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2:59:55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任务引领法;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德育历来为各学校所重视,特别是情况日益复杂的新疆中职学校。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生源压力的增大,学校多采用先招后管的方式保证生源量。在保证生源量的同时,出现生源质上的不足,这给原本成效不高的德育课程进一步增加难度。德育课程实效不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和专业课成绩,还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思想品质问题、逃学、早恋、打架、叛逆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关心教育人士的重要课题。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一)新疆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一直令学校、老师最为头疼。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保障线,又不容半点马虎。毋庸讳言,德育实施是低效的。根据学者的调查,部分问题学生存在以下情况:(一)学生思想品德: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荣誉感缺乏、组织纪律差、不讲诚信、是非判断不清、不思进取、贪图及时享乐等;(二)学生行为习惯:经常迟到旷课、无视校纪、不讲卫生、时间观念差、吸烟、、打架、破坏公物等;(三)学生心理问题:自卑心理、妒嫉心理、攀比心理、反叛心理、代沟、情感困惑、迷恋网络、自残、虚荣心强,自信心不足等等。[3]凡此种种,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低效成因分析

1、方法和途径单一

新疆中职学校普遍重视德育课程,但实施效果并非人愿。反思德育课程低效原因,其中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职学校德育教法主要以讲授――接受的方式为主,重视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理论思辨,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教师的评价,忽视学生自评、社会评价;重视德育知识考查,忽视德育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德育实施途径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轻视生活和社会教育实践;以集中灌输为主,缺乏启发引导;以集会教育、报告、讲座为主,缺乏针对个人的德育活动。

2、内容陈旧

德育内容是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实施的核心,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载体。新疆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鲜活的德育课程内容,甚至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对德育实施的低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育内容的陈旧和德育教师的课程观不无关系。部分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秉持教材即教学内容的理念,没有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教学化问题,没有正确认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根本区别。所以导致德育内容陈旧,脱离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3、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也包括学生学的一面。然而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中职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教学如果不能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德育低效也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教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那么德育低效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4、评价片面

目前我国课程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受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趋势的影响,也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并且还以知识终结评价为主。德育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虽然以德育知识为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知识内容同样重要。当我们以知识终结性评价为主时,其实是在关闭我们提升自身素养、价值观、道德观的有效之门。所以德育评价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整体、全面的评价,需要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三位一体的评价。

5、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在学生体验到德育课程枯燥、乏味的时候,教师同样也感受到教学的疲惫。受学制的制约,德育在新疆中职学校是作为公共课设置的,没有专业课的身世显赫,所以并不为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及格。再加上教材所选内容的陈旧及其他原因,所以部分教师对德育缺乏一定的热情。当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教学的灵性和创生性的时候,教师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形成职业倦怠,甚至出现厌教、弃教的行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喜悦和成功,体会不到德育的魅力,那么德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实也更容易被我们所理解。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任务引领教学法打破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生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任务引领下开展教学活动。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得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任务引领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完成任务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望,形成任务、知识增长、技能训练、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之路。”[7]

(一)转变德育课程理念,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及德育内容的更新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在任务的引领下,融合了讲授、讨论、演示、练习等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是封闭方法的话,那么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的方法。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封闭式的方法适用于课程的目标模式,而任务引领教学法适用于课程的过程和实践模式。

教师因受师范教育的影响,观念中惟以课程即教学科目为圭臬,忽视或根本杜绝其他的课程理念。这种观点为教师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作了学理的支撑。这恐怕也是师生对德育没有兴趣的根源所在。所以如果想扭转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首要的就是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既重视解决结果,也重视解决过程,其在新疆中职学校的实施,能有效转变教师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树立教师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等新课程理念;其次,更新德育内容。任务引领教学法以任务的解决为核心,所以任务的选取尤为重要。在新疆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德育教材中,基本以德育知识的传授为主,没有德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对德育知识再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德育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即对部分知识删除,对部分知识保留和更新。教师在德育知识再加工的过程中,及时更新部分知识,使部分知识具有时代性,以适合青春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师在使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过程中,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

(二)以任务解决为目标,有效解决方法、途径和评价的单一

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师所分配小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训练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完成。教师依据德育教学目标分配给小组适量的任务。小组成员在了解自己的任务基础上,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学习德育教材、查找相关德育资料、利用信息资源等途径有效解决小组分配的德育任务。由此可见,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打破原有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融合了讲授、演示、练习等方法,所以其更具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德育课程中实施的教学途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知识讲授,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学生多渠道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多以亲自感受、实践的方式学得德育知识。

德育课程评价自身并不适合单一的知识终结性评价。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上:在任务分配前,教师将使用诊断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在展示成果、交流提高阶段,教师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师案例分析阶段,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优劣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同时兼顾到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所以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评价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能有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以活动为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的任务分配,不同于职业中的任务,它应该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和灵动性的内容,因此成为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具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活动的优势,我们从普通教育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大力提倡活动课程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德育课程中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任务。教师在熟悉德育教材基础上,融入其对德育课程的理解,选取和任务有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例作内容。教师多选取师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德育任务。这样无疑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利于教师养成正确的、健康的从业观。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是最不为学生所喜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传道式的宣讲。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实施主要采用任务解决的方式,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得德育知识、训练问题解决思维、培养良好的德育素养。特别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合作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习、对任务解决的兴趣。

总之,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新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实施能有效更新德育内容,解决方法和途径单一问题,有效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们实施的过程中,切忌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否则任务引领将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杨道德.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赵磊.“任务引领法”在《汽车结构与拆装》中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学时代》,2010年第23期.

[5]冯晓晖.“任务引领型”的《现场导游》课堂教学设计[J].《2009年度职教教改论坛文集》,2009.

