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2-28 23:51:30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通过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培训,使本科临床住院医师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主治医师水平。

二、培训对象

本科从事医疗专业的在职的临床住院医师。

三、培训时间

每一周期为五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及七年制医科毕业生、专科生根据从事临床工作的年份,参加相应年度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

突出态度、强调三基、先宽后专、循序渐进、坚持以实践为主、技能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的培训原则。

1、临床实践:(由医院负责执行)第一阶段:各科轮转。第二阶段:专业定向培训。

2、理论知识:对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采取自学或组织集中学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实践考核、理论考试均合格者,发给《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五、考试科目

1、公共必修课

(1)医学科研设计原理与方法

(2)生物医学伦理学

(3)生物医学信息学

(4)重点传染病防治

(5)临床医学英语

上述五门公共必修课均为省统考课程。(1)—(3)科目继教办将组织培训,住院医师可根据自己需要决定是否参加培训及参加哪一期的培训;重点传染病防治和专业外语不进行培训,学员根据大纲自学,并参加考试。

2、专业必修课:

(1)专业理论(卷考)

(2)二年临床计算机决策能力(机考)

(3)五年临床计算机决策能力(机考)

说明:专业必修课全部为省统考课程。住院医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报考。报考时请注意报考条件(见省统考科目及考试时间表)。报考五年决策者必须已通过二年决策考试。专业必修课不培训。

3.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由市继教办选定,并进行培训。今年的选修课内容有:

(1)病历书写的规范

(2)临床药理

1〉要求每位住院医师必须参加培训,上述内容重复培训二轮。请选择任意一次参加。

2〉培训结束时由继教办组织测试。

3〉《病历书写》及《临床药理》必须先按复习提纲或教材讲义进行自学,培训仅对有关内容进行重点讲座。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今年广东省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在保持“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域特色”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对考生逻辑思维、图表应用、综合分析与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相关能力的考查。整份试题贴近生活,立意清晰,适度创新,指向明确,较好地体现了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各题之间呈现了深度和难度逐次递进的趋势,是一份总体难度适中、区分度和信度较好的高考试卷。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既有利于高考选拔,又有利于中学教学。

二、总体概况

1. 试题难度分析。

试题的难度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找到平衡:一是高校招生与中学教学之间的平衡;二是中学教学与学生负担之间的平衡。试题难度与往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以避免对中学教学产生较大的干扰。整卷具有选择题易于入口,非选择题信息量大、题型复合化的特点,试题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找到做题的节奏和感觉。同时题目背景新颖,对埋头”题海”的考生可谓是一大挑战。

2. 命题内容分析。

从表二可以看出,今年广东理综生物与去年对比,分子与细胞、选修分值占比有所提升,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分值占比明显减少,实验所占比例基本稳定,总体基本符合考纲规定比例。

从表三可以看出,所考查的内容中,必修内容共88分,选修内容共12分。主干知识突出,细胞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重中之重,分值共52分。以考查理解能力为核心难度小的试题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情景,重点考查知识内在联系和理解能力,如第3、5、6、24、25、27题。难度较大的试题则以信息获取能力为出发点,以新知识新素材为情景,重点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第26、28、29题。

三、试题命题的特点

1. 突出主干,注重教材与学科素养。

试题紧密联系高中教材,突出重点和主干内容,如细胞的基本结构、RNA的分布、光合作用、细胞分裂、遗传的基本定律、神经调节、基因工程等;同时,强调以生物学事实为背景材料,加强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如共同进化、净光合速率、组织培养、胚胎干细胞、渗透压、种群密度、物种的丰富度等的理解和应用。题目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如第27题的(2)小题、第29题的(3)小题。此外,对选修内容的考查十分注重与必修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对微生物的发酵与细胞呼吸、基因工程与遗传的分子基础、组织培养与植物激素等知识的综合考查。引导新课程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要注重对生物概念、生物原理及生物思想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2. 注重能力考查,突出信息的获取和综合运用。

(1)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如单项选择题中的第2题、第3题和第6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对生物过程、现象或实验结果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的能力。

