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2-23 00:16:50

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范文第1篇

摘 要:"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事件的发生再一次让投资者们承受了审计失败带来的重大损失,通过这一事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万福生科造假案审计失败案例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并针对审计失败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万福生科,财务造假,风险导向审计,实质性程序

一、背景材料

万福生科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湖南省桃源县湘鲁万福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南省常德市一家从事稻米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公司。2011年9月27日,被称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以大米淀粉糖、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型企业的万福生科成功登陆创业板,但是在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进行常规稽查时,从该公司银行流水中查了资金流向,对照后发现虚增收入等涉嫌财务造假违法违规行为。而在证监局一次常规稽查中就发现的问题,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发行上市审计和2011年年度报告的审计中均没有发现该问题――作为万福生科的审计机构,中磊所对其2008-2011年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为此,证监会通报了中磊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过失,并对签字会计师给予了警告及罚款。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剖析

万福生科自2011年财务舞弊以成功上市至披露2012年度报表,谎言雪球越滚越大,相关专家表示,只要事务所尽职调查,万福生科就不可能瞒天过海,明目张胆地造假并顺利上市遥深入反思,导致这起审计失败,主要原因是审计机构忽视了审计质量,发表了不实审计报告,直接导致了审计失败。

1 未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万福生科所处的稻米加工行业其实在2009年就已经发生变化,全国稻米加工企业由于原料供应危机导致大面积停产,但是在招股书中,万福生科对此风险只字未提,打着本地原料供应充分的幌子粉墨登场创业板,并隐瞒不报2012年上半年的停产,对此,中磊事务所没有充分关注此格局的重大变化,识破其原材料供应谎言,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 未执行有效的实质性程序来应对风险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只是一种判断,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

首先,未执行有效的细节测试。针对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是否真实,注册会计师应从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中抽取若干分录,追查发运凭证及其他作证,追查存货的永续盘存记录,测试存货余额及检查更多涉及外部单位的单据如外部运输单位出具的运输单据、客户签发的订货单据和到货签收记录,同时独立调查相关重要交易和客户的情况。

其次,未有效函证往来款项。针对往来款项,在此案件中,尤其是预付账款2011年末,万福生科的预付账款比上年末增长了450%。中磊所更应该重点关注,选择适当的方式就账户余额及其组成部分,并对重大交易或重要合同的细节进行函证方式,谨慎分析和评价结果,则虚增的往来账项就会无立足之地。

最后,未全面执行分析性程序。中磊事务所如果通过研究万福生科财务数据间关系,结合专业判断进行实质性分析程序也较容易发现舞弊迹象,如将销售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相比较,2008~2010年,万福生科淀粉糖毛利率分别高达27.7%、29.39%、28.13%,而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同期毛利率却仅仅处于10%左右。这一分析均能从侧面反映万福生科虚增利润的财务操纵行为,但中磊事务所却未执行有效的分析程序。

三、由案例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财务造假案件频频发生,不得不引起重视。通过万福生科的案例分析,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以及风险导向的现代审计模型,及早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

1 关注被审计单位及其行业环境

了解关注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只有丰富的信息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的效率。案例中,万福生科属于高科技行业,对于高科技行业而言,资金支持和技术研发是关键要素,通过分析其研发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进而引起关注,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此外,高科技行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风险点,通过调节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时点来影响资产和收入也可能成为高科技行业财务造假的惯用伎俩。

2 加强分析性复核程序

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年报数据以及行业标准等分析其数据可能存在的逻辑矛盾。本案例中有很多年度报告数据前后逻辑不一致的地方,如前所述“在建工程”每年资金投入和工程进度前后矛盾,就可以看出可能存在造假。其次,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判断企业的产量是否与行业平均产能相一致也可以发现其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再有,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销量与采购商的采购量是否相匹配来判断其是否存在财务造假遥还有,根据前五大客户与应收账款前五名的匹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是对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的一次挑战。一方面是学习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掌握审计、会计的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注册会计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为注册会计师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更多指导,构建一套风险评估体系。

4 审计执业环境存在缺陷是滋生审计失败的“温床”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中磊事务所的审计失败不仅仅是自身审计程序和方法问题,与其所处的审计执业环境也密切相关。1、委托关系下对高质量审计供需动力不足。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委托关系,企业承担着既是“委托人”又是“人”的双重角色,决定着事务所的选择、续聘、收费等事项。在事务所的经济来源和业务的持续性很较多依赖于被审计单位时,事务所受制于被审计单位,为了满足“衣食父母”的需要事务所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市场份额反而向质量不高的市场倾斜,社会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陷入尴尬局面。同时审计收费也没有因为审计质量的高低而有所区分,事务所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动力无从谈起。2、处罚不力下的违规成本低。舞弊被查处和处罚力度是注册会计师考量是否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舞弊的一大因素。3、多头监管下的“真空带”造成监管不到位。中国注册会计师f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管理部门,即对具备证券从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多头监管的现象,各个监管主体各自行使监管权力,相互之间没有协调,最终形成了监管的真空带。

参考文献:

【1】蔡春,万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论治理系统基础审计[J]。会计研究,2006(4).

【3】证监会通报万福生科涉嫌欺诈发行及相关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案[OL]. ,2013-05-10.

【4】周旭,万福生科虚增利润受处罚[J].京华时报,2012(11)院03.

【5】万福生科。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半年度报告全文[Z].百度文库,2012(07)院01.

【6】周超,魏开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思考[J].西部财会,2013(07).

审计案例范文第2篇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1)。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21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2.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2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2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2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1.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晨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1,(5).

[2]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0).

[3]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4]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5]李秀珠.关于案例教学法与高校审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04,(4).

