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范文

时间:2023-03-19 20:24:51

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 设计方法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人类越来越能认识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许多生产活动和一些设计工作都开始与生态理念相结合。我们的景观设计更是一项可以很直观的提现生态理念的工作。生态景观概念很早就已经提出,它一方面是指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人、景观和自然三者做到协调发展,并且合理的、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最终构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环境发展的生态景观,而另一方面生态景观也可以是指我们最终设计完成的景观,完全符合生态规律,完整的表现出大自然所固有的景观特点。

1.生态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能源的消耗都越来越严重,惨重的后果现在已经慢慢的体现出来,如沙尘暴等现象的增加和资源的短缺。这些严重的后果使得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被不断的提出,生态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了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渐渐的都要贯穿节能和环保的生态思想。

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都陆续的与生态的概念相结合,而在我们的景观设计行业当中,也提出了生态景观的概念,生景观设计是具有必要性的。首先,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已经成为主流文化,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景观行业也贯彻生态的思想和文化。在人类的居住环境当中不能缺少相应的景观设计,而在景观的建造于改造当中已经消耗了太多的资源,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消耗着更多的资源,所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就要尽量的减小不必要的消耗。而最近几年由于景观设计技巧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巧妙构造方法,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实施了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这样就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资源和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就是现今我们景观设计行业的现状也使得提出生态景观设计成为必然。因为,现在生态文化的提倡,使得人们也逐渐把是够符合生态理念作为评价景观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1],所以,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的设计中要对于景观的生态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在我们现在的景观设计行业中,生态景观的理念成为重中之重,是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某一处景观的时候所必须想到,必须贯穿在景观的构造中的一种理念。

2.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每一种技术生产活动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和原则,我们要成功的完成一项工作,就要完全遵守与这项工作相关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我们的专家以及有经验者也规定了一些严格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

2.1保持设计的整体性

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我们的设计人员所要考虑 问题是全面的,而不只是景观本身。因为,如果我们要做出真真正正的生态环境,那么在做某一处的景观设计时也就免不了要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考虑进去,只有与周围环境完美结合,不破换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会是真正的生态景观环境。因此,我们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周围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2]。将各种因素进行权衡比较,最终制定的设计方案应该不破坏这一地区的整体环境,然后将所设计的景观协调的加入到这个环境当中去。

2.2保持景观设计中的节能与环保

节能和环保正是生态理念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节能和环保的原则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有三个含义:一是降低景观对物质与能量的消耗。我们应该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智能景观体系,降低景观构造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这样就节约了一部分的资源。而且,我们的设计人员还应根据景观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利用阳光,风能、雨水、地热等自然能源。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地球能源的最有效方法。这个方法实际上是一举两得,不仅使我们节约一部分能源,而且还避免了由能源利用后的废弃物排放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环境。

2.3保持设计风格的灵活性和多适应性

这个原则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所设计的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在外形和结构上应该尽量适应多种环境,这样避免产生在周围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变迁后景观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现象。其实这个原则也是要使生态景观更加的节能、环保。景观尽可能多的适应周围环境,则进行改造和翻修的次数就会很少,这样建成的景观就可以使用很多年,这其实是节能环保的另一种有效方式。

3.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工作

3.1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完成生态景观的设计,营造生态自然风光,当然应该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太多人为的施工和改造,不止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是会耗费不必要的物质资源,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绝对不符合我们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

3.2保护现有的植被条件

以往在景观的施工建造过程之中,总是会先按照人类自己的思路设计景观施工的图纸,然后在开始施工的时候,会先把现场对施工具有阻碍的大型植被都砍掉,自己去再去进行绿化设计。这样不但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严重破坏我们的自然植被。其实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很难做到人为的恢复的,这种植被的破坏是对我们自然环境的一种很大的伤害[3],所以我们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事先就考虑到施工现场的植被状况,然后再根据植被的情况进行景观的设计。

3.3合理设计水体

我们在设计生态景观的时候,要合理设计景观中的水体环境。而且设计完成后的水体要尽量减少对环境原有自然排水的干扰,努力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具体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一是保护场地内湿地和水体,尽量维护其蓄水能力,改变遇水即填的简单设计方法;二是采取措施留住雨水,进行直接渗透和贮留渗透设计;三是尽可能保护场地中可渗透性土壤。

结语

生态文化现今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生态景观也是我们的景观行业中所倡导的景观形式。国内外的很多相关工作人员都在积极的研究生态景观的设计方法,即如何使景观设计更加符合生态自然的规律和提点,并且使施工过程更加的节能,使景观的建造过程不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我们的国家虽然也很在积极倡导生态景观,但是相关的技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依然应该致力于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协调的生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玉培,林农,绿化,文化与水系风景的共融一成都市府南河环城绿化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7,16(4):42一45

[2][英]汤姆,特纳,王汪.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生态景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库景观;生态;设计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市民日常光顾的休闲佳处,总库容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万立方米,坝体采用直立式石砌,外加混凝土结构,原设计使用年限50年,已超期运行10余年,坝体出现裂缝,现为三级危坝,2010年6月开始工程加固,并对库区进行清淤,加固后的某水库将会常年保持较为稳定的水位,为此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以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更加优美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对改善库区下游河岸的景观创造条件。

2 现状分析

2.1 有利因素

2.1.1 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某水库,无论乘车或是步行,均具有较高的可达性;

2.1.2 充足的水源,洁净的水质。库区周边无工矿企业,只有很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质优良,较大的库容,稳定的水位,可为人们提供极佳的水上娱乐场所;

