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5 02:37:35

生态学专业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1篇

二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5岁(1990年7月16日)

居住地:昆明

电 话:17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 ]

公 司:XXX水电有限公司

行 业:电力/水利

职 位:环保水保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生态学

学 校:西南林业大学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办事效率快,学习新事物能力较强,才思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能与他人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本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熟悉环境监测的相关操作步骤,能操作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气相色谱仪等仪器,熟悉环评的理论知识,能进行基本的报告的编写。性格开朗,待人友善,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电力/水利

目标地点: 昆明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环保水保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3/9—至今:XXX摄像设备有限公司[1年]

所属行业: 电力/水利

环境与生态工程院 环保水保工程师

1. 工程建设涉及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监测、监理及验收;

2. 对项目组织生产、现场管理全面负责;

3.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就工程建设过程中我方承担的工作进行协调。

2013/2—2013 /8:XXX市政研究有限公司[ 6个月]

所属行业: 学术/科研

固废处理设计所 市政工程师

1. 参与国家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及工程设计;

2. 参与实际示范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

3. 熟悉及掌握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及工艺-两段式厌氧消化处理工艺-CSTR;

4.单独进行科研研究,并独立完成科研成果。

2012/7—2013 /2:X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6个月]

所属行业: 建筑/建材/工程

GIS实验室 景观生态学实习生

1. 全面学习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红树林生态系统,滩涂生态系统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及解决途径;

2. 负责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的研究及从红树林、滩涂、海洋等生态系统方面进行编写;

3. 根据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对规划提出建议;

4.用图示的方法表现地区生态特点。

教育经历

2008/9 --2012 /7 西南林业大学 生态学 本科

证书

2010/6 大学英语六级

2009/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2篇

您好!

梦您垂爱,在百忙之中为我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在此,非常感谢您给予我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并祝愿贵企业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叫XXX,是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20XX届毕业生。通过浏览我校招生就业网及贵企业网站,喜获贵企业招聘信息;我对贵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而贵企业此次招聘所设的职位与我的专业相符,也正是我的兴趣所在。因此,我真诚地向贵企业自我推荐,希望能成为贵企业的一员。

总结四年大学,我已经具备:

一、优秀的思想政治品质

思想上,我积极向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顺利结业。获得了入党积极分子的称号,并加入林学院的青年突击队,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曾被授予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荣誉证书之有氧拉丁操钻石级,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活文化周系列活动之宿舍设计比赛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大学四年间,我以勤勉进取的积极态度,全方位地充实锻炼自己,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所需的理论指导、工程设计、试验、监测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环保事业、城市建设、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工作。此外,我还阅读了大量专业外的知识综合自己的能力。曾获专业奖学金;参加广西主题功能区划之自然保护地现状问题调查、大风江流域生态环境调查研究。

三、过硬的工作技能

我已取得全国大学英语四级455分的好成绩,基本掌握英语的听说、阅读、写作能力。我已经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并成绩优秀,拥有较好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熟练的进行Windows,Office等办公软件操作,初步掌握Mapinfo、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初步掌握Asp动态网页设计、3S技术基本操作。

四、良好的社会工作能力和性格魅力

大学四年,我注重自我的管理、组织、团队协作及交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我曾担任专业班学习委员、广西大学教学信息员等职务,在任职期间,我曾参与组织策划班级各种活动及组织策划林学院生态专业全体师生迎新联谊晚会。此外,2006年10月,组织小组开展有关大学生交际问题的调查研究;2007年5月,在半闲居做服务员,主要从事客服工作;2007年9月,在中国移动通信广西大学营业厅做业务员;2008年3-6月,担任上海韩素化妆品西大并在网上开韩素化妆品店,负责店面管理和销售等工作。2008年7-8月,在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实习,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源普查的相应工作,并受到领导及同事的一致好评。通过兼职工作及实习,基本掌握了沟通技巧,锻炼了自身的人际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通过实践,我进一步稳固和加深了生态环境、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深切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经过多次社会实践,我具备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公文写作能力。而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富有责任心的性格特点,则使我在群体中拥有着较高的威望。

寒暑四载的努力学习和亲身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也深刻认识到:昨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面对未来,继续奋斗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因此,我希望能加入您所领导的团队,为贵企业的宏图伟业添砖加瓦,并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若蒙垂青,我定以满腔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来回报您的知遇之恩。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所给予我的关注,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51-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生态学研究可以了解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与变化规律。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如何解决如今全球所面临的各种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众多生态问题。在如今这个十分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下,生态学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这表明了社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急迫渴求,生态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具有美好的前景。农林业是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农林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方面既担负着重要责任,也拥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和便利条件。本文对农林生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改革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需求分析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的战略地位上。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生态学专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生态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也要求我们去对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如今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已经让环境问题国际化,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众多的国际环境焦点问题进行还原以及传递国际重要会议的精神,就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原始的教学资源,而这对学生的英语识读或者听说能力的要求都较高。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时播放一个13岁女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讲话,在讲解生物与环境时为学生播放美国黄石公园的相关视频时基本都是使用的英文版的内容,而且在生态专业的后续课程设置还拥有相关的专业英语学习,如果在相关的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那么就能够为后续的专业英语的学习减轻压力,并且还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当前生态学专业中存在的名词概念较多、学科较多、内容也相互影响、理解和记忆非常困难等特征,对老师的教学以及高校生的学习形成了许多的难题;多年来,老师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和不能发挥真正优势的“多媒体”应用,高校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没有参加到教学本身中,根本不能增加对学习的兴趣,整个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干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更是空谈;生态学课程优化方面研究不够,且生态学理论的课时相对较多,实践的机会过少,一样干扰着生态学教学成果和降低高校生理论同现实联系的才能。

