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23:08:01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旭1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科技革命[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2:31-351

[2]国务院办公厅1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25号文)120041

[3]何启伟,苏德恕,赵德婉1山东蔬菜[M]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4-51

[4]张毅1山东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1山东农业大学,20041

[5]赵德云,武英,郭建风,等1山东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1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5-1081

[6]方嘉禾1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问题及建议[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4:64-651

[7]朱明,阮仁超,聂莉1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1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1

[8]叶昌荣,王莉花,徐福荣1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设想[J]1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3):60-621

[9]杜占元,刘旭1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10]王喆,卢兵友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11]羊杏平1江苏省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1江苏农业科学,2004,6:113-1161

[12]王浩,马艳明,刘志勇,等1新疆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战略设想[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20-241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 实践与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4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Guiding the Bachelor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JIN Cuili, ZHOU Xiaoji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The bachelor the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which were practiced in guid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referring three different steps of guiding a bachelor thesis, including topic selectio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sis writing.

Key words Bachelor thesis;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也是学生可否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①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校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规范,提高资料查阅、调查实验、归纳与分析、知识综合与应用等诸多能力。③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支撑,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④

作为我校海洋生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拟结合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实施、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并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分类。一般而言,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两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汇总和检验环节。与此相对应,这个时候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学生考研深造,准备继续在本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一类学生则是结束本专业的学习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选择,也必然造成两类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时间分配的不同。我们发现考研的学生往往比较愿意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接触到的领域的题目,并且愿意积极实践。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往往偏重于论文的实用性,并不太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深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研究性与创新性,一类偏重于应用性与综合性。

其次是确定选题的几个具体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力争把知识点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通过毕业论文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是学生对科研工作发生兴趣的契机之一。(2)选题应该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强。毕业论文的题目不可过于笼统,所涉及到的操作体系不可过于庞大。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其分成几个侧面或几个阶段,再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最后将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一些相对大而空的题目往往难以驾驭。(3)选题要结合仪器设备及其它实验条件的状况和时间安排,大型仪器的使用应慎重。大型仪器一般比较昂贵,维护成本很高,万一发生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修复。而且如果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而某个大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则可能造成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的时间相对一般科研工作的时间要短,对于各类实验条件的调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对于具有季节限制或材料供应限制的实验选题要谨慎。

2实验研究实施

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就我们遇到的情况看,学生们在选题之后,考研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因此做实验的主要时间要安排到考研结束之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春季各种招聘会召开之前安心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度。

本科生由于一般缺乏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适当利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加强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等更应该加强监管。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以实验为主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提前介入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上海交大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在二、三年级就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我们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部分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就比较快地进入角色,能够开展真正的探索性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早。该专业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微生物、单胞藻相关的课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接种、培养、无菌操作等基本流程中出现问题而需要重新开始,造成后续工作和论文写作时间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提倡大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参与相关课题,完成科研实践经验的早期积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素养,保障毕业论文实验期间的安全。

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实现实验结果检测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尽量丰富的科研工具。多重检测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有极大的保障。而且,对于已经学习过的仪器设备,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工具的能力,积累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而且可以争取多视角、多方位的结果呈现。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得到的数据比较系统和立体,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数据的相互验证,便于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所有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检验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载体。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相关工具的能力。⑦

根据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研究了解不足。我们建议学生在完成选题之后,应该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从综述性文献开始,了解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流程。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而且便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还有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不足,把毕业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等形式。我们通过集中辅导学习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本,从毕业论文的一般架构、一般格式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写法等进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性。在实验数据的呈现方面,对于图表的制作,提供范本。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中图表的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数据呈现方式对于论文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的部分一般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但数据挖掘程度不深。我们针对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入性较差的问题,把整体数据进行逐步分解,把实验设计中混杂在一起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分离,相应地把数据按问题进行归类,再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最后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结果发现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不仅数据分析充分,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检验工作,仍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和细心研究。

注释

①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② 刘劲聪.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107-109.

③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④⑥⑦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52(4):83-86.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一、生物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是同步化、标准化的教学。而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作用:

1.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扩大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丰富感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生物学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渗透、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智能水平

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也使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二、生物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和学校师资及物质条件等,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农业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果树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养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蛙的生长发育观察、唾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

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生物学素质,诸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乡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知识讲座、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

三、我校生物课外活动的实践

我县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论文。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4.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食用菌栽培的教学及实践,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5.结合当地经济开发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农业生产状况,调查人口、耕地、粮食状况,提出发展经济的一些建议。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深海资源;深海沉积物;深海生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07-06

深海资源主要包括深海油气(包括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矿产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三大类,其中,深海油气和矿产资源被视为人类社会摆脱资源危机的重要依托[1]。据初步估算,海底蕴藏有占地球总储量30%~50%的2 000亿吨石油,含锰、铜、钻、镍、金、银等10几种矿物的结核有15 000亿吨,是大陆储量的几十倍[2]。据国内外科学家估计,深海油气及海底表面各种结核矿产的储量,足以使地球上的工厂运转数个世纪[1]。2001年,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深海资源开发产业化作为一支未来的新生力量,其发展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3]。

