不断吸引社会优秀科技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加入粮食科技队伍,为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粮食科技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掌握国际粮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要加强和国外粮食科技机构的联系和合作,突出重点,改进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提高合作成效。支持各级各类粮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加入有关国际粮食科技的学术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交流活动,并在其中增长知识,获取经验,扩大影响,发挥作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的国际粮食方面学术团体、专家、学者到中国来举办学术会议、进行讲学和合作研究,使我国的粮食科技工作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一)软件不先进,精英人才少

在现在社会发展中,科技不断创新,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软件开发的是不少,但是真正实用,全面的,却是很少的。而且绝大多数人对于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都不了解,所以,对于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也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信息化和先进管理不融合

由于现在科技发展趋势迅猛,在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与现在先进的管理不相融合。从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信息化和先进管理是不相融合的。这是阻碍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的基本问题。还有本身对于物流信息化管理的不是很完善,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对于人员的管理制度的方面也存在漏洞等。

(三)国家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不重视

在现在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说,科技发展,信息发展都是很快速的。但是,国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误区,尤其在与国外相比较而言。首先,国家对于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不重视,在提供信息和公共平台发展缓慢,物流的标准化,货运工装的单元化,和通用化程度低等。与国外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同时,也不大力宣传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的主要方案

(一)提高物流软件,培养精英人才

关于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我们首先要提高物流软件的质量和培养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一,目前物流业市场上对于这方面的软件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首先做一个市场调查,看一下群众对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的见解。接着,召集这方面的人才,一定要合理的研发软件,要以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为目标。第二,要培养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比如在高校毕业前期,企业可以去学校来招生人才,大力宣传物流方面的管理知识。第三,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我们要合理分配人才的职位,让他们身在其职,在提高物流软件方面合理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并制定合理化的制约机制。

(二)信息化技术要和先进管理相融合

在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融合。首先,我们要培养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我国物流先进化技术。根据现有的不完善的信息化软件进行改善,从而促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然后,我们应借鉴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在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影响最大的是数据管理。所以,我们要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很好的提高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三)国家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要重视

随着国家现在已经普及4G网络等新一代的网络技术,所以,为了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国家对于物流管理信息化要加以重视。第一,提高我国物流业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信息化程度也要提高,信息管理集中,人员管理要严格等。并相应的制定一些建立制度来管理。同时也要建立起高效车辆,货物调节和物流统一体系等。第二,我国在标准化程度方面也要有所提高,货运工装的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也要相应提高。所以信息化对于物流方面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我们国家也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政策来推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三、小结

本人结合自己自身实践和相关经验,就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做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目前在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就当前所存在的三大问题展开了分析,分别是软件不先进,精英人才少和信息化与先进管理不融合以及国家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不重视。并相对应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分别是提高物流软件,培养精英人才和信息化技术要与先进管理相融合以及国家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要重视等。然而,本人个人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只对如何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做了简单的分析,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科技管理 海洋科技 特点 定位 舟山群岛新区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99-04

1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海洋是沿海国家的门户,又是通往世界的通道。海洋对沿海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凭借海洋科技优势,圈占战略性资源和空间,并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海洋战略。

1.1 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在各国里占据重要位置,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而陆地科技和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那充满未知的海洋科技。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与重视,海洋创新能力已成为取得海洋科技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增长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国际海洋竞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取得最大海洋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在以这些竞争的主要方向里,包括海洋能源的开发将会成为各国竞争的最主要的目标。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如何通过海洋的发展来壮大本国的综合国力都以是各国海洋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竞争的需要,各沿海大国均已制定国家长期海洋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把海洋作为重点突出。总之,制定科学的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的大势所趋和海洋开发的基本走向。未来寻找、探查海洋深处资源,将会对海洋科技仪器、设备等提出更好高要求,这些科技产品不断创新与发展,必然引起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将会成为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东海区域的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海洋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发展。国际上主要沿海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海洋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1.2 舟山群岛新区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大陆向大洋延伸发展空间的海上要冲,以海促陆、以海引陆、海陆联动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1.2.1 面临机遇

