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悟范文

时间:2023-10-19 19:54:57

随笔感悟篇1

在芸芸众生中,我就是我,不同的一个,不必追求完美,不必追求合群,只做最好的自己。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便应该试着回归自然,领略自然的无限风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种类”,无法选择自己的肤色、语言、国籍甚至样貌,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活下去。既然上天能够让我们活下去,说明它对我们还是不薄的,不管面对怎么样的困难与艰险,我们都不应该自暴自弃,要用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只是如同树叶,如同草芥一般,容易让人践踏,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生命。

吓、鱼、蚁是生命,花、草、树是生命,人也是生命,同样都是生命,便应该同等得对待。

在众生中,繁衍出了我们生命,而幸福的生活等于乐观的态度加上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平等的对待。

随笔感悟篇2

人生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偶尔晕下船也是正常反应。此话说得好:“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若是你的人生都是顺境,我想,得不到磨练的人,必然不会有大的作为。

幸福

幸福就是珍惜眼前,而不是做白日梦。你想幸福就不要抱怨太多,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别人的幸福!

好好珍惜现在,认认真真、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随笔感悟篇3

何谓不朽?世间万物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然而爱是永恒不变的,但因为它容易被人否定而否决掉,又再次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认为其不朽,又提出假设:若文字的载体一旦被销毁,也无法领悟到文字所表达的奥义;再提出思想、意识是永恒的这一观点,又因纸上谈兵而被否决。最后得出结论:其实永恒的是要有永恒的觉悟,是一颗乐观的心罢了,没有必要探究什么是永恒的。秦始皇想要得到永恒,派人炼长生不老药,却没有炼得,以后的帝王,想要长生的不在少数,却从未听说过有谁长生的。为何要所谓的不朽?就算真的不朽了,也不过是徒增伤痛罢了,毕竟人都是拥有着七情六欲的,一个人的长生只能让他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在他眼前死去、成灰。

对不朽这个话题,特别是人的不朽,在古代就已经有人领悟了。葛洪的《抱朴子》中关于长生就有提到过,说人们得到永恒长生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那样才有可能会长生。看来对于长生,他也是否定的,但他却肯定了人们若肯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可以长寿的。可见,一个人的心态有多么大的力量啊,竟能与时间对抗。

所以说,人们何必追求不朽呢?我们都要有活一世的觉悟。

随笔感悟篇4

一、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应用现状

从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来看,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践操作首次出现于1954年的北京教研组,是以课文为对象对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培训。随着语文教育领域对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文练笔”开始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方法。从实践调查中发现,虽然“随文练笔”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受到广泛重视,而且师生均意识到其在写作训练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未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随文练笔”方法体系,多由学生自由摸索,而且有效反馈与指导不多,学生多是依靠经验与自己的喜好而进行“随文练笔”,这种模式的效率相对较低,无法真正发挥“随文练笔”的优势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一是回放经典,模仿文本。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并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能生巧。由此可见,语文阅读与写作具有紧密的关联,通过经典例子的仿写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经典文本的模仿中,可先从句式仿写开始,这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学习,并进一步提升文字运用水平;之后进行句段仿写,从经典文本中借鉴并仿造句子,促进学生掌握句子与段落间的结构,以及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进行篇章仿写,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文内容,并展示出清晰的脉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进行点滴记录,并仿照例文结构形成完整的篇章;最后进行立意仿写,学生从阅读中领悟文本情感与表达,并将这种情感表达模仿出来。

二是启发思维,拓展文本。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课文中往往在某些地方藏着许多空白,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些空白,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这些空白用文字来填补上。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对阅读文本中出现的言犹未尽或无限想象空间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描绘出一个场景,并表述出来。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含义较多的语句进行情节扩展,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此外,对于语言精炼的短小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改写”,在原文框架的基础上改变题材或表达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改写出来,这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是升华情感,深化文本。对情感的升华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小结抒怀”,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情感交汇或情感激发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点”,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完成之后进行“文尾续写”,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故事进行续写;此外,读后感也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水平。

