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6:29:40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是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的描述与分析展现某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综合运用了文献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外部特征与内容特征分析、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因此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态势,有助于厘清研究思路,掌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找到研究的创新点。(王曰芬,2009:901-908)本研究的文献信息为国内有关科马克•麦卡锡作品的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研究中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均源于国内权威的期刊数据库CNKI和读秀学术搜索。通过检索与核实,CNKI收录28篇硕士毕业论文,2篇博士毕业论文。读秀学术搜索收录39篇硕士毕业论文,没有收录博士毕业论文。两个数据库共有28篇论文重叠,最终统计的硕博毕业论文总数为41篇。本研究以上述数据为基础,通过多维度梳理,客观地展现科马克•麦卡锡研究的发展现状,以期把握研究趋向,发掘新的研究点。

二、结果分析

(一)年代分布

从文献计量学理论出发,对论文的年代分布进行整理可以“直观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研究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整体趋势与变化(邱均平2008:16)。从检索的41篇论文的年代分布来看,南京理工大学的彭饮冰2007年撰写的硕士毕业论文《从社会化角度对科马克•麦卡锡小说〈骏马〉中主人公成长与命运的分析》标志国内硕士和博士对科马克•麦卡锡研究的开始,此时距麦卡锡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看果园的人》(1965)已经30余年,距论文研究对象《骏马》的发表(1992)也已经15年。2008年有两篇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没有。2010年至2012年掀起麦卡锡研究的热潮,论文数量从2010年的3篇骤增到2012年的15篇,达到顶峰。从折线图上看,2012年到2013年虽然论文的篇数降幅明显,但是2013年仍然有10篇硕博毕业论文。总体而言,硕博论文的年代分布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07年到2010年为萌芽期,特点是论文数量少,且有断层。2011年到2013年为快速发展期,三年时间发文35篇,是前4年发文数的约6倍。发文量激增体现国内硕博群体对麦卡锡关注度的迅速提升,预示未来一段时期国内麦卡锡研究将保持热度甚至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

(二)作品分布

对硕博论文所研究的作品进行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有助于揭示国内硕博群体的研究重点和倾向性,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经过统计,所有硕博论文的研究对象均为现已有汉译本的6部作品。在进行统计时,将“边境三部曲”三部作品的相关论文全部归为“边境三部曲”,其余涉及多部作品的论文单列一项“综合研究”。作品研究非常不均衡。硕博论文的重点研究作品是《路》和“边境三部曲”,两者相加占作品研究的81%。麦卡锡因《路》荣膺美国文学的重要奖项———普利策奖,也因《路》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对该作品的青睐不难理解。“边境三部曲”使麦卡锡成为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人物。三部曲中的暴力、成长、生态叙事契合了研究生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社会关切,因而成为重点研究作品。《血色子午线》被美国评论界认为是麦卡锡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但是仅有4篇论文研究该作品。《血色子午线》仍属西部小说,但叙述语言却是典型的南方文学代表人物福克纳式语言。文本中融入宗教、神话、哲学、历史、科学、文学等多重元素,加之惜用标点符号,长句俯拾皆是,难以卒读,更难翻译,导致研究该著作的论文相对较少。令人意外的是,只有1篇关于《老无所依》的论文。2008年,根据《老无所依》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上映,引起轰动。仅2008年发表在各类期刊上关于电影《老无所依》的论文就达30多篇,至今相关论文已达70余篇。莫非电影的光芒掩盖了原著的受关注度?个中情形有待深究。从上可以发现,对麦卡锡单一作品(包括“边境三部曲”)的研究占据麦卡锡作品研究的绝大部分,仅有3篇综合研究的论文,这其中包括统计中仅有的2篇博士毕业论文。一方面,表明综合研究的难度更大,对研究者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凸显目前硕博论文对麦卡锡作品的整体观照不够。在基础研究已近饱和的情况下,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作品的总体关照和深度研究。此外,所有的统计论文研究的都是麦卡锡的中后期作品,前期作品无一涉猎。这固然是一大缺憾,却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三)主题分布

根据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理论,通过对研究者的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热点、重点和变化等。通过对检出论文的主题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硕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以及具体作品的道德、精神、文化解读两个方面。被统计的论文共分为7大主题。其中研究后现代主义相关主题的论文共14篇,占比最大,主要包括作品的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研究如存在主义、不确定性和空间阐释等。其中11篇文章研究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结合“作品分布”一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于最受关注的作品《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为其后现代性。麦卡锡的主要作品都创作于后现代主义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性也是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模式和叙事特征。以“道德与精神”为主题的论文有9篇,其中7篇研究《路》,成为《路》的第二大研究重点。研究“生态主义”主题的论文有9篇,其中7篇研究对象为“边境三部曲”,这与“边境三部曲”本身的主题完全吻合。总体而言,对麦卡锡作品的研究主题比较丰富,但仍然有创造的空间,比如理论性研究、宗教叙事、创作视角等。

