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规则范文

时间:2023-08-15 17:01:52

审计规则

审计规则范文第1篇

【关键字】审计市场,会计规则,问题

会计规则包含诸多部分,例如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程序、会计准则、会计规章以及其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规则作为一个与会计人员行为有关的命题,判断着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应当。本文基于我国会计规则所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在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之中,会计规则的应用以及地位。

一、广义会计规则

会计规则是什么呢?会计规则指的是在会计领域存在,同时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的规则。与除此之外,会计规则还可以处在正当与否的角度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评价的规范性命题,以及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判断的一种规范体系。

广义的会计规则包含诸多部分,例如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程序、会计准则、会计规章以及其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规则作为一个与会计人员行为有关的命题,判断着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应当。比如说,会计规则中就有这么一条,所有的单位以及个人都不能进行任何的变造、伪造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更不可以提供不正当的财务会计报告。其次,会计规则是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要遵守的规定,也就是A的行为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定,是需要B来承认或者是判断的,A自己是不能决定其行为是否符合规定。就此来看,会计规则只可以存在于有人群的地方,并需要大家的共同遵守。

二、我国会计规则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所实行的会计规则体系中,《证券法》、《公司法》等属于与《会计法》持平的经济法律。《会计法》主要是“率领”会计准则体系,而《公司法》以及《证券法》主要是“率领”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准则体系。因为《证券法》以及《会计法》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证监会以及财务部之间的监督权通常上相互分割,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以及会计准则,那么在这种独立性较高,而且没有协调作用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某些规定上的不一致性,这也是会计规则的质量受影响的一大因素。

1、会计信息存在质量特征缺乏协调性这一情况

众所周知,投资者决策时所选用的信息,一般都要具备可靠性以及相关性质量特征这两大特征,但是这两者有的时候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其一。而且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现在仍旧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的上市公司均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所以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其一般会选择重视会计信息可靠性,监管层的所有工作都是以怎样才可以维持或者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制定的。

其实,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几番修改,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如限制采用公允价值、计提八项准备等等,这些都促进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然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维持以及提高,只是依赖于会计准则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之配套的会计信息披露条例,而该条例制定的主体方证监会更加的偏向于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显而易见,统一指导思想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大大加强证监会以及财政部之间的合作力和和谐力度。

2、交叉性会计规则存在不协调性

证监会以及财政部基于基本财务报表所出台的会计规则具有一些很严重的交叉问题,导致有关的规定不协调。比如说上个世纪末期,证监会所修订完成的《准则第二号》(《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需要披露营业毛利、营业收入以及营业成本;但是在两千年财政部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需要披露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负债总额、销售成本、资产总额等收入,这两者之间存有矛盾。就此,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安排会计的监管权,也就是在一个规则下安设机构或者是由两个监管部门共同协作、高度协调,针对相同的事项协调制定出一套使用会计规则。如此,才可以使被监管者掌握以及识别监管者的要求,这时会计规则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总结:会计规则所使用的形式以及内容均为会计监管权力的一种表象形态,其中的矛盾更是体现会计监管权矛盾所在的延伸。想要将会计规范所存在的矛盾消除掉,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安排会计的监管权,也就是在一个规则下安设机构或者是由两个监管部门共同协作、高度协调,针对相同的事项协调制定出一套使用会计规则。如此,才可以统一监管标准,加强监管的公平性以及效率,才可以使会计规则得到贯彻实施,才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熊悠雯.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博弈论分析[J].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8(S7)

[2]任秀梅,苏文军,生艳梅.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博弈分析及改进建议[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8(05)

审计规则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复核,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

本准则所称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均为代拟稿。

第三条审计机关的法制机构是本机关的复核机构。

未设立法制机构的审计机关,应当确立本机关的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

第四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向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提交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前,应当经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进行复核。

第五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向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提交下列复核材料:

(一)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

(二)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

(四)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意见的说明或者修改意见;

(五)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的审核意见;

(六)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七)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收到复核材料后,应当办理签收手续。

第七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实施审计;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

(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

(三)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定性是否准确,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

(六)审计评价、审计建议、审计移送处理是否适当;

(七)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八)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八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发现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或者其他复核材料不完整的,应当通知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补正。

第九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应当自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特殊情况下,提出复核意见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十个工作日。

遇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情形时,补正材料的时间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

第十条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复核后,应当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复核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标题;

(二)主送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

(三)复核意见;

(四)复核机构的负责人或者专职复核人员签名;

(五)提出复核意见的日期。

第十一条复核工作结束后,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应当将复核意见书连同复核材料退还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复核意见正确的,应当修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连同复核意见书一并报送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或者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复核意见如有异议,应当报请审计机关主管领导或者提交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二条复核意见书应当归入审计档案。

第十三条年度终结后,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应当对本年度审计复核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向审计机关提交审计复核情况报告。

审计规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规则导向;原则导向;监管模式;执业质量检查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财务报表不能为社会公众所信赖。注册会计师能否发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鉴证作用、通过审计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关系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比较恶劣,加上恶性竞争,出现了“有道德无市场、有市场无道德”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审计质量不容乐观。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执业质量检查无疑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要真正发挥执业质量检查的审计质量监管作用,必须先正确确定审计质量监管模式,即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实行规则导向还是原则导向。

