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13:51:53

视觉艺术教学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1篇

数字影像广泛普及

我在美院的多媒体专业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从小接受美术教育,造型和色彩的基本功都比较好,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这个教学阶段,基本功已经不是主要的训练方向,更强调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掌握和使用,强调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让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来表达,做出好的作品。数字影像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作,肯定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媒体。

高清进入课堂

最近我在给学生们上视频基础课,以前我们都是用标清的机器来给学生用,而最近我这里有了佳能XH A1之后,就带着他们用这款机器做了两部实验影片――《多重门》和《失忆》。对于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操作这么好的机器也等于是给予他们很大的鼓励:一方面机器本身的许多优点,使他们可以尽可能的做出专业性很强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要求的提高,鞭策他们更多地严格要求自己。

出众的产品设计

可能由于我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产品设计一直比较注意,在以前使用的标清DV当中,我曾经使用过佳能XL2,我觉得佳能的机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如今佳能的产品设计在HDV产品上得到了延续,机身由白红相间变成了全黑,更突出了专业高清的稳重和素质。

精确的焦点

我们这次的两部影片,一部是外景日光较多,一部是室内的夜戏较多,而且节奏也有所不同,室外的有很多戏是在楼顶拍摄,光线充足,室内的则光线昏暗。在使用XH A1以前,也使用过别的高清机器,素材采集到电脑之后,才发现高清的焦点容不得半点马虎,自动状态下偶尔出现的一个焦点不实都会毁掉整个镜头。所以在使用XH A1之前我仔细地查看了说明书。根据说明书的介绍,我找到了镜头遮光罩后面那个凸起的部分:一个很小的透明窗口,这就是新增加的Instant AF窗口。因为XH A1的尺寸定位在便携的专业HDV摄像机,所以用自动对焦的时候可能比较多,这就对自动对焦的反映速度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拍摄中,为了焦点的安全,我们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稍微收小,这样夜里的戏就要打开3-6db的增益,不过还好,后期采集后发现噪点并不很明显,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通过收小光圈增大了景深,又同时打开了Instant AF功能,对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焦点在不知不觉中精确地跟随主体运动,竟然没有发生一次失焦的现象,Instant AF对焦点的保障令人刮目相看。

高品质录音

我们的影片《多重门》有很多主人公在空旷室内惊恐而急促呼吸的镜头,这些镜头中声音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空间感很大程度上要靠声音来塑造,恐怖的气氛也要靠声音来传达。我们使用外接话筒到机器的卡农口上记录声音。

丰富的操作模式

我的学生,都有数码相机的使用经验,其中大多数人经验比较丰富,很熟悉相机上的各种曝光模式,比如光圈优先和速度优先。佳能XH A1像以往的佳能专业摄像机一样,继承了曝光模式拨盘的设计,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光圈优先或是速度优先,这样对景深和曝光时间都有了很好的控制: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旋转模式拨盘到AV模式,可以很好地控制景深,而在拍摄有电脑显示器或者电视屏幕的时候,将拨盘旋转到TV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被拍摄屏幕闪烁或滚动的现象。这样基于手动控制的自动曝光,既保证了效率,又实现了对画面的良好控制。从训练美术类学生对影像器材的理解这个角度来说,要比传统广播级摄像机的全手动设计要实用的多,这才是真正的从根本的影像原理上理解影像控制。学生们使用过这些拍摄模式之后,会更好地理解画幅、景深、光圈、速度这些概念和它们对控制画面所起到的效果,对今后他们的影像拍摄工作和艺术创作都非常有好处。

适合影像教学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2篇

只有开展多元化评价,才符合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要求。高职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实现转移的关键因素就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评价方式相对落后,急需调整步伐、紧跟时代需求与发展。多元评价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的理念为基础,以人的综合职业素质为评价重点,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多维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坚持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方法多元等。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内容

1)设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多元评价要求应由过去单一的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向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进步,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多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教一评—学”三位—体,充分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作用,最终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设计类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就构成了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由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很多学校要求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专业技能情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会照搬理工类课程的量化考核,这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不但会磨灭他们对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探索,逐渐陷入技能第一的误区,更容易遮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成长。因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虽然是传统评价方法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在多元评价中,这一部分虽然重要却并不能作为评价的全部。

