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3

先进技术

先进技术范文第1篇

网络以其迅速、便捷、互动等特点,为传播先进文化增设了一条有力的新途径,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增添了一个有效的新平台,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了一个有益的新空间。网络新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新变化,网络是个好东西。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会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也产生了一些过去所没有的负面问题,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恶搞”、网络谣言、网络信息垃圾,以及对网络游戏过度开发所形成的“网瘾”,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在不同程度上扰乱人们的视线,败坏社会风气,挑战法律道德,有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又必须积极地加以管理与引导。

针对网络的两面性,对其要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中加强管理引导,或者说,要在加强管理引导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二者不可偏废。这当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按照同志1月23日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尽管网络技术属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先进的网络技术只有用来传播先进文化,才能形成先进的网络文化,才能最有力的造福社会与人民。倘若不传播先进文化,而是热衷于传播色情、暴力、谣言等污七八糟的东西,那就只能形成落后庸劣的网络文化,有害于社会与人民。网络技术是个手段,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也可用来传播落后的乃至反动的文化,决定网络文化是先进抑或落后,是其传播的文化内容。我们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核心就是要紧紧抓住“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技术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只有与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先进的技术如果背离先进文化,则有可能被误用。鲁迅在一篇随想录中说:“可怜外国事物,一到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无不失了顔色。美术也是其一:学了体格还未匀称的画,便画猥亵画;学了明暗还未分明的静物画,只能画招牌。皮毛改新,心思仍旧,结果便是如此。至于讽剌画之变为人身攻击的器具,更是无足深怪了。”鲁迅这里讲的是学西洋画,不可把学来的技巧,用以去“画猥亵画”,“变为人身攻击的器具”,而应记住美术家“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努力用新技巧去表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今天,我们把西方先进的网络技术“拿来”,也切不可“皮毛改新,心思照旧”,用它去传播色情、暴力、虚假等腐朽落后的东西,仍然“落在黑色的染缸里”,而应用以传播先进文化,宣扬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真正发挥先进技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

即使是我们自已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正确的运用,也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当时远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当时西方人从我们这里“拿去”后,正确地运用,将其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以至反过来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他们制造的洋枪洋炮来打落后了的我们。而我们呢?如鲁迅所批评的,“火药只做爆竹,指南针只看坟山”,并未能在促进生产发展与社会前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先进的技术,一定要正确运用,一定要灌注先进文化。游离先进文化指导的误用,不仅不能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而且会窒息先进技术的功能。网络本是当代最先进的信息工具,用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修养,促进工作,而我国的众多网民,却只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上网就是玩游戏,类似“火药只做爆竹,指南针只看坟山”,以至一些青少年染上“网瘾”而不能自拔,使网络异化为一种毒害青少年的玩具,这种误用也是源于先进文化的缺失。

先进技术范文第2篇

一、申报条件:

申请单位应为本市企业,且签有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或并购海外研发机构的合同。

二、重点支持领域:

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业。

三、申请要求和方式:

1、项目研究期限为*年6月30日。

2、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课题,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3、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市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5、根据课题制要求、本市申请者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栏目,在线申请填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年版),在线打印后连同附件材料报所在单位审核。所在单位应认真审核,如实填写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并在规定时限内送交钦州路100号2号楼2楼*技术交易所国际部。所有递交材料应认真审核,保证其真实性。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

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先进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学技术;推广;增效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市场冲击这国内市场的各个方面,我国农业也面临这新的挑战,农业生产方式、增长方式等都向新的方向发展和转变。在这样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竞争下,只有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进步,才能提高我国农业在的生存力合竞争力,但是作为潜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开来,才能真正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才能真正让农民受惠。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是指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技术措施和科技成果,采取一定的方法推广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中去的一系列工作,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潜在生产力变成实现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农业科技推广作为把技术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其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创新的过程同样重要,面对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程度底、科技转化周期慢的现状,开拓农业科技推广新局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我国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始,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急需加强。机构改革中很难避免不出现了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某些方面的问题,比如人员混岗,仪器瘫痪等;上级权力的限制也使得基层成员在研究开发中没有自主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混日子度日的心理,而且由于这些岗位的待遇和补贴不能及时下放,使得大量专业人才流失,出现人才断层的现象;另外在推广经费上处于勉强有钱养兵,但却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下乡推广经费往往也不能保障。

2.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滞后。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而一些新技术无法推广,一些新品种也无法传播,政府财政上的无力支持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基层研究设备的落后。政府拨出的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足是导致科技推广设备的落后的直接原因,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一些乡镇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站不但缺少推广工作的相应设备如土壤养分速测仪计算机等,而且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其研究水平还停留在传统方法上,与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相差甚远,这是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科技的。

4.民营科技机构的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较差。民营科技组织等基础机构其主要组成人员一般为3-5人,而技术力量主要以聘用退休或在职农技人员1-2人为主要形式,根据各自的自身需求搞简单化推广,技术力量和人员组织得不到科学化管理,也不能展开正常的研究性工作,无法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公益性和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技术需要。

5.农技推广市场没有规范化的管理。随着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还落实不到位,目前农业技术市场上出现的多头管理,农民科技意识、法制意识不强,致使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在推广中缺少依据和技术要点,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反而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增效的对策

1.加大政府在法律法规和财政上的扶持力度。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首先要做好对农业科技的各项支持和保障,财政上的支持是根本上的保障,而法律法规的监督则是为了避免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的产生,只有上层领导做到了各方各面的保障和监督,推广过程中农民才不至于盲目和无人问津,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推广手段等方面予以支持。

2.简化基层科技人员队伍。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整个制度上,要做好知识和年龄结构的搭配和优化,经验和专业的结合;同时在人员待遇上应予以支持,吸引专业人才的广泛参与和长期研究,这样不致于处于人才流失和断层的现象;对广大农民则以普及推广为主,提过农民兄弟们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各个环节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接受,从而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铺平道路。

3.配套推广的市场服务。目前农民在采纳农业科技时考虑的已不单是产量增加多少,而更多的是如何使产品价格更高、速度更快地卖出去, 这恰恰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地方在选择农业科技时, 着眼于规模、生产和成本,而对如何选择市场考虑不多。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农业科技的配套推广上狠下功夫,要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要提供有效信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发展订单农业,还需要有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市场力量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4.真正做到“以民为本”,考虑农民切身问题和利益。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本的生存和生产问题,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组成队伍庞大的农民工团队,其根本原因是农民种地已经解决不了农民生存和生产的核心问题,因而才出现了这种现象,目前大量留守农村的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这一类人,而他们对于农业生产尤其是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度令人担忧,这是由其思想文化水平所决定的。

三、总结

农业科技推广决不单是科技行为或经济行为,而是政府行为、科技行为、市场行为和农民行为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庞大的工程,而且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而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政府方面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措施以保证各个环节的的顺利进行,只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使农业科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军.关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先进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厂自动化 双阀滤池 泵房

该水厂始建于1971年,水源为赤坎水库,经四次扩建后,供水能力达10×104 m3/d。生产工艺除第4次扩建采用孔室反应—斜管沉淀—双阀滤池外,其余均为脉冲澄清池—虹吸滤池。全厂形成五个系列,布局紊乱,管理困难,投药及水泵运行完全由人工控制,设备和工艺都很落后。80年代以来,水库污染日益加剧,原水富营养化严重,藻类大量繁殖,水质已下降为ⅲ、ⅳ类,水厂出水水质大多达不到国家标准,水量也不能满足该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市政府决定对该厂进行扩建改造,要求工程完成后达到可靠(不间断供水)、优质(出厂水质可比项目达到欧盟标准)、高效(物耗低)的目的。

1 扩建改造总体方案

工程总规模为20×104 m3/d,由三部分组成:

① 引水工程:从7.4km外的青年运河干渠直接引入运河水(水质为ⅱ类),避开水库的污染。

② 扩建工程:把原第1、2、3、4系列的建(构)筑物全部拆除,清理出场地,新建生产能力为15×104m3/d的网格反应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和清水池(迭合在沉淀池之下),加药消毒则按20×104m3/d建设。

