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范文

时间:2023-03-22 02:05:39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1篇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CN:37-1413/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主要报道人工器官、生物材料、生物力学、生物信息与控制、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测量、心脏起博与电生理、医学超声工程、血液净化、人工智能、医学图像与成像、核医学装备、介入医疗工程技术、康复工程、组织工程、生物芯片及传感器、医学物理、生物效应等领域的文章等。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2篇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3篇

2.信息动态

3.一种新型可植入式磁悬浮离心血泵的温度场分析郭龙辉,张杰民,赵龙,刘晓程,GUOLonghui,ZHANGJiemin,ZHAOlong,LIUXiaocheng

4.弹性动脉狭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ALE方法分析赵一博,王礼广,胡伟,ZHAOYibo,WANGLiguang,HUWei

5.基于微面元思想的左心室功能的响应分析薛雷,陆士清,李长远,XUELei,LUShiqing,LIChangyuan

6.6周六字诀锻炼对不同姿势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曹丽凤,赵敬国,CAOLifeng,ZHAOJingguo

7.尼古丁对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影响的研究李霞,李文文,张雪萍,陆长亮,孙海基,LIXia,LIWenwen,ZHANGXueping,LUChangliang,SUNHaiji

8.基于开源软件设计的网页化PACS与三维影像处理系统刘泗岩,卢光明,周长圣,张龙江,LIUSiyan,LUGuangming,ZHOUChangsheng,ZHANGLongjiang

9.硬X射线相衬成像在裸鼠肿瘤成像方面的研究陶蔷,李冬月,张璐,石宏理,王铮,TAOQiang,LIDongyue,ZHANGLu,SHIHongli,WANGZheng

10.基于FPGA的人体通信中位同步提取电路的设计王文,高跃明,陈艺东,潘少恒,麦炳源,韦孟宇,杜民,WANGWen,GAOYueming,CHENYidong,PANShaoheng,PUMak,MIVai,DUMin

11.直立时身体摇动的检测及其在人体平衡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周青,江依法,ZHOUQing,JIANGYifa

12.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用两种脊柱固定器固定脊柱骨折脱位的蠕变实验研究陈雷,朴成东,杨小玉,马洪顺,CHENLei,PIAOChengdong,YANGXiaoyu,MAHongshun

13.C5-6、T12-L1、L4-5椎间盘与相邻椎体的压缩力学特性李建军,张远石,王溪源,赵宝林,马洪顺,LIJianjun,ZHANGYuanshi,WANGXiyuan,ZHAOBaolin,MAHongshun

14.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脓毒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实验研究孟建中,郭爱华,李丹丹,于颖,周春华,刘文渊,王素霞,MENGJianzhong,GUOAihua,LIDandan,YUYing,ZHOUChunhua,LIUWenyuan,WANGSuxia

15.特异性Rho激酶抑制剂防治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进展郭爱华,孟建中,GUOAihua,MENGJianzhong

16.内源性地高辛样物质的临床意义及其检测方法肖晨,傅善基,XIAOChen,FUShanji

17.基于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口周力测量仪的研制张新海,刘国勤,赵海军,陈骏,张庆福,陈铁楼,ZHANGXinhai,LIUGuoqin,ZHAOHaijun,CHENjun,ZHANGQingfu,CHENTielou

18.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设备——便携式连续性血液净化机的研制周春华,唐文宏,李平,孟建中,李洪艳,何萍,余永武,ZHOUChunhua,TANGWenhong,LIPing,MENGJianzhong,LIHongyan,HEPing,YUYongwu

19.复杂电磁环境对卫生装备电源模块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潘晓东,蒋元林

20.超速离心法快速分离制备血清脂蛋白贾凤玉,余兴明,孟建中

1.不同周期性应变对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赵红斌,周焕发,曹敏丽,马慧,高明

2.基于fMRI的原发全面性癫痫脑活动的局域一致性研究成文莲,钱志余,张志强,钟元,卢光明

3.基于片段融合的医学图像光线投影体绘制技术徐玲,钱志余,陶玲

4.基于快速匹配算法的颈动脉超声图像的运动分析徐明才,陶进绪,连娟,李昕,吴学咏,汪华

5.基于FPGA的快速DCT医学图像的压缩算法王宁,武剑辉

6.α频率光刺激脑电信号同步化的初步研究张羽,钱志余,李韪韬,张建华

7.基于关联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的运动HRV信号的研究李霞,康天良,全海英,田新

8.一种虹膜膨隆形态提取与建模方法的研究全海英,孙峥,雷玉玺,曹海勇,薄雪峰,刘敬华,杨进,张昆亚,邓军民,刘志成

9.一种基于生物电阻抗原理的人体成分测试装置的研制祁朋祥,马祖长,孙怡宁,刘世法

10.石榴皮水提物对大鼠离体十二指肠运动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李春燕,李连博,祝建平,崔希云,艾洪滨

11.氩氦刀冻融兔肝后局部结缔组织变化的实验研究李德忠,宋华志

12.脉冲强光对透析用水的杀菌试验研究陈仙明,吕维敏,杨笑鹤,沈小军,刘魁武

13.气相色谱法测定聚乳酸中的单体残留李红梅,王传栋,李俊起,刘阳

14.应用快速成型技术重建人工颅骨陈德敏,刘义荣,刘俊

15.实验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升主动脉蠕变的实验研究于波,李新颖,马洪顺

16.维甲酸中毒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椎骨流变特性的研究何锋,赵宏,陈雷,于涛,马洪顺

17.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亲水性改性的研究进展王传栋,王晶,王勤,刘阳

18.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方法及影响因素李家忠,李原

19.局部晚期食管癌出现穿孔前征象的根治性放疗陈宗祥,陈多才,董波,王丽,宋国杰

20.水银血压计的使用与维修刘健生,管善国,宋冀红,杨立新

1.基于局部支持向量机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方法倪青山,王正志,王广云,强波,NIQingshan,WANGZhengzhi,WANGGuangyun,QIANGBo