2.1.3 优美的周边环境:①该水库三面环山,围合成太师椅状,群山秀峰均倒映水中;② 茂密的植被,富有季相变化。沿库区周边一侧以柏为主,旱柳、毛白杨、臭椿等高大乔木点缀其中,另有木瓜、紫叶李、紫薇等花灌木,林下则有黄荆、羊胡子草等等;③ 水库周边坡度变化丰富,既有嶙峋的危岩,亦有坡度平缓舒适的坡度,为创造多样性的景观创造了条件;④ 富有特色的石景观,浑厚拙朴造型,多变的图案纹样,无论石的体量大小,单独置放,还是群体组合,均可成景;⑤ 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白墙灰瓦的底层民居,随形就势,因地制宜,点缀于苍松翠柏中,淡泊典雅;⑥ 特殊的小气候为丰富该处的植物资源创造了条件。

2.2 不利因素

2.2.1 交通问题。公路宽约7米,车流与人流的混用,给行人造成极大的不便,尤其是高速下行的游览车,对行人造成极大的威胁;

2.2.2 沿库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导致人们具有较少的亲水机会。如沿岸西侧较大面积的苗圃、东侧游人大多沿现有步道游览,未提供近水的游步道;

2.2.3 库区植被种类较为单一,缺乏特色;

2.2.4 自然山石的利用不够,主要体现在挡土墙及部分汇水河道两岸多采用块石砌筑,并且为形式单一的直立式;

2.2.5 库区周边的生活垃圾及游人的废弃物有侵入水体的迹象。

3 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过渡,该水库周边景观的建设应遵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尽量减少人工化成份,以景观的生态恢复为原则,充分发掘周边的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集休闲、娱乐、参与于一体的亲近自然的空间。

4 规划设计内容

依据库区周边环境的特质,以尊重场地的性格为主,适当改造,将库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呈翡翠项链式结构:

4.1 水石相映

该区位于邻近大坝的一块相对平整的台地上,设下沉台阶导入,现建有伸入水中的双亭一座,该区以纪念为主题,布置一小型广场,内容包括:将原有的兴建水库的石柱碑刻复原;利用雕刻加固工程碑记;利用该处坡度较大的特点,利用台阶或台地的形式设置亲水平台,以适应水位的变化,将现有的石块散置于台地的周边;涵洞出水口亦利用石块铺砌,犹如石河从山涧流出;库区满容后形成的瀑布景观;坝底石亭,对现有的出水口隐蔽。

4.2 水上俱乐部

利用现有苗圃地势平坦的有利条件,在突入水中的另一台地上布置游船码头,游船码头伸入水中,宽近1米的平台可兼作坐凳使用,并设花架与售票处(兼小卖),其他内容包括:卵石健身路、大树下的小铺装广场、仿木平桥、石桌凳等。

4.3 幽簧泉韵

该处位于临岸西侧的上游地段,地势平整的台地之上,包括林下铺装广场,在现有的木瓜树林适当移植,林下布置桌凳,并散置几个石磨盘,唤起人们对乡情的回忆。附近临水的一大型石上有一汪泉水,几乎常年淹没于水位线以下,为此在该处设置其复制品,并开小溪,其他内容包括:石板桥、花架、竹木门扉、竹林等。

4.4 休闲垂钓区

位于库区东岸,植被繁茂,受外界干扰较小,以自然景观为主,设小游步道将人们引入水边,将现有石块散置于岸边,作为垂钓处。

5 道路系统

现有道路包括库区西侧的车行道及东侧的步行登山路,经改造后人们可实现西侧与车行混杂的现象,经由卵石路及林中的台阶可直接到达库区的上游,沿途并有一定的停留结点,东侧通过新辟步道将游人引入水边,在道路的选线上应因地就势,尽量减少对树木及立地条件的破坏,能平则平,台阶材料应利用条石或水泥塑木,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高度融合。

沿路相对平整的地段设置小型集散休闲广场,采取疏林铺装形式(如卵石铺装或片石嵌草铺装等),林下散点山石作为坐凳。

6 竖向设计

库区的竖向设计以简洁、自然、安全为原则,以恢复自然地形为主,将自然山石、水、植物有机融为一体,尤其岸边的处理,以自然式驳岸为主,应做好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间周期性淹没地段的处理,水上俱乐部景区,由于坡度较大,采用现有山石做成二级平台或挡土墙,但应特别注意压顶石的摆放,彼此之间的朝向、体量搭配等。

7 休憩设施及小品

休憩设施:该区以恢复自然地形和植被为主,仅仅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就地取材,利用自然山石,作为桌凳,其造型以原汁原味为主,局部地段略加雕凿,增加使用趣味的多样性;于小型码头处设售票房一座,兼有小卖部功能,同时在小水塘东侧林下的一块小平地上,建踯躅亭一座,采用木质材料,作为游人休息及避雨的去处。

垃圾筒:可选用水泥塑木或塑石形式。

排水井盖的处理:将库区东侧游步道上的笨重的水泥井盖去掉,利用花岗岩块石代替,或者作为仿树桩形式。

照明:利用低矮的、以花岗岩石材做成的草坪灯,主要布置于库区西侧地段。

8 植被规划

该水库周边植被的恢复与选择,应是库区周围植被的延续,因而对现有树木保护保留的总体前提下,进行景观伐,应做到以下几点:① 减少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植物,以表现当地植被特色为原则,如泡桐及现有苗圃中的雪松,宜移去,更换为华山松、水杉、黑松、五角枫等;② 适当增加花灌木数量,如紫薇、迎春、连翘等,临水处点缀一定数量的垂柳;③ 为改善植被的季节变化,加入一定数量的变色叶树种,如银杏、柿树,并在山崖地段种植黄栌、柘树、胡枝子等;④在库区西侧各景区点缀竹类,如刚竹、早园竹、淡竹、阔叶箬竹等,并利用小气候特点,点以南天竺、红枫等;⑤ 草坪地被的选择以野生为主,林下地被除了羊胡子草外,可大量栽种麦冬,同时种植部分蕨类植物;沿库区的石砌墙体利用络石及爬行卫矛、蔓蔷薇进行垂直绿化;⑥ 西侧沿路视线的组织:隔适当距离,种植相对低矮的植物,留出“视窗”,增强水库对乘车旅客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程钰.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寻常”景观[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1).

