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6 05:43:14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1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实施。我县面向农民的财政性补贴资金发放的总体工作安排是“统筹规划、由内而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即优先整合财政部门管理的涉农补贴资金,然后逐步将其他部门管理的涉农补贴资金集中由财政部门统一发放。为了做好涉农补贴发放工作,县、局领导高度重视,首先完善了乡镇财政信息化网络,先后投入近*万元资金,为每个乡镇财政所配置了完整的电脑设备、设施,配备专门的信息化工作人员,负责全县惠农补贴的登记、发放工作。我县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工作,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涉农补贴发放实行五项原则:一是整合资金、集中发放的原则。

凡是涉及农民的财政性补贴资金都必须逐步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委托金融机构打卡,实行信息化发放。二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则。坚持效益至上的指导思想,重点在指标管理、资金分配、制度建设等方面推陈出新,建立与“一卡通”发放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规范有效的使用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原则。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将资金数额、分配方法及补贴对象、金额等予以公开,实行阳光操作,增强面向农民的财政性补贴资金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在补贴范围、标准等方面严格审核把关,确保补贴资金发放的公平、合理。四是保证安全、方便快捷的原则。所有面向农民的财政性补贴资金均由金融部门直接打卡,不得转交他人代领,不得抵扣任何税费。与此同时,尽力减少发放环节,简化发放手续,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达农户手中。五是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原则。我县首先将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的面向农民的各种补贴资金统一集中由财政(乡财)部门管理发放,然后对其他部门管理的涉农补贴资金进行整合,由财政(乡财)部门集中统一发放。同时强化督促检查,县里成立督查组,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强化协调,扩大发放项目。作为主管惠农补贴发放的乡镇财政管理局,在保证财政内部各项涉农补贴正常发放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更多涉农补贴项目纳入“一卡通”的发放。按照省厅的补贴项目明细,乡财局认真审核,对于能通过“一卡通”发放的补贴项目,主动上门找到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进行沟通,耐心向他们讲解“一卡通”信息化发放的优势以及业务办理流程,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他们安装了财政补贴系统,让他们随时了解发放情况,打消他们的顾虑,从而争取了每年都有新的补贴项目纳入“一卡通”发放。

去年,我县发放的补贴项目*项,其中有:1、农业补贴类*项:良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对种粮农民综合直接补贴、油菜良种补贴。2、林业补贴类*项:森林生态效益林补贴、退耕还林生活补贴、退耕还林粮食补贴。3、畜牧业补贴*项:能繁母猪养殖补助资金。4、社会保障补贴*项:农村低保补贴、五保户分散供养补贴、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补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遗属困难生活补助、农村孤儿生活补助。5、计划生育补贴*项:农村放弃再生育奖励补贴、计生手术并发症治疗及特困家庭救助、农村纯二女户结扎优待金。6、移民补贴类*项:库区移民后期扶植基金、移民其他补贴、移民青苗补偿、水库伤残夫员生活补助。7、灾损补贴类*项:自然灾害救济补助、农业保险灾害赔偿款、农房保险受灾赔偿款。8、其他补贴类*项:精简退职人员补贴、村干部工资、起义投诚地方武装人员定期生活补助、离任村干部工资。

社会保障类补贴是所有补贴中项目最多,且享受补贴人员家庭住址分散,发放对象多数是老弱病残,数据采集最难,在争取这类补贴纳入“一卡通”发放时,民政局部门提出诸多问题,如:五保户、农村孤儿对象没有户口薄,没有身份证;农村义务兵名单不是家庭户主,发放时又必须将资金打入本人存折帐户;遗属对象户口在甲乡,而补贴资金预算又在乙乡,跟信息化资金发放口径不一致;老弱病残补贴对象到农信社领取补贴资金不方便等等。针对民政部门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乡财局经过认真仔细分析与探讨,以确保补贴准确及时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为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以解决。对于没有户口薄与身份证的五保、孤儿对象,由财政所工作人员到村组出具相关证明,到乡镇签署意见后再到公安户籍部门帮助其办理新户口薄,然后再到农信社开通“一卡通”存折,保证相关补贴顺利发放到位。对于年老体弱的补贴对象,一方面相关补贴发放时,由财政所通知到其家人帮助领取,或者通知村组干部帮助领取,财政所工作人员与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不定期下乡到户走访,核查补贴到位情况及处理各项补贴发放问题。