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各国相继开展了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如在1964年,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5个单位联合发起组成“地球深层取样联合海洋机构”(JOIDES),并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并于1968年形成“国际大洋钻探计划”;2002年,在大洋钻探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欧洲15国宣布成立“欧洲大洋钻探联合体”,共同开展深海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近几年,我国也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863”计划海洋专项为例,近15年来,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的投入约占所有经费投入的1/4,充分表明了我国实施深海战略的决心。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我国的深海探测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不久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探水下7 000米,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表明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鉴于深海资源地位的重要性和可用性, 深海资源研究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在深海沉积物、深海生物进化等方面发表了较多的研究论文;但是,对于深海资源开发相关文献的科学计量学和情报学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有报道。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引文分析、前沿热点分析、主要研究机构对比等对近百年来深海资源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深海资源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和展望。

1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继发行印刷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机读版SciSearch数据库、光盘版SCI后,于1997年推出的基于Web的最新、最先进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提供引文回溯数据最深的数据库[4]。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由于深海资源涉及较多的下位概念,为了全面地获取相关的文献,采用“‘deep sea’or‘deep ocean’or‘abysmal sea’or‘abysmal ocean’or‘abyssal sea’or‘abyssal ocean’”作为主题词[5],时间跨度为1900-2012年,共获得关于深海方面的研究论文23 096篇(数据采集时间为2013年1月),利用Thomson Reuters的Thomson Data Analyzer(TDA)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即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对世界深海研究论文的发展脉络进行描述和概括,同时运用内容分析、引文分析与前沿热点分析等方法,对世界深海研究内容、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2结果与分析

2.1年度发文量与被引用次数分析

从图1可知,从1900年至今,深海研究论文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1991年后增速明显。发文数量的年际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00-1967年,这一时期发文量较少,发文总量仅为392篇,占总发文量的1.7%;第二阶段为1968-1981年,这一阶段发文量平稳增长,13年间发文1 650篇,占总发文量的7.5%,平均年发文量127篇;第三阶段为1982-2012年,这一时期是发文量快速增长的时期,发文量达21 038篇,占总发文量的91%。

文献被引频次,是评价该文献学术水平和受重视程度的一个重要测度[6]。引文分析结果表明(见图1),23 096篇文章共被引用505 570次,篇均被引用21.9次。被引用次数的年际变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00年-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发文越早被引用的次数越多的现象,总体被引次数偏低;第二阶段为6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被引用的数量逐渐增多,且与发文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2009年左右,文献被引用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说明这一时期深海资源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为2010年至今,由于发文时间比较短,所以被引用的次数也相应地比较低。

2.2论文著者分析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题,所发表的学术成果体现了学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也主要是通过该机构的学者所发表的成果来体现的[7]。因此对深海资源的研究论文著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深海资源研究领域的著者群和高产著者。分析结果显示,日本著者Horikoshi,Koki以154篇居发文量的首位,其次为日本著者Kato,Chiaki,发文96篇。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Xiang,Xiao发文41篇,居第34位。

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论文的被引次数能够反映其对所在研究领域的影响程度,也更加能够评价其学术贡献力度和学术影响力[8]。表1选取了平均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对其发文量、被引频次、平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论文的高被引著者与高发文著者相比并不相同,发文量多的著者不一定平均被引频次就多。如发文量排名第一的Horikoshi,Koki在平均被引频次的排名上并不占优势。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法国作者Labeyrie,LD,达884次。整体而言,美国作者在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上较其他国家领先。中国作者Xiang,Xiao的平均被引频次位于第48位。

2.3研究内容与前沿热点分析

2.3.1热门技术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简单扼要地说明文献相对比较具体的研究内容[9]。表2列出了前50个热门技术关键词。从表2出现的高频次热门技术关键词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的问题上:①生物物种、进化及多样性(species/new species/evolution/diversity/biodiversity/abundance/benthicforaminifera/morphology);②沉积物(sediment/sedimentation/deposition);③大洋环流与气候(temperature/water column/circulation/climate);④有机物(carbon/organic-matter/organic/organic carbon);⑤生态环境、群落结构(environments/environment/ecology/community structure/communities)。

可见在深海资源中关于深海沉积物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生物物种、进化及多样性)的研究在整个深海领域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1900-2012年,生物资源类的发文量共达到5 650篇,沉积物类发文量共达到4 756篇。从图2可见,这两类发文量都在1991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其中生物资源类发文量在2010年达到发文的顶峰,而沉积物类发文量在2001年达到发文的顶峰,随后发文量略有下降,但基本维持稳定。

2.3.2前10篇高被引论文内容分析

被引频次是个绝对数量指标,是指某期刊论文自发表以来根据特定年份统计的被引用总次数。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它对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影响也就越大,其学术影响力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10]。通过文献引用频率的分析可以测定某一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表3可以看出,前10篇高被引论文中前3篇与第9篇都集中于大洋环流与气候,另外还有研究古生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的生物资源类的文章,以及关于元素砷的分布、海底地貌的研究。可见除大洋环流与气候的研究外,深海生物资源方面的研究在整个深海研究领域较其他方面更受关注。

