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3-12 04:03:33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的标志性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由被动的方式变为自主学习;二是由接受的方式转变为探究学习;三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其核心是构建“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采用“先学后教”,在师与生的关系上追求人格平等、教学合作、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桎梏,其最终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发展,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若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良性转变,使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成为现实,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构建“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1.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教师的导读纲要。“指导一自主学习”采用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纲要的问题。由于学生长期进行的是被动的获得性学习,自学能力比较差,最突出问题的表现是不懂得看书,应付式地看书,常停留在书本表面。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目的,先设计一些问题,拟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自主合作学习对新课内容和存在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基本上理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巨大的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我要求学生自学,自己提出质疑: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又是如何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发展为一棵大树?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类群绿色植物的分布和最基本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把学生带进多姿多彩而神秘的植物界,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跃跃欲试的探究精神,从而大量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3.课堂中指导学习,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后,都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上课状态。上课时主要是把学生方面的问题信息反馈上来,通过师生、生生的分析、评价后,再把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和解疑。具体做法是:先用几分钟时间分学习小组讨论,以师生、生生交流的形式来讨论、展示、互补、教师点拨,来解决学生的质疑。对于共同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同时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生物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应该注重对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及生活,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究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学习《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索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生物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可先互相交流所设计的实验,随后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并适当将课本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将课本知识与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由各小组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4.阶段性归纳总结,知识成系统化。由于学生所学知识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科学过程、方法以及由此达到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加深有关生物学的观点、知识和应用的理解等。但到了总复习阶段,由于学生手中没有总复习的专门教材,无法进行自主复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阶段性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各章节、单元的重点知识及相互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化。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解决,也可教师拟出总复习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自行进行复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点拨。

二、营造“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氛围

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把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许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应给以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4.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能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会主动探索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鼓励质疑 指导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我们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的标志性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由被动的方式变为自主学习;二是由接受的方式转变为探究学习;三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方式转变为合作学习。其核心是构建“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采用“先学后教”,在师与生的关系上追求人格平等、教学合作、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桎梏,其最终目标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发展,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若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良性转变,使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成为现实,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构建“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1.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教师的导读纲要。 “指导一自主学习”采用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纲要的问题。由于学生长期进行的是被动的获得性学习,自学能力比较差,最突出问题的表现是不懂得看书,应付式地看书,常停留在书本表面。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目的,先设计一些问题,拟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自主合作学习对新课内容和存在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基本上理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习的效果。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将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一旦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探索有所发现,巨大的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中,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我要求学生自学,自己提出质疑: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又是如何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发展为一棵大树?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类群绿色植物的分布和最基本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把学生带进多姿多彩而神秘的植物界,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跃跃欲试的探究精神,从而大量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3.课堂中指导学习,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预习后,都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上课状态。上课时主要是把学生方面的问题信息反馈上来,通过师生、生生的分析、评价后,再把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和解疑。具体做法是:先用几分钟时间分学习小组讨论,以师生、生生交流的形式来讨论、展示、互补、教师点拨,来解决学生的质疑。对于共同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解。同时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生物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应该注重对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及生活,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探究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在学习《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索温度、水、空气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非生物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课堂上,学生可先互相交流所设计的实验,随后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并适当将课本知识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将课本知识与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由各小组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应掌握的重点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4.阶段性归纳总结,知识成系统化。由于学生所学知识很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科学过程、方法以及由此达到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加深有关生物学的观点、知识和应用的理解等。但到了总复习阶段,由于学生手中没有总复习的专门教材,无法进行自主复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阶段性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各章节、单元的重点知识及相互间的关系,使知识系统化。注意引导学生找出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解决,也可教师拟出总复习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自行进行复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点拨。

二、营造“指导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氛围

1.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把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许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应给以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4.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能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会主动探索的目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考;备考策略

近年来,我校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对于我校来说,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完成八下地理这一册书的新课教学,同时复习前三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之紧迫、内容之繁多、难度之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会考备考策略的制定是关键的一环。下面我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在备考方面的几个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大力配合