(2)考查图表应用能力。

生物12题中一共出现了16个图表,如选择题中的第3、5、6、24、25题,非选择题中的第26、27、28、29题。着重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通过必要的计算,并且结合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第26题的第(3),许多考生没有根据表中的“平均叶面积”和“气孔密度”数据进行“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计算,以致失分。又如第28题的遗传图解,如果不能看懂遗传图解,整题共16分有14分是与这个遗传图解相关的;再如第29题的曲线图,第(2)小题连续三空共6分需直接从图中找出答案。

(3)考查综合分析与计算能力。如非选择题中的第28题,将伴X染色体显性、伴X染色体隐性和常染色体隐性三种遗传疾病集中于一个家系,并且涉及2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交换与基因重组以及基因携带者的概率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学遗传学部分的全部内容。因此,需要运用遗传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虑与计算。由于涉及的因素多,彼此之间的关系较复杂,以致只有极少数考生能正确的解答,从而让具有扎实遗传学基础、严谨分析能力和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考生脱颖而出,体现了高考命题的适度开放和选拔性。

(4)考查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与结论归纳能力。

如第29题第(3)问的第②和第③小问,改变了往年考题中对探究过程从“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这一思路进行命题的惯例,而是将其隐含在答案中,并且要求考生同时考虑双因素的综合效果以及用各重复的样品测定值的“平均值”来反映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考察了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而且考察了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论的归纳的能力。

(5)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考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良好思维习惯,能发现问题并运用生物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本试题引导高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生搬硬套上,更要关注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归纳和探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思维成长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拓宽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第27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必须在课本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重视知识迁移的能力。第28题综合考查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PCR技术、DNA复制、基因突变、减数分裂等知识点及其联系和应用,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拓宽思维。第29题涉及生物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不是单纯呈现生物实验步骤,而是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中学关注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探究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考查文字表达能力。

今年生物试卷的非选择题,在命题上,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十分重视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如第27题的(2)小问要求回答“总结再次免疫效果与初次免疫效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第28题的(2)小问要求回答“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4)小问要求回答“因启动子缺失导致某些遗传病的病因”;第29题的(1)小问要求回答“选用新生营养芽为外植体的原因”。

3. 灵活与难度兼具,重在对知识点理解。

“灵活”主要体现在题目背景新颖,图表较多,形式较灵活;“难度”主要体现在大题上,第26题第(3)小题综合分析,第27题第(2)小题的文字叙述,第28题的基因连锁和概率计算,第29题第(2)小题的图表分析,为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效度,实现了科学选拔人才的要求。

近5年来每年高考都会对一些概念进行了深度考察,以考察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而这类题目是考生较易错的,如今年广东理综生物的第2题考察到反馈调节,综合考察了必修三“生命活动调节”和“生态系统”两大版块的内容,考生需要对概念理解足够到位才能避开题目陷阱;又如第24题的A选项,在获取折线图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深刻把握有丝分裂过程的各阶段特征才能发现图像的问题所在。

4. 贴近生活,关注科技。

本试题还采用了一些从现代科技和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新颖情境,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物。如第5题涉及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第6题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的影响为命题背景,第25题结合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制剂的流程来考查选修知识,第27题涉及脊髓灰质炎与疫苗接种,第29题以名贵中药铁皮石斛为命题背景等,这些试题无一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激起学生的答题兴趣,时试题开放性和时代性兼备。

5. 稳中求变,有利于高中课改。

试题基本延续了去年的命题特点,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发展并举,既保持稳定又有所创新,试题层次分明,问题设置有创意。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促进教法和学法的转变。体现了深化课改的精神,有利于高中课改的推进。

(1)生态考查未与时事挂钩。

近几年来,都会在一道大题上结合时代背景考查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如去年第26题,以污水处理为题,考查细胞呼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相关原理的应用等知识。今年的考试出现了例外,在大题里面没有出现时事与生态结合的大题。有关生态系统的题目也只是出现在了选择题第6题,并没有以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为背景。这可能意味着这几年比较兴起的时代环境结合题目正在逐渐减弱其在生物考试中的影响力。

