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范文

时间:2023-09-23 19:05:16

随笔集篇1

关键词: 弗兰西斯・培根 《论说随笔文集》 人与人性 人性追求

1.导语

弗兰西斯・培根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同时也是深受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众多作家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上帝的身上转移到人身上,人道主义精神也开始在思想层面上将人从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赞美人类的光荣、强调个人的尊严和宣传人性是可以被发掘和利用并逐渐趋于完美等主题展开的。在这些新思想的启迪下,培根同样也把目光锁定在人及人性上:人的性格、智慧、生活、文化。培根以他那独特见解,从多方面审视并研究了人,写出了《学问的演进》、《新工具》、《新大西岛》等诸多作品。在培根的作品中,其贡献最大的要数他的《论说随笔文集》,这是一本完全关于人及人性,人的个体与人类社会,充分体现文艺复兴精神的著作。

2.人与人性的分析

《论说随笔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其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许多重要的人生命题,举凡真理、善、美、求知、革新、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青年与老年、自私、猜疑、嫉妒等,培根皆有精辟的论述。它让人思考自己所走过的路,提醒自己要善于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创丰富的人生。

1625年出版的《论说随笔文集》一共包括58篇文章。它探索了人的性格的各个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正确的人的行为,如:“论嫉妒”研究了“什么样的人易嫉妒他人;什么样的人易受人嫉妒;公开嫉妒与私下嫉妒之间的区别”,并告诉人们,为了尽可能少地招来妒忌,应“平淡公开”地展示他们的伟大,而不是以浮华和炫耀,更不是以“狡猾和奸诈”的方式;“论莽撞”解释了那些“头脑简单,缺乏勇气”的人是多么喜好莽撞;“论愤怒”探索了人愤怒的原因和人抑制愤怒的途径;另外一些文章,像论逆境、友谊、言语、美丽、旅游和学习的,要么讨论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行为,要么讨论如何通过一些活动改善人的性格。

2.1人的性格与第一性(天性)

在这些对人的性格和行为具体的阐述里面,《论说随笔文集》独具慧眼地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被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形式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关于人性,《论说随笔文集》承认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论天性”中,培根揭示出:“天性常常是隐藏着的,有时被征服,很少会被消灭。”人的天性,无论它是可被感知还是不可被感知,总是存在并试图控制人。《论说随笔文集》认为,当人独处,拥有完全的隐私时,他的天性就能最完全地得以显现,因为他没有必要像在其它社交环境下,矫揉造作地伪装自己;当人正拥有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激情、兴奋等时,他的天性就会显现,因为激烈的感情使他忘记了控制自己。然而,就像天性总是想控制人,人反过来同样也总是“追寻着战胜自己的天性”。人在与自身天性的斗争中,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因胜利而倍受鼓舞。对于培根来说,人战胜自己的天性并不是通过暴力或“教条与劝说”,而是通过持续的“在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来完成的。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人应该不断地自省,以免“实践”自己的错误。通过有自省的“实践”,人能不断战胜并改善自己的天性。这正如其所说:“一个人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草,又能长成毒草,因此人应当时时浇灌前者而铲除后者。”

《论说随笔文集》同样清楚地解释了人的性格和行为受外界环境、习惯和教育的影响。例如,在“论残疾”、“论旅游”、“论婚姻”、“论学习”等文中,培根把人的性格和行为与其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残疾人而言,他们所忍受的并努力挣脱的公众歧视能帮助他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成为杰出的人。在这种情况,以及其他的许多情况下,人的性格和性情被视为环境和习惯的产物。同样的,婚姻被描述为能约束人,使人残暴的性情变得更加温和的一种力量。在“论婚姻”里土耳其人的例子中,正是他们对婚姻的厌恶致使“粗俗的土耳其士兵变得更加卑鄙”。培根认为:“缺乏对妻子和儿女的责任,单身男子会更加残酷无情,尽管他们会因钱财的宽裕而更加慷慨。”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有的人很坚定而有的人却不,答案在于他们的处境不同,因为坚强是逆境所赐之福,而脆弱是顺境所招之后果。“论逆境”得出结论:“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这是因为无节制的富裕与幸福只会挖掘出人的恶性,而逆境最能发掘出人的美德。”

