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7 20:30:50

社区经济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各项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居民对社区功能的多元化要求也日益强烈,作为政府的一级职能部门,能否带领居民走出生活困境,切实发展社区经济,给居民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成为衡量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同时,社区经济作为整个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实现社区建设目标的前提条件,又是社区建设深入持久进行的重要保证,现就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内容、制约因素及其今后发展的着力点入手,对如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一、社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社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块,质量效益好。随着政府及社会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注、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已经成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社区经济具有社会功能特点,既可以服务社区,又可以方面居民。3、街道经济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发展社区经济包括哪些内容

(一)是大力发展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二)发展城市基础管理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公司。(三)大力发展培植税源经济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经济密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经济增长总量,形成社区经济特色。(四)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等兴办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现实选择。

三、发展社区经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社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讲,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各地社区经济不同程度的出现发展慢、结构单一的趋势,究其原因是:

(一)街道及社区的责权利不相统一。近年来,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将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创造外部条件。但是各地对街道及社区认识不同,使各地街道和社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些地方,大量的工作事务压到街居,“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居民需要街居解决的事情,街居只能起协调作用,却没有解决能力,使居民对街居的作用产生质疑,也使街居在开展工作等各方面受到阻碍。(二)各部门对社区的了解和帮助远远不够。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深入,有些单位已经逐渐意识到发展社区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一些重要部门的卡、拿、要现象依然严重,许多部门对社区工作不给予支持,使原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不下放,甚至街居在和有些部门协调时,出现不重视、拖拉、积压等现象,使街居工作开展难上加难。(三)整个社会对社区观念没有转变。现在,提起居委会,很多人还停留在“带着红袖章的老大妈”的印象里,许多人对居委会究竟能做什么表示怀疑。在招商引资方面,许多商家愿意将资金投在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不愿意投资在刚起步的社区经济上。(四)街居工作人员的经济观念及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人表示,他们愿意对社区经济进行投资,可是,街居工作人员常年坐在机关,缺乏竞争意识和基本的经济观念,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问题,很少有人能给予专业性的回答和指导,经济能人少,有胆量、有气魄、有领导和把握整个区域经济走势的人少,已经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今后发展社区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

发展社区经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区发展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安置下岗职工、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等发展重点,指导帮助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定位,统筹规划,保证社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二)是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扶持社区建设有关政策和措施,同时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各部门有关部门对已经确定的社区建设服务项目,从资金、规划、立项、设施建设等方面应给予扶持,对安置下岗职工、残疾人就业的项目,要落实好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扶持政策。街道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营造稳定的社区环境、优良的社区秩序,为辖区内各类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进程。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社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要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增大社区经济,就要逐步实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坚持有偿、低偿、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公办、民办一起上,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模式,增加街居税源,促进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四)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随着产业机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原有的街居经济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发展社区经济过程中,应加大街居企业的改革力度,对原有的自办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盘活自有资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街居经济向社区经济的转变。(五)培养和吸纳广大经济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高度重视经济型人才的培养,时刻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各种经济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经济观念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条件适合的街居,可以从社会招聘“社区经济发展顾问”,从待遇等各方面提高标准,留住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服务。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社区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优化

20*年,全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4.5239亿元,其中外贸出货值1.497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达到1.7419亿元,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全年共投入技改资金4.5269亿元,同比增长28.25%,开发新产品18个,其中有16个样的产品被列入省工业新产品试制试产项目。成型企业工业产值2.4292亿元,同比增长88.87%,上交税金和外贸出口也同步递增,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加大合力扶工力度,坚持“扶优”、“扶强”。正视工业用地严重缺乏,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我们树立党和政府亲民爱民形象,深入基层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受企业好评。二是抓安全生产,保企业平安。健全了安全管理网络,与所属企业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签订了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并以自查、普查、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查出安全隐患企业,马上予以整改。同时大造安全生产声势,抓好企业年检工作,做到了无重大事故和火灾的发生。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由于建设需要,*耕地日益减少,我们充分发扬重视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把仅有的土地转向高效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既满足了城乡市场需求,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业蓬勃兴起,餐饮娱乐业继续发展。我们在对钢材市场、农贸市场为主要基地的市级市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其他领域,岭下、*、杨家桥三个菜市场,交易十分活跃,既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园林精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万松广场正在轰轰烈烈建设中,已经初具规模。拱瑞山墩景观建设工程和塘河岭下段护岸工程已完成围堰驳坎,文昌阁已经结顶。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全年共清理垃圾2341吨,共拆除违章建筑7000平方米,绿化2065平方米,现在,道路整洁度明显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得到加强,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旧村改造工作稳步前进。*日益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村改造工作迫在眉睫,但由于原规划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原因,使旧村改造工作步履维艰,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我们立足于高标准,稳妥地推进旧村改造,三圣门望江菜市场工程做到了无振荡拆迁,正在建设中,岭下村阳光北路组团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同时一批形象工程将拔地而起。如国际大厦、南方大厦、新世纪大厦等等。此外,还解决了一系列遗留问题,如村返回地公建项目地价、村配套设施问题等。