(2)计算分数增加。

自广东取消了高考X科以来,生物为数不多的“难点”遗传计算的分值都相对较低,像2013年第25题遗传计算仅占6分,但是今年高考中计算分值高达12分,均出现在非选择题各题中,其中28题遗传计算占4分,26题与计算有关的填空也占4分。这不得不说是高考改革中的一个信号,在未来的几年里面,生物将会偏向计算运用,对考生提出了更高计算方面的要求。

(3)考点稍作微调。

对必修2的考查,侧重考查遗传定律,包括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的综合分析,以及X染色体上基因的连锁互换问题,遗传概率的计算难度有所增大。此外,自2011年高考至今首次出现了对神经调节、种群密度、物种的丰富度和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的考查。

高三生物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高考的核心不单是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查。“题海”战术所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那么,高三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考题呢?

四、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

1. 研究高考试题,掌握高考命题动向。

高考试题展示了命题人的立意角度和知识范围,是教师和学生了解考试的窗口,因此,要注意整理研究近几年广东高考试题,了解其结构和特色,从而制定相应的备考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新课标理念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和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研究高考,研究新课标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我们的教学理念,握好复习方向和范围。

2. 重视教材,落实双基,掌握知识点。

高三一轮复习,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进行基础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体系,搭建生物学科内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践、模块和章节间的知识“通道”。掌握了基本知识点,才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各种变式训练。另外要指导学生在做题时要善于总结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是什么,这样就实现了从试题到知识点的反馈,通过不断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因此一轮复习,必须重视教材的重要作用,在基本概念和规律上投入主要精力,不能完全依赖教辅资料,放弃课本。

另外,复习课不能当新课上。要以考试大纲为准,以教材为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组织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再提高,在复习中注意四本教材同时使用,以便纵向联系,横向比较。在教材处理上,以思路方法为主,以概念规律为线,抓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学练结合”方式实现章节过关。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重要概念、原理、规律、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第三、注重图形、图表的学习。第四、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第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 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其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保护等核心内容更是复习的重中之重。要强化核心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孤立的问题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帮助学生把知识点串成线、绘成面,最终构成体。

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还可以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4. 注重生物科学素养、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当前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以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点,密切联系考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要了解《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科能力。尤其要注意:

(1)把握能力结构,提高思维能力。理综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生物学科对能力结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上四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2)用生物学观点来指导复习,提高知识的理解能力。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①生物的物质性观点;②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③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④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⑤生物进化的观点;⑥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知识点归纳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习提纲。从历年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如在今年高考题中,出现了不少新情景,学生必须细心阅读、分析和理解题目,并将得到的信息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衔接,方能解题。因此,备考过程应要求学生用标准的科学的严谨的生物专业术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切不可用生活用语替代,否则表达的意思就不能到位。

(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因此高三复习阶段,通过一系列训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训练不在量,而主要在于质。因此无论是课堂练习、周练、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教师都要精选试题,通过加强典型试题、变式试题以及质量较高、形式新颖试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更要精练试题,通过试题训练来巩固知识,见识题型,体会方法,总结技巧,培养规范答题的意识。

5. 突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且所占的分数比值都相当大。因此必须加强实验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题的得分率。

(1)第一次实验专题复习,时间安排在全面复习前。重点是各类实验的理论复习及解题技巧,实验思想、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变量的处理,实验器材的选用等,结合适当的习题训练。

(2)第二次实验专题复习,复习的时间安排在突出重点阶段,复习应注重经典题型和带有高考方向性题型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实验思想要贯穿在各阶段的复习中。各类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要运用在每一次练习题、强化训练题、考试题的实验题讲解中,做到熟能生巧。

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彻底远离“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的教学误区。

(作者单位:广东广雅中学)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04-02

一 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我校提出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我校办学为专科层次三年制教育,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护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医、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提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送人千金,不如传人一技”和“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教育理念。

