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2 13:05:50

涉农专业

涉农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离农;分层教;媒体应用

一、涉农专业招生难、留住难的原因

近几年职校涉农专业尽管实行免学费+3000元助学金,但招生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生源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其它专业招生异常火爆,涉农专业却每旷欲下的原因可归为一下几点:

1、家长认识误区

在近几年的招生中,和学生家长交流,发现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就是种地养猪吗,回家跟我学着做就是了!对涉农专业没有热情,不想孩子让上涉农专业。认为孩子读三年涉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毕业后出路不好,不如学其它专业,出去打工也有点基础。

2、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不实用

大多数学校认定“对口升学”这个“指挥棒”,根据上年考什么,从一年级开始就只学与考试相关的几门课程,结果就使本来与涉农相关的课程更少,学生的视野更窄,辛苦学了三年,到了最后还是什么都不会。这与涉农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前沿知识的日新月异,农民职业多元化倾向的要求格格不入。导致大多数报涉农的,到新生入学时,分数较高的就转到热门专业去了,留下来的基础很差不说,基本的人数很难保证。

3、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单向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是“划、背、考、忘”,且为了对口升学,实践性教学游离于教学之外,使本来应该生动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出现转专业现象,最终造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招来却难以留住的残景。

4、实践架空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由于各种原因,如场地限制,校内基地根本就没有,校外基地也只有挂靠到某个单位,应付一下而已,加上带领学生外出实习又有各方规定的约束,为了少担风险,只能少出或不出,所以校外实习也成了一种摆设,有名无实。

二、做好做大涉农专业的几点建议

1、拓展培养目标,做到升学就业两不误

在不误升学的前提下,面向农村,建立适应农村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具有从事2个以上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一方面鼓励学优生升学深造,满足学生家长“离农”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加强技能培训,学好本专业技能。再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其它技能。毕业后,才能农忙务农,农闲务工。

2、根据地域特色,有选择地增开课程

各地有不同的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本着实用的原则,应有选择地增开适应当地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倡导土地流传,大力发展特养特种,各地人才严重短缺,为农村培养人才的涉农专业,在开设课程时,就要考虑到这些,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在照顾一般性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日常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情况,组成课余学习小组,统一选配教材、规范学习内容、学习地点,由具有某一专长的老师加以辅导,使其掌握所在乡村种养的生产管理技术,达到熟练应用,指导生产,从而推动本家、甚至本村的发展,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他们需要涉农专业。

3、加强师资培训,向“双师型”发展

涉农专业课程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想做到这几个字是不大容易的。大多数的老师上过三四年的大学后直接到职高任教,几年后在大学接受的知识、技能对于生产已无多大的实际意义,在这客观上迫切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技能操作示范能力,满足基本教学的需要。如果想要真正指导农村发展经济,还必须努力向“双师型”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作为管理教师的主体―学校应当在时间、经济上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市场,摸清农业生产、流通、营销等基本规律,构建自己的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常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这样才有资格指导学生。

4、灵活组织课堂,激发学生求职欲望

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有必要时可以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科技示范园、涉农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看到希望,诱导其形成求知欲望。在教法上,进行多法并举,避免“老一套”,让学生总吃“印板饭”。涉农专业的学生成绩高低差距较大,建议最好采用“分层教”,使所有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达到预定目标有所收获,实现个性化学习。

5、依托专业办产业,发展产业促专业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涉农专业为依托,鼓励教师校外创业,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大胆走出校门,服务地方经济,在农村建立数量可观的实习基地,培植示范户。只有产生丰厚了的经济回报,才能得到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涉农业的希望,会心甘情愿把孩子送到本专业来学习,生源锐减、质量下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才能达到专业―产业―专业的良性循环,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6、开展创业教育,铸就美好人生

涉农专业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知识、技能、经验、感受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对社会发展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不怕吃苦的坚强意志,坚定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更好、更从容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谱写人生绚丽篇章。

总之,危机孕育着希望,只要认真的做好教学,搞好教研,落实实践,使科技与农民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偿到甜头,看到希望,涉农专业才能不断发展,涉农专业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职教论坛》2008年第3、6期

涉农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 办学情况 问题 建议

课 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1/03/026)。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2013年12月5-15日,由江苏全省七所农牧院校推荐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对各院校涉农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一、基本情况

1.教学管理情况

各院校均对近几年涉农专业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撰写了汇报材料,准备了佐证材料。从结果看,近10年是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内涵建设硕果累累。

2.学生学情考核

选取种植类专业的基础课植物与植物生理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从各院校提供的每门课程2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各50名学生进行人机对话考试。测试结果如下: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平均成绩为77.76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平均成绩为87.01分,苏北3所学校与苏南各院校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

表1 学生学情测试结果一览表

组别 院 校 植物与植物生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备注

组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75.9 93.8 考试对象为三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5.6 94.1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98.0 97.6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98.6 98.0

平 均 92.03 95.88

组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3.2 58.1 考试对象为五年制高职四年级学生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9.2 76.8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73.8 90.7

平 均 58.73 75.20

全省平均 77.76 87.01

3.教学档案检查

各院校均按照江苏省农委教学档案员培训会议的要求,制定了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院系二级教学档案目录,明确了档案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的检查评比,各院校院系二级教学档案资料均比较齐全和规范,教学档案的总体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当然,在检查中也发现,各院校在教学档案管理中仍或多或少存在档案资料收集不够齐全、档案内容不够规范等问题。