当前的生态学专业除去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外,生态学专业还开设有多门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有土壤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资源学等多门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设置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

1.课程以及课程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叠。在对课程的设立上需要考虑到专业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虽然需要一定的数量,但是却不能够忽视了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叠。例如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就有着较大的交叉关系,重复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没有明确的专题方向。生态学专业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专题方向,那么就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心情,也很容易让学生因为在知识结构上的趋同而导致他们的竞争优势不强,也难以实现就业分流,在这方面的探索需要进一步加强。

3.重复使用实习基地。通过实习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相当重要,但是当前学校中能够满足要求的实习基地相当少,并且专业所能够获得的实习经费也相当有限,这就使得很多课程的实习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开展,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参考书的选择。挑选适宜的参考书,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专业,将相应专业的前沿发展情况、最近的研究产品与当前热点等加入到授课中,能使高校生得以接触更广的知识面。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是生态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授课内容不仅要突出专业性,而且要对身边的实际情况加以关注,增强高校生使用理论研究现实的环境状况,并从中归纳出生态学原理,能够使高校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加以巩固。

2.优化课程设计。在对生态学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时,可以考虑使用专题的模式来对课程进行优化。主要可以分为基础专业课程设计与专题方向课程设计两大模块。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统计,以了解课程中知识点的重叠之处,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设计专题时可以根据当地区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来设计专题方向,例如可以分为生态规划、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设计等多个专题方向。在每一个专题中,所设置的课程都必须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同时还需要根据设计的专题的方向来选择和设计实习基地,这样才能让实习基地具有较为明确的功能分类。通过专业的专题方向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对相关的课程进行选择,同时还能够根据学生所在的专题的方向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帮助学生为未来毕业时的就业分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进考评方式。在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因为不是以专题来设置的,缺少针对性,很容易让学生对课程的设置感到茫然。通过专题改革之后,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能够让学生清楚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能像以前那样一把抓,这样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例如在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熟悉各种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那么就是这门课程教学的成功。同时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能够看到学生的细微进步,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前进步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教学也是如此,评价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一种肯定,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为此需要根据具体的专题方向来为学生设定出合理的评价内容,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同时也可以增加竞赛考核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

4.加强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特别是专业课程通过专题方向的整合之后,就需要对实践基地进行改善以满足不同方向的具体需要。对于实践基地不能够仅仅是依靠学校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建设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专题学习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的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早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生态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即使是对于农林高校来说其在课程设置上也有很多是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对于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就业等都存在许多不够合理的地方。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顺应社会需求,适时开展生态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为生态环境建设输送合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洪晓,潘艳霞.农林院校生态学教育的任务、问题与改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2]王智红.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0).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朱凡.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TD1103)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生态学专业;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67-02

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广泛用,生态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文、理、工、农科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甚至一些高校为非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开设了生态学课程。作为生态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课程,《生态学原理与应用》(以下简称生态学)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专业硕士生选修课程,已经经过5轮课堂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已针对我校区域经济专业特点,对传统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做了适当的修改和改进,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如教学内容尽量考虑财经类院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有关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有关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内容,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等。但是,该课程由于是以理论内容为主,教师易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中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2];同时受学生人数、教学硬件等因素的限制,生态学实习(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还未成为我校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教学的需要,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适应研究生生态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区域经济专业对生态学知识的需要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课程开设为公共必修课,其普及程度远不如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的英语和计算机。而非生态(环境)专业的生态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沿用生态学专业学生使用的生态学教材,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如考虑文科类学生、理工科类学生等不同学生的需要,考虑经贸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等,因此,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授生态位概念时将其与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在讲授外来物种相关内容时,以近年来我国由于外来种入侵导致的生态学事件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为例,引入北京的福寿螺、闽江的水葫芦、西双版纳的飞机草等例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的成因及其生态危害,增强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讲授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内容时与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受到的影响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而且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发展。

二、改革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是研究生生态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生态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是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易引起研究生的关注,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两大系统,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条件,经济系统依附于生态系统而存在,运行良好的经济系统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但不利于经济系统的构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阻碍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会加快生态产业的研发和保护,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对这一关键问题进行讲授的基础上,设置疑点开展启发式课堂讨论,突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实行开放式教学,要求每个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就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台进行8―10分钟的发言,老师和同学随后提问进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研究生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限制条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制定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必须了解本地区和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本地区和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是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而现在的课程还没有把认识地区和地城市的区域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使得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难以很好地结合。目前,我校在这方面还是薄弱环节,只是在上课期间老师带领学生到城市周边进行短暂的体验性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拟在未来教学改革中,设置专门的教学实习环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系统地了解城市和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增强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区域环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限制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