2.4发文国家与机构分析

2.4.1前10发文国家与机构情况分析

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1972年以后收录的文献记录中包含作者所属国家字段。发文量与被引用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详见表4。美国发文量最多(7 555篇),占前10国家发文总量的37.2%,比排名2、3、4位的英、德、法3国的总发文量还多,篇均被引也最高,达30.5次。可见美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发文量居世界第七(927篇),占前10国家发文总量的4.6%,最早发文年为1982年。

2.4.2主要研究机构比较

前五大发文机构分别为1 Woods Hole Oceanog Inst;2 Univ Calif San Diego;3 IFREMER;4 Univ Tokyo;5 Columbia Univ。利用TDA软件对这五大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其发文量比例如图3,其中Woods Hole Oceanog Inst的发文量达783篇,占五大机构总发文量的292%。

从表5可见,机构之间的合作多发生在本国内,前五发文机构中属于美国的Woods Hole Oceanog Inst;Univ Calif San Diego;Columbia Univ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Woods Hole Oceanog Inst与Columbia Univ合作发表文章37篇,Woods Hole Oceanog Inst与Univ Calif San Diego合作发表文章32篇,Univ Calif San Diego与Columbia Univ合作发表文章23篇。另外,如MIT、Univ Hawaii、Univ Washington、Univ Paris 06、Japan Agcy Marine Earth Sci & Technol等也分别与前五发文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近三年发文量占总发文量比例来看,法国的IFREMER近三年的研究成果较其余机构多,占总发文量的12%。而Columbia Univ近三年的总发文量仅占全部发文量的6%,说明其近期研究重心有所转移。

从技术热点词来看,各国的主要研究范围都集中于各国的领海,像美国、法国对大西洋的研究较多,而日本则研究日本海领域较多。另外,法国IFREMER与其他国家机构相比,在深海生物进化方面有更多研究成果。

从各机构近期技术热点词来看,Woods Hole Oceanog Inst近期较多研究海底火山、核磁共振、深海沉积物、深海珊瑚、硅藻等。Univ Calif San Diego则较多研究潮汐能量、生境异质性、冰筏碎屑物等。IFREMER倾向于研究生物积累、深海蛤等。Univ Tokyo则除了研究日本海区域外,近期也转而研究波多黎各海沟。Columbia Univ近期研究成果仅占全部成果的6%,且新的研究点较少,仅漩涡一词出现在近期技术热点词中。

从图4各研究机构技术热点词的文献量来看,深海沉积物与生物进化仍是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其中在深海沉积物的研究上,美国的三大研究机构Woods Hole Oceanog Inst、Univ Calif San Diego、Columbia Univ的研究成果较法国的IFREMER及日本的Univ Tokyo多。而在生物进化方面,法国的IFREMER发文量居首,日本的Univ Tokyo其次。

3结语

Web of Science收录的关于深海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1900年,1982年至今发表文章数量不断升高,是该研究领域的高速发展期,占总发文量的91%;1997年发表的文章总被引次数最高,达6 425次,1988年发表的文章平均被引次数最高,达14次。Horikoshi,Koki、Kato,Chiaki、Labeyrie,LD、Shackleton,NJ等是深海资源研究领域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著者。美国是世界深海研究的主要国家,Woods Hole Oceanog Inst与Univ Calif San Diego是主要研究机构。深海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物种、进化及多样性;沉积物;大洋环流与气候;有机物;生态环境、群落结构5方面。从近三年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趋势来看,深海沉积物与深海生物资源依然是研究的热点。

中国在整个深海资源研究领域中也占据一定地位,总发文量居世界第七(927篇)。中国科学院在深海资源研究上共发文258篇,在国际上排名第18位。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Xiang,Xiao是国际深海资源研究领域中较为有影响力的学者,发文量达41篇,居第34位,平均被引频次达10.1次,位于第48位。

本研究针对Web of Science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反映了全球深海资源研究的大概趋势,但对以专利形式发表的技术性文献揭示度不够,尚未全面反映深海资源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对德温特相关专利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姜秉国.中国深海战略性资源开发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中国大洋协会.进军大洋十五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207-245.

[3]杨晓光,樊杰.我国深海资源产业化模式及其对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1):1-4.

[4]王会梅.数字图书馆中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解读与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100-103.

[5]Wu J P Y W,Shi Z M Y T,Wu Z L Y Y.Patent activity on water pollu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a――a scientometric 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0,(83):639-651.

[6]盛春蕾,霍莉莉,贾淑霞,等.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世界黑土研究轨迹与热点分析[J].土壤与作物,2012,(3):135-142.

[7]王博,秦卫平.基于CSSCI的近10年西部省区艺术学学科论文计量分析[J].情报探索,2012,(9):20-22.

[8]王敬尧,邓三鸿.中国农村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5-45.

