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园文化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3

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特色;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1 整体规划,打造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孟母三迁”的故事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真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看来打造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1.1 挖掘学校内涵,彰显学校特色。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学校应该在充分挖掘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更新,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教师、学生的成长,使校园环境达到美丽和谐,有特色。比如我校根据百年办学历史和古镇李庄风格,提出了“传李庄文化 导精彩人生”的特色,校舍建筑为仿古建筑,校园绿化美化彰显李庄特色和学校精神。

1.2 抓好阵地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1)充分利用橱窗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教室图书角、展示台、雏鹰争章栏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校园班级展示牌设置,各功能室的布置,教室走道布置,草坪的设计都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如我校的“海纳百川”、“和谐发展”、“风正心齐”等班名在学校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应运而生,既大气又意境深远;现在我校的走廊上悬挂有从李庄小学走出去的名人画像、抗战期间来到李庄的大师专家简历以及学校的艺术活动剪影等;草坪设计为“和谐包容、襟怀天下”彰显李庄人拨打的胸襟。

2 以人为本,形成特色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以校园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要树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内化、吸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高雅素质,最后上升为学校精神。

2.1 狠抓师德建设,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师风文献,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是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

2.2 规范学生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规立校现已深入人心。我认为应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蓝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主题班队会为载体,在配以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特色活动,让师生共同成长。

(1)学校开展的活动应主要以常规为突破口,以班、队、家庭为单位,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每年各重大事件、节日及李庄古镇发展活动为契机,做小事、品大德,养习惯、塑思想。特色活动创新开展,在设计每次队活动时,都要力图让所设计的活动或节目能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生动),深入浅出的内容(深动),感人肺腑的设计(感动),心向往之的信服(心动),行之有效的践行(行动)。比如,我校的特色活动主要有:我校开展的“小阵地、大舞台”活动,创新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模式;课前3分钟“唱出风采、诵出韵味”的主题活动,或诗歌、或名言、或朗诵、或古诗等,整个校园文化味浓;为提高教师素养,开展了“会前30分钟属于我”的交流活动;各班利用班(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如“走进同济大学”、“走进名人”、“我为学校而自豪”等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开展9个特长班培训活动等。

(2)特色教研,助推课堂教学改革。1)我校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古镇文化精髓,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抗战文化”、“李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地方教材;2)开展学科教学联动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由备课组长确定一个专题,主讲者由中心校、基点校教师轮流担任;活动在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开展;集体备课采取“个体提前备课,熟悉教材-集体研讨,形成框架-分散备课,形成教案”的程序进行;3)广泛开展教师间听课、评课活动。学校专门成立评课小组,运用新的理念评课,以此推动课堂改革,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4)同伴专业引领、榜样示范。让高年级老师为低年级老师上示范课,这样,让上课的老师重拾人教版低年级教材,更能站在另一个高度,重新审视教材,备出的课更成熟、更具针对性,对重难点的突破更有自己的风格。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2篇

一、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尤其对于学生而言,这磁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很多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打造学校文化,却收效甚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学生不思进取、无心学习,教师厌教、变相体罚学生,师生精神萎靡不振等。许多教育工作者很迷惑,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师生的精神面貌却没能振作起来。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在校园环境建设、教科研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正在加大,却唯独忽略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设。校园文化缺失是导致当前众多学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一个主要因素。

朱永新教授认为当前的校园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他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物表化,很多学校建得富丽堂皇,但只是一些建筑、图案,并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二是文本化,各种学校都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动力。三是标语化,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但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

二、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

1.理念文化建设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所在,是支配学校办学的纲领,是整个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全部价值的体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文化,就会铸就什么样的学校。具体而言,理念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以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例,坚守“酷爱读书、勇于探索、崇尚文明、追求健美”的校训,将学校理念文化融入校训中,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爱读书,读好书,是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和使命;勇于探索是国家和时代对下一代的鼓励和召唤;崇尚文明是学生品行的总要求;健美是身体素质的追求指向。整个校训表述完整丰厚,既浅显易懂,又意蕴深厚。不仅如此,学校还进一步提出对学生具体的行动引领和目标指向: 美——美出修养与特长;学——学出习惯与大气;玩——玩出健康与情趣;做——做出责任与奇思妙想。对教师的要求则是:形象——美丽地工作;学习——智慧地工作;合作——快乐地工作。办学理念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同时又具体细致,让师生能够充分地理解自己的任务。统一的文化纲领和价值追求,使得教职工之间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从而增强了校园活力和凝聚力。

良好的理念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融道德、境界、操守于一体,对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的心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2.行为文化建设

什么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的保障工程。俗话说: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在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该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赋予制度以丰满的灵魂,充分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学校的奋斗方向、为人处事的原则,把精神要求和具体的政策规定有机结合起来,让“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让师生在敬畏制度、纪律的同时,获得尊重和鼓舞,从而实现群体和个人的目标。

