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14 05:56:11

审计案例分析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一、案例简况

(一)甲项目概况甲项目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首批拨付4200万元资金,到2013年底项目验收通过,甲项目对申报单位要求严格,对前期研究基础重视,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某集团取得这个项目是实力的展现,同时也是荣誉的象征,在报纸和网站都有相关报道。在审计这个项目时,甲项目专业内容非常强,被审计单位也比较配合,处于对这个项目开况的疑问,审计人员专门到研发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相关硬件和软件一应俱全,项目的真实性没有问题,审计重点就落到了资金管理和有效使用上。

(二)乙项目概况乙项目是环保类资金项目,乙项目承担单位作为定点治理排放重金属企业,获得的国家财政补贴资金800万元。项目资金在2013年2月到位后,进行了治理设备招投标,经过两次废标,第三次招标成功,共有四家单位中标作为环保设备的提供方。其中采购的两套装置已经进入使用检测阶段,达标后支付了尾款,合计金额仅占项目额的8%左右。占项目资金量达到50%多的设备仅支付了预付款70多万元,由于中标方与项目承担单位的方案存在争议,截至2014年5月,设备没有到位,项目没有进展。

二、案例分析和对比

(一)甲项目资金流向成疑1.查阅账册资料。对于大额的资金流出要追踪流向,特别关注财政补助资金是不是用于这个项目,项目资金开支的真实性如何。调阅账务资料和凭证,在翻阅凭证中发现除了与高校合作签订金额占到补助资金50%的技术合同外,还存在很多笔支付给咨询公司的咨询费、服务费,总金额占比10%左右,最大的疑点是发生咨询业务比较频繁,查看原始票据是手工开具,每张开票金额都是9900元。依据职业判断,非常专业和高科技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已上升到影响国家战略,专家与技术力量除了高校和项目承担单位,支付大量咨询费到其他单位值得考量。鉴于开发票的一家公司就在当地,我们查阅了此公司的工商和纳税信息,确实有此公司,并且纳税状态正常。审计人员按照工商注册地址进行实地查找,没有找到这家公司,问门岗没有听说过有这家公司,这些情况很值得怀疑了。2.询问当事人。审计人员有了初步判断,这里有问题。第二天直接叫来项目负责人,问咨询费是怎么回事,据其回答专家是项目承担单位找来的,咨询公司并不认识这些专家,开票金额对应的是专家的劳务费开支,咨询公司的作用就是开具正规发票便于公司走账冲抵。其实很明显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劳务费是直接可以作为研发支出的,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就可以入账,项目负责人的解释是不懂财务,其实在翻阅凭证中看到在此项目中有直接劳务费开支,而且是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才完成的支付,所以这里的不懂财务只是说辞。3.涉嫌套取资金。继续往下查,发现咨询公司发票冲抵了原来项目经办人的备用金,当初备用金是以借款的形式打入不同的个人账号,并且备用金的用途是差旅费。又经过对经办人的询问得知,实际情况是按照10%的手续费购买了咨询公司的发票,通过发票冲抵了原来的借款,开票额的90%流入到了不同人的个人账户,根本就没有出差的任何发票冲抵,这种形式的资金流转涉嫌贪污。在这个时候,考虑立案审计,要查深查透,揭露出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二)乙项目开支过于谨慎此项目的开支局限在设备采购的预付款上,招标过程中的费用,设备检测中的动力、人工、材料等费用,均没有列支。翻阅凭证看到收到财政资金一笔800万元,三套设备预付款支付五笔账,共计136万元,账务处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疑点。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非常谨慎,担心项目验收、审计部门质疑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项目直接相关的开支也没有列支。在询问项目进展情况时,其人员提出很多关于项目开支的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列支,到底列支多少合适。其实在项目按质保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开支计入项目经费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项目管理费用,其中有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现有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三)两项目比较1.甲项目制度约束滞后。对应项目资金,财政部门会出台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规范合理真实列支方面,会提出具体要求,而甲项目的资金管理办法出台较晚,项目要结题验收时,财政部才出台。集团公司只对国家长期每年都有的补助项目有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2.乙项目缺失规范约束,开支过于谨慎。乙项目财政部门也没有出台此类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只是在2013年6月主管部门环保厅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按照可研报告进度完成项目建设,同样集团公司第一次获得这类项目补助资金,内部没有出台规范的制度。与甲项目相比,乙项目在使用资金方面比较保守,推进项目执行缓慢,可行性报告上论证的日期是开始于2012年10月,项目达效在2013年10月,实际到2014年5月,仅投入使用两套装置,关键的设备预计建成达效要到2014年年底,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到项目承担单位,无法按照预期使用。除项目承担单位执行不力外,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过于谨慎也是一主要原因,导致财政资金示范效应大打折扣。3.两项目问题总结。两项目都存在相关的制度规范约束不到位问题,甲项目进展顺利,但资金使用不规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案件线索;乙项目进展迟缓,资金使用保守,没有发挥出财政资金应有的效益。

三、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与方法

(一)深入了解专项设置的背景,重视项目申报立项情况审计每个专项资金设置有其相关的背景和原因,查找与其相关的官方的、民间的各种资料,包括立项依据,资金分配,管理要求等,从逻辑上判断出问题的可能性。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做好对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概预算的审计。主要审查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规范性,背景是否真实存在,建设条件是否能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备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以评价有无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立项的问题,有无选项不当,违背科学规律出现人为项目、人情项目等问题。

(二)追踪资金流向,重点审查合法合规性任何一项专项资金都要运用到专门的项目建设上,以资金运动为主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到哪里。审计过程中,有必要对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整个流程进行追踪审查。要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的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每个环节进行核对。按照资金运行轨迹跟踪审查,采用顺查法对照项目审批文件审查,可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合规合法性。

(三)关注支出单据真实性,分析业务发生的真假通过职业判断,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单据,采取到相关单位询证、银行查询等方式延伸审计,如果出现内容虚假的支出凭证,就可能存在套取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所以对各类项目支付凭证加鉴别很有必要。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不符的票据要分析原因,看是不是虚假交易或事项。

