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31:34

生物安全总结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依据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以及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

1.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2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1.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4月对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达到301.5万吨和9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2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2.1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2.2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本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是通过对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好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

3.1保证农作物产量,均衡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需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所种植的土壤里有哪些营养元素,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再根据预计产量计算出应该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供作物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上海佘山农场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缺锌严重,仅补施锌肥一项,小麦就增产18.3%、大麦增产22.2%。

3.2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养分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施肥不当,特别是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水果变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质量指标降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基本可以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3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50%左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从而减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3.4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对土壤养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的化学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则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层,发生还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强的亚胺类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资料显示农田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通过测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滞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会很少,这样就有益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应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据作物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做到对症配方,对症施用。具体应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鉴于现行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1测土配方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础是扩大测土范围、提高测土精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依托于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建立的耕地检测和评价数据库能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适时检测提供可靠数据;实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响土地环境的基础上维持土地的高产投比。

4.2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产品的生长(不同种类和各个生长时期)提供科学的施肥配方,不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节约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残留量;也可以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营养诊断,为无公害农产品的残留检测提供适时数据,全程监测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5结论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化学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可解决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问题,增产、节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6参考文献

[1]邓仕槐,吴晓斌,卢益武.施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106-111.

[2]马朝红,方建坤.蔬菜土壤养分积累状况与环境分险[J].长江蔬菜.2000(12):43-45.

[3]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农业标准汇编(土壤肥料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手供一体化的开展,供应室承担着可重复使用器械的处理,包括侵入性、精密贵重、专科医疗器械都需要手工清洗,手工清洗时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就显得优为重要。

【关键词】手工清洗;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通过学习,提高了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建立了一套应急预案制度,将措施落实到位,减少了对工作人员伤害。现将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人员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1.2 生物因素: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洗过程中,接触许多被血液、体液和其他污染的物品,使用单位往往未作预处理,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1]。

1.3 化学因素:3M高效低泡多酶消毒剂对皮肤、粘膜的损伤,可引起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等疾病。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 手工清洗时的防护: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器械上干固的污迹应先用酶清洁剂浸泡,再刷洗。刷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复杂器械必须手工清洗,清洗时轻拿轻放,防止消毒液溅到脸上、眼睛.清洗用具、清洗池等应每天清洁与消毒。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3M高效低泡多酶消毒剂倒后及时把盖子盖上,避免挥发到空气中,引起呼吸道不适。如果在清洗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再用3%碘伏消毒,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消毒液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讨论

严格执行供应室器械手工清洗操作流程,在清洗时应戴防水加厚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手套,脱手套后按六部洗手法洗手。戴医用防护口罩,将鼻至下巴全部遮盖,手工清洗时有气溶胶喷溅时必须戴防护眼罩或面罩,工作结束后,将防护用品进行清洗消毒,避免二次污染。建立紧急预案和健康档案,定时体检,措施落实到位,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避免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叶秋平,之必丰,朱巧红.加强医院中心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86-187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45-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性质决定供应室人员经常接触被不同种类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对身体有害,而工作人员观念不到位,在工作中怕麻烦经常不使用防护用品,自我防护意识差,易导致自身感染到各种疾病。

1 造成人员危害的不良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特别是下送组,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生物因素: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去污过程中,许多物品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未作初处理,有的还带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刺伤的可能,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危险。

1.3化学因素环氧乙烷的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从而易引起头昏、头疼、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可能致癌。一般医院的EO灭菌器就安装在供应室内,虽然排气道安装在室外,但灭菌后卸载时灭菌器内残留的气体就排放在室内。大量的一次性物品也存放在供应室,它们都是EO消毒,如果空气中的EO含量超过标准,将对供应室人员身体造成很大伤害。消毒液的使用,清洗酶、除垢剂、含氯消毒等

1.4物理因素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消毒锅、烘干器等,最高温度达136℃,开启锅门时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我科人员均有被烫伤史。供应室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h以上。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难免进出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粘膜可造成炎性反应。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内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塑封机、洗衣机、打印机等,都发出不同的噪声,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和全身各系统的损伤。

2 安全防护措施与对策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

2.2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3预防器械伤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坚持戴手套,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4清洗时防护措施: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

2.5化学因素的防护: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进人,应尽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

2.6物理因素的防护:高压蒸汽灭菌器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汽烫伤,夏季不要手臂,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灭菌物品出锅后必须冷却30分钟才能卸载物品。

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声,为了减少噪声,操作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避免长时间的噪音对人员的损害。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应策略。

【关键字】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策略;

一 引言

应急管理是指在人们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故的时候,相关的应急部门或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之间所采取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的措施和策略,以及在相应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在医疗和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中主要涉及到假冒伪劣药品造成的恶性事件,其也是我国当前药品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管理难点。为了有效控制和避免药品安全事故,确保人们的药品使用安全保障,对于药品应急管理的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和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监测,预警和应急功能,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其能够根据潜在的,显式的药品安全事件,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应急和监控,事后妥善处理,将事故危险降到最低。本文根据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加强该体系建设的研究。

二 药品检验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监管机构之间导致药品检验的效果不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从国家,省级,市级,到地方各级之间,存在技术协调力度的不够和缺失。比如,从技术上说,上级药品检验监管部门掌握的业务技术要比地方各级部门要强,由于存在机构之间的技术协调差异,所以业务技术的缺乏导致地方机构不能有效检验和监管药品,从而导致药品检验不到位,进而致使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药品监管机构之间协作和配合力度不够,致使药品检验工作的效率差。当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时,上下级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只有单向的纵线协作,缺乏部门的横向配合与协同工作,以致在药品管理上出现各级资源配置不佳,不能达到有效的调配,从而影响了药品的技术鉴定和检验工作的效率。

