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课堂范文

时间:2023-04-14 11:06:18

文言课堂

文言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增强阅读能力 五个方面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教师先介绍作者、文章出处、写作目的,然后朗读课文,接着对课文进行解读,落实词句意思,把握文章主旨。往往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多,而学生收获甚微。因为,老师讲的这些内容参考书上都有详细介绍,如果学生课前认真阅读了参考书,课堂上再听老师们如此机械讲解,就会感觉味同嚼蜡。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文言文是中考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当前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课题。我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学生生活的环境与前人大不相同,特别是语言环境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把教学内容处理得有血有肉,可以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文言文枯燥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例如,讲《口技》一文时,涉及文言文中量词省略的知识。这个知识本身没什么趣味性,若直接出示例句用术语讲解,则势必会有很多学生过耳即忘。在讲这个知识点之前,让学生体会“给我一支枪”和“给我一枪”的区别,就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文省略量词的句子。多数学生都能找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之后,让学生译成现代汉语,在此基础上,区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进而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二、关注体验,调动情感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的感悟、共鸣为基础的,文言文学习也不例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寻自己与作者的共鸣,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差距,从内心深处培养并激发对文章的爱,然后引导学生怀着热情与激情去品读课文。

如在《童趣》一文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孩提时的趣事:观蚊成鹤、丛草为林、两虫相斗……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教学本文时,可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物外之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生与文本和作者的“心灵沟通”。

三、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播放范读录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提名朗读、齐读,男女生混读,分角色朗读等。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舒缓、急促、高亢、低沉的语调,把文中蕴含的情理意趣是非曲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独特的感悟。

如《伤仲永》一文,学生在诵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时,有的用急促高昂的语气把对仲永父亲那种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的愤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用舒缓低沉的语气把对仲永父亲目光短浅贻误仲永前程的伤心失望之情演绎得恰到好处,从而在开放式的诵读中形成了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方法,激活课堂

教好文言文除了平时要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如:增、删、留、补、替外,更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丰富多彩,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定,灵活变通。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最行之有效。

1.串讲法。所谓“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句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由于初中生文言根基不深,有时遇到艰深难懂的篇目,用串讲法效果较好。如学生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论语十则》含义深奥,无故事情节可言,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教此文时,串讲法比较合适,可先熟读课文,然后一句句、一则则边串边讲,最后归纳全篇。

2.评点法。对浅而易懂的文言文,可采用评点法,如教《陈太丘与友期》,全篇文字浅显,但用词精言,适宜进行评点,陈太丘的独自离去,朋友对陈太丘的侮辱,元丘的据理反击,朋友的知错就改,元方的入门不顾,对以上三人的行为,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抓住要害,又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借助媒体,优化课堂

为了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在讲文言文时,适时运用课件,利用网络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来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文言文教学拥有新的、现代的气息,达到“借他人之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效果。

例如教《三峡》时,播放一段三峡激流奔涌的录像,可以让没有见过三峡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篇幅较长,背诵难度较大,课堂上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再配以音乐朗诵,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大大降低背诵难度。

“教师给片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观察,用心搜索,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从而让文言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宁.文言与白话―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04,(12).

文言课堂范文第2篇

当然,要上出活的课,得理清什么是“活”的课堂。活的课堂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教材的丰富内涵,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知识的探索、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按照《课标》目标提示,我从《陈涉世家》与《唐雎不辱使命》入手,作了一些尝试。

一、相随观读愁应释,芳草碧色蕴课堂

古人读书,很重视诵读。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尤其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古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然而,若没有目标乱读,是无所收益的。

例如讲授《陈涉世家》这一课时,按照常规,先让学生听录音,画出不会读的字,再注音,然后齐读课文。结果,“陈胜王”的“王”、“度以失期”的“度”、“以数谏故”的“数”很多学生仍然读错。可见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阅读所要求的音准、停顿、节奏、感情几乎没有。这种读书,就是读书千遍,其义也毫无所见,更不可能感悟到我国古代语言的魅力了。

又如教授《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时,我改变了常规的阅读流程。改变了读的对象与听的对象,以同桌二人为一组,而且在读之前布置了阅读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然后每组间互读互听,互相纠正读错之处。如此下来,字音准了,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基本的理解。学生为了读准停顿,要理解课文。他们就会问老师、问同学。这样,开始是被动读,后来成了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一同朗读,整个课堂俨然蕴藏于一片“读”的碧色中,课堂就这样在“读”的引导下活起来了。

