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范文

时间:2023-03-05 19:50:59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范文第1篇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也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至少意味着城乡之间在经济方面实现“五大自由流通”,即人员、资本、货物、服务与土地的自由流通,并在社会方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全覆盖。我们可以将它总结为城乡统筹的“一个空间定律”。

成都市城乡统筹需要多头并举,具体体现在村民自治、集体资产量化到户和股份化改造、农户的组织化、土地市场发育、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

无论如何,自愿、同意及个人基本权利保护是基础。

在村民自治方面,成都市通过增设村民议事会行使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监督权、议事权,较之于过去,大大促进了村民自治决策机构的常设化和村民自治的实质化,尊重了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自愿原则和同意原则。

在明晰产权方面,成都市推行了农村集体资产确权颁证到户,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和股权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6月30日前,成都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实行确权,并颁证到户。所颁发证件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和《林权证》。

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办证到户后,成都市以设立股份制实体为依托,对经过确权到户后的农村集体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这种股份制实体被称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们确实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股份化后,由于采取“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就可使得农地股权和承包权永续化,从而形成稳定的农地权属,为农地的转让和集中利用,实现农地投入的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农村集体资产量化和股份化改造之后,农民就有了分立和明晰的产权。根据产权经济学原理,产权越是分立和明晰,可从中派生的产权利用与转让契约类型就越多,可允许的产权形式就越复杂。

产权越是模糊、笼统,契约就越是不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就变成由命令替代契约,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成都的试验印证了秘鲁著名经济学家赫尔南多・德・索托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缺乏“活资本”。然而,成都市试点就是把“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

农地改革

成都市农民土地入股后获得的凭证是股权证,这也是农民作为股东每年领取分红的依据。分红的多少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本化的机会密切相关。近郊的村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土地资本化机会较多,农民作为股东分红就多。反之亦然。

成都市在过去就有农户之间自发的农地承包权转让,近年来则有了更多的农地利用和转让形式。

一种农地转让形式为“土地银行”模式,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或农业企业,收取贷出“利息”,种植农户和农业企业根据约定用途进行种植,由此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土地银行”把赚取差额利息,用于自身发展和建立风险资金等。

金融配套

成都市开办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大范围、大规模的农村产权流转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果没有交易平台,产权所有人和意向受让人之间互相搜寻、配对供求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达成交易也非常困难。

交易所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农村产权的交易;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的交易;资产处置等。

成都市的三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投入财政资金,调动大量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村镇建设和城乡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资金不是直接用于开发盈利性项目,而是用来发挥资金资源组合作用,撬动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带动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

政府在此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辅的支持作用,承担了发起者、促进者和便利提供者的作用。

这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包括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小城投)、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农发投)、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农发投主要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参与农村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成都市范围内农业及农业相关项目投资。

农发投的出资方式为直接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和股权投资)、委托贷款、担保与保险、(贴息)奖励及补助。

小城投的做法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小城投出资为农民建设集中居住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资金来源为小城投自有资金(政府注资)及银行贷款;农民以退出原有宅基地为条件可免费在集中居住社区获得一定面积的住宅。

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小城投再出资将原宅基地复垦,经国土部门验收确认后就成为新增耕地。由于集中居住社区的人均占地面积小,与复垦为耕地的宅基地相比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新增耕地指标。

根据国家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小城投在获得新增耕指标后,可将指标出售给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成都市或成都其他区(市)县,购买人就可获得相应的农地变更为建设用地指标;小城投也可自行征用农地进行商业开发;出售指标或自行开发的收益再用于补偿农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成本,包括偿还银行贷款。在这全过程中由于多方自愿,保证了项目能为社会新增财富,且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

随着2010年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引入“地票”交易模式,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的新增耕地指标成为重要的“地票”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地票”交易的背后实际上是“先补后占”程序:为了占有建设用地,先要补偿相应的新增农地,而新增农地的来源是农村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整理后产生的复垦面积。

可看到,“地票”交易机制是地方政府在国家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成都市第一宗“地票”交易完成于2010年8月12日。当天成都市兴城投资公司以每亩15.2万元、总计12461.72万元的价格竞得蒲江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挂牌融资项目,预计产生819.8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该事件宣告了全国首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公开竞拍成功。

实际上,“地票”就是建设用地指标,并不指某一具体的地块。“地票”交易的主体没有严格限制,但交易活动必须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建设用地。

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承担政府制定的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管理与引导性投资,建设城乡物流产业、现代商贸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农产品批发、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销售网络,并对政府性投资的菜市场进行经营和管理。

户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在今年11月最新推出的改革举措是户籍改革,它被新闻界称誉为最彻底的户籍改革。

该市计划到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城乡自由迁徙和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

这项改革将彻底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农民身份歧视和基本权利不平等的问题,户籍将回归人口信息管理的原本职能。

这项改革远远超越了广东正在推行的“积分落户”政策和重庆市的“以土地换户籍”政策。后两者均为城市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的政策。而且目前重庆存在某种半强制推行态势。