三、结论

通过对现有41篇硕博毕业论文的年代分布、作品分布和主题分布进行多角度的数据分析发现,国内麦卡锡研究呈现明显的特点:(1)近年来麦卡锡研究发展迅速,于2011年开始从萌芽期进入快速发展期;(2)研究作品范围较广,麦卡锡已经发表的10部小说中有6部成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其作品的大部分;(3)研究的主题紧扣文学理论的新发展,围绕后现代特征、生态文学和道德与精神叩问展开研究,内容和角度趋于多样化。与此同时,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国内硕博论文出现的时间较晚,反映国内对麦卡锡的关注和研究滞后于欧美。论文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2013年开始下滑,因此对麦卡锡研究的关注持续度有待观察。其次,国内硕博论文对麦卡锡作品的研究失衡严重。硕博论文研究的作品均为已经有中译本的作品,麦卡锡的前期作品无人涉猎。在所研究的6部作品中,重点研究对象是《路》和“边境三部曲”,对《老无所依》和《血色子午线》的研究匮乏。再次,重点作品《路》和“边境三部曲”的研究主题趋同,甚至重复研究,因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拓展。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差,“自己的开头+偷来的主干+过渡语句+自编的结尾=毕业论文”成为大多毕业生信奉的论文创作模式。这种情况已形成恶性循环,几乎影响到每届毕业生,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中尤为头痛的事情。

梳理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选题随意性较大。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题,选题有没有价值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很多毕业生并未经过认真思考和严谨论证就随便确定了论文题目。有些选题毫无新意,如“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有些选题过大,如“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唐宋诗审美趣味辨析”等,这些随意性的选题本身价值就很小,为之后的写作设置了障碍,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论证缺乏逻辑性。学术研究要有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由于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这方面能力的缺失,完成的毕业论文难免出现段落层次间前后难于衔接甚至重复和矛盾、颠三倒四、缺少自然的过渡而有明显割裂感等现象。如《论宋词的风格》一文认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等为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豪放派,周邦彦、姜夔、等为格律派。这种分法就出现了逻辑问题,因为,婉约和豪放是从风格上分类,而格律却是从语言音律上着眼,二者并非同一逻辑。

(三)参考文献欠丰富。论文写作过程中,大多毕业生只会就事论事,不会使用关联性材料,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只有两三个参考文献,有的仅标某本教材,有的仅列《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李白山水诗研究》为例,除搜集前人关于李白山水诗研究的论著材料、有关李白的生平概况、李白诗歌创作概况、李白山水诗的数量、写作的时间和缘由等材料之外,唐代山水诗的总体发展状况和唐代的文化氛围也当列入资料搜集范围。只有这样,研究才可能深入,论文写作才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遗憾的是,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四)语言表述失当。相当多的毕业生论文暴露出语言表述方面的缺陷。论文中错别字多、词不达意、搭配不当、语法有病、语句不畅等低级错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养成严肃的学术习惯,往往在中性的毕业论文中使用了许多具有渲染色彩的词汇和夸张的用语,论文表达口语化、行文风格散文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不符合论文的学术要求。除上述问题外,中国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中还普遍存在着论文格式不规范、标题书写不醒目、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数字序号混用、摘要写作不精炼、关键词标引不恰当等问题。毕业生的论文质量着实堪忧,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二、高校中文专业教学的误区

(一)基础课教学缺少学术含量。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依据课本讲解作品,学生习惯于倾听记忆,课堂教学丝毫没有创意,这不利于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论文写作自然无新意。重要的是,文学教学是“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学术性’是根本,‘艺术性’是服务于‘学术性’的,没有‘学术性’,也就谈不上‘艺术性’。”[1]然而,在基础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向学生介绍某个古代文学问题研究的前沿性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仅仅停留于作品欣赏,未能上升到理性研究的层次,这造成学生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滞后,而这恰恰是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

(二)写作课教学流于形式。大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理应有许多专业论文写作训练的机会,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报告、毕业实习报告等,但现实中中文专业写作训练环节被忽视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一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竟没有写作课程和学年论文。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中没有渗透写作知识,学生也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论文训练,只要熟读作品,背背笔记,就可在大学期间屡获奖学金,这无疑滋长了学生的灰惰思想,无益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致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时,不知如何下手。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科融合;交叉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包括地质、气象气候、水文以及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因此,地理学科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本文侧重探讨地理学与动漫、音乐、诗歌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

一、 地理c动漫融合

动漫从字面上看,涉及动画和漫画,其中漫画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并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动画具有有趣、可笑、轻松或意味深长等特色。动漫作品虽是艺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艺术作品,除审美上的视觉享受外,其更可贵的在于内在所蕴含着的思想,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其寓意往往具有幽默和讽刺的双重特点。动漫具有承载知识和情感的作用。如地理漫画,其内涵精神是地理的知识内容和情感目标,只是将其以漫画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教师的挖掘与合理利用,可以发现其隐性的地理教学功能并可充分利用。

