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2-22 05:01:13

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流派 现状 趋向 创新

外国教学法流派纷繁多样,我国在外语教学方面也在积极进行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国教学法的借鉴,我国的外语教学正在大胆创新。

一、外语教学法的流派

外语教学实践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外语教学法的形成既受语言学派的影响也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语言学派的出现,外语教学流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语言学家和教学法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翻译教学法(Translation Method)的优点是利用母语能够清楚透彻地向学习者讲解目的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文章理解能力。直接法(Direct Method)强调口语,它是在对传统的翻译法的批判中产生的教学法,其优点是重视口语教学和语言训练。听说法(The Audio Lingual Method)与直接法有相似之处。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听说法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由各种小的语言单位按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结构系统,可以将复杂的语言归纳为有限的句子结构类型,并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掌握了这些句型就能举一反三,理解和表达大量的句子。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法国。视听法在借鉴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多方面长处的基础上,在外语教学中广泛采用了电教设备,帮助学生从日常情景中感知语言。

二、我国外语教学法研究的现状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呈现出众多的学派,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加以革新, 而一些新的方法则不断地形成,每一种教学法学派都各有其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最好的办法是将不同的教学法学派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外语教学法的发展现状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兼收并蓄和融合其他流派的优点和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这一趋势在80~ 90 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多元化的观点站在了外语教学法的最前沿。“多元化就是弄清各派教学法的针对性和适应范围,在不同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等而灵活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最佳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各家之长,舍各派之短,把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三、当前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趋向及意义

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一个趋向是研究重点的转移。人们过去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教的方面,认为只要教师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好课堂活动,教学就会成功。因此,过去外语教学的研究和描述多是有关教师的具体做法。但事实告诉人们,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随着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慢慢地转到了学习者身上。这些研究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学习者学习语言过程的理解,能提醒我们注意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个趋向是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扩大到教学大纲的改革上。教学大纲上承教学思想、教学计划,下接教材教法,居于一个重要的中心位置。因此,大纲的改革必然会牵动外语教学一系列的改革。第三个趋向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现代外语教学向着多媒体方向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法的最新特征,就是需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法,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演变,了解当前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向,才能使我们明确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外语教学法的借鉴与开拓创新

纵观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与变化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创立的,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各种研究都未能提供一种完美的外语教学方法。我国的外语教学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主要采取了习惯上称之为传统教学法的翻译法。80 年代以后,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而输入我国的各种教学法促进了我国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时代的需要和教学的变化,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机动灵活地借鉴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不同特点,采取不拘一格之法,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如在讲解翻译技能和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借鉴了翻译法,进行听说训练时选用了视听法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根据课文体裁、题材与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或交替使用两种教学方法,或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利用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各种英语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思维总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的思维规律,教材的内容、目的、要求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应该对一些授课内容采用集中、串联、循环式的教学模式,即有意识地突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把教材中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知识以不同形式纳入到系统结构中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清晰完整的理论架构。

认真研究外语教学法,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借鉴与选择已有的外语教学法,同时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实践证明这种机动灵活、多元互补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总之,外语教学法的选择要适合我国的教育现状,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3

[2]张正东.外语教学论著自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韩莹,1981年1月8日,女,籍贯:哈尔滨,大连,116044,大连外国语学院,讲师,葡萄牙语教学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 现代教学

外语教学法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外语教学法作为一个体系来说,是近百年来的事。用以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体系的第一种教学法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根据培养人的智慧发展的要求,语法翻译法要培养一种阅读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理论等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文学著作的能力。因此它把阅读作为主要目标,而且几乎作为唯一的目标。因为拉丁语是一种讲法比较复杂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需要通过学习语法来促进人的智慧的发展,所以它强调学习语法。从当时来说,阅读也是主要通过模拟的翻译这种手段来实现的,所以语法翻译法把翻译作为其重要特点。

这个方法经历了几个世纪,是现代教学法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更广泛地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就必须改变用古代语言(希腊语、拉丁语)作为外语进行交流的方法,而用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替代这种古代语言,所以就产生了教授新一代语言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直接法(direct method)。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形成了外语教学的两大派系,一个是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强调为了培养阅读能力,以语法为纲,强调要翻译,要培养智力的发展;一个是以直接法为代表,强调要培养口语能力,不要语法,否定翻译和语法翻译法的智力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一是思想性,也就是智力的发展和学习语言本身。外语教学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语言,还是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发展学生智力。这是争论的主要点。二是强调知识还是强调能力,以知识为主还是以能力为主。语法翻译法以知识为主,这里所讲的知识,我们相应地把它归类于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是语篇、文化、功能等。对于知识有几种理解,从心理学来理解,它有两重概念,一种是成绩性的知识,其中包括知识和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把知识限制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篇里,而把听、说、读、写作为能力。从总的概念来讲,知识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包括课文,以及听说能力。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把知识限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上面,而把听、说、读、写作为能力。有人认为知识是继承,能力是发展,而知识是为能力服务的,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听、说、读、写交流。

那么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强调听说,还是强调读写呢?这也是不断平衡发展的。这些问题始终是外语教学发展中一些争论的焦点问题。这里集中讨论最突出的问题,比如口语法(oral method)、情景法(situational approach)这些都强调能力,强调听说,强调用英语教英语。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Chomsky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理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年里能够很快地掌握听说交际的能力,就是因为人类脑子里本身存在了一个语言习得机制,所以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能够很快掌握的,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一种能力。因此根据Chomsky的理论,口语法、情景法等教学法都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刺激反应(stimulus and response),它是人文主义的一种心理学。

Chomsky针对机械的刺激理论,独特地提出了人先天就有语言习得机制的论点。当时的教学法受刺激反应的理论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刺激,学生就有反应,老师给学生声音语言,学生就反馈,就像老鼠在迷宫里面取得食物一样。首先把人文主义心理学称为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因为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证明的:老鼠在迷宫里面到处跑,偶然的机会,碰到一个小门,得到食物了,它就吃了,吃了以后,它又跑,再得到收获,再跑再得到收获,以后慢慢地得到这种反馈的刺激以后,它就慢慢地把信息收藏,最后自己直接跑到能吃到东西的地方去了。这是通过刺激反应就得到东西的过程,通过刺激反应来获得知识,来获得能力。所以,直接法、口语法的理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优势。