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各项教育指标居全市前茅,初等义务教育“四率”、初中义务教育毕业率均达100%,初中毕业升高中率达98.23%,加强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实验中学、*实验小学被列入省级重点学校,改善了*小学、*中学的教学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建设了一批体育活动设施,晨练景像随处可见。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院已初具专科医院特色,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乡镇医院的佼佼者。村(居)级卫生网络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进一步巩固,初级卫生网络健全,已通过省级达标验收。

精神文明建设在去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基础上得到不断深化。各村(居)把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文明村(社区)创建,市民思想道德素质、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有所提高,文化设施、医疗保健有所改善,使文明村(社区)创建工作成为一项民心工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8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了养老、人身意外和住院医疗保险。

计生工作不断深化。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一周年为契机,加大计生宣传力度,强化计生优质服务,狠抓四项节育措施落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全市先进行列,全年出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当年计划生育率98.3%。此外,发动全办力量投入到抗击“非典”,共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人次,发放宣传品份,排摸外来人员和返乡人员人次,投入“抗非”资金万元,工作上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也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

四、社会治安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本着以打造“平安*”为目标,综合运用打击、防范、管理、建设、教育等各项措施,形成了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局面。

掌握动态,化解矛盾,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积极性。加强治安信息工作,预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就要充分发挥群治群防组织的作用,如发现苗头,及时介入消除不稳定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练习对象认真实现“四位一体”帮教,辖区内练习者“零进京、零进杭”。

注重教育,打防结合,不断推进“无毒社区”创建工作。狠抓宣传教育,以创建“无毒社区”为总载体,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斗争活动,有效地控制了毒情蔓延,全办共有吸毒对象92人,其中劳教39人,尿检率达79.3%以上,7个社区全部符合“无毒社区”标准。

加强暂口管理,提高阵地控制能力。建立了村(居)暂口管理服务站,实行暂口管理重心下移,提高了办证效率,全年共登记暂住人口人,发证人,于此达到了以查促登、以登促管的目的,减少了犯罪空隙,遏制了发案势头。

健全制度,奖罚分明,不断提高队伍的自身建设。全办现有协警人员60名,他们是社会治安防范的中坚力量,今年7月份开始,对协警队伍进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奖惩措施,健全了考核制度。为了提高队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定期对队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于8月上旬,利用半个月时间,自行组织了军训,通过学习、军训等,不断提高队员的自身素质。

五、党和政府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一年来,我街道党工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牢牢把握稳定这个大局,确保*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新的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对党员干部进行学习。通过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周一学习会、党校等,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讲话和*大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街道党工委进一步健全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完善领导班子会议制度等,提高了工作水平,促进了班子团结。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调动积极性的措施和办法,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效能。对基层党组织实行星级管理,注重工作的引导,健全和完善了村(居)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制度,继续推行村(居)干部结构效益工资等,极大鼓舞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此外,还强化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全年共发展新党员名,党员队伍从数量、结构、素质三个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干部的形象和事业的成败,针对党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风廉政监督会议,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效地维护了团结。同时开展“亲民亲农”活动,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实行“两票制”评议党员,并落实帮教责任人。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在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做好人武、统战工作的同时,开展了国防知识教育、民兵训练工作,超额完成了征兵任务,向部队输送了23名优质兵员,为部队、为全市征兵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加大了统战工作力度,完成了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登记,并对“三胞”侨情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调查工作。此外,街道党工委重视群团组织,并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配合党工委各项中心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社区经济发展中,人们逐渐遇到了一些问题。

1.1对社区的认识不到位。有人将社区等同于政府机关,将社区职能理解为解决邻里矛盾和教育等问题,不知道社区经济的概念,因此很难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经济建设中去。

1.2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资金不足的弊端,因为社区经济规模小,发展时间短,资金积累慢,一般以服务业为主,大的项目缺乏资金投入。限制了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社区经济的理论概述

