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22:13:07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慕课;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ADDIE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编号:A106011401166,A10601150261)

中D分类号:G42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2008 年开始,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在线课程网站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展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 MOOC“慕课”),提供各类免费课程,与众多在线学习者共享高端前沿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型移动学习的需要,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1]。同样,我国教育部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选取了《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MOOC 的主要构成是 10-15 分钟时长的课程视频,是近年来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开始关注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微课程[2]。课程主要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和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社区讨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组成,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程。

慕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和灵活性。MOOC对教育变革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开展学习。(2)专业性与权威性。MOOC课程由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主讲,“名校+名师+名课”效应更加能吸引学习者。当前MOOC课程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精心选择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专题,利用最新科技将视频等学习资料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选择。(3)互动性和实用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各类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MOOC吸引了大量在线学习者,这些学生学完了课程并活跃于相关的网络社区中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慕课”教学将传统的大班授课有效转变为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有利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慕课的发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慕课日后会成为主流教学平台,校园乃至教师角色将会有很大改变,慕课将取代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也有学者坚信慕课只会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3]。慕课的出现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每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如何利用慕课更好的开展有效专业教学才是关键。

2.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况。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样化。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结构多方面,并且其内容之间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知识点模块化。以酒店客房清扫服务为例,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卫生间清洁、客房抹尘、中式铺床、吸尘等各个小模块。(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按照“理论 + 技能”的模式。同样酒店管理课程也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慕课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匹配分析

3.1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酒店管理知识点模块化学习。

一方面,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以及具有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适合慕课的特点。另一方面,现在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俨然形成。

3.2实现学生酒店专业知识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学生对酒店认知的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均处于模糊阶段。星级酒店管理中的服务氛围和技能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将知识点精炼化、片段化,用多种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职业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慕课与市面上的“网校”和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更关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关注如何使学生从中获益。

3.3为学生搭建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微课平台除了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外,还有供学习者选择的线上交流机会。同时,平台中存在很多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通过各种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便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员间“互相评分” (peer grading) ,能够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4.酒店管理微课程设计原则

4.1强调资源整合

由于酒店管理课程分为理论类型与技能类型,因此慕课设计也要强调这种专业特色分工。理论类型课程需要突出名校名师的概念,突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可以尝试院校联合开发,打造酒店管理概论专业慕课课程,实现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技能类型强调的是产学研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进行慕课的开发建设。

4.2强调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调全过程学习

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可以把慕课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观看视频和做练习,在线下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师生们共同深入的互动交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5.1分析(Analysis)

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工具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这里面特别要注意: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设计。一是结合酒店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二是分析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内容开发。

5.2设计(Design)

内容包括知识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等。结合酒店管理情景模式,进行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比如酒店各部门职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表现,而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通过服务场景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包。

5.3制作(Develop)

内容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等。微课程的制作不同于PPT等教学工具,专业老师很难掌握这些专门技能。这里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与授课团队进行合作,如同拍摄一部微电影一样,进行微课程各种场景、台词等制作。

5.4应用(Implement)

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堂以外的其余地方,观看网络在线的微课程视频;课堂中,老师围绕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深度的知识探索。这里需要注意将传统教学的解析式教学法与“慕课”教学模式的生动性紧密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课程的多元性、灵活性。

5.5评价(Evaluate)

内容包括微视频评价、课程组织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基于慕课的微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两个过程――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正好颠倒,知识传授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同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微课程。

结束语

MOOC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打破了学校、国界的大门促使学习成为了人类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MOOC带给我们的既有希望也有困境,机遇和挑战同行,优势和不足并存。因此如何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开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文仅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雷明化.基于 MOOC 的高职酒店管理微课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11):121-122.

[2] 张钰莎.探讨基于MOOC平台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4(9):8-11.

[3] 黄琳.浅谈慕课时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6):180-182.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酒店管理 餐饮 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专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模块之中,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学习模块,明确知识的范畴,并区分已学知识和新授知识,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最后完成任务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困惑、讨论交流,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分析、学会与人合作、学会总结与反思等。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最能体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课程特色和职业要求,再加上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试图从餐饮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入手,实施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编排,最后说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开发,并阐述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模式。

一、餐饮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餐饮服务与管理作为酒店服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在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观和人本位观,一改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观。设计课程时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学生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毕业后即可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学结合,进行项目教学,并设计项目任务,构建与实际工作过程同步的课程实施。课程考核打破传统考核方式,采用实践加理论的方式。实践考试注重考核过程,理论考试采用试题库抽题,合作企业参与出题的方式。考试结果更能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成果。本课程采用“现场操作考核+实训报告+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现场操作考核占30%,实训报告占20%,闭卷考试占50%。其中现场操作和实训报告为实践考试内容,闭卷考试为理论考试内容。根据学生在模拟实训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餐饮管理中的才能。如服务员及餐厅经理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决策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控制能力等;结合学生在实训报告中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实践中的收获与体会的书面总结,评估学生对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如人力资源策划、餐厅服务、成本管理。最后根据课程结束后的考试,考查学生对全课程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在课程安排方面,餐饮服务与管理分为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第二学期为考取中、高级餐厅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强化教学,以证代考。