审计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计案例;重要性;教学

审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和必修课程,是研究审计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现代经济管理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审计的本质,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并能运用审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报表进行审查,以评价经济责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这门课,能给高职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就业空间,如可以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助理工作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拓展了高职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目前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普遍陈旧

目前市场上高职高专系列审计课程教材普遍内容陈旧。新的审计准则已出台数年,但结合新审计准则,真正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新内容的教材相当少,有的教材只是披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外衣,具体内容还是制度基础审计的老一套。这种过时的教材对学生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多高校采用注册会计师考试用的《审计》教材,但对高职学生来说该教材内容太多,难度过高,也不合适。因此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审计教材是一个首要任务。

2.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多是重审计理论、轻审计实践的课堂讲授。如“存货监盘”是审计实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重点介绍监盘的实际操作程序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但多数教师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则是对监盘的概念、目的、意义等枯燥理论一一精讲,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现在接触不到实务工作,讲了也没用,学生也记不住,这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审计实践技能及学习方法的培养。

3.审计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审计课教师拥有较高学历却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审计课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讲授该课程终究是“纸上谈兵”,如前段提到的“存货监盘”,许多专业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实际监盘工作的要点,在教学中自然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项重要审计工作。

二、审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校能较好掌握审计的理论,但是对于如何开展审计实际工作、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实行审计案例教学非常必要。审计教学案例来源于审计实际工作,有相应的客观依据,是对审计实际活动的再现,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知识。审计案例教学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勤于思考、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已学知识。该方法有利于培养财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查错防弊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在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定位于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虚心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观点,能容忍学生不成熟甚至出格的想法与做法,乐于接受学生言之有理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课堂轻松,没有恐惧感,进而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1.精心选择审计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因为高职学生没有实际从业经验,所以选择案例应该先简单后复杂,最后到综合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适应,激发其学习兴趣。初始阶段千万不可使用过于复杂的案例导致学生晕头转向。审计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提高其理实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应经常关注审计及会计界发展的最新进展、变革,多以与实际、当地有联系的且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并进行整理,将这些加工过的最新的案例补充到审计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以及对教学案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随时接触到反映时代特征的审计实务。

2.有效准备审计教学案例

(1)课前设计引导案例时,应做到短小精练、吸引力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解决办法并推测事物发展的结果,以此来引导学生。这种小案例,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融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

(2)课中要准备能引起学生激烈讨论和认真分析的案例。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案例与所学章节知识的针对性,甚至可以虚构一些情节和做法,丰富案例内容,并设计一些相关性强、能引申的问题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师要把握好度,让学生的观点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充分表达出来。

(3)课后要留有典型的综合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种案例要求社会影响越大越好,内容越详细越好,如“蓝田股份”“银广厦”、国外的“安然”“世界通信”这些知名审计案例。教师要交代清楚案情的具体内容、后果及社会影响,关键是结合相应教学内容让学生探究审计实际工作要点,使学生系统掌握每一章节所学知识的要点、重点、难点。到一定阶段以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审计案例。

3. 深入实施审计案例教学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千万不能只重表面形式,应该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例如,函证业务案例中针对不同的回函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剥茧抽丝式的分析:如果存在对询证函回函的可靠性产生疑虑的因素,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以消除这些疑虑;如果认为询证函回函不可靠,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其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在未回函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又如针对几大业务循环,教师不妨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开展审计案例模拟实验。如销售和收款循环,常有为了虚增业绩搞“假销售”,同时虚构产品“假出库”这一类作假手法,我们将其完整地融入案例,将学生合理分组,按最新的风险导向准则进行审计操作,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怎样处理不同的问题,如何完成审计工作底稿,最终出具审计报告。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审计案例分析和实务处理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和处理是否正确。教师最后的点评是案例教学整个程序的点睛之笔,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案例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喜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研究性学习理论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建构主义理论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4(4).

[3如.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审计案例范文第4篇

(一)内容抽象,专业性强

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专业术语,再加上目前使用的教材有关内容是从西方教材翻译过来的,可能会因翻译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重要性”这一审计术语,它是基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所做的职业判断,对于超出多少金额或者具有何种性质的错报对财务报表影响是重大的,就认定为具有重要性。所以对于重要性的理解和应用,离不开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经验。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入门阶段,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加以解释的话,理解起来就会稍显吃力。

(二)课程综合性高,与其他课程联系密切

由于审计课程领域涉及到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性。例如审计抽样工作涉及到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及其计算等内容;存货盘点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存货,其盘点方法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盒方法等。因此要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内容,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的专业知识积累,具备专业教学素质,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课程的预习和学习,为理解和掌握审计原理和理论打好基础。

(三)实务性要求高,紧密联系实际

审计的教学与实务操作密不可分,尤其是审计工作涉及到编制和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等具体实务操作。要胜任审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即在了解实务流程基础上,能够自己动手去熟练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使用。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即通过事先的周密准备和策划,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有关案例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讨论分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审计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审计是一门典型的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许多观点和结论都是从审计实务经验中累积形成。因此要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必然不能脱离对实务的了解和学习。而组织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又不是现实的选择,案例教学法恰好能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使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案例过程中接触有关术语,熟悉审计业务流程,进而逐步培养和锻炼审计思维,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适应环境提前做好功课。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现的准备和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搜索和查阅有关案例的资料,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审计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有利于深化他们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审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达到让学生领会教材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终也能培养他们对审计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审计课程的抽象、枯燥,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共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状况也为如何教好审计、学好审计提供了契机。而案例教学正好能够打破历来较为沉闷的教学常规,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境况,为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供平台。这种学生反客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一)开展案例教学的条件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做好审计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由于审计案例涉及的内容比较综合,包括会计、财税、统计、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是与会计常识建立联系,而对于学生是否了解会计以外其他专业知识没有做太多考虑,忽视了学生会计以外知识的欠缺,也就造成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往往对分析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当中对于审计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参差不齐:有的没有将其设置在课程之列,有的即使设置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或者尝试之后又因各方面因素(例如试运行效果不理想)停止。这样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审计课程教与学的形式过于单调,长远看来不利于审计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二)选取的审计案例缺乏适当性。

目前教材中的案例有一部分取自国外,主要是联系当时的经济背景和案件始末,与我国经济环境相比具有明显国别差异,案例虽然经典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而国内的案例介绍往往倾向于对账务处理的纠正和调整,认为学生只要会做正确的会计处理就算是学习达标了,教学思路太局限,没能很好地将审计理论的综合应用贯穿其中,缺乏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对案例教学的应用流于形式,实际效果欠佳。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常规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缺乏主动性和适应性。由此导致该教学模式的实践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目的主要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一味追逐高分的片面学习不利于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也就无法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最终造成案例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课堂上又开始充当主要角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久而久之学生永远无法发现审计的魅力和学习审计的乐趣。