社区经济是指为履行社区职能提供经济保障而开展的社区经济活动的总和。社区经济具有地域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第一,地域性。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的构成也要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力、主要技术的构成以及主要的服务对象。

第二,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除了地域性特征外,其内部关系还具有情感等取向。因此,社区经济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会性。

第三,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发展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目前国内社区经济的主要类型有服务型经济、自救型经济、税源经济和社区公益型经济等。服务型经济主要指发展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诸如:快餐、早餐、自行车棚、浴池、奶点、报刊零售点、各种中介服务网点等等。自救型经济是指主要组织下岗职工在社区内实现再就业、进行生产自救,诸如:家庭工厂、编织、小工艺、为工厂进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等。税源经济主要指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社区公益型经济主要指社区内居民为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进行捐款、赞助、成立各类基金等等。我们的社区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解决当前的困境,更好的服务与广大城市居民,社区经济的发展创新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社区的特点和主要矛盾,下面对发展创新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分析。

3发展创新在社区经济发展中的措施及影响

3.1基层社区要充分重视。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经济基础。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的公益事业的开展,社区工作人员的劳动补助、办公经费,可以说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基层社区工作者苦于资金不足,因而无法更好地开展社区公益事业的苦恼。这说明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利于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的。在当前政府投资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各个社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应当积极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投资的观念,积极发展社区经济,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同时,各市、区政府、街道也要制定政策措施,对基层社区发展社区经济给予有力支持。

3.2需要社区干部的带头作用。有的社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区领导的奉献精神。为了筹集资金发展社区经济,社区主任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并且带领社区干部和群众起早贪黑建设厂房。社区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了无形的力量,带动着社区的工作人员忘我的奉献和无私的工作,才有社区今天的社区经济的初步繁荣。因此说,在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中,社区干部的带头作用应当得到重视和进一步提倡。社区干部要改变以往只关注于检查、评比的思维模式,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好社区经济的发展工作。

3.3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负担。据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社区日常工作项目繁多,有经常性的工作,还有因季节变化而增加的工作,还有为完成上级精神而临时承办的工作。还要为应对文明、先进社区的评比而增加组织群众、设计活动等额外工作。社区的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事项,一般和基层群众民生有关的社区的治安、医疗、计划生育、残疾人保障等工作都由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和管理。在如此重的任务下,集中力量搞好社区的经济确实困难。因此国家要在政策和规定上向社区工作人员倾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减轻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一部分经济管理人才能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的进行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从而为先进社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加强城市社区经济的组织管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在城市街道一级组建“社区经济发展公司”这种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公司的从业人员由社区居民来承担。“社区经济发展公司”负责组织本社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公司的从业人员由社区居民来承担,公司的利润必须按照一定比例用在社区建设的公益事业方面,如修建社区活动中心、种植花草树木、资助特困户等。通过建立“社区经济发展公司”这样的统一管理机构,可以解决目前社区经济发展中管理层次多的状况,实现对社区经济的统一管理,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5充分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要真正实现社区经济的自主自立发展,社区资源的动员和重组是关键。社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在当前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基层社区要采取各种形式,有效地动员和整合各种社区资源,使其发挥整体效用,为社区经济和社区建设的发展服务。在这方面,香港地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发挥区内居民拥有的未受市场利用的才能、技术、经验,来服务本社区和其它社区中的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东北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有关经验,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包括下岗职工的才能、技术和经验,为社区经济和社区建设的发展服务。综上所述,发展创新社区经济,要不断整合各种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社区经济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行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针对社区土地、物业产权问题,探索出台阶段性的疏导政策,为社区明晰土地、物业产权,进而发展融资、开发利用提供出路。二是针对政府征转社区土地补偿机制不足问题,探索建立有效补偿政策,做到既落实政府总体规划,又不损害社区集体利益。三是针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问题,建立社区多元投资平台,如引导社区集体资金参与政府重大项目融资、参股村镇银行、在附近城郊地区投建面向本地外转产业的产业园区,等等。四是继续深化规划设计师进社区工作。2010年以来,龙岗区开展了规划设计师进社区试点工作,在社区建立规划师工作室,借助专业规划设计人才的力量,引导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总之,要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政策平台,让社区集体企业懂得利用政策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经济 经济增长点 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倡导发展运动后,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运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以美国的经济发展为领头羊的新经济形态来看,社区经济的优势已展露无遗。相比之下,我国的社区意识却萌芽较晚,在传言,人们只知道有单位而不知有社区,只把社区当作单纯的居住的场所,而很少将其看作社区成员的一种利益共同体予以关心和关注;就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而言,社区只有服务功能和社会控制、管理职能,至于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则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事,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无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服务业更是作为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产业。特别是社区体育这种最受大众欢迎的社区服务业。可以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为多种经济形态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活动舞台,为启动和完善住宅消费市场提供更现实的购买动力。

