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4:02

社区医生论文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共医生76名,其中男43名、女33名,年龄26~57岁,平均(43.3±2.2)岁,工作年限2~34年,平均(9.28±4.51)年,受教育程度:中专17名、大专59名。上述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组成情况在研究期间未发生任何变动。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

(1)于本次研究时间段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诊断及治疗等与疾病相关工作;

(2)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无精神类疾病;

(3)无肢体残疾、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可能影响其参与社区医生培训工作的相关异常情况;

(4)无恶性肿瘤;

(5)无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

(6)可独立完成社区医生培训,无中断退出情况;

(7)于研究结束时可独立完成自拟满意度调查表、理论知识考试;

(8)排除本次研究过程中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社区医生,如家属去世、入狱等;

(9)排除本次研究过程中个人发生重大事件的社区医生,如意外怀孕、流产、失踪等;

(10)社区医生及本社区相关工作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2研究方法2012年,本区域仅根据以往相关经验实施社区医生培训工作,即选取本年固定时间段组织社区医生分批培训,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常见疾病、慢性病诊治、近期易发传染病预防诊断、国内外疾病预防诊治先进知识等;2013年,组织社区医生集中讨论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结果应用于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中。记录不同时间培训完成后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知识掌握情况(于培训完成后指导社区医生独立完成自拟理论试卷,用于掌握其本次培训效果,内容涉及本次培训重难点,满分100分,分数与培训知识掌握情况呈正比,即分数越高则培训知识掌握情况越好)、社区医生对培训工作满意度(于培训完成后指导社区医生独立完成自拟满意度调查表,掌握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工作满意度,涉及培训内容、培训效果、服务态度等,满分100分,分数与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满意度呈正相关,即分数越高则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工作满意度越高)、本年度常见传染性疾病及常见慢性疾病新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病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23个调查社区,总人数为28719人,2012年与2013年,各社区人数对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2013年,23个社区新发常见慢性疾病患者141例,所占比例为0.54%(141/28719),明显低于2012年社区新发常见慢性疾病患者所占比例3.58%(1029/287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次社区医生的培训效果比较理想,社区在疾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2培训效果

2012、2013年相关资料分析可知,2013年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满意度、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知识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201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本社区慢性疾病的日常治疗及急性病初步诊断、处理工作,提示社区医生专业素质是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对社区医生能力要求逐年上升,如何采取正确方式提高社区医生培训效果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1)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对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给予统一培训内容,部分知识在日常工作中较少出现甚至未出现,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况发生较大偏差,实用性较差;

(2)社区医生接受培训积极性较低:部分社区医生认为培训仅仅是走形式走过场,对待培训态度不认真,无法专心接受培训,吸收培训涉及知识效果较差;

(3)理论与实际脱离:社区医生培训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未提供相关病例及实际操作,社区医生经培训后往往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但无法将其应用于日常工作中,无法达到满意培训效果;

(4)培训知识未与时俱进:涉及国内外先进技术较少,仅围绕以往临床知识培训,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培训目的;

(5)人际关系:医患纠纷是近年来医生及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但培训仅限于专业知识,未涉及此方面内容。针对社区医生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培训前查阅各个社区上一年度就诊患者临床资料,掌握本社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特点,结合社区居民实际情况(如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等)制定符合本社区接诊特点的培训内容;

(2)培训前讲解本次培训目的以及对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

(3)适当设立实际操作相关课程,如血压检测方法、心率听诊方法等,提供特殊病例巩固培训效果,必要时可在培训结束后将实际操作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4)实施培训的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医疗知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其融入到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中;

(5)在社区医生培训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医患关系相关知识,如发生原因、有效应对措施等,利于维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与患者和谐关系。本研究中,2013年分析社区医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将其融入该年度社区医生培训工作后,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满意度、社区医生对本次培训知识掌握情况均较2012年显著上升,而2013年社区新发慢性疾病人数、传染性疾病发生人数均较2012年显著下降,与刘何根等研究结果相符。综上所述,参与社区医生培训人员应结合本社区自身特点制定适合的培训内容,提高社区医生培训效果,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帕特南指出,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中,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最关键因素,而互惠规范、公民参与网络能够促进社会信任。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是相互加强的,它们对于自愿合作的形成以及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都是必不可少的⑧。纽顿进一步分析认为,通过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把个人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体的一员而构成了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纽带⑨。可见,高信任度会使人们产生对未来良好的心理预期,使人们基于互惠、互助基础之上的社会团结与合作成为可能,进而创造出一种无障碍的、低交易成本的、高合作度的社会生境。这种社会生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其中包括赤脚医生和农村居民医患关系。梁立智等在北京村落问卷调查表明,在村民对赤脚医生的主要态度中,信任排在第一位,该项调查也揭示出相对于赤脚医生的技术,村民对赤脚医生的人品更为信任⑩。村民对赤脚医生的信任不仅取决于治疗效果的彰显,还取决于对医生本乡本土资格的认定,以及由此引发的口碑和评价11。农村居民对赤脚医生的信任大致表现为政治信任、“本地人”身份信任、以及文化技术三个方面。在政治信任方面,当时对赤脚医生的选拔条件要求是家庭出身好、政治思想好,尤其优先选拔具备上述条件的贫下中农子女,村民特别是贫下中农对赤脚医生在思想感情上非常信任。在“本地人”身份信任方面,除了医患关系之外,赤脚医生和病人之间还具有其他在共同生活的社区中所形成的多重关系,如乡亲关系、邻居关系、亲戚关系、熟人朋友关系等。可见,赤脚医生和病人的交往已经远远超出了医患关系的范畴,形成复杂深厚的人情网络。在这网络中,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12。基于乡土的人情网络,村民形成了对赤脚医生传统角色和身份的习惯性认同。在文化技术方面,赤脚医生时代的很多农村群众由于自己没有进过学校,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对医生非常相信,对“公家”选派培训出来的从医者的能力毫不怀疑。当时农村普通老百姓对医生(哪怕是只受过很短时间的培训、医术极为低级的人)的相信几乎近于盲目13。

