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7:15:28

生物学科教学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 评价 课改

一、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现状的发展性

目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试卷评价,已逐步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代替。评价形式也由单纯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发展。

原有的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法,无法准确、完整的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平时的学生发展情况。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一张考卷误终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从改革以往的考试评定方法人手,可以采用新的评价方法。对考试进行大胆改革。将学期成绩单纯以知识性试题为主分成5个部分:其中,知识性试题由原来的100分降至40分,探究性实验设计占15分,实验操作10分,档案记录25分,社会调查(实践)10分。总计100分。这种评价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是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的良好开端。

二、从文本走向人本——评价目标的综合性。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评价的依据是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摒弃传统评价模式中忽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等做法,研究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素质评价方法。

l、多元性考试评价: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仅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个方面。考试和评分制度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要完全取缔,从目前来说,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关键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它,使之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2、探究性实验设计评价。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其优势在于;①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还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

3、实验操作评价是对以往所掌握的实验进行复习和验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至关重要。此项评价,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4、档案夹记录评估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夹,用以逐步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活动报告、资料、照片、简报、以及小制作、小标本等,每份材料在装入档案夹之前,都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和评分。每次期中、期末将各项材料汇总加以综合评价、综合评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优秀材料和作品分阶段在“生物园地”中展出,这些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这种评估是在学生的参与评价下形成的,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会的学习主动性,并给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由于本评价全面的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5、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结合,激励学生学习。

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由于学生各有所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扬长补短”,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这个学生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性强;这个学生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这个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等等。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以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点及发展状况,指出学生的潜能所在,提出学生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6、社会调查(实践)评价。是以学生分组活动形式进行的,调查(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范围在与生物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调查(但要求学生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实践操作。小组记录要求有时间、地点、调查和操作过程等内容,此过程并不只局限于学生参与,也可以有家长和专家给予的帮助,在记录中要有他们给予的帮助和评价的记载。最后,将实践结果在班级交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评价。此评价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同时由于这项活动是在学生分组参与下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2篇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教学评价的改革,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研究。就教学评价本身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它获得关于学生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反思教学方式,教学相长;学生也可以通过它了 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双赢,既有利于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又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形式下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更好的完善这项工作呢?笔者就生物学科教学评价问题谈点拙见。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01-02

1 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现状的发展性

目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试卷评价,已逐步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代替。评价形式也由单纯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发展。

原有的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法,无法准确、完整的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平时的学生发展情况。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一张考卷误终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从改革以往的考试评定方法人手,可以采用新的评价方 法。对考试进行大胆改革。将学期成绩单纯 以知识性试题为主分成5个部分:其中,知识性试题由原来的100分降至40分,探究性实验设计占15分,实验操作10分,档案记录25分,社会调查(实践)10分。总计100分。这种评价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是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的良好开端。

2 从文本走向人本――评价目标的综合性

2.1 多元性考试评价: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建议:继续加强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和优化考核制度。具体措施: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突出过程性评价的作用。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实验和课外活动的表现、完成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平日测验等。既体现评价的连续性和侧重点,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②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或等级评价学生的方式,要推进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开展如何正确运用评价结果的研究,以发展性评价引导和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从而对学生形成综合性的评价。

2.2 探究性实验设计评价。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其优势在于;①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还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

2.3 实验操作评价是对以往所掌握的实验进行复习和验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至关重要。此项评价,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2.4 档案夹记录评估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夹,用以逐步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活动报告、资料、照片、简报、以及小制作、小标本等,每份材料在装入档案夹之前,都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和评分。每次期中、期末将各项材料汇总加以综合评价、综合评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优秀材料和作品分阶段在“生物园地”中展出,这些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这种评估是在学生的参与评价下形成的,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会的学习主动性,并给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由于本评价全面的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2.5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结合,激励学生学习。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由于学生各有所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扬长补短”,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这个学生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性强;这个学生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这个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等等。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以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点及发展状况,指出学生的潜能所在,提出学生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6 社会调查(实践)评价。是以学生分组活动形式进行的,调查(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范围在与生物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调查(但要求学生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实践操作。小组记录要求有时间、地点、调查和操作过程等内容,此过程并不只局限于学生参与,也可以有家长和专家给予的帮助,在记录中要有他们给予的帮助和评价的记载。最后,将实践结果在班级交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评价。此评价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同时由于这项活动是在学生分组参与下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 评价 课改

一、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现状的发展性

目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试卷评价,已逐步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所代替。评价形式也由单纯的教师评价,向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发展。