(四)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有限或缺乏。

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讲授也是基于已有的教材和相关辅助资料,很大一部分存在实务经验相对缺乏、以实际案例来讲授的能力有限,在正确传达有关知识和原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同时这种实务经验的欠缺对教师现身说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四、对策建议

审计是一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何缩小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的差距,是摆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结合对审计教学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注重对与审计相关课程知识的讲授,并配置和充分利用实训资源。

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已逐渐由传统鉴证业务扩展到管理咨询业务。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提出了挑战。同时审计理论和实务并重的特点要求对相关知识有一定储备,包括会计、财管、统计、计算机、财政、法律等专业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适当组织对这些相关知识的介绍,尤其是与审计内容紧密相关的部分更要具体展开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领悟审计专业知识,也有助于他们实现对跨学科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同时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审计实训资源,包括审计实训实验室,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审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通过仿真模拟审计环境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的魅力,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步增强对审计学习的兴趣。为更好的开展审计实训课程,建议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学时,相应增加实训课时量,为学生上机操作提供更多时间和可能,以此实现审计实训课程的逐步推广。

(二)挑选和整理典型审计案例,并对其教学实施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材中使用的典型案例基本上引自国外,例如南海公司破产案件、麦克森罗宾斯案件、安然公司案件、世界通讯案件等,它们均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案例,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件进行重点学习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于国内的审计失败典型案例,如银广夏、郑百文等案件,涉及的欺诈手段与舞弊做法应该与国内经济现实更为贴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对国内案例的分析总结。具体在课堂前准备阶段,教师要事先选好要分析讨论的案例,将案例中所覆盖的知识点概括提炼,并在教案中组织条理,为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应提前了解案例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在案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应当将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前提是教师必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突出其中的关键点、焦点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要求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鼓励他们持不同观点,拓宽他们的思路;讨论完毕,教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课堂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式改善案例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大了教学准备时间,同时提供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极大便利。具体可通过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的视频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后就其中一点来展开讨论。这种将原来的单调板书粉笔字代之以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多媒体技术的做法,一方面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审计思维,显著提高审计教学质量与效率。另外也可以作业形式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挑选整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中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资料检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四)优化审计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吸纳审计实务人才。

首先,加强学校与实务界的联系,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培训。这样既能节省学校筹建审计实习基地的经费,还能使教师直接体验审计实务操作,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领悟审计精髓,逐步培养审计教学思维,也便于教师有效传达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提高他们的审计教学胜任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审计教学。其次,邀请社会上的审计实务专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向学生展示审计的现实状况,增加学生对审计的感性认识,进而增强他们对审计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对审计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做好铺垫。再者,教师也要认真总结审计教学过程中的心得,积极听取资深老教师的经验介绍,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搞好教务的同时努力搞好专业科学研究,实时关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前沿知识,逐步拓宽专业知识范围,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审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考;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127-02

一、审计教学的现状和创新

现阶段中国大多数高等大专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也是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被动,主动态度淡薄。许多学生毕业后面临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国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必须建立和尝试审计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课程案例教学方式就势在必行。

审计学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难的学科,不仅拥有专业的规范和词汇,更是和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税法、成本等重要学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以上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并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形成扎实的文字处理能力和流畅合理的语言表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实践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拥有诚信、责任、成本、风险、合作的合格审计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寓审计教学于案例

案例教学法,也叫哈佛教学法,最早用于工商管理方向的教学。具体来讲,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取得的巨大成功进一步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确实很有成效。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人文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坚持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实践操作能力放在首位。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而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在不断的实务操作和案例设计、分析和整合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自主运用。通过案例教学法的深入推广和模拟训练,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导向性理论内容并自如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本人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在学生最开始接触审计课程,就以典型案例为主线,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于审计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审计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体会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例如,英国审计假账第一案:“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完整的历史背景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审计处于一个痛苦且充满革新活力的转折过程中,新旧经济观念的冲突和混合,导致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为重要特征的股份公司的发展蔚为热潮。这不仅意味着旧的经济范式陷入危机,崭新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形成,也标志着股东和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新型的经济责任关系的最终确立,这种责任关系正是英国民间审计产生和演化的最深层的内驱力。而“南海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出现,并有会计假账的行为,同时也引发民间审计产生。虽然,在“南海公司”破产案的处理过程中,存在抑制股份制公司发展的举动,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经济作用,而且没有指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他们只是简单地通过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尽管如此,南海公司破产事件还是孕育了查尔斯・斯内尔这样一位民间审计职业的最早先驱。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民间审计,即审计家长第一案。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充分说明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民间审计产生的必要性,而且民间审计的产生就是维护所有者的利益,通过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如果缺少民间审计,经营者就会为所欲为,严重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南海公司”破产案例,不仅仅是公司发展演进历史,更能从中推演奠定了审计三方关系人理论。

寓审计教学于案例,更能深刻理解和应用审计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后续的审计课程提供了非常好的开端。之后,随着课堂教学进展,案例教学法逐步完善,由最开始老师完成案例分析讲解,到分组组织案例,修订案例设计方案,以案例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案例进程为导向,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组与组之间互动、评价,完成审计教学,并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最后总结撰写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逐渐完善。从最开始的经典审计案例,到自行设计案例,不仅仅是审计知识,在组织案例分析中,也能增强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态度,整合多项学科的知识,更具实际性、针对性、专一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激发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抽象能力和逻辑能力更有加强,也保证了审计课程目标的实现,优秀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法合理及时地运用到审计教学中,更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是事半功倍。案例的更新和多媒体的及时二者结合,更能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三、教材建设

审计教材也要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在的教材更侧重应试,理论知识篇幅过多,实践操作不足,而且,案例陈旧,讲述单一。对审计教材的重新编写要能够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并实现重组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力求反映高等大专院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向;反映当前教学的新内容,和审计工作的新热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脱离理论,也不脱离学科前沿;适应“实践的要求和岗位的要求”,不过分依赖“学科”体系,配合现代企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即贴近岗位、淡化学科;在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同时,避免面面俱到,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建设要把学生作为最直接的读者群,把最新审计信息反映到教材中,使案例教学法在教材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合理分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重,不要顾此失彼,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审计人员。

四、审计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高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有更新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懂得如何帮助学生进步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获得真正创造力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触审计领域的新知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大专院校更要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强化硬件建设,在现代化教学、实验、科学研究以及教学条件上为教师创造更好的空间和环境,强调审计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教书育人、奉献教育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年轻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思维角度和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师参与审计方面资格或执业考试,为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法奠定基础。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可以请企业资深审计人士到学校做交流,指导教师实践工作,为案例教学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现今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也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是大专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只要院系,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审计案例教学法一定会在审计教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更远的发展和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叶陈刚,李相志.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 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理论),2007,(4).