一、社区体育消费的差异性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以及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地增大。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体育健身事业在我国社会综合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的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基础和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是关键环节。

在经济基础雄厚、体育意识较强的欧美国家,体育健身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占有家庭消费的相当比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必须通过消费保持生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创造能力。消费是满足人们生存活动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关键,也是社区体育可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依据。

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1.带动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来抓,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和关联带动能力很强的产业,可以促进商业、饮食、文娱、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既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第一产业中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性行业。社区体育以其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服务为中心,以健身、娱乐消费为特点。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人们的体质在增强,技能在发展,心理状态在改善,余暇生活趋向健康和充实,人际关系得到建设性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体育事业统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1994年~1998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增加了115%,1998年的城市社区体育消费额是1994年的2.1倍,达到1000亿元。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城市的社区体育已成为提高城市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也就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社区体育服务成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解困措施之一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在第三产业中,对于再就业人员来说,最具吸纳空间和最少投资需求的就是社区服务业,而社区服务业中体育服务市场最有前途。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内容而成为服务性经济,也就是说,运动健身、娱乐观赏和经济三者经过有机整合而构成发展体育产业的权力。

3.社区体育服务对推进住宅商品化、市场化、启动住房消费市场起积极作用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决策。据统计,在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而消费则占一半甚至更多,其中住房消费成为政府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要想加快城镇经济商品化改革步伐,启动住房消费市场,必须抓好居民住宅区的配套建设,加强发展社区文化和各项事业,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化、健身运动、娱乐、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三、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体育,体育促进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这既是已往社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的规律,也是对社会生活建设未来建设的合理预期。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当口,强调社区体育建设,对促进社会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于社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区体育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中体育消费观念的自我发展和合理引导。(2)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社区稳定特色的合理形成。其中包括:中青年男子和妇女运动形式的稳定特色;老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儿童、少年体育的稳定特色;婴幼儿体育的启蒙和开发;社区之间或社区内运动竞赛的组织和管理。(3)资金投入的长短流程与习俗和体育馆等硬件建设发展的合理引导;(4)社区体育服务市场的合理引导以及建立与发展,包括业余体育服务人员的因时、因机培训和专业体育工作者及专业体育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05

[2]卢元镇等:《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02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一、穷则思变:农村经济的现状呼唤农村教育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农村大批劳动力亟待转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个中原由,固然很多,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农村人口知识贫乏,基本能力薄弱,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经济形势。而农村人口之所以知识贫困,农村人口之所以素质低下,作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农村教育难辞其咎。诚如著名学者刘尧所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从教育方面获得多少刺激和支持,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独家经营教育,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较少,农村教育的单一应试倾向显著,除少数学生升学以外,大多数农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还不能就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农村教育中的上述问题导致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农村教育在育人、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功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村经济吸收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尽管国家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以刺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但我们认为,这些措施都只能是权宜一时的治标之策,而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之途。在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必须调整思路,深化改革,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创办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农村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立志农业、热爱农村、服务农民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相背离的弊病。

二、逾淮非枳:发展农村社区学院适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状

社区学院顾名思义就是立足社区、从社区实际出发的一种短期大学。它发轫于美国19世纪末,是适应当时美国社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此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纷纷兴办起形式多样、办学灵活的社区学院,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以迎合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社区学院在美国及其它国家的开展情况及走向成功已经向我们证明: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是提高全民劳动者素质、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有效举措,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成功先例。不惟如此,从其培养目标、收费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来看,也是适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首先,就其培养目标而言,社区学院是面向农村培养实用型或技术型的人才,具体言之,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造就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如果说城市高校是为城市发展和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殿堂的话,那么农村社区学院则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度身打造人才的摇篮。显而易见,这种目标定位无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的农业实用性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相吻合;其次,从收费上来看,社区学院收费较低甚至有的国家实行免费入学,并为劳动人民子女提供教育援助的做法,正与经济上相对贫困无力支付高昂教育费用的劳动人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呼应;复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社区学院致力于农村实用知识的传播和农民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由普通教育和农村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从而有效改观了以往教育内容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关联不大甚至相背离的偏差;再次,从布局结构上而言,社区学院具有布局分散性、基层性的特点,对促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多样化大有裨益。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集中在城市办学的格局,而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服务于本地区发展的高等教育,如果说这种布局结构在过去还能基本适应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的话,那么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这种布局结构已经愈益显得不合适宜。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有大城市的重点大学群体与地方社区的各种初级网点相配套才能做到。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具备举办地区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条件。

