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9:10:12

涉农专业论文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知识为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课程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侧重点。这样既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识。据学生们反映,课程中的内容听起来都对,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这种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在各学校课程结构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2.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讲授法,有的虽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由于制作水平限制,变成了文字和图片的大量堆砌,反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很少,学生以记笔记为主,基本无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

3.教学评价落后而单一

长期以来,农业中职教育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上升的不及格率,发出“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课程的恐惧与日俱增。由此可见改革中职教育考试办法,比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势在必行。要找到一种评价机制,光明正大地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二、推进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对中职学生的传统认识

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上来看,中职学校学生是应试教育下的“差生”,大多因为学业不良而引发厌学、逆反、麻木、脆弱的问题学生,但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只是属于考试不利群体,是“后进生”,而职业教育是合格教育,不是选拔教育,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智力观的束缚,用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开创新思路、新局面。作为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者,要理解个体差异,不为分数而烦恼,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准确定位学生的智能类型,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多给他们鼓励和引导,启发他们智慧的潜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让他们充满激情地面对学习,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在科技发达时代,中职教育的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要树立先进的中职教育课程理念,就必须彻底解构传统的课程理念,树立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现代课程理念。从根本上改造学科课程,在教材中引进学生能理解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使课程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压缩旧的内容,充实科技新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及时反映在学科之中,要把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并用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问题。

3.设置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摆在我们面前的教材,既不是真正客观的学科内容的物化,也不是真正客观的编著者意图的外化,而是一种既包含学科内容,又包含编著者意图,也包含其他未定成分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职业化、综合化的改革趋势。新形势下中职教材应囊括教学的目标、做人的道理、知识以及技能,中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根植于工作世界的真实生活,也必需传递职业角色中的种种扮演活动。

4.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

现代教学论不仅要研究教师的传授及传授术,更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及接受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主体在接受内容时有怎样的不同,研究在不同的接受主体面前如何改进传授。当然,更要研究传授、接受什么样的内容。重视设计有效的课程形式来恰当地“转译”、“组织”、“传授”各学科领域内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使之既能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又不失其知识的实质;既强调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又强调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阶段组织实施学习任务。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授课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全面检验其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目前,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但高职涉农专业很多毕业生的科技写作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我们走访过的几家园林公司、高山蔬菜公司和农业合作社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写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写作能力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但我们一些学生连写作基本技能都不具备。有的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强,但写作上的缺陷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其的满意度。因此,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加强对其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大都安排到三年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学期,而这个时间又往往是学生找工作应聘的时间,因此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查资料、做实验和撰写论文。有些学生不是通过艰苦细致的试验完成毕业论文,而总希望能走捷径,没有实验数据就虚造几个,或者在网上或杂志上大段抄袭文献,东拼西凑成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也就难免了。有的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还有的指导教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要求不严,写好写坏都让毕业,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很不公平。这样不利于学生毕业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把好选题质量关

目前,我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上是由本专业教师提供一些毕业论文的选题,然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样不会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大的偏差,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选题的兴趣和偏好,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从前几年我们专业学生选题的情况来看,理论性选题偏多,而结合学生所处实习岗位的实际,生产实践需要的选题偏少。教研室要组织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习目标以及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每一个题目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选题的新颖性。要坚持选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既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又要有较强的生产实践意义。

2、实行师生互选制度

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就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教师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学生。老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与本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沟通和互选。学校可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和长期研究的课题方向等,方便学生选择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教师。

3、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

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特别是论文撰写能力的高低,以及教师的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职涉农专业的大多数指导老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有的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精力分散,投入不足。由于毕业班的学生大多在校外基地实习,而教师在校内兼课,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接受教师的指导,师生之间沟通不充分。因此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指导老师定的题目不符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而学生的自选题目也可能与导师的长期研究方向不吻合。因此,校内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的修改等多个方面都要层层把关。这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外,学校要适当减少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指导教师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也可聘任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四、结语