我们在英语教学法中,强调听、说、读、写这些能力。这里举一个例子,在美国上课比较自由,一个学生上课带了一个小弟弟来,这个小弟弟很小,不会讲话,他只会坐在后面听,半年以后,这个小弟弟突然讲话了。因为听了课以后,他听的能力强了,到了一定的时期,他想说了。这个例子强调应先听一段时间后再说,然后读写。

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有一种信息的交流,一方知道了而另一方不知道,通过交流以后,知道与不知道的鸿沟从此就消失了,从而达到了信息交流的目的。因此这一标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也是衡量外语教学能否使学习者真正得到交际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学习者在应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过程当中,主要看有没有交流了信息,如果像课堂里retell,role playing等围绕着课文和对话来进行的活动,就没有什么新的信息,这只是一种交际技能训练(communicating training),而不是一种交际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另外还有一个本质特点,所有的交际表达,一方接受要有一个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那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交际。

英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组织了十三个国家的三百多位专家制订了大纲《入门阶段》(Threshold Level),作为欧盟国家外语教学的大纲。欧洲各国根据这个大纲来编写教材,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国编写的“Fellow Me”等就是据此编写的。一些其它语种像法语、德语等都有类似的教材,主要特点就是功能意念大纲(functional notional syllabus)。由于强调功能,就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本质功能就是交际的能力,因此他们提出的方法主要就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包括口头(oral)和书面(written)两个方面,而且是以听、说、读、写为手段的。

所以交际法强调语言的功能,它的本质功能就是交际(communication)。因此,慢慢地功能意念大纲就改成了以后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它在概念上强调交际能力,其中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包括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即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以说它不否定语法,而且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从交际法出现以后,以往的一些方法的影响逐步缩小了,而communicative慢慢地从英国到欧洲扩大到美洲及至整个世界。所以现在基本上从国际上来看,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交际占有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王曾选,杨大契.中学英语教法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4]杨华.走遍美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3篇

认知教学法也被称为认知代码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一批认知心理学家与应用语言学家共同倡导该方法的使用,因为认知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将一门外语的学习视为一个规则与知识的系统而不是仅仅学习外语的一系列技巧,所以认知教学法有时会被视为一种现代版的语法翻译法。认知教学法重新发掘了语法翻译法中十分有价值的特点。它不是对语法翻译法的一种机械重复,而且它摈弃了语法翻译法中片面且激进的方法。认知教学法的一些主要特点包括:语言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有规则所支配的体系;有关语言规律的知识有助于学习语言;学习必须建立在分支的基础之上。它吸收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并且从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以及外语学习理论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研究,因此这使认知教学法自身变得更为科学。

作为一种在以往教学方法,例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教学法等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具备很多优势。并且,这一教学方法引发了外语教学的一次革命。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回顾认知教学法的历史,并且对认知教学法的定义、理论基础、特点、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展开探讨。

一、认知教学法的定义

认知教学法也被称为认知代码教学法,该方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提出。认知教学法的研究重点在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它所持的观点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开发应用外语的实践能力及理解能力,尤其是理解与自学能力。学习行为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且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创造力,同时外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或指导者的角色。

认知心理学是认知与延续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对思考的科学研究而且与“我们如何融入世界并且获得与世界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如何被大脑存储并处理;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思考、如何形成语言”等密切相关。内舍尔(Neisser)对认知心理学作了最好的总结:“大脑的‘认知’指的是将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予以转化、删减、描述、存储、回复并且使用的全部过程……显然,人类可能做到每一件事情中都包含了认知,而且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一个人之现象”。

二、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认知教学法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基础,并且该方法与明确的认知规律相符。认知教学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由乔姆斯基(Chomsky)所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而儿童生来就具备被他称为是LAD——“语言习得装置”的能力。据乔姆斯基(Chomsky)所言,对语言或语言结构的研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人类思维的特性。这种针对语言的方法在心理学上是对行为主义的一种反应,它构成了心理学的语言学分支。认知教学法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来源于认知心理学。作为代表性人物,皮亚杰(Piaget)是认知理论的创始人,这一认知理论的基础在于对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的模仿能力与客观经验互相作用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创立了遗传认知论,该理论认为掌握一种新的知识是一项智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智力行为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共同作用的产物。

认知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因此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外部世界中获取反映。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尝试着将外部现实结构投射到学习者的脑海中,而学习者则对其所接收到的投射进行解释并且在他们所获得的背景知识中形成与他们的主观世界相关的解释。建构主义强调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在其自身及外部世界的独有的经验与重要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学习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认知教学法的特点

对认知教学法概念的总结可以看出其区别于行为主义的三大特点。首先,认知教学法强调了解而不是反应。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为针对在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过程所展开的研究寻找科学的方式。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并不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在于思维活动。这种对思维而不是行为的强调与直觉相一致;我们以同样的方式通过我们的思维以及我们的行动对我们自身进行定义。笛卡尔(Descartes)曾说过“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如果他说的是“我行动故我在”那么或许就不那么准确了。

其次,是它对思维结构或思维组织的强调。认知教学法主张一个人的知识是有组织的并且对新刺激的理解是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理论中这种对组织的强调尤其明显。让·皮亚杰是一名瑞士学者,他为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理解作出了巨大贡献。皮亚杰主张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将经历进行组织的不变趋势,并且也正是这种趋势为认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三是它将个人视为是积极主动且富有建设性的,而不是像行为学家们一贯所认为的那样,显示出对机体的被动观点。认知理论家将个人视为在习得并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参与者。他们认为个人正积极形成一种真实的观点,选择性地对其经验的某些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并且尝试着将某些信息存储在记忆中。认知理论家认为有关人类认知的任何完整理论都必须包含对人类用于思考、记忆以及理解与创造语言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分析。

四、认知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在外语教学中应当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认知教学法强调对教学的研究必须以对学习的研究为前提,而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在学习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学习者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教师们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视为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的中心。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这样便使外语学习成为 “知识”的习得而不是“技能”的习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几年的学习之后他们确实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词汇和语法规则,但是他们却极少使用外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进行口头交流。这种教育与学习的环境对培养及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正如转化生成语法所强调的,认知教学法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告诉老师们如何教学还指导学生们如何学习。在认知教学法中,教师们所扮演的不仅组织者的角色,还充当传递者、信息提供者与反应执行者的角色。认知教学法将心理学理论视为它的研究基础并且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以理解知识与规律为基础的实践活动