二 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

1.研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明确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目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医学生重要的和必修的医学基础课,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此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免疫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建立无菌观念,学会常用病原生物标本检查的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重难点。

2.研究教材

笔者从事过中专教育,分别使用和研究过肖运本、吕瑞芳老师主编的中专教材,都写得通俗易懂,特别课后设置了习题集,学生能够用来做达标训练。现在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工作,用过陈兴保老师主编的第5版教材和正在使用的是肖纯凌、赵富玺老师主编的第6版教材,第6版教材紧扣医药院校3年制教学大纲、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从形态到功能、由易到难进行编排,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删减或增加了部分内容。专科教材与中专教材相比,知识难度加深但缺少了课后训练题目。我编写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复习提纲和《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习题集,以强化学生的学习。通过研究和使用教材,明确了章节的重难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一,实例引入法。通过讲授一些患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侥幸康复的人不再患同一疾病引入本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因为免疫功能就存在于我们自身的实例,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讲授法(传统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带挂图、模型等辅助教学。

第三,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学双方的互动,让同学们能初步归纳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总结本次课程在教学中的意义,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了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第五,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医学免疫学》知识部分,我对Ⅰ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讲解,就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病例为导向,学生提前预习了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讨论和回答了“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防治原则?”等问题,最后我对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作了补充、总结。

在《医学微生物》知识部分,讲解乙型肝炎病毒知识时,我布置了“乙肝两对半”化验单如何看的问题,在讨论中加入“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女性孕育胎儿相关问题”,并引入医院能否在常规体检中做“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问题,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全面,更贴近于临床,也学得更积极。

第六,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近年来,学校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越来越多,在讲《病原生物学》部分知识时,我引入“食堂工人手上有化脓性感染病灶,大家就不能吃他做的饭菜”生活实例,使学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伤口化脓和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后续学习更感兴趣。在讲《医学免疫学》部分知识时,我把抗原比作异物(非己物质),把免疫应答简化成抗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战争,把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接种三次与再次应答能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护机体结合起来。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更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4.研究学生

第一,学生为主体。我校中专学生多为没达到当地高中录取分数线者,他(她)们学习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讲授法,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校大专学生层次比中专高,心智日趋成熟,就要求教学内容上加深,可探索PBL和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采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护理专业为主,多专业并存。我校在校大中专生人数接近20000名,护理专业人数占80%。所以我除了研究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外,还研究护士和其他专业资格考试大纲,在专业教学中结合资格考试题型和内容讲解。

5.研究评价体系

第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的提问、理论测试、模拟实践检测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现在我校的学生成绩总评中,平时成绩占20%(作业笔记10%、考勤纪律占10%),期末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单独考核,与将来的实习分配挂钩。这就使学生树立“实践技能和理论学习一样重要”及“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学习理念。

在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校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走出一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格考试”的特色教育之路,笔者以所任教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作了探索。

参考文献

[1]吕瑞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肖纯凌、赵富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一、新中国60年地理教科书发展的主要历程

1.仿苏与初建:建国初至“”前的地理教科书(1949―1965)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来不及编写统一的地理教科书。在此背景下,国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49年11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采取改革地理旧教材,继承吸收其有用成分,同时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我所用的教材政策。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人教社对当时出版的一些地理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和改编,作为学校地理教育的暂用教材。修订后的教科书在思想内容上,力求体现“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初步树立新民主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如曾次亮编《初级中学本国地理课本》、陈原编《初级中学外国地理课本》、田世英编《高中自然地理课本》等。

1954年人教社制定了编写中小学教材的指导方针,1956年,教育部颁布《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根据方针和大纲要求,1952―1956年,人教社分别编写了《初级中学课本自然地理》、《初级中学课本世界地理》、《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地理》、《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经济地理》、《高级中学课本外国经济地理》等地理教科书。1957年,在有关省市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座谈会上指出:“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之后,教育部相继发出有关精简中学相关科目教材的通知并提出精简办法,依照通知要求,人教社编写了不同阶段适合精简内容要求的地理教科书。1958年人教社出版《初级中学课本地理》和《高级中学课本经济地理》;1960年初中地理四册课本精简合并为两册;1961年人教社对地理教科书进行了再次改编;1963年人教社依据新颁《全日制中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编写了《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地理》和《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地理》。