例如,图1“苦难的母亲”反映全球人口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图2“小鸟的悲哀”反映滥砍乱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小草的哀求”反映过度放牧造成土地退化的问题。图3“飞来的山峰”反映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通过对此类漫画内容反映的问题进行解读,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理解。

又如,通过各种动画片可分析气候的特征:通过《狮子王》的热带草原景观 、《人猿泰山》热带雨林景观 、《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景观等分析气候特征。通过《里约大冒险 1》中狂欢节巡游和桑巴舞可展现富有特色的人文习俗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动画片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二、 地理与音乐融合

音乐是陶冶人心灵最好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思维情感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功能,音乐教育本身的积极性和艺术的创造性,使音乐教育教学包含丰富的意义。音乐里有很多歌词都蕴含着地理知识。如果能将音乐与地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听音乐或歌唱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无疑将是一种‘双赢’。地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音乐素材,对地理课堂效率的提升不容置疑。利用歌曲MV、歌词、相关图片等手段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表1可以看到歌曲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地理素材,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可选择合适歌曲学习地理知识。通过边赏析歌词和边看图片,弄清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在充满优美旋律的情景中,通过对歌词的赏析,主观能动性被慢慢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大为活跃。现在不少地理教师通过改变歌词将地理知识融汇进歌曲中,让学生听着流行歌曲在快乐中学习地理知识。

三、 地理与诗歌融合

诗歌作为一种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音韵和谐、语言凝练、联想丰富。地理课堂可以通过诗歌描述地理事物并带给学生一种新的、美的意境和情调,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好的诗歌,更承载着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感受,带给学生最直接、最美的映衬,并在讲解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好理解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有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同时,运用诗歌可以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激发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提升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示例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等可说明我国地势特点。

示例Ⅱ:描写水文气候植被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如“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可说明不同温度带原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可说明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除利用漫画、音乐、诗歌融合地理教学外,还可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学科相互渗透。探寻合适交叉切入点,以促进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郑丙沛.高中地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研究―― 以物理、数学、美术为例[D].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6.

[2] 时康康.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篇:201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硕士)

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

我国学术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然而,将大学生就业与和谐理念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虽然中共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社会上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实施各种积极的就业政策,但是中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高校和谐、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它与社会、高校、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攻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端人才,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选择本课题是基于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来的,旨在通过分析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会诱发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和发展。其次,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最后,,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高校和谐、个人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文章试图突破性地从和谐理念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出现就业不和谐的原因,进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从而达到大学生和谐就业。通过本论文的系统研究,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健康运行、大学生个体社会价值实现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研究意义:

同志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015年3月,总理郑重指出 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新起点。大学生能够和谐就业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环境不和谐、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指导欠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不和谐的现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第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活跃,发表的文章也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章主要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这样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第大学生和谐就业是本研究很重要的一个观念,虽然已有文献中出现过这个名称,但鲜见对其的界定,对此,本文章试图对其进行阐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弥补了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研究的内容。

实践意义

第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能够加快国家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能够推动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完善。

第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能够为高校进行教育改革、转变大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能够为用人单位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一定的启示,从而加快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

第研究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能够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解决就业难题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从而实现和谐就业。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目前,发表于各类杂志刊物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也已积累了相当大的数量,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多理论指导。但是,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成果相对也比较少。同时,传统的研究视域、研究取向、研究路径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我国理论界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主要是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需要与毕业生 对口就业 的问题,而对就业制度本身以及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较少涉及;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就业观念的变化上;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大众化进程中的就业制度改革、就业矛盾的新特点、就业中公平问题、就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就业的前景等问题,成为该时期的重点。目前,中国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和谐现状凸显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就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研究

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所做的调查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闵维方等做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5),浙江师范大学王永珍等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15),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做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王霆、杨玉梅、张瑾研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凤凰网教育,20XX),杨建超的《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XX),张丽坤、杜殿会等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科技信息,20XX)等文章。这些调查研究内容较为详实、客观,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和对策的研究理论成果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安科技大学倪渊的《大学上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沈燕的《试论严峻就业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突破点》(中州学刊, 2015),郝晓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解决思路》(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XX),姬养洲的《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人才资源开发,20XX)等文章等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学者们大都是在分析中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出发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对策。

对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的研究

对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与其内容相关的文章有:文学禹《 民生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析》(兰州学刊,2015),杜娟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的思考》(科技信息,2015),杨邦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探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5),王彦英,陈建波的《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论》(中国市场,20XX),宋亚飞的《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企业家天地,20XX),王泽兵的《大学生和谐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等文章提及大学生和谐就业,或者将大学生就业与和谐社会相结合,但是对大学生和谐就业都未做出明确的界定。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由于各国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教育发展程度、社会现状各不相同,各国大学生就业呈现出不同特点。国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是建立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学者们大多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研究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运用工资竞争、职位竞争等理论来分析,完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步骤。大多数学者分别从毕业生的供给、需求、供需匹配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例如,卡诺就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认为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因为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压低工资和提高在岗大学生的生产力。

