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4:02:44

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1篇

细胞外基质及其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初敬华

转基因食品的忧患 李专印

创设情境,促进建构性学习 曾文俊

德国普通中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 汝骅,RU Hua

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评价 林三睦

注重目标教学中的反馈矫正 邓朝晖

"生长素"一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陈俐

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崔军,任大吉

"根的吸收作用"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刘华忠,Liu Huazhong

2001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特点 方红峰

英国中学生物学实验教材 韦慧彦,夏虹

生物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高爱晟

怎样验证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刘燕

设计实践性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朱遵义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生物学试卷 胡一毅

部级自然保护区--金佛山 刘成军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对2001年生物学高考上海卷的一点认识 吴士良

生物学教学滞后的原因与对策 李玉霞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生物学教学 辛国秦

生物学科技信息

生物室外实验园地的建设 张国忠

世界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 李天培

漫话饮用水 刘德明,赵福琴

生物学活动课教学初探 陈敏华

切实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 上官威

生物芯片 蓝雁泽,Lan Yanze

根冠属于保护组织吗 杨宗辉

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教学 任衍钢,Ren Yangang

微管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 田沁,张莹

高中"生命起源"新授课"1/3"教学模式 王建春

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初探 胡效实,Hu Xiaoshi

利用"提问记录册"激励学生发问 王海臣,刘冬梅

生物学总复习的数学计算问题浅析 程慧珍

谈"两栖动物"一节的教学 卢志红

依据理科综合测试目标重视培养创新能力 王慧欢

"酵母菌"一节教学设计 陈岚

浅谈"呼吸"一章的复习 周建涛,付承娣

分析教材要把握六点 钱先武

探究性与验证性实验的主要区别 蒋先梅

多媒体课件在观察蚯蚓实验中的应用 杨新清,Yang Xinqing

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郑晓萍

二氧化硫和氯气对植物的危害及其验证 张琼

环保教育科技活动参考主题 景志国,张志敏

光照强度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薛云申

比色法测定菠菜根、叶中含铁量的活动设计 曹志江

写在"爱鸟周"知识竞赛的日子里 闫茂华,周波

刍议根际联合固氮 苏孝宝,刘连英,刘景林

初中《科学》教科书正式出版

种群--一个值得重视的生物层次 史刚荣

简单谈谈"精确农业" 曹建平

神经信号的慢速传递--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简介 吴平华,万承荣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郑露菲

在生物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建中

大试管液培法观察霉菌的形态 张建强,唐彦英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究 邵川英

例说问题情景与概念教学 成文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叶杏容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 陈官兵

从一节课谈探究性学习 赵秀兰

进行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探索 邓荟芬,卜庆梅

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李言高,卢连平

直观教具的使用技巧与方法 王松

英国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课文表述 韦慧彦

图形复习法 李淑丽

生物学教学课件评价标准初议 何记华,徐传兴

生物学资源库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黄冲

对"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生命活动"实验的改进 赵玉洁,薛莲

用白菜叶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张达球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新设计 杨蓓芬,胡士敏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2篇

生物学语言及其分类

生物学语言是用以描述、阐释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符号系统,生物学概念、术语、图表和专门代号则是构 成生物学语言的符号。它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具有明 确性和单义性的特点。

按内容,生物学语言可分为生物分类学语言、形态解剖学语言、生理生态学语言、遗传与行为学语言、生 物学用具名称及生物学工作方法语言(如描述显微镜操作过程及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的语言)等。按组成符 号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词句组成的,如“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另一类则是用 图形和专门数学符号表示的,如由点线表示的细胞结构简图,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基因型“@①”和“x[a]x[a] ”等。按表达形式,可以分为描述性语言和论述性语言,前者侧重于对感性的生命现象的描述,强调形象思维 ;后者侧重于对逻辑性较强的生物学理论的阐释,强调抽象思维。此外,按载体不同可以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口头语的载体是语音,书面语的载体是文字符号。