[6]庄昌跃.任务引领教学在彩电维修项目式课程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9期.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说明文;教学模式;工作任务

一、中职说明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各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大体上是记叙文、议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和文言文占60%,说明、应用类的文体占40%。说明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 在中职语文课陷入“边缘化困境”的今天,说明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普遍反映说明文太枯燥、太乏味,教师授课时,很多也还按照原来三段式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只会更加厌学说明文,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及口头说明能力得不到提高,必将对学生的求职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其实,说明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说明文随处可见,只要出现一个新产品、新概念、新想法,厂家、商家就会隆重进行推介,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轮番轰炸,广而告之,为的是吸引大众的眼球,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呼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明文教学, 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精神,在说明文教学中以“任务引领”教学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备的说明文知识和写作技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说明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任务引领”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也是契合的。其构建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任务引领”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完成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以知识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任务引领”教学法正是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的方向和宗旨。以下笔者将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

(一)按照各专业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教育,因此,掌握扎实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面向未来的选择,也是职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职校中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要先行。目前我校语文课采用了新教材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该教材明确了说明文各部分内容,便于训练学生。虽然教材中的说明文部分自成一体,但如果我们按照教材静态地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只会使说明文教学走入歧途。特别要强调的是,该教材(包括目前很多中职语文教材)并非针对某一专业而编写,不同的专业可能使用同一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有重建教材的观念,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按照工作任务灵活地使用和补充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校开设的不同专业,补充了各专业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说明文写作知识。

例如广告设计专业。此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软件工具实现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设计项目。他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往往需要根据设计需求写作创意说明或设计说明等文案。所创作的文案也是提交设计正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条理清晰的文案可以帮助委托方更好地了解设计意图 ,“一个好的创意+一个精彩的创意说明”才能算是一个好的作品。因此,笔者在设计类专业开设设计说明和创意说明等教学内容,并补充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说明文作为范文,例如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设计说明》《世博会吉祥物设计说明》《环保火柴创意说明》等。教学中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设计撰写创意说明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说明文知识的掌握与其专业学习的紧密联系性。

又如模具类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一般从事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对工艺流程、工件制作、技术改造等进行说明。因此,对于模具类专业,教师可多设置一些机械设备使用说明、工件制作过程、技术分析等说明文,例如《安装冲压模具的方法》《数控车车刀选择注意事项》《模具冷焊机详细说明书》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模具类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语文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筛选教材,挑选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关联的实用性说明文作为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说明文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说明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

(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说明文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把“任务引领教学法”有效地运用于说明文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任务,进行说明文教学。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是为了不教”。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和当代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在处理说明文教材内容时,往往把它作为一个引子,一个借鉴的例子。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 教学改革 项目课程

[分类号]G252.7

1 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以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为起点,文献检索课(文中简称“文检课”)已走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文检课见证了这一演变并以自身的不断变革来应对变化,其发展历程也正是自我革新的历程。

文检课最初的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及网络检索工具代替手工检索工具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课程环境的改变与教学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关注的焦点,新的教学法层出不穷。据相关的研究统计显示,对教学法的关注已经成为当前文检课改革领域的主要特点。这是文检课转向内涵发展,并作为高等教育课程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方法主要依照“讲授一练习一考核”的程式进行,在这种程式中,学习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学的中心是传授文献检索知识和方法,通过练习使其转变为学生的检索技能,通过考核使学生获得成绩评价。其弊端在于:重视教师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培养;重视检索能力培训而忽视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检索方法传授而忽视信息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最终只是知道了一些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而在综合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并无明显提高。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各种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根据对近年来文检课教学研究相关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比较活跃的教学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问题探究型,包括探究式学习、引路者训练、案例教学、PBL教学、情境教学、5E教学等,强调以特定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教学过程以提出问题构建策略一解决问题一反馈认知为发展主线。

・师生互动型,包括小组学习、角色互换等,强调在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重视利用团队的协作学习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兴趣型,包括愉快教学、科研早期训练模式等,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如考研、毕业论文、就业等,教学材料力争新颖、贴近现实与热点,着力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辅助型,包括自主式学习、网络课程、webQuest教学等,通过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步进式的自助课程,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上述各类中,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影响最大,成果最多,并与其他类型发生了大量交叉融合,可谓具有代表性的教法改革。此类方法的共同点是,主张以问题引领教学,这个问题可以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的,例如针对工具书的教学,课程问题可能是:如何查找相关的事实与数据?可以是一个虚拟课题及其检索要求,例如:对比广告的法律问题在国内外的现状如何?问题还可以是真实的,如引入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制订检索策略、选择检索工具、实施检索、分析与评价检索结果,最后完成某种形式的检索报告。

问题探究法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功,根据研究者的表述,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效率等均有明显提高。同时也提出了面临的困难:①问题选择难度大;②未能彻底解决理论知识与实例融合的问题;③在课程不同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形成断裂带。虽然有成功的个案,但在全国范围内,传统教学模式仍然牢固地居于主流地位,问题探究教学法只限于分散实践,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体能力与主观意愿。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2 问题教学法的局限性分析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问题教学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问题教学法只是对传统的有限改良,而非脱胎换骨式的创新,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传统教学模式属于三段式教学,即基础理论一理论应用一实训练习,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涉及检索部分时,教师先为学生讲解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然后布置习题,答案确定,步骤固定。学生依法操作,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理论部分的学习则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当学习结束时,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某些检索工具的操作方法,而当面对具体问题时,却缺乏从分析问题开始,完成整个任务的能力。

针对上述困境,问题教学法的解决模式有:①在学习原有课程后设计若干实践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实践能力;②首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习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③在讲与记忆;④大量压缩理论知识,以实践操作环节作为教学主体内容。

第一种模式并无太多新意,仍然属于三段式教学,只是对原来的实训进行了改造,加大课时扩大问题的覆盖面。第二种模式调整了实训与讲授的次序,但问题本身仍然只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第三种模式真正的引领作用,它既没有实现对知识体系的重构,也没有成为教学的核心,而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为引入教较普遍的权威教材还是各种自编教材,从结构上看都这一通用模式。这种模式是依据文献检索的学科体系结构来完成知识的组织,而不是依据完成检索任务时所属的实践体系结构。这样的教材结构针对的是三段教学安排在教材中各取所需,以自编讲义为纲,教材成了参考书。没有统一规范、符合新教学模式要求的教材,导致新教学法的实施程度随教师个体理解的差异性而深浅不一。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法

根据以上分析,问题探究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模式,必须借助有效方法,深入改革,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方兴未艾的项目课程法不失为合适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操作技能,同时要具备充足的工作背景知识及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即综合职业能力,而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项目课程法在项目引领下,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概括地说,项目课程法就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文检课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能、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这与项目课程着重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项目课程法对于深化文检课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项目课程法的理论内涵主要表现为三论,即联系

论、结构论和结果论,分别涉及课程的目标、组织与实施三个层面:

・联系论。项目课程法认为,对知识的学习应该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完成,必须彻底改变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学科教育模式。不仅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内容,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结构论。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它是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变量。因此项目课程法不仅关注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而且关注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要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

・结果论。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是制作的一个物品、排除的一个故障或是提供的一项服务。