2.震荡与停滞:“”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地理教科书(1966―1977)

“”时期,全国中小学校既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也缺乏统一的课程教材。地理课程的设置,各省市各自为政,地理教科书的选用,各省市自编自用。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的决议》,决议提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学制要缩短,课程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人教社地理教科书同其它通用教材一样被当做“封资修的大杂烩”进行批判,学生开始停课闹革命。1967年10月,中央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复课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一般由学校或教师自定方案、自选内容、自编教材。就全国整体而言,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剥夺,阶级斗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课,劳动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心,教科书编写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3.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地理教科书(1978―2000)

“”结束后,恢复教材“国定制”,从1977年开始,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人教社地理室的编辑人员和全国一批有经验的大、中学校地理教师组成“全国通用教材地理编写组”,开始全国通用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1978年,依据同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1981年高中地理课程恢复设置,1982年人教社编写了高中地理教科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新的地理教科书清除了期间地理教科书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对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初中地理教科书和高中地理教科书均进行了相应修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颁布,地理教科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教材编写制度由“国定制”转为“审定制”,并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1988年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初审稿)》,为了满足各地不同的需要,国家教委鼓励各地根据大纲编写不同版本的地理教科书。人教社据此编写了《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实验本)地理》,1990年开始实验,1993年经审查通过后在全国试用。1993年在全国试用的初中地理教科书除人教版(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外,还有上海版、广东版、北师大版和四川版等版本。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同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大纲,人教社1997年编写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试验本)地理(必修)》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试验本)地理(限选)》,供山西、江西、天津三省一市试验使用,2000年对教材作了修订。

4.开拓与创新:21世纪以来的地理教科书(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2001年7月和2003年4月教育部分别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代替了使用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这不仅是简单的名称变化,更体现了课程思想、课程理念、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的发展。截止2006年,我国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粤教版、商务版、山西版、大象版等7个版本;普通高中地理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等4个版本。地理教科书真正实现了“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多样化。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社编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地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二、新中国60年地理教科书发展的主要变化

1.编写思想由“偏重学科”到“偏重社会”再到“以学生为本”

建国60年,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大致经历了由“偏重学科”到“偏重社会”再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建国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理教科书编写思想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双基”,教科书尽管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但对学生和社会关注不够。“”至改革开放前,各省区自编的地理教科书,编写思想偏重社会,“以生产为纲”, 教科书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大量与地理知识无关的内容被选入教科书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受到削弱,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结束后,教科书编写思想逐渐向关注学生方面发展,这种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关注学生素质;体现以人为本。1978年出版的“”后第一套地理教科书,编写恢复了传统,加强了“双基”,更多的关注了地理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编写注意到除加强“双基”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及非智力因素;20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改革,使教科书编写思想进一步向关注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地理教科书普遍加强了学科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力度,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中,发展性的教育价值观受到普遍关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成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新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强调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2.体系结构由注重学科体系的单一化到淡化学科体系的多样化

我国地理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归结为由注重学科体系的单一化到淡化学科体系的多样化。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地理教科书体例结构因循地理学的学科逻辑体系,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结构的严密性,按照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和安排地理教科书内容。建国之初与向苏联学习期间的地理教科书,其体系结构大致为:初中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中以经济地理为主,按照地理学科知识逻辑进行教材结构编排。1963年版地理教科书和1978年版地理教科书,在分析和参考中外地理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了符合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理教科书编写要求改变以知识传承为中心的做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教科书体系结构开始由注重学科体系的单一化向淡化学科体系的多样化转变。1994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地理一改传统“大洲--地区--国家”的体系结构,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综合特征将世界直接划分为13个地区进行编排。1997年高中地理则改变按部门地理安排教科书结构的做法,以系统地理为主,按照地理环境结构,人类在利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顺序安排体系结构。21世纪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体系结构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科书以区域地理为主体框架,突出基础中的重点,淡化学科体系,允许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学习。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由具体模块组成,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既注重各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功能,又根据模块具体内容确定相应的编写体例。