2.提高脑神经磁刺激感应电场聚焦性能的线圈参数优化方法的研究蒲莉娜,殷涛,安好,李松,刘志朋,PULina,YINTao,ANHao,LISong,LIUZhipeng

3.双侧双向Glenn手术的全三维血液动力学数值分析万大伟,孙琦,刘应征,朱铭,曹兆敏,刘锦纷,WANDawei,SUNQi,LIUYingzheng,ZHUMing,CAOZhaomin,LIUJinfen

4.结构型PLGA/TCP/Col/ADSCs-OB仿生活性人工骨的体外构建及其在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马兴,胡蕴玉,吴小明,毕龙,王军,吕荣,熊卓,MAXing,HUYunyu,WUXiaoming,BILong,WANGJun,L(U)Rong,XIONGZhuo

5."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三维光弹模型的研制及应力冻结吴宏,胡敏,刘磊,朱伟民,WUHong,HUMin,LIULei,ZHUWeimin

6.股骨颈松质骨三方向压缩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刘庆利,权铁刚,于涛,马洪顺,LIUQingli,QUANTiegang,YUTao,MAHongshun

7.MIIGX3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何斌,王云华,袁同洲,黎逢峰,许诺,黄野,HEBin,WANGYunhua,YUANTongzhou,LIFengfeng,XUNuo,HUANGYe

8.m序列编码激励超声成像的优化与评价胡亚欣,谷金宏,HUYaxin,GUJinhong

9.PACS中DICOM图像传输与存取系统的设计陈衍斯,李彬,田联房,陈萍,CHENYansi,LIBin,TIANLianfang,CHENPing

10.基于Opengl|ES的心脏模型三维显示技术研究邱鹏,李桥,刘兵,QIUPeng,LIQiao,LIUBing

11.基于可编程图形处理器的快速傅立叶变换包达,罗立民,BAODa,LUOLimin

12.正常心音的第一、第二心音频率检测陈洁,张俊琦,孙树平,王海滨,胡振华,CHENjie,ZHANGJunqi,SUNShuping,WANGHaibin,HUZhenhua

13.基于奇异值分解的磁共振波谱的去噪方法门阔,全红,吴光耀,包尚联,刘琦,MENKuo,QUANHong,WUGuangyao,BAOShanglian,LIUQi

14.壳聚糖水凝胶的研制及其与C2C12细胞粘附、支持作用的实验研究徐斌,段翠密,郝彤,吕双红,王常勇,XUBin,DUANCuimi,HAOTong,L(U)Shuanghong,WANGChangyong

15.制备壳聚糖微球体外缓释TGF-β1的研究陈思,董念国,史嘉玮,郭超,齐宏旭,CHENSi,DONGNianguo,SHIJiawei,GUOChao,QIHongxu

16.发育生物学在肾脏组织工程中的应用高群,吕双红,王常勇,GAOQun,L(U)Shuanghong,WANGChangyong

17.低分子肝素的新作用-抗炎/抗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进展李丹丹,孟建中,焦炳华,LIDandan,MENGJianzhong,JIAOBinghua

18.先天性心脏缺损堵闭器的研究进展王伶,王传栋,夏伟,WANGLing,WANGChuandong,XIAWei

19.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夏永莉,赖新生,XIAYongli,LAIXinsheng

1.一种基于工作流的神经元信号处理软件包张维安,黄钰,黄丹,曾绍群,ZHANGWei-an,HUANGYu,HUANGDan,ZENGShao-qun

2.消息

3.基于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的非编码RNA预测邹凌云,王正志,ZOULing-yun,WANGZheng-zhi

4.人体跟骨宽带超声衰减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高敏,于盎宁,李洪旺,郑驰超,彭虎,冯焕清,GAOMin,YUAng-ning,LIHong-wang,ZHENGChi-chao,PENGHu,FENGHuan-qing

5.乳腺癌病例多频电阻抗扫描数据特征参数的初步分析郑洪喆,鲍旭东,ZHENGHong-zhe,BAOXu-dong

6.一种运动想象脑电分类算法的研究刘伯强,张振旺,刘忠国,高均波,于兰兰,LIUBo-qiang,ZHANGZhen-wang,LIUZhong-guo,GaoJun-bo,YULan-lan

7.基于图像处理的无创性食管内静脉曲张压测量系统谢岳,傅忠谦,孔德润,何兵兵,XIEYue,FUZhong-qian,KongDe-run,HEBing-bing

8.基于双相电流脉冲的磁刺激系统的设计柳勇,林家瑞,孔亮,LIUYong,LINJia-rui,KONGLiang

9.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智能协同技术研究王蜀毅,尚斐,顾晓光,WANGShu-yi,SHANGFei,GUXiao-guang

10.基于快速定点独立分量分析算法的母胎心电信号分离刘清欣,万红,LIUQing-xin,WANHong

11.一种新型的便携式多床位遥测心电监护仪的设计与实现罗洁,杨玉星,周黎明,LUOJie,YANGYu-xing,ZHOULi-mingHttP://

12.弱视治疗仪的研制徐宝山,周正鼎,林家瑞,XUBao-shan,ZHOUZheng-ding,LINJia-rui

13.注射型rhBMP-2骨修复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崔赓,李洁,雷伟,胡蕴玉,吕荣,唐佩福,梁雨田,陶笙,张群,郭义柱,梁向党,王岩,CUIGeng,LIJie,LEIWei,HUYun-yu,LüRong,TANGPei-fu,LIANGYu-tian,TAOSheng,ZHANGQun,GUOYi-zhu,LIANGXiang-dang,WANGYan

14.大鼠侧脑室注射GABA对束缚-浸水应激性胃溃疡的影响史远,艾洪滨,崔希云,SHIYuan,AIHong-bin,CUIXi-yun

15.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对胃运动的影响王林婕,徐莉,孙一耕,艾洪滨,WANGLin-jie,XULi,SUNYi-geng,AIHong-bin