那么,生物学语言与生物学教学语言是何种关系呢?笔者认为,生物学教学语言是由生物学语言和一般性 教学语言两部分构成。生物学语言是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核心部分,是本学科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体现了教学 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一般性教学语言是不同学科教学中所共有的,主要用以组织教学活动,有转承、提问、指 令、强化、心理调节等作用,它服务于生物学语言,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和艺术性。

这里不妨分析这么一个实例——师:“上几节课,我们以蚯蚓为代表,系统地学习了环节动物门。现在提 出几个问题:第一,蚯蚓靠什么运动?沙蚕的运动器官是什么?”生:“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 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沙蚕的运动器官是疣足。”师:“很好……”这里的“上几节课”、“现在提出几 个问题”、“很好”等是一般性教学语言,学生回答的部分是典型的生物学语言,其余部分则是一般性教学语 言与生物学语言掺和在一起,不妨称之为混合性语言。由此可见,生物学教学语言是以生物学语言为主体的两 类语言的有机结合体。没有生物学语言的教学不成其为生物学教学,没有一般性教学语言的生物学教学又无异 于拿一本生物学专著照本宣科。

生物学语言的思维功能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传统的争论颇多。但一般来说,人的思维是语言的思维,语言和思维在功能上是 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

1.在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生物学科的思维主要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 思维三种类型。它们所凭借的思维工具有所不同:动作思维凭借的是实验器材等现场情景,形象思维凭借的是 生命现象在人脑中反映之后呈现的形象,逻辑思维凭借的则是生物学概念、判断和推理,即生物学语言。在这 三种类型的思维中,逻辑思维无疑是最重要的,人们多以逻辑思维水平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生物学语言概括 和代表了生物学研究对象,它使我们摆脱了具体的生命现象而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从而更容易建立内在联系, 更容易揭露客观生物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内部言语是外部言语的简略形式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过程,内部言语用于思维,外 部言语用于交际。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大脑中首先会出现一些相关的关键的生物学概念和词语,其特点是 语法形式不完整,跳跃性大,运行速度快,这就是内部言语。这些内部言语被表达出来后,就转化为结构完整 、意思明确的外部言语。当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发生困难时,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语不达意和逻辑混乱的 现象,原因是内部言语不够成熟和缺乏言语训练。同时,外部言语又可以转化为内部言语。当听到老师讲解完 某一生物学概念时,学生常常先是出声复述,然后是无声复述,这可能就是内部言语的萌芽。将外部言语转化 为内部言语,学会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这种能力是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与高二学生相比,初一学生 的思维活动更需要外部言语(如教材、教师讲课或自言自语)的支持,原因就在于运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的能 力仍较差。

3.生物学语言对学生认知活动有重要影响 生物学知识和方法主要积淀于生物学语言之中,正是有了生物 学语言,才使得进一步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成为可能。诚如布鲁纳在1964年所说:“把经验转化为符号形式 ,符号就成为间接的参照、转换和结合的手段,并扩大了智慧的可能范围,致使符号的重要性超过作用很大的 映象形成系统……”生物学语言主要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语言实际上是一个分类系统,学习生物 学的学生总是在通过一定的生物学语言分类系统去观察生物和认识生命现象。例如,学过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学 生在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总是从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四部分结构和细胞的形状、大小等方面 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对某一生命现象有了认识之后,又必须将这一认识结果固定下来,而生物学概念、原理、 代号等符号语言无疑是固定认知结果的重要方式。生物学语言使生物学思想、概念物质化,并在此过程中使认 知活动更清晰。例如,当我们意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后,我们就用“食物网” “食物链”的概念及相应的模式图加以定型。

生物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生物课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1992年国家教委考试 中心项伯衡教授在北京师大作关于生物学高考命题及评卷分析报告时,也曾指出:学生表达能力差是一个应引 起重视的通病。4年前, 笔者曾在自己所任教的中学做过一项测试,即让刚进校的高一新生做两个练习:一是 用文字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表达出来(出示草履虫形态结构模型);二是写一篇介绍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短文。 这两个内容都是学生很熟悉的,结果48人中仅11人达到合格或基本合格。

那么,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语言能力呢?