③ 改造工程:新系列投产之后,对原第5系列的反应、沉淀、过滤池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并使其达到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原一、二级泵房在第4次扩建时已按20×104m3/d设计,在扩建工程的同时对其进行自动化改造。鉴于原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为使其水质与新建系列一致,改造后按5×104m3/d运行。

水厂扩建和改造两部分的实际投资为7 500万元人民币,其中引进外国设备技术17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 430万元)。该厂投入自动化运行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工程达到可靠、优质、高效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 实现水厂自动化

水厂自动化的主要目的不是节省劳动力,而是实现可靠、优质、高效的保证。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整、控制和事故报警可保证设备在规定状态下运行,防范事故于未然,实现不间断的可靠供水;投药、过滤、消毒等工艺过程实施闭环控制,可以随着水量、水质的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出厂水压自动调整,能保证稳定的服务水压,减少爆管和漏失水量;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大大减少了水、气、电和各种药剂的浪费,达到低耗高效。

根据水厂各车间(站)地域分布集中、对响应时间和控制精度要求较低的特点,选择了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组网容易、价格便宜的pc+plc系统,采取机旁、车间(站)及中央控制室三级控制方式。中央控制室和原水泵房子站、加药间子站、新滤池子站、旧滤池子站、清水泵房子站等5个分控站组成一个控制网络。每个子站配一台plc,既可控制站内设备,又可与其它子站通讯,中央控制室负责全厂设备统一控制、调动。

① 滤池控制plc:传统v型滤池是每格滤池用一台plc控制运行,再用一台公共plc控制整组滤池的反冲洗(分布式)。现在采用集中控制,一台plc不仅控制各格滤池运行,也同时控制整组滤池反冲洗,既简化结构,又节省投资。

② 滤池控制阀门:气动蝶阀需要一套压缩空气系统和配气系统作为动力气源。电动蝶阀则很简单,但启闭时间长(约100 s),导致反冲洗耗时增大。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采用气动蝶阀较好。

③ 滤池进水阀门:传统v型滤池使用闸板阀。该阀价格较高、密封性较差且不美观。用可调蝶阀代替。

④ scd:由于加药间已有plc统一控制,故可选用4200型代替价格较高的5200型,但一定要带自清洗装置,以便定时对探头进行清洗。

⑤ 投矾隔膜泵:新型橡胶隔膜泵的连杆与隔膜之间采用软接触,比旧型号的硬接触大大延长了寿命。电机的频率和泵的冲程则分别由原水流量和sc值闭环控制。

⑥ 石灰投加系统:投加石灰粉尘大,劳动条件差,灰渣多,易堵塞泵体和管路。湿式投加比干式投加减少粉尘,贮斗进料部分选用国外密封式倒袋机,可大大减少粉尘,石灰乳投加用偏心螺杆泵,另加清水冲洗系统(停泵时用)防止泵体堵塞,输送管道采用pvc软管(拐弯部分用不锈钢弯头)可减少堵塞便于清通,石灰乳投加量通过原水流量和ph值闭环控制。

⑦ 流量计:就水厂计量而言,电磁流量计(±0.5%)、超声波流量计(±1%~±2%)均可满足要求。在满足直管段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小口径用电磁流量计,大口径用超声波流量计。旧式超声波流量计用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抗环境干扰能力弱,输出信号不稳定,流量曲线频繁上下颤动,既影响计量又影响投药控制,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效地弥补了上述缺陷。

⑧ 压差计:滤池的水头一般在30 kpa以内且较稳定。但气水反冲洗时瞬间冲击压力可达此值的数倍,容易导致压差计内密封圈泄漏和传感器膜片损坏。选用epdm(乙丙三铅橡胶)密封圈、不锈钢膜片比fpm(氟橡胶)密封圈、瓷质膜片耐用。此外,压差计价格昂贵,也可用普通压力计代替(与滤池池面的水位计共同工作)。

⑨ 仪表:测定加药后水质参数仪表的取样点既要设置于药剂与水充分混合后,又要尽量缩短水样的滞后时间。原水投矾后,其流动电流值时间效应十分明显,故应在紧靠充分混合点处取样,并尽可能缩短取样点至传感器之间的采样管长度,削弱时间效应的影响,提高测定、控制的灵敏度。但各水质监测仪表的位置又不宜太分散,可按现场情况适当集中以便日常管理。取样管口应插入管道内1/4直径处。不同量程的超声波水位计,由于声波频率不同而要求不同的盲区,故要把其探头安装在最高水位之上的相应距离处。

⑩ 压缩空气配气系统:空压机的使用寿命与其累计工作时间和启动频度有关。减少配气系统的泄漏可延长空压机的寿命。丝扣连接的镀锌管气密性差,用无缝钢管(管件之间电焊焊接)和优质气阀组成的配气系统可大大减少泄漏。

3 老系列改造

新系列投产后,对原有的第5系列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出水水质能与新的要求相适应,运行控制实现自动化。

3.1 双阀滤池

双阀指反冲洗进水阀(气动蝶阀)和进水鸭舌阀,过滤用钟罩式虹吸管和恒水位器控制。进水鸭舌阀要求反冲排水槽高置(槽顶至砂面达1.55m),导致反冲耗水量大,稍大的污泥块很难排出,在滤层内形成泥球。该阀本身密封性甚差,反冲时依然有大量待滤水进入滤池排掉,虹吸钟罩在滤池停运后重新启动困难。管廊设计不合理,反冲进水管顶到管廊楼板底只有1.45 m(至梁底只有0.75m),通风透光差,阴暗潮湿,安装、维修不便,实现自动化也比较困难,所以对该池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

① 为提高反冲效果、节约冲洗用水,池型由双阀滤池改为气水反冲洗滤池;冲洗强度按v型滤池不膨胀冲洗要求,即qa=15 l/(m2.s),qw=5 l/(m2.s);滤料由非均粒石英砂改为均粒石英砂(d=0.8~1.2mm,l=950mm);滤板由陶瓷滤砖改为长柄滤头滤板。

② 取消原反洗水槽,并按不膨胀冲洗的要求重新建造;用闸板阀代替原进水鸭舌阀。

③ 用可调蝶阀代替原出水虹吸管;排水槽重新分格,并新设排水蝶阀;降低反冲进水管高度,拆除原管廊楼板,使整个管廊变得通畅、光鲜、明亮。

④ 在滤池一端新建反冲泵、鼓风机房(二楼作滤池控制室)。

3.2 一、二级泵房改造

泵房改造采用集中控制方案,一、二级泵房各设一个plc分控站。改造后的一、二级泵房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① 启动水泵前能根据一、二级泵房吸水井的水位,自动判断是否需要启动真空系统,如需启动则可自动完成整个抽真空过程。

② 每台机组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能实时监测电机的三相电流是否平衡、是否过载运行、是否缺相运行、是否空载运行,并根据运行情况自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报警或停机。

③ 二级泵房变频调速系统通过plc调节电机转速,保证出厂水压稳定在设定范围之内。

要实现泵房全自动控制,从程序设计的角度而言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增加投资更换其真空系统和配电系统,提高可靠性。

先进技术范文第5篇

尽管存在上述的诸多困难,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到引进技术资料对于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努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特点和规律,提高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管理标准、制度

按制度办事,照程序操作,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是搞好引进技术资料管理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东方电机档案部门早在1995年就制订了引进技术资料管理标准,经过2002年、2008年和2013年的三次修订完善,形成了包括引进技术资料的范围、定义、管理职责、归档范围及时间质量要求、管理和利用、鉴定销毁全过程的管理标准,建立了标准的实施、考核保障体系,为持续提高引进技术资料管理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

明确管理权限,落实引进技术资料的收集、归档和管理责任,是保证引进技术资料的系统、完整,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反复调研、讨论,明确了公司技术管理部为引进技术资料的归口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为引进技术资料接收的归口责任部门;公司各单位及所有的因公出差、出国人员为引进技术资料归档前管理及按期移交归档的责任人;档案中心为引进技术资料归档管理和提供利用的责任部门。权限清楚、责任明确,才能够确保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有序、有效。