16.低分子肝素对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黄河,张春强,赵学凌,殷亮,何飞,赵智,唐锡章,周兆文,李世和,HUANGHe,ZHANGChun-qiang,ZHAOXue-ling,YINLiang,HEFei,ZHAOZhi,TANGXi-zhang,ZHOUZhao-wen,LiShi-he

17.两种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张春强,黄河,赵学凌,何飞,殷亮,赵智,唐锡章,周兆文,李世和,ZHANGChun-qiang,HUANGHe,ZHAOXue-ling,HEFei,YINLiang,ZHAOZhi,TANGXi-zhang,ZHOUZhao-wen,LIShi-he

18.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医用液中增稠作用的研究罗西友,董亚南,夏毅然,赵成如,张金龙,LUOXi-you,DONGYa-nan,XIAYi-ran,ZHAOCheng-ru,ZHANGJin-long

19.大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生物学安全性评价研究祝君梅,姜华,聂卫,贾文英,高萍,关景芳,ZHUJun-mei,JIANGHua,NIEWei,JIAWen-ying,GAOPing,GUANJing-fang

2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的5-羟色胺程燕,刘琪悦,王春美,刘传华,CHENGYan,LIUQi-yue,WANGChun-mei,LIUChuan-hua

21.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秦兆宇,刘师莲,宋春华,张旭华,QINZhao-yu,LIUShi-lian,SONGChun-hua,ZhangXu-hua

22.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设备的研究任卫华,王越,RENWei-hua,WANGYue

23.一种便携式血液透析管路冲洗固定架的研制高飞,孟建中,吴建军,张永寿

24.左心室辅助装置技术现状及未来展望徐先懂,谭建平,龙东平,云忠,XUXian-dong,TANJian-ping,LONGDong-ping,YUNZhong

25.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新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救治作用孟建中,贾凤玉,于颖,MENGJian-zhong,JIAFeng-yu,YUYing

26.卟啉及其衍生物抗癌活性机理研究进展侯长军,郝燕,霍丹群,HOUChang-Jun,HAOYan,HUODan-Qun

27.现代光谱及色谱在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中的展望郭俊国,彭欣,张加余,郎庆龙,GUOJun-guo,PENGXin,ZHANGJia-yu,LANGQing-long

28.振动手法的生物学效应王永泉

29.722分光光度计光源故障维修袁晓东,蒋益钢,周理明

1.基于CT图像的眼部组织重建戴培山,王博亮,DAIPeishan,WANGBoliang

2.基于规则及多特征跟踪的肺结节的智能检测方法王立非,李彬,田联房,刘思伟,谭利,张婧,WANGLifei,LIBin,TIANLianfang,LIUSiwei,TANLi,ZHANGJing

3.基于神经网络和递归模板对准技术的表面肌电信号分解雷培源,杨基海,赵章琰,魏代祥,LEIPeiyuan,YANGJihai,ZHAOZhangyan,WEIDaixiang

4.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基于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的超声成像系统郝鹏磊,杨勇,彭虎,郑驰超,HAOPenglei,YANGYong,PengHu,ZHENGChichao

5.宽带超声衰减计算与测量系统验证的研究蒋时霖,彭虎,郑驰超,王志俭,忙安石,JIANGShilin,PENGHu,ZHENGChichao,WANGZhijian,MANGAnshi

6.基于GPU的超声成像算法的仿真龙祺,彭虎,LONGQi,PengHu

7.信息动态

8.基于改进GVF-测地线模型的颈动脉斑块的分割算法吴学咏,陶进绪,连娟,贾浩,徐明才,李昕,WUXueyong,TAOJinxu,LIANJuan,JIAHao,XUMingcai,LIXin

9.人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成海平,柳松杨,王兴伟,俞梦孙,CHENGHaiping,LIUSongyang,WANGXingwei,YUMengsun

10.石榴皮水提物对大鼠离体结肠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赵梦杰,李春燕,飞,祝建平,崔希云,艾洪滨,ZHAOMengjie,LIChunyan,LIPengfei,ZHUJianping,CUIXiyun,AIHongbin

11.五种染色方法对小鼠圆形染色效果的比较刘建伟,孟小倩,陈玉洁,潘杰,艾洪滨,刘树真,LIUJianwei,MENGXiaoqian,CHENYujie,PANJie,AIHongbing,LIUShuzhen

12.小鼠皮肤角质细胞在电场中的移动及其机理的研究郭良,齐晓丽,李克深,唐广,张立伟,鲍佩华,郭卓维,马兴成,GUOLiang,QIXiaoli,LIKeshen,TANGGuang,ZHANGLiwei,BAOPeihua,GUOZhuowei,MAXingcheng

13.针刺大鼠"太溪"对穴位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影响的实验研究陈以国,李春日,宋媛媛,郑杰,CHENYiguo,LIChunri,SONGYuanyuan,ZHENGJie

14.脑组织血氧参数微创在位测量系统的研究戴丽娟,花国然,钱志余,DAILijuan,HUAGuoran,QIANZhiyu

15.MHC-Ⅱ类抗原表位预测软件的对比评价李胜涛,刘昌文,邹泽红,陶爱林,LIShengtao,LIUChangwen,ZOUZehong,TAOAilin

16.肿瘤靶区呼吸运动位移误差补偿系统模型的研究徐子海,伍锐,朱超华,黄志业,XUZihai,WURui,ZHUChaohua,HUANGZhiye

17.CT介入治疗Access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的探讨陈耀康,杜勇,杨汉丰,徐晓雪,李扬,张勇,张薇,CHENYaokang,DUYong,YANGHanfeng,XUXiaoxue,LIYang,ZHANGYong,ZHANGWei

18.济宁地区LH-β基因exon3突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王芳,王香菊,王岁