2.2人的性格与第二性

关于习惯和教育,“论习惯和教育”强调:“行为则多半依从于平日的习惯”。习惯与教育被培根定义为人的“第二性”,同人的“第一性”一样影响着人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做某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先天有这种倾向,而是因为他们已形成了这种习惯。

事实上,在《论说随笔文集》中存在着一种人的“第一性”与“第二性”之间的斗争,虽然人的第一性时不时地战胜“第二性”从而控制着人,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二性”,即人后天的习惯和教育,在决定人的行为上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论天性”一文中,培根主张:“习惯就是能改变和制约人的天性。”在争夺控制人行为的斗争中,人的文化、习惯和后天的实践通常成为胜利者,而并不是人的天性和任何形式的言语与劝说。因为人们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中,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教育及经历,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正效应的一面,习惯可以赐予人以坚强而具美德的性格,“使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艰辛,接受许多牺牲”;负效应的一面,习惯能导致软弱而充满缺陷的性格,诱导人做出一些残忍且非人道的事。因此,问题并不在于人的天性与习惯之间的斗争,而在于以“习惯对付习惯”(“custom against custom”)。

培根认为,尽管习惯要比其他影响行为的因素作用大,但通过知识、实践和新习惯的力量,人能够根除那些使性格和行为扭曲的旧习惯,并用新的习惯将它们替换掉。在“论习惯和教育”中,培根认为:“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仲裁者,人们应不惜一切地获得好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能通过学习和练习而趋于完善,人的习惯同样也能这样。很明显,培根非常重视后天学习和实践在改善人天性和旧习惯中的作用。好习惯的建立依赖于一个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对新的正确做事方式的不断练习的过程。关于学习与实践,培根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新工具》中进行了诊释。其中强调,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依靠归纳法推论和证实而获取,这一观点在《论说随笔文集》中也有体现。“论学习”中那些广为引用的格言都体现了学习和实践对人性格的巨大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同种类的知识对人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培根认为,只有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才会对人的性格有如此大的影响。学习被认为“能完善天性,而被实践所完善,因为人的能力就像自然界中的植物一样,需要通过学习来进行修剪,而学习本身须在实践中进行方可避免过于笼统”。因此,人的天性和习惯最终是在实践中才得以完善,正如《论说随笔文集》所说:“读书使人有容,讨论助人成熟,写作促人精确。”

3.人性追求之道

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在凸显人性追求的同时,所采用的构思手法也值得后世借鉴:第一,培根立意的思想深邃,长于议论。作者谈论问题往往单刀直入,一语中的。如《论善》一文开篇就是:“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第二段紧接着说:“……在性格中具有这种天然倾向的人,就是‘仁者’。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它是属于神的品格。”由于作者对事物有透彻的理解,因而谈论爽劲,切中肯綮。第二,作者在论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作者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第三,作者善于推论说理。读培根的文章,我们总是很习惯于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它让你处处感到严密的思维,严谨的结构,精彩的议论,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第四,精妙的语言。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五,行文自然流畅。由于是随笔小品,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决无拖沓冗赘之感。

培根论说随笔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哲人的睿智,也离不开他独特而丰富的经历。培根是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最重要的著作是《新工具论》。因为其成就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程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以大手笔写小品文,观察深刻,驾轻就熟,常能发人所未发,感人所未感。思想的精深,加上文笔的优美,使他的论说随笔风靡一时,名满天下。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论说随笔堪称一流,是议论文的典范,应该说这样的评价并不夸张。

4.结语

培根通过《论说随笔文集》提出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论真理”和“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和“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政治、深于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和“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和“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和“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更重要的是,培根的《论说随笔文集》具体论述了人的性格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指出了人的性格由两大因素导致和形成:“第一性”(人的先天性)和“第二性”(人的后天性),并从整体上对人的性格与行为进行了探索,指出了它们能依靠持之以恒地学习和实践而改变,从而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培根著.张毅译.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培根著.何新译.新大西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随笔集篇2

回首过去,课上陈词滥调,庸俗而乏味,都是酣睡或聊天中度过,甚至习惯于听见铃声,就想好怎么面对这一番唇枪舌剑,然而落败的终究是我。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是记忆里不愿提及的,陷入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往后看到的必定是接连不断的场景,再熟悉不过的画面,一次次的上演,只是更换了主角,亲身的体验这所谓的悲剧……