二、沉醉争诵渡蓝桥,倚栏寻望河畔花

如果说文言学习是一座蓝桥,桥那头最艳的花儿便是课文中翔实的字词解释,课堂竞赛将桥那边最绮丽的几朵催发,片片作盏,从而达到让学生急于想通过竞赛而渡过蓝桥去寻望那边奇葩的目的。

一直以来,对课文的字词含义教师都细细地讲,学生则逐字逐句地记,即使他们手头有资料,也还如此。这极度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也一直处于认知领域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记忆层面上。简单的记忆,学生明显会倦怠。其实,如果将学生手中的资料巧妙地利用起来上课,课堂就活了。

例如讲授《陈涉世家》时,我越俎代庖,将文中的实词、虚词、活用等个个讲透,当复习时,学生个个糊涂。讲《唐雎不辱使命》,我改变了教师讲为中心的做法,让学生利用课文的注释与工具书理解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小组相互讨论释疑。如果还有疑义,就师生共同解决。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字词理解的比赛。这种合作探究的教法,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当然就活起来了。

三、碧水弄枝创情境,广博课堂炼生活

在有些课堂中,我会创设一些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犹如一潭碧水,学生自愿跳入其中,化笔为枝,轻轻荡开珠翠涟漪,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分表达对生活热爱之情。

为此,在设计语文情境的目标时,既要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又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主、交互、综合的学习空间,发挥出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培养、认识能力发展及情感熏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

中学的文言文,七年级以简单的故事为主,八年级以山水游记为主,九年级以史文为主。这三类文章都可以以活动促教。简单故事的文章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游记散文可以将征聘导游的活动融入课堂,史文为主的文章可以将课本剧的演出引进课堂。课堂注入这些元素,一定会活起来。

例如《陈涉世家》是一篇很有味儿的传记,但由于离我们年代久远,加上不是我们熟悉的语言,在课文含义理解的基础上,按常规分析课文,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处于被动的地位。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将班级学生按寝室分成五个小组,按照每组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一出剧,要说明自己设计的原因。这样学生兴趣就浓了,而且他们的设计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如果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演出,课文就完全掌握了。这个课堂,就是有活气的、充满灵动的、有理解的、有创造的课堂。不仅如此,在演出的过程中,中国古代语言的美丽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讲练结合玉新叶,携赏空明映桂影

文言文相对语文来说是操作性很强的文章样式,因此,每一节课都可以将练穿插其中。因为整节课读、整节课比赛、整节课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甚至有时,课堂太松弛了,学生会茫然不知所为,有时留时间让学生整理一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像进入待机状态。此时,把本节的知识点编成练习让学生练,让学生在静的境况下赏空明如镜,心中洒落一片桂影,此时的课堂便会出现一个平静的高潮。

例如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这样一些内容的课前导学题(部分内容简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5.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6.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7.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五、图文并茂解背景,情知眉梢意更浓

图文并茂是指包含图文、动画、色彩和音乐等。在教学中若利用它,能起到妙笔生花之效。利用图文并茂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声形并茂,使枯燥的知识充满趣味,使语文课多“滋”多彩。初中的文言课文有很多插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来教学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就可以穿去,让学生描述一下画面或是问学生这里面哪个是陈胜,一呼百应的画面对应了课文哪些内容等。

文本的阅读,要结合大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教学,如何适时、适量、用适当的方法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对文本的理解或提高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常态课上,我们会放在课文的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解,最多做个幻灯片。在教《陈涉世家》时,在开头就介绍,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在学生字词意义快讲完时,学生出现倦怠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图片,还有声音的讲解,学生立即振奋起来,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文本的解读打下了基础。

六、名家芬芳润嫩苔,海角逢春盼新芽

初中的文言文,很多都是经典的内容,古今中外的很多的名人都对它有解读,这些解读不仅详细,而且深刻。如果能借助他们的口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深刻、视野开阔,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刻。在恰当的时候,将名家的视频资料请入课堂,那种活是静止的活,是思维的洗礼。

例如讲授《论语》可以将于丹请入教室,讲《出师表》《隆中对》可以将易中天请入课堂。教《唐雎不辱使命》时,为了让学生多了解战国时期各国间的纠葛、各国所采取的策略,为了让学生了解战国时“士”的特点等,在晚自习时,我将百家讲坛的袁腾飞请进教室,做了一场极其生动的战国历史的讲解。这一节课,让孩子们想知道战国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会找更多的书籍充实自己。这样,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创新机制,犹如一只白鹭轻轻划过幽谷碧潭,带起的微风和涟漪直荡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绿意。碧空张远,生活的清香飘飘袅袅。星空下明月悄悄圆润,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学习古文的方法,收获之花绚烂盛开。