19.超临界辅助雾化技术在药物微粒化领域的研究进展毛鸿浩,王士斌,陈爱政,刘源岗,MAOHonghao,WANGShibin,CHENAizheng,LIUYuangang

1.基于结构信息的RNA多序列比对赵英杰,王正志,ZHAOYingjie,WANGZhengzhi

2.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势动作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于擎,杨基海,陈香,张旭,YUQing,YANGJihai,CHENXiang,ZHANGXu

3.基于简单度的包络提取算法在心音分段中的应用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于倩,赵加祥,虎乐乐,倪虹,YUQian,ZHAOJiaxiang,HULele,NIHong

4.信息

5.降低功耗的高频磁刺激仪电路参数优化设计及仿真安好,刘志朋,李松,蒲莉娜,殷涛,ANHao,LIUZhipeng,LISong,PULina,YINTao

6.野木瓜调制背根神经节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实验与计算机模拟李旭,陈素,刘向明,LIXu,CHENSu,LIUXiangming

7.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一般特征的研究杨润生,潘盛武,方颖,杨盛昌,YANGRunsheng,PANShengwu,FANGYing,YANGShengchang

8.基于样条曲线的CT牙列图像齿间轮廓重构的研究李文玉,王钰,徐敏,LIWenyu,WANGYu,XUMin

9.基于CT医学图像的边缘提取研究张小萍,朱志松,王君泽,ZHANGXiaoping,ZHUZhisong,WANGJunze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4篇

基于PC机的多导联心电图测试系统与检测处理算法 张红煊,王泽,朱贻盛,Zhang Hongxuan,Wang Ze,Zhu Yisheng

一种计算机辅助检测CT层厚的方法 葛宏,林意群,康立丽,高明,Ge Hong,Lin Yiqun,Kang Lili,Gao Ming

一种有源红外空间跟踪系统中光源的设计和制作 周猛,李修往,魏民,Zhou Meng,Li Xiuwang,Wei Min

体外冲击波碎石机电极的再生术 崔维斌,刘洪涛

基于小波变换的心电信号基线矫正方法 陆英北,张增芳,蔡坤宝,Lu Yingbei,Zhang Zengfang,Cai Kungbao

微机化神经阈值探测仪 汤黎明,吴敏,戚仕涛

心内直视手术中乳酸变化的观察 张敏

脑电波分析在精神病诊断中的应用 李颖洁,朱贻盛,王继红

远程医疗浅析 艾育华,方少元,孙季丰

织物热物性与人体表面无扰测温 赵实,倪文鸽,Zhao Shi,Ni Wenge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近期载文计量分析 夏旭,许四洋

头部X-刀和γ-刀的几项主要技术参数的比较 邓振生,梁军,许利阶

SQL语言、Excel97在数据库报表中的应用 张艳梅,胡敬华

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新动向--蛋白质组研究现状和展望 梁玉,王新娟

医学院校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思考 贺国珠,毕会英

AK-90S型透析机报警条目及解决方法 高欣,马淑芬,林莉

基于ICA的重叠语音基频提取和语音增强 王泽,朱贻盛,王自明,张红煊

基于最大互信息的人脑MR-PET图像配准方法 杨虎,马斌荣,任海萍,沈晋慧

心率变异(HRV)信号的谱分析方法研究 明东,田锡惠,杨春梅,丁北生,万柏坤

基于局部非线性投影滤波算法的ECG信号处理 王涛,冯焕清,江朝晖,周荷琴

起搏器体表心电图文件管理系统 钟晓东,张永红,白净

用双超声脉冲法测量生物介质的非线性参数B/A 夏雅琴,吴水才,马蓉,彭见曙

多功能双向式医用倾斜床的研制与应用评价 武留信,吴家龙,刘森,蒿东献,师绿江,宋蕾,强东昌,郑学文

WD-HDR18后装机真源功率驱动器故障检修 蒋德林

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便携式家庭心/电血压监护仪的研制 谢宏韬,张永红,张菊鹏,白净,孙阳

一种人体生命体征检测的新方法 路国华,王健琪,杨国胜,王海滨,荆西京,邱力军,杨波

肝硬化的超声相关分析 周国辉,汪源源,王威琪,孙英,陈悦

压敏片成像分析系统的研制及生物力学应用 汪爱媛,卢世璧,马志鹏,毕胜

生物软组织力学特性二维动态测试系统的研究 郝冬梅,刘志诚,李海云,陈钢

体表不同温度区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张栋,王淑友,王援朝,付卫星,马惠敏

仪的研制及障碍症的治疗机理研究 孟战战,邹永清,罗二平,邹炼

YP-I音频电刺激治疗仪的研制与应用 汤黎明,朱兴喜,戚仕涛,吴敏

生物分子工程面临的挑战及我国现状——生物分子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郭德煌,柳晓兰,邱丽玲

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的研究进展 王金华,喀蔚波,姚伟娟

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杜淑言,叶大田,岳喜才,曹宇

多层螺旋CT的现状与发展 赵明新,王仲安

三维Freehand超声血流测量系统中的面定标方法 刘洁,高上凯,李铮

近红外光散射成像系统研究 张永红,白净,刘登峰,陈南光

家庭护理工程中心站状态监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温凌锋,张永红,白净

示波法血压测量技术仿真研究 赵富强,任朝晖

一种医学图像几何特征的自动检测 王华峰,任青青

不同的本征呼吸周期对兔呼吸周期曲线的影响 黄瑛,原芸

微循环容积脉搏血流信号的频率特性分析 刘静纨,陈霆,罗志昌

甲襞微循环显微图像与指端容积脉搏血流相关规律的实验研究 赵征,陈建慧,杨益民,李旭雯,罗志昌

多功能动物活动自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 魏建华,艾志伟,潘传芳

一种用于行为医学的新型红外检测器 赵崇侃

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的CT模拟技术研究 崔智,张良震,朱淼良

基于计算机的尿滴自动计数检测与分析系统设计 何庆华,吴宝明,刘彦,王禾

SYD4228多媒体生理学教学实验系统研制 吴宝明,肖剑,刘彦,何庆华,卓豫,廖维宏

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基于链码的图像轮廓提取算法 崔汉锋,张玮,王磊,朱志红

无损测量血液灌注率的辅助导热平片内外温度的相位分析 邓中山,刘静

隆起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汤黎明,姜会庆

三种叶片式血泵的体外溶血试验研究 李冰一,蔺嫦燕,姜以岭,王景,陈力争

聚醚砜中空纤维透析膜血浆分离器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田嘉军,郑华,王定国

生物材料静态血清接触对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影响的实验研究 胡卫建,叶长宁,李良忠,朱明华,曾怡,蒋丽

