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7:44:36

随笔写作论文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1篇

写作需要体验。就写作本身而言,通过写作,熟悉写作文体,掌握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技巧,累积写作经验。既然是体验,单靠规定课时的写作是不够的,因为规定课时的写作,有既定的教学要求(时间限制和环境限制等),不能充分拓展写作体验,因此利用不受写作时间和环境限制的随笔,不失为是一个感受写作体验的好办法。

当然,说是随笔,并非一个“随”字了得,作为规定作文的延展,随笔写作应有它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一般来说,初中作文是以记叙文的写作为主,高中作文则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要让初中作文的写作形式尽快地纳入高中作文的写作形式轨道,随笔是一个很好的衔接。

高中阶段的随笔,开始可以写一些叙议结合的文字,而后逐步过渡至议论为主的作文。叙议结合的文字题目如《我》《秋》之类。《我》是自我介绍,可以说说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展望高中的学习生活等;《秋》则切合学生入学的时间,或对“秋”进行景状描述,或对“秋”作些哲理思考。议论为主的文字题目如《泛览可以兼善,专一可以立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等。《泛览可以兼善,专一可以立基》是结合自己进入高中的学习经历谈读书方法;《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则是一段时期的学结。用文字记录并展现个人的生活和思想,从而变生活体验为写作体验,变生活积累为写作积累。

为避免随笔陷入漫无目的写作的窘境,教师在随笔内容的设置和写作的要求上,应该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学实际,有序推进随笔写作。

一是通过随笔熟悉写作文体。例如笔记,题目有《中国古诗发展历史》《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词的豪放与婉约》《元曲》等,这些题目看似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实是对一段时间的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其中既有老师所言,教材所录,又有自主查阅的相关资料。如此的笔记,内容有筛选,叙述有条理,已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运用这样的体裁,将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梳理内化为个人的心得。

二是通过随笔掌握写作方法。例如学过《邂逅霍金》之后,模仿范文,写一篇《邂逅 》的散文。葛剑雄先生的《邂逅霍金》,既有记叙又有感慨再有思考,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叙议结合笔法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虽然学生可能写不出与学者一样水平的文字,但通过这样的随笔,学会观察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思考,最终将感悟显现出来,会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体验。

三是通过随笔提升写作技巧。例如《续写》《结局》等题目,便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这类随笔的好处便是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没有固定的答案,不等于说可以脱离生活实际。因为是续写或添尾,所以也应注意与原来作品的勾连,包括立意、结构、语言甚至风格。

四是通过随笔累积写作经验。例如《我心中的鲁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看法》这类文题,需有一定的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才能写出有个人见解的文字。写作经验获得的根本途径就是多写,在多写中获取写作经验,逐渐脱离模仿的痕迹。因为随笔涉及的写作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所学的记录,又有模仿范文的写作,也有个人观察、联想、思考和感悟的呈现。写作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受文体的限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渐进议论为主的写作轨道。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写,并且能够写出内容,而且在写作中,还要注重写作规范。比如叙述说明要有条理,想象联想应该合理等,条理性和合理性既是记叙类文字的要求,也是议论性文字的必备,因为议论的严谨,实际也就是有条理并合理,唯此才会显出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议论的文字,在随笔中可以体现出它的多面性,比如假设性的议论文,有《假如我是一枝梅》《假如明天真的来临》等;评论性的议论文,有《陶渊明评价》《我也说》《一人物评说》等。这些随笔题目,议论的内容大多来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粗浅的,也是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会。

写作体验,当然不能仅限于课堂内,也应扩展至课堂外。课内的学习内容是随笔写作的重要来源,课外的生活实践更是随笔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例如《黄浦游记》,就是结合本班大多数学生居住在这个地区(黄浦区)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个区域有不少人文资源的条件,如孙中山故居、周公馆和“一大”会址等,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重新认识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增加新体验,提高新认识,写出新游记。又如《消失的弄堂》《寻访上海城市中的外来影响》,是依托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考察写出调查类的文章,以此关注周围的人与事的变化。再如《纪念长征80周年》,是借学校组织的相关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写读书札记。

随笔的好处就是形式自由,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生活实际,因此题材就可以是无限多,永不枯竭。如《谈郝伟(曾任中国女足国家队主教练)的辞职》《小议京剧进课堂》《地震、地震》《大雪的启示》等,因为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一般学生都熟知,因此也就不会造成无话可说的情形。

值得指出的是,在引导学生写议论性的随笔时,应要求学生在议论时注重思辨,类似的随笔题目有《十五月亮十六圆》《的启发与感悟》等。

随笔,当然不能只作为写作训练的工具,更是要当作人文渗透的渠道,因此要把写作和阅读、写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其中教材的作用不可低估,应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能量,对教材的经典篇目细嚼慢咽,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对因为时代局限造成有些篇章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规定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基于应试的考虑,免不了有功利的痕迹,且不说在内容上不敢越所给题目或材料的雷池一步,生怕由此造成偏题或漏题的后果,就是在形式上也尽可能地模拟程式化的套路,力求稳妥以免失分。所以仅靠规定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难以铸就独立的思维,因而也就难以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如果通过平时的随笔自由写作,养成自己分析,自己思考的习惯,对自己的所学有所梳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过滤,增强写作体验和生活体验,写作就不会流于枯燥、生涩和形式主义。

随笔是自由的写作,自由的写作才能把被动的写作变为自主的写作和有趣的写作,学生的阅历囿于实际年龄和现实环境的限制,其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相当部分是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随笔的写作也就是要把学生在学校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变成写作积累。

学生怕写作,一方面是缺乏生活阅历(短时期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是缺乏写作经验(可以逐步改进),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随笔因其不拘一格的写作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写作形式,可以弥补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生活;随笔;写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87-03

一、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内容、内涵,目标界定

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内容、内涵和目标定位于四个关键词:“生活”、“随笔”、“写作”、“研究”。其中“生活”、“随笔”、“写作”这三个关键词是内容和内涵;“研究”是其目标界定。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和本原,是体察的具体对象,是逻辑起点也是逻辑归宿,叶圣陶曾说“写作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生活”,“生活”解决写作写什么的问题;随笔,是笔之所随,是意之所至,再如叶老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追求笔的真和意的深,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活泼;写作是表达,是输出,是对话,立足写的过程和实践,建构写的系列和序列;研究是态度,更是目标,用研究的态度深入生活,用研究的态度剖析写作规律,研究是使写作成为常态生活,用生活激活写作兴趣;用兴趣激发探究写作规律,用写作提高写作生活质量。

1. “生活”的内容和内涵界定。

生活是学生周围的生活,是以学生为中心辐射和发散的生活,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观察生活,学生不仅是观察者,还是体验者、思考者;思考生活,学生不仅是感悟者,更是表达者。

“生活”的范围界定,包括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等多个层次。“自己事(自我事、家庭事、同学事、师生事、读书事),国事(身边事、社会事、网络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自然声(将目光投向广阔的自然和空间)声声入耳。学生是生活的主人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体悟,以主人翁的姿态理解,以主人翁的姿态表达!