参考资料: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修订本)。

文言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演活;背诵;品味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学生视之如虎,就连我们教师自己也是望洋叹之。其实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大多都在文言文里,一篇篇美文不仅让我们能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更能深刻体悟到我们先人的旷达和睿智。可是那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就如同“天书”了,深奥难懂,估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话虽如此,但我们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作为老师,我们也为此想了许多对策,但终究效果不甚理想。近几年我总结了许多课堂实践,尝试了多种方法,力求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以顺利过好这关。

一、背“活”课堂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在教学中,与学生共诵千古美文,丰厚文学积淀,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熟读背诵,学生才能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和精彩的语段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记诵者,学习之舟车也。”因此我就让学生口不离文,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懈怠背诵,而且要背得响亮,背出激情。

记得在学《论语十则》时,我就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而且不仅只是嘴巴念,我要他们闭上眼睛大声背,并模仿古人读书时的样子,头与肩膀也左右摇摆。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让学生在闭目凝思中去品味句子的意思,另一个是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朗读声里,让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二、品“活”语言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对作品语言的品位。但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都有一个误区,都着重抓重点字词的落实,翻译通顺重点句子,甚至死记硬背通篇文章翻译,这样的教学往往把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怎么能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优美呢?因而教学文言文时,应该从品味语言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八年级有篇文言散文《醉翁亭记》,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俨然是一幅山水画。山、泉、林、亭交织在一起,各尽其美。“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奇秀,逶迤连绵,苍翠欲滴。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辉映生色,别有一番风光。如果我们老师在教这课时也一字一字破解,那欧阳修营造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和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真性情就荡然无存,读来索然无味。

还有如教授《爱莲说》这课时,我就是从品析文章的语言人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首先让学生读出作者对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请学生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通过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和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

三、演“活”课本

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无数我们未发掘的潜力和能量,他们中有很多是富有表演才能和极富幽默细胞的。有些优秀的文言文故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而文言文中有许多富于情节,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剧本,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演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又改变了教师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他们就不会觉得学文言文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了,相反还能促进对课本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我就让学生事先回去准备一下,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演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经历的景象。其中同学们表演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白胡子爷爷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你们过得好不好啊?”年轻力壮身穿白褂的小伙子走上来,握着渔人的手问:“什么风把你吹到咱们这来啦,你们那儿的壮汉子都干些什么?”还有一个扮演小孩的同学挤到渔人身边,扯着他的衣角,渔人就把他抱起来,说要和渔人到外面去玩。一个妇人听说外面战乱不断,历经汉代如今已为晋朝,忍不住问道:“女人要不要到战场上去打仗呀?”渔人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话。

文中一句简单的“咸来问讯”,通过学生的一番想象理解,不仅丰富了原文素材,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意思和主题,而且学生认知生活、分析生活、创造生活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想出种种办法来的。”诚然,现在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爱品尝的是快餐式的语言文化。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愿意动用我们的智慧和耐心,达到让学生读懂并喜欢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刘铁芳.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郑金洲,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童庆炳,王丽,不要错过历史机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冲国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国正,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文言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校级研讨课 文言文教学 《孙权劝学》

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词意、语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平时又较少有运用和练习的机会,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耗时多,收效少,教与学的情感体验都不理想,课堂恍如“死去”一般。

2013年四月份,学校教务处牵头组织各个学科开设校级研讨课,我有幸成为语文组的开课人。于是,我果断选择了教学《孙权劝学》一课。希望通过研磨,上出一堂有实效而又不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课。

教学《孙权劝学》一课,通常我们会按部就班地熟读、翻译并背诵文章,分析文章内容,注重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过关。这样教学自然能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孙权劝学》课文的大意,能应对这一课的考试。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首先枯燥的背诵和翻译会让课堂沉闷而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殆尽,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失去生命,走向死亡。其次,积累通常来自于死记硬背,学生不会迁移,根本没法形成文言阅读能力,一遇到没有学过的文言文就束手无策。

所以此次研讨课必须面对的挑战是让学生既扎实地积累文言知识,又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自信。

基于此,我在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当我唱着练习了许多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课堂时,所有学生都眼前一亮,仿佛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孙权等都在眼前。我接着引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出《孙权劝学》的学习,并适时指明本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练习,做到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读懂文义,读出语气,熟读成诵;(2)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了解人物形象,从故事中获得启迪。因为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文。

我知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即便是我按部就班讲授课文,教学效果也会强于以往。正如前苏联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设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思路:四读文言文。明确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首先要做的是读准字音,读明节奏。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没有把握读准的字圈出来统一交流。很快学生就提出了“卿”“孰”“为”“更”“邪”,通过交流一一明确后,我没有急着结束这一环节,由此适时引导他们思考总结。“大家给这些词分分类,试试看,能不能归纳出读准文言文都要关注哪些字的读音?”经过分析、交流,学生很快认识到,正确朗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这一刻,我想学生是真正有了进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发现、去总结,就是真正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