一、规则导向的审计质量监管模式

《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部分注册会计师总是依据此条款的规定,认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只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包括审计指南)确定的审计程序就可以了;并且应该实施哪些审计程序均是由审计准则明确规定的,注册会计师必须按部就班的执行这些“可以适用于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程序;而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的审计程序可以不要实施。体现在审计实践中的一个突出例子是在执行增加注册资本验资业务中对如何“关注被审验单位以前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通行的观点是只需要执行《指南》确定的四项审验程序即可,不需要对被审验单位验资截止日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执业质量检查中也偏向于实行规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习惯于按照“审计程序表”逐项核对审计程序是否实施,重点关注审计工作底稿是否齐全、要素是否完整等。这种监管模式有明确的标准(即审计程序表),方便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中查出“问题”和检查后的惩戒,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根据确定的和可预见的标准来规范审计工作,但是缺点也是致命的。

首先,在规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下,检查的内容主要是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程序是否得以实施,会导致审计工作的机械化操作。例如,对应收账款是否实施了函证或替代检查等程序,如果审计工作底稿中有若干张询证回函或替代检查表,检查中就认定注册会计师已经实施了函证和替代检查程序;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例如选择的函证样本不足以代表总体,发出和收回询证函均交被审计单位办理。替代检查没有达到与函证同样的效果,询证回函有不可靠的迹象却未证实或消除疑虑等等。又如,有的检查人员甚至把审计工作底稿上未逐页写被审计单位名称、会计截止日或会计期间,审计业务约定书上未写审计报告份数、审计收费金额等作为重要问题反映。这样就导致了执业质量检查表面化和形式化,并使注册会计师误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实施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程序、编制形式上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就可以了。

其次,执业质量检查中逐项核对审计程序是否实施的做法,给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准则提供一定的空间。一方面,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以“应付检查”的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在审计中不考虑如何去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是考虑如何能够通过执业质量检查;以至于计划和实施的审计程序没有重点和应对风险的针对性,实施了许多不必要的审计程序,记录和复印了大量不必要的会计资料。由此,审计工作就简化成抄账、底稿填空和复印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准则也在实际中失去价值。另一方面,审计工作变成简单的实施既定的审计程序,专业胜任能力的高低显得并不重要,注册会计师没有了提高胜任能力的动力,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不重视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最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舞弊手段层出不穷,审计准则难以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需要不停地修改审计准则以维护其周密性。然而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的详细规定,也给被审计单位规避审计程序提供了指引。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准则确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因错误造成的重大错报,但是难以发现舞弊(特别是管理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即使审计准则能够穷尽地规定审计程序,以应对审计中的各种情况。也会因为审计准则条文太多太繁而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全部掌握。由此可见,可以直接用于审计质量监管的规则(监管标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规则导向的监管模式注定是行不通的。

二、原则导向的审计质量监管模式

当前我国企业由管理层直接或者间接的操纵会计记录并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其舞弊行为也是精心策划加以掩盖。舞弊者职位级别高,串通舞弊和狡诈程度都很高,并且善于通过操纵会计记录来应对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重大错报的风险很高。为此现行的审计准则实行原则导向,不规定详细、具体的审计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即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准则强调注册会计师应该以职业怀疑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强调注册会计师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运用职业判断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实施审计程序(针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注意使某些不为被审计单位预见或事先了解的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证据评价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执业质量检查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目的的审计质量监管方式,自然应该以指引注册会计师真正遵守审计准则为己任;只有实行原则导向的审计质量监管模式才能真正落实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在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下,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应该包括:评价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施行情况,评价职业判断的推理过程和结论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职业谨慎、职业怀疑。

与规则导向的监管模式相比。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有以下优点:

首先。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目的是获取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证据。计划和实施哪些审计程序取决于“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需要。例如虽然审计准则规定应该实施应收账款函证程序。但是如果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低或者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可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可以不实施函证程序;如果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采用现金交易为主的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发生额和余额都很小),或函证很可能无效。也可以不

实施函证程序。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可以避免误导注册会计师为了迎合执业质量检查和符合审计准则的形式规定而机械实施程序的行为,转而将审计重点放在如何取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上,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其次,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工作积极性。与执业质量检查人员相比。注册会计师处于审计工作现场。对被审计单位比较了解,对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更加清楚,他人(包括检查人员)是无法代替注册会计师作出职业判断的。执业质量检查中承认“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充分尊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就会注重提高胜任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不但能够在实质上遵守审计准则,而且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

