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4 09:38:52

涉农专业

涉农专业篇1

2014年以来,我们重点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经归纳整理,找出了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如下:

(一)服务缺乏主动性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还不能认识到高职院校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互利双赢关系,同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大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与科研部门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服务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限于政府组织的短期支农惠农活动,如: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短期技术培训等,缺乏长期的常规服务机制。

(三)服务能力较弱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多是由职业中专发展而来,并且发展历史较短,教师生产实践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讲授内容和方式很难与现代农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因此,办学实力、教师素质及技术水平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是,支持和保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管理松散和服务经费短缺,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服务力度和服务效果。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部门诸多环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服务作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大组织和政策支持力度,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服务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二)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

据调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包括种植、畜牧、林业、水产、水利、农机、经营管理等专业,其均存在技术推广问题,因此,应努力挖掘拓展服务面向和内涵,创新服务途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促进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服务工作:

1、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主战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一方面扩大办学视野,实行开放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干部、技术骨干和生产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成立技能培训中心,面向农村基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讲授最新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民。

2、科技服务。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条件和技术优势开展针对性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新品种选育或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不断提高地方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三)增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创新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实力,同时,要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和项目攻关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例如:成立专门研究室、设立专项服务资金等,把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另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注重服务队伍素质培养,要围绕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的服务队伍,要创造条件,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积极支持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服务实效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保证服务实效,一方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加强与县乡村各级政府及其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促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协调和合作,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定期研讨,交流经验,科学规划,以期达到最佳的服务效能。

涉农专业篇2

“我们鼓励王灵光这样的大学生创业,他读大三时就开始创业,勇气难能可贵,为此,学校资助了他5万元经费。”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河南农业大学开展了“走近创业校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友创业典型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向91名创业成功校友发放问卷发现,作为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72%。

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有便利条件

许多农业院校经过长期发展,正在成为多学科型大学。杨德东表示,经过统计,农业大学的涉农专业相应在萎缩,所占比重在40%左右,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以涉农专业的学生居多,其中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动植物制药、生物制品、饲料、种子生产及营销、园林绿化的约占71%,在此次接受调查的91个创业典型中,有66个为涉农专业毕业生,占被走访创业校友的72%。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找到了创业方向。资源环境学院的王洋在本科期间就与同学尝试创业,2008年研究生毕业时,与同学创办的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也初具规模,成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首批扶持项目。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研究无土草坪的栽培技术,边研究边实践,目前已经拥有环保型无土草坪生产、立体绿化专利3项。2009年,他们获得投资公司30万元资助经费,并入驻河南国家大学生创业园区。同时,他们还把无土草坪应用到婚礼、展会、工艺品等领域。

“涉农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杨德东认为。

毕业生多在10年内创业

作为创业成功的校友,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庚辰等人经常回到学校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创业故事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启发,在一定程度上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激情。秦英林经常给大学生介绍自己创业的例子。他在毕业工作3年后放弃铁饭碗创业,创办河南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经过19年发展,公司现拥有1.1万多名职工,有5个饲料厂、20个现代化猪场,年出栏生猪50多万头,成为较大的集约化养殖基地。

有成功典型作榜样,很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也开始了创业。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秦志远,2008年毕业时看准时机在郑州开了一家宠物店,从事宠物美容、宠物用品和食品的销售等业务。如今,秦志远的直营宠物店已经发展到两家,还吸引了若干加盟店,他的创业团队也已经吸纳了5个毕业生。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5年内创业的占48%,6年至10年内创业的为29%,11年至15年内创业的占18%,16年至19年内创业的占2%,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创业的占3%。其中在学习期间创业的和毕业10年以内创业的共占80%。

之所以选择10年内创业,杨德东认为,首先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产生了作用;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走向社会时间不长,“他们年轻,思想解放,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创业激情。毕业10年以后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工作稳定了,家庭安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激情大大减少,缺少创业的冲动”。

政府扶持政策需要增强刚性

虽然影响毕业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集中反映在缺乏资金、缺乏经验、缺乏好的政策环境上,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0%、80%和25%。

杨德东表示,创业需要投入,投入要有资金,刚毕业或毕业不久想创业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资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使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业的毕业生,随着事业的发展,资金筹集仍很重要。

