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1 16:57:24

特殊教育管理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43-02

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一、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结构的转变,在具体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弊端:

1.教育管理观念落后,行政化现象严重。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问题,既个人意识必须毫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意识,忽视个体需求和发展,这不但不利于学校自身发展,也不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大多是凭经验管理,很少是学教育学或特殊教育学专业的,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管理理论基础。加上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系统地学习相关方面知识,对于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慢慢地靠平时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形成一种主观认识。这种经验式的管理,不仅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国家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合理、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高等特殊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依据。

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自,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4.例外性原则。在教育管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某些情况是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制度总是要落后于组织的发展。高等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特殊需求,产生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突发性矛盾。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及时发现这些突发性问题并解决矛盾,这也是评价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越来越趋于人性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物的关系,相比较而言,人与人的关系起着主导作用。

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为此,2004年10月,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资助下,建立了国家高等视障资源中心,通过择优录取的办法,开始对部分学生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既是一种融合式教育,既在受教育范围上,最大限度地缩小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差别,让残疾学生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一方面,视障资源中心负责全纳教育学生的招生录取、相关考试及学生选课;另一方面,视障资源中心的教师可将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辅材料翻译成盲文或转化成语音文件,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同时,本着“科技复明”的教育理念,视障资源中心教师负责教授视障学生使用扩字仪、凸图机、点显器等专业设备,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校的环境管理

1.对环境的认识。环境的问题,制约着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外部环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高度复杂性。一是学校组织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现代学校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除了处理好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及家长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地区的关系、学校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二是复杂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面临着生存与竞争的压力,加上教育经费的投人及生源的不足,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教育政策的变化,也会加剧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三是多元的文化环境。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等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最有意义的哲学思考。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使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合格人才。(2)变化性。学校外部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学校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

2.加强对环境的建设。学校的环境建设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们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分类众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硬环境建设方面,首先,应积极地争取社会多方面的资助,与兄弟院校、相关企业、社会知名人士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其次,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能力争取到更多的建设资金。最后,高等特殊教育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技术引进等,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2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校方内部行政权力泛滥化

校方行政权力泛滥化是小学特殊学校行政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点在于行政权对学术权力的倾轧,逐渐出现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的状况。小学特殊学校的学术权主要表现为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为特殊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教师的科研等部分,这些权利是保障特殊学生能够获得正常的教学资源,得到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学术权利依附于行政权力,就会威胁到特殊学校的教师地位,使学生无法获得正常的教育支持,个性发展。

(二)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服务意识

特殊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特殊教育的管理人员中部分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服务意识的现象较为严重。比如说缺乏对自身职能的正确理解,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服务意识淡薄,较为严重者甚至有口出狂言、辱骂学生的现象。除此之外,特殊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导致思想意识不够警觉,散漫的工作作风的滋长使得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除此之外,由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处于低迷时期,教师的专业性也不够突出,比如说在天水市的教师中,19人毕业于特殊学校,专业合格率仅占18%,其余的89名教师都是从普通学校调入。

(三)行政机构的过分膨胀发展

目前在特殊学校管理中增设了许多新的机构,庞大的管理人员数量来源于对权力的不断渴求。教学机构膨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存在大量的闲置人员,导致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在职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于管理工作难以投入较大的热情,更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困难,直接导致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也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工作的改善措施

(一)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习惯于对权力的无条件服从,官本位的思想较为严重。这种管理模式压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教师看作为有形资产而不是有创造力的人,然而,这种管理观念是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故特殊学校的管理工作需要去除官本位思想,以服务广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为核心目标,在管理体系中注重融入民主、平等、团队的观念,采用兼收并蓄的管理方法,广泛采纳教职员工的建设性意见,充分考虑到职员的切实困难,启发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得员工上下级之间获得最大的认可,彼此之间建立良性的职员关系。

(二)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目前,在特殊学校参与管理工作的都不是专业人员,对于现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都相对缺乏,导致部分管理人员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对于自身的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特别是思想政策,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等方面,以优秀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端正工作作风,对于帮助特殊学校的小学生获得正规化的教育服务与管理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细化管理方向,责任到人