2)艺术表现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是艺术设计者专业水平的体现,包括创意能力与制作能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1]。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是教学的关键,但是从目前专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拥有独特创意的能力才是艺术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创意是否出色,而应该综合考虑行业意见、专家意见与观众反映。因此,在多元评价时应重视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发挥与培养。

3)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必须先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对于设计类的课程而言,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是学好该类课程的关键。只有观赏大量的优秀作品,逐渐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才能创造出赏心悦目、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因此,设计类课程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大量的优秀作品,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应把这些作为课程评价中一项独立的内容强调并运用,通过欣赏与相互评价交流,不断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4)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丰富的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等。这既是学习设计类课程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从长远考虑,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视觉艺术传达专业的发展。作为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必然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艺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自然科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因此,全面提高视觉艺术传达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应贯彻到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在教学评价时有所体现。

高职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的方法

1)学习过程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课程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后再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方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于那些学习认真但水平和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努力的过程容易被忽视。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过程性评价是质性评价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而质性评价是设计类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个性、跳跃等特点[2]。因此,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多元评价中必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学生学习课程的各个阶段教师都要设置评价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用心观察、客观记录、进行合理的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完善。对个体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正确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自我评价能力的前提。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它可以为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及将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应具备的技能,对学习结果起着衡量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应是视觉艺术传达专业设计类课程评价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当然,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指导与引导,以加强评价的管理与监督,避免或减少学生自我评价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

3)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多元评价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学生作品展,让师生进行客观公平地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还可以通过DV、相机摄录或拍摄学习制作的过程,展示他们的设计构思笔记等方式,从多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饱览各种设计作品,在开阔眼界的同时,鉴赏能力也能有所提高,这时再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同时由于学生们评价的是自己同龄人的作品,便于彼此了解与沟通,各个作品中的不同之处,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也能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的互评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设计能力,可以在评分时综合考虑[3]。

4)教师评价。对于教学而言,即使引入了多元评价,教师依旧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各种评价都是在教师的总体监控与指导下进行,例如作品的评价标准、内容与计分比例都由教师制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互评进行指导,了解学生互评的态度与鉴赏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品设计与制作能力、鉴赏能力是最有权威的评价者,其对学生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占多元评价各个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4]。在教师评价中可将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成绩变化等数据建立电子档案,以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有利于对学生作全面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交流总结,更全面客观地对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p#分页标题#e#

5)网络评价。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得到业内人士与广大观众的认可。所以在评价作品时,如果能够加入更多的观众评价,对于艺术设计类课程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身设计与制作水平,还能帮助课程教师发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从而做到及时调整,将教学与市场需要贴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推行网上评教的方法,既有利于教师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沟通,传达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意见;又可以尝试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反映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5]。但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网上评教只能作为一定的参考,尚需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方能得出综合的结论。

结束语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3篇

对于现代美的形式规律要有较透彻的了解,对现代视觉构成的法则如聚散、韵律等要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感受能力。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对视觉抽象形的创意构想就很难实现,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着力加强视觉艺术赏析是实践教学的前提

视觉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要得到充足的体现,就应该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多看,能让学生明确和规范视觉平面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想,能让学生体会创意的奥秘;多思,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触及创意思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具有形式美感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这是目前大多数综合类大学视觉艺术基础课程设计中所欠缺的。笔者于2012年的5月分别到天津、北京两地的综合类大学进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讨,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内,都在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部分院校对传统的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进行了名称与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有的称为“视觉基础科目”,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全因素光影素描、色彩的写生与临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形式美感构成的视觉语言的训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教授本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设计书籍来阅读,包括设计的发展史、视觉语言的构成形式、国内外设计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大家、流派、设计风格、代表作品等,让学生对视觉语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再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学习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阐述,教师进行条理性的课堂总结、归纳,从而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开拓思路,储蓄力量。

合理安排调整授课内容

如何更好地讲授视觉艺术的“基础”课程,笔者下面以素描与色彩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素描教学实践