此外,随着农村养老保险的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行,尤其是随着今后一体化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土地的“保障”功能定位和现有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理由。

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增进市场机制,拓展市场过程,改革政府行为,转化政府职能。

比如,成都市三个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目前对城乡统筹建设投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长期它们需建立退出机制或转制,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一个选择也许是让社会资本参与到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

城乡统筹环节繁多,每个环节均需要尊重自愿、同意和维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原则。即使对99%的环节、99%的农户保护了产权,只要对一个环节、一个农户造成侵权,就是严重侵权。

也就是说,在维权和侵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维权是应该的事情,侵权是不应该的事情。从这点来讲,成都市政府即便做得较好,但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总之,成都市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其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甚至超越。我们也期待成都继续推出更多进一步的改革举措,也希望成都市的改革为全国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城乡统筹范文第2篇

这份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不仅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有新举措,而且在提高政策“含金量”上有新亮点,将使全省6000多万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

“重在统筹”,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最大亮点是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即把城乡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这体现了中央和省委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推进‘三农’工作的宏观思路和决策,无论对今年还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与往年的省委“一号文件”相比,在基本认识、基本方略和基本要求上是相互衔接、一脉相承的。

省委、省政府为何把“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余学友说,一方面是因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另一方面也是从我省的基本省情、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形势来统筹考虑决定的。

从省情看,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目前仍有6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依然落后。

从发展阶段看,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多。

从历史经验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说明,越是在经济遇到困难或起伏时,农业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在河南这样一个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能出问题。

从思想认识上看,在农业农村形势好、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强调,全省上下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指导思想,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从今年‘一号文件’看,‘统筹城乡发展’是重要手段,‘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才是最终目的。当然这个基础不是狭义的,包括了对农业农村的基本认识、基本政策、基础设施、基层服务体系和基层组织等多个方面。”刘道兴认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统筹城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改善民生,社会资源将更多倾斜农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城乡差距不仅是居民收入的差距,更重要的体现在民生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对河南省而言,改善民生的大头在农村,抓住了农村民生,也就抓住了改善民生的关键。

来自省财政厅的信息,2009年,全省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应对危机支出压力剧增的背景下,“三农”投入及各项惠农补贴比上年大幅增加。

“今年的‘一号文件’含金量高,尤其在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差距上,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说。

在健全“三农”投入机制上,文件首次提出“三农”的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配置?文件提出,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今年在农民工就业创业上,措施更多、更得力:培训就业上,加强输出输入地的就业岗位信息对接,推进全员订单培训;社会保障上,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上,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创业上,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积极向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保障是民生之安。我省去年开始实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一直靠家庭养老的古老传统。

文件提出,今年我省将在21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试点县(市、区)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同时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将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

水电路房,是关系农村民生的大事,也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文件提出,今年将解决300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改建县乡公路5000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6万户。

“在加强农村水电路房等建设的同时,这次省委‘一号文件’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农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消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进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进入农村,努力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钱国玉说。

城乡联动,改革迈向深入

改革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专家们认为,今年的“一号文件”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在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上都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是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

怎样把农民平稳地变成市民,是城乡能不能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文件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为什么选择城镇化这个关键词,而不是城市化?专家认为,从统筹城乡关系看,小城镇才是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抓住小城镇这个重点,实际上就抓住了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

文件提出,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居民的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意味着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将成为农民工的安家之所,他们将逐步告别常年住在简易工棚里的生活。去年,土地流转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份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此外,还特别强调了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仅靠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文件提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实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计划,力争今年新增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农民盖房、购买汽车和家电,也能贷款了。“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购买汽车和家电等提供消费信贷。

“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尤其是大件的建房、汽车与家电可以贷款,是一项大的利民工程。”专家认为。

针对目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现状,“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试点工作;加大对信阳、新乡两个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基层报道:

“一号文件”让我们创业干劲更足

“现在国家和省里都扶持我们返乡农民工创业,我们干劲更足了!”

2月26日,王清玉站在自己在村里开办的2500平方米的“富饶超市”里,满怀信心地说。

今年43岁的王清玉是社旗县饶良镇饶良村人。他从到北京零售袜子开始,先后做过旅游车票、医药,并最终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公司。凭着诚信和吃苦耐劳,他积累了一定的创业本钱。

2008年9月,王清玉提出要让饶良镇村民享受一站式购物,便用两个月时间建设、装修了一家社旗县经营面积最大、商品种类最多的乡镇超市。他还专门从南阳市城区一所大型超市请来专业人士当店长。经营范围除了衣饰、家电外,还有副食、五金等,吸纳了100多人就业,其中包括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

他的超市一开业,便吸引了四邻八村的乡亲,辐射半径超过20公里。长营村距离饶良镇7.5公里,前来购物的村民郑保全说:“街上大米一斤1.5元,这里卖1.35元,肉、菜都比街上的便宜,小孩们吃的东西让人很喜欢。”