学校领导把初二地理、生物会考与毕业班教学工作一同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校领导非常重视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级下学期会考复习阶段,都会安排第八节进行生物、地理会考复习,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组成的团队来完成。还有其他各个部门都给了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总之,领导高度重视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们做好会考复习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集体备课,明确教学方向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在地理组备课组长的指导下,我们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考试的方向。对新课标中每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寻。

其次,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会确定好本周的教学内容p教学重难点,学进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方法等。

再次,我们还深入研究了考试说明、近两年的会考命题方向及题型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向学生传递一些与会考有关的信息,并注重课后知识点的巩固与会考相链接。

三、合理计划,高效复习

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新授课和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三本书的复习,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六月份的地理会考在即,从学期伊始,我们就充分思考了教学进度与地理会考的备考等之间的关系。我们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据我们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我们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章节梳理,重拾旧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结束八年级下册的新课教学,从第六周起,充分结合课本和复习提纲,按章节梳理与归纳所要考到的知识点,把相关的知识点画出来,重点的做好记号,并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帮助理解和记忆。目的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唤醒,拾起忘记的知识。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第11周~第13周)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针对会考各题型展开的,其中读图题在会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点加强读图、用图的专题训练。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我们对《会考通关》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有取舍地练习,坚持“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查漏补缺(第14周~会考)

以会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再进行训练、讲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临考强调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四、重合作,促进步

1.“生生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挖掘地理优等生资源,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传帮带”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带动班级的整体提高。在每个班级里,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潜能生,每个小组有两个组长,由每位组长分管各自的下属,形成“一对一帮扶”的模式。

2.“师生之间”的合作

我们己习惯于“威慑天下”,习惯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养”我们的学生。但现在的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见解。在课堂上,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让师生合作,深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接近老师。所以,平时我们科任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合作的机会外,课间也积极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努力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合作关系。

3.“师师之间”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组老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以老带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建立合伙人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复习。

五、建立和完善会考复习资料库

经过近几年努力,我们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会考复习资料库,会考复习资料库包括复习提纲、练习题和会考测试卷三部分,并根据每年课改要求和考试方向,进行调整和更新。有了自己的资料库,就可以随时调动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非常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的效率。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 二次探究

一、生物实验二次探究法的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于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生物教学的必然要求。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充分发挥实验能动性提供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有效实施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目的、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且必要的条件实验。二次探究法就是针对教材中的一个实验,进行两次,以便给学生不同的体验,第一次是验证性实验或是依据教材的模仿探究实验,第二次则是针对第一次实验中产生的问题,依据同样的原理或同样的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或同一个角度,尝试重新设计进行的探究性实验(如图1)。这是在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种尝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生物实验二次探究法的特点

1.基础性。第一次实验是传统的、验证性的,是老师指导的,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而第二次实验又用到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所以再次巩固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与传统实验教学和当前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相比,它更强调了基础性,特别是针对当前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2.创新性。第一次实验后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鼓励提出问题,再加上第二次实验前的尝试设计,目的都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一点是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所欠缺的。

3.可操作性。第二次实验是探究性实验,但探究的问题在第一次实验中产生,探究时学生已在第一次实验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第二次实验的进展就会顺利得多,可操作性会更强。虽然探究法一度受到青睐,但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究法的应用并不容易,这就更需要改善探究法的使用,而二次实验法让探究法应用更是可操作性。

4.易接受性。作为探究性实验,二次探究法的探究主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打乱原有的教学程序,加之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容易被教师、学校、学生所接受。

三、生物实验二次探究法的尝试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有“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学生往往觉得该实验复杂,“考察多个因素、多个水平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对初一学生而言确实是有较大难度的,使用二次探究法有利于突破这一难点。具体的二次探究实验活动过程如下:

1.第一次的模仿探究实验。实验过程完全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如图2)。第一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已经基本掌握,对于对照实验的特点及变量的设置有所体会,可用以指导第二次探究方案的设计。学生就实验产生的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①琢磨2号瓶和4号瓶的不同,学生讨论提出:这两组水分和空气都是变量吗?②学习小组实验时1、2和4号瓶放的地点都在橱柜中,有同学想到为什么放那里?考虑到那里光照的强度,有学生想到:不同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有没影响呢?③关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学生想到土壤并提出疑问:土壤对种子萌发会产生影响吗?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二次探究:每个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设计一份探究方案,要求按照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体现出对照实验的特点。