近些年,随着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绿色农业方面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关注,杨德东在日常工作中也关注着农业创业的困难。他表示,除了自然灾害的问题不可控之外,大学生还应该作好思想准备,农村的条件比较差,创业的环境几乎没有。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杨德东发现,这些政策到基层很难兑现,以大学生创业贷款来说,像王灵光这样的创业大学生,几乎无法获得贷款支持,但有了启动资金之后,他的项目运作得非常成功,目前承包的土地已经由去年的2000亩发展到今年的3000亩了。杨德东表示,“除了贷款,大学生创办公司的手续繁琐,需要时间长,条件非常多。即使是大学生创业,还是按照社会上的要求走程序,对大学生几乎没有优惠,出台的政策都没有落实到位。”

涉农专业篇3

【关键词】涉农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 思路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5-02

一、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都是以服务于单一专业或专业群人才培养而规划建设的,但现代农业产业链要求培养覆盖种植、加工、物流、营销等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只有整合多专业资源,统一规划建设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2004年以来,紧抓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契机,先后建设了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及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并整合形成了服务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农业产业链“一条龙”实训基地,为学院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本文拟探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的思路及实践经验,以期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二、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围绕农业产业链探索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提出了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主要类型等,使得基地建设能够有序、稳步、有效地进行。

(一)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合全校各专业资源,整体统一规划,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从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到农产品营销,包括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四个环节的农产品全生产过程,具有全面性、全程性的实训基地。

2.示范性原则。引入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设计集教学、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努力探索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广西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的示范,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示范。

3.共享性原则。实训基地不仅用于本校涉农专业实训教学,其教学资源也与区内的同类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共享使用,与广西有涉农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共享实验实训设备,共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

4.开放性原则。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路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基地建设资金,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实训基地不仅向校内外涉农专业的学生开放,向全校开放,也向广西农业企业、农垦行业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

(二)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的类型

学院围绕农业产业链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建设“两种类型”、“四种性质”的实训基地。

首先,“两种类型”的实训基地,即“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校中厂”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其次,“四种性质”的实训基地,即生产性、真实性、仿真性和研发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指以学校、企业的生产项目、生产任务为平台,实训内容与生产任务紧密结合,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生产性的实训环境。真实性实训基地,指企业提供真实性的实训环境,在企业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进行实训,但不参与企业的生产,不参与企业的管理。比如,在企业的财会部门、进出口的报关部门的实训。仿真性实训基地,指营造职业岗位生产氛围,提供合乎企业生产要求的设备条件,按照企业生产工艺开展的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实训环境。研发性实训基地,指将实训内容与学校和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为学生提供研发性的实训环境。

三、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整合资源,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新时期的农业是以先进制造业、装备业和信息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现代农业已发展为集三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因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建设涵盖农业产业链――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的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为涉农专业群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具有全面性、全程性、生产性、真实性的实习实训环境。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央财政支持、自治区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切入点,整合作物生产技术实训基地、教学农场、茶叶及类茶植物加工中心、农产品冷链储送及配送中心、营销管理实训中心、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溯源数据中心、广西农垦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等资源,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溯源的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技术实训基地;整合无公害标准化茶园、茶叶加工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溯源实训室、包装设计实训室、淘宝电子商务实训室、环境艺术实训中心、茶艺实训中心等资源,形成了涵盖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营销、溯源、茶艺等茶业产业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以点带面,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多类型的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共建仿真性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中专业群的实训教学资源,与区内外相关的10多家企业,按照行业、企业的相关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技术标准,建设了校内1个仿真实训中心、1个仿真实训基地、4个仿真实训室。为学生提供食品加工、生物化工、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及国际物流管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质检、糖厂生产过程中供配电技术、压榨控制技术、仪表自动技术等仿真性实训环境。

2.校企合作共建研发性实训基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两个部级实训基础――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与10家行业企业及科研所合作建立了学院茶业、油梨等研究所,组建了跨专业团队,围绕糖业、淀粉、茶业等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科研技术服务。近年来,共承担了6项部级科研项目、开发茶叶新产品9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项、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为企业累计增收近2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围绕广西特色农产品茶叶、油梨产业,对接广西食品、生物两个千亿元产业,校企共建了17个全面涵盖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方面的生产性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亚热带果树生产技术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研究、木薯酒精生产、果蔬加工、酿酒、烘焙、组培、食品检测、农产品流通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营销等真实的生产性任务,营造真实性、生产性职业氛围,为企业提供营销咨询、营销策划、网站开发等技术服务,同时为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提供操作平台,也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及实践的平台。

4.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一是“厂中校”实训基地。学院4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与学院理事会单位合作共建了4个“厂中校”实训基地。将专业实训基地入驻到对口的企业,企业提供场地、校企合资共建“厂中校”,将专业实训教学课堂搬到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一线,校企共同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校企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管理,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制度、效果评价制度、阶段检查制度,同时依托“厂中校”教师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校中厂”实训基地。依托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校企共建4个“校中厂”。“校中厂”建设采用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生产技术和师资方式联合组织实训,企业生产设备与学校实训设备资源共享,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实训教师合作教学,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时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