(1)国家海洋战略。

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许多年里,海洋经济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1]。

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也将会随着全国海洋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盈利啊更大党的机遇[2]。

(2)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改革试验。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国海洋战略空间拓展和经济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舟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舟山富含有丰富的海滩、港湾、海涂湿地等资源,都有利于增强海上能源、海洋矿产、船舶工业等产业实力,提升海岛城镇军民宜居水平,有利于我国打造向太平洋拓展战略空间的国防前哨和海上基地,开发、拓展和保护我国海洋空间和油气、海底多金属结核等海洋战略资源,确保我国包括石油、矿石、煤炭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中转和远洋集装箱物流的安全,确保我国南北连通、江海直达、东出太平洋、南下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另外,舟山要研究制定战略创新产业与国家和长三角科技发展规划对接的思路与对策;要积极参与和衔接长三角区域科技规划的实施,借智、借技、借力发展,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海洋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发展能力;同时,要需求体制创新,加强海陆统筹发展,推进海洋文明建设,建设空间配置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战略指出,要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有利武器。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统筹陆海、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3]。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战略。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要依据海洋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将新区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中心。对把舟山建设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部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作为首要目标,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新区的建立,要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大舟山海洋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建设,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要不断发展渔港,海洋旅游等各种产业,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

1.2.2 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为全国的第四个新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舟山群岛新区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海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体现新区作为海洋实验区的真正意义,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的主要目标,在探寻海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努力为建设新型的海洋新区而努力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1)要应对海洋开发和海域使用综合管理能力滞后的挑战。

浙江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组织进行,存在无序、过度使用海资源的现象。不论是海洋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上,和陆地资源开发,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都比前者大。海洋资源从前期的调查、观测阶段,还是更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利用阶段,对科学和技术合理运用都十分依赖,要不断实施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海洋资源科学管理和开发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在基层管理力量,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基层海洋管理基础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海洋管理体制。近年来,虽然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海洋基础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更所的人已经意识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今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步伐。因此,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机制还应加快与国际法接轨,积极参加国际海洋会议,通过会议不断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后,在海洋管理上,还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我国海域面积十分宽阔,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法效率高的队伍,从而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4]。

(2)要应对海洋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

海洋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同时,海洋生物在维护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也具有举足轻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与人类的发展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海洋里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许多磕绊,但是,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又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环境,也没有更多的去进行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如今,海洋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正糟受着巨大的破坏,其中许多破坏正改变着海洋生态群落的结构和组成[5]。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尤其是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污染、围海造地、船舶/航运污染、石油开发、临海产业污染、海洋和海岸工程等将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6]。

(3)要应对海洋产业发展智力科技支撑薄弱因素的挑战。

与上海、广东等海洋省市比较,浙江海洋科技力量还是存在较大不足。舟山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来支持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比例在舟山还是较低。适用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目前还是依靠引进,舟山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是较为薄弱。另外,由于发展环境的原因,人才吸引力不足,没有建立相关的人才保障制度或者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起来,浙江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系统水平较低,产业配套不完全等,这也造成了没有足够的科技来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4)海洋产业结构内涵层次较低。

近年来,浙江省的海洋产业层次结构渐趋合理,但就以舟山群岛新区来说,其内涵层次依然较低,创新理念,深化内涵,提升层次都亟待完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洋生物药业、海水利用业、深海产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二,目前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海洋传统产业,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第三,第三产业中生产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各产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缓慢、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绝对萎缩,而政府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浙江的新兴海洋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增加,发展前景难于乐观。而且浙江对海洋类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政策性倾斜及研究开发投入不高,导致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实在的动力[7]。

2 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由1390多个岛屿组成,占拥有港众多湾,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特别是一些关系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海洋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开始往舟山群岛新区聚集,使得舟山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 科技与现代海洋产业紧密结合