1.黑白表现手法的概括与提炼是视觉平面化基础训练的首要科目之一,与传统素描教学的区别在于视觉语言的平面化;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视觉语言的造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以人物形象为主,避免概括时对形象的造型流于形式。主要由以下三点组成:(1)石膏人物黑白分析训练,摒弃灰调,以黑白概括对象,以明暗展现形象,石膏像作为绘画训练的基本内容,初学者对其都较为熟悉,大家对其造型特征也比较明了,用它作为训练的内容,可以较好地把握其内外轮廓的特征,为进一步概括提炼对象的特征提供有利形式,同时石膏的质感也有利于黑白形的提练,建议给石膏像打上灯光,这样更有利于黑白形的概括。(2)灰层次的平面化训练,笔者建议选用老年头像写生(中老年男性或女性)的形式,选取中老年形象作为训练的对象,能够使画面层次丰富且分明,面部的沧桑感能给学生带来岁月的印痕,使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对人物平面视觉化处理时,要突出人物个性,适当夸张变形,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形象化。(3)人物半身像或全身像,以青年男女作为研究对象来强化肢体动态平面化语言的表现。视觉平面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当中去,而对于人物的形象化概括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因此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概括与提炼是授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适当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学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作品分析(名作赏析):强化平面语言的表现,突出视觉的平整性(展示优秀的课堂习作与大师设计图稿)。(2)材料与技法的演习实践:黑色水粉颜料加水调和。(3)完成作业:四开,留边,强调视觉化语言的协调性适合展示风格。3.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1)黑白形的获取:受光与背光。(2)造型的准确性与概括性。(3)黑白的聚散对比。(4)画面的形式感与抽象意味。

(二)色彩教学实践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版式设计;创新;教学改革

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轴心,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承接了基础课程即设计素描、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构成方法,另一方面开启了视觉艺术设计的大门,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为提高版式设计实用技能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课程转型改革是关键。

1 教学方法改革

我所致力于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设计出能够引导受众以设计师思维为导向观察设计作品,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且独具匠心的作品,其改革方法细述如下:

1.1 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机制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多变,国内经济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持续走高,如何改善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各专业竞相争论的热点,针对视觉艺术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是减缓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若从进入大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毕业工作几率较大,相应专业能力则会较强。

1.2 “工作室”教学辅导模式

为了能够推行“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复习并制作艺术作品应配合工作室教学辅导,这样以小规模,小团队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3 自我评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我表述能力,无论是就业招聘时的自我介绍亦或是工作中完成任务与上下级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自我表述能力衡量着一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加入对自己设计作品的介绍、评述、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评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研究

版式设计课程的意义更是总结了人类观看的视觉流程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作品,引导受众按视觉流程走向观看设计作品。纵观整个版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

2.1 第一阶段:观察――从生活到社会文化

“设计知识和设计的产物,通常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项目和累积成果。”[1]在正式学习设计作品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在生活中累积设计素材,观察作品的形式、颜色与结构。因此版式设计的第一个阶段课程可设置为对报纸、杂志案例的裁剪拼贴,让学生初步了解报纸杂志排版中骨骼的分布形式、字号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元素。

2.2 第二阶段:分析――从设计无序到设计有序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当我们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作品版式形式原则后,不同的版式原则会在其头脑中产生感性概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按照所观看的作品进行复制排版行为,但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培养其理性的认知思维,通过对版式基本原则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从无序设计渐入有序设计。

2.3 第三阶段:创造――从复制到创新

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符合设计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其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则打破一二阶段传统的复制设计作品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通过“联想”及“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活跃个人思维,让学生思维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初步完成主题创作,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

2.4 第四阶段:模拟――从错误中探寻设计的原则

模拟法是借助某种事物或过程来在线原型或模式的表象、性质、规律、特征,利用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进行设计的学科类比方法。[1]将模拟法应用在版式设计课堂中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纠错,模拟设计师及受众双方心理,让学生对版式设计原则、视觉的流程等设计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2.5 第五阶段:评价――从自身的喜好到用户的体验

用户是设计的体验者,若设计人员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那么用户的体验便是设计的躯体,第五个阶段对学生反馈体验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评论自身的设计与其他同学的设计,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思维灵活转变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学会用多重思维多重角度看问题。

2.6 第六阶段:系统――从零散观察到整体设计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独立完成设计作品,但版式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其渗透应用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具体学科,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应用的案例的赏析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类别作品,形成整体设计思维,达到系统的、整体的、机构化的设计。

3 考核考评机制创新

考核考评机制的创新能够督促学生进步,培养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前培养学生步入设计工作的状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3.1 末位淘汰考核机制