最后,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监管关系。在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执业质量检查不是命令注册会计师应该执行哪些审计程序,而是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提高胜任能力、正确施行审计准则。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避免审计责任。这样就将审计质量监管职能和维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服务职能很好的结合。当前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重商业利益、轻业务质量,以商业利益(业务收入)作为对注册会计师业绩评价、薪酬及晋升的依据。从而迫使注册会计师放弃审计质量、出具不实报告。如果监管机构偏向追究签字注册会计师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领导层(主任会计师)的责任,则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层就不会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在原则导向的监管模式下,执业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制定质量控制制度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督促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层发挥积极自律作用,以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来保证注册会计师遵守审计准则、根据审计项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这样也可以减轻执业质量检查的工作量,提高监管效率。在执业质量检查中,将会计师事务所和主任会计师作为教育和惩戒的主要对象,重点追究其对质量控制承担的责任,是符合注册会计师利益并受其欢迎的,也是达成审计质量监管目的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飞华,蒋品洪,浅论注册会计师对增资后累计注册资本的验资责任[J],商业会计,2008(12):30-31

[2]蒋品洪,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J],商业会计,2008(1):59-60

[3]刘家松,论中国审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28-31

[4]刘家松,破解“准则制定导向选择悖论”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7(28):10-12

审计规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审计 财务规则

在当前的阶段,我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安全发展对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现在的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对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也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我国行政策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管理、企业内部财务活动及财务人员的廉政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由于经济水平差异带来的财务会计核算水平参差不齐,如审计人员工作时走形式、缺乏新意、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创新是十分必要。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概述

财务审计工作是根据审计机关的相关规定,以财务审计准则为标准,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处理的合法性、真实性作出审计监督,并对被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做出依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行政事业单位出具审计意见及决定,建立完整的审计工作报告,揭露事业单位违规行为予以查处,维护国家权益,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廉政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核。

二、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于财务规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的调查情况而言,财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是最后的表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对于财务规则相关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个工作本身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相关的工作。在现在而言,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仅仅是扮演者一个企业资金流动的记录者的角色,甚至很多人连这个角色都扮演不好,这样的工作现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出来,并不能够参与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决策中去,财务管理的效用被大大地减弱了。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会计工作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而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复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财务工作管理中有效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复杂的工作也都是由一些很微小的工作组合起来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很差,财务素养很低下,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不少的事业单位的岗位中存在着兼职岗位的事实,也是为了最大的节约成本的需要,所以在公司的出纳、记账还有档案的保管方面也都出现了多个岗位一个人的局面。在实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财务管理中会计名目不规范、业务的处理不及时、原始凭证的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不给力最终也就使得整体的财务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最终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财务的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财务的工作不仅仅是账目的记录而已,更多的可以通过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动而为企业的发展来出谋划策。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双重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在这方面资金的使用不规范的话,就有可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很严重了就。调查显示不少的事业单位在使用单位资金的环节中,对于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高,并且在资产的采购环节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广泛的存在着。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地提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出台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需要适当的来树立新的财务规则,自身也要加强对于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需要进行新的改变,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改进,严重的杜绝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岗位的权责划分,以此来为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进而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进行安排。财务工作要告别以往的记账式工作理念,要正常的走向管理化的方向上去,如此这般才能够最大的发挥出财务审计与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经营指导的作用出来,也可以更好的为单位来服务。

(二)积极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需要综合的来考虑各种可能性,配备好合理的财务会计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专业上精通,在道德上经得住考验,对国家的有关法律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都有着一定的熟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的财务工作考核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可以更好的让财务人员变得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在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的来加强相应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水平,不仅仅是形成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制度,更进一步的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办法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财政大的程度上也要求可以最大的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来积极地做好在预算的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把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从简单的资金的记录中转移到对于资金进行主动地引流上面来。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起新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指标出来,以此来达到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相应的建立大的财务观念,帮助国有资产可以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便可以取得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国有资产也要积极地进行监管,从而保证找到合理的用于核定国有资产的核算的管理办法来,使得国有资产不会流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审计工作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期可以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路径,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以规范的则务工作行为来帮助企业建立正常的收支平衡,这些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有着积极地意义,这也是保证其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此这般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雨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一一基于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比较视角[J].厦门科技,2013

[2]郭娅.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旧变化的比较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3

[3]刘玉杰,宋子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J].会计之友,2012

[4]刘彦斌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当议田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5]杨阿燕国有企业会计成本控制问题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8(23):65一66.

[6]杨海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

审计规则范文第5篇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

(一)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建设项目;

(三)政府担保、政府融资和利用国债的建设项目;

(四)预算单位非税收入建设的项目;

(五)转让、出售、出租、拍卖国有资产及其经营权所得国有资产权益收入的建设项目;

(六)利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建设的项目;

(七)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建设的项目;

(八)接受、使用社会捐赠资金,包括接受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企业、个人捐赠并委托政府部门、国有单位实施管理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九)政府以其他形式投入的建设项目。

第四条市、县(市、区)审计机关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库,将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审计监督管理。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设置专门的机构,组织专业审计人员依法按程序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审计机关可根据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聘请其他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审计。审计费用按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

第六条审计管辖范围按政府投资项目主体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关系确定。

第七条发改、建设、财政等部门及其他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协助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工作。

第八条审计机关应根据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和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的,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直接进行审计。

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由审计机关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组织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审计,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指导、监督。

第九条建设单位及与政府投资项目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完工后90日内向审计机关提供下列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相关的资料(含电子数据):