(三)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机制不全面不完善。在各个药品检验部门和机构中,尚存在一些机构在应对药品安全事故时,只是执行一些药品的检验工作,忽略了事故的应急处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药品安全事故的应对机制,不能在此类事件中发挥其本身的重要作用,没有做到事故的事中处理和事后妥善处理的作用。

(四)药品检验部门缺乏对突发药品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的能力。对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是药检部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决定事件的事后影响的程度,以及反映应急处理的效果。同时,在突发的药品安全事件中还存在一些指挥、指令与响应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不到位等问题。

(五)药品应急管理只重视应急工作,忽视药品事件的预言工作,缺乏有效的事故风险评估体系。虽然在我国各个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药品应急管理体系,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某些关键问题的解决的缺失。药品的预防工作没有做好,就会造成事件的不断不发生,进而造成社会大众对药品安全的恐慌。

三 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做好机构之间的指挥和协调。在各个地区各个级别的药品检验管理机构中,明确主要负责人和个机构的职能任务,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由负责人做出统一的领导指挥,快速做出事件响应和快速做事件的解决方案和手段,各级机构和各级领导,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服从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司其职,将合作的效果和处理事件的能力最大化,尽最大的可能性将危害程度将到最低化。

(二)各个药检机构与机构之间要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规范。应急事件处理的效果必然依靠全面的、完善的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规范,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事件应急后备保障,即在事前做好应急人员专业培训等的队伍建设,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等相关的工作制度;②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即做好药品安全的检测,审核以及二次检验工作,并做好相关预警措施等;③应急检验工作制度,即对药品进行抽样检查,以及在运送过程和检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等;④应急考核制度,即在突发的药品事件或者事件演练中,对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考核。总言之,只有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分析、风险评估、预警预告、信息报告、事件举报、应急处理、应急值守、信息、善后处置、培训教育等各项制度,才能逐步形成系统规范的应急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应急事件。

(三)在机构内部,机构与机构之间建立分级的,协同配合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检验机制,应急储备机制和应急病后机制。①应急响应机制:当药品事件发生时,各级药检机构根据事件的总体情况和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分级别,分程序,分步骤的应急响应,各部门机构之间要做好全力协作和配合,比如当事件发生时,主要负责药检的机构由于技术有限,可以由上一级的部门来负责主要的检验,其他部门可以协助;②协同机制,即体现在各个机构和部门在内外部之间的工作的有效协作和配合;③应急储备机制,即药检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员,其可以分为物质储备和人才储备;⑤应急善后机制,即在药品事件得到有效的处理后,要做好事后的妥善处理,要按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并根据发生的事件进行技术分析和安全总结。

总之,在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采取预防为主、依法规范、科学处置的方针,以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全面加强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应急管理要在计划的时期内,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形成层次清晰、衔接配套、范围全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体系,促进应急支撑保障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水平的明显提高,以达到增加人们对药品安全和药检部门的信心。

四 总结

目前,我国的药品安全仍然处于一个相对风险频发期,做好药品的检验应急管理是各级各地区药品检验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分析应急管理入手,再分析了药品检验的应急管理,分析和研究了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中尚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应策略。文章针对体系建设的某些具体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12

[2] 邹江,如何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药业,2011(20):6

[3] 王明珠,我国药品安全管理风险,博士学位论文,沈阳医科大学,2008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安全;排查;治理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更是在各大企业得以应用。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供电企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的行业,它的安全更是关乎着整个国家的电力发展甚至说电力企业发生任何意外都会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国际地位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说,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不容小觑。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隐患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供电企业在抵挡外来的信息侵略时会设置各种软、硬件措施,这的确对于抵挡外来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内部来说这就毫无意义了。内部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比外来侵略更加可怕。所以在处理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上一定要谨慎认真。

2信息安全隐患

2.1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总的来说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保证信息的安全、真实、可靠、保密以及完整性。并且能够完好无损的传输到目的地。

2.2隐患的定义

隐患分为潜在隐患、动态隐患、静态隐患等各种,主要是指事故发生的原因。

2.3隐患的影响

有的隐患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隐患危险性相对较低;有的隐患虽然不会导致很大的危险发生,但是仍然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还有的隐患就相对危险了,会对企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如果是信息安全得到破坏,企业的各种有效信息很有可能得到泄露;最为严重的一种就是会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破坏,甚至会使得整个企业系统瘫痪。

2.4信息安全隐患的形成

(1)通过对“物”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种影响:信息的传播需要通信电路,而通信电路出现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理就会造成通信不便。在信息系统中不管是软硬件的老化或者失效也会造成信息传播不便。(2)通过对“人”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种影响:人是最难把握的一类高级生物,既然是人为操作就不可能一直不犯错误。而网络这个大系统又是由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完成。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有些操作人员可能并没有很清楚自身的操作能力,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关于信息安全隐患的排查

3.1排查的目的

隐患如果没有及时消除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果是轻度隐患造成的影响还相对小一些,但是如果是重度隐患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说,排查隐患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排查隐患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能够及早发现各种严重隐患,在关键部位重点关注,不让检查工作浮于表面,认真负责信息安全的检查。排查隐患的工作做好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排查的第一步做好了才有机会更好地完成后边的步骤,有利于供电企业持续正常的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

3.2排查的范围

排查分为终端、系统排查,设备、网络排查,人员、管理排查。排查过程中更是要认真仔细,决不能放过任何可疑的细节,要做到全面、细致。

4关于隐患的治理

4.1排查方法

信息安全不是儿戏,需要专业的知识来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法:督查信息安全、排查信息隐患。我们重点来说一下督查信息安全。督查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对信息进行监督和检查。主要分为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年度监督。

4.2排查流程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在对信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法规流程。信息安全的排查工作也是要由专业部门统一组织领导进行。由专门的信息监督人员、检查人员进行排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排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分类整理所得到的信息。