三、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施措施

一是课外阅读促进随文练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作用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就智力发展水平而言,阅读能力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与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延伸学生阅读空间的保障,面对琳琅满目的课外阅读资源,教师要进行规范管理,为课外阅读提供保障,将课外阅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适当组建班级图书一角,积极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鼓励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交流表达,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重视读写结合培养练笔兴趣。教师需要注重引导作用,时刻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练笔,并教会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激发他们观察的热情和好奇心,引发练笔兴趣,让他们把在阅读中产生的新鲜感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思考,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结合阅读感悟生活,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练笔兴趣。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并在阅读中将探索、思考、想象的结果写出来,鼓励学生大胆练笔,不拘泥于形式,从点滴入手,在不断的练笔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练笔成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评价方法,要注重鼓励的作用,通过鼓励来树立学生练笔的自信心,并使学生始终在快乐的氛围中“随文练笔”。

三是重组教材,加强主题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中拓展阅读空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随文练笔”的优势作用,教师可对教材进行重组,增加阅读写作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写作的主题确立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以单篇课文为主题,让学生自己查找主题相关资料和知识进行阅读学习;②以相同内容的课文为主题,将教材中相似主题的文本设计成一个较大的主题,从而进行单元教学;③以相同写法的课文为主题,将教材中写法类似的文本组成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

四是感悟生活,丰富练笔素材。叶圣陶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对生活产生感悟,并及时表达出来。首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产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习惯,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其次引导学生切身感悟,不仅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还要设身处地的去体味和领悟;再次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产生标新立异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蒋熙玲.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3,(9).

[2]任晓红.随文练笔――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的金钥匙[J].考试与评价,2014,(6).

随笔感悟篇5

一、观察方法“导”中求――得之于心,应之于笔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影响学生写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力。学生对于汉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都需要专注地观察和自我建构。俗话说“得心应手”,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先要得之于心才能用之于手。对低段的孩子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细微处,从形象处着手,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从而在悄无声息中将观察方法引导、渗透到学生心底。

1.活化字形顺势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要写得正确;二要写得清楚;还要讲究格式、讲究美观。”引导学生书写正确,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但是,低年级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的习惯,导致容易写错字。如,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把“拔”的右边写成“发”。再次教学时我就在班上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记一记:“拔”右边为什么不能多出一竖?有学生说,这一竖就像是拔草一样拔掉了,要去掉的,学生便记住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所以可从字形的直观形象入手引导学生发挥应有的想象力。

通过活泼有趣的想象,便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同时还要注意比较和区别,使他们对所写之字的笔画姿态、结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活化字形,让学生对字的结构心领神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汉字蕴涵的美育、德育。

2.抓住主次循序渐进写好字,每个笔画都很重要

只有掌握好了笔画部件的位置、大小、宽窄、收缩、穿插等才能写好字。但每个字面面俱到地指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收效不大。在写字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抓住字的主笔或主部件,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横向比较,掌握字的特点。长此以往,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如,教学书写“胜”、“明”、“肯”三个字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你发现这三个字上有哪部分相同?”学生会说三个字都有“月”。笔者又顺势引导:“三个月都一样吗?比比谁是火眼金睛?”通过引导、观察,学生会发现三个“月”的变化以及各自的书写特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观察的着眼点,使他们在观察时能有的放矢,触类旁通,习字时心中有数。久而久之,学生在下笔之前就能养成观察、比较的习惯,这为提高写字质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当然,写字是一个动态过程,其间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需要学生静观默察字的每一笔是否到位,细细体味字的每一笔的意蕴。观察越仔细,范字在脑中的印象就越深,“眼”中字就会变成“心”中字。随着眼力的提高,观察习惯的养成,学生写出的字就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规范、端正,既而美观。

二、写字手感“悟”中得――妙趣横生,游刃有余

字写得好不好,关键看运笔结束之后,汉字形体是否具有美感。学生能读,感其音美;学生能悟,感其意美;学生能写,感其形美。形美成于运笔,引导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的运笔之法,是写就一手好字之基础。语文学习有语感,写字也有手感。写字的手感表现在学生手的控笔能力,对字形美的领悟感受能力。

1.了然于心悟真谛

写字时应让学生用“心”去“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和体会,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造型之美,在关键时候教师适当点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心中“悟”到一定水准,掌握了书写规律,就能辨别鉴赏。这时候出示“猴”字,心中自然会“悟”到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右边的舒展,左边的谦让。同时,也会细致地认识到右边不能与“侯”混淆。心有所“悟”,笔触所致当然水到渠成。