3.形成严明的管理程序及质量要求

引进技术资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档案人员由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资料的整理、立卷、接收、组卷以及提供利用各个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我们不但制订了管理标准,而且与相关归口部门合作,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引进技术资料归档程序。项目管理部的项目经理首先要对引进技术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负责,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与资料提供方联系、交涉,促成问题及时解决;其次要编制资料目录,确定资料的复制份数及分发路线并及时移交归档;第三要及时关注引进技术资料的版次更新、使用情况反馈等信息,并且负责指导、督促档案部门对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程序严明,要求具体,形成质量监督的闭环管理,使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真正做到有条不紊。

二、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措施

1.归档前的管理措施及要求

引进技术资料的整理应当由归档责任人负责并在归档前进行,整理时应列出资料清单,对技术文件的编号、版次、名称、数量、接收日期等进行审核,按照技术文件、资料的自然形成规律进行系统排列。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整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主动介入,提前介入,尽量保证归档资料的系统、完整、真实。

2.收集归档的时间、措施及要求

由于引进技术资料的来源多样,情况复杂,根据实践经验,应当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在技术引进活动中,按合同及技术协议规定由外商提供的技术资料,由项目管理部门通知项目负责人,在技术资料到达后及时将技术资料原件连同移交清单送交档案中心归档。其中有关技术引进合同的重要谈判、会议纪要及为执行合同的来往信函、文件,由项目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于次年一季度向档案中心归档。与国内外企业联合设计项目、专项技术引进、设备引进中间交往的零星设计、工艺资料,先由经办单位负责收集和积累,待项目完成后向项目管理部门移交,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整理、汇总后,向档案中心归档。各类因公出国人员所收集的技术资料以及考察报告、工作总结或技术总结,由出国团(组)长在回国后15天内负责组织出国人员收集整理,编制目录,分类装订成册,编制移交清单,并移交归档。经档案中心验收合格并出具《出国人员技术资料归档证明》,外事管理部门审核合格后才能在旅差费报销单上签字,财务部门据此办理报销手续。但是,对于在国内出差、培训人员带回的技术资料如何及时收集归档,我们尚未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接收、管理程序。因工作需要外购技术资料,应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办理。购买前应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由档案中心核实并安排费用。购回的技术资料应当送交档案中心归档保存,归档责任人应保证所购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先进性,财务部门凭档案中心签署的移交清单办理报销手续。凡属于会议文件、培训教材性质的引进技术资料,收集者应列出清单,将资料交本单位资料管理人员保存。重要技术资料交档案中心统一保管。引进技术资料的密级和保管期限由收集单位和项目引进单位负责确定,并在资料封面左上角按统一规定标注。档案中心根据标注的保管期限和密级进行分类管理。

3.引进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

引进技术资料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但是它们与档案也有不少相同、相似之处,因此,可以而且应该比照档案进行管理。对于引进技术资料的分类、组卷、编号,一般是按照产品档案的管理标准来进行,首先将“引进技术资料”设置为一级类目,然后按照“问题—年度”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组卷、编号。这里的“问题”,就是技术引进的项目。对于有些资料编号多样而且混乱的现象,我们既统一进行重新编号,又保留原有编号,或者把原编号作为三级类目,或者建立新旧编号对照表作为辅助检索工具,方便对资料的查找利用。

4.引进技术资料的利用管理

为了在保证引进技术资料完整、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利用率,必须严格坚持“先归档,后利用”的管理原则与程序。档案中心在完成引进技术资料接收归档的同时,按照项目管理部的要求对其进行复制和分发,尽快满足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引进技术资料的利用需求。对于馆藏的引进技术资料,应当采取定期公布馆藏资料目录与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需要主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引进技术资料的利用率。对于馆藏资料目录的公布,我们先后采取印发《馆藏引进技术资料目录》和在公司内部OA网络上公布《馆藏引进技术资料目录》等方式进行公布。为了促进引进技术资料的利用,我们密切关注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进度,多次主动向相关设计、工艺人员推荐相关技术资料。2000年前后,我公司在开发一种新汽轮发电机产品时,档案人员主动向主任设计员推荐馆藏的美国WH公司相关引进技术资料作为参考,给予设计人员很大启发,明显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该产品后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5.引进技术资料的鉴定销毁

对于年代久远的引进技术资料,同样存在因为其技术先进性的丧失而失去继续保存价值,需要进行鉴定、销毁的问题。我们在引进技术资料管理的实践中,一般是采取与产品档案鉴定销毁相同的程序来办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曾经处理过一批保存年限超过40年的引进技术资料。首先,成立由总工程师担任组长,设计、工艺、技术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等部门领导、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其次,由档案部门编制文件级的鉴定清册,发给全体鉴定小组成员;第三,鉴定小组成员对每件待鉴定文件分别作出“销毁”、“保存”、“存疑”的标记;第四,档案人员按照标记将全部资料分开后,由鉴定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对标记“保存”和“存疑”的文件现场进行逐件鉴定,分别作出“销毁”、“降级保存”和“保存”的标识;最后,档案部门按照鉴定标识,对于应当销毁的资料建立销毁清册,进行监督销毁;对于建议降级保存的资料,分散到相应的技术部门管理使用;对于决定保存的资料,按照公司《引进技术资料管理标准》的规定,继续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结束语

对于企业档案部门来说,引进技术资料的管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档案教科书上没有论述,国家档案局没有规定,而企业的发展又有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企业档案工作者既要遵循档案管理的科学原理,又要尊重引进技术资料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引进技术资料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先进技术范文第6篇

首先需要将高效优质以及符合环保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将先进技术不断向基础生产方向靠近;其次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在不断研究新技术的同时,加强对现有技术潜力的挖掘。加快技术发展的质量及速度,为先进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还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时代要求的同时保证体系形成产生收益。诸如数控机床的形成能够为生产过程提供强大的生产力,保证新技术产生经济以及各种收益;最后为保证体系的形成,需要进行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化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当前出现的技术保证统一管理以及体系的统一性。

2先进制造技术特点及其现状

2.1先进制造技术特点

2.1.1全球化

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全球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大,全球间各种技术交流以及经济联系为先进技术的全球交流提供了基础。而对于先进技术的全球化,其对先进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先进技术转化为制造业中经济收益。由于全球的联系加强,各地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任务分工,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各地先进技术的优势,在全球化进程中极大降低生产成本。

2.1.2多元化

对于先进技术的发展,其不仅仅是一个领域技术的孤立发展,其是多个领域间技术的相互促进,同时为同一制造工作提供支援。由于当前发展机会稍纵即逝,各种孤立制造技术不能很好地抓住机遇,同时不能满足各种机遇的需求,加之市场方向不断转变,使得制造技术不断走向多元化。制造业不能仅仅关心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以及金融管理技术的重视能够保证制造业知晓市场走向,并不断将制造技术发展走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潮流。

2.1.3服务化

由于当前制造业对于市场需求的重视,其加强对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为此制造业不断加强其服务性,而为满足生产制造发展的需求就需要保证先进制造技术走向服务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还需加大对市场的考察。为消费者的需求考虑,加大在产品后期服务性的投入,为消费者服务服务是制造技术服务性的核心。在不断的发展潮流中,企业针对服务性的重视将会改变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

2.2制造技术现状

当前各国都已认识到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为提升国家综合能力都在技术发展方面给出了巨大的扶持,都在技术研究方面投入精力,重视技术人才培养。而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极大依靠科研技术的竞争。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加快制造技术到产品的转换,多元化的先进制造技术格局正在形成,诸如数控系统投入制造过程中,正是各个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体现。同时,由于我国先进制造技术起步晚,先进技术与外国距离较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缩小与外国的差距。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到机械制造中,同时由于机械制造的发展正是机械制造工艺中的重要部分。先进制造技术的革新为制造机械的更新提供依据,而机械制造工艺同时是制造技术的体现,其又会为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