对特殊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最大限度内减少资源浪费与资源闲置的状况发生,可以有效降低财政支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尽职尽责,定期对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上级领导定期抽查,对于表现良好的职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通过精细化管理,责任到人,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每个人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在特殊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切实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在平等的观念下帮助学生获得正常孩子受到教育的机会,在最大限度内提高服务水准,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殊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导致对社会会有畏惧感,在个人情感、观念的发展上都需要特殊学校的管理人员投入更多的热情,以同理化的心境去理解学生,尽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而且特殊学校的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细心关照,避免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针对目前小学特殊学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校方管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更新管理理念,允许教职员工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让职员提供建设观念,制约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倾轧,帮助建立稳定性较强的管理组织,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型人才参与管理工作,为特殊学校的学生提供好的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作者:刘艳风 单位:永新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1).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

特殊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直接影响残疾人的教育质量。它以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技能型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而实训室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实训教学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深入研究发展规律,优化创新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地位和作用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习不同,包含但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习环节,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具有实习中“学校能控”、实验中“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性”的显著特征,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闪光的特色。实训室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相对集中的场所,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因此,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残疾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流的实训室就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特殊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主要管理方法的分析

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工作,对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进而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实训室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围绕上述五大要素展开的一个动态过程。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实训室的建制、层级、评价的管理;实训室的设备、设施的配置与使用管理;实训室的安全、环境等理念与措施的管理;实训技术队伍的建设、考核、晋级的发展管理;上述管理的依据及提供服务的办法——规章制度。纵观我国优秀示范类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可以得出结论:校企合作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主要途径。目前实训室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校主导型管理模式既学校独资建设实训室,主要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面向市场寻求订单或项目外包等形式的小批量生产。二是共建共享型管理模式既校企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灵活管理进行合作。三是企业经营型管理模式既以企业组织经营和实训为主的一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三、当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实训室管理方面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结合我们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先进教育及管理理念的主动性不够。大部分专业教师思想保守,没有真正体会教育理念在管理中的作用,更没有对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学习的热情,简单地认为把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讲好、把相关的实训实践课顺利操作几遍就足够。另一方面,很多院校通常把实训队伍的教师当做普通的教辅人员、工勤人员,他们长期得不到单位的认可,并缺少必要的培养。还有相当一部分实训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理念上升到一个系统的高度,更是缺少现在企业广泛实行的5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也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管理实训现场的能力,形成管理工作现场的意识。2.实训室的管理重硬件轻内涵。特殊教育是为残疾人谋福祉的社会福利事业,往往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所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营造了优质的实训环境,但是却忽略了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训课程体系、渗透其中的企业文化等内涵方面的建设。3.实训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学校制定了实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执行起来困难。譬如学生守则中提出不允许学生在实训室饮食;课后将垃圾随手带出以保持实训室的清洁;下课后将凳子等摆放整齐再离开。但是许多学生带早餐到实训室去吃,吃完的垃圾直接扔在实训室里,甚至把垃圾塞到抽屉里,凳子也胡乱摆放,根本无视学生实训守则的规定。由于实训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了管理制度失去了其对于实训室管理工作的规范作用,使得实训室管理水平低下。4.实训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受传统观念影响,实训室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的实训室负责人由专任教师兼任,他们往往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实训室负责人没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实训管理中。所有的实训指导老师也由不同专业的专任老师担任,也就是说没有专门的实训指导老师。实训室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一个人要分管好多个专业的几十个实训室,工作量偏大,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很少,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总之,目前的高职院校存在缺乏专业技术类教师和教辅、以及管理类、工勤类人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和管理的效果与水平。