勿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城市化水平,较之美国相去甚远,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普及化水平从全国来说更非短期内所能企及。但应该看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正在为实现“两个率先”而奋斗的江苏省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前,可以以县为单位、大城市以区为单位率先进行试点。最后,从农村人口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角度来讲,相较于城市人口,长期饱受“低素质屏障”所困扰的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无疑更加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以满足以后,每个人还有成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望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对于农村人口而言,在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成为他们莫大的愿望之一。综上所述,无论从社区学院本身的特点还是从农村人口的主观愿望来看,社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可兴又可行的,只要我们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农村社区学院是大有可为的。

三、他山之石:发展农村社区学院,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尤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处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增收困难,若用马克思生产力矛盾原理加以透视,其最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而在于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据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2%。文盲半文盲2.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5.9%。中国农村人口的素质之低由此可窥一斑。同时,以这种低文化层次支持的经济发展含有诸多的盲目性和愚昧性,这种经济发展常是以向自然的掠夺、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劳动力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因而这种经济形态注定是短期的、不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遭际即为明证: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乡镇企业曾在改革开放之初,创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容回避的是,由于乡镇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加之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以致于后来不少企业面临被迫停产的境地。由此可见,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更是遥不可及。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这种融职教、普教、成教于一体,集学历教育与各种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于一身的农村社区学院对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和综合素质,培养农村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将发挥巨大而直接的作用。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视角,社区学院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农村社区学院,能够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裕的人才保证

众所周知,经济要发展,人才当为先。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才奇缺。以江苏省为例,全省80%左右的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县及县以下的人才只占20%。而这20%的人才中,又有八成是在县城,农村的只占二成。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经济发展强省的江苏尚且如此,那些高等教育欠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诸如、青海等省农村人才稀缺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从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角度考虑,农村发展无疑需要比较多的人才,而实际情况则是,现有教育筛选了优秀人才送往城市,高校毕业生学而优则“市”,很少甚至几乎不惠及农村。这种人才的开发方式与其说是对农村人才的直接提升,毋宁说是对农村人才的一种间接掠夺。正是这种人才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尤为严重,从而从根本上迟滞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改变农村贫困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于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事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留的住,用的上,用的好”的实用型人才。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是客观条件所致,更是历史使命使然。这种“基于农村”、“为了农村”、“在农村”的社区学院无疑将义不容辞的担负起为农村培养急需人才的重任。农村社区学院扎根农村社区,从社区实际出发,可以“多、快、好、省”地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所谓“多”是指农村社区学院以全民为教育对象,把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入学门槛低,为农民提供的入学机会“多”;所谓“快”是指这种学院学制较短,一般为两年,相较于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速度“快”;所谓“好”是指农村社区学院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经济特色,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培养当地适销对路的各种实用人才,因此这种人才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好”;所谓“省”是一方面指学校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是指建立农村社区学院着眼于综合利用当地既有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另起炉灶。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年内,这种以县为单位的社区学院,将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骨干人才。

(二)发展农村社区学院,可以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雄厚的智力支持

目前,传统农业技术仍以50%以上的份额支撑着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不足40%。可以说,我国农业水平与现代化的标准相去甚远。这固然与农民素质普遍低下关联甚大,但也与长期以来农业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不无关系。而社区学院的设立势必使这种局面有所改观。这是因为,其作为教育培训中心,辐射全县,自不待言。同时,它所拥有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学院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周边地区设立实验基地、实验田,把良种、化肥、农药、土地改良和饲养方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应用并加以推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社区学院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发展社区学院,有利于推进城乡教育平等,进尔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一)认真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站点平均每月集中学习2期以上,每周一、周三为自主个性化学习时间,热情为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服务,帮助他们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通过培训学习后80%以上的党员干部群众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二)整合各部门资源,建立健全课件资源库,开发制作“乡土课件”2个以上。站点下载贮存有针对性、实用性课件10G以上。

(三)进一步完善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好设施、设备,切实做到“五防”、“五好”。

(四)加大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使站点辅导员达到初级操作水平,站点村协管员达到中级操作水平,站点管理员达到高级操作水平。