2. “随笔”的内容和内涵界定。

(1)“随笔”提倡内容的自由性。

凡生活所触,皆可笔之为文;凡生活可感,都可发诸情深;凡生活哲理,都可辩论表达。随笔是独特的视觉体察过,独特的心灵之光辉映过的鲜活的生活内容。是生活细节的叙述;是特殊景致的描写;是真挚情感的抒发;是情理的深化议论。多彩生活给随笔内容选择以丰富性。

(2)“随笔”具有表达的自由度。

生活需要诉说,需要表达,需要展现:用自由的结构来呈现,用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是“个性化表达”的过程。

结构是自由的。结构不再是文体的形式化,不再是僵死的模式化,结构讲究“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结构就是朴素地组织材料的问题,是首先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的问题。结构注意开头和结尾的点化、层次和段落的规划、脉络和线索的潜化、过渡和照应的明化。

语言是自由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言表现生活,即指语言适应生活的题旨情境。语言是浸透着独特生活体验和鲜明生命色素的语言,是我手写我心、真文字写真性情的语言,是有品位、有境界、有风格的语言。

3. “写作”的内容和内涵界定。

写作是指“写”和“作”的过程,是“写文章”的分解动作。以“写”和“作”为要,“写”就是“作”,“作”即“写”也。写作的追求目标是“写文章”,但写作本身不完全是“写文章”。写作是实现“写文章”能力螺旋性提高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写作把“写文章”的过程进行系列和序列的构建。写作不断推进“写文章”素材的积累、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推进“写文章” 思维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推进“写文章” 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写作是“写文章”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写作是“写文章”的过程性体现;“写文章”是写作的总结性再现。

4.“研究”的内容和内涵界定。

把“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实现目标,是把研究当作过程,把研究当作态度,把研究当作结果。这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体现的是过程,实现的是能力,追求的是价值观。

研究生活,写作不再是生活的浮光掠影,而是向生活的更深处漫溯;研究随笔,使随笔不再轻率地随笔而至,而是个性的自由奋发“笔落掀起些许风雨”;研究写作,写作不再盲目,不再彷徨,而是清晰、明了“下笔好像有点神灵”;研究“研究”,把研究作为志向追求,把本相作为寻求目标。

二、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过程与策略

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过程内容为:研究“生活随笔写作研究”如何起始;研究如何运用教材实施教学构建;研究“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研究结果。过程追求具体而详实、严谨而科学;结果追求系列而有序、真实而有效。

1.研究“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起始。“学武术头三脚难踢,万事开头难”,启示我们“生活随笔写作”起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文”教学现状和学情研究。“实事求是”是基本认知规律,我们使用的苏教版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组材为模式的教材,教材主题丰富,正是生活主题的丰富呈现;教材文章繁多,恰是“生活随笔写作”天然写作的指导和借鉴。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生活随笔写作研究”是思考的首要问题,另去建构阅读和写作教材,对于一线教师,难处不言尽知。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无序、散乱,甚至虚化、虚无。作文教学基本是“考一篇,讲一篇,丢弃一篇”的大局面和“整篇作文如何开头、如何过程、如何结尾”的技巧、模式讲授的小格局。教师感其痛,学生受其苦,生活多无奈!

(2)生活随笔写作研究起始的具体策略研究。

生活随笔写作研究起始的具体策略研究建立在对作文教学和学情的研究之上,建立在对不同学段语文学习情况的研究之上,建立在恰当使用“教材”的研究之上。生活随笔写作研究可以开始于任何学段,可以作用于任何学生,甚至可使用任何版本的教材。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起始应以具体策略应对。以“必修五”学段为例,略陈述之。

第一,起始应走近生活,体现写作的生活性。本研究起始就应走近生活,写作是活生生的生活,罗马哲学家塞尼卡尝言:“如此生涯,即亦此文词”,当写作需求变成生活质量的诉求,学生就会自主参与生活素材的开发、感受、领悟,归纳和总结,就会全程参与写作过程,思考并进行思维训练,围绕“生活”展开“主体间多维互动”。

第二,起始应自然随意,体现写作的随笔性。本研究起始就力求由传统作文教学过多地导向“文体”“技法”转向照顾学生的内在需要,照顾学生的现实和文化背景,以“自由随意”的姿态切入研究进程。如“必修五”学段始于高二分班后,以“开学时分”为题写“生活随笔”,研究“生活随笔写作岂可随意为之”的话题,指出“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中心命意意识和表现意识”两个特征,对生活随笔写作进行整体观照。

第三,起始应走入写作,体现写作的写作性。写作就是写作,不能脱离写作而存在。本研究写作性首先体现在写作立场转变上,写作本源(话题、试题本源)转向生活本源;从文以载道到我手写我心,激励学生关注现实,养成关怀的态度和情怀;其次,写作以“写与作”为本,初写、改写、再改写、升格写甚至再升格写等,以“写”的步伐阔步在写作过程之路,写作立足于过程,形成写作过程。

第四,起始应重在研究,体现写作的价值性。起始重在研究,意味既要有整体宏观的规划,也要有超前微观的细化。既要宏观研究与教材使用的结合,也要微观研究写作过程的真实路径;既要研究写作主体和写作动力问题,也要研究写作训练和写作具体过程问题。研究是基本态度,把“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实现目标,是本研究的价值追求。

2.研究“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系列和序列。研究要构建研究系列和序列,本研究也入此“巢臼”。但因其随笔性,系列和序列可同时或交叉从多条路前行,力求条条大路通罗马;因其写作性,可进行丰富的写作训练,以训练的丰富性打破训练体系的单调性;因其研究性,可以借鉴写作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实际和写作教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地穿插、补充研究内容和调整、改变研究方向。