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写作能力。而涉农行业对写作的要求更加突出,如课题申报书、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撰写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加深和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较全面的与本专业未来职业紧密结合的实际工作锻炼。实践证明,我们上述思路是正确的,经过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后,有8位学生的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有11位学生的在校报内刊上,大多数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提高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我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入一个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厌学,流失

通过多年对涉农专业厌学、流失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源质量差,多数学生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被中招淘汰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时很多都是被教师所放弃的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基础差,学不进去;素质差,不愿学。从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的不愿学。时间一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或开展的活动都不感兴趣。进入中职学校,选择涉农专业很多学生,不是兴趣爱好,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冲着免学费和助学金来的。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啥时间不想混了,也就辍学流失了。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没有高学历的人发家致富,从而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学而无力、学而无用,不如让孩子打工经商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家庭没有了土地,让整个家庭和学生脱离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丧失了涉农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职学生能够找到的工作,大多也是初中毕业学历或文盲也能够找到的工作。故而,在许多家长的心里,认为读中职跟不读没什么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三、学生在学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中职学生调皮捣蛋的多,免不了学生中间存在欺负老实人和打架斗殴现象。难免有些学生受不了欺辱,又不懂得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便放弃学业辍学回家。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遭不得一点挫折。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导致辍学。

四、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吸引学生。部分学生还是热爱学习、有进取心的。他们渴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诙谐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然而,不少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对于文化底子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炼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五、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我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的课堂还是“黑板上学技术”,很大程度影响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质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实践机会。专业教师也尝试开垦校园一些闲置土地,按组分块,按组整地播种,但由于假期的到来,往往有种无收,学生看不到好的收益,看不到专业的希望,从而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专业教研组不断的调整课堂教学,不断的研究、讨论、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防范,探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一、出口决定入口,扩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门路,用高就业高收入吸引学生是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与流失的根本途径。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让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也要认识到面临的责任和挑战。我们以历届优秀毕业从事涉农生产生,先进创业事迹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以成功的案例来激励涉农专业学生,相信我们所学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加强学校学生管理,改善学校学习环境。我校为寄宿式封闭学校,比较适合准军事化管理。学校实行领导和班主任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从而遏制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再加上学校配套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把课堂搬到田间、农场和涉农企业进行。教师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对现行教材取舍增删,灵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传统讲授式为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揣摩学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学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学生就能安心学习,学习也才会有动力。我们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注意收集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母校做创业励志演讲,激发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很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素养,从而防范学生厌学,减少学生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龚强.中职厌学因素调查及解决策略研究【J】.优秀硕博论文,2006

[2]闫兵.当前中职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优秀硕博论文,2004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01).

[2]中国在线网: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早做职业规划[N].

[3]黄书丹,朱小爽,曹立.内隐与外显职业兴趣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4]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5]张辉.浅论如何加强高校就业指导[J].才智,2011,(18).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减少的矛盾这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它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市场大环境影响中的必然结果。作为各农业学院的领导及教师在认真审视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研究国内外外部环境及国家各项招生政策。当然作为政府及教育管理各部门也理应学习日本等国各类对农业院校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氛围,让更多地寻找生存发展空间的农业院校不再观望,不再悲观,让它们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光芒。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前提;三个假设;伪命题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5-0060-0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如:198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在“四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不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已经给予了明确、清晰、肯定的回答,学界也普遍认同。不过,也有少数研究者发出了不同声音。其中,宋飞琼教授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

《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30期发表了宋飞琼教授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三个假设》(以下简称“宋文”)一文。宋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解读和部分论者言论的分析,归纳出了被其视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上。然后,再以其课题组对中部某省五县(市)的调研为支撑,对这三个假设予以全盘否定,最后做出论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

本文认为,宋文的分析与论断,存在逻辑漏洞和理据不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是伪命题而是真命题,并就此与宋教授商榷。