3针对制造工艺加强制造技术

3.1加强先进技术开发

加强制造技术的开发需要针对整个环节进行改造,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革新,还有一配套管理措施的改革以及市场观念的改革,加大技术开发以及加快制造设备的更新,加强技术开发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同时需要将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整体开发工作有机的结合。进行整体统一战略能够将同一整体中各个领域的收益扩大化,某一领域的先进经验能够为其他流域提供便利。其次机械制造技术的革新将带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同时带动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3.2合理运用先进技术

进行机械制造工艺革新不能盲目照搬,科学地选择高效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机械制造提供促进作用,合理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打造符合市场需要的机械制造工艺。其次,完善基础工作的准备,在基础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按计划进行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导致产生负面影响。对于重点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可以进行试点性的尝试,进行小范围新技术的尝试。在项目中及时总结经验,找到导致尝试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扩大新技术的使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这样才能在大量新出现的先进技术中选择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合理把握制造技术与工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降低制造工艺革新的风险。

3.3重视人才素质培养

人才是进行技术革新的重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培养将对技术革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对人才素质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养,还有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忽略技术人才的综合实力的提升,要打造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就需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加大人才在金融以及在管理方面的学习,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为人员提供实践机会,便与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加大考核力度检验人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其次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人才道德素质建设,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切实依据基本原则,为实际上岗时提供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4参考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领先我国必有其可参考的地方,首先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学习,积极接受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在不断的技术学习中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实用技术。其次对于国外成功的改革实例进行思考学习,思考其成功的核心原因并探讨如何才能将其应用到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去。在我国长期的学习探索中,已经形成我国特有的制造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虚心向强者学习,打造出符合国情的先进制造技术。在参考先进经验的同时需要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打造出拥有自主产权的国际标准,这样在不断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先进制造技术正是要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为生产制造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需综合我国国情,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造工业。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加大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建设多元化的综合制造工业,进一步缩短与外国的差距,为提升我国综合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动力。

先进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先进技术;未来机床

前言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数控机床是复杂的机电液系统,与其它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业不同的是,它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可靠技术。数控机床的先进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精密高速复合加工机研发制造领域,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完善,其功能也将会越来越多,操作方法越来越简单,稳定性越来越好,数控机床的性价比也会越来越好,应用和发展空间广阔。

1.数控机床的概念和特点

数控机床就是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包括主机、数控装置、驱动装置、辅助装置。数控机床发展以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初级阶段,一个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数控机床普遍用于生产,柔性单元、柔性系统、计算机中央集成制造系统开始应用[1],数控技术产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数控机床技术会出现五大特点: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和微型化。这将会给制造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数控机床的先进技术

不管是国内国外,先进的数控机床都会应用到企业的核心技术,力求生产出高技术、高效益的数控机床,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高效益的产品。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和应用,才能发挥这种技术高密度集合的数控机床的最大价值。

我国的数控技术已经形成了开放的结构体系,机床制造商通过开放平台增加自己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目前的先进数控技术主要有可重构技术、软件伺服驱动技术、CNC系统互联网技术和自适应技术[2]。

2.1可重构技术

可重构技术使数控机床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块化机床,用户可以根据所生产产品的变化对机床的结构、布局和加工功能进行转变,提高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满足了不同的加工工业的需求,克服了实际批量生产过程中的数控机床功能利用低的缺点,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2.2软件伺服驱动技术

数控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软件伺服驱动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算法采用的伺服装置。这项技术具有几大优点值得我们重视,稳定;基于数值计算、精度高;通过参数设定、调整减少;ASIC电路容易形成。伺服技术对于现代数控系统而言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突破的结果产生了数字交流驱动系统。随着电力电子驱动技术及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软件运算及处理能力的提高,系统的运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伺服技术可靠性提高、调试方便、柔性增强,推动了高精密高加速加工技术的发展。

2.3CNC系统联网技术

网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信、共享信息。通信联网及现场设备生产、运行数据采集等功能,能够保证现场设备高质量完成任务,并将现场设备生产的数据传送到管理层,管理层得到数据后会下达生产管理及调度的命令。因此,CNC系统联网是实现工厂自动化的基础。

2.4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借助高动态控制技术,使机床部件具有自动适应性,能够自主地适应加工过程和外界环境等,反应更快、更加精确也更坚实更灵活,通常情况下,它能够有效地消除振动、变形、噪声等内部干扰,加工更稳定更经济,具有一定的智能化。

3.数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以后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在结构体系、功能方面、性能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革和转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高速化与高精度化

数控机床一直追求的是高效率、高质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是高速度和精准的加工技术。缩短生产周期,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2智能化

数控技术已经智能化了,并且智能化会渗透到数控机床的各方面。为了驱动方便更多人性化的设计也会出现,会出现智能诊断、智能监控系统和感应装置,系统出现问题时候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维护,减少了查找故障的时间,为数控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机会。

3.3驱动并联化

并联驱动机床通过机床主轴和机座之间采用多杆并联机构驱动,控制杆系中杆的长度使得杆系支撑的平台获得相应自由度的运动。多坐标联动数控加工、装配和测量多种功能都会得到实现,同时能够实现更加复杂的加工,具有重量轻、速度快等优势。

3.4网络化

数控机床网络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机床依靠网络技术实现统一管理和在线监测功能,同时方便对机床进行程序的修改。数控机床联网后会有几个能力:可靠性、随时性、稳定性、在线性,方便采集数据,程序交换,实现电脑监控的执行。

总的来说,数控机床的未来发展趋势很好。首先在功能方面,将来的用户界面会出现图形化,通过三维的立体式的动态图来展现,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的操控,方便用户使用。将来的计算可视化也会用于自动的编程和预处理等多个方面,数控技术也会加入多媒体技术,使机床能够综合处理图像、文字、声音等混合信息。在结构方面,未来机床会出现结构模式化、数控功能专门化、数控技术智能化。将来机床智能化会自动适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的环境,智能发出指令指使机床工作,自行检测发生的故障,在未来也会自行修复产生的故障。智能化驱动装置会分析机床的数据自动调整系统参数,使机床具有更好的运动效果。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生产厂家必争的技术和核心。

4.结束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离不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技术又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面对市场的需求,数控机床会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数字化[3],随着计算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床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羽,王润波.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科技向导,2014,20:241.

[2]王鹏飞.数控机床现状与技术发展对策管窥[J].科技向导,2014,21:158.

先进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现代先进技术;电力调度运行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正从高电压大电网的方向转化成向大区互联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会进一步扩大电力系统之间的调度责任,同时也会增加调度的工作量。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并不能达到电力系统改变的需求,所以电力企业把提高电力调度人员的先进技术水平放在工作的重心上。加上现在电网的发展逐渐规模化,对电力调度与运行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传统电力调度系统存在的缺陷与现代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智能调度系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化理论与计算机的发展给智能调度电力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所以要在电力运行中使用新技术,从而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AEMS系统的建立

(一)建立AEMS系统的意义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电网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电网的运行方式也发生转变。电网的运行方式逐渐的复杂化,机网之间的协调性在逐渐的减弱,加上电力交易的增多会降低电力系统的安全度,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电力系统的稳定。当前所拥有的EMS系统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需要对电力系统的动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EMS系统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先进和完善的AEMS系统。

(二)AEMS系统的构成

能量管理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检测单元、同步单元、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四部分。通过了解和把握能量管理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效果。建立能量管理系统可以保证母线之间的电压与发电机内部电势测量的准确度,同时还能对发电机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检测,能够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AEMS功能模块组成框架如图1所示。

(三)AEMS系统的运用

(1)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中使用AEMS系统,能够保障电力系统中的正常运行状态,可以让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还能实现在线监控。

(2)实现动态调度运用AEMS系统,可以分析控制系统负荷的连续与动态的变化,能够弥补以往的EMS系统只能在某一时间段里进行分析控制的不足,可以促进优化调度的实现。

(3)为了适应电力市场机制的需求,需要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运用AEMS系统。运用AEMS系统能够对电力系统中的线进行核算和定价,可以在计算、分析和为电网决策辩护的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或者技术决策减少来自经营性的争论与攻击的影响。