2.化简为复助领会

教师可以通过“临描结合”,指导学生先学会六种基本笔画及其在不同位置上的变化形状,注意笔画的长短、轻重、粗细、斜正、曲直,起笔和收笔的方圆、藏露,运笔的快慢,夯实学生的“笔画”功。比如,“撇”的书写看起来简单,但学生却不容易写到位,是笔画中的一个书写难点,指导时可使用课件演示图演示运笔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画形状,并边范写边讲解:起笔轻轻顿一顿,向左下行笔,渐行渐轻,最后将笔轻轻提起来,像小柳叶那样尖尖的!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可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再进行临摹,能使得学生手随心动,取得成效。

3.比较辨析多揣摩

低年级学生习字,由于年龄、见识所限,不会对照、辨别自己所习之字与范字存在的异同。此时,就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写后观察自己或他人的字,将所习之字与范字对照、辨别、反复揣摩,能帮助学生发现运笔上、结构上的问题。

教师再作适当点评、激励,易于学生“悟”到书写要旨。根据自己所“悟”及时修改,提高写字规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影”字的写字教学中,学生练习时容易把右边三撇越写越歪。为了引导学生“悟”到写字除了笔画,还应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在自我比较以及与他人的比较中,学生会更快“悟”到“病因”,教师顺势指出“治病良方”,三撇的起笔基本在一条竖线上,起笔位置不变,只是长短有一点变化,这样学生看得很清楚,易于接受。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随笔感悟篇6

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虽然美丽随处可寻,但如果我们没有发现的眼睛,那么,它便会从我们身边溜走。美丽之神只喜欢善于发现的人。它的头发只长在前额,一旦放它过去,光秃秃的后脑便什么也抓不住了。所以,我们只有拥有发现美丽的慧眼,才能感悟美丽。

画家处处留心生活,走遍万水千山去感悟美丽。

登上每一座山峰,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在他们眼中是美丽转过山路,所看到流水磅礴的瀑布在他们严重是美丽峰回路转,所发现的每一处桃花源在他们眼中是美丽。

美丽同样在诗人的笔下屡屡呈现。

看见了,看见了,白居易笔下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现了春天。感悟美丽,使春天的万物更加新意盎然。

看见了,看见了,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再现了夏天。感悟美丽,使夏天充满了活力。看见了,看见了,刘禹锡笔下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现了秋天。感悟美丽,使秋天的凄凉荡然无存。

看见了,看见了,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现了秋天。感悟美丽,使冬天的死寂消失无踪。

四季的美丽被诗人们发现的眼光所捕捉。感悟美丽,使四季不再那么普通,而是充满了魅力。拥有发现,感悟美丽。

我轻轻地将三尺素宣展开,在上面写下:拥有发现,感悟美丽。

就让发现之泉向上涌出吧!让这潺潺流水唱着欢快的歌,流入每个人的心田,擦亮每个人的眼睛。让我们处处发现美,处处感悟美。

随笔感悟篇7

关键词:福建高考 现代文 感悟类作文

一、困境与思索

面对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板块70分的最高赋分值的诱惑,任何师生都希望在此处能为最后的成绩多争取些胜利的筹码。尽管实际的作文教学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但一想到作文在决战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人都没法甘心放弃。于是,在面对作文这块摆在面前的硬骨头一定要啃的挑战时,我们就有了纷繁的战略与战术:分文体写作训练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四部曲训练法;“凤头、猪肚、豹尾”步步为营设计法;并列式、总分式、正反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文段关系结构法;文采修饰法……众法纷呈,不一而足,也不论它们有的是否有交叉或抵牾,有的是否片面或大而无当,总之是来个大杂烩乱炖,结果是老师搅得晕头转向,学生吃得消化不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虽说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如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给写作内容和形式过多的要求和束缚,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无所适从或顾此失彼。鉴于上述作文教学中的教训,笔者一直在反思和摸索:能不能在高三这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一种能使学生事半功倍地成功写作的作文模式和作文方法?这种模式和方法既要能使学生对其操作程序易于理解和掌握,又要简约不简单,能幻化无穷,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充分自由的个性创造空间?