二、办学成绩和成功经验

近年来,江苏省农委在全省农业职业院校中通过开展教师说课比赛、举办教学档案管理员培训班、立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农职院校办学内涵建设。各院校以国家和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及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使江苏农业职业教育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中“第一方阵”地位得到了巩固。

1.办学定位日益明确,办学特色不断彰显

各农业职业院校紧紧围绕江苏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先导,带动所有专业(群)的建设,整体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按照“做强一产专业,提升涉农二产专业,做特涉农三产专业”的办学思路,规划和实施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

2.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近年来,各院校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138家畜牧养殖企业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59个农业产业园、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科圣农科教集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农业职业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积极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探索和实践农业生产类专业“前校后园,学岗直通”,形成了植物保护专业“一条主线、两次循环、三大模块”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实践全程化“课堂+园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三阶段、实践三过程、能力三层次的“333”人才培养模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推进“五岗一体、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3)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实训资源、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国内高职院校、企业等27家单位合作建设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涉及12门课程和6项社会服务项目,包括标本库、案例库、录像库、名园录、课件库、虚拟实训中心、测试中心等内容。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联盟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库课程46门,共同开发、公开出版校企合作特色教材30本。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农业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在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控与他控、校内和校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质量控制,确保教学评估与检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苏州农职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较早建成并使用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生宿舍区、教师办公区有线光缆覆盖,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使学院整个管理工作更加透明,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各农业职业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采用承包式经营等方式增强教师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增强学校的科研开发能力;依托产业推广应用平台,与科技帮扶相结合,增强学校服务“三农”的能力。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把师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实施“5299工程” “凤凰人才工程”和“1511工程”,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为中坚的高素质专兼结合教师团队。近几年来,农职院校教师通过各类国际国内培训,通过参加省“挂县富民工程”、基层挂职服务等途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得到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4.科技研发成效显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工作。2012年,纵向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横向经费超过1000万元;2013年,纵向科研经费达到2110万元,横向经费达到1100万元。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全天候值守服务农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争取驻地政府苏州市的支持,联合实施了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企业)工程,市政府和学院每年各投入服务经费100万元,支持20多个科技服务团队,大力开展结对服务,为推动苏州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薄弱环节与政策建议

各农业职业院校虽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服务行业与社会需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各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加上办学理念的更新、专业改革、教学建设等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专业结构优化、专业改革与建设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2.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农业职业院校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各院校省级名师、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有待突破,名师引领的专业教学团队水平及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农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率先构建现代农业职教体系,系统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各个环节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4.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助推农业职业教育转型

升级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特别要加大对苏北三所农业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出台就业优惠政策,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鼓励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吸引大批有志青年学习农业、热爱农业和献身农业,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涉农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教育

一、在校生创业意向调查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我校历届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共258例,其中自主创业的78例。我们通过网络QQ、电话及面谈等形式,与自主创业毕业生78人进行了沟通,主要了解他们对涉农专业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看法。结果如下:(1)你对涉农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什么看法?――78人中有53人回答“创业前景广阔,特别现在提倡绿色产品,农副产品己深得人们的喜爱”;(2)你认为涉农自主创业者最应具备的知识是什么?――78人中有63人回答“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营销知识”;(3)你认为涉农专业自主创业者最应具备什么素质?――78人中有61人回答“诚信、自信和吃苦”;(4)涉农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大的阻碍是什么?――78人中有56人回答“中职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里的长辈希望我们有一个体面的职业,所以我们在家搞这些农副产品得不到家长和亲戚的支持”。

对自主创业毕业生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起点偏低,但只要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找准突破口,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不仅能自主创业,也能实现“学一技之长撑一片蓝天”的培养目标。(2)涉农专业中职毕业生大都在一线岗位工作过,观念务实,心态较好,在创业过程中能感受到微小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感,不会好高骛远,以创办小型农场为主,发展较稳键。(3)涉农专业中职生毕业生年龄偏小,通常在二十岁以前进入社会打拼,他们可塑性强,就业创业起步较早,和同龄人相比优势非常明显。(4)涉农专业自主创业的中职毕业生普遍感觉到,创业过程中最欠缺的是“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等。(5)由于涉农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经营的是农副产品,如养鸡、养牛、养鱼等,家长和亲朋好友不看好,风险也大,得不到支持,这是涉农类中职生自主创业的一个阻碍。

二、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1.对涉农专业中职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培训

首先,营造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大力宣传本地或本校成功的创业事迹,让学生对创业产生亲近感。

其次,创业教育要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可用创业培训教程专门进行培训。下图是我校对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校本简明教程,具体内容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最后,举办各种活动,引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我校在每年的就业指导活动中,邀请自主创业的校友回学校做创业报告,与学生面对面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提前感悟创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创业的动力。

2.创业教育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创业核心技能

(1)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实践操作和技能的培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项目或任务等引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将技能学到手。(2)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如学校每年都组织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对获奖的学生,学校颁发奖金以示鼓励。(3)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实习、顶岗实习、校内模拟等机会,让学生增强社会体验和创业体验,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

创业者在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受到侵害。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等。

创业者在创业时也应注意伦理问题,包括创业者与原雇主之间、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创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问题等。

4.争取社会及亲友的支持,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以访谈或座谈的方式使涉农专业学生的家属和亲友对涉农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对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也可利用校友和社会等方面的支持,设立创业基金,用来帮助和解决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国.中职生创业教育途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0,(05).