认知教学法要求教师们更加注意语法规律的教学。在解释语法规则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灵活地将归纳法与演绎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并且指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有限的词汇与语言规律造出他们需要的语句。

在语法教学的方法方面,不同的心理学学派所持的观点各不相同。功能心理学家支持归纳教学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坚决支持语句结构教学法,同时他们还认为将语句规则的教学更换为语句结构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将儿童学习母语的心理过程视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们支持对说当地语言的人进行模仿,因为他们认为语法教学毫无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一些教师为了教语法而教语法,或者一些教师在教授语法规则时完全没有联系实际。这样的现象所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习者犯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例如“我非常喜欢你(I very like you)”或者“你非常喜欢我的妈妈you very like my mother”。

认知教学法将语言学习视为一个发现的过程以及按照生成-转化语法的理论对规则尽力创造性的应用。语法规则的学习是培养语言能力的第一步。虽然如此,但是在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有三方面要求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第一,教师应当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保持敏感度并且让学生们成为参与者而不只是聆听者。此外,教师还必须向学生提供帮助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第二,在教授语法时,教师应当尝试着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第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材料的难易程度灵活地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第四,教授语法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们应当对学习外语的意义以及外语的使用持同样地重视态度从而满流的需求。学习者的兴趣及需求是选择、组织与安排语言项目的出发点。

(三)母语的正确使用

长久以来,对母语在语言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个观点是对母语的依赖性。母语被用作唯一的教学语言。目标语言与本地语言之间的互译被视为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另一个观点是抛弃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使用目标语言。导致母语被置于如此矛盾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能导致外语学习中的正面及负面的转换。母语的使用既可能对外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认知教学法认为如果教师拒绝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母语将会是十分令人遗憾的情况。人们已经证实,正确的使用母语能够加快学习速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如果一位教师使用目标语言解释何为Lymphoma(淋巴瘤),可能会有些困难。或许他解释的越多,学生就会越疑惑。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学生Lymphoma(淋巴瘤)的中文意思是什么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四)对学生的错误持宽容态度

认知教学法提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错误持宽容态度,因为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一个必然且正常的现象,同时学习者在深入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在口语或写作中犯错。而教师们几乎会习惯性的作出一种反应,——尝试立即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不可避免的是,对错误的分析与纠正会成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认知教学法中,这种对错误的纠正被视为是一种被动的方法,因为频繁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会时他们害怕犯错误,而这一点对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是很不利的。

(五)四项技巧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相结合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不同于此前各种教学法所持的态度,认知教学法在语言过程的开始阶段便代表着听说读写四大技巧的结合。这样的观点与显示交流的本质更加吻合,在现实的交流中人们极少只使用一种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所有渠道展开交流:听中包含着说,读中也可能包含写。如果一名外语学习者能够使用所有可能的目标语言资源,那么他的学习将会十分有效。说往往比做容易,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这一原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幸运的是,现代教学工具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除了学习纸质资料之外,视听设备也将为学习者在交流实践中使用英语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总结

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每一种外语学习方法都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认知教学法也不例外,它从直接教学法的、听说教学法以及口语教学法的缺陷中吸取了很多经验。它将语言学习视作一个包含了积极的方法步骤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习惯养成,并且它将重点放在将语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体系而进行有意识的习得。认知教学法的所有教学原则在语言学习与教学过程中都是可理解且实用的。这些原则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对语言规则学习的强调、对母语的正确使用以及将听说读写技能相结合。在认知教学法中,学习的过程被分为理解阶段、能力阶段以及表现阶段。认知教学法对语言教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从心理学角度对理解学习材料、对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对有意义的钻研的强调。

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例如,如何有效地将生成语法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教学法能够被广泛应用于所有等级的外语教学中。因此,语言教师们应当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并且尝试充分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所有语言教学知识。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直接法 产生背景 理论基础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直接法是继语法翻译法后的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它反映了早期的外语教育者对语言教学规律及外语学习本质的初步思考和探索。直接法提出了重视语音的准确性、用归纳法学习语法和提倡不用母语为中介等外语教学的新思想。这些都对后来的外语教学及其他教学法的产生有启发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思想,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

1.直接法产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不仅在西欧各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进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此时,语言成为在国际交往中的巨大障碍。培养一批能与外国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洽谈、交流的外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中口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十九世纪,外语学习的标准方法就是之前在拉丁语学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法,即为人熟知的语法翻译法。尽管它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实际成效,但其偏重阅读能力,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法,明显地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对语法翻译法的指责和批评越来越强烈,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的兴起和国际语音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的建立为新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十九世纪末,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也有了一定发展,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条件。因此,直接法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应运而生。直接法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重视口语教学,能够满足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要求,因而被迅速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

2.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直接法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如后来的听说法那样严谨充分,但是它吸收了当时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这些学科直接或间接地对直接法产生了影响。

2.1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十九世纪以来,德国、英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语言教学专家各自提出了改革外语教学的方法。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对儿童如何学习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外语教学尝试直接从对儿童学母语的观察中总结外语教学原则。十九世纪末期,一批有改革精神的语言教师、语言学家开始聚集在一起,著书,写文章,编小册子讨论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法,呼吁用新方法进行外语教学。这些著述为广泛的外语教学法改革奠定了基础,这是外语教学上著名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值得一提的是,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成立。国际音标的发表使语音学趋于正规化并被重视起来。国际语音协会在其成立早期提出的语言教学原则,如:学习口语;用归纳法教语法;不使用母语,直接建立目的语和意义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对直接法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外语教学原则主要有:将口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将语音学上的新进展应用到教学及教师培训中;单词应该在句子中呈现并教给学习者,句子要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练习;用归纳法教语法;尽量避免翻译,但在解释新单词和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情况时可以使用母语。总体上,改革运动中提出的这些原则建立在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自然的语言学习原则中发展外语学习的原则,它们最终发展成我们熟知的直接法。

2.2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德国学者F.Franke提出建立目的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原则;直觉主义哲学家帕格提出直觉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家冯特(W.M.Wundt)指出,在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有感觉成分。最强有力的感觉是音响表象所引起的。这些心理学思想都对直接法的理念产生了影响。

总之,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外语学习目多样化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Berlitz和Gouin等务实创新的教育改革家致力于改善外语学习状况为推动直接法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语言学术组织、语言学理论、哲学和语音学等相关组织或学科的发展也催生了直接法。