对于遗属补贴预算资金安排和发放乡镇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由国库股将资金拨付到乡财帐上,然后由乡镇财政所核实补贴对象户口所在乡镇,上报后由乡财局编制补贴调整表,按补贴对象实际户口地发放该补贴,解决了补贴对象原跨乡领取补贴的难题。对于农村义务兵优待金补贴,乡财局与民政部门核实了身份证后,到农信社为其新办“一卡通”存折,方便义务家属对补贴的领取,也便利民政部门对补贴的核对与发放资金的核查,取得他们对我们针对“一卡通”发放中可能出现的有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认可。通过我局三翻五次的衔接和协商,耐心细致讲解“一卡通”发放的优势、操作流程,特别是向他们反映原来渠道发放,由于每次发放时间不固定,造成补贴对象多次走怨枉路,而且发放时间较长,无法及时进行帐务处理,还容易发生乡村挪用补贴现象,造成农民群众对他们的误解,甚至发生上访等问题。我们还把他们的领导和财会人员带到县乡财局机房现场观看粮食补贴的发放程序,最终他们被我们的工作热情所打动,同意将所有民政部门发放的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信息化发放。

三、规范程序,确保发放到位。财政面向农民补贴资金管理和发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必须有软件的技术支撑,以提高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快捷发放。我县以乡镇数据资料信息为基础,结合现有的各项财政面向农民补贴资金的管理办法、资金拨付和发放程序,以网络为依托,构建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业务处理和资金管理系统。建立了县、乡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管理信息平台,确保财政面向农民补贴资金安全、及时发放到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各类财政面向农民补贴资金的全面落实。涉农补贴资金信息化发放主要是以系统管理软件为平台,各种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软件进行处理,这些工作技术要求高,开展岗前业务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每年对乡镇财政所、信用社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参训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财政涉农补贴统一发放管理系统”软件基础数据、发放管理、业务处理及数据维护等知识,为“一卡通”发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切实做好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我县实行以“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和“公开补贴资金项目、数额及计算方式”为核心内容的“三统一、一公开”的管理和支付模式来运行。

“统一渠道”就是各类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实行由财政(乡财)部门统一管理,并根据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时间要求统一下达各类涉农补贴指标,统一开设“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户”,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方式”就是各乡镇财政所负责对涉农补贴对象、项目、标准等进行审核,编制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分户清册,并下发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通知书,同时将涉农补贴相关资料上报审核后再由县财政乡财部门将所需资金拨至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专户,由基层金融部门分户打卡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统一使用一个存折,简称“一卡通”发放。“统一时间”就是指财政(乡财)部门根据有关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时间要求和资金调度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安全、快捷、便民的原则在统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发放。各项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项目、数额和计算方式都要实行张榜公布,并在补贴资金发放前由县公布到乡镇,乡镇公布到村组,村组公布到农户,乡镇财政所负责对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工作进行统计,及时编制发放汇总表。

四、规范管理,成效明显。一是促进了惠农政策的落实。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面向农民的各项财政性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实行“一卡通”发放最大的优点是确保资金安全快捷地发到农民手中,极大地方便了农户,保证了惠农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二是加强了财政补贴资金统一管理。面向农民的财政性补贴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改变了过去多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了财政“统”的功能。通过有效管理、严格把关,避免了分散管理、效能低下的弊端,有利于促进财政各类补贴资金的整合。三是增强了财政补贴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信息化发放,提高了各类补贴资金发放的透明度,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和在途时间,资金封闭运行,不用现金结算,从根本上杜绝了财政补贴资金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现象,使财政补贴资金更准确、快捷、安全地发放到农户手中。四是降低了发放成本。通过集中统一发放涉农各种补贴资金,一次性完成相关程序,一次性打卡发放,简化了操作程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幅度减少了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发放成本,同时也使广大乡村干部从经常性的资金发放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生产、谋发展。五是推动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变。农业税收取消后,基层财政所的征收职能逐步弱化,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财政涉农补贴的发放成为财政所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管理好财政涉农补贴,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和规范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和管理,创新基层财政管理模式,推动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变。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2

 

把住“方向性”,提升统筹整合

 

