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24 10:44:31

生物技术培训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经济;税收负担;生物成品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87-03

[作者简介] 赖江杨,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税收理论与政策。(江西 南昌 330025)

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是由斯坦・戴维斯(Stan 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 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多数人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美国《时代周刊》预言:2020年世界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的能量将10倍于信息经济。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现端倪。目前,我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递增近100家公司的速度迅猛增长,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建立20多家生物技术园区。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产业化规模小、产品少、支撑技术及生产装备落后、研发与产业化严重脱节等问题。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杆杠,在促进生物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缺陷

1.政府对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统一和长远的规划,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在美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发展生物产业的战略思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用于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预算在今后5年内将翻一番,达到230亿美元。全美超过40个州政府颁布新政策,用以鼓励科学研究中商业价值的实现。在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爱尔兰、芬兰、丹麦都调拨专款以扶持生物技术产业。在新加坡,政府计划在5年内投入17亿美元用于行业的建设,以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日本也已经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了《开发生物技术产业的基本方针》。我国作为一个生物资源大国,尚未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没有明确生物经济的战略地位、战略指向、产业化举措,国家的生物经济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政府组织管理机构,生物经济的发展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从事生物技术的企业分别隶属于各个主管部门,有些属于医药、轻工、化工,也有些属于高等院校。企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难以形成合力,生物技术产业缺乏整体优势。

2.税收负担重于一般传统企业

在增值税方面,生物企业产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产业不同,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低,以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中试费用、技术引进费用为主的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大,这些开支一般不能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纳入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造成技术含量越高,税收负担越重,税收成本越高;其次,目前,生物技术行业按6%的优惠税率计算缴纳金额,但流通渠道中的经销公司大多都是增值税税率为17%的一般纳税人,如果经销公司销售生物制品,进项中的增值税只能抵扣6%,其余11%税款无法抵扣。在实际操作中,流通企业认为,他们代生物技术企业缴纳了11%的增值税,因此,要求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足额税票,或用其他形式补偿多承担的税。许多流通企业表示,要不就不经销生物制品企业的产品,要不就要求企业用现金补齐11%的税额差。从而导致国家对生物制品企业实行6%的税收优惠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导致生物制品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增加;在所得税方面,首先,生物企业的一个特色是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企业在未发展成规模的早期,而企业所得税税前计税工资最高不得超过800元的限制,再次加大了生物企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免二减三”政策也不适应生物企业发展,例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较长的研究开发期,从成立到赢利时间比较长,企业成立至少3-5年后产品才能获准上市销售,因此,“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难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根本要素,其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生物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双向人才。但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生物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个人所得税门坎较低,边际税率较高,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偏高。直接影响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高素质人才将更多地在全球流动,如果在中国他们觉得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回报不相符,他们就会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

3.目前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还很小

目前我国包括医药在内的广义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相关产业的比重约为1%左右。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缺少拥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和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为仿制品,企业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行业的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国外,科研开发的费用要占到销售总额的10%以上,有的跨国公司已经达到30%,而我国的制药企业科研开发费用仅占销售总额的1%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在3%左右。科技开发费用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税收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国生物产业目前财税政策的现状,应当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节作用,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生物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以及开发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具体在财税政策上包括:

1.对生产生物产品的生产企业可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5号)文件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赋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考虑到生物技术产业能抵扣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可在条件成熟时对生物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的增值税,降低生物技术产业的税收负担。

2.经认定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组建企业的工资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新创办生物企业在税率为15%的基础上,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为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含量,对经认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及企业引进经认定的生物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的新项目,在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期满后,继续享受三年减半征收。增加产品开发经费。目前,针对我国生物技术行业新品开发经费投入过少,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以加快成果产业化的步伐。首先,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生物技术企业可按当年销售额6%-10%提取技术开发费用,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可按20%的比例提取,所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年度。其次,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扶持有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的研究与转化。再次,发行一定规模的10年期甚至时间更长的国债,利用国债项目为发展生物高科技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鼓励生物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及境外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对生物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其总投资额的比重不低于70%的企业,给与税收优惠,允许其按当年总收益的3%-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对个人投资生物技术产业而获得收益的,政府将对此收益免征所得税。激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此外,在生物技术企业或生物技术项目的生产和科研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并按有关制度规定,经企业申请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3.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生物)及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考虑到技术设备具有对提高生物企业的技术含量作用,还可酌性对这些产品提供融资补贴,以推动这些产品进口的增长。

4.对经认定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其自行研制的技术成果转让及其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出的部分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技术成果转让及其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以技术作价投资入股参与企业分配,其按入股份额取得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5.在人才战略上双管齐下,尤其是对双向兼通的人才,要实施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的战略。培养人才,不仅要侧重基础理论方面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工业硕士、工业博士和工业博士后体系,培养大批一流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同时,还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当引进海外生物技术人才,尤其是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回国发挥一技之长和领军人物的作用。对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项目奖励和分配给员工的股份,凡是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考虑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前提下,让生物技术人才得到真正的实惠。