二、规范与农村社区医患关系

规范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从其构成看,它包括正式的约束或制度(如政策、规则、法律和宪法),以及非正式的约束或制度(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早期关于社会资本的内涵往往被限定在关系和关系网络层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还应该包括制度、规则等,把正式制度也纳入社会资本范畴之中。从关系网络到制度规范,是社会资本研究内涵的一种拓展,也是人们对社会资本认识的一种深化和发展。由于社会资本研究内涵的扩展,有学者就把社会资本分为关系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把规范分为道德性规范(如舆论、习俗、道德)、契约性规范(如组织规则)和行政性规范(如法律)三种形式。“互惠”对于规范社会资本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人们往往用“互惠规范”代替“规范”进行表述。纽顿认为,互惠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形式,是一个恩惠风水轮流转的社会及其公民的一个一般化的特征:即个体为他人提供便利并不是因为他希望立即并且以对方曾经受益的方式得到报答;而是如果他有不时之需,将会在未来不确定的时间被一些不确定的人(很可能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给予回报。因此,一般而言互惠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风险和自愿14。埃里克森(Erikson)也认为,社区内部成员通过长期重复的博弈互动,会产生互惠合作的规范:关系紧密的群体内的成员们开发了并保持了一些规范,其内容在于使成员们在相互之间的日常事务中获取的总体福利得以最大化15。由此可见,这种互惠规范相当于“恩惠银行”,它意味着在建立了长期互惠关系的人们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抑制人们的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动机和行为,克服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困境和集体行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人际关系运作中信任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促进“普遍主义信任”观念,遏制和抵消各种狭隘的、封闭的“特殊主义信任”观念。这种道德规范的力量迫使人们把自身的社会行动纳入规范的轨道,促使人们之间普遍信任的形成,最终使得集体行动成为可能。正如科尔曼(Coleman)所言:在某些自治体的村庄、公社以及部落社会中,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限制某些行动,鼓励其他活动。规范的功能是相当于法治社会中法律的作用,社区实施的惩罚相当于在政府职能完善的社会中,由政府实施的合法惩戒行动16。从规范角度观察赤脚医生时期的社区医患关系,不难发现该时期呈现出的是一种强道德性规范、弱行政性规范、以及契约性规范付之阙如的规范格局。首先,除了和生产大队这一类行政型组织外,该时期几乎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经济型和社会型组织,更遑论由后两类组织制订的规则和与服务对象达成的契约。其次,赤脚医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不发达情况下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来解决农村基本卫生保健问题的一次尝试17。受政治观念和政治动员的影响,行政性规范主要体现为一是按照政治观念选拔和培养赤脚医生,二是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表彰来鼓励和制约赤脚医生,使其按照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来塑造、表现和发展自身行为。除此之外,缺乏对赤脚医生行医条件和行医职责的专门管理规范。与之形成鲜明反照的是,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由于受到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而表现为熟人社会下复杂的藤蔓关系。这种藤蔓关系网中的社会道德制约因素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道德性规范不仅呈现向度上的相互性特征,而且具有身份上的平等性特征。在这种熟人社会中,赤脚医生的服务不仅获得一种天然的支持系统(即村民的配合与理解、大队和家人的支持),还受到相应的监督与社会道德制约18。由于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很可能存在某种亲戚关系,二者之间自然也具备了某种相互的亲情与家庭道德情感,这样赤脚医生一方面易于得到亲戚的配合与支持,另一方面其行为也会受到亲戚的监督和大家庭内道德的约束。由于赤脚医生和村民是基于村落地缘的乡亲关系,两者具有共同的语境、文化和道德背景,这样既易于形成建立在具体人格、品性、修养的相信和认可基础上的信任关系,同时也易于受到村落内道德舆论及文化习俗的约束。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的道德性规范不仅呈现向度上的相互性特征,而且具有身份上的平等性特征。这种道德性规范既是天然存在于村落社会的,也是在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平等的医患交往、频繁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而来的。同样是农民出身、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身份在心理上弱化了与村民之间不平等的劳作地位,同时赤脚医生并不完全支配着病人、治疗方式也不完全是由医生决定后命令和强加给病人,而是通过谈话让病人知情,与病人取得了一致性,所以病人对医生给自己的建议都比较乐意采纳并服从,对治疗一般疾病较为满意。在选择治疗方案和用药时,赤脚医生不仅仅依据“必要”,往往还会考虑“可行”,所以病人感到很“贴心”19。除了医患关系之外,赤脚医生和其治疗对象还有其他一些在共同生活的社区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病人和医生之间在心理上的很容易取得较为平等的认同20。

三、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村社区医患关系

布迪厄(Bourdieu)指出,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21。科尔曼延续这个思路,把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在这之后的许多学者在研究社会资本时,也都是强调关系网络的意义,只不过有的学者强调正式关系,而另一些学者更加强调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契约等正式的形式在个人或者组织间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相互联系;非正式关系则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一些亲缘、地缘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不具备强约束力的相互联系。前者是人们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利益和期望自觉构建而成,而后者则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但无论是正式关系网络还是非正式关系网络,它们都具有互惠交换、强制信任、价值内化与动态团结这些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由于受到理性驱动和文化、规范驱动而形成的不同特征,使得嵌入于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的形成具有了特定的基础22。帕特南认为,关系网络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横向为主的关系网络和垂直为主的关系网络。横向关系网络把具有相同地位和权力的行为者联系在一起,而垂直关系网络将不平等的行为者结合到不对称的等级和依附关系之中。对共同体而言,横向关系网络越紧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进行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而垂直关系网络无论多么紧密,无论对其参与者多么重要,都无法威胁社会信任和合作23。受帕特南的影响,伍尔考克(Woolcock)将社会资本分成紧密型(bonding)、跨越型(bridging)和垂直型(linking)三种类型。紧密型社会资本指家庭成员和其他具有紧密关系的人之间的纽带,跨越型社会资本指不同类型的人之间较弱一些联系纽带,而垂直型社会资本指贫困人员与那些对他们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员之间的纽带24。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根据关系双方的互动时间、感情强度、亲密(相互信任)度以及互惠交换的表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他根据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主要是弱关系纽结而非强关系纽结才是信息传递的真正桥梁。这是由于弱关系分布范围很广,比强关系更可能充当扩约社会界限的桥梁,弱关系桥梁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超越所属社会圈子可以利用的信息和资源的通道25。林南(NanLin)进一步深化了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认为弱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在建立异质性关系上更有优越性。异质性关系建立在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action)的基础上,大多经由弱关系达成;而同质性关系建立于情感性行动(expressiveaction)的基础上,多经由强关系达成26。与弱关系理论相对,边燕杰在中国特定环境下提出了强关系假设,他认为中国人更经常地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寻找工作渠道,强关系较之于弱关系更能找到工作27。通过关系网络观察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会发现该时期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同质性的、以横向参与网络为主的非正式关系。赤脚医生和村民之间的多重关系除了医患关系,还有乡亲关系、邻居关系、亲戚关系、熟人朋友关系等具有先在性、稳定性和无强制约束力。从层次划分来看,这种关系属于个体社会资本,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国差序格局社会所形成的农村社会网络是一种基于传统血缘、地缘、业缘等初级社会关系的网络体系,主要通过血缘、地缘、家缘、姻亲、宗族、家族等网络进行沟通和互动,中国人能动用的社会资本其实也就是这诸多按亲疏排列的关系集合28。赤脚医生和村民在这种基于血缘和地缘等编织而成的藤蔓关系网中,易于形成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包容与协作,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共识与共荣。此外,由于赤脚医生和村民在身份地位上的相对平等性,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横向关系网络。横向关系网络越紧密,人们就越有可能进行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就解决集体行动困境而言,横向网络要比垂直网络的作用大29。因此,这种具有同质性的横向关系网络为赤脚医生和村民提供了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便于网络内部的合作和协调。以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来阐释和分析我国赤脚医生时期的社区医患关系,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而且是一个具有强解释力的理论工具。它既是望远镜,使我们能够观察到特定历史时期农村社区医患关系的真实情景;它更是显微镜,使我们能够窥见到那些常常为人们忽略的、被历史尘埃深深掩藏的“宝藏”。

四、赤脚医生时期的社区医患关系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王绍光认为,学习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实践,二是系统性实验。前者包括本国的政策与制度遗产、本国内部各地区不同的实践和外国过往与现实的经验教训30。在新医改背景下,我们发现中国改革的决策者和政策倡导者更倾向于学习外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与机制安排,也习惯于从中国各地区的基层实践、尤其是一些改革试点的创新举措中寻找灵感和动力源,却唯独相对忽略了从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源中挖掘被尘封的、至今仍闪耀着不朽光芒的政策与制度“遗产”。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与不断恶化,伤医、弑医案例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怀念赤脚医生时代的医患关系,并反思如何让医患关系回归正常,如何重塑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肯定地认为,虽然赤脚医生制度及相关制度环境与当前复杂的改革语境千差万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出对当前新医改、尤其是对农村社区医患关系重塑具有重大价值的启发。

