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4 16:37:06

生物学科教育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1篇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

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3篇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作为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改进高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生物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提升师范教育质量,全面适应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强调师范院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方向,调整优化师范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师范生动手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高精尖创新型师资的需求,培养大量高起点的合格人民教师。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4篇

据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生物科学教育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实习生系统的有效训练不够生物学科的教育实习时间和形式与其他专业相似,都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8周(2010年前)8~10周(2013年前)的实习.其中,第一周是实习前集中准备阶段,由大学指导教师帮助实习生修改教案、训练试教,第二周是实习生到实习学校见习一周,第三周起实习生进行上课和班主任实习,最后一周进行实结和成绩评定.因为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看起来,实习生已经完成了教育实习.但对于生物学科是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却有待评价,实习时间和形式也有待商榷.调查显示,以集中实习为例,在接受问卷的301名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中,认为“备课上课”的只占29.9%,大部分实习生不能经历更多的“实战”,抱怨“上的课太少”.实习生上课时数之所以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实习学校对实习生不放心,担心影响学生的成绩;也有的是在实习生本身,实习生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没有达到实习学校的要求;实习时间安排在节假日比较多的时段不合理,导致有效的实习时间不足.归根到底是实习生未能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专业训练.

1.2实习生实验教学基本功薄弱生物科学除了要求具备师范生一般的教学基本功以外,还要求具备过硬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图表或模型直观地表现出来等专业素养,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所以,就生物实验教学而言,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简易图表的绘制和简易教具的制作有着特殊的要求,显得特别重要.但调查发现,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实习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相对薄弱,实操能力和组织实验教学能力及效果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实习生实验绘制图表或制作简易实验教具的很少,运用自己绘制图表或自制教具进行教学的几乎没有.众所周知,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实验教学或在课堂上“讲实验”,这是生物课教学内容的缺失,也不可能实施良好的教学.对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来说,因地制宜地组织实验教学和运用直观性教学更加显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能力不足或不能绘制图表和自制简易教具,反映了实习生的实验教学基本功薄弱的一面.

1.3实习学校实验课开出率低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课开出率直接反映了该学校生物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生物实验教学同时也是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中学的生物实验开出率低,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往往是“纸上谈兵”.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几乎无法进行组织实验教学,从而影响了实习生应有的完整的实习训练.中学实验开出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实验教师力量不足或积极性不高、教学班人数过多、实验经费不足、其他课程的充斥、学校领导不重视等.

1.4高校实习指导不到位实习生在回答问卷中“从教师指导频率及态度两个方面对指导进行评价”这一问题时,总体来说,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指导的评价较高,但对大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的评价相对较低.有的学生还反映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少,对指导工作不够认真.从调查中发现,大学教师指导实习生不到位.究其原因,教学部门对实习指导的重视不够、实习人数过多而指导教师人数过少、相关制度配套不完善等因素所致.

2改进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探讨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生物教师培养的特点,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师基本功、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凸显专业和“师范性”的特点,探讨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模式,有效提高生物实习生教学的实际能力和实习质量.

2.1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教学文本,它将贯穿于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整个教学行为.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搞好教育实习、夯实教师基本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实习的先决条件.生物科学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突出特点之处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实验)性及其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大学生长期、系统地接受和参与中学实践教学活动,将有益于大学生在今后的教育实习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增加实验课学时,一般专业课的实验课学时至少占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对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增至二分之一;采用课题式进行研究性实(试)验,或课程系统实验,尝试“大实验”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二是尽早介入到中学教学活动,在师范生从入学第1学期开始就有计划地安排到中学教学观摩和教育见习,参与和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由此使师范生尽早了解基础教育的情况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师范教育和专业思想;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议实习时段安排在第7学期、实习时间13周至1学期;作为制度要求,加强试讲环节的训练,强化教学技能,打好教育实习基础.由此打造“大实习”模式,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物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目的是使师范生们真正系统掌握中学生物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加强同学们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艺术的掌握与熟练应用,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

2.2彰显学科特色,夯实教师基本功生物科学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实验)的理论升华,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实用性、地域性以及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等特性,运用好这些特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如,生物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可以通过绘制图表和简易教具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化抽象为具体直观的效果;又如,开展校本资源研究和挖掘,因地制宜地采集生物实验教学材料,可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具有地方特色,又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拓展生物教学领域,展现生物教学特色,提升生物教学质量.诸如等等,实现良好的教学,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来完成.而作为生物专业的实习生,应得到“实战”前的有效训练.因此,生物学科实习生除了应具备的一般教师基本功外,还应密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及具备简笔画、简易教具制作和实践探究的技能,而且能准确、直观、简而易懂地表述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这样的实习,才是完整的专业实习,才能收到实习的成效.