6.通过税收政策,建立若干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我国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外部规模形,一旦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在解决融资、加大技术研究、推动技术转化、培养人才方面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它将通过技术外溢、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完备的供应商、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对其它生物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加快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是未来在国际上获取生物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又取决与在生物产业基地的企业数量,目前,一些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基地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应的技术、人才基础,可以在这些地方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生物企业加入到这些基地,推动产业基地的更快形成,进一步获取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产品优势,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机制,从而获取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在生物产业基地的真正形成前,应认识到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后的巨大收益,认识到对这些企业实行如此优惠的政策是会获得巨大的回报的。如对生物研究开发实行零税收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到基地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技术研究实力;加长对生产企业税收优惠的年限,推动生物技术向生物产品的转换;对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提供财政贴息的贷款,甚至于对企业投资的风险资金由财政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使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降低;对在基地内的新增企业可以设定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基地;生物技术人才对生物产业基地的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生物产业基地对生物技术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生物技术人才的增多,对生物企业也更具吸引力,在产业基地内的生物从业人员,国家应以技术补贴或其它的方式减少所得税,将企业从业人员对产业基地内企业的投资从所得税税基中扣除,增强基地对生物技术人员从业人员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加]詹姆斯.D.盖斯福德.生物技术经济学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存在问题

1研发薄弱

目前我市缺乏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研发团队,仅有很少的几个单位极少数人员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社会力量更是寥寥可数,科研成果也相应很少,如此薄弱的研发基础与农业大市极不相称。

2推广滞后

目前全市生物技术推广工作完全依靠政府或农技部门,不能形成推广合力,从事生物技术推广的人员是少之又少,要么是短期项目推广,要么是极小的社会小团体或个人的推广。由于推广力量较弱,各种技术推广就较为滞后,推广效果就大打折扣。

3投入偏少

我市由于财政困难,投入农业的资金本来就不多,投入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就更少。且投入方式以短期项目为主,项目完成,投入结束。近些年的发展主要靠社会力量的投入,与其他方面相比,社会资金投入也不大。

发展对策

针对我市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的趋势,为了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观念,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引导激励社会投资,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作用,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市农业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营造社会人人支持氛围

利用一切手段开展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宣传工作,大造舆论,提升大家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了解程度,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改变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生物技术是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最为关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某个部门或地方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系统整合和组织协调功能,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齐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才能真正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打造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优良投融资环境

目前国家对生物科技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参照国家规划,要因地制宜,及早编制我市中长期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规划,尽快制定优惠政策,出台对生物产业化项目和生物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预算内资金,增加相关基建资金,建立农业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重大农业生物项目建设,提供银行信贷支持,建立农业生物专项贷款,积极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以多种形式解决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一些中小企业实行联合、改组、改造,实现大投入、大扩张、大发展,培育出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带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3加快构建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研发能力

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生物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建成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农业生物技术科研机构,重点加强技术开发研究,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开发农业生物技术的公共平台,着力解决推动农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个性关键技术,整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研发和管理队伍,使农业生物科技研发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生物技术的研发,逐步建立适应农业生物产业要求和符合农业生物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造出更多拥有自主专有的知识产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推广应用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缅甸生物安全政策

根据2005年《缅甸农业生物技术》报告,目前在生物安全和转基因食品或转基因衍生食品的管理方面,缅甸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生物安全政策是一个能够明确表述国家发展政策和配置优先权的法律,包括针对生物技术。缅甸已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生物安全框架协议,也承诺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并实行流通商品转运过程中的ASEAN框架协议。然而,一些法律条文(例如杀虫剂法、植物害虫检疫法和动物健康和发育法)也直接或间接与生物安全问题相关。目前,缅甸还没有与种子相关的法律条文,缅甸农学院正在就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起草相关的法律。尽管没有相关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和很少的转基因作物栽培方面所适用的规章制度,但是缅甸很有可能从邻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进口种子(也可能是转基因种子)[5]。