博兴第一中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创建于1952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不断践行“科学发展、规范办学、稳妥推进、居危思安、实干快上”的办学宗旨过程中,打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被评为全国学校文化建设金奖学校。由于学校以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主导,同时又因为学校位于董永的故乡,学校的行为文化便以“孝”、“敬”为特色,并结合时代精神,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师生进行“孝”、“敬”的伦理道德教育。这些活动不仅很好地践行了学校的理念,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从而感悟和深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贵在以人为本,积极引领,给师生指明一个方向,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最终让师生体验到“做对了事”,“做好了事”,“做成功了事”。

3.视觉文化建设

视觉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的系统,将学校理念、文化特质、价值取向、整体建设、办学特色、学校规范等抽象语意转化成具体符号,通过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营造出独特的学校视觉新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标识、象征图案、标准字、标准色等四十多个方面一百六十多个基本要素。视觉文化建设需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风格的统一原则;强化视觉冲击原则;强调人性化的原则;增强学校个体与尊重传统的原则;可实施性原则以及符合审美规律的原则。

常见的校园视觉文化的表征有学校名称、学校校徽、校牌等。以学校名称为例,有学者认为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各学校名称之间要有差异性。名称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根本的标识。学校的名称一旦确认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在确定或更改校名时要特别注意。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课堂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注册网络域名或许有利于将来学校网络化的发展。其次,校名必须与学校形态条件相符合。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在办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第三,学校的名称最好简单易记,最好是4~6个字,要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避免歧义,如实验小学就可称为实小。如果有相应的英文名字,最好选取简洁易懂的词汇。

另外在一些看似很小的东西上,也能体现学校的视觉文化。比如名片、信封、信纸、便笺、文件夹、档案袋、纸杯、作业本等印上学校标志,就能提高视觉效果。整齐划一的办公用品不仅有利于学校管理,还能够彰显学校的条理性。邀请函、标识伞、包装袋上的视觉文化,能够通过小细节向社会呈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别具特色的校服、班服也是视觉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的比赛(竞赛)中、校庆或者文化周、家长周中,这些明显的视觉符号,能够很好地展现学校的特色。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有诸如校车的外观、标志符号指示牌、宣传栏、海报、学校网站、微博、主页的版面设计等。

4.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是学校的隐性教育因素,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能对师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突出体现在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除了要以“六化”为基本要求,即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以外,更要从学校育人目标出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主题性。环境文化规划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即对学校功能区进行规划,并根据相应氛围要求,确定文化建设的主题,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积极倡导“爱心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营造爱的氛围,学校自筹资金,将三座教学楼和校园的各个角落整修得和谐而别致。无论是由该校教师自行设计的名为“托起明天”的“彩烛群雕”,还是那名为“爱”的雕像,强烈烘托出“爱心校园”的主题。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鲜花、绿草,校园西侧的欢乐角和“小小动物园”,更为校园增添了几份动感与灵性。正是这种温馨愉悦、爱意浓郁的育人环境,实现了教育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3篇

文化引领,创建优质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办学宗旨,以构建“敬业、勤奋、活泼、和谐”的校风,“高尚、博学、严谨、善教”的教风和“乐学、合作、自信、进取”的学风,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该校确立了坚持以先进的现代文化为引领和德育实践活动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四成”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了“幸福成长、立德成人、激励成才、合作成功”的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教育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育方式由被动型、管教型、接受型向自主型、合作型、养成型转变,活动实践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课程由活动型向序列化、校本化转变,评价由功利型向综合型转变;“推进六化进程”:即理念现代化、教育全员化、课程校本化、校园文化人文化、实践养成化、评价多元化,实现“学会做人重立品,学会学习重善学,学会创新重发展”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在基础中创新,在继承发展中追求创新,在多元融合中创新,在个性差异中追求创新;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在未来成长中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

文化理念,成就特色校园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在图书馆,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因地制宜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环境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特色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风、教风、学风有新气象、新面貌。

文化工程,塑造一流校园

“入心”工程 第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营造校园文化工作氛围。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做好校园文化“三墙”(校园外墙、楼体外墙、班级内墙)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二是积极组织创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示范校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二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月、纪念日组织师生参观县及周边县(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

第三,大力开展现念教育。一是开展现代文化引领入脑、入心活动。二是利用政治理论集中学习时间,广泛开展“奋斗改变命运”等活动。三是开展系统层面的“去极端化”文艺汇演等活动。

第四,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在课堂内,落实好每学年不少于10-12个课时的民族团结教学目标;在课堂外,有针对性地打造“民族乐园”等教育基地,开展“民族与民族习惯卡片猜”、齐唱民族团结儿歌活动,把民族团结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第五,抓实家庭教育。一是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级培训机制,落实“联席家长会”制度。二是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绘画展等活动。

“盘活”工程 第一,校园广播响起来。采取“教育为主、文化为辅、环境熏陶”的方式, 组建好学校的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作用,给全体师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表现风采的大舞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广播节目使用汉语言播放,营造双语环境。另外,将学校上下课铃声统一换成世界名曲、爱国歌曲,每隔三个月更换一次,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启迪心灵。