2.3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确保实习任务和实习质量生物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就是除了通常实习规定的要求和动作以外,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许多生物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无论是实习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还是在中学实习阶段,高校和中学都负有共同培养师范生的责任,实习生能否完成实习任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学也是有责任和义务的.能否正常开出生物实验,既是对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评价内容,也是衡量实习任务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有效的生物实验实习评价制度,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评价内容方面,应包括实习生组织实施生物实验课情况及其效果反馈,应确保生物学科实习内容的完整性和任务的落实情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实习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更确保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的必然要求.

2.4完善指导制度,保障实习质量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是教育实习有序进行和质量的保证.针对高校教育实习指导不到位的现象,在此着重探讨高校实习指导制度建设问题.首先,教育实习指导制度应健全且可操作.一般来说,高校教育实习主要由学校统筹指导,各院(系)负责实施,而且由院(系)领导、教学法教师、班主任和部分教师等组成教育实习指导队伍,具体负责实施教育实习.理论上来看,整个实习环节和机构都合理无问题,譬如院(系)的实习指导小组,本来应该是该小组在协调、统筹着整个实习工作,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变为仅仅的指导队伍,因而导致指导力量不足.因此,全体教师参与到教育实习工作中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指导教师的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大学现任的教师中,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虽然他们的学历都很高,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师范教育的培养和经历,他们存在着组织教学技能尤其是指导教育实习技能偏低的问题.通过培训和指导,使其确实具备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的能力和水平.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可采用教学法教师的指导、集体备课、传帮带等形式进行.第三,建立专任教师指导教育实习的制度.要求教师在聘期内完成指导学生实习见习的工作量和指导效果,并与评优评先和晋升晋级挂钩,以保证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实施和质量.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

3结语

众所周知,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的一个关键环节,生物学科的教育实习又有着其独特的专业特点.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课程设置是先决条件,它是教学文本,是根本,因此,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切合生物学科实际的实习计划,探索“大实验”模式,一方面增加实习的时间,为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创造充分条件,另一方面使这一教学过程贯穿高师教育整个过程.其次,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夯实具有生物特点的简易图表绘制、简易教具制作以及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师基本功,打牢实习基础.再次,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建立科学的中学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既有利于教育实习任务的落实与完成,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同时,在高校和中学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共同培养的师范生培养理念下,探索“大实习”模式.总之,构建新的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模式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找准生物学科教育实习问题所在,有效推进生物学科教育实习改革,促进教育实习的快速提升.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 ,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物学科 生命气息 生活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学科模式化。使知识失去灵动 学科化的过程是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化、心理化的过程,本来中学学科是揭示人文和自然基本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学科体系,理应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灵动。‘就拿中学生物学来说,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以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应该是一门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学科,但是现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传授的是一种呆板的、僵化的“模型”。也许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肢解生命、解剖机体是必经的过程和必须使用的手段,但是生物学的学科化过程仍然是一个肢解生命、冷冻生命的过程,这是万万不应该的。现在的生物学教学让学生接受的还是一个一个器官、一块一块组织、一枚一枚细胞凝固的结构知识,就连细胞方面的知识仍然停留在支离破碎的、被分解割裂开来的层次上。我们过分习惯于模式化的知识学习,从而使学科内容失去了生命的本来面貌和鲜活特征,我们对生命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变得静止、机械,以至于我们一提到细胞,学生就联想到教材中那幅毫无动感和生机的模式图。生命在学生的思想中已经失去了灵动的感觉,被一堆死尸般的标本和一本点线组成的插图所替代。如果说科学化的研究过程需要解剖的研究手法,但是学科化的过程不应让学生远离生命的本来面貌,应该也必须回溯生命的本源、追求生命的本真。“有活的,不能只看死的;有死的,不能只看假的;就是看假的,也应该看动感的”,这应该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态度,因此笔者提出“动态生物学”的视角,主张生物学教学中需要树立“生命的动态观”,“动态生物学”倡导让知识“动起来”、思维“活”起来的教育追求。