[9]程彦霞,邵利勤,万跃华.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情报探索,2012,(9):23-26.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天然绿色宝库”之盛名,长白山名副其实。该地区生态系统保存得比较完整,由于其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丰富的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据调查,长白山现有植物种类共计248科3119种;其中,材用植物50种、药用植物900多种、食用植物近200种、观赏植物300多种,蜜源和粉源植物280多种、香料植物100多种、工业用植物380多种,还有真菌类和苔藓类1300多种。其中,蕴藏量占全国1/2以上的品种约40余种,人参,鹿茸等10余种道地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长白山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乃至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吉林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生长点之一。

顺应国家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需,延边大学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以“长白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有机合成新方法,开展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生物活性与功能、结构修饰与合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为区域创新植物药和朝药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验室研究方向,仅在2008年承担的项目就包括“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经费共计1050万元。

实验室自立项建设以来,共发表了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发明专利证书3项;通过省级或州级鉴定项目15项,其中转让项目1项(金额330万元);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项,吉林省优秀论文奖1项。

创业初告捷,实验室带头人吴学教授并未沉浸在满足之中,面对成绩他显得坦然而自信,没有谈及个人丝毫,而是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成立与发展之路。

成立之因

长白山开发历史较短,人为破坏程度较低,具有生长天然中药材的良好生态环境,中药材质量优良,驰名中外。同时,长白山地区朝药资源极其丰富,而且绝大多数尚未进行研究开发,其中不少为朝药特有植物。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该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创造出可供人类物质生活消费的产品,为人类造福。而要搞好开发利用,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搞好资源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保护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永续利用。保护并非意味着要保持生态的原始状态不动,而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尽可能不造成或少造成破坏,尽量恢复对生物有利的环境,促进其繁衍,形成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

合理地开发利用长白山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可有效避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枯竭,促进天然药用植物的资源安全和可持续生产及发展。同时,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保护天然植物环境是保证天然植物及其产品质量,使天然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前提。

就是在这样的时势所需之下,2005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延边大学有机功能分子与材料实验室立项建设“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4月“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并同时提出更名申请。实验室于2009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首席教授1人、省高级专家1人、省突贡专家3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五年计划

实验室在化学、药学和生物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依托于有机化学、药物化学两个省重点学科,立足于当前有机分析化学中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毛细管液相色谱技术的研发,注重原始创新,并以此为支撑有效开展长白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本期目标的完成将标志着长白山天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由分散进入到系统,由短期行为进入到长期规划阶段,预计将从两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有力有效地推动延边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实现;二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有机分析化学方向

长白山植物保护层面上首先解决植物生长环境的评价、植物质量评价、农药残留等问题,这些研究工作涉及的分析和测试工作量大、繁重而费时、费溶剂。为此,亟待开发提取、浓缩、分离和分析为一体的在线、快速原创分析技术,为创造生物最佳生长环境,进行生物质量实时跟踪评价,以利于天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李东浩教授主持的有机分析化学,着眼于当前有机分析化学中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毛细管液相色谱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注重原始创新,开展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将在长白山植物质量控制和保护方面起着龙头作用,并在与长白山植物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及知识产权和市场产权领域中起技术支撑作用。

应用有机化学方向

由尹炳柱教授负责,广泛深入地开展功能有机分子(包括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材料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功能或性能的有机分子)研究,包括功能分子的合成、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开发新的药物先导化合物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该方向由四个课题组构成: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修饰课题组,对从长白山天然植物中分离筛选出的具有抗肝纤维化、抗癌、抗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合成系列化合物,从其系列化合物中寻找作用强,选择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

基于羧基肽酶-A抑制剂合成和抑制机理的研究课题组,从长白山天然植物中筛选对羧基肽酶-A有抑制作用的先导化合物,经化学修饰合成高性能的羧基肽酶-A抑制剂,研究抑制活性、作用机理以及复合物的超分子结构;

光电信息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合成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发光性能,探讨发光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在分析化学指示剂方面的应用,传感器的制作与应用等,为长白山天然产物中先导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确立理论基础;

超分子组装体与大生物分子的作用及其机理超分子化学,如合成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Coil-Rod型大分子和π-

共轭扩张的四硫富瓦烯以及带有四硫富瓦烯结构单元的四氮杂卟咻衍生物,研究它们的结构和电、光、磁活性,分子自组装以及其LB膜和自组装体系的超分子结构以及在化学诊断、光化学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长白山药用植物及朝药研究方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药学专家南极星牵头,选择长白山天然资源及朝鲜族传统药物,建立朝鲜族民族药材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样品库,并利用活性筛选技术对样品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化合物,并进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及构效关系研究,同时利用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其作用机理,并开展以朝药为主的长白山药用植物资源驯化与保护研究。

在近几年的研究基础上,针对肿瘤、肝损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4种疑难疾病,选择朝鲜族传统药物及特色天然药物,建立朝鲜族民族药材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样品库利用活性筛选技术对样品库中的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同时利用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作用机理。长白山珍稀植物及生物技术研究方向