缅甸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缅甸主要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农业和灌溉部(MinistryofAgricultureandIrrigation,MOAI)下属研究机构MOAI下属研究中心有11个组织以及缅甸农业服务局(MyanmarAgricultureService,MAS)、农业研究局(DepartmentofAgriculturalResearch,DAR)和缅甸经济作物开发公司(MyanmarIndustrialCropsDevelopmentEnterprise,MICDE)[6]。缅甸农业服务局(MAS)主要负责技术转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与农业研究局(DAR)共同完成研究、开发和高品质种子分配方面工作。缅甸农业服务局生物技术实验室主要致力于:分子鉴定、组织培养研究以及水稻、香蕉、兰花和珊瑚树单双倍体的研发。DAR主要负责大田作物的研究,如水稻、玉米、小麦、油料作物、豆科作物、水果和蔬菜。它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新的、改良的农作物品种,实现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和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并向农民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主要解决地区问题和满足国家需要。只有通过MAS的农田检验、分配高品质种子、每年的审定,DAR才能向农民推广研究成果。然而,它们取得的成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DAR其他农作物部门和农作物生理研究部门共同的协助下,DAR的生物技术部正在致力于组织培养、单双倍体的研究。通过组织培养和单双倍体的方法改良的农作物有水稻、花生和甘蔗。2004年,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已获得抗干旱的水稻品系。最近,缅甸经济作物开发公司(MICDE)与缅甸棉花和家蚕公司、缅甸甘蔗公司、缅甸黄麻公司和缅甸作物公司进行了重组。虽然他们都在MICDE的统一管理下,但是他们也有自己各自的主攻方向。尽管这些公司进行各自的研究项目,但是与DAR进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设备的交流合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教育部下属的科研中心在教育部的统一管理下,缅甸建立了许多科研中心,包括:新世纪生物技术开发中心(NewCenturyBio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NCBDC)、勃生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仰光大学和毛淡棉大学水产养殖研究中心和密支那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7]。新世纪生物技术开发中心(NCBDC)成立于2003年5月,主要为公众传播生物技术的基本常识和理念,通过与政府和私人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建立稀少、濒临灭绝和特有物种的保护区和苗圃,着手研究对于人类健康有益的项目,为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资源,在植物栽培领域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7]。勃生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创建于2000年,主要研究生物肥料、生物防腐剂、微生物水产饲料、生物活性药物成分等[7]。海洋生物局成立了最大的水产研究中心,毛淡棉大学和该研究中心合作致力于新鲜咸水虾养殖、其他水产生物养殖和海藻培育。动物局、仰光大学也成立了水产研究中心,它主要关注于多种经济鱼类的育种。同时,它的业务范围扩展至蝴蝶养育、观赏鱼养殖和新鲜鱼饲料。它与政府组织及专业水产的私营养殖部门都有密切的合作[7]。密支那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由植物局建立,地处缅甸北部的克钦邦。它重点关注多种植物和动物生存的地区,例如多年生兰花种子的培养、菠萝的组织培养、克钦邦药用植物和稀有物种的培育[7]。科学与技术部(Minis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MOST)下属的科研单位科学与技术部(MOST)下属的相关科研单位有仰光科技大学(YangonTechnologicalUniversity,YTU)和曼德勒科技大学(MandalayTechnologicalUniversity,MTU)的生物技术系。仰光科技大学(YTU)生物技术系成立于1998年,主要培养水产技术专业研究生,并从事利用当地土著植物治疗动物疟疾的研究。曼德勒大学是MOST管辖下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之一,共设九个专业,分别是植物和农业生物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经济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水产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和杰出的生物技术人才,通过生物技术推动农村和城市发展,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来支持政府的工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目前,缅甸主要的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有:香蕉、兰花、草莓、番木瓜、火龙果、珊瑚树、芦荟、芒果、油棷和青蒿(用于抗疟药)[3]等植物组织培养、分子育种、多样性和指纹图谱的鉴定、缅甸水稻栽培种的遗传多样性、GMO食品的检测和非GMO食品的认证、生物肥料的商业化、缅甸药用植物的抗干扰片剂生产、海藻的生物能源利用、抗氧化剂的筛选、缅甸传统草药中的抗肿瘤和抗菌剂药物/食物等。转基因作物(Bt棉花的研究)自2001起,来源于印度的转基因Bt棉花已在曼德勒研究机构中试验种植4年了。试验结果表明,缅甸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Bt棉花的生长繁殖。2006年,采用转基因技术、具有稳定抗虫特性的长绒Bt棉花品系(Ngwechi6)是农业和灌溉部棉花和家蚕局(CottonandSericultureDepartment,CSD)里程碑式的成就[8,9]。2010年,缅甸正式成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第5个转基因棉花种植国家,同时,它也成为世界上第29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国家[10]。“SliverSixth”(即“Ngwechi6”)是长绒Bt抗虫棉品系,已有37.5万农民种植了大约27万hm2,占全缅甸棉花种植区的75%[10,11]。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潜在的危险和伦理上的担忧一直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因为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而言,我们不可能预测所有可能的后果。一些国家已经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了部分改良,并得到了相关权威部门的认可。目前在生物安全和转基因食品或转基因衍生食品的调控方面,缅甸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人才培养在缅甸,叶辛农业大学(Yezi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U)是唯一一个农业大学,与国家农业研究体系(NationalAgricultureResearchSystem,NARS)有密切关系。就推进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论文研究而言,这是和MOAI管理下DAR、MEDCE和MAS的合作体系。一些来自不同部门和公司的高素质人才对YAU进行游说,想与他们进行深入的合作[6],以强化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农业、药物研发、发酵和工业生物技术)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就这一点而言,在MOST的管辖下,仰光科技大学(YTU)新近成立了生物技术系。自从1998年该系已经开始在生物技术领域管理一些项目[6]。在2001年,在伊落瓦底省的勃生大学建立了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并且与日本的国家技术和评估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合作研究DAR与国际组织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例如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IRRI)的水稻合作项目、与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CropsResearchInstitutefortheSemi-AridTropics,ICRISAT)的豆类和油料作物合作项目以及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MaizeandWheatImprovementCenter,CIMMYT)的玉米合作项目等,双方之间可以实施连续的育种计划[6]。MAS与日本筑波大学实验室也进行了合作研究,其中包括短期、长期培训(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等[12]。勃生大学生也与日本的国家技术和评估研究所有合作关系。MOST和日本芝浦工业大学[4]、遗传资源所[7]、日本九州大学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12]之间也有一些合作研究。

展望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1.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企业每年接受3-4名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一方面主动为企业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企业员工开展新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把课堂建在企业,便于联系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实现互利共赢。

2.创建专家(教授)工作室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供新的载体,同时提高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与合作企业共同创建专家(教授)冠名工作室(或工作坊),合作开展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为生物技术及产品研发引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3.校企合作联办二级学院本着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与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办江苏今世缘酿酒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学生顶岗实习“双导师制”,技术人员与教师互兼互聘。先进技术共享,培训基地共建,顶岗实习与就业融合,合作开展职业培训与鉴定,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渗透,不断拓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4.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建设将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参照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建立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评价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二、深化“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生物技术类专业知识、技术、素质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毕业辅导课,并按照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进行,促进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

三、完善“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类专业群按照“底层共享”的原则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平台);按照“中层分立”原则,根据各专业特点个性化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按照“高层互选”原则设置“共享型”专业拓展课程及实践创新项目,形成生物技术类专业群“宽平台、多模块、可拓展”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①学生从低年级接触专业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专业学习的时间、空间更有保证;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遵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原则;③根据生产季节性强及教学任务安排需要,可实施跨学期、分段式教学;④在专业群范围内,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无障碍地选择专业,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⑤公共基础课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1.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