末位淘汰其重点在于要有末位,通过对班级同学作品优劣的排序,考核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习效率,做到堂堂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督促其学习进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室辅导机制作为辅助措施,辅导末位学生,提高其设计水平。

3.2 学生互评模式

为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鉴赏品评作品的能力,课堂开展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表现、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荣誉意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充满干劲,积极进取。

视觉艺术设计是创造、是发明、是革新,作为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授者我们更应该在教授中引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探寻潜藏于日新月异的视觉艺术设计背后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基础课 人文素质 创造 渗透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是多年从事高校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深深体会到视觉艺术基础课对于高等院校各门类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门好的基础课教学课能够成功影响和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至于去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有兴趣的专业中体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早年的美术学校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基础教学,画家刘海粟建立了相对明确的教学思路,开创了以西洋写实造型观念为主体的训练模式,主要以培养现代新型美术人才为目的。徐悲鸿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和体系化,同样以写实造型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也是培养擅长主题性、写实性的艺术创作人才。

近年来各美术院校也都在发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例如中央美院基础部教学强调学生掌握造型艺术形式规律,提高色彩修养,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推动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强调对基础教学中纵向历史与横向宏观的把握,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造型的一般性规律,加以创造与变化。各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也是沿用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教学思路,“教授学生基本的设计原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①“抽象形式构成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同时发掘了新的表现手法。”②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理念、方式的实践对培养现当代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因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感这一教学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有一种因素十分关键,却由于没有直接而相应的参照标准,往往较难把握,容易被师生忽视,这就是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与渗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设计在人类社会中与人们生活日趋深入地融合在一起。现当代艺术与设计理念的拓展与变化,使得当代艺术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感悟方式发生了改变。艺术与设计生活化,生活亦艺术化、设计化。艺术工作者、艺术家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亦从观念到思想上承担着引领大众、启悟大众的责任。艺术与设计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这就为培养全面素养的艺术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强化人文素质的渗透,以围绕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为导向来指导学生的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如果理顺这样一条思路,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创意性的基础造型练习提供相应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合理的教学倾向,同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形态塑造与创意并非是某种笼统与肤浅的样式,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抽象与变形,也并非是材料的简单堆叠与并置,而应有相应的内涵性成分。在写生与临摹的过程中也能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上领会艺术大师作品中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内涵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今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了文科类的公共科目。但本文强调的视觉艺术造型基础课的“人文素质”的成分有其特有的专业背景和方向,有其应该相对重视的落脚点和指向性。这与普通的文科教学科目(如历史,文学,乃至艺术史,艺术哲学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这里更强调的是与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更细化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相结合。“渗透”一词更能体现其感性实践内涵,这里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实际操作性上,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志趣发生联系,落实在一切细化的直观形态描绘上,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悟能力相互关联,这一点不易操作,但十分重要。渗透于内的“人文”素质是核心,造型技术的涵养是内核的外在表现。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是对教师的内在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有了相应的高的业务水平与教学水平,这样对提升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即对视觉艺术中造型的理解领会能力、对造型特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造型文化的综合判断能力。

在《罗丹艺术论》③中,有一段罗丹与其学生著名的对话,即罗丹与其学生争论是艺术创造的形态真实,还是以严格按照科学的计量方式得出来的数据为准的形态真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两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结果。在罗丹看来,真正好的艺术形态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悟,人的情感和体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罗丹的艺术作品多以人物人体为其表现对象,从人体塑造的动态到躯体结构的夸张变形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着艺术家浪漫气质的张扬。在科学解剖的意义上讲,“不准确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恰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准确性”,每一种造型特征恰恰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体会。

在浪漫主义潮流盛行的时代,艺术家大多带有这一种对创作主体主观表达的强烈诉求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讲解罗丹创作时期的背景知识,罗丹等浪漫派艺术家创作的目的、艺术家的情感特质、作品意蕴,通过观摩相关罗丹生平的史料与纪录片,比较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作品,强化学生领会在艺术创作中夸张变形的根据,加深学生对造型艺术中情感参与过程的印象,在作品的细节处多做分解性讲述,对学生讲解在具体作品中的夸张变形部位等等。训练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理解,在领会形态的能力上就能有一个较有针对性和较为深入的维度,在实际绘画训练操作上就能进一步加深其总体印象,提高其形态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空泛地简单描摹。这一点也是站在罗丹这一艺术家的理解角度和范畴中去看艺术创作的问题。