二、实施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编排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遵循“校园人―准职业人―职业人”三阶段螺旋式上升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大螺旋套小螺旋课程设置思路,即课程体系按螺旋渐进式(大螺旋),同时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也按螺旋式上升设计。

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内容按小螺旋上升方式设计。《餐饮服务与管理》确立课程的基本思路为:以高级餐饮服务员与基层管理者职业能力调查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工学结合”为平台,形成工作任务驱动,模拟与仿真结合的设计理念。第一步进行市场调研,调查酒店和餐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收集毕业生的意见,分析确定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步由酒店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究餐饮工作典型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三步多方合作制定餐饮服务与管理的课程标准;第四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第五步根据每一轮教学实施,对本课程进行多方评价,收集反馈意见,再进行调整。根据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学生信息反馈,在认真研究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考虑课程内容的衔接,通过整合的基本内容2个阶段3个模块和5个情境(2个阶段:即校内理论与技能学习阶段与校外岗位体验实践阶段;3个模块:即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管理模块;5个情境:即构建餐饮企业管理体系、中餐服务、西餐服务、菜单制作与设计、餐饮管理)。对于将来从事工作相关系数小的内容相对删减,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工学结合,深度相容。结合劳动部门的餐厅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建立和健全学生的能力考核标准,最终取得高级餐厅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如下图: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岗位技能分析 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 课程设计

近年来,中国酒店业作为重要的旅游产业部门受到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良好环境的影响,进入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期。住宿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产品,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决定了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客人对酒店住宿环境和服务质量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调查发现,酒店客房服务质量将决定客人对酒店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目前中国酒店客房服务人员出现“三低一高”现象,即学历低、服务水平低、职业素养低、流动率高。因此,酒店对优秀客人服务人员有迫切的需求。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对培养高水平客人服务与管理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对客房服务技能的教学重视不足或边缘化,客房服务与管理相关课程设计陈旧,以理论教学和简单、零散的客房服务技能为主。其培养的人才与酒店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开发创新对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岗位能力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和支撑,课程定位是否准确,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技能训练是否科学、有效,教学法是否得当,都关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质量的高低[1]。我通过对广东河源市、惠州市、东莞市多家酒店的走访调查,分析客人对住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实际客房工作岗位技能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通过新的课程开发和实践培养高技能和高素养的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

1.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技能分析

我于2014年3至5月,对河源、惠州、东莞的6家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进行走访和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形势下酒店业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如下需求(见表1):

2.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性质界定

在酒店岗位调查和职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把《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定位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培养优秀客房人员的必要途径。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并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至少达到酒店各核心部门的基层管理者水平,如领班、主管。

3.课程设计理念

3.1以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

相对来说,酒店基层岗位的进入门槛较低,如中专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初中毕业生也能从事酒店业工作。但随着行业发展,酒店业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对员工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外语能力、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职业技能(如创意开业床等)和综合素质(组织协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设计应该以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关注行业发展态势和学生就业状况,使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需要相一致,校企合作共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区别于中专教育,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优势。

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注重与时俱进,如增加酒店筹建、创意开夜床、经济型酒店管理、客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等新内容,强调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技能的新技术,实践中的新经验,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突出学生适应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变化的能力。

3.2校企深度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企业的真实项目“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作为课程贯穿项目。因项目规格较大,基本能涵盖课程所有内容,任课教师和学生参与过该工作,提高了该贯穿项目的可行性。课程内容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细节的锻炼。

3.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完善项目单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听的形式,转为教师引导、示范和总结归纳、学生主导课堂的形式,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注重理论体系的掌握。

实际操作的时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主。本课程设置的总任务其实就是一个大项目,它贯穿整个课程,引导酒店客房部经营流程,围绕这个大项目一步步完成具体任务。任务驱动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介绍、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逐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并逐渐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3.4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

课程以学生就业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即以体现职业素养和就业导向为特色,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服务意识、时间管理意识,等等。实践证明,客房部技能学得好,并不一定能适应客房部岗位需求,因为服务业是智力劳动和体能劳动的结合。

4.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贯穿驱动项目为“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开发模式遵循“职业领域学习领域过程化情境学习项目再次开发”的基本思路,具体过程为:

4.1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针对酒店客房部工作进行分析,对教师挂职锻炼工作进行岗位分析,结合合作企业反馈意见确定学习领域。

4.2对学习领域进行归纳分析,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过程化教学情境,即将贯穿项目“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分成若干子项目,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4.3进行教学实践,从教学成效分析,认真总结,客观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再进行下一次课程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完善过程化教学情境和教学单元设计,直到开发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便于组织实施的课程内容。

5.教学目标设计和基本内容

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客房部工作流程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系统了解酒店客房部各模块运作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客房部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学会处理和解决服务与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酒店客房部的工作。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行业发展规律与职业变化的能力。

课程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资源,综合贯穿项目为“河源假日酒店客房部世客会接待工作”,贯穿项目由制订世客会客房部接待方案,世客会接待前的培训,世客会接待前的服务准备,世客会接待、客房对客服务5个子项目组成,基本涵盖了酒店客房经营的主要内容。