(1)“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系列和序列的科学性。

第一,本研究系列和序列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选择利用上。

这是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是打通课内和课外的需要,是沟通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是课程选择和利用的需要。本研究以“教材”为“根本”开展研究,是一线教师最直接、最简捷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如“必修五”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探索与发现”板块课堂研讨《物种起源》绪论,“生活随笔写作”构建“立论的科学性”写作专题,可以从“科学技术说明”、“道德修养”、“中外英杰”;“校园聚焦”、“社会万象”等方面进行议论文写作素材积累和立论训练;“奇异的自然”研讨《斑纹》,构建“描写的鲜明性”写作专题,可以从“众生百态”、“宇宙繁星”、“自然奇观”、“本土风光”、“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方面进行描写生活随笔训练;“美丽的创造”研讨《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构建“实用类文体”写作专题,关于“本土名胜古迹的开发思考(常州淹城的启示)”,关于“本土科技和人文的发展融合(常州嬉戏谷和中华恐龙园的启示)”,关于“本土人文与经济的思考(常州召开第八届全国花博会观感)”等……

第二,本研究系列和序列的科学性其次体现在系列和序列的同时甚至交叉构建上。

本研究强调:写作不是把学生没有的东西强塞给他,而在于通过系列和序列的构建让学生知道写作就在自己身上,写是生命的流露,写是以积累为材料、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方向、以语言为载体的写的活动。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因此,构建本研究的系列和序列,既要具有同时性,又要具有交叉性,避免让学生再滑向“技法反复操练”之路。

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研讨《陈情表》、《项脊轩志》,课外阅读《先妣事略》等文章。确立了“写人记事”的生活随笔写作研究专题系列,单元写作指导“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也与此相应。在系列的基础上,构建写作序列。

①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写什么就要是什么,是具体对象的具体行为;更要像什么,是具体行为的形象呈现。如《陈情表》扩写练习:“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和“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祖母陪我走过悲惨的童年” 或“在祖母生病的日子” 为题扩写。

②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动作慢化和细化是写好人物的关键,运用修辞勾勒人物的个性特征。《陈情表》扩写练习的多次修改和升格写作。

③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线索的重要性,一条金线耀全文。“在祖母生病的日子”设置“风雨”情境和线索,“风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风雨”象征祖母摇摇欲坠的身体;风雨暗示作者情感的推进过程。如“风来了,雨淅淅沥沥……风忽如利刃般呼啸,这是暴风雨的前奏……窗外,狂风更加肆虐,雨已经倾盆,暴风雨真正到来了。”

④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写好记叙中的环境,故事发生在一定的环境空间。用环境烘托故事发生的气氛;用环境点染人物的心情;用环境衬托人物形象;用环境体现事件的过程等。

⑤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点和面”结合写作。如《项脊轩志》“归有光轩中读书乐”想象写作训练:“面”是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的集中呈现,是人物表现的“舞台”,此处“面”指“项脊轩”的昼色夜景。“点”指众生相中独特的那一个或群物象中凸现出的那一物,“点”是描写的聚焦。此处“点”是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读书情形。

⑥ 记叙性生活随笔写作――故事完整并力求生动。如以“某人事略”或“我的故事”话题自拟题目的随笔写作,用时间定位故事的推进,用空间让人物尽情表现,使故事完整而生动。

(2)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系列和序列的过程性。

本研究系列和序列的过程性是其“生活”、“随笔”、“写作”三个基本内容和内涵决定的,也是“研究”这一价值目标追求的。是指把生活当作过程来认识,把随笔当作过程去实践,把写作和研究当作过程去把握。

生活随笔写作系列和序列的构建过程是和苏教版教材的研读学习利用过程紧密相连的,研究的重点在于苏教版的单元主题与生活主题和写作主题的融合研究;系列和序列的构建过程是和写作训练(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过程体系、评价体系)紧密相连的。是立足感性,走向理性,自成系统的工程。

生活随笔写作系列和序列的构建过程是本研究最基本和重要的任务。研究立足教材,立足生活,立足随笔,立足写作,立足研究,把“写作”与“写文章”区别开来,“按一般写文章的要求实施作文教学,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最大误区。”研究立要于系列和序列的交叉融合共建,议论、记叙、说明、描写包括实用文写作都是系列和序列构建的应有内容和应该方向。本研究系列和序列构建的是“教材化”和“生活化”,“生活化”和“主题化”,“即时性”和“全程性”,“分解性”和“综合性”等结合为主的,以“技法”、“体式”训练为辅的写作过程体系。

3. “生活随笔写作研究”的研究成果。

“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当是继续为了学生的发展。本研究的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

(1)研究结果立要于学生学习所得结果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所得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本研究追求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过程,对写作的认知过程,对研究的理解过程;追求学生有一些意识,体验生活是一种意识,认知写作也是一种意识;研究生活,研究写作更是一种意识。本研究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整个体验和参与过程,希望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得以较大提高,希望学生的写作生活趣味得以较大提升。

(2)研究结果立足于教师教艺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立足于教艺水平的提高,在对研究过程归纳总结中实现教艺的提高,在本研究系列和序列的构建过程中实现教艺的提高。

三、结语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怎样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论文的价值,也是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逐步形成的。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为了开展“课例研究”,我不断地走进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小学教师课例研究问题审视》《个案研究应该在课堂观察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二十多篇随笔。2013年1月,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例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例研究的四重意蕴》;要回答“个案研究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个案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要回答“个案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个案研究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随笔的基础上形成,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13年3月下旬,在对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把脉农村小学课例研究》和《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两篇论文,对普通学校一线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期发表。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就走向了“教育论文”,“教育问题”也就走向了“教育成果”。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二、提炼观点

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难度最大的、关键的一步就是“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规律、经验的发现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

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严重存在。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究教学目标及其落实问题。两个月的时间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记录了这一现象,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以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1]。这些观点不是从别人的著作上抄来的,而是从自己的随笔中提炼出来,所以,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

(一)“关键词法”是提炼观点常用的方法

观点通常是用句子、词组来表达的,而“句子”与“词组”是由“关键词”组成的,所以,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关键词法”。有时候,提炼了关键词,也就提炼了“观点”。比如2009年4月,我参加了县城学校联办的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沙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边听边思考,记录了11个关键词,这11个关键词好像“书签”一样记录在我的笔记中。第二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对这11个关键词进行说明,主题、坚持、改变、日常、情境、系统、质量、反思、多元、合作、自我。这些关键词就是“观点”,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我又表述成“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等观点[2]。