对艺术形态的创造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这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培养一个好的形感与色彩感需要看学生能否有恰切而深入的理解。罗丹与学生对话这一例子启发我们如何去提示学生对艺术造型形态的理解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参考去激发学生对形态人文内涵的研究,在临摹与写生的过程中去有步骤地观察和体会,一点一滴地进行揣摩。

在鉴赏分析能力的提升上,教师可通过做更多的对比细节性解析而达到这一目的。在分析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作品上进行分辨,引发学生们在“人文”层面上的思考。在这一要点上引导学生思考乃至争论。在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通过对比的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对造型观念的扩展,其在实践创作时就更有主观能动性与针对性。

分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在比对不同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件作品与其余作品乃至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可以对比的同异因素。这些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领会。

简单来讲,综合判断能力就是凭借良好的艺术直觉能力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其实,一件艺术作品能否打动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除了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与感染力外,艺术作品与其欣赏者在品位上具备某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经过艺术训练与培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品鉴与判断的水平上理应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层次。因此,好的判断是基于恰切的理解与敏锐的鉴赏之上的。审美的判断从何而来,就在于基础课堂中、课余之外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好的判断力需要学生有更高的专业眼光与感知水平,这对现代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今的艺术环境与艺术市场中艺术作品的样式多元繁杂,品位与价值水平参差不齐,艺术市场中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鱼龙混杂的作品。学生面对这一切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如果其能够有效建立起良好的感知标准,评价系统乃至认知立场,将会对其专业选择、艺术方向的认定产生积极而又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作为其基本的认知参照与价值尺度。学生在有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去进行有效的自我判断,具备了有效的判断能力,也就能独立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不再依赖教师或其他人的判断。

最后,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渗透取得良好成效的理想状况是:学生养成赏鉴与研究视觉艺术作品的习惯,同时保有良善的人文价值尺度与恰当的人文观照方式,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高人格修养品性,在对一切未知领域抱有好奇态度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自己的艺术与设计创造专业领域中去。

注释:

①②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J].艺术与设计,200(5):49;53.

③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6篇

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强调设计理念在教学中的创新,通过工作室项目课题的深入设计,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创作作品,并且积极建立与业界交流的环境条件,走出去,引进来,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信和鼓励。我院大一学生的基础课程作品就曾代表学校参加2006年上海国际设计节,获得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学院接待国内外专家领导的参观访问活动中,学生珠宝首饰教学作品也都受到大师及国际(来访单位)好评。

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方式及理念,即不定期引进国外师资,带给学生国际上最先进的行业动态,流行趋势及艺术设计思维下的创作方式;同时充分运用国内地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参与教学。2008年5月9日,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工艺美术旅游纪念品专业两个年级78名学生,向在上海地区工艺美术领域成就卓著,技艺精湛,享有盛誉的23位“工艺美术大师”、10间“大师工作室”的领衔大师们拜师学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类高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多元化的进程。

三、与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参与企业具体生产实践项目,邀请具有产业运作实践经验的行业知名人士作讲座教学,使学生的创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竞争力。2008年5月,上海珠宝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品牌“老凤祥”首饰研究所所长陆小春受邀来我院专程为学生作首饰设计与商业的专题讲座,同行的两位工艺美术大师陆莲莲等还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创作作品与学生现场交流。陆莲莲大师已经被我院聘为客座教授,将长期在我院从事教学交流。