生态景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环境建设;可持续;美丽乡村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7结语

生态景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社会低碳发展理念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如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共同追求。生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净化以及城市发展品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城市将生态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已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宏观层面,生态景观是城市建筑与规划景观的统一整体,而从细观层面,生态景观包含植物层次结构的规划,植物与环境的协调设计以及植物颜色等的搭配协调等。因此在进行有效的生态景观设计时,必须根据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开展工作,从而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

2 传统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自然优先原则、持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景观生态规划决策的做出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合作;第二,景观生态规划是在全面和综合分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等各种条件下对景观进行的有目的的干预。从生态景观学层面分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景观设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能够有效的将景观设计融入到整体环境设计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已经逐渐从实际的景观融合转化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因此,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应当具有新的时代意义,而这种设计原则的意义更多的应当是从人与自然两个层面出发。

3 生态景观的设计创新原则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及出发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当然设计的原则还是要建立在传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但是,它所突出的是生态与景观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共同的融合。

3.1 和谐性原则

随着国家“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和谐一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且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和谐性原则。具体而言,生态景观在结构及内容的规划构架层面,不能局限于景观设计本身,而更应该注重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发展的需要等层面进行设计。生态景观的和谐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与自然共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从设计应用层次分析,和谐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主旋律。例如,东营市广利河东段生态自然区景观概念设计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将生态景观设计完全的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成了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局面。

3.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原则中的综合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是建立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将生态景观有效的融合到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中,使之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具体而言,在景观设计时,要将多种原则综合考虑,景观搭配有效的融合到居民小区建设、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娱乐场所中,使得生态景观从形式以及内容上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元素。

3.3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也是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原则是摒弃了景观本身的植物、景物等组成部分,而是将生态景观中的各个元素与城市中的建筑、产业、人文思想、物种等各个元素重新搭配,然后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的具有层次性、结构多样性的规划系统。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这种多样性原则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内容,使得景观设计形成有效的多层次、多目标群的结构。国外很多城市,如巴黎、纽约等一些郊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利用物种及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一定区域的生态农田庄园,非常适合居民生活。这种方式当前在我国武汉、北京等地区已经被采用,利用当地的优良自然资源,形成多样性的生态设计结构,能够更好的达到生态景观设计的效果。

3.4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景观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的健康安全生活出发,保证生态景观的设计安全性。从具体出发,安全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安全性。材料的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型材料,景观设计一定要选择安全性的材料,特别注意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等材料的选择;第二,景观规划的安全性。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景观不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不能影响正常的交通,侵占人们生活的必要场所等;第三,生态景观设计的心理安全性。生态景观设计安全性原则不仅仅是实际生活上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景观设计作品。

3.5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是当前低碳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景观设计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原则与生态景观设计传统的理念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以来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满足城市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生态景观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展开。第一,自然优先原则。要保证可持续性的目标,必须要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基本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态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整体设计的成本;第二,材料的合理利用。在景观设计中,选择的材料必须是低碳、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从而减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浪费,形成了有效的循环利用模式;第三,选择节能技术。当前很多先进的技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为社会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当选择有效的技能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利用等,从循环的能源利用过程中达到设计的要求。

4 结语

生态景观设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也在发生变化。文章从当前社会发展出发,重新定义了五个基本原则,能够为实际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顺英,张勇浅析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与乡土化[J]. 山西建筑,2009,26

[2] 金章利,刘高鹏,夏振尧. 随州绕城公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J]. 中国水土保持,20098,7