胃电研究的进展及前景 龚严冰,高上凯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方法学进展 余薇,胡佑伦,刘昌慧

异常心电节律VT/VF与非线性动力学定性定量分析现状 张红煊,朱贻盛

关于形状记忆锯齿臂环抱器的一点改进建议 王野平,甘屹,宋蕴璞

应用A620脑电生物反馈仪诊断和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 李革新,武斌,常蜀英

光导摄像管特性介绍 郭维东,高宝,蔡莉

THE WAND无痛局部麻醉仪 郭维东,王进亮,张文珑

西门子SC6002监护仪维修二则 蒋德林

Varian 2100C 加速器HWFA联锁的处理方法 杨绍洲,杨光

家庭监护网医院监控中心的设计 张永红,白净

SRF618S型产科中央监护网络系统 陆尧胜,王会进,刘光昌,刘伟平,冯斌,容敬波,康忠坤

一种用于心室晚电位逐搏检测的时序自适应滤波器 王忠友,吴水才,林家瑞

用无电极的方法测量人体生理信号 周玉彬,俞梦孙

MRI图像中颅骨不连续外轮廓的多分辨率提取 童隆正,张旭良,刘晓华

微循环容积脉搏血流特征信息的研究 罗志昌,张松,杨益民,李旭雯

人体微循环弹性腔模型与模型参数估计 刘静纨,陈建慧,罗志昌

一种袖带波动信号无失真提取的方法 赵富强,任朝晖

医学超声图像低码率环境下的编码技术研究 伍长庆,王志中

中国国际生物技术展览会暨研讨会

心冲击图的雷达式非接触检测技术研究 王健琪,王海滨,杨国胜,荆西京,杨波,董秀珍,邱立军

特征优化在表面肌电模式识别中的作用 鄢达来,周兆英,熊沈蜀

心电信号QRS波的识别算法及程序设计 姬军,董秀珍,王海滨,漆家学,,张鹏

一种在PC上实现三维医学图像实时旋转的方法 李修往,于伟琦,李树祥,周猛

多道阻抗血流图检测新方法 沙洪,李穗,崔云莉,安源,林国京,王妍,任超世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5篇

结合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从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3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提出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重点应放在实验教学上,需以新的考核模式牵引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解决了以往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棘手问题。该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立足军事和医学的双特色背景,率先提出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概念[1-2]。该专业以培养面向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任务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生物医学工程系列课程为基础,医学电子、医学计量、卫生装备及医学影像4个模块为专业方向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3-5]。该课程体系中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起着联结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然而,第四军医大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需求构成了矛盾。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可有效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6-8]。为此,我们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将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以新的考核模式牵引实验教学改革。

1基本思路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通过这一环节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效果,切实达到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9-10]。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必须既看结果、更注重过程,将过程考核作为实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大量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便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11]。针对这一现状,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均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4]。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与普通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因而其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发现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面向的是军队特殊功能群体,以解决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中生物医学工程问题为主要任务[3-4]。随着新时期我军卫勤保障的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复杂化、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的凸显,要求卫勤保障人才具备知识、技能、责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跨越军兵种、部门界限完成保障任务[12]。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必须跳出以实验结果作为唯一指标的传统模式,要强调全面性评价观。

2实施方法

2.1分阶段考核,突出个别质疑实验过程考核具备实时性,课堂提问、查看预习报告和实验记录等传统方式能有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但在启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个性方面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过程考核方案,主要在2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考核过程的安排,二是特色考核方式的建立。(1)将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2个阶段,体现对学生实验技能、态度、协作等情况的全程式评价。其中,基础考核主要对安排课时内进行的系列基础验证性实验进行考核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进行评价,记为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综合考核主要对课外开展的综合设计性项目进行考核,以项目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记为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2)在分阶段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以个别质疑为核心的过程评价方式。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和质疑在众多过程考核方式中,最能体现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并且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10]。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研究型军医大学内开设,专业规模小、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强,因而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为此,我们在基础项目的实验报告中增加了拓展思考题并对其进行评定。这些思考题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提出的,因此题目和答案因人而异,从而杜绝了实验报告的抄袭,并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思考。

2.2开放考核资源,以问题为驱动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实验教学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11]。主要表现为不同学生个性和目标层次不同,导致实验内容、方法思路和结果结论存在差异。与之相对应,实验考核方案也应适应这一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主要对考核资源进行了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1)考核题目开放。除教学大纲指定的基本项目外,综合考核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任课教师只需根据教学大纲及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教学情境,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及实验要求等细节做具体规划、明确任务要求。近年来我校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特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考核提供了大量综合设计性题目。例如,实验课程任课教员承担的国家和军队教学或科研课题,经过加工、提炼后可用于考核;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开展的本科生早期接触课外科研项目;军队和地方各种专业技能和创新大赛题目等。(2)指导教师开放。综合设计实验工程性强,学生能否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除了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外,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很重要。为了与开放化的考核题目相适应,我们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因而除了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外,学生们还可以选择实验课对应的理论课程教师,以及自己本科阶段的导师。特别是采取最后一种形式,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程度深,教师能结合学生个性和特长,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结果提出预判,避免学生走弯路。(3)实验室开放。开放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软硬件联调实验,将电路、模电、数电、信号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为此,我们采用图书馆模式管理实验室,对电路、模电、数电、仿真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并且对相关实验仪器和消耗器材按需供应。除此之外,从查阅资料、选择元器件、构思实验方案,再到仿真、安装、调试电路,直到完成全部实验,学生均独立进行,教师只负责验收和考评,并对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4)人员组织开放。团队协作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13]。因此,在综合设计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可自主探究,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组成1~3人的项目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与之相对应,考核也要求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考察实验操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组的同学进行个别质疑和考察,得出个人评价。