原有的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法,无法准确、完整的考核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平时的学生发展情况。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一张考卷误终身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从改革以往的考试评定方法人手,可以采用新的评价方 法。对考试进行大胆改革。将学期成绩单纯 以知识性试题为主分成5个部分:其中,知识性试题由原来的100分降至40分,探究性实验设计占15分,实验操作10分,档案记录25分,社会调查(实践)10分。总计100分。这种评价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是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的良好开端。

二、从文本走向人本――评价目标的综合性。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评价的依据是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摒弃传统评价模式中忽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主体性等做法,研究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素质评价方法。

l、多元性考试评价: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仅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个方面。考试和评分制度虽然存在不少弊端,但要完全取缔,从目前来说,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关键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它,使之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2、探究性实验设计评价。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其优势在于;①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还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

3、实验操作评价是对以往所掌握的实验进行复习和验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至关重要。此项评价,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以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4、档案夹记录评估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结合。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夹,用以逐步搜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活动报告、资料、照片、简报、以及小制作、小标本等,每份材料在装入档案夹之前,都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和评分。每次期中、期末将各项材料汇总加以综合评价、综合评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优秀材料和作品分阶段在“生物园地”中展出,这些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这种评估是在学生的参与评价下形成的,因此极大的调动了学会的学习主动性,并给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由于本评价全面的记载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而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5、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结合,激励学生学习。

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由于学生各有所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扬长补短”,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这个学生语言生动准确,条理性强;这个学生思路开阔,有创新意识;这个学生实验操作准确规范;等等。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以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点及发展状况,指出学生的潜能所在,提出学生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6、社会调查(实践)评价。是以学生分组活动形式进行的,调查(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范围在与生物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调查(但要求学生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实践操作。小组记录要求有时间、地点、调查和操作过程等内容,此过程并不只局限于学生参与,也可以有家长和专家给予的帮助,在记录中要有他们给予的帮助和评价的记载。最后,将实践结果在班级交流,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评价。此评价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同时由于这项活动是在学生分组参与下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探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在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追求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信息化教育为显著特征的教育形态。在信息时代,除了少数贫困地区以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大部分能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基本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习的效益,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提高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

根据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究有以下几种形式。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我们是农村学校,初中部配备的就是多媒体机与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已经使用七八年,比较老旧,能够安装的系统基本到Windows XP,适合使用的Office办公软件最高级别到Office 2010。让学校更换成新设备是不大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要研究的是原有旧设备应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利用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教师为优化教学,可以收集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并不断地优化课件,结合板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电视白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我们学校高中部配备的就是多媒体计算机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是新配置的,包括生物实验室配置的也是这种设备,当然生物实验室还多了显微投影仪,可以把装片、切片等投影到银幕上,成像清晰。高中生物知识的编排有两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教材的特点:重视对科学发展史的介绍,突出反映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就,知识描述更加准备完美,重视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联系、应用。根据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编排和教材特点,学校配备的这类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非常适合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如多媒体计算机播放课件可以做到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相结合,突破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

电视白板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电视白板是一种兼备了电子白板的全部功能的新式教学、会议、展览设备,具有教学互动性、书写灵活性,含有基本的教学资源库、画图、保存、视频等功能。直接实现笔迹书写、图形绘制、文字输入、文件调用、课件制作、删除复制、遮挡、放大缩小、视频播放回放、直接打印等多种演示功能。配置高清摄像头,可以实现远程视频网络会议、远程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会议或教学环境。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可以实现的任何操作。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相连,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面积特别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即时在计算机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电视白板是一种新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设备,它具备了音频高保真播放、高清影像播放、自由触摸书写、教学资源共享和自主制作等创新,正在作为新一代教学工具被广泛应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教室中有网络,学生用台式电脑、笔记本、PAD都可以。我们传统的机房其实也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主要适用于培训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求促进各学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这类教学环境适合学生收集生物学科学习素材,一般比较少应用。

4.移动学习环境

移动学习环境,通常情况下是有无线网络,学生手中的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他们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教室内,还可扩展到教室外,是移动的。微课程就是适应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或技能点精细化设计,并配以相应的学习任务,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课程包,它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可以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把课件、微课、录课、教学设计、配套练习,到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微信上或其他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室外通过移动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

三、研究目标

在课堂上恰当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实施,课外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论文写作、教研水平、教案编写等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业务素养,明显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的平台上,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研究如何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02.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5篇