第二,校园文化靓起来。一是选读儒家经典,使之成为师生和家长相互编织的精神家园。二是开展“好书大家读”“书香班级”等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开放式阅读与课内精品阅读相结合,每班每生订制一本班级学生喜欢的图书,在教师指导下,在阅读课上共同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让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汲取知识的精神养分,增加孩子发展的创新力量,增强学生们的道德力量。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月促年,通过1月环保教育月、2月传统民俗教育月等,结合艺术课、体育课、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艺术队、运动队建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好书法教学课程,在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强化书法教学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三个能力”等。

认真组织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小型、多样、分散、适合学校场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内容丰富,有武术健身操等,打造该校体育精品课程。大力开发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们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并在每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艺术节上,提供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该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强基、固本”工程 第一,发挥学校群团组织作用。健全少先队、团组织等,鼓励各校打造社团组织。在学校形成以党建促团建、以团建促少队建设的组织体系,形成全方位教育格局,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一是按照《温宿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处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做好教学计划、实施、指导等工作,防止“”和宗教思想的渗透,创建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该校打造校园“六大文化”,全面发展,彰显个性树立特色。学校通过打造高雅温馨、怡情益智的校园环境文化,做到“五美”:班级文化美、楼道文化美、墙壁文化美、厕所文化美、教师办公室及各功能室美;打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精心设计创作校训、校规、校徽、校旗、校歌,使其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打造细小低实、朴实清新的校园行为文化,培养广大教师的“十心”(忠心、爱心、匠心、童心、虚心、清心、公心、痴心、耐心、雄心)师德,加强学生“四种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良好生活行为习惯、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打造主题鲜明、启迪灵魂的校园活动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打造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校园课程文化,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努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开发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打造严谨规范、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把管理和思想认知、激发动机、情感内化、有效激励结合起来,逐步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章程、校务管理制度等,做到管理科学、规范、人文、精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校落实四个“还给”,达成四重教育境界,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教育共同体的“精神乐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这也将成为该校“建设以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工作长期努力的方向。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4篇

1.1着力构建“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核心理念,树立师生排头兵角色

为体现“科学发展”和“以人文本”的深刻内涵,我院一是制定了“安全、质量、能力、和谐”发展方针,把飞行安全作为第一生命线,努力确保飞行教学训练安全;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飞行员作为首要任务;三是凝聚了一股“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精气神,坚持弘扬“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奋斗理念,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提倡“亮剑精神”,形成一股打不垮、斗不败、锲而不舍的斗志,树立“尖兵、尖刀、尖韧”的排头兵气质。

1.2秉承民航“黄埔军校”的历史传统,促进师生创先争优

始建于1928年的新津机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亚太地区第一大机场,由于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中美人民联合抗日的重要空军基地而闻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诞生了培养中国民航飞行员的“黄埔军校”。我院建校50多年来,除了为我国航空事业培养了5000多名飞行人才外,还为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培养了80多名飞行人员。目前,我院积极打造飞行培训的硬环境和软实力,一是有一个独立的训练机场和配套的教学保障设施以及完备的保障系统;二是有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飞行教师队伍,创始和弘扬了享誉民航内外的“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的“九字经”教风;三是在提升硬件、优化师资的过程中,率先开设了私人飞行驾驶员培训,成为国内声誉最高的私人飞行驾驶员培训基地。为充分诠释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对我院“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题词,我院教职员工不断创新、不断挖掘新津机场的历史荣誉和文化积淀,激励教职员工对机场历史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1.3确保飞行“安全可靠”的第一生命线,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我院立足飞行实际,将飞行安全作为永恒的追求,在教学训练中,将安全提倡为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效益。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加强一发挥”的基本思路,总结了“五抓五防”的工作举措,确立了“三反四谈”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制作了航空安全宣传帖,在分院教学楼、多功能厅等场所悬挂宣传标语,时时处处提醒师生员工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在视觉效果上达到安全建设的目的。同时开展安全征文比赛,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重视,营造更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二是在我院网站及训练一线等重要位置悬挂、张贴“航空安全自愿报告”表,以杜绝安全隐患。三是编写印发了《安全信息通报汇编》,希望“以史为鉴”,通过揭伤疤的方式,将飞行中存在的诟病予以披露,时刻以真实鲜活的案例警醒教育学员。四是开展了“安全明星”标兵的评比,通过树立先进的方式,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学、超、比、拼的良好氛围,把安全理念、安全效果和安全教育融为一体。五是实施风险管理,依照SMS建设要素的要求,充分利用SMS体系核心风险控制对安全进行管理,以此促进分院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持续安全目标。

1.4坚持践行“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造就高素质飞行人才

我院以“以生为本、以文化人”为育人理念,坚持“重教、严管、善待”的育人方法,围绕“精飞行、懂管理、善经营、有责任”的育人目标,一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飞行示范周”、新生入学教育、教师节感恩等活动,先后重点打造了“新生入学第一课”、“翔宇”飞行大比武、“天鹰”杯飞行知识演讲赛、“安康杯”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飞行事业、热爱母校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二是加强教育引导,针对国际国内的各类敏感事件,积极做好学生的正面引导工作并把爱国和练好飞行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不去游行去飞行”的口号。三是发挥分院的人文关怀,坚持为每位学生赠送生日蛋糕和印有学生自己照片的马克纪念杯。四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心理干预咨询中心,编订了《新津分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手册》,建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停飞学生和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是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学员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我院先后组织飞行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看望慰问残疾儿童,开展“一日帮厨”等活动,同时与周边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1.5努力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助推落实内涵发展