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群落和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时,传统的讲解较为单一乏味,很难吸引非生态学专业学生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BBC的一些生态教育影像内容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的最佳影像材料,如“植物私生活”、“行星地球”和“生命的未来”等。这些影像内容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有关理论部分配以BBC生态教育影像内容,借助影像所展现的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生动优美的画面,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和生活经验及实习条件缺乏的缺陷。讲到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时,教师播放BBC的“植物私生活”中的“逆境求生”;讲到种群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时,播放“植物私生活”中的“共生”;讲到生物群落时,播放“行星地球”中的“季节森林”。讲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时,教师播放BBC的“生命的未来”的影像,展示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产生影响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对海马的拯救计划)来拯救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形象、生动又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影像资料,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生物生存的智慧及其保护它们的栖息地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影像资料,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是人类必须了解这些生物特性和这些生物生存的栖息地存在的必要性。

Ψ巧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行必要的取舍,以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区域经济管理专业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增加与区域经济管理有关的生态学内容,并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配合BBC有关生态学的影像资料来说明生态学的原理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王晓军.非生态学专业“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5(6):93-94.

[2]胡刚,张忠华.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0):52-53.

A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Methods and Means of Ecology for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of Non-Ecology Major

LIU Zheng-en

(School of Urban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Ecology course was opened for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of non-ecology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But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ans have to make the necessary reforms to adapt to the their need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cology inclu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of non-ecology major.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4] 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37-41.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4-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five aspects teaching mode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planning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practice teaching,case teaching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the curriculum of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ecological specialty in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existing course for the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reflection,we could improve the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ans and to deepe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n the course of ecological planning,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e,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e purpose wa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cological professional ability,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university;ecological specialty;ecological planning;case teaching;teaching mode reform

生态规划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生态学专业必修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生态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的规划方法,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生态规划课程是近年来高校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通过学习课程,可以让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态规划及其相关学科的起源及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对生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专业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剧及我国生态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也不断地在发展、不断地完善。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生态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21世纪,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以达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多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作为基础,为了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为寻求人的活动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规划。从产生、发展过程,到最后逐渐走向成熟,目前生态规划经历的已经超过了100年,其发展的过程正好反映了在此期间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转变[1]。生态规划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了生态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综合解决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态建设、全面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它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的关系,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为了普及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校生态学专业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生态规划这门课程,它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生态规划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George Marsh,John Powell及Patrick Geddes等为代表的生态学家,规划工作者及其他社会科学家的规划实践与著作。Marsh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到,要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其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而不是对自然造成破坏,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其提出的这点原则,目前是生态规划方面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1]。在生态规划的早期阶段,一般在土地空间结构的布局以及利用等方面有所侧重,之后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其向各个领域渗入的范围也越来约广泛。通过不断地完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之后,生态规划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只限于原来的一些布局,而是逐渐向多个方面有所发展,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此,生态学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的依据,采用多个学科的手段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生态关系进行辨识、模拟以及设计等,以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2],而这正可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和可行途径。生态规划是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深度和广度。它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对生态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意义非常大,形成的研究方法、理论等均较为独特。

生态学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联系很广泛,对人类实践中生态学基础性的知识与原理的具体的应用非常重视。如生态位原理在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等。但目前的生态规划教学内容多偏重于生态学相关理论、方法等的介绍,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理论知识,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将其在理论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因此预期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迫切需要考虑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2 生态学专业生态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及多样化教学手段

生态规划课程涉及到许多学科,它是由众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个跨度较大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涵盖很多二级学科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外,还要把这些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的综合归纳,并合理运用到生态学专业实践中。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更要靠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精彩的教学,只要这样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在生态规划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课本上设计到许多的生态学原理及生态规划理论,这些原理及理论非常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及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直接影响生态规划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丰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3]通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方式直观生动的展示课程的内容,从而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4],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同时还要紧跟教材,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在生态规划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探讨式和引导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如采用“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自我思考同学提问分组讨论互相学习演示汇报总结归纳”的教学模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任务去学习,鼓励学生对各种问题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2.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生态规划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生产实践教学,将生态规划的设计思路付诸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生态规划建设实例,如生态示范县、生态城镇及生态村的建设等,让学生调查分析目前生态县、生态镇及生态村规划建设的优点及不足,分析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分析,如对目前生态农业的结构布局进行生态调查,采用生态规划课程中的生态调查、生态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现有的规划建设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生态合理性分析,并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还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5~6人为一组,针对大学生最熟悉的校园环境进行校园生态系统调查分析,并让学生对调查结果做出一定的思考分析,然后每个组以PPT的形式汇报各组的分析结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土壤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生态调查,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及植被生境状况,为下一步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总之,通过以上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5],这样学生在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中,除了能深化对课本基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上,树立更具有责任心的生态保护意识,并自觉地将生态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态规划建设中。

2.3 增加课堂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其建议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的讨论中,对学生的互动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随着该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其内容、经验等已经原来约完善[6]。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兴趣大大提高,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将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引入进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充分地激发出来。案例教学将是在教学中创建一个特定的环境,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放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其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7]。