[3] 刘励妍. 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J]. 中国建设信息,2009,7

生态景观范文第5篇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公园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城市的风景区相比,城市公园面积相对较小,在很多方面发展受限,但对于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仍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被称为“城市的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土地的利用可谓“寸土寸金”,如何在有限的面积内增强绿地、改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营造生态景观成为主流趋势,在设计上突出生态原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2.1地形 掇山理水是传统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在传统造园中,强调“师法自然”,地形设计体现出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和技艺,能够起到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的作用。例如颐和园的万寿山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的优秀代表。与传统园林相比,在现代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中,生态学理论得到更为主动和深切的应用。地形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地形是公园内植物和野生动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以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营造不同的生境。富于变化的地形,为丰富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为本土的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和生存场所。 2.2水 水是公园生态景观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城市公园中,水管理的好坏是评价生态景观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天然的小溪和湖使公园具备先天的优势,不仅增强公园的美感,还能够发挥良好的生态作用,有利于雨水下渗和洪涝保护,水体的缓冲地带还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场所。在没有天然水体的公园,通过建设人工池塘和湿地,也可以提升公园的景观,改善小区域的生态环境。人工池塘和湿地在美学设计上所受的限制较少,但自我生态调节能力较差,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以确保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很多经验说明,植物和微生物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池塘和湿地能起到较好的净化水体作用[1]。除了直观的水体景观以外,水的利用也是生态景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运用低影响开发设计手段可以将对水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采用区域降水管理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雨水渗入地下[2]。这些设计包括减少不透水层的面积,提高铺装的透水性,或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和结构代替现有铺装,将水引入有植被的区域,建设雨水园等,其中雨水园是很常见且经济实用的手段。 2.3植物 植物由于美学和生态价值,是城市公园生态景观中宝贵的构成要素。除了给人丰富的感官享受外,植物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营造生境、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生态作用。与多年前园林景观中过分追求“新、奇、特”不同,随着生态理性的回归,多应用乡土树种已经成为生态景观设计者们的共识。乡土树种由于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态效益高、养护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乡土植物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化特征,而现在对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应用还远远不够。在良好的生态景观中,应是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的综合应用,而以乡土植物为主。科学的植物配置是发挥植物生态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是对本区域生态适应后形成的,群落稳定并且功能良好,模拟自然群落进行植物配置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综合的生态效益上,乔木的确好于灌木和地被,但这并不说明灌木和地被植物不重要。在城市公园中,灌木和地被植物往往营造出独特的生境,为公园创造美学价值,丰富生物多样性。 2.4野生动物 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公园中的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往往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在城市公园中,可以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境。某些昆虫如萤火虫和蝴蝶对环境变化敏感[3,4],其中本土的种类可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动物。对整个区域来说,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上应该有意识的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首先要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特性,创造不同的生境。以鸟类为例,由于不同种类的鸟类筑巢的高度也不相同,所以丰富不同高度的灌木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还能够显著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5]。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证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在边缘的设计上,尽量与周围环境的绿地保持连通。 2.5景观风格特点 生态景观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其自然性的景观风格特点。在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不可避免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自然性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游客、安全及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自然性的理解上,设计者要把握城市公园生态景观与原始生态景观的区别。城市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娱乐、观赏以及教育等服务,因此,自然的生态景观也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管理,来满足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游客的需求,而不能完全按照原始生态环境中自然演替的模式。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既要给人以优美自然的视觉享受,又要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除了植物外,某些材质也可以用于生态景观当中,提高观赏性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例如,山石可以为喜欢阴凉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倒伏的枯木和死亡的树木也可以为鸟类和昆虫等野生动物提供优秀的繁衍场所。对于不同材料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生态景观的品质。 2.6管理 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的美学效果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与管理密不可分。公园面积有大有小,生态景观基础也不尽相同,管理对公园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以植物养护管理为例,处于胁迫状态下树木,往往需要更多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加大能源消耗和管理成本,维护植物的一系列工作还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管理应该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提高公园管理水平是维持生态景观的重要内容。由于公园承担的社会功能,使得公园内的生态景观不可能像自然保护区那样毫无人工痕迹。设计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城市公园的生态景观其生态功能必定是有限的,管理应该在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寻求平衡。#p#分页标题#e# 2.7科普教育 在科普教育方面,城市公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游客所处的阶层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生活地域不同,对公园景观的感受和评价往往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和生活区域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游客更多的偏爱野性自然的景观,相反,受教育程度较低和生活区域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游客很多更喜欢整齐、规则的景观。生态景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担任重要角色,应搭建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平台,使他们深入了解并实践环境保护的理念。灵活的形式能够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科普牌示和画册向人们进行基本知识的宣传,也可以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对象的互动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和体验。 3结语 城市公园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城市公园中生态景观能够实现并且发挥有效作用,需要精心的设计,细致的管理以及游客的自觉维护。设计者既要遵循生态学原则,又要满足游客对景观的视觉享受,二者缺一不可。管理者在对生态景观进行管理和经营中要考虑周全,协调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尽量避免或减少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对公众的教育方面,应使公众充分地了解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并尽可能多地创造互动,激发公众的兴趣,自觉地维护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更加追求生态理念,突出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良问题。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阐述

本文认为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宜居生态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桥梁。生态景观设计基于人本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景观设计“真”、“善”、“美”的视角。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对于人性的尊重,设计的景观满足城市人们心理需求,让城市人们体验精神的愉悦,生态景观的设计倾注人们的情感追求、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地域特色,给人带来愉悦的空间体验和享受;生态的景观设计能够增强城市人们的城市归属感,促进人们进行户外交流,增进人们的情感,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户外交流空间;同时生态景观设计追求自然的原始状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引导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增强城市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追求舒适、惬意、环保、休闲、观赏、体验,实现城市人们追求自然美态,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有城市经济因素、城市政治因素、城市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的社会治理制度、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本区域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经济区开发程度、自然环境、自然地形、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城市空间效果、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整个环境状况、城市空间视觉效果、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程度、城市空间的立体效果、城市视线走廊的开阔度与畅通度、城市空间的立体形象、城市空间意境景点、城市建筑高度、城市建筑体量、城市建筑色彩、城市中心位置繁华度、商业街的繁华度、已有城市景观、城市点线面的景观组织统一度、社会综合因素等。各个因素之间经过对比,生态景观设计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综合因素、环境状况、视觉效果,各个因素对于生态景观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探索

在城市中,采用什么途径设计一处处适用、生态、富有思想内涵的美观景观呢?人类一直在景观设计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借助其他学科带来设计灵感,以寻找新方法、新途径。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状态,适当保留一定的原始植被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尽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对于所选择的地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观察研究,对于周围的植被已经周边的地理环境形成一定的稳定性联系,说明这些原始植被对于设计景观有一定辅助帮衬作用,那就应该在建设景观时候,将其保留下来,不但能够节省假设成本,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契合生态设计原则,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对于不适宜保留的植被尽量进行移栽。

2、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

在城市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强烈追求下,城市人们更加追求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城市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3、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宜美学要求,注重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

美,是人们在生活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中反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感受。生态景观设计要将自然美和人造美完美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营造样衣自然风光的园林风光,在硬质景观的周围设计富有自然美的城市配景加以调和,增加人们在工作之余缓解压力、愉悦身心、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注重动静相结合,创造景观的意趣,增加娴静的景点,激发城市人们生活情趣;巧妙运用地形,充分实施绿化,构建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画景,促进城市景点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巧妙运用景观元素,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系统

城市景观设计时,善于巧妙运用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因素等景观元素,将这些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景观呈现不同表现形态及景观效果。针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重点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物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以强化和改善美学及功能;同时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和布局,并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置、绿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进行生态规划和设计,重视绿化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注重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设计等。总之,生态景观设计尊重人、引导人、关怀人,突出“人本理念”,促进了现代城市文明进程,适应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张小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静,赵红斌.生态的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途径[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王丁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3]翁许凤.基于碳汇理念下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生态景观范文第7篇