(一)建设项目前期评估、征地、拆迁、勘察等资料及项目概、预算编制资料和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建设项目招投标资料和合同文本;

(三)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竣工图、设计变更等;

(四)工程结算资料及工程价款支付资料(含各类协议、纪要、签证、竣工验收报告等);

(五)工程项目竣工决算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

(六)建设项目内控制度资料及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条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在施工合同中列明下列内容:

(一)必须经审计机关审计后方可办理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

(二)在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之前,预付工程价款不得超过合同总价的80%。

审计规则范文第6篇

>>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Apriori改进算法 一种改进的挖掘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 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的一种改进 关联规则挖掘中Apriori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基于矩阵的Apriori的改进算法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的研究 基于Apriori算法的课程成绩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基于改进Apriori算法的大学成绩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改进 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 基于Apriori算法的Web日志挖掘研究 基于Apriori算法的高校学生成绩数据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的改进 基于Apriori的高效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教育考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FP-Growth算法改进的多层次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的改进 一种改进的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遗传算法 基于改进型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光纤故障预警系统 一种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改进的FP―growth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基于布尔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高校决策应用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的部分信息。

3)验证方法。为突出算法改进效果,采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经典的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作为对比,对上述4个数据集合采用10折交叉验证(10fold crossvalidation),将数据集分成10份S1,S2,…,S10,分别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10次实验,即在第i次迭代,Si用作测试集,其余子集都用于训练规则库的建立。每个数据集的正确预测数10次迭代正确次数的总和。

4)度量标准。正确的预测结果是衡量一个挖掘算法性能重要的标准,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的准确率可以估计一个给定的挖掘算法对未来数据正确预测的能力,定义如下:

accuracy=(∑10i=1Si)/Dataset

其中:|Dataset|表示数据样本总数;|Si|表示每次迭代中正确的次数。

4.3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一。

从4个数据集中随机抽取1000,6000,11000,16000个记录,分别作为测试案例test1、test2、test3、test4,最小支持度定为18%,算法运行时间如图3所示。

2)实验二。

正确率和运行时间是评估算法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在Weka平台下使用10折交叉验证法,对经典的FPGROWTH算法和改进的EApriori算法在4个训练数据集上的规则预测正确率进行比较。表3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EApriori算法在数据集关联规则挖掘方面的准确率提升在8%到74%之间,实验数据越多,准确率提升越明显。

3)实验三。

利用上述4个测试数据集,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下,运行传统的Apriori算法、FPGROWTH算法和改进的EApriori算法,将得到的运行时间分别进行比较,使实验结果更具充分性。在Matlab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化处理,X轴代表最小支持度的不同取值,Y轴代表当前数据集下的算法运行时间,包括输入和输出阶段的时间。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从实验数据绘制的结果图4可以看出,改进的EApriori算法运行效率比前两种算法有所提高,然而,将前两个数据集同后两个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改进的EApriori算法对于稀疏型数据集的性能提升更为明显,最高能够达到51%。随着最小支持度的提高,性能表现更加稳定,这是由于稀疏数据集的密度较小,最小支持度增加,实际加入的计算数据却比较少,因此算法运行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相比之下,该算法对于密集型数据集的性能提升幅度较小,随着最小支持度的增加,实际加入的计算数据明显增多,导致运行时间的变化更加显著。

5结语

本文在对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EApriori算法。该方法通过对扫描的事务集合进行限定,能够较好地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大型稀疏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结合该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的安全审计系统,并对它的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最后对系统的有效性及算法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的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安全审计系统可以提高计算机识别攻击行为的能力。同时由于关联规则挖掘自身的缺陷,无法对所有的攻击模式进行学习,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中,同其他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结合,比如序列模式挖掘等,提高审计系统的智能程度和运行效率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石文昌,孙玉芳.安全操作系统研究的发展[J].计算机科学,2002,29(6):5-12.(SHI W C, SUN Y F. Development of secure operating system research [J]. Computer Science, 2002, 29(6): 5-12.)

[2]

丁丽萍,周博文,王永吉.基于安全操作系统的电子证据获取与存储[J].软件学报,2007,18(7):1715-1729.(DING L P, ZHOU B W, WANG Y J. Capture and storage of digital evidence based on security operating system [J]. Journal of Software, 2007, 18(7): 1715-1729.)

[3]

刘海峰,卿斯汉.安全操作系统审计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38(10):1262-1268.(LIU H F, QING S H.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uditing in secure OS [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1, 38(10): 1262-1268.)

[4]

MORADI M, KEYVANPOUR M R. An analytical review of XML association rules mining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2015, 43(2): 277-300.

[5]

SONG S J, KIM E H, KIM H G, et al. Querybase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supporting user perspective [J]. Computing, 2011, 93(1):1-25.

[6]

AGRAWAL R, SRIKANT R. 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mann, 1994: 21-30.

[7]

AGRAWAL R,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 [J]. ACM SIGMOD Record, 1993, 22(2): 207-216.

