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5:25:25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1篇

一、 高贵与平凡的结合体——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是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碳丝制成(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碳族元素》),每根碳丝的直径相当小,仅有几千分之一厘米,因此,可在高空中长时间漂浮。由于碳丝经过流体能量研磨加工制成,且又经过化学清洗,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碳丝的传导性能。碳丝没有粘性,却能附在一切物体表面。它通过爆炸或火药引爆散布在敌方阵地,破坏敌方防空和发电设备。碳丝可进人电子设备内部、冷却管道和控制系统的黑匣子。碳丝弹头对包括停在跑道上的飞机、电子设备、发电厂的电网等所有东西都产生破坏作用。90年代初,海湾战争时,石墨炸弹在“沙漠风暴”行动中首次登场。当时,美国海军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向伊拉克投掷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使伊拉克全国供电系统85%瘫痪。9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美国空军使用的石墨炸弹型号为BLU-114/B,由Fll7A隐形战斗机于1999年5月2日首次对南电网进行攻击,造成南全国70%的地区断电。

二、瞒天过海的真实写照——烟幕弹

大家知道,化学中的“烟”是由固体颗料组成,“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烟幕弹的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造成大范围的化学烟雾。例如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在空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氮族元素》)P2O5会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和磷酸,并且偏磷酸有毒反应方程式为:P2O5+H2O=2HPO3,2P2O5+6H2O=4H3PO4,这些酸液滴与未反应的白色颗粒状P2O5悬浮在空气中,便构成了“云海”。

同理,四氯化硅和四氯化锡等物质也极易水解

SiCl4+4H2O=H4SiO4+4HCl,SnCl4+4H2O=Sn(OH)4+4HCl,也就是它们在空气中合形成HCl酸雾,所以也可用作烟幕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就曾用飞机向自己的军舰投放含SnCl4和SiCl4的烟幕弹,从而巧妙的隐藏了军舰,避免了敌机轰炸。现代有些新式军用坦克所用的烟幕弹不仅可以隐蔽物理外形,而且烟雾还有躲避红外激光、微波的功能,达到真的“隐身”。 将此知识在教学中讲述,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增强学习动力。

三、打开天堂之光和地狱之火的结合体——燃烧弹

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吗?里面有一个美军用燃烧弹烧死坑道中敌兵的境头,这就是燃烧弹在现代坑道战,堑壕战中的作用之一。由于汽油密度较小,发热量高,便宜,所以被广泛用作燃烧弹原料(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五章《烃》)。加入能与汽油结合成胶状物的粘合剂,就制成了凝固汽油弹。为了攻击水中目标,有的还在凝固汽油弹里添加活泼碱金属和碱七金属钾、钙、钡,金属与水结合放出的氢气又发生燃烧,提高了燃烧威力(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一第二章《碱金属》)。

对于有装甲的坦克,燃烧弹自有对付的高招,由于铝粉和氧化铁能发生壮观的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Fe+热量(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四章《几种重要金属》),该反应放出的热量足以使钢铁熔化成液态,所以用铝剂制成的燃烧弹可熔掉坦克厚厚的装甲,使其望而生畏。另外,铝热剂燃烧弹在没有空气助燃也可照样燃烧,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将此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人类进步与杀戮产物——火药

火药最早是由中国劳动人民发明制造的,当初主要用于医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火药有去湿气,除瘟疫,治疮藓的作用,从火药两字中的“药”字即可见一斑,后来火药传至欧洲才用于军事。军事上黑火药的成分是:75%的硝酸钾,10%的硫,15%木炭(有时火药也呈褐色,也叫褐火药)。黑火药极易剧烈燃烧,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一第六章)

同时,燃烧产生的热使气体剧烈膨胀,发生爆炸。

随着军事化学发展,出现了比黑火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炸药。一般是含硝基的有机化合物,首先是苦味酸即黄色炸药,由苯酚制成,反应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六章《烃的衍生物》)

硝化甘油是由于一场化学实验室的偶然事故发现的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它由甘油(丙三醇)硝化制得,反应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六章《烃的衍生物》)

后来出现了烈性炸药TNT,现在被广泛用作军事武器中的炸药和炸药当标准,它是由甲苯硝化而成,反应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五章《烃》)

另外,硝铵是一种很好的氮肥,同时也是一种烈性炸药,当受到突然加热至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发生爆炸性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一章《氮族元素》)

国内外都发生过硝铵(用作肥料)仓库爆炸事故。

至于无烟火药则是用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经硝化反应制得,化学名称为纤维素三硝酸酯,高中化学课本曾有介绍。若将此知识在教学中讲述,增加学习趣味性,扩大学生知识面,何乐而不为。