(一)社会相似性信任Zucker的信任源理论认为,信任产生机制有三种:一是由声誉产生信任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二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三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信任31。利用该理论来分析赤脚医生时期的信任产生机制,可以发现村民对赤脚医生的政治信任和“本地人”身份信任直接来源于社会相似性信任,而文化技术信任则是由社会相似性信任衍生而来(正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的人格性信任,投射到对其所拥有的“技”的技术性信任)。赤脚医生与村民的社会相似性越多,他们之间的信任度也越高。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如果社区医生和居民拥有相似或共同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那么他们之间也必然具有较高程度的信任。对这个判断作进一步的引申,社区医生只有脱胎于并内嵌于他们所熟悉的社区,才能获得所在社区居民的习惯性认同和信任,也才能营造并维系一种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显然,由社会相似性所产生的信任也具有以下局限性:(1)信任半径覆盖狭窄、信任“圈子”相对封闭。在“熟人社会”中,“差序格局”是其社会关系网络最突出的特征。差序格局中的“差序”并不仅仅是由“己家家族”所体现的“血缘差序”,也是由交往程度和心理认同程度所体现的“情感差序”。中国乡土社会的信任格局产生于“血缘差序”和“情感差序”两个同样以“己”为中心的“圈子”32。同时,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发生在人口密度较小的条件下,是一种“稀薄的人际关系”。这就决定了赤脚医生时期的人际信任辐射半径非常有限,也同样决定了信任只存在于熟人“圈子”之间而不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信任也很难从最具体的人际信任扩展到对社会客体的更抽象的信任。(2)信任具有浓重感性(或人格化)特征。张康之从历史的视野划分出三种类型的信任,它们分别是习俗型信任、契约型信任和合作型信任。这一时期的信任是与习俗一体化的,是一种习俗型的信任33。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34。因而,这种信任是直觉的、感性的和习俗性的。(3)信任基础上的非理性合作。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习俗型信任主要具有浓重感性特征,因而基于这种信任的合作也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出于情感需要,属于满足情感需要或使情感物化的合作。基于习俗型信任的合作既是非理性的又是极其脆弱的。一旦合作的一方做出失信的行为,合作行动中的另一方会产生被背叛的感觉,信任关系也就随之解体,合作也就走向了对立面35。从总体来看,转型期现实生活属于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产生于“熟人社会”的社会相似性信任表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但是,在农村地区,社会相似性信任仍然坚守在人际关系之中,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与乡村社会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相对应的若干变化,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差异性特征36。在转型期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乡村社会信任机制,更具体而言,如何促使农村社区医生和居民信任关系从“特殊信任”走向“普遍信任”并进而建立起“合作型信任”关系,这一系列新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互惠性社会道德规范费孝通指出:从社会观点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37。与具有外在限制性的法律不同,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长期浸染于某种道德教化之中的人们会由敬畏而形成合乎规范的“个人习惯”,从而产生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更进一步,要使某种道德规范成为社会普遍认可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必须要以“互惠”作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系统的稳定性,部分依赖于相互之间可能的满意交换,即作为交换的互惠38。既然互惠构成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根本性成因,那么互惠就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策略,即以合作对合作,以惩罚或威慑对背叛,它更是一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39。互惠不是单纯的利益算计,而是信任、情感、义务和算计等要素的混合。互惠也不是为谋求即时的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在长期交往中建立强大的社会网络,并且在需要时得到各种有价资源与无价资源的帮助40。正如科尔姆所说:互惠由三种更为根本的要素社会平衡义务、爱的相互作用、利益的相互性推动,而这三个要素本身又是由一系列更为基本的心理要素推动的41。由是观之,赤脚医生时期的医患关系是由互惠性社会道德规范来维持的。在这种道德规范模式下,赤脚医生时刻受到来自患者及周边村民的舆论压力,使之不敢逾规,久而久之逐渐养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使之不致逾规。与此同时,赤脚医生也获得了村民们的普遍理解与信任、尊敬与爱戴、支持与合作。这种基于身份平等性的互惠性道德规范不但使医患双方均能够从中受益,而且他们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融合事实上也培育出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平等互助的社区精神,这种精神即使是在法治、制度健全的社会当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毋庸讳言,赤脚医生与村民形成的互惠性社会道德规范具有消极性、缺乏制度支撑等局限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绝大多数赤脚医生以道德完善为人生追求,以博得好名声为心理满足。无论是受媒体宣传和社会表彰的“绑架”,还是受父老乡亲明星似的“追捧”,推动赤脚医生行为的动力来源是外在力量。它促使赤脚医生不得不按照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来塑造、表现和发展自身的行为,以使自己的表现和社会期望相符合42。也就是说,赤脚医生是以“己”为出发点、以“不逾规”为基本行为逻辑,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以“他人权利”为出发点、旨在“增进他人福祉”的积极性道德规范要求显然不相符合,因而是一种原始朴素的消极道德规范。其次,该时期的道德规范明显缺乏法治和契约等制度性支撑与配合。有研究证明,克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建立长期合同或伙伴关系(即签订预约服务),以及居民与团队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43。如果说契约性规范在熟人社会中还显得不那么重要,那么随着利益分化时代的来临,契约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现代互惠规范的基础。法治是在各个自由社会中始终被当作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法治与规范社会资本紧密相连,甚至在广义上被认为是规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法治中国,推动法治建设无疑是培育规范社会资本的必然选择。唯有当法治成为一种扎根于民众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才能具备顽强持久的生命力,并使规范社会资本由手段上升为目的,变成一种非人格的至高主宰44。概括起来讲,社会道德、契约和法治应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从不同层面共同构筑成互惠规范的完整理论体系。

(三)同质性横向关系网络同质性关系是指处于相似社会位置上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而异质性关系则是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上的行动者之间的联系。虽然以异质性为基础的弱关系理论在美国或西方世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移植到中国来却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者说“失灵”,这揭示出中国人更经常地运用同质性的强关系来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的自我利益。作为信息和资源流动主要渠道的同质性关系,更有可能是人们最主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来源45。正是这种同质性的横向关系网络将赤脚医生和农村居民的利益和情感紧紧纽结在一起,使他们双方成为命运共同体,为了维护人们的健康而集体行动。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使人们结成横向关系网络,横向关系网络有助于实现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将会最大化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将会充分实现人们的自我利益。这一逻辑推理的结果对于日趋“原子化”和关系疏离的农村社区而言显然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共同情感和集体意识对于农村社区建设而言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应该着力培育和提升,使之成为现代农村社区建设的精神纽带与灵魂。同样,农村社区的医患关系重塑也应以扩大共同利益、培育共同情感、树立共同目标为方向,为实现稳固持久、协作共赢的医患关系而努力。赤脚医生时期所形成的同质性横向关系网络有两大缺失:即个体意识的缺失和异质性的缺失。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个体意识的隐褪和集体意识的彰显。如果说在高度同质化的社会中可以依赖强制压抑个人意识从而保持社会一致性,那么在人们利益和观念高度分化的当代中国继续忽视和抹杀个体意识显然不合时宜了,这就需要由尊重不同个体意识的有机团结取而代之。其次,虽然同质性关系网络是农村医患双方获取利益和情感支持的最主要来源,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异质性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异质性关系比同质性关系在获取资源方面更有优势,行动者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高,所获得的社会资源就会越丰富。只是建立异质性关系会面临诸多困难,因而异质性关系被个人利用的机会也比较低。同理,强调赤脚医生和农村居民建立同质性关系网络并不意味着异质性关系网络可有可无。相反,建立以农村社区居民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协同服务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健康服务。这就表明社区医生虽然是农村社区服务的主体,但是还应整合与协同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社会、社区多方面的资源,拓展包括公共卫生机构、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整个服务提供体系,以及外部基层行政力量、民办非营利组织等中观组织和宏观社会层面的社会资本46。