4.3隐患的治理

(1)国家相关法律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信息安全提出明确的保护方案和违反这一法规所会受到的处罚。并对破坏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的行为高度重视,重点处置。(2)在隐患发生前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各个方面进行完美的检查,并且制定出各种意外方案以备不时之需。(3)对于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设备问题所出现的问题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加以修正,而且在此之前,信息技术监督小组成员应当提前预料到各种情况,这样才能对在各种情况发生时临危不乱。(4)定期检查。不管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都应该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供电企业的各种信息、通信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进行检查维修。如有必要,还应该开展各种演练活动,提高值班人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5)加强培训。要对供电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不仅提高理论水平还有实践能力,加强安全意识。

5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现当代各个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供电企业作为国家的重点基础设施企业更是要加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事情更是企业所有人的问题。供电企业要做到全员参与,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阮英豪,供电企业如何有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J].山东工业技术,2014(6).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供应室; 工作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供应室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职业污染的危险因素中,对于工作人员加强医院污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加强检查,督促工作人员坚持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及锐器损伤,可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1 危险因素

1.1 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在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如刺伤、灼伤,甚至是病毒感染。

1.2 生物因素 即经过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机会。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过的玻璃注射器、枕头、穿刺针头、手术器械及沾有血迹、液体的器具、布类,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 化学因素 供应室在消毒灭菌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多种化学消毒剂,如果使用不慎,可造成皮肤粗糙、皮肤过敏及毒性反应。

1.4 消毒灭菌器具 医院灭菌经常以高压蒸汽灭菌为首选,对于蒸汽不能或不宜穿透的,则选用煮沸或干热灭菌。在灭菌过程中,稍有不慎,即有被灼伤或烫伤的可能。使用灭菌压力锅不正确或设备出现故障还有爆炸的危险。常用的紫外线辐射灯消毒,接受光源直接照射会对人的皮肤和眼睛造成损伤,还可以引起呼吸加速、胸闷、咳嗽等中毒症状。

1.5 工作环境及噪音 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供应室污染区工作人员每天接触被污染用品。如不注意防护,将成为直接感染者。环境的高温、高热、高潮湿、噪声、空气闭塞及电器使用等对工作人员的身体也有危害。长期受噪声刺激可造成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条件反射异常,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和脉率加快[1]。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 进行医院内感染知识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学习有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提高防护意识。进行损伤后急救处理措施的教育。培养普遍预防意识,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 供应室人员穿戴及操作注意事项 严禁戴首饰及留长指甲,严格洗手或戴手套及手消毒,注重个体防护,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及隔离制度。注意皮肤的防护,操作时做到忙而不乱,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改革护士不安全的操作行为,使用改良的医疗器材,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2]。

2.3 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配备 配备防护用品,根据医院的条件及危害因素制定计划,从预防出发,储备足够防护用品并单独存放。配备的常用防护用品有塑胶手套、防水围裙、套袖、套靴、口罩、面罩、防水衣、洗涤用品及皮肤消毒剂等,同时增加备用呼吸道防护器及预防意外的急救药品及用品。

2.4 预防器械伤害 供应室所回收的物品应在临床科室先进行初步处理。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严防尖锐物品刺伤、划伤。如出现意外,应立即用肥皂、流水冲洗伤口,做消毒处理并包扎。还应做预防注射,并报告相关部门,以做相应感染的追踪调查。

2.5 预防化学制剂致人损伤 常用化学消毒剂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刺激及毒性。在配制、消毒、浸泡前,需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过程中宜谨慎,防止漏溅及吸入人体内。存放处要做到阴凉、避光、加盖保存、容器表面有明确标志,使用中轻拿轻放。操作完毕,对所在区域及物品用流水冲洗干净,必要时用中和剂,打开通风设备。如被化学消毒剂刺激眼睛、皮肤黏膜等,立即用清水冲洗,严重者立即就诊。

2.6 预防高压电器伤害 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用电知识讲座,机械及线路要安装良好,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用毕应切断电源,再进行整理,地面保持干燥,防止漏电。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机械性能良好。供应室工作人员要经过正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使用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前后要例行检查,专人负责,避免事故的发生。

2.7 预防保健 制定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每半年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抵抗力[3]。应不断改善供应室高温、高热、潮湿的工作环境来预防其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3 小结

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有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责任感和成就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既保证工作质量,又保证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使全院医疗护理工作井然有序。

参 考 文 献

[1] 黄子杰,徐志峰.施琼等职业性物理因素与疾病.预防医学,2001,1(4):15-16.

[2] 胡敏.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意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职业和健康,2004,20(1):40.

[3] 陶延英.供应室护士的自我保护.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7篇

生猪出栏太快吗?

正常养殖周期为150天~180天,长得快得益于品种、养殖环境的改善。

通常情况下,生猪长到多重出栏上市?成都市新津县七星养猪场负责人余忠说,从经济效益出发,生猪达到100公斤左右就该出栏了,因为此时生猪的日增重最多,耗料最省。

成都市新都区优胜养猪场相关负责人说,其饲养的生猪品种以外三元为主。“从仔猪开始,160天左右就能出栏,每头猪出栏时一般在100公斤左右。出栏前的不同育肥阶段饲料的投喂量也不同,总投喂量会在300公斤左右。如果不喂饲料只喂杂粮、猪草等传统猪食,成本太高赚不了钱,猪的生长周期也会增加—个月。”该负责人表示,外三元品种的猪160天左右出栏很正常,国外品种好的猪出栏周期更短。

对于养猪人不吃饲料喂养的猪的说法,记者采访了宜宾普安乡农民连素芳。她说,自己每年要喂四五头生猪,除留一头过年,其他都拉到市场上卖。“自己留在家吃的猪跟外卖的猪都吃一样的饲料,哪有闲工夫给某头猪单独开伙食。”连素芳说。余忠也告诉记者,他们养猪场过年时杀一头猪供员工食用,也是随便从猪舍里抓出来的,没有单独养殖。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宾军宜考察过四川省各市州的数百个养猪场和养猪户。他总结说,生猪生长快、育肥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三好”:猪好、料好、圈好,即生猪品种好、饲料营养安全、养殖环境的改善。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我国商品猪生产主要是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三元杂交生产体系,猪从出生至100公斤上市养殖周期为150天~180天。利用地方品种进行杂交生产时间相对较长,平均生产周期为180天~200天。