一、色彩纷呈的课程导入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但是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初一的学生缺少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从课堂开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都是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让学生对能量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各位参赛老师可谓各显神通。有动画导入的,开头放一段大力水手波比从菠菜中获得能量的视频,再加上恰当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有机物中含有能量;有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的,从登山,长跑后会感到饥饿,要补充食物获得能量;更有老师索性从神舟八号发射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引入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论中,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些不同的导入合理、恰当、精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学生的心,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颖灵活的内容处理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和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教师在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新颖灵活的处理。有从分析人的呼吸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过渡到动物的呼吸进而提问:植物会呼吸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和动物一样也要靠呼吸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也有直接从植物呼吸分析再和人的呼吸一起分析比较得出呼吸作用概念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都是要更出色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性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本节课的实验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让每个学生感受呼吸,对澄清石灰水吹气感受呼出气体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在测定植物呼吸和动物呼吸相同时也用了别致的方法,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植物呼吸的瓶子看是否熄灭来证实植物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更有老师改进课本原有的实验,改为用针管吸气伸入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用点燃的火柴再伸入针筒内看燃烧的情况鉴别氧气等,实验设计可谓新颖别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初中生物单因素变量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对照”实验也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实验中,“活的生物才能呼吸,死的生物不能呼吸”,从而得出结论———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标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如测定呼吸频率,教师适当地引导,每个同学参与实验,测定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都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在验证植物呼吸实验过程中,有的老师找了很多植物材料让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地纠正,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有的老师用黑色袋子将植物装在里面,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的呈现迷惑不解,“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再将黑色袋子打开(里面有的是不同植物的不同器官,有的是没有生命的植物器官),学生恍然大悟,得出结论:原来只有活的细胞才能呼吸,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可见,实验教学的创新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优化 教学

1 教学理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许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问题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以《细胞增殖》教学设计为例,简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学科教学。

2 教材分析

2.1 内容和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等。该节内容承上启下,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等,而在后面的必修2中,学生将继续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等,学好这部分知识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纯文字叙述的课本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并在初中学习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教学目标

2.3.1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3.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学生提高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2)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4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概念;(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5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 教具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

4 教学过程(见下表)

5 教学过程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优化生物学科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细胞增殖》这节课,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动态过程,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建构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各种生物的形态特征、遗传规律、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由于其知识的细微、抽象、不可见等因素,教师往往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将知识完美地反映和呈现给学生,单凭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用呆板的语言文字叙述,学生常常会觉得索然无味,更别谈什么兴趣了。

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如何做到 “课伊始,趣即生”?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人的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为了避免学生在看录像时很盲目,在他们观看的同时我会提出相应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视频中的受精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子细胞的形态结构又是怎么样的?”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究其具体过程,学生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同时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播放这样一段视频,正中他们下怀,极大刺激了他们的各个感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此时的学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快速引入今天的课题――细胞增殖。

5.2 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生物学因其学科特点,许多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这些往往是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动态、形象、直观的特点,把生物学中的许多知识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细胞增殖》一节中,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和DNA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结合一些挂图进行表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及特点。由于有丝分裂所划分的四个时期是为了人们研究的方便,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严格的四个时期,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在挂图上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结构图,教师讲解完,学生还是感觉一片茫然,只能死记硬背其中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就别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了,而这一能力也正是新课程中所倡导的。

这节课,我利用有丝分裂小动画,既可让有丝分裂分步定格演示,便于教师讲解,也方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各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又可以在后面连续播放动画,这样从分步讲解到连续回放,保证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保证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易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5.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其所具有的丰富资源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有限的课堂教学容量,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教师就是一支粉笔,一个黑板,顶多加几张挂图走完一堂课。而在《细胞增殖》这节课中,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一节课要挂不下10张的挂图来介绍有丝分裂过程,我们且先不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如何,单频繁的挂这些挂图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有限的45分钟课堂来说是很可惜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现在网上的资源应有尽有,什么样的图片都有,相关的知识内容也很齐全,十分方便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如在这节课上完之后,还可以附上与这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文虽主要阐述多媒体优化了生物课堂的教学,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生物课都适用多媒体教学,也并不是说整堂生物课也都用课件来上,一整节都用课件上,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疲劳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可能被课件牵着走,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失去了很好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赶时髦。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给现代化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真正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邹彬. 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J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81.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7篇

初中生物课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激意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有充分体现:①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心理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学习行为是“探索——研究——运用”;②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是“创设情境(学习行为)、激意(心理表现)”;③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是“及时反馈(学习行为)、促进同化(心理表现)”;④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是“全身活动(学习行为)、心灵体验(心理表现)”。情境和兴趣,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学生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生物实验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而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脊髓和脊神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探究法,着力创设最佳的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探索”与“研究”(亦即“观察”与“思维”两大教学层次)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素质教育。观察(探索)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的观察(探索);思维(研究)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主动的思维(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的知识点顺序来个调整,先由学生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后在教师诱导下掌握脊髓和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