[8]

HAN J, PEI J, YIN Y. Mining frequent patterns without candidate generation [J]. ACM SIGMOD Record, 2000, 29(2): 1-12.

[9]

ELHAJJ M, ZAIANE O R. COFI approach for mining frequent itemsets revisited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ACM SIGMOD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i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New York: ACM, 2004: 70-75.

[10]

DONG G L, RYU K S, BASHIR M, et al. Discovering medical knowledge using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in young adul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2013, 37(2): 1-10.

[11]

KHALILI A, SAMI A. SysDetect: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state determination for industrial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using Apriori algorithm [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5, 2776: 154-160.

[12]

SAHOO J, DAS A K, GOSWAMI A. An effectiv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scheme using a new generic basis [J].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43(1):127-156.

[13]

KESHAVAMURTHY B N, KHAN A M, TOSHNIWAL D. Privacy preserving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over distributed database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J]. 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 2013, 22(Supplement 1): 351-364.

[14]

ROZENBERG B, GUDES E. Association rules mining in vertically partitioned databases [J].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6, 59(2): 378-396.

[15]

DING Y, YUAN X, TANG K, et al. A fast malware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bjectiveoriented association mining [J]. Computers & Security, 2013, 39(4): 315-324.

[16]

GARCKE J, GRIEBEL M. On the parallelization of the sparse grid approach for data mining [C]// LSSC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rgeScale Scientific Computing, LNCS 2179. Berlin: Springer, 2001: 22-32.

[17]

CZIBULA G, MARIAN Z, CZIBULA I G. Detecting software design defects using relational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J].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42(3): 545-577.

[18]

HILLS J, BAGNALL A, IGLESIA B D L, et al. BruteSuppression: a size reduction method for Apriori rule sets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3, 40(3): 431-454.

[19]

审计规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强制规则;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一、引言

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之后,2012年财政部、证监会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可分批分类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划分出了内部控制审计强制执行的过渡阶段(自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与美国的SOX法案要求全面实施不同。在该阶段,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自发性需求和强制性要求,主板上市公司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自行选择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另一部分必须按照规范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强制规则后有关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国外对应时期存在差异,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未被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自愿性内控审计行为的研究,集中于对内控审计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类是不区分自愿和强制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从内控规范体系建立起,内部控制审计不断规范化并越来越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视,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文献逐渐丰富,观点日趋多样,却鲜有文献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议。本文试图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维度出发,梳理强制规则后,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国内外对应时期研究重点和方向的差异,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改进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

美国的强制规则要求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进,因此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是强制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甚至无效的公司也必须披露其审计报告,我国的情况与之存在差异。由于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国内侧重有关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方红星、戴捷(2012)在肯定披露动机影响自愿出具内控审计报告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自愿性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比本土事务所表现出更高的独立性水平和职业谨慎态度,越不愿意为有内控审计需求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的保证。其研究还证实了内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接受高水平鉴证服务的主要动机是对外释放信号和降低成本。韩彬、陈丽蓉(2015)通过对2011至2013年的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以竞争战略这一新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发现成本领先战略与自愿性内控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位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所发挥的“补充”控制作用可以使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修正内控缺陷以为成功实施战略提供保障。此外,陈丽蓉、韩彬(2015)的实证结果表明了公司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影响内控审计报告的出具和披露意愿。信号传递动机是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制要求的过渡阶段有关自愿出具和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实证研究一般都剔除了纳入强制性要求范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进入全面执行阶段后,同国外一样,我国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因素。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财务

报表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类似,强制规则后,主要有两方面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一是审计供给,二是审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师的专业性、胜任能力、客观性等影响审计供给,公司治理水平、产权性质等影响审计需求。JaggiBikki,MitraSantanu(2015)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了在SOX法案规定执行较为成熟阶段,拥有行业专家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尤其在客户存在重大缺陷的时候,行业专家擅长发现并公布重大缺陷。Mount(2015)认为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和聘请的审计师并不能恰当地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导致一些重大缺陷被认定为重要或一般缺陷。NathanJ.Newton,JulieS.Persellin等(2016)使用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测试了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与审计市场竞争程度、更换审计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许多收到“清洁”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公司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意见购买行为,而且,激烈的审计竞争市场和在较晚的报告期更换审计师均会增加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和更换审计师影响着审计师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从审计需求的角度看,Krishnan(2005)的研究提出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成员数量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呈负相关。由于数据难以获取,国内的研究并未测试意见购买行为的存在,过渡期和全面执行阶段都鲜有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已有文献选择的变量大多参照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盈余水平、财务报表重述、异常应计估算、盈余反映系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师意见等。陈丽蓉、韩彬(2015)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顶层设计,公司治理水平正面影响着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需求,并将数据分为强制执行组和自愿实施组,发现强制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与自愿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作为公司的外部因素,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了上市公司对内控审计质量的需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之间呈“U”型关系。总之,国内的相关文献均站在审计需求的角度,去探索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缺少审计供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学者转移了研究视角,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报告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GrahamLynford等(2013)通过创建审计整改的影响因素模型,论证了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和控制测试程序的实施时间正面影响着内控缺陷的整改,并且内控缺陷的整改出现在规模较小、财务风险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的可能性比较低。BalsamSteven,JiangWei(2014)从股权激励这一新角度探讨了影响内控缺陷的因素。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生。Bardhan等(2015)聚焦家族企业这一企业类型,论证了家族企业较之非家族企业,发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家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倾向于维持较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国内关于内控缺陷披露的研究比较多,缺少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如王海滨和于长春(2014)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发现,当管理层会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差而产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以规避风险,并且,审计师能够识别和判断该内控缺陷,从而出具非标准意见。董卉娜和严茹梅(2016)的研究结论与BalsamSteven等(2014)的结论类似,即管理层持股削弱了管理层背离股东目标、实现自身利益行为的动机,进而降低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总之,在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国内的学者还应该拓宽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视角,不应局限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的研究重点上面存在差异。国外侧重于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则针对过渡阶段的特殊性做出很多有关自发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不同要求下的数据、结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我国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执行阶段,应该重点研究内控审计的质量,以引导和培育企业对高质量内控审计的需求,提高审计师执行内控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研究