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角度,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研究,并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探讨。比如,大卫、皮尔斯的《进入高等教育前的就业力和学生的教育经历》、曼兹、约克的《向高等教育过渡:关于就业力议题 的一些观点》、曼兹、约克和皮特尔、奈特的《本科课程与就业力》等都从高等院校和学生自身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第二篇:2017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硕士)

童装设计海岛服设计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选题依据:

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

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般0-2岁的婴幼儿不可用大红大绿等刺激性强的色彩去伤害视觉神经;浅淡色不仅能避免染料对皮肤的毒害,还可衬托出婴幼儿清澈的双眸和粉嫩的皮肤。

儿童在2~3岁可认识颜色,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

岁儿童可以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能从浑浊暗色中判别明度较大的色彩。

~12岁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

儿童的心理素质。

本次的设计是以童装色彩设计为重点,结合现代时尚以及相关元素的基

本使用法则,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装设计。

2015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2015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研究意义:

制作一系列童装,巩固专业知识,学会灵活运用专业所学。

选择好童装的色彩是做好童装销售的重要环节。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童装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心里状态有很深的影响

通过此项研究来开发童装的色彩以适应儿童心里需求

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

《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

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服装用纤维原料、纱线、织物、皮革等各类服装材料的种类、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性能对服装的影响。同时他还介绍了服装的各种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国际服装新材料及其流行趋势,各类服装对材料的要求和选用方法。

《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

是我在本次设计方面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弥补了我在设计方面的不足,让我知道了设计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让自己所设计的服装能够最终穿在人们的身上。

《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服装辅料的各个种类,介绍了各辅料的品种、分类、规格、性能、工艺、品质标准,以及在服装上的运用。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基本思路:

了解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拟订设计稿,确定要设计的题目。最后的制作,根据美观、舒适、实用的理念制作出一系列的童装,

框架:

确立设计的题目为 童装设计 后,从以下多方面来制作论述:

根据指导老师研究项目,并进行相关设计;

进行与设计主题相关的研究,并分析将要进行的设计的特点以及优势;根据儿童生理心里的特点,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童装;

具体设计的总体草图中,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绘制一个系列(4套)效果图拟订设计稿和制作方案;

后期的制作和整理;

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研究进程安排

月1日-3月19日:毕业实习;

月22日-4月2日:市场调研、分析;

2015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文章2015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月5日-4月9日:草图设计;

月12日-4月16日:效果图讲评与确认;

月19日-4月23日:纸样设计与制图;

月26日-5月21日:服装剪裁、服装加工、服饰设计;

月24日-6月18日:完成论文/报告书、服装;

月21日-6月25日:上交论文/报告书、毕业设计电子文件、答辩。

主要参阅文献

[1]《人类心灵的展示》杨治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04-01第1版

[2]《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1第1版

[3]《面料与服装设计》朱远胜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4]《服饰心理学》华梅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5]《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2月第3版

[6]《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7]《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

[8]《品牌服装设计》刘晓刚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9]《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王庆珍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

主要网络:其它说明

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

签名:

年月日

教研室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部级答辩。在完成了部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不论培养的类型、培养的目标及培养的规格,都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既要注意深度也要追求广度,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专业。越南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国家投入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各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面对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形势,越南应结合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第二课堂也称第二渠道教育,是第一课堂之外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特别是以科技意识培养为中心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的教学活动。它能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运用新的科技成果来丰富和改革教学内容,对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第二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

大学英语教学环节分为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测试与评估。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的核心,第二课堂活动是前者的延伸和补充,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和第一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第一课堂教学重理论,第二课堂活动重实践。

2.2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

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传统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第二课堂更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在第二课堂中,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相关的课外活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学习就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2.3第二课堂活动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手段

英语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各不相同,由于学生们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和个人需求各不相同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样就无意识中削弱了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弥补传统英语课堂听说训练的不足,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从而能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它应用能力有较快提高。

三、第二课堂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原则

在第二课堂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构想,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英语学习的各种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必须要有主题,以主题统领学生英语活动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以活动为中心设计语言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英文歌曲演唱和欣赏等智力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活动的愉悦,深度发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2延伸和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原则

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首先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配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补充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促进班级内课堂教学的活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英语对每个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只是满足于考试,基础好的同学希望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因此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3.3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限于种种因素,难以广泛开展深度语言交际活动。第二课堂英语学活动要在形式上力求新颖,吸引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得不同年级、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各得其所,在宝贵的时间内充分学习。

3.4兴趣性的原则

大学英语课堂是课内教学的延伸。由于班级授课的约束,学生在课堂内只能体会有限的趣味,而在第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以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为目的,更好的增强课内教学的效果,扩大词汇量,开阔视野,拓展能力。

四、结语

第二课堂教学和课堂英语教学是一个教学体系的两个方面,是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教学的不同分工。课堂英语教学依托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能够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移到以校园为主的英语学习的大课堂。

参考文献:

[1]郭锋萍,2006,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潘霁亮.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1).