除了办超市外,王清玉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乡镇废弃地上建设湖东商贸区、富饶新农村。如今,这两个项目进展顺利,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具规模。

“过去农民工在外打工没人瞧得起,这几年国家想着法儿帮农民工找工作、办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干工作十分舒心!”王清玉感动地说,“现在我回来创业了,乡镇政府还帮着解决困难,给我打开了创业新天地。现在我正全力把工程干好,好早日造福老百姓!”(杨银鹏)

相关链接

2010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目标

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万人以上,城镇化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各级财政支持“三农”投入的增量稳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0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

日前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决定,2010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将筹措600多亿元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十项民生工程。其中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有9项。

这十项民生工程主要内容是:

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二是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三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五是进一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七是优先发展教育;

八是着力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九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统筹范文第3篇

:重庆的工作能不能做好,城乡统筹是关键

国家规划中的重庆利好

干大事不在乎“说长道短”

成渝经济区“第四极”引动中国

政府职能能否转变 事关成渝经济区的成败——访区域经济专家肖金成

重庆“城长”记忆

开县三级开发演绎宜居大戏

南山街道成果诠释

城镇蝶变鼓动经济之翅高飞——丰都高家镇新貌素描

澄溪打开潘多拉盒子之谜

屏锦镇:“六大战略”给力民生

古道热肠迈向新时代春天——古路镇宜居建设采访实录

汝溪幸福公式

武陵镇:移民江城的优美轮廓

珍溪镇:弯道超车

合川区三汇镇:百姓感知城镇变化

铜梁县旧县镇“旧”貌换新颜

合川太和:一座古镇的宜居风采

曹继选 冉海军 罗书明

消隔阂、增感情、解难题——合川三汇镇“三进三同”春季行动速写

长寿:给现代农业园区塑“金身”

最大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带将现身大足

酉阳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践初探缩小城乡差距不仅仅是收入

退休养老缘何受一肚子气

数字说话

第二届统筹城乡发展论坛:农民自主型城市化

中国食品裸奔之痛:食品标准何时不再内外有别

的官场密码

把握林业基本属性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林重庆大检阅:森林重庆打动中央决策层背后

倾力打造山绿民富的森林城市——访綦江县委书记王越

一座城市缔造的绿色震憾——重庆市綦江县“森林工程”建设实录

梁平一根竹子的执政新思维

“绿化长江”涪陵在行动

森林重庆北碚经验

武隆一草一木的分量

潼南“树”碑

森林垫江:一棵树衍生的特别效益

森林重庆“奉节标准”

巫山,绿色之花满三峡

开县:建设“森林”之城

忠县:一江两岸,树木葱绿

森林巴南: 扮靓城市致富农村

湖南益阳试水土地信托流转

自贡推“江姐村模式”

穷在深山有远亲

村支书:不怕报复者持刀上门

开县:沧海桑田新实验

秀山的三“大”理想公安微博与民众期望

全民微博挑战官员执政

中的“微博因素”考验政府智慧

党委换届新观察

中国保障房大考

北京:“分包”保障房

重庆:创出公租房模式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中心课题”——共同富裕:总设计师的设计主题

共同富裕课题思考

山区农民致富新路——关于重庆市“两翼”地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调查

走向共同富裕的巴南之“道”

北碚:共富新思维

多措并举全力以赴 渝北力争率先叩响共富之门

长寿的共富奇迹

共同富裕:解剖丰都“小巨人”

南川共富新样本

“共富”背后的武隆追求

重庆共富江津特色

綦江:“三足鼎立”支撑共富

璧山共富路线图

忠县:发展微企全民创业当老板

大足:追求幸福时刻

石柱:共富的十二字法宝

东溪古镇:阔步走向共富路

大学生村官的“升官之道”

重庆交巡警AB面

北京:网格化管理提供“精细化”民生服务

山西千亿编织大水网

美女书记与大红樱桃

合川三庙镇的合力

城乡统筹范文第4篇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包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城镇作为其中的商品供应地利商品交换的市场;城乡交通和运输一体化,城镇作为既连接大城市又连接着周围集镇和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中转;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城镇中的乡镇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协作、配套的工业格局;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城镇可将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传播,较快地改变周围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的20%,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200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高于农村居民的拥有量,其中洗衣机拥有量高于农村3.5倍、电冰箱拥有量高于农村19.5倍、彩电拥有量高于农村2.25倍、照相机拥有量高于农村12.6倍。另外,农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房地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吸纳富裕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空间。

城镇是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目前甘肃省有农村劳动力94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有696.75万人,占劳动力数的74%,有充足的富裕劳动力资源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

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组织的要求是形成一个拥有足够就业容量的产业发展空间。针对目前产业组织中的问题,重要的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是促使城市工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一般加工环节、零配件生产放在农村,这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农业加工业直接向城市扩张,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可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无论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城镇。而适宜城镇发展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城镇吸纳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城镇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其他多种优势,可以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达到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效益,重新焕发当年勃勃的生机,还可以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大规模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城镇工业园区是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器。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是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建设城镇工业园区使得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共享各种基础设施,从而降低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加快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聚集人口,繁荣城镇。把工业园区建设纳人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可以提升城镇档次和功能,还可以将园区内的农民直接转为城镇人口,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