由尹成日教授负责,针对长白山名贵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有效保护长白山重要生物资源的新方法,创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新工艺,研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产品。采用生物反应器进行人参不定根大规模培养,实现人参的工厂化生产,可大量生产野山参,西洋参、高丽参等高附加值产品,既保护林地又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微生物转化法,使人参等药材中含量较高的活性成分转化为新的高效活性先导化合物,大大增强药材的生物活性利用微生物深层发酵法,实现长白山珍稀药用菌(桑黄等)的工厂化生产,开发一系列药用菌产品利用长白山有毒植物,开发有效地防止人参锈腐病的植物源生物农药。

发展目标

伟大的跨越离不开科学的目标和精密的计划,任何计划的成功都必有事先的预期和努力。实验室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将提升延边大学长白山学科群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争取获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争取分析化学和生药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2、将造就一支由中青年博士组成的高素质学术队伍,培养引进1~2名国际,国内知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并使3~5人进入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建成一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和勤奋敬业的队伍。

3、将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到2011年本项目覆盖学科博士研究生年在校人数达到40名左右,硕士生200名左右。质量上,硕士研究生科研和论文水平接近重点院校相关学科硕士生水平,博士生研究和论文水平要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中上等水平。

4、将进一步提升学科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以上,发表SCI,El收录论文160篇以上,努力实现本学科高水平、影响力论文的突破;申请专利10项以上,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以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6项,提供以多种技术为集成的植物样品提取、浓缩、分离和分析为一体的毛细管液相色谱试验样机,建立长白山植物综合数据库;挖掘和整理朝药,验证朝医药有效方、药,完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朝药方(肝、前列腺),争取1~2个临床批号,提供4~6个生物活性强的候选化合物供临床前研究开发人参稀有皂苷等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转化技术1~2项和珍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3项,开发防治人参根腐病的植物源农药,防治率达到50%以上。

5、将进一步提升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努力争取2~4项成果进入产业化应用,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现代管理

达到目标,不仅要有鲜明的计划和严谨的实施,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运行机制。长白山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样一个拥有多名世界各国归国人才的团体,独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组建统一的公共技术平台,配备专人负责设备管理、维护和培训等工作,形成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技术与辅助人员的合理配置与梯队建设。

在运行机制上,实施责任教授负责制度,遵照国家政策和有关规定,组织建设本研究方向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有权支配该方向获得的各级科研课题的经费。

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坚持共享公用为基本原则,以所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将本项目添置的仪器设备纳入现有仪器中心实验室,集中使用和管理,提升使用效率。配备实验室专门仪器管理与维护人员并制订相关管理办法,保证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仪器设备的高效率运转。大型仪器设备的增添可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经评审获得批准,方可购置。

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对发表在高水平刊物的学术论文、获得批准的国际和国家专利、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和应用成果等将根据影响因子、产生效益、获奖级别等予以奖励。对承担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方向予以倾斜支持。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高原生态的守护神

韩发研究员是我国的植物生理生态学家,他1953年出生,自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1978年起调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直从事青藏高原上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至今。

在韩发研究员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从事了高原植物抗性生理学、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生植物人工驯化培植技术、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在极端高寒低温、干旱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的高海拔地区,他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植物的生理生态学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定位观测和比较试验研究,分析研究了青海主要高山植物的抗性生理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植物新型生长调节剂ABT、GGR等在农作物和牧草上的退化植被恢复和增产应用技术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

韩发研究员的工作成绩不仅限于此。长期以来,他就特别关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中国科学院科研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多年来,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优势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产出了优秀科研成果。他在高原冰缘植物对极端环境胁迫抗逆性的生理特征研究、高山植物对极端高寒低温和强UV-B辐射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高寒草甸主要植物抗逆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和适应机制研究、三江源区退化草地主要成因与植被恢复新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独有特色植物微孔草和青海冬虫夏草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发、开发与加工技术、以及野生微孔草人工驯化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已经获得了众多宝贵的实验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

关注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同时,韩发更没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开发利用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为维护高原生物链、生态环境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韩发研究员用自己的切身行动,30年如一日,守护着我国西北高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成绩卓著的科学家

韩发研究员凭借着党对他的培育、对青藏高原上生物、生态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忘我的研究、奉献精神,先后主持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家林业部等的各类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获得部级和省部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应用推广奖等12项,取得部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9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130余篇,培养研究生21名。此外,他还先后研发制成植物光合促进剂、环糊精生长调节剂、微孔草油降高血脂软胶囊等新产品5项。

在所获得众多成绩中,韩发先后耗费心血完成的专著《中国冬虫夏草的现代研发与应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论文集》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二等奖;他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的《ABT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矮嵩草抗逆生物学的比较研究》荣获了科技部中国“九五”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由韩发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完成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他承担完成的《ABT与GGR系列研究与推广》项目荣获国家林业局应用推广特等奖。

多年来,韩发的辛勤钻研和科技创新工作为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物适应与抗逆的生命现象、过程及其本质、为探索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与关键加工技术及其保护途经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11年,韩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试验和新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5AB901A20)》已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科研技术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这一项目首次以三江源中心区的青海省果洛州地区典型的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为试验区,依据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特征、生长特点和土壤状况,选用新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6种植被恢复新技术进行了应用试验和示范推广,在促进高寒草甸典型退化植被的快速恢复技术方面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他主持承担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试验和新技术研究》,不仅为探索揭示三江源典型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重建和高寒草地植被适应与抗逆的生理生化机制积累了第一手试验资料,而且为该地区退化草地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和技术示范样板。同时,项目首次从植物生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方面,探讨了三江源区高寒低温生境下典型退化草甸应用植被恢复新技术对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和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和生理生化响应,为探索揭示典型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途经和高寒草甸植物适应与抗逆的生理生化机制积累了第一手试验资料。