[3]熊素娟,2007,武汉地区高校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4] 南 凡. 浅谈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和辅助教学方法[J]. 河北职工大学学报. 2002(01)

[5]胡文芝,2002,课外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 翻译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我国首次设置了英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翻译人员。到2013年,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拥有英语翻译专业硕士。英语翻译硕士自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通常认为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薪金待遇高,就业面广,有调查显示,翻译硕士主要就业方向为:同声传译、会议翻译、外语培训、教师行业等;月收入(单位:元)约为:同声传译10万以上;科技翻译5万以上;商务会议翻译3万以上;文书翻译15000~30000;职业培训10000~25000;英语教师月收入 3000-5000。从以上数据来看,英语翻译专业就业情况确实十分乐观,但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以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英语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全班共有十六人,其中6人在学校担任老师,4人在经营性企业任职,3人在出版社工作,2人在媒体,1人是公务员。真正担任专职翻译的毕业生为零,这显然与设置翻译硕士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服务市场也在急速膨胀。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注册公司就有100多家。翻译公司数量虽多,高素质翻译人才欠缺却是困扰翻译产业的难题。而高校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却都流向了其他领域,未能很好起到弥补翻译人才缺口的作用。

可见,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鼓励高校培养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并将他们输送至最需要他们的岗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细化专业分类

目前国内市场最紧缺五类翻译人才:科技口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和文书翻译。以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MTI课程设置为例。北大翻译实践、译本比较与正误、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比较修辞传统与翻译实践、 翻译技术实践、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基础、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北师大:翻译学概论、二外日语、政治理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传媒翻译、基础口译、模拟会议传译、高级口译、翻译实务(讲座)、翻译研究讲座。北大的课程设置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北师大的课程则强调学生全方位翻译技能的培养。但两所学校在专业细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一些传统理工名校,如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将翻译同本校的传统强项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理工和科技翻译人员。这类专门翻译人才在市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高校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以高校为依托托的工作室有北外翻译工作室和北大博雅工作室等。北外翻译工作室依靠北京外国语大学顶尖的学术资源,拥有大量专业过硬的学生译员。他们中有从事特定专业领域语言研究的研究生,也有各专业语言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北外翻译工作组人才资源丰富,翻译品质高,翻译范围十分全面。他们提供34个语种普通材料或各种专业材料的笔译;录音、影象资料的翻译;网页、网站的翻译;各类活动、展览的陪同翻译、口译等。北京大学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由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与语言信息工程系共同创办而成,为北大MTI/CAT学生提供了一个翻译实践平台。工作室不仅是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的一部分,还是翻译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平台。工作室模拟语言服务公司的形式运作,利用真实项目案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翻译人才。博雅工作室多次承接大型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财富圈》杂志的全年笔译、中国大使访谈的听译、中国-东盟创新大赛等等项目的语言服务工作,是一个规范、专业、国际的语言服务平台。MTI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接触真正的翻译市场,积累固定客户,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好处。

3 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这一点领先于其他高校。MTI的学生不仅有一位论文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还有另外一位就业导师为其推荐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就业导师大多是在学术界或其它领域颇有名气的大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选择理想岗位,如知名外企、正规的大型翻译公司等,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输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

4 鼓励学生创业,建立翻译公司

一位北大2009级翻译硕士学生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翻译公司,旗下专兼职翻译达数百人,承接杂志、会议文件等各方面的翻译,一年的翻译量有数千万字之多。虽然创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要成功也需要很多努力,但不失为一条出路。

综上所述可见,英语翻译硕士要想更好地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一席之地,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摆脱以学术研究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将市场纳入考虑范围,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弥补翻译人才缺口,进而完善中国的翻译市场。

参考文献

[1] 吉晓霞.国内翻译教学研究十五年回顾与思考――基于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07-20.

[2] 石春让,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25.

[3] 黄文卫,申连云,陈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25.

[4] 黄斐.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迈向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步.海外英语,2010-12-15.

[5] 胡玉凤.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及翻译技巧.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04-15.

[6] 曹婧,周雪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译者素养.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

[7] 梁玉茹,黄远鹏.在方式准则的视角下看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15.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翻译学;一致性;翻译标准

一、引言

十七世纪,现代西方科学始成雏形。自那以后,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等各种方法及研究模式被大量应用于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客观、实证、科学的方法论使当代科学研究更接近事实真相和本质。受到西方科学研究的影响,国内各学科也都在致力于加强自身研究的方法论意识,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方法与本学科研究的结合,比如教育学、应用语言学、市场研究都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基于此种情形,加强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推动译学研究的方法论建构已显得尤为刻不容缓。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作为方法论系统中重要的两类方法,以其充分的研究理据,严密的研究过程及科学的分析工具在社会学及各类人文学科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其在翻译研究中的状况如何?翻译研究者是否积极吸纳此二类完善的方法体系帮助自己开展翻译研究?笔者试图通过对定性和定量研究做理论及实践层面上的二维探索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文全面回顾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起源、定义、所依存的哲学范式、表现形式、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等问题,并结合对山西理工大学顾玉萍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其意义与不足。经过对定性研究与翻译研究的综合探讨,笔者发现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主要体现为“翻译教学”研究、“翻译史”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而且伴随着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定性研究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体现其优势,帮助解决“何为译”“为何译”“译为何”等涉及翻译全貌的问题。