(4)运用AEMS系统连锁事故的发生进行预防性自动控制。运用AEMS系统 可以对遇见的紧急性事件进行调节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管理水平。

二、在电力系统中运用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使用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还能对电力系统进行特殊保护。通过对电力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全国大电网,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在电力系统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依据电网不同的运用层面可以将这项技术划分为送端的电网侧、受端的电网侧和电网解列三种。另一方面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范围量可以把这项技术划分为大区的联网控制方式和局部与区域的电网控制技术。此外,通过对电子技术使用稳定性的分析,可以把这项技术划分为暂态、电压和频率三个方面的稳定控制技术。表2为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种类划分表。

三、电力电子技术的运用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可以很好的结合与电力、电子等相关的技术,能够有机的结合电力和电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能够在使用性能上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流输电上运用比较广泛。

(一)HVDC技术的运用

HVDC技术在实际中可以用来对高压直流输电的经济和技术进行水平考察。在远距离的输电过程中,通常运用高压直流输电的方法来达到电力系统比较经济的目的。这种高压直流输电方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让两端系统及整个系统达到动态稳定的状态。在运用这种输电方法的过程中,对两端交流系统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两者同步运行,因此可以同时连接两个或者多个不同频率或者不同步的交流电网。

(二)FACTS技术的运用

通过运用FACTS这种电力电子技术,可以实现交流输电系统中的柔性控制和优化协调控制,能够提高输电系统中可控性与传输的能力。在电力系统中有很多种类的柔流输电控制器,可以依据安装位置的不同把柔流输电控制器分为发电型、输电型和供电型三类。这些控制器有很多的共同点,能够让电力系统对系统中的多种变量快速的进行精确的控制。使用交流输电控制器可以提高交流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工作性能。

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的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大多数是比较先进的电力技术,这种新型的电力技术还处于运用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基础是计算机,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使用数据通信的手段,实现信息共享。运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在采集、保护与重合闸等五防、电度的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实现专家系统。这种新型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全集中式阶段、大RTU阶段和分层分布式阶段。

现在大多数运用的是分层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用新型的面向间隔的设计取代了过去面向功能的设计,在开关设备上或者离开关设备比较近的位置安装数据采集装置(IED),通过连接专用的通讯网,实现数据共享,把数据传输到监控机和工程师站,使整个变电站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会减少二次系统与控制信号屏的设置,能够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让电力系统运行的更加灵活,还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与管理水平。

在电力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系统对高技术的需求。新型电力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改变了以往电力系统的监测和调整办法,这种改变给电力调度人员带来了挑战。为了能够适应电网的发展步伐,电力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对电力调度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来提升调度人员的业务能力。

五、电力市场运营技术的运用

(一)现代的电力系统正在向规模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这样的趋势出现了电子市场运营化。通常看见的竞价上网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电力作为我国的能源之一,一定要在能源市场中和其他能源产品进行市场份额的竞争,为了能够在能源市场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电力市场运营技术。电力市场的运营目的就是通过电力市场的交易管理机构严格遵守市场运营规则,合理组织市场中的工作人员,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供电、输电和配电方面的服务工作。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份工作,就需要一个技术系统来支撑。电力市场中的不同部门和成员需要的支撑技术系统也是不同的,电力调度人员需要的是用来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的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来支撑。

(二)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是把电力市场交易管理系统、电网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考核和结算系统、电能计量系统、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及软硬件运行支持平台连成一个整体的电网进行商业化运营的综合性技术系统。电力调度人员在电力市场运营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运行离不开电力调度人员,电力调度人员在对整个电网进行指挥调度的同时,还要确保电网在市场运营中进行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交易。所以电力调度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对电力市场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科学的运用电力运营技术,最终使电网在电力市场中安全的运营。

结语

在电力系统中运用当前先进的电力技术,能够给电力部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电力企业要增强新技术的转化能力,通过使用先进的电力技术来提高电力生产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快电力市场运营化的步伐,尤其是在电力调度上,更需要运用先进的电力技术来确保电力系统正常的运行。作为电力调度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调度人员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全网联网、电力市场理论的认识,不断的学习现代的电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欧阳雄方.浅谈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J].广东科技,2009(02).

[2]贺锡强.线损精细化技术管理在上海电网的实施[J].华东电力,2009(01).

[3]袁明正.500kV电力变电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资讯,2010(29).

先进技术范文第9篇

中国企业要获取先进技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除了依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之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要注意提升档次,拓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包括参与跨国并购、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建立跨国技术研发机构、建立技术型合资企业和利用国际采购招标等。

一、 参与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为实施并购企业提供了学习它们所不熟悉的技术的机会――即技术寻求。因为竞争环境中的快速变化不允许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开发新的资源,而通过跨国并购能使实施并购企业快速进入新技术领域,因而跨国并购获得实施并购企业的青睐。又因企业的创新路径受现有经验和企业活动的技术范围所限制,企业在开发新的资源时会面临强烈的内部制约,而并购能使企业很好地获取植根于海外技术网络中的研究能力以克服所需要的时间和开发内部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联系的不确定过程、控制和掌握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科研人才、设施和商品销售渠道。所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获取国外现有技术与潜在技术的一种最为直接、重要的手段。

目前中国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已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达到47.4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7%。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达到61亿美元,占中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以万向集团为例。万向集团扩张的重要方式就是购并企业。在海外收购中, 万向一般都不采用全资性收购,而是采用相对控股或绝对控股方式完成。万向集团借助万向美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完成了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技术溢出和转移,并在绝大多数的并购中取得了成功。万向的海外收购主要围绕汽车零部件这一战略主业,围绕万向制造,营建国际市场网络。万向海外收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增强对国际市场的控制能力。

1997年7月,万向收购英国AS公司60%股份,由此成立万向欧洲轴承公司,成为万向拓展欧洲轴承市场的据点。

2000年4月,万向与美国LSB公司联手收购了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美国舍勒公司,万向用42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了舍勒公司的品牌、专利技术、专用设备和市场网络。收购之后,万向将舍勒公司的所有产品全部搬到国内生产,在美国市场以舍勒的品牌销售,实现了国内低成本生产,国外高价格销售,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此次收购万向不仅吸引了一批国际产业优秀技术人员并使万向取代了舍勒成为全球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

2003年,万向收购了拥有大量的产品专利、先进的检测技术中心、还有一支非常优秀的研发队伍的美国洛克福特公司。美国洛克福特公司是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在美国市场被认为其技术绝对领先。

2005年,万向收购美国方向连杆企业―PS公司,成为美国福特公司方向连杆最早和核心配套供应商之一,也成为克莱斯勒和通用的一级供应商。

万向集团通过收购有用的企业,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将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据为己有,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技术和活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万向围绕“外国专利开发、专利引进、专利收买和合作开发专利”为主要方向,取得了较好效益。2005年国内外申报专利130项,获得专利70项。截止2005年底止,万向累计申请专利460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累计获授权专利270项,其中发明专利 7项,是世界上拥有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2006年轴承公司经近半年的努力,公司成功设计制作的汽车水泵轴连轴承一沟对一沟跳动的专用检具,填补了国内轴承行业该领域测量仪器的空白,极大的提高了公司产品质量保证能力。

二、建立国际战略联盟

与国际上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一是可以获取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源;二是可以利用其资金、生产力量、销售渠道等优势;三是可以减少独立进行R&D的风险。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半导体、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工程等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是跨国公司建立国际战略联盟集中的领域,其战略合作覆盖从科研和开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以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创建于2001年的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同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2005年与美国道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软件外包市场;2002年与IBM签订战略联盟协议,针对企业级的IT应用及业务流程变革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彻底整合方案”;2001年与微软建立医疗卫生行业战略合作伙伴;2007年3月浙大网新与微软(中国)签署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谅解备忘录,双方致力于在人才技术培训、基于NET平台的解决方案、技术合作、产品引进以及软件外包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战略联盟,浙大网新获得了1、技术反馈,从外部促进了企业整个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2、战略性资源(公司信誉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等)。通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公司提高了知名度,与合作公司共享信息;3、收益反馈。市场占有率提高。