在舟山的经济中,海洋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标志。舟山新型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舟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舟山科技资源与海洋产业联系非常的紧密,海洋工业、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中,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依托新区丰富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提高海洋生物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牢牢把握新型海洋产业革命趋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围绕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8]。

2.2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综合比较,舟山海洋科技与上海、广东、山东等相关海洋省市较为薄弱,舟山科技发展慢,海洋科技人才稀缺造成了在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前提下没有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目前的舟山海洋产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小,配套条件、资源共享性差和产业链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称为优势产品的更少,尤其是海洋能源开发、船舶工业、港航物流等。多以中低技术为主,高新技术比重较小,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同时,舟山自身开发研制的科技运用在海洋产业中较少,技术依靠引进,人才也依靠引进,自身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因而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的海洋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9]。

2.3 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的辐射性

舟山的科技发展是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到的边缘区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海洋性。作为浙江海洋科技的重点城市,舟山地区几乎涵盖了海洋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科技问题,在发展中机遇中,强大海港、航运行业,会带动舟山-宁波港的海港物流业经济发展,并从中带动一大片物流、海港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舟山享受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科技较少,科技力量薄弱,高校和海洋科技研究院较少,舟山海洋科技的辐射范围不大,但对于东海的海洋发展以及未来全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10]。所以,舟山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重要明显的。

3 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海洋科技竞争和新区建设需要的背景下,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也是部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先行先试”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舟山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舟山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 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要以支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总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科学素养普遍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使舟山成为浙江省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海洋科教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城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有序推进主要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基本建成科学城空间总体框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集聚众多海洋科技研发孵化机构,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成为浙江省内海洋科技、人才、高新企业的集聚高地和“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中远期,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

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要提供科技活动者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为创新力量,为科技物品提供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舟山市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的海洋特点构建完善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系统。

3.2 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市场的缺陷需要通过政府的科技活动干预与弥补。要使市场能够自由并充分对科技领域发挥作用,政府就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政府只有在市场效率低下或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加强科技干预。另外,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手段应该多样化,要依据市场调控能力的大小,来控制干预程度的强度,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得作用,要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

根据舟山独特的管理特点,具体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3.2.1 突出海洋重点

要重点抓住以海洋创新为主,优化配置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科技兴海模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示范。

3.2.2 创新技术

结合舟山科技的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2.3 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市场在科技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市场失调,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科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3.2.4 注重社会服务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要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要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必须处理好舟山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3.2.5 海陆统筹发展

舟山海岛众多,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海域发展为空间、海洋资源为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实行港口、滨海滩涂、海岛与海域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海陆统筹、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通过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3.2.6 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是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政府间的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肯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便是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当前舟山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项制度没有完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不能明确划分,这里面也包括了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不能够得到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领域介入不同的力量。

4.1 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部分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减灾、国防、科学普及,竞争前技术研究等,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因为政府是这些的主体。政府在参与科技管理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充当了消费者角色,因此,政府的作为,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便成为了关键,尤其是可以防止其他外部条件的干扰。政府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因此,舟山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政府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舟山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将创新海洋科技放在第一位,对于主要研究基础研的科技创新,它完全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

4.2 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所谓准公共科技领域,是指科技活动中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这样的特性会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政府有必要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也就是在依靠正常秩序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的扶持。现阶段舟山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高科技,关键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和个人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公益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对于以上的相关领域,其特点是外部性强。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作用,应该适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 着力扶持海洋科技领域

在未来的舟山科技活动中,海洋科技领域作为重要领域来对待。舟山海洋科技存在高端人才匮乏,先进技术稀缺,制度不完善等不足,而对于舟山群岛新区来说,海洋科技将是舟山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要加快高深技术研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导部门,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的科技竞争的不断激烈和我国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舟山市科技发展的进步,舟山市要依靠海洋的特点,明确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定位和目标,结合舟山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构建并逐步完善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体系。因为现今全国和舟山市的海洋科技能力薄弱,各类海洋科技领域,科技产品和科技活动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机制不完善,供给主客体不明确,使得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难以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程度的大小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

参考文献

[1] 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83-86.