四、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室管理水平的对策

特殊教育比普通职业教育更具有行业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作为针对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教育基础背景、学生素质等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积极消化吸收优秀的高职教育经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行业乃至学校的实际情况。1.更新观念创新实训室管理方式。在特殊教育活动中,要结合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特点更新观念。要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要转变观念,不再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指导者。管理上要加强实训室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充分运用于实训教学管理中,将实训基地企业化,做到教师、学生职业能力同步提高。2.成立实训指导委员会。学校成立实训指导委员会,负责实训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标准、设备采购与管理工作,负责对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全委会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提出上学期的经验与不足之处、确定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将任务统一规划,层层落实。3.加强实训团队建设。引进优秀的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不断调整加强实训队伍建设。制度落实要全面到位,分工要明确,管理措施要执行得力。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去培训进修或者去到其他优秀高职院校参观交流以学习先进的实训教学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全面提高实训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提升实训室管理水平的根本保障。4.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网上查询预约平台以成熟的校园网络框架为依托,加强实训网上查询预约的现代信息化管理,将实训场地的基本信息、仪器设备的名称、操作流程、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信息纳入到系统平台内,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查询预约平台可以查询到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实训室的名称、地点、分类、介绍、时间段、如何联系以及实训中的基本要求等。管理人员通过该查询预约系统为需要实训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咨询,并及时办理预约手续,有利于实训室的管理和开放,将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的服务水平。

作者:王秋萍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亮.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4年1月(上)242-243.

[2]任旺花.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延安职业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月65-67.

[3]荣新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评价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李胜明.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2-13.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化 特殊教育教师 特教师资培养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育发展和改革进程中对师资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代教育研究中主要的思潮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化。虽然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可行性还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市场需求已经由普及转变成提高质量,所以,为了普及教育而扩招的很多教师,并不具备专业化教师的素质。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从业标准,实行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执照上岗。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目前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开展师资培养也比较晚,但是在我国落实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中,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数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就是一个关键措施。

一、课程分层

应当分出层次来进行特教师资的培养,要根据障碍类型在特殊教育公共课的基础上在分出更加细化的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将课程的可操作性及针对性都很好地增强。公共课室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化的一些专业进行跟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实际工作的重要能力。对于分类问题也是存在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分类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在学生中出现不了解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是了解的多么细致也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所表达的就是希望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具有解决所有特殊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们要了解,有很多方面都包含在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范围中,不可能有人能够深入了解所有方面,追求广度的情况下就要牺牲深度。那么教师在没有专长的情况下,可能对所有问题都无所适从。相反教师如果某种障碍类型十分精通就可以负责这方面的教育,在发现其他方面需要时,就可以对别的教师进行求助,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全纳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特殊儿童教育,一个教师怎么可能完成。此外,不论对某方面了解的多么深入还是会遇到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学习已有知识的意义是不大的。当然,根据传统意义上对儿童的标签来分类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分类原则,应该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方面或者障碍类型来进行分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针对某种障碍开设特教师资的培养课程。

二、培养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是教育行动实验者在真实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行动研究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活动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培养能力还有行动研究的意识。第一,教师因为儿童特殊教育各种不同的需要,可能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探索、研究的能力就很难正确自如的应对。所以,教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培训课程中最急需进行的工作。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并且提升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最后时限专业知识的持续进步。第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的进行,除了个体素质的提升之外,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对于特殊教育事业也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所以,俄日了提高这一项崇高事业的声望和地位,就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特殊儿童的家长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实用性的增强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实际的工作能力是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形成的,而不是仅仅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为什么要冠上特殊这两个字,就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儿童,这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依据。所以,一定要把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体现在培养特教师资的课程中,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来安排课程的内容,还要保证实践课的一定比例。

总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很重,要走的路也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及时对师资的培养,必须要把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培养健全的体制,明晰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01).

[2]申仁洪.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范式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4,(04).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整体水平 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对高等特殊教育的认识

高等特殊教育是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科学技术等手段,对身心有残疾的人,进行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活动,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既符合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广义上讲,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等特殊教育一方面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地区差异及特殊群体数量等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中国高等特殊教育不仅能帮助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还可以将特殊群体转化成新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普通人接受高等教育都很难,要想开展高等特殊教育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极大提高,这是高等特殊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狭义上讲,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特殊群体的需求有关。特殊个体的发展取决于遗传基因、成长环境、主观能动性、教育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特殊教育在特殊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高等特殊教育能更好的对特殊个体的特殊需要进行补偿,明确特殊个体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进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高等特殊教育能增强特殊个体的自信心,更好的促进特殊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特殊个体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发展规模的壮大,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投入。但应清楚的看到,不能关起门来办高等特殊教育,高等特殊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高等特殊教育需要与全纳教育相结合、需要与家庭教育、需要与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与医疗康复及社会就业相结合、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二、实行有效的高等特殊教育管理