项目课程法的一般实施过程是:进行工作分析,分解出一个个具体任务,通过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获得课程内容。设计合适的项目承载相关知识内容,并根据工作体系的内在联系排列项目次序。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最后以任务的完成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

从对问题(或项目)的重视看,项目课程法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似乎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内涵上的差异:前者的任务是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承载的知识是按工作的相关性选取与归并的;而后者预设的问题是建立在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所承载的知识是按知识的相关性选取与归并的。前者的学习过程与任务完成过程是统一的;后者的学习过程与问题解决过程是线性发展的。前者考核目标是任务的完成;后者考核目标是知识的掌握。正是这些差异导致问题探究式教学无法最终完成文检课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运用信息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于项目课程法的教学设计

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难题,要根据项目课程法对文检课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

4.1 创设任务情境,形成单元化的教学内容

任务设计(或称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本环节中,需将文检课涉及的知识点打散重新组合,要考虑项目能否覆盖整个实践领域,能否负载本领域需要的必备知识,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其逻辑结构是否体现了实践过程的特征等等。项目课程要求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但通常的问题是,第一个项目就承载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造成项目课程内容头重脚轻,教学安排困难。解决方法是:打破思维定势,不必强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掌握。实际上,没有掌握所有知识时,学生也是可以完成简单项目的,只是由于不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而难以理解其完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第一个任务的设计可以从信息管理意识开始。如:在名为“构建个人信息空间”的任务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网络信息工具的认识,建立个人信息空间。涉及的知识点有“信息管理”、“网络信息工具”,包括博客、标签、RSS、WlKI、SNS、COOCLE信息管理工具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多种信息工具的特点与用法,并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工具。同时,通过过程体验,初步形成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信息交流意识。

任务设计的关键在于,不能将传统的建立在某类检索工具操作练习基础上的任务进行简单移植,如:检索某一主题的电子期刊论文。设计成功的任务应是有实践基础的真实任务,也是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真实情境。模拟现实的任务要求往往是模糊的,需要经过判断分析才能理出清晰的检索思路,在检索过程中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检索工具,所获取的结果需要整理后才能使用。例如“收集本市某行业近5年的各项统计数据,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并查找一篇行业分析报告,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任务包含的知识点有:分析检索需求、事实与数据型参考工具的选择与使用、数据分析等。这样一个接近现实情境的任务完成,才能达到“用中学”的效果,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2 任务单元的序化结构

依据项目课程法,任务单元之间的序化逻辑关系包括:递进式,即任务是按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网络式,即任务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交叉联系;套筒式,即每一任务都是后一任务的组成部分;分解式,即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若干简单任务,并按完成步骤排列;并列式,即任务间既不存在复杂程度差别,也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结合文检课的内容特点,其任务序化结构应是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如从网络信息的概括式了解到多种类型信息检索工具及检索策略的认识,逐步加重任务的知识点负载量。在任务设计过程中,第一个任务相对简单而明确,注重引领学生进入信息管理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信息空间的愿望。教师在这个阶段将担当比较多的指导工作,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项目课程的进程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可以称之为封闭型任务。后续任务中,教师逐步减少直接的指导行为,完成任务的可行路径也不再是唯一的,对学生计划能力与自查能力的要求都逐渐提高,本阶段可以称之为开放型任务。在课程后期,从行动组织到项目汇报,学生完全成为任务完成的主体,亦无标准答案可以遵循,注重强化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主要负责监督任务的按时完成,本阶段可称为开放创新型任务。这样的任务序化结构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所依据的逻辑排序。

4.3 任务引领,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过程

项目课程强调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要指向让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这一点体现了项目课程的实践观,即把实践理解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实践只有指向获得具体产品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而传统的实践观往往把过程与结果割裂开来,把实践仅仅理解为技能的反复训练。

基于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是任务执行者、知识的探究与总结者。教师的角色是任务的监督者、辅助者,而不是示范者。小组协作是项目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教师在课程开始时按每组3―5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新任务开始前,教师充分说明任务的要求与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任务。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讨论、阅读查找参考资料、教师指导来解决。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对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报告。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涉及的理论知识讲解要把握好深度,避免将课程变成理论教学。相关理论知识应安排学生预习,讲授时只做简要介绍。教学过程模式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学生完成任务,应使每一小组拥有足够的网络设备及检索工具。在课时安排上,除课堂教学外,还应安排一定量的社会调查实践,以使学生掌握多种信息收集方法,并保证任务贴近于社会现实。

由于任务的设计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指导为主的封闭型任务到学生自学为主的开放创新型任务的规律,学生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任务,不仅强化了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等社会能力也不断增强,信息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强化。

4.4 以任务完成为标准的灵活评价体系

在问题探究法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评价体系。除传统的考试外,主要有检索报告、小组汇报、同学互评、撰写各种类型的综述或论文,同时不仅对任务的最终完成,也对完成过程进行评价。这些做法已经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重视任务完成情况的倾向。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有价值的产品,应用在文检课中则是完成一个有价值的任务,其教学评价也是以任务是否完成为评价标准,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任务完成的程度和完成过程。这一评价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每一个项目模块的完成都要有相应的评价结果,而不是仅应用于实践部分的学习评价。

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由小组间互评确定每一小组的成绩。根据小组成员承担工作的难易与多少,由成员互评确定个人成绩。每次任务完成都使学生获得部分评价,全部任务完成时获得课程的最终评价。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支点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31-04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42卷中,分析了“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生存、享受、发展。我们以此来分析语文教师的生命状况,基本上也可以分成这三类。生存型语文教师在职业理想上把教语文看作是养家糊口,职业定位是知识的搬运工,职业情感是应付;享受型的语文教师在职业理想上把教语文看作是享受工作的快乐,职业定位是获得内心的满足,职业情感是对语文充满热爱;发展型的语文教师在职业理想上把教语文看作是促进师生生命的完善和发展,职业定位是做反思者和研究者,职业情感是使师生不断地实现对当下的超越。显然,具有第三种职业状态的语文教师更能够把生命融进职业之中,并从职业中不断地获得生活的快乐和专业的发展。从“生存”到“享受”,再到“发展”,教师的职业生命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着。