五、结论与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赤脚医生退出历史舞台,转变为乡村医生。这一改变不仅是名称上的,而且也是实质上的47。居于市场转型期的乡村医生表现出典型的个体性特征。农村居民从此失去了赤脚医生对他们健康状况的庇护,乡村医生和村民之间的服务关系呈现出典型的短暂性、间断性和脆弱性。农村居民步入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盲目自由择医时代,这种状态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实质性改观。由于乡村医生的角色已沦为纯粹的牟利者,传统医患关系间那种信任、互惠、合作、宽容、友爱等价值观日渐式微乃至消亡,双方也由过去的合作者、共同体演变成为利益的潜在或显在冲突者,连接医患两头的那根纤细的线绳已然无法承受起任何风吹草动,面临随时可能断裂的风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开始从不同视角集体反思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何以可能?显著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给出的答案是,以社会资本理论工具挖掘赤脚医生制度“遗产”,从中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启示的历史经验。研究发现,以信任、规范和网络为基本要素的社会资本对于赤脚医生时期的医患关系具有强解释力。具体来讲,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以社会相似性信任为核心、以互惠性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以同质性横向关系网络为支撑,三者相互依赖、共同塑造出赤脚医生和农村居民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虽然它们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新医改进程中学习、借鉴其合理价值理念及有益的本土经验。进一步拓展开来,可以发现此次探索之旅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们从中获得的重大启发是,改革若要取得成功,除了科学设计和努力推进体制、机制“显性改革”外,还有赖于另一场看不见的“隐性改革”。厄普霍夫(Uphoff)将社会资本分解为结构性(structural)社会资本和认知性(cognitive)社会资本两个方面。相比于前者,认知性社会资本更为内在和主观,它包括促使人们走向合作的规范、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48。“隐性改革”的范畴和内容更大程度上涉及的是不可见的认知性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信任互惠、诚实守信、公平团结、互爱互助、协同合作等形式。它们一方面通过影响“显性改革”的制度空间和成本从而影响改革命运,另一方面自身也往往需要不断改造和提升。“显性改革”与“隐性改革”互为表里,须臾不可分离。忽视“隐性改革”而单纯进行“显性改革”,往往会由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植根于贫瘠的“土壤”、或者由于基层组织和民众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改革不成功。可见,只有“隐性改革”和“显性改革”并举方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新医改几年来效果不彰。除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之外,还存在改革理念偏差和忽视“隐性改革”两大根源。所以,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树立“去行政化”改革新理念,破除长期束缚基层医改的各种行政性垄断和不当行政管制,使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居其所、相得益彰。第二,进行超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范畴的、涉及到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伦理道德改革等深层次领域的大规模协同“作战”,即展开“另一场看不见的医改”。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适宜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适用性技术规范。而现状是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即使是同一地市也很难有统一实施的技术层面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笔者走访过不同区域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社区的村卫生室),当问及管理高血压的理论依据时答案各异,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2009年12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制定了基层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基层的部级实用性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是基层医生培训的材,我国先后制定了1999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但研究表明这些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师中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一直不理想。而2009年基层板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明扼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为广大基层医生掌握和应用。以往国内的临床和相关研究多选用140/90mmHg作为控制达标的标准,根据基层指南,不同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达标应有所区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压达标获益。因此,全科医师团队在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前技术培训均应该以此基层版指南为理论和操作依据,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区域化管理,区域范围内全科医师实施高血压管理的适宜性操作技术的理论依据上也应当是统一的,便于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2高血压患者的发现和血压的测量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的首诊测血压、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诊断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就诊、单位组织的员工年度体检也是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患者的检出需特别注意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2005年初,美国心脏学会(AHA)了“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汞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标准”,该法虽有10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建议明确指出:血压测量是执行的“最不准确”的测量之一,故全科医师在发现和检出新患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准确获取血压值,研究显示,如果高血压诊断中收缩压从140mmHg调高至141mmHg,将使患病率由25.9%降至13.3%,可见血压值的获取准确与否,哪怕是1mmHg都将极大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诊断分级,同时也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决策和疗效判定。因此全科医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测量和记录的质控意识,指式或腕式血压计可能不准确,应避免使用,建议使用水银汞柱血压计,并注意定期监测和更换老旧的血压计,对肥胖的测量对象使用加宽加长袖带血压计,应当认识到为血压计配备多种规格的袖带的紧迫性,以尽量减少袖带规格不当带来的血压测值误差,记录血压值时尽可能避免血压值尾数偏好的发生,鼓励动态测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被纳入慢病管理。筛查中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3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群组干预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高血压是该项目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不局限于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各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群组干预管理以及实行家庭医师签约制服务是目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集高血压诊疗与管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护理、公共卫生等条线分块式的工作模式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同一管理小组成员就高血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相互支撑,群组干预管理也强调了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更能体现效率和效益优先。同时这种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随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为了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控制率,美国的慢病保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已达50%,美国的管理群组由家庭医生、护士、临床药师或其他保健人员组成。我国慢病管理群组大多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及全科医师助理(社区义务社工)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因此,全科医生团队和患者都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主体,全科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依从性,利于管理和干预,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和效果。但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相当的农村社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仍有村医承担,如何弥合城乡高血压管理中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干预范围,整合资源,形成新型更富成效的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仍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4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

就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而言,90%的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就诊,有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了对高血压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并提出了高血压的管理率、控制率的相关指标,而社区医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于达标凸显出的不合理用药、降压过急过快、短期不达标盲目转诊等问题。应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于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引发的心脑肾等血管事件、让高血压患者最大受益而非一味盲从达标率,是全科医师在指导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根本出发点。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慢病管理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全科医师要注意到:在药物干预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的高血压,无论用什么药物降低血压,低盐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等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有效治疗的基础和根本。研究显示,若膳食钠平均减少77mmol/d可使收缩压下降1.9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1.1mmHg,长期限制食盐摄入,可使高血压脑卒中死亡下降14%、冠心病死亡下降9%,使血压正常的患者分别下降6%、4%,说服管理对象日控制食盐量在6g以下(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1平盖的食盐量约是6g)。通过运动和科学饮食控制体重,力求将体重指数(MBI)控制在24kg/m2以下,体重每增加10%收缩压将增加6.5mmHg,血压和体重指数直接相关,体重每减轻1kg,收缩压可降低1.0~2.4mmHg。鼓励高血压患者进行并坚持体力运动,体力活动自然、易行、成本低,已成为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早在1933年,就有人注意到经常运动者的静息血压低于不经常运动者,收缩压约低3mmHg,以后证实,在中度和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体力活动科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6~7mmHg,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药的非药物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述高血压相关危险因子调节,高血压基层实用规范和高血压基层版指南都做出了明确描述,是很好的参照,全科医生团队更要对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同的高血压患者实施门诊、随访时的或群组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现有效地知信行相统一。对于非药物干预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要本着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及个体化的原则指导患者用药。选择药物干预要综合考虑患者全身及其他情况,比如与患者在服治疗其他病症药物之间互相作用,长期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应当注意到有些患者同时服用的非常规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比如他汀类贝特类调酯药、硝酸酯类等;针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首选药物之一,与硝酸酯类合用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SBP)而不降低舒张压(DBP),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多见于年轻肥胖高血压患者,应选择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α受体阻滞剂,除非心率快者一般不选择增加外周阻力的β受体阻滞剂;老龄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药物经济学和该药能否改善其预后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利尿剂和ACEI均符合合理选择的要求,笔者工作中注意到,有些高龄记忆力差或者自理能力不足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有重复或漏服抗高血压药的风险,选择长效控释药物剂型、固定时间点服药以及取得监护人配合是切实可行的;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同时要重视那些血压达标但脉压增宽的人群,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患者中,宽脉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2级及以上的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并伴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为了达到目标血压水平,许多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及2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在高血压的随访和治疗过程中,全科医生还应当警惕那些血压明显升高且有症状的患者,极有可能为高血压急症,要加强监测,必要时及时安排转诊,若发现降压后肾功能恶化者要考虑肾动脉狭窄的可能,高血压患者出现胸痛合并无脉要考虑夹层动脉瘤的可能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低钾血症除了考虑是否使用利尿剂以外,还要考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是这类疾病的特点也是诊断依据之一,此外还要留心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有45%合并高血压且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初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严重临床情况活靶器官损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颈部及腹部有大血管杂音、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需明确诊断等情况的应向上级医院转诊,随访患者中规律药物治疗2~3个月,降压效果不好、血压平稳后再度波动且难以控制、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症状或靶器官损坏、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对于高血压急症或高血压合并急危重症的患者应现场边做紧急处理边联系转诊。