3.直接法介绍

直接法(Direct Method)还有很多其他名称,如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等等,虽名称各异但本质相同。对直接法的产生有影响的人物主要有古安(Gouin)、贝力兹(M.D.Berlitz)和L.Sauveur等。古安是十九世纪尝试通过观察儿童语言学习建立新教学法的改革家之一。L.Sauveur也是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然原则的尝试者之一。他提倡多进行口语交流,将提问作为课堂展示和引起说话的手段。他的这种外语学习方法被称为自然法。L. Sauveur和其他一些自然法的支持者认为能够通过示范和动作直接地传达意义,外语学习不需要借助翻译或母语的使用。此外,一些原则如:课上应让学生自发地用外语归纳语法规则;学说外语的开始阶段应系统地学习发音规则;用学会的单词、肢体动作、演示和图片去学新单词等最终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直接法。

3.1直接法的主要原则

Richards和rodgers(1986:9-10)对直接法的主要原则进行了总结:①用目的语进行课堂教学;②只教常用词汇和句子;③在小规模的班级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答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④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⑤口头介绍新的教学内容;⑥通过展示,物体或图片教新的词汇,通过意义联系解释抽象词汇;⑦教语音和听力;⑧强调准确的发音和语法。

除此之外,Marinne Celce-murcia将直接法的特点总结如下:①教学中不使用母语(外语教师不需要会说学生的母语);②以现代对话风格的谈话或轶事开始授课;③使用动作或图片解释意义使其更加清楚;④用归纳法学习语法;⑤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得到乐趣,而不对其进行语法分析;⑥采用归纳法教授目的语文化;⑦教师必须来自目的语国家或对目的语达到本国人那样的熟练掌握程度。

3.2直接法的基本理念

直接法对语言教学的理解是“说”比“写”重要。因此,外语学习应从基本日常用语的学习开始。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基本要求。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才开始阅读和写作练习。另外,开始培养正确的发音也很重要。直接法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它认为应当通过学习目的语民族的地理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来学习目的语民族的文化。

在教学中,直接法重视口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用目的语思考。这样的理念决定了直接法对教师的语言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尽管在直接法的课堂中教师主导课堂活动的进行,但它认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像搭档。

直接法强调语言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在意义和目的语之间直接地建立联系。要做到这点,教师在讲解目的语词汇和短语时一般要通过使用教具和动作而不是直接翻译成母语。学生要尽可能多地练习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并努力模仿真实情境下的交流。事实上,直接法的教学大纲多根据情境或主题编制,常见的内容还有地理、财富和天气等话题。直接法认为词汇比语法更重要,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在语法教学中提倡用归纳法教语法,即为学生提供范例并鼓励他们从范例中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语法规则。

直接法对于教学效果没有正式的评价方式,这是因为它强调学习者使用语言而不是展示学到的语言知识,例如:老师可能在课上进行提问或者要求学生就学过的段落进行重述或自由作文。通过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评价其语言学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

4.直接法的历史评价

直接法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在当时取代了语法翻译法。它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是一种创新的外语教学方法。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后期,直接法的问题就慢慢浮现出来,如:怎样避免通过翻译传递意义并排除不使用母语可能造成的误解,怎样在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应用直接法等。因此,十九世纪中后期,外语教学中逐渐用改良后的直接法或其他方法代替直接法。但是,直接法确立了语言学习以语言使用为目的的原则。它是训练学习者抛弃母语作为外语学习参照系的第一次尝试,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了要求并且促进了外语教学中不翻译母语技巧的发展。口头描述、听写、模仿等语法练习方式都是从直接法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的英语教学方法,如五六十年代的听说法和视听法都借鉴了许多由直接法发展而来的教学技巧。在母语和二语的问题上,直接法态度鲜明地在二语学习中抛弃母语的使用,这对后来的外语教学,如浸入式学习产生了影响。

语言教学法的转变反映了外语学习目的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本质认识的转变。直接法所反映出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人们在那个时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M and Hilles,P.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an overview.In M.Celce-Murcia(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Grune& Stratton,1988.

[2]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London:Pearson Education Grou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出版,2002.

[3]Larsen-Freeman,D.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Richards,J.C.& 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出版,2001.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 准确性 流利性 语法——交际教学法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世界上有了语言,人们才能相互交流,传情达意。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更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怎样教授外语,一直是困扰着外语教师的一个难题。回顾外语教学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赞成语法教学法和赞成交际教学法的观点中发展的。

一、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特点

500年以前,在欧洲,拉丁语是学校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拉丁语,主要学习和操练其语法规则,词的变化规则等。翻译是拉丁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法在16,17和18世纪的欧洲是最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史上称为“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2)阅读和写作是学习的重点,听说能力不受重视。(3)外语课文与单词均附以母语翻译,并逐字解释。(4)强调精确性。(5)语法通过演绎的方法向学生传授。(6)外语教学以母语作为教学用语。

50年代末兴起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一场革命。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在吸收了一定的外来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创造性的习得该语言的目的。 乔姆斯基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忽视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hymes(1972)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的概念,并出现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可归纳为:(1)重视口语,即语言的交际功能。(2)学生先接触听说,然后接触文字。(3)语法一般通过归纳习得。(4)不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忽视语法。(5)尽量避免翻译。

二、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利弊

从语法教学法发展到交际教学法,这是教学法的进步。但比较这两种教学法,两者各有利弊。语法教学法重视语言规则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课堂学习,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它削弱了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比较灵活的开放式教学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交际法下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洋泾浜式的语法,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方式来掌握语法,学习者难以系统的掌握语法知识。

三、对两种教学法存在的争论

围绕着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也出现过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化,培养高层次的外语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教学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法被世界各国大多数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广泛传播,使得交际法教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末具有全球影响的外语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于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哪一种更适合外语学习,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郝兴跃(2004)将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称为明示性语法教学及暗示性语法教学。两者间的矛盾无非是准确与流利间的矛盾,他希望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点。秦洪武,孔凡富(1998)则提倡语法习得的渐进性,即交际法。武和平在(1999)中提出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思想最为引人注目。在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研究时,既要有全球和历史的眼光,又要立足于本土实际。马振民的(1998)提倡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尽量更好的为使用交际法创造条件。温厚一在(1998)中提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交际法,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它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张人在(2004)中揭示了内隐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去体验和感悟英语,使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语法习得

中自动发挥作用。并提出内隐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即先内隐后外显,也就是先交际后语法。