(四)实施项目程序性审查及效益的分析首先是进行程序审查。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及质量隐患,包括项目建设工程的设计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是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工程建设所需的资质等级;供货单位是否经过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然后是进行效益考察。重点分析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取得的各种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包括检查项目计划制定是否合理,项目完工验收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的浪费或事故隐患等。根据审计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国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五)加强专项资金结余形成原因审计一般来说,对正常的未完成项目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应按计划及时下拨使用;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位滞拨或者未按计划进度使用的专项资金结余,应及时查明原因,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紫鑫药业 审计失败 案例分析

一、紫鑫药业案情介绍

吉林紫鑫药业成立于1998年5月,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业绩平平,2007年IPO之时,在市场上因竞争力匮乏,销售规模也一直不温不火,业绩更是表现平平。净利润大多在五六千万元左右徘徊。2010年,紫鑫药业因其涉足人参业务创造了惊人的业绩,2010 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 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净利1.73 亿元,同比暴增184%,每股收益0.84 元。2011 年上半年紫鑫药业再掀狂潮,实现营业收入3.7 亿元,净利润1.1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 和325%。2011 年8 月16 日发表在中国证券网的《自导自演上下游客户,紫鑫药业炮制惊天骗局》文章,引爆了紫鑫药业事件。而对紫鑫药业进行审计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0年度涉嫌虚假财务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中注协惩戒委员会决定,给予中准所紫鑫药业审计项目签字注册会计师刘昆、张忠伟通报批评。同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中注协已向中准所发出《整改通知书》,责成中准所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强化总所对分所的管理,限期进行整改,中注协将对其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二、紫鑫药业案例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职业怀疑是审计失败的罪魁祸首。

职业怀疑态度意味着审计人员保持一种质疑的精神,对所获证据的有效性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同时对与责任方提供的记录或声明书中相互矛盾或者存在疑问的证据保持警惕。

从客户的工商资料调查看,在业绩暴增的2010年,紫鑫药业第一大客户四川平大生物是紫鑫药业影子公司;第二大客户亳州千草药业是被紫鑫药业隐匿的孙公司;第三大客户吉林正德药业由紫鑫药业董事长的亲属在实际控制。另外,通化立发人参贸易(第四大客户)、通化文博人参贸易(第五大客户)等多家客户公司的注册时间、地点、注册资本、甚至员工人数均惊人相似。

从财务报表数据来看,2009年紫鑫药业前五名客户累计采购金额仅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0%。而2010年的数据显示,前五大客户合计为紫鑫药业带来36%的收入。

作为第一大客户的四川平大生物在2010年共采购了7068.58万元产品, 同时从应收账款余额披露情况看,这笔采购款应基本全额付清。但是截止2010年12月31日,平大生物总资产9716万元,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1万元,净利润279.6万元,显然让这样的公司拿出7000多万元采购紫鑫药业产品并非易事。而作为2010年第二大客户的亳州千草药业, 其历年盈利情况并不乐观: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6181.35万元, 亏损41.27万元;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664.51万元,净利93.3万元。就是这样的公司在2010年对紫鑫药业全额支付了近7000万元的采购款,实在让人费解。

在紫鑫药业的案例中, 中准所应该在其业绩急速增长、股价急速飙升的情况下保持应有的警惕和怀疑,关联交易虚增业绩是上市公司业绩造假的常用手段之一,而且可能因为管理层、治理层的刻意隐瞒而让审计工作变得棘手。

(二)审计测试流程不到位。

1、风险评估程序不到位。作为舞弊高发领域的关联方及其交易,应是注册会计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如果中准对其前五大客户有关的信息进行细致分析,也是可以发现其舞弊的。

2、实质性程序不到位。紫鑫药业进入人参行业不到一年,但是利润却增长的如此之快,中准的实质性程序欠缺,尤其是实质性分析程序。

(三)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据了解,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吉林分所此前仍有前科。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2005年9月28日,审计署审计公告,处理了14家审计报告失实或疏漏的会计师事务。其中,吉林某上市公司2003年为其5家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总额达1.08亿元,未在年报中披露。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未能指出这一问题。在被审计署点名之后的2006年,中鸿信建元改名为现在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而紫鑫药业2010年报的签字会计师之一刘昆也因在审计*ST吉药2006年年报期间违规买入其股票获利,成为首例注册会计师在限制期内违规交易股票案。

三、审计失败的一些思考

1.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在关联方审计中尤为重要

某些关联方交易具有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未按正常的市场交易条款进行,通过广泛而复杂的关系和组织结构进行运作,增加关联方交易复杂程度,信息系统无法有效识别或者汇总被审计单位与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因此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有助于降低审计失败的概率。

2.正确实施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程序

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被审计单位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应对关联方交易中重大错报风险

3.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授信管理;应收账款

一、案例介绍

新华制药被信永中和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原因是其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显示,新华制药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下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的鲁中分公司、工业销售部门、商业销售部门三个部门分别向同一客户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此外,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对客户授信额度不大于客户注册资本。但在实际执行中,医贸公司对部分客户超出客户注册资本授信,使得授信额度过大,同时医贸公司也存在未授信的发货情况。上述重大缺陷使得新华制药对山东欣康祺医药有限公司及与其存在担保关系方形成大额应收款项60731千元。同时,因欣康祺医药经营出现异常,资金链断裂,使新华制药遭受较大经济损失。

二、案例分析

由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1年山东新华制药的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以看出,新华制药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两大重大缺陷:一是授信管理及授信额度管理存在重大缺陷,二是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的计量和分析存在明显缺陷。(1)授信管理制度的缺陷。在2011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称新华制药下属子公司山东新华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且给予客户授信额度过大,甚至还存在未授信就发货的情况。显然,新华制药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以及风险评估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新华制药的子公司医贸公司其企业内部显然没有进行有效、合理、及时的信息沟通,才会导致其三个部门同时对一家公司授信,从而导致授信额度过大,进而承担了较大的风险。此外,医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对多头授信无明确规定,甚至还存在未授信就发货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授信管理是较为混乱的,存在一定的制度缺失。不仅如此,医贸公司在授信额度上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导致授予客户授信额度过大。(2)应收账款管理的缺陷。由于山东欣康祺医药有限公司因涉嫌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济南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欣康祺医药等5家公司欠新华制药子公司的货款6073.省略info.省略.