一是以平台抓聚合。打破传统涉农资金的部门界限,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设立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三大协调平台,分别由县水利局、县农办、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集中管理涉农资金。同时,探索建立“3+2+T”涉农资金项目管理库。“3”即“农田水利建设类”“新农村建设类”“农业产业化类”三大重点方向;“2”即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两个重点综合性示范园区;“T”即兼顾乡镇(街道)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乡镇(街道)竞争性申报,促使涉农资金集中、择优投向重点项目。统一聚合的平台不仅有效改变了涉农资金“资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涉农资金叠加规模效应。二是以规划引投入。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提前谋划每年县级农业规划,确定年度涉农资金使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按照“3+2+T”的整合方向,出台2016年度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工作方案,部署了农村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12个类别的69个项目,涉及县级涉农资金预算安排5.2亿元。同时,在不改变上级涉农资金用途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安排中央及省、市各类扶持资金统筹到“八线八区”重点环境整治区域,并率先在人口集中、基础良好、班子团结、潜力较大的行政村,以及主导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园区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三是以共享促互动。以横向打通部门信息渠道,纵向贯通乡镇(街道)基本情况为目标,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涉农资金、项目等信息数据,通过三大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化电子平台及时汇集、分析、挖掘,逐步实现涉农信息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转变,真正打通信息数据互通堡垒。

 

扣住“规范化”,提标制度体系

 

一是坚持流程规范。创新推行“三合两分”项目管理模式。“三合”,即联合项目指南、联合联评择优立项、联合开展项目验收,切实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结算效率。“两分”,即分口申报项目、分口实施项目,使每一个项目都在竞争中选出,每一个项目都在监管中施工。同时,配套出台了项目公开公示、项目库管理、评审、资金拨付管理、验收管理、绩效管理等6项细化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将以往单纯的“审批制”改为入库“备案制”,涉农项目由部门做主申报转向由施工单位自主申报、乡镇初审、部门复审、重点联合评审,进而较好地杜绝了涉农项目“找路子、扯袖子、批条子”等现象,真正做到以制度堵漏洞,以制度选项目,以制度管干部。二是坚持动态监管。结合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各平台及各单位内设机构调整、人员配置更新,及时完善改革推进主体、条件、步骤、时限等事项,进一步衔接贯通改革日常运行链条,明晰具体操作进度条,严格内部监督管理刻度条,推动管理责任追究由“软”变“硬”、由“虚”变“实”。三是坚持项目公开。在运营“3+2+T”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以涉农资金整合网络平台为支撑,试水“网络化公开申报+受理”全覆盖,形成“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打通、纵向横向联动”的公开申报模式。为保障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还邀请监察、审计、“两代表一委员”、同类业主代表等参与评审,分类推进委托部门评审、委托中介评审等做法,杜绝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寻租问题。同时,强化各平台对项目从申报到最后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涉农项目始终在“阳光下”运作。

 

抓住“效益度”,提档绩效管理

 

一是发挥项目竞优的“示范效应”。我们认识到之前的涉农项目存在成效不明显、亮点不突出等诸多痼疾,为此把典型案例的谋划作为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的“新样板”和“助推器”。在项目立项上坚决摒弃平衡主义、平均主义,坚持用数据证明、凭绩效说话,从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把好第一道关口,努力做优质项目、树示范样板、出特色典型。今年将着力打造“古韵新景、温泉风情”“十里生态沟”等6个典型案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在农村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通过对涉农项目的包装,充分放大财政资金投入导向效应,引导农民、企业、金融等多元社会资本的集中投入,让宁海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以今年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为例,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400余万元,将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家、示范型家庭农场20家,帮扶低收入农户300户。按照往年测算,可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7000万元,相当于1元财政投入撬动5元社会资本。三是充分发挥绩效测评的“倒逼效应”。为进一步扩大涉农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创新实施财政、审计、监察等多方联动的“全程监控+闭环监测”的绩效测评机制,将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群众较为关注的涉农资金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评价项目投入、管理、产出等情况,更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等。同时,积极探索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提前设定涉农资金绩效目标,待预算年度结束后,采取自评、抽评、重点评等方法,评估涉农整合资金的使用成效,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涉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近两年,通过对涉农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和审计监察,宁海县取消了一批多头管理、内容与项目不符项目的预算安排,及时收回了一批未按规使用的涉农资金,累计涉及资金6000多万元,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必行、必须之举。改革没有回头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今后,宁海县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资源要素,持续推进、精心推进,确保这项改革取得更大更实的成效。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3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程的重要意义