5关注社区失访漏管的高血压患者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流动人口高血压管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突出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号公报指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接近0.4亿人。这部分人口多以青壮年短期居住为主,居留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员流动性大,且管理并未真正纳入政府行为的管理轨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也是按照居住地户籍人口数补助,加上现阶段居民医保异地结算渠道仍不通畅,各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仍不能互联互通,居民健康档案编号如同个人身份证编码,具有唯一性,不可异地重复新建等,这部分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成为高血压管理失访或漏管最主要因素之一,还有不乏因疑虑基层卫生服务服务能力而拒绝全科医生者、特殊职业群体如船民等也是社区高血压漏管或失访的关键因素。因此全科医生更要本着高度重视的职业责任感,关注这些失访或漏管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做到失访不失管,是各级各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全科医生要将此作为问题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争取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尽快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利用尽可能的通讯方式交代流出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异地管理血压,对于同区域内流动的高血压患者要积极做好慢病档案的迁出、迁入交接。按要求管理好外来人口的高血压患者也是全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6管理好高血压,全科医生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极少。就慢病管理而言,高血压发病隐匿、危险因素复杂多变、病程迁延和需终身综合干预等特点决定其防治必须以基层为阵地、以社区医生为“主力军”,而目前社区医生队伍总体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慢病防治知识和实际诊治能力存在不足,研究发现,仅有不到1/3的社区医生知晓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高血压分级,仅有27.4%的社区医生能对高血压患者规范应用降压药治疗,尤其令人堪忧的是超过50%的社区医生不清楚5类常用降压药的主要不良反应,相当的基层医生还不清楚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特点和诊断标准,这样的现状无疑会严重影响基层高血压规范管理,也会制约高血压患者主动配合干预的依从性。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针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并正在付诸实施,有些省份制定了二级及以上专家定期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政策,有的地区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发挥三级医院专家的优势,实施专家对社区医生的长期跟踪指导。因此全科医生要紧抓契机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期刊、学术会议、网络平台等其他多种途径获取更多的适宜的专业技术和医学进展,花费更多的精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熟练掌握血压测量技巧、高危人群的识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防治能力,掌握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特点,更有利于全科医生对处于各生命周期的人群提供规范的连续性的健康照顾,以更加适应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全科医生还要看到,凡是深受社区居民喜欢的,往往就是那些具备一个医生的基本能力,人品好、情商高、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奉献精神的全科医师,而不一定是医术高超的专家。医术高超的专家在大医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科医生在社区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分工协作的服务体系。全科医生只有在不断工作、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把自己磨练成有理想、有追求的服务团队,反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很难成功的,高血压的社区管理也就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本刊以“基层医生论文困境”为题,在“医师网”上展开调查,收集社区医师在论文写作时的困境,及现阶段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社区医生更好地进行论文写作,本刊特邀请多位专家及资深期刊编辑,就社区医师提出的困惑问题答疑。

现状

80%退稿率问题何在?

本次调查显示,>80%基层医生的论文投稿都惨遭退稿的经历。究其原因,资深期刊杂志主编赵先生告诉记者,问题最多的就是投稿论文的研究方向与杂志要求不符,有些基层医生没有搞清楚拟投稿期刊的要求就盲目投稿,最终的结果是稿件被退回,耽误了最佳发表时间。每本期刊都有其内容要求和方向定位,如有的期刊需要临床研究型论文,对于医疗管理方面的文章无论质量多高都不会录用。盲目投稿的结果自然就是录取率的大打折扣。

而让期刊编辑们头疼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论文格式的混乱,且不论学术价值如何,如果论文的整体架构都是残缺不全的,就会直接被判不及格。某杂志资深编辑刘海波列举了几个常见问题:一些论文的题目过大,明明做的只是地区性研究,题目却赫然写着“全国……”;摘要的作用是能简明扼要地叙述论文主题和实质内容,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稿件在摘要部分就把整篇文章的内容都写上了;而数据的明显错误则更让人无法容忍,P>0.05还在讨论部分认定“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部分为了凑字数,把该写不该写的全罗列上……让编辑最终不知读者在讲述什么内容。

以上这些错误最终导致的直接结果无疑就是被退稿,“过不了格式这一关,即使论文有很强的创新性,论文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格式不符的文章基本上在初审时就被删掉,不会进入编辑细看的视线。刘海波介绍说。除此之外,目前基层医生论文写作存在着抄袭、讨论部分层次不清、指代不明等问题。

匆忙应对论文质量与效果欠佳

很多基层医生反映,平时工作忙,忽略了论文写作。等到职称评定时,才意识到没有,于是慌忙拼凑论文,结果被录用的几率极低。

解惑“很多基层医生缺乏职业规划。”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斌友教授说,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对职称评定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在哪一级期刊上发表什么类型的论文,基层医生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匆忙准备的论文,质量无法保证,就更谈不上被录用了。“做好职业规划,提前准备很重要。”王斌友说,基层医生在论文写作上大多缺乏老师指导,所以要注重平时工作积累,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同一类型病历的留存、整理等。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有可能写出优质的论文。

无人指导确定论文方向成难题

基层医生认为在写论文方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论文的方向不知如何把握。医生论文写作方面所遇问题,见图1。

解惑因没有大医院的设备及实验室,基层医生的科研与论文写作难以开展,该做哪方面的研究更是成为基层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介绍说,甘肃省正在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基层医生在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熟知当地居民情况的基层医生可利用临床第一手资料,以慢性病研究和流行病调查为突破口,掌握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后,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一来,论文写作就变得较为容易了。

研究方向确立后,一些基层医生就开始跃跃欲试准备研究甚至下笔写论文了,等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赫然发现此类研究早就有人捷足先登,缺乏创新性的论文意义何在。北京医院曾昭耆教授建议说,基层医生应该通过相关论文的检索和阅读,看相关领域其他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切入点。他同时提醒,即使是很多人已经研究过的领域,依然可以找到盲点和突破口,应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

统计学知识欠缺有数据不会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生在论文写作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专家指导和检索、数据分析。

解惑数据是一篇论文的点睛之笔,如果没有真实可信的数据,论文也只是徒有虚表的空架子。如果说大量阅读可弥补论文的写作缺陷,那么统计学的知识和数据分析就需要从数据选用、来源、分析等方面下功夫。“统计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想要学好很难,但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可以达到的。”华北煤炭医学院冯福民教授建议说,以病历的回顾性研究为例,病历数量要达到一定标准才有统计学意义,论文才可信。

基层医师可以通过参加学习班或者买相关书籍来补充统计学的知识。虽然目前各种统计学的软件工具很多,但采用何种统计学方法更能体现数据的价值和研究的意义,就要论文写作者自己掌握了。

有了思路不会落笔投稿无门

多数基层医生反映,当所有资料已经完备时,下笔如有神的东风却怎么也吹不起来。而好不容易写完的论文又不知该往哪儿投。医生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得到的帮助,见图2。

解惑论文写作是体现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好的论文格式准确、清晰完备,观点一目了然。刘海波建议基层医生在论文撰写前,应先掌握论文写作格式,同时通过查阅想要投稿的期刊,了解期刊对稿件的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需要说明的是,格式的要求看似困难,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却是最易解决的问题,参考同类论文格式即可掌握。

论文写作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恐怕是论文的发表途径问题。赵先生介绍说,学术期刊一般都通过邮局征订,在知晓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求晋升的论文标准后,可到邮局查找都有哪些期刊,并找到这些期刊的联系方式,具体的要求可登陆该期刊的网站查阅,或者直接打电话咨询。