创设情境,激意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影打出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实验——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在课前可先组织几个学生掌握此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由教师或几个学生巡视指导帮助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思考题:用青蛙直接做实验,预计有无反射?为什么要去掉脑?怎样验证去掉了脑,制成了脊蛙?盐酸或硫酸的浓度为什么是l%或0.5%-1%呢?探针破坏脊髓为什么无现象出现?脊髓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引探,讨论归纳 ①通过实验的现象观察,诱导学生回答思考题,后得出脊髓反射功能。(板书“脊髓反射功能:反射”)②教师把脊蛙反射实验再做一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这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内容:脊蛙的缩腿反射——用1%盐酸刺激后肢。然后再把后肢部分的皮肤剥去,再刺激之,反射消失。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射消失呢?学生解答,教师补充: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感受器被破坏了。③第一次迁移:结合上节课的膝跳反射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排便、排尿等,说明人的脊髓有反射功能。④继续探索观察,研究归纳。学生重复做膝跳反射:要求实验者注意观察现象,受试者注意感觉。实验者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被试者有踢小腿动作,说明脊髓的反射功能。被试者有什么感觉——麻、甚至痛。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说明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可见脊髓还有传导功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成年人的排便、排尿反射等。(板书“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巩固迁移、教学反馈 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排尿、排便反射等。学生讨论回答课文动动脑第二题。小结:脊髓的反射中枢是低级中抠,负责低级的活动,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有控制作用。归纳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播的一般模式(见下图)。要使探究式过程沿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快速反馈十分重要。这要随时结合体验进行,看学生“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议”“动脑思”。提问激疑,察颜观色,均可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地正确理解和探究等,使学生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即使失误了,也会尽快的从克服挫折中转向成功。知识的迁移、反馈,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活化、深化、系统化。

阅读课文,思考归纳 一节课往往有多个探究点,此时应按照知识点的出现先后,安排多个各不相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读书、识图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且记忆牢固。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发现掌握知识内在的素质和知识的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259-01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也是时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的功能是使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品德、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人才,如何运用教学教育培养好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只有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

1 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

首先,现在课堂完全由老师主宰,老师好比一个U盘,学生如同一个个电脑,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完全复制给学生,这种不经过加工提炼的知识只会使学生更加的困惑,无丝毫的创新。其次,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老师完全按照书上的知识,不结合实际的例子,甚至,有些学校只有生物课没有生物实验,实验室只是一个摆设,担心学生上课弄坏仪器,因此不开设实验课。这种严重错误的做法,无法使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生物知识。另外,有些地方中考只考语数外、政治历史、物理化学而不考生物,导致生物教学被忽视。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学习。由此可见,我国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 改善生物教学的措施

为了实现生物教学的成功改革,改善上诉弊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教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弊端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不可取。从前老师总是让学生背住所学习的知识,认为只要背住了,以后就慢慢的理解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得道高僧的悟性,大部分学生死背住的知识用不了几天就忘光了。新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建立在使学生学会、学活的基础之上,老师起好引导的作用。

现在初中教学中有一个关键的词,即课堂气氛。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条件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使人有一种压抑的心情。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想讲,学生更不想听,所以活跃课堂气氛尤为重要。在老师教课时有必要多举一些生活之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有一种亲近的感觉。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具有活跃气氛的课堂,使教者易,学者轻。老师在教受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反馈。教与学是互相作用的,在教的过程中还通过学生眼神、表情、姿态以及回答问题的状况,得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分清主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详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略去。要按照大纲要求把需要彻底理解的要深讲,对于书中没有的、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可以适当补充,从而达到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又不浪费时间的效果。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是生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强化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到微观世界,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做实验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认识的过程。当然,理论也相当重要,理论学习的不好,很难顺利地完成实验。理论和实验必须结合起来,如果有条件可以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着上,理论课可以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具体的实验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认识和理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在老师引导后,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同时要让学生把不懂的知识说出来,通过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解答来进一步理解知识,当然,学生也可以展示自身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行为能够加深知识在学生记忆中的印记。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反馈给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把这门课程掌握好一点的学生的和掌握差一点的学生搭配起来,带动所有的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不仅改善了课堂气氛,而且加强了学生合作的精神既能使学生共同进步又能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当然,这就要求学生配合老师的工作,按照老师要求去讨论学习,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2.3 结合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现在教学领域又一个新的突破。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不仅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更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对生物实验进行演示,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当然,也有的学者提出不能一味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自身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不能够取代学生亲自做实验,但我们不能否人多媒体在日常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中,多媒体视听化、形声化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同时多媒体教学的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增加学生的见识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4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生物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猜想、验证的空间。老师要积极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自己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的正确性,自我总结。生物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大胆地、不符合实际的空想,在这样的空想中会蕴藏着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想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过程,老师要给辅导,指点,使学生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尽可能合理地自学。