为了让课堂中的知识“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我们需要在知识呈现、方法改进和资源开发上下功夫。首先,应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用自然美景和盎然生机浸润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观察自然的形态和组成,体察自然的发生和过程,感悟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无不体现鲜活的生命特征——草长莺飞、鱼游兽走、蛙鸣虫唱……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世界,这更是一个启迪益智的世界。第二,让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既要开放实验室,又要开放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思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三,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动画手段、实景录像和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都能较好地表达生命的动态现象和过程,让学生就是在教室内看到的也是鲜活而真实的生命现象。第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流淌智慧,让学生来到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天地,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启发,审视科学现象和寻找科学规律,既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得到空前激发,又让学生们的智慧在频繁的撞击和摩擦中呈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五彩缤纷的智慧光芒刺破了未知的夜空’,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兴奋和光明,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流动、思维生长和情感澎湃的场域,在学生的脑海中科学变得鲜活而生动、知识变得灵动而丰满。”

2 教学文本化,使教学远离生活

教学的本真形式是人际交往,教学本来就是一段师生携手走过岁月的生活历程,所以课堂中呈现的应该是一幅师生合作共进的生活图景。可是在教育体制化的今天,在我们为升学率而劳碌的过程中,可能许多赋予这幅图景以生机的细节或机遇被我们忽略或舍弃了。因此,重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文化应该且必须成为我们的追求。教学生活是先前生活和经验的延伸、充实和拓展,也是未来生活的基础、铺垫和根基,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后有背景的依托、前有前景的寄托,学生和教师都是如此。带着先前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能动地参与和进入教学生活就成为师生不断成长的基石。生活一方面是课程和教学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是赋予生命以价值和意义的过程。“生存”和“生活”虽然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是“生存”仅仅是生命的延续,而“生活”却是富有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动物在它的生命活动中形成它的“生存世界”,人类则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笔者在许多教师培训场合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是:“课程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课程而精彩!”我们要将课程变成一溪流水,让它既要流过生活,又要成为生活的源头。哪怕我们在呈现一个古老的经典,也应该让它像刚出水的鱼儿一样鲜活。笔者曾经在执教高中生物学“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时,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了如下的一些设计:以“人类在热切地寻找着地球外的生灵,为什么把星球上有没有水作为研究的前提?”和“你看过‘AD钙奶’的广告吗?你了解它的成分和功效吗?”这两个问题作为导言,导入新授内容;以“种子入库前和播种前分别进行了哪些处理?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处理?”、“抗寒和抗旱农作物品种细胞中含水量和水分子存在形式有什么特点?”等与科技、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到附近超市,调查与无机盐有关的保健食品的成分和功效”和“搜集与无机盐有关的食品广告用语”等作业,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由于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走进生活”的原则,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效地激发了主体、激活了课堂;秉持了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发展观,采取“激发引导建构”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再比如,2005年新年伊始的第一节课,为了激活高三课堂,让课堂进发生活的热情和快乐,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堂作业:“请利用生物学专业名词,为你的学习同伴或老师写一段新春祝福的话。”接着我把自己送给全班同学的新年祝福写在黑板上:“充满智慧的你:经基因探针检测,你的身体中多了一段幸福基因,已于新年第一天被启动子激活,并遇增强子作用。由于缺少终止密码,注定你一生转录幸福,翻译快乐!”顿时学生们热情高涨、激情飞扬,整个课堂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最后笔者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新春祝福写在黑板上,一颗颗滚烫的心在相互碰撞,其中一些精彩的话语在校园中传颂了很久很久,甚至陪伴他们一辈子。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生活多一点关注,对教学的意义多一点追问,在平淡和平凡中多一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新课程倡导的生命碰撞、生机勃发乃至诗意交融、人性高扬的课堂就会更多地呈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质量,而且会使我们自己获得成长的喜悦。也许我们的理想和憧憬常常受到现实的一些禁锢和挤压,但是心中梦想突围、期待人本的火种不能泯灭;也许我们的言行中常常带着一些无奈和沉重,但是我们追求无悔和无怨的承诺不能放弃。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架设了生活的阶梯,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教育的窗口,那会给师生的心灵带来无数次美丽的悸动,那就会获得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行走教学人生的智慧。教育的事情首先得是教师办!我们不能期待别人奉送一个让我们漫步的春天,我们自己首先要呵护好手中的那一粒萌生春天的种子。