安眠药、尿素等能否用来喂猪?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网文中提到的各类添加化合物分为两类。其中,苯巴比妥属于镇静催眠、抗惊厥类药物,是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的物质;尿素、砷制剂和铜属于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的物质,但都有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不得随意使用。

成都一名猪饲料经销商王江告诉记者,“通过添加安眠药让猪多睡少动、快速长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圈养的生猪本身活动量就很少,不需要使用镇静剂。”

“尿素有毒,猪吃多了肯定就死了。”对于“给猪吃尿素等化肥可以给猪催长”的说法,四川简阳东溪镇农技员袁勇说,尿素是高氮化肥,若少量用作牛、羊等反刍动物是可以的,可以被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所分泌的脲酶分解,被合成蛋白质从而被吸收消化。而猪根本没有瘤胃,尿素中的氮就难以利用,用量过大甚至会造成生猪中毒死亡。

对于添加铜的作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邹成义说,饲料中只有适量地添加铜才能促进猪的生长。允许适量添加的具体标准为每1000公斤饲料中铜制剂添加量不能超过200克。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研究所专家吕学斌告诉记者,衡量饲料好坏的标志不在于猪粪便的颜色,而在于喂食的转化率(即饲料的重量与猪进食后相应增加的重量的比例,也就是料重比)以及粪便的形状。

“传言说‘在猪饲料中加入无机砷,猪会显得皮肤红润、毛发光亮’,这种说法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宾军宜告诉记者,饲料中加入的是有机砷,而不是无机砷。有机砷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抗病能力有着明显作用。目前,除中国外,美国等很多国家也批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机砷会从粪便排出,在生猪的机体组织中残留极低。而无机砷是剧毒物质,俗称砒霜,对生猪等动物的危害性很大,不允许在饲料中添加。猪饲料添加剂有害吗?

宾军宜告诉记者,过去养猪主要靠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作为单一饲料,如今已经被加入一定比例添加剂的工业饲料所替代。那么,为什么要在饲料中加入添加剂呢?

邹成义介绍,饲料添加剂包括营养性添加剂、一般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三大类。“传统的单一饲料只能解决生猪的‘吃饱问题’,而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是饲料级的氨基酸、维生素,是为了解决生猪‘吃好’的问题。”邹成义说,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药物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控生猪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通过在饲养阶段执行停药期,能够将猪肉中的药残量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内。在饲料中加入抗氧化、防腐的一般添加剂,大多与食品行业的添加物质通用,无论对于生猪生长还是对于猪肉品质,都没有危害。

宾军宜说,某种物质能否成为添加剂,必须经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检测和饲喂试验,由畜牧专家根据结果对其安全性进行评审,完全通过后才能被列入《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而且一般来说,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比重不会超过4%,网帖中说‘100斤粮食拌几十斤添加剂’纯属无稽之谈。”

成都新津希望饲料厂配料员杨鹏告诉记者,猪饲料的配方会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而有所差异,但成分不外乎是玉米、豆粕、玉米粕、饲料级添加剂。“人们经常传添加抗生素可防止猪生病,但抗生素在杀死猪体内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益生菌,会导致猪免疫力下降,病情增多。激素会导致猪体内产生激素残留,在市场上一经检测肯定卖不出去。”杨鹏说。

余忠说,激素和安眠药都被严格禁止喂养生猪。“农业监管部门会定期对这些常识做宣传教育,我们也不敢犯禁,否则就算卖出了生猪,猪肉的追溯制度也会查到我们头上,这可罚不起。”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从未批准过激素类药物用于动物促生长,已批准的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种畜繁殖和产科疾病,这与欧盟的规定是一致的。目前,农业部只批准了土霉素、黏杆菌素、杆菌肽等20多种抗生素可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并严格规定了使用的动物品种、用法用量、停药期等,规定内容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

我国猪饲料质量安全吗?

据了解,为加强对饲料行业的管理,1999年国务院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并于2001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修订。依据该条例,农业部制定实施了饲料添加剂和饲料原料目录管理制度、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审定制度、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制度、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02年以来,农业部每年都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抽检对象涵盖饲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环节,抽检产品包括猪、禽、牛、羊、水产等各种动物饲料,抽检指标既包括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也包括激素等禁用物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猪饲料质量卫生指标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0.1%、95.2%和97.4%。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方面,近3年只有1批次检出。从监测结果看,猪饲料质量安全总体上是放心的。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危机管理;护理管理;口腔门诊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43-04

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测、分析,以达到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组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度的目的[1]。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危机管理的定义是个人或者健康组织采取一定行为或者措施去防止、挽救或者减轻患者安全事故发生或者再发生[2]。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护理工作者重视并应用于不同科室和领域。笔者自2009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在科室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动态危机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危险因素控制和建立危机处理路径,对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准备两个环节进行强化管理,引进危机预防和处理新技术,同时不断总结分析实践反馈的信息。至2011年,护理安全、护理质量还是医、护、患关系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自2009年开始,按照图1所示的体系制订危机管理条例和危机事件预防、处理方案。以后每年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根据科室内医护人员的实践反馈对各项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调整。

1.1 总结既往资料,分析口腔门诊存在的护理危机因素

门诊几个作用主体构成了危机的主要因素,通过总结和归纳形成以下认知:

1.1.1 患者因素 求医心切,高度的自我为中心。每一位患者都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迅速治愈疾病。希望自己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医护人员稍有怠慢便会产生纠纷[3]。患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十分重视知情权和隐私权。对自己的病情、检查、治疗过程都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未经同意而采取的措施就会引起投诉,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如隐瞒病情或夸大病情、套保,一旦被护理人员当场制止,亦会产生纠纷。患者错误的就诊理念认为患牙症状缓解或无自觉症状便自行终止治疗或不按时就诊。殊不知由于封药时间过长,会引发诸如化学性根尖周炎、残髓炎、根尖脓肿、牙周组织损伤等一系列后遗症,使病情反复及简单病症复杂化;或经过牙髓治疗的患者没有及时进行冠修复,也会增加牙齿劈裂、断根等治疗隐患。发生此类事故后患者往往会把责任转嫁到医院[4]。

1.1.2 口腔治疗的特殊性 口腔治疗的特殊性会产生候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及治愈的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患者在面对陌生的就医环境、牙科诊疗设备产生的噪音、患牙的疼痛因素、候诊时患者间的相互交流及以往不愉快的就诊经历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烦躁的情绪,这些都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卒中或晕厥的风险[5]。

口腔治疗需要患者长时间张口配合操作,患者易产生颞下颌关节和肌肉疲劳,从而发生下颌脱位或突然闭口两种倾向。患者突然闭口易导致误吸误吞口腔器械或材料以及根管内断针、口腔黏膜损伤如锐器扎伤、热牙胶烫伤及口腔治疗药物的化学灼伤等医疗安全隐患。

由于口腔科门诊治疗时间长,所以存在初诊、复诊、专家、专科等等这些不同就诊阶段层次的患者同时就诊的现象。患者对就诊次序不能理解,易与护理人员产生分歧。口腔门诊护士的专科操作不仅要使患者满意,同时还要满足口腔医生临床操作中的各项要求,使处于双重配合角色的护士倍感压力[2]。从而在医护配合时易产生医疗安全隐患。

由于护士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忙于治疗配合、器械保养和消毒等工作,使得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和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做卫生宣教,患者在获得医疗信息上得不到满足便会引起纠纷[6]。

由于口腔器械、材料种类繁多、体积小、不易摆放,从而易发生寻找物品困难或者丢失。大多数患者内源性感染无法发现,不能确定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①交叉感染:因素,由于口腔诊室结构封闭和私密的特殊性,导致通风受限。整个诊疗过程在充满唾液、血液和多种微生物的口腔环境中用手完成操作,易造成空气交叉感染和手交叉感染。②医源性感染:口腔科的大部分操作是在污染环境下进行的,创口的开放及口腔本身的视野局限性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易导致感染的发生。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口腔操作空间狭小、器械尖利,护理人员在助疗或整理口腔器械时极易发生职业暴露。④口腔医疗设备的污染:治疗台所配置的高、低速手机管路的回吸现象、手机头部的负压状态,均可导致患者口腔中的液体、微生物、切割碎屑等经接头处入综合治疗台形成水、气管道污染,并在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难以去除[7]。

1.1.3 不可控因素 ①由于医疗费用的提高导致患者期望值增高,而医疗发展的局限性和治疗效果的不可测性却很难满足广大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再加上医疗纠纷的不断曝光使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②由于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和歧视,护士职业未能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某些患者和家属在语言、行为上采取对护理人员轻视的态度,甚至对护理人员发泄不满情绪。③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如地震、火灾、流行性疾病的爆发,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故障和意外等。

1.2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管理对策

笔者将危机管理分为“PPRR”四种阶段进行管理,即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应用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8]。

1.2.1 针对患者因素 ①加强护患沟通,专人在治疗和候诊空隙负责口腔卫生和就诊常识的健康宣教。定期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抽查执行情况,随时改善口腔服务环境。②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注意语速要慢、语调要轻,做到“三心”——热心、耐心和细心。③做好预约制度,合理利用治疗资源和治疗空间。使患者和医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需要长时间治疗操作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小孩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应另行安排时间,单时间、单空间为其治疗。④强调注意事项时需加重语气,并且要进行重复确认患者完全听懂。⑤操作前要再次确认,有创或治疗费用高、治疗风险大及治愈效果不确定时应提醒医生要求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小孩或老年人及其他特殊患者要求其监护人签字。⑥出现医患或者护患矛盾时,其他人员就近迅速介入,分开当事人,再进行分别的调查和解释工作。

1.2.2 针对医护因素 ①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管理。树立法制观念,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对危机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强化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②树立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的责任心,严格职业操守。②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业务研讨会和医生探讨医护配合的最佳方案,了解医生不同治疗方案的目的,提出关注的重点环节和易发生事件的环节。③物品管理措施:以日本管理大师今竟提出的企业管理的“5S运作法”:seiri——摒弃不要的东西;seiton——按照使用顺序摆放工具;seisol——保持工作场所洁净;siketsu——保持自身整洁;shitsuke——遵守纪律[3-8]为原则,具体措施如以旧换新、一对一交接、物品归位、定时清点等。④应用控制危机出现的技术细节管理,例如复杂根管治疗使用橡皮障;为防止患者突然闭口,建议在患牙对侧的后牙区放置开口器;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使用“四手操作”;消毒室配备高倍显微镜,以便护士在分拣器械时能及时发现各种根管器械螺纹密度是否改变及隐性裂痕的存在,以降低在根管操作中发生断针的概率。⑤建立各种类型的危机预案,以便有组织有目的地化解危机。先后建立了意外停水停电预案,消防紧急疏散预案,危急重症应急预案,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医疗事故处理预案,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并且科室内配置了应急预案的硬件设备[9]。

1.2.3 针对不可控制因素 ①科室楼道醒目位置张贴紧急疏散图。②每日责成1名护士负责检查科里的水、电、火、气开关,建立检查登记表,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或维修。必要时在院网上及时公示。③对科室所有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安全教育,按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意外事故救护和疏散演习