(二)“提炼观点”要坚持从实践出发

我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常常会感觉没有新意,就是因为没有养成从实践出发的思维习惯,论文是以观点的方式来呈现的,但这些观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在随笔中,正是它们培育了观点。我们千万不能先有“概念”再去套实践,而是要立足实践,在对实践的解读中提出观点,要善于发现随笔所蕴含的智慧。我有一位老师写了一个随笔:《骑牛比赛》一课的教学反思,题目叫《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思了两项内容: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理解“技艺高超”;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野性大发”。我研究了一下文本内容,发现这则反思的主题并不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而且是举了一些“联系”的例子,我帮助她提炼一下,是四种“联系”:一是句中联系(“公牛”与“骑手”);二是文中联系(“好几个”与“只有一个”);三是文外联系(与前一课“高手”一词的联系);四是与生活联系(“野性大发”一词理解)。这样,整个的“反思”就有了“观点”:《在联系中学习语文》。“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

三、架构结构

直面教育实践,这是老师思维的长处;但是,缺少系统思统,习惯于“点式思维”,这是老师易出现的思维弊端。架构结构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把论文比作是一幢房子的话,“观点”好像是其“素材”;如果我们把论文看作是一条项链的话,“观点”好像是“散落的珍珠”。能不能把“观点”具有逻辑性地组织起来,决定了教育随笔最后能否成为教育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与随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构化程度的不同――随笔当然也有内在的结构,而论文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结构化了的,论文写作是一种结构化思考。

如前述的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后来,我又将在这11个关键词在“结构化思考”下进行修订成12个,并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的框架结构: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1)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具体观点表述为: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2)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具体观点表述为: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3)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具体观点表述为: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4)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具体观点表述为: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3]这四个方面是对整篇论文的构架,这个结构是用来说明“文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论文中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进行“结构化”架构,关注“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如果说“提炼观点”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基础工作、核心准备的话,那么,建立“有逻辑的结构”则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使“教育随笔”走向了“教育论文”。架构结构是一种系统思考,其思维方式的建立,必然会提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思考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从教育随笔中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架构的结构,所建立的系统思考不是“空架子”,不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回避与漠视,而是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对日常教育实践、教育生活看得更加明白。

四、锤炼语言

从“聚焦问题”、“提炼观点”、“架构结构”到“锤炼语言”来说明“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从大到小”的一种叙说线路。其实,我们在开始动笔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的语言特征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主题关”、“观点关”、“结构关”都过了,“语言关”过不了,那么,我们仍然不能“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

语言的功夫,是最没有秘诀的,只有靠多练习、多揣摩才能改变,但我们也不必认为论文写作一定要摆出一张“论文面孔”,在我看来,论文语言也可以在规范之外有各自的风格。关于“锤炼语言”要注意三个特性:

(一)结构化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需要语言的结构化。教育论文阐述观点与教育随笔在“结构化程度”是不同的,一个观点怎样展开,一个小节怎样展开,也要考虑到“结构”――是分哪几步展开的,这几步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种“结构”(阐述的顺序),有时候要通过“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明,有时候是内隐于其中的,但一定是有明确结构的,必须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无主题变奏”。

(二)规范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要特别强调规范化,除了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随意化,相关术语、观点的用词、表述方式前后不一致,一会儿一个说法;或者为了“创新”去生造词汇;二是过于“情境化”,缺少读者意识,教育论文要面向大众,要使用规范化的表述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成为以公共知识传播的论文。

(三)风格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也可以是风格化的,老师在写作教育论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在写作教育随笔时的语言特色丢弃掉,其实,只要我们的语言有规范化、结构性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风格化”是一个高要求,也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是很多老师的追求,其实这并不难。当你从随笔中“聚焦问题”,就能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当你学会“提炼观点”,就能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当你学会“架构结构”,就能解决“文章组织”的问题,当你学会“锤炼语言”,就能解决“表达方式”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一条在尝试之初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路,但一旦你经历了,“入了门”,你所得到的就不只是几篇论文,而是一个更精彩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陈世荣.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被忽略的话题[J].中小学管理,2011,(4):12-15.

[2]陈世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38-41.

[3]陈世荣.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J].教育管理研究,2012,(5):43-47.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4篇

随笔,顾名思义,即谓“率性而为,不必拘礼”地写作;而它作为一种文体,则指在写作时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而这也正是这种文体最有优势的特征。随笔形式自由活泼,构思灵活空灵、主题独异新颖。正因如此,写作随笔极易展现学生信心,也极易体现学生才华和文化思想积淀,学生写作过程也便极易伴随“俱怀逸兴壮思飞”(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自我成就与自我享受过程,我们高中作文实践不应忽视随笔的重要地位。其实,翻阅近几年涌现的高考优秀作文,其中也不乏写随笔成功的范例。那么,如何写好随笔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并熟悉随笔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即使是长于说理的随笔,也因不同于突出严肃深沉逻辑力量的议论文,而被多数人归入散文这一文学作品类别。写随笔没有任何的负担,就像与朋友谈心般轻松,不需华丽的词藻,不用严密的结构,不受体裁的限制,形式灵活多样,行文不拘一格,内容浩博豁达。它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它既可宏观上驾驭历史时局,又可微观上洞幽明见现实未来。它甚至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不必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的突出特色,象感强可成为它的亮点,逻辑性显也可成为它的根基。

常见的现代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绘景性随笔、状物性随笔等等。不管写哪一类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亲友促膝谈心般亲切与平易近人,又能有思考,有见识,有义理,有情融,它的确是散文中的一支奇葩。

了解了随笔的知识,每位学生都应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尝试了,不过,写好随笔这种“放胆文”,需把握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笔者分别以例文加以诠释。

一、取材广泛,但应立足于现实,入手于生活

随笔,主要在期间得以发展和成熟,现如今,被许多文人学者青睐,因为他随时展而发展,具备灵活、变通、迅速特点,侧重于随意或不经意,而这点重要显示在随笔的题材广泛上: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拓展视野、教育启迪的人事景物诸类,都可成为其构成部分。这一点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写作“发展等级”项目里“材料丰富”要点是吻合的。在一篇随笔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思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驰骋,这样正可以弥补高考作文给人俗套、陈旧等千文一面的缺陷,让阅卷老师感觉新鲜而充盈从而获得肯定。

但仅取材无所羁绊,则易让思想游离分散,无法完成写作任务,所以取材不忘立足现实,从生活入手。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平常正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注目寻常琐事,并在其中能感发出无尽趣味来的人,他的心境方必不至枯涩,他的心泉必不至干涸,而一旦弄笔写作便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坠入境界,放任自由。那些对琐事不大放在心上,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心必定干枯无趣、顽劣粗糙,自然极难与笔墨有缘。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时,当一个人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时,也便有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应该说,绮语清词,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易被呈现出来,只是它需用心体味方能妙手偶得。例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我与故事》,文章开篇先总体讲述自己从故事中所能得到的感受,再具体讲述了公主与王子的故事以及美国孕妇与狼的故事,取材丰富,但作者并不只做故事的讲述者,而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从而得到“我与故事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里,都能感觉出人生的意义”的主题。此文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故事”,将“故事”拟人化,不但将“我”与“故事”联系起来,体现关系式标题的特点,而且让全文读来如同聆听作者在与“故事”这位朋友作亲切交谈。在交谈中,不但能明显地感觉出作者从故事中得到了很多人生启迪,而且对故事给予自己的启迪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直击现实,表达生活真切感悟的成功例子,对我们写作不无启发。