四、针对特定珠宝行业领域进行专项教学课题开发,以点带面,形成深层次研究。譬如在珍珠行业,我院自2007年师生前往浙江省诸暨市采风调研后,2008年正式决定在该具有明显块状经济产业特征的珍珠产业区建立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诸暨珍珠产业区最具代表的山下湖珍珠公司、三水珠宝公司、天使之泪珠宝公司、阮氏珍珠公司,以及佳丽珍珠公司等都将是本院学生的实践基地对口单位。同时我院还接受邀请参加国内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九所院校组成的全国高校珍珠首饰艺术设计联盟。2008年,我院又同苏州渭塘镇政府及苏州中国珍珠宝石城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产学研合作备忘录》及《淡水珍珠研发设计中心等首期合作协议》。这些业界、学界、政界的相互联合交流,将进一步拓展我院实训和创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教学、研发相结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方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良好开端。同时,为学生创造多渠道的教学实习实训机会,也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广阔的选择领域。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也不能始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止步不前。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数字新媒体技术能让人们在视觉观念和方法认知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诞生为应用学科的更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助推力,新媒体具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学科融合的优势,而新媒体的诞生和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促使视觉艺术成为了一个交互系统,视觉艺术的概念被刷新;可以说,唯有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教育,才可以真正做到传播、融合与实时交互信息。而新旧媒体的互补和结合,又为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的空间。当前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中还存在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实训没有落实、学业和就业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针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下面主要分析了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包括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科目,应用学科包括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科目。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院的建立无疑是让传统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闻名全国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而综合性大学则是整合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在很多年前艺术教育界就已经有了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的概念,其中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纯艺术时期、艺术和技术结合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期。现如今为了跟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脚步,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在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还兼具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3]。(二)视觉艺术教育融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中,视觉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大多都是二维的,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基本上全部由纸达成,信息交流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信件交流或电话交流等。而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具备的功能基础之上,同时还拥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和学科融合的新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将是多样化、灵活化的,师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实时交流,也能够更方便的同社会信息发展接轨。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视觉艺术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视觉艺术是紧跟时代变迁的艺术形式,其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因此必须具备及其敏锐的时代目光才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而反观我国院校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视觉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视觉艺术教师的教学思想落伍、教材使用多年未更新等问题,导致视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安排落后于时代[4]。(二)视觉艺术教育缺少互动。视觉艺术涵盖了很多专业内容,属于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在此之下高效为了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视觉艺术专业细化为许多分离的专业,除去大专业的分割,为了培养当前专业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还会将专业进一步细分。这就导致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出现问题,不单单是学科和学科之间、在专业内部甚至也会出现交互问题,这对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三)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较为,且专业教师的职能范围有限、实训基地的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不容易,导致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四)学业和就业脱节。视觉艺术教育招生主要是依靠大专业招生,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过于集中。此外,很多教学课程的设置系统不科学、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轨等,导致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脱节,毕业之后难以就业。

三、新兴媒体的应用优势

(一)实时交互。数字媒体的诞生为信息的实时交互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不仅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PPT、网络课程、视频等多媒体展开教学。(二)即时延展。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延展、快速查阅信息等需求,能够拓宽教学的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效率。(三)学科融合。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功能基础之上,还能够将视觉艺术学科进行融合,实现专业间的交互、推广艺术形式。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高校应组织视觉艺术教师定期展开专业培训课程,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假期培训课程等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掌握专业的新信息和发展,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组织参观大型艺术展等,拓宽艺术视野。学校可以招纳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领头羊,促进院校的专业发展。(二)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在设计创作中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结合到课程教学、将新技术结合到专业知识等,已然是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设计和新材料的融合、绘画形式和声光电的融合。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材料构造专业,正是专业和新媒体交融的产物。(三)注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学习艺术理论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基础,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利用新媒体进行校企合作、专题课题合作等。借助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训场地可以通过实际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更便捷的掌握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而更好的将教学、科研和产业进行融合,形成特色艺术产业。(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的创意都来自于互联网,导致艺术作品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意识。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是在理论之上结合了技术,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是重中之重。

五、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选择自由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在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多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教学中还要做到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视觉艺术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李凯宁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亚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学周刊,2016,(27):23-24.

[2]张波,张群.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J].艺术教育,2013,(10):32-33.

[3]许身玉.我国视觉艺术专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艺术教育,2011,(6):57.

[4]李星熠.浅谈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67.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 平面设计技术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70-02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

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注释:

①王传东,视觉艺术传播[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9篇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目前拔尖创新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世纪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出足够数量和相当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我国近年来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大和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人们对更为丰富和高品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明显提升和扩大,在客观上产生了对高品质艺术文化产品的巨大社会需求。如何在较好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同时保证并一直保有艺术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萦绕在每一位艺术从业者和教育者心间的问题。具体到视觉艺术文化上,大众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推行提升了国民的视觉艺术体验素养和感受力,保证了视觉艺术从业者队伍的数量。但在长期的视觉艺术高等教育模式中,统一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大纲、管理的教学方式,发挥了课堂学的良好效益,却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不能完全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需求。而个性是创造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实施因材施教,关注视觉艺术从业者的活力、创造力和视觉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试行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并举的高等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提升我国视觉艺术国际影响力,保持视觉艺术文化民族性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新艺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能够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民族特色的视觉艺术产品,这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而保证视觉艺术文化的民族性,提升我国视觉艺术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视觉艺术人才,特别是一批视觉艺术拔尖人才的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部分美术院校以小众教学的方式,在有潜质的学生中试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不断对从国外引进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的审慎的改革探索。