三、 组建跨国技术研发机构

研究表明,对于想在技术寻求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程度机构内R&D 对于评估、消化和吸收从外部获得的技术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境外企业的R&D有助于利用内部市场向国内进行技术转移和扩散。通过这种转移,一是可以利用国内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延长技术生命周期;二是可以使境外R&D的成本获得补偿;三是可以带动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技术水平的提高。如:TCL集团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地设有全球研发机构,拥有4000名高素质技术人员组成的国际化研发队伍。

又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2个研究所,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达到业界先进水平。与世界一流公司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同样有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和吸收新技术。华为与世界一流的公司(如Intel、Texas Instruments、Freescale Semiconductor、Qualcomm、Infineon、Agere Systems、Microsoft、IBM、Sun Microsystems和HP等)进行合作和建立联合实验室。华为与摩托罗拉在上海成立的UMTS联合研发中心,就旨在为全球客户提供功能更强大、全面的UMTS产品解决方案和高速分组接入方案 (HSPA)。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与人合作建立实验室,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华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截至2007年12月底,华为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6880件,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

四、 发展技术型合资企业

在技术研究与开发合作领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建立以技术合作与发展为主要任务的技术型国际合资企业是一种可行的战略选择。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分担合资各方的研究和开发成本,分散可能的风险,而且跨国公司可以得到双方优势技术的互补性应用和发展,弥补自身技术弱点和不足。

2003年8月29日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和华为公司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设立在北京,西门子信息与移动通讯集团和华为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合资公司的成立给TD-SCDMA标准在中国的成功和产业化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量。

2007年11月,德力西集团于与施耐德电气以各占一半股权方式组建合资公司。德力西与施耐德同在电气领域,但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德力西在一些分散市场上和分销渠道上有很多优势,而施耐德被认为是一个很专业的电器设备控制商,全球最领先的行业领跑者。德力西和施耐德合资可以加快国际化步伐,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新材料研制的新产品。施耐德在技术上强于德力西,可以为合资公司引进一些产品和一些先进技术。

五、利用国际采购招标

通过国际采购招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是获得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三峡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7年8月,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通过国际采购决标,加拿大GE水电公司、GE国际公司和德国伏伊特公司、西门子公司组成的VGS三峡联营体中标水轮发电机组6台套;法国GEC阿尔斯通公司中标8台水轮机,瑞士ABB中标8台发电机。中国政府在招标中规定,参与投标的外方经营体必须吸收一家中国公司合作共同投标;中标后必须有一台水轮发电机组由中方公司独立完成其设计制造。中国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由此分包了31%的份额。

三峡左岸电站机组通过国际采购招标为我国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哈尔滨电机厂有限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公司通过参与三峡左岸机组分包制造、技术转让,设计制造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使我国重大机电设备进入自主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的时代。

2005年,三峡右岸电站12台水轮发电机组和辅助设备采用公开招标及国内询价相结合的形式。三峡右岸电站19号至22号4台机组采购采用的是国际招标方式。另外8台机组采取国内询价采购的方式确定生产制造厂商。经过进一步确认和评审,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承担15号至18号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生产制造任务,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承担23号至26号4台水轮发电机组的生产制造任务。

2007年11月,三峡工程右岸电站首批3台机组(22号机、26号机、18号机)通过国家验收。26号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独立制造。哈电在引进消化国外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采用全空冷系统的7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首批2台国产机组通过国家验收表明东电、哈电已具备了特大型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国产化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依托大型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国家重大装备发展与应用的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7年12月27日17时30分,三峡右岸电站17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国产化目标。

先进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产前沿; 技术追赶; 创新转型

中图分类号:F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31-07

Dynamic Traje Ctory of Chinese Catching up the World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Time Trends of Chinese Approaching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GAO Xirong,ZHOU Cha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56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from 1990 to 2010,the multigage

VRS model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world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analyze the distancechange tren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ndustrial technolo gical frontier,drawing a dynamic trajectory for China to catch up the

global advanced technology.It showed tha both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n represent the world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while Korea follows them p ared with United States,a great gap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in China has still existed bu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is being reduced markedly in the recent

years.The Chinese technological catchup processes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the

far distance stage apan from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0 to 1991;the second stage is the quickly

shorten stage in dist anc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2 to 1994;the third stage is the moderate

shorten stage in distanc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5 to 2001;and the forth stage is the close stag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2002 to 2010.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atching up trajectory,China

would reach the average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of current Korea in 2018.

Key words:production frontiers;technological catchup;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自1840年伊始,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一直是我国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乃至全体国民

的共同梦想。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精神得到

了全世界的公认。然而,一旦以人均经济指标来衡量,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便立即显

现出来。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明

显的差距,未来的追赶道路仍然十分艰苦和漫长。

为了形象地刻画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轨迹,定量地测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生产技术差距,科学地预测我国未来的追赶道路,本文将从产业技术前沿的视角来进行相应

的探讨,希望以此来客观地评判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状态,并澄清可能存在的模糊认识,为

我国加速赶超世界先进生产技术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在经济理论中,生产技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Solow将技术作为外生因素,测

算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认为经济增长的80%以上来源于技术的贡献[1~2]。

Arrow、Romer、Lucas等进一步将技术内生于经济增长之中,构建了基于技术内生的新

增长模型[3~5]。随着对技术进步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注意到了技术赶超现象,即先前的落后国

家通过技术追赶而接近乃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技术赶超最早由Gerschenkron提出[6],之

后Nelson和Phelps作了进一步的发展[7]。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技术赶超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也就吸引了国内学者对技术赶超的高度关注。 贾嘉等认为技术赶超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技术轨道上,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快的相对速度[8]。吴晓丹等认为技术

赶超是跟随者与先行者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和位置关系[9]。郭根山认为赶超战略是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在政府主导下的有意识的、以赶超先进国家为目标的一种宏观规划,其

本质在于强调战略的目的性和赶超意识[10]。

关于技术赶超的可能性,Posner认为由于经济体间存在着技术水平差距,那些拥有

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的经济体能够通过模仿领先者的生产而出现追赶现象[11]。

Nelson和Phelps认为国际间的技术扩散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赶超的主要原因[7]。

袁泽沛等认为技术上的“势差”(即技术差距)作为技术扩散的充要条件,为落后国家带来了特殊的发展

机会[12]。

关于技术赶超的实现条件,张国胜认为技术赶超是国家经济赶超的基础,但成熟

的技术轨道上并不存在赶超的机会,只有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才

能带来赶超的机会窗口[13]。Griffith等对生产效率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落后于产

业前沿的企业经历了一个更快的生产率增长过程,且在地理位置上与前沿企业越接近则赶超

更快[14]。Serranito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赶超过程如果尚未结束,则长期收敛效应假设仍然

成立,落后国家将会比先进国家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但此类增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小[15]。

关于技术赶超的影响因素,杨文举等认为技术追赶的实现需要建立在诸如技术

差距的存在、落后经济体拥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之下[16]。

邹薇和代谦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赶超,是

因为其人力资本水平低下[17]。生延超通过探究日、韩两国技术赶超的过程及经验发现,后

发国家技术赶超方式是与其拥有的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的,技术赶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技术能

力不断提高的过程[18]。Drine认为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制度体系对于缩小技术差距、加

速技术赶超非常重要[19]。Manca认为国家之间的技术赶超过程,拥有更好制度体系的国家

呈现出了更高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和更快的技术采用率,并能更快地接近生产前沿[20]。

Camilla等认为进口和FDl对于效率外部性的扩散有着显著的影响,进而加速了欧洲国

家的技术赶超,且进口在短期内的作用更加显著,而FDl的长远影响更重要[21]。

关于技术赶超的成功案例,陈一博认为美国和日本都是从技术后发国成功实现赶

超,并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的典范[22]。朱美光研究了我国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带的“技术