一、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质疑

宋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论断,是基于对其设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的否定。从逻辑上看,如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真是这“三个假设”,且又被否定,自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了伪命题。但问题是这“三个假设”真的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宋文对“农村职业教育”如何界定?对什么是“农村职业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被政策制定者、实践者、研究者都普遍认同的定义。“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从地域、教育对象、教育功能、培养目标、办学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和定义。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狭义的“在农村、由农村人举办的、以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农村职业教育”,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广义的“面向农村”的“大农村职业教育”,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尽管“农村职业教育”歧义纷呈,但有一点却几乎没有歧义,即“农村职业教育”至少包括了“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农业生产人才,也要培养其他各种类型的农村实用人才。似乎宋文有意回避了大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共性的理解,刻意把“农村职业教育”限定为“主要由办在县域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职学校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把县域内不是“以涉农专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及非正规的农村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排除在外,这显然有混淆概念、以小指大、偷梁换柱之嫌。按宋文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界定,实际上,宋文否定的就不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个命题,而是“在县域以涉农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教育。所以,宋文不应从一般意义上得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结论。

其次,让我们看看宋文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如何设定?宋文通过对1980-2015年相关政策文献的解读,以及期刊论文观点的分析,归纳出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三个假设”。在此,对这“三个假设”的对错,笔者暂时“存而不论”,重点要对宋文把“三个假设”设定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合理性提出质疑。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客观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为农村社会培养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新世纪,我国逐步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留守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宋文的“三个假设”只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形势不同,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同,人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作用的认识和政策期许不同。除此之外,似乎说明不了太多的其他问题。所谓“前提”在逻辑学上是指“宣示理由或证据的陈述”,必须支持或蕴含结论的所有要求。无疑,“三个假设”并不足以支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所有要求,所以也就不是前提。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考察,还是基于理论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应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农村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观诉求。尽管这种客观需要和主观诉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各不相同,但只要它们实际存在,就有继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

二、对“三个假设”全盘否定的质疑

为深入讨论问题,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如果宋文把“三个假设”设定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并没有错,是不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成了伪命题?

在笔者看来,即便如此,也不能证明宋文最后结论的正确性,因为宋文对“三个假设”的全盘否定,明显存在理据不足。下文将对此一一加以分析。

(一)农村发展真的不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一个假设是“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宋文认为:“农村需要大量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个假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是对的。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使这个假设不成立: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新的农机具似“傻瓜相机”,很容易操作,一些新技术帮助简化了生产工艺。二是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参与、合作组织或企业运作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该服务体系支撑下,农业生产过程被程式化,不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宋文以生产过程分析理论和对中部某省五县(市)的实地调查,为其论点提供论据支撑。

笔者认为,宋文的分析虽有一定道理,但存在以下漏洞:其一,生产过程分析理论表明的是可以从生产的典型任务、主要环节、岗位职责、从业者所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清晰地理解、认识生产过程,并不表明对农业经济主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必然降低,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必然减少。其二,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企业集中养殖”“公司+农户养殖”“二者混合养殖”逐渐成为种植业、养殖业三种主要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现代农业发展初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还比较低端,从业者可以“干中学”,或者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照着做”,此时,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够明显。单纯利用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现代产业的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的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有机系统。”[1]随着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都会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涉农专业人才,对涉农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会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所以,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即使存在宋文所说的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有所减少的情况,也不否定我国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潜在的大量需求。毫无疑问,无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如何发达、农业科学技术应用达到何种水平,其有效运作和合理应用都离不开大量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的人力支持。其三,宋文调查的只是中部某省五县(市)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的种植业、养殖业,样本数量有限。宋文忽视了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特点。我国幅员广阔,自然禀赋迥异,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性和区域差异性。我国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山高路远、田地分散,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我国也还有许多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从业者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其小农生产意识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转变,还需要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与耐心的“手把手”指导。有研究基于中部地区各省份1990~201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部地区整体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中部地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稳固农村物质资本投入的基础上,亟需促进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深度开发,特别是教育人力资本开发,为现代农业发展供给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2]。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培养培训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有其迫切的现实需求。