2.第二次的探究性实验。各小组根据所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1)针对2号和4号瓶的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水分和空气都是变量吗?”据此作出的假设是“假设2号和4号瓶的变量只能是空气”;检验其假设的思路是“重新设计对照实验,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有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与无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加入较多的植物油)两种环境(如图3),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况”;实验后得出结论:“改进后的实验设计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

(2)针对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据此作出的假设是“假设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检验其假设的思路是“设计对照实验,在温度、空气和水分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黑暗、10W以及50W光照三种环境,观察并记录光照强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后得出结论:“光照对种子萌发时间有影响,对种子萌发数量无明显影响”。

(3)针对土壤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土壤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据此作出的假设是“胚被破坏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检验其假设的思路是“设计对照实验,在温度、空气和水分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设置无土、干土两种环境,观察并记录土壤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后得出结论:“土壤让种子萌发时间延长,对种子萌发数量无明显影响”,学生讨论原因为可能土壤吸水了。

有了第一次实验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实验中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也流畅了许多,能够各司其职。实验后,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和结论,相互启发、促进。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通过提问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照实验的特点。本次实验的学生评价部分采取的是组间互评、组内自评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探究报告的完成情况两方面来进行。其中,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没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报告,而是由老师印制下发统一的格式,学生根据探究过程填写完成。老师主要依据学生第二次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情况及自评情况作以评价。

四、二次探究实验对学生的影响

开展二次探究性实验后,学生对于生物课程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尤其是科学探究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

1.学习态度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感到自己是实验真正的设计者和操纵者,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心态。因此,学生不再仅仅对某个实验、某一节课感兴趣,而是对生物学、对生物课程本身产生兴趣,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二次探究法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而言,丰富了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的经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时的自信,课堂上极易出现学生自发的讨论、辩论活动,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已经比较善于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习方法的改进。二次探究实验需要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在实验结束后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报告,学生由最初的按照预习提纲的提示去思考问题,逐渐变为主动翻阅教材去发现可思考的问题;由最初填写完成老师编制的探究报告,逐渐变为能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这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往的学生习惯于在考试前按照老师下发的复习提纲进行复习,而经过二次探究实验教学的学生,在考试前自己从教材中摘录复习要点,形成复习提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探究能力的提升。目前来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份较完整的实验设计,能抓住课题关键所在,对课题作出合理的预期,正确设置对照,妥当安排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格式规范,并注意到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通过二次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丰富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活化了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重视二次探究法的尝试与探索。

五、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新挑战

二次实验法实验教学模式中的第二次实验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对教师而言,教学过程不再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程序和思路进行,教师将面对的是学生突然提出的五花八门的实验方案和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显然是对教师的指导能力、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个巨大挑战。例如,实验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验设计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启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丰富的知识结构、创造性的教育观、较高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继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冯莉.体验生物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本文围绕地理教学,介绍了几种地理教学方法及实例。一、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兴趣化;二、把繁琐的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简单化;三、地理内容表格化;四、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及地图;五、巧用、坚持用三板教学;六、制定学习的竞争机制。

上班的第一天,校长让我选科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地理,好多人都不理解。从教近20年,从中得到不少乐和趣,由开始死搬教条,到后来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开始只知道借鉴别人的方法,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下面将我的一些教法总结如下。

一、把枯燥的地理学习兴趣化

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也就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较为重要。

抓住学生兴趣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技能,走进学生心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中学生对做游戏感兴趣,我就把地理学习游戏化,游戏方式有很多,其中有猜谜语、角色扮演、一字开花等。在学习我国行政区划这一节内容时,我运用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就是猜谜语记地名,教师提供几个谜面,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如:①北风。②两列火车撞头。各打一省级单位名称;然后让同学们搜集或者编写相关谜语,最后在班内列榜展示。