1.生物学教师应成为生物学语言的专家,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生物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和概括性。科学性要 求在运用概念、阐述现象、引用材料和逻辑表达上准确无误,不能犯目的论、特创论等错误,也不能将生物学 术语与日常生活俗语相混淆。概括性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充分运用已知的生物学概念等来描述生命现象和阐释生 物学道理。例如在学生学了“遗传与变异”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用“基因”“染色体”“遗传基本规律”等概 念、原理或遗传图解,去解释诸如“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之类的问题,而不必从“什么是基因”“基因如何 控制性状”等细细道来。生物学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生物学语言现象(包括教材的、学生的和自己 的),提高自己,示范学生。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并多给他们提供尝试表达的机会 从理解概念到在语篇水平上运 用概念进行生物学表达之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给学生提供尝试表达的机会,通过训练来促进内部言语与外 部言语之间的转化。课堂上应讲究教学民主,让学生开口讲话,可以进行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利用角色 换位,让学生上台执鞭当“小老师”;在课外,可以让学生阅读生物学科普书籍,办生物学墙报、进行生物小 品创作和科普宣传,到自然界中开现场讨论会。

3.注意优选作业题和考试题题型 在生物学作业和考试中,一般来说,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测验题适合 于反映中低层次学习结果,问答题则能反映较高层次学习结果,比较适合于检测、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语 言表达能力。在标准化考试中,为了确保评分的客观性,问答题受到冷落。由于各级考试题型的导向作用,问 答题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亦不受欢迎。这个问题也体现在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习题的编写上,现行高中生物 课本中仅有4道问答题,占全书总题数的4.6%。我们认为,平时作业应以问答题为主,考试命题应在考虑评分 客观性的基础上适当设计一些问答题。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形成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学生生物学语言表 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字库未存字注释: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物学 探究性教学 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关注社会热点,以能力立意,联系生产实际,考查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教学可以依托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发展,是实施生物教学新课改的关键。

1.探究性教学使知识多元化。

在实际的生物探究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课内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一俗语生动地说明了基因的遗传与变异。

2.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举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为什么将士在想到梅子时口不渴了?口不渴的原因是产生了唾液。为什么人想到了梅子就能产生唾液呢?这就是条件反射,可见曹操不仅仅是奸雄,还很懂生物学知识,这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自主地去学。

3.开展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学探究性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运用发散思维去解决生物问题,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生物学科新课改的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常用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形成认真严肃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调查中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天下,生物科学是领先学科,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应仅对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简单的罗列和介绍,那样必然空洞无味,激发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而应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五、采用提问方法,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会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他们思维活化的源头。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多发现,多提出,多思考问题,让学生逐渐走出没有“问题”的困境,能够慢慢地发现问题,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决疑问”的良性循环。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对学习的兴趣,生物学探究性教学就容易实施。

此外,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师长、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的。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十分成熟,教师要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多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关心他们。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学生注重了实践,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学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改春.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

[2]王廷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10.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高职高专,启发式教学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并引领与之相互渗透交叉的多门学科领域,如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及病理学等的发展前沿。21世纪是个科技发展全面提速的世纪,在这个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全面开展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改变过去按部就班、枯燥无味的教学套路,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在充分研究分析学生认知结构与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一、深入分析学生认知结构与特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搞好教学的前提是充分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生构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高考统招理科生,这部分学生生物、化学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细胞生物学相对比较轻松,但容易产生浮躁心理;二是高考统招文科生,尽管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因为高中生物与化学的基础较薄弱,对于细胞生物学的学习难免会心生畏惧;再者就是对口升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大多为中专毕业,对很多知识点属于一知半解型,基础不够扎实,但是这部分学生中有很多具有社会实践经历,所以他们在学习中对知识的选择性的更强,更能理解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基于以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统筹兼顾,对理科生要恰当引导,帮助他们摒弃浮躁,潜心学习,更上一层楼;对文科生要多鼓励,充分发掘他们学习新知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对口升学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夯实理论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堂课是学生建立印象的关键一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第一堂课引导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知识的实用性无疑是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分子水平主要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氨基酸)、脂类(胆固醇)、糖类(葡萄糖)、核酸(DNA、RNA)等,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中提取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元素,作为新课的导入,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抽象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从胶原蛋白面膜的使用,胰岛素用于降血糖引出胶原蛋白、胰岛素等蛋白质与细胞的关系。