至于宋文所说的一些农业企业不愿意招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不能说明农村经济发展就不需要涉农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是否愿意”与实际“是否需要”完全是两回事,“不愿意”并不表示实际“不需要”。

在笔者看来,“农村需要大量的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这个假设,不但在过去的三十年成立,就是再过三十年也成立。

(二)“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二个假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理由是: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的、质量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建设好农场、养殖场等实习实训基地,需要较好的办学设备、较充足的办学经费投入,等等。但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财政困难,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极为薄弱、教学设备非常短缺。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更不可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宋文以此证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无异于浪费钱财、毫无意义。

对宋文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质疑:其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真的如此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也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在职教经费投入、职教师资培养、贫困生资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普遍改善,办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3]。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涌现出了大批办学条件好、办学实力强、办学水平高的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农业职业学校、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也已基本形成。随着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和服务网络不断向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的延伸,必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培训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岂可因此就罔顾事实,抹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抹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贡献和实际价值?其二,农村职业学校不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吗?宋文认为,具有“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培养目标(宋文中的“高等农业院校”属于城市职业教育机构)。因为只有高等农业院校才具有培养这类人才的人文环境和具体条件。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至少忽视了两点:一是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些种粮大户、养殖大户,以及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乡镇私营企业主、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这些人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在主体,也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对象,这一点从国家政策和地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实践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例如,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暂行)》《南京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安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等等。总体上看,这些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经验,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文化水平不高。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如果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完全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的独特优势。新型职业农民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与农村社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比城市职业教育机构更了解农民、贴近农民、亲近土地。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组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通过分工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以国家和地方开展的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项目为抓手,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共同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假如真的如宋文所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涉农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仅仅是“一个良好愿望”,那就更加说明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三)农村职业教育就一定要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

被宋文设定并随后否定的作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前提的第三个假设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宋文的言下之意是:既然农村职业教育不能把农村青年留在土地,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就成了伪命题。

按宋文的叙述,其访谈对象无一例外地表示:接受过农村职业学校教育的农村青年,只要能离开农村,一定选择离开农村;农村青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实属无奈之举;农村青年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后结果也是离开农村。简言之,农村职业教育难以让农村青年留在农村。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城乡之间缺乏人才流动,城市人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培养。尽管这种教育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不合理,但实际上也把一部分农村青年留在了农村。自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逐步放宽了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工资收入,以及大量的用工需求,的确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年进城。不过,也应看到,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惠农、惠民政策。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和延伸,特别是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地区的转移,以及现代农业、区域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青年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一些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年开始在本地就业、创业,甚至外出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者也不乏其人。或许30年前,农村人接受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离开农村,但在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已不再只是一个充满政治激情的想象!

退一步说,农村职业教育让农村青年全都留在农村就合理?难道我们需要这种“画地为牢”的农村职业教育?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在农村“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培养实用人才,把有志于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帮助农民工市民化。简言之,无论是让农村青年“留农”还是“离农”,都是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两种并行不悖的价值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文错误地定义了“农村职业教育”,错误地设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提,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变化,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做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了伪命题”的错误论断。我们应坚信,只要我国农村社会还存在,“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就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依旧任重道远。当然,我们要发展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村职业教育”,而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现代化的“大农村职业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周应恒,耿献辉.“现代农业”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399-403.