[4]新华制药被出具否定意见,上市公司审计增压.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根据有关要求,不含B股的境内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在经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同时,还须经境外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截止2000年底,在沪深两市中,除含有B股的上市公司外,银行类上市公司只有三家,即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从这三家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0年年度审计报告来看,许多报表项目存在较大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报表项目的数据作比较,其差异状况如表一。根据表一的数据,可以将境内外审计差异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财务状况方面的差异:(1)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总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2)负债差异。除民生银行没有负债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期末负债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0.4%;(3)股东权益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股东权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3.5%;(4)每股净资产差异。三家上市银行的期末每股净资产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14%。

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没有每股收益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29.6%。

3.现金流量方面的差异:(1)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除浦发银行没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量差异外,其他两家银行都有该方面的差异,且其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三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差异率为118.6%;(2)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差异。2000年度,三家上市银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境内审计数都小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276%。

不难看出,上述境内外审计差异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其差异的存在是全方位的,涉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各个方面。对于基数较大的指标,其相对差异较小但其绝对差异较大,而对于基数较小的指标,其绝对差异较小但其相对差异较大;二是其差异又都是同向的,不存在同类项目间相互中和或抵消的可能。由此,如果会计信息没有审计比较,上述差异特征就显现不出来,那么,会计信息的单向虚增或虚减就不易被发觉,其危害性不可小视。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尽管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公司和大银行都聘请了“五大”国际会计公司进行审计,但其审计所遵循的是当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和银行在收到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后不久,其持续经营假设就受到严峻的挑战,不是被重组就是被清算。如果当地政府要求国际会计公司在审计过程中,除遵循当地法定审计要求外,再增加按照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审计差异的补充资料,则会使审计更加深入。这对于揭示企业或银行潜在的财务危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管理当局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并且也以境内上市金融类公司作为试点。然而,揭示差异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缩小或消除差异。

二、差异的主因:会计估计差异

会计信息境内外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另一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对于前者,只有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来消除;对于后者,主要是通过提高会计及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或估计水平来缩小。客观地说,上述三家银行都存在着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和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可我们的问题是,造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会计准则设计上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运行差异?经过分析,不难发现:

第一,上市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境内外审计差异,主要是由于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末余额差异和本期计提差异所引起的。而按照财政部《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有关业务会计处理补充规定》(财会[2000]20号,以下简称“20号文件”)的规定,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核销和风险认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没有实质性差异。

“20号文件”中规定,贷款呆账准备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计提。合理计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的提取方法,另一是合理的提取比例。对于前者,文件规定采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这一规定已经改变了原来按期限法(一逾两呆)提取呆账准备的做法;对于后者,文件规定不再按统一的比例计提。上市银行应当根据贷款对象的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贷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同时要求上市银行采用追溯调整法来消化不良资产。而所有这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完全吻合,有鉴于此,如果说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存有差异的话,这只是实务操作中的判断或估计差异,是由于国内外银行会计人员的分类和比例判断标准不同所致,而不属于会计准则设计或本身的问题。由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上市银行提取呆账准备的合理性作出判断,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通过对三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境内外审计比较,发现国内外职业判断的差异比较大,无论是期初、本期和期末呆账准备金,其境内审计数都远远小于其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分别为106.7%、84.9%和103.8%。有关贷款呆账准备金的具体差异见表二。

我们知道,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期初余额和本期计提数直接影响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和资产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民生银行在2000年度提取一般准备金后,呆账准备金金额达到4.70亿元,高于会计人员按信贷资产按五级分类法测算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3.40亿元,因此2000年度不再另行提取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认为:基于稳健原则,应在报告期期初增加计提呆账准备6.05亿元,报告期内增加计提呆账准备3.25亿元。由此造成境外审计的年度利润总额比境内审计的利润总额少3.25亿元。浦发银行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境内审计师按五级分类测算后,仅计提3.02亿元呆账准备金,而境外审计师则认为应计提4.92亿元。与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相比,深圳发展银行则足额提取了呆账准备金,境内外审计结果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该项会计政策而产生的追溯调整,境内外审计的差异较大,境外审计师认为年初应增加呆账准备金10.43亿元,构成了境内外审计师对净资产审计数的主要差异。由此可见,尽管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纳了贷款的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银行会计人员判断五级分类的标准,以及按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的比例不同,导致境内外审计的巨大差异。

第二,上市银行现金净流量境内外审计差异较大,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国内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定义没有实质差别。

勿庸置疑,现金流量表的核心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于现金的定义一般不会产生异议;对于现金等价物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除赞同一般公认的“期限短、流动性强的投资”外,还认为其应是“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小的投资”。我国对现金等价物的定义虽与IASC基本一致,但只对“期限短”作了明确解释,对其他三个条件只是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这很可能导致企业或银行主观臆断或无所适从,甚至通过“适当判断”来谋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从而带来新的报表粉饰问题。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确定标准的权威性规定,目前可以看到的只是三家上市银行年报上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范围的会计政策披露。深圳发展对现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对现金等价物给出了“现金等价物是指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且价值变动风险很低的投资及存放于中央银行可运作之款项”。浦发银行虽然没有在附注中披露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政策,但以表下注解的方式说明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范围,它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与之相对应,境外审计师则认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低于三个月的拆放同业和低于三个月的存放同业组成。不难看出,境内外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差异,是导致现金净流量审计差异的原因所在。

因此,上市银行境内外审计结果的差异,不是会计准则的设计差异,而是会计准则的运行差异,主要是由于境内和境外审计师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不同造成的,属于会计估计的差异。

三、缩小差异的对策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审计报告的境内外审计差异是巨大的。不难设想,沪深非银行上市公司的境内外审计差异究竟有多大。面对目前的现状,千万不可小视,更不能听之任之,当务之急是怎样去缩小会计估计的境内外差异。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视会计估计差异。合理的会计估计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和相关的前提。在会计改革过程中,如果说消除会计标准本身的差异是艰难的,那么,缩小或消除会计估计的差异更艰难。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估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资产质量、谨慎性、经济法律环境、历史资料和经验等因素,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估计不足,另一是估计过剩。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一、电信增值行业资产的分类、确认

案例背景:随着电信行业的突飞猛进,依靠电信业生存的增值业务也是欣欣向荣。但这些资产该如何确认、计量?