实施**工程,建立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是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是农民进行科学生产决策,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科技素质的现实需要。实施**工程,对于促进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和交换,给农村社会带来更多接触新知识和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扩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层面,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解决涉农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工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工程的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末,在郊区1000个农业比重较大的行政村初步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终端的覆盖;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信息宽带网络“村村通”;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开展“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

(二)**工程的主要内容:

1、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宽带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的信息传输能力,为实现传输方式多模式、信息来源多渠道、服务手段多样化,提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站建设的基本标准:1台触摸屏(农民一点通),3台电脑终端。各区县根据村实际情况确定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投影仪等其他设备。

3、整合建设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前台界面统一,后台信息联动”的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该平台体系由市、区县两级架构组成,内容主要涵盖农民生产和生活领域,可提供农科热线咨询、涉农信息查询、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查询,灾害信息、供求信息,村务公开、社会公共事业及公共文化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内容集成,并根据农民需求,进一步拓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订购等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功能。

市农委会同市相关部门负责市级平台主要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区县按照市、区两级平台框架标准要求,结合本区域实际,负责本区域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建设,以及本区域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维护。

4、建立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形成为农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市、区、镇、村四级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做好涉农信息共享的制度性安排,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区县和乡镇负责收集、传递和整合本地区的涉农信息,对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村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负责本村信息的管理和维护,收集和反馈当地涉农信息和农民需求,指导和帮助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各类涉农信息和政府服务。

三、推进**工程的原则

推进**工程要坚持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面上聚焦、求得实效的原则。

资源整合、强化服务。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涉农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实现实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加强面向农村广大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服务,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市级部门要统一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各区县要立足本地实际,编制“十一五”期间推进**工程的规划,合理确定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

面上聚焦、求得实效。根据“成线、成网、成片”的要求,优先支持以镇为单位,统一建设行政村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先行区中各行政村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不搞花架子,以服务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让农民利用信息搞好生产经营,增加收入,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工程建设资金

**工程面向“三农”,主要提供“涉农公共信息”服务,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对**工程建设资金划分如下:

市级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资金投入以市财政为主;按基本标准配置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中终端设备(相关软硬件,不包括房屋等设施)建设和维护,由区县政府投入为主,市根据区县财力不同的状况给予补助。

**工程不得让乡村举债搞建设。各区县要加强投入,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五、加强领导、规范程序,推进**工程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市信息委、市财政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共同建立**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工程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各自涉农信息资源的组织提供,推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市农委做好“金农工程”落实,主要负责**工程具体方案的制定和组织推进,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涉农信息资源的等工作;市信息委做好信息产业部试点的组织推进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方案论证、规范标准制定、信息化培训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协调监督**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市文广局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实。各区县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本区县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镇、村**工程的建设工作。

2、规范实施程序。各区县根据实际,并结合自身需求,制定**工程实施方案,上报市**工程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经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开始实施;工程结束后进行评估验收。

3、加强监督管理。各区县对工程资金应实行专户管理,区县联席会议做好**工程实施方案的审核和推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区县实施的指导工作。

六、有关要求

1、各区县在推进**工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要因地制宜制定推进计划,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2、各区县要根据自身推进方案落实年度配套资金和运行维护资金。

3、各区县要组织力量编制本区县**工程推进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

4、有关**工程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等,由联席会议审核制定下发。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4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确保涉农资金真正用之于农?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这些特点为监督带来一定难度。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具体来说,涉农资金审计应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项目决策科学性。涉农资金投入是否到位、管理是否有序、能否达到预期的效应,关键是决策。而决策的关键又在各级、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将国家资金审计与涉农行政部门、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合起来。将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涉农项目的决策依据、程序及其效益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发现和揭示涉农资金运行中的领导决策问题,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开发资金科学、有序的管理和使用。

二是结合财政财务审计,重点关注资金管理规范性。涉农资金有的是实行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和报账的管理模式,有的是由项目实施单位管理和使用资金,建账核算。由于项目资金面广量大,一些资金很难管理到位,少数地方存在挤占、挪用、配套不足等问题,造成项目实施不到位。如果不把这些问题弄清并加以揭示,将对整个农业开发留下隐患。因此应将涉农资金收支管理作为财政同级审和上审下及农口有关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重点内容,揭示存在问题。