四、结语

实践证明,行业型职业院校必须充分依托行业企业资源进行开放性办学,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农为特色、三大产业专业综合发展的职业院校,积极整合多专业优势资源,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优势。同时,该校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管理、智能化农业技术两个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校内资源整合、校企共建等形式,历经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了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和6个涉农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颇具特色的作物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探索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子,可为行业型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9)

[2]丁金昌,童卫军.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作者简介】阳琼芳(197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梁 裕(1972- ),男,广西梧州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

涉农专业篇4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

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

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罗鸣令,陈玉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2):81-84.

钟广池.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0-145.

涉农专业篇5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

[1] [2] [3] 

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

涉农专业篇6

关键词:经济法;法律精神;法律思维

1经济法教学目标的专业限定性

传统法律观点指出,法律规则体系的存在形式是独立的,若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即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于是,中国法学教育较多地遵循“法条+法律解释+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经济法教学亦多数如此。教师对于经济法的教授,重视传达“法律规范”本身,忽视挖掘“法律规范”产生及变动的原因、忽视锻炼“规范”的思维意识,更不会涉及寻找“规范”不足的深度。美国法学家庞德提出,法学教育目的不在于教授法学知识,而应在于涵养法律思维,因为无论教授了多少实定法知识,总也无法赶上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等的变化。所以传达“规范”本身,是经济法教学的第一层目标;挖掘“规范”产生及变动原因是经济法教学的第二层目标;强化“规范”思维意识是第三层目标,寻找“规范”的真空地带是第四层目标。第一层目标层次最低,教授最为普遍,也最为容易达到。这在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区别不大,但鉴于学时及培养目标的差异,二者学习范围存在差异。第四层目标是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但不限定于法学专业。第二、三层目标在经济法教学中应该合理设置,并且能够通过教师适度引导和学生的积极探索,予以实现。针对第一层目标,由于经济法课程涉及法律、法规众多,教学中不能全部覆盖。因此必须立足涉农专业特点,思索其对经济法律知识的个性需求,有选择地设置教学内容。这种限定性来自以下三方面:

第一,涉农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业培养目标导向;

第二,涉农专业人才培育可以简单直观地理解为服务农村;

第三,涉农专业要求掌握农村发展理论。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国别性(区域性);适当引入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法发展的关系,让学生认知经济法随经济发展程度的变动性。第一层目标解决了传达“法律规范”是什么的问题,但若停留在“规范是什么”的层面,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因为知识学习与知识本身具有异质性,前者是将知识本身整合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建构新知识,生成新价值与意义的过程,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1]换言之,学习在于寻求“获取什么”、“怎样获取”及“获取后要怎样”,而非知识本身。因此,需要适时修正与拓展子教学目标。

2经济法教学目标的修正与拓展

翁史烈认为存在一部分很难用公式、图标和文字方式表达,甚至不能言传的知识。它们可以通过实践和参与学习来意会或者领会,并对学习者产生较强的激发力和启示力。[2]这类知识就是隐性知识,蕴含着大量的个人经验和见解,但并未包含在教学内容的文字表述中,如何获取这部分有价值的、更高境界的知识是教学中应该积极予以探讨的。笔者以部分经济法内容的第二、三层次目标设置及达成为例,探索通过第二、三层次目标,使涉农专业学生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取隐性知识的可行性。

2.1第二层目标———“法律规范”产生及变动的原因

第一,结合法源。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霍姆斯曾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意味着法律根源于生活经验,每套法律规则都有与之对应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感性的;法律规则重新塑造着社会生活,以规范社会关系为目的,自然也只能以社会为依归。一旦偏离社会生活的常规和经验,势必导致自身定位的高远。学生体会、掌握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明白“法定为何如此”,能够有效地消除神秘感和陌生感,激发其主动思考热情,开启探索式学习模式。

第二,结合法律精神。发掘法律规范背后的法律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法律问题,这是形成法律思维,锻炼法律操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第三,明确不同法系的功能。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律渊源、法律结构、法官权限、诉讼程序及法律分类和术语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经济法师从德国、日本、苏联、其概念范畴、理论体系深具大陆法系色彩。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需要有“大视野”,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就不同法系的不同功能向学生作介绍,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规范”产生的相对性和地域性特点。