[3] 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1,(4).

[4] 杨毅.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2001,(25).

审计案例范文第6篇

一、案例讨论的准备与组织

(一)案例知识点的讲解

在进行正式案例分析之前,首先对案例分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和讲解,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盈利预测报告披露的基本动机和历史演进。

主要从信息观的视角分析了披露盈利预测的动机,并分析了赞成和反对强制披露盈利预测者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我国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演进,让学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的历史过程有深刻了解,既要了解不同历史阶段对盈利预测的要求,同时又要了解历史上盈利预测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盈利预测历史演进的分析中,具体给学生介绍了红光实业的盈利预测情况。该公司1997年5月23日,为扩建彩色显像管生产线项目,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 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在发行A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1997年盈利预测为净利润7 055万元(所得税税率15%),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5元。1998年4月30日,年报中披露1997年公司实际净利润为-19 840万元,每股收益-0.363元。这与盈利预测净利润7 055万元相距甚远。导致盈利预测与实际完成业绩产生重大差异的主要项目是“主营业务收入”和“营业成本”。原预计主营业务收入为59 326万元,但实际完成额为27 066万元,实际完成额仅为预计额的45.62%。而营业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预计额基本持平(实际发生额为36 476万元,预计额为39 184万元)。这样,主营业务利润与预测数之间形成很大的差异,导致实际实现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巨大差异。并简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之间的重大差异的产生,能否用公司提出的下述两个理由予以解释:(1)由于近几年因电视大幅度降价导致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2)由于未能通过不断热修保证已超龄的彩管玻壳屏炉和锥炉维持正常生产状态,造成公司产品合格率降低,成本加大。如果不能用上述理由解释,那么重大差异产生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审计师未能关注到盈利预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是过失还是合谋?

2.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有关规定。

主要是证监会有关盈利预测披露的内容与格式要求,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等文件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盈利预测编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盈利预测报告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并熟练掌握和理解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编制的基础,包括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等。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凡有控股子公司并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应分别编制母公司盈利预测表与合并盈利预测表。盈利预测表各预测项目应分别编制解释性附表。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编制合并盈利预测表的新股发行公司,应着重对合并盈利预测进行详细说明,对母公司盈利预测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

这些有关盈利预测编制的现行规定是审计师判断盈利预测单位编制的盈利预测报告是否适当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案例分析者的学生要对此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3.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准则。

审计师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必须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的要求,因此,案例分析前学生必须掌握此准则的相关内容,尽管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此内容有所掌握,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对此做了重新讲解。讲解时着重强调了预测和规划的基本概念,充分、适当的证据、保证程度、了解被审核单位基本情况、涵盖期间、评价假设关注的重点、列报、审核报告的出具等内容。

(二)分组与案例资料发放

案例讨论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模式(individual study),即每个学习者单独就案例进行分析和发表见解;二是小组讨论(small-group study),由3~5个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相互之间可以沟通合作;三是大组讨论(large-group study),由比较多的成员,甚至是一个班,组成一个大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Graham和Cline,2001)。本人采用的是第二种案例讨论模式,即将全班按每组5人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主要考虑男女生搭配和平时学习成绩。

案例资料的发放是安排在讲解完案例相关知识点之后,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发放给学生的案例资料包括:涉及与新能源所在行业相关的行业发展信息、新能源最近连续多年的年度报告、盈利预测报告、盈利预测审核报告。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还另外给学生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思考问题。本人结合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情况,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四个:(1)仔细阅读新能源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分析新能源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的合理性;(2)分析合并新能源盈利预测的编制范围是否适当;(3)注册会计师在对新能源公司编制的盈利预测进行审核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4)阅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分析审计报告与盈利预测审核报告在性质、格式、责任等诸方面的差异。

发放案例资料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案例分析报告前一周,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小组内的讨论又安排在课后,由各小组的组长组织完成,故提前一周发放材料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研读案例,写出较好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讨论的实施

课堂案例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发言。要求各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在讲台使用PPT进行讲解,时间在10~15分钟,当小组成员讲解完成后,其他小组成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可以继续补充;第二阶段是组间讨论。即其他组的成员对进行报告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适当评论。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报告和讨论后,本人再结合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点评意见从层面上来说,既有针对某一具体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就整体案例分析情况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已经涉及的点,指出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所指出的问题是否适当;(2)对案例背景资料的使用,分析其应用是否得当,有否正确理解盈利预测报告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规定;(3)提醒学生案例中可能还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4)提醒学生案例讨论后,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准则及其指南的相关规定是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重要的体会应提炼总结;(5)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突出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每个班级总会有小组能够提出一些以前尚未关注到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师的点评要适可而止,既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但也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给出的信息也是一己之见,案例讨论可能没有标准的答案;二是要控制好组间讨论,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防止出现偏题,比如讨论新能源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结果出现讨论新能源公司是否违规等问题。同时还要控制要讨论的时间,如果任由学生发言讨论,可能课堂上就无法完成案例讨论的任务,因此,还要艺术地控制好讨论的时间。

三、案例讨论后的总结、思考与完善

每当完成一次案例教学后,作为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思考是必要的,有助于改善未来的教学质量。每次案例讨论完毕后,我都要求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和讲演用的PPT,在案例讨论完毕后,对各小组的分析报告进行认真阅读,这不仅仅是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完善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报告,可以发现案例资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比如,为什么在案例资料中,发放给了学生公司连续多年的年报,原因就在于过去的案例讨论中发现,学生未能把握公司的经营环境、无法对假设的合理性做出判断,经分析和询问学生,发现是缺乏相关暗示性资料,而作为一名本科生缺乏检索资料的习惯,故而无法获知公司的历史信息,也难以分析哪些基本假设可能存在问题。