6.结语

随着人们对酒店住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酒店对客房服务与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多要求和期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高档酒店最重要的人才输入基地,如果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还按照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势必造成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课程的建设要适应社会与行业企业不断更新与变化的人才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酒店客房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综合贯穿项目和子项目,对课程的性质、目标、理念、内容进行开发设计,期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2),VOL31:42-44.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餐饮管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13-0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1]

餐饮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管理的操作能力的专业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掌握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重在对管理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对餐饮管理工作有一个抽象的认识,不能深入了解餐饮管理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经常被一些技术性的专业课如:调酒课程、餐厅服务课程等,所采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法。教师通过将授课内容根据不同的技能要求,分解为不同任务,然后将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合作沟通,完成任务。餐饮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餐饮管理的宽泛内容进行清晰的分类,分解成不同的任务,然后学生主动探求完成任务的各种途径,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完成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目标应是“培养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掌握专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餐饮管理实验教学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餐饮管理的实操技能、并将餐饮管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为未来的餐饮管理的职业经理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

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餐饮管理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开设餐饮管理实验课,即便开实验课,也得不到重视;学生更重视一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学习,而不重视甚至不知道管理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局面,面对餐饮管理工作无所适从。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完成各个任务。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学习的引领者。”[2]这样才能培养出酒店管理中的餐饮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酒水课程中的必要性

餐饮管理是一门概括性较高的课程,餐饮管理工作的内容很多,课程的设计自然离不开实际的工作,因此餐饮管理的课程包括了诸如:服务培训、质量控制、运营成本管理、原料采购、食品原料识别、菜肴烹饪、酒水的调制与管理、饮食营养卫生、菜单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难以用理论逐一阐述清楚,因此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各个内容进行实验,以此实现对餐饮管理中各个理论内容的补充。具体如下。

1.酒店餐饮管理工作的要求

餐饮管理是一项涵盖内容较广、工作内容繁杂的工作,对管理工作要求更多的是落实在操作层面上,所以学生必须摆脱管理就是理论的认识误区,清晰地认识到餐饮管理就是要对餐饮工作的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检查、控制、改进、评价、分析、总结这些细致具体的工作。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就是一个合适的解决手段,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种具体方法,提高管理的操作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实处。

2.专业课程的需要

餐饮管理作为为酒店餐饮部门而专门设计的一门专业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符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要求的,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应用驱动式教学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餐饮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在讨论中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得到各种解决办法,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酒店管理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紧密合作的最佳体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餐饮管理工作中繁杂的各个环节的。团队合作是酒店管理工作者的基本的职业素养,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可以提升合作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中,老师设计“任务”,所有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亲自进入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认识餐饮管理流程中的各项理论和掌握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具体实施如下。

1.应当明确学生学习餐饮管理的目标,即熟练掌握餐饮管理的各项技术,具备餐饮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餐饮管理课程应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餐饮业的专家学者、高级经理对酒店餐饮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来设计课程内容。并结合星级酒店操作技能的要求,创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3.将餐饮管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任务:(1)餐厅服务管理;(2)酒水管理;(3)餐厅环境卫生;(4)饮食营养与卫生;(5)餐饮原料识别与保管;(6)餐厅成本控制;(7)厨房生产管理;(8)菜肴烹饪制作;(9)菜单设计;(10)宴会管理;(11)餐厅营销管理;(12)餐厅组织管理;(13)餐饮财务报表分析;(14)餐厅音乐欣赏;(15)商业伦理道德。

4.根据任务确定课程的各个教学分目标。餐饮管理课程通过任务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餐饮管理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完成酒店餐饮部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具有诚信、礼貌、周到、耐心、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实现如下的基本目标: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服务标准及控制服务质量;

能熟练掌握酒吧的清洁、出库、存货、销售及成本控制;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卫生标准、清洁程序及控制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厅饮食营养及饮食卫生管理方法;

能熟练掌握餐饮原料识别及使用知识;

能熟练掌握餐厅各项成本的控制方法等;

能熟练掌握厨房生产管理各个流程环节、出品质量控制、原料成本控制;

能熟练认识菜肴的各种烹饪方法和技术、掌握基本的烹饪技术;

能掌握设计菜单的方法,并能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设计菜单;

能掌握设计宴会场地、菜单、服务、酒水等各项内容;

能熟练掌握餐厅的营销管理方法,制定销售目标,使用各种营销工具;

能熟练掌握组织管理中的组织设计、成员沟通、合作技巧等;

能看懂并分析餐饮财务报表,并根据报表分析出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能根据餐厅不同时段、不同接待对象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能掌握商业伦理道德的标准,并严格遵守商业伦理道德,同时监督下属的商业伦理道德。

5.课时的设计一定要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所需的时间相符,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学生先听取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操作,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需时间较长,所以课时的设计应当多于讲授法。一般一次课以3个课时为好。

6.教案设计。

7.实验教学资源要求:

所需实验室:烹饪实验室、餐厅服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

所需设备设施工具:餐厅餐具、厨房厨具、计算机等。

所需材料:酒水、烹饪原料等。

所需音像资料:餐厅服务录像、厨房生产操作录像。

8.其他说明。其他说明用以补充说明本课程的其他事项。

(1)应根据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应根据学期课程安排进行制订。

(2)餐饮管理的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应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上课方式,教师应当先对理论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次任务所需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示范部分实操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每一组都要按要求完成相同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找出解决方案。其间教师应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帮助。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请每一组学生对其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同学可以向总结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学习做出总结,总结应结合任务学习的目标、方法、问题进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使学生彻底掌握本次任务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峰,王超,魏晓旭.基于任务驱动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长期以来,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学内容讲解与呈现的讲授法,这种单项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创立,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体会是讲授较吃力,而学生则感到枯燥难懂,并觉得专业术语多、难度大、理不清头绪,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为实现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亟待改革与完善。

1.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但学生只能在大量理论灌输和大量作业练习后,只记住了课程有许多计算公式和决策方法,却不知如何运用财务知识和技术手段去分析具体公司的财务状况。忽视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造成这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角度考虑,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课程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老师灌输讲授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极少,从而造成课程教学的沉闷、无趣,便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动手能力较弱的一门课程,如果在课程中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主,采取填鸭式教育,极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消极态度。

3.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不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竭尽全力讲授相关的财务知识,但学生整体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随着近几年大学的一再扩招,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没有打好良好的基础。再加之财务课程中会涉及相关数学计算的内容,大部分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相关的数学课程,致使财务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

4.课程考核方式呆板。

财务管理课程考核一般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采取笔试闭卷形式,学生只要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冲击一下,也能顺利通关,因此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对课程没有兴趣情况下,只为考试而学习。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策略

1.摒弃为学习财务而学财务的观念。

21世纪是数字信息和财经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和依据。作为管理者不必成为会计,但必须了解会计;不必从事财务工作,但必须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人物。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其进行启蒙性的财务管理知识教育,使其对酒店行业中所涉及的财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财务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字说话,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财务知识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做出一定的决策。

2.充分考虑经济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企业在理财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要和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企业的经济行为是由各类经济法规来规范的,企业与府的关系主要依靠税法来协调.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受到《公司法》等企业规下由股东大会制定公司章程及有关决议的制约.企业与债权人的关系,则是依据《合同法》通过双方共同签订的合同来协调。因而,企业的理财活动,无论是筹资、投资还是利润分配,都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考虑到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理财的影响和作用。

3.课程设计要以企业资金运作流程为主线,增设创业教育。

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展开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知识的讲解。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实施建议

基于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在心理行为和学习上的特点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取舍度。

一门课程的教学改进,首要任务就是重新思考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行业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是否符合高职教育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否符合所在专业课程体系连贯性、纵深性学习,避免与其他课程出现高度重复性;是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保证教学全过程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方法来展示,学生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方法全身心融入教学全过程,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应以设计完成的项目活动为基础,通过多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强调学生做中学,突出技能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3.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单一方式,且考试形式多为闭卷理论知识题。这种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基本熟知程度,学生平时放松学习,在期末花短时间能冲刺也基本可以考试通过,这样,开始仅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无法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项目驱动、实践导向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以能否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任务以及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摘 要:为解决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定位及教学内容设计与其职业能力需求衔接存在的问题,调研酒店管理专业实习酒店及湖南本地有代表性酒店的中餐厅岗位群,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 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构建与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创新“三化八步”教学模式及方法,以提升学生餐饮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 中餐服务与管理 分段项目化 三化八步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89-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由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处于整个教学改革的中心地位。因此,探索研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目前一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与其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衔接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特色很难彰显。该文针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教学实效。

1 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首先要对酒店中餐厅相关岗位群进行调研,对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标准构建基于职业培养的中餐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在对中餐厅各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改革与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培养出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酒店中餐管理人才。

1.1 中餐厅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酒店中餐厅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邀请餐饮管理专家及行业指导委员会一起研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及目标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将酒店中餐厅职业岗位群划分为两个层级,分别是一线服务层和基层管理层,每个层级岗位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1.1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包括以下几项:对餐饮企业认知能力,对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应用能力,餐饮服务技能,中餐菜单筹划设计能力,餐饮服务质量管控能力,中餐营销活动策划能力等。

1.1.2 方法能力

具备从事餐饮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收集、组织、分析信息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等。

1.1.3 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餐饮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与顾客、同事进行合作和实现良好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等。

1.2 精准课程定位,确立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中餐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积累酒店中餐厅相关岗位需要的职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餐饮服务的操作流程及标准,并且熟悉餐饮基层管理理论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不但具备从事餐饮服务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能胜任餐饮部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对餐饮部菜单计划、宾客关系管理、餐饮服务质量、营业推广等工作进行协调与管理,最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扎实的餐饮知识与技能,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应打破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确立“理论够用、注重实效、提升能力”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餐服务与管理项目为载体,按照该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来开发设计。课程首先细分中餐厅岗位,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其次,确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能力标准;再次,整合教学项目, 确定工作任务;最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完成项目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实现课程能力标准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2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

围绕餐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基于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设置“分段项目化”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在对岗位职业能力深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能力相结合,构建与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对应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见表1)