要做一个“发展型”的语文教师,既要“育人”也要“育己”。“育己”既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也是为了更好地“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自觉地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育己”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育己”的过程中,需要搭建四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以读书丰盈生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读书应该始终伴随着专业的发展。阅读是对生命的丰盈和润泽,是对生命的刷新和洗礼。书读多了,生命丰盈了,才能够托起专业的理想,不断刷新专业的目标。我40多年的语文教师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读书。年轻时读打好语文基础的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辞逻辑、文学理论、文学史之类,也读古今中外名著。

中年以后,我有“五读”:

一是围绕着教学任务读。看到节选读原著,如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我就把《骆驼祥子》再读一遍;教《〈论语〉八则》,我就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再通读一遍。看到单篇读全集,如教《故乡》,就通读《呐喊》;教《长江三日》,就通读《刘白羽散文选》。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我选了“汉字文化”,先后给高、初中学生开设过“汉字文化”校本课。在开课过程中,我围绕着“汉字文化”读书,先后读过盈九等编著的《汉字文化大观》、唐兰的《中国文字学》、邹晓丽的《基础汉字形义释源》等20多本书。这种扩展性阅读,能够使知识面不断扩大,学识日益增长。

二是围绕着课题实施读。如我承担了省级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先后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叶澜的《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肖川的《生命教育引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李家成的《生命关怀: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等10多本专著。这种主题式阅读,学以致用,理论思维的空间不断敞亮。

三是围绕着自己兴趣读。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同的语文教师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我喜欢美学,就经常购买一些美学专著来读,如《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叶秀山的《美的哲学》等等。

四是围绕着素养提升读。作为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信念、对人生意义的态度、对伦理价值的看法,这就是教育哲学。但是对自己的教育哲学,大多数名师认识不足,或者缺少系统的提炼整合,不懂得在教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立场,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作出判断和抉择。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就需要读书和反思。我结合实际情况,先后阅读了张楚廷的《教育哲学》、陈建华的《基础教育哲学》、周庆元的《语文教育哲学研究》、靳健的《语文教育的哲学转向与实践创新研究》等专著,对于提升批判和反思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非常有帮助。

五是围绕着论文写作读。确立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和重心,列好了写作提纲,需要读与写作有关的语文教育专著,以便把握研究现状,明确学界主要观点,进一步调整研究的视角。我在撰写《语文走向与主流话语的百年演进》一文时,先后读过周庆元的《语文教育哲学研究》、饶杰腾的《语文学科教育学》、于龙的《现代语文课程话语考论》、叶秀山的《美的哲学》、李杏保、顾黄初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等近60本书和30多篇论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直接引用的著作有50本,引用的论文16篇。阅读始终伴随着写作,阅读不断地刷新着写作的思想和情感的境界。

读书的方法是非常个性化的。就我本人来讲,年轻时读书喜欢摘抄和背诵,中年之后喜欢评点和概述,晚年喜欢圈点勾画,并以旧体诗表达读书体会。读汪裕雄《意象探源》,我写了一首诗:“意象由来有探源,巫风远古聚霜天。山川鸟兽遗形状,日月星辰绕紫烟。甲骨一出洹水响,爻辞半肯楚云翻。图文玄妙生情境,精气神藏事态间。” 读陈伯海《回归生命本真》,我写道:“春日读书眼未花,神游捧卷赞奇葩。和实生物穷形态,天人合一荡烟霞。启智北斗悬河汊,临窗明月照芳华。不求浩荡争神韵,直怕虚名被俗夸。”写诗时,往往要概括文意,思考角度,选择韵脚,遣词造句,推敲平仄,无疑是对读书的深化。

第二个支点:以教改愉悦生命

语文教学改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师要对一节课进行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增强人文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欣喜,感受到了成长,教师也获得了生命的愉悦和发展的快乐。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一直在赣榆县中学担任高中文科班教学,比较早地设计了“自学、引导、练习、总结”四课型语文教学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验报告于1990年获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1990年秋,洪宗礼先生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要在连云港市推广使用,我从市语文教研员程华老师那里翻阅了初中第一册课本,非常喜欢,就主动要求到初中使用这套教材。带着教学改革的热情,我担任整体教改班初一(4)班实验组组长,并设计了整体教改实验方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基础情况,设计了“初中语文‘预习、教读、自读、总结’四课型‘引读法’教学实验方案”,第一轮实验报告在南京师范大学《语文之友》s志上发表后,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中原先生称赞这个实验报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吸收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实验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也有力地证明了该项实验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特级教师洪宗礼先后两次在省编教材试教经验推广会上介绍了该项实验报告。1993年年底,这项实验报告荣获江苏省第二次(1989-1993)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我被评为“省编语文教材优秀试教者”。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我又进行了第二轮实验,实验报告获省论文评比一等奖,我被江苏省教委评为“优秀教师”。1995年12月,江苏省教委在徐州召开“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邀请我介绍了自己的教改实验成果和经验。1997年3月,在第三轮实验时,连云港市教委组织了特级教师示范课活动,我执教《飞向太平洋》一课,教学录像参加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录像评比荣获二等奖;同年5月,在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第13次年会上,我又执教了《梅岭三章》一课,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同行听了我的引读教学课。第三轮实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心理素质同步发展。1999年8月,第三轮实验报告荣获全国中语会优秀教改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上。

在平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中,我几乎了生命的全部,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9年的教改实验,我任课班级的学生发表和获奖作文近200篇。每当看到学生收到几元、十几元的稿费时,我和孩子们都感到特别的快乐。

第三个支点:以课题引领生命

教改和课题有联系也有着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教师的教学改革,更多的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课题是要尝试、探索、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侧重于解决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一的问题。课题引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可以把课题研究实践化。语文教师要想主动、积极、有成效地发展,就要善于把教学改革转变为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学会文献综述,学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学情,学会研究方法,学会反思和提炼,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解决一个一个重要的问题。

课题可以引领生命的宽度。我曾经和特级教师黄厚江聊过,一个真正的语文名师,应该具备“六个一”:一节在省市有影响的好课、一场省市语文界可以记起的学术讲座、一本在省市有影响的教辅、一本体现自己理念的语文教学专著、一本吟唱生命的文学作品、一本展示语文底色的学术著作。这“六个一”中后面“两个一”,就体现了语文名师的生命“宽度”。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曾巩研究”,其中“曾巩资料汇编”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研究成果由中华书局出版。我所知道的还有程翔出版了《译注》、黄厚江出版了《〈论语〉读人――黄厚江老师解读〈论语〉》,都展示了语文名师的生命宽度。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语文特级教师张丽钧提出了具有生命宽度的宣言:“追求美的教育,撰写美的文章,营造美的家庭,铸就美的人生。”她先后出版个人文集如《生命的暗示无处不在》《蝴蝶的一个吻触》等19部,这更是生命宽度的体现。