生物技术类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后续的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体现技能的服务性,练就娴熟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专业核心技能学习服务。注重《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化学检验、生化操作、分离提取、微生物培养与保藏、识图绘图等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宽基础、复合型、多方向、强技能的素质潜力,以便实现与专业核心课教学的无缝衔接,适应生物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专业核心(模块化)课程建设

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特点、区域经济优势、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重点加强与生物朝阳产业密切相关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与国家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制药技术》等学习模块,同时安排微生物培菌工、发酵工、调味品酿造工、食品检验工等“实践专项”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专业拓展课程建设

为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调整及产品升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特色鲜明、行业背景浓厚的专业拓展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岗位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选修《酒文化欣赏》《生物工程新技术》等专业拓展课程及生产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岗位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 专业建设 专业定位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63-02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业、营养、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人才层次有三:初级技术型人才,掌握生物发酵、安全检验、科学加工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后,熟知食品或生物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经营方式,懂得这个专业“能做什么”,能从专业角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方案,是第二层次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立足并发展自我的关键:通晓生物或食品行业发展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种产品或一种模式的专业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为企业进行长远谋划是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特点。

作为培养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武汉1+8城市圈”,服务生-物发酵和食品加工行业,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食品生物技术、营养与检测基础的系统理论知识,能将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有机结合生产,具备产品简单开发、品质控制、安全检测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外,通过基本素质的训练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具有将专业知识转化或系统提升的意识与行为。

1 通过市场调研进行专业定位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它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4个行业大类,涉及营养保健食品、酒类、乳制品、生鲜食品加工、饮料、糖果及巧克力、粮油加工、糕点、焙烤食品、调味品、食品机械、食品包装、水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等24个门类。

现代生物技术植根于早期的食品和饮料发酵生产。,以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分离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生产新的食品原料和功能保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分析检测将成为调整食品工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从2005年起,我院邀请企业人士建立了由校外长期从事职业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岗位训练项目确定;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同时,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培训讲座,为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根据武汉市大力发展营养食品、功能保健食品和工程化食品的政策以及食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学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重构三系、打造三型”总体办学思想,秉承“厚德尚能”的校训理念,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以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专业定位。

根据企业需求,我们还确定了生鲜管理为其特色专业方向。2005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中百仓储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生鲜管理方向的食品生物技术订单班。两者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要求的内容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接触。学生在企业既可参加岗位实践,又可进行技能训练,实现了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学生边工作、边训练、边实践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 通过工作任务确定知识、能力及素质

在进行企业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服务面向为:食品生物技术产业,重点面向技术管理和安全检测。确定该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见表1、表2。(见文后)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业高新技术;政策;农业现代化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社会,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和制度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将只能是步履蹒跚甚至寸步难行。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含义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具体应用于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农业应用和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网络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各种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改善地面灌溉系统和滴、微灌、喷灌技术)、核技术(用于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带电脑程序控制)、农产品精加工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激光平地)等。

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必要性

1.传统农业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限

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经过世代适应,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由于其生产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概而言之,传统农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产业;

第二,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第三,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差;

第四,传统农业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

第五,传统农业是一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2.现代农业与农业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现代农业是一个由市场导向的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从农产品生产过程看,农业关联产业群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行各业。产前主要是农用物资的生产与供应,如机械、肥料、种子、饲料、农药、农膜、电力及其他物资;产中主要是直接与农业生产耕作或为之服务,包括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及植保、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种苗与繁殖等;产后主要是农产品的流通与加工,如收购、运输、保鲜、加工、销售等。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它们相互之间又及时传递各种市场信号,并以科技进步成果、市场供求信息和各种物质力量支撑着各个环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是把平面结构的农业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是按三维农业的概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

3.高新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人多地少,落后传统农业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引入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强大动力。为了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一个带动性的突破,全国各地在实施“九五”农业科技计划中,把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已陆续启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批以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胚胎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正在从事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这将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挥重要作用。经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一些科技型企业长期的研究、开发和探索,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方面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已获得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先后在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组织培养、转基因蔬菜、棉花、家畜胚胎工程、克隆牛羊、转基因猪、重大畜禽疫苗、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等领域获得成功,其中,一批成熟技术已在产业化方面开始起步。

由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途径,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到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积极意义。

三、政策探讨

1.认真实施科教兴农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精神,坚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把农业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离开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5%,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80%甚至更高。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逐步建立起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3.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重视提高产量,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服务,从资源消耗型技术开发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开发为主。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和适销对路的动植物新品种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加强对农业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重点,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技术推广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一部分科研机构可以转变为农业科技和信息中介咨询机构,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扩大“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小结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各地政府应重视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将其列入本地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划,并筹集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研究机构。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我国农业现代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将会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进入农业领域,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推广而达到产业化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著《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2]杨靖中: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论文集》,1998年8月

[3]康曼华:著《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2月.

[4]许毅: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6]贺雪峰:《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7]张景顺王树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2(4).

[8]王大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产业化[J],中国软科学,2001(1).

[9]朱希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00(2).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7篇

他就是农民发明家,河南南阳兴农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明军。他的专利产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养殖户的认可,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民的增收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

曹明军,自幼家贫,只上到初中便辍学回到家中务农。但就在务农期间,他看到村里许多有营养价值的秸秆被白白烧掉或沤烂,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农民还得花高价购买饲料养猪养牛。他时常在心里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秸秆利用起来?