3 教育技术化。使技术奴役生命

另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关键问题是,现在的教育或多或少地被教育技术所控制,不是人掌握技术,而是技术奴役人。现代教育在提高科学品质和工作效率的同时,却失却了许多传统教育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育过程被标准化、格式化、程序化,一切都被现代技术预先设计着,教育被一种预设好的系统程序高效地控制着、推动着,没有出乎意外的惊奇,没有情感世界的波澜,没有了思想生长的时空。一些年轻教师离开了多媒体课件就不会上课,课件控制课堂的现象非常严重。电脑关闭了,黑板空白了,学生的头脑中也是白茫茫的一片。甚至一些学校和个人设计和利用计算机软件来书写学生的学期评价和学年评语,这种通过简单的几个指标将学生等级化的做法,完全丧失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和教育多元化的追求,也难以体现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发展性和过程性。一句话,现在的教育被现代技术统整得不留一丝缝隙,让人窒息、让人喘不过气来,教育远离了生命的从容和梦想,教育失去了抚慰独特、孱弱生命个体的温情。新课程改革本来应该是教育的一次回归和一种正途,但是又被屈从于应试体制的教师们所操纵的这种教学模式、那种教学策略所俘获,僵化的教条和机械的规范,使课堂还是少了许多生命的闲情逸趣,少了许多温情陪伴和人性关照。现在学校和教师都在聚精会神地聚焦课堂,埋头潜心研究有效性教学,但是生物学课堂中弥漫着升学竞争的硝烟,有效性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这不得不让我们忧虑和概叹。苹果之父斯蒂夫·乔布斯说过,人生中有许多东西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德国西门子公司创始人维尔纳·西门子也曾掷地有声地讲:“绝不为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这两句名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中学生物教育的箴言。

4 评价标准化,使教育忽视特长

由于教育评价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生命的差异性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法则面前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底气。加上反思性教学的肆意曲解和推波助澜,师生们簇拥着来到这仅有的一支标杆前寻找自己的不足和欠缺,然后怀着一种“痛改前非”的虔诚之心踏上痛苦的修正之路。这种标准化的教育评价,对生命的差异性视而不见,“一刀切”切去了无数人的特长、潜质和自豪,因为每个人的心中充满差距感和自责感。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差距感将很多人引上一条也许毫无建树的、没有归途的漫漫征程,因为人的很多不足是无法弥补的,因而注定了这个漫漫征程是一个“无言的结局”,注定了漫漫征程中学生的负罪感越来越重、自信心越来越少、成功感越来越远。让我们再来重温威廉·贝纳德在《哈佛家训》中所讲的一则寓言吧。兔子是奔跑冠军,但是不会游泳。大家都认为“不会游泳”是兔子的弱点,久而久之,兔子的父母和兔子本人也认为必须要学会游泳。于是兔子耗尽了毕生精力去学游泳,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人们再也明白不过了:兔子没有必要学游泳,因为兔子是为奔跑而生的,只要给它一块辽阔的草地,就能展现它生命的魅力。因此对兔子来说,草地就是幸福的天堂,而游泳池则是痛苦的地狱。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似乎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默契:努力地改正缺点就能使人生走向完美。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和学校教育中的老师都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有缺点的孩子身上和改正孩子的缺点上,力求减少孩子们的过失、减少发生过错的孩子。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在放大镜下用敏锐的目光寻找孩子们的错误,哪怕是孩子们的一句话、一次作业、一次考试。然后挖空心思地教育孩子:“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改正一道错题比做对十道题更重要”等等,这样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缺点上,而对自身的或他人的宝贵优势视如草芥,更不会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人人都顽强地坚持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改正缺点就会更好,每个人都在改正缺点就会使社会进步。其实不然,对于社会来说,发挥一个人的特长远比改正一个人的缺点要重要得多,因为大家都不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去专注于改正自身的不足,只能是人人变得平庸、社会变得平庸,更何况,人的不少欠缺和不足不是说想弥补就能弥补的。现在再想想生物学课堂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可能会使我们对学生的闪失和不足产生新的想法——生物学教学太专注于学生的缺点了,而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尊重和彰显得十分有限。一个整日里生活在对自身不足不断自责之中的人,哪里会有激情洋溢和神采飞扬?

5 教育功利化。使教学漠视生命

现在的中学学科教育并未真正摆脱“把人沦为一种应试的工具”的困境,因此教育远离了崇高和诗意,远离了教育的本性和使命。就连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也并未体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学学科教育的一种重大缺憾。中学学科教育仍然在功利化、工具化的怪圈中徘徊,“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成为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的“指南针”,就连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围绕“考试说明”组织展开。我们把教学变成一种机械、单调的训练,我们把教学变成了简单、乏味的知识灌输,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置之度外,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抛之九霄云外。没日没夜的反复操练和不断教导,什么理想呀、人生呀,什么友情呀、亲情呀,都在中考、高考的挤压下,流放到教育的视野之外。即便是组织一些所谓的德育活动,也都是服务于中考、高考的一种“煽情”和“忽悠”,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中已经部分沦陷——成为一种应试的附庸和点缀教育的“风雅”。