接着就是要读懂文义。我首先让学生翻译“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四个句子。第一句替换成现代汉语即可,学生很快就翻译了出来:你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第二句一个女生自信满满地站起来回答:“吕蒙推辞用军营中事务繁多”,顿了顿,觉得不顺畅,又补上“作为理由”。“翻译得怎么样?”我问其他同学。大部分同学觉得意思都翻译出来了,是对的,也有部分同学小声嘀咕着“不对吧”。我知道学生需要引导,问道:“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吗?”那女生豁然开朗,回答道:“哦,还要将语序调整过来。”接着重新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随后,通过第三句的翻译,学生发现博士是专有名词,没法替换,只能保留。第四句的翻译则让学生意识到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应当补充出来。我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文言文翻译最常用最有效的“替、留、补、调”四字译法。

方法的掌握需要理解,更需要通过实践内化。完成方法的总结后,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四字译法”翻译课文剩下的部分。课堂变得从未有过的活跃,所有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翻译中,往常最耗时间、最枯燥乏味的课文翻译,竟然就在热烈的讨论中完成了。学生学有所获,充溢兴奋。

接下来的三读课文,读出语气,学生也比以往更加积极踊跃。因为缺少实效的练习,学生尽管很认真很努力,但仍然少了应有的味道。我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人物身份、文章内容、句中标点和语气词进行揣摩。我建议学生同座位分角色朗读。学生在理解后朗读,真的能做到有模有样。孙权的威严、恳切,鲁肃的惊讶、赞叹,吕蒙学成后的风趣、自豪都在朗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能选入课本的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要受到熏陶感染,获得启迪。所以我引领学生四读课文,读出启迪。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学习了本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敬才爱才,你从中借鉴到什么呢?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我的三个问题激发了同学们莫大的兴趣。任务刚布置完毕,他们立刻四人一组,热烈而有序地讨论起来。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记录,忙得不亦乐乎,所有人都“动”起来了。这种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场景是“填鸭式”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因为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所以他们想说,乐说,也有话可说。不仅如此,他们还极力想表达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他们绞尽脑汁,拼命思考。一旦有了想法,怕被别的组抢先说了,所以他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争夺发言机会。这和平时上课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从吕蒙的变化思考明白“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他们从孙权的劝学艺术懂得“劝人要讲究策略”;从鲁肃的敬才爱才他们知晓了“要爱才而不能忌才”。小小的故事,读透后竟然悟出了如此多的道理。原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课堂能变得如此鲜活多彩,激荡着灵感的火花,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在下课铃敲响的那一刻,看着学生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明白,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需要的。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充满活力与欢笑。

这次成功的研讨课让我想了很多: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明朝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一书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虽然是论诗之道,迁移至讲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课了,我们走上讲台,一如往常地说:“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然后按部就班,台下的学生也定同平常一样,习惯性地翻开课本,准备听教师传道授业,这的确是太平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凤头”,一幕戏剧要有一个诱人的引子,一堂课也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容易事,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授人以渔”不是简单传递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的“授”往往就是简单地“传授”、“传递”,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记住教师所讲的方法或者规律。但在我们大包大揽之时,学生分析、探究、发现、总结的机会就被我们剥夺了。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方法引导和自主思维空间,因为只有在探究中才能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化理解,才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阅读思维能力。

用心经营每一堂课,把课的第一锤锤在学生的心上,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发现、分析、探究,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学习和思考的欢乐,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果能如此,课文课堂,包括文言课堂,定能“活”起来。

参考文献:

文言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导入;阅读体验;因文制宜;课堂短剧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和学似乎是一项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内容。但文言文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小视。可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我们常常看到的文言文课堂是老师在讲台上竭尽全力地向学生灌输一系列的文言知识,而台下四五十号学生中只有寥寥的几位乖学生在凝神谛听并做着笔记,其余大部分学生或是茫然或是厌烦或是心不在焉。 这样的课堂仿佛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他非常孤独的演着他的独角戏,舞台非常空旷,因为没有人回应,而沉闷在其中滋生蔓延。