后来由于贫穷所迫,曹明军只好外出打工。正好是大连的一家饲养场,老板让他专门为牲畜配制饲料,这使他了解到通过微生物分解,可以将秸秆转化为不含激素的生物饲料。但是,这种饲料不仅那家饲养场生产不出来,全国也没有重大突破。他暗下决心,要攻克这项生物饲料技术难题!但对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来说,攻克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技术,实在比登天还难。但曹明军并没有向困难低头,他省吃俭用购买专业书籍,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并抽出时间到附近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专家求教。

那时候,工友们经常嘲笑他,“小曹想当发明家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风凉话时常让他不经意间就听到,老板也以盛不下“发明家”为由辞退了他。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更坚定自己的信念,向自己的理想走下去。回忆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曹明军总是感慨万千。他对《中国科技财富》说:“那时候挺惭愧的,为了搞科研,把手中的积蓄却全部花光了,后来从银行贷款8万元,还将老家的房产作抵押,又把年迈父母喂养的几头黄牛卖掉,才解了燃眉之急。”

曹明军钻研生物技术的事迹传开后,邓州市将他作为农村科技拔尖人才重点培养,同时在资金、信息方面给予扶持。在有关部门和亲人的资助下,他建起了一个试验基地。经过8个寒暑、2000多个日日夜夜、数百次失败挫折,曹明军终于研制出了以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多功能生物颗粒“节粮”饲料。

开拓创新:亮智慧利剑解秸秆难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纲要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刚结束的“两会”上,科技创新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曹明军一路艰苦地走来,也是靠创新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功。

曹明军发明的多功能复合霉菌、微生物发酵剂转化秸秆的发酵饲料由微生物发酵剂、发酵设备及工艺和“清洁养殖”三大技术环节组成。经过几年来的试验证实,母猪用20-40%、育肥猪用15-20%的秸秆发酵饲料代替粮食制成配合饲料,牲畜贪吃贪睡,减少传染疾病的机率,抗病抗灾能力相应增强;减少粪便恶臭,蚊蝇减少,空气中氨浓度下降到26.5ppm,臭气强度降到2.5级以下,使养殖环境达到国家无公害养殖标准(GB18407.3)。

2002年8月,曹明军成立了河南南阳兴农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针对副产品和废弃物,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针对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公司采用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的经营模式,利用自身拥有的,复合霉菌生物发酵秸秆饲料等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依托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通过秸秆发酵生化生产“节粮”饲料,建立“秸秆―生物饲料―清洁养殖―有机肥―种植”循环经济产业链,秸秆、畜禽粪便和废水等全部实现了综合利用,达到废弃物“零排放”,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

曹明军告诉《中国科技财富》,2007年,公司在“生物技术、霉制剂分析”等项目的研究中与南阳理工学院生化工程系进行了密切的合作。2008年,为促进公司的发展,特邀中国科学院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洪章教授莅临公司指导。曹明军说:“只要有机会,我们将会与陈洪章教授合作开发‘秸秆气爆工艺’,为公司深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迈出重要的步伐,对‘复合霉菌制剂制备方法’、‘秸秆生化饲料和颗粒饲料技术’及‘秸秆生物有机肥制作方法’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秸秆生化‘节粮’饲料的技术优势,研发并推广应用了多项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致富:用科技造福一方百姓

近年来,政府对“三农”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努力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作为一个农民科学家,曹明军深深体会到农民艰辛,他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农民带来实惠。

曹明军为了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他自己充当一个宣传员,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宣传到哪里。现在,曹明军和他的南阳兴农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实行统一畜舍建设、统一畜种进购、统一饲养技术、统一疫苗防疫、统一出售的“五统一”养殖模式,带动“三农”产业从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清洁”养殖业,形成了区域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模式。

这些年来,曹明军多次举办养殖技术和生物技术研讨班和培训班,印发各种资料达几十万册,使农民们依靠科技走上了致富路。由于南水北调的实施,丹江坝体加高,库区上游的淅川县属重点移民区。为了尽快使库区移民脱贫致富,曹明军在淅川县移民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一系列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秸秆生物饲料加工与“清洁”养殖技术培训了30多场,培训库区移民17000余人次,发放有关图书资料18000余册,帮助50余户库区移民达到了规模化养殖,使众多农民受益。

曹明军介绍,生物秸秆饲料的开发,拓宽了农民的规模化养殖,克服了满山遍野见牛羊的散养、无序的养殖模式,大大减少了污水粪便的乱排乱放,使丹江的水质得到提升,保证了京津地区人民喝上洁净的水,也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们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浪费资源、影响交通等隐患,被农民视为累赘的植物秸秆,经过曹明军这样一处理,完善了过复还田、微贮、压块、转化,制成高营养的生物“节粮”饲料,变废为宝。利用秸秆养畜,畜粪变为沼气,沼气可以做饭、供暖和照明,沼渣加霉变秸秆和废异物,制作生物有机肥供有机农田使用,沼液还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和冲刷畜圈,这一技术使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靠着对科技的不懈追求,曹明军终于实现了自己带领一方乡民致富的愿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依然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乡民,刻苦钻研新技术,希望能以科技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科技示范的天地上闯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8篇