(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经济后果的研究

HoganChrisE(2008)以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影响效应为切入点,通过经验数据检验得出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盈余质量和投资者关于盈余预测的准确性,降低资本成本。Collins等(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法案前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变化对公司经营风险和资本成本的影响,证实了强制性内部控制审计给公司带来了较高的审计费用,但同时也通过降低资本成本和减少信息风险使企业获益。进入强制性要求阶段,随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国内涌现大批学者探索内部控制审计这一新型审计业务的开展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人们普遍认同内部控制审计的强制实施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起到“补充”控制作用,从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财务上的操控手段。许骞、曾建光(2014)的研究表明,强制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减少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自愿实施背景下,企业内控信息披露的成本较低,内控自评报告中可能充斥着虚假信息,从而使上市公司的现有投资者承受道德风险;作为企业的潜在投资者也会因无法有效识别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真实和虚假的部分而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加强契约关系,对企业管理层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吴秋生等,2015)。

(二)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经济后果的研究

许多以美国为背景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视角包括信息含量或市场反应对盈余质量、资本成本、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市场价值、CFO更换、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审计延迟等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如果公司收到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将伴随着更低的盈余质量、更高的审计费用、审计师更可能发生变更、更长审计延迟、更高资本成本、更可能发生CFO更换。SunYan(2016)发现收到“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比收到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公司拥有更少的投资。这些收到非标内部控制意见的公司之所以减少投资是因为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评估看到了更高的投资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好坏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管理层又需要考虑公司可能的资本成本做决策。内控审计结果还会改变公司的会计原则,被曝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尤其是财务报表层次重大缺陷的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MitraSantanu,2013)。MichaelL.Ettredge等(2016)认为披露重大缺陷的内控审计报告往往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审计延迟,尤其披露的是财务报表层面的重大缺陷。其研究结果与已有结论一致,即审计师需要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应对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报告使用者在参考财务报告意见的同时,会怎样看待内控审计意见?市场对两种意见的不一致是怎样的反应?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献研究内控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侧重于研究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张继勋、何亚南(201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降低个体投资者对于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信心,而且不同性质的重大缺陷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吴溪、杨育龙等(2016)运用经验数据检验发现,内控审计意见为非标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仍伴随近期显著更高的重大错报概率,而我国股票市场对这类意见组合的反应尚不充分,有可能是因为审计师利用市场和监管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不了解为管理层提供便利,倾向于出具这类意见组合以缓解自身法律责任。

(三)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经济后果的研究SOX法案

颁布后,Beneish等(2008)证实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发现的重大缺陷能够让投资者获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信息。GrahamLynford(2015)的最新研究发现,较之其他类型的内控缺陷,税务方面的内控缺陷出现的频率更大,后果也更为严重,并且更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传统报表审计,审计师都应该关注与税务相关的内部控制。MeiFenga等(2015)测试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性,发现与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相比,存在存货方面内控缺陷的公司,伴随着较低的存货周转率。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颖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张红英、高晟星(2014)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财务报表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探讨和证明了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层面的内控缺陷的经济后果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上面,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反而比财务报表层面的内控缺陷更容易导致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李万福等,2014)。综上所述,国内外均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意见类型、内控缺陷三方面探索、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国外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内部控制审计对公司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内影响公司的治理水平、业绩指标、盈余质量、资本成本、管理层决策等,对外影响投资者对信息风险的判断、对公司价值的预期等。国内的内部控制审计长期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虽然不够全面,但出现许多新颖的研究视角。该阶段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已不再区分强制要求和非强制要求了,以全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作为样本。

四、研究评述及展望

(一)现有研究不足及建议

我国经历了内部控制审计的自发性需求与强制性要求并存的过渡时期,研究视角从自愿性内部控制审计的信号传递动机向强制执行的质量、结果等方面转移,研究方法也从仅限于规范、制度的理论研究向采用经验数据、实验分析等多种方法转变。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的缺点,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毕竟许多研究是以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为基础展开的,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影响着管理层的行为。在全面执行阶段,为促进我国内控审计的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深入探索审计质量问题,探讨内控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高质量内控审计的经济效果。此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的研究,我国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依靠的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导致了内控审计报告所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依据不统一,有关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证结果实际上不那么可靠。