三是结合工程项目审计,重点关注资金投入效益性。涉农资金使用,很大一部分是工程项目,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业开发中看得见、摸得着、最为关注的一项内容。审计机关在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中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一定意义上讲也在于农业工程项目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应加大对涉农工程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擅自降低建设标准、调整项目建设点、以旧报新帐实不符、开发工程量造价不真实、高估冒算工程建设资金等问题。同时对项目效益情况进行调查,看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问题。

四是结合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资金运行安全性。农业开发资金总体上数额较大,但多数单个项目的资金量较小,而且比较分散,既容易被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忽视,也容易给少数人钻空子。在对重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的基础上,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安全运行,应该有选择地安排涉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有无资金虚假配套、挤占挪用、虚列支出、增加农民负担等情况。采取审计调查的方法,既有利于及时掌握面上的总体情况,发现普遍性的问题,也有利于集中审计力量,突出审计重点,节约审计成本。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5

关键词:农村 土地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0-01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2009年、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关于土地整治的问题,表明了其占有的重要性位置。在以吉林、江西、河北为代表省份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改革的带领下,全国各地开展农村都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然而,关于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以此确保措施逐步稳定发展。

1 农村土地整治改革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地关系以及用地格局都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基础建设设施的增加使得城市的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双保”―保证经济的发展以及保证耕地红线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农村中出现的土地闲置、低效、无序的利用问题也表现的极为突出。基于这种时代特征,现有设置的农村土地管理方法与之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为农村土地整治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虽然党中央不断提出要加大农村土地整治的力度,但在根本的制度建设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出现的结构不够完善、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都会无形中制约着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进行。

1.1 分散的组织管理形式制约统一合力作用的发挥

随着农村土地整治由局部向全域的转变,随之产生的推进力量和资金上的困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单个部门的管理已不能完善很多工作,由政府领导农村土地整治才能保证整治工作的更好进行。

1.2 分散的资金投入,制约效益的提高

涉农涉地资金不同的设立依据、渠道以及来源,使得资金的交叉使用会引起重复性建设问题。由于缺少统一的资金平台,对于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使得资金投入分散很难发挥其综合效应。

1.3 不同的管理标准,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

包含农田水利、农房建设、土地平整以及田间道路等多项工程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每种工程均具有不同的规范标准,例如: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标准就涉及了三项国家标准和七项技术规范而田间道路工程也涉及了两项国家标准和三项技术规范。不同的工程管理标准,导致工程建设、验收以及后期的管理缺乏统一性。

1.4 不同的建设主体和产权主体,对于项目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体质项目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投资,待到项目竣工后再移交管护责任人管理。土地整治中心只是建设者。因此,农民作为项目的被动参与者并不能决定最终的决策,使得最终的成果并没有真正保证农民的确实需求,农民积极性的降低对于后期的管理也产生了影响。

1.5 管理方式与管理需求的不相适应,行业管理需要更加规范

随着不断增强的农村土地整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整治作为专门管理机构,它的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发展较不统一。例如在房屋土建和造价水利等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除此之外,约87%的人员文化水平仅为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区县土地整治中心人员比较薄弱。

2 农村土地整治对策建设

2.1 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只有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也是符合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城市建设用地设施需求的增加以及农村建设用的的减少和闲置,提出的农村土地整治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资本、土地资源的有效流动优化了城乡用地的格局和结构,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同时也通过改善城乡用地的级差收益,实现城市反哺农村,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了农民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极分化现象。达到城乡联手发展、共同进步的有效机制。

2.2 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土地整治在法律上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切实保证农村土地整治,在国家颁布的法律带领下,对土地整治的任务、方法及组织机构和所有参加者的权力、义务、成果检验等方面的问题都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以法律为基础约束指导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科学有效的保障土地管理制度的有序运行。

2.3 以政府为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结构

把农村土地整治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部分,切实提升其在政府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对于农村土地整治机构的职能加以完善,将各部门的职责统一规划到农村土地整治的范畴,在各部门的合力作用下发挥管理机制的最大作用。

2.4 对于涉农涉地资金的统一管理,保障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

按照“专款专用、用途不变”的原则,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主体作用,安排涉农涉地资金用于林、路、水、田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探索新的模式,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整治工作,一切利益为了农民,发挥收益返还机制,切实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保障其利益性。