成果转化的推动者

当一项科研成果完成产业化转化时,才是其实现利国利民的最大价值的时候。韩发作为一名国家二级研究员,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转化,呕心沥血致力于此,其中他的团队在我国特有植物资源微孔草和冬虫夏草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大量考察研究,韩发证明了微孔草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带特有的优质高效药用野生新资源,具有极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和神奇独特的作用功效,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由国家科技部联合九部委制定颁布的指导中国未来5~15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中,微孔草被列为我国优质新油源开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所以,对微孔草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促进西部特色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韩发团队的长期科学考察、化学分析、药理实验、临床观测和产品研发等研究工作,在微孔草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化培植、资源综合利用、籽油提取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为促进我国这一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与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科院等部门的支持下,韩发研究员的课题组完成了多项微孔草应用基础、种植方法、提取技术和综合开发方面的研究课题,报告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选育出微孔草新品系3个,完成地方技术规程和标准3项,2011年时还建立了野生微孔草的仿生栽培方法和微孔草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技术,目前已有5项微孔草的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级科技完成成果鉴定。

为了充分发挥中科院西高所的学科人才优势和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加快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服务,韩发研究员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和浙江省湖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湖州市人民政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政产学研金”的合作新模式,于2011年7月份在湖州市合作共建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湖州高原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中心》,尝试中科院西部研究所跨部门、跨地区和跨领域科技合作、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他说,加强这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院地合作,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研究开发高原特有特色优势生物资源和关键技术,不仅更加有利于西部研究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青藏高原特有生物资源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而且对于支撑服务东部特色生物医药产业的奋力崛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西部高原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牧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韩发研究员组织领导的中科院湖州高原生物资源创新中心深受当地政府企业的欢迎。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深海是地球表面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对深海生物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研究,对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医药卫生、生物技术、轻化工等方面的研究,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对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研究越来越关注,邵宗泽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国内外深海生物资源的勘探和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深海生态系统调查研究的意义与动态情况。

邵宗泽:深海水体、深海沉积物、深海平原、海山、海沟、冷泉等各种生境构成了深海特殊的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复杂独特、生境多样,蕴藏着巨大的基因资源,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与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对深海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还很少。虽然早在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就发现了深海热液区,但目前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同地质背景的热液成分及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独特性,目前对各大洋的热液生态系统的分布与生物种群特征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对古菌、细菌以及噬菌体等在深海生态系统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答,热液活动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作用仍是一个谜。

记者:深海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请您介绍一下国际上深海微生物调查研究的情况。

邵宗泽: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了密切的共附生关系。深海极端高温、低温、有氧、无氧等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选择出了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营养贫乏的大洋环境造就了寡营养的海洋微生物,寡营养微生物以其精简的基因组和特殊的代谢机制适应了特殊的深海环境。总的来说,各种古菌、细菌、噬菌体广泛分布于整个海洋环境,构成了独特的“深部生物圈”,它们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深海化能自养微生物对热液及海底冷泉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用时8年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计划(ChEss project)对南大西洋、南太平洋等四个海区的深海化能自养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在位于南太平洋开曼海槽(Cayman trough)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了水深最深热液口(6800米),生态环境独一无二;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了最热的热液口,还在新西兰附近发现了巨大的深海冷泉区,在北极的摩恩(Mohns Ridge)发现了大量的硫氧化菌席。

深海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DNA资源库,仅位于深海沉积物顶部的10厘米空间,据估算约含有4.5亿吨脱氧核糖核酸(DNA)。已经证实,海底1626米以下的沉积物中也有微生物活动。深海中蕴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最大的生物量,被公认是未来重要的基因资源来源地,具有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

随着环境基因组、宏蛋白组等组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对海洋微生物的认识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小组开展的海洋微生物环境基因组系列调查发现,仅在表层海水就有大量的微生物新物种、新基因、新蛋白、新途径。这些微生物新物种、新蛋白家族、新代谢过程的科学价值、环境作用和资源价值目前难以估量。

记者:目前,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已成为各国在国际海底竞相角逐的战略资源,能不能介绍一下国际社会的看法与态度?

邵宗泽:人类对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每年在以12%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有超过18000个天然产物和4900个专利与海洋生物基因有关,说明它不再只是个应用远景,而是一类现实的可商业利用的重要生物资源。基因组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发现与发掘速度。

目前,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知识产权归属已经成为联合国国际海底会议的重要议题。从2004年起,联合国会员大会成立了“国家管辖以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作组”,每两年召开正式会议磋商,我国每次由外交、管理人员和学术专家应邀组团参加,目前还没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法律框架来保护和规范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各自的经济实力、深海调查能力的差异,对海底遗传资源生物勘探所持的态度也不一致。发达国家坚持先入为主、自由采探,主张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反,发展中国家主张“人类共同遗产”原则,坚持利益共享,不支持公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

记者:我国近年来在我国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如何?