二、构思洒脱,但应以小见大,收放自如

随笔写作,题材广泛,故易洒脱构思。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尤其是议论性随笔,又称“随感”或“杂感”,重点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首先,随笔写作中,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自然、灵活、洒脱地从小处着手。正如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出自上海良友图书发行公司1935年版《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一粒沙”“ 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出了“小”,正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能从中从“取材虽小,所见甚大”这一随笔本质上诠释他,正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领悟。再者,随笔毕竟属于散文,构思时不应忽略其“神”,大胆创新值得赞赏,不过既要“放得开”,更要“收得拢”,用一根“红线”把材料串为有机的一体。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作者一开始写生活中一件普通百姓都曾遇见的小事――兑钞,无半点虚夸。作者谈钞票,感觉很轻松,读者也读得轻松,好像在听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场又涨价发牢骚。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时候,我们起初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恍然大悟,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令人拍案。再譬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有心才有新》,考生为了揭示“心”和“新”二者的关系,用了道尔顿、魏格、谢皮罗、牛顿、安藤百福、乔利等人的有心而成就他们的事业等事例,作者把这些材料用自己的思路组织起来,不仅显得丰富,而且使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更具有说服力;构思上,通过题目直接点出了文章的主题,用“有心才有新””作正文的开篇,即具体地诠释了标题的含义:创新改变世界,创新汇聚精彩,有心才会创新,用心才会精彩。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通过诸多的材料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最后呼应标题。构思不落窠臼,收放自如,体现出熟稔的写作技术。

再如2006年四川满分作文《问,让世界更精彩》,述例精当,思路严谨。在第一段作者用苏轼、韩愈的“问”切入话题――正因有了问,才有了这个精彩绚丽的世界。接着作者举邹忌、杜甫、屈原之“问”来论证本文观点――问,让世界更精彩。文章述例极为精当,毫无冗长拖沓之感。思路也极为严谨。作者的思维先发散,再凝聚。为了具体阐释“问”,作者思接千载,笔走万里,将诸如苏轼、邹忌等古人的事例纳入文章。接着作者从发散思维的阶段向凝聚思维阶段汇合,从文中“这世界之所以……正因……”的句子可以看出,整篇文章思路清晰严谨

三、行文活泼,但应条理清楚,思路明晰

随笔的选材广泛,表达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行文形式也无固定模式。从表达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统帅下,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了。

随笔行文活泼,反对死守成法,拘泥套路(这也是区别于纯粹议论文的一点),主张如古人所提倡的“以意运法”,以期灵活自然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显示作品自身特点。然而,随笔正因其“随”,构思又易入误区,就是俗话所说的“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不讲谋局运筹。要知道,随笔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动笔之前应有合理的整体构思,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论“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是思路问题,条理清楚,思路明晰,是能够成熟地认识、感知、分析事物的表现,也是高考作文评价的一杆标尺。重视“思路”与“条理”,没有多大难处,主要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和条理来安排结构,做到合情合理就可以了。例如2006年四川高考一篇优秀作文《问灵魂》开篇用“到底什么是人的魂”发问,全文也是以“问”为突破口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精神“灵魂”为全文的核心,自始至终没有离开“问”和“灵魂”,可谓彩线穿珠。文章行文活泛,内容极为充实:“问”什么?问“屈子的魂”,问“李白的魂”,问“杜甫的魂”,问“岳飞的魂”;问“斯巴达克斯”的魂,问“康帕内拉和葛兰西”的魂,问“贝多芬”的魂,问“米勒”的魂。屈子、李杜、岳飞的魂,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斯巴达克斯、康帕内拉和葛兰西,是人类不屈的魂;贝多芬、米勒的魂,是追求完美、追求高贵的魂。这些“魂”,正是当今之世不可或缺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与其说是执著地“问”魂,不如说是作者满怀深情的赞美魂。

四、表达灵活,但应情理渗透,感性理性融合

随笔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强调“忠于”实际上就是真实,展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成功的随笔,往往既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又饱含诗情,体现出情理相透的特点。议论是情感化的(这也是区别于纯粹议论文的另一点),而思想内容的表露往往又不是直接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如上文提到的“学者随笔”开山之作《灯下漫笔(节选)》,鲁迅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层思考和彻底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有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与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批判之情;反之,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写“随笔”,没有压力。学生心情放松,无拘无束,不像课堂作文那样为完成任务而作,遵老师的“命”去“挤牙膏”。这样,可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无病”为“有感而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放胆地写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的所思、所感,这样容易写出具有独特感受与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来。

第二,写“随笔”,题材广泛。它不受老师命题的限制,可以自由取材。诸如国家大事、社会现象、学校生活、朋友交往、虫鸟花卉、读书心得、听广播、看比赛等,即使是一鳞半爪、片言只语也都可以信手拈来充作“随笔”的题材,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之炊”,下笔千斤重,无话可写的状况。

第三,写“随笔”,写法灵活。从形式上看,它篇幅短小,多则数百字,少则百把字,甚至三言两语亦可独立成篇。例如,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组“偶感”:沉默,有时比抗议更有力量。枯枝败叶,曾有过闪光的年华。一张张日历,是人生的一页页档案。陶醉于池塘安逸的清水,迟早会发臭的。风筝,应该感谢牵引它的长绳。

论字数,这组“偶感”每则不足20个字,但由于语言凝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某种启迪,尽管篇幅短小,但表现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示了内在的力量。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6篇

如果评出2011年高考热词,一定是“封杀”也。何谓“封杀”?封闭,杀死。

考前,上海高考权威部门宣布:高考作文要“封杀”网络热词,包括“给力”。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形成热潮。人们热议纷纷。因而,这广而告之的“封杀”,并未显出多大的杀伤力,上海的考生都规避了。

但在江苏高考作文评阅现场,上演着不动声色、静悄悄的“封杀”,杀得考生鲜血淋漓,嗷嗷直叫,考生倒下的不少。可见杀伤力不一般。

江苏的“封杀”表现在两类:一是封杀“三段论”程式化作文,二是封杀热点素材李娜。这些虽没有明文规定,只是评卷人口口相传,心照不宣,但杀伤力不容置疑。

如“三段论且论述平平;堆砌事例,文体不清;或空发议论,缺少佐证材料的,一律在42~45分范围内”。在审美疲劳和紧张的语境中,评卷人往往简单化操作,只要看到是“三段论”文章,就将其归为“论述平平;堆砌事例,文体不清;或空发议论,缺少佐证材料”的平庸之类,打上42~45分内的一个分数。

如写热点素材李娜的,就封杀在平庸之列了,只能得42~45分内的一个分数。

尽管能找出很多事实和理由批驳这“封杀论”,但的确“狼”来了,“封杀”到了!