在生态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生态规划这门课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基础理论、分析应用。在基础理论的教学方面,可选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分析应用板块,主要选择案例教学方式,适当地辅以必要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包括正面案例、反面案列,可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态规划方面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在合适的实际恰当引入。如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步骤可以分为3个环节,即案例引入、分组讨论、总结评价,通过3个环节的逐步展开,可以对课程教学的进度进行较好的控制。为了使教学案例正常开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时,可以保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课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而在开展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收集一些关于生态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梳理书本所学的知识点,而且可以及时把这些知识进行案例化、实践化。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是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信息的有效途径,它主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教学考核多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的考试,而通过这一次的卷面成绩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对于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考前死记硬背的突击学习就能顺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压制了学生对课程的自觉性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完全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8]。因此,有必要对生态规划课程的成绩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新的考核体系里,生态规划的考核内容应由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30%)和期末成绩(50%)3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应包括平时作业(10%)、课堂回答问题(5%)及到课率(5%),实践教学成绩包括生态调研报告(10%)、案例讨论分析(10%)及小型的生态规划设计(10%),通过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卷面成绩最后给出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全面而合理的考核体系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考核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生态规划学科的迅速发展,在生态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时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生态规划课堂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笔者期望通过教师多元化的“教”与学生多样化的“学”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早早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生态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03-215.

[2] 刘康.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黄玲芳.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44-45.

[4] 杨州.多媒体在生态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92-93.

[5] 蒋文伟,金竹秀,胥家辉.《城市生态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86-87.

[6] 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职业与教育,2011,20(7):145-146.

[7]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案例教学在《生态规划学》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9):144-146.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1-100-05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Ecolog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n Yueyan1 et al.

(1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str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The Ecolog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s a compulsory part of ecology specialty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ways of cultivating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is paper,taking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the arrangement,organization,preparation,management,exist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discussed,and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affor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ative majors.

Key words:Ecology;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Management models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以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内容,以充分了解自然界系统运作的原则和预测其对变化的响应为目标,以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根本目标,是一门新兴的、理论性很高、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3]。因此,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把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作为生态学专业本科学习的必修环节之一,它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单一现象,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寓学于乐”、让老师“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4-5]。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2012年生态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为例,主要从实习的安排、组织、准备、管理及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该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提供理论指导。

1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安排

1.1 野外实习任务的安排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生态学专业每年春季学期安排多门专业课程集中到野外进行综合实习。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执行实习任务,由系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的制定及前期准备工作。

1.2 时间安排 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此时主要专业课(植物学、普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土壤学、自然地理学、动物学、景观生态学等)的理论教学已经完成,恰好是安排野外实习的最佳时间,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6]。2012年生态学专业的实习地安排在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该区春季5月份的降水比较少,天气晴朗,气候舒适,植被生长状况也比较好,野生动物出没较少,从实习环境需求、安全的角度考虑,5月中、下旬安排实习比较适宜。

1.3 制定实习计划 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实习的顺利开展,制订完善的实习计划是重要前提。主管教学的院长安排系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和路线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1.4 实习学分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野外综合实习共3周,共计3个学分。

1.5 实习形式 生态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由院系统一组织,集体进行,具体可视当时综合实习地的条件和实习内容灵活确定。根据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进行实习分组,由院系辅导员和学院实习管理人员选择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为小组组长(负责人),综合考虑组员男女比例、学习认真程度和平时活动参与表现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组员分配,一般情况下每组人数控制在8~10人,并将分组情况及学生联系电话上报院综合实习管理办公室。各组组长协助课程实习教师组织好所有实习活动,及时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给组员,并将实习中学生的实际问题反馈给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前通知组员携带相关的实习仪器、生活用品等;实习过程中负责整队、清点人数、组织乘车和安全工作;每门课程实习结束后,组织小组组员编写实结和心得体会。参加实习的教师包括各门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实习)、生活后勤教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及相关生活要求)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习情况),由学院统一指派,学院教务办公室通知相关教师具体实习时间和行程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要服从学院领导和实习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协助管理学生生活起居、安全和实习情况。

1.6 制定实习纪律 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作为一项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人员分散,组织管理难度大,要求参加实习的全体师生必须要服从领导,团结互助。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纪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野外要注意安全,包括交通、饮食、爬山涉水、野外采样等方面的安全,实习实习半军事化管理,要求师生按时作息,按时就餐,进入林中严禁烟火,出外必须集体活动,不得私自行动,并要以良好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综合实习。

(2)指导教师应于实习前一天到达实习地点,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实习期间要发扬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与实习基地周围群众的关系,谦虚谨慎,诚恳待人,时时处处体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3)学生要遵守实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无故不能出勤者,应提前向实习指导教师和总负责人请假。学生因病、因事请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总负责人批准方可离队,并将请假期间行程安排、行程联系人、联系方式和归队时间以书面形式告知实习负责人。

(4)实习过程中,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做好实习记录,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和内业工作,能参考相关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结,提交实习报告。