3 总结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需求,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进行急需收到良好的效果。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势必会使我国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陈水清.何应华.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2(3)

[2] 彭永芳.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0(11)

[3] 朱群英.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探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0)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9篇

初中生物课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激意是启发诱导的前提,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中有充分体现:①认知的执行操作子机制的心理表现为“观察――思维――迁移”,学习行为是“探索――研究――运用”;②情意的动力激励子机制是“创设情境(学习行为)、激意(心理表现)”;③目标的控制调整子机制是“及时反馈(学习行为)、促进同化(心理表现)”;④行为的参与交往子机制是“全身活动(学习行为)、心灵体验(心理表现)”。

情境和兴趣,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学生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生物实验尤其是探索性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而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脊髓和脊神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探究法,着力创设最佳的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通过“探索”与“研究”(亦即“观察”与“思维”两大教学层次)进行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素质教育。观察(探索)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的观察(探索);思维(研究)是学生主体在教师诱导下主动的思维(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的知识点顺序来个调整,先由学生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后在教师诱导下掌握脊髓和神经的结构及功能。

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

创设情境,激意 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影打出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实验――脊蛙反射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在课前可先组织几个学生掌握此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由教师或几个学生巡视指导帮助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报告。思考题:用青蛙直接做实验,预计有无反射?为什么要去掉脑?怎样验证去掉了脑,制成了脊蛙?盐酸或硫酸的浓度为什么是l%或0.5%-1%呢?探针破坏脊髓为什么无现象出现?脊髓的功能是什么?

实验引探,讨论归纳 ①通过实验的现象观察,诱导学生回答思考题,后得出脊髓反射功能。(板书“脊髓反射功能:反射”)②教师把脊蛙反射实验再做一次。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这实验中增加一个实验内容:脊蛙的缩腿反射――用1%盐酸刺激后肢。然后再把后肢部分的皮肤剥去,再刺激之,反射消失。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射消失呢?学生解答,教师补充:由于反射弧不完整,感受器被破坏了。③第一次迁移:结合上节课的膝跳反射和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排便、排尿等,说明人的脊髓有反射功能。④继续探索观察,研究归纳。学生重复做膝跳反射:要求实验者注意观察现象,受试者注意感觉。实验者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被试者有踢小腿动作,说明脊髓的反射功能。被试者有什么感觉――麻、甚至痛。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说明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可见脊髓还有传导功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成年人的排便、排尿反射等。(板书“脊髓的功能:反射和传导”)

巩固迁移、教学反馈 叙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排尿、排便反射等。学生讨论回答课文动动脑第二题。小结:脊髓的反射中枢是低级中抠,负责低级的活动,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有控制作用。归纳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播的一般模式(见下图)。要使探究式过程沿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快速反馈十分重要。这要随时结合体验进行,看学生“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动口议”“动脑思”。提问激疑,察颜观色,均可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同时,矫正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地正确理解和探究等,使学生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即使失误了,也会尽快的从克服挫折中转向成功。知识的迁移、反馈,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活化、深化、系统化。

阅读课文,思考归纳 一节课往往有多个探究点,此时应按照知识点的出现先后,安排多个各不相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读书、识图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且记忆牢固。通过学生概括总结,发现掌握知识内在的素质和知识的系统。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生物学科教学范文第10篇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活力课堂,全面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生物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反射”概念时,我改变以往简单枯燥的讲解,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先做一个简单的针刺手指的缩手反射小实验。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反射概念,“针刺”是刺激,“缩手”是反应,“人”是主体(与无反应植物比较),有神经系统。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这样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到自然、有趣,容易接受。

二、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魅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去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并把培养形成的这种能力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我仔细研究揣摩新版课程标准和教育学、心理学,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和探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全新的课堂里,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一改以往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能够打成一片,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范听众,课堂俨然成为了他们“高谈阔论”的舞台。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时而质疑问难,时而浮想联翩;同时学生小组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又得到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频率明显加强,组际互动更加频繁。这样就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充满着热情的交流和激励的辩解,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生物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生物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生物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生物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画画,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操作能力

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思维,把课堂的“家长”转化为课堂的“听众”,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培养学生能力方法的过程,因为传授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交给学生方法才能对他们终身有益。所以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最终还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身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积累更多的实践操作经验。

上一篇:动物医学学科评估范文 下一篇:文化差异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