此外,本文对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并通过其与定性研究的对比揭示其作为一种实证、客观、科学方法的本质。通过考察该毕业论文,笔者对当前定量研究在国内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描述,并分析了此种现象背后的生成原因。结合采用定量研究的实例,笔者还阐述了定量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积极性及负面作用,进一步指出研究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与定性研究、理论研究等模式一道将翻译学各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设计的发展历程

定量和定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没有间断。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粗略地区分为两个阶段:1)单一式设计阶段;2)混合式设计阶段(Tashakkori & Teddlie, 1998).

1.单一式设计阶段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在某个研究中,要么使用定量设计,要么使用定性设计。不过,有些研究在定量或定性设计中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来收集数据。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单一设计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定量设计研究处于优势,而定性研究处于边缘地位。定量研究之所以被广泛运用,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定量研究在自然科学中去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科学为了证明其科学地位也效仿自然科学,它们试图对其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化,建立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当时,人们认为定量研究成果比语言叙述更具说服力。如果没有数字,人们就会怀疑其研究的科学性。

然而,到了60年代,定量设计开始遭到质疑,定性设计逐渐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社会现实不同于自然现实,简单地将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设计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是不妥当的。显然,我们不能用研究自然物体(如岩石、树木)的方法去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此外,自然科学家可以孤立地区研究自然物体,但社会科学家昨晚社会的一部分是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从60年代起,定量和定性问题的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两种设计的支持者都坚持各自的观点,强调自身的优势,毫不相让,所以,两类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要么是定量的,要么是定性的。

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孰优孰劣,展开了大量的对话和讨论,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研究者们认识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客观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研究客观对象要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诠释和深度挖掘被研究对象,而定量研究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影响和因果,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不关心整体的作用。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突出的是对既有的理论验证或推广。而定性研究则没有理论在先,它是一个创立理论的过程,通过访谈和个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从中概括出论题、论断或理论,本质上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Strauss 和 Corbin,1998)。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通常用文字而不用数字或测量来描述被研究对象,研究比较灵活,通常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用数字或测量而不用文字来描述客观现象,主要通过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Krathwohl, 1993:740)。

2.混合式设计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开始意识到这种谁优谁劣的无谓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两大阵营之间都作出了和好的姿态。他们认识到,世纪是复杂的,如果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想全面了解这个世界,那么定量设计和定性设计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他们认为这两种设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彼此可以互补,而不是对立。定量设计可用于大范围的研究,这类研究模式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定量设计的研究结果应用性强。不足的是,定量研究通常过于简单化,生态信度差(生态信度是指研究结果可用于现实生活的程度。为了严格控制研究中没有调查的因素,定量研究通常在实验室里进行。因此,从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很难成功地运用于真实情景)。定性研究对现实世界能过做出比较真实的描述,能够展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但定性研究耗时费力,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不强(Cohen & Manion, 1991; Keeves & Sowden, 1992)。Marton 和Kendal 提倡两种设计的有机结合。他们说:社会科学家已经开始放弃了介于定性和定量数据之间的虚假选择;他们更关心两者之间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Cohen & Manion, 1991 :42)。Marton(1981)强调说,两种设计结合获得的结果往往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与单一的设计方法相比,结果更可靠,信度更高。Markee(1994)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说:“在现实中,定性和定量研究互为补充,共同创造新知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使用单一的研究设计,他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设计。

三、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

1.该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严复于我国正如纽马克与英国,奈达于美国。尽管他们理论表述的角度不同,但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翻译学,正确的方法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因此,该论文的作者主要通过对三者的翻译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中国翻译发展应遵循的合理的方向和方法。

这篇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了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的意义及其各自特点;第二章是对严复、奈达、纽马克重要翻译理论的介绍;第三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三者翻译理论的一致性,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在翻译理论的表述上各不相同,但一下三点是相同的:(1)都承认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2)为正确表达原文信息,必要时需要给便译文的形式;(3)译文必须重视接受者。而第四章进一步论述了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在第五章中,作者又回顾了我们近期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模式;第六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概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章从第一章到第四章运用的都是定性研究的方法。由于该论文主要是就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这就限定了该文章更多的是要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

2.定性研究在该论文中的体现

笔者在定性研究的目的、形式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太原理工大学顾玉萍同学的硕士论文“严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这篇论文作了全面的调查,试图找出该论文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地方,以便总结出该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在该文章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严复、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给予实质上的一致性,继而又细分各自的理论并做量化的比较,最后得出三者之间的翻译理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三者理论的区别更多程度上在于说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在这篇硕士论文中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该论文的作者认为,虽然中英文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点,但语言的共性大大超过语言的差异性,而且人们对翻译本质的功能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为说明这一点,该作者选择了作为中西方翻译理论家的代表的严复、奈达和纽马克,通过对他们翻译理论核心部分的介绍和比较,来探索他们翻译理论的一致性。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先是在性质上肯定了三者翻译理论的一致性,接着又详细比较三者的不同,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三者的翻译理论在说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主张是相通的而又一致的。