教育应该是构筑未来的一项社会工程,但是现今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引领社会、教化人性的地位;教育应该是具有相当自立自尊精神的灵魂工程,但是现在的教育已经迷失自我,成为工具化、功利化的侍从。当前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学过程的公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以及教学评价的标准化、格式化和终极化,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我们不能将生命的个性特长和内心需求置之度外。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的人,其中独立是创新的前提,因为言听计从、亦步亦趋的教育只能培植随从和模仿秀,不能培养主人翁和创新者,因此教育本身首先要具备独立思想。没有相对独立精神的教育,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傅斯年之所以把台湾大学办成孤岛上的北大,不仅仅是他的才干,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继承了北大的传统,保持了大学的独立性和学术尊严,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大学精神而一往无前、毫不退缩的勇气,而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傅斯年”仿佛已经缺席很久了。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7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3.重视生物学科教育社会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关于价值观的社会争执、科学的伦理道德等问题,如人口控制、安乐死、库、克隆羊等问题,“打虎英雄、伐木劳模"的评价问题,从而引发讨论和价值判断。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 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9篇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要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生物学科教学

21世纪的中国需要高素质的公民,而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需要接受生物科学教育。

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科技进步新高潮的核心将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而作为21世纪科技革命的核心之一的生物技术,其强大的商业应用潜力也将在21世纪真正焕发出来,在医疗保健、新材料、能源等领域产生巨大效益。目前,科学家通过基因技术已经培养了1500多种移植外来基因的农作物,其中包括能抵抗病虫害的新基因水稻等,并对主要的家畜品种进行了基因改造试验。据预测,下个世纪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将以更大规模走向市场,不仅会培育出更多性能优良的新基因动植物品种,而且会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食品来源。

然而,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由于人口膨胀、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资源枯竭日益明显、环境恶化等因素,给中国发展道路平添了诸多的困难和制约。我国于1994年3月通过《中国世纪的事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间的关系,为后代开创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199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又提出了划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移。其目的是尽快缩短或赶上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差距。由此可见,不论是生物技术,还是“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都向全国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广大的生物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接受生物科学教育,生物科”学教育只能加强,决不可削弱!

二、生物学科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加强生物学科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人概括为:全员性、全面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本文仅从普通中学生物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谈几点体会。

1 突出全员性

全员性(或称全体性、大众性)是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之一。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每所中学来说,都应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执行省颁的教学计划,让全体学生都按规定学好包括生物学在内的每一科课程,不应该“不考不开”,对于每一个生物学教师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竭尽全力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决不能“不考不教”或“不考假教”。

2.强调整体性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又称全面性。它要求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包含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诸方面要求的素质结构。生物学科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理想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结合,进行德育渗透,并且还要注意具体的生动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规律总结,更不可忽视结合自己的市情、县情、乡情;二是要与生物劳动技术课结合,我市在这方面结合得比较成功的是大济中学,他们把西瓜栽培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并让初二年级学生学到的嫁接改进技术推广到大田生产,每年为学校创收2万元,还为当地瓜农增值几十万元。该校曾荣获全国生物百项活动二等奖,全国生物百项活动优秀组织奖;三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前学生劳动观念相当薄弱,应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我们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劳动。例如:参加植树造林、农田劳动、林果场基地劳动、海产养殖基地劳动。几年来,我们经过了尝试,效果都相当好。

3.体现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又称主动性。我们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多年来,我们许多生物教师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背”,越俎代疱地替学生做选择、做决定,最终把教育过程变为简单的训练过程,甚至是“刺激―一反应”的过程。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我们应该进行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例如,现行的初中生物学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减少了内容,降低了难度,并配有大量的图表,编造了大量的“看一看,想一想”、“动动脑”、“动动手”、“课外读”、“小实验”等,这给我们改变传统的注人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教学中要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实验、自学、讨论,以及课外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和能力,特别是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如在初中“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在老师指导下,采用了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学――观察讨论――上讲台发言,最后老师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还得注意,是否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基本标志,得看我们是否承认学生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是否承认允许学生失败和失败后重新开始或另外选择的机会。作为一个素质高的生物学教师,不能随意训斥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好,每一个实验都成功。

4.要承认差异性

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就必须承认素质教育的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和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的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每位生物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因材施教”,为一部分生物学基础比较扎实,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想象等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和发展的机会。这个最好的活动形式应该是组织不同类型的生物学兴趣小组。一些人,有的考上或已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生物学专业,有的已成为农业战线和其他战线上的优秀骨干,有的在美国还取得生物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

上一篇:金融监管技术范文 下一篇:审计基本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