2.2第三层目标———“规范”发生效力的条件

第一,提升法律信仰和意识。法治意识反映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以及对法律效用和功能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程度。法治是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共同事业,而不仅仅是法律人的工作。[3]作为公民主体之一的学生群体,其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和实现程度。经济法作为本科学生重点学习的法律部门,其课程教学主要使学生形成国家干预经济权力法定、社会公共利益本位、弱势群体利益倾斜保护、实质公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法律意识;使学生形成通过经济法律来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权利、自主营业权利、公平分配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

第二,形成经济法律思维。著名法学家E.博登海默曾提出,法律知识的教授,除了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还必须教导学生像法律人一样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4]换言之,法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法律思维能力。该思维的核心是“规范性”。经济法律思维是法律思维在经济法领域中的实现,本身蕴含较强的政策取向,具有多变性及不确定性。经济法律思维主要包括国家干预市场法治化、宏观调控规范化、市场竞争规范化、社会保障运行规范化等方式。

第三,锻炼法律操作技艺。如果说信仰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规范”产生效用的潜在前提,那么法律操作技艺则是工具条件,是使“潜在”变现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这种能力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关键,但是经济法课程作为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责任提出“培养法律操作能力”的命题,并且可以通过企业、公司、合同、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案件处理来践行该命题。

3经济法课程多元考核模式设计

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须依赖科学的考核模式。乔纳森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注其如何解决问题,而不仅仅看其能不能为程序化的任务提供一个已知答案。教师应注重考核分析能力及过程,而非标准答案。[5]所以,经济法课程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以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具体地可选用以下方式:

第一,仿真模拟。比如仿真模拟企业设立。可以让学生在同学中自由寻找合伙人或发起人组成团队,每个团队成立一家企业或者公司,形成《合伙协议》或者《公司章程》。从而能够使学生感性体会企业创建应遵循的法律规范。涉农专业以服务农村为主要就业方向,可适当设置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经济法律行为作为分析素材。

第二,视频题目。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经济行为题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综合体会经济法律运用的奥妙。观后能就具体案例清晰地分析法律的运用手段及运用效果。比如,评论“互联网+”模式下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权益保障问题等。农村市场较城市市场弱势,假冒伪劣等产品进入成本很低,是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的主要对象。

第三,农村社会实践及观摩。观摩教学是经济法教学中应该予以大量引入的。具体到课程考查环节,可以分两部分设置:一是自身参与农村市场活动,包括主要以消费者身份和以生产者身份,思考合同法、企业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二是对国家相关机关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观摩、思考,评价其法律性。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转型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07(6).

[2]翁史烈.转变人才观、教育观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1).

[3]陈骏业.法律思维能力在法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定位及培养[J].河北法学,2008,26(2).

涉农专业篇7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 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强,矛盾性出,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与涉农职业要求相距甚远。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加强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使其正确地认知现代农业职业价值、转变观念、化解内心矛盾、激发理想,这不仅是涉农职业对高职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价值观;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37?02

一、前言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力量,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新要素”。作为以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涉农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涉农职业技术技能,保证“用得上”,更需要对农业具有深厚的感情,甘愿服务于现代农业,既能“下得去”,也能“留得住”。而“下得去”和“留得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信念和态度,是主体对各种职业的认知、情感与选择。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也决定着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农业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职业价值观在涉农职业认知上的反映,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和认知与现代农业相关职业的特点,养成对其的认同与期望,达成对其的自主选择,以其作为职业发展目标,并内化在个体内心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综合体。

随着时代的变更,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强,矛盾突出,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与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二、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涉农职业对高职人才的现实要求

从我国国情来看,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具有多元价值与公益性等属性,近些年来也有了较大发展,但仍是艰苦行业,弱质产业。一方面,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无限渴求。另一方面,在新的就业体制下,艰苦职业环境的现实又无法对高素质人才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导致花大成本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制缚着产业发展。因此,当前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专业技能,更要求能树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抱负,具有乐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毅力和勇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与农民同甘共苦的思想准备[1]。所以,高职涉农专业必须把握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将大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5 年)中第8 条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有利于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和分析事物及发表意见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能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源泉,而且要成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2]。”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传授某种特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全面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人的教育[3]。因此,无论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质和目的,还是实现方式与评价手段,职业价值观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之一。可以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一直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缺少了职业价值观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4]。