笔者曾接触到的一家电信增值业公司,收入构成是短信收入、彩信收人、彩信广告位、互动广告及WAP广告收入。其中短信、彩信的运营模式是:公司从移动运营商处购买大量的短信、彩信,再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销售出去,从中赚取利润(见图1)。企业的采购账务处理,只是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及实际使用的情况在“应付账款”科目反映。

分析: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要求,笔者判断,短信和彩信收入存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因为公司采购的短信及彩信符合企业存货定义,而公司未通过存货项目核算。笔者提出了审计建议:设立存货科目,单独反映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在采购完成记录存货时附采购合同作为依据。

根据存货的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我们不能从传统制造业的视角去审视存货,一定要满足有形、发生运输费、装卸费,存放在库房等条件才认定为存货。公司批发购入的短信、彩信符合定义中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这个条件。且满足资产的两个确认条件:与该存货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准则中并没有定义为“有形资产”,比如某些网络游戏公司出售的在线充值卡,也是没有实物,只是一个密码,而归为无形资产核算显然不合适,因为处置无形资产,属于非经常业务,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报表使用者一看营业外收支金额很大,不成不务正业了吗?

该公司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在“应付账款”科目反映。这样处理应付账款不能真实反映应付供应商(运营商)的款项。

(1)如果是后付款采购,在月末结算时可能有未用完的采购,如:当月采购100万元,当月使用了60万元,结转成本60万元,还有40万元的余额,应该作为存货体现在资产中。

如果该100万元采购款尚未支付应体现期末负债100万元,假设未通过存货项目,期末结转成本时只是反映了60万元的应付账款。

企业原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600 000

贷:应付账款600 000

原处理既没有体现出40万元的余额短信,也没有体现应付的40万元。

建议更正处理:

借:库存商品1000 000

贷:应付账款1 000 000

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600 000

贷:库存商品600 000

更正处理体现了40万元余额。

(2)如果是预付款,预付款与每次合同签订购买金额可能不一致,期末也不能反映真实的预付款余额、存货余额,如:预付200万元,当月签订100万元合同,即产生100万元存货,假设月末结转50万元成本,则月末预付款100万元,存货50万元,如果不设置存货科目,期末只是150万元的预付款。

企业原处理:

借:预付账款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2 000 000

本期结转成本5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500 000

贷:预付账款500 000

在原处理中,期末只反映了预付账款余额150万元。

建议更正处理:

借:预付账款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2 000 000

产生存货:

借:库存商品1000 000

贷:预付账款1 000 000

假设本期确认成本5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500 000

贷:库存商品500 000

更正处理后,期末反映了预付账款余额100万元、存货余额50万元。

二、发电行业关于在建工程结转固定资产的处理

案件背景:某国有大型股份公司在四川动工兴建水电站。电站安装两台法国ALSTOM冲击式发电机组,多年平均发电量达6.5亿kwh。电站大坝为沥青砼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24.5m,基础处理最大深度超过200m,其施工难度国内罕见、国际领先。企业在2008年暂估由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核算的金额达30亿。资产主要项目构成如表1:

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水电行业一般做法是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不能办理竣工结算的,暂估转入固定资产,待正式办理竣工结算后,调整已入账固定资产的暂估价值,但不调整已计提的折旧。

由于项目工程复杂,所构建的各部分不可能同时完工,各部分分别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固定资产。但转入的时点尚未获取竣工决算报告,转固金额只能通过暂估入账,由于单项资产的金额巨大,导致累计折旧不配比和严重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

如引水隧洞暂估入账金额3.3亿元,竣工决算报告金额约3.8亿元,已经计提18个月折旧,折旧年限按45年计算,残值率5%。

暂估月折旧:330 000 000×(1-5%)/(45×12)=580 555.55(元)

已提折旧总额:

580 555.55×18=10450 000(元)

调账后月折旧:[380 000 000×(15%)-10 450 000]/522=671 551.72(元)

上例中,单项资产月折旧就相差10万元,而且水电建造期长达几年,每年发生暂估入账的资产多达数干项。给企业核算和审计过程中对累计折旧的测算造成非常大的麻烦,注册图会计师采用通常的累计折旧复核表很难对企业计提折旧进行复核,原因就在于企业有很多的暂估入账固定资产,而后又对其原值进行调整,却不调整累计折旧造成的。如果按每项资产情况重新计算复核折旧亦不可取,一是工作量过大,不符成本原则,二是仍然是依据被审计单位的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可靠性上存疑。这样固定资产项目可能就存在重大舞弊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当重点关注暂估转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看其实质是否真正满足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否存在暂估入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

会计准则规定暂估固定资产待正式办理竣工结算后,不调整已计提折旧的做法,主要是出于简化核算的考虑,但像案例中这样大型工程,留有不小的人为操纵空间,给企业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带来了风险,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关于固定资产各使用部分可以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案例

案例分析:南方某地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将新贯通一条高速公路。企业对路面和路基按照原准则的做法均采用相同的折旧计提方法(年限平均法)。在执行新准则后,财务总监提出是否可以采用不同的折旧计提方法,向笔者咨询,笔者建议“路面价值采用车流量法,路基价值采用平均年限法”。

分析: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分为路基与路面。路基结构与路面结构显著不同,路基主要由泥土和石块组成,路面由沥青或水泥与配比适度的石子组成。从功能上分,路基功能是承载路面和车辆压力,因此路基除受到不可抗力如地震、泥石流等影响损坏可能性较少。而路而功能主要是承受摩擦力,车辆行驶对于路面的作用力是平行于路面的,由于频繁摩擦路面磨损较快(见图2),形象的比喻就像自行车的瓦圈和外带。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Abstract:State-owned large-scale, medium enterprise to items of basic construction subpackage project audit, mainly examines the sub-contract sign the provision and the work load content, uses the suitable method examination resilience to calculate whether accurately, the fixed quantity does apply mechanically whether reasonably, to take spends the standard whether based on the contract agreement, Zha Bi to correct error, reasonable definite building cost of projects.