[2]官爱兰,蔡燕琦.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2):31-37.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53 ― 04

2013年底至2014年初,笔者所在课题组走访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就涉农专业建设、农科教统筹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科研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能力研讨会,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省两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自优劣之处基础上,通过梳理两者在环境影响、制度设计、政府角色定位和实践举措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试图探索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和改进策略。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3月通过更名,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是一所以培养畜牧兽医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2010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以农牧专业为主,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形成一系列专业建设、服务“三农”发展的模式和做法,在全国涉农高职院校中享有极高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3年6月,由安庆市农业学校、安庆市师范学校和安庆市财贸学校等四校合并组成,2010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单位。学院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等五个涉农专业,初步形成农林类专业建设群,其立足于区域发展,根植于农业大市发展需要,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等方式,创新手段,推进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绩效突出。

二、四个维度的实证分析与比较分析

本课题组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研究所紧密合作,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同时,对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实训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统计与核对有关数据。所有数据来源,源自三个渠道:公开性和经常性登记数据、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和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

(一)专业服务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设了52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农牧产业链相关产业,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为全国高职院校中最早举办,四分之一专业(方向)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有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兽药生产与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4个专业,另有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专业是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该院紧扣江苏生态健康养殖标准要求,优化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类专业;紧扣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需求,优化发展动物防疫与检疫类专业;紧扣泰州医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需求,优化发展动物医药类专业;紧扣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要求,优化发展食品营养与检测类专业;紧扣宠物饲养的公共卫生要求,优化发展宠物饲养安全与卫生类专业。根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2年涉农专业建设情况督查报告显示,该院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布局趋向优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在原安庆市农业学校基础上组建学院园林园艺系,开设有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建筑、都市园艺、食品加工技术六个涉农专业,另外,其他系部部分专业如经济贸易系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也涉及到农产品营销,但不能划定到涉农专业范畴。其中,植物保护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涉农省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服务能力较强,2013年,园林技术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林厅,专业布局与全省农业产业尤其是农牧产业发展要求匹配度较高,专业设置基本合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安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接安庆农业大市市情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设涉农专业,主要服务领域分布在种植业和园林园艺领域,服务领域相对逼仄。

(二)服务平台承载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部级、省级、地市级的15个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对接农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对口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2011年6月,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行业部门、泰州市政府、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企业、行业协会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共138家单位及个人组建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见图1)。〔1〕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庆市发改委、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属高校等部门合作,通过对安庆市职业教育供需关系的大规模调研,剖析地区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江苏、浙江等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做法,于2013年12月底,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安庆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试图通过职业教育联盟整合安庆市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安庆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见图2)。〔2〕在此联盟框架体系下,成立现代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协作组,该协作组旨在通过政策上的引导、技术上的支持、信息上的交流和项目上的服务,提升安庆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依托省教育厅“高职农林类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创新实验区”和“园林植物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与省内外20多家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化依托基地建设。

(三)农科教统筹模式服务能力

基于高职院校尤其是涉农高职院校对接城镇化、一线涉农企业和农业经济的天然优势,整合农业、科技和教育多种资源,发挥各种利益攸关方主体作用,农科教统筹是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上述两校也不例外。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比较典型的农科教统筹有“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在原有的对接滨海县“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础上,2011年新增姜堰市作为对接县,进一步推进“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3年来,为滨海县制订了猪、鹅、水产和草鸡等4个产业规划,建立苏姜猪扩繁场2个,对接养殖企业(户)26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2个养殖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户12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621户,3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50万元。为姜堰制订畜牧水产发展规划,对接养殖企业(户)35家,建立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个,建成5个特色显明的“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75户,科技示范带动户536户,2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300万元。实施“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学院培育了苏姜猪、黑羽番鸭、“苏牧1号”白鹅、“苏邮2号”麻鸭配套系等畜禽新品种(系),配套相关饲养技术,教师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带着技术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养殖户(企业),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基地、合作组织、规模养殖户相结合的推广模式,将畜禽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安全用药、产品加工等技术组装集成,形成“品种+技术+基地”立体推动的套餐式服务模式,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3年来,推广“苏姜猪”种猪总数达5860头、商品猪销售27.15万头,“苏牧1号”白鹅68.22万只,带动农户1018户,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639.38万元,成果技术转移收入1529.69万元。〔3〕另外,通过“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点――工学研融合,将科研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4〕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结合的新模式。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采取“私人定制”模式,贴近农业合作社实际需求,展开面对面技术服务。过去,安庆职院主要通过科技下乡、项目定点等形式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但服务范围有限,服务的实效因服务覆盖面不大而难以尽如人意。在对安庆望江、岳西、潜山等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大户、渔业大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迫切,学院顺势而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优质的合作平台,为安庆“三农”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单式”服务。《中国教育报》在实地调查后认为该院农科教统筹模式“紧密契合区域发展,在服务区域产业建设、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服务教师职业发展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创新发展。”〔5〕