(5)学生未参加实习或成绩不及格者,均不准毕业,按《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学藉管理实施细》有关规定处理。

(6)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准则。实习结束后,实习学生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门课程的实习报告,按照实习计划安排的顺序装订成册,交学院教务办公室。系主任安排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综合表现予以评价,并在学生实习报告上评定成绩。课程实习指导教师应依据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提出所负责课程的建议成绩。后由院部综合实习领导小组(教学院长、系主任和实习指导教师代表组成)考核确定每位实习学生的综合成绩(部分实习工作在校内完成的,应结合校内外情况综合评定)。综合实习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0~60分)5级评分制评定。

2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准备

2.1 野外实习地点考察 院部安排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负责人提前到实习地点,预先进行实地考察,并按照课程实习内容、目的和要求,统筹实习行程安排和实习时间安排,确定实习路线,同时联系食宿、交通工具等。

2.2 实习经费预算 按照野外实习计划的日程安排和食宿条件,科学合理进行经费预算,以不让学生多花一分钱,又能学到相关专业知识为原则。各班班长收齐实习费用后交生活后勤服务老师妥善保管。

2.3 实习内容的制定和实习指导书发放 系主任安排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撰写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书,交由系主任整理并装订成册,下发给实习班级班长,由班长下发给各位参加实习的学生。

2.4 实习动员及实习仪器发放 野外实习之前,学院领导组织所有参与实习的师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教学院长和系主任传达实习计划,讲述野外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地点及时间安排,重点讲述实习注意事项、组织纪律和安全事项,尤其要强调实习纪律、安全制度、实习期间的请消假制度等,并告知学生携带雨具、太阳帽、背包、手电筒、个人洗漱用品及日常医药用品,比如藿香正气水、创可贴、消炎药等。课程实习指导教师重点介绍实习区概况、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安排,让学生明白实习时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内业实习需要做什么、实习报告如何编写等,并简要介绍课程实习成绩考核办法。会后,实习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实习计划及具体的分组情况,准备相应的实习仪器及用品,并组织发放,明确责任到学生。例如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常用的仪器有GPS仪、钢卷尺、标本盒、样品袋等,用具有标签、记录本、小刀、铁铲、标本夹、标本纸。

2.5 联系交通工具 由院办公室负责联系交通工具,通知实习教师和学生按时到指定地点上车,放置实习相关仪器设备和生活用品。

3 野外课程综合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野外综合实习的关键环节在于实习的有效组织与合理管理,应重点把握以下5个方面内容:

3.1 实习计划的执行管理 到达实习地点后,按照日程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目的、要求及实习内容开始调查、记录及标本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野外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资料的方法,学会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压制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具体课程实习内容和要求见表1。

表1 生态学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课程\&内容\&要求\&植物学

(树木学)\&1.见习野外实习的预备工作、组织管理方法;2.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野外观察记录、标本的制作保存方法,标本的野外鉴定方法;3.认识实习地常见植物150种,掌握重点科、属、种的鉴别特征;4.植物区系特征分析及植被类型考察;5.学习植物群落调查的方法。\&1.掌握重点科的特征,认识常见植物100种以上,独立运用检索表鉴定5种以上不认识的植物;2.了解有关植物分布的规律性、经济用途、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标本的采集、记录及制作方法,每组压制一套标本;4.完成20种该地主要植物的分类和特征描述报告。\&微生物学\&1.野外采集真菌标本,通过图册和资料鉴定真菌种类,分析不同菌类生长环境及其危害状况;2.参观常见食用菌菇房。\&1.了解各种大型真菌的生活环境;2.掌握真菌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熟悉常见真菌种类、为害及特征;4.掌握常见食用菌培育流程。\&自然

地理学\&1.掌握实习地地貌形态;2.对实习地的岩石进行辨认;3.掌握实习地构岩矿物的特征及性质;4.学会罗盘的使用方法,运用罗盘仪测岩层的产状。\&1.掌握地貌形态、岩矿物的特征及性质;2.掌握岩石的辨别方法;3.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动物学\&1.主要掌握常见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扩展动物类群的知识;2.白天昆虫采集和晚上制作昆虫标本。\&1.认识常见的动物;2.了解所实习的环境、动物区系的基本特点;3.掌握昆虫标本制作、浸制标本制作、剥制标本制作方法;4.熟练使用《检索表》等工具书。\&气象学

与气候学\&1.熟悉主要生态因子光、温、土、风的测定方法;

2.分析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1.掌握生态因子测定方法;2.了解生态系统定位监测指标及技术;3.分析生态因子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土壤学\&1.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挖掘方法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2.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3.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1.掌握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2.学会分析土壤样本理化性质测定和土壤肥力等级评定;3.分析土壤特性与其地形的关系。\&森林

生态学\&1.森林群落梯度格局分析,沿海拔梯度林分特征变化;2.观察林下光照、群落结构特点、植物区系组成特点和群落生态结构单元划分、林下更新情况;3.掌握不同建群种生态特性和群落功能群划分方法;4.分析不同森林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特点、群落结构特点和自然演替规律,确定森林演替序列。\&1.学会生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

2.掌握主要生物群落分布梯度规律;