3.内容选择由“注重双基”到“突出人地关系”再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建国之初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地理教科书,内容选择基本上以苏联地理教科书为蓝本,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1963年版地理教科书仍然强调对地理基础知识的选择,直到1978年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这一要求亦改变不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198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在内容选择上首次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之后颁布的所有地理教学大纲都旗帜鲜明的提出中学地理教材内容应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进入21世纪,新的地理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内容选择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内容安排应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教科书编写强调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构建教科书内容,并体现教科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4.呈现方式由呆板单调到灵活多样

建国之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地理教科书,受当时的思想、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在呈现方式上较为呆板单调。教科书内容基本上是“课文、图像、练习”三大系统一统天下,文字表述枯燥,缺乏形象性;图像黑白印刷,缺少趣味性;练习要求死板,缺失互动性。1963年版地理教科书做了较大改进,在文字叙述方面,行文简洁,说理清晰,增强了地理学科特色,并且注重插图的使用,各种单色插图配合较好,在练习方面编写了总复习提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理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开始有了较大突破,在教科书系统划分上,“课文、图像、练习”趋向于融合统一。1990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将大量图像引入教材之中,并设计编写了生动形象的地理材料,安排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栏目,如“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使学生在手脑并动的过程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1997年高中地理教科书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图像系统的作用,增大图幅量,减少图载信息,丰富图像类型,美化图像设计,增强教科书的可教性与可读性。21世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更是灵活多样,不同版本地理教科书编写,课文、图像、练习之间已无明确的界线,教科书内容以文字叙述、图像展示、资料连接等多种方式呈现。如通过在图像中开“天窗”的形式呈现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特征;通过学生对话图的方式呈现地理问题的说明、地理问题的解答等。

三、对我国地理教科书发展的思考

1.编写思想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地理教科书是地理课程的载体、地理教学的软件、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资源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地理教科书实现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的发展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思想也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其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力求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教材的感染力。教材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和社会实际,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体系结构应体现多样化的构建思路

自我国教科书制度实行“审定制”以后,地理教科书由以前的“一纲多本”发展到现在的“一标多本”,地理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已经彻底走出了原先的学科体系单一化,日趋向淡化学科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在教科书体系结构设计与编写上,愈来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素质发展,愈来愈从教育及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从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20世纪90年代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21世纪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更是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做出了新的发展,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中,每一版本均有不同于其它版本的自身特色,如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四个版本中,人教版的“问题研究”,湘教版的“双语学习”,中图版的“课题设计”,鲁教版的“单元活动”等均各具特色、形式新颖。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地理教科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以后的地理教科书编写中应该更好的体现这一思路。

3.内容选择应体现学科性,反映现代地理的发展

地理学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是中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兼跨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的科目,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发展,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一定要注意地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反映地理的学科特色,体现地理的现展。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如传统的地图知识向现代的地图知识转化,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现代要求等;其次是地理一般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如关于资源节约、能源利用、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知识与技能;第三是地理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如GIS、GPS、RS等内容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此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还应注意其跨学科性质,突出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社会、物理、历史、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等,编写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地理教科书,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4.呈现方式应体现教学性,利于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

地理教科书是师生进行地理学习最基本的材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对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教学性,利于师生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为师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与便利。新时期地理教科书改革体现教学性的具体要求是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地理教学提供弹性空间。在这样的要求下,地理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必将作出巨大改变。如教科书编写适当“留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将直接给出结论的呈现方式变为以问题引入,讨论交流的呈现方式;把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组织辩论、模拟实验等活动形式引入到教材编写中,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践能力;在地理教科书中安排适量的基本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探索能力;设计开放式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科书中出现地理网站、地理网页、网络搜索工具等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等。

(本文获信阳师范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1.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464000)

上一篇: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初三政治复习提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