涉农专业范文第4篇

编者:在我国平均每万名农民中大学生仅有1名,而美国为200多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农业科技人员仅6名,尚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6。最近一条消息“农场年薪50万招不来农场主”,让人不禁要问涉农专业毕业生去了哪里?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大学生基层就业难扎根

这两年,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其实,这种“逃回北上广”现象在我国已存在多年了,就是大学生到农村“初次就业”,然后纷纷回城市“再就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于政府、大学和大学生来说,都像是一个“美梦”,在现实中很快破碎。

分析起来,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走一遭,又心系城市,在我看来有如下原因。其一,基层单位,并不如上级政府所设想的那样,求贤若渴,并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精神,因此,对大学生人才,只是听指令安排接收,并没有想好怎样培养、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于是大学生感觉备受冷落;其二,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基层单位并没有编制解决这些大学生的长远就业,因此,就是大学生在完成计划、工程服务期之后,想继续留下来,也比较困难;其三,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诸如基层就业学生考研优惠、考公务员优惠,给人的感觉就是,到基层就业是权宜之计,大学生的出路,还是要离开基层,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很难重视提高基层职业本身的吸引力。

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

创造条件让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

在我国选调生数量,正以每年超过万名的速度增长,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项目也在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我认为,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能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从落地执行效果来看,还存在许多缺陷,政策多而法律少、基层执行力度不一、缺乏实际配套方案支持、实施效果没有监控和约束等等。

一方面,通过完善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国家发展所急需的艰苦行业和产业;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宣传的途径和方法,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广大农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毕业生树立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化。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德东:

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

我们曾做过一份调查,作为一所以农业为主的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占调查总人数的72%。他们大部分选择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动植物制药、生物制品、饲料、种子生产及营销、园林绿化等相关行业。其中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找到了创业方向。

像我校资源环境学院的王洋在本科期间就与同学尝试创业,2008年研究生毕业时,与同学创办的河南希芳阁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首批扶持项目。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研究无土草坪的栽培技术,边研究边实践,目前已经拥有环保型无土草坪生产、立体绿化专利3项。同时,他们还把无土草坪应用到婚礼、展会、工艺品等领域。

我认为,农学专业社会需求大,尤其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为农业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涉农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成海钟:

鼓励学生致力于生态农业

如今的苏州农职院已不是简简单单教授学生如何种植、施肥,而是撬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杠杆”。

我们通过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有合作企业200多个。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园林企业,处处有我校的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像在胥王山文化生态园,从沟系清淤、种植吸附污染的水生植物,到有机栽培“青玉”与“荸荠种”杂交的新品种枇杷,再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它的每一点成长都与我校师生有关。

涉农专业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drop points to complete the year's enrollment plan. Even so, the enrollment rate of students in some institutions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Since dropped down points,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y can not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agriculture-related professional bear the brunt in this crisis, the channel of students suffered more frequent extrusion.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stud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the example of widening the channel of students about agriculture-related fields in Hainan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ique.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griculture-related fields;student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10-02

0 引言

作为海南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2000年成立第一所高职院校以来,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目前,全省有17所普通高校,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1所,突破了全省高校总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是本科院校的2倍。这些成就,得益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的实施,以及高校扩招的教育发展形势。但是,经过10年的发展后,全省高职院校面临了生源危机。这在2010年秋季招生中已显现出来,尤其是涉农专业,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园艺技术专业,虽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得到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但在百舸争流的生源竞争中也没有占多大的优势或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受到了冷遇。

笔者深入海南省18个市县的教育局、林业局、园林绿化管理处(站)、劳动就业局、城市管理局、中等职业学校等单位,开展畜牧、园艺专业招生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与地方相关单位负责人的交流与沟通,得到了很多有利于扩大生源的信息。经对调研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与省内、国内高职院校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以下浅见,或许对全国兄弟院校扩大涉农专业生源渠道有启发和参考。

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现状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无论是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还是新生素质,总体都比较低。海南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三低”的特点更加显现。

1.1 招生录取分数低 高校扩招以前,降分录取新生的现象并不多见,但由于近几年全国高校数量的增多和不断扩招,降分录取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高职院校,基本要降分录取新生,才能保证招生计划的完成,这在近几年高校招生中更为普遍。2010年海南省高职招生中,全省11所高职院校全都降分录取。有的高职院校不仅年年降分,而且涉农专业常常调整招生计划,通过组织落榜生补报志愿,才能基本完成年度招生计划。这种局面的出现,显现了全国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危机在逐年增加。

1.2 新生入学报到率低 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学生历尽寒窗苦读的艰辛而获得的高校入学资格,是不轻易放弃的。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加和不断地扩招,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逐年增多。近几年,新生报到率下降已是全国高职院校的共性。海南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参差不齐,位于省会海口市的学校,其报到率会高很多,而在琼海、文昌等海南二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其报到率又低于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但涉农专业的新生报到率,即便学校座落在省会城市,也难以改变低于二线城市高职院校的颓势。