五、科技与死亡的代名词——化学武器

海湾战争后,联合国武器核查伊拉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清除其化学武器,可用化学武器的致命威力,历史上第一次应用化学武器是在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大规模使用氯气,造成英法联军一万五千人中毒,其中五千人死亡。带有苦仁味的氢氰酸更是杀人不见血。在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用易挥发的氢氰酸杀害了几百万难民。

现代毒剂化学发展更是造就了许多极毒的化学武器,例如能散发诱人的苹果香味的神经性毒剂沙林,能使全身糜烂的毒剂芥子气,能使人窒息死亡的“光气”(COCl2),能破坏人中枢神经系统高级调节功能的毒剂(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有机物),现在还有被称为第二代化学武器的二元毒气弹,这是两种被分开的无毒化学品,引爆后二种无毒物质会立刻化合形成有毒气体。(如何克制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毒剂,请看初中化学中《碳》毒气的克星——木炭)

以上只是化学在军事武器应用中的一小部分,其实,化学在军事领域中无处不在。例如,照明弹中装有镁铝和硝酸钠,硝酸钡等物质。引爆后,镁在空气中迅速燃烧,放出含紫外线的耀眼白光,同时放出热量使硝酸盐分解,

,O2又进一步促进镁、铝燃烧(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二第四章《几种重要金属》);催泪弹中装有易挥发的液臭,它能刺激人的敏感部位——眼鼻等器官粘膜,催人泪下。有时还装有毒剂西埃斯,它使引起大量流泪,剧烈咳嗽,喷嚏不止,让人难以忍 受,严重可导致死亡;利用焰色反应可制出各种颜色的信号弹(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一第二章《碱金属》);铁氧体的化学涂料,能吸收雷达波,可用于隐身飞机外表涂层;用AgZ或干冰人工催化降雨作业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中化学中高一第四章《卤族》),可形成暴雨、洪水,成为“气象武器”, 还有核武器的三兄弟——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等,在高中化学理论都有它们的身影。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三生物复习 课堂效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高一、高二阶段,老师们已经在教学中运用了这个理念组织了教学。进入高三,生物的复习又回归到了以前:一堂课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复习模式。这确实是老师们常用的复习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都不能体现。当然课堂效果也不令人满意。那么,新课改下,怎样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堂效果?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际并结合他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实用的措施和方法,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对知识的网络构建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知识网络师生共建,老师引导,老师不要把活全揽下。二要课上让学生回答,以了解学情,老师不要不顾学情,一味讲。三要让学生准备知识网络构建本,课下学生自己回填﹑总结。自己总结的记忆才能深刻,并完成了再加工。老师不要以自己已讲完自居,知识转变成学生的知识,才算是学生会了。如对酶这一节的第一轮复习知识网络构建。首先,我把新课标的这部分知识学习目标及目标层次先板书在黑板上

a说出酶的发现历程Ⅰ;b体验科学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Ⅰ;c概述酶的概念Ⅱ;d概述酶促反应的原理Ⅱ;e阐述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Ⅱ;f进行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Ⅱ;g进行单因子对照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 Ⅱ;h举例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Ⅱ;i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Ⅱ;简述酶工程及其应用Ⅰ。

接下来,开始让学生回答,查学情。如酶的概念,学生回答的“苏教版”答案,要及时说明这个概念的不足之处,记准“人教版”概念。其优点能体现酶的产生的作用、化学本质,并及时设问。如:病毒自身能产生酶吗?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吗?哺乳动物红细胞能产生酶吗?酶只起催化作用对吗?能起调节作用吗?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怎样鉴定?如鉴定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怎样鉴定?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学生的脑动起来了,学习的主体得到了体现,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下课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再加工、总结,学习效果确实很不错。

二、难点突破

创造条件,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做一遍,比老师空讲好上许多倍。如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讲过n遍,用六支试管。让学生选材料做题,试管学生还只选三支。关键是学生没亲自做过。再如光合作用过程,要让学生亲自感受过程,亲自画过程,并且总结各反应的条件、场所、产物。请老师不要再说“我讲的可到位了,他们没学会,没记住怨我吗?”我们要多为学生考虑考虑,这么不易建立的条件反射,没有实物刺激,没有激情的语言刺激,没有特殊的环境刺激,怎么就能这么易建立呢!还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吧!不易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很快突破。有的老师可能会问,这样复习时间够吗?重点、难点、易考点,我们一定要舍得发时间,非重点,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总结,时间不就赶过来了。