延伸

论文写作不应成为“鸡肋”

无论哪一级医院的医生,在晋升问题上,论文都是重要的“硬指标”之一,虽然各地的人事部门对的要求不一,但始终没有跳脱对论文的要求。这也导致了一些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常因没有而一次次卡在职称晋升的坎上,这种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

“一刀切”式的论文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不合理性,王斌友介绍说,北京、上海等地,基层医生学历普遍较高,社区里也有了博士,科研和论文写作对他们来说较容易。而要求一些半农半医的乡医写论文,似乎有些勉为其难。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天佑认为,基层医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写论文,而是进行大规模的培训,提高医疗水平。

论文写作对基层医生来说,难度不言而喻,但一些基层医生通过不断学习,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所有基层医生一样,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人民医院的张彬也有过困惑,论文成了前进中不可逾越的屏障。在参加了几次会议后,他决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旅。6年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走遍了周边乡镇,大量搜集慢病资料。6年后,他的有关慢病的文章发表在部级核心期刊上,也因此承载了一部分部级课题。论文是否成为负担,态度决定一切,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值得所有基层医生思考的问题。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方针,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和社区责任医生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励广大医护人员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人性化的星级医疗和护理服务。

二、评选范围

区域内公办、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医生(含检验、药剂)和护士。

三、评选等级

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级别。

四、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医务人员执业资格并注册登记,从事临床医疗、公共卫生、检验、药剂和护理工作的人员。

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服务热情周到。

3.医护技术精良,服务行为规范。

4.遵守医德规范,医德医风良好,无违纪违规现象。

5.医患关系和谐,群众满意度高,无群众投诉,凡被投诉并经查实者,一律取消参评资格。

(二)评选要求

参评社区卫生星级医生、护士均需提供有关部门的有效证明及论文等材料的复印件。材料提供时限为:当年的1月1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

本项各级达标要求,为评选各星级医生、护士的必要条件。

1.三星级医生、护士

①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两年及以上,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一年以上;

②参评三星级医生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评三星级护士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严格按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工作要求,认真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工作成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积极参与全科团队日常服务工作,每周下社区不少于1个工作日,得到患者认可;

⑤论文在区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1篇;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

⑦积极参与区级或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或服务品牌创建;

⑧综合评分达90分以上。

2.四星级医生、护士

①上一年被评为三星级医生、护士;

②参评四星级医生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评四星级护士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医疗卫生业务好,医疗卫生工作质量高,工作成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带头开展全科团队服务,每周下社区不少于2个工作日,在居民群众中取得广泛好评;

⑤论文在区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必须在市级或以上刊物上发表;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其中1次必须在街道及以上范围开展;

⑦独立承担区级或以上科研课题或创建服务品牌,实验成果、服务品牌得到相关单位鉴定通过;

⑧师徒结对,指导1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成果。

⑨综合评分达95分以上。

3.五星级医生、护士

①上一年被评为四星级医生、护士;

②参评五星级医师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参评五星级护士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精通医疗卫生业务,医疗卫生工作质量高,工作业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带头开展全科团队服务,每周下社区不少于2个工作日,在全区具有品牌和示范效应;

⑤论文在市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必须在省级或以上刊物上发表;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次,其中1次必须在区及以上范围开展;

⑦独立承担区级及以上科研实验课题或创建服务品牌,实验成果和服务品牌值得推广,并得到相关单位鉴定通过;

⑧师徒结对,指导1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成果。

⑨综合评分达100分以上。

五、评分办法

在达到各评选等级达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星级评分表》(附件一)统计申报医护人员参评分值。评定方法和奖励金额:

1.按“基本分+加分”计算总得分。

2.评定方法:

经审核,当年各级星级医生、护士人选按总得分从高分至低分排序,对照各级达标要求,按一定比例确定各级的星级医生、护士人数。

3.奖励金额:

经评审确认的星级医生、护士可享受为期一年的星级奖励金。

奖励金额分别为:五星级医生、护士每年20000元,四星级医生、护士每年15000元,三星级医生(护士)每年10000元。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奖金由区财政和所在单位分别承担50%。

星级医生、护士获奖后,必须在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满两年,否则须一次性全额退还星级奖金。

六、评审程序

社区卫生星级医生、护士每年评选一次,每年1月10日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申报资料上交给区卫生局;第一季度公布各级星级医生、护士名单。

1.个人申报。本人申请,填写《申报表》,提交个人总结;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荐评。所在机构对申报对象进行审核、验证和医德医风考核,写出鉴定意见;

3.资格审查。区卫生局建立星级医生、护士评审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对申报对象各方面进行资格审查;

4.星级医生、护士认定。经讨论通过,最终认定。

七、评选要求

1.宣传发动。为营造良好的评选氛围,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参评积极性,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本通知精神传达到全体医务工作者,全面动员并使之积极参与。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届评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要成立评审领导小组,并报区卫生局备案。评选过程中,各单位要严格掌握评选条件,每个环节做到择优评定。报送区卫生局评审前,必须对参评医务工作者予以公示。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6篇

大家好!今天,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次竞聘岗位、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我叫,竞聘的岗位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赤诚之心服务基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二、结合任期工作经历,具体谈谈竞聘优势;三、围绕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谈谈工作设想。下面逐一向大家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个人简历

我,中共党员,年8月从省卫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分配在旧县卫生院从事内科工作。年8月调入街道卫生院。年12月被聘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二、竞聘优势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这句话激励着我斗胆一试,参与竞聘,以实现人生价值。自工作以来,几次辗转,从内科到精神科再到全科,从儿保医师到心电图到社区实践指导,每一次地域的变迁和工作变化,对我人生阅历的增长华考资培训,承担全县全科医生社区实践指导工作;年—年完成杭师院临床专科和本科函授班培训学习;年被评为县“第二届十佳社区医生”;年国家一级杂志一篇并获卫生局优秀论文奖;年—年在二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两篇。

二是我具备担任职务所必须的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我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了二十余年,主要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较为熟悉,对服务内涵有较深的理解。我还担任医院内最大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迎春团队)团队长,带领16名医务工作者服务于辖区居民,为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做好特殊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弱势人群、慢性病人定期随访工作。同时,主动与社区领导沟通,负责社区居民健康讲座,承担社区居民登山等健身活动和外出考察等医疗服务工作。目前还是糖尿病俱乐部的责任医生,为20多名成员提供用药、饮食及健康指导服务,与居民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赞许。资培训,承担全县全科医生社区实践指导工作;年—年完成杭师院临床专科和本科函授班培训学习;年被评为县“第二届十佳社区医生”;年国家一级杂志一篇并获卫生局优秀论文奖;年—年在二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两篇。

二是我具备担任职务所必须的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我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了二十余年,主要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社区卫生服务较为熟悉,对服务内涵有较深的理解。我还担任医院内最大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迎春团队)团队长,带领16名医务工作者服务于辖区居民,为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做好特殊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以及弱势人群、慢性病人定期随访工作。同时,主动与社区领导沟通,负责社区居民健康讲座,承担社区居民登山等健身活动和外出考察等医疗服务工作。目前还是糖尿病俱乐部的责任医生,为20多名成员提供用药、饮食及健康指导服务,与居民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和赞许。

三是我具备担任职务所必须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经验。我担任医务科长职务十余年,一直参与医疗管理,负责医疗康复部日常事务,认真完成安全医疗、安全生产、质控、医疗文书管理、传染病报告、医保、创建规范示范医院以及科组工作安排和中心交办的其他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处理本职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团结同事,积极帮助同时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是我具备担任职务所必须的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我没有豪言壮语,而是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脚踏实地地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我信奉诚实、正派的做人宗旨,办事稳妥,处事严谨,原则性强,严格要求自己。在基层医疗工作中,我始终以党的卫生工作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一名普通党员、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身份兢兢业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利用早晚及休息时间,数以千次登门回访华考求自己,谱写一曲爱民之歌,奉献之歌。