关键词:分包工程 竣工结算 效益审计

Key words:Subpackage project completion settlement effectiveness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95-01

200X年7月份在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某成员单位200X年的分包工程“XX工程14B标段土建、水工保护、线路土石方”工程审计中,审计核减69.98万元。

一、工程概况

该项分包工程基本概况:合同编号GDF14-2,合同工期2002年4月1日―2003年3月30日,合同造价2100万元,该工程主要工程量:管沟石方爆破、土方开挖、回填土压重块预制安装运输、管沟回填、混凝土连续覆盖、水工保护、水工建筑物。

二、审计依据及疑点

审计人员依据线路施工图纸及补充设计、相关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施工措施、设计变更单、工程量签认单等内容对该工程进行了审计,该工程定额执行1999年《XX省建筑安装工程综合概预算定额》,定额不足部分参照《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X省价目表》(2001年)中油计字(2000)第106号文件关于印发《石油建设安装工程概算定额》的通知。

在对该项工程实施审查时,发现该分包工程结算全部以工程量签认单形式确认工程量,且每份签认单又单独编制结算,总计360多张签认单,形成360多份结算罗列汇总,应用excel电子表格自行编制结算书。这个过程产生两个疑点;1、由于没有使用预算系统软件,因此对以电子表格生成的汇总金额作为各取费类别基价产生怀疑,2、对360多份结算,每份结算书里的工程量是否填写正确产生怀疑。

三、审计线索和方法

审计人员针对以上情况采用了以下全面审查的方法。

首先,把每份签认单上的工程量与结算书上的工程量进行核对,同时核对结算书里定额使用情况,发现第32号签认单挖掘机挖土定额单位换算小数点错误多计5616m3土方,合计金额多计2.2万元,、自卸车运土定额单位换算小数点错误多计5616m3,合计金额多计14.08万元。没有发现高套定额、重复套用定额等定额使用不合理情况。

其次,审计人员根据以上问题,要求分包队伍提供了电子版结算书,然后应用电子表格里的自动筛选功能,按照定额编号查找各项工程量,再与结算书里的工程量一一 核对,修改电子版第32号签认单结算书里错误工程量,形成新的工程量汇总,应用新工程量编制一份正确分包结算与原上报结算比较,经审计发现以下不符事项,1、定额2:8灰土夯填工程量汇总多计6228 m3,合计金额多计24.12万元,2、定额素土回填工程量汇总多计6228 m3,合计金额多计9.74万元。

最后,核对材料价差、材料运输和分包工程管理费的计算,经审查发现以下事项,1、5t汽车运输水泥合计错误多计12.89万元,导致材料运输汇总多计12.89万元,2、由于工程量核减产生数量差异核减材料价差3.01万元,核减材料运输2.74万元,3、将套用预算定额的现场预制构件作为外委成品构件冲减计取管理费基数,少扣管理费1.2万元。审计没发现工程类别划分不合理、取费费率及计算过程错误情况。

四、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分析,该项分包工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多计工程量,(二)材料运输计算结果错误导致汇总错误。经过与分包队伍沟通、协商,统一意见、消除分歧,最后确定核减额为69.98万元。

五、案例具体分析

通过审计,审计人员认为该项分包工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主要工程量以签认单形式确认,对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存在怀疑,2、初次使用XX省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加上时间短,对于个别定额使用难免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文件精神没能透彻理解。3、部分主材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依据不十分充分。4、该项工程审计时间紧,工程量大,分包队伍催促急,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六、审计经验及总结

1、从对该项工程审查过程看,分包工程结算审计属于合规性审计,但从审查结果看,分包工程审计是管理效益审计。

2、对分包工程审计要坚持审计原则,即公平、公正、客观、胜任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损害客观事实,具备良好的从业道德。

3、分包工程结算审计重点应审查以下内容:

⑴、工程量审核。它是形成工程造价的基础数据,直接影响直接费和其他各项费用的计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多,工作量大,是编制结算最繁杂的环节,最容易出现多算、重算或漏算情况。

⑵、定额子目套用审查。要了解施工工序,熟练掌握定额子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及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避免工程量分开计算,重复套用两个定额单价,也要避免结构相似,定额分别定价,就高不就低,高套定额单价。

⑶、定额未计价主材量价审查。建筑材料占工程造价60%以上,且施工淡季、旺季建筑材料价格相差很大。核对主材数量计算的准确性,主材单价是否控制在相关文件规定上限以内,或者有审批权限机构的批准价格。

⑷、施工取费的审查。工程结算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构成,其中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通过相关文件规定的标准计算取得。要正确划分工程类别,不同类别,费率不同,计费基数不同,形成造价不同。

⑸、审查竣工图纸、竣工资料等手续是否齐全。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

一、案例介绍: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始末

1984年,斯克鲁西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公司1986年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在斯克鲁西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发展迅速、疯狂并购,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2002年起,公司问题逐渐暴露,账目作假可追诉到1996年。2003年3月18日,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在《萨班斯法案》的震慑下,从舞弊丑闻曝光到提出,南方保健一案只经过了短短几个星期就渐趋明朗,SEC很快就对南方保健和斯克鲁西提起第一轮诉讼。15名高层主管陆续承认有罪,斯克鲁西被开除,公司濒临破产。

本案中,南方保健使用的最主要造假手段是通过“契约调整”(Contraetual Adiustment)这一收入备抵账户进行利润操纵。“契约调整”是营业收入的一个备抵账户,账户数字需要南方保健高管人员进行估计和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恰恰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毫无根据地贷记“契约调整”账户,虚增收入,蓄意调节利润。而为了不使虚增的收入露出破绽,南方保健又专门设立了“AP汇总”这一科目以配合收入的调整,用以记录“契约调整”对应的资产增加额。

通过加大虚假收入的审计难度,利用过渡账户、虚增资产,将造假金额化整为零等手段,南方保健处心积虑、规避审计、以满足华尔街的盈利预期,1997至2002年,共虚构了24.69亿美元的利润,虚假利润相当于该期间实际利润(一1000万美元)的247倍。

这是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曝光的第一大舞弊案,倍受各界瞩目。为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连续多年签发“干净”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

二、案例述评:从审计独立性解读南方保健审计失败案例

(一)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就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的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

(二)安永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独立性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独立性经常受到“逐利性”的威胁和瓦解。直到南方保健解雇安永时,南方保健一直是安永伯明翰办事处的最大客户,合作期间,二者更是一直存在着及其暧昧的关系。