考试对我而言是场噩梦,繁琐的公式,以及令人颓废的定义,都不由得扑面而来,那些虚无缥缈的记忆,回想起的只是疲劳消耗的状态,便仓促应付这突如其来却毫不知情的怪异举动,歇斯底里般无奈与惆怅……

活在别人眼中的傀儡,在固有的情况下变成臆造的事实,得以想象,城府由浅入深的吞噬着,却只能毫无保留呈现开来,然而会有多少的无知少年葬送在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腐朽不堪,却又是无法掩盖……

我们都在倒带,看到的不过是过去留下的足迹,满眼萧条的景象,没有起点与终点,活在幻想中却不愿揭穿本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我可笑那些曾经满怀抱负,被新鲜感冲洗后,却还本色依然故我的做着相同的梦,肆意的挥霍着青春,无能为力的做此刻的旁观者……

倒带,在命运中涌动,却又在现实中流失……

随笔集篇3

轻轻地放下笔

要停止写作——

(已很累,疲惫)

许多话(想起鲁迅和先辈)

只说:

来世,我还要

用笔

战斗、歌唱!

—— 台湾著名女诗人夐虹(1940——)的诗《死》:

“轻轻地拈起帽子

要走

许多话,只

说:

来世,我还要

结婚 ”

随笔集篇4

我珍藏着一册由巴金先生亲笔为我题名的《巴金随想录手稿本》。这部书是199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为庆祝巴老95华诞而出版印制的精美手稿集。当时该手稿集发行数极少,我有幸购得三册,事后我托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陆正伟老师请巴老在文稿本上题名。原先我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托好友陆正伟老师的,让我惊喜的是没过几天,陆正伟老师居然把巴老为我亲笔题名的手稿本交给了我。据陆正伟说,巴老一生为无数读者和友人签名赠书,但他晚年由于身体原因,已很少动手题名了,这次随想录手稿本发行后巴老只是动笔为七本手稿本题名,不久由于巴老身患重病,再也没有提笔为读者和友人签过名。可见我的这本由巴老亲笔题名的手稿本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本刊编辑部要本刊每位从业同仁向读者朋友推荐一本好书,我当然首推文学泰斗的这本《巴金随想录手稿本》。

《巴金随想录手稿本》共有五集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合编而成,五集中共收集了巴老150余篇珍贵的手稿。这些手稿是巴老在结束后的70年代末,自己已经步入人生晚年的74岁时用了八年时间撰写而成的文稿。据巴老自己对友人讲,他在写文稿时由于患病衰老,特别是受帕金森氏症的折磨,尽管脑海里文思汹涌,但双手有时已经僵得不听大脑指挥,文稿集中许多颤抖的文字印证了这位文学大师创作时的艰难情景。可以说巴老的这部手稿文集不仅是他的手工之作,更是文学泰斗灵魂火花的迸发之作,她熔铸了巴老这位文学大师晚年生命的全部力度,也是这位亿万读者良师益友生命轨迹的顽强展示。

《巴金随想录手稿本》虽不像他早年许多巨著那样被国内外读者所熟知,但在这五集150余篇的文稿中,她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她的精神思想极其深邃有厚度,她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有力度,她对文化、文学的诠释更加独到有深度。该书涉及的题材内容十分宽泛多样,涉及的领域和人物事件也丰富多彩,可称这部手稿大作通篇体现了这位大师伟人对世界万物的爱与憎,也张扬着这位世纪老人“说真话” 的一贯秉性和“把心交给读者” 的高风亮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一位有良知及富有天才的文学大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巴金随想录手稿本》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并不难懂的文稿集,她里面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养料,蕴含着真善美,同样也蕴含着今日中国社会需要的文化精神钙片。品读着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今日中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是我们总还缺少一点巴金先生文章中倡导的精神元素。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要有强大的文化精神的支撑才可能真正强大,才可能雄立在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要有全体国人、全社会的精神富有,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功之道。让我们从巴金这位文学大师身上和他的伟大作品中去汲取力量吧,这也是笔者荐推《巴金随想录手稿本》的初衷所在。

随笔集篇5

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1,做卡片。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易于保存、易于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1个问题通常写在1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第2,做笔记。做笔记这是任何1个毕业论文撰写者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书报杂志时,搞调查研究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3分之1,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第3,剪贴报刊。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沙写的时间。