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所以,只有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随着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

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还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镇可以逐渐引入连锁经营、配送制、直供直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并且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发出明确信号——有条件的地方要带头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农业人口的户籍身份与他们从事的非农职业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果按照传统户籍制度继续将其排除在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显然有违公平的原则。但如果将其全部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欠缺财政、技术及相关政策条件。从理论上讲,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管理简便,而且公平。但目前由于我国财力等客观条件制约,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职工、政府公务员和农民工,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同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覆盖,或者虽然可以在基础部分统一却需要在补充部分体现差别性。按照“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的总体思路,较为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农民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社会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行城镇居民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关系可在城乡之间转移,待遇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第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已经非农化的民工逐步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加贴近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结构转变的需求。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到城镇,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则不仅可以促使农民逐步告别传统意识,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下来,而且还将带动教育、医疗、文化、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农民进入城镇,由从事第一产业转而从事

二、三产业,就有一个职业转换、技能提高的过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价格低廉,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大量向我国转移,而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又把一些产业向内地和城镇转移,这就给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有利于城镇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七、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城乡统筹范文第5篇

在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时,有几项工作需要我们区、镇两级近期抓紧研究共同推进的。

一是发展精品农业方面,抓紧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领导都明确了今后粮食生产上以家庭农场为主,蔬菜生产以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目前,我区粮食生产已达到100%规模化经营,但都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今后将逐步由合作社过渡到家庭农场。区委、区政府也已形成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方案,将于近期下发,希望相关镇党委、政府主导推进落实。

二是加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我们村级改革推进的力度大、速度快,去年底已有80多个村完成了改革工作,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肯定。接下来,要大力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市里对我区__镇的镇级改革给予充分的肯定,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又有__镇的试点经验,我区开展镇级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们要在总结__镇的经验基础上,启动面上的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近期将对相关街镇进行调研,并作出一个制度性的安排,还将召开现场会议,抓紧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农民长效增收方面,因涉及到长效增收大部分是存量土地二次开发项目,审批周期比较长。去年长效增收的10个项目直至今年才部分落地,还有几个项目请规划土地局抓紧与市里沟通,争取早日落地。今年列入规划的项目,今年争取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确保明年开工建设。

四是“三资”管理方面,对村、镇集体资产的租赁,要通过公开招租平台进行,去年我们在梅陇、吴泾先行试点,今年要将这项制度的执行推向全区各镇街道,通过严格把关审核,促进产业能级的提升,集体收益的稳定增长。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强村级资产的审计,同时还要抓紧研究村级集体资产抵押担保的监管机制,将村级资产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五是“美丽村庄”建设方面,根据市里要求正在全力推进方案、导则的研究制定工作,“美丽乡村”的规划编制也将在6月底完成。请大家不要等,抓紧推进区委、区政府确定的7个试点村工作。

城乡统筹范文第6篇

城乡供水一体化

措施:2011年9月,独山县在距县城11.2公里之外的甲摆河建设应急工程。2012年初,又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规划将全县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四个供水区域进行科学供水,推进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

成效:“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水利投资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甲摆应急供水工程、谭尧中型水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告别“旱城”历史;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甲摆、洋蒙、尧弄、打渔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加快规划建设。

城乡公交一体化

措施: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无缝连接、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科学布局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合理设置农村公共交通候车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客运站点,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交改革,优化便民服务,进行班线车改革。

成效:已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19条870公里,比全省提前3年、全国提前5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成功引进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市营运,“的士进城、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直达客运为主干,县际班线客运和城市公共客运为联接,农村客运为节点的通达城乡、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网络。

城乡教育一体化

措施:2011年起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名生、名师、名校),推行幼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修建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开放式办学。

成效:独山大学城一期完成,目前已入住上万学生;先后与广州大学附属学校、贵阳兴农中学等签署教育发展、联合办学协议,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江苏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展开教育合作;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节节攀高,跻身全州前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措施:积极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医,对影山、基长、上司、下司、玉水、麻尾六个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交由独山县医院和中医院托管;加强医务人员、资源配备和管理,结合县区划调整,从社区医院调配部分人员到中心卫生院,保证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业务开展;实行医疗业务和学习“双向制度”,县级两家医院下派专家到所托管医院进行“传、带、教”服务,四所分院轮回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实现规范业务技术和诊疗水平。

成效: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县内留诊率达到86%;全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实现“双降”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措施:积极调动金融、通信、广电网络等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实现金融服务“镇镇有”、通信服务“户户通”。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城乡金融网点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全面统筹发展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的普及应用,积极推行宽带进村入户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