3.森林群落生物量分层测定,编制优势种群生命表,评估典型森林群落碳汇功能。

4.通过实地调绘和航片卫片解译及小尺度的斑块特征分析,在GIS相应软件上绘制局部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做出现状评价、功能区划、管理规划。\&普通

生态学\&1.典型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个体数量和群体数量指标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植物种群分布格局调查,而后进行群落成员型组成分析、生物多样性计算、格局判定以及种间关系、生态位等的计算;2.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测定、生物量测定,森林群落立地质量的分析评价等;3.森林景观格局遥感判定识别和实地踏查分析,地形图调绘,提出生态系统管理措施、该区发展森林旅游的景观资源评价和保护区功能区划和景点规划等。\&生态学

实验技术\&1.重要值计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别调查计算各物种重要值;2.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尔指数及辛普森指数;3.群落的最小面积调查;4.主要物种的分布格局分析计算。\&1.根据群落特征,构建典型群落物种重要值计算公式;2.熟悉常见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3.掌握群落最小面积调查方法;4.选取典型物种分析不同群落成员型物种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态特性的关系。\&景观

生态学\&1.了解实习区域景观整体特征,识别斑块―廊道―本底的基本模式;2.根据具体情况描述斑块的相对性和尺度性,描述廊道的基本结构特征,描述在实际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斑块、廊道、本底之间的关系;3.了解流域高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如何影响下游水文效应,流域上游的森林经营活动如何影响景观空间格局。\&1.使学生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理解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要素的影响;2.了解斑块-廊道-本底的基本模式及斑块、廊道的基本特征,3.了解流域尺度上流域上游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下游的关系,从而提高从景观尺度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遥感技术

与应用\&1.识别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图像特征,根据实地情况初步判断遥感影像拍摄区域的整体特征,描述野外实地踏查过程;3.建立目视判读标志: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和实地对比,描述图像中包括的地物类型,在色调、大小、形状、纹理、阴影等方面的特点及分布的空间位置;4.对实习区域进行解译分类,划分出具体的地物类型。\&1.了解航空像片或者卫星影像的基本特征;2.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解译标志的建立方法,掌握航空像片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不同植被类型、岩石、耕地、居民地、道路等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目视分析的一般方法;4.能够进行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类。\&城市

生态学\&1.调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各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影响;2.进行城市植被类型调查;3.调查分析城市环境与树种多样性的关系。\&1.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功能特性,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2.掌握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分析城市植被环境特点及其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

3.2 日常生活管理 生活后勤负责教师在学生到达实习地点之前,做好学生的食宿安排,做到安全、方便、卫生、价格低廉。野外实习不仅要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工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自我管理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良好的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过程中师生同吃同住,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有效开展思想教育,使实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实验仪器管理 实习期间各小组负责保管各组的实验仪器,不得故意破坏、丢失相关仪器和调查记录,并能正确应用实验仪器。实习结束后各小组清还仪器用具,对于丢失和损坏的仪器要按照仪器管理制度进行赔偿。

3.4 实结报告的管理 返校后,各小组对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进行整理归类,制作标本,对在野外调查的气象因子、土壤、种群、群落数据和地质地貌、自然地理景观、森林景观图片等进行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各门课程的实结报告,并结合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心得体会。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后,统一装订成册,交学院教务办公室存放管理。

3.5 实习成绩评定管理 交齐实结后,实习负责人安排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教师既要依据实习作业、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又要参考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遵守纪律情况、团队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全面考核[7-8],提出各门课程的建议成绩,由院部综合实习领导小组考核确定最终成绩(部分实习工作在校内完成的,应结合校内外情况综合评定)。综合实习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5级评分制评定。成绩评定结束,系主任组织各门课程的实习教师组织教研活动,认真总结分析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3.6 实习经费管理 生活后勤服务老师负责管理实习经费,实习完成后与保护区负责人整理、结算实习师生食宿费。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中产生的经费账目报学院领导审核签字,并到学校财务主管部门报销、存档。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实习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涨,各项野外实习开销(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呈现出直线增长趋势,但各高校的实习经费却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野外实习经费很难满足需求,每次进行综合实习时,都需要组织动员学生自筹经费。对于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向相关管理部门说明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对于完善专业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着重说明目前实习经费不足的现状,使相关管理部门意识到增大实习经费投入的紧迫性,从而实现实习经费投入的实质增加[9]。当前的实习时间安排一般比较紧张,实习地点多选在自然条件良好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这无形中增加了实习经费的投入。因此,为节约实习经费[3],可以考虑与旅行社合作开展实习,科学安排实习路线和合理确定实习地点,同时根据实习课程性质将实习任务分为综合实习和单科课程实习2种,减少综合实习的实习投入,多途径收集资金采取单科课程实习。

4.2 实践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生态学学科的强理论性和高度综合性,只有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丰富体验,才能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理论内容阐释与实际现象分析相结合的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多,教师少,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记[10],以致无暇顾及周围景观多样性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从野外获得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偏少,无法形成系统思维和整合分析,教学实习效果相对较差。笔者认为,扭转这种局面的途径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互动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即采取启发、提问等互动方式开展实践教学,野外实习出发前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具体实习地点生态现象,然后通过实习地点讲解,最后在撰写实习报告时形成科学思维,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问、有所悟”,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释现实环境问题。