一、以建设肉禽、生猪、奶牛三大畜牧产业园区为重点,努力建设现代畜牧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们以市“黄三角”高端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生态化养殖的原则,不断加快泰森新昌集团肉鸡加工出口园区、蒙牛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市5000万只肉禽生态养殖示范园区、申兴牧业3000万只肉禽养殖园区等园区建设,在巩固提升原有肉禽产业链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奶牛、生猪产业,三大产业全面推进,形成现代畜牧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实施“百万头优质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生猪产业链。全市计划从2010—2012年总投资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标准化饲养场100个,2012年实现出栏百万头优质生猪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资1亿多元,新建、扩建、改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0个,围子三禾、新立,都昌康兴、裕平,卜庄晟凯等生猪养殖场新建、扩建工程已全面铺开;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60万元,对9个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改扩建改造。2012年1——6月份,全市生猪存栏达到53万头,出栏51万头,年底将突破100万头的目标,为我市申报部级生猪养殖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创造条件。优良的生猪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宝迪集团的投资兴趣,2011年10月13日,宝迪食品工业园项目正式签约。4月2日,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正式投入建设。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10万头原种猪场,设计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10万吨猪血、3万吨高档低温熟食。项目预计2013年5月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5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收入50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加快市生猪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和提高农业和食品安全。

(二)全面建设8000万只肉禽生产项目,提升肉禽产业链水平。今年以来,全市投资2亿元用于新建、扩建、改造肉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一是中粮集团总投资3000万元的3个年出栏100万只肉鸡饲养场相继建成投产达效。二是加快申兴牧业园区建设。申兴牧业园区计划总投资6亿元,三年内实现年存栏种鸡60万套,年生产优质雏鸡6000万只,年出栏肉鸡3000万只,生产饲料40万吨。今年以来投资6000万元,新建、扩建、改建肉鸡养殖场项目5个,种禽场建成3个,肉鸡出栏500万只,种禽存栏12万只。三是加快泰森肉禽养殖园区建设。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设5000万只种禽繁育、家禽养殖、肉禽加工基地。目前,该项目规划、选址及老基地改造正在抓紧进行,已改建、扩建、新建6个种禽繁育场、30个自属标准化养殖场,年出栏肉禽达到2000万只。四是加快六和、顺达等肉禽养殖基地建设,年增肉禽出栏500万只。2012年全市肉禽出栏将达到8000万只以上。

(三)全力加快“蒙牛万头奶牛优质奶基地”项目,建设奶牛产业链。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200亩。一期工程占地400亩。2011年下半年以来,已完成投资1.5亿元。水、电、路已全部配套,1万立方米的青贮池已经建成,青贮饲料6000多吨,建成钢架结构奶牛棚舍1.6万平方米,完成了500平方米的挤奶厅和3000平方米的饲料库,购进了欧洲阿非金挤奶设备、德国粪污处理机和饲料搅拌机,建设办公楼1000平方米,已引进奶牛600头。奶牛项目二期工程,计划在饮马建设5000头奶牛养殖园区,已调整土地500亩,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当中。同时,努力做强做大奶牛产业,争取蒙牛集团乳制品加工园区项目早日落户,蒙牛集团乳制品加工园区项目已在洽谈当中。

同时,积极发展兽药、饲料、加工、机械等相关产业。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物及新兽药项目,总投资5.5亿元,产值15.3亿元,已经投产达效。昌宁畜牧机械公司年产值已达4亿元以上。全市畜牧相关产业产值可达到80亿元以上。

招商引资工作,我们认真落实责任,除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招商引资外,安排一名领导干部具体靠上。市养殖场,总投资5000万元,计划年存栏能繁母猪300头,年生猪出栏6000头,土建工程已经完工,立项和环评报告正在办理当中。我们决心坚决并超额完成全年分配的招商引资任务。

二、以创建畜牧生态文明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畜牧生态市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畜牧生态市建设工程,加强与国际上知名的生物工程公司合作,在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畜产品加工等环节全面使用生物菌、生物酶技术。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明显提高了畜禽消化吸收和饲料化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仅减少用药、用料一项计,预计全市畜牧业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万元。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全面推广应用生物技术,达到提升畜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使畜牧业生产环境和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目前,全市使用“自然养猪法”的养猪场有112个,发酵床面积达8万平方米,占整个生猪出栏量的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相继建起了沼气池项目和有机肥加工厂。我市生物有机肥生产厂家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1万多吨。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使畜牧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2012年3月14日,市现代畜牧业生物技术推广会在召开,省、市畜牧局领导,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我市抓好现代畜牧业生物技术推广的做法给予了表扬,对我市畜牧科技创新、推广生物技术这一经验给予现场推广。

三、以畜产品质量安全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总抓手,健全和完善畜牧业保障和服务体系

一是扎实开展春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免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保证了我市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二是扎实开展“瘦肉精”专项治理整顿。成立了专项治理工作机构,与400多家养殖场(户)、40余名生猪“经纪人”、14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层层签订责任书,对每天生猪出栏情况进行登记检测。同时,加强饲养环节的监管,实行到场到户现场检疫,确保我市无“瘦肉精”案件的发生。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畜牧生产环境。加大对非法加工病死鸡、逃避检疫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四是积极开展了畜牧工作优服务活动。开展了“畜牧科技到农户”、“畜牧服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今年以来先后聘请大学教授及知名专家举办了养殖技术讲座、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班和生物技术培训班6次。养殖户与大学教授现场互动,现场释疑。6月26日,又聘请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在市绿博园举办了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暨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使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及畜牧从业人员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法律法规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地方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A型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压力。

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对我国出口的畜产品实行了最严格的检测制度,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畜产品药残超标、非法投入品使用、畜禽粪便污染严重,已成为困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三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我市仅肉禽产业形成了从饲料、种禽、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奶牛、生猪等产业集中在养殖环节,产品深加工和三产服务还未成为产业。