三是改进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服务是社区卫生的生命所在,将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给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爱心、关心,组织和带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班人,改进方法,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增进团结,创新进取讲奉献。我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打造团结型、奉献型、创新型、务实型团队。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医改三年重点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我省将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推动卫生改革发展,重点做好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15项工作。求自己,谱写一曲爱民之歌,奉献之歌。

三是改进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服务是社区卫生的生命所在,将按照“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给居民特别是特殊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爱心、关心,组织和带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班人,改进方法,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增进团结,创新进取讲奉献。我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打造团结型、奉献型、创新型、务实型团队。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医改三年重点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我省将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推动卫生改革发展,重点做好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15项工作。

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要求着重做好五方面工作,包括:鼓励指导试点城市以“四个分开”为核心,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将优化结构布局、上下联动、优先发展县医院和信息化建设等由试点城市总结出来的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出台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努力为群众看好病;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改革与管理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合理发展空间,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围绕这一系列任务的开展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我想着重谈谈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乡村医生作用,解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先讲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我认为,要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大医院主要负责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大医院通过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其次,如何发挥乡村医生作用,解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认为,乡村医生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都是半农半医,来自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曾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赤脚医生”,与农村三级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一起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

经过多年发展,乡村医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承担着疾病预防和初级诊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卫生政策宣传等多项职责。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充分说明乡村医生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大医院主要负责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大医院通过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其次,如何发挥乡村医生作用,解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认为,乡村医生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都是半农半医,来自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曾被群众亲切的称为“赤脚医生”,与农村三级卫生网、合作医疗制度一起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支柱”。

经过多年发展,乡村医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承担着疾病预防和初级诊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卫生政策宣传等多项职责。据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农村地区58%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就诊,充分说明乡村医生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改方案明确,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同时,有关方面将继续贯彻落实《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管理,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华考而自坠其志。”竞聘上岗,必然有成败之分,无论上、下,我都无怨无悔,也会加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来回报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给我一个舞台,让我为基层医疗工作尽一份责任。”

谢谢大家!竞聘上岗,必然有成败之分,无论上、下,我都无怨无悔,也会加倍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来回报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给我一个舞台,让我为基层医疗工作尽一份责任。”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7篇

一、需明确的几点政策

(一)申报条件: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2]101号)执行。

(二)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的要求,按照《关于贯彻人事部<关于完善做好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京人发[2013]31号)执行。

(三)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职称评聘程序调整有关政策的通知》(京人发[2003]37号)以及《关于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京人发[2000]111号)执行。

(四)关于对2013年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要求,按照《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卫人字[2003]37号)和《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京卫人字[2004]38号)精神,要求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即晋升副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40周或200个工作日,晋升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36周或180个工作日)或到83个边远山区半山区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

按照《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京卫医字[2013]45号)要求,各支援医院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务。对无故拒绝到社区服务或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不能晋升职称。对积极下社区并按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好评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

城市医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关于对申报全科医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6号)执行。

(六)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9号)执行。

(七)关于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要求,根据2005年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首都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学习掌握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每人每年学习不得少于20个学时,在今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答辩中,各专业答辩组将继续考核申报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对申报人员公示的要求,各单位须对申报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如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公示,时间一周。公示后由本单位推荐委员会进行推荐。在公示期间群众举报申报人有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推荐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核查,一经核实,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关于对论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应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晋升主任医师,应在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各单位推荐委员会负责对申报人提交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核。

(三)关于破格的要求:申报中医、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医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达到《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申报条件,但业绩突出的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委员会同意后,报市卫生局核准,可以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破格标准参照临床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执行。

(四)关于网上申报问题:为了使报名工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北京市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实行计算机网络申报与离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人可登陆北京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网站进行网上申报或下载离线录入版(网上填报的内容必须准确、详尽,并与报送的纸质材料一致),各单位人事部门认真审核申报人资料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

三、答辩评审时间

拟定于10月份,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报送材料时间

区县卫生局、市属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月20日—月21日

直属单位:月22日—月24日

五、报送的材料

(一)单位需报送的材料:

1、区县卫生局提交区、县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市属局(总公司)提交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评聘分开工作试点单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属单位提交委托代评函。

2、申报人员的公示情况。

3、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务的书面证明(须注明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并加盖支援医院、接受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所在区县卫生局的公章)。

(二)个人需报送的材料: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表(申报表中评审委员会意见不再填写)一份。

2、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报送《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工作业绩群众评议汇总表》各一份(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统一印制)

西医临床医学以外的专业报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3、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执业医师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4、城市医生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5、答辩论文或代表作(必须为第一作者) 一式二份

6、按文件规定,需提交的其他论文或材料 一式一份

7、外语成绩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一份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护理专业除外)一份

9、破格审批表一份

10、学历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1、现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2、《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六、报送地点

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8篇

一、需明确的几点政策

(一)申报条件: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101号)执行。

(二)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的要求,按照《关于贯彻人事部<关于完善做好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京人发[]31号)执行。

(三)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职称评聘程序调整有关政策的通知》(京人发[]37号)以及《关于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京人发[]111号)执行。

(四)关于对2010年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要求,按照《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卫人字[]37号)和《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京卫人字[]38号)精神,要求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即晋升副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40周或200个工作日,晋升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36周或180个工作日)或到83个边远山区半山区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按照《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京卫医字[2010]45号)要求,各支援医院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务。对无故拒绝到社区服务或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不能晋升职称。对积极下社区并按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好评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城市医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关于对申报全科医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6号)执行。

(六)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06]9号)执行。

(七)关于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要求,根据2011年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首都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学习掌握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每人每年学习不得少于20个学时,在今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答辩中,各专业答辩组将继续考核申报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对申报人员公示的要求,各单位须对申报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如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公示,时间一周。公示后由本单位推荐委员会进行推荐。在公示期间群众举报申报人有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推荐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核查,一经核实,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关于对论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应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晋升主任医师,应在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各单位推荐委员会负责对申报人提交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核。

(三)关于破格的要求:申报中医、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医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达到《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申报条件,但业绩突出的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委员会同意后,报市卫生局核准,可以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破格标准参照临床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执行。

(四)关于网上申报问题:为了使报名工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北京市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实行计算机网络申报与离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人可登陆北京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网站)进行网上申报或下载离线录入版(网上填报的内容必须准确、详尽,并与报送的纸质材料一致),各单位人事部门认真审核申报人资料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详见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的有关通知)

三、答辩评审时间

拟定于10月份,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报送材料时间

区县卫生局、市属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8月20日—8月21日

直属单位:8月22日—8月24日

五、报送的材料

(一)单位需报送的材料:

1、区县卫生局提交区、县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市属局(总公司)提交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评聘分开工作试点单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属单位提交委托代评函。

2、申报人员的公示情况。

3、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务的书面证明(须注明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并加盖支援医院、接受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所在区县卫生局的公章)。

(二)个人需报送的材料: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表(申报表中评审委员会意见不再填写)一份

2、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报送《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工作业绩群众评议汇总表》各一份(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统一印制)西医临床医学以外的专业报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3、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执业医师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4、城市医生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5、答辩论文或代表作(必须为第一作者)一式二份

6、按文件规定,需提交的其他论文或材料一式一份

7、外语成绩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护理专业除外)一份

9、破格审批表一份

10、学历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1、现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2、《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六、报送地点

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9篇

二、对申报人员的受聘机构、执业范围、毕业学历(学位)、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及病案材料等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凡申报评审医、药、护、技和医学工程等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均应受聘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从事本专业岗位的工作。