2.3创新考核方式,丰富评价指标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卫勤保障人才,实验考核要体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借鉴科研工作汇报的经验,在综合考核中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案。整个答辩过程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分为3个环节:(1)口头汇报。以全面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达及总结提炼的水平和能力,要求利用多媒体素材进行一次时间为5min的汇报。(2)成果演示。以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为目的,对提交的仿真程序或电子电路进行现场演示和测试。(3)提问互动。以培养学生沟通应变能力和考察项目组内各成员参与实验情况为目的,由评委根据汇报和演示情况随机选择学生提问。在上述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专家讨论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能力素质、情感态度和作风纪律5个I级指标,以及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熟练程度、答辩表达和课件制作等15个Ⅱ级指标,不仅对学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做出考核,而且对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思路、态度、协作、军人作风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

3实施效果

上述考核模式已在2014年度秋季学期对第四军医大学2012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15名学员进行了试点实施。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对“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进行了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取得效果如下:(1)杜绝了实验不预习和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明显增强,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能提出独到的设计思想,实验效果明显提高。(2)全面提升了学员多媒体课件制作、总结提炼、口头表达、文字组织、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水平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充分展现了学员的兴趣、特长和作风纪律等非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为在“信号与系统”理论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信息。(4)重点培养了3~5名优秀学员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组织他们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4结语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与军事医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以服务军队卫勤保障现代化为目标的特殊专业。我们围绕该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考核,研究了全程性、开放式、多样化的考核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深化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坚持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渗透全面教育观、精英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等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现代化卫勤保障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邹慧玲,董秀珍,王松俊,等.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概念体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2):1147-1149.

[2]董秀珍,漆家学,王政,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杂志,2010,35(12):1412-1415.

[3]栗文彬,董秀珍,谢康宁,等.建设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实践与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130-131.

[4]栗文彬,董秀珍,卢虹冰,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创建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9):62-64.

[5]栗文彬,董秀珍,卢虹冰,等.论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大学:学术版,2012(10):49-53.

[6]刘锋,段红,熊庆旭,等.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118-120.

[7]王勇,宋万年.改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105-107.

[8]孙盾,田社平,范承志,等.结合实验功能电路提升模电学习兴趣[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2):176-178.

[9]王鲁云,张明君,王颖,等.实验课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02-105.

[10]李建军,李国安.实验过程考核的意义和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06-108.

[11]吴建强,李琰,齐凤艳.全开放、自主学习模式下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4):70-72.

[12]姬悠然,张雨龙,顾仁萍,等.战略转型期卫勤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58-1260.

[13]王伟,段磊,朱松盛,等.深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医用导向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38-140.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6篇

1.1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课程的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见习、实习教学基地。实习基地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下,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导致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在工厂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并且教学体系中的“金工实习”几乎消失。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医学密切相关,并且医院具备大量的医疗仪器与设备,因此,医院成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外见习、实习的主要基地。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认识本专业以及本专业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应该涉及多个单位与部门,比如:医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医疗器械检验与销售部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等。目前,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改变了以往只在医院实习的状况,同学现在可以选择在医院或医疗器械公司实习。此外,我们还可以不断开拓校内见习和实习基地。校内见习与实习不仅节约了带教老师和学生的时间,还降低了见习、实习费用,同时也达到了实践教学平台共享的目的。比如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可以选择临床技能中心之类的部门进行见习或实习。

1.2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部分。为了训练学生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专业课程的实验除验证性实验外,还包括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下,目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及课程设计占专业实验的比重要求越来越大。作为生物医学工程此类交叉学科,毕业设计选题也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将工程技术应用到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利用掌握的工程技术来解决中医中难以解释与实现的问题,比如:影像图像分析、脉搏仪、舌诊仪的设计等。在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中,可以借助虚拟仪器软件,进行虚拟与仿真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减少购买实验设备的成本。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Labview软件自行设计体温、血压、心率等测试系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软件硬件设计能力,还能够利用自己设计的虚拟仪器进行生理参数采集等实验。目前已经有高校在尝试这种实践教学改革,本学科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电子电路的初步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也可以像过去的金工实习一样,让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有实习的机会,可以设计短期的校内或校外实习。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校内的临床技能中心之类的部门进行实习,或者选择到校外的医院与企业进行短期的基础实习。

1.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校外实习基地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专业的机会,但是实习提供动手锻炼的机会有限,而且学生不能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如果学校能够和企业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进入企业,开始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拓展其它实践体系除了专业培养方案中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外,我们还可以拓展其它实践体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了能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真正地提高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和鼓励措施。在学校方面,除了对获奖的同学进行奖励外,对所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应该给予学分鼓励;在学科方面,应该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专业辅导体系,每年将选派专业老师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并定期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准备各种电子设计大赛。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组织、策划、参与各类科技活动,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举办一些电子作品展,向本校其它专业的同学介绍我们的专业和特点等。

2结语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为了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对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内容、课外活动等提出了改革方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7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CN:31-199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的办刊宗旨是引导生物医学工程工作者研究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前沿科学、先进技术与材料。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8篇

本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认知特点,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及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