[2] 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2-84.

[3] 陈建先.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J].行政与法,2004(3):47-49.

[4] 周达军,崔旺来.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审视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 (6):5-7.

[5] 王晓红,张恒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来源[J].水产科学,2003 (1):1-2.

[6] “十二五”舟山加快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计划[Z].舟委,2012(2):4.

[7] 崔旺来.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1(2):91-100.

[8] 崔旺来.政府海洋管理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2:6.

[9] 浙江省重要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Z].浙政发,2011(48):3.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7篇

信息化是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加快货物周转,减少货损、货差、鲜活安全,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物流信息化建设包括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各类物流信息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和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作为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步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在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物流资源良好整合,解决物流企业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否提高运输生产的可达性、经济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衡量物流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标准。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如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1要加强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按照“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的方针,加快交通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交通行业核心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推广应用电子证件、电子运单,提高基础信息资源数字化程度,推动资源整合,促进道路和港航运输信息的集中和共享;另一方面利用整合的信息,推动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运输企业资质和信用查询系统等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积极为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船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交通信息服务,进一步促进物流基础信息网络的搭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2要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示范和应用,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引领物流信息化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也是衡量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省际共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各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同时继续加快推进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推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升信息化水平和现代物流水平;加快启动多式联运信息系统示范工程,以海铁、公水以及江海直达运输为切入点,加强对运载装备和货物的信息跟踪和信息交换,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加快启动甩挂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支撑甩挂运输的发展。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进政府在交通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在投融资、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从而合理有效的发挥政府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3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科技研发,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物联网是当前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高度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智能交通和现代物流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为此,我们应遵循“试点引入,谨慎前行,统一标准,有序推进”的方针,切实梳理好行业业务需求,明确信息应用需求,以务实的精神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良好应用。在基础设施(也就是路、港、桥、隧、航道)感知及监管、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智能监管、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及服务、集装箱和甩挂运输智能可视化管理、危化品及特殊物品、旅游客运运输跟踪监管、智能海事等重点应用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4完善物流信息化的政策标准保障体系交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制定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科技发展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加快完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物流信息化、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交通通信导航等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标准,积极引导地方交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大学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已经在积极推进,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交通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院校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跨部门基础信息共享,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为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增长;基础因素;结构因素;市场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2?0007?07

物流产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物流产业又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对于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议题,高秀丽、王爱虎[1]以广东省年度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广东省经济增长对物流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显著。钱晓英、马传秀[2]经实证研究指出物流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中国物流与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李文顺[3]、潘瑞玉[4]等均以物流产值与GDP数据为基础,研究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有文献对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都是以物流产值或类似物流产值的指标为基础,得出的结论基本都认同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互动关系。但是,现有研究对于两者如何互动、内部互动结构、互动过程、互动方式等没有做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文拟从影响物流能力因素的角度入手,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扩散至各因素与经济增长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力求将互动方式细化,并图解互动过程,以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指标分析

(一) 指标选取

综合现有研究基础,选取以下影响物流能力的因素,主要包含基础建设、市场、信息、人才、科技、城市化、产业结构[5?8]等。

1. 物流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前提条件,党超[9]、刘正桥[10]均从实证角度指出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协整关系,狄方耀[11]指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一般来说,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河港、机场、管道等,也包括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促进物流网络体系的形成,扩大物流产值,并优化整个社会物流系统,实现提效增值。因此,本文选用铁路里程(X1)、公路里程(X2)、内河里程(X3)、航空里程(X4)、管道里程(X5)、铁路货车数量(X6)、民用货车数量(X7)、民用运输船舶数量(X8)、物流固定投资(X9)等数据反映物流基础设施与建设现状。