(一)关于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也在逐步进入新的时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伴随着其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文明的同时,也在困扰于与自然环境的逐渐疏离。钢筋混凝土建筑正在日益使人们的精神感到越发的困惑、压抑和拘束。为了摆脱这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于是,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愈加显现出来。所谓生态景观设计,指把景观设计延伸到生态的层次。广而言之,所有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尽可能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以称为生态设计。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指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获得自身发展,以实现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动态发展保持统一。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有一条原则很重要,那就是对场地的尊重。最好的生态设计就像是在原来场地的基础上所形成,景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场地原有机理的一种延续,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这是因为生态景观总是要在一定场地基础上开展进行,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时更是非常注重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往往因地制宜,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景观设计具有三个典型特点,即尊重自然条件、维护大地景观格局、营造绿洲景观,再造自然。归纳上文所言可知,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正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实现一种和谐的生态观和自然观的最终建立。

(二)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的作用

在小城镇建设中,推进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也是小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小城镇建设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的生态景观设计规划中,以人为本是其设计的基础和原则。优秀的生态景观设计往往正体现了城市、乡村与小城镇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三者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协调,使理想化的“田园城镇”得以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以后,必将会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及生活空间,创造了积极健康的娱乐环境,满足了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二,突出了城镇地貌环境的独特韵味。设计师在进行小城镇自然景观的规划时,必定先分析其资源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景观类型。在原有资源中,总是有一些历史遗留景观。对于这些,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其同自然环境良好的协调,还会强化其原有气脉,以使生态效应得到更加良好科学的营造。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实现了对当地独特的民族、历史、宗教等文化品质的保存以及强化之外,小城镇独具韵味的文化特色更是得到了丰富的展露。

二、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的策略

如今,在小城镇的建设中,毋庸置疑,景观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脱离城镇实际规模、自然条件等误区频频出现。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尽量地避免这些误区的出现,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当地发展为基础,维护自然肌理大格局。

我国的很多小城镇依山傍水,这样的格局对于城镇的生态设计来说,就犹如要照顾到果实与树木的关系。在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中,要刻意地维护大地肌体与山水格局之间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同时,一定要竭力维持整体格调,保证生态体系的正常发展。比如面对起伏转折的地形,填土挖方就要尽量避免。如果非得在这样的地形营造自然景观,首先要保持原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辅以人工手法。举例而言,可利用在高坡上人造挺拔的树木产生视线焦点;为了形成合理的谷底,也可以在洼地种植草坪或者低矮花卉。如果遇到山崖或者坡、石等物的阻隔,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物品的自然特性,穿插叠加,错落有致,从而造就一种良好的递进关系。总之,要在加强风貌特征的同时使自然环境实现诗意盎然且节奏明快的自然环境。

(二)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元素。

在对小城镇的生态景观规划中,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景观。人们常以山水寄托情感,小城镇中或山城相依,或依山筑城,在设计过程中,更要充分照顾到山水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你中有我,相偎相依”的格局是在营造小城镇的景观形象时应该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为了实现这种境界,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山与建筑间的空间关系。也可利用高差变化形成特色景观。比如在对城镇中水的利用时,不妨利用水的舒畅、婉约和开阔的感觉,加以充分利用。利用水这类自然条件塑造城镇形象,显示现代城镇的面貌。举例来说,水景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经常被利用到,在利用水体借景或者造景时,水体同小城镇之间所成的关系就需要慎重考虑。比如水面大小往往决定着建筑的尺度,当然,反之亦然。总之,各地区的自然景观风格迥异,小城镇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也应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元素,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三)适当进行人工美化。

在进行小城镇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积极地传承城镇的历史文化。在城镇的肌理与骨架中,城镇发展和变迁的轨迹总会有所保留和体现,此类文化也积淀成为城镇的特色。一方面要注意传承这些特色文化,一方面也要进行适当地人工美化。为了实现特色文化和人工美化的和谐统一,在设计时,为了实现将自然背景与人工建筑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目标,就需要营造园林绿地,为城镇的整体景观建设增添灵气与秀气。其次,与大城市比起来,小城镇的交通流量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小城镇的城市广场就没有必要过多修建。再次,要延续城镇的历史遗迹和建筑风格。不同的地域,造就了有差异整体美观的城镇群体秩序。

三、总结

总之,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规划应该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在小城镇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方面,政府应加大规划的投入力度。为了实现科学化的绿地景观规划体系,必要时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为了推进生态景观设计工作的更好开展,要为当地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智力保证,拿出资金培养并引进专业的景观规划人才,为美化城镇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景观范文第8篇

1国外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

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和农业政策的大方向息息相关, 农业政策中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认识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的认识也经历了若干阶段, 逐步形成了重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国外相关政策演变过程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的现状和规范未来发展趋势的政策制定方向。

1.1欧盟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政策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从 1962 年实施至今, CAP 经历了 3 个阶段的改革, 特别是 2000 年《农村发展条例》, 实现了从农业生产支持到农业环境控制, 再到乡村综合发展和生态景观建设支持的转变, 开始重视乡村发展的多功能性,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管理、乡村景观保护和提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10]。2005年欧盟又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乡村发展计划(2007—2013), 主要包括 4 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1)提高农业林业的竞争力, 包括职业和年轻农民培训、信息化和推广咨询、现代化农业控股、提高林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林业产品的价值、合作开发新产品、农林牧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潜力、注重食品安全,培育生产者团队; (2)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包括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景观保护和提升、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农林业发展、传统农场的维护和管理、动物福利等; (3)提高乡村经济多样化和生活质量, 包括促进农民非农活动的多样化、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等; (4)为支持以上 3 方面实施而专门规定的管理制度, 可理解为一个地方行动小组实施自下而上的地方发展战略。欧盟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景观管护制度上, 构建了以农户为主体的补贴政策, 最早建立了农业环境措施制度(agri-environmental measures), 随后发展为环境管护制度(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1,11]。例如, 英国先后提出 4 个级别的环境管护制度, 入门管理(entry level stewardship)、有机入门管理(organicentry level stewardship) 、较高水平的管理 (higherlevel stewardship), 以及专门针对丘陵地区的入门/有机管理(upland entry level stewardship)[7]。每个级别的管理涉及多项技术, 如入门管理包括 50 多种生态景观管护工程技术措施; 高级管护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景观建设, 制定了 100 多项工程技术,并且同一工程技术体系下, 针对不同情况还提出了更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 如湿地管理包括湿地修复、湿地重建、湿地维护等, 再如缓冲带建设根据不同的周围要素(河流、农田道路、沟渠)提出了 5~6种缓冲带建设模式和工程技术措施。总体来看, 欧洲生态环境景观管护各个项目的可选管理措施涵盖内容广泛, 包含了农田、林地、草地、历史遗产、线性景观(包括树篱、石墙、边坡、缓冲带、水道等), 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等项目。制定了每项工程技术的实施标准、资金补贴分值和验收标准, 农民或是乡村集体可以自由选择计划开展哪些生态环境和景观管护措施, 当总体补贴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后, 农户可以提交申请, 以图和表的形式说明在哪些地方实施什么类型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管护措施、执行时间以及资金补贴总额。参与环境管护的农户需遵守合同规定, 接受监督检查, 如果出现违约情况, 将会受到严格的惩罚。