(四)研发能力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全省创建全国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依托优质科研平台和较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近五年先后承担部、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300多项,累计科研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 〔6〕应该说,其研发能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前列。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截止到2014年4月底,共争取世界银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提升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安庆市科技局、发改委、商务局委托项目等100项项目,据教务处和财务处初步统计,既有科研项目经费和学院配套经费共计977.3万元。其中,涉农专业科研课题经费数额达三分之一以上。单纯从数量指标看,位居安徽省领先位置,个别领域项目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状态。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在对比江苏和安徽两所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平台搭建、服务模式和研发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试图作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涉农高职院校服务能力之间形成互相倒逼的互动关系,涉农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集群要高度契合,方能夯实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综合类农业高职院校,其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达到67.3%,基本覆盖到农牧产业结构各个基本面,每年为农牧产业转型升级输送3000多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群是重点建设的七大专业群之一,涉农专业面不广。在既有的涉农专业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师资力量、选择路径和办学成本等系列制约影响,建议可以围绕安庆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大别山片区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增设茶艺、农产品营销等二至三个涉农专业。

政府支持力度是实现涉农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和人才支持等方面的举措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对涉农高职院校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办学驱动力,江苏省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农委关于校企合作的意见、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在政策力度,还是资金数额,或者提供条件的优惠度方面,都给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创设了极佳的环境。安庆市政府在高校债务化解方面为地方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主导成立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也搭建了能承载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还需要在项目资金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渠道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政策等方面出台新的举措。

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中需要处理好政策性研究与技术性研究的关系。江苏农牧科技职院瞄准农牧产业的技术研发力量非常雄厚,成果也很丰富,对接一线农业生产力衔接度非常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世界银行、教育部人文社科和中国高教学会等高级别研究项目,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研究,在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工培训模式、农科教统筹模式、农业企业现代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但农业技术研发类项目偏少,这是职业院校实践性的定位略有偏差,需要在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和人才积累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参 考 文 献〕

〔1〕〔3〕董海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科教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3

〔2〕储诚炜,吴一鸣,谭维奇.职业教育联盟框架构建和运行机制实践探索与研究――以安庆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职教论坛,2014,(12):21-24.

〔4〕吉文林,杭瑞友,葛竹兴.“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研究,2014,(07):50-52.

〔5〕王寿斌.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N〕.中国教育报,2013-04-16(5).

〔6〕苏农牧.举世瞩“牧”如你所“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办学成果掠影〔J〕.江苏高教,2014,(03):156.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科教统筹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研究――以陕、皖、苏三省为例》(课题编号:13YJC880008,主持人:储诚炜)。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我校立足“三农”发展,放眼农业市场,大力开办涉农专业,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前进途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如随着党的“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需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目前,我校专业师资水平、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基地等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农专业的全面开设与发展。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不顾旅途劳顿,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此,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我校立足“三农”发展,放眼农业市场,大力开办涉农专业,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前进途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如随着党的“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需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目前,我校专业师资水平、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基地等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农专业的全面开设与发展。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我校立足“三农”发展,放眼农业市场,大力开办涉农专业,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前进途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如随着党的“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入,需要培养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目前,我校专业师资水平、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基地等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农专业的全面开设与发展。

上一篇:情境认知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