(五)实施好远程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校共建互动工作,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六)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管、学、用”的长效机制。三、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远程教育运行经费,加强站点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完善站点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扩大站点上网率,扩大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教学网站的覆盖面,强化维修站维修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健全严格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考核办法,确保站点设备正常运转率率达95%以上。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抓好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每月集中学习培训不少于2次,每次不低于1.5小时。继续加强示范站点建设,以示范站点带动周边区域形成示范带。

三是继续抓好“远程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校共建互动”试点工作。要让“两项”工作示范点真正取得实效,成为远程教育的新靓点。

四是充分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组织家长进行政治理论和农技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支队伍”档案。

五是落实好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和社区年度目标考评。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定期组织召开远程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互联网;经济

一、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就社区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互联网+”经济发展还处在萌芽起步阶段,社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空间规模较小,产品样式单一,管理制度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与互联网经济相匹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所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社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对发展社区“互联网+”经济有利的一面,那就是青岛市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政策优势,以及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发展社区“互联网+”经济有利的因素。

二、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上不是很到位。目前,广大社区居民对“互联网+”思维和发展模式缺乏足够认识,只是停留在“互联网+”经济这个概念上,即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去开拓创新,导致社区“互联网+”经济转型的步伐不够快,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匹配。

二是社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多数社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规模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原始积累,这就给社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是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社区多数企业目前主要以手工制造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管理上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社区经济发展创新动力不足。

四是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青岛西海岸新区虽然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一线,但是多数社区互联网建设仍然是一块短板,互联网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三、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需把握的几个原则

面对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回避和退却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主动去迎接挑战,解放思想,从社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和体制上大胆创新,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就会在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社区“互联网+”经济是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让社区广大群众从根本上去接受她,就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宣传引导,破除社区居民陈旧的思想观念,让社区群众从社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尝到甜头,受到实惠。

二是推动制度创新。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社区两委干部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从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全局,统筹协调,科学决策,让制度创新成为推动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助推器。

三是完善奖励机制。“互联网+”时代,推动社区经济快速发展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最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招聘和引进的互联网高技术人才,要通过完善的社区人才奖励机制去留住他们,培养他们以社区为家的思想。比如,提高他们的薪资和物质生活待遇,帮助他们主动解决住房、子女入托上学等家庭后顾之忧,使他们愿意留下来,愿意为社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

四、社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社区“互联网+”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循,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找经验,结合社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经济资源,找到一条适合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惠及社区百姓幸福生活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打造社区“互联网+”文化产业。近年来,随着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的快速发展,北京电影学院、哈工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和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都相继在这里安家落户,社区可依托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来研究开发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并最终发展成自己的互联网影视、互联网教育等文化产业。

二是发展社区“互联网+”旅游产业。青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海洋之都、帆船之都和品牌之都,所有这些响亮的名字,都为社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社区一旦将旅游服务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对促进社区“互联网+”旅游产业,将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是培育社区“互联网+”物流产业。社区通过依托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和青岛保税港区等丰富优越的国际物流资源,发展自己的物流产业,提升自己的物流经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延伸,社区“互联网+”物流产业也会快速发展。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9篇

一、社区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层出不穷,居民也出现多元性,许多原来的“单位人”如今变成了“社区人”。而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数以万计的外来流动务工人员的生活和管理问题,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部分离、退休人员和独生子女的生活问题,大批因经济转轨而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管理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与实施问题等等,都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以往以区、街道为组织的管理体制对许多工作已无法进行管理,更落实不到基层和居民身上。近年来,经过尝试和探索,许多城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社区建设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因为,把社区建设好了,不仅可以使广大居民在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满足,而且,在健康娱乐和社会治安等万面也可以满足需求。可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搞好社区经济建设好处多多。