重新构建的教学内容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把餐饮理论知识演变为完成每个工作项目与任务的工具, 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一个连贯的业务操作流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每个项目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构成, 每个任务包括“案例导入、任务引领、知识资讯、任务实施、能力测试”五个环节,借助餐饮服务与管理案例分析,将餐饮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与情境,将学习课堂变成工作场所,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场感性体验,使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阶段化、项目化、任务化和实践化,培养学生胜任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3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以强化学生中餐服务与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的,实行“三化八步”教学体系。

3.1 教育教学实行“三化”模式

3.1.1 理论实践一体化

该课程采用“工学情境结合、工学过程结合、工学任务结合、工学角色结合、工学环境结合、工学标准结合”的“六结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过程要体现岗位工作流程和标准,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1.2 线上线下同步化

加快该课程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课程教育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该课程教学资源将全部上传空间,学生可以在空间直接下载该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教案、课件、微课、案例、试题库等,并为学生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平台。

3.1.3 实践教学多元化

针对课程特点,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为依据,立足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色,做到学做一体,理实融通,实现餐饮从业人员的能力递进,创建 “感知实践、项目实践、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岗位技能培养模式。“感知实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餐饮企业基本知识、发展现状与趋势、餐饮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由任课教师带学生到酒店参观,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相关实训活动。“项目实践”阶段是针对每个项目下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实训,由此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企业实践”是通过学校与酒店合作,酒店有大型餐饮接待活动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深入酒店餐饮部各工作岗位进行短期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到实际和教学做一体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八步”创新项目教学法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法、互动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整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八步”创新教学法,再通过灵活的课堂组织,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与资讯―计划与决策―实施与展示―检查与评价”进行教学组织,实施“八步”项目教学法,在“任务与资讯”环节,教师设计和解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资讯,包括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编制项目任务单,项目任务单包括工作目标、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在“计划与决策”环节,教师将全班编成若干学习团队,每队四名成员,设组长一名,组长拿到任务单后,组织团队通过教师引导、成员提问、互动答疑与协商研讨等环节进行计划制订与方案决策。在“实施与展示”环节中,各团队在教师或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按计划完成实训项目。在“检查与评价”环节,采用项目作品报告会、作品展示、主旨演讲等形式进行,该课程实施“过程表现评价”加“目标评价”的“360°评价法”。将学生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纳入评价体系中,引入6S管理理论,结合理论制订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餐饮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以餐饮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段项目化”课程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化八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中餐服务与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实现酒店餐饮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莹雪.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44-47.

[2] 韦飞.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33):156-157.

[3] 陈静静.《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1-34.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旅游饭店管理;实践教学;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54-03

近几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重视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旅游饭店管理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可为后续的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国家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大背景下,笔者选取旅游饭店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探讨,希望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旅游饭店管理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构主体性教育教学体系[1]、PBL教学方法改革[2]、课程理论与实践整体优化[3]等方面,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以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对象,设计并发放140份问卷,并全部回收。经过初步统计,结合其他同类型院校访谈的材料,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穿插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环节,而课内实训环节,则主要是在实验室使用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要求学生分角色模拟酒店经营管理者和顾客。实践教学形式相Φヒ唬大部分学生建议可适当增加去酒店参观、短期见习、情景模拟实训等环节。

(二)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实验室的机器设备老化,加上网络连接不稳定,这导致在实训环节容易耽误时间。另外,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的试用版本存在着个别系统模块不稳定和不完善的情况,导致某些操作环节进行不了,这降低了学生对酒店管理系统操作的积极性。

(三)考核指标不够量化

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过大(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不利于学生能力的体现;90%以上的学生支持将“课堂分小组查找资料并进行PPT演讲”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认为这样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PPT制作技能。另外,考核方式也缺乏明细的量化指标。

二、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是国外很多高校采用的一种学期制度。其通常做法是把一学年分做“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周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原有两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一般为3-4周),共十一个学期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其中,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长学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则一般安排在短学期。[4]

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从2014年开始正式启动三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一学年分为秋季(第4、第7、第10学期,16周)、春季(第2、第5、第8学期,18周)、夏季(第3、第6、第期,6周)三个学期,新生入校(第1学期)和大四下半年(第11学期)不变,仍为20周,其中春季和秋季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兼顾部分实践教学,夏季学期开展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

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主要是在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主要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学生从大一开始,至少要经历三个夏季学期,轮流在旅行社、饭店和景区进行实践学习。

五邑大学三学期制的开展,对强化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饭店系统知识,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

三、三学期制下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三学期制的实施,为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第三学期,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比重和实施力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充分利用第三学期创造的实践条件,依照饭店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抛开将实践环节局限于课程开设时期的传统,最终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开设之前-课程开设期间-课程开设之后”三个环节。

课程开设之前(即“课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准备、学生入学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程开设期间(即“课中”)是通过认识实习、课内实训、专家讲座、行业调研、教学方法多元化、过程控制与考核机制等方式,让学生对饭店管理的体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课程开设之后(即“课后”)是通过在饭店进行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参加饭店技能竞赛、学生参与编写饭店管理案例集等形式,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饭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并最终成为饭店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一)课程开设之前