四是畜牧业发展受到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

五是整个畜牧系统人员老化,人员不足。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担负着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其工作主要特点是不分昼夜、随时随地到现场进行检疫和防疫,以及对病死禽的无害化处理,而现有的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上的占50%以上,年龄老化,女性比例偏高,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增加充实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人员。

六是畜牧服务和执法条件亟待改善。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培训、检测、乡镇站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原有经费已严重不足,现有13辆防疫检疫执法车(解放CA6361A1小型面包车),购于2004年10月,行程已过30万公里,车辆已经报废,已无法满足日益繁重的畜牧防疫、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建议政府统一采购配备交通工具,以确保畜牧防疫、检疫、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加快大项目建设,完善三大产业链条。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规划发展畜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完善畜牧产业链,努力建设生态畜牧强市。一是完善奶牛产业链。加快蒙牛万头奶牛优质奶基地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6月份引进奶牛300头,总数达到800头,日产奶7吨。同时,加快饮马奶牛养殖园区建设,积极搞好与蒙牛集团的对接,加大争取力度,力促蒙牛集团40万吨牛奶深加工项目尽快落户,早日建成乳制品加工园区。二是打造生猪产业链。以“百万头优质生猪养殖基地”项目为依托,加快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善生猪产业链条。三是进一步完善肉禽产业链条。加快泰森新昌5000万只肉禽产业链和申兴牧业园区投资4亿元的种鸡孵化、肉鸡养殖、饲料加工等综合项目建设,确保今年下半年投资1.5亿元。

(二)大力推广应用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生物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从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生物治污环节入手,在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全面应用生物技术,彻底解决当前畜牧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污染重、防疫难、质量安全无保证的问题,实现我市畜牧业养殖模式的重大变革。力争年内全市应用生物技术的饲养场达到60%以上,三年内应用生物技术养殖的畜禽出栏量达到90%以上。

(三)完善组织体系,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项目准入门槛,限制并逐步取消散养。在畜牧项目审批上,做到不是规模化养殖的不批、不是标准化生产的不批、没有治污设施的不批。积极扶持发展畜牧合作社,逐步建立起“畜牧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社+基地+养殖企业(场、户)”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大畜禽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力度,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防疫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重点,实施养殖场(户)退村进园、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加大畜牧业良种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开展良种选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控、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方面的科研攻关,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养殖场主及有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极为企业、养殖场(户)搞好优质服务服务。要对宝迪、泰森、申兴、六和等重点企业落实包靠领导和技术人员,开展从立项到生产的全过程优质服务。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9篇

青岛市从1991年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的办学模式,平度职教中心作为首批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学校,目前实施“双元制”办学的专业已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这些专业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用于学生实训的实习基地(企业)和联谊单位达到了近70家。莱西职业教育中心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建立起了与专业配套的酒店、服装厂、汽训中心、实习餐厅、微机培训中心等12个实习基地,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办学路子。莱西市的5所职业学校在食品加工、畜牧兽医、经济动物饲养、园林花卉、建筑装饰与水暖安装、布衣针织等专业加大了与企业、乡镇联合办学的步伐。原胶南市以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半工半读办学为突破口,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训基地。城阳职业学校与诸多公司如必克箱包公司、变压器集团公司、安普连接器公司、达德印刷公司签订了联办协议。胶州职专与青岛精煅齿轮厂、东方铁塔公司、海尔、海信、海润、澳柯码、大洋等25个单位联合办学。联合办学、定向合作培养既有利于学校专业贴近市场,又可以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充实到教学一线,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上岗,企业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先遴选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

二、合理设置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一方面是围绕市场设专业。近年来,一些职业学校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如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高职与就业并举的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工艺美术、幼儿教育、服装设计与制作、数控技术、车辆驾驶与维修、焊接工艺船舶)、军警、女警、商务韩语等专业,就业安置率一直保持100%;莱西市职业中专形成了食品加工、经济园艺、畜牧兽医、计算机、工业与民用建筑、经济贸易、文秘与幼师、机电一体化类的18个专业,先后为九联集团、万福集团、雀巢公司、海尔集团、大水公司、宏远房地产公司、莱西市建筑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城阳第二职业中专开设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子电器等专业,形成了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2个骨干专业。城阳职业高中开设机电、财会、服装、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发展成为骨干专业。

黄岛区原胶南市、职教中心重点建设数控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化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实训基地,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船舶制造与维修、物流管理、休闲体育与管理、家政与社区服务、文化艺术等20多个专业。由于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特色、骨干专业逐渐形成。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电、建筑、财会、服装、信息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农牧技术工程、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旅游服务、畜牧兽医等29个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果树栽培与果品加工等7个专业被评为青岛市骨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和农牧技术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全国重点建设实训基地。

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共设置5个涉农专业。该校投入690万建成的6900多平方米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包括奶制品、肉制品加工、面点、果品加工等共6个车间,配备了肉制品加工和奶制品加工设备等共120多套。该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学校校内实训的设施和教学条件,满足了专业实训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教学质量,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和办学效益。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还建有2080平方米的数控实训车间,设有编程室、仿真室等共8个实训教学室和教学区,大型实训加工设备达64台套。黄岛区原胶南市、职教中心的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车工是山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机电技术等4个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其他区市的职业学校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或骨干专业。

三、开展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三农”