为什么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会如此的沉闷枯燥?这当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在于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它年代久远,文字晦涩难懂,这让我们现代人对它产生心理距离。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施教方式上。教师常常是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言文也是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的文章 。正因为文言文难懂,但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教师应有责任通过教授文言文去传承其中的文化或文明,做好古代文化的使者。那么该怎么改变现状,打破文言文课堂的沉闷?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面对文言文时不那么沉重,不那么厌烦,并从古文学习中汲取知识和精神的养分?我想我们可以做些积极的尝试,让文言文课堂也生动起来。其实文言文课堂也可以不枯燥!就此我对文言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重视课堂的有效导入

在语文课堂中一个有效的导入可以说是教授一篇文章的精彩的开始。我们知道文言文也是文章,特别是能选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有效的导入对于教学文言文同样重要。那么怎样的导入才是一个不错的导入呢?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从作者经历方面导入,或者从文章内容方面导入,或者用一个和文中人物有关的故事导入,手法可以灵活多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热情,点燃学生对文本的探求欲望。在我看来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导入都是有效的。还记得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公元前630年的一天,一场以强凌弱的战争一触即发,秦、晋两个大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是一个小国,等待它的将是灭亡的命运,可是就在这个小国危在旦夕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化解了这场危机,让战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他就是烛之武,那么他是如何让强大的秦国撤军,进而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这个过程吧。” 这个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营造了学生了解文本的氛围,接下来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力求读懂文本,并琢磨烛之武的辩才是很自然的事,而老师只在一旁点拨启发、适当的帮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我们的导语要起到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知识的作用。这样课堂就不会沉闷、压抑了。

二、教学中“文”“言”并重,重视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学习知识

由于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所以文言课堂让学生掌握积累一定量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必须的,这可以为学生阅读更多的浅易的文言文打下基础。但是文言文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解释关键字、词、重点语句,那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波澜,学生在这种状况下的学习也会陷于消极和被动中。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古文的技巧,从而能读懂更多的文言文。但是我们学习古文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一些字、词、句上,我们不能脱离具体文本去进行孤立的字词训练,要知道死的知识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焕发出活力。文言文里有我们民族语言的智慧,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是一座巨大的思想、文化、艺术宝库。所以我们的文言教学要重“文”并重“言”, 精读篇目可言文兼顾,略读篇目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

三、因文制宜,编制表演课堂短剧

在文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文言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具体情况创制适宜的情境。比如说一些文辞优美,情真意挚的文章,可以通过配乐或MV的形式创设抒情的氛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文本情感、思想。像《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滕王阁序》就是这类文章。如果是故事性较强,人物动作、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章,那就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制短剧在课堂上表演。可以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表演更贴近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诠释。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这样的文章就适宜让学生去编制表演课堂短剧。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高涨了学生的古文学习热情。学生为了表演得更到位,会对文中的难懂的字句反复推敲,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会对一些活用的字词,特殊的句式印象深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火药”适时地被点燃了,这课堂能不活跃也难了。

总之,文言文课堂也可以不枯燥,也可以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只要我们用心去揣摩文本,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口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作者简介:

文言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训练

我想教师仍是问题的本源,只要教师多用点心,办法还是有的。本学期我就采用了一反常态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把文言文教学生活化,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资讯融入课堂中,努力创设新颖的情景,设计独特的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一、幽默话题,精彩引入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法宝,课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的内容特点,设计出精彩的课堂导入,达到上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因此,我在课前经常会选择幽默笑话引入课题,如在文言文复习前,我选择了:

两个MM在吃饭,一外国帅哥过来拼桌,先结结巴巴地用中文自我介绍……然后撑不住用了英文……最后要电话号码……

MM甲表情纠结且沉默了很久,想问MM乙,可外国帅哥中文听得懂,英文也听得懂……手势表情也都会落在他眼里……

最后MM甲憋出来一句:“子欲与之友乎?”

听到学生心领神会地重复:“子欲与之友乎?”我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已经明确了――学习文言文何用之有?

二、口译训练,小试牛刀

按照文言文学习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于是我接下来总会选择一些浅显的故事,如管宁割席,学弈等,让学生口头翻译,初步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的真谛。

三、知识回顾,明确考点

针对高考复习,教师在复习之初就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明确高职高考16分的文言文阅读到底考什么,真正做到在复习的过

程中心中有数。这个环节我一般选择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把考试内容展示出来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当然此时也可将近几年的高考题展示分析,给学生更形象的感

觉,强化其对考试内容和题型的认知。

四、文言作文,舍我其谁

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我常常会设计高考作文感悟环节,

如:前有《赤兔之死》(2001),今有《生不必逢时》(2012)。高考作文在课前发放阅读,课上集中评议。我预料精彩的写作可能会让学生在羡慕之余只剩下畏难的情绪,于是我接下来又会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文言作文《吾爱吾师》以及本班的《仿〈陋室铭〉》,看到身边同学写出的文言作文,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再次高涨,跃跃欲试,并且还得出一个结论,文言文学习不仅局限在16分之内,还可以为作文增添色彩。