课题可以引领生命的深度。课题研究带有方向性和探究性,坚持一个研究方向,矢志不渝,就会不断地丰富生命的内涵,形成生命的深度。我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着力打造以学习知识和掌握教学方法为主的“知识课堂”,“模式”“教法”“习惯”是我前期教改研究的着力点;到本世纪,则追求生命化语文课堂,先后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课题“中学语文学习心理研究”,“十一五”课题“中学生言语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研究”,“十二五”期间则有两个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路向之研究”“高中生命化语文课程基地的实践研究”,先后在《中国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诸如《语文“生命化课堂”本源探索》《生命化课堂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样态》等长篇论文,这鲜明地反映了我在课题引领下语文生命的深度发展。

课题可以引领生命的高度。课题的研究往往是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加以探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因此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往往代表了名师的生命高度。黑龙江特级教师董一菲长期从事“诗意语文”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师中独领,其研究的成果有《诗意语文行》《仰望语文的星空》《雪落黄河静无声》等五本语文著作,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解读了她的诗意语文。这些Z文著作代表了董一菲的诗意生命的高度。清华附级教师王君,多年来执着研究“青春语文”,与一批“粉丝”同道而行,让语文在“语文湿地”里不断绽放出青春的花朵。她先后出版了诸如《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女人》《一路修行做班主任》,在语文生活中把语文课题做到了生命的极致。

课题可以引领生命的长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当语文名师在语文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其语文品格、语文精神便能够长久地在语文世界里丰富着、生长着,这就是语文人的生命长度。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正在建设“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在长达百年的中国语文史中选择了300名著名语文学者和语文名师,介绍他们的事迹,张扬他们的精神,搜集他们的研究资料,目的就是让语文人的精神品格得到传承,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生命长度。张家港的特级教师蔡明主张“生态语文”,以“生态”的视角审视和观照语文,用“生态”的方式触碰和探寻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培养了一大批特级教师和名师。在这一过程中,蔡明的语文教育理念连同他的语文生命,无疑也增加了长度。清华附中的赵谦翔坚持研究“绿色语文”这个课题,先后出版了《赵谦翔:绿化语文》《赵谦翔与绿色语文》,“绿色”就是一种生命的延展与超越。

第四个支点:以论文升华生命

语文名师必须写论文,因为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实践的过程,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思想的升华;撰写论文的过程还是一个提炼经验的过程,没有经验的提炼就没有经验的凝聚;撰写论文的过程更是一个驱遣文字的过程,没有文字的驱遣就没有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学经验的积累要凝聚,教学改革的成果要展示,课题研究的报告要表述,这些提升语文教师生命素养的关键,都必须通过论文来物化成果。

论文的写作伴随着强烈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强烈的生命情感活动体现出语文生命对事业的挚爱;论文写作融合着正向的生命达成目标,这种正向的生命达成目标展示出对语文生命的不懈追求;论文写作运用着综合研究的多种方法,这些研究的综合方法的娴熟运用提升了语文生命的高标。优秀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无不展示出语文名师的爱心、情怀、品格、精神和境界。通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名师的生命宽度、高度,当然也决定了名师的生命长度。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支点,能够丰盈语文教师的心灵,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超越,造就语文教师的职业人格,敞亮语文教师的人生世界。

Abstract: Developmenta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educat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mselves, an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ng themselves, four fulcrums need to be constructed: reading enriches life, teaching reform pleases life, projects direct life, and papers heighten life. Only by consciously perfecting themselves can teachers facilitate student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但是,就成绩来说,这是一个并不普通的学校: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课堂教学创新示范学校、全国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学校在高中生源入口分数线居全市最低的情况下,连续多年荣获珠海市高考质量二等奖、三等奖、珠海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二等奖;多年来中考质量、素质教育评估一直保持在金湾区第一名的位置上。学校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成为金湾区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和珠海市知名学校。

这样的蝶变,源自何处?

或许,从该校教师屡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这一显著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根源:

郭铭辉老师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课题,荣获2001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华跃进老师的“生物科技活动的创新实践”项目,荣获200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江华波副校长的“珠海市历史地方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荣获2009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郭铭辉老师主持的课题“古诗共鸣教学法”实验报告,荣获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杨俊校长的“散合式教学法拓展研究”课题,荣获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

无疑,正是教育创新,让学校由普通到不普通,甚至成为了区域性名校。这既得益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比如郭铭辉“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创生与创新,更得益于校长治校理念的创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是该校校长杨俊提出的办学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大力鼓励教育创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

散合式教学法:学校教育科研品牌创新的生成性写照

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学校的发展命运。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鼓励教师走教科研发展之路,促进专业成长,助推学校跨越。“散合式教学法”的创生以及发展为学校教科研的核心品牌,就是学校给力教师创新、推动教师成功的有力写照。

自2008年9月开始,该校课堂上“一言堂”的局面转变为“百家争鸣”的氛围,教师穿梭在团坐着的学生间听取发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也是学生的,在教室的每个地方,都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发言。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由学校全面推行的“散合式教学法”。

“散合式教学法”是由该校特级教师郭铭辉的教育科研项目――“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衍生而来的。“散”就是发散思维,“合”便是辐合思维。“散合式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一般分为两阶段六步骤,即第一阶段为发散思维阶段:预习―讨论―质疑;第二阶段为辐合思维阶段:解疑―总结―检测。

发散思维课,这是思维全面开放的课,教师课前对教材不作任何评价、暗示和导向,也不定任何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预习。学生充分预习之后,在课堂上进行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自由广泛的交流。只要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交流,并且提倡越散越好,特别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性的看法。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激励、点评学生的发言以外,还要给学生的发言评分,科代表做好登记评分,下课前做好总结。辐合思维课,它则主要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单元教学要求及应试要求完成该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发散思维课中,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讨论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教学任务的偏差和遗漏,给予修正和补充。

在郭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把课题由原来的语文单一学科逐步推广到各个学科,还设立专门的课题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自此,“散合式教学法”课题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9月经教育部评审顺利结题。为了推广课题,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年级组学习、小组讨论等,认真组织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杨俊校长也一直坚持在自己的物理课上实践“散合式教学法”,亲自上全区、全校示范课。在杨俊校长积极推动下,学校逐步规范课题管理,开展散合式教学法的拓展研究实验,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校的科研特色,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所有这些,都让置身课改的教师们感受到了参与教学改革的益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幸福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猪笼草科考课:学校教育实践品牌创新的标志性写照