有公布的江苏高考高分作文为证。在2011年的高分作文中,你找不到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找不到一篇是写李娜的。近50万份答卷,优秀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不能说没有一篇,但不幸被封杀了;用李娜素材写出好文章的,不会没有一个,但不幸也被封杀了。

二、突围“封杀”

朋友来了,有好酒;狼来了,有猎枪。“封杀”来了,我们怎么办?

我们只有突围“封杀”!

2012年高考作文备考,从哪个方向突围?突围的着力点在哪儿?

(一)突围“封杀”的方向:重生活、灵动

从2011年的高考高分作文和2012年的《考试说明》上找突围的方向!

《考试说明》要到2012年元月才能出炉,无从说起。现在只有从2011年已公布的高分作文中找方向。因为高分作文既体现了学生能达到的最优的作文水平,又能够体现评卷人的审美追求与喜好。对下一年的高考作文具有导向作用,必须重视!

读2011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关键词重生活、灵动。我觉得,重生活、灵动,就是高分作文昭示012年高考备考突围“封杀”的方向。引着考生朝这个方向走,就对路了。

请看今年高考满分作文“风沙渡”的作者是如何突围“封杀”,夺取高分的: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由店名起笔,给人以亲切感,也足见作者有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是生活的有心人。)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以“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点题,让人感觉不同凡响,感受到作者的机智。)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过渡联系到“蚁族”,从物质到精神,分析指出甘于平庸心,才导致了可悲的结局,闪耀着辩证的智慧,高三学生都熟悉蚁族素材,但作者却能临场运用到习作上,足见作者不是一个死做题,做死题的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者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又以“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和“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进一层展开。如果说,“风沙渡”和“蚁族”是个别的特殊现象,那么,这两层就是一般的普遍层面,由特殊(个别)到一般(普遍),文章又升华了一层,足见作者思维的纵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作者由“小”见出“大”了,由现象见出本质、见出规律了。)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又以“‘蚁族’又如何?”回扣前文,畅想“若心怀鸿鹄之志”的美好前途。)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回扣开头,猜想主人的品性,由店名到主人,自然又进了一层。会主人,引为同伴,直抒倾慕之情,也巧妙地表明自己不平庸的志趣。)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收束全文,独立成段。干净利落,刚劲有力,不容置疑。)

内容空洞,矫情泛滥,语言华丽是近几年的高分作文的顽症。但今年这篇作文却例外。作者从身边生活现象写起,以“风沙渡”作为由头,由小见大,从个别到一般,从物质到精神,层层升华。让读者看到了高分作文背后站着的是一个留心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善于表达生活的考生。文章特别贴近生活,让生活填充内容的空洞,修正了泛滥的矫情,让语言脱去了华丽,尽归朴实自然。平易轻灵,有谈话风、家常味,如长者闲嗑、朋友晤谈。它没有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作文架势。文思如“风吹林响,泉激石鸣”,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如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意到笔随,发乎自然。

综上分析,扎实的生活积累和灵动的表达成就了这篇文章的满分。

灵动的表达从哪里来呢?来自作者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艺术。

如何开头,如何点题,如何展开,如何收尾,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实是用心经营,从全篇到局部,一词一句都不马虎。生活素材正是在作者的艺术“点化”下,才化作金子般的文章。

意随笔到,自由灵活的笔调,活泼细腻的文风,以小见大的机智,让人叹服!当别的同学为找两个美丽的比喻句以引出中心论点而绞尽脑汁的时候,“风沙渡”的作者却轻轻地从店名写起,别开生面,先胜一筹了。

只要是高三学生,肯定都做过、都了解关于“蚁族”的语言压缩题目。但用在作文中的,只有他一人,运用得如此贴切的,更只有他一人;“风沙渡”店牌,并不是只有他一人见过,但写进文章的,只有他一人,写出其中不平凡的,更只有他一人。作者对这一素材的成功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他的经营艺术。

“风沙渡”满分作文的成功告诉我们:扎实的生活经验和灵动的表达是突围“封杀”,夺取高分的方向。

(二)突围“封杀”的着力点:随笔

随笔最讲究生活气,最讲究灵动,最讲究真诚。它往往从生活中和书本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顺势点窜,视野比较开阔;谈天说地中传出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展示写作者学贯古今、中西的渊博知识。它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观不动,而是如行云流水般运动不止,条理畅达;它的语言幽默机智,平易轻灵;其题材可大可小,顺势而成,发乎自然,最易抓住评阅老师的心。所以,随笔是突围“封杀”的最优着力点,是应对后话题作文时代的最佳途径。高考作文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形式上来说,由命题作文发展到材料作文,由材料作文发展到话题作文,再由话题作文发展到后话题作文;从内容上来说,由关注政治到关注人性、人生,由关注大我到关注小我。其中“后话题作文”就是不限文体,进一步突出了高考作文的三自政策“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文体优势。而随笔正是一种自由灵活的写作,在文体淡化的后话题作文时代,它自身的文体特征是最切合高考评分中“发展等级”的标准的,比较容易获取高分。从已经公布的高考高分作文来看,文体上大多可以归为“随笔”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关注人性、人生,注重文化品味,抒写个人情感,凸显理性认识,注重人文思想,展现真实自我,将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中之重。而随笔写作则正迎合了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和要求。将高考作文与随笔放在一起比较,其基础等级要求为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些可以视为对随笔的一般要求;而发展等级要求的深刻透彻、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有创新,则可以作为对平时随笔写作的特殊要求。随笔中的佳作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构思精巧,推理或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富有个性特征,这些自然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时努力效仿的榜样。因此可以说,随笔写作与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随笔写作是高考作文的最好准备。从今年满分作文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笔正以豪迈的步伐向高考作文领域挺进。

随笔写作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认识水平进行训练,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引导学生充分张扬个性,书写心灵,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笔来书写“我”的生活、“我”的想法和“我”眼中的社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会变得乐于写作。