2.5 改变管理方式

倡导规划管理,实现在政府的管理下完成项目的项、审批、设计、监理、实施、竣工验收和后期管理,构建一条统一的管理模式。

2.6 号召农民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多个利益主体中,农民是关键,农民是农村土地体质改革的主体,为此要不断加强农民农村土地体质改革的知识、能力以及责任感等基本素质,号召农民积极参与,提高农民参与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充分表达所需,奠定农民在土地体质改革的主体地位,发挥最大效应。

3 结语

农村土地体质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农村的土地整理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结构、对于涉农涉地资金的统一管理,保障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改变管理方式、号召农民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等,保障农村土地体质改革有条不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雅莉.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101-102.

[2] 孙艳芳.探究农村土地整治[J].中国农资,2013,43(40):112-113.

[3] 张永红.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土地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2011,67(5):45-46.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6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

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

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四)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应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7

一、基本情况

(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基本落实到位。20**年度全市计划安排转移支付资金33153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700万元,市财政安排17453万元,区县财政配套15000万元。市级转移支付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通过转移支付,使各乡镇村,特别是村级组织有了固定的经费收入,基本保障了乡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全市落实粮食直补面积487.5万亩,涉及66.24万个农户,发放补贴资金35100万元。落实良种补贴12万户,150.64万亩,补贴资金1594万元。落实大中型农机具政府补贴7556台套,发放补贴资金3150万元。从入户访查情况看,调查户对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比较满意。

(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四项制度”全面落实。一是认真实行了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全市有138个乡镇,3603个村实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共设置公示牌4240块,其中:乡镇147块;村3560块。以最透明、最直接的方式把国家的涉农价格、有关收费依据和标准明明白白地向农民公示,把法律武器交给农民,自觉接受农民的监督,让农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实行了报刊订阅限额制度。《关于农村实行村级订阅报刊费用限额控制制度的意见》(津政办发[2003]10号)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全市有3289个村实行了村级报刊订阅费用限额制度,报刊订阅费用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刊摊派现象也得到一定控制。三是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两免一补”政策。全年补助经费总额为17968万元,其中中央拨款6686万元,市级拨款4712万元,区县配套6570万元,享受“两免”的农村中小学生614213人,免学杂费6454.**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7815万元,享受家庭经济困难补助的初中生1**8人,补助115.1万元;小学生1579人,补助金额180.55万元。四是严格贯彻执行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各区县、乡镇认真落实《**市实施<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细则》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责任。

(三)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逐步建立。20**年开展“一事一议”的村194个,其中议成的有61个村,筹集资金485.01万元。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修建、维护村级道路等公益事业,一定程度地缓解了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农村乱收费和搭车收费得到遏制。20**年,市农委、物价、财政、纠风等部门对涉农价格和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从20**年1月1日起,取消暂住证、拖拉机年检费、拖拉机行驶证转籍过户、拖拉机驾驶证转籍费等4个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254万元。目前,我市只保留涉农价格和收费项目共计14项,其中:涉农价格4项;涉农收费项目10项,(中央收费项目9项,地方收费项目1项),20**年涉农价格和收费金额共计2.96亿元。经过多年的清理整顿和专项治理,我市农村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虽然我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村集体负担呈加重趋势。通过检查发现,近年来,部分村应由农民自身负担的生产、生活费用和近年出台的一些惠农政策中应由农民个人承担的部分,转由村集体出资代缴,例如应由农民个人负担的部分合作医疗费用成为村集体的一项常规开支,有的县有30%的村级组织在为村民垫付合作医疗费用,增加了村集体负担。二是农村报刊订阅摊派现象仍有发生。虽然实行了“报刊订阅限额制”,制定了标准,明确了要求,但仍有个别村超标准订阅报刊。三是个别区县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不及时,还有个别区县没有按政策规定做到及时、足额配套。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涉农收费及专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现行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公示内容的审核、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重点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排灌用水用电等涉农价格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强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落实到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监督,确保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20**〕4号)要求,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建设村内道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探索建立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筹补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三)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督检查力度。继续坚持定期开展农民负担大检查活动;丰富检查内容,完善检查形式,强化明察,加强暗访,深入了解乡、村和农民的实际负担情况,提高检查质量;建立健全检查情况通报制度,督促整改,推动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信贷支持 )