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就要针对学生实际搭建精彩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放飞青春的梦想。该校通过开设选修活动课,让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输送人才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项目是“食虫植物猪笼草科学考察活动”。

华跃进老师和他的兴趣小组不仅将猪笼草搬进了学校实验室,植入校园各个角落,就连后山野生植株也被他们摸了个遍。猪笼草在当地已不单单是种捕食虫类的奇花异草,而更像是该校科技实践教育的一个标志物。在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带动下,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逐渐形成了“教科研、活动课”为主线的办学特色。

比如学校的航模小组活动就开展得卓有成效。2012月7月,金海岸中学航模队正式成立,2012年11月,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在深圳举行,该校教师蔡勇带领3名航模队员参赛,在全国航模高手面前,他们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力战群雄。最终,雷东升同学荣获固定翼穿龙门比赛第六名,洪伟同学荣获固定翼空战比赛第六名。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让广东省航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梅卫民也不由得称赞道:“金海岸中学航模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个奇迹!” 其实,早在几年前,该校就积极开展以科技教育为龙头的活动课,打造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品牌,承办金湾区首届航空艺术节航模比赛任务。对此,杨俊说:“我们通过主题班会、专家讲座,通过航模的表演、制作、宣传,来加强学生对航空的深入了解,培养兴趣。同时,因为我们学校处于航空产业园这个位置,我们将会组织学生分批到这些单位联系、了解,让学生兴趣更加浓。此外,根据未来航空建设需要的人才,为了在中学阶段让这些学生对航空知识有了解,我们会在适当的常规课程里设置相关科普方面的知识。”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职财会专业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意义

1.就业导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我们以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会计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87%的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司财务工作,11%的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个人理财工作,1%的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投资与理财》课程正是为了使高职财会专业能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在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设立有益于扩大学生就业面,学生毕业后既能到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工作,也可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的理财部门等金融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工作。

2.完善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财会学的本质是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的不断增长,股票、债券、基金、外汇、黄金等理财产品和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工具等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必须选择适合的投资理财工具,合理配置自己的财富,保证克服通胀影响,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问题都是财会专业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成功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接受投资理财教育,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能力。

二、高职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1.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投资与理财》是以资本运营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投资和理财为研究对象。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和税务学等多个学科,所涉及的投资理财工具涵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十几种。作为知识结构的有益补充,《投资与理财》课程可以作为财会专业职业技能拓展课。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投资理财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投资理财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理财产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投资理财程序,提高其综合理财能力。

2.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

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开设《投资与理财》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投资与理财的知识及技巧,更要培养他们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该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项目教学法是近几年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演。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发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情感”全方位的培养。这种方法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实施路径: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使《投资与理财》这门理论课程转变为生动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实务教学,然后结合案例,按照实际工作项目来组织教学。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在实施中可以是大项目套小任务来层层推进,最终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了解本次项目的内容和任务,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要求和项目完成的标准。比如在做“银行理财”这个子项目上,就先要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堂教学、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掌握银行理财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银行理财工具及其特点等。

其次,分组计划、决策。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就让其自主地完成项目任务。一般情况下,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将本次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根据项目要求自行拟定项目实施的计划和方法。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提供咨询,引导学生解决在计划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小组在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可视化结果,如ppt或word形式的规划报告,要求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形式可以是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陈述,也可以是不同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一部分陈述等,充分尊重小组自己的意见。在陈述完毕后,别的小组成员要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修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最后也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评与分析。

三、高职财会专业《投资与理财》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设计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一、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学历、教学、科研水平调研

全面了解学员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培训工作讲究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过剩,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稀缺,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笔者对前来参训的遍布全省各地的48位骨干教师,就教学、科研、培训等状况展开专题调研,摸清总体状况。

1,参训教师以中青年女性教师为主,大多来自乡镇中心校,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参训教师均由各区、市教育局选送。参训教师之间学科背景、年龄、职称等差异突出。大多数教师由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师转岗,少部分教师由乡镇初中英语教师转岗,也有少部分教师刚由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在48位骨干教师中,女性教师41位,年龄不满40岁的教师46位,来自乡镇的教师34位,来自中心校的教师38位。通过近几年的学历补偿教育,全体参训教师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23位教师具备本科学历。

2,大多数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但英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转岗多的特点在职称不低与本学科教龄短之间的反差上有显著体现。据统计,48位教师中,40位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甚至12位教师已具备高级职称。然而,仅10位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满10年,接近半数的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未满5年,个别教师甚至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多数教师对本学科教学仍处在适应期和探索期。(见表1)

3,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匮乏,科研成果薄弱

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参训教师的科研状况可以从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两个维度加以说明。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匮乏。近5年中,仅有1位教师主持过2项县级以上课题,8位教师主持过1项县级以上课题,其余教师均未主持过县级以上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历匮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近5年中,仅有2位教师在CN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6位教师在CN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其余教师均未在CN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见表2)

4,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资源,在职培训在城乡的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别,农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显然较少。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调查发现,近5年,仅有13位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16位教师参加过2次市级培训,4位教师参加过3次县级培训。(见表3)

二、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

针对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设计、开发培训课程,是举办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如下。

1,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理论是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的理论基础。理智取向、实践一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理论模型。理智取向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主张向校外的“专家”学习专业知识,获得发展,实践一反思取向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历史、社会关系和情感倾向,主张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从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生态取向关注“教师文化”或“教学文化”的影响,主张通过教师文化的构建和综合的,整体的学校重构来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应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展开。

2,培训定位

针对参训教师现有的教学、科研水平,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旨在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为次重点,帮助参训教师牢固树立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夯实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设计,初步掌握课题研究及教学论文写作要领。

3,培训模块

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由五大模块构成:教育理论模块,重在介绍课程改革的前沿动态、骨干教师的成长方略、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试,英语教学法模块,重在学习国内外英语教学最新理论成果,剖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观摩、评析小学英语优质课;技能技巧模块,重在训练英语听说技能、英文儿歌唱法、简笔画、英文课堂游戏及课件制作;教育科研模块,重在介绍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承担课题研究工作,交流教学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学科拓展模块,重在领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欣赏英文影片,举力、英文晚会。