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培育能够把握学术领域和艺术市场话语权的文化艺术拔尖人才的需要回顾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视觉艺术的每一个发展关键点都与若干个精英艺术家的名字难以分割。无论如何,视觉艺术拔尖人才在美术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能被忽视的。视觉艺术拔尖人才在美术史中所起的作用除了他们的事业直接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艺术活动中所蕴涵的主观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视觉艺术拔尖人才在整个视觉艺术系统的运转中处于中枢地位,其思想和作品对视觉艺术系统产生着直接影响,他们的更替也影响着系统的发展。19世纪经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已为社会精英的形成、作用和影响力等做了精辟但并不完美的阐释。他在谈到“统治类型”的第二种——“个人魅力型统治”中说,“一方面,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不同凡响;另一方面,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韦伯的精英思想,深刻地描述出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无疑,在视觉艺术领域也同样如此。而在大众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今天,拔尖艺术家显然也具有韦伯所描绘的精英作用。为保证视觉艺术文化的民族性和创造力,提升我国视觉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民族特色的视觉艺术精品,需要部分美术院校探索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培育文化艺术方面的拔尖人才,从而在世界文化交融发展、彼此竞争的今天保证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术领域和艺术市场的话语权。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成长的可行性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了优选生源的规模基础“万木成林,必有大树”,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相当数量的视觉艺术生源作为基础。大众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使艺术生源的规模较之1999年前有了极为明显的增长,为优选生源提供了可能,也为建立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期培育基地、呼吁基础教育的艺术教育和美学培育真正落到实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等视觉艺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它与整体的高等教育共同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并且,它的发展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存在和拔尖创新人才产生、成长本身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丰富了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形式或类型,提升了大众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着视觉艺术求学者,渴望通过接受高等视觉艺术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专业技能,获得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并增强从业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从客观上促使高等学校更加注重自身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质量。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教育条件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法律制度环境方面,还是在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观念也有所转变,与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人才质量观相比,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的人才质量观,评价标准趋于多元化,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类型也更加丰富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层次、类别的多样性,学科门类的多样性,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样式,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了多样化可能性的教育环境和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国家教育投入的增加、政策的转变以及国家对于文化繁荣的重视,为求学者接受高等视觉艺术教育提供了条件,接受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无论师资、学术储备、学科发展等软件建设,还是资金支持、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为在大众化阶段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逐步建立分层教学管理体制,使视觉艺术高等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服务地方的需要,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为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基础在大众化教育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层次、种类更加丰富,自身体系不断完善,为受教育者较快发现自我潜力提供了可能,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课程,避免盲目性和强制性。同时,受高等美术教育者在众多知识系统中不断适应其要求,了解多种知识并认同其价值,各种知识价值的存在又为个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个性潜能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美术教育对各种知识存在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视觉艺术知识的丰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个性张扬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高形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主旨是给个性平等发展的机会。与精英教育维护特殊利益的旨趣相对,大众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普遍尊重个性,并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人是生命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心智、个性,有不同的发展倾向和需要。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拔尖创新教育正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提供各种成才可能性的同时积极助长英才。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一)视觉艺术拔尖人才成长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说法,或者说人才是靠培养出来的。这个概念体现了教育受众在其成才过程中的被动参与,容易忽略有天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个性的价值往往处于被掩蔽的状态。由于在精英教育时代,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按照一定的培养模式,对少数人群实施培养,也确实造就了一大批视觉艺术人才。这种中国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其优势在于在管理方式上及艺术价值评判上的认同感趋于一致。而这种精英教育时代的教育模式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无论是在满足受教育者的数量上,还是适应教育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或是在高等视觉艺术教育机构的发展上等等方面,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高等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人获得精神自由,是以学生的最大受益为目标,是以适合学生最大的发展为目标,是以学生具备社会上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由于学生各有差异,接受视觉艺术教育的学生其特点更为明显,促进学生的成长便成为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个性化的高等教育理应受到重视,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中产生拔尖创新人才更加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人才成长这一理念的转化。