二、探索与发现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的试题分析中,笔者在对自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历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研读、分析中,获得了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启示。

现将2004-2007这四年的福建高考现代文的行文思路以图表的形式梳理如下:

从上述对2004-2007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行文结构及思路的梳理图表中,笔者发现了作者创作这些文章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1、由于这些选文都是作者以一个对象为触点,由此触发广泛的联想和想像,最终的创作目的在于表达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它们都可冠以“感悟类”文章之名。

2、作者在选文中的创作思路流程都可用图表表示为:

3、这些感悟类文章的感触点可以是物,如《书》《日历》;也可以是景,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还可以是生活瞬间细节/片断,如《泪与笑》等。

4、这些感悟类文章的联想和想像方式有:《书》的连锁式(由触点联想出与之同类或近类的对象)、《日历》的辐射式(分别由触点的多个特点进行联想)、《泪与笑》的对比式、《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因果式等。

三、实践与总结

“读写不分家”、“以读促写”, 是已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由此,笔者在这一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尝试将上述名家的感悟类文章的创作规律和方法引入到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在第一次做这样的教学探索实践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了感悟类作文写法指导之后,就07年福建高考作文“季节”一题,开展了一次要求学生进行行文结构和立意构思的训练,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将学生的创作思路提纲展示如下:

相对于07年考生作文(以高考评卷中抽出的优卷为参比对象)的构思和立意水平,笔者认为,上述教学尝试中,学生的感悟类作文的写作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深受鼓舞,在后来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这种感悟类作文的巩固训练,以期能被熟练掌握和运用。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写感悟类作文有以下好处:

1、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有逻辑、有条理地写作

自作文由命题式向话题式转变以来,学生写作的自由进一步放开了,写作的范围也更大了。伴随着这些改革之利,学生写作的随意性弱点――行文跳跃零散,段间衔接混乱;材料杂乱堆砌,材料与中心无法统一;杂思纷呈,立意群龙无首――也被充分地暴露出来。而感悟类作文“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的创作思路流程,可以非常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该怎么走,一阶段一阶段该写什么:第一步要选定与话题有关的或能引出话题的触点,对触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概述;第二步要由前触点引发与话题相关的联想、想像,对这些联想、想像的内容进行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第三步要对一、二步所写的内容进行水到渠成地思考、感悟,顺理成章地加以总结和提升,通过或议论或抒情的方式点明文章的主旨中心或论点。依据这样的写作流程,学生写作的行文思路就有了明确的轨迹可遵循,就不会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了,也就达到了作文基础等级中“结构完整”、“中心明确”的要求。

2、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写作

也许有人会对上述要求有质疑:要求所有学生都依照“选定触点――联想、想像――思考感悟、总结提升”这同一创作思路流程来写作,这不是新“八股”?这不是与新课标中提倡的“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1]等理念相违背?这样单一的训练模式会不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僵化和雷同?笔者认为这些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虽然流程是限定的,但写这类感悟类作文,最大的活跃点和开放点是在它的“联想、想像”环节。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有连锁式、辐射式、对比式、因果式等几种,学生可以依据各自的思想取向和材料占有量来各显神通,各展其才。而且,这几种方法还可以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打开思路,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和安排文段间的关系,如连锁式可以是层进结构,辐射式可以是并列结构等。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对作文话题的思考角度四面开花,又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可依的章法。

3、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全面调动各种积累,内容充实、丰富地写作

作文取材面狭隘、内容贫瘠陈旧,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学生的写作瓶颈。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导致作文低分的上述硬伤,纠结点是学生在对自我生活体验的开发上存在不足和欠缺。而在感悟类作文的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运用前述的多种联想和想像的方式,活跃思维,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观察、生活、情感、阅读等积累,使学生较为流畅地实现由积累到写作的迁移,从而使得写作素材有广泛的源头活水。

4、训练感悟类作文有利于学生真诚地、有个性地写作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会为了所谓的事例的典型、语言的文采,而容易片面地强化学生眼睛向“外”看的训练――看时事热点、看名人名言、看古典诗词,尽管这些积累确实非常必要,但是,如果过于偏重,甚至以此为作文高分的取胜法宝,那么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知收集他人的生活素材,而无视个人的生活悲喜;只会人云亦云地对公众舆论亦步亦趋,而没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独立的是非判断;只会拾人牙慧,顶多是一个剪刀加浆糊的“缝补匠”,而不会有自己的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里将充斥着假、大、空,表面上材料丰富,底蕴丰厚,文采华美,但揭开这些技巧上的面纱,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章中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缺失,学生作为一个“人”的鲜活思想、真挚情感、独特个性的苍白!