4.3 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增强 在科学规划实习出行路线和合理确定实习地点的基础上,其他课程体系由于侧重点不同,也需要优化选择特色实习地点,如污染生态学可开展在学校污水处理场参观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可在太岳山森林经营管理局灵空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参观学习等。综合课程实习地点也应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增加实习地点,如通过蟒河自然保护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对比分析,可增加学生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直观印象,通过增强学生“三练”(练腿、练眼和练闹)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对生态学理论和中性学科的认识,同时通过与院相关学科(林学、水保)的同步实习,丰富学生对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及生态技术等的认识,完善生态学专业学生“分向培育模式”(科研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教学和实习体系,培育学生生态整合的思维理念,完善生态经济的思维视角,提高生态规划的应用范畴,健全生态管理的管理体系,形成因材施教、准确定位、分向培育、铸就人才的专业人才培育思路。

参考文献

[1]魏民.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规划设计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3]郑钢,顾翠花,林夏珍,等.关于改进园林植物综合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214-216.

[4]邱清华,邓绍云,邹玲,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68-170.

[5]邓兰生.《植物营养学》课程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6-238.

[6]闫永庆,王昆,樊金萍,等.园林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12):115-116.

[7]罗侠,诸立新,王慧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114-115.

[8]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9]熊国勇,张同林,余波,等.生物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新困境与改革应对[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l1,32(6):42-44.

[10]覃玲玲,周兴,莫莉萍.“环境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3(8):165-166.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8篇

教育生态学认为,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就会发生,生态系统中组成因子就会不断变化和调整,达到新的平衡点。文化教育作为外语专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其缺失已经对外语专业教育生态系统造成了失衡的影响。

1.根据花盆效应,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存在失衡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因为这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需要人为创造适宜条件。而在花盆内的植物一旦离开此环境便会失去生存能力。同理,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教材到教材也会产生局部生态效应。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受到重视,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有可能逐渐走向定量化。在外语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由于文化教育缺失和闭门造车现象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视野不宽,实践不够,创新性不强,达不到社会期望。这就是生态学上所说的“花盆效应”。培养具有全球意识、达到国际化标准的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文化教育的途径来实现,使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加强国际层面上的研究交流,强化生态系统内外的流动,突破“花盆效应”。

2.从教育生态链看,外语专业学生与外教之间的关系存在失衡

传统教育观强调教师权威性的不可挑战,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关系。外语专业从国外引进的外籍教师自然也不外如是。外语专业的学生重视完成课程任务、修得学分,远多过于重视充分利用外教资源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教课堂上虽然会教授一些外国文化知识,然而其影响力是不及具体和人打交道时所感受到的文化内涵的。其实,在如斯年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早已突破了陈旧观念,正一步步走向平等与合作。加强同外语教师尤其是外籍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有益于双方的发展。

3.根据耐度定律,文化资源海量化与教学运用低效化存在失衡

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有限,“过”和“不及”都是有害的。同样,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其适应的上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当今社会,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频繁的国际交流为人们接触大量本国及异域文化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现实是,不仅非外语专业,甚至外语专业的学生都不大重视从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外语专业教育中,除了象征性地开设了英美文化课程之外,其他课堂上对文化的强调也是少之又少。可见,当今外语专业教育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是远远“不及”的,这种失衡是有害于整个外语专业教育生态系统的。

4.根据限制因子定律,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存在失衡

限制因子定律是指,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因子、精神因子。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它们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当然,对于多种多样的限制因子,要看到其客观限制性,重视、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外语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培养对外交流的人才。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与信息流即指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目前,由于实际操作中它们的量未达到教育的基本需求量,外语教育的质量必然受到限制。但是,随着文化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将来在现实中得到足够的操练并转化为非限制因子之后,我们也切不可过分强调文化教学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的训练,否则就好比空有一副好皮囊,却内里空虚,无法开口。如何掌握好这一平衡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加强文化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到加强外语专业文化教育,还需要一系列的策略。

1.重视外语专业文化教育的缺失

国内高校的外语专业普遍存在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学生视野不宽,不能学以致用,创新性不强,教学效果远达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学生在国内高校读完外语专业之后仍然不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活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就像花盆和温室中成长的植物,离开了母语环境就无法生存。为了摆脱这种“花盆效应”,外语教育系统中的相关者应给予重视,视野与国际接轨,破除陈旧的外语教学思想,积极向外部世界靠拢。

2.创设外语专业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创设外语专业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校应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找文化资源;加大引进外教的力度,使学生在和外国人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国际合作,如互派留学生、引进高质量的课程等;提升教师素质,加深文化底蕴,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二,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生态群体,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而在这个生态群体中,教师又发挥着主导作用。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教师首先要转变固有观念,同等重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并提上日程;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主动调整指导范式,使学生不仅仅重视基本功的操练,还要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讲究语言的使用场合,把“形式、意义和用法”三者结合起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学术和感情联系,以优化师生之间的教育生态链。