二、发展社区经济前景广阔

2005年国家14个部委在联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文件中指出:社区服务的宗旨在于为民解愁,为国分忧,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使社区居民生活事有所便、难有所帮、居有所安、闲有所乐。一部分经济学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五大服务产业,即旅游业、物业管理业、社区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产业。社区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便民利民是它生存的基础。而这反过来又为它营造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部分社会调查中得到证实。《经济日报》2005年上半年刊登报道:有经济工作者调查证实,64%的城市居民需要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50%的居民认为车辆寄存有待重视,18%的居民需要出租生活用品、物品等服务,62%的居民需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维修,42%的居民需要自行车、钟表、照相机等日用品的机械修理。还有42%的居民需要学习微机操作、书法绘画和烹调等。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渴望在家门口就能直接享受到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服务性商品的吸纳性已越来越强,可以说提供多少就能消化多少。社区经济的特点决定着它是一种关联带动能力较强的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是最好的。同时,社区经济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劳动强度相对较小,需要的投资也不多,可以说,它正适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下岗失业而导致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社区经济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如,一些较大型的连锁超市、销售公司等还没能走进社区,集约化经营水平更是远远不够,商业覆盖区域也跟不上社区建设日益扩张的步伐,这种现状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发展的眼光看,社区必须邀请那些大型从事社会服务的企业广泛参与进来,通过大型企业资金、技术的投入,扶持社区兴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代销等,并且,发展“名、特、精”小商店,甚至可以兴建信息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等。当然,随着社区建设规模的扩大,金融、教育、IT、健身休闲场所、影剧院等也要走入社区。这些企业进入社区后,社区经济一定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经济的经验看,有四种经营形式比较适合我省的社区服务业发展:一是统一经营型。对社区基础较好,社区干部擅长经营的,可由社区服务站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利润定额并按比例上缴。二是资产租赁型。把街道和社区闲置的房屋或开发的服务基地租赁给经营者开办服务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街道只收取租金。三是统分结合型。社区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负盈亏,税费由社区管理组织代收代缴,社区适当分得一些手续费用。四是完全自负盈亏型。社区对企业扶持多,但基本上不要任何回报,社区手握服务及收费标准,任由企业自己发展。但是,不管哪种经营形式,都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突出服务业的“小、全、快、优、廉”的特征,广开经营门路,这样,就能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

三、社区经济应该纳入有序的轨道

社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方式。发展社区经济应防止出现两种倾向:

第一,要防止出现挂靠现象。由于社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服务业又是微利经营,所以,与办理个体工商执照相比,办理社区服务证可以省去很多前置审批环节,而且缴费也较低,这就使得很多不属于社区服务范畴的经营户想方设法济身其中,通过挂靠社区这一途径,捞取“社区服务证”带来的部分非法“实惠”。一些街道、居委会也将此作为创收的来源,只要缴费就给办理“社区服务证”,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原则地扩大了“服务”范围,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造成一部分国家税收流失,损害了守法经营者的利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扰乱了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防止出现单纯追逐利益现象。社区服务组织主要从事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工作,作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它的服务内容特别强调福利性与微利性的统一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区组织必须具有准市场化的属性,这就和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产生矛盾。如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事务中的行政管理重合,街道、居委会难免不发生碰撞。表现为,街道、居委会同物业管理公司争管理权或争抢地盘。有的街道办事处甚至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直接组建各类服务公司,强制承接物业公司以外的业务。有的居委会也可能利用办公用房违章立项搞创收,造成角色错位,权力越位。

社区经济发展范文第10篇

一、正确处理监管执法与平安建设的辩证关系

平安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保障性地位和作用。按照周伯华局长提出的“要把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的指示精神,分局确立了“以服务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平安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服务发展为起点。监管执法为主杆,回归服务社会为终点的机制运行链条。

(一)及时出台了《放宽准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针对下岗人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两劳人员等重点就业人群,开放了多条创业就业的绿色通道。特别是针对帮教刑释解教人员,指导帮助通过个体经营或季节性、临时性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同时调动社会各方安置的积极性,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安置。

(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证照办理模式。与区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建立了联合办证办照服务机制,实现了四方“同步登记、证照同步发放”,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群体就业创业。2010年全区新增加企业679户,同比增长35.4%;新增个体工商户1662户,同比增长31.6%;吸纳下岗失业人员1100余人。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分局成立了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街道社区负责人、重点企业、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及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微型企业发展动员会,积极举办申请微型企业人员培训班。全年新发展微型企业178户。四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帮助大渡口区较快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平安社区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在大渡口区举办了“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重庆(大渡口)投资贸易洽谈会”,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个私协领导及企业代表参加了大会,签署意向性投资金额150亿元。对于政府引进的项目,实行同步介入,全程跟踪服务,坚持“申请、受理、核准”三优先原则,及时解决了招商引资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一批外地企业顺利落地。进一步夯实了地方稳定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构建“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及“四四安全消费维权保障网”,进一步加大化解消费纠纷的力度

针对长期以来因消费纠纷给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分局将保障安全消费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抓手。在一镇、二街、十四个社区、四个自然村、二个大型超市建立了23个消费维权联络站。将“12315”消费维权站并入区政法委的“七位一体”综合治理平台,构筑起“八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在消费维权联络站实现了“八个一”,即一位消费维权联络员、一个固定工作场所、一块牌匾、一部电话、一本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登记簿、一块宣传栏、一套工作制度、一台计算机,创新了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进一步开辟了‘‘四四安全消费保障网络”建设。