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毕业论文的后面。

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要随手1放,置之不理,要认真阅读,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1种,主题分类法。按照1定的观点把资料编成组,这“1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

第2种,项目分类法。即按照1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下面介绍1下辽宁大学的王连山同志列的项目分类:

1.经典作家、名人言论

2.概念

理论类项目 3.科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规

4.1般公理、常识、成语、谚语、密句、名言

5.资料作者本人的观点

1.个别事例,包括资料作者所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事实、人物活动、言论、诗词等

事实类项目 2.各种统计数字、图表

3.资料作者的片断论述

1.本人随时记下的感想

2.观察所得

随想类项目

3.调查所得

随笔集篇6

一、从写字的笔画入手,修正学生的思想意识

练字之初,横、平、竖、折、撇、捺、提等基本笔画是学生必练的,要想练好字,写好这些基本笔画是首当其冲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都要找到起笔位置和收笔位置,不可随便提高或降低位置,也不能写得弯曲或长短不一。

例如,在教学“犭”时,有部分学生把“犭”旁的弯钩写成了“亅”。这时,教师可以不适时地教育学生,做人要谦虚,不能一直抬头走路,适当的弯曲有时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有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考试获得高分时就骄傲自满,到处炫耀自己,导致学习放松,妄自尊大,最后还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后果。而教学“喝”水的“口”字旁时,有学生把“口”字旁写得很大,这样写出的字既不美观也不规范。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平时说话不能夸大其词,虚张声势,要言简意赅,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平时生活中由于自己乱夸海口、添油加醋地说话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在充分地交流中,学生就会明白做人也要像练字一样,一笔一画应力求步步到位、丝丝入扣,这样才能赢得同伴的信任及老师的喜爱。儿童有了道德意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除了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外,还要观察学生的实际行动是否与思想相吻合,教育学生平时不要乱吹牛、散布谣言,不要乱帮别人起绰号,要做一个实事求是、诚实善良的人。

二、从写字的结构入手,锻炼学生的行为习惯

练习书法的人都知道,摆好字的间架结构是把字写好的关键一步,如果写字时连间架结构都摆不好,就会字形不正,影响美观,更谈不上谋篇布局、一气呵成了。

“付”这个字看起来极其普通,也非常好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写好它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且不说米芾的“寸”的写法别具一格,也不说王羲之写的飘逸灵动。就正常的正楷字来看,很多学生都把“付”的一横写得比较靠上,这样写也不错,但按照田字格里的位置,一横的起笔应从横中线略上一点起笔,所以“寸”中的一横应基本居中,不能随便偏离横中线太远。从“付”字的横画的写法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熏陶,告诉他们不仅写字时要严格,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也要严加控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部分学生由于在家娇生惯养,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在学校也不愿吃半点亏,从不宽容忍让,且爱斤斤计较。这就像“付”字中摆错位置的横画,教师可进行明示,既然“寸”的横画写错位置不合理,那么人也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找准自己的位置。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了学生的特性,知晓了他们的不足,才能对症下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乱拿别人的东西,乱扔垃圾,遇到师长不主动问好,碰到有困难的人不主动帮忙……这样的学生就像笔画写不到位的字,让人看起来特别别扭,很不舒服,甚至让人厌恶。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及时提醒和教育,让学生明白,作为小学生要遵纪守法,力求达到《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应达到的要求,写一手标标准准的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三、从写字的布局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写字达到一定的层次就成了书法。其实,无论是写字还是书法都讲究谋篇布局。即完整的一幅书法作品,其谋篇布局也是非常讲究的,必须有所考虑,甚至精心设计。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一般开头都有题目,结尾须有落款、盖章,而且不宜把所有空间写满,也就是要适当“留白”,以免给人以不透气之感。当然,书写时也要前呼后应,上下匀称。这些要求缺一不可,教师可运用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能时时处处总想着自己,一切以自身利益为重,不管集体荣誉是否受到影响,而是要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心中时时处处装着集体,以集体为荣,为集体增光。班主任应把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协同家长从小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个人服从集体”,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精神。如在合唱比赛中,哪怕有一个学生的歌喉非常悠扬、动听,也不能随便提高声音,让自己的声音从集体的合唱中“冒”出来,或者随便放慢节奏,影响集体演唱的效果。这样,虽然自己能逞一时之快,但却让集体“损失惨重”。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被全班同学和老师责备和批评。