我最成功的一次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是在2008年濮阳市市级优质课比赛时用的,我抽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地势,几分钟的备课时间,一晃而过。当我走向讲台的一刹那,我突然发现:学生是面朝北坐,地图上的方位跟实际方向一致,左西右东,更巧的是三排双人桌、两条通道,跟地势三级阶梯正好吻合,灵机一动,临时安排一项角色扮演活动:西排为第一级阶梯,中排为第二级阶梯,东排为第三级阶梯,两条通道为阶梯界线,每阶梯个代表分别叙述本阶梯的地形类型、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正是因为这一活动,使这节课又多了一个亮点,这次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

我还善于自编顺口溜,用着顺手、也顺口。比如中华五岳及所在地,就很容易混淆,经多次改编最终敲定一顺口溜:东西南北中,麻将中五风,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嵩山我家中。在这一顺口溜中,我利用了学生对人人皆知的麻将感兴趣这一点,既巧排五岳顺序、巧计五岳位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渗透了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感情教育,完全符合三维目标教学。

二、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和地图

巧用教材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学习地球的大小时,全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可以与五·一劳动节联系起来,陆地总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可以记成“一点死酒”。学习七大洲面积大小时,可利用七大洲的面积之间数字关系进行教学:900×2=1800(单位: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两个大洋洲的面积是一个南美洲面积。你指出一个,让学生顺杆爬,寻找其他大洲之间的数量关系,加减乘除,人人都会,每个学生都能找出几个数量关系,如:2400-1400=10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北美洲的面积减南极洲的面积等于欧洲的面积,4400-3000=14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亚洲的面积减非洲的面积等于南极洲的面积,4400-2×1000=2400(单位:万平方千米),表示亚洲的面积减两个欧洲的面积等于北美洲的面积,从而达到识记各大洲面积。

巧用地图,湘教版教材有很多地理事物分布图,我随机把它们变成填充图,如七年级上册85页,世界气候类型图,可让学生随机对照注记把12种气候类型名称填到图中适当的位置,为识记气候类型的分布提供了直观明了资料,只要不是色盲都能完成,差生也会有种成就感,人人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来我发现,习惯成自然,每逢有这种图出现,不用安排,学生就主动的完成啦。

三、坚持用“三板”(板书、板图、板画)教学

“三板”教学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虽然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可“三板”仍然非常重要,“三板”教学是媒体不可替代的常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发展地理思维,复习、巩固、运用地理知识等,都有重要作用。有些学生举一反三,以板书为范例,自己学会编写知识概要、复习提纲、教材的知识体系等,形成了较强的自学概括能力。板图是课件中电子图无法代替的,当一幅板图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会产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这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可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空间概念,加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它较为形象直观,在课堂上边讲边绘,讲绘结合,既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补充地图册、挂图、课本插图、课件上地图等的不足。

四、把繁琐的地理事物名称或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简单化

许多地理事物记起来不好记,说起来不好说,应抓住关键字,教会学生见一字而知全部,比如,学习新疆时,新疆地形轮廓的主要特佂是三山夹两盆,可以大大的、慢慢地在黑板上板书一个“疆”字,边板书边叙述:泰、准、天、塔、昆,疆字慢慢分,三横是三山,两田是两盆,用“弓”保边疆,国土永不分。

五、把地理内容表格化

表格教学是我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常用于给同一地理事物分层次、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等。如:世界五种基本地形特点的比较,人口、人种的分布、宗教的分布等,七大洲的面积、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的比较等都可利用表格来进行对比记忆,开始学地理时可由教师提供表格,让学生填写或口述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自制表格学习的习惯,需要时随机就能列表格辅助教学。

六、制定学习的竞争机制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图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准确把握时机,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一项是:课前提问,问题一出,张口就来,划对号,否则划差号,每次我都做好记录,一月公示一次。第二项就是睡前聊三分钟。我校都是住宿生,回宿舍后学生扯东家拉西家,容易制造矛盾。近两年我就安排他们聊学习内容,正好为课前1分钟提问做准备,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教学方法仅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几种,各有其特殊作用。教师的灵活运用教法,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趣味横生,才能使学生乐学、好学、学好。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