让学生每周写2篇,择优者推荐发表。被北大录取的满分作文“风沙渡”的作者,就爱写感悟随笔,即使在高三也不间断。平时的作文,也多在58分左右。是随笔让他拿了满分,是随笔练就了他观察生活的习惯,临场从容的心态,以小见大的机智,活泼细腻的文风。是随笔给了他灵性。

教师在指导随笔写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多提供随笔文章,供学生揣摩、借鉴。每周提供2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熟悉随笔自由灵活的笔调,贴近心灵的温馨,以小见大的机智,接通时代的激情,活泼细腻的文风。《杂文报》、《南方周末》等都有随笔专栏,老师可以先看,把关筛选,推荐佳作给学生学习。

2.注重随笔检查,督促学生。学生若是一时写不出随笔就每周抄写两篇,但抄写必须认认真真,工工整整。

3.尊重基础,护理引领,但不拔苗助长。“护”,保护兴趣,保护已具备的习作能力。“理”,理顺语句,理清思路,理对方向。做好创境、供题、指向、示范、解惑,突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然后再下笔。

4.创造并保护好“山地环境”。山地环境,便于学生自奋其力,自己寻找寻找作文的突破口,寻找作文的生长点,寻找作文能力的生长规律。山地环境,尊重学生主体,遵从规律,便于学生自主发展发展自己的语言,丰富表达;发展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特色

5.强化个别化辅导。不能大规模指导,不能强行划一,强行入格,不能越俎代庖。尊重每个学生的习作基础,保护好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找出每个学生的习作突破口和最近发展区,遵从写作能力的生长规律,多练精讲,多批少改,多个别面批少集体讲授。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随笔化作文教学;自我定位;爱神;引路者;诗意写作;主导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学语文界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倡导:“用随笔砸烂作文的枷锁”。 随笔,顾名思义,即“随意而笔”,小事一桩,闲趣一缕,灵思一点,形诸文字,即成随笔。学生习作随笔,须有一己之见,一得之悟,能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一改传统作文千人一面,平淡无味之病。随笔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观情抒情,可以睹物言志,可以读书畅想,可以就事生发,意兴笔随,自然成文,灵活多样,任意挥洒。而写随笔写作对语文学习的好处也可谓丰富,可以积累素材、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作文水平等。

然而,任意挥洒不等于信马由缰。语文教师在随笔化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自我定位呢?

首先,教师要扮演“爱神”的角色,用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师施以真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渗。心是智慧之源,智慧是写作之本;心与心相撞才会发出火花,以爱方可赢得爱,用爱才能唤醒爱;关爱学生的心灵,用我们的爱心温暖学生麻木的心,用我们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索的火焰,用我们高远的境界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用我们的专业学识召唤学生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扬其善,促其学,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苛责,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写作才华,每一篇作文都有其亮点。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至于不完美之处可以绣洞成花。

其次,教师要发挥作文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勤于采撷,掌握技巧,达到“劳于读书,逸于写作”的目标。学生写议论文,往往是一个论点加大量的名人轶事或伟大人物言行;写记叙文,往往想方设法编造出一个美丽的故事等等,言而无物,言而无情;要达到意兴笔随的境界,就必须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辩证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提炼。指导学生勤于随笔,叙己之见闻,抒己之真情,议己之想法,长此以往,便于“勤于读书,逸于写作”,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再搜索枯肠,搔破头皮了。随笔作文,好比放风筝,教师要适当牵线引导,不能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在日常随笔积累的基础上,从锤炼语言、结构布局、巧妙构思、个性创新等方面,润色修改随笔,使之结构完整,构思巧妙,文采斐然,从而达到“言之有文“的教学目标。文贵立意,意在笔先,随笔也应弄清写作范围,确定好中心,立意要“明确、集中、深刻、新颖”,洋洋洒洒千余字,读罢却不知所云;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都说不好;前者属于无中心立意,后者属于立意不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斐然”是提高作文档次的要素之一,这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以及一些名言警句,让经典浸润人生,做到未雨绸缪;同时以学生的日常随笔素材为基础,着重从妙用词语、巧用句式、善用修辞、运用修饰语等方面来锤炼润色语言,从而使学生文采斐然,意趣横生,写山性得山之功,写水性写水之功。

再次,教师要当好引路者,充分把握课堂,课堂文本教学是学生随笔文化内涵养成的主阵地。语文教育要转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就必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学国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文化意识和文学素材的积累的习惯。这就要学生去亲近文本,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当让课本中的作者走下神坛,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让他们走入学生中间,走入学生的心中,才能在学生的笔下变为灵动的人物。文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引领,而非刻意的描摹。教师在写作上所能给予学生的,不是发现一切的眼睛,而是寻找光明的方向。要给学生一种闲静的心态,方能让头脑忙碌起来。反思之后才是警醒,警醒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自我。不能只是让学生做课本的附庸,更重要的是应该给他们一种延展,对社会的延展,对精神的延展。尽可能多地把更多的声音,更多的文化现象展现给学生。教师最应关注的是对文学本态的一种还原,把真实的世界和文学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在练笔的时候有一种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文化精神和文化品位。

最后,语文教师要充当诗人的角色,教会学生敏锐地观察,诗意地写作,让言语自然生成,让个性自由张扬。随笔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鸟鱼虫草,无可不写。笔墨结缘;当今世界,红尘滚滚,物欲汹涌,人心浮躁,而写作恰恰需要细腻的心灵,素材偏偏藏在生活的幽微平常之处;敏锐地观察,让生活的点滴挥洒于笔尖,让青春留下生命的印痕;处处留心皆文章,只有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你才能从中感发出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人智的哲理思考,使文章拥有生活的厚度,展现生命的意义。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点点滴滴皆可涉笔成趣,持之以恒,写随笔养成的那种遇事叙事,就事论事的本领,就可以发展到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能力。诗意的写作,就是让学生培养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情,使他们“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情佑谥校辞发于外。用心观察,用心领悟,让随笔跃动生命的灵性,让语言自然生成,让个性自由张扬,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总之,语文教师,在随笔化作文教学中应准确自我定位,扮演好“爱神”、引路者、诗人、主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在随笔化写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进而“言之有文”,更要写出人生,写出智慧,写出精神。让思想在写作中深刻,让思想在写作中升腾,让精神在写作中充实。

【参考文献】:

(1)毛志成,文学智能品质论[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钱梦龙,让随笔砸碎作文的枷锁[J],师道,2002年05期

(3)陈军,正确认识作文训练的功能与法则[J],探索与争鸣,2000年08期

(4)陈世英 陈经纶,中学随笔写作教学教育功能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

(5)李芳,高中随笔写作教学实验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8篇

>>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如何开发课文的写作价值 工作价值观研究综述 新课改中随笔写作价值的探析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选题方向及其可行性研究 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开放本科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工作问题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从研究设计看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写作的衔接和连贯研究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员工工作价值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观研究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为谁而写作:写作价值的应然取向 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 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对比探究 关于大学生写作价值观的心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

③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7.