随笔集篇7

文房古玩到底有多少品种呢?历来说法不一。南唐文人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这是宋代重视文房清供风尚的发端,书中主要叙述笔、墨、纸、砚四宝。明代初年曹昭的《格古要论》,又将文房古玩分为十三类,即:古琴、古墨、古碑法帖、金石彝文、古画、珍宝、古铜器、古砚、异石、古窑器、古漆器、古锦、异木竹。到了明末,屠隆在《文具雅编》一害中,文房器物已有四十五种之多,其中出现了笔格、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等直接用于书写作匦的器物。

今日文房大致有以下诸类,笔、墨、纸、砚、笔架(格)、笔、笔屏、笔筒、笔、笔海、笔洗、笔匣、水盂、水滴、水丞、臂搁、镇纸、压尺、印章、印泥、印盒、墨床、墨盒、域具匣、调色盘、纸刀、剪尺、箭筒、画缸、算盘、乃至古琴、熏香炉等等。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逐渐升温,文房古玩的集藏与投资价值也与日俱增,从市场的趋势不难看出,文房古玩虽属文玩小器,若要细心收藏,也可形成系列,趣味盎然。

古砚台讲究材雕铭

决定砚价高低的因素有三:一是砚材。上好的砚石是决定自身价值的根本;二是雕工。精湛的工艺使砚石神韵倍增;三是刻铭。一方砚上诗、书、画、印一应俱全,且砚主人名气愈太,年代愈久则价值越大。

把玩砚台,除讲究石质以外,更要求形、铭俱佳。文人观。重品位,讲文采,雕刻铭文,刀痕不外露而内含,似神来行笔,仙来运刀。所刻之铭文与原作书法完全一致,笔体笔锋丝毫不差;格言警旬、妙文趣语,恰倒好处,正所谓:“砚如其人”。砚台的收藏投资,懂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眼光往往会带来意外的回报。

另外,对砚的集藏与投资需要量力而行,如果经济实力允许的话,可以投资一些名声不低的早期品种乃至名家的珍品,相信这类上佳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增值。当然,对于绝大多数集藏者和投资者来讲,也可考虑介入那些目前价格不高,制作精良的中档品种。

墨锭虽小不可小觑

随着近几年文房古玩的不断走俏,古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古墨收藏难度很大,因为墨是古代文人书画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存世数量有限。古墨按用途划分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注重实用性,观赏墨则注重形状、色彩和装潢。好的观赏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收藏那些精美的观赏墨至今已很不易,且价格不菲。

墨从原料划分,主要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两大类。松树的年代愈久越好,烧取得烟才能色泽肥腻,性质沉重。油烟墨是动物或植物油经浸油、烧烟、筛烟等工序制成。书画家大多用油烟墨,因其既黑又有光泽。

由于古墨行情看涨,一些人为牟取暴利,制作了大量的赝品充斥市场,令不少收藏者上当。因此提醒大家,收藏古墨,要仔细甄别,另外如果突然发现多锭或成批的古旧墨时,决不要轻意下手掏钱,以防做伪。

识古墨,应先确定出是松烟、油烟或者混合烟。松烟较油烟轻,但握在手上,沉厚坚实有质量感。要注意那些掺人劣质而增重的伪晶。好的旧黑,质地坚韧细密,用鼻嗅,气味要纯正或有奇香。研磨时细润无声,无泡,墨损耗少,舔笔不胶。敲击时,声音脆朗清响,决不闷浊重滞。好的旧墨多涂有漆,而且大多有细丝小裂痕。很多高档古旧墨,用真金填字,因此,凡用真金者,大体可以断定为好墨。再看金色是否有褪,以辨其制作年代远近。也可以用试磨墨来辨别,-好墨光色并臻,色黝黑而沉,只有光而不黑者,不可取,只黑而元光,毫无神采者,也一样不可取。平时要多接触真品,仔细观察它们的每一个细部,反复体味好墨在手中的感觉,牢记在心中,如遇古旧墨时。则自能辨其真伪优劣了。