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上级部门对高等特殊教育的管理,一方面是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管理,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后者。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存在教师、学生、财务、仪器设备等诸多要素,如何将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科学管理必不可缺。有效的教育管理不仅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还能强有力的推动学校的发展。

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生是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主体,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应以有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不能只坐在办公室,有空要走进特殊学生当中,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特殊学生视校如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明确特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情况、身体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需求,让特殊学生们知道自己在学校中的位置和权利,能够满足特殊学生的合理需求,建立为特殊学生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时,要秉着公平、合作的教育管理理念。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现行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业绩绩效、科研绩效、补贴等多个部分构成,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利益分配已打破了平均主义,逐渐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教育管理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把尺子。对于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学校是一个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地方;而多数普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首先是把学校视为维持生计的地方。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尤其是面对在奖金、职称、职务晋升等敏感问题时,一定要秉着公平的原则。公平原则决定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能增强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有效的管理可分为高度集权的个人管理和适度分权的合作型管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的性质决定了组织内部应实行适度分权的合作型管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各专业跨度很大,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是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而教育管理者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通过组织成员来实现,更是离不开彼此间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是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到教育组织内部的合作,大到教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间合作办学等。同时,合作存在于高等特殊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教育目标的设计、决策执行、协调关系、合理控制等,都离不开合作。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当坚持用全面的、动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科学、民主、合作的管理思想,促进高等特殊教育组织系统内部的优化。从整体上看,高等特殊教育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复杂动态系统,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方向、在职培训、人才引进、学生就业等方面。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作为领路人,不能只低着头走路,需要抬起头看看方向,需要综合性考虑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内部的诸多要素,不能被动的适应环境,要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发展。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实施战略管理,将高等特殊教育组织发展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将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教育管理手段的多样性、教育管理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教师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2]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2012

[3] 裴娣娜.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4]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精细化管理;重要意义;措施

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对教育管理加强重视,结合学校实情,落实精细化管理,打开特殊教育管理的新局面,争取让特殊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果。

一、精细化管理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

特殊学生在我国人数不少,这些孩子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些障碍,和普通孩子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学习上,会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智障学生,他们的智力水平很低,往往只有几岁的智力水平。再比如自闭学生,他们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和外界沟通,而且情绪上波动很大。对于这样的特殊学生来说,教育活动的困难程度就很高了,无法像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对其展开教学,在教育管理上,也无法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所以,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精细化的教育管理,立足实际,对特殊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管理。实施精细化教育管理,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精细化管理可以让特殊教育有的放矢,效果更加显著。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学生,正因为他们异于常人的特点,才更加需要精细化的教育管理,这样才能对他们实现无微不至的教育管理,弱化生理和心理上的教育障碍。其次,精细化管理可以让特殊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特殊教育涉及到诸多方面,而教育管理活动也非常繁复。在以往的管理中,工作比较冗杂,这样下来的效果就并不是很好。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特殊教育管理的类别化、流程化和细致化,可以让特殊教育管理的效果更佳,从而让特殊教育展现出新局面。

二、以校为本的特殊教育精细化管理措施

1.立足校情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在特殊教育管理中,教学管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所在。首先,要从教学要求切入,对教学活动提出细致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组织、教材编排等制定精细化的目标,确保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就知道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可以让特殊教育在准备阶段就得到全面控制。其次,要建立起教学质量检测制度。无论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教学质量都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质量检测可以依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层次,划分出多个不同的层次标准。比如对智障学生设定一个标准,对自闭学生设定一个标准。根据学校特殊学生的组成来设定不同的质量检测标准,这样有助于精细化管理的全面落实。最后,还需要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对工作量、工作成效、出勤等方面进行考核管理。2.立足校情精细化管理学习过程。在特殊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管理环节。教育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教师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达标计划。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不能要求他们达到普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而且即便是特殊学生,他们各自也存在差异。比如对于智障学生,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智力水平高一点,而有的学生智力水平就相对低一些。这样的差别,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面临很大的不同。所以,要对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达标计划,以此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二,要实现亲情化的学习过程管理。特殊学生本身的特殊性,让他们更加需要亲情化的管理。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要和特殊学生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用自己的真心对待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温暖。3.立足校情精细化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的环节,在特殊教育管理中,这也是必须重视的。对于教学环节,首先是要在教学目标层次上实现精细化管理。正如前文所说,特殊教学的学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层次,给学生定下合理的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层次,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实现精细化。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适合的教学内容也存在差异。所以对于教学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做出区分,依照学情更加精细化地编排教学内容,确保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其次,在教学实施的管理上,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展开精细化的管理。具体来说,教学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主要就是对教学模式的把控与划分。结合特殊教育的实情来说,学生层次化的情况很明显,在教学实施的管理上,就需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制定精细化的层次管理方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实施作出管理,确保满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特殊教育的水平。