总之,通过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思考,可以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然后重新对案例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之更加完善,更能服务于教学目标。所以,这个环节的关键是总结提高,完善案例资料,前提是要分析清楚案例分析报告存在的缺陷是学生自身分析不足还是案例资料存在缺陷导致,对此教师要有清晰认识。

审计案例范文第7篇

1946年,克里斯蒂。威特罗和里伯瑞。普格里兹合伙共同出资在纽约成立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聘用卢索当会计,还任命他为执行副总裁。几年后,他们又雇了曾在毕观威事务所工作过的两个人担任会计和财务主任。1955年威特罗和普格里兹将他们所有的生意合并,成立了巴克雷斯建筑公司。4年后,公司以每股3美元的价格,公开上市发行了56万股普通股,不久,巴克雷斯公司的股票就列入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名单之中。

巴克雷斯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建保龄球道。自1952年美国有了自动装瓶机后,保龄球作为一种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受到极力推崇,保龄球道的需求旦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巴克雷斯公司在1960年时已是美国每三大保龄球道建造商。据报道,1956年巴克雷斯公司的总销售额为80万美元;4年后,公司总收超过900万元,净收益约75万美元。在1961年初发行的《华尔街杂志》中,该公司财务主管预测当年的总销售额将达到1500万美元,实现利润120万美元。

巴克雷斯公司大多是为一些小的辛迪加投资者修建保龄球道。在签约建筑合同时,这些辛迪加投资者必须向巴克雷斯公司预付一小部分订金和签发一张分期付款的汇票,随着保龄球道施工的进弃,在几年内将余额会清。1960年巴克雷斯公司开始与某财务公司进行销售回租交易。在交易中,巴克雷斯公司将修建的球道卖给该财务公司,该财务公司再将球道回租给巴克雷斯公司的子公司,由其子公司来经营球道。巴克雷斯公司对上述两类交易没有考虑任何理财技巧,在没有收到任何一笔大额付款之前,就在建造费用上投入了大笔现金。结果,巴克雷斯公司不得不为建筑项目不断地寻找外部融资。1961年5月为了解决迫切急需的营运资金,公司向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证券会”)递交了S—1有价证券申请上市登记表,要求发行总金额为174万美元,期限为15年,利率为5.5%的长期债券。

60年代初,人们对新型保龄球道发生了兴趣,导致旧型球道市场一落千丈。这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和大量的外借资金,使巴克雷斯公司在1962年陷入了财务危机。许多签约者开始拖欠到期的应付款项,巴克雷斯公司不得不自行承担已建好的球道的运行费用,这就更加剧了巴克雷斯公司资金周转的困难。1962年末,由于还不起外部债券的利息,巴克雷斯公司只好按照联邦破产法的规定宣布破产。破产后,购买该公司1961年公开发行债券的人们集体上诉,巴克雷斯公司、证券经纪商、以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毕马威事务所)均成为被告。这个案件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该案件是自1933年证券法颁布以来第一个大案,它牵涉到在证券法首次对新证券发行作了法律规定以后,该如何处理与此有关的法律纠纷问题。其次,对审计职业界来说,这个案例也很重要,因为它是1933年证券法颁布以来,第一个强调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范围和性质的案件。尤为重要的是,该案例将成为联邦法院依据1933年证券法履行了应尽的职责。

在巴无雷斯公司的上诉案中,主审法官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

1、巴克雷斯公司在申请发行利率为5.5%,期限为15年的债券时,所递交的S—1表中是否包含错误的披露。

2、如果表中有错误的披露,这些错误是否“重大”。

3、在核实表中的内容有无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是否履行了应尽的谨慎责任。

联邦法官司麦克林写下了对巴克雷斯公司一案的意见,并从会计和审计的角度阐述了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为此,许多审计职业观察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照证券法,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听证,才能对巴克雷斯公司问题材作出公正的处理意见。

问题1:巴克雷斯公司S—1有价证券上市申请表中是否有错误的披露。

巴克雷斯公司1958到1960年的财务报表都是由毕观威事务所审计的。为了发行债券,S—1表中包含了如下审计内容,即196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和毕观威事务所对该委度财务报表的复核。在评价毕马威事务所在此案件中的表现时,麦克林法官将主要问题集中在事务所对巴克雷斯公司1960年的报表审计上。法官认为,很明显,潜在的投资者在阅读S—1表时,要注意1960年的财务报表,而不是未经审计的1961年每一季度报表,或是1958年和1959年的报表。

巴克雷斯公司案中的原告宣称,公司用保龄球道完工程度来计算收益是不恰当的。这种计算方法只能用于建筑项目的成本,而不能说明项目的收益。因为这些项目的最终收益是不确定的。对这一观点,麦克林法官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裁定:在这种情况下用完工百分比方法,作为一种会计处理是适当的。但他也指出,1960年12月31日会计记录所估计的在建工程中,两项工程的完工程度过于乐观了,因此,报表上会计年度期末收入也高估了。

下面表1中列示了麦克林法官裁定巴克雷斯公司1960年财务报表中主要错误事项。

所列收入的虚增部分是来自于销售回租交易,即“天堂之道”的建筑项目。当时,会计准则中允许将会计期间的销售回租交易的总收益计入当期收入,但麦克林法官司却裁定,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即使符合公认会计准则,但在此也不允许。他指出:“天堂之道”的交易实质上只是巴克雷斯公司通过融资方式来完成项目的一种“技巧”手段,而不能成为企业的真正销售。1960年利润表中收入的高估,也导致了公司当前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夸大。表1中这两项的高估数额是麦克林法官根据1960年末财务报表中主要流动比率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巴克雷斯公司破产前资金周围困难的焦点。麦克林法官司尤为关注的是,1960年12月底,巴克雷斯公司从它的非合并子公司中转入的14.5万美元现金。公司对这次转移现金交易作了规定,即1961年1月16日,巴克雷斯公司必须再将这笔现金还给这家子公司。很明显,这笔交易是由卢索特意安排的。麦克林法官作了如下批注:无论如何,这样处理如此多的现金(14.5万美元),而且没有任何暂时存款的特殊说明,属于误导信息。此事件的发现很重要,因为它揭露了巴克雷斯公司蓄意遮掩经营情况的事实,并说明了巴克雷斯公司高级官员的可信度及其它方面所作的供词值得怀疑。