广东省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2116)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密切结合,能为医疗和医学研究部门进行工程技术服务,能从事医院仪器设备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高级医学工程技术人员[1]。医学检验仪器是医院检验科必不可少的仪器,医学检验仪器学是一门涉及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传感器、生物化学、放射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2]。该课程与临床免疫、临床检验、临床生化、医学传感器等课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高度抽象以及综合应用等能力的要求较高。我院从2008年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目前教学大纲学时数为32学时。本人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亟待改革,为此做了如下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1根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编写的,有的虽然适合工科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介绍的仪器比较落后,已跟不上现在医学检验仪器精密化、自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我院《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以朱根娣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为教材[1]。该教材比较适合医工专业的学生使用,内容安排共十一章,基本涵盖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较先进的检验仪器。考虑到课时的限制和医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对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有光电比色技术及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临床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指标、使用方法及其维护和临床应用。教材关于检验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整体情况涉及的比较少,但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医学知识较为薄弱,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介绍检验仪器,学生总是会问,知道了仪器的结构和原理,但是这个仪器的标本怎么来的,整个实验室的管理是什么样的。因此课程在介绍各论之前,需要增加临床标本的采集、存储及实验室管理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对临床检验实验室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外,临床使用的检验仪器大部分是由国外厂家生产的,操作界面,使用说明及技术资料等都是以英文形式给出的,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英语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为学生以后工作中更好的了解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做好准备。工科学生的就业的方向之一是从事仪器的销售、维修等。因此学习检验仪器就需要学习其电路知识。因现在各厂家仪器关于电路的介绍都比较少,所以教材中涉及的也较少。但是现在有一些关于检验仪器维修的网站以及其他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对电路部分有一定的介绍[3]。我们从中精选了血细胞分析仪电路部分,并把这部分内容增加进教学讲义中。通过介绍这种典型仪器的电路知识,对学生学习其它医学检验仪器的电路知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毕业后从事检验仪器保养和维修工作打下基础。

2增加实验教学

我院目前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和医学仪器检测两个专业方向开设了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之初的设想是为完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需求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课程设置学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程。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的感受到没有实验课的教学,就好比“画饼充饥”,学生普遍感觉内容抽象难懂,因此增加实验课程势在必行。目前我院还还没有专门的医学检验仪器实验室,对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初步计划是和学校其它单位合作,同时配置一批分光光度计。对于实验课程的设置,可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参观医院检验科室。组织学生分批参观检验科室,对于工科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学习检验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及存储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检验仪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检验科室的工作流程有一个了解。这一内容安排在上完绪论之后,各论之前,通过参观检验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第二个层次为验证性实验,因检验仪器属精密仪器且价格比较昂贵,实验室的建设和配置实验仪器需分批进行。在开设实验之初,先选用分光光度计作为验证性实验仪器,后续再扩展到其他检验仪器。因分光光度计价格较便宜操作简单,且它和生化分析仪都是依据朗伯比尔定律而设计的。学生在实验中配置不同浓度的溶液,让其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得各自的吸光度值,从而验证了郎伯比尔定律,同时也熟悉了生化分析仪的原理。第三个层次为仪器内部结构分析和故障检修阶段。我们积极跟教学医院联系,把它们淘汰的检验仪器回收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把这些仪器完全拆开,学生通过观察内部结构,熟悉整个仪器的运作流程[4]。对于一些较简单的仪器,比如尿液分析仪,可以设置小故障,让同学们试着检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仪器的结构,将理论的东西具体化。也有利于将来学生在工作中能更准确地保养和维修仪器。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医学检验仪器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5],虽然对于每种仪器的讲授时都用多媒体给出仪器的实物图片,原理也给出了动画演示图,但这些总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如果留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来讲解,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比如说,介绍完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后,我们会留下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自学原理相似的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原理,5人一组,制作幻灯片,每组指定一位同学进行课上讲解,时间限定为10min。同学讲完后,教师再对同学的讲解进行补充和点评。我们在2012级医学仪器检测专业试行了一次,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课程的讲解,对流式细胞术的理解更深了,对后续老师介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时,也是更容易理解了,学习热情也增加了。以后我们将继续拿一些原理相似或原理相近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讲解,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医学检验仪器的热情,从而学好医学检验仪器这门课。

4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笔试形式。但医学检验仪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笔试考核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我们把课程的考试形式改为笔试占70%,实验占15%,课堂讲课占15%。这种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做实验和参与课堂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考核成绩能真正体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5总结

本文从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医学检验仪器课程进行改革的思考。但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丹 余学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工系

参考文献

[1]王华峰,陈超敏,周凌宏.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4(9):120-122.

[2]朱根娣.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74.

[3]余学飞.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改革《医学仪器》课教学[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42-43.

[4]朱玲,金烈,郭艳梅.基于“卓越计划”的化工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校论坛),2013(12):70-71.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9篇

一、选择直接就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的几点考虑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有医院与企业两条道路供选择。但更多的同学肯定是希望进入医院,因为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相对于企业存在风险的运营方式,同学们普遍喜欢相对安稳的工作环境。其实同学们应该更多地了解社会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以便于选择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而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1.进入医院的大门进入医院可能是许多同学想要的,在这里也要明确,生物医学工程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分支,一是进入医院设备科,进行对于医院设备的维修与采购,管理医院的医疗设备。另一种是投入到医院的放射科,对医院的医疗设备进行技术性的操作与使用。分流的选择是在大二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老师的推荐所进行的。相对于企业所存在的员工竞争压力,医院的工作可能相对安稳,对于技术的创新要求并不高,但对于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对于仪器的了解程度有较为苛刻的要求。2.应聘于医疗器械企业或电子计算机企业首先选择进入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方向,从自身特点出,比如①认为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较好,则可以从事营销,做好对外推销自己公司产品的工作并学会维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及时反馈客户的意见,更新并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②认为自己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较为不错的,则可以做一名技术工程师,主要职责为安装、调试、维修设备,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工作。③再者,如果觉得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专业创新方面有异禀的天赋,则可以留在企业的科研创新部门,从事设备更新及研发工作。比起在医院工作,企业的薪水及待遇可能会更可观,但相对的,其工作压力及员工竞争也会较大,存在失业的可能性也就较高。3.从事高校教育工作或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比起之前两种,这条路可能算是最轻松也是最艰难的。轻松是因为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担心失业与资薪问题,但是确实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是最严格的。①从事教育工作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手段、良好的专业背景及优秀的师德师风。所以对同学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选择科研工作则要有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谨小慎微的钻研态度、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孜孜不倦吸收新知识的心态。但这正是每一个专业从事者最希望的归宿,也是每一个同学最大的荣耀。