1 高额的审计费用与不合理的审计服务结构

南方保健向SEC提交的“征集投票权声明”(Proxy Statement)显示,2000年和2001年,南方保健向安永支付的费用分别为368万美元和367万美元。并且,2001年安永向南方保健收取的370万美元的服务费中,250万美元的咨询服务等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12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审计费。这些数据均显示出安永的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审计服务费。按杜兴强(2004)观点:残酷的现实揭示,一旦注册会计师热衷于提供非审计服务,则其利益将很可能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极有可能导致独立性丧失。

2 耐人寻味的“洁净审计”项目

“洁净审计”,是指南方保健聘请安永对其医疗场所及设施的卫生保洁情况(如卫生间、接待室是否有污迹、灰尘和垃圾等)进行一年一度的检查。资料显示,2000年度和2001年度的“审计相关费用”合计数497万美元中包含了260万美元的“洁净审计”(Pristine Audit)费用,比审计费用合计数219万美元还多41万美元。

卫生检查本来与报表审计毫无关系,但南方保健美其名为“洁净审计”,并按照安永的建议将其披露为“审计相关费用”,严重误导了投资者。据介绍“洁净审计”的主意正是出自斯克鲁西,此举又可暗示着南方保健有向安永“购买审计意见”之嫌,因为卫生保洁检查显然是一种无风险高回报的业务。安永每年只需派20多个最初级的审计人员对南方保健1800多个场所的卫生保洁情况进行一次突击检查,就可收取比报表审计更高的费用。接受如此慷慨的“业务馈赠”,是否有损于安永的独立性,正引起多方的高度关注。

3 安永对南方保健的处处“迁就”

正如前文提到,安永在南方保健执行审计时,竟然屈从于南方保健作出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的资料只能向客户指定的两名人员(现已认罪)索要”的这种不合理限制。

另外,在2000年度的审计中,安永就曾质疑南方保健某家门诊机构固定资产的增加缺乏足够的凭证支持。为此,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当即在电脑上篡改了固定资产的采购发票为自己圆谎。更恶劣的是,当安永向南方保健索要固定资产的明细分类账时,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居然迅速炮制了一本分类账,将所有由“AP汇总”捏造出的“新增固定资产”在这本分类账中逐一补上。

4 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人事联系

据悉,南方保健的前任CFO,也是主要涉案人之一的WestonL.Smith曾是安永旗下的一名注册会计师,并参与过对南方保健的审计业务。而且,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中也不乏曾在安永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如此以来,可以说南方保健在一定程度上是谙熟安永的审计流程的,结合会计人员长年对注册会计师们的观察和与他们博弈的经验,别有用心的舞弊分子不难了解安永在各个科目上所能容忍的最大误差,甚至可以知晓安永习惯的抽样起点金额,从而成功规避安永的审计。

三、案例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被视为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的“独立性”,在保证执业公平客观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失去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鉴证服务就会误导投资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也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功效。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一)宏观层面,相关监管部门应当:

1 完善落实审计轮换制

2 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咨询服务业务

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

(二)微观层面,上市公司及事务所应当:

1 公司应积极主动配合事务所的审计,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规范;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正在扩展审计的内涵与外延。与早期的审计相比,现代审计的“对象”、“目标”以及“目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行为、过程和系统等为审计主体的“非信息审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在相关审计法规的指引下,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就某航空公司的收入结算系统审计项目进行案例分析,透视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存在的问题,并对政策制定提供相关的建议。

一、某航空公司的信息系统审计项目

某航空公司的审计项目是2005年的重点审计项目之一,其目的是要为实现“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奠定基础。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是抓住该集团特点,培育项目亮点,把这个项目做成精品的重要举措之一。信息系统到底怎么审,怎么评价,审计人员想到找一条别人走过的路子,照猫画虎。但查阅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资料,看到的基本上是国外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解与做法,与我们的审计有较大的差别,如果直接硬套过来,只能是东施效颦;询问相关的专业人员,大家都没有类似的经验。经过几次讨论,审计组决定首先找对某航空公司信息系统实施管理的规则发展部、信息技术中心两个部门的领导进行一次深谈,听听他们对A航空公司信息系统的评价,希望从中理出一些思路,再进一步确定具体工作方案。与被审计单位部门领导谈话进行得比较顺利,审计人员也渐渐理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企业的信息系统体现的是企业的管理理念。这次信息系统审计应该主要抓住以下方面:首先是该航空集团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是否能够跟上公司其他资源高速整合的步伐;其次是公司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特点的要求;再次是结合在数据审计中发现的大量数据问题,特别是数据整理中再现的问题,来考察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无现成的案例和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可借鉴。为了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组开展了信息系统审计。在系统审计的探索中,审计人员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跟踪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过程和数据处理流程,发现了被审计单位收入结算系统中存在的非法销售暗扣处理模块,具体信息系统审计过程包括:一是数据分析,发现问题线索;二是通过数据对比,求证问题线索;三是跟踪业务过程,发现暗扣代码文件;四是跟踪数据处理流程,发现暗扣模块。最终通过对某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的审计发现,进入系统的原始数据由面额逐步转变为毛额和净额,系统以最后的净额与人结算,并生成运输报告传递到财务系统确认收入,从而实现了航空公司暗扣销售和净额结算。至此,该信息系统审计项目也宣告结束。

二、案例分析

由上述案例过程可知,我国对企业信息系统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审计实务中到底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还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更不要说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总体来讲,笔者认为从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没有完整可借鉴的由权威机构制定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

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是信息系统审计经验的总结,是对审计活动内在规范的反映,审计人员按照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所确定的程序、步骤、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能够少走弯路,提高信息系统审计效率,保障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运行,全面实现信息系统审计目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同时也可降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以及环境审计等风险。而上述案例也说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根本谈不上完善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而在国外却存在如ISACA这样的机构去提供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和审计程序,至2010年4月其已经了16项基本准则,41项审计指南和11项作业程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整合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实践与理论资源,在借鉴国外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基础上,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制定的进程。

(二)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缺乏计划,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