2. 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能够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企业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因此,市场化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物流资源的整合情况,进而反映物流发展水平。本文选择国有企业职工占城市职工比例(X10)和实际使用外资(X 11)两个指标来反映我国市场化程度。

3. 信息化程度

信息贯穿于整个物流过程,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保证了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如果信息不畅,则物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孤立,信息难以共享,最终会造成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客户满意度降低等不良现象。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越有利于物流服务能力的提高。为此,本文选择电话普及率(X12)和光缆铺设里程(X13)等两个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标。

4. 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状况

物流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需要大量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物流从业人员的质量制约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缺乏专门的统计资料,本文选用研究生毕业数量(X14)来反映从业人员的质量,以期反映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

5. 科技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诸如在物流信息领域的GPS 定位系统、管理信息系统、RFID 技术等。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能够有效促成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新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因此,我们选择研发投入(X15)和专利授权量(X16)作为影响物流能力的科技发展指标。

6. 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有利于积聚资源,促进物流网络系统优化,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为此,文章采用城市人口比例(X17)这一指标来反映城市化程度。

7. 产业结构

高发奎[12]对比2000 年中美三次产业对 GDP 的拉动率,数据显示美国分别为 0.15、0.60、3.52,中国则为 0.38、5.36、2.22,中国第二产业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必定会需要更多的运力,导致社会物流成本高;龚晓丹[13]将产业结构偏重型化视为造成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现状的主要原因;胡理增、于信阳[14]在分析我国社会物流成本高的原因时,也提到产业结构工业化问题。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是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有效性的体现,也是社会物流能力的体现。因此,产业结构是影响物流能力的因素之一,本文选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18)来反映产业结构。

(二) 降低维度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9篇

1.1国际形势

为了竞争的需要,各沿海大国均已制定国家长期海洋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把海洋作为重点突出。总之,制定科学的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的大势所趋和海洋开发的基本走向。未来寻找、探查海洋深处资源,将会对海洋科技仪器、设备等提出更好高要求,这些科技产品不断创新与发展,必然引起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将会成为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东海区域的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海洋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发展。国际上主要沿海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海洋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1.2舟山群岛新区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大陆向大洋延伸发展空间的海上要冲,以海促陆、以海引陆、海陆联动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1.2.1面临机遇

(1)国家海洋战略。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许多年里,海洋经济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1]。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也将会随着全国海洋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盈利啊更大党的机遇[2]。

(2)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改革试验。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国海洋战略空间拓展和经济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舟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舟山富含有丰富的海滩、港湾、海涂湿地等资源,都有利于增强海上能源、海洋矿产、船舶工业等产业实力,提升海岛城镇军民宜居水平,有利于我国打造向太平洋拓展战略空间的国防前哨和海上基地,开发、拓展和保护我国海洋空间和油气、海底多金属结核等海洋战略资源,确保我国包括石油、矿石、煤炭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中转和远洋集装箱物流的安全,确保我国南北连通、江海直达、东出太平洋、南下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另外,舟山要研究制定战略创新产业与国家和长三角科技发展规划对接的思路与对策;要积极参与和衔接长三角区域科技规划的实施,借智、借技、借力发展,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海洋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发展能力;同时,要需求体制创新,加强海陆统筹发展,推进海洋文明建设,建设空间配置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战略指出,要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有利武器。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统筹陆海、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3]。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战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要依据海洋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将新区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中心。对把舟山建设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部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作为首要目标,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新区的建立,要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大舟山海洋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建设,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要不断发展渔港,海洋旅游等各种产业,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