三、由生活常识入手,开展启发式教学,化难为简

高等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建立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由此看来,启发式教学无疑是最有优势的教学方法,在传授重点知识的同时,又迁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认知与思考的能力。所谓“启发”是指“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常见的启发方法有比喻、类比、联想等,做好启发式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出发点的选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把生活常识中蕴含的道理用做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效果非常好。例如,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单糖,这里把各种大分子比作火车,其对应的“基本组成单位”比作车厢,学生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再如,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具有修饰加工蛋白质的功能,我们就可以把核糖体比作把单个车厢(即氨基酸)连接成火车(即肽链)的场所,但是这列火车只是半成品,需要连续进行两次后期的装饰加工,即可把内质网比作第一加工车间,高尔基复合体比作第二加工车间,在第二加工车间可以得到蛋白质的成品,即各种蛋白质,包括分泌蛋白、膜蛋白和酶等物质。

由此可见,把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中提炼出的道理用于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变通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前后联系,及时总结

细胞生物学各章内容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帮助学生融合贯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例如,在讲“线粒体”一章时,新课开始前设置了两个问题:“不属于内膜系统的细胞器有哪些?(核糖体和线粒体)”;“真核细胞中DNA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线粒体)”,这两个问题均引出了“线粒体”这一细胞器,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为什么线粒体不属于内膜系统?线粒体里的DNA与细胞核里的DNA有什么区别,是否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利于新课的教学。因此,在复习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可使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更加明现,既能让学生“温故”,更能使他们 “知新”。

参考文献

[1]胡建国,鲍明升,唐宝定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7).

[2]曾摇杰,摇罗h佶,摇禹华旭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1(12).

[3]基于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张玉喜,候丽霞,杨洪兵,科技信息2010(35).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动机;生物实验;新课程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每个生物教师面临地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

1.充分利用书中图表,激发探究动机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和鲜明生动的特点。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表格是生物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或比较。它们以直观、系统的特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有着文字说明无法替代的优点。在图表教学中,巧妙处理图表,使图表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针对学生识图能力差,对教材中插图不够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插图的兴趣,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动物与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学生找出共同结构和不同结构,从而认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各种细胞器的名称、形状、功能要认识,哪些是动植物细胞有,哪些是动植物细胞中共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对高等植物细胞来说是“三有一无”(有细胞壁、有叶绿体、有大液泡、无中心体)。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从细胞类型、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次数、子细胞数目、同源染色体有无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从原料、产物、条件、场所、范围、物质转变、能量转变、实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识图、列表比较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可迁移的情境,提高探究水平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应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如在复习光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时,设计了有一幼苗的尖端被切除,在切口的左侧放置一带有生长素的琼脂切块,问幼苗向哪个方向生长?如果在左侧用光照射,幼苗又如何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除温特对比实验外,还有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感光性实验、照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的实验、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实验等,都可以设计多种实验现象,提出更多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上述实验体现出了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生物学事实现象提出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解释验证。探究生长素特性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类:单侧光照射类(分析单侧光照射的部位和方向)、切割移植类(分析植物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云母片插入类、锡纸遮盖类(锡纸遮盖不透光、分析遮盖的部位)、匀速旋转类与失重类等。

3.认真做好生物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要勤于动手动脑,善于科学观察并描述生物现象。能够通过观察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能够对问题做假设和预期,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方案,能够解释实验结果并获得科学的结论。