而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2]显而易见,上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传统做法是一种只为应试的短期投机行径,与作文教学的真正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作文与其说以素材和文笔取胜,还不如说唯有真情才有真正的成功文章。而感悟类作文,所谓“感悟”,是基于写作者的真切感触、真诚思考和个性领悟,因而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写出真情实感,这样也就可以解决作文中素材大同小异、感情空洞等问题了。由此可见,感悟类作文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时事,注重阅读积累,也可引导学生由外转内,回归自我,去倾听自我内心对外界点滴的回音,去真诚地关照自我的情感和思想,不断地内省和提升,从而获得真正地成长和成熟,并因此在对自我生命的真诚拥抱中获得生命的自豪。而一个人只有在对自我感到自豪的时候,才会自信、坦诚地展示自我,自由、大胆地表现自我独特的情思和个性;也只有这样,他的作文才会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真诚,从而达到以真情感人的效果,而且也满足了高考作文“感情真挚”、“有个性色彩”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感悟类作文写作方法的总结和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让学生训练感悟类作文,可以较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更好地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模式。

“纷繁世界,智者不惑。”虽然我们很难达到智者洞察一切本质的境界,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摸索和实践,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化繁为简,让学生获得的教育成效不断趋于最大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随笔感悟篇8

那么用什么方法使随文练笔得到改观,让它既合乎原文又变得优美深邃呢?通过实践,我觉得采用“等待”策略,让练笔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新局面。因为等待,让学生有了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了尽情阐述想法的机会,有了发表自己见地的舞台,从而提高与彰显自己的写作水平。

1抓时机,激发吐的欲望,诱发写的冲动――想写是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练笔首先要让学生有写的欲望与冲动,这是决定练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文章结构、布局谋篇,善于留意文章的精彩部分,寻找写的突破口,适时营造写的契机,让学生有材可写、有话可说。让随文练笔体现写的价值。

1.1令人回味处。有些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在某些情节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以起到意犹未尽、令人回味的作用。针对这样的点,我常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事物变化过程等进行合乎情理的补充,把它潜藏的内容扩充出来,让文章变得更加立体与丰满。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枪声响了,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这一处的省略号,包孕着许多内容、许多情感。在深切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历史背景、了解后,我适时让学生补写,让学生走进彭总的内心,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的无奈、不舍、悲痛,让学生更加了解彭总伟大的一面。

1.2给人启迪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练笔挖掘文章含义深刻的地方,两只眼看课文,从主人公的精神中,从故事包含的意蕴里,读懂语言文字背后潜藏的意思,思索人生哲理,感悟生命价值,明白处世道理,从而铺垫人生,积淀阅历。如学了《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山谷中的谜底》等课文,就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心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它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洞察生活,诠释真理,启迪人生,明白真谛。虽然学生的话语可能稚嫩。但字字珠玑,是他们思考后发自内心的感言,如纯净的心灵鸡汤滋养了他们心田。

1.3评价人物处。在随文练笔时,可让学生来评价人物,因为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过程也是反省自躬的过程。学生虽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评述人物,但他们也在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比照,“以人为镜”,从人物身上感受为人处世等方法,让自己走向成熟。如学了《草船借箭》,可评评曹操、诸葛亮;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可分析分析林冲与洪教头等。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抓住人物特点,洞察人物内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冷眼看人物中全面、正确地看待人物,剖析、评价人物,从他们的个性特点上观照自己的影子,以达到反省自躬之目的。

1.4感悟佳景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局限于人物与事件,还有许多描写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佳作。面对这样的美文,面对这样的美景,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借助生活,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用练笔还原表象,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补充文本画面,使“案头之山水”活起来、美起来,成为“地上之文章”。如古诗《游园不值》,作者以凝练优美的笔触,用寥寥28字描绘了美妙的春景。为了把这幅美景再现,可让学生把诗文解压、还原,让语言文字膨胀起来、丰富起来,感受美景。

1.5放飞想像处。学生是最富想像力的一个群体,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是他们的专利。他们常常在现实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驰骋,甚至有时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是智慧的花蕾、创新的萌芽。因此,让学生自由地在精神家园中徜徉,他们创造的灵感就会在笔端汩汩流淌,斑斓的神奇之梦就会在纸上尽情挥洒。教学中,我利用文本让学生投身虚拟世界,想像神奇时空,进行想像训练。如学了《神奇的克隆》,写写《假如我能克隆》;学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写写《漫游火星》……通过放飞学生的想像,反映出他们真挚的童心.展现他们非凡的想像力。