笔筒收藏暗蓄空间

笔筒是文房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文具之一,即使在今天不用毛笔的书桌上,笔筒仍可插放现代文具,因此也最容易被当代收藏家所接受。

文玩笔筒中尤以竹雕笔筒最能体现文人风味,明清时期的竹雕笔筒主要是嘉定和金陵两派争雄。明万历年间,嘉定竹雕创始人朱松邻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漏雕等技法。在竹雕笔筒题材创新方面“庭园派”独树一帜。所谓“庭园派”是以展现庭园人物及亭台楼阁、树木、假山、荷池景物,以及庭园清雅脱俗的环境和庭园生活情趣为内容的作品。明清两代竹雕工艺及审美有极大差异。明代追求筒约、质材,清代则追求精细华美。以不同时期的审美趋向判断,很容易分出。鉴于紫檀材质的珍稀,加之紫檀笔筒的制作,较多地倾注了文人的情趣,使得紫檀笔筒历来都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综观国内的拍卖市场,自1994年开始,每场拍卖的紫檀笔筒价格,均在4.5万元左右。1998年,随着人们对紫檀的进一步认识,使得紫檀笔筒的价格平均升至10万-30万元,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紫檀笔筒的重视。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数量最大的要算瓷质笔筒,其中又尤以清康熙的青花笔筒为最多,清其他时期的笔筒以及明代的青花笔筒也经常出现在拍卖会上。选择这一材质的笔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的要看瓷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瓷画水平不同,价格会有天壤之别。

香炉点缀读书更雅

古人读书有焚香之习。焚香有助于读书人增记忆,便于通宵读书。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句。

香炉有焚香和熏香两种。焚香炉无盖,主要用于祭祀。熏香炉配有造型各异的炉盖,是古人熏香的器具。其烟气从炉的镂空中散发出来,即可熏衣有可调节空气。

香料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香料两大类。植物香包括沉香、檀香、丁香、乳香等。动物香料有麝香、龙蜒香等。

作为文房器物,熏香炉是文人在书斋弹琴咏诗或习绘画时所用,一般放在室内古琴桌上或画案、书桌上。故熏香炉也被称为“琴炉”、“文炉”。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等,都是添香、燃香之物。

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文房用品之外,其他各类文房古玩也越来越受到藏家们的关注。事实上,文房古玩在其实用和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其行业中都各自产生了不少名作坊和能工巧匠。还有不少的文人名士也列居其间,成为制作文房用品艺术的大师。他们采用自然界的稀有名材,去用自己高超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了无数独立于实用价值之外而具有观赏、把玩、收藏等艺术价值的人问瑰宝。到了今天,虽然我们已不再像古人对文房用品那样事事不能离,人人必须备,但其作为历史的、艺术的、经济的价值却显得愈加地强烈。收集珍藏文房古玩,再也不是个别文人墨客的行为。藏家日渐增多,形成一个庞大的收藏群体。

随笔集篇8

关键词:建筑师 笔 资料收集 草图构思 方案表达 建筑速写

Abstract: During the whole career of an architect, pens accompany with almost each junctu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writer analyses of material collecting, sketch conceiving, project expressing and architecture sketching.

Keywords: Architect, Pen, Material collecting, Sketch conceiving, Project expressing, Architecture sketching

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上建筑初步时的情景:面对着白白的绘图纸和崭新的绘图工具,每个同学似乎都难以掩饰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的好奇与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踌躇满志。随着老师陆续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但令翘首期望的同学们失望的是,他并没有教大学如何去设计建筑,而是"煞有介事"地拿起一支铅笔,认真地讲起如何削铅笔,如何起笔、落笔、运笔、启承转合地画线,……大家的沮丧可想而知。之后的日子,随着一个个初步设计作业的进行,伴随着一次次面对不听话的笔而无计可施,我才渐渐认识到了手中这只笔的独特魅力。到如今--自己入行的第十一个年头,笔已经成为我每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每当用一支笔在纸上勾勾画画,令一个个方案由构思产生到逐渐成熟时,笔端流淌出的每一个线条仿佛都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欢乐。

笔之于建筑师就如乐器之于乐手,是关乎职业的谋生工具。在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笔几乎会伴随着他完成建筑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即使在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今天,建筑师手中的笔仍然是他进行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是不可分离的基础手段。本文将从资料收集、草图构思、方案表达、建筑速写等四个方面略谈一下笔与建筑师的关系。