4,培训方式

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教学法指导与教学观摩和研讨相结合、学科技能与教学技巧训练相结合、院级总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相结合、培训考核与辐射交流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三、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关键举措

培训工作要讲究实效性,必须注重细节,敢于创新。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关键举措如下。

1,以班主任为轴心,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加强管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前期策划中,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实施了参训教师学籍管理、出勤、考核等多项制度,并建立了培训工作安全预案。

为加强业务指导,我院特整合名师资源,成立项目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员既包括学院外语系教师,又包括教育学院、进修校教研员,也包括小学一线英语教学名师。专家指导组共同开发培训课程,担任培训课程讲师,指导、考核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班主任由学院业务较扎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既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又是培训项目专家指导组成员。在培训工作中,班主任不仅直接管理班级事务,而且参与课程开发,指导、帮助参训教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以班主任为轴心的培训工作双重领导体系,保障了培训管理与业

务指导的专业质量,加强了学院领导、专家、参训教师间的多向沟通。

2,学习、研讨与展示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重点。针对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转岗多的特点,提升教学能力工作由教学法指导和技能技巧训练开始。第一阶段,学院邀请福州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名师讲授教材处理及课堂教学技巧,聘请学院外语系、艺术系教师组织听、说、唱、画等技能训练,聘请教研员介绍英语课堂运用歌曲、简笔画、游戏的技巧。第二阶段,学院组织参训教师赴小学听课,并与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研讨、交流教学设计经验。第二阶段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根据最新培训成果,在导师指导下,在当地开展学区级以上的公开课。第三阶段,学院与县教师进修校合作,举办“送培下县”教学研讨会,由参训教师向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做示范教学。

在该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经历了由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到优质课观摩、评析,再到开展示范教学三个逐步提升的阶段。使研讨与展示、巩固与提高得到了完美结合。(见图)

3,在承担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锻炼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农村骨干教师的软肋。很多教师存在畏难、茫然情绪。为此,学院举办了科研规范讲座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讲座,解除了参训教师的疑惑和顾虑。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于教学实践。为了确立切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研究课题,学院组织参训教师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培训项目专家指导组成员选定参训教师集中关注的领域,形成研究方向,申报学院课题。参训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及自身的科研兴趣、能力,确立校本教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引下,以参与学院课题子课题的方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最后,各课题组召开结题会,交流教育科研的经验与成果。

在该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学习了科研规范与方法,参与了总课题研究,独立开展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撰写了相关教学论文及研究报告,体验了教育科研的全过程。

4,框架内自主选择阅读图书,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阅读是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无限制地随机阅读,难以保证阅读书籍的质量;指定性阅读,可能会脱离教师的兴趣。在阅读方面,学院在广泛征求项目专家指导组意见的基础上,从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法、教师教育、教育科研、心理健康等方面精选16本图书,构成指定阅读书库。参训教师可以自主地从书库中挑选感兴趣的图书阅读。在集中培训阶段,学院专门组织了读书报告会,供每位教师分享、交流读书体会。

通过这种方式,参训教师不仅能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保证所阅读图书的质量,而且能够与其他教师分享阅读的心得,增长见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改革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是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与设计实践,使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知识,掌握设计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技巧,完成以标志设计为核心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加强,以传授式的单一理念教学与脱离实践的虚拟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企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文从企业形象课程实践教学出发,研究任务引领教学法和课程评价机制,希望能改进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相继开设了视觉传达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近两年,我校视觉传达专业的班级数量由两个班增加到三个班,学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导致该课程授课普遍存在共性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大多采用满堂灌模式,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脱节,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明显。第二,课题设计缺乏实效性。由于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形象设计,学生没有实践考察的机会,无法考虑到目标客户、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等因素,致使设计出来的方案往往只具有表面形式感,缺乏企业精神及内涵,不能与企业紧密联系,缺乏实践性。第三,课程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传统的课程以理论考核为主,评价机制也过于简单。即使在实践环节,学生课题多数设置偏于盲目,课题的来源单一且缺乏目的性,过程中缺乏合理性与连贯性,只是单纯地将最终的表面形式作为整个课程作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忽视了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2 企业形象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由于课程的性质,应加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将近期国内外经典的案例带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优秀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分析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反馈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

(2)实践环节的变通。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设计离不开实践,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从每个设计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思考与实践积累而来。为了使课程教学能准确反映学习中的内容和目标,在实践学时中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情境,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选择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与生活贴近的行业,如枣、HM、米旗、迪奥等,反映了学生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入手,应当鼓励这种选题,从设计者和消费者双向角度出发,易使学生拓宽了设计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真实项目,以工作室为依托或通过赛事,进行真实项目接单设计。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并将项目细分成若干个环节,包括前期调研、创意开发(沟通阶段)、完善提案(决策阶段)、手册制作(实施阶段)、检查评估等多个环节。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开展,团队应由组长、调研员、总策划、设计等多个角色组成,增加情境的真实性,同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前期调研中,学生按照所在小组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目标客户的调研。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创意,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制定设计方案、草案绘制,此阶段应以学生为主体;完善提案阶段,教师需对学生的提案进行审核,学生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对其修改并制定出终稿,此阶段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手册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完成电脑效果图绘制、展板设计、手册排版及印刷制作,此阶段以学生为主;检查评估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小组间互相打分、评价,找出设计中的不足,也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相关人员,结合市场最新需求、企业精神与内涵、目标客户等因素和设计团队进行交流,增加企业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在结束后进行总结,设计团队应总结不足与改进意见,完善其作品,此阶段由教师、企业相关人员与学生共同完成。在实践环节中,此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从真实项目出发,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企业的建议为辅助,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关注市场动向的洞察力和专业能力,为今后融入社会,快速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业赛事的锻炼与引领。专业赛事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多鼓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部级、省级及专业协会举办的各类设计比赛,打破过去学生实践环节的瓶颈。我校多年来一直从各类赛事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与市场契合的专业能力。近期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由我校专业教师指导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设计的OPPO手机、冰力克广告等系列作品分获平面类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奖。这类比赛对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重点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传统的评价指标总成绩占的比重多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考核形式较为单调,考试内容过于呆板。笔者认为,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评价机制上,第一,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使评价更为真实客观。第二,应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量化和非量化,将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各阶段指标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细化,制定各阶段的考评指标和考核评分标准。例如,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参加各类赛事的获奖情况构成;理论成绩由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学生撰写、等情况构成;实践成绩由最终设计的作品和所在团队的分工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只有将本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综合性素质和专业能力。