三、结束语

特殊教育在教育管理上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等方面做出精细化的管理,让特殊教育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水平。

作者:李孝丰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

参考文献:

[1]戴炳金.培智学校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1-12.

[2]钟丽锋.推进高校特殊生精细化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4,(29):162-163.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1.3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2.1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2.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2.3.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自,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3.1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3.2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3.3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子奇.甘肃本科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26.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9篇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了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本文为作者对此纲要就特殊教育问题提的建议,发表时有所删节。据悉,截至2月28日,《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电子邮件、信件1.4万多封,网民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帖1.1万多条;各界人士在社会网站、高校校园网上发帖210多万条。本文便是这些多少万分之一。但所有关心特殊教育的人,都无法忽视一位一线特教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刊发,以供交流。

加大投入,

提高特殊教育的竞争力

无论较之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还是较之于我国的普通教育,我国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于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以增强特殊教育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1.合理布局,重点投入。

上世纪90年代,“普九”验收“特殊教育一票否决”的政策,促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总数已达1667所,在校盲、聋、智残学生达58.3万,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今年国家发改委又颁布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又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欣喜一大批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应科学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不能只从量上考虑,而应研究学校建设的长远效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适龄入学的残疾儿童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在一些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生源明显下减,办学规模也趋于缩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特殊教育的资金与硬件投入也应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前景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特殊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整合,重点投入,用更多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2.普及提高,提升层次。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普及的任务,今后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普及中提高应是重要的发展目标。首先,特殊教育的义务教育办学层次需要由九年提升为十二年,进入普及高中教育阶段,重点建设一批特殊教育高级中学,积极探索具有适合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办学之路。其次,国家还应加强高等特殊教育和职业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特殊教育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其经过几年的教育之后,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再次,应当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特殊教育学生学前教育直接制约着其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例如聋生的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聋生补偿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普及聋生的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的水平是聋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

3.更新配置,完善设施。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着特殊教育需要更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基础教育设施。然而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很是简陋,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设备与基础设施需要加强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应实现教学现代化,不仅要让多媒体等普通现代教学设备进课堂,而且还需要引进一批特殊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如聋校的语言训练设备、盲校的盲文打字设备等等。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加强体育运动设施、图书馆的建设等项目,让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

激活特殊教育的原动力

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直接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特殊教育管理需要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更新特殊教育观念,探索科学的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1.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属地管理,特殊教育学校直属于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但是一般在一个县区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因而很容易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忽略。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特殊教育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直接交由基础教育科室兼管,而负责普通基础教育的管理人员又没有特殊教育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特殊教育的管理往往混同于普通学校,很难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再者,就单个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其校长以及主要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直接认定的,有的还是从普通教育学校外调的,由于没有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管理过程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有违特殊教育规律的管理方式,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首先应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应明确,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选拔了解特殊教育、热爱特殊教育、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其次,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再次,应加强特殊教育的监督与监管工作,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进行指导与引领。

2.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地域分散,给校际交流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彼此合作与交流,以便共同探讨特殊教育理论,解决特殊教育教育教学上的难题。省级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切实引导,创设平台,促进合作。

首先,省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举办主题教学以及研究活动,促进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其次,实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换岗学习锻炼的形式,加强区域内外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再次,建立资源共享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合作交流。

3.形成特殊教育科研网络。

特殊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规模不及普通教育,教育科研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及普通教育,而特殊教育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难度又远远超过普通教育,因此更需要一个宠大的教育科研网络,以提高特殊教育教育科研的整体实力。