1.2美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政策

自 20 世纪 30 年代起,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耕地保护一直是美国农业政策的重点。1985 年美国国会修改了“农业法”, 并通过了《食品安全法案》, 正式启动土地保护项目(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针对高度侵蚀区域实行休耕制度。项目实施以来, 目标逐步扩展到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景观建设和休闲旅游[12]。1994 年土壤保护服务局改名为自然资源保护服务局(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ervice, NRCS), 开始重点关注农村环境的改善。美国农业部农场管理局(Farm Security Agency)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服务局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部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提供资金支持。各州县成立了田间技术咨询处(field office)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大约有 8 000 名技术人员参与自然资源保护项目。美国提出的自然和农业保护工程技术标准, 包括 60 多个项目, 内容非常广泛和详实。美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护政策的特点在于全美都遵循了一套环境管护制度[13], 而每个州、每个地区都针对自身的地理环境条件在上级工程措施的基础上为当地量身订做了更为详细的措施。

2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 21 世纪后, 我国先后开展推进了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化和无害化技术、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土地整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重大战略,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样, 在以上几个方面也开展了相关重大和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 研发了一系列技术, 取得了一批研究和示范成果, 在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方面, 发挥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作用。但是对比国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和管护,我国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对未来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认识和研究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在理论上对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研究较多, 提出了生产、生态、生活和文化等多功能性, 但在实践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 (1)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研究和实践中, 重点强调生产模式和循环体系、资源集约和环境友好技术, 甚少考虑农业/农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保护、恢复农田生态服务功能、乡土历史遗产保护等非商品; (2)在实践方面对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不够, 导致地域生态安全格局、生态联系和乡土景观风貌严重受损; (3)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还是集中于生产性土地单元, 很少考虑非生产性自然和半自然生境以及农业景观对面源污染的影响;(4)在农业/农村可持续评价指标中,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景观指标缺失。

2.2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有待提升

尽管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量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并有较详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但任何规划都需要通过工程技术落地, 由于规划设计人员缺乏生态景观化设计理念, 再加上生态景观设计导则和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缺失, 致使一些工程建设“有生态之名, 无生态之实”, 如: (1)新农村建设偏重于硬质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农林生态植被建设结构单一、树种单一, 乡村林网生态景观服务功能较低; (2)田间道路、沟渠甚少考虑生态景观化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对面源污染控制作用; (3)对农田周围边界地、田埂缺乏有效的管理, 乱堆、乱放随处可见, 视觉污染严重。

2.3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精细化和集成化有待提高

我国在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建设, 开展从源头控制污染的过程中, 重视生产系统生物生产关系重建、生产模式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对景观层次上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考虑不够;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先后从饮水、房屋、垃圾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但对乡村生态景观特征和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由于受部门条块分割限制, 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够涵盖水利、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修复、景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系统全面的工程技术体系和标准, 难以适应未来以农户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管护制度实施; (2)还没有形成工程标准、技术规程、施工记录和维护、验收的全过程生态景观化质量控制体系, 难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全程控制; (3)大部分工程技术都是针对新建的工程技术标准, 实际上相当多的工程技术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设施的修复和提升。

2.4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护和景观建设主体是政府, 很多项目如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治、河道整治的实施, 都是以政府为主体来实施工程招标,大多数情况下由外来者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一个自上而下甚少由农户这样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项目可能在短期内具备高效率优势, 但从长期看由于缺乏对当地生物、生态和乡土知识的研究以及后期管护, 不利于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技术措施的后续效果和维护; (2)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以政府为主导的“运动式和项目式”的生态环境建设方式重视建设, 对后期管护重视不够; (3)各类项目缺乏整合, 缺乏整体推进机制, 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 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管护质量。

3我国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对策

3.1 拓宽和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

提高农林业竞争力和乡村经济多样性以及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解决农村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是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所在。而农业多功能发展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农业/农村多功能性除了表现为商品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生产等商品生产)以及由此发展的食品安全等功能外, 还具有非商品功能, 包括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功能、文化遗产、教育等多种功能等[3]。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 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实践。