高中生物课本中考纲明确规定的实验内容有17个实验。还设有“演示实验”、“小资料”、“课外读”及“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栏目。加大了实验力度,增大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广阔性,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脂肪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制作临时装片的技术。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一节课上,某小组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温度高低是不是对酶的活性有影响?”经过讨论,他们阐明了以下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点: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活性是指酶在特定的化学反应中的催化效率,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细胞中的酶促反应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因此,温度过高肯定对酶的活性有影响。那么,“温度过低是不是对酶的活性有影响?”(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小组间交流之后,另一个小组受启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温度过高肯定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会使酶失活)。但是,到底多高才算过高呢?在温度升高到‘过高’之前,温度升高会不会对酶的活性有影响呢?我们主张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来做实验……”可见,“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这一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6篇

生物学中的模型可分为两大类: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

1.物质模型,包括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

1.1天然模型:在研究人体的时候,特别是人的生理现象时,出于对人身健康、安全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考虑,不便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操作。因此,科学家常常用其他与人相似的哺乳类动物来代替,如狗、猫、鼠等作为人体模型进行研究,从而获得人体生理学的有关知识。

1.2人工模型:即人为制造的科学模型。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为了更好地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采用制造人工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现在,像人体的器官、血液循环等复杂的对象都有了实物模型。

2.思维模型,包括理想模型、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

2.1理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它是对研究对象的简化和纯化,突出反映了显示原型的主要特征和联系。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抽象,简化了的理想模型作为科学抽象的结果,渗透在生物学科中。如大肠杆菌的结构模式图,各类细胞器、细胞结构的模式图。

2.2数学模型是能够表现和描述真实世界某些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数学系统。数学模型能定量地描述生物物质运动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借助数学模型能转变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2.3理论模型是针对某个问题,对已经研究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并提出基本概念。如细胞学说;细胞膜的流动镶嵌学说;细胞衰老假说、生物进化理论、中心法则等等。

还有,计算机技术介入模型的建构,实现了模型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从而使模型更逼近原型客体,更真实地反映原型客体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理想模型(文字图象)、实物模型、数学模型、动态模拟等多种模型构建课堂教学,既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使之便于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还可以用于计算、推导,延伸观察和实验结论等。因此,应充分地利用模型资源,利用模型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客观具体化。

模型教学不仅仅是模型结论运用的教学,还是一个模型建构的过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模型的建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7篇

神经生物学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各教学单位均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内容进行教学。就本学科的内容而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究竟哪些内容适合于医学本科生教学,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探讨的问题。最开始,我们选用了神经生物学主流研究工作相关度比较大的内容,即:把微观研究成果的讲授作为课程主体,主要包括离子通道、信号转导、神经发育等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之所以把这些内容当作主体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些内容与平时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非常熟悉,讲起来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神经生物学的新内容、新进展主要集中在相关领域。但教师单纯地对本学科新内容与新进展的讲解,却未能让学生“买账”。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意愿、培养目标和职业需要等因素,而不能仅仅从教师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出发。痛定思痛,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多次的问卷调查,综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医学本科生更希望知道这门课的内容能解决医学上的什么具体问题,对其他医学课程学习有什么帮助。基于这种情况,经反复论证,在保留部分原有微观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以行为、整合等神经机制为主体的应用研究成果,将情绪、注意、学习和记忆、大脑功能偏侧化、语言等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同时,注重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尤其是将神经系统典型疾病(如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关的前沿进展系统地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转变是成功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理趣结合

神经生物学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各种神经系统现象的本质研究,对本科生来说较难理解,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进而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独具特色的授课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1部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或临床实例,使理论知识有切实的载体例如,对恐惧情绪的讲解中,对中国科学家在NR2B受体发现中的贡献作重点讲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探索神经科学知识的热情和欲望。

2.2在讲授方式上,每一个主题先从历史讲起,对一些获得重要结论的原始文献进行详细讲解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脉络,便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2.3多注意新知识、新进展的讲解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虽然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整体印象,但神经生物学毕竟是一门发展极为迅速的学科,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弥补基础理论教学的不足。另外,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讲述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活跃课堂气氛。