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阶段,而在上述案例中,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同样需要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中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信息系统审计之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并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估算完成信息系统审计或专项审计所需的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活动的优先次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职责,并以此制定信息系统审计计划,除此之外第28号具体准则没有作详细深入的阐述。在ISACA的审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审计计划的基本准则有审计计划(S5)、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S11)和审计重要性(S12);审计指南有信息系统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G6)、审计计划中风险评估的运用(G13)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计划(G15);审计程序中有信息系统风险评估(P1)等可供借鉴与参考,并且ISACA对审计计划的相关准则、指南和程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以利于引导和约束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审计报告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信息系统审计的终结。上述案例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这与缺乏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ISACA的审计准则体系中,后续审计方面的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后续工作(S8)以及审计指南后续工作(G35)等。根据ISACA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对于在信息系统审计中发现信息系统的重大问题和漏洞,并提出改进意见后,可对被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效果进行后续审计。如果审计建议如期落实,则实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也意味着信息系统审计意见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如果审计建议没有落实,应耐心听取被审计人员的反馈意见,对于落实的难点问题,审计部门应反映给高级管理层,请其协助落实。此外,对于不切实际的审计建议,审计组成员应该分析原因,以利于下一次审计项目的改进。因此,后续审计阶段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同样重要,而在上述审计案例中,对A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的审计根据不存在后续审计阶段。

(三)信息系统审计出于“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

我国开展的信息系统审计与西方的信息系统审计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我国审计部门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为“真实、合法、效益”的审计目标服务的,主要关注信息系统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经营、财务核算、经营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审查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有效和效率以及能否有效地使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层次。因此,对于信息系统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根据数据审计的需要开展。随着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等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生命周期审计以及软硬件审计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其重要程度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过了出于“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目标的信息系统审计。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及规范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真实、合法、效益”审计目标的基础上,这样只能限制信息系统审计的范围,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也没有办法拓展到对信息安全保护、软件系统开发以及商业流程评估及风险管理等的审计实践上来。

(四)缺乏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准则

我国在信息系统审计项目方面的质量控制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国家审计署、中注协和内部审计协会都颁布了一些关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准则或规范,但这些规范不是针对财务审计的,就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而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上述案例在信息系统审计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任何质量控制措施,这也对我国提出了尽早制定与颁布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相关的规范。否则,在信息系统审计市场上将出现一个一般化的“格雷欣法则”,即劣等品驱逐优等品,其结果是出现卖方与买方勾结,按照买方的要求设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规范(刘杰,2010)。一般化的“格雷欣法则”也不利于我国信息系统产品市场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场的规范。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某航空公司收入结算系统审计案例的分析可知,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规范信息系统审计行为,加强对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的指导,信息系统审计规范的制定与是关键。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是一种公共品,政府机构或相关职业团体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以《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整合审计资源思想为契机,抽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署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相关信息系统审计制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机构。

二是在借鉴国外诸如ISACA以及IIA等信息系统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吸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已经并实践的信息系统审计操作规则,结合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出整、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完善、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有利于指导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以及后续审计阶段的审计行为。同时,信息系统审计目前属于非强制性审计的范畴,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忽视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与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信息系统审计市场上“格雷欣法则”的出现。因此,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中,不应忽视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与。

三是在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制定的过程中,应将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应用的范围扩展,不能仅仅服务于财务审计。如果仅仅服务于财务审计,则制定与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软硬件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等其他信息系统审计活动。

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从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典型信息系统审计案例,用以指导和规范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防止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人员在从事信息系统审计活动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参考文献】

[1] 刘汝焯,任有泉.计算机审计情景案例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杰.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10.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9篇

在我国现行制度环境下,审计行业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而民事责任机制也未发挥广泛的作用,规范审计行业的违规行为主要还需要行政力量。因此,行政监管的广度成为影响审计行业监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的监管广度是指,行政部门运用行政执法权对审计师进行监管管理的范围。合理的监管广度应是,监管既不会纵容违规审计师有机会逃离于法律之外而心存侥幸,也不会置审计师于严刑之下而噤若寒蝉;合理的监管广度应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对所有的违规行为都予以监管,同时对重大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为达到合理程度的监管,监管者既不会事无巨细、无所不管、无所不罚而影响监管效率,又要能发现并制裁具有重大影响的违规审计师以体现法律的公平。

龙小海(2004;2005)的研究认为,如果监管的广度不足,即使处罚的力度再大,审计师仍会以概率1选择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他认为各部门在实施监管中,监管的比例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确定监管比例的方法和制度。因此,他建议一方面要科学规范地确定监督检查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也有学者呼吁,如果对审计行业的监管不实行规范的轮查制度,不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科学的监管方法,将很难提高监管效率(李长爱,2004)。由于对究竟何种程度的监管广度是最优的尚没有确切的答案,上述文献也并没有提供现行监管广度合理与否的证据。

关于我国现行对审计师的行政监管广度是否合理,证监会从1998年以来公开处罚的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达300多例,而公开处罚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39例,数据的悬殊进一步激发了很多学者对审计师监管广度合理与否的考察。张艳(2007)通过以上数据的大样本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出现的原因在于证监会的监管存在疏漏,发现审计失败的概率低。由于公司和审计师的责任认定机制存在很大的不同,监管的广度受很多不可度量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个案差异及主观因素的大样本分析方法,并不能深入考察监管的广度合理与否。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行政监管的广度最为合适。案例分析法能够深入挖掘隐含的数据信息,充分把握各种潜在因素的影响,通过事实再现,客观、深入的反映问题实质。

二、案例简述

对于案例研究在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中的作用,李若山教授(2003)有如下阐述:在我国转型经济中,暴露审计的漏洞、暴露审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要靠案例;审计体系的完善、制度的完善,审计准则的完善完全是靠案例来推动的;离开案例无法去发现问题,也无法去发展审计理论。

案例的选择要求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代表性。本文选择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及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该事务所曾受到证监会的两次公开处罚;而其所审计的公司也多次受到处罚,具有典型性;二是该事务所规模比较大,系中注协排名的全国百家事务所之一,而金健米业是湖南省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 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的前身是湖南省会计师事务所,于1998年11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制;2007年与湖南天兴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组成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证监罚字[1999]12号”对湖南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飞龙实业1997年年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2001年“证监罚字[2001]13号”对该事务所在审计张家界1996~1998年年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该所自1999年首次受罚以来的客户变动及签发的审计意见如下表所示:

(二)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湖南省重点食品加工企业,于1998年5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主营开发、生产、销售粮油及制品,新型食品、食品包装材料,销售饲料及饲料原料;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金健牌系列优质米、面、油产品和万家炊系列高级烹调油。