1.3 生源素质普遍低 高职院校每年录取的新生,大多数是考不上三本院校的考生,其中不乏高职院校为完成招生任务,而一再降分补录的考生。可想而知,较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院校所录取的考生,生源素质会逊色很多,涉农专业学生素质甚至相差更大。据有关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新生入学时分数悬殊较大,有的院校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分数相差50分左右,有的班级最高分与最低分甚至相差100多分。分数相差悬殊,反映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新生整体质量不高和个体素质差距较大,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不在同一层次上。

2 影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的主要原因

随着2010年“杭州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由注重数量的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建设发展。未来10年,发展实力良莠不齐的高职院校将迅速分化,使好的更好,而办学整体实力弱的高职院校将出现萎缩,一批高职院校面临重组、淘汰、退出历史,将是不容置疑的结局。尽管海南省11所高职高专院校都面向全国招生,但现阶段也只是“维持生计”,海南高职院校生源形势从2011年起将出现空前的严峻。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生源问题起决定性影响的原因较多,但主要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种:

2.1 社会、家长及考生对高职教育特别是涉农专业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相比之下,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质量、知名度、影响力,一般都比高职院校高,受到社会的认可。加上近几年来本科院校不断扩建新校区,新建的独立学院依托本科院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本科院校扩招,录取门槛也相应降低,如果成绩达到录取线,家长及考生宁愿多掏学费读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也很少考虑报考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其次,由于中国“学而优则仕”和“重商抑农”的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农业及其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家长及考生忽视了涉农专业的重要性。大多数城里的考生不愿意报考涉农专业,农村的孩子报考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农业行业工作。这些因素,无疑加大了涉农专业生源危机。

2.2 大学适龄人口逐年减少 新生人口逐年减少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特征,而高考人数与人口出生率成正比,人口增趋缓,大学适龄考生也将减少,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生源。在2010年秋季招生中,全国部分高校虽经征志愿、降分数录取,仍然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海南省目前人口为800多万人,人口基数小,每年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较内地省份而言,范围小,生源少。这导致了海南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了生源危机,尤其是涉农专业。

2.3 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成人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人高考呈现低龄化趋势。目前,高中、中专毕业生免试读成人大专的办学模式,在成人教育中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出现了学生年龄结构变轻、脱产学生增多的局面。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成人教育途径获得学历证书,有的甚至放弃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入学资格,就读成人高校。高职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职业教育。家长及考生深知,就读高职院校,就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很多家长及考生认为,既然读大学就是为了谋职,况且毕业了也不一定找到满意的工作,还不如放弃就读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直接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早就业。在全国84万弃考的高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早些进入就业大军。这一认知和需求,进一步减少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生源。

2.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质量低 近几年来,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全国普遍现象,已成为政府艰巨任务的不争事实。即便就业,底薪低、福利差等就业质量,也影响了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的意愿。这种状况让不少考生质疑读大学的价值,对于那些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录取线上徘徊的考生而言,坚定了他们选择注重社会工作经验的决心。

2.5 家庭经济困难让愿意就读涉农专业的考生望而止步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费,一般比其他专业要低很多,这对家境贫困的考生有吸引力。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现开设的45个专业中,高尔夫球会管理专业每年学费10000多元,其次是艺术类专业,而最低学费的专业,就是畜牧、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每年才5000元。即便如此,对于每年纯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家庭来说,每年要支付学费、食宿费、生活费近万元供一个子女读最低学费的涉农专业,还是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在对考生进行的咨询过程中,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绝大多数考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学费问题。尽管国家已出台了完善的助学金政策,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是阻断了不少社会底层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的梦想。

2.6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陆续扩大招收我国内地新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在资源、声誉、教学水平等方面,较我国内地高校具有很多的优势,吸引了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不断攀升,且留学生年龄不断降低。中国教育报数据显示,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2.93万人,与2008年度相比,出国留学人数增加了4.95万人。2009年,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20-30%,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也增加了10%以上。据报道,台湾地区高校2011年起,将放宽招收大陆考生的限制,这势必加剧本就激烈的内地高校生源争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生源渠道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3 高职院校拓宽涉农专业生源渠道的措施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海南省唯一在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要增强面对生源危机的认识,明确涉农专业招生任务的艰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切实拓宽涉农专业的生源渠道。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3.1 要提高育人质量是宣传涉农专业的最佳手段 “以质量取胜”,是企业界总结了一句很精辟的经营法宝,说的是再好的广告词,都不如实实在在地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说服顾客,从而赢得市场。这句话嫁接到教育界,就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以学校取得的教研成果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以毕业生在社会和工作岗位上创造的业绩,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同时,学生是流动的活广告,从入校到学成毕业,在校学习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对学校的校风、管理、成果等,最有发言权。他们毕业离校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他们的表现和言语,比高职院校在任何媒体上做任务宣传广告,都有说服力和经得起考验。