新津分院党委深刻领会十精神,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创造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为目标,一是在分院营造“团结稳定、民主法治、勤政廉洁”的政治氛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始终保持广大师生员工政治时势学习不断线,组织党员和干部专题学习和讨论,达到各尽所能、人心思干、事业有成的政治追求;二是树立“环境优美、人际融洽、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的和谐校园理念,以“公民道德活动月”、“院风院纪宣传教育活动月”为载体,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是制定了“以安全论成败、以质量论英雄、以贡献求支持、以业绩求发展”的人才评价标准,秉承“全面进步、全员发展”的思路,实施了飞行教师业绩考核,开展了“最佳安全质量大队”评选和“安全明星”、“质量明星”、“管理明星”、“服务明星”、“学习明星”的评选,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员工的士气。目前,我院“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比例大幅提高,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形成了“比学习、比技术、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2全员参与,积极推动,创“飞行教育文化”建设之佳绩

分院党委始终坚持“铸飞行特色、创文化品牌、育一流人才”的文化建设方针,通过行之有效的历史文化教育、安全文化保障、可靠育人体系、坚定政治立场、协调环境因素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建设保障体系,达到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喜人的佳绩。自2007年以来分院已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全国“民航文明单位”是民航首批授予单位,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民航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分院机务工程部和飞行二大队还获得了中华总工会的“工人先锋号”部级奖励。自2007年以来分院获得的主要荣誉: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航“先进女职工组织”;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航“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工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全国民航“模范职工小家”;2008年直升机救灾小组获全国民航“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机务工程部被全总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民航文明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民航“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飞行二大队被全总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此外,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顺应时代潮流,以倡导低碳生活、打造优美环境作为绿色分院理念,大力建设园林式校园,使校园的绿化、美化、信息化、人文化得到同步的改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和行业特点的人文景观,呈现了第一分院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雅厚重的文化底蕴。综上所述,建设具有民航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丰富了“团结奉献、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优质安全”的分院精神,保证了教学方针和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为飞行教学事业的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分院的发展内涵,为分院各项工作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规划;环境特色;文化意识;文化脉络;交往空间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existed question of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urrently,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fter that,taking the campus planning of the HuangLongshan part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hese aspects such as how to create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continue the cultural venation of the original campus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communication space which is able to create strong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of promot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effect in campu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campus planning;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awareness;cultural venation;communication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79-03

1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建、改建、或新建等加快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由此掀起了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然而,我们注意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过多注重满足教学、办公和生活等功能要求的硬件环境,而对于校园文化、交流方式等软件环境很少或没有深入地考虑。但是,这些软件环境对于大学整体个性的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体系来实现[1]。为了使师生能在学术交流更广泛、学科渗透更浓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高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宜人环境。

2 当前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空间的有机联系

自1933年《雅典》制定以来,功能分区逐渐深入人心,严格的功能分区能使整个校园的规划结构清晰,但却制约了师生对各功能区的合理和充分使用。首先,它使得校内各功能区相互割裂,造成校园结构分散以及空间和设施的严重浪费。其次,把满足功能要求作为主要目的,在各个明确限定功能的区域师生的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这种缺乏偶然性的空间是缺乏活力的。功能划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各功能分区之间能够保持柔性的衔接,或许能使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培育。

2.2 缺乏师生交往的空间

校园生活是一个复杂而随机的过程,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要考虑设置交往空间。根据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不同,交往空间小到师生日常交往需要的适宜小环境比如在一棵树下、凉亭内等安排适当的座位供师生随时使用,大到中心广场、图书馆等场所。台湾大学黄世孟教授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评价校园交往空间:“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然而,许多校园规划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师生创造相互交流的空间场所,没有为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提供条件。

2.3 缺少文化氛围的营造

新规划建设的大学校园,由于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导致设计师往往缺乏充足的分析和盲目追求建筑与空间风格的新颖,形成大量尺度、风格等与校园不相适宜的建筑与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应体现在各建筑之间围合所形成的群体空间尺度宜人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传承和融合,而不是单个建筑的标新立异。同时,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设计师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整齐划一的宿舍、苍白的色彩、狭窄的人行道、追求时尚而没有文化底韵的教学楼等等,无不反映设计者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漠视[2]。

3 校园规划建设中环境特色、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生活设施等组成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师生精神面貌等组成校园精神环境(即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对师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塑造作用。

3.1 校园规划建设中环境特色的重要性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舒缓压力、启迪思维和激发灵感。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使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创新和勇于开拓。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先生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3]

3.2 校园规划建设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历史人文精神或专业办学特色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4]。师生通过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北京大学未名湖等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可以逐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中,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特殊的熏陶感受,并进而内化为信念,激励师生积极上进,这便是创造校园文化空间的积极意义[5]。因此,在高校校园规划时,为了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应通过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地等的设计,在视觉和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