五、对译训练,穿越时空

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对译――英译汉,汉

译英;但在文言文学习中却只剩下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一种方法,我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学期我就多次采用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的训练,可以说这一教学设计就是“桃子”,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学以致用达到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文言文学习之窗,让他们能穿越时空,直接与古人对话,知道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自主反思,小结收获

要想成为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与素养,就必须经常自主反思学习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督促,因此,在愉悦紧凑的学习后,我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自行归纳小结课堂学习收获,制定下阶段文言文复习计划,并让他们交换学习笔记,查漏补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多数学生提高了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也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他们的脸上再没有以往文言文课堂上的沮丧和凝重的表情。

七、作业巩固,学以致用

语文的任何学习都应该落实到“写”,文言文学习也不例外,但因它的难度被师生长期忽略;其实,让学生经常尝试着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更好地促使他们接受文言文的表达方

式,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言文,自然不会再有抵触心理了。因此,我的一项固定作业就是:用文言文写一篇话题为“与文言文相约的日子”的作文。

总之,文言文学习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思考,遵循文言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努力寻找好课堂的最佳途径,才能让文言文课堂不再可怕,不再枯燥,真正活起来。

文言课堂范文第7篇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投入多、收效微已为众多教者所共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诚如钱梦龙先生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近年来,通过学习国内教改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课堂实际与班级学情,我校以“先学后教,精讲精练”为原则,尝试推行一种以指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精讲精练,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导学――初读――抄查――翻译――导疑――归纳――品析――导练,其实质就是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活文言文的教学。

下面,笔者就近期参与的我校课题研究的所得和平时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导”

“导”,即导学或导入新课。导学,即指导学生学习,以导学案为依托,先出示导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要学到什么程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不教的最终目的。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我首先在多媒体上打出“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病入膏肓”?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导学”还有多种方式与方法,这里就不赘述。

二、“初读”

“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叫做“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让学生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和语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来,进而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抄”、“查”

“抄”是要求学生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查”,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自己动手查一查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并将查得的东西用红色笔录入课文,以便使难点更醒目。此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翻译”和“导疑”

即对着已“抄”“查”好的课文,逐字逐句的用笔“译”在笔记本上。全部译完之后,肯定还会有疑问,这就到了“导疑”阶段,可以小组协作“兵”教“兵”;也可学生互问互答;或与参考书比对;最后教师再出示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拨。既为点拨,老师应侧重于对文中关键词、句及重难点作诠释、讲解。

五、“归纳”

“归纳”也就是归纳常用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整理,这样有助于词语的积累。长期坚持就会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定能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以上这些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环节,尽量安排在第一课时当堂完成,不得已让学生带回家的,要有检查落实的后续措施。

文言文,首先是“文”,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就是“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所以第二课时便可以将经过诸多环节铺路的文言文,当成一篇浅易的现代文来“品析”了。可以像学习现代文那样,在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设计一些用于“导学导疑”的问题,让学生据此先归纳各段大意或文章主要内容,再挖掘其思想情感内涵,品味其写作特色,并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来借鉴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求学生学完后明白什么,悟到什么,都应该归纳总结,以提升阅读品位,获取熏陶。

六、“品析”

“品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教师应该鼓励;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指导。“品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通过揣摩、咀嚼、理解词句而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而且借鉴了古代文学大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体味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了积累,培养了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这样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七、“导练”

在文言文字词句篇的落实上必须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适当选择一些课内的典型语段和简短浅易的课外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练习、比较阅读练习……课堂末段,要预留几分钟引导学生结合“导学目标”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

文言课堂范文第8篇

然而,笔者也同意某些教育专家的意见,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翻转课堂”。

一、对翻转课堂的理解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由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中通过同学的协助和老师的帮助来完成。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最早是在数理化学科的运用比较多。因为理科更注重知识层面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课前对知识进行了学习,在课堂上再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内化,效果更为明显。