1.3 观察危机管理体系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危机管理方案

给每个患者发放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针对各个环节分别指定了负责人和观察员,科室每月进行安全总结会议,既是教育护理人员也是接收管理效果的反馈。在领导层组成科室主任、小组负责人和护士长构成的管理委员会,根据各个节点反馈数据修改危机管理方案和措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危机管理后服务质量变化

治疗时间指患者坐上治疗椅到离开的时间;总就诊时间指患者进入口腔科到离开口腔科的时间。有效治疗时间为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2011年服务满意度、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患者接受健康宣教比例逐年明显的提高,与2008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实施危机管理后危机事件发生变化

口腔操作大多属于污染手术,创面暴露时间长、难以清洁和覆盖,患者和医护的感染危险是口腔科危机管理的重点。2011年护理投诉、职业暴露、护理差错、医源性感染、器材丢失发生呈下降趋势,与2008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医疗行为中的安全问题正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关注的范围已经从过往“医疗事故”的概念转向全方位的关注患者和医护人员体验、健康和安全。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几乎涉及医院所有科室和人员的系统管理工程[7]。

从施行危机管理后可以看到,在2009年内很多因素并没有马上出现好转,这种情况到2010年后出现了改变,到2011年在门诊量发生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整体的就诊秩序、安全和质量得到全面地提高。在临床实践体会中发现,减少枯燥的等待时间是减少纠纷和提高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009年是实施危机管理体系的第1年,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提高到80.40%,在减少投诉和提高服务满意度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之后的实践别注意要求护理人员同医生和患者积极沟通,合理使用复诊预约制,使医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患者前来复诊的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的候诊时间,增加了治疗时间/总就诊时间(%)。

口腔科在大多数综合医院中都是“小”科室,所以对其危机管理和风险控制还没有引起业界的广泛重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口腔卫生的重视程度正在大幅度的提高,就诊人数大量增加,2011年我院口腔科的门诊量已经超过了2万人次;另外一方面,适应这一变化口腔新技术和新材料进步飞速,治疗项目从单纯的拔牙、补牙、镶牙,扩展到关注美观、健康的整体治疗概念;再者我国口腔从业者大量增加,所以“小”口腔同样酝酿着大危机,对口腔科尽快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是口腔科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建立的这套动态危机管理体系最大的特征就是动态管理[6]。

首先,它的动态表现在强调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医患之间的互动,而不只是几份条例或者规章制度。与其它科室不同,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群体身体机能相对良好,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对治疗的期望值也很高。另外一个方面,口腔卫生知识出现在公共媒体的机会少,患者对口腔治疗了解甚少。这些都决定了医患沟通、宣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在我国的卫生工作现实里,医生工作量巨大,很难做好充分的医患沟通,因此护士岗位的知识宣教和就诊疏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践中发现,良好的护患互动关系既是避免危机发生的保险栓,也是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效处理降低损害的第一环。医护也要充分认识患者的需求,不能把患者当做单纯的接受者[7]。

其次,它的动态表现在紧跟新技术和新器械的进步。随着口腔治疗技术和器械的进步,会不停地带来新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每开展一个新项目或者新技术都要带领医护人员一起完成危机因素评估,然后制定预防和处理方案。这样危机的应对方案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会落后于技术和时代的进步[5]。

再者,它的动态表现在信息的动态。好的措施和方案只是成功的一半。这套动态危机管理措施的关键在于监督执行。在所有的危机管理方案中责任要落实到人,同时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有监督、检查、记录。护士长要做到及时收集监督和检查的反馈信息,同时还要把评价信息及时反馈到一线的护理人员[10]。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这套动态危机管理系统,将危机管理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规避了很多护理风险,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化解危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危机管理是发展的潮流,在危机管理中关注危机因素变化、及时更新管理对策,真正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许丽杰,王雯.危机管理在呼吸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36-638.

[2] 黄慧萍,赵英利,贾霄云.口腔科门诊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34-936.

[3] 徐军.口腔修复专业护理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4] McCay L,Lemer C,Wu AW. Laboratory safety and the WHO 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 [J]. Clin Chim Acta,2009,404(1):6-11.

[5] Chedid NR,Bourgeois D,Kaloustian H,et al. Caries risk management: effect on caries incidence in a sample of Lebanese preschool children [J]. Odontostomatol Trop,2012,35(139):26-40.

[6] Opedun N,Ehlers VJ,Roos JH. Compliance amongst asthma patients registered for an asthma disease risk-management programme in South Africa [J]. Curationis,2012,34(1):1-8.

[7] Stanos S. Evolution of opioid risk 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the classwide REMS for extended-release/long-acting opioids [J]. Phys Sportsmed,2012,40(4):12-20.

[8] 王春艳,张立新,杨秀英,等浅谈危机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3):404-406.

[9] 谭瑛.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中外医疗,2012, 31(15):5-6.

[10] Ambrosioni E,Cicero AF,Parretti D,et al. Glob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management in italia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setting [J]. High Blood Press Cardiovasc Prev,2008, 15(2):37-45.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评估制度

随着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公众对食品的要求从卫生上升到了安全的考虑,伴随着食品进出口贸易的繁荣,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弥补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足,其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进行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环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意味着新食药总局将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无缝监管,食药总局新成立的三个司中就包含有分析预测的安全监管,食药总局还将在制度层面健全食品药品的风险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内容包括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两个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和公告的活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主要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目的就是识别有害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在特定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下,有害因子对人类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因我国对该制度的认识起步较晚,受到经济水平、立法技术落后等现实国情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本文对我国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现状进行梳理,提出符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的完善建议。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运作的现状