麦克林法官除了裁定巴克雷斯公司1960年12月31日报表上现金余额的夸大外,还得出其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也夸大了的结论。法官认为,1960年末,公司应对明显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计提5万美元的坏账准备,并且有一笔应收账款属于其子公司,不应列在资产负债表上,因为这属于关联企业行为。对于应收票据公司经常用客户所签汇票向财务公司贴现,财务公司留下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抵押,以防部分汇票不能按时兑现。只有当一张汇票全额兑现后,抵押部分才汇给巴克雷斯公司。巴克雷斯公司为了使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良好的资金周转情况,将财务公司留作抵押的金额也列入流动资产项目中是误导行为。其理由是:1)由于一些客户经常拖欠票据的支付,有一定比例的抵押永远不会汇回巴克雷斯公司。2)汇款往往是发生在汇票贴现几年之后。麦克林法官指出:最后一个实质性的错误是关于年巴克雷斯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或有负债项目低估问题。公司大量的或有负债是向财务公司贴现应收票据所引起的。法官裁定巴克雷斯公司估计或有负债数额不当,造成如表1所列示低估问题。在1960年财务报表中,此项低估金额约为37.5万美元。问题2:巴克雷斯公司S—1有价证券上市申请表中的错误披露是否属于“重大”?

麦克林法官审核S—1表时提出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财务报表的错误披露是否重大。根据1933年证券法规定,被千被判是否负民事责任的最先决条件就是看其是否存在重大的错误披露。证券会对重大性的定义如下:当“重大性”用于任何信息披露要求时其限定范围是,披露的内容使一秀谨慎的投资者在购习上市登记证券时,能得到合理的信息,否则就属“重大”。对报表中高估的销售额、营业净收入、每股收益等指标“是否会阻止一般谨慎投资者购买”公司1961年发售的债券时,法官裁定:每项错误的严惩性均不足以打消一个谨慎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念头。因为,债券本身就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证券,所以,未来投资者不会因为1960年财务报表上的销售和收益数据上“相当小的错误”而撤回投资。

法官裁定,报表上的或有负债低估37.5万美元也不属于重大数额。他指出,巴克雷斯公司当时的总资产为6101085美元,与总资产相比,无论是报表附注上已披露的,还是实际确实存在的或有负债,对未来投资者来说,总资产额可能都是“一个很大的数额。”据他分析:“如果投资者看到巴克雷斯公司报表附注中的说明,也许很乐意买其债券,如果再告诉他们或有负债实际比报表附注中高出37.5万美元,我怀疑他们中否会立即因此而不买债券。”因此,他认为,这一错误表述不具有重大性。然而,麦克林法官裁定报表中流动资产和由此计算出的流动比率的主估属于重大性错误。从表1中所列示百分比来看,被裁定为重大错误的“流动比率”与裁定为非重大错误的“第股收益”的高估相差甚小。然而,法官的理由是:与公司股东相比,债券持有人或未来投资者对公司资金流动状况高估的关心更甚于对公司收益的高估,尤其对曾发生过资金流动困难和将面临严惩营运资金短缺的公司更是如此。

问题3:毕马威事务所在复核S—1表时,是否尽到应有的谨慎责任。在巴克雷斯公司案中,毕马威事务所的主要辩词是:他们已尽到应有的谨慎责任。

在1933年证券法中,对谨慎责任作了如下定义:在合理的调查分析之后,有适当的理由想念并真实地确认当时报表所陈述的内容均已属实,没有遗漏任何重大事实,不对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并对此进行所有的必要说明。根据此定义,比马威事务所如要对此进行辩护,就必须提供证据说明其审计人员对S—1表进行了“合理地调查”,并由此得出就重大性原则来说表中所陈述的内容是正确的。麦克林法官审核了毕马威事务所的工作底稿,这些底稿记录了该事务所为了复核S—1表,对巴克雷斯公司1960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程序和1961年每一季度财务报表的复核程序。这项审计和复核工作主要是由年轻的高级审计员贝拉第进行的。麦克林法官认为:选贝拉第作为巴克雷斯公司的高级审计员,从事相当复杂的审计业务的决策值得商榷。因为当时他还不是注册会计师,南昌且他以前对保龄球行业没有任何经验,只不过最近刚提为高级审计员而已。尤为关注的是“天堂之道”建造项目的销售回租交易审计程序。在仔细审查毕马威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后,法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贝拉第从来就没有将这笔交易当作一项重要的关联公司交易进行审计。令人注意的是,承担巴克雷斯公司审计的经理在审计之前很明显的已经发现这一事实,他在贝拉第的工作底稿中作了如下批注:“在与泰德。克切尔(巴尔雷斯公司的财务主任)60分钟的面谈这后,他透露出巴克雷斯公司正将一球道租给其子公司,这一业务的收入来自关联企业,应从巴克雷斯公司的收益中扣除。”对上述批注,贝拉第在工作底稿上加上如下注释:“关联企业将所胡权转给了别人。”法官发现,这一注释有些模糊,但可以说明贝拉第相信这部分资产已卖给了外部第三者。如果是这样的活,法官认为贝拉第应完成一定程序来证实这一销售是否属实,但很显然他却没有这样做。

麦克林法官裁定,对贝拉第没有发现巴克雷斯公司从其非合并公司转入,并在年初再转出的约14.5万美元不负有责任。法官指出,卢索没有通知贝拉第或毕马威事务所的其他审计人员这一情况,“要求贝拉第查出巴克雷斯公司在滑有任何异常现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舞弊行为,是不合理的”。关于对属于财务公司的抵押部分,且被列入巴克雷斯公司财务报表的流动资产的处理,法官认为:贝拉每应该可以确定大部分抵押在一年内是收不回来的,不能将它列入流动资产。法官对作为高级审计员贝拉第最为严厉的指责是他在1961年春所做的S—1表的复核。就巴克雷斯公司案中对S—1表的复核。就巴克雷斯公司案中对S—1表的复核有如下法律定义:

对公司报表的期后事项复核的目的(指S—1表的复核作为上市登记声明的参考)是确定公司的财务状况是否有重大变更,是否有重大事项需要披露的,以防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对公众进行误导。