课程开设之前主要是通过课程准备和入学教育,让学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可以适当地做好入学教育。例如,在专业入学教育时对饭店做相应的介绍,邀请优秀学长学姐给新生分享饭店实习的经历,带领新生参加学长学姐的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经验交流总结会,通过各种方式,让新生对饭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此之前,教师还需要确定合作饭店,优化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满足饭店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开设期间

在课程开设期间,可以将认识实习和课内实训相结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认识实习一般在第二学期的第11周。这一周期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饭店,并邀请饭店中高层管理者开展讲座或培训。课内实训环节一般设置在课程后半期,除了邀请饭店专家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饭店行业调研外,还将引导学生使用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通过分角色模拟饭店经营者和顾客,让学生对饭店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项目和要求见表1所示。

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融合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此外,可以综合运用任务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实训等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在考核机制上,要有明确的过程控制,合理分配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的比重(两者应各占总成绩的50%),构建量化的考核指标。要增加平时成绩在整体成绩中的比例,通过学生平时的多种参与方式进行考核,以增加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更好地达到每个章节学习的目标。其中,平时考核以小组的整体得分为基数,计算个人平时成绩,具体包括出勤情况(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小组PPT演讲(20%)(评分标准见表2所示)、Word版研究报告(20%)、酒店管理模拟实训系统上机表现和实验报告(20%)等。

(三)课程开设之后

课程开设之后,在学生掌握了饭店管理理论体系后,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就需要借助第三学期来完成并强化。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三次参与企业与社会阶段学习的机会,通过第三学期在饭店进行技能培训、实操训练,参加实习经验分享茶话会、饭店实习生技能大赛等环节,学生可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灵活运用。

在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将饭店实习期间发生的事件包括处理客人投诉等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将所有学生记录的事件整理成饭店案例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可为后续学习旅游饭店管理课程的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饭店行业技能竞赛,如江门市/广东省/全国旅游饭店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省餐饮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省酒店职业英语口语大赛等,通过参与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需要科学设计,形成合力。首先,需要学校提供校内实践教学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如计算机设备、饭店管理模拟实训软件等。其次,在排课、师生考核指标设计、教师工作量核算等教学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更加灵活。再次,要树立校企协同培养理念,重视第三学期学生在饭店的教学内容设置。最后,学校需要为校外实践提供良好的保障,例如出行车辆的落实、实习单位的联系、经费的投入等,尤其是在第三W期集中开展实践教学阶段,人数多、规模大、要求高,需要有前期的合理安排与后期的适当安抚,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白雪.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理论课教学体系重构――以《饭店管理概论》为例[J].时代教育,2014(6):187-188.

[2] 潘冬南.PBL教学法在本科《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119-121.

[3] 杨敏.《饭店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体优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0-53.

[4] 李会明,邓伟,李少华,马斯和.基于三学期制的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8-93.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竞争力

一、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方法单一

由于旅游酒店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有关酒店管理的众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旅游与酒店业的实际发展,出现酒店管理的教育与实践需要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人才出现重大缺口,这是源于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目前的酒店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观念落后

“传统的中职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不能同实践相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直接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与质量。”而酒店管理是一个以应用为主的专业,该专业只有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让学生将酒店管理知识与实际要求结合起来,适应酒店管理岗位的发展需要,并为今后真正走向该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极少有中职院校有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对客房清扫程序和前厅接待方面的技术能力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并且没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实习机会,阻碍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转化。

(三)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中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初、中级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偏杂、偏高,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到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高度;在课程设计上偏杂,既有酒店管理,又有导游与烹饪专业,虽然说学生的知识加深了、知识面更宽了,但是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以实践经验为主的培养模式。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受客观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时间和空间影响,所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达不到酒店管理“专”的要求,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违背了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客场改革对策

要想提高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水平、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必须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跟酒店管理岗位工作的发展需要,明确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一)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脱离职业教学的培养范畴,应该明确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中低级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专业知识向酒店管理应用能力转化,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熟悉该专业的就业要求、熟悉该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以正确定位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真正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中职院校应该明确酒店管理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他专业培养,如导游与烹饪专业等在实践教学当中应该让位于酒店管理课程,在保证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适当开展其他专业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次颠倒、轻重不分后果的出现。

(二)创新中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体现出这一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灌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经验,提高酒店管理的实践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中职院校应建立高起点、高利用率的酒店实训室,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同时组织学生到相关酒店进行参观和考察,了解行业的现状及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加强认知实习。当学生对酒店有了直观而具体的认知之后,就可以结合实践课程的要求,利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习,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模拟中可以根据现代酒店管理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模拟酒店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着装、用语,为今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课程综合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深入各类酒店,详细了解它们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要求,特别是与学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酒店,要多听取它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根据酒店管理的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必要时可以安排各实习单位的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单位开讲座,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各个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第二,要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要借助校内模拟实习环境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相对较晚,尤其是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行业,许多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落后,严重的制约着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亟需进一步改革。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必须考虑到社会就业的发展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飒,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

[2]王娟,中职酒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科苑,2009(20).