农村职业学校立足于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以加快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积极推广科技项目、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线,探讨实施了多种有效的服务形式,使学校成为社会一线急需人才的培养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开发的示范基地和推广实用科技的辐射基地。平度市针对不同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分别培训了电焊工、电子操作工、计算机操作员、保育员、屠宰工、林果、蔬菜加工等工种。平度职业教育中心为促进当地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学校依托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积极组织养殖场专业教师为青岛市农牧专业教师和平度市各镇的畜牧兽医站站长及全市重点养殖专业户,举办了奶牛饲养技术和良种猪养殖技术专题讲座,全市超过80%的奶牛养殖业、生猪养殖人员接受过该校的专业培训,培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在全市掀起了一股养殖的热潮。在该校的带动下,平度市奶牛养殖由1998年的3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10000余头,生猪养殖成为胶东半岛重要养殖基地,成为青岛市养殖业中异军突起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当地农民积极引导,仅青贮饲料加工一项,就为当地农民每亩玉米增收150—200元。为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和资源增值转换,学校利用果品加工车间、奶制品加工和肉类食品加工车间,积极开展面向果品、奶制品、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在该校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平度全市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65家,酿造工艺不断提升,品质逐年提高;奶制品和肉制品的品种不断升级,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平度职业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搞好良种繁育、推广。依托实验实习园地,积极搞好优质作物良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繁育推广作物、蔬菜良种60多个,达190余万公斤。学校先后承担上级科研项目270余项,获部级奖11项,省市级奖59项,完成科研论文280余篇。其中“卫星搭栽番茄种子实验”获全国生物百项活动金奖。学校先后被评为青岛市“科技兴农先进学校”“1321科技兴农工程先进学校”“青年科技星火工程培训示范基地”等。

该校利用先进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为当地企业和社会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凭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积极为平度市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利用进口教学设备为企业的工人进行液压技术培训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物技术培训范文第10篇

一、技术路线

以提高我市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确保玉米安全生产为目标,以粮食主产区松江镇、新农街等为重点,以推广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释放赤眼蜂生物技术防治玉米螟为主要手段,通过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相互依存关系,选择最佳时期、最佳数量、最佳操作方法对有害生物玉米螟的寄生或侵染,实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

二、计划完成指标

1、计划面积:2006年计划全市推广应用玉米螟生物防治面积20万亩。全部采用释放赤眼蜂的方法,面积20万亩。

2、实施范围:根据我市玉米种植区域布局的特点和生态建设,主要落实在松江镇、新农街、河南街、漂河镇等共计四个乡镇。其中:松江镇5.5万亩;漂河镇(原青背乡各村)4.7万亩;新农街5.1万亩;河南街(原池水乡各村)4.7万亩。共计实际面积20万亩。

3、技术指标:玉米螟卵寄生率70%,田间平均防治效果6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5%。

4、经济效益:预计每亩挽回玉米25公斤,共可挽回玉米产量损失500万公斤,按每公斤玉米1元计算,总增产值500万元,扣除防治成本24万元,新增纯收益476万元。投入产出比1:20。

三、技术措施

(一)搞好监测,适时防治。及时准确地搞好预测预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保证蜂卵相遇是搞好玉米螟生物防治的关键。为抓好这一技术环节,要对越冬代玉米螟进行预测预报工作,从6月1日开始,每5天调查一次;当化蛹率达到15%时,每天调查一次,每次调查结果上报省站生防科,以便准确地掌握全省越冬代玉米螟发育进度,及时玉米螟有关信息,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结合当前的气象预报资料,确定各地的最佳防治时间。

(二)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1、释放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时期。西部2代区在6月20日左右,中、东部1-2代区在7月8日左右,东部1代区在7月15日左右,间隔5天放第二次,共释放两次。

2、释放量:每亩共释放1.5万头,第一次释放0.7万头,第二次释放0.8万头。

3、释放设置:每亩设置1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20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顺第一放蜂垅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再沿垅向前走4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释放垅向下间隔40条垅为第二个放蜂垅,按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4、.释放方法: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圆筒内即可。

(三)防治效果调查

1、玉米螟卵寄生率调查。在第二次放蜂10天后,分别对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玉米螟卵寄生率调查,每个乡调查2个村,每个村调查2块地,每块地随机采集玉米螟卵20-25块,放置培养皿内发育2-3天后,检查记载卵寄生情况,变黑的为寄生卵;在未放蜂选择距放蜂地上风头400米以远的玉米田做对照区,一个县调查2-3个乡,调查方法同放蜂区。

2、田间防治效果及测产调查。在9月下旬玉米收获前,选择当地主推玉米品种防治区与对照地块,剖杆调查玉米植株被害情况。每个乡调查2个村,一个村调查2块地,按照棋盘式法每块地取5点,每点调查20株,共调查100株。

四、组织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把各项技术真正落到实处,各乡镇(街)要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的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实行防螟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培训,做好指导。为使农民真正掌握生物防治玉米螟操作技术,各乡镇(街)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讲课、召开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电视录像、广播讲座等形式,以每户有一人受训为目标,重点应加强对释放赤眼蜂专业队队员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到田间地头,提高生物防螟技术入户率。

(三)统防统治,保证防治效果。玉米螟难于防治,不实行统防统治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各项目区要组织成立释放赤眼蜂专业队,开展统防统治,按照防治技术规程操作,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队作用,保证防治玉米螟效果。主要采取统一组织、成立释放赤眼蜂专业队的防治方式,开展统防统治,严格按照防治技术规程操作,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队作用,保证防治质量,提高防治效果。

上一篇:投资过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古代文学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