1.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没有覆盖整个食品产业链

我国当前食品行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落后,后续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占总企业数的10%,而市场占有率却占70%至80%,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规模以下企业数量远大于规模以上企业,市场占有率仅20%-30%,且大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其产品大多投入农村以及二级市场,但消费者依然众多,在管理上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建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食品加工的基础在于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尚不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个体食品摊贩,农贸市场仍是食品销售的主要场所,流动摊贩等也不在少数,显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工作难以在这些方面开展,无论是数据的收集还是信息的反馈,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1.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共享程度低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信息规制。但从实践中来看,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食品是否有农药残留,有无违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消费者仅凭外观是无法判断的,而食品伤害可能不会马上显现,有滞后体现的可能性,使得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的时候,通常需要依赖于厂商所提供的宣传信息,从而处于劣势。

第二、监管部门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小而多,与西方国家集约式生产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加大了监管方获取信息的成本。

第三、消费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因为受到信息传播限制等因素,监管者难以将食品安全信息迅速,及时地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很难收集。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必须为公众提供参与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的途径,使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分享机制的积极性或渠道通畅,并在社会中形成网络。

1.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不高

风险评估的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部门,且在经费来源方面完全依靠政府,使得其提交的风险数据或决策建议有受到行政处罚者意向影响的嫌疑。特别是之前在现已废除的食品免检制度下,所暴露出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使得这些机构的监测结果、评估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从而缺少了公信力。

1.4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构科研水平低

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限于研究水平,往往直接采用国外研究制定的限量标准,推出我国的检验标准,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来讲是不够的,甚至是片面的。

普通消费者在面对晦涩难懂的食品专业术语时,只能依靠权威部门的解释作为指导,然而唯有依靠科学的手段进行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在此基础上获得数据,得出的结论才会真实有效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专业机构无论从数目还是水平上都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数据的采集、分析都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结果。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和应用达到的水平,以及目前全国及各地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将物力、人力以及经费用于近期重点发展的领域,以期获得最佳的效益。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引进其先进的设备是快捷、有效的途径。然而更关键的还在于在引进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情况与世界贸易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我国现状和发展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

2.1理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之间的职权分工关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分,国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德国、丹麦为代表,将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第二类以美国为代表,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但通过较为明确的管理主体分工来实现食品安全;第三类以欧盟、日本为代表,由一个权威的食品安全机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事宜,但不负责具体的监管职责,主要负责政策和标准制定,部门协调等,食品安全监管由主要的几个部门负责。

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将成立三个司分别负责生产、流通、分析预测的安全监管。此外,食药总局还将在制度层面健全食品要求的风险预警机制、地方监管检查机制。按照《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省级层面的食药机构组建在上半年完成,市级机构组建在9月底前完成,县级机构组建年底前完成,这意味着,到2013年年底,新食药总局将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无缝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

2.2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的独立性

德国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在食品检测检验方面是最有效率的,其监测机构分为三个层次,除了企业的自我监测、政府检验检测外,还有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完全独立的中介检测机构,更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而获得更为可靠的数据,它可以是接受政府委托或者由政府直接成立的,也可以是企业联盟、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专门成立的监测检验机构。

风险分析主体应职能分离,由不同的机构来分别担任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以减少风险评估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我国可借鉴国外评估机构的组成,不仅仅限于官方的监测与评估,还包括第三方机构的监测与评估,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承担监测和评估的主体大都为非政府机构,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支付服务费用的形式,抽身于监测评估之外,与行政执法分离,将精力投入到评估机构认证以及监管中,一方面减轻了行政执法的负担,另一方面使得数据与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2.3加大投入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构的分析水平

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程序手册中,对风险评估的步骤和过程有明确描述:首先是有害物的确定,其次是有害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然后是对可能摄入的有害物进行毒理学、生物学的影响评估,最后依据上述过程对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做出定性和定量估计,包括相关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还处于监测和分析阶段,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较为有限。因此除了加大投入购买、引进先进的仪器,还应当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其次,加大风险数据覆盖面,通过信息系统及时上传监测数据,获得第一手、全面的数据资料,监控追踪食品安全状况;同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评级。

2.4鼓励企业参与并重视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团体的作用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将食品安全列入公共安全领域优先主题,国家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生产销售规模大的食品企业商家,可以建议设立食品安全风险检查员制度,对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督,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防患于未然。建议采取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科研机构予以技术指导等方式,企业自力建立监测体系的模式,鼓励企业承担起风险监测和评估的职责,为监管机构获取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评估提供条件。

目前,消费者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渠道反馈食品安全信息,可以建议消费者协会等团体组织真正转化成第三方机构,将自身的职能由传统的调解解决纠纷,转化为事前的监测,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将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反馈、汇总、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供预防性的提醒,以便于及时地更新监测数据进行研究,为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做出贡献。

3.总结

在食品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的扩围,食药总局对食品领域实现了链条式全监管,其中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监管三司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统计工作,分析预测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参与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将更着重于数据的分析研判和评估工作。

当然,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在科学条件保证下,有其可控的范围,对现有食品和新食品采取密切的跟踪研究,探其风险源,评估其危害,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永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7):581-583.

[2]赵林度编著.食品安全与风险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生物安全总结范文第10篇

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

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2015年FSI总指数下降到近10年来历史最低点

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总指数(Financial security index,简称FSI总指数)呈现先升后降态势,2011年FSI总指数达到最高值,从2012年开始,FSI总指数已经连续4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FSI总指数下降到近10年来历史最低点,且下降速度较2014年进一步加快。

根据Themis FSI总指数分析,2015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是近10年中最差的一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2015年FSI总指数为5227.35 点,较上年度下降了108个基点,降幅为2.02%。

通过近10年FSI总指数与GDP增长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FSI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总指数量化指标趋势与我国GDP年增长率趋势呈现正相关关系,FSI总指数的量化指标预测年度GDP增长率准确率非常高。根据2015年FSI总指数预测值和往年调整值分析,2015年,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率将在2014年GDP增长率基础上进一步下降,预计2015年全年GDP增长率为7.05%左右。