成效:目前已建成金融机构6家,全县共有银行服务网点49个,遍及所有乡镇;全县光纤覆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通了宽带,解决了广大农村通信难、上网难等致富瓶颈问题;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新建干线280公里,全县原1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00余户,建成乡镇四位一体化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四个,农村电商实现村村有。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措施:2013年3月,独山县启动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探索“以区为主、区镇合一、融合发展”模式。将产业园区与周边乡镇整合,区立足经济发展,镇重点关注社会发展,区镇融合互动,以区带镇,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率先在全省进行乡(镇)、村、组区划调整,将18个乡(镇)一次性撤并为8个镇,142个村(居)调整为64个,2350个村民组撤并为1093个。

城乡统筹范文第7篇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城乡统筹的认识

*市从20*年开始,就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0*年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六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在总结六年来*市推进城乡统筹工作时,高度概括了四句话:即认清了一条规律,找到了一条正确路径,形成了一套办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定要深刻理解春城书记这四句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保持一致。下面我分别就四句话,与大家交流一些体会。

第一、认清了“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这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三农”问题、城乡二元分割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发展的难题。过去农村发展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自为阵,粗放经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同样,城市发展由于没有农村的支撑,也严重缺乏后劲。*从20*年开始推进“三个集中”,到现在提出“六个一体化”,我们一直在探索把城市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对“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荣共生、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这条现代化发展重要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城乡统筹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不断显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探索的这条路子,与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相一致,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统一,实践证明是走对了。

第二、找到了“城乡一体化”这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推进新型城市化,最终形成“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这几年青羊通过“三个集中”,培育了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绿舟创意产业园、税源总部基地、康庄新型社区等一批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农村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农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接近、甚至可能超过城市,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化农村的雏形。同样,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具备现代化大都市的所有特征,出现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喜人局面。

第三、形成了一套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始终坚持了科学规划这个龙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建立了系统科学的规划体系,这些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保证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二是把“三个集中”作为根本方法。通过推进“三个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集约集群发展。目前我区工业集中度已经达到90%,“198”土地实现有序流转,农民住进新型社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城市得到提升。三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从中心城区的实际出发,以“三换一促”为核心,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198”生态绿地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土地流转、项目建设与农民利益保障的统筹推进。四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以“两共享、三均衡、四并轨”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惠民利民的福祉体系,实现了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五个满覆盖”,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五是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们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向上,实现了与省、市政务中心同址办公,这在全国尚不多见;向下,把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延伸到了社区,实现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城乡满覆盖。同时,我区“三会”开放、“三务”公开、社区听证等民主自治形式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六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我们着力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了群众在参与城乡统筹和民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第四,取得了统筹城乡发展新的突破性进展,使我们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这几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践,干部群众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也标志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年初的区委全委会正是根据这一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我区实际,确定了把“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作为我区下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的目标和方向。

二、从新的形势和任务出发,进一步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区委全委会提出了我区推进城乡统筹“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目标,最近,市委李春城书记又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新要求。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区委常委会上周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就是要按照构建新型城乡型态的要求,根据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198”绿地建设“三大板块”的发展定位,高标准、全方位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的总规和祥规,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用规划引导产业向各个功能区集聚,实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同时强化规划执行力度,确保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投资,都必须符合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过去。我们因不注重规划或者规划执行不力,吃的亏太多了,一定要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搞好并落实好规划,这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是要按照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的要求,大力推进“三大板块”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旧城改造上,今年的重点是要推动陕西街、祠堂街、新一村二期和浣花溪等片区全面改造,把我区旧城改造后发优势发挥出来。要结合新区土地整理、“三大城中村”改造和绿舟创意产业园建设,重点抓好青羊新区和“198”绿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城市型态尽快形成。

(三)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引进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并用,该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住,该交给市场的一定要交给市场。比如,在建设“198”税源总部基地上,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很好的结合起来了,探索了资源和资金、建设和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政府得税收、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金钥匙”,实施好了将会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我们青羊改革的数量不大,但难度不小,有中心城区的特殊实际,一定要坚持以“三换一促”为核心、与“198”生态绿地项目建设相结合稳步推进,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青羊发展产业的思路已经很明确,就是坚持“优二强三”,具体讲就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总部经济重点是打造中央商务区金融商务、金沙片区文化创意、青羊新区研发设计“三大总部集群”。现代服务业重点是突出抓好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创意与设计、房地产服务、新型社会服务“六大行业”,突出都市文化旅游和特色商业街区“两大特色”,不断完善和提升琴台路、太升路、宽窄巷子、文殊坊、金沙遗址特色街区“都市五朵金花”,加快形成“6+2”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是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以航空工业为主导,不断延长航空工业产业链。

(五)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要保持社会事业领先地位,我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全市、乃至全省领先的优质资源,我们不但要把这些优质的资源向涉农地区覆盖延伸,而且还要把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向涉农地区注入,不但要让涉农地区的硬件一定要硬起来,而且要让管理和服务的软件也要硬起来。要提高涉农地区社保、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水平,这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测算,力争进一步提高我区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衔接。要加快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建设,抓好“六站一室一港湾”等设施配套,不但要建成一个“英国小镇”,还要建“法国小镇”,同时要引入专业化物业管理,充分体现现代化农村的特色,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使新型社区真正成为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之所。