第三,当今的学生身处互联网的海洋,然而,近在咫尺的文化宝藏这一学习的因子并没有引起外语专业学生的足够重视。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文化意识的缺乏对于整个外语教育的生态系统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应提倡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加强文化意识、人文情怀和外交能力的培养;拓宽自己的文化内容覆盖面,勿以为美国文化就是西方文化;养成文化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东西文化、多国文化的对比性学习。另外,学生和教师亦不可过分强调文化层面的知识而忽视了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训练,否则,在摆脱文化缺失这一限制因子之后,却又走入文化过度的桎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85-03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与人类和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息息相关。[1]目前,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实践教学是完成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2][3][4]开展实践教学是将生态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耦合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挖掘学生潜力的重要试验场。[5][6][7]林业院校具有深厚的林学背景,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院校特色,推动林业院校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水平,是提高林业院校生态学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态学是以生物学、地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一)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观上不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应试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年青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时间不足,尤其是实验和实习教学,这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知识理解留于表面,甚至存在盲区。许多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标准不科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检查也只针对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而实验及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则很少关注。此外,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人员偏少,一位任课教师要承担1个甚至多个班级的实习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这种教学思维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如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验仪器设备严重短缺,实践教学队伍人员偏少,实践教学过程敷衍化和形式化。这是大学生态学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差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单一课程为依托,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验实习模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较差,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无法将其他学科的实践内容与生态学实践内容有效结合。同时,以单一课程为依托的实验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实践课隶属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再加上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较快,各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内容,这造成了各课程的实践内容与操作方法的重复,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普通生态学、气象学、林学概论和地学基础等课程都设置了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但多数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多门相关课程后仍无法将生态学与相关基础学科的知识有效耦合。

(三)学生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兴趣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仅仅依靠教师的 “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改变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窘境,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感受实践学习中的乐趣,这恰恰是实践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们整w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考核体系及标准不科学、实践内容走马观花、与实际生产管理活动相关性较差,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性、纪律性散漫,对学多采取应付的方式。加之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对提出的科学问题不能做深入研究,教学实习更像是一次科学研究的“演习”或者“旅游参观”。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甚至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学生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这导致其毕业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及对策

(一)整合、优化野外实习内容,重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生态学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改革;学生为本;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46-02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由生态学理论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平衡等理论,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态学相关课程,作为生物、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我校,普通生态学是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程。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普通生态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意识,让学生能够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必须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教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我校普通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所有活动、所有环节的落脚点,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和纽带。普通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知识点非常多,而该课程的课时数是48个学时。要在48个学时内把所有知识点都涉及到,势必会造成过于理论化以及重点不能突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还需要进一步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学科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2.缺少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普通生态学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许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仅仅通过书本是无法牢固掌握和理解的。但目前我校普通生态学课程并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应用一些生态学原理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过一些改进,比如选择教材上一个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后制作ppt上讲台讲课;每次课的前10分钟,都会针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设置1~2个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但是改革的力度还非常不够,学生主要还是作为被灌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4.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普通生态学主要以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二、普通生态学课程的改革内容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然而,以往的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观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本课程改革首先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而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增强创新与服务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因此,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力争当好“导演”这一角色,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现其各自才能、特点的舞台,激发兴趣,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普通生态学所选的教材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将普通生态学中最基本、相对稳定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因为这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在讲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增减。主要可以将一些陈旧的,或容易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剔除。增加能反映学科前沿、生态学应用及学科交叉渗透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学是一门正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其各分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成果日新月异。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有责任将生态学各分支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向学生展示。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机械地记笔记,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通生态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就要变老师“一厢情愿”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引导和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探索和推行互动式教学。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讲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对于最基础的理论部分主要还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介绍实践问题及学科新发展的部分可分若干专题讲解,或者将这些内容总结成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在讲“物质环境”这一章的时候,把这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陆生生物如何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水生生物如何进行渗透调节,保持体内水平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针对普通生态学缺少实验环节这个情况,在课堂讲学中还采取了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授。例如,我们以骰子数量代表所观察的一组动物(如海豹)的同生群,模拟了生命表的编制。此外,还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教学由灌输变成互动,现场素材变成教材。尝试采用现场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因为普通生态学目前没有设置实验环节,而一些生态学的原理和现象仅通过书本学习是不够的。现场教学可以把传统的理论从教室搬到了现场,把图片换成了实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近的下沙公园又为我们的现场教学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其次,把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同时可以设置疑点、安插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问题性教学方法开启学生创新思维。课后,可以结合课堂所讲的重点或难点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找、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网络或校内外图书馆等渠道完成。例如,在讲“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课后查找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实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学习合作伙伴,落实学习小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出讲稿,制作ppt,然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师点评,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摇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考核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由知识的掌握向能力的提高转变,除进行常规考试外,还应包括平时考核,使贯穿教学始终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讲课等平时分占总评分的60%,期末考试占40%。

综上,在普通生态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戈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2.

[4]耿红.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90-191.

[5]方晰,田大伦.“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2):62-63.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设项目(ZX110104029)资助

上一篇:生态家园范文 下一篇:生态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