基于“质量是最好的宣传手段”的考虑,高职院校必须义无反顾地加强涉农专业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扩大招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要多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宣传涉农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3.2.1 加大校内外网络宣传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现有2.53亿网民,主要是包括考生在内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网络推广是低成本但最有效的扩张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广涉农专业,网聚大量生源,是任何宣传媒体都不可替代的招生宣传渠道,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外网络媒体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宣传。同时,校内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校外学生了解学校的最主要渠道。为了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涉农专业,要加强校内网站的宣传力度,丰富网站内容,让考生从文字、图片、视频中了解涉农专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2.2 校外平面媒体宣传 每年招生期间,有针对性地选择家长及考生关注度比较高的全国影响力大的报纸主打招生广告,加大学校形象展示,特别是展示涉农专业的质量、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3 策划并组织好现场宣传 在所有的宣传媒介中,现场参观校园并展示,是最直观且最有说服力的招生宣传手段。高职院校要在每年招生前,分批组织考生及家长代表亲临学校参观、咨询、体验,以良好的校风、严格的管理、先进的设备、丰硕的成果,向考生及家长介绍包括涉农专业在内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就业信息等。此外,选派招生工作人员赴省外参加当地举办的现场咨询会,深入省内各中学现场宣传学校及涉农专业,耐心细致地回答考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增强考生报读涉农专业的决心。

3.3 要建立完善的奖学机制和助学体系以吸引考生报读涉农专业 高职院校要结合校情实际,切实建立和完善优秀学生奖励机制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这是学校改革发展和扩大生源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优秀学生奖励机制比较单一,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限,加之资金较低,缺乏将奖学金颁发纳入有效的宣传进行策划,在社会上没有产生影响力和震撼力,从而对考生报读涉农专业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建议高职院校出台与时俱进的奖学金制度,对高分考生实行一次性奖励,吸引二本批次落榜考生和更多更优秀的考生报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

另外,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村,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较多,助学金供求矛盾突出。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有国家贷款等助学措施,但助力体系和动作模式还不完善,能享受到国家资助的学生占少数,难以鼓励家庭困难的考生报读涉农专业,难以保障学生在校安心读书完成学业。高职院校要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校级多种多项奖学金、助学金。

在调研中,各市县有关负责人都建议涉农专业应向国家提出免费就读,这样不仅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能报读涉农专业,而且可解决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向政府提议:一是改变助学金发放方式,使高职院校和受助学生真正得到实惠;二是争取政府将有关涉农专业的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序列。

在高职院校竞争激烈,招生工作压力大的形势下,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要发挥国家示范校的品牌作用,打造海南省职业教育龙头学校,施展各种有效招生手段,让更多考生享受到国家示范校的优质教育,为海南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符聪.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涉农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大类招生;天津农学院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8-01

一、大类招生的内涵

大类招生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的“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教育理念是:把本科教育定位为整个高等教育(10年或9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实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方针的延续和深化)。在此模式框架内,探索自由选课学分制、导师全程指导制、弹性学制和教学资源许可条件下的自由选择专业制。突出基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教育阶段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的生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1]实践证明,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考生报考角度来看,大类招生降低了考生志愿报考时专业选择的烦恼;从学校培养角度来看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入学后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学校合理分流按需供给,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于是,大类招生逐渐在高等院校中推广开来。

二、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招生现状

根据天津农学院2014年招生录取数据分析,发现涉农专业生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近专业间报考率差别大

由于考生对各个专业认可程度不一致,导致相近专业间第一专业志愿报考率差别巨大。例如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方向)专业的报考率为163.3%,而动物医学专业的报考率仅为73.2%。

2.部分报考涉农专业考生被录取至非农专业

从考生第一专业志愿报考情况来看,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中有10.9%的考生被录取至非农专业。

3.部分报考涉农专业考生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

从考生的六个专业志愿报考情况来看,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中有7.35%的考生最终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与考生的专业意愿不一致。其原因仍为按照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录取,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差别较大,这些考生由于分数偏低,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

三、涉农专业大类招生构思

根据教育部学科分类,天津农学院现有招生专业中涉农专业及方向共有15个,分别属于4个学院。结合天津农学院实际情况,依据学科分类及所属学院,拟将涉农专业分为农学类(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林学类(林学、园林)、植物生产类(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动物科学(设施畜牧业方向))、动物医学类(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方向)、动物药学)、水产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进行大类招生。

四、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优势

相比传统招生模式,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具备以下优势。

1.有利于考生志愿填报

以往按照具体专业录取,考生最多报考6个专业志愿,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再加上对专业的认知不全面,在挑选专业的时候无从下手。按大类招生后,原来相近的专业整合为一个大类,考生就可以填报更多的专业志愿,在增加了考生选择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专业选择的困扰。

2.有利于涉农专业录取到更多有意愿的考生

以往按照具体专业录取,容易造成报考涉农专业的考生被调剂至其他涉农专业或被录取到非农专业,导致涉农专业生源减少。按大类招生后,相近专业间的报考率差异大和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差异大这两个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有涉农意愿的考生更加容易录取至自己填报的专业,涉农专业的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3.有利于整合学院内的教育资源

大类招生后,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期间,学生共同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相对集中,学院可以充分整合院内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

4.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培养

由于学生共同学习专业基础课,从而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有利于实现“基础厚、口径宽”的培养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大学三年级的分流过程中,需要参考学生前两年的学习情况,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有利于合理分流

以往,考生入学报到后,由于录取专业不是考生期望的专业,经常提出调整专业的要求,但由于学校教育资源、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按照意愿选择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而按大类招生培养后,通过两年左右学习,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加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加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道路。

参考文献:

[1]段连运.元培计划简介[J].大学化学,2003,04:12-13.