1.2.2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为全国的第四个新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舟山群岛新区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海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体现新区作为海洋实验区的真正意义,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的主要目标,在探寻海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努力为建设新型的海洋新区而努力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1)要应对海洋开发和海域使用综合管理能力滞后的挑战。浙江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组织进行,存在无序、过度使用海资源的现象。不论是海洋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上,和陆地资源开发,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都比前者大。海洋资源从前期的调查、观测阶段,还是更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利用阶段,对科学和技术合理运用都十分依赖,要不断实施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海洋资源科学管理和开发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在基层管理力量,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基层海洋管理基础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海洋管理体制。近年来,虽然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海洋基础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更所的人已经意识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今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步伐。因此,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机制还应加快与国际法接轨,积极参加国际海洋会议,通过会议不断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后,在海洋管理上,还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我国海域面积十分宽阔,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法效率高的队伍,从而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4]。

(2)要应对海洋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海洋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同时,海洋生物在维护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也具有举足轻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与人类的发展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海洋里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许多磕绊,但是,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又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环境,也没有更多的去进行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如今,海洋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正糟受着巨大的破坏,其中许多破坏正改变着海洋生态群落的结构和组成[5]。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尤其是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污染、围海造地、船舶/航运污染、石油开发、临海产业污染、海洋和海岸工程等将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6]。

(3)要应对海洋产业发展智力科技支撑薄弱因素的挑战。与上海、广东等海洋省市比较,浙江海洋科技力量还是存在较大不足。舟山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来支持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比例在舟山还是较低。适用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目前还是依靠引进,舟山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是较为薄弱。另外,由于发展环境的原因,人才吸引力不足,没有建立相关的人才保障制度或者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起来,浙江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系统水平较低,产业配套不完全等,这也造成了没有足够的科技来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4)海洋产业结构内涵层次较低。近年来,浙江省的海洋产业层次结构渐趋合理,但就以舟山群岛新区来说,其内涵层次依然较低,创新理念,深化内涵,提升层次都亟待完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洋生物药业、海水利用业、深海产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二,目前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海洋传统产业,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第三,第三产业中生产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各产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缓慢、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绝对萎缩,而政府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浙江的新兴海洋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增加,发展前景难于乐观。而且浙江对海洋类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政策性倾斜及研究开发投入不高,导致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实在的动力[7]。

2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由1390多个岛屿组成,占拥有港众多湾,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特别是一些关系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海洋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开始往舟山群岛新区聚集,使得舟山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科技与现代海洋产业紧密结合

在舟山的经济中,海洋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标志。舟山新型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舟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舟山科技资源与海洋产业联系非常的紧密,海洋工业、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中,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依托新区丰富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提高海洋生物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牢牢把握新型海洋产业革命趋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围绕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8]。

2.2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综合比较,舟山海洋科技与上海、广东、山东等相关海洋省市较为薄弱,舟山科技发展慢,海洋科技人才稀缺造成了在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前提下没有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目前的舟山海洋产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小,配套条件、资源共享性差和产业链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称为优势产品的更少,尤其是海洋能源开发、船舶工业、港航物流等。多以中低技术为主,高新技术比重较小,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同时,舟山自身开发研制的科技运用在海洋产业中较少,技术依靠引进,人才也依靠引进,自身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因而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的海洋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9]。

2.3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的辐射性

舟山的科技发展是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到的边缘区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海洋性。作为浙江海洋科技的重点城市,舟山地区几乎涵盖了海洋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科技问题,在发展中机遇中,强大海港、航运行业,会带动舟山-宁波港的海港物流业经济发展,并从中带动一大片物流、海港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舟山享受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科技较少,科技力量薄弱,高校和海洋科技研究院较少,舟山海洋科技的辐射范围不大,但对于东海的海洋发展以及未来全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10]。所以,舟山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重要明显的。

3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海洋科技竞争和新区建设需要的背景下,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也是部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先行先试”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舟山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舟山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要以支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总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科学素养普遍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使舟山成为浙江省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海洋科教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城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有序推进主要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基本建成科学城空间总体框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集聚众多海洋科技研发孵化机构,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成为浙江省内海洋科技、人才、高新企业的集聚高地和“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中远期,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要提供科技活动者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为创新力量,为科技物品提供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舟山市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的海洋特点构建完善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系统。