这些学者提出,现今世界应重视交际教学法,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让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来习得外语,而不是学习外语。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做好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综合统一。

四、外语教学应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交际法为辅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法,大多提倡交际教学法。因为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儿童在掌握母语时,是先通过听说,然后接触文字。刚刚出生婴儿,我们不可能去教他们语言的语法规则,让他们说话时按规则,可是5,6岁时他们却能说出正确的母语。儿童能够说出语言之后才去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语言文字,这是正常的母语掌握途径,符合人类的语言习得规律。交际法正是符合了这一规律重视听说,然后自然地习得语法,进而创造更多的句子。

我们说交际教学法比起语法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进步,它灵活生动,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因此受到大力推崇。但是交际教学法为主并不适合外语教学。

1.缺乏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在语言的掌握过程中语言环境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母语习得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们每天可以有机会听,说,读,写母语,不想接触母语都不行。久而久之,即使不接触文字,我们也能够轻松自如的听,说,而外语学习则大不相同。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语,接触到的也仅仅是阅读或写作,而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才能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外语交际,怎么能掌握好它呢?如果学习者能够和外国朋友生活在一起或出国学习,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恶劣条件下交际法不大容易实行,而这时语法规则的系统学习就会有助于学习者对该语言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让学习者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特点。对于语言的规则有了认识学习者就会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了它的准确性。在语言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再没有语法的规范,学习者根本就无从下嘴,不知该怎么说,更不用说达到流利程度。在语法的规范下,语言最起码已经准确了,在准确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流利。准确是需要学习者学习的,而流利需要练习就可以达到。先学习后练习,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如果不先学习语法规则,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一旦形成语言僵化,将很难改变。

3.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注重无限的交际也是不现实的。外语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象生活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接触到母语。因此在课堂上以语法为基础是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做大量的交际练习,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语法是死的东西,但交际却是活的,学习者运用死的语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句子。

但语法教学法也涉及到教的问题。在传授不同语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习者传授外语国家的文化,让学习者融入到该文化之中去。如讲英语词汇时“跳”在汉语中只有一种表达,可是在英语当中却有很多。如jump,skip,bound,hop,leap,spring…传授时将中西思维差异也连带传授。再如,讲授句子时,一个句子可能从语法上讲,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国人却从不这样说,应将外国人的习惯表达法清楚的讲给学习者。

我们在这里提出要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上去,而是两者相结合。先语法后交际,即语法-交际教学法。在语法这一地基打好的前提下,才能建设交际这一高楼大厦。纵观国内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前,我们采用的可以说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听说能力得不到一点重视。学习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一句也说不出来,学成了哑巴英语,这除了与国内的教育体制有关外,还与忽视交际功能有关。学习者学英语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些改观,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的交际功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听力课,口语课的开设,刺激了学生对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此外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保障的。因此学习者在无限的课外生活中,可以自己利用时间加以练习交际语言,以此达到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1999,(4).

[4]秦洪武,孔凡富.交际教学法中的语法习得刍议[j].外语界,1998,(1).

[5]郝兴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

[6]武和平.交际教学思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外语界,1999,(2).

[7]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

[8]马振民.谈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界,1998,(1).

[9]温厚一.运用交际法教语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j].外语界,1998,(1).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发展,特点及利弊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应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交际教学法为辅,即语法——交际教学法。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世界上有了语言,人们才能相互交流,传情达意。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更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怎样教授外语,一直是困扰着外语教师的一个难题。回顾外语教学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赞成语法教学法和赞成交际教学法的观点中发展的。

一、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特点

500年以前,在欧洲,拉丁语是学校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拉丁语,主要学习和操练其语法规则,词的变化规则等。翻译是拉丁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法在16,17和18世纪的欧洲是最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史上称为“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2)阅读和写作是学习的重点,听说能力不受重视。(3)外语课文与单词均附以母语翻译,并逐字解释。(4)强调精确性。(5)语法通过演绎的方法向学生传授。(6)外语教学以母语作为教学用语。

50年代末兴起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一场革命。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在吸收了一定的外来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创造性的习得该语言的目的。 乔姆斯基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忽视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hymes(1972)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的概念,并出现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可归纳为:(1)重视口语,即语言的交际功能。(2)学生先接触听说,然后接触文字。(3)语法一般通过归纳习得。(4)不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忽视语法。(5)尽量避免翻译。

二、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利弊

从语法教学法发展到交际教学法,这是教学法的进步。但比较这两种教学法,两者各有利弊。语法教学法重视语言规则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课堂学习,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它削弱了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比较灵活的开放式教学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交际法下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洋泾浜式的语法,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方式来掌握语法,学习者难以系统的掌握语法知识。

三、对两种教学法存在的争论

围绕着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也出现过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化,培养高层次的外语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教学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法被世界各国大多数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广泛传播,使得交际法教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末具有全球影响的外语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于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哪一种更适合外语学习,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郝兴跃(2004)将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称为明示性语法教学及暗示性语法教学。两者间的矛盾无非是准确与流利间的矛盾,他希望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点。秦洪武,孔凡富(1998)则提倡语法习得的渐进性,即交际法。武和平在(1999)中提出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思想最为引人注目。在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研究时,既要有全球和历史的眼光,又要立足于本土实际。马振民的(1998)提倡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尽量更好的为使用交际法创造条件。温厚一在(1998)中提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交际法,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它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张人在(2004)中揭示了内隐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去体验和感悟英语,使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语法习得中自动发挥作用。并提出内隐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即先内隐后外显,也就是先交际后语法。

这些学者提出,现今世界应重视交际教学法,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让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来习得外语,而不是学习外语。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做好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综合统一。

四、外语教学应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交际法为辅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法,大多提倡交际教学法。因为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儿童在掌握母语时,是先通过听说,然后接触文字。刚刚出生婴儿,我们不可能去教他们语言的语法规则,让他们说话时按规则,可是5,6岁时他们却能说出正确的母语。儿童能够说出语言之后才去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语言文字,这是正常的母语掌握途径,符合人类的语言习得规律。交际法正是符合了这一规律重视听说,然后自然地习得语法,进而创造更多的句子。

我们说交际教学法比起语法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进步,它灵活生动,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因此受到大力推崇。但是交际教学法为主并不适合外语教学。