涉农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改革;职业高中;涉农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职业高中作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理应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大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目前我国多数农村职业高中的涉农专业却因招不到学生而面临萎缩,甚至停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下面笔者就来作一个简单剖析:

原因之一,受当今择业观的影响,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不愿学农。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加之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偏低,农村各项事业落后于城市,农村青年向往好的生活,都想跳出“农门”,不愿去务农、学农,从而导致了职高涉农专业生源匮乏。

原因之二,职高涉农专业办学质量不高,培养不出适合农业和农村需要的实用人才。

目前,职业高中涉农专业大多还沿袭着学科型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以理论传授为主,技能培训很少,整天是“黑板上种地”,“教室里养猪”。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学到从事生产的“真本领”,毕业后是种地不如爹,养猪不如娘,就业无能,升学无望,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社会认可度低,反过来也影响到涉农专业的招生。那么,在当前形势下,职高涉农专业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局面,迎来生机呢?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政府在政策与舆论上对“农”多加倾斜与宣传,营造“爱农”的社会氛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在各地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治本的、可行的强农、惠农政策,出实招、下苦功,切切实实推进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舆论方面,要多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和致富先进典型,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热爱农村、关心农业、崇尚农民的良好氛围,进而吸引广大青年爱农、学农、务农,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队伍中来。

二、职业高中要更新观念,改革创新,提升涉农专业的办学质量

1.牢记宗旨,端正方向,围绕当地农村产业办好涉农专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为我们农村职业教育指明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农村职业高中的决策者必须吃透这些精神,牢记办学宗旨,端正办学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远大的战略眼光,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去,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当地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预测,围绕主要产业开设相应的专业,发挥学校应有的职能,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内强素质,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当前制约职高涉农专业发展的瓶颈是师资和实训基地。为此我们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努力,攻坚克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①提高学历职称水平。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高学历、高职称,因而要鼓励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提高学历,同时通过努力提高职称水平。②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通过走出去考察、引进来交流等措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艺。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相互切磋,共同发展,以快速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③提高职业技能。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利用课余时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践锻炼和调研;鼓励教师经营教学基地或利用业余时间到乡村搞技术承包,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并以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作为技术标准努力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且任课教师要达技师以上等级,使全体专业教师均成为“双师型”教师。

3.建设高标准的实训教学基地,为技能教育提供保证。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尤其是对涉农专业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因为要学以致用,技能教学必须与生产接轨,所以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采取独办或联办等形式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掌握最新的实践本领提供服务,同时也要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改革办学体制,创优育人环境。①改革招生制度,为更多的农村青年创造就学机会。目前,我们职高涉农专业招生基本上是面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在今天普高热和普高扩招的形势下,我们的招生范围实在是太窄了。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招生办法:扩大招生范围,涉农专业既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也可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还可招收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的在职农民,年龄应适当放宽;实行定向招生,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区域的划分,将招生名额分配到乡村,也可以根据农民家庭经营项目和当地承包户、专业户以及经济联合体的需要,将招生名额分配到农民家户;加强涉农专业招生宣传工作,将涉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以及国家对涉农专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免收学费,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生活补助等信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其家喻户晓,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前来就读。②改革学制,适应农村实际需要。随着农业政策的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农村“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很快,农民们渴望学到实用技术,并学以致用,见到效益。可职高传统学制无法满足,为此,涉农专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灵活的学制体系,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使每一段的学习都有相对完整性,既可以分段结业也可连续完整地学习,实行学分制,如遇到农忙,可以中断学习回家务农,待农闲时再返校学习,学满规定的学分,仍可获得学历证书。③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实用。涉农专业要改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为职业能力型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上,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大致比例为2:3。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按科目一门接一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为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生产所需要的管理操作技术,播种季节就讲播种,修剪季节就讲修剪,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并结合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此循环,经过一个周期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听得懂、学得会,而且还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④改革办学模式,送教下乡。长期以来,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办学模式单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2009年开始河北邢台农校大胆改革,首创了中职涉农专业“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深受群众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完全可以借鉴,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的布局,与当地行政或经济组织合作,在乡村开办相应的农技专业班,把职高农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民的家门口,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2~3年的系统学历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民。⑤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以短促长。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在积极开办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主动承担起相关的农业科技培训任务,充分发挥我们在设备、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涉农专业骨干教师利用适当的时机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农民朋友,以满足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急需,帮助其致富。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我们职高的社会职能,同时也会在广大农村中树立起我们职高涉农专业的形象,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长此以往,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学历班的招生就会迎来新的曙光,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办好职高涉农专业,领导重视是关键,提高质量是根本,产教结合是出路。

作者简介:韩福旺(1969.5-),男,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教于山西省灵石县第一职业高中,中学一级教师,果树园艺高级技工;研究方向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新华网,2010-9-25.