④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1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208414.htm,

2012.7.

[2]培根.何新,译.人生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4]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9篇

随笔作文教学以打破固有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冲破传统死板的写作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训练学生记录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持久的写作习惯为研究目标。大力提倡学生以我笔写我心,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诉诸笔端。

[关键词]随笔作文教育教学培养兴趣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20

作文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作文教学也走入了一个无法超越的畸形低效的怪圈。针对制约作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种种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并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用真诚去感悟,让每一位学生均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一、培养“随笔作文”的兴趣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件事,先要愿做,有兴趣做,才可能积极去做和认真去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先要从培养随笔写作兴趣入手,要培养学生随笔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采用这样一些方法:

1.讲究批改方式,多用鼓励性评语。在以往作文批改中,教师见到差的作文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到厌烦。在随笔作文批改中,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评语要用鼓励性语言。既要肯定点滴优点,又要诚恳地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介绍一些修改的具体方式。要用谈心式、讨论式的语气,让学生从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一片爱心。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2.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中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3.表扬强化,使后进生增强信心。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随笔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写得不行,那儿写得不好,说得一无是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随笔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颖的材料……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

二、重视课堂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众所周知,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积累得越多,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越能出手成篇,出口成章,运用自如,恰到好处。目前,中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少,书本知识积累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对文言美文的积累是屈指可数、微不足道的。即使识记了一些,有的学生在运用时也是张冠李戴,令人忍俊不禁。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经常对书本知识温故知新,从而充分理解,加深印象。譬如说,今天要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么,关于游子思乡之情的佳句有哪些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对常见的名句进行复习。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这些基础的知识来一个大串联,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巩固了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讲清楚基本的作文知识,注意方法指导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重作文技巧,轻基础知识,使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够,从而在作文中出现了错别字满篇、语句不通、语法错误等问题,作文难以提高。作文是对各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要写出好的作文来,就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包括词汇、语法、修辞,基本的文体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作文写好。

要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作文知识,使他们明白记叙文怎么写,说明文怎么阐述,议论文注意哪些问题,各种应用文体的格式怎样。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才能注意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表达,通过反复体会,随笔作文水平也就慢慢提高了。

学生的随笔作文需要指导,但绝不是像有的教师那样,以为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作为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能做的和需要做的就是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指导他们掌握技巧,端正他们的写作思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随笔写作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写随笔,解决敢于动笔写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敢写,进行随笔式的宽松写作就是解决动笔问题的好办法。每天花十多分钟的时间,写一段很随意的文字,逐步形成写作习惯,培养起兴趣。敢动笔了,接着要考虑的是写什么。一切身边发生的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看一次电影或电视,读一本有趣的书;有趣的事、难忘的事;生活中的烦恼、思想上的困惑等等;一切皆可入文。每次写随笔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能写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找到了许多可写的话题。有了材料,我就告诉大家文体不限,就同一话题,可以夹叙夹议,也可立论、驳论。这样,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动笔写起来,畏惧作文的心理打破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鲁迅先生曾说过,要“留心每种事情,多看看”。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独特的东西,感悟独特的思想。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小小树叶船”的文章:假日里,我和友人去郊游,我们被树林中汩汩奔流的溪水吸引住了,一个个欢呼雀跃。我童心大发,摘几片树叶做成一只玲珑剔透的小船,放进水中。它顺流而下,越过了几个陡坡,绕过了许多弯缺口,在一片水势较缓的地方,它停了下来,绕着一块突出的石头旋转着、徘徊着,久久不肯离去。我以为它要搁浅了、停滞了,可它终于又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扯着它的小帆向前冲去。小船碧绿的身影在我的视野里渐渐消失,我还望着远去的水流,默默地为它祈祷,愿它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我猛然领悟到了这小小树叶船的启示:不迷恋于一时的成功而在原地徘徊。是的,完成一个阶段的历程,距离应当到达的胜利……。我将这篇文章在班上宣读之后,同学们欣喜异常,流露出一种茅塞顿开之情。每天十多分钟写一段话,所写的内容尽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学生完成一个敢写―有写―能写的过程,也为作文积累起了丰富的材料。

二、写大作文,解决作文文体的问题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要在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础上,再从拟题、章法、语体三方面进行格的强化训练:

1.因文设题,解题。标题因文而异。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过这一“眼睛”,我们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体裁。议论文标题大多着眼于论题、论点、论据,用逻辑思维。诚如是,标题才会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所谓因文解题:就是根据文体要求去识题辨题,记叙文重“记”,议论文重“议”,说明文重“说”。

2.因文变法。章法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就是组织安排结构层次的法则。不同的文体表达主题的方法不一样,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样。议论文要求以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记叙文要求以构思新颖,剪裁精当;说明文则要求层次分明,条分缕析。正因为文体决定章法,所以通过章法训练,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可提高学生因文变法的能力。

3.因文用语。语体因文体而异。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用语鲜明精当,力透纸背;记叙文以叙述为主,要求用语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求用语准确简明,语序分明。语体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变换语体,使语言表达切合文体要求。这种训练的重点是抓好两个环节:①使遣词造句切合文体,适合环境。②如何根据文体选用表达方式。

三、写小作文,着眼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

对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简单,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一样能出彩。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不朽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同样可以发现闪光点。

2.用真情,讲实话。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记叙了这一件事:一个星期天学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当天没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亲一大早起床,冒着蒙蒙细雨骑车十多公里将他准时送到学校,然后父亲还要赶回去上班。在父亲将匆匆离去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雨天路滑,小心点……他将这篇作文在班上宣读时,许多同学眼中噙着泪花。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但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3.学会以小见大的手法。辅导学生作文,特别是小作文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同学列举班上的一些小事。同学们的发言也很踊跃。有同学说:自行车管理员工作负责,使班上的自行车管理在校评比中名列前茅;有同学说:自习课总有几个人讲话声音太大,影响他人;有同学说:乱抛纸屑的现象在班上时有发生……而对这些事情,我让学生考虑,透过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实质,由此就引出了雷锋精神,乐于助人,个人有与集体,责任心,荣誉感等等。

随笔、大作文、小作文三点一线,用随军笔积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促升华,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对培养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显著的效果。

上一篇:课堂常规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语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