二、对自我的继续深造:读研

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只存在于一些较为重点的理工科学校中,所以对于医科大学,可以说继续深造像泥潭一样举步维艰。不过感到荣幸的是温州医科大学于200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是全国同类高校第一个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单位。2010年获准招收双证生物医学工程全日制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仪器与医院信息管理、基因工程与基因药物。1.考研趋势的必要与优势相对于匆匆就业,选择考研是一条较为稳妥的道路。本科就业的学生虽然对于器械的制造、修理及工作运力相当精通,但缺乏对于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院复杂多变的局势做出很快的应对。简而言之,读研才是将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真正结合的时期。在医科大学进修该专业的研究生往往能根据医科大学自身医学氛围浓厚的特点,让同学们更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工科知识,融会生物学与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通过附属医院的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结合一定的临床医疗器械使用经验,使研究生们更好地将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结合。2.在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读研的方向及目标作为医科大学的一分子,应将自己打造为一位具有以生物学与医学为基础,擅于应用工程学方面的技术及方法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校提出的某些明确要求,我校塑造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应具备能够灵活应用并及时更新工程学的理论基础,独立解决有关医疗工程的“疑难杂症”的能力。3.我校对目前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的教学及考核(1)高校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侧重在医学上的应用。与本科教育一样,我校研究生教育也分两条路,一是从事生物医学基因工程和基因药物的研究,二是对于医疗器械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上,我校除了对于原有知识的巩固及加强外,更多的是对现存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教学案例进行剖析、解决,突出医学理论及工程应用两大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也会较多的注重实践应用,并采用隔周周末上课的教学方法,将平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导师分享并探讨解决方案。这样,更能让自己将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牢牢结合在一起。(2)对于研究生的考核。学校采用以课程项目以及学术论文的形式,配合医科大学的特色,对其的要求也显而易见,应该是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更新与调试、开发与制造,特别是对于新兴事物的捕捉、猜想、实践、验证以及应用。项目不论形式,但对于其内涵价值、科研难度及工作量有一定的要求,并应与导师相呼应,导师既是学习上的模范,又是工作上的同事,相互协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来完成项目。毕业是对于大学学习做出的一个最明确、最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的时候。在面对毕业设计时更灵活,在选择毕业出路时更明确。在平时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专业知识,多对自己的定位及目标进行反思、不断总结,在毕业时积极与同学、老师、家人沟通及探讨。笔者坚信,随着同学们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了解的加深,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我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作者:缪林哲 李亚庭 郭亦韬 纪欣农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范文第10篇

PBL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orProject-basedLearning),最早是1960年由加拿大学者提出,并于90年代进入中国。其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是由教师提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将学生分组,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该方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的知识领域多而杂,如何将在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把已经学和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承上启下,就可以使用PBL模式来进行。但是,在实践中开展并不顺利。这是因为首先该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授课效果。而我们教师大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甚至本身就是受传统教育的熏陶,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会受到局限。通常给出的问题并不全面,或不具有引导性。其次,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性格腼腆,大多不愿开口讨论,积极性很难调动。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将PBL教学的理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首先,在传统授课的同时,穿插一些小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比如,在讲授蛋白质这章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病时血液化验单中有哪些蛋白,都代表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明显要好于传统授课,又解决了单一PBL授课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对部分难点重点问题请学生上讲台发表见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物质代谢这部分的教学中,该部分涵盖多个章节,知识点前后贯通,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因此,可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讲台发表自己对关键知识的见解,进行讨论。将课堂讨论形式设计得具有多样性,且定期的课堂讨论采用预先将题目分给每个学生,请他们做好准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讨论和提问;不定期的课堂讨论安排在部分难点重点教学以后,组织学生发表见解,进行讨论。课题讨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与接受,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从旁指导、解惑。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学习能力,对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大学教师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授予鱼不如授予渔”。而我们学校设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医学电子为主要方向,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仪器、医用电子设备、医疗信息技术及电子、仪器、信息领域等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所设立的专业课具有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相互贯通,并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制定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需要详细列出学习内容和时间安排,该安排应该与教师上课内容一致,且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在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非常感兴趣,也表示出希望在研究阶段从事生物专业的学习。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专业的必修课,也是生物方向考研的必考专业课之一。这样,我们专业所教授的生物化学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这就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的学习计划,除涵盖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外,还应将生物专业的知识要求加入。而对于希望从事医学电子方向的学生来说,只需完成本专业学习计划即可。其次,将授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公布,方便学生随时联系老师。最后,给出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参考书目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也要定时联系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写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评价,来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创新实践型教学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由其复杂的、庞大的知识体系交叉形成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将各个课程融会贯通也是其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和医学共同的基础课,其授课的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创新实践型教学对该门学科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生物化学就是建立在前人不断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形成理论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对教好、学好这门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积累。我们针对实践型教学做了如下的工作。首先,设置了课内实验和专题实验。课内实验是在授课同时进行开设的,可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了解。而专题实验,我们一般开设在高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多的专业课程,而专题实验可将生物化学和这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增加对生化进一步认识,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如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并锻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与生物化学有关的题目,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项目书、项目计划、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写结题报告,发表文章。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将创新实践型教学与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拉了出来,走入实验室,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工程技术、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等研究方向,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的交叉型。在进行生物化学授课时,应考虑该专业特点。我们在授课中探索出将PBL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型教学引入生物化学传统教学中,提高了授课质量,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授课方式。

上一篇:生物检测技术范文 下一篇: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