涉农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 教学 助农实效 思考

课 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重点课题),涉农专业中“行动导向与就业创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JX11JZ009。

2012年7月,黑龙江省与教育部在京签署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提出着力培养一批“懂政策法规、会技术推广、能创业带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涉农专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使教学最大化地发挥科教支农、助农、兴农的作用,是当前涉农专业面临的重要教改课题。笔者所在学院开展涉农专业三年来,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

一、着力提高三个认识

1.充分认识涉农专业的重要作用

务农技术是农民解决生存、生活问题,走向富足、富裕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力量。涉农专业教学对象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学习环境的客观性,决定并强调了它的开展必定要以扶农、助农、支农为中心,经过理论知识的推演,实践教学的开展,实习实训的推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知识体系在学生对开放、动态实践认知的基础上建构起来,想方设法促进农村学员就业、创业与扩大再生产。对全面提升农民学员的务农技能、从业素质、创业思路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充分认识涉农专业的重要意义

培育知识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给农民送技术、解疑难、办实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事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可谓党和政府情系“三农”、关心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充分认识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对象年龄层次、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济生活状况、已有生产经营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以上诸多因素,决定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特殊性。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拿个中专文凭,而是想通过较系统地学习,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掌握促产增收、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促进自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

二、加快完善三个结合

1.教学内容与农民生产实际相结合

教学与农民生产实际紧密相关,教学内容不仅含有学员关注的基本技术而且要把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发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提高效益就必须有组织上规模的想法,有力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农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使教学对生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什么样的方法能省钱?种什么品种多打粮?养什么种猪卖高价?”以及学员在多年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对“疑难杂症”的“土方野路”,以及治疗“地方病”的奇招妙法,这是学员关注的焦点。教学内容与农民生产实际的结合度越高、越广,教学效果才能越好。

2.教学内容与农民意识转变相结合

对于一些农村家庭,进城务工、临时性零工的收入也算家庭主要的生活来源,而参与学习毕竟占用时间,耽误务工,影响短期内家庭收入。然而近期的家庭收入提高只是“治标”,而形成一种创业意识、掌握一种务农技术才是“治本”。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尽量搜寻身边创业致富实例或典型事迹,提高感性认识,给学员“洗脑”,从而突破农村、农民固有的保守思想,转变观念意识,让学员看到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看到农村的美好发展前景,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让自己对自家的创业、立业“开窍”,设想出自家生产模式规划,列出各家增收具体的“经济算式”尤为重要。

3.教学内容与农民创业就业相结合

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是新时期对农村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从而,涉农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围绕并结合农民创业就业为中心开展,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认清教学并不单纯是传授农业技术,应积极主动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扩大涉及领域,重点加以阐述创业的意义、农业创业的机遇、农业产业的创业项目、农业创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农业创业的风险防范及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务工准备、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维权、安全、文明、道德等等,体现教学的实用价值和时代特色。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

三、努力实现三个创新

1.涉农专业教学服务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

涉农专业的性质不仅决定着学校服务农村发展的领域和产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员将来的事业发展。涉农专业只有根据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广泛开展调研,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安排,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涉农专业才有开办的价值。在教学理念上,必须秉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观点,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计划与校历安排,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时数等原则范围内采取灵活的教学安排,高度重视“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教学与调查回访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力争科教支农落到实处达到最优化。

2.涉农专业教学推动农业生产的课程创新

对于在校常规教学,课程设置往往是按照大纲要求,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并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涉农专业,“一镇一产,一村一品”的现实状况,决定涉农课程必须务求实际,充分发挥科教支农、兴农、富农作用,体现有针对性的推动地方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惠农惠民为最终目的,打破常规,“应学员之所需,教学员之所用”。只有课程上创新,才能够达到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符合农民学员的生产需要,才能受到农民学员的广泛欢迎。

3.涉农专业教学优化评定考核的模式创新

面对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环境、目的等诸多特殊因素和客观实际情况,其考核评定决不能沿袭传统的模式和方法。考核评定模式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评价农民学员是否达到一个中职生的标准,在进行必要的课程考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农民学员是否能够适用所学知识提高产品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市场运作能力,带动其他农民致富。为此,在制定考核评定的时候,我们把学生生产成果,经营业绩,促产增收,扩大生产等因素,合情有度地换算成学分,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考量新标准。

涉农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 实践教学 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的作用正被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所淡化,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普遍偏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成为涉农专业语文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农村职校招生比较困难,尤其是涉农专业,所招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差、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学习的自主意识不强。开学初,对全校的涉农专业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校215个涉农专业新生,中考成绩没有一个人在300分以上,54%的学生中考成绩200分左右,21%的学生中考成绩在100分以下,另有25%的学生没有成绩。只有6%是自己想读涉农专业,18%有点想,76%选择了“不想”。

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效果肯定是失败的。如果能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他们所恐惧的教室,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生活,结合专业,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通过以下三方面尝试开展语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阅读查找的能力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充分参与的、充满情趣的课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笔者在保证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课外阅读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利用课余和阅读课时间,到图书馆或电脑室查找有关涉农专业的文字、图片资料,旨在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专业产生兴趣。花费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带学生去图书馆,帮他们找好涉农专业的书,然后分发给每个组,让他们集体阅读、讨论,并指导每组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作好记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就在学生身边,看着他们完成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独立查找资料是一项语文能力,也是一项社会技能。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认知能力也有了进步。这恰好印证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知”的欲望,不经意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采访从事涉农的专家、企业老总、已毕业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让学生去采访当地的涉农专家、企业老总和已毕业的学生。首先,确定采访对象。学校聘请了一些外聘专家,他们经常来校上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采访他们。找农业企业家也不难,学校周边地区有很多庄园,且都已形成一定规模;有些往届毕业生,有的都已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然后,教师让每组学生草拟采访提纲,在班级交流讨论,在讨论中,班级气氛活跃,很多所谓的差生都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带学生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很多胆小的学生都能勇敢地走上前去,提出自己的问题。采访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采访的实践机会。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了实地采访,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采访后很多学生感触颇深:原来我们也能做得这么棒。可见,有的学生虽然语文成绩不好,但如果让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他还是会很感兴趣的。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有趣实用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创新冲动,增长了创造才华。