3.1.1恢复农业景观生态服务功能

应从土地单元(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农业景观镶嵌体尺度, 充分秉承和遵循生态系统管护的理论和方法, 开展能够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景观的建设、修复和维护等措施。不仅要搞好生产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 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与水土和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和重建, 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以及生态景观价值。具体对策包括: (1)通过构建马赛克样的、具有多孔和透水性的农村景观基质,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 (2)通过线状廊道规划设计实现景观生态网络化, 提高景观功能连通性, 减小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通过保护和设计小片林地、树篱、缓冲带、树丛等, 改善生物栖息地质量, 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 (4)在农业园区建设中, 应加强景观的多功能性规划设计, 如能源的节约和生产、食物供应、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的再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升、乡村景观风貌提升等; (5)在继续实施和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现有农村林木覆盖度的提升、生态恢复和荒坡绿化, 推进以群落为单元、以生态网络为连接的多林种、多物种、多形式、多层次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1.2保护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应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 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土壤质量、保护天敌以及控制害虫、增加作物授粉机会等)。一方面通过增加农业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缓冲带建设、蜜源植物种植、冬季留茬、鸟类越冬场所建设等, 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14]; 另一方面通过农田景观规划设计, 提高天敌数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5 16]。具体来说, 景观层次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 (1)在大中尺度上(市县), 应重点建立生物生境保护区、构建生态网络; (2)在中尺度上(县域、乡镇), 重点提升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比例和质量、功能的连接性; (3)在小尺度上(村级或农田), 重点提升自然和半自然生境质量、多样性及景观美学价值, 通过将微生物、昆虫、大型动物、植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建立起恰当关系, 改善作物养分供应, 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重塑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5]。

3.1.3加强灾害适宜性管理, 提高水土安全

目前, 由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畜牧业废弃物、农业化肥和农药大量投入等导致了土壤和水环境污染严重。因而, 应从防治水环境污染等水土安全方面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体对策包括: (1)在“源头”控制的基础上, 优化“田、水、路、林、村”的景观格局, 从过程上控制面源污染, 加强沟路林渠生态景观化技术研究和应用, 开展缓冲带建设、半自然生境保护和重建、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田块作物生产和覆盖轮作、土地休耕等集成化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 (2)按照水系的自然形态加强水系和河道整治, 根据河道等级充分应用乔灌草结合的植被缓冲带和水体污染防治的生态工程技术;(3)加强坑塘湿地生态修复能力, 提高水系的连通性,降低水体污染程度, 营造优良生境斑块和优美的亲水景观; (4)重视田埂、沟渠路林边界、地角、田边管护和植被缓冲带建设, 减少从农田进入水体的富营养物质; (5)针对面源污染、农村废弃物分散的特点,构建以农户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管护制度, 从农民生产和生活日常行为着手提高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除此之外, 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水土安全问题,如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 也应是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管护关注的重要方面。主要目标和要求包括: (1)分析确定地域水土安全问题、发生原因、风险, 评价区域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关系, 确定防治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区域, 构建应对洪涝灾害的绿色基础设施; (2)尊重水系的自然特征, 进一步加强河流、湿地、坑塘、沟渠的联系与整治, 保护区域水生环境, 改善水质, 维护水系的历史生态景观特征; (3)控制汇水区、洪水区、湿地和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 大力开展水系生态护岸建设,建立缓冲带等环保廊道, 提高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 (4)大力开展土地生态修复、促进地表水下渗, 构建集湖沼、坑塘、湿地、郊野公园和生态隔离带为一体的多级泄洪、水量调节控制的防灾避险的绿色基础设施。

3.1.4加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也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本点, 农业/农村生态景观建设是促进和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首要任务。乡村的森林、湿地、水系等各类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游憩价值, 同时丰富的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景观游憩的重要元素。调查研究表明[2],现代人渴望的乡村旅游决定因素依次为: 自然景观、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 清洁的生态环境, 重温乡村记忆(乡村景观特征), 民风朴实(文化风貌), 有机健康食品, 适当参与体力劳动(参与性)。因而, 应从田园景观的自然风景属性、乡土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景观遗产等方面加强和提升农业多功能性。在休闲农业发展中, 除继续加强多样化食品开发和生产、增加科技含量外, 还应强化农业/农村、农业园区生态景观建设, 主要包括: (1)维护自然山水格局, 提升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特征, 开展沟路林渠和聚落生态景观化建设, 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 (2)挖掘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和廊道, 提升现有自然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 强化非机动车绿色通道(自行车道、步行道)建设, 提高游憩廊道和道路的多功能性及景观可达性, 构建乡土景观体验网络; (3)将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开放空间和乡村休闲绿道; (4)加强乡村景观特征提升, 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模拟自然群落的结构组成, 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 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

3.2加强以农户或村集体为主体的管护制度建设

应从行为主体的日常活动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入手, 开展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提升和维护, 进行生态景观化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护。农村生态环境管护应尽可能落实到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或是最低层次上。就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管护制度存在的问题看, 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不同层次生态管护能力的培育, 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护体系; (2)创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 强有力的协调和管理制度或是机构, 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全过程考核和控制体系; (3)制定以农户为主体、通过资金补贴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护制度, 让农户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和“守护神”。

3.3加强部门协同机制和技术集成的研究和示范

我国在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和管理中, 条块分割严重, 技术集成度低而分散, 缺乏农户和村集体可以应用且容易获得、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技术体系。与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研究相比, 我国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技术和政策研究滞后, 亟需针对我国地域特点, 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构建长期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研发基地, 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监测评价方法和技术。加强部门协同机制和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 主要内容包括: (1)打破部门、学科界限, 建立协同和联动机制, 有效整合国家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实施效果长期性; (2)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战略目标要求, 亟需丰富和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景观建设和管护集成技术体系,在原有水利、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技术基础上, 增加生物生境修复、水源涵养、缓冲带建设、景观提升、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植物景观营造、乡土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 并构建不同区域特征的生态景观工程技术体系, 推进“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化”和“生态景观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管护; (3)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 增加生态景观分析评价和规划内容, 制定规划设计过程的评价指标, 完善规划设计导则, 推进过程控制管理; (4)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中, 应建立工程技术标准、工程设计要求和程序、施工记录, 从技术控制和过程控制来保证工程质量; (5)在工程评价和验收中, 应增加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美学、游憩的评价。

4结论

生态景观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要素;人文元素;探讨

1 生态景观要素研究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因素,使城市景观建设在发挥娱乐观光、休闲游憩等作用外,还能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状态,让景观设计不再单纯地仅仅满足于小部分人的精神愉悦,二是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有意识地塑造自然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达到预期效果。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土地的使用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归根结底,景观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整体功能。所以,我们在生态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时,要按照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部分来进行探讨。