(六)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就是要以22个涉农社区和3个新型社区为重点,切实抓好涉农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要延伸城市管理职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涉农地区社会管理水平。这里,结合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是我们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意义重大、责任光荣。当前,我们的基层,特别是社区这一级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城乡统筹,农民的生产、生活、居住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原来通过“村”的管理模式就行不通了。又比如,在我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各种政府服务职能必然要向基层延伸,仅靠原来的“两委”去承担那么多延伸的职能是行不通的。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不一一列举。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区上由组织部牵头,正在积极探索实践,对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制定方案、推动实施。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社区在推动这项工作时要注意处理的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居民依法自治的关系。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要由过去的直接支配、管理公共资源和集体资产,向统筹全局、协调利益、领导自治、提供服务转变。同时,又必须依法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措施和办法,要成立居民议事会和民主监事会,形成居民(代表)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居民议事会为常设议事决策机构、居委会为执行机构、民主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格局,促进社区自治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让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与社区自我服务的关系。就是要明确街道部门与社区工作的职责划分,促进规范管理。该政府部门的职能就政府部门做,对需延伸到社区的事情,要建立“准入制度”,并坚持“费随事走”。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事情,政府部门不能过多干预,社区也不能什么事都“等、靠、要”。第三,要处理好原来的“村”和新型社区的关系。农民集中居住,不是简单的搬个家、迁个户,他们在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后,还有许多法律的、经济的利益关系,与原来的“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积极探索怎么解决这个过渡期的问题,康庄社区探索的“3+1”双轨运行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大家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更好更管用的办法。第四,要处理好涉农社区管理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原来的“村”实际上是集行政、经济和政治多方合一的,村委会不仅要管村民的公共事务,还要主管和经营集体经济。今后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再承担经济发展的职能。我们就需要通过集体资产的股份量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新的集体经济组织,把经济职能从社区管理中剥离出来。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是保障。我们社区干部尤其是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群众,做的是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针穿”,责任十分重大,工作特别艰辛,地位非常重要。在这里,我想向在座各位提几点希望和要求,和大家共勉。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城乡统筹是一场全方位、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变革,大家都是相关者,没有谁是局外人。春城书记讲,在*不深刻认识、不准确掌握、不能够正确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的干部,是不能够胜任领导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工作的。我们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居委会主任,一定要与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保持同心、同向、同步,切实加强对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切实加强对城乡统筹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学会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脑子里始终有城乡统筹这根弦,脚下始终要走城乡统筹这条路”。

(二)求真务实,创新工作。城乡统筹对社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化,比如,村变社区后管理上发生的变化,城乡人员流动性增加等等,传统的做法不管用,新的办法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主动破解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更多的通过典型示范的方法推动面上的工作,俗话说,眼见为实,观念转变的捷径就是让他亲眼看到这条道路好,不用你说,他自己就动起来了。今后区上要抓综合性的典型,各个层面各项工作都要抓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全面。要更多的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推动工作,我区集中了大批党政军机关和中央省属单位,这是我们独特的基层工作资源,要善于把上面的政策、外部的资金、自身的资源有机地统筹起来,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三)依靠群众,当好表率。统筹城乡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群众工作意识,“进千家门、晓千家情、理千家事、解千家难”,切实为群众服好务,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重要事项的决策决定,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工作都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真正让群众成为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城乡统筹的建设者、基层自治的主导者、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要热爱社区工作,专注社区工作,带头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在群众中起好表率作用。

(四)严格自律,保持清廉。社区干部职务不高,但位置特殊,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各项惠民政策要通过我们去落实,拆迁安置补偿经过我们手的资金也比较多,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度的空白区,这些都为我们保持清正廉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的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定要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不该伸手的坚决莫伸手,不该占的好处坚决不去占。当然,社区工作也非常清苦,区委、区政府将继续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关心社区干部,继续大力改善社区干部待遇,为社区干部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城乡统筹范文第8篇

坚持统筹城乡对外开放,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一是推动国别(地区)产业聚集发展。主要以韩国、日本、德国及台湾地区在渝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自动控制、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芯片制造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以璧山、荣昌、永川等区县为基地,发展鞋类、灯具、服装、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二是推动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建设好国家汽车、科技兴贸医药、服务外包、装备工业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和农产品出口基地。三是推动企业海外和谐发展。主要是引导企业参与中非及与东盟的多双边合作项目,鼓励与大型企业联合承接海外工程。四是推动服务贸易纵深发展。主要是争取金融、保险、电信、物流、教育、科研等领域服务贸易政策在**试点开放。