(一)打造“四个平台”。全力将“12315”投诉热线打造成畅通民意的平台、举报投诉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的平台、消费维权的平台。由于民意诉求渠道畅通。一些可能激发的得到了及时控制。两年多来依靠四个平台受理消费投诉咨询3622件,各类申(投)诉举报685件,解决666件,办理满意率达到97.23%,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接待和处理各类58件,满意率达到100%。

(二)做到“四个结合”。即将安全消费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监管巡查相结合,与行政执法相结合。分局将安全消费的视野拓展到整个生产流通链条,在监管巡查中发现问题,主动服务企业;2010年上门给企业提出合理的生产经营建议60余条。使许多可能引发产品质量的问题及时在生产环节得到了解决。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维权体系。为了强化消费维权的密度、力度和广度,建立了集“工商监管、经营自律、群众监督、消费投诉”于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这个维权体系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和互动,使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随时随地被置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监控之中,形成快速反应的能动维权机制。

(四)畅通“四个渠道”。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利于让意见和纠纷及时得到反映。分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了举报渠道、执法渠道、“12315”消费维权热线渠道、政务邮箱渠道等四个渠道的畅通,将消费领域的各种矛盾,通过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职责的运用加以解决,化解或减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

三、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工作水平。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提供基础保证

分局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作为职责范围内的重要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社区建设服务。

(一)建立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管机关“四位一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转,设立了食品监督管理机构,投入10多万元购置设备,成立了食品检测室,同步出台了《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考核标准》等五项制度,全面推行流通环节食品进销货记录“一单通”单据,由此形成了食品安全的全流程监管长效机制。一年来定向抽检食品284组,快检1300余组,检测合格率达到97.7%。对食品经营“五小店”开展专项整治,取缔10家卫生环境差、拒不整改的餐饮店。

(二)实现监管手段升级上档。先后自主开发了“工商所属地化网络分类监管平台”、“信息化知识、法律知识网上培训考试系统”、“工作绩效网上考评系统”、“重点行业标注在线检查程序”等多套业务软件。实现了分局对工商所,工商所对监管人员、监管人员对管辖区域“四点一线”的网络程序化管理,通过这套网络体系,使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触角深入到了大街小

巷,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即时刻得到处理。

(三)深入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质量。组织开展了案件评查活动。查找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执法监督。

(四)建立“经济导航站”,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导航服务。分局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定期向丰十会本区《市场发展态势报告》、《消费警示报告》、《经济活动动态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参考服务,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了职能作用。

(五)重点查处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群体纠纷、群体上访的大案要案。分局站在关注民生,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将这类案件列为重点查处打击对象。结合开展各项治理活动,立案查处了渝西天然气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大案要案70件,涉案金额9500万元。减少了社会治安隐患,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六)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分局以建立服务型工商为抓手,全方位拓展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了“创业平台”、解决融资困难、实施品牌兴企、维护合法权益、营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等五项服务。通过发放“服务联系卡”。开通“企业服务热线”形成企业意见直达机制、工商服务机制和督察考核机制,收到了“夯基固本”,优化经济环境的社会效果。为了进一步做好合同帮扶指导工作,维护农民利益,在乡镇建立了“合同指导服务站”,为农村地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合同指导服务。

四、注重工商行政管理与社会力量的协调配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平安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联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做好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打造出了一张全方位覆盖、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网。

(一)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通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活团队创造力,建设政治、业务、作风“三过硬”干部队伍。以优良的素质和良好的形象使工商队伍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力军和促进平安社区建设的先锋队。

(二)积极将市场监管巡查和“12315”消费维权网融入大渡口区加强治安防控“六张网”建设。推进属地化监管责任制,并将应急机制同步融入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网络,通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获取最佳的综合治理效果。

(三)创新“两新”组织中的综治组织建设和工作管理服务机制。全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单建率保持100%,新经济组织覆盖率62.1%,新社会组织覆盖率64.7%。引导“两新”组织开展以“与党同心、诚信守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平安”为目标的创先争优。积极探索运用“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综合治理“项目工作法”,依托“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平台,建立综治组织,把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推进单位内部安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参与所在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作为党建工作和综治工作的内容,实现单位健康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回报社会有机结合。试行把“两新”组织综治机构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检的内容,指导督促“两新”组织综治工作的落实。

上一篇:餐饮企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物流科技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