执业注册类别为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和护理专业的申报人员,应提供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和加盖单位印章的执业资格注册证书复印件,且注册证书中的执业范围应与申报评审的专业相一致(注册的执业范围与申报评审专业对应一览表附后)。

(二)学历要求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应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列入国民教育系列的本专业或相应专业学历(学位)。

军队院校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和在国外、境外(港、澳、台)院校取得的毕业学历(学位),需提供教育部有关学历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或学历证明。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2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教高〔2006〕20号)等文件精神,2008年以来,参加未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审批、备案公布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在我省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学习取得的医学及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学历,不得作为申报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依据(2008年以来在我省的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名单附后)。

(三)论文要求

申报人员(申报社区资格除外)须在每篇送审论文前,另附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栏目中的期刊查询结果(查询结果需打印“期刊名录查询-详细信息”),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人签名,同时加盖单位印章。凡送审期刊论文或期刊查询结果作假,一经查实三年内不予申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31号令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的规定,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使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的不同版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申报送审论文。

凡提供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外国语言类送审论文,须同时提供中文译文。

自今年起,申报社区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原则上应提供一篇有关社区卫生专业内容的论文。

(四)平转要求

医疗、预防、药学、护理专业相互之间平转卫生高级资格的人员,原则上应取得申报专业相应的专业学历。从医、药、护专业平转医学技术高级资格、2008年后入学的,原则上应取得与医技类相应的专业学历。相同级别资格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五)转评要求

外系列专业资格转评本系列卫生专业高级资格,除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和执业资格外,须具备经评审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的与转评专业相一致的低一级资格,且聘任须满3年及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转评人员,外系列相同级别资格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六)病案、专题报告和论文所附原始资料等要求

为了更好地反映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情况,从今年起,申报材料中的《任现职后完成专业技术工作情况表》改用新版的《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情况表》(可在“江苏卫生人才网”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申报人员提供的反映本人专业技术工作情况、本专业不同年度送审病案或专题报告、论文所附原始资料来源等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可溯源。省将统一组织对各市申报材料进行抽查。凡抽查核实属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者当年申报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因单位原因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通报批评。

申报人员提供的专题报告应书写规范、内容全面、符合要求(具体要求可在“江苏卫生人才网”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并能反映在任现职期间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最高业务水平。

(七)科研课题和成果要求

以本专业科研课题或获奖成果作为破格评审条件申报的人员,除提供课题项目设计书、立项文件、资金匹配及课题鉴定(结题)等材料外,应提供能够反映本人在该课题中承担与本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任务、工作量及所作贡献的证明材料。课题鉴定(结题)及证明材料须经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审核。科研课题须与申报评审专业相一致,否则不能作为送审材料。高评委专家对科研课题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八)晋升副高级资格前完成到城乡基层服务的要求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苏卫人〔2006〕12号)等有关规定,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规定服务时间的人员,申报时须提供《江苏省城市医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情况鉴定表》。未开展服务或正在服务尚未满规定时间的,不予申报。对提供虚假鉴定材料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实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取消申报资格和通报批评等处理。

按照《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院服务的补充意见》(苏卫办医〔2012〕58号),符合相关条件,可短期或不需到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人员,须提供由认定部门审核并出具的《江苏省城市医生晋升副高资格前短期或不需到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审核认定表》。

(九)根据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编办《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称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及聘用管理的通知》(苏卫人〔2011〕10号),专科、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江苏省主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资格条件(试行)申报和评审相应专业卫生高级资格,同时须取得相应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已取得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拟晋升非社区卫生专业高一级资格的人员,需先报考或平转同级别非社区卫生专业资格,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的任职时间可连续计算。

(十)申报评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的人员,须由所在单位提供机构法人登记证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各一份。申报评审全科医学专业资格的人员原则上应提供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注册证书。

社区医生论文范文第10篇

二、对申报人员的受聘机构、执业范围、毕业学历(学位)、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论文及病案材料等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凡申报评审医、药、护、技和医学工程等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均应受聘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从事本专业岗位的工作。

执业注册类别为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口腔、公共卫生和护理专业的申报人员,应提供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和加盖单位印章的执业资格注册证书复印件,且注册证书中的执业范围应与申报评审的专业相一致(注册的执业范围与申报评审专业对应一览表附后)。

(二)学历要求

申报人员的学历(学位)应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列入国民教育系列的本专业或相应专业学历(学位)。军队院校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和在国外、境外(港、澳、台)院校取得的毕业学历(学位),需提供教育部有关学历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或学历证明。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教高〔2006〕20号)等文件精神,2008年以来,参加未经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审批、备案公布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在我省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学习取得的医学及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学历,不得作为申报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依据(2008年以来在我省的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名单附后)。

(三)论文要求

申报人员(申报社区资格除外)须在每篇送审论文前,另附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线查询”栏目中的期刊查询结果(查询结果需打印“期刊名录查询-详细信息”),并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人签名,同时加盖单位印章。凡送审期刊论文或期刊查询结果作假,一经查实三年内不予申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31号令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三十三条:“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得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的规定,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使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的不同版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申报送审论文。

凡提供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外国语言类送审论文,须同时提供中文译文。

自今年起,申报社区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原则上应提供一篇有关社区卫生专业内容的论文。

(四)平转要求

医疗、预防、药学、护理专业相互之间平转卫生高级资格的人员,原则上应取得申报专业相应的专业学历。从医、药、护专业平转医学技术高级资格、2008年后入学的,原则上应取得与医技类相应的专业学历。相同级别资格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五)转评要求

外系列专业资格转评本系列卫生专业高级资格,除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和执业资格外,须具备经评审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的与转评专业相一致的低一级资格,且聘任须满3年及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转评人员,外系列相同级别资格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

(六)病案、专题报告和论文所附原始资料等要求

为了更好地反映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情况,从今年起,申报材料中的《任现职后完成专业技术工作情况表》改用新版的《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完成本专业技术工作情况表》(可在“江苏卫生人才网”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申报人员提供的反映本人专业技术工作情况、本专业不同年度送审病案或专题报告、论文所附原始资料来源等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可溯源。省将统一组织对各市申报材料进行抽查。凡抽查核实属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者当年申报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因单位原因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通报批评。申报人员提供的专题报告应书写规范、内容全面、符合要求(具体要求可在“江苏卫生人才网”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并能反映在任现职期间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最高业务水平。

(七)科研课题和成果要求

以本专业科研课题或获奖成果作为破格评审条件申报的人员,除提供课题项目设计书、立项文件、资金匹配及课题鉴定(结题)等材料外,应提供能够反映本人在该课题中承担与本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任务、工作量及所作贡献的证明材料。课题鉴定(结题)及证明材料须经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审核。科研课题须与申报评审专业相一致,否则不能作为送审材料。高评委专家对科研课题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八)晋升副高级资格前完成到城乡基层服务的要求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意见》(苏卫人〔〕12号)等有关规定,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规定服务时间的人员,申报时须提供《江苏省城市医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情况鉴定表》。未开展服务或正在服务尚未满规定时间的,不予申报。对提供虚假鉴定材料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实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取消申报资格和通报批评等处理。

按照《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城市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院服务的补充意见》(苏卫办医〔2012〕58号),符合相关条件,可短期或不需到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人员,须提供由认定部门审核并出具的《江苏省城市医生晋升副高资格前短期或不需到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审核认定表》。

(九)根据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编办《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名称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及聘用管理的通知》(苏卫人〔2011〕10号),专科、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江苏省主任(副主任)医(药、护、技)师资格条件(试行)申报和评审相应专业卫生高级资格,同时须取得相应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已取得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拟晋升非社区卫生专业高一级资格的人员,需先报考或平转同级别非社区卫生专业资格,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的任职时间可连续计算。

(十)申报评审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专业资格的人员,须由所在单位提供机构法人登记证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各一份。申报评审全科医学专业资格的人员原则上应提供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注册证书。

上一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护职称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