邵宗泽:我国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相关研究,并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建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在深海微生物研究装备的研制、深海微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2003年起,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资源库。2005年起,在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在深海微生物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经过六年积累,分离了大量新的大洋微生物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整理,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

“十一五”期间,在大洋协会洋中脊项目支持下,发表深海微生物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147篇SCI文章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在极端微生物资源获取、极端酶研究、活性物质筛选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集大洋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及大洋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优秀团队。

“十二五”期间,在深海生物调查技术能力、深海(微)生物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估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已经得到了在科技部、海洋局、大洋协会等各 类项目大力支持,有望获得更大的进展。

记者: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方面,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来缩短差距?

邵宗泽: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在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采样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在深海调查与样品采集方面技术手段还有待加强。虽然我们也有了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但观测与采样工具还比较欠缺,深海作业的经验也很缺乏。在生物资源研发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在深海极端生命过程、工业酶、先导化合物筛选、深海微生物环境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产业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旭1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科技革命[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2:31-351

[2]国务院办公厅1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25号文)120041

[3]何启伟,苏德恕,赵德婉1山东蔬菜[M]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4-51

[4]张毅1山东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1山东农业大学,20041

[5]赵德云,武英,郭建风,等1山东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J]1山东农业科学,2009,3:105-1081

[6]方嘉禾1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的利用、问题及建议[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4:64-651

[7]朱明,阮仁超,聂莉1贵州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展望[J]1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163-1661

[8]叶昌荣,王莉花,徐福荣1云南作物遗传资源研究现状及设想[J]1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3):60-621

[9]杜占元,刘旭1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10]王喆,卢兵友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11]羊杏平1江苏省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1江苏农业科学,2004,6:113-1161

[12]王浩,马艳明,刘志勇,等1新疆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战略设想[J]1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20-241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物科学专业;专业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99-02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区域间特别是省际间的边境区域多为贫困山区,有的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传统上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这里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被称为“欠发达地区”。国家非常重视这些区域经济及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地方多开办了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特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吉首大学地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地区,该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吉首大学肩负着区域发展的使命,发挥着“三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特色。生物科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是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根基专业,近30年来,其自身不仅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还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持,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现将该专业的建设特点归纳总结如下。

一、立足湘西,自立自强,以独特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

吉首大学的校训是“凤飞千仞,薪传八方;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然而,“以什么样的人名校,以什么样的业报国?”“凤飞薪传”的本领如何练就?却是吉首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近30年的积淀,学院的内涵不断提升,凝练出了独特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基于院训,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滋生润物,厚天济人”的专业训导。学院立足湘西,面向基层,放眼世界,始终坚持“为地方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生物科技及环保事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激励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胸怀宽广、志承高远、勤勉博击。因此,院训和专业训导与校训一脉相承,正确地诠释了校训中所隐含的深刻内涵。

二、将区域生物与环境资源特色转化为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特色

武陵山地区既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保存了许多珍稀古老生物及众多具有特殊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生物。另一方面,武陵山地区山势陡峭,土层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近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锰三角”的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并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本专业紧紧抓住武陵山地区环境教育与生物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在高年级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系列选修课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应用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积累知识并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技能,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近年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9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对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题材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取得了较好的专业技能培训效果。特别是,2004年3~4月学生自主申报并获得了“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全国大学生电影月”的承办权,结合湘西的实际学生开展了“寻访绿色之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毛泳渊同学撰写的“大自然做得最好”一文被评为“优秀影评奖”(全国仅颁发了两块“优秀影评奖牌”),获得了由中国青年报社、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奖牌。课程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如2003生科班的毛泳渊、于志海、彭军、粟荣江等同学在参加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野外实习之后,通过调查,并应保护区的要求,提出了“湖南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民族生态旅游建设项目”,该项目获得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二等奖;张静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该图谱获得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学校自然环境优美,自然植物资源丰富,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教学实习基地,邓涛同学就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资源,编写了《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并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学生野外实习、教师科研和学生科技创新等形式,本专业所属的植物标本室收藏了近3万多份武陵山地区的珍贵植物标本,植物标本室被《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收录,并予以编号JIU;动物标本室收藏了1万余份标本。动植物标本室凸显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收藏特色,先后有国内外的同行专家前来查看标本或寻求合作,近年还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植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台建设”专题子项目――中国虚拟植物标本馆(CVH)整合建设――湖南维管植物野外生态和分类特征研究,以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专题子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本地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进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很多机会。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依托动植物标本室和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本专业专门筹建了动植物标本制作、鉴定与实习基地,许多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在基地内学习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在我院考察实验室建设情况时,认为这是吉首大学实践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关注贫困生,将学生的科技活动与贫困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地处边远山区,贫困生居多,即使来自外省的学生,也以贫困生居多。因此,学校贫困生问题特别突出,其中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40%左右,月生活费在120元以下的特困生占20%左右。为此,学校构建了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其别积极地探索了贫困生解贫脱困与成才相结合的助学之路,变单纯的“输血”为“造血”,以提高贫困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2003年上半年,学校自筹55万元经费实施“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项目,2005年下半年,成功争取到了美国福特基金2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以提高贫困生能力。对于学校的贫困生工作,本专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示范作用,在2003年学院新组建初期,学院领导和本专业老师就率先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贫困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率先自筹到了2万多元贫困生科技创新基金,设立了20多个贫困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氛围很好,成效显著,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一等奖和多项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奖励,这不仅在全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带动了学校其他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也引起了省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学院在贫困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独特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非常符合福特基金理念“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大力推崇和连续两期的资助。