一、龙南县新农村建设概况

龙南县,位于江西最南部,与广东省的和平和连平县接壤,下辖8镇5乡2场,94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县境总面积1640.55平方公里,总人口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3.33%。有蒙、回、藏、维吾尔、朝鲜等20个民族。龙南县交通便捷,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纵贯南北,京九铁路横跨东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山川秀丽、风光如画,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主要有稀土、钨、煤、石灰石、铁矿石等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重稀土的含量和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该县依托丰富的地下地表资源,扬优成势,发展生产,“恒泰花生”、“龙南腐竹”、“龙南大蒜”、“龙南板栗”、“龙南盆景”等众多名优特产品早已久负盛名,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龙南县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五好一新”为主要内容,以“珠三角”市场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古村新韵”型和“橙园新村”型新农村特色,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全县农业经济驶上“快车道”。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3亿元,增长16.8%,农业总产值达到10.61亿元,增长11.47%;农民人均收入3777万元,增长11.42%。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以脐橙为主的果业面积达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蚕桑面积2万亩,花卉苗木面积5300亩,生猪饲养量达到38.74万头。2007年荣获首届“江西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区)”,全省“创新创业,共建和谐”先进县,2007年度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客家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做法在今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二、农村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在农村信贷供给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因素,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明显不足。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小。据调查发现,该县没有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乡镇金融机构很少。桃江乡、安基山营林林场和黄沙管委会没有一家金融营业机构,九连山营林林场仅有一家邮储机构,致使这些地方的农民存取款业务要到临近的乡镇金融网点办理,很不方便,农户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只能向亲友借钱或借高利贷,上述四个地方成了被金融遗忘的角落。

2.县域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但农户小额贷款增幅较小。从银行有关报表来看,2007年底,龙南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2614万元,其中涉农贷款46779万元,占45.59%。2007年在贷款净增2.13亿元的情况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2006年仅增加421万元,占1.98%。调查表明,各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偏向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按揭等,“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很难得到金融业的有效支持。

3.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嫌农爱城,资金“农转非”趋势不减。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员轻农贱农思想严重,不愿发放涉农贷款,生怕贷款放后收不回追究责任,所以把在农村吸收的大量资金投放到县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居民房屋装修和稀土、钨、铁、煤等资源开发的项目上,以及投放到其他短期收益高见效快的非农企业。据笔者在该县部分乡镇调查发现,真正能得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仅仅是农村少数较富裕的农民和在圩镇开店的个体工商户,绝大多数农户是难以获得贷款支持的。贫困农民贷款难问题不解决,农村小康社会就无法实现。

4.贷款形式与产业周期不匹配。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仍沿袭春放秋收的传统做法,贷款以短期为主,且很少跨年度使用,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多元化的周期规律不相适应。

5.产业风险明显,制约金融支农。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尽管农业科技发展较快,但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经常会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价格等多种因素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甚至出现“有年成无收成”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涉农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

6.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突出。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担心承担连带责任,普遍不愿与别人联保,农户联保贷款难以执行。同时,按目前法律规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提供符合法律规定的贷款抵押物,给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带来障碍。

7.电子化水平低,结算渠道不畅。目前,该县乡镇(不含县城)没有1台atm机和pos机,银联卡还不能在农村使用,资金结算不能实现“一汇通”。乡镇农信社还不能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

8.相关法律、政策滞后和中介服务缺失。相关法律和政策过分强调贷款要以不动产抵押担保,并缺少科学有效的信贷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失信披露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同时,广大农村普遍缺少信用保险、信用担保机构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也削弱了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

9.外部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一是法制环境缺失,金融维权困难。调查发现,“九五”以来,该县金融诉讼案件454起,胜诉100%,胜诉标的1722万元,收回820万元,案件执结率仅47.6%。二是征信建设滞后,信息严重不对称。涉农客户信用信息缺乏,使贷款调查、效益分析、风险监测难以落实。加之“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户流动频繁,贷款主体难以落实,贷后管理难。三是道德风险高,资金再投入受影响。部分农村地区企业和个人骗贷、逃废债等不诚信行为,影响了金融机构再投入的积极性。

三、对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做好“三农”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金融部门务必树立全局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面向“三农”、支持“三农”发展的责任。在目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并着力在服务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多想办法、多出产品、多投资金、多作贡献。