2.4对本学科所用的重要的研究方法,尽量进行录像演示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性认识例如,为了向学生展示离子通道的研究技术,我们设计制作了膜片钳操作技术录像,将难懂的技术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学生普遍反映对这种技术的理解更深入了。此外,在条件允许时,会组织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并请有使用经验的教师讲解每种仪器的功能和用法,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研究的直观认识。综合使用这些教学方式,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神经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神经生物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3“鱼、渔”兼授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8篇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的内容要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一)在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本科生“植物生物学主题研究报告”活动。主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集中关注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3、阅读整理文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不认识;对一些中文专用术语不理解;是对一些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不了解。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论文的理解。为此,教师要简单介绍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介绍相关的辞书、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单独辅导。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研究训练。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弥补了理科教材中的知识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或由于受学时和表现手段的限制,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论形成过程介绍较少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在组织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联系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程中,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价值,求知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课题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现成的参考资料少,就需要自己构思,相互讨论,查阅各式各样的资料,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任何成果,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在课题报告或小论文完成后,还可安排答辩,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由于以上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高年级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实验阶段时,接受训练的学生能够马上开展研究工作,在有限的毕业论文时间内能够做出更多的研究结果,受到指导教师的普遍夸奖,毕业后也得到校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摘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设计了主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学习模式等两种主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藉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生物学 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40-01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结合实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面,可以说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理解 “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 “唯我独尊”的心理。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发挥情感因素的诱导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善于鼓励诱导学生

鼓励能够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积极的状态中,鼓励教育崇尚用激励性语言,行为去触动心灵。曾经带过一个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很是脆弱,遇到小小的困难便出现想放弃的情况,这时候我就会给他们一些鼓励,如:“升学这条路是不容易走,但这条路并不是你们一个人在走,老师一直陪着你们,老师看到你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相信你们一定会看到雨后美丽的彩虹,一定会收获成功的。”短短的几句话,学生的精神状态立马就不一样了,不仅心理障碍消除,而且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学生的学习情感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作为生物这门非中考学科的老师,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抱有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学生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备受鼓舞与激励的情感体验,由喜欢依赖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由此激发他们学习这么课程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一)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是提高教学的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读教材,理解教材中各知识点的渗透及重难点的分解,其次要认真分析教材,能处理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关系,最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出更详细、更具体,更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方法步骤,巧妙地设计引言与结尾,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二)选择优秀的教学方法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优秀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目标已变为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要使目标独特新颖,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目标要有层次性递进性,使教学活动能够因人施教。

优秀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要合理地应用教材,必要的时候要超越教材,将书本内容与社会生活,生存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最大化的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巧妙合理化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之一,巧妙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设计提问时要经常变换手法,如“设疑问”、“逗趣式”、“对比式”、“刨根式”、“比喻式”、“扩展式”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学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47-1

一、把握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永远是首位的,离开基础知识其他都无从谈起。

生物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教材中有学生必需的、能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一些基础的现代科学知识,注重这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当然,不同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不会一样。以细胞知识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知道细胞的显微结构,即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到了高中,则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功能也涉及到了分子水平。

当然知识点的传授要注意方法,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科学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使得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中会不断遇到大量新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及方法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其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

同时,指导思想要真正由应试教育转到素养教育上来,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严格按大纲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揭示生命运动本质和规律的生物科学,需要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时,教师可通过演示一段木本植物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里,过了一段时间只有导管变红色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受精卵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作记录,这类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又如,让学生设计并观察某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这类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同学反复几次制成的滤纸条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是因为滤液细线划得太粗,以致于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注意划滤液细线的方法后终于成功了。这样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观察与实验必须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当时机

首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比如开设选修课和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生物学的新技术与新成就、基因工程与人类的未来、环境与人类的未来、种植技术、仿生学成就等,观看科技成果展览以及参观、访问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科技知识信息,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应用。比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进行教具及标本制作,校园植物调查,制作叶脉书签;无土栽培,嫁接试验,植物激素的应用;培养草履虫,采集和饲养水螅和蚯蚓,血型鉴定等。这些生物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渗透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问题仅靠现有的单学科的知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物教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生物科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的联系和渗透,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上一篇:市场营销战术范文 下一篇:社区规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