上述数据反映出,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仍然处于下行通道,实体经济经营和财务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抑制,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应引起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GDP)增长达到既定目标,有必要在现行经济政策基础上,适度放宽宏观经济政策。

从宏观经济风险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尚在可控范围,不会出现重大系统性财务风险。但个别行业已经出现局部风险,如房地产业。从投融资角度看,2015年我国总体投融资风险偏大,从事投融资业务时应更为谨慎。

各市场财务安全状况分析

――中小板表现最好,主板风险渐显

分市场来看,2015年主板市场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指数远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预计2015年将是主板上市公司投资价值降低、风险逐渐显露的一年。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安全状况平稳,是三个分市场中表现最好的板块,Themis预计2015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将逐步展现,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分市场。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安全状况虽有下滑,但总体风险可控,财务风险高于中小板,但远低于主板。对于2015年来说创业板仍具有一定投资价值。

三大产业和25个行业的财务安全分析

第二产业最佳、第三产业最差;

家电业最好、房地产业最差

结合申万行业分类标准和Themis模型分类标准,中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属1个一类行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所属18个一类行业,即采掘、化工、钢铁制造、有色金属、电子、汽车、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医药生物、公共事业、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国防军工以及综合行业;第三产业所属6个一类行业(金融行业除外),分别是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休闲服务、计算机、通信以及房地产行业。

2015年,从三大产业的Themis FSI总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1.三大产业的FSI总指数均处于下降通道中,说明宏观经济下行对三大产业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 第二产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好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三个产业中表现最好的产业。第二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处于安全区,系统性风险较低。这对基础制造大国的我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3. 第三产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最差,整体财务安全状况甚至低于第二产业一个等级,且下滑速度没有得到抑制,可能已经存在局部风险。第三产业一直以来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当前局面下应当立刻采取宏观政策措施快速扭转这一不良局面。

4. 第一产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处于中游水平,但下滑速度较快。虽好于第三产业,但整体安全性也不容乐观。

2015年,通过Themis评估预测,中国三大产业25个行业的财务安全状况特征如下:

1. 2015年,在中国三大产业的25个一类行业中,有5个行业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上升,5个行业总体财务安全状况持平,15个行业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下降。行业总体财务安全下降行业占比60%。下降行业占比近5年中最高。

FSI总指数上升的5个行业包括:电气设备、家用电器、通信、钢铁制造、化工行业。

FSI指数基本持平的5个行业包括:轻工制造、有色金属、电子、休闲服务、建筑装饰行业。

FSI指数下降的16个行业包括: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汽车、纺织服装、计算机、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农林牧渔、公共事业、机械设备、国防军工、采掘、综合、建筑材料、房地产。

2. 2015年,25个行业中财务安全状况上升最快的行业是电气设备行业,行业FSI指数上升7.43%,发展趋势在25个行业中表现最好。

3. 2015年,FSI行业指数最高的行业是家用电器行业,指数值为6520.83,行业整体安全性上在25个行业中表现最好。

4. 2015年,25个行业中财务安全状况下降最快的行业是采掘业,行业FSI指数下降800.24点,降幅达到-16.37%,下降趋势在25个行业中最快。

5. 2015年,Themis FSI行业指数最低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行业FSI指数值为2181.54,是近5年该行业最低分。行业整体安全性上在25个行业中表现最差。

各地区上市公司财务安全分析

――江西省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质量最高;天津市则下滑最快

地区财务安全分析是通过对比各地区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反映一个地区上市公司总体的财务安全水平和财务风险的高低。

2015年,一些地区企业经营出现恶化趋势,甚至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当地银行坏账率随之高企。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各地区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安全状况是否受到影响。

统计发现我国各地区FSI综合指数呈现如下特点,

1. 2015年,江西省FSI地区指数排名第一位,增长6.66%,增长幅度位居第三位,且近5年地区FSI综合指数稳居前五,可见该地区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安全质量保持着领先地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2. 在Themis FSI地区指数排名前十中,经济大省(依据2014年省份GDP排名前十)占5席,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从大区来看,华东地区财务安全状况最好,其他依次是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这说明地区经济越发达,所属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力和财务安全性越高,这从FSI指数排名可明显看出。

3. 2015年,天津市FSI指数下滑快于其他各省份,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达到20.70%,说明天津市所属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急剧下滑。其他地区FSI指数下滑幅度较大(超过10%)的还有4个省份,分别为:青海省(14.85%),海南省(11.54%),黑龙江省(11.01%),内蒙古自治区(10.46%)。

4. 2015年,有8个省份FSI指数不同程度上涨,分别为:湖北省(6.83%),河北省(6.75%),江西省(6.66%),贵州省(5.52%),安徽省(4.82%),宁夏回族自治区(3.76%),河南省(0.95%),重庆市(0.70%)。

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等级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等级总体分析

――最优秀上市公司仅5家;出现财务风险的公司多达610家。

2015年,在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中,中国财务安全最优秀上市公司(AAA级)有5家,占所有非金融上市公司总数的0.22%;较优秀上市公司(AA级以上)170家,占比7.54%。总体看,优秀上升公司比例不到总数的8%。

同时,2015年已出现财务风险或重大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CCC级以下)比例为27.04%,总数为610家,比2014年增加32家,出现财务风险上市公司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财报粉饰嫌疑的公司数量在增多

――上市房企财务粉饰嫌疑最多;应付科目的粉饰占比最高,占85%

通过Themis纯定量异常值评级分析看,在2015年进行财务安全评级的2256家样本中,有823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比2014年增加79家,占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36.48%。

从行业情况看,在1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有91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行业占比达70%;第二是商业贸易行业,82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粉饰嫌疑上市公司46家,行业占比56.1%;第三是综合行业,47家上市公司中存在粉饰嫌疑23家,行业占比48.94%。

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同时又存在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低于CCC级、40分)数量为631家,占所有存在财务风险上市公司总数的76.67%。

上一篇:钳工安全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区安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