1.缺乏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在语言的掌握过程中语言环境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母语习得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们每天可以有机会听,说,读,写母语,不想接触母语都不行。久而久之,即使不接触文字,我们也能够轻松自如的听,说,而外语学习则大不相同。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语,接触到的也仅仅是阅读或写作,而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才能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外语交际,怎么能掌握好它呢?如果学习者能够和外国朋友生活在一起或出国学习,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恶劣条件下交际法不大容易实行,而这时语法规则的系统学习就会有助于学习者对该语言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让学习者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特点。对于语言的规则有了认识学习者就会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了它的准确性。在语言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再没有语法的规范,学习者根本就无从下嘴,不知该怎么说,更不用说达到流利程度。在语法的规范下,语言最起码已经准确了,在准确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流利。准确是需要学习者学习的,而流利需要练习就可以达到。先学习后练习,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如果不先学习语法规则,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一旦形成语言僵化,将很难改变。

3.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注重无限的交际也是不现实的。外语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象生活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接触到母语。因此在课堂上以语法为基础是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做大量的交际练习,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语法是死的东西,但交际却是活的,学习者运用死的语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句子。

但语法教学法也涉及到教的问题。在传授不同语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习者传授外语国家的文化,让学习者融入到该文化之中去。如讲英语词汇时“跳”在汉语中只有一种表达,可是在英语当中却有很多。如jump,skip,bound,hop,leap,spring…传授时将中西思维差异也连带传授。再如,讲授句子时,一个句子可能从语法上讲,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国人却从不这样说,应将外国人的习惯表达法清楚的讲给学习者。

我们在这里提出要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上去,而是两者相结合。先语法后交际,即语法-交际教学法。在语法这一地基打好的前提下,才能建设交际这一高楼大厦。纵观国内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前,我们采用的可以说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听说能力得不到一点重视。学习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一句也说不出来,学成了哑巴英语,这除了与国内的教育体制有关外,还与忽视交际功能有关。学习者学英语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些改观,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的交际功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听力课,口语课的开设,刺激了学生对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此外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保障的。因此学习者在无限的课外生活中,可以自己利用时间加以练习交际语言,以此达到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1999,(4).

[4]秦洪武,孔凡富.交际教学法中的语法习得刍议[j].外语界,1998,(1).

[5]郝兴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

[6]武和平.交际教学思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外语界,1999,(2).

[7]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

[8]马振民.谈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界,1998,(1).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教学法流派 教学效率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外语教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外语教学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外语教学法不下百种。当今使用最广泛的、最有影响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国内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主要有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沉默法、咨询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等。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希望找到并运用一种最好、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究竟哪一种外语教学法最好?好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运用好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是否落后过时?交际法是否是适应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法?这一系列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即正确分析、对待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一、全面、辩证地认识各外语教学法流派

对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流派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辩证地分析与认识。

1.每一种外语教学流派都在外语教学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每种教学法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外语教学的需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水平,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和探讨。每种教学法都培养出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所以它们的历史作用和功绩是应当肯定的。没有它们的实践成就,我们今天就不得不从头摸索外语教学规律。

2.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每种外语教学法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探讨、摸索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往往对某些外语教学规律观察得细微、深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特长而流传至今。

而与此同时,却由于片面性、局限性而忽视了对其他规律的研究。所以对每种外语教学法体系都应一分为二,既看到其优点长处,又看到缺点不足。试图找到尽善尽美,能适应各种外语教学的万能教学法是不可能的。

3.各种外语教学法长期共存并在不断自我完善。

正因为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都有各自的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但同时又有它的问题和局限,所以才出现了以下的局面:其一,每种外语教学法至今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都在以不同的规模被采用:语法翻译法并没有因受其他教学法的冲击而消失,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被广泛采用。直接法也未被交际法、认知法等所取代。所以外语教学法不存在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问题,而是长期共存、百花齐放。其二,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都在激烈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扬长避短,出现了综合、折衷趋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例如,语法翻译法、认知法等理性认知派也已重视实践练习,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而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习惯形成派也开始注意用归纳法总结语言规律和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自觉实践法的产生与发展,正反映了这种综合折衷的趋向。

4.要辩证地分析每种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特点。

每种外语教学法流派的长处或短处,也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长处、短处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直接法重视语音、听说,不重视语法,排斥母语等,在教成年人学外语或重点培养阅读翻译能力时是不利的,但教少年儿童开口说话时却是很适合的。语法翻译法重视语法规则,提倡翻译手段等,因此应用该法来培养理解能力、阅读翻译能力就恰到好处,但教中小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却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很难说哪种方法最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考虑、选择外语教学法的主要因素

语言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规律研究还远未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而教师要把外语传授给学生,或帮助学生掌握外语,其过程则更加复杂。所以尽管语言学家、外语教学专家苦苦探索了几百年,至今仍没有找出令人满意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因此,外语教师不应迷恋于某一种教学法,误认为它是万能教学法而束缚住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不应该不顾教学目的、条件、场合等诸多因素,盲目地生搬硬套或者轻易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教学法主张。这都不利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在选择、确定外语教学法时至少要考虑到以下多方面因素。

1.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例如,以培养听说口头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如在职业学校中对未来的营业员、服务员、招待员等职业培训),就应选择能提供短期口语强化训练的教学方法,如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如培养阅读理解、书面翻译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就应采用重视语法、阅读、翻译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等。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保证提供最大限度的各种训练以达到教学目的。

当代教育思想及外语教学思想要求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早获得自学外语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2.教学对象。

面对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教年幼活泼、记忆力强,善于模仿的小学、初中学生时加强听说口语训练、运用游戏等多种训练是奏效的。而对思维成熟、进取心强、自尊稳定的高中、大学学生则必须加强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教学效果会更佳。既使同为初中学生,也会有因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等差异而形成的文化、性格、习惯、基础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引起外语教学方面的种种差异,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适当的外语教学方法。

3.教师水平。

教学方法须由教师贯彻运用。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同时也应注意扬长避短,例如,对语法规则、语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的教师不宜运用理性认知各流派;听说口语能力较弱的教师不应选择习惯形成诸流派。与专业水平同样重要的是外语教学法素养,外语教师要认真专研外语教学法,不断提高自觉运用正确教学法的能力,才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条件。

外语教学条件包括外语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班级容量、教材体系、课时多少诸因素。

教学环境指学校所在地区周围外语使用的情况,如学生是否能经常接触到外语、有没有使用外语的实践机会等。一般来说,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外语环境较好,乡村和内地的外语环境较差。听说法、视听法和交际法对语言环境要求较高。