三、交流讨论“谈谈你心中的涉农专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老师逼着学生说,而学生却不愿说。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真正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想说。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全程参与,因此,他们有很多话要说,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谈了自己对涉农专业的看法,组长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形成总结性文字,在班中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而为,组织了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纷纷撰写演讲稿,畅谈“我的理想”“我和我的专业”。可见,只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原本难以完成的写作、演讲教学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收获与反思

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掌握语文知识,94%学生认为通过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课更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更喜欢上实践活动课,认为这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活动课,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力得到了发挥,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由此引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有了如下体会。

1.备学生重于备教材

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按现成的教材去教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本着“因人施教”的原则,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特别是作为一个职高涉农专业的教师,一定要突破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改,制定出学生能接受的校本教材,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2.组织实践胜于满堂说教

原来涉农班的学生不仅接受课本知识的能力差,而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帮助学生确立活动目标、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少用说教的形式,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实践上,活动分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怎么做、由谁去做,老师都要加以落实。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努力去找学生那微小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社会语文优于课本语文

学习语文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终究还是要让他们回到社会中去,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应用语文。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职高生感到恐惧,他们从内心排斥课堂,排斥课堂上的知识点。因此,必须把课本与社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社会语文,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发动学生去搜集信息,去参与讨论。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锻炼,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陶行知.行知书信[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9.

涉农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应用规划

中国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85-04

一、学院基本情况简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湖南省农业厅主办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是湖湘大地唯一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职学院。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为我院名誉院长。

学院地处长沙市芙蓉区隆平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2070亩,分两区一场(东湖校区、马坡岭校区、产学研示范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藏书70万册。学院有中德现代食品技术研究所、机电驾校、实习工厂、产学研示范场、长沙艺园景观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92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等。

学院有在校学生1万余人,教职工916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18人。学院教学机构设九系两部,即植物科技系、动物科技系、现代管理工程系、食品科学系、信息技术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机械及自动化系、车辆工程系、人文科学系、体育与艺术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40个专业。

二、学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学院门户网站、教学资源和校园信息化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建成了覆盖东湖、马坡岭两个校区的校园网,完成了全院3000余个信息点建设。校园网采用“万兆双核心、千兆骨干网”的架构,出口带宽2G,可提供安全、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全院,可满足移动办公、教学需要。

2.学院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建立了以学院门户网站和部门二级网站构成的网站群,网站信息量和浏览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宣传窗口之一。

3.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新突破

建立了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省级以上重点项目资源网站21个、院级重点项目资源网站16个、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量6TB。建立了“职教新干线”网络教学机构平台,个人学习空间9000余个,累计发表文章5万余篇,上传教学视频5700余个,互动交流20余万次。

4.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建成了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逐年提高。学院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三、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实习实训及培训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师生之间可以开展远程互动教学与交流。

至2013年,实现涉农专业教学资源全面上网,校内所有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实现信息化,在校学生和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学员可以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远程访问教学资源和实习实训基地,学员在培训结束返乡后也可远程访问所有教学资源或与校内教师专家互动交流。

至2014年,完成10~20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装备与建设,并通过互联网或3G技术统一接入至“职教新干线”平台,在校学生和培训学员可以异地访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校外指导教师和专家互动交流。

四、学院信息化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校园网资源和“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装高清摄像机和播控设备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有移动教学要求的可以通过部署3G移动摄像设备解决),数据统一采集存储至“职教新干线”平台,通过“职教新干线”平台的强大功能实现远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平台建设需采购的设备与经费如表1所示。

五、学院媒体资源建设

1.专业资源库建设

包括专业在全国及区域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职业标准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资源,该资源同时考虑全国范围内的普适性和区域特色性,并将涉农专业技术新理念、新技术不断融入专业发展中,使涉农专业技术专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建立公共基础平台和拓展模块,为具有涉农专业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建设提供详实资源参考。

2.课程资源库建设

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作品方案、职业标准、数字化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库等资源。通过调研、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全国涉农专业发展现状,种植类以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造景、园艺产品营销、插花技艺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养殖类以动物营养技术、畜牧管理、动物繁殖技术、动物养殖技术、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兽医临床技术、动物检疫技术、兽药与营销等课程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全国规范课程,并共享数字化资源,在所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示范、推广。同时结合各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分别建设部分地区特色课程,共享其课程资源。[1]

3.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包括企业案例分析、实训项目、考核评价体系、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录像等资源,结合全国规范课程及区域特色课程,提供相应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学生、社会学习者及企业资源需求。

构建教学资源库教学、学习环境。利用无线数字移动技术探索和建设全新模式的课堂,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共享型数字化课堂学习,为全省高职院校相应课程教学提供优质现代教学资源。

上一篇:供水价格范文 下一篇:高等农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