[3]班晓燕,江苏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J],经营管理,2012.

[4]李小霞,酒店实习生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2003(10).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 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98-02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应在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着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成为紧迫课题。

一、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的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酒店客房岗位职业技能来设置,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客房的教材偏重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操作内容的重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少,实践和动手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酒店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仅以期末考试试卷的卷面成绩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往往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记忆,并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对客房技能的掌握程度。

为避免上述不足,本文尝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不仅具有客房管理理论知识还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项目教学法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概念的界定。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内又可细分为几个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首先要根据客房的工作过程设置技能模块,确定教学项目。

(二)设置技能模块。根据酒店客房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客房服务工作为主线,笔者将客房工作流程划分成5大模块,如图1所示。客房的教学活动以模块展开。通过模块项目教学,进行技能实践训练,实现教、学、做融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确定客房的教学项目。学习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操作性强、预期好的项目才能实现动手能力目标。笔者根据客房的5大模块,将每个模块细分成几个项目,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项目的设计应考虑模块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应为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内容。项目的设置除能让学生在完成后获得相应的客房技能外,还应考虑让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能力在“模块―项目”的不断重复中得到提升。

(四)项目教学法在客房课程中的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划分小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应将班级成员划分成若干小组。划分小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综合搭配,使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相当。小组成员一般以4~6人为宜。

2.实施项目。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对项目内容进行详细阐述,部分项目还可让学生观看操作视频,教师亲自现场演示,学生参照训练。接着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实施过程应构建服务于项目的情境。教学情境的设计,应从实际问题或情景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掌握技能并解决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利用实物、图像、录音、录像来构建,也可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动作、语言和问题等来构建。这样可以缩短学与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在本阶段,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各小组成员应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共同分析项目内容,确定分工和项目实施的步骤,主动参与实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实施情况采用提问、检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指导,还应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项目的调整和改进。

3.总结评价。任务完成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总结评价。首先由各小组成员自我总结,内容可包括实训目的、实训步骤和实训效果,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专业技能的应用、熟练程度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项目实施后的经验体会等。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书等,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等素质。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总结性评价。

4.考核方式设计。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所设置的模块项目进行项目实训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操作、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期评成绩可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项目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三部分共同构成。

三、项目教学法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实施的难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问题及对策。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现成的适合客房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因此需要高职教师自行编写。编写时可邀请酒店和行业专家,让他们以岗位工作为出发点,阐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怎么做这些工作,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和内容;还可让他们对高职开发出来的模块项目进行修订或提出意见和建议。设计的模块项目应浅显易懂,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

(二)师资问题及对策。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教学,只具有理论知识,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背景,普遍缺乏酒店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需要高职教师积极深入酒店客房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客房工作的服务流程和各模块项目的操作技能。在酒店师资缺乏时还可聘请酒店专业技能人员做外聘教师,采用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教授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系统理论知识和强化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适应问题及对策。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自由,这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偷懒和依赖教师的思想。因此,教师应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合理安排好项目,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等于忽略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作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酒店收益管理;研究式教学;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15-03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性的认识,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等。作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其教学长期面临着对教学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如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特别是本科层面的教学一方面既要避免教学的高职化,片面注重技能的培养;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比重,避免脱离实践和岗位。如何创新教学设计,使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结合酒店管理最新发展趋势,从《酒店收益管理》特色课程出发来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二、问题的提出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回报率最高的边缘产业之一。在美国,收益管理课程是许多顶尖商学院工商管理(MBA)的必修课程。由于收益管理所带来的高回报和当前数字时代酒店分销的复杂性,收益管理已经成为星级酒店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的特点。该课程融合了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统计预测决策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收益管理思想解决酒店定价、渠道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对星级酒店实际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认识。这就使得必须更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院校对酒店收益管理认识刚起步,收益管理人才紧缺

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自从2008开设立以来,如何使其区分于高职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体系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专业发展探讨的热点话题。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属于职业型、专业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国内许多高校一直将为酒店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定为最终的培养目标,但过高的专业目标会使学生从业心理上产生误导,导致过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心态,“眼高手低”。另外,部分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时十分仓促,许多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致使许多高校采用照抄照搬的方式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看不到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和要求。

近年来,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星级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购买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用“传统”的方法来建立与客户的关系和运营模式已不再有用。这使得酒店收益管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十多年前,主要是国际品牌酒店集团使用先进的收益管理系统。而如今大量的酒店,无论是单体酒店还是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酒店集团,都开始使用收益管理方法或系统来确保它们定价策略的正确性,以获取更大收益。而在院校培养中对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开设此类方向或者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有关收益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更是非常有限。国际上许多酒店集团只能通过设立区域收益管理中心来实施集中式的收益管理工作。

(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材极为缺乏,教学资料获取困难

教材是教学之本,优秀的教材具有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收益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引入酒店业是80年代中后期,进入国内酒店业时间不长,加上酒店管理自身学术研究相对业界落后。因此,相关收益管理教材非常缺乏,目前市场上仅有一本教材(《收益管理:有效实现饭店收入的最大化》)能作为教学使用。而相关收益管理教材要么内容上不吻合酒店业的收益特征,要么是非常宽泛,没有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由于收益管理涉及酒店企业的核心商业利益,全体部门收益文化的建立、内部产品的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管理、收益和预订岗位职责等内容,各家星级酒店或者酒店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严格保密,往往难于获得。加上收益管理需要酒店系列数据支撑,使得课程教学开展,特别是案例教学及小组讨论的基础材料获取较为艰辛。