在准备进行语文学科的翻转课堂的尝试中,笔者特别选择了文言文作为尝试的文体。相对而言,初中文言文教学更需要注重文言知识的掌握与积累。

二、《黔之驴》翻转课堂的实践

整个一学年,笔者都将文言文作为翻转课堂尝试的文体,发现收效明显。接下来就以《黔之驴》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在教学本课前,笔者先通过北京四中网校平台,向学生课前自学任务,需要学生了解柳宗元、本文的文体(寓言)的特点;同时笔者从四中的资源库中选取了比较经典的泛读,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正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笔者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利用录屏软件,将一个PPT录制成视频,开头以柳宗元《三戒》中的其他两篇文言文的故事引入,同时在PPT课件中,教师出示每一段应重点掌握的词语、句式及其他文言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最后,教师将答案给出,请学生自己去核对。这样,学生基本完成了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利用网络学习后,还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小组内同学互相协助解答疑问。每个小组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由全班讨论解决。同时,为了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笔者会进行当堂测试,学生当堂答卷,当堂互批试卷,有时还会设置一些抢答环节,得分高的小组加分就多。有检测,有加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受到激励,扎实地掌握了知识。

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测,语文学科还有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科的要求之下,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所以,在课堂的提升上,笔者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结合文中对虎和驴的描写的词句,分析它们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创设,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知人论世,从虎驴之争看柳宗元的生平,体会作者的无奈与期望。学生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了很多材料,课堂讨论热烈,内容充实,亮点很多。

三、实践后的反思

翻转课堂的尝试,让有些平常不太敢开口的学生,借助于翻转课堂,敢于和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对话,当他们的个性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之后,课堂上他们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再有一些上课接受能力弱、听课效率不高的孩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视频,反复播放,重复学习,便对知识点有了更好的把握,课堂的参与度也在增强。

文言课堂范文第9篇

所谓文言文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语言技能活动。由于文言文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认识文言文,进而感知文言文深厚内涵及探知其学习规律的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文言文课堂语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译文要准确和规范。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段时语言要准确。各类考试对文言文的考查,翻译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阅卷时教师往往是采点给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段时语言不准确,日积月累学生也不会养成精确翻译的习惯。以《荆轲刺秦王》中的“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两句为例。两句都用了“岂……乎/哉?”的固定搭配,但是前者是荆轲在询问樊於期的意见,译为“是否……呢”更合理;后者是太子丹质疑荆轲的决定,译为“莫非……吧”更好。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时不结合语境准确翻译,那么学生在迁移运用时就会模糊不清。此外,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表达,常用的形式就是省略和倒装。例如:“明天下午我家里。”这个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并不影响人们交际,但因其缺少了谓语动词“去”或者“到”而导致句法错误。还有我们常见的“你药吃了没有”,宾语“药”放在了谓语“吃”的前面,语序颠倒导致语法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说这样的句子。加之文言文中本来就有许多省略句和倒装句,教师如果不对语言规范加以注意,学生在翻译文段时就不会有意识地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把语序颠倒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从而导致学生翻译文言文不准确。比如《鸿门宴》中有“大王来何操?”一句,在翻译时应把语序进行调整,译为“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呢?”若译为“大王来的时候什么带了呢?”就是不合乎语法规范的。

二是讲解要符合思维逻辑和认知规律。在讲解文言实词、虚词等知识点时,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罗列词语意思的方式;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时,有些教师的讲解也是东一句西一句。这种毫无思维逻辑的文言文课堂,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零散,让学生认为听课与否影响不大,因为即使不听课也没觉得错过精彩的内容或者重点,而听了也许会更加糊涂。所以,对语文教师而言,文言文课堂的语言必须注重逻辑性。在讲解文言词汇时,教师首先应准确把握词义发展的规律,再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把各个词义的关系阐述清楚,这样学生就会对该词的意思形成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识。比如:在讲解“兵”的意思时,先讲其本义“兵器”,再讲“战士打仗需使用兵器,因此‘兵’又有‘士兵’之义”,进而讲“‘兵器’”和‘士兵’都和战争有关,所以‘兵’”又有了‘战争’的意思”,最后总结词义演变的途径之一是引申,而词义引申往往是由实到虚的一个过程。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不敢走神,因为一旦走神其对“兵”的意思掌握就会不全面。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时,教师也应注重语言逻辑性。比如,在提问环节中,应首先提出一个主问题,再围绕主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思维逻辑设计一些小问题,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之间过渡语言的设计。这样一来,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不会再是零散的,它因富有逻辑的语言而环环相扣。学生也会由厌恶、害怕文言文课变得认真对待文言文课。