3.该论文研究方法的不足

纵观该论文我们不难看出,该文章虽脉络清晰,言之有理,但总感觉只有理论框架而没有实质的填充物做支撑。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该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仅仅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而没有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因此,我们的研究要想有说服力,定量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结合对山西理工大学顾玉萍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其意义与不足。在肯定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果该论文若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相结合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并能对中国翻译理论提出更为细致可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 San Dia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许钧(主编).《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佐良.“Two Early Translators Concerned”,《外语教学与

研究》,1981,1,PP1-12.

[6]谭载喜.《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9.

[8]林语堂.《论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中国翻译工作

[9]林克难.“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中国翻译》第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名量式合成词 结构归属 界定标准 双音节

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它们是由一个在前的表示事物的名语素,以及一个在后的表示该名语素的计量单位的量语素构成。比如:“马匹、银两、车辆、纸张……”在语义上,它们通常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类的总称。

一、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

首先,讨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归属问题。辛永芬的《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孟群的《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李丽云的《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章中均有涉及,但都仅限于对前人归类的概述,做出简要的分析,并未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大致分为以下五种观点。第一,补充说,认为后一个量语素是用来补充说明前一个名语素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胡裕树、黄伯荣、廖序东、张斌、葛本仪等。第二,偏正说,认为这是一种中心词在后的特殊的偏正结构。持这种观点的有赵元任、熙、周荐、陆志韦等。第三,附加说,认为这是一种在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的特殊的构词法。持这种说法的学者有任学良、马庆株等。第四,并列说。李宗江是这种说法的力挺者,他认为这种名量式的构词和两个同义语素相构成的复合词的构词类型一样。第五,另立他类说。本文主张直接另立门户,名量式。这样不但可以对现行的名量式合成词做一数量上的统计,而且便于日后对这种构词方式在语法、语义、语用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

关于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问题,研究论文也不在少数,但并未达成统一的标准。马贝加在《“名·量”补充式的范围》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两条标准。其一,词的整体意义与前一语素的意义基本相同,差别只在于集合概念和个体概念;其二,转换成“一·量·名”语序之后,原词与转换词之间有确定无疑的“类·分子”的关系。李丽云所写《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一文,在概述了前人界定标准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四点意见。第一,第二个构词成分必须是量词性的,语义上还没有衍生出名物义。第二,两个构成成分逆序之后,前加数词可以构成数量名结构。第三,从语义上看,整个名量式合成词表示的是名词性语素所指事物的总称,具有集合义。第四,从句法功能上看,名量式合成词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徐扬在《小议“名量”词的范围》一文中,虽未对名量式合成词的界定标准分条论述,但其针对如今名量词界定标准模糊的现象,通过将“名量式”与“名名式”做对比,提出了要同时从词义和语素义入手,对一些曾经被视为是“名量式”的合成词做了分析。此外,张玲娟的《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岳静、靳宇哲的《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吕军伟的《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等文中,也都对名量式合成词的范围做了论述,但基本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此不做赘述。

三、名量式合成词的特点

名量式合成词的特点,则是学界讨论较少的问题,也未曾有人详细系统地分析过名量式合成词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的特点。辛永芬在《名量结构的合成词》一文中,提出了名量式合成词的三大特点。首先,名量结构合成词的出现与发展跟现代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倾向不无关系。但并未给出详细论述,只是简单举出一例,解释则是为了读起来更自然上口。其次,名量结构合成词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最后,名量结构的合成词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特征。南京大学王文婷在《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中,阐述出名量式合成词的两大特点。第一,后一个量语素具有概括意义作用。比如“纸张”,指的是纸的总称,而非单张纸,因此这是一种概括义。第二,量语素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在这一点上,与辛永芬所提出的“名量结构合成词在语义上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意思基本相同。她认为后一个量语素,在有些名量式合成词中,能够将前一个名语素的形状,大小等特征表现出来。吕军伟、郑博在《从量词角度看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一文中,从量词虚化程度的角度,将名量式的合成词,划分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同时指出,典型的名量式合成词在构词上的特点在于其名词和量词已经词汇化,意义上已经凝固,语义上具有强烈的整体性,所表示的是前一个名语素所在的类;而非典型的名量式合成词特点在构词上表现为后一语素还未完全的量词化,在语义上除了表示总称之外,还可以表示无定的单称。张玲娟在《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名量式合成词的三个特点。第一,名量式合成词表示名词语素所指事物的总称,表示集合概念。第二,名量式合成词中的量词语素对名词语素具有修饰色彩,可以将名词语素所指事物的类别、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征都表现出来。第三,语序变换后可以转变为“(数)量名”结构。