4 武汉工程大学黄龙山校区规划实例

4.1 校园建设现状及基地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0.58hm2(1587亩),此次黄龙山校区规划用地范围为流芳校区北部新征用地(如图1)。黄龙山校区占地26hm2,位于现状流芳校区北侧,与流芳校区隔武黄高速相望。校区北枕黄龙山,南临武黄高速公路,西邻一工业厂区,东至高新一路穿山隧道。校区用地范围内现有较多破旧的民宅,有些正在拆迁。用地范围内除两口池塘外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如图2)。

4.2 校园规划总体构思

4.2.1 营造特色鲜明的宜人环境

4.2.1.1整体性、标识性的建筑空间环境

考虑湖北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湖北地区建筑所独具的荆楚风貌;同时,在校园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强调各单体的个性化设计,着力打造新的标志性建筑群。为突出综合型大学的特点,在建筑单体中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手法;同时,各建筑采用相同的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立面风格,各建筑间用连廊相连,加强建筑群的气势,突出建筑群的标志性。

4.2.1.2有机延续的生态网络

在设计中,为了实现黄龙山校区和原流芳校区在景观上的良好过渡,我们围绕“公共教学楼艺术学院组团楼群核心”,构建中央生态廊道,达到新老校区景观的有机延续(如图3)。同时,结合武黄高速公路绿化带和黄龙山绿化组团构建黄龙山校区生态网络。

4.2.2 延续校园人文脉络与肌理

由于被高速公路阻隔,规划中如何将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规划构思的重点。规划中,我们将流芳校区的人文景观轴线延续到黄龙山校区,使之成为两校区联接过渡的脉络;同时,通过有序的组合与划分,使黄龙山校区的功能融入整体构图肌理,并与流芳校区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质等肌理相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上,通过“一轴一核多心”的规划理念延续校园脉络与肌理(如图4)。“一轴”为贯通两校区的人文景观轴。“一核”是指由滨水游园及防护绿带等组成的中央生态核。“多心”是指将若干建筑组团围绕着校区“一轴一核”簇群式发展,是以生命体细胞生长的方式推动校园的逐步成形。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便于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系统,有利于增强校园环境的识别性、适应校园环境分区互动性以及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4.2.3 构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顺应高等教育从以往单一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趋势,校园内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也应由课堂向室外空间拓展,这种理念应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本规划构建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核心绿化区;第二层次是建筑组团之间的绿地及各交往轴;第三层次是建筑组团各部分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各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为师生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场所。

4.3 校园规划整体特色

4.3.1 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特性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黄龙山校区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将人工环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为此,本规划采取的设计手法是:首先,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充分利用黄龙山山体景观背景,对内部池塘保留并进行局部改造,透山露水。其次,设计空间廊道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教学组团空间呈现出咬合之势,二者之间达到了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效果(如图5、图6)。

4.3.2 有机整合、系统合理

本规划按照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布局规划等,不仅仅着眼于校区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着重考虑新老校区的脉络延续以及校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脉络肌理联系、内外功能组织、道路系统组织和景观格局等方面,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肌理、衔接互动的功能分区、结构清晰的道路系统等特色,力求使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以及周边城市环境良性互动、有机融合。

4.4 校园规划建设中彰显的校园文化

4.4.1.校园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工程大学的发展像其他高校一样都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有形无形的“痕迹”,这些“痕迹”既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无形的烙印,还包括以建筑与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或独特的校园风格。然而,人们只有通过镌刻着不同时代学校发展轨迹的校园建筑和环境,才能直观感知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产生深刻印象[6]。黄龙山校区规划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通过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和标志性符号并将校园人文历史发扬光大形成新时期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传承与发展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建筑组群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建筑群延续原有流芳校区的建筑组群形态,采用了开放式的院落组团形式,实现了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折射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校园文化。

4.4.2 公共空间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设置地下通道使黄龙山校区与流芳校区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和车行系统,使两校区得到了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在黄龙山校区内部,公共空间的活力体现在:(1)公共空间设在人流的必经之处或人群较多的教学楼群周围,并采用宜人的尺度组成丰富多变的序列,形成多样化的趣味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7]。(2)建筑趋向组群化,以便于各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师生在这样的场所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8]。

在校区内部,设计不同主题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群三面围合,面向校园主干路,设有以“务实”为文化主题的半开放庭院空间;以“青春”为文化主题,在校区北部设置体育运动场地,在校园入口处设置亲水平台和滨水小游园,从而组合成不同尺度和形态的开敞空间。这些多样化的空间为师生的交往提供了宜人的场所,为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创造了条件。

4.4.3 多样化交往空间体现“以人为本”

本规划本着为师生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学习环境的目的出发,注重拓展除教室、宿舍等正式场所以外的室外交往空间,比如建筑外部空间、绿地、滨水地带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满足多样化的交往需求。例如,在黄龙山校区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了中央核心绿化区与体育运动区组成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教学区中央核心绿化区等功能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要求,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5 结 语

为增强校园的归属感和内聚力,需提高校园建筑和空间的整体性和标识性,加强校园景观绿化的个性化和多功能设计,着力打造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同时,校园规划的文化观念应在校园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校园规划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合理空间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基于校园所在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背景,对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人文气息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倩,陈建. 非物质性要素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 中华建设,2008,(7):38.