资料收集:我上大学时复印还没有现在这样普及,高昂的复印费也令普通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利用速写--包括徒手临摹和硫酸纸的拓印等手段收集资料是当时普遍的学习方式(图1)。

坚持对书刊资料上设计方案的临摹和拓印,除了可以收集设计素材,更重要是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设计构思能力,当别人的方案从自己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不经意间进行了一次学习和思考。通过这一形象思维的过程,我们可以对该建筑方案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一次深入的观察、研究和分析,从而活跃设计构思并增强自己对设计方案的敏感。

草图构思:按照我们学校的教学要求,建筑系学生须在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按时交纳方案草图(即一草、二草……),老师要对每份草图进行评阅,并将成绩最终计入学生的设计成绩。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建筑设计部分也要求考生以铅笔草图进行表达,并不准着色。所以练习草图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大家不厌其烦地用草图纸一遍遍拓改自己的方案。

草图构思方案具有简便、快捷的优势。当你信手涂来,勾勾画画之间,灵感在线条与思维的互动中被巧妙地激发,令精妙的构思不断地变得清晰,直至跃然纸上。就这点来说,计算机无论是在操作的方便性,还是在捕捉灵感的敏锐性上都无法与手绘草图相提并论。

许多国际级的建筑大师都有把手绘草图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他们的草图或简或繁、或拙朴或精美,往往保持着一种个人签名式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又往往与他们所追求的建筑精神相得益彰,为后人所称道。如路易・康在草图中对光影和体积的着意刻画,表达了他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艺术追求,而赖特的构思草图甚至连环境树都画得一丝不苟,表现了他富有工艺美术运动气质的建筑性格。其他如奥斯卡・尼迈耶、阿尔瓦罗・西扎……等建筑大师的手绘草图同样各具特色,是建筑学界的宝贵财富。

方案表达: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那时我们最现实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整套的"红环"或"施得楼"的绘图笔。

作为建筑创作的重要"语言",手绘建筑表现图可以锻炼建筑师空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敏锐性,它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描述设计者的创作主题和构思的特定空间意境。比之如今大行其道的计算机建筑表现,手绘建筑表现图的艺术处理更加宽广,在主次取舍自如、虚实对比分明、空间层次丰富等方面都有着计算机表现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建筑速写:比较而言,建筑速写更接近于绘画,因为将立体的客观建筑实景迅速准确地描绘成平面图画,需要很好的美术素养,这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建筑系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建筑速写对于提高建筑师的艺术修养、捕捉瞬间的观察所得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图5、图6)

将"自然"和"风景"中的实体、空间,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以艺术地处理是建筑速写的要领。这需要将眼、手、心与所摄取的客观景物恰当地联系起来,充分表现环境的气氛、空间和时间,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特有的氛围。要使景物表现出"自然"生气,达到画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掌握线条的疏密、轻重是关键的因素。这就是中国书画中所谓的"节奏"原则,即"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当然,为了使自己的速写水平达到这种境界,多年的勤奋不懈和一定的艺术悟性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难于提笔往往是囿于笔法和技巧的匮乏,这里我们不妨从宋代大文豪坡的一段论述中得一些启示。在论及写作的技巧时,他说作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词至于能达,则文不胜用矣"。在这段文字中,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的为文之道,即行止如"行云流水",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并能表达精巧且得心应手,则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便可不求而至,这正是写出好文章的秘诀。仔细品位一下,建筑速写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文章的最后,我还要引用一段坡的文字,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是的,当我们以愉悦的心情提笔勾画时,当我们从每根线条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时,我们难道不也是获得了人生的快乐吗?还有别的什么可以计较呢?

主要参考文献:

[1]齐康编,《现代建筑画选-齐康钢笔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何镇强编,《现代建筑画选-何镇强建筑画》,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水晶石电脑图像公司编,《水晶石建筑表现:1995-19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所

收稿日期:

高层建筑设计(钢笔表现) 王宇石

民居(铅笔写生) 孙石村

古亭学习资料(钢笔速写) 孙石村

高层建筑设计(水粉表现) 邹雪红

小木屋设计(钢笔淡彩) 邹雪红

上一篇:什么是随笔范文 下一篇:随笔是什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