三是文言文课堂语言要能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于漪说:“要真正教好与学好语文,只有立足于社会,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综合成长。[1]”文言实词、虚词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与文言文的对接点,再用贴近学生认知心理的语言表达,拉近学生与它们的距离,让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那么教师可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呢?(1)成语。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在成语当中也有使用,而这些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如:“信”有成语“信言不美”(信:真实的)、“信口开河”(信:随便)、“信而有征”(可靠)等。教师在梳理文言实词“信”字的词义时,就可通过这些时常用的成语来解释,这会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有助于掌握成语的意思。(2)方言。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方言中有留存,在讲解文言字词的意思时,可利用方言做旁证。如:庄子《逍遥游》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译为“环旋着往上飞”。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与方言对接起来。在四川话中,“抟”就有“环旋着往上”的意思。例如:把这个包谷堆堆抟高点。(3)影视作品。文言文中有的字词意思很艰涩,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但是时下的影视作品会涉及到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若能够用一些台词中的词语来解释文言字词,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会觉得新奇有趣。如:“逆”,学生习惯把它解释为“反”。但是文言文中“逆”,经常解作“迎接”,苏轼《留侯论》中有言“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处“逆”就解作“迎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我们可借用《甄执》中的经典台词――“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来做旁证。这样处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是文言文课堂语言要具有语文味。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它的Z言要求感性与理性兼具,具有语文味。如何让语文具备语文味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1)巧用修辞手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修辞手法不仅会使语言生动形象,从而让课堂生趣盎然;而且能使语言含蓄隽永,课堂内容丰富厚重。例如:讲解《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时,教师用低沉悲怆的声音讲到:“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刺秦的凶险拦不住荆轲视死如归的步伐。”运用比喻表现荆轲视死如归的气魄,语言很是形象,学生由此对荆轲的性格特点也能更具体地感知。又如在讲解《陈情表》时,教师引用苏轼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而且让语言更加隽永深刻。(2)多种句式配合使用。不同的句式不仅在表情达意上有很大的区别,在语言节奏、韵律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文言文课堂上,不同句式配合使用能让语言摆脱沉闷单一,变得摇曳生姿。以长短句交叉配合使用为例,在《苏武传》中,教师为了凸显苏武的威武不屈,讲到卫律劝降、李陵游说等段落时,这样小结:“北风呼啸,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铭刻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雁为伍,怅望大漠,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长短句交叉使用,充满节奏感的语言极富情韵,课堂也显得很灵动。(3)语言要充满情感。文学作品都具有情感色彩,文言文也不例外,有的高亢激越,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沉着理性。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段或是纯粹地分析写作技巧,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感情。那么,即便是一篇情感充沛的好文章,也可能被讲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应以饱含情感的语言将作品的内容、思想、主体等呈现出来,将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最终,让教师、学生、作品三者的感情共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叶圣陶也曾在文中写到:“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可见,教师语言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要讲好本身就比较枯燥的文言文,教师必需有意识地提升课堂语言艺术。此外,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文言文课堂语言艺术不仅着眼于教师个人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应着力于教师如何引导、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才有可能脱离枯燥零散的窠臼,变得准确严谨、生动活泼,从而让文言文真正住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文言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式;创新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可谓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真理,并美其名日按课程标准“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施教,殊不知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早已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使其长期处于一种“接受+背默”的模式下被动学习。

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文化,蕴涵丰富,博大精深,语句优美,魅力无穷,洋溢着亲和力,焕发着生命活力,理应受到学生的喜爱。而现如今文言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非我们老师的本意。如何摆脱此种困境,重新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活”起来,就要寻求教学方式的突破。

一、引――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授文言文《岳阳楼记》时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得轻松易懂、生动有趣。在导入这个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多幅岳阳楼的图片,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当学生对岳阳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顺势推出该文作者范仲淹,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这样开头就掀起了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是那么讨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

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因为年代久远,字词复杂、内容繁多、不易理解,所以难以掌握。想在短时间内既记得深刻,又学得轻松,更不是件易事。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使学生从“不习惯”变成“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的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但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不能像鲁迅童年读“秩秩斯干”那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通过自吟、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认知默读、质疑问读、比赛竞读和表演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和文本亲密接触,走进人物的思想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三、演――改编表演、创新实践

很多文言篇目,人物形象感动人,故事情节吸引人,适合进行适当改编,搬上舞台。这时,教师应积极发挥其教学参与者的功能,组织学生大胆表演。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塞翁失马》时,学生为了演好,就要编好、导好,就必须弄清该文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好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意)。“编一导一演”的课堂教学方式新颖别致,学生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里,“编、导、演”是手段,是完成“情节、中心、字句”这一教学目的的手段;同时又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目的。二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和能力含量…

四、联――联系历史、深入辨析

自古文史不分家。失去了历史的关照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显得越来越单薄,所以对历史兴趣的培养也理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兴趣所在。而且在备课和阅读中,如果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历史资料,就可以形成一种个人性质的特殊的“历史阅读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文言文的课堂应该着眼学生的未来,着眼学生的发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刻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经验、爱好、兴趣、情感,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为他们的兴趣点燃火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

(作者单位

上一篇:市场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文科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