追赶”经验[23]。Park研究了韩国公共部门对数字无线通信技术的追赶与引领跃迁战略[24]。Joo和

Lee等研究了三星电子对索尼技术能力的成功赶超,并分析了赶超过程中两个企业技术特

征的多方面变化[25]。

从现有的文献看,尚缺乏对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动态过程的刻画、测算、分段与预测,而这正是本文重点关注和准备探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与数据结构

2.1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估计世界生产前沿,分析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并考察这种距离的时间变化趋势,据此来判断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轨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方面,不同经济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往往是不同的,

因而难以设定一个统一的生产函数;另一方面,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所选择的主要经

济体限于56个主要国家,样本容量受到限制。在此情形下,SFA的采用条件不充分,因此,

本文选择DEA方法来计算世界生产前沿。

DEA分析是根据投入-产出数据集来确定实际生产前沿,在数据真实且无过多奇异的情

况下,可以得出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结果。DEA方法并不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决策单

元的效率与投入、产出指标的量纲选取无关,且对各变量无须作主观权重预设,因此该方法

在处理多产出-多投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在众多的DEA模型中,本文选用Coelli提出的“多阶段可变规模报酬”算法[26]。该算

法对于松弛变量的计算更加精确,并且不需要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投入导向的“多阶段可

变规模报酬”DEA算式如式(1)所示。

Mθ,λθ

s.t. -yi+Yλ≥0,θxi-Xλ≥0,N1′λ=1,λ≥0(1)

式(1)为第i(i=1,…,n)个决策单元的DEA效率算式。其中,θ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DEA

效率值, xi(xi=x1i,…,xri)′为第i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yi(yi=y1i,…,ysi)′为第i个决策单

元的产出向量;X(x=x1,…,xn)′为所有n个决策单元的投入矩阵,Y(y=(y1,…yn)′为所有n

个决策单元的产出矩阵;λ(λ=λ1,…λn)′为参数向量,N1(N1=1,…,1)′为n维单位向量。式(1)

所计算出的DEA效率是单个时期的DEA效率,通过考察n个决策单元在某一时期的DEA

效率,可以找出该时期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再由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即可构造出该时

期的DEA有效前沿。

在有效前沿的估计中,投入向量中的资本存量K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K=It+(1-α)Kt-1(2)

式(2)中,It为当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Kt-1为上期的资本存量,α为综合折旧率。折旧率

α的选择,范巧认为通过设置较大的资本折旧率可以降低基期资本存量K0对式(2)计

算结果的影响[27],据此本文拟采用10.96%的折旧率[28]。基期资本存量K0计算公式为:

K0=I0/(g+α)(3)

式(3)中,I0为基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本文的样

本期为1990~2010年,但为了减少基期资本存量的影响,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拟将

基期前移至1970年。

基于有效前沿的估计,可以计算两个国家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某一时期两个国家之间

的生产技术距离可按公式(4)计算。

D=(Uit-Ujt)2+(Vit-Vjt)2(4)

式(4)中,Uit和Ujt分别代表i、j两个国家在t时期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量,Vit和Vjt分

别代表i、j两个国家在t时期单位产出的资本投入量。

此外,本文在考察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距离的动态变化时,采用了非线性回归分析;

在对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时间趋势进行阶段划分时,采用了聚类分析方法。

2.2 数据结构与来源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以及避免数据缺失的考虑,本文原始数据取自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1990~2010年期间的投入产出数据,其中,产出数据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投入数据为劳

动力人数L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基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可按式(2)、式(3)计算得到

资本存量K。所选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在1990~2010年期间的投入产出数据是完全数据,

即不存在数据缺失,且完全足以估算世界产业技术前沿本文所取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美、欧、日等全部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准发达国

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大国。样本的国家数量尽管只占全球国家数量的30%,

但因包含了所有的发达国家、新兴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也超过了全球的90%,因此并不

影响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估算。。数据结构及来源参见表1。

3 世界产业技术前沿估计

根据表1所列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90~201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公式(1)计算

样本中各国在各年度的DEA效率。其中,年度DEA效率等于l的国家即为该年度DEA有

效的国家,各年度DEA有效的国家就构成了该年度的DEA有效前沿。表2列出了1990~2010

年间全部11个偶数年份的生产前沿构成国从有效前沿的图形上看,部分生产效率等于1的国家实际上是位于有效前沿图形的内部,删除这些国家并不影响有效前沿的分析,故表2中未包含这类国家。。

从表2的结果看,美国、日本一直处于世界生产前沿,表明可以用这两个国家来代表

1990~2010年期间的世界产业技术前沿。此外,多年处于世界生产前沿的国家还有英国、冰

岛、卢森堡等,但它们并不是一直处于世界生产前沿,因而不适合作为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

标志性国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处于生产前沿上的经济体未必一定是发达国家。正如表2所示,相

对落后的经济体只要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技术资源,也能够取得有效率的产出水平。Kumar

和Russe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29]。实际上,舒尔茨早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译本)一

书中就已经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即传统农业的生产活动也可以是有效率的[30]。

4 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计算

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无疑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创新型国家,日本则是追赶美国最为成功的

国家。本文的计算还证实,韩国也是紧追美国的国家,尽管它尚未进入世界生产前沿,但

距离已经很近了。日本、韩国无论是在人种、文化还是在历史、地理等方面,都与我国

有着巨大的相似性。100多年前的日本、50多年前的韩国与我国并无太大的区别,但它们经

过一段时间的奋力追赶,成功实现了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型,并跻身于世界发达工业化国

家之列。那么,日、韩的经历能否在我国重演,即我国是否也能够在不长的时间之内赶上世

界经济强国呢?为回答这一问题,下面将从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来进行阐释。

4.1 基于市场汇率的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

基于表1的数据,运用公式(4)计算1990年以来中美、韩美的生产技术距离,结果见图1。由图l可看出,自1990年以来,韩国与美国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一直很近,韩

国落后美国的距离数值一直保持在0.5~1.0之间,这说明韩国最近20年的生产技术水平已

经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再看我国与美国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1990年我国落后美国的距

离数值高达14以上,超过了同期韩美距离的20倍;但中美之间的距离在1990~2010年间一

直处于不断缩小的进程之中,到2010年我国落后美国的距离数值已经缩短到2.5,

已不到同期韩美距离的5倍。这表明:一方面,我国近20年来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个持

续性的提高,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生产技术

前沿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

图1 中、韩两国与美国的生产技术差距

4.2 购买力平价修正后的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

表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资本存量数据是利用2000年市场汇

率换算出来的2000年美元价数据。市场汇率是外汇交易市场上货币供需平衡的结果,而且

还受到各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而并不能真实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人们普遍

认为,若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则人民币明显被低估。Chou与Shilh从购买力平价角度考

察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问题,认为在1990年代初人民币大约被低估10%[31];Preeg认为我国

政府对货币的操控导致人民币大约被低估40%[32];Goldstein和Lardy认为人民币相对美元被

低估了15%~25%[3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和韩元的购买力平价推算,人民币对美元

的市场汇率平均为购买力平价标准的2.32倍;而韩元对美元的市场汇率平均为购买力平价

标准的1.43倍。

为避免市场汇率对计算结果的干扰,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本文

将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中美、韩美的生产技术距离进行修正。具体来说,就是以2000年

为时间点,人民币在2000年被低估2.52倍,韩元在2000年被低估1.49倍,人民币相对于

韩元被低估169倍。从相对关系上看,我们不妨保持韩美距离不变,只是将我国的单位产

出劳动投入除以1.69表1中国内生产总值和资本存量的计量单位均为2000年亿美元,二者同时乘以1.69后的比值不变,

因此,不需对单位产出资本投入进行修正。,再求中美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修正后的结果见图1。

经过购买力平价修正之后,中美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明显缩小了。到2010年,中美生

产技术距离已降低至韩美生产技术距离的两倍,比修正前缩小了2.5倍。

5 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阶段划分

由图1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生产技术距离在1990~

2010年的21年间,经历了一个不

断缩小的过程,从最初的

距离遥远发展到目前的距离逐渐接近。中美生产技术逐渐接近的过

程,也就是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过程。从图1的曲线可以看出,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