(二)视觉艺术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视觉艺术领域拔尖人才的产生并非是完全靠学校培养所能达到的,往往人才的出现需要由良好的个体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同促成。视觉艺术作为人认知与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确证自我的特殊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观念的视觉呈现。视觉艺术专业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业,众所周知,正常人,都需要视觉艺术,但并非人人都能从事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家应该具有非同常人的敏锐的视觉感觉、特殊的视觉表现形式感悟力。而这种能力具有个体的先天性禀赋差异,并非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培养所能达到。成为一个视觉艺术的拔尖艺术家,不仅要具有超人的敏锐的视觉感觉、特殊的视觉表现形式感悟力。同时,还要有对当代精神的敏锐而深刻的把握,并有将一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评判、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表现形式的能力,一种能对本土文化艺术精神深刻领悟和与世界文化艺术对话的能力。这,无疑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需要良好的综合环境来共同促成。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一个完善、优化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成长、激励等等机制与之相适应。作为高等院校,则是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与机制,培育能让多样化人才全面成长的沃土和机制使之持续不断涌现。

(三)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多元评价标准体系中,高等学校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以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需要为前提,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应该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育、成长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各类型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在大力发展后学校教育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建立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和潜力的良好环境和用人制度。就高等学校而言,特别是进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学校,应助推拔尖创新视觉艺术人才的成长。改变目前高考的单一选拔模式,构建重视学生禀赋、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多元考察模式相结合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和多种选拔方式,引导基础艺术教育与大学开放创新式教育模式同步。建立开放性的终身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视觉艺术学术平台的影响力,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创作研究、展览交流的有力手段,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满足不同学习需求者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

视觉艺术教学范文第10篇

网络教育技术就是关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设计、利用、评价等的理论和实践。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则是通过网络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视觉艺术教育生态环境,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实现了视觉艺术交互性、超越时空性的教育。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视觉艺术教育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还保证了视觉艺术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有效性,对提高视觉艺术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在视觉艺术教育中推广并应用网络教育技术。

二、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

网络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地域限制,它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教育的远程化、自助化,引领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根据网络教育技术的特点,结合视觉艺术教育实践,提出了两种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以供参考。

1.远程应用模式

所谓远程应用模式,是指利用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实现视觉艺术无差别、无地域的教育。此种模式下的视觉艺术教育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汲取知识。虽然它已逐步被其他形式的教育取代,但是其在平衡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远程教育的劣势,又要看到远程教育的优势,取长补短,真正将远程教育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网络教育技术应用的效益。网络远程教育技术支撑下的视觉艺术教育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视觉艺术同步式教育。视觉艺术同步式教育的实践要求教师将准备授课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并放置到Web服务器上,继而在网络上讲解这些内容。不同地点的学生则通过相关软件同步浏览教师的教学内容,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简讯的方式反馈给授课教师,以寻求教师的辅导。这种教育方式简便快捷,技术上容易实现,但缺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视觉艺术异步式教育。视觉艺术异步式教育的实践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后作业等教学相关素材编制成网页或邮件,并放置到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学习,并利用主页链接的参考资料进行解惑,学生亦可以邮件的形式让教师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以上所述的两种视觉艺术教育方式,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自检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制作出图、文、声并茂的视觉艺术教学课件供学生参考和学习,还要及时对学生的简讯、邮件等进行回复,以解决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自助应用模式

自助应用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完成视觉艺术学习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最大的动力源于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视觉艺术的内在动力,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提出一些与视觉艺术相关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提供的信息,自主在网络上查询有关参考资料或文献,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反馈给教师,请教师评判。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让同学对其观点予以评价和解析,借此在活跃网络教学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必要时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防止学生错误认知的蔓延。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他们明晰问题的关键点,给予他们一定的启发和支持,从而保证学生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除此之外,视觉艺术区别于理工类学科,它的问题或现象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视觉艺术现象或问题,并引导他们采用客观、理性的评价方式。

总之,网络教育技术应用于视觉艺术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教育技术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更好的应用方式,以求视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上一篇:书籍印刷工艺范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