2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生物组成要素

2.1 植物要素

植物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多样化的植物系统能够使自然生态更具稳定性,同时极大地降低维持费用,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本地植物为主,同时兼顾城市的景观作用和观赏性。其次,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应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及自身的生长。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一些别具风格的景观外,大部分都应以群落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合理地将乔、草、灌等因地制宜地配置在植物群落中,从而形成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复层群落结构,使不同的物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最后,搭配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形成垂直的空间环境差异和不同生境的镶嵌,从而产生适宜不同种类动物生存的环境。营造多样的生物环境,加强特殊栖息地以及微栖息地的保护,对实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3 动物、微生物要素

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使动物的区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人既可以有效控制有害野生动物的数量,又能够保护野生动物;二是外来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的居住范围;三是将家养动物带入城市;四是城市内的动物会逐渐形成新的食物链。微生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有效地将许多废弃物处理成可利用的资源,此外,它们也是许多流行疾病的元凶。

车流、水流等生态流都是城市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的条件流,他们主要集中在绿地中,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生物之间的运动,特别是各种小动物和微生物的迁移。两块绿地之间的高速公路会对生物的迁移活动造成较大的抑制作用。宏观上来讲,“绿廊”连接了各块绿地,有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横向生物流的发展。此外,清扫公园中的落叶是对纵向生物流的切除,也切断了植物自然条件下的营养流,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4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非生物组成要素

4.1 地形

通过对不同地形的设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特定的小气候,从而为动植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湿地这种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正在大面积的减小。目前受城市发展的影响,湿地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滨水过渡地区破坏严重;二是水流被限制;三是捕食者动物物种数量的下降;四是废物与大量污染物的集聚。不可否认,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4.2 气候

通过生态景观的构建,不断完善水体生态气候交换空间、气候交换空间和城市不同形体空间,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使城市的各项空气、水体标准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从而妥善解决城市热岛等气候问题。

4.3 人工建筑废料

人工建筑废料的不合理处理势必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建筑废料,降低生产成本是我们目前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人工建筑废料,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废弃物的补偿作用,比如:垃圾山。我们可以在垃圾山的基础上覆土种草,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地形发生变化,发挥其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起到了补偿作用。

4.4 水与声音

城市除了给人们提供了温馨、惬意、舒适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外,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和噪声,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废弃尘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降低负效应的存在。例如栽种植物可以阻碍尘埃、降低噪音,同时瀑布、水帘等的水流声也能抵消一部分噪声,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邢建武.浅析生态景观设计[J].大众文艺,2010(9)

生态景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寒地乡村;生态景观;崔家村

一、寒地乡村景观的特性分析

景观能成为景观在于景观存在于人们的视觉之中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所以景观必定具有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学特性,同时它还要具有一定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此外,还需具有生态文化的特性,这样的景观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寒地乡村景观的产生、发展、演变,也说明了其具有美学特性、功能特性和生态环境特向。

(一)美学特性

寒地新农村的乡土景观具有朴素的美学特性,这种美学特性是任何艺术品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一种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体现。

1.自然美

乡村景观,是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的美化和深化,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本次训练项目选择的崔家村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自然美,如下图所示。

2.人文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体现出人文的内在价值。人们在乡土景观中最容易读出人类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大多舒畅恬静且极富生活气息,因而具有特别的魅力。寒地典型案例如雪村。

3.生活美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周围区域的发展、资源和各类活动相互联系。乡村生活近年来也被很多都市人视为忘却烦扰,适其闲情的一块净土。

(二)功能特性

乡村生态景观是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其中适应历史发展,功能性和实用性强的部分就得以留存并发展。

1.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是乡村景观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乡村景观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创造,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事物,对阳光、土地、植被和其他自然元素进行利用。

2.文化传播功能

乡村生态景观是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是乡土文化习俗的外在体现。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不同地域的乡村生态景观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能让人更透彻、深层次的了解地方文化、地方行为和当地特色民俗。

(三)生态环境特性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分单纯的追求经济使得寒地乡村浓郁的地方特色逐渐消失,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生态效益

乡村自然作为一种次生自然,在规划设计中,不要片面追求景观效果大量运用新产品新技术,要保留其原有乡土气息,保护原生态亲近自然。

2.节约资源功能

将源于自然的景观元素,原汁原味的运用在设计中,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毫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又因其取之自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影响就小,便于维护。可行的做法如下图所示。

二、寒地乡村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一)保护原则

全面保留乡村生活的气息,客观反映地域特征和社会状况。但是考虑到可实施性这个保护是选择一定范围的,乡村生态景观的魅力正是其长久以来发展过程中被选择下来的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二)发展原则

在集中保护之外还应有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部分,适应传统的同时更应包容现代生活。应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使得新型寒地乡村生态景观在现代生活的要求下活跃起来。

(三)补偿原则

补偿实际上是在原有乡土景观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这种设计方式往往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对于补偿的有关方法和措施的研究,促进了设计的景观环境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不破不足以谈修复,不立不足以论补偿。

(四)再生原则

再生是指对已经破坏或消失的环境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人为的修复和重建,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的景观系统的功能,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良性循环。寒地乡村生态景观的再生是极为必要的,只有保证物质人文和精神人文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寒地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才能得以保持和延伸。

三、结论

乡村的发展对于农业大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美丽乡村”可以减少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冲击,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景观。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长春双阳区崔家村实践调研与乡土特色文化的挖掘结合对寒地乡村的生态设计研究,提出以保护,发展,补偿,再生为设计原则,设计材料以乡土材料为主,既能与周围环境协调又做到了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P.乡土化景观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2005

[3] 李佳艺.寒冷地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

[4] 李,徐析.论乡土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外延[J].山东林业科技,2008

该论文为2016年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训练项目《双阳区鹿乡镇崔家村“美丽乡村”寒地乡村生态景观设计研究》(吉林省教育厅)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五星级酒店范文 下一篇:文化传承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