1.6知识创生处。“不以写作知识为纲。但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化为写作技巧是必要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可见,练笔还应延续与创生知识。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起承转合,匠心独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随文小练笔时,可挖掘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精选学生练笔中感到困惑或是课文中着重体现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吟诵,熟记于心,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练笔,以“润物细无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给时间,培植写的信心,培养写的能力――能写是关键

2.1课前感知。“言为心声”,要写好练笔,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它是学生与文本进行的第一重对话。在预习时,学生与文本倾心交谈,表达真实思想、真实感情,展示阅读原生态。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结合句子片段斟词酌句,走向文本质疑问难。虽然感悟只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为语文课上的“熟读”、“精讲”做了充分准备。

如果说文章是一条迷人的溪涧,那么课前阅读是让学生自己下水享受溪水的过程。在初读过程中,语言文字世界的博大与深邃、清灵与鲜活,在他们头脑中深深镌刻,从而唤醒学生潜在的阅读情趣,在情趣的孕育下,转化为内心世界的灵动与真诚,继而在洁白的纸上释放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2.2课时碰撞。课前,学生经历了自读、浅悟、质疑的过程,就能较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沉浸文本思考感悟,在探究、研读过程中,来来回回地潜入文本,与作者的情思贴近,与文中的主人公交谈,多元扁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为“疑”而读。为“疑”而思,为“疑"而学。师生、同学间思维的碰撞,产生多元的感悟,智慧的火花如百花盛开,学生在思考、倾听、交流中全方位地接收着精辟的见解,为适时的练笔储备着资源。

2.3课后提升。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出于口”,只是把握了语育的表层。而“出于心”才达到了语言的深层。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实现。经历了课前预习与课时碰撞、“学生、教师、文本”的深沉对话后,学生思维豁然开朗,感悟比课前深刻,看法比课前深邃,课后的练笔成了学生心扉敞开后的真情流露,思维碰撞后的智慧释放。因为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理解,在不同阅读阶段有不同的阅读理解,阅读得越深入,理解得越透彻。课后的反思,是学生站在较为高远的地方重新审视文本,再次与文本倾情对话。这时的对话,由于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随着教师的点拨引导发生了变化,因此批注较前有了质的飞跃,更理性、更深层、更有见地。

3搭平台,注重评的过程,展示写的成果――会写是目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在此“山”中的学生,往往不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练笔时的“庐山”真面目,因此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将习作修改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只有在自改的基础上,结合众人智慧才能把练笔改得更臻于完美。因此,教师要多方搭台,给学生评议练笔的机会,鼓起学生勇气展示写作成果,使其在交流、切磋中充实自己的内存,优化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3.1组际交流,各抒己见。小组的建立要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特别要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监督、竞争、合作。教师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若干小组,应做到“差异组合、男女搭配、自由组合”。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组员当评委,组织大家轮流阅读练笔,要求每个成员按每次练笔不同的侧重点评价练笔,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增强群体意识,团结互助,正当竞争,从练笔的内容、结构、文采等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交流、争辩,提高习作质量,共同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3.2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各组学生完成练笔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我又鼓励他们寻找各自切磋的对象,如与写作水平比自己高超的或旗鼓相当的同学交换习作,进行互相评议。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每一句话都要认真阅读、反复推敲,抓住要点实实在在地评价同学的练笔,做到褒贬有加,遇到疑难之处可征询老师、同学的意见。在切磋中,要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汲取他人的长处,及时内化为自己的收获,并运用于自己的练笔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感,也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学习中逐渐形成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学习中展开良性的竞争。

3.3当众寅读,全班品评。在自我修改、组际交流、同伴切磋后,学生的练笔不管结构还是内容,抑或语句和文采,较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时,教师可挑选学生当众宣读,在选择时兼顾好、中、差三个层面,选择代表性的练笔,尽量让不同的学生在品评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其他学生有的放矢地听、评,做到评之有理,评之有据,对一些不能达成共识的地方作全班性探讨,在品评中再次让学生吸收与汲取,并感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生练笔质量的提高需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尤其对刚步入写作门槛的学生。学生在多层次的一帮一扶中渐渐进入写作佳境,“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流露真情,释放心灵。

上一篇:城市随笔范文 下一篇:开学随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