(三)是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学习期间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具有不稳定与开放性,因缺乏足够的经验与阅历,难以在面对社会现实的纷繁复杂与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现实生活中,他们在考虑、选择未来工作与职业时日趋现实。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对他们学习、工作的态度和成效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他们大部分在报考、选择专业时或是因为盲目,或是因为分数过低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专业认同度一般比较低。即使其中怀着一腔报效农业理想而选择的部分学生,也会在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将来就业现实的挤压下,难以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理想慢慢磨灭,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也逐渐消退。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专业学习和将来工作态度,使丧失自信,迷失方向,缺乏斗志。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高职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主性的绝大部分维度与职业价值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调节与支配,学生的职业价值成为其在校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的主要动因;另一方面,学生在校专业学习与将来工作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与获得期望的职业价值。因此,实施培育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涉农职业,理解现代农业独特的职业魅力,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其提高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最终使其能自觉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工作中去,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实现职业价值目标的努力中,更加严格地规范自我,从而无形中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达到自我完善。同时,培育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能较理性地、清醒地看待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四)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方面在某些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工作难求;另一方面,在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却面临着大学生难觅,人才匮乏的状况。造成这种“就业与招工两难”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过于片面,过于看重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职业的“外在因素”与“保健因素”。坚守“宁在北京没张床,也不愿在其他地方有间房”、“在大城市讨饭也比回农村强”等择业观的大学生相当普遍。不愿下基层,不愿去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从而人为地缩小就业范围。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使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从内心深处欣赏、喜欢自己的职业,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他们到能更好地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人生事业,到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去贡献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仅能更好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每位学生的社会价值。

三、结语

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虽然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多因素的影响,但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正确培育。当前,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使其正确地认知现代农业职业价值、转变观念、化解内心矛盾、激发理想,不仅是对学生的自我成长,还是对我国现化农业的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

个体价值观念一般都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形成发展过程。因此,学生涉农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与其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才能取得更明显的教育实效。因此,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在构建以“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基础上,通过唤醒学生尊严感,激发成就动机,设计以专业课程为主导的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强化专业认知教育、农业职业体验教育、农业职业身份与价值认同教育等手段,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来引导、培育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以保证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能“用得上”,也能“下得去”,更能“留得住”。

参考文献:

[1] 陈学忠.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化研究— — 以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J]. 职教论坛,2013(03):63-67.

[2] 余祖光,张俊茹.职业教育中价值观教育课程的新范式[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24-26.

[3] 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 范守忠.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8.

涉农专业篇8

关键词:涉农专业;发展困境;实训基地

20世纪末,毕业分配制度逐渐消失,涉农专业学生曾经因为毕业分配大多进入行政事业单位而被热捧的局面随之消失,尽管各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进行了多方面专业改造以适应就业制度的变化,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发展速度缓慢,其中生源匮乏、实训条件不足是限制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绝不能放弃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才可能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只有农业发展增长速度加快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科研推广人才,进而发展农业的有力保障。

二、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实训条件不完善是不争的事实

“民以食为天”,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弱质产业一直依赖政府支持,自2004年以来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并给予了许多惠农政策,进一步说明了政府对农业问题的重视。由于农业工作环境差、生产周期长、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行业人员待遇低、付出与收益比例失衡,导致与农相关的从业人员向其他行业转移,多数人思想观念上形成不愿在与农相关行业就业意识。现有生源也因校内实训条件不完善、教学实训跟不上职校生培养需求,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无法依靠高素质毕业生赢得社会对涉农专业的青睐。

三、应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困境的初步思考

涉农专业应把握好国家对“三农”的政策支持,转变观念,扩大生源外延,走向农村、农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走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结合之路,做“阳光工程”“绿证工程”的有力实施者。根据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气候影响、工作环境苦、农民培训多在农闲的夜间、雨天实施等实际,建议各开设涉农专业的职业院校给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农民培训的职工给以专门的激励政策,并制定涉农专业相应特殊管理办法,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学院、走向基地,为培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作出贡献。同时依托基地从事科研、示范、推广,研究生产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真正服务当地和当前“三农”工作,不断提高涉农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2.涉农专业应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调研,申请政府立项,建立实训基地

涉农专业应依据自身优势,结合 “一村一品”“一乡一产”“一县一业”发展状况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以专业农户或示范园区为基础,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立项支持,建立各类具有院校涉农专业自身优势特色的、各具代表性的地点和生产类型的专项实训基地,突出优势、发展特色、带动经济发展。

以农户和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政府投资建立的实训基地,日常管理由农户或园区生产者承担,生物生长发育和生产关键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既缓解了农户劳动力不足和一次性投资大的问题,又使学生有了实训基地、日常观察基地、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基地。

3.强化实训基地管理,拓宽实训基地功能,走“产学研加”相结合之路

上一篇:高等农业范文 下一篇:供水价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