4 结束语

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就是企业形象设计,其发展对《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了《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等,并探索出相应的改良途径。笔者希望通过目前所提出的教学改革方式,即实践环节的变通、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等,用以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芳.《CI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2] 刘敏.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2:10.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方法 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85-02

1 构建体系研究具体问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1 研究具体问题

本文立足于高职数学必修课的教育教学,借鉴国内外数学教育模式和数学教育方法的新进展,采用综合研究与实践的方式,运用“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多重教法有机融合”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安排,“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措施与手段,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的归纳性和演绎性,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融入数学的常规教学、科研、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建模必修课的教育模式。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缺点,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对高等数学建模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习热情不足等因素也是制约数学建模教学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体系构建思想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中融入数学建模发展势头的确很快。但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职数学教学在课程内容教授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理论讲解、分析推导、运算技巧而轻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应用性和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把常规教学、科研、竞赛指导、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必修课教育模式,本课题教育模式包括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的数学必修课的教学,而不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二是本文研究的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改。

2.1 数学建模

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明确的分析,舍去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其主要的数学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利用数学的方法、技术来解释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2.2 推迟判断

延缓结果出现的时间,实质是教师不要把“结果”抛给学生,而是要把数学概念、定理、解题结果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并且教师在聆听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回答不符合教师预定的思路时,应该有耐心,不马上下错误判断,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散学生思维,真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 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数学课程内并入法”,采用“问题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

本教学方案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部分把该学期数学建模要用的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第三部分讲解两个数学建模的问题,具体动手操作整个建模及求解过程。具体做法是一个问题首先被呈现,随后与这问题有关的数学内容被探索和发展,直至问题被解决。

“数学课程内并入法”具体实施过程是:第一周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周至第十四周把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分为初等函数模块(包括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等重要的数学知识),导数与微分模块(包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函数的凹凸性,利用函数的性质作函数的图像),常微分方程模块(包括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齐次和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最后一周讲解两个从数学建模的题库选取数学建模的问题,教会学生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最后进行模型的分析和评价。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问题情境的呈现―数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情境的解决―新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新的问题情境的解决”……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结果检验―推广”。

3.2 考核方式中加入学生自行命题相关专业的数学建模论文评分

在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由学生自行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及论文的写作。并由指导教师讲解和评价学生的工作成果。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思维素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认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意识。(见表1)

3.3 组建优秀数学建模竞赛团队

大力开发数学建模课程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同时我校已经开设两年数学建模选修课,建成数学建模室三年,挑选对数学感兴趣并有较高学习潜力的同学,开展以数学在专业技能中的应用为目标的数学建模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确定团队内部每位指导教师的主攻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剔除团队中其专业背景确实不适合的队员,而对于团队建设急需的研究方向或技术力量,则通过内部物色、主动参与、积极动员等方式加入到竞赛创新团队。

3.4 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数学建模竞赛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建设,申报各种课题,提升科研水平,打造教学、科研、竞赛指导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

3.5 开拓一系列以数学建模为背景的创新实践活动

结合各专业背景,发动学生运用数学、计算机及相关背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与专业问题,例如讲授函数时学生自行找出大跨度建筑物的悬索结构问题,即贴近专业又结合教学内容,从而全面推动两个课堂即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实践活动比例。

4 本体系的研究内容综述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4.1 研究内容

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他们各项单科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综合素质积淀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在高等职业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有机融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的改革。

如果通过本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和特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手段,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与科研能力,培养出一批能讲会教,动手能力强的科研型教师。

4.2 创新与突破之处

该体系紧跟高职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构建数学课程内并入法”,采用“问题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加入学生自行命题相关专业的数学建模论文评分,实行以推迟判断为特征的教学结构,组建优秀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开拓一系列以数学建模为背景的创新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同时又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波.关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02-103.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1 认真构思,精心选题

在问题引领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选择和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1)理性的挑战性,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针对性,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启发性,所设置的问题不能直接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而需要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有序性,所提问题要注意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5)现实性,问题的提出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现实意义,了解物理规律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6)延伸性,教学过程应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延伸出新的问题,进而把问题的探究延伸到课外.

2 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选好之后,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有: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时,分别用外接法和内接法两种电路去测同一只电阻的阻值,由于测量结果明显不同,常常能引起学生极大的疑惑,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为学生产生问题提供了情境.

(2)通过让学生面临要加以解释的现象或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力的分解”时,可以这样来设置疑问: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面上,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容易断,还是用两根线容易断?学生一般会说用一根线容易断,而演示结果却正好相反:用一根细线能够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去提时(使两线之间有较大的夹角),线却一下子断了.这种有悖常理的疑点,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呈现出问题情境.

(3)提出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动量、动量定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让一个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当它落到地板上时,就会破碎.如果在地板上放一块较厚的海绵软垫,再让另一只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它不一定会破碎,这是为什么?能否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4)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功的计算”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解决“力F的做功”问题,然后提出下列问题:“当力F与位移x成任意角度,力F做的功又为多少?”这样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5)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引出问题情究.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普通人与身强体壮的运动员进行拔河比赛,谁会赢?”学生会回答:“肯定是运动员赢.”教师可以接着问:“那么,是否运动员对普通人的拉力大于普通人施于运动员的拉力?”学生往往会给予肯定的回答,此时教师予以否定.如何解释上述矛盾呢?这就产生了问题情境.

(6)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学习“共振现象”时,在一条水平张紧的绳子上挂几个小球,问学生:如果让摆长相等的两个小球中的一个摆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猜想,学生意见不一.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各摆都跟着摆动起来,其中摆长与之相等的振幅最大.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进入了问题情境.

(7)通过实物、挂图、模型展示、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等.

3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并善于提问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常常是在听了老师的讲解产生疑问,并经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问个究竟,这样做的目的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对于概念的学习,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怎样引入物理概念.对于规律的学习,就要思考这个规律是如何发现的,建立这个规律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建立的过程是怎样的?采用了何种方法?解答物理习题也是如此,运用了何种规律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有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让学生掌握常规问题的一般解法,便于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准确切入,少走弯路.

倡导学生能对学习对象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当学生在课堂中观察、感知学习的对象以后,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学了解教材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见解,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不断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当然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下,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通过查找资料(包括上网)、亲自实践、调查访问等途径进行深度钻研,写出微型论文、微型调查报告或微型人物专访等,教师要跟踪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予重点关注.在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JP3]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业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