(二)研究展望

国外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日趋发展成熟,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与传统报表审计业务皆受到管理层及信息使用者的重视,有关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无论理论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我国内控审计业务的实施和监管指明了方向。国外的学者趋向于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结合在一起,研究其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我国主板上市公司已进入内部控制审计的全面实施阶段,内控审计的执行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将面临更多的挑战,研究分析管理层、投资者、监管方对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质量、意见类型的了解和反应可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已有文献检验股权投资者对该项业务意见类型的态度,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其次,国外已将重点转移至内部控制缺陷方面的研究,研究角度越来越全面,如内控缺陷整改的影响因素、不同性质的内控缺陷产生的经济后果,进一步探究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果可以是未来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戴捷敏:《公司动机、审计师声誉和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A股公司2008-2009年年报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12年第2期。

[2]张继勋、何亚南:《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个体投资者对无保留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信心》,《审计研究》2013年第4期。

[3]吴溪、杨育龙、陈旭霞:《“非清洁”内控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充分吗?》,《审计研究》2016年第1期。

[4]许骞、曾建光、王立彦:《强制内控审计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操控程度和手段么?》,《审计研究》2014年第6期。

[5]张红英、高晟星:《内部控制缺陷和审计费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缺陷细化视角》,《财务与会计》2014年第8期。

审计规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

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2007年8月7日).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政部财会【2006】4号,2006年2月15日).

审计规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司法会计 鉴定 财务报表 审计 差异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鉴定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运用会计、审计专门知识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审查、鉴别和判断工作,并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的鉴证活动。常规财务报表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性程序等科学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鉴证活动。本文依据国家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107号,以下简称鉴定通则)和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会【2006】4号,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较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常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主要异同,目的是引起司法鉴定人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中注意其同常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规则的差异,审慎执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规定,保证司法会计鉴定的工作质量,满足司法诉讼审理的需要。

一、鉴证委托与受理规则差异

1、鉴证委托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鉴定委托,应当要求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提供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并提供委托鉴定事项所需的鉴定材料;鉴定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人的名称或者姓名、拟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委托人出具鉴证委托书的规定,委托审计业务成立的唯一标志是委托人与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审计业务约定书。

2、对委托事项的审查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机构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审计准则》规定,在接受委托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初步了解业务环境,评估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查看是否符合鉴证业务特征,并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相关条款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该工作环节上,两者规定相似,只不过司法会计鉴证对委托事项的审查专业性更强。

3、受理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鉴定委托,应当即时做出受理的决定;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通过信函提出鉴定委托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委托人;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鉴定事项的委托,可以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受理的时间。《审计准则》没有受理时限的规定。

4、不得受理的情形

《鉴定通则》规定了七种情形,分别是:(1)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2)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3)鉴定事项的用途不合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4)鉴定要求不符合司法鉴定执业规则或者相关鉴定技术规范的;(5)鉴定要求超出本机构技术条件和鉴定能力的;(6)不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的;(7)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情形的。《审计准则》有实质内容类似的规定。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司法会计鉴证的专业性要求上。

5、鉴证业务协议书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主要内容。《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十五项具体内容。

《审计准则》体现了鉴证业务协议书的通用内容,而司法鉴定协议书的五方面内容更突出专业性。

二、鉴证实施规则差异

1、鉴定人的责任

《鉴定通则》明确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n

bsp;

主要差异:尽管规则中都有“负责”二字,但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无疑是更高层次责任的一种规定,构成了两种规则的根本性差异。

2、鉴定人执业人数

《鉴定通则》要求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并通知委托人到场见证。《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只是在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中列示有两名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3、回避原则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审计准则》有类似的规定。

4、利用专家的工作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过程中,遇有特别复杂、疑难、特殊技术问题的,可以向本机构以外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本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规定,如果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包括专家的身份和专家的参予程度等。

两种规则均规定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鉴定通则》明确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审计准则》则允许在专家工作结果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提及或描述专家的工作。可见《审计准则》对鉴证人员利用专家工作结果的责任低于《鉴定通则》的规定。

5、鉴定时限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审计准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6、出庭作证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审计准则》没有此项规定,仅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六十八条中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排除在“对业务工作底稿包含的信息予以保密”的范围以外。

7、鉴证的复核

《鉴定通则》规定,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审计业务项目组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次的业务复核政策和程序,业务完成后的复核是审计报告出具前的必备程序。《审计准则》的复核要求严于《鉴定通则》的“可以”复核的条款。

三、鉴证文书规则差异

1、鉴证文书的格式

司法鉴定文书有固定的文书规范和要求,其基本格式是:(1)标题;(2)编号;(3)基本情况;(4)检案摘要;(5)检验过程;(6)检验结果;(7)分析说明;(8)鉴定意见;(9)落款;(10)附注。审计报告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引言段;(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6)审计意见段;(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9)报告日期。