毕马威事务所要求审计人员应遵循的部分审计程序。法官指出:贝拉第所用的程序民公认审计准则一致,但他没有完满地完成这些审计程序。他只用了二天多的时间来复核S—1表,总共20.5个小时。对于1961年发生的事项他没有发现任何错误和遗漏,而我前面所述的那些错误事项都是重大的,他所得到的答案都是来自于公司管理层,而没有亲自去证实这些答案是否属实。所以,他的S—1表复核没有任何价值。

在麦克林法官通篇研究巴克雷斯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后,他裁定毕观威事务所不能证明其已尽了应有的谨慎责任。他对案件中的其他主要被衙也提出了相同结论。与皮同时,法案还指出,注册会计师在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使用了“财务报表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一词,因此,当财务报表没有过达到这一要求时,注册会计师应对其承诺负责。在法庭要求提交对被千的审判结果前,一个和解方案使巴克雷斯公司案的各有关方达成共识。然而,各方在和解交易中应该付出的或应该得到些什么,那是永远不会公开的。

二、该案例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启示与教训

在证券市场上,当证券持有者受到信息误导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其首先想到的就是注册会计师并要求其赔偿损失。因为,他们认为,注册会计师既然审核了财务报表,就应保证财务报表万无一失,而不应该存在任何误导的会计信息,这就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但在现实中,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以及审计手段的限制,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经过审核的财务报表中不出现任何差错,这就是社会期望与注册会计师能力的差距。从目前来看,这一差距是无法消除的。因此,为了保护注册会计师不去承受超过去时其能力的责任,往往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凌晨断注册会计师是否要对误导的信息负责。而这一程序,就是该案例中麦克林法官提出的三个问题。这对我们今后如何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另外,该案例子中的其他问题也对我们进一步认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我们可从上述杂例中汲取以下几个经验教训:

1、注册会计师在审核财务报表前,应该充分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在上述案例中,经事务所审核过的巴克雷斯公司财务报表与S—1复核表虽然是提交给证券会的,但实质上是针对购买上市债券的投资者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将审计重点放在债券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各种流动比率上,而不是一般常规审计程序上。因为,在该项审计中,债券购买者是预计的报表使用者,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预计第三者。根据美国的法律,审计人员如果在审计中无意地儿了普通过失,要对预计的第三者负法律责任。同样,我国现在也已开始了注册会计师对预计第三者负责的法律问题的关注。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中,已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要对委托人与利害关系人负法律责任,而这里所谓的利害关系人,就是预计第三者。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关注预计第三者的利益,应该成为我们注册会计师在今后审计别予以重视的问题。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于1996年12月6日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的公告,并要求在1997年12月1日起执行。但许多注册会计师认为,该项准则过于理论化,在实践事比较难以贯彻。但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这一准则是具有相当现实意义。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只能是抽样审计,其结论只能是在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如何确认注册会计师是否尽到了责任?就只能以重大性作为标准。在上述案例子中,法官判定马克思雷斯公司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信息,是比较客观的,他既没有将巴克雷斯公司在现金问题材上的舞弊责任(通过关联公司借用现金14.5万元,以掩盖其现金短缺现象)归咎于注册会计师,也渗将或有负债及完工计算程度所出现的偏差问题,要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而是将资产流动比率来作为重大问题予以考虑,这就完全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什么是重大性问题。这对我们今后如何理解重大性标准,是大有裨益的。

审计案例范文第8篇

一、案例简况

(一)甲项目概况甲项目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中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首批拨付4200万元资金,到2013年底项目验收通过,甲项目对申报单位要求严格,对前期研究基础重视,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某集团取得这个项目是实力的展现,同时也是荣誉的象征,在报纸和网站都有相关报道。在审计这个项目时,甲项目专业内容非常强,被审计单位也比较配合,处于对这个项目开况的疑问,审计人员专门到研发现场进行实地勘察,相关硬件和软件一应俱全,项目的真实性没有问题,审计重点就落到了资金管理和有效使用上。

(二)乙项目概况乙项目是环保类资金项目,乙项目承担单位作为定点治理排放重金属企业,获得的国家财政补贴资金800万元。项目资金在2013年2月到位后,进行了治理设备招投标,经过两次废标,第三次招标成功,共有四家单位中标作为环保设备的提供方。其中采购的两套装置已经进入使用检测阶段,达标后支付了尾款,合计金额仅占项目额的8%左右。占项目资金量达到50%多的设备仅支付了预付款70多万元,由于中标方与项目承担单位的方案存在争议,截至2014年5月,设备没有到位,项目没有进展。