1.农业银行要真抓实干,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来说,必须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高度来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性,从推进实施蓝海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服务“三农”的必要性,以全局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勤奋的劳动,扎扎实实做好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坚决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农行的面向“三农”、服务县域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各级行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三农”发展战略,建立面向“三农”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开发适合“三农”细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面推进管理、技术、产品创新,积极发展银行卡、保险、基金、电子银行、理财等业务,加大atm机和pos机在农村的布放力度。要调整信贷结构,将农户小额贷款放在突出位置,满足农户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确保农业和农户贷款有明显增加。同时,优化调整农村网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充分发挥农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并将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配置向县(市)支行倾斜。此外,农行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网点网络优势和投资经验,积极支持各地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经济,择优支持农村公用事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与“三农”同呼吸、共命运。

2.农村信用社要担起重任,着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要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对“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拓展支农的新领域。在目前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政策环境下,要突出信贷投放重点,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优先保证“三农”的信贷需求。农村信用社每年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例应占当年贷款投放的70%以上,以扩大支农覆盖面,切实解决贫困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区别不同情况,适当放宽信用贷款额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最高应放宽到5万元,超过5万元的可实行农户联保和担保抵押。要创新支农产品,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要改进结算服务,提高资金汇划速度。要健全支农考核机制,防止信贷人员“重商轻农”和“重城轻农”的放贷心理,力保农村资金不进城区、不出乡镇、不闲置使用,发挥效益。此外,贷款利率应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服务于“三农”,让农民得实惠,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3.完善县(市)邮储银行服务功能,力促邮储资金快速回流农村。邮储机构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户,建立面向农村的邮政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网络和面向农村的邮政产品体系。继续加大邮储资金通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投放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网络优势、资金优势和网点优势,加大农户小额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使邮政金融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4.多策并举融通资金,全力支持“三农”发展。一是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主动出击,牵线搭桥,争取更多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非金融性的机构和信贷资金到龙南落户,共同参与和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涉农金融机构应与妇联携手,启动面向城乡妇女发放的低利率、期限短、小额度、多人联保的小额贷款业务,支持农村妇女和下岗女工种养、开展多种经营、自办微小型企业、从事个体工商等,积极为妇女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引导民营资本或外资组建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便民金融机构。四是根据“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建议要求县域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的所有企业,必须与一个乡镇挂点,并根据自身财力,量力支农。五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乡村组建农村社区发展基金会。由本地村民参与,共同出资,接受捐助,会员共同讨论制定基金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积累分配、监督制度、利率、周期和额度等,无需抵押,基金账目公开,不以盈利为目的,利息用于社区的公益事业,使贫困农户贷款不出村,真正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此外,要通过合理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人民银行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控制非农贷款,力保“三农”信贷需求,切实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同时,要围绕当地“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增加支农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速,促进农民长期增收、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快速增收。各级银监部门要强化对涉农金融机构执行支农贷款比例规定的监督检查,凡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对单位给予经济处罚,对高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力促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

6.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增强“三农”御险能力。根据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户种养业投资周期长、季节性强、自然灾害不可预期等风险因素和农村保险市场需求,尽快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保障高风险农业、长效性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御险能力。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在种养业、养老、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险需求。

7.强化政策激励引导,确保支农运营持续。一是建议国家明文规定,在近10年,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链条相关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涉农贷款,一律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运营成本。二是县(市)、乡(镇)政府应定期提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风险准备金,启动支农信贷资金风险管理和利益补偿机制,对涉农金融机构扶持“三农”业务中遭受的损失,比照政策性金融机构补偿标准及时给予一定的补偿,最大限度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三是国家应明文规定,在近10年,农村金融机构每年发放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最低比例,以有效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四是国家应修订和完善有关担保法律法规体系,把林业产权、土地经营权、农产品收获权、鱼虾捕捞权、牛羊猪宰割权、竹木砍伐权、果园经营权、小水电和自来水的收费权等纳入贷款的担保抵押物范围,努力破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五是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政策要求,在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农贴息和呆账损失弥补。

8.着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力促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为着力打造和谐新农村,县乡两级政府必须高度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和措施,强力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户信用观念,严惩失信行为,着力降低农村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力促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晖.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新贡献[j].中国金融,2008,(4).

上一篇: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