三、“以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酒店业的挑战不断增加,酒店收益管理经理的职责也经历了从分析师到决策管理者的巨大转变。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例如:熟练使用相关的工具,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一个优秀的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会经常与总经理和销售总监对酒店的市场定位(如:细分市场的结构)及如何完成目标等话题进行探讨。收益经理还要依据整体目标,制定房量控制策略和定价策略,并且软技能对收益经理同样重要,如协作力、沟通力和领导力。优秀的收益经理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领导者。很多的酒店部门,例如预订部、销售市场部、财务部和前台,都要和收益管理团队密切合作,保证准确地执行正确的战略。因此,学生收益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酒店管理技术素养的养成,也要强化学生酒店收益管理能力的塑造,注意学生收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统一。

(二)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原则,探索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是对课程专题化的改革;即以专题方式(问题项目)为线索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代替原有的以条块化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增强学科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对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即利用综合化、系统化的思想,消除学科和课程障碍,将被课程和学科分割开的知识点再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对课程实践化的改革;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之外,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和促进,真正达到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目的。总之,《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实践化和专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对酒店管理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分析实践问题,形成独立的容易操作的教学专题,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强调问题导向,实施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收益管理是酒店为了提高其客房的利用率,而从微观市场出发开发的管理供需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实践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启发,会不断完善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一步进展,每一个问题都是活脱脱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收益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以收益管理为依据所形成的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方法体系,在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将课程内容分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7个专题,即: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收益管理实战方法(超额预订)、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酒店散客与团队管理(渠道管理)、酒店产品开发与定价(价格策略)、收益管理的实施、餐厅、宴会和会议的收益管理。每个专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高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如何解决酒店No show造成的客房闲置、酒店如何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酒店如何根据客人性质进行渠道控制、酒店如何依据客房特点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定价、如何实施收益管理、如何提高餐厅、宴会和会议厅的利用效率。课程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同时,针对问题,配备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融入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了酒店超售管理决策案例,酒店一周价格调整案例,酒店销售渠道控制案例,酒店细分市场收益管理案例,餐厅与会议收益实施案例等。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这些案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并依据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指导学生的目的。

第一,在对问题的描述时期,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店管理实践中的背景以及问题,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在问题的分析时期,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讨论,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寻求可能的答案。即便不能全面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和点评,更容易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在问题的解决时期,利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以及对工具掌握的兴趣。

第四,在总结问题时期,利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强化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思考。

2.针对能力结构,贯彻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的知识应用是专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要求把被课程和学科分割的知识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每个核心问题进行解决,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酒店管理、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以及计算机工具及统计预测和运筹等定量方法等。同时,每个专题中的实践问题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所以解决方案肯定会受影响。如在解决收益管理问题时,政府对行业的管制也是重要的制度限制因素;解决酒店超额预定问题时,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预订实施的有效性。在定价管理中,要兼顾顾客满意与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完全以利润为唯一目标。总之,收益管理实施成功与否,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明确任务驱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化。《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以项目研究式为基础,从课程开发开始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及时关注酒店行业时态,对最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酒店收益管理》课程具有面向实践问题的特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性质是使用科学管理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基础不扎实,理论理解就较为吃力。其次,酒店管理本身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而许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接触到具体的酒店管理细节,而酒店收益管理针对的又是微观市场,致使学生很难消化致使,认为理论性太强,这一问题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可以得到验证。为此,课程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之外,还须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酒店研究式教学。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某一家酒店的市场分析,通过对顾客需求分层、周边供应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酒店内部具体的客房规模、渠道切分、定价策略以及餐厅等经营环节,进行总体收益分析。通过对真实市场实践的调查,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预订情况进行动态价格调整,如何预测未来市场走势给出合理的销售渠道管理。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自主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还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定期对各个实践项目小组的进展进行沟通、检查和督促,保证小组实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并且要求不同小组的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项目研究也会逐步走向深入。因而通过实践项目,可改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最初认识,引导学生站在酒店经营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在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软件应用能力。

第二,搭建基础平台,提供辅助教学工具。使用教务辅助网络系统,开展网上教学,把1小时课堂变成24小时平台,鼓励学生自学;使用通知功能,随时与学生沟通课程进展;通过平台,更新课程参考资料。另外,借助全球酒店专业数据库STR Global和“先之网网络课程”多形式提供教学支撑,多途径提升学生自学效果。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具有深刻认识,要求教师对酒店业实际运营非常了解和熟悉,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控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必须和产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但是实践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并对其凝练和运用到教学过程是本课程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莉.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04):57-60.

[2]徐福英,刘涛.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研究――以《酒店管理原理》课程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4):79-81.

[3]贾建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管理学报,2011,8(10):1469-1474.

上一篇:设施规划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