四、科技扶贫,将武陵山地区生物资源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关注“三农”的区域服务优势和学生专业学习的活版教材

武陵山地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段,是乌江、沅江、澧水、酉水等长江重要支流的源头区,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武陵山地区一些重要的资源生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积累,形成了以武陵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成果,有些已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由老一辈专家石泽亮等选育的美味猕猴桃优良品种“米良1号”,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大面积引种栽培,还带动了20多万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为大湘西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专业老师还进一步地把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有计划地组织起来,把学生带到农民的果园、田间或养殖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利用生物科技脱贫致富的事实,从而增强其刻苦学习生物科技的信心和动力。今后,本专业的科研方向仍将继续指向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遵循“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走“学―研―产”联动发展的路子,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湘西及武陵山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努力将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地方生物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资源。

参考文献:

[1]游俊.西部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吉首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15-17.

[2]王永义,刘志霄.院训“至诚致用创新创业”内涵探析[J].今日科苑,2009,(8):213.

[3]刘志霄,陆升合,吴玉先,彭献忠,罗南书.地方性大学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4-8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边区生物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平台功能的耦合”;吉首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专项研究项目(ZHJ200203)。

生物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物资产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经济资源,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生物相关行业,这就需要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来反映生物资产,以达到优化配置经济资源的目的。如何对生物资产进行科学的确认和计量就成了会计信息披露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

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从事生物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物资产的确认

根据生物资产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下面的条件才能被确认为生物资产,具体如下:(一)能由交易、事项的结果而被企业或个人所拥有或控制。从根本上讲就是指能够被入账的生物资产,企业或个人拥有生物资产就能通过交易流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当然有些生物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或个人所拥有,但受到企业或个人的支配,同样的也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生物资产就不能确认为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二)生物资产不能是预期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资源。只有通过现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改变企业或个人生物资源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不能凭空计划或者谈判中的交易来确认生物资源,不能以预期的交易或事项来形成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三)能够可靠的计量资产成本。这一确认标准主要是强调生物资产在满足其它条件的同时,企业所入账的生物资产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企业可以利用价值转移方式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者在核算和计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初始计量。从宏观角度的计量模式来看,生物资产的计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允价值法;二是成本法。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生物资产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法与成本法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只有在明确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稳定持续取得时,才能对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二)后续计量。一是自行繁殖幼畜在成龄后,企业或个人要按照成龄幼畜在账面上的价值作为役畜或产畜的实际成本计量;二是企业和个人种植的经济植物、养殖的各类家禽、家畜、鱼类等,按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作为入账价值。三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时,消耗性生物资产按成本计量。

三、我国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资产的特性对计量属性的影响。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物转化的能力,正是由于生物资产自身转化对其本身的价值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历史的成本计量根本不能满足生物资产的这一特性,因此,在国际上普遍采取公允价值法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这样就受到了市场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波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投资决策。(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会计标准国际化以成为了必然,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流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产相对丰富,大量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生物资产投资,随着我生物资产领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会计标准上必然要与国际接轨,这样会计标准国际化就会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物资产理论的影响

第一、信息观与契约观。信息观是利用信息含量最高的会计计量手段为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依据,而契约观是建立在企业或个人的契约理论之上,不同的契约方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期望,这样在生物资产的计量方法选择上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第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的不同目标影响生物资产计量属性。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主要是反映生物资产的受托者——企业或个人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和个人管理的立场出发,选择合理的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恰当的反映出企业和个人对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刚好相反,它是从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的立场出发,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上面二点来看,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标都将导致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

四、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

虽然在国际上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法作为生物资产的首选计量模式,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公允价值法实施条件尚不成熟,历史成本计量法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拥有生物资产的企业和个人数量庞大,但大多规模较小,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人通常不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就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第二、我国生物资产相关行业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为低下,企业和个人从事生物资产经营活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生产活动与市场行情对接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市场相对分散,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生物资产交易行情,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取的市场情况不完善,当然就不可以很好的反映我国生物资产的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生物资产分布广阔、行业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会计基础薄弱,而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完成。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效果。

结论: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国际通过的公允价值法尚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反而历史成本计量法在当前还是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法也将成为我国生物资产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无论是那一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要选择合适自身的计量模式才是最正确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德春,江俐.我国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8:60-61.

[2]黄中生,褚友祥.论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1:82~85.

上一篇:生物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物生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