教学设备指直观教具、电化教学设备、声像资料等。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对电化视听手段要求较高。

班级容量过大不利于课堂听说训练,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则不受大班授课的影响。

教材的编写体系受教学法的支配,如语法翻译法的教材是以语法为主线,以课文为主体的。听说法的教材是以句型为主线,以句型操练为主体的。同样,反之亦然,教材往往限制了对教学法的选择。

三、考虑、选择外语教学法的标准

1.保证达到外语教学目的,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这是首要的标准,也是根本的标准。在考虑、选择教学方法时首先必须保证该教法能够达到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2.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外语教学的主体,学习外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活动,并且外语教学效果最终是反映在学生掌握的程度上的。所以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即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相符合,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和长处,也有相对薄弱和不足的某些方面,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教学水平,弥补不同。同时也要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运用得心应手的教学法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面临许多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外语学习上。所以教师要选择能调动学生智力因素、有助于学生尽早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主动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

5.坚持灵活性、可行性、综合性。

外语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教与学、讲与练、知识与技能、规则与习惯、口语与书面语、理解与表达、准确与熟练等方面的矛盾与综合。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采取灵活性,考虑可行性,贯彻综合性,避免单一化、片面性,因为外语教学涉及许多因素,绝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所能应付的。

此外,还应看到,选择外语教学方法的标准有许多条,希望满足全部标准往往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应该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满足最重要的标准,既保证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力求满足更多的其他标准。为此,往往要综合采用多种外语教学方法,并且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使各种方法达到有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杜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

[2]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优化选择;综合运用

随着外语教学在我国的普及和深入,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也蓬勃发展。不少专家、学者或教师纷纷探讨和尝试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有关国外不同的教学流派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如果教学法思想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得法,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就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法问题是外语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一、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除了原有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循序直接法、视听法、情景法、认知法、功能法、交际法以及自觉对比法和自觉实践法等主要流派外,又涌现出一批新型外语教学法,如启示法、默教法、顾问法等等。纵观外语教学法的发展演变史,我们可从中总结出外语教学法的三大发展趋势:弃其所短,逐步完善;取长补短,日益科学;折中融合,更加实用。具体地说,各教学法流派充分利用语言学和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并针对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兼收并蓄和融合其他流派的优点和长处。目前将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之为折中。

二、外语教学法选择中的制约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它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是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方法是为达到目标和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不同的目的就决定不同的方法;二是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客观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就制约着方法的选择,而恰恰在这两个关键因素方面,我国的外语教学与国外的外语教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外语阅读的能力,这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正确制定的。我国绝大多数人学习外语最直接的目的是阅读外文书刊、查阅外文资料;而口头上需要使用外语的机会则相对要少得多。这种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试图把学校的外语课都办成口语强化班式的做法是不全面、不妥当的。

我们所说的外语阅读能力,决不是那种靠翻词典大量查阅生词、每句必分析翻译、一小时仅读几页还不解其意的“译密码”式的“啃读”。我们培养的是有较快的读速、有较高理解力的略读、浏览、跳读等形式的快速阅读。而这种速读能力恰恰是最难培养的,因为它要求积累和掌握较大的词汇量,熟悉词语的自然搭配,正确理解结构复杂、关系错综、含义丰富的长句,以及了解读物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等。

三、优化选择和综合运用外语教学法原则

在现代外语教学中,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新思潮,认为采用综合的办法,也就是将传统的方法与交际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人们在结构法与功能法、语法大纲与语义大纲之间折中,以求形式与功能、语法与语义的协调与统一,并采用综合的教材、折中的语法,变换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以求取得综合效应和最佳效果。各种外语教学法融合折中不是无原则地拼凑,而是优化选择,是有总体原则可依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择优。下面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原则依据:

第一,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应有所不同。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教学和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乃至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篇章结构、语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这种交际能力,语篇教学应该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方式。语篇教学是立足于篇章整体、宏观地对文章进行的整体分析、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单词、短语及句子的独立解释,注重对学生语音、语调、词汇量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语篇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围绕整个语篇的中心来分析篇章结构、作者布局的特点、遣词造句的手法和意图,以及它所表达的与目标语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各种有关知识,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获取完整知识和信息的目的。

第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对于教学对象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多变量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逐渐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重心。多变量研究中关于学习过程中普遍规律的研究,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为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导思想。认知是学习的开始,并以理解为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语料获得由浅入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多次阅读,并辅以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要求,使学生尽可能充分地理解语料,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理解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准确地讲解语料中的难点,适量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以弥补学生的文化缺失,克服其文化障碍,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重新认识理解,以利于知识的内化。表达是掌握语言的必经之路。外语教学法强调要以理解为基础,表达既是加深认知理解的环节,又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环节。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

现代英语教学法流派是指英语教学法的体系,是英语教学法的高层次概念。它指的是研究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英语教学的性质、英语教学原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手段等而形成的一整套英语教学法的科学规律的体系。随着外语教学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先后产生了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各流派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了解这些主要流派的优缺点,教师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运用它们的可取之处来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下面就对几个主要的有影响的外语教学流派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语法翻译法(Grammar -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也叫做阅读法(Reading Method)、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是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方法。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到了十八世纪, 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 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 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 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 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 又当成教学手段。

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1.学生语法概念清晰;2.阅读能力较强,尤其是遇到长而难的句子时通过分析句子结构便能理解意思; 3.有助于培养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翻译法的缺点是:1.忽视口语教学,学生的语音语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兴趣。3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Richards,1986:3-4)

语法翻译法在1840 ―1940 年代间大行其道,之后便被许多学者群起围攻。可见,当目标语只被用来执行其阅读功能时,语法翻译法确实有其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学习者对目标语的需求不仅限于阅读,而期待能够通过听说来交流时,语法翻译法这套祖传秘方就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了。但目前国内的英语教学中,有些还是完全应用语法翻译法来教授英语知识。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句型,一词一句的翻译,台下学生则一片寂静。教师讲解完,就到学生做练习,做完练习又到下一课的讲解,翻译,练习。如此循环下去,学生学的还是哑巴英语。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也叫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妥协法、综合直接法、折衷直接法、循序渐进直接法等,虽各有差异,但同属一类。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直接法主张外语学习相同于幼儿母语学习, 应把外语直接与客观事物建立联系,排除母语翻译和语法规则。(Richards,1986 :9 - 10) “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应云天,2001:70)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外语口语。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在19 世纪60年代兴起,至20 世纪20 年代逐渐没落。