主要差异:司法鉴定文书除在检案摘要、检验结果、分析说明等处有特殊要求外,同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最大区别是报告的意见段上,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通用目的审计报告的意见段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即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特别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等概括性术语。

2、鉴证意见分歧的处理

《鉴定通则》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要求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文书中应当注明。《审计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上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其同司法鉴定文书略有差异。《审计准则》还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进行讨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持续交换有关财务报

表发生重大错报可能性的信息,对出现的审计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实施复核,以使重大事项在出具审计报告前能够得到满意解决。《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第四十九条明确“只有意见分歧问题得到解决,项目负责人才能出具报告”,没有允许参加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同一报告中表达不同审计意见的规定。

四、对规则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1、“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是司法会计鉴定规则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根本性差异。正是司法会计鉴证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才产生了:(1)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需要到现场提取检材的,应当由不少于二名司法鉴定人提取;(2)司法鉴定过程中,可以利用专家的工作,但最终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司法鉴定人出具;(3)司法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应当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事项有关的问题;(4)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注意:这里使用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5)司法鉴定文书要求检验结果“写明对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进行检验后得出的客观结果”,鉴定意见“应当明确、具体、规范,具有针对性和可适用性”;(6)多人参加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鉴定文书中应当注明等有别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审计规则的特殊规定。

2、通用目的鉴证业务与专业性鉴证业务的差别。《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划分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其他鉴证业务等三大类。尽管司法鉴定业务规则是由国家司法部,其执业管理工作受到地方司法鉴定协会监管,但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的资格门槛即要求是注册会计师,故其仍然属于具有司法鉴定人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其他鉴证业务。所不同的是,如果说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业务,而司法会计鉴证业务更是“专业”中的“专业”,这一点在:(1)签订司法鉴证业务约定书前需要委托人出具鉴定委托书;(2)对委托鉴定事项审查中有司法专业的要求;(3)司法鉴定协议书中包括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委托鉴定的要求、委托鉴定事项涉案的简要情况以及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等五方面特定内容;(4)鉴定文书的特有格式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第五十八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司法诉讼中涉及会计、审计、税务或其他事项的鉴证业务,除有特定要求者外,应当参照本准则办理”。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定要求”就是国家司法部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文件。实务中,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更专业性特征决定司法会计鉴定人执业规则应当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原则,恪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令第107号,2007年8月7日).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财政部财会【2006】4号,2006年2月15日).

审计规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审计 财务规则

在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也都在不断地完善中。针对以前的财务规则中的相关规定主要是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要去来进行相应的制定,这些问题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于财务规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的调查情况而言,财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是最后的表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对于财务规则相关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个工作本身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相关的工作。在现在而言,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仅仅是扮演者一个企业资金流动的记录者的角色,甚至很多人连这个角色都扮演不好,这样的工作现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出来,并不能够参与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决策中去,财务管理的效用被大大地减弱了。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会计工作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而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复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财务工作管理中有效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复杂的工作也都是由一些很微小的工作组合起来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很差,财务素养很低下,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不少的事业单位的岗位中存在着兼职岗位的事实,也是为了最大的节约成本的需要,所以在公司的出纳、记账还有档案的保管方面也都出现了多个岗位一个人的局面。在实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财务管理中会计名目不规范、业务的处理不及时、原始凭证的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不给力最终也就使得整体的财务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最终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财务的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财务的工作不仅仅是账目的记录而已,更多的可以通过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动而为企业的发展来出谋划策。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双重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在这方面资金的使用不规范的话,就有可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很严重了就。调查显示不少的事业单位在使用单位资金的环节中,对于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高,并且在资产的采购环节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广泛的存在着。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地提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出台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需要适当的来树立新的财务规则,自身也要加强对于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需要进行新的改变,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改进,严重的杜绝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岗位的权责划分,以此来为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进而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进行安排。财务工作要告别以往的记账式工作理念,要正常的走向管理化的方向上去,如此这般才能够最大的发挥出财务审计与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经营指导的作用出来,也可以更好的为单位来服务。

(二)积极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需要综合的来考虑各种可能性,配备好合理的财务会计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专业上精通,在道德上经得住考验,对国家的有关法律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都有着一定的熟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的财务工作考核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可以更好的让财务人员变得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在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的来加强相应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水平,不仅仅是形成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制度,更进一步的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办法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财政大的程度上也要求可以最大的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来积极地做好在预算的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把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从简单的资金的记录中转移到对于资金进行主动地引流上面来。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起新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指标出来,以此来达到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相应的建立大的财务观念,帮助国有资产可以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便可以取得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国有资产也要积极地进行监管,从而保证找到合理的用于核定国有资产的核算的管理办法来,使得国有资产不会流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审计工作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期可以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路径,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以规范的则务工作行为来帮助企业建立正常的收支平衡,这些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有着积极地意义,这也是保证其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此这般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雨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一一基于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比较视角[J].厦门科技,2013

[2]郭娅.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旧变化的比较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3

上一篇:化学工程学范文 下一篇:合同范本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