术前沿的过程存在着阶段性的特点。为了确定这种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方式,下面拟采用聚类

分析的方法来进行阶段划分。

5.1 运用系统聚类法判断合适的阶段分类数

采用购买力平价修正后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数

据,对我国1990~2010年间的技术追赶过

程进行系

统聚类分析,其中,距离测度采用欧式距离法,聚类方式采用Ward法。最终的系

统聚类结果树状图见图2。

图2 1990~2010年中美生产技术距离变化过程的系统聚类树状图

从图2可见,1990~2010年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过程应划分为四个阶段。

如果只划分为两个阶段或者三个阶段,则会出现15个年份聚为一类、剩下6个年份聚为一

类或者两类的不平衡状态;如果划分为五个以上的阶段,则划分过于破碎,不同阶段之间的

区分度会下降。因此,将21个年份划分为四个阶段是最好的选择。

5.2 运用K-均值快速聚类法进行阶段划分的统计检验

为了在统计上评价阶段划分的合理性,本文按照四个

阶段的划分标准,对我国1990~2010

年间的技术赶超过程进行K-均值快速聚类分析,数据仍然采用购买力平价修正后的中美生

产技术距离数据。K-均值聚类法计算出四个阶段的聚类中心值,并对聚类结果作了方差

分析的F检验(见表3)。从表3方差分析的F检验结果可见,K-均值聚类法的四个阶段

划分满足统计上的显著性要求,即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满足统计上的区分度

要求。

表3 基于K-均值聚类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的变化阶段划分

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我国1990~2010年间的技术赶超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

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1990~1991年,其聚类中心值为8.10,属于距离遥远阶段;第二阶

段为1992~1994年,其聚类中心值为618,属于距离快速缩小阶段;第三阶段为1995~2001

年,其聚类中心值为4.02,属于距离中速缩小阶段;第四阶段为2002~2010年,其聚类中心

值为2.13,属于距离接近阶段。

6 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趋势预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关键时期。一方

面,我国正在不断地接近世界产业技术前沿;另一方面,我国接近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速度

正变得越来越慢。为了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发展趋势,下面拟运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

6.1 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曲线的非线性估计

本文仍然以经过购买力平价修正后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为考察对象。从图l所示的形状来看,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曲线的走势大致遵从负指数函数形式,据此,可将该曲线的时间趋势模型设定为:

zt=ae-b2t(5)

式(5)中,zt为经过购买力平价修正后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的时间序列;t为年度变量,

1990年是t的起点,即t1990=1;a、b为待估参数。基于图1中修正后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对模型(5)作非线性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4。

以上,这说明模型(5)对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时间序列的拟合效果很好。将表4的估计

系数代入式(5)即为中美生产技术距离的时间序列函数形式:

zt=8959454e-0088387t(6)

6.2 我国未来生产技术的赶超预测

运用式(6)得到的中美生产技术距离的时间序列函数,可以预测我国未来生产技术的

赶超趋势。鉴于预测的误差会随着预测时间的前移而迅速放大,为了控制误差的放大程度,

本文拟选择与我国技术差距较小的韩国作为未来的赶超目标,测算我国按照目前的

发展趋势何时可以赶上韩国。

考虑到韩国与美国的生产技术距离自1990年以来一直比较稳定,不妨对1990~2010年

间韩美生产技术距离求平均值,以该平均值作为我国近期技术赶超的目标。经计算,

1990~2010年间韩美生产技术距离的平均值为0721,据此,可令zt=0.721,并代入式(6),

求解出t=28.5。根据前文t1990=1,则t=28.5所对应的年份为2017~2018年之间。这就是说,我

国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大致可以在2018年达到韩国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见图3)。

鉴于2018年这一时点离2010年只有8年,时间跨度不算太长,可以认为预测误差是不大的,因此,预测结果应该是较为准确的。

图3 我国赶上韩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时点预测

7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5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90~2010年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柯利提出的“多阶

段可变规模报酬”算法,估计了世界生产前沿;参照世界生产前沿,分析了我国与世界产业

技术前沿的距离,并考察了这种距离的时间变化趋势,由此勾绘出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

动态轨迹。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1)1990~2010年期间,美国、日本一直处于世界生产前沿,据此可以认为,美、日两

国代表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韩国的生产技术虽未达到世界生产前沿,但一直紧追美、日,

据此可以将韩国作为我国近期的追赶目标。

(2)观察中美生产技术距离的变化过程,一方面,我国近20年来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

个持续性的提高,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之间的差距在大幅度缩小,从最初的距离遥远发展

到目前的距离逐渐接近;但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

差距,未来仍然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追赶过程。

(3)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我国1990~2010年期间的追赶

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1991年的距离遥远阶段,第二阶段为

1992~1994年的距离快速缩小阶段,第三阶段为1995~2001年的距离中速缩小阶段,第四阶

段为2002~2010年的距离接近阶段。

(4)中美生产技术距离曲线的动态走势遵从负指数函数形式。运用该函数式预测我国未来生产技术的赶超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大约可以在2018年达到韩国目前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

(5)本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创新转型的临界阶段,此时,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及时推进创新转型,则赶上世界产业技术前沿指日可待。如果未能抓住创新转型的战略机遇,则极有可能长期陷入“发展中”的陷阱。

参考文献:

[1]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3]Arrow K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3):155-173.

[4]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94(5):1002-1037.

[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Dconomic E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6]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Nelson R R,E S Phelps.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69-75.

[8]贾嘉,嵇登科,魏国平.韩国技术追赶范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管理研究,2006,

24(1):117-120.

[9]吴晓丹,陈德智.技术赶超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23 6-240.

[10]郭根山.论赶超战略的本质与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经验教训[J].河南师范人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64-67.

[11]Posner M V.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61,1 3(3):323-3 4 1.

[12]袁泽沛,陈金贤.技术跨越的可能性与机会窗口[J].中国软科学,2001,1 6(8):49-52.

[13]张国胜.技术变革、范式转换与我国产业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13,28(3):53-65.

[14]Griffith R,S Redding,H Simpson.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Geographic Proxim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9(4):689-720.

[15]Serranito F.Heterogeneous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Hypothesis:Theory and Assessment in the Case of MENA Countries[J].Economic Modelling,2013,30:685-697.

[16]杨文举.基于技术能力的追赶:理论及中国的经验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26(1):

50-55.

[17]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24(5):26-38.

[18]生延超.日本、韩国的技术赶超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25(9):

136-140.

[19]Drine I.Institutions,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Catchup in North Africa[J].Economic

Modellin9,2012,29:2155-2162.

[20]Manca F.Technology Catchup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32:1041-1053.

[21]Camilla M,L Serlenga,Y Shin.Globalis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the EU[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3,40:15-29.

[22]陈一博.技术创新中心变迁与技术后发国的追赶路径――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

的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53-61.

[23]朱美光.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带“技术追赶”问题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33(8):51-53.

[24]Park S J.An Innovation Process as Leapfrogging Strategies in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n Korea:Catchup and Lead in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C].For a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nergy Smart World,

Portland,2011.

[25]Joo S H,K Lee.Samsungs Catchup with Sony:An Analysis Using US Patent Data[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0,15(3):271-287.

[26]Coelli T A.Multi-stage Methodology for the Solution of Orientated DEA Models[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1998,23(3/5):143-149.

[27]范巧.永续盘存法设定与中国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9年[J].云南财经人学学报,2012,

28(15):42-50.

[2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8-25.

[29]Kumar S, R R Russell.Technological Change,Technological Catchup,and Capital

Deepening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Converg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3):

527-548.

[30]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

[31]Chou W L,Y C Shih.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the Chinese Renminbi[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1 65-174.

[32]Preeg E H. Exchange Rate Manipulation to Gain an Unfair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ase

Against Japan and China[J].Dollar Overvalu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3:267.

上一篇:教育培训管理范文 下一篇:特色校园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