[2] 王刃. 析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发展趋势[J]. 中外建筑,2006,(03):45-47.

[3] 朱九思. 大学生命的真谛[M]. 高等教育与研究,2000( 5).

[4] 张先玲. 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34(1):172.

[5] 梁礼明,芦峰. 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刍议[J]. 中国西部科技,2008,07(09): 82-83+12.

[6] 刘军,于立凡.传统校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 (12):74-75

[7] 曹书乐,陈铭. 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的生态化-人文化社会化问题――以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校园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8,4(24):42-43.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味、弘扬校园主旋律、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

一、物质文化建设,承载文化理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校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

二、制度文化建设,彰显文化个性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精神文化必须得到制度文化的支撑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学校各项制度的。学校制度文化必须在遵规律、守法规的基础上,彰显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个性”。

民主管理制度文化,是我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一是班级民主理事会制度。班级议事会是指在尊重班主任有充分管理权的前提下,对班级管理的常规事务、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审议、决议、执行的组织,是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协调、合作的平台。二是家校校讯通卡制度。学校通过校讯通,固定内容有每周班主任寄语,包括离校时间、到校时间、一周表现、下周要事、作业内容等,还有孩子的离家时间、在家表现、家长寄语等。三是周周反思制度,要求家长和学生对每个周的学习和行为活动进行总结,学生们在总结、反思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感激。

三、精神文化建设,深入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提升、凝聚的功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我校让独特的“三风一训”成为落实这一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我校的校训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热爱生命、终身学习”。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学校是引发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校以“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为校训,就是要让学习活动成为润泽人的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品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就是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学习中提升!

校训的内容确定后,还要把其精神实质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加强学习,让师生了解、体会校训的丰富内涵,使这二十个字牢牢印入每个师生的头脑中;其次,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围绕校训的落实而展开,这促使师生对校训由认同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再由实际行动内化为内在品格。这一校训不仅能激励和劝勉现在在校的师生,而且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这个校园仍能将这一校训铭记在心,成为鼓舞一生的座右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所学校的精彩在于校园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在于生命理念的尊重与执行。我们将会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实施文化熏陶战略,打造学校特色文化,让校园文化荡漾在师生生命的微波里,尽情书写学校的精彩,事业的精彩。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 关建国.论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 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 教材 教法,1997.

[3] 孟韵.校园文化氛围与素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9.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校园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

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充分实现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就业。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臻美臻善,日进日新”的校风,秉承“尊重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找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促进校园文化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攻坚,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服务阜新经济转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支撑,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办学活力”的特色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原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融入企业精神,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企业的文化精神的融合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积极的认同。

二、引入企业文化,构建规范标准的专业实训氛围

加快企业文化的引入。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室文化建设,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氛围之中,在校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染,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学生打造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三、对接企业管理,打造人本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

管理与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力求各项制度既体现积极、先进的文化价值,又能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规章融入到制度文化之中,让全体成员共同认可,使各项制度能起到约束、激励作用,促进师生自觉地由他律内化为自律。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并落实到具体行为。实习、实训时把企业生产、管理的规章融入到制度文化之中,特别注重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四、提升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育人活动

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创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本着特色鲜明、多样性、创造性和品牌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地域及学校发展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德育品行课进校园活动等,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场文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为将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融入优秀企业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是实现环境育人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容校貌、学校的规划、布局、布置、绿化、美化等要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校文化中的企业元素和职业特色。创设新型育人环境,把校园打造成与“职”相联,与“企”挂钩,与“岗”结合的文化校园,尽可能在校园环境中凸显企业的需求与文化。通过安全环境、时尚环境的建设,营造安全、和谐、专注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六、深化职业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8篇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论文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育人提升项目“高山榕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保护”活动为例,阐述如何依托“雷阳文化”精神,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特色校园文化;雷阳文化;育人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背景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建设主旨明确、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合适载体的设计与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渗透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去,指导和引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结合本地特色,深挖本土文化

岭南师范学院前身雷阳书院于1636年创办,有着300多年的办学历史,同时有着100多年的师范办学历史,雷阳先贤“三陈”著名学者陈瑸、陈昌齐、陈乔森曾任书院掌教,学校与所处雷州半岛的雷阳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雷阳文化是雷州半岛地区的一种气质,是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师范教育的魂,是学校在培养人才中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牌品牌,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时,使雷阳文化回归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现实中来,才能激活雷阳文化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基因。高校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首先体现在育人这个核心职能上,高校的育人功能既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中,又体现在隐形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传播、研究和创新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雷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根本就是要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依托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成长需要