坚持“大开放大创新”,建立“一圈两翼”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一是开展主城科学发展示范。引导出口由无牌和贴牌向自主品牌转变,指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提升出口制造国际竞争能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完善涉外经济公共服务新体系;二是推进中心城市改革试点。下放企业外贸出口经营权审核备案权、限额内新办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核审批、三资企业的变更审核审批、外商邀请等外经贸行政权;三是进行库区开放综合试验。落实“万商西进”、“农产品示范区”、“农产品出口基地”、“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国际无偿援助”、“人才研修工程”等36个项目,建设15个“部级万亩生态蚕茧基地”、12个万担优质茧基地区县(市),形成20000户十担户、2000个百担社、200个千担村、20个万担优质茧基地镇乡。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贸易与产业同步发展。一是实现全球配置资源要素,加快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依托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天然气与石油工、材料产业、创意产业等产业基地,引进IT芯片、天然气和乙烯、机电和装备制造等跨国公司战略投资。二是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出口核心竞争力。主要建设汽车、摩托车、通机、船舶、IT等五大出口基地和生猪、柑桔、榨菜及盐渍菜、茶叶、茧丝绸等五大出口示范区,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三是推动“走出去”便利化,开拓企业境外发展空间。建设韩中国际产业园区、中国(北非)突尼斯工贸园区、中国**(老挝)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提供企业海外并购、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便利化服务。

坚持建设内陆地区一流口岸,增强口岸的辐射力和聚集力。一是完善口岸设施配套服务。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的要求,完善永川、江津口岸联检职能,推动寸滩港、人和公路等口岸建设和电子口岸电子联网监管;二是构建西部航空国际货运枢纽。主要开发和巩固南亚、东南亚印度客货航线、**—达卡和**—吉隆坡航班航线,发展万州机场支线运输;三是促进口岸物流发展。引进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增强码头、空港、涪陵、万州口岸物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等区域性物流分拨功能;四是完善口岸协作机制。分别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海关的关贸、税贸、检贸、工贸和港贸联动机制。争取到2010年建成以江北国际机场和寸滩水运两个一类口岸,万州水运、涪陵水运、江北公路、团结村铁路四个二类口岸,实现机场旅客总吞吐量1200万人次/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

坚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结合,建设内陆地区国际会展中心。一是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试点启用“修正BOP”统计办法,参照货物贸易促进政策鼓励拓展物流、金融、保险、电信、教育、科研等领域国际业务,落实软件、信息、金融、保险、文化、专利、旅游、运输、建筑等出口鼓励政策;二是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依照“大开放、大格局、多主体”的发展思路,培育物流服务、软件开发、跨境外包、职业教育、物业管理、经贸会展、设计咨询等服务领域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国家鼓励类产业政策向软件外包、国际货代、外派劳务中介、技术服务贸易、国际会展等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改善国际会展配套设施。依托国际会展中心和专业性技术展览中心、工贸展览中心等,引进国际会展专业管理机构,举办国际展会、国际双边会议、国际商务会议,把“渝洽会”打造成为投资、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交流展示平台。四是加快国际会展机制改革。按照靠近产地或市场的原则,鼓励国际会展专业机构入驻**,争取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联合承办专业性会展,承办进口商品专业博览会。

城乡统筹范文第9篇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两地均居西部内陆,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特征。通过赋予其先行先试权,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正是国家批准两个综改区的初衷。

重庆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做法

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

构建统筹城乡的行政管理体制。整合市政府涉农部门成立市农委,有效促进了财政性“三农”资金资源的统筹安排。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选派4018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将累计选派3.2万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两委”工作。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市级财政支出占全市财力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确保75%以上的财力用于区县和农村发展,重点投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出台了整合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意见,启动按竞标方式配置涉农资源的改革。

构建城乡全覆盖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着力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修订了村级规划导则,启动了105个市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在6个区县开展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试点,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城乡,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改变城乡规划分治的状况,由规划部门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加快规划管理职能向乡村延伸,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

建立“一圈两翼”城乡结对帮扶机制。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重庆市把推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切入点。建立了“一圈两翼”区县的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8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采取财政直接支持、干部挂职、教师互派、医务培训、科研咨询、援建标准厂房等措施,促进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乡,引导城市产业链向欠发达区域延伸。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圈翼”联动的工作考核,明确要求“一圈”区县每年帮扶对口“两翼”区县的资金及实物量折算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l% ,启动了对“圈翼”对口区县开展“捆绑”式考核的工作。

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市杜绝就业招录中的城乡户籍身份歧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资助三峡库区移民等人员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帮助农村孩子经过职业培训再进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开通农村劳务信息网,以市场机制建立以重庆为基地的“全国劳务电子商务平台”,累计与6500家企业签署了就业服务合同,为70万农民工登记了信息,帮助6.6万余人找到了工作。2005年颁布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2007年在全国首设“农民工日”,每年出台为农民工办实事的政策文件。开辟了农民工户籍转入城镇的“绿色通道”,放宽了户口迁移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举家转入城镇定居。