二、案例分析和对比

(一)甲项目资金流向成疑1.查阅账册资料。对于大额的资金流出要追踪流向,特别关注财政补助资金是不是用于这个项目,项目资金开支的真实性如何。调阅账务资料和凭证,在翻阅凭证中发现除了与高校合作签订金额占到补助资金50%的技术合同外,还存在很多笔支付给咨询公司的咨询费、服务费,总金额占比10%左右,最大的疑点是发生咨询业务比较频繁,查看原始票据是手工开具,每张开票金额都是9900元。依据职业判断,非常专业和高科技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已上升到影响国家战略,专家与技术力量除了高校和项目承担单位,支付大量咨询费到其他单位值得考量。鉴于开发票的一家公司就在当地,我们查阅了此公司的工商和纳税信息,确实有此公司,并且纳税状态正常。审计人员按照工商注册地址进行实地查找,没有找到这家公司,问门岗没有听说过有这家公司,这些情况很值得怀疑了。2.询问当事人。审计人员有了初步判断,这里有问题。第二天直接叫来项目负责人,问咨询费是怎么回事,据其回答专家是项目承担单位找来的,咨询公司并不认识这些专家,开票金额对应的是专家的劳务费开支,咨询公司的作用就是开具正规发票便于公司走账冲抵。其实很明显项目研发过程中的劳务费是直接可以作为研发支出的,经过相关人员的签字确认就可以入账,项目负责人的解释是不懂财务,其实在翻阅凭证中看到在此项目中有直接劳务费开支,而且是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才完成的支付,所以这里的不懂财务只是说辞。3.涉嫌套取资金。继续往下查,发现咨询公司发票冲抵了原来项目经办人的备用金,当初备用金是以借款的形式打入不同的个人账号,并且备用金的用途是差旅费。又经过对经办人的询问得知,实际情况是按照10%的手续费购买了咨询公司的发票,通过发票冲抵了原来的借款,开票额的90%流入到了不同人的个人账户,根本就没有出差的任何发票冲抵,这种形式的资金流转涉嫌贪污。在这个时候,考虑立案审计,要查深查透,揭露出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二)乙项目开支过于谨慎此项目的开支局限在设备采购的预付款上,招标过程中的费用,设备检测中的动力、人工、材料等费用,均没有列支。翻阅凭证看到收到财政资金一笔800万元,三套设备预付款支付五笔账,共计136万元,账务处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疑点。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非常谨慎,担心项目验收、审计部门质疑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和项目直接相关的开支也没有列支。在询问项目进展情况时,其人员提出很多关于项目开支的内容,不知道能不能列支,到底列支多少合适。其实在项目按质保进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开支计入项目经费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项目管理费用,其中有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现有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三)两项目比较1.甲项目制度约束滞后。对应项目资金,财政部门会出台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规范合理真实列支方面,会提出具体要求,而甲项目的资金管理办法出台较晚,项目要结题验收时,财政部才出台。集团公司只对国家长期每年都有的补助项目有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2.乙项目缺失规范约束,开支过于谨慎。乙项目财政部门也没有出台此类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意见,只是在2013年6月主管部门环保厅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按照可研报告进度完成项目建设,同样集团公司第一次获得这类项目补助资金,内部没有出台规范的制度。与甲项目相比,乙项目在使用资金方面比较保守,推进项目执行缓慢,可行性报告上论证的日期是开始于2012年10月,项目达效在2013年10月,实际到2014年5月,仅投入使用两套装置,关键的设备预计建成达效要到2014年年底,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到项目承担单位,无法按照预期使用。除项目承担单位执行不力外,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过于谨慎也是一主要原因,导致财政资金示范效应大打折扣。3.两项目问题总结。两项目都存在相关的制度规范约束不到位问题,甲项目进展顺利,但资金使用不规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案件线索;乙项目进展迟缓,资金使用保守,没有发挥出财政资金应有的效益。

三、专项资金审计的特点与方法

(一)深入了解专项设置的背景,重视项目申报立项情况审计每个专项资金设置有其相关的背景和原因,查找与其相关的官方的、民间的各种资料,包括立项依据,资金分配,管理要求等,从逻辑上判断出问题的可能性。通过调查、观察、分析等方法,做好对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概预算的审计。主要审查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规范性,背景是否真实存在,建设条件是否能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备完整,技术经济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实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借以评价有无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立项的问题,有无选项不当,违背科学规律出现人为项目、人情项目等问题。

(二)追踪资金流向,重点审查合法合规性任何一项专项资金都要运用到专门的项目建设上,以资金运动为主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就跟踪到到哪里。审计过程中,有必要对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整个流程进行追踪审查。要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的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每个环节进行核对。按照资金运行轨迹跟踪审查,采用顺查法对照项目审批文件审查,可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合规合法性。

(三)关注支出单据真实性,分析业务发生的真假通过职业判断,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单据,采取到相关单位询证、银行查询等方式延伸审计,如果出现内容虚假的支出凭证,就可能存在套取专项资金等违纪违规问题,所以对各类项目支付凭证加鉴别很有必要。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不符的票据要分析原因,看是不是虚假交易或事项。

(四)实施项目程序性审查及效益的分析首先是进行程序审查。重点关注工程建设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及质量隐患,包括项目建设工程的设计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是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工程建设所需的资质等级;供货单位是否经过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然后是进行效益考察。重点分析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取得的各种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包括检查项目计划制定是否合理,项目完工验收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的浪费或事故隐患等。根据审计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国家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五)加强专项资金结余形成原因审计一般来说,对正常的未完成项目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应按计划及时下拨使用;对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单位滞拨或者未按计划进度使用的专项资金结余,应及时查明原因,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审计案例范文第9篇

【摘要】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关系到审计案例教学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审计案例教学中有关案例选编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以审计主体的身份参与案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审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审计案例教学是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审计案例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它来源于现实中的第一手材料,很真实,有环境、有情节。而审计案例是指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案例选编人员根据案情及教学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并能体现出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等的具体审计实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精彩的、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审计准则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讲审计准则的内容,就显得艰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适时地加入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中学习审计准则的内容,相对来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

但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现有的审计案例书籍和教材中选择恰当的审计案例存在许多困难。

二、在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的难点

(一)难以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案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已出版的审计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于国外的审计案例,和我国的教学内容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即使选择这些案例,也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我国审计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可以说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我国目前出版的审计案例的书籍和一些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审计案例缺乏系统性、引导性

审计案例应以审计实践为基础,但应更典型,更生动灵活,并且所选取的审计案例能体现内在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我国在介绍审计案例时,倾向于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叙述,这样的审计案例其实就是审计实务的翻版。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

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审计案例教材中,选取的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案例,大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这些案例过多,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审计案例主要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关,与我国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有关,从而忽视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只看到了审计案例的表面,而忽视审计案例的实质。

三、在教学中关于审计案例选编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择审计案例面临的困难,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编审计案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学生,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到综合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逐步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执业技能,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课前,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突出与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结合。这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运用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3.课后,大型的、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促进会计职业界发展的、对会计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引起会计界改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就应该选择详细的案例,不但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教师也可以将课前、课中所运用到的具体案例编写成一个综合案例,交代清楚所运用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在每一章所讨论的案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综合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课后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界和审计工作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案例的选择应尽量与实际、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首先调查本地区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关注会计界的最新动态

因为不同时代的审计案例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经济、法律特征以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会计的最新变更。在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教师应经常关注会计界的最新进展、变革以及最近发生的案例。鉴于在网络上看到的资料大都是零星、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补充,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并且将这些最新的案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最新的审计案例,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反映时代特征的审计实践。

审计案例是否真实、实用、合理是审计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教师除了积极地搜集、整理、选取恰当的案例外,还应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案例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

审计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审计教学;案例分析;案例选用

一、引言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 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3(1):18-23.

[3] 李素立.教师教育中事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比较[J].天津市教科研学报,2004(1):55-56.

上一篇:建筑装饰范文 下一篇:建筑装饰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