只有建立起与教育教学水乳融合的校园文化,注重雷阳文化与学科专业教学的结合,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在岭南师范学院,处处都能感受到浓厚的雷阳文化的气息,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如春雨润物无声,其中,古榕文化广场是学校承载“雷阳”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大亮点。雷阳书院纪念旧址位于美丽的古榕文化广场中,古榕广场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缩影,广场有七株高山榕,都有近百年的历史,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有一种铺天席地的气概,高山榕与广场的书院石坊、《府书院记》碑文、“三陈”牌墙、“百年师范”印章,共同展现了“崇德厚道,匡时济世,阳刚有为,追求卓越”的雷阳传统文化魅力,展示了岭南师范学院人“自强不息、兴学育才、创新强效”的理想追求。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专业特色为依托,以古榕广场为平台,开展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该特色活动把教师精力引导到育人上来,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实践、创新和成才成长上来,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深化了校园文化的学术内涵,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功能,增进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品质,传承和创新雷阳文化,从而促进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

二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措施

(一)依托专业特点,结合第一课堂,加强学风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要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其内容、途径、形式和侧重点都应该结合主体也就是学生的专业特点,各展其优势,才能有更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崇尚科学、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风,与教风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志愿活动利用专业优势与所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知识,将榕树的气生根引入地下,为高山榕提供更专业化的保护;设立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利用专业知识为校园绿化、规划种植管理提供建议,开展相应科学研究。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将古榕文化广场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专业化实践教育有效载体与基地,通过定期经常性的活动开展,以专业知识引领,有意识地把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激发专业认同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本专业的优势,巩固专业思想。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增强了自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了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和团队协作的品格,提高了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社会适应能力。

(二)依靠专业教师,延伸第一课堂,加强教风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应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注重言传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和品格去教育、影响学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水平。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积极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该活动组建了导师团队,先后共有6位博士教授,担任了该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指导老师。导师们亲自参与了志愿服务文明岗的指导工作,指导技术小组调配榕树气生根生长液,还指导学生展开了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充分的体现了在活动中,是如何将专业的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既坚持了专业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投入到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当中去,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与学生互动少的局面。

(三)扎根学校本色,实践第一课堂,加强校风建设

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引导教师“爱校、爱岗、爱生”,在活动中加强了教师的工作作风、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通过打造平台引导学生“爱校、爱学习、爱专业”,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为校园绿化、规划种植管理提供建议,对乱挂乱贴的横幅和海报等遗留在树木上的铁钉、铁丝等进行清理,为校园植物挂牌保护,参与校园建设,使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校风同化。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的口号是“爱我岭师,把根留住”,古榕广场现在是专业化实践教育有效载体与基地,是每年新生入学后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毕业校友感恩母校的共同精神家园,志愿服务队每天定期在区域开展文明执勤,保护古榕,宣讲古榕的历史与生态习性知识,宣传雷阳文化精神,感悟我校百年师范、人文昌明的悠久历史,增进了校师生的校本情怀,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与努力学习、工作的热情。

三特色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

实践证明,贴近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专业为依托,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实现育人目标的高度来操作实施,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高度一致,倡导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雷阳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具有显著的育人成效。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将校园景观、专业特色和校训精神相结合,特色鲜明,体现了独特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风、教风、校风,将教与学紧密结合,有效激发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一)科研创新增强学习实效性

高山榕生态环境研究和保护志愿活动设立榕树气生根导根法和种群生态习性研究课题,并组建专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应用,根据专业方法开展古榕气生根的诱导快速伸长的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申请了古榕气生根诱导相关的国家专利一项(申请号201220036038)。

(二)打造创新第二课堂的新局面

通过活动平台,在专业教师的积极指导下,学生们结合专业兴趣和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的实践,参与了“挑战杯”课外科研、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每年都获得了全国的奖项,成果累累,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60%参与了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以学生第一人称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30篇。学院学习风气良好,学生考研及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学校学风建设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考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者:覃静君 邸聪聪 郑侯锦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艳.浅析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打造和谐校园文化[J].企业导报,2015,(6).

[2]安媛,王晗.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互动关系[J].科技视界,2014,(1).

[3]王金宝.地方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4]王月芬.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5]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4).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9篇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是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宿迁学院是2002建立的地方高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院学子十箴规”是2015年学校出台的劝学劝进的励志语录。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十箴规”的内容、做法、成效、启示,探讨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如何展开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十箴规;启示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传承着文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展现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是可以透过该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展示出来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学校培育好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本科办学历史不长,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校园文化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运行,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塑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现状

(一)拥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食堂等也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部分。另外,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术楼、体育馆、校内广播、宣传栏也属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它们用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示这一所高校的独特气质和良好形象,让师生能够即时、直观地感知校园文化内涵,与高校特有的精神内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拥有新的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建设效果显著,给当地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校园制度文化起点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自身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保障。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都属于校园制度文化的范畴。一个高校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秩序,就必须制定出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与引导在校师生的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时俱进,起点高,结合师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得到了提升。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是高校独有的精神理念和特有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和打磨而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其主要是以大学的校级领导、广大师生的精神观念为表现形式。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中采众家所长,因此在沉淀与打磨中得了速度的提升,进展地扎实有效,拥有校训、校歌、校徽等外在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也拥有特定的校园师生价值观、精神气等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