2003年“证监罚字[2003]27号”对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违规行为做出了行政处罚。处罚书中如下陈述该公司及其高管的违规行为:“金健米业在其1998年、1999年、2000年年报和2001年中报中,披露当期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为9565.66万元、8788.81万元、13636.80万元和5440.98万元。经查明,从1998的1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期间,金健米业采用虚构购销业务的办法,将资产委托收入、大股东让利等共计11710.82万元非主营业务利润记入主营业务利润。其中,1998年度为2625.68万元,1999年度为2682.33万元,2000年度为2876.79万元,2001年上半年为3526.02万元。上述事实,有金健米业出具的虚构主营业务利润汇总表、金健米业相关分公司的情况说明等材料、董事会通过1998、1999、2000年年报和2001年中报的会议记录、各签字董事的询问笔录以及金健米业相关分公司虚列资产、收入、利润的财务凭证复印件等证据证明,证据充分、确实,足以认定。”另外,该处罚决定书还对金健米业在2000年临时公告中遗漏了与武汉大学签订的《补充协议》及披露的协议内容涉嫌虚假的行为进行了陈述。

“本会认为,金健米业上述行为违反了《国证券法》第59条关于‘公司公告的股票或者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上市文件,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177条所述‘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行为。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经研究决定,对金健米业处以60万元罚款,对车世炎、郑治文分别处以警告、并处10万元罚款,对孙圣斌处以警告、并处5万元罚款,对吴远海、印生阶、周定贵分别处以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对刘丛友、孙庆杰处以警告。”

审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材料采购 审计方法 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62 文献标识码:A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国家对科技领域出台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松绑”制度或指导意见,同时强调“放管结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如何保证科研院所“接得住、管得好”,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保障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本文旨在通过材料采购案例分析,结合研究所内部管理控制,总结材料采购审计方法,探讨材料采购的管理控制措施。

一、主要事实

2015年10月,某研究所课题组先后分六笔报销由某商业有限公司计算机开具的配件发票5.62万元,购物明细包括硬盘、显卡、碳粉、主板、硒鼓、墨盒等,该支出实际用于购买购物卡,购物卡已发放给课题组人员。

二、审计过程

(一)审计线索

首先分析课题组成果,指出结构及支出趋势,并对课题组科研特征及人员组成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课题组人员无变化,且专用材料需求量不高,但通过对比该课题组的2014、2015年的费用支出结构,材料费的支出增加较为明显,材料费变动趋势的异常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而通过月份支出趋势分析发现,9月支出较高,其他月份支出水平持平。审计继续通过浏览课题组9月份材料费明细账并检查会计凭证发现:在同天同一单位开具多张计算机配件发票分次报销,费用在同一项目中列支,故意拆解业务报销,现金支付,且部分货物单价不合理,远超过该型号平均价格。

(二)审计思路

经初步分析,审计主要核实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配件是否真实购买?二是资金是否如实支付给供应商?结合上述审计疑点,主要从供货单位的经营范围、计算机耗材的用途、用量、价格等方面核实该事项的真实性、合理性;通过进一步获取支付凭证,检查款项支付程序及支付内容,关注是否按照发票金额足额支付款项,支付程序是否存在漏洞,是否真实地支付了相关的款项。审计方法主要是询问、实地查看、检查、调研供应商等。

(三)审计程序

1.查询发票信息。登陆税务网站,在线查询发票真伪,判断是否存在利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经查询北京国税,该发票流向正常,发票为合规发票。

2.查询供货单位情况。获取供货单位营业执照等资质信息,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查询供货单位的信用资质、工商信息等。经查询,发现某商业有限公司与百货公司、超市等存在关联性,而工商企业信用网显示,该供货单位注册地为百货公司,因此课题组采购业务真实性存疑,存在利用虚构业务骗取发票进而套取科研经费的可能性。

3.询问访谈相关经办人员采购需求量、采购方式、供应商遴选、询价比价方式、材料验收使用等情况。经办人解释,采购物品用于更换课题组电脑配件,课题组约有20台打印机,由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较多,硒鼓墨盒需求量较大;供货单位为电脑配件销售公司,通过电话订购方式与相关业务人员直接采购,未进行比价直接采购,且后续送货过程中直接现金结前款,无其他收据。审计初步判断该电脑配件销售公司与开具发票的某商业有限公司不符,审计组同步获取该业务人员联系方式,并从网络查询到该商业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4.M一步调研供货单位,核实经办人员访谈资料。以相关采购业务为由,匿名与供货单位沟通,该供应商实际为百货公司,并非电脑销售公司,公司并不提供送货及统一结账服务,且开票内容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变更;至此,分次报销、部分货物单价不合理等疑点仍未能合理解释,且实际采购业务的真实性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5.实际赴研究室查看电脑、打印机配置情况,包括确认电脑型号、配置及打印机台数、型号,与实际采购硒鼓、墨盒等进行型号匹配,发现部分采购硒鼓、墨盒型号等无实际匹配的打印机。

6.结合上述疑点及实际证据,审计组再次询问经办人,经办人员承认该支出实际为办理购物卡并发放给课题组人员。

7.根据询问结果,进一步要求经办人员将口头证据形成书面材料,并提供购物卡发放签收明细单。

(四)审计结果处理

根据审计核实情况,课题组虚构经济业务套取科研经费5.62万元并用于课题组成员个人福利。因此,审计将该事项移交研究所纪委继续调查核实后按规定进行处理,相关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五)管理缺陷分析

研究所对日常办公耗材、零星材料等采购业务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由各部门各课题组采取自行采购的方式,无实物验收程序,无实物保管和领用记录。财务报销时,按金额授权进行分级审批,财务审核后办理报销及资金支付。上述管理流程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缺少有效的内部牵制措施,日常耗材的请购、采购、验收、领用、保管等均由课题组内部自行控制,容易出现舞弊行为;材料收发无记录、无专人保管,实际耗用情况得不到控制;对于拆分报销等事项,财务审核没有明确措施,研究所也无事后内部稽核控制。

(六)审计建议

1.制定日常办公耗材及零星材料的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采购活动制定适用的采购方式(如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等)、采购流程,完善内部牵制措施,建立实物验收程序和实物保管、领用记录,确保采购活动规范有序。

上一篇:土建预算范文 下一篇: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