四、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原因及来源

对于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及形成原因的问题,学者对此很少研究。吕军伟在《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名量式合成词的三大来源。首先,上古汉语“名·量”式发展的结果。其次,“N-N”式偏义复词后N量词化的结果。最后,类推作用的结果。同时,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汉语名量结构状况的历时考察》中,从历时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现代汉语中的名量式合成词的由来,可以总结为“名·量”式表复数的名量短语有表总称作用的名量式合成词仅表总称作用的名量式合成词,这样一个历时过程。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一文中,在讨论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途径上,分述了三点:(1)由单音名词和单音量词直接组成的名量构式;(2)由“名1·名2”结构发展而来的名量构式,这里的发展模式就是指的由“名1·名2”发展为“名·量”;(3)名量构式的扩展机制:语言模因,从中还简单分成句法格式的模因和词语的模因两部分。

对于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原因,很少有人提及。王文婷在《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一文中,简单叙述了两点原因。一则量词的发展和成熟,一则双音节词语的影响。湘潭大学江海珍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汉语名量构式研究》一文则更简单地把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原因归结为汉语历史发展中词汇的双音化作用。

五、结语

名量式合成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而又复杂的一个类。现在,我们仅仅了解了一些关于它的构成、来源等简单的问题。对于它的研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共时平面上,而应该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马贝加.“名·量”补充式的范围[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2):88.

[2]徐扬.小议“名量”词的范围[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7-80.

[3]辛永芬.名量结构的合成词[J].殷都学刊,2001,(4):105-107.

[4]李丽云.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标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5):105-111.

[5]吕军伟.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2):103-107.

[6]吕军伟.汉语名量结构状况的历时考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2):52-59.

[7]吕军伟,郑博.从量词角度看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2):141-142.

[8]孟群.略论“房间、书本、人口”等构词类型的分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84-86.

[9]张玲娟.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6):29-31.

[10]岳静、靳宇哲.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及判断标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88-190.

[11]吕军伟.泛时视角下的汉语名量结构诸问题分析[J].天中学刊,2012,3(6):102-106.

[12]王文婷.名量结构合成词的特点及产生[J].教育时空,2004,36:142.

[13]江海珍.汉语名量构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1.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研究的必要性

社团组织是学生大学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种类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社团,或学习或游玩或锻炼的社团组织,大大的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社团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好坏,只看每年招新社员的情况就可见一二。

高校社团也是学校重要的填充部分,在现今各大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教学资源紧张,万人大学随处可见。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自发组织的,各高校给予支持的学生社团组织就油然而生了,它填充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空白和不足之处,

为了全面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了解长春各高校的社团实际发展情况和社员对社团的满意情况,针对以上两点内容,对各高校社团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软硬件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组织者和各校支持等情况。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高校社团种类多达上百种,无法一一检验,经研究归于艺术类、体育类、文学类、IT类和综合类共五大类别的社团组织。

研究模型

研究假设

假设1:人口统计学特性对社团情况和满意度有差异

1.1 性别对社团情况得差异

1.2年级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1.3社团类别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假设2:社团情况与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对长春12所高校中67个社团的社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2、统计方法。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test、ANOVA(Scheffe‘s)、回归分析。

结论:

1.1 性别对社团情况得差异

性别对社团情况中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和组织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1.2年级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年级对社团服务中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组织、支持力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高校的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参加社团活动的人口基数非常的少,在调查3到5个社团中仅只有一个大四的学生,就不在调查研究范围之内。

1.3社团类别对社团情况的差异

社团类别中艺术类、体育类、综合类对社团情况中的时间、场地、设施器材产生了显著性差异.

2、社团情况与满意度的关系

社团情况中的设施器材、组织和支持力对社员的满足度产生了有意的影响.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社团组织中时和间场地对社团组织的影响不是最大。社团的活动时间可以根据社团成员中大部分人的时间变动而调整,多数的社团都会把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2、绝大部分社团对场地要求也并不高。像音乐类、文学类的社团在空闲的教室就可以活动,体育类社团可以在足球、篮球场地活动,大部分的社团把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这样绝大部分社团的场地都可以得到满足。

3、多数社团中的设施器材缺少或不固定。像音乐社团的器材一般都是由社员带来社团,也会随着某个社员离开而离开,这样就造成了音乐类器材不固定。体育类的社团器材设施也一样缺少,像篮球和足球社团只有一个球,别的器材基本没有。比如训练和对抗用来区分两队的对抗服,篮、足球训练用的球桩,这些都是训练的基本设施和器材,但多数社团并不具备。

4、社团成长和良性发展与社团的组织是密不可分。从组织老社员招收新社员到联系安排社员活动的时间、场地、器材等方面,社团的组织在里面发挥着无比巨大的作用。

5、校方的支持力是高校社团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社团的组建批准、场地使用、社团大型活动和比赛的参加都离不开校方的各方面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真.高校学生社团满意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侯建强,黄毅.以社团为载体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有效途径.体育科学研

[3]姜海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新途径.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上一篇: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文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