物质文化建设是外在的、直观的、成效显著的,因此大部分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而校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因此需要时间沉淀的与积累的。这需要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而被广大师生所接收地校园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而能促使广大师生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优秀的氛围。

(二)把校园文化培育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

校园文化活动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主要形式,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大学生。辅导员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的职责,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处处看到辅导员与学生的身影。高校校园文化培育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也要同时重视大学校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他们拥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也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是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意识和娱乐化倾向突出。

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娱乐活动,这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层次比较低。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师生课外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娱乐性较强也较吸引学生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校园活动中文化层次低,过多强调娱乐活动,导致校园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教育性,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对校园文化建设中互联网的深刻影响重视不够。

国家早在2004年就指出,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快速便捷网络工作发展,校园师生交流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今天,更加要重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这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三、宿迁学院学子十箴规内容、特点、成效

(一)《宿院学子十箴规》既是对我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明确要求,也是劝学劝进、鼓励学子成人成才的励志语录。

十条箴规涵盖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习指导、生涯指要等多个方面。遇到老师问声好,做人感恩最重要;人际和谐互谦让,班舍文明齐打造;教室会场图书馆,手机静音环境保;迟到早退和旷课,恶小累积比山高;违章用电危害大,夜不归宿险如刀;考试作弊和斗殴,违法乱纪不可饶;生涯规划定目标,就业创业与深造;英语四级大一过,成功考研路不遥;绝不挂科是底线,全面发展是王道;大学四年莫虚度,成人成才传捷报。

(二)《宿院学子十箴规》以劝勉为主,辅以警示,导向鲜明、针对性强,且文字简要、合辙押韵、便于记诵。

此次十条箴规的,旨在让学生“诵于口、铭于心、践于行”,从而实现“修身立德、强化自律、精进学业,立志成才”的育人效果,使众多学子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校园“软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以学生为主体,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三)《十箴规》出台以来,学校通过学校广播台、宣传栏、学院《宿院青年》微信公共平台、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广泛传达信息

全校各年级各班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使得《十箴规》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得学生熟知,并积极践行,在学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学校还以漫画、宣传片、海报等学生更受欢迎的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了解、熟知、内化、践行的氛围,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的建设狂潮。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对策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在校园文培育的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

2014年要求在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与引领,是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正确方向,《十箴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启发,从“细”着眼,从“小”着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浅显易懂,便于领会与传播。

(二)结合自身,准确的定位,这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建校短,底子薄,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拥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是关键,而如何拥有这些良好的风气,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学目标、办学特点来给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宿迁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自身的特点,以良好校风、学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三)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不断创新特色校园文化。

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品位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不断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包括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表现形式的创新等。《十箴规》是文化培育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具体化,形成十条箴规,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

(四)要利用好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高地。

当今的校园文化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境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人们的思想也深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人们信息的获得也是多元渠道送达的,新媒体在当代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是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与发散地,高校引领着先进的文化潮流。校园文化培育更加离不开网络这个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最大化地传播信息,最大化地对师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浇灌,最大化地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十箴规》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化地运用好了新媒体的作用,使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师生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五)校园文化形成中要贴近学校办学定位、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师生生活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程活动外,也要重视校园大师的养成,重视科研与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娱乐与文化相结合的有效方式。釆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的教风、学风、校风,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使学校全体师生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结合各种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特色文化培育需要全方位的,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校园文化的培育是有长期性的、艰巨性的,任重道远。只有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成熟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凤凰飞上枝头,才能创办家长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本科院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也只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全员认识、全员参与,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创建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王倩 单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生.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10).

[2]王霞娟,王守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第10篇

(一)推进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约束,经常被企业考核扣分甚至被淘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匮乏,平时学生在校只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没有一个与企业相接触的机会。一旦毕业走入企业,学生很难感受到企业的生活氛围,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无法达到安心就业的心态。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企业。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收集企业文化的成分,把企业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中职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慢慢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这样,中职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二)加强中职学校特色兴校的需要

中职学校应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职”味更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让学生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招生、就业、德育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增强家长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推动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发挥特色兴校效应,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促进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初中毕业生,上中职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相对而言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勤奋,学习欠主动,自觉性不够,厌学情绪浓,生活和行为习惯尚需加强,且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使中职学校逐步发展壮大。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提高中职生的自我价值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样会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热情。所以,中职学校在以“职业”为核心的校园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增强中职生的求知欲望

中职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而且增强了学生强烈地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课堂知识,寻求课外知识,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求知欲望。有了如此心态的中职生就不会在就业的道路上裹足不前了。

(三)搭建中职生的个性平台

中职学校应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如“‘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大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这些课内外活动,不但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而且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是教育者引导,但实施者是学生。我们的学生都很聪明,关键在于教育者如何正确引导。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技能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从而为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开设了美术、电脑、车工、电工、演讲、书法、绘画等10多个兴趣活动小组,接纳每一个有兴趣的学生。这些兴趣小组给予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使学生具备了多方面的才能,以后适应现代社会就游刃有余了。总之,中职学校要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优势,从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才类型塑造、就业创业方面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上一篇:先进技术范文 下一篇:数字职业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