3.2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市场的缺陷需要通过政府的科技活动干预与弥补。要使市场能够自由并充分对科技领域发挥作用,政府就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政府只有在市场效率低下或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加强科技干预。另外,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手段应该多样化,要依据市场调控能力的大小,来控制干预程度的强度,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得作用,要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根据舟山独特的管理特点,具体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3.2.1突出海洋重点

要重点抓住以海洋创新为主,优化配置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科技兴海模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示范。3.2.2创新技术结合舟山科技的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2.3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市场在科技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市场失调,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科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3.2.4注重社会服务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要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要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必须处理好舟山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3.2.5海陆统筹发展

舟山海岛众多,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海域发展为空间、海洋资源为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实行港口、滨海滩涂、海岛与海域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海陆统筹、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通过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3.2.6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是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政府间的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肯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便是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当前舟山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项制度没有完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不能明确划分,这里面也包括了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不能够得到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领域介入不同的力量。

4.1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部分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减灾、国防、科学普及,竞争前技术研究等,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因为政府是这些的主体。政府在参与科技管理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充当了消费者角色,因此,政府的作为,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便成为了关键,尤其是可以防止其他外部条件的干扰。政府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因此,舟山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政府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舟山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将创新海洋科技放在第一位,对于主要研究基础研的科技创新,它完全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

4.2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所谓准公共科技领域,是指科技活动中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这样的特性会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政府有必要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也就是在依靠正常秩序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的扶持。现阶段舟山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高科技,关键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和个人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公益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对于以上的相关领域,其特点是外部性强。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作用,应该适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着力扶持海洋科技领域

在未来的舟山科技活动中,海洋科技领域作为重要领域来对待。舟山海洋科技存在高端人才匮乏,先进技术稀缺,制度不完善等不足,而对于舟山群岛新区来说,海洋科技将是舟山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要加快高深技术研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导部门,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的科技竞争的不断激烈和我国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舟山市科技发展的进步,舟山市要依靠海洋的特点,明确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定位和目标,结合舟山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构建并逐步完善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体系。因为现今全国和舟山市的海洋科技能力薄弱,各类海洋科技领域,科技产品和科技活动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机制不完善,供给主客体不明确,使得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难以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程度的大小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

物流科技发展范文第10篇

《电子商务物流信用评价体系》旨在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其实施将有效推动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在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以及守信奖励、失信惩戒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机制,对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和改善行业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资料显示,《电子商务物流信用评价体系》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有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西安交通大学、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河南省信阳市负忧人民政府、杭州安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为冯耕中、干为、童文红、邵春杰、郭振利、石义涛、王银学、邓颢真、王佳昀、孙新宇。该标准在广泛调查研究、吸收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商务物流信用评价体系。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成熟度等级规范》适用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环节和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服务环节,用以评估相关服务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连接范围、连接能力和数据协同能力。不同的业务需求需要不同的系统连接能力和数据协同能力。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成熟度等级规范》行业标准规定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成熟度的等级规范,不适用于评估个体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及信息化水平。标准的起草单位为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阿大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创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圣特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唯智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北京赛博迪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富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为曲立东、曾毅、干 为、赵寅、邬宇红、陈海大、周涛、段宇、陈涛、刘傲、李肇仁、姜炜炜。

来自商务部网站的公告显示,《电子商务物流信用评价体系》《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信息系统成熟度等级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将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此外,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组织承接的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领域第一个行业标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规范》已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为深入贯彻《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规范》,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全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等级评定工作。等级评定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企业被分为仓储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企业、运输配送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企业和综合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企业三大类,每一类型又分为A、AA、AAA、AAAA、AAAAA五个等级。据了解,等级评定工作将在2016年10月份全面展开,凡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均可在自愿的基础上申请参与等级评定。

作为商务部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的重点推进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联盟近年来加大力度研究和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体系,努力推动电子商务物流标准化工作,为行业的标准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下一篇:中小企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