首先,应加强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在特殊教育科研网络体系中,这些机构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聚集着特殊教育的顶尖人才,他们具有深厚的特殊教育理论素养以及雄厚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些机构要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就必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深入特殊教育实际,了解特殊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增强研究的有效性,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同时,还要主动承担起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其次,应加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作用。因为各级特殊教育科研部门与特殊教育基层密切联系,更加了解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会更直接。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实力,科研兴校,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

培训师资,

打造特殊教育的软实力

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也不例外。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为了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先期进入特教学校的一大批教师均来自于普通学校或者是普通师范的毕业生,虽然经过一定时期的特殊教育实践工作,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令人堪忧。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推行特殊教育资格制度。

国际上对特殊教育教师普遍采取“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资格制度。这种双证书资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素质,也是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这种资格制度尚未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实行,仅有上海等少数地区进行了探索性实验。基于国内外的特殊教育资格认证的经验已经趋于成熟,当下应当将这种资格认证制度向全国推广,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2.实行特殊继续教育模式。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没有实行,特教教师入行门槛较低,除了很少一部分教师是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之外,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普通师范学校,没有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理论培训,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特教教师来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地理分散,继续教育工作又归属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没有独立的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也没有组织与开展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能力和精力,往往将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归属于普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这种方式虽然对于更新特教教师教育理念、提高特教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作用,但难以体现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特教教师实行特殊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不仅对其进行通识的教育理论培训,还应加强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学科专业理论的培训工作。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实行地属管理与省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省级特殊教育研究会的培训作用,开展适合特教教师教学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

3.探索特教教师的激励机制。

特教教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学生人数少,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像普通学校教师那样桃李满天下,教师价值以常规的标准衡量很难体现,因此特教教师更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探索适合特殊教育实际的教师激励机制,对于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晋升等激励措施予以一定的倾斜与照顾,发挥奖励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让特教教师在专业范围内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特殊教育管理范文第10篇

1.对于微课的认识不足。当前,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重视还不足,许多特殊学校管理者与特殊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一些特殊学校缺乏信息化设备,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微课无法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实践中。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具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虽然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不一样,但信息条件的进步,需要被残疾学生感知。无法落实微课,会影响到教学公平,也会让特殊教育的质量停滞不前。

2.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普通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在目前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中,还有着不足之处。教育管理的职责划分不清,管理机构的设置意义不明,教学研究机构的教学作用得不到发挥等问题,都让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一些特殊学校的信息工作甚至无人管理。学校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漏洞,大大影响了微课的落实。

3.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资源不足。微课,就是在课堂中传播一些多媒体性质的教学资源。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资源不足,大大影响了微课的落实。我国的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数字化的图书资源,也没有多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的不足,让网络课程遥不可及,让网络学习资源成为残疾学生无法接触到的天书。特殊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筑力度不足,虽然一部分学校具有了信息化硬件,但网络学习平台没有打造起来,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分享。

二、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研究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应用微课,会大大提高残疾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认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对特殊教育中微课的应用对策进行研究。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信息库的建设,是促进微课落实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走向信息化的关键。资源库的建立需要从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方面等现实条件做起,利用学校已经具备的资源开发网络教学资源,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特殊教育与普通的教育不同,为残疾学生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库,会让残疾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意义。其次,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活动。有了充足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利用沟通功能良好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让资源成为师生共用的资源。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残疾类别进行不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对于盲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声控体系;对于聋生,教师要将教学平台打造成视化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网络学习服务平台上享受微课,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微课进行学习。

2.加强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在加强微课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当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水平,促进传统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让特殊教育工作者认可微课这种教学形式。其二,要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他们的业绩联系起来,从而激励更多的教师对微课这种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加强教师对微课的重视。

3.加强微课主题的丰富性。在特殊教育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残疾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性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残疾学生也渴望进步,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这个精彩的社会。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教学的形式,通过信息教学资源的传递,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微课,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将微课植入到特殊教育活动中,能够让残疾学生更多地享受教育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微课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出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当代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微课的积极意义,利用正确的方法将微课融入到特殊教学实践中,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劳务分包管理范文 下一篇:审计知识点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