直接法其优点是:1.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用外语思维的能力;2.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注重语言实践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3.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缺点是:1.忽视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外语的特点,完全照搬儿童在家里学习本族语的方法,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2.排斥母语,使学生对一些抽象和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3.没有明晰的语法解释,导致学生说出的话语法错误较多。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于20世纪40至60年代盛行于美国。当时叫做陆军法或口语法(Oral Approach),到了50年代,发展为听说法,又称结构法,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占支配地位。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埃比、里弗斯等。二战爆发后,美国需要派大量的士兵出国作战,士兵们需要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政府临时抽调外语教学法和语言学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外语教师,成立了外语训练中心,研究外语速成教学方法,以六至八个月为一期,培训士兵,其训练方法就是听和说,听说法就这样产生了。(章兼中,1983:90)它吸收了直接法的许多优点,教学目标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但重点放在发展听、说技能上。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英语900 句》是听说法的典型教材。

听说法的优点是:1. 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 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其缺点是: 1. 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 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听说法在20世纪60 年代达到全盛时期,之后便开始衰退,因为教师发现学生在经过无数枯燥严肃的机械式练习后,并不能有效胜任课堂外实际的口语沟通。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Noam Chomsky 提出了足以驳斥结构学派和行为心理学派的学习观点: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和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此外,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只是经由背诵、模仿而僵化养成的语言习惯。(Richards,1986:59) 相反的,人类并不像是学说话的鹦鹉,而是经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所学习得来。这两个理念严重地削弱了听说法的魅力,从此以后语言教学的领域陷入了百家理论争鸣的世界。

四、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都需要高级外语人材,听说法已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发展形式,认知法便在美国诞生了。(应云天,2001:71)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法又称认知-符号法(Cognitive-Code Approach),代表人物是卡鲁尔、布鲁纳。认知法反对听说法的“结构模式”论和过分依赖机械性的重复操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注重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地掌握语言,不完全侧重听说。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 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语言运用和培养语言能力。它批评听说法的缺点,为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正名。

认知法的优点是: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其缺点是: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3.过分强调要在认知语法规则基础上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病。

五、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形成的。(束定芳,2001:205)交际法创始于上世纪70 年代初的西欧国家, 中心是英国。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对各种专业外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以适应社会对外语的多种需求, 于是交际法便应运而生, 成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它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口语,强调交际能力。它强调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强调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即强调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强调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主张教学过程交际化,把教学过程和培养交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外语交际情境。《跟我学》(Follow Me) 是典型的交际法教材。

交际法的优点是: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3. 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有利于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Richards,1986:67)。其缺点是: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3. 如何避免有错必纠和放任自流, 正确对待语言错误还须进一步探讨。

交际法是现代国外最流行的英语教学法之一,虽然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学者已得出共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交际教学法传入中国语言教学界以来,对中国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其旨在将语言学习者潜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化为实际的语言使用能力。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交际教学法的实施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具体教学环境发生冲突,遇到了各种限制和阻碍。为了将它更好地运用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就必须将它与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

六、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发展起来的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常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Davies,2004:196)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是: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陈欣,2007:77)

但是任务后对语言重点的分析和实践,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回到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的套路里。因此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一个新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验证和充实。

总之,由于外语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没有哪一种方法是能适应各种教学情况的万能教学法。每一种教学法都各有千秋, 相辅相成。我们不应拘泥于某一流派,把自己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或囿于一种狭隘的教学经验,而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外语教师应该对各种教学法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目标等因素,采取有所侧重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说道:“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刘润清,1995:163)我们应该看到上文所论述的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法都不是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而专门设计的,而外国的外语教学法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应当将所设想的外语教学优化模式建立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教学条件、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法,采其长抑其短,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Davies,E and Pearse,E.2004.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Richards,J.C. and T.S.Rodger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陈欣,2007, 现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之我见[J]。 成都大学学报,第21卷第5期:76-77.

[4]刘润清,1995,《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束定芳,庄智象,2001,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应云天,2001,《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外语教学法范文第10篇

现代外语教学是从十七世纪后才开始的,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是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后才基本定型的,成为欧洲的所谓“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如英语、法语、德语等。于是产生了现代语言教学,以区别以前的古典语言(如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现代外语教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化,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多种教学方法。

二、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1)十九世纪末以前在西欧,十九世纪末以前的外语教学,翻译法占统治地位。漫长的中世纪,拉丁语始终是欧洲唯一的标准语言和文字。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Ratichius最早提出了外语教学依靠本族语的原则,主张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大意,然后对外语进行词汇、语法分析和母语对比。十七、十八世纪的外语教学法家遵循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观点,把本族语逐词译成外语,或把外语逐词译成本族语的原则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这就为翻译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2)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欧洲出现的外语教学改革浪潮,其争论焦点是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what to teach)的问题。例如,是把教口语放在首位还是把书面语放在首位?要不要教语法?教外语要不要通过与母语的对比翻译等。这一时期语言科学已从书面文献的研究转向注意到活的语言,这个时期强调口语教学,即主张直接法的人都把语音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以听说法最为盛行。它实际上是在直接法,特别在Palmer的口语教学法体系基础上,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相结合而形成的。教学初期以句型操练为主,避开书面材料,尽量从听入手,听说领先。这一时期需要解决怎么教(How toteach)的问题。关于这一时期听说法的教学思想,可以用美国普林士敦大学教授Moulton在他的着作《欧美语言学动向》(Trends in Europeanand American Lingus-tics, 1961)一书中提出的五点听说法原则来表述: 1.语言是说的话,不是写下来的文字; 2.语言是一套习惯; 3.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 4.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人实际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怎么说的话。

(4)七十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思想,主要解决教学对象的问题(Whom to teach)。即强调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强调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外语教学不能就方法而谈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应该扩大到对教学大纲和学生如何学的研究上去。教学思想的变化重心转移到研究学习者的问题。

三、中国外语教学对翻译法的认识

(一)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优势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 1994: 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Valentin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二)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局限性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尽管翻译法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如此。根据当代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看来,翻译法存在不少缺点,因此,也是比较落后的。它的缺点是: 1.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 2.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这样容易养成学生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过分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却不能运用; 4.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陌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语

上一篇:现代农业园区范文 下一篇:农业信息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