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在制度层面初步统筹,实现了“一个平台、两套标准”。即城乡居民筹资标准均按100元和200元两档,由居民自由选择参加。着力解决“农转非”社保等遗留问题,出台政策将96万被征地“农转非”的人员等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同时,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提高补偿标准,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低保工作,出台城乡低保条例,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全覆盖,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差距缩小到2∶1,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比。

推进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所有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提前完成“普九”任务,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7.7年提高到8.4年。全面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将8000余名考试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在全国率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重庆籍学生资助面达到100%。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基层医疗设施标准化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土地有序流转和集约利用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顺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推进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引导和规范农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依法、有偿、自愿”前提下流转土地。同时,配套实施支持规模种养殖的措施,从全市粮食直补资金中切块15%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对标准化养殖大户补助10万~80万元,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扶持核心蔬菜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改革试点。在坚持保证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等“红线”的基础上,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交易所等改革试点。截至2011年,农村土地交易所累计开展3次、11宗地票交易,成交面积3500亩,成交金额2.84亿元。按照这种“先补后占”的新型土地平衡理念,以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平台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促进了国土整治和耕地再造等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耕地,维护了农民权益。重庆市已经明确,今后主城区经营性用地将不再下达用地指标,而是通过地票获得。

城乡统筹范文第10篇

一、准确把握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科学内涵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基本取向是加快发展,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最现实的选择。“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把大量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不仅会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资需求,还将带来分配关系的调整,把蕴藏在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巨大内需潜力激活释放出来,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支撑性的作用。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内在要求是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在“新型”上下功夫,转型提升是题中之义。四川作为后发地区,在发展模式上不能重复粗放增长的老路,必须高点起步、高端切入,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二元体制壁垒导致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不能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统一的整体,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解开“三农”问题最核心的症结。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必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核心支撑是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要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和突破。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改变低端低效的粗放增长,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涵盖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实施这一战略,要突出“互动”、“统筹”、“协调”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城市、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协调带来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推动四川发展之中。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的基础。我们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化道路。

鲜明确立“产业兴省”理念,以产业优势奠定四川在现代化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国将最终形成几个大的区域经济板块。四川是西部大省,在发展定位上要把握这个趋势,致力于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要着眼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用几年时间集中力量把产业做强,形成产业优势,增强吸引各种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工业做大做强,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抢占先机。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把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的一个高端切入点。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办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抓技术创新,推动一批重点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不是一定要淘汰传统产业。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和产品高端化,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壮大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承接重大产业转移,以引进高端现代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四川处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居于重要地位。要抓住时机、主动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打造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招大引强,争取更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推动与央企的合作由资源开发向产业发展转变,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住世界经济调整机遇,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方向,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集中集群集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企业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整体竞争力。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实现工业空间布局上的集中。推进园区内产业组织方式转变,围绕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提高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的关联度,打造产业集群。大力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要素集约水平,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化,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必须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必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特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必须用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 “被动城镇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加强总体谋划和规划统筹,科学构建全省城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本框架。城镇体系要与区域发展定位相一致,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使全省城市网络的主体骨架与全省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加强各种规划的统筹,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文化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准确把握和落实 “产城一体”的要求,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理念,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同步规划建设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把园区建设成为既是产业新城、又是城市新区的“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有序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多重因素,结合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科学规划城市新区。处理好城市新区与旧城改造的关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新区的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坚持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展。把握“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定位,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把“宜居”放在首位,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城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市政设施,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全面配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趋势,优先考虑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繁荣发展城市经济,培育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加强城镇管理,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低碳生态城镇和数字化城镇,提高城镇运行管理效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注重提升城镇品位。

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统筹城乡发展要逐步实现城乡规划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起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和保护,既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自主流转或处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关系全局,要认真总结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完善措施,鼓励其他地方因地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给农民更多的选择权。

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解决好人口城镇化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体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中小城市(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改革大城市户籍准入制度,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政策条件。在发挥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时,重视加强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所谓“半城镇化”的问题,重点要改革社会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共享。

以适度集中居住和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以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为主要抓手,以集中居住为主要居住方式,以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建设现代农村。总结地震灾区农村重建、藏区牧民定居、彝区“彝家新寨”建设经验,根据平原、丘陵、山区等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新村,提高农村居民聚居度,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鼓励探索各类以土地使用权为纽带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的同时,切不可放松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巩固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不是让农村全部变为城市,而是要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在保持空间开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同时又具有现代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环境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积极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

五、顺应现代化趋势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必须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群众自主自愿基础之上,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让群众自主决策、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只要是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农民自主作出的选择,就应当尊重。通过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健全村(居)委会、议事会和监委会,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随着城镇化和农村集中居住步伐加快,城乡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把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全面建立以居住地为核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管理服务机制。以集中居住区为单元建立新社区,壮大社区力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有组织管事、有制度理事、有人员办事。

切实改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政府管理,创新和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社会建设,以建设民生政府为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健全社会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综合治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繁荣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民主法治素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统筹学范文 下一篇:统筹城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