三、易混点

引导学生总结,并让学生记在总结本上,常翻、常看。

四、对习题的处理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养;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新课改背景下,结合其中的教育理论,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若干问题,引导与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转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共同探究,从而更好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忽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传统上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实施讲授式教学,较少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不能积极自主参与到课堂探究中,政治素养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无法有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师生与生生地互动。很多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课程知识内容,学生被动听讲,很少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不利于调动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差,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策略

布置课前任务,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培养学生政治素养,需要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转变传统上教育思想观念,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位置,通过认真研读政治教材与教学大纲,进行全方位备课,制作电子课件与预习学案,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依据预习学案进行自主预习。这样可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节约大量的政治课堂教学时间。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目标分为三点:一是科学把握和认同中国梦内涵,更好理解个体梦与群体梦在辩证统一中实现中国梦;二是认识我党的历史使命,理解新征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认识到当代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铸就青想、努力奋斗,进而书写人生华章。教师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预习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依据学案与教材进行自主预习,熟悉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主要内容,以此为课上回答问题与参与相关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解决问题政治认同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是指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与思想意识的赞同或者认可,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一的“伟大的改革开放”,需要指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开创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借助唯物辩证法等阐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图文与视频资源,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这些内容:1979年和2019年的GDP对照图,80年代初和2019年上海城市面貌对比图,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变化文本。结合以上相关内容,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以上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创设以上与本课重点知识和教学目标相关的生动问题情境,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比如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等方面讲解。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政治认同是最为基础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明确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引入针对性的图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生动问题情景,构建师生互动的政治课堂。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引导小组合作,培养理性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和共同探究意识,更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建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创设自主探究任务,引领各个小组合作探究。例如,新人教版必修四的“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包括世界是普遍性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三大内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运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等。教师可以先运用图文资料讲述“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怎样的道理呢?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结合实际生活探讨对于联系的理解。之后引导各个小组结合本课基础知识,结合这个案例,共同探讨问题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总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与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与相互作用,任务事物与周围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与要素间具有联系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自然界的生物与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各种思想与思维方面等内容,举出相应的联系性例子,更好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我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体现出的理智,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探究任务,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解释、选择和判断,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结合热点案例,启迪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也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可、崇尚和遵从等,是认真学习与运用法律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思想的态度,一般有规则、程序、权利与义务意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法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教授学生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热点案例,指导学生结合热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教师可以运用法律知识与法治思维分析热点案例,以此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更好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例如,新人教版必修三的“法治中国建设”的课程,包含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三个课时的内容,在第三课时的法治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的方式,指导学生认真思考与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图文资料,展示民事活动与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行为,解释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意义,指导学生明辨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的正确方式,以此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应当遵守法律、学习法律知识与运用法律,实施法治社会建设也是全体公民与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进而启迪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高中政治课堂中启迪学生法治意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引入时下一些热点案例,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知识融合起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现相关案例的文本、图片与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然后结合法治社会的建设,具体分析案例,以此更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政治素养,认识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良好习惯。

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指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自觉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和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其中,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更好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的意识,可以更好培养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的“订约履约诚信为本”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让学生认识合同的概念、特点、意义,正确认识自愿原则,更好熟悉合同的法律特点与重要作用。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签订合同”的模拟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展示内容,以及之前所学的经济生活中的公司知识,分组模拟草拟合同、审定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活动,以此巩固本课的合同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对于其他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高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效果。通过做好以上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形成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形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形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在模拟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参与公共事项的方法、路径与规则,积累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知识与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教师根据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经验,研究相关文献与进行问卷调查,明确过去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引入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创设与实践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政治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更好解答相关问题,以此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志东.浅议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000(017):80.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4篇

1.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复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之———神经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学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问题的引导复习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学习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内容时,突出介绍突触的结构,具体回顾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得出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笔者将学生分组学习,先小组交流讨论,再课堂评价,进行交流。

1.2学情分析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新课在高二时才上课,所以复习课上,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基本知识点,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抛出小问题的方式,解决这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本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基于笔者的授课对象为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因此复习的深度和难度与高考相比较简单些。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3)知道突触的结构特点。

(4)说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单向传递的原因。

(5)概述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说出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2.2能力目标

(1)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知晓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认同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按照三个过程进行:第一个过程(15 min)为预习与展示;第2个过程(20 min)为合作与交流;第3个过程(10 min)为总结与反馈。这样,教师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复习到位,更重要得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3.1第1个过程:预习与展示(表1)

4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度”的把握;主体;引导者

一、教材的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教材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

1.实验方面的变化

实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情境+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

3.课本插图的比较

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形式多样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兴趣。

4.练习题设计的比较

新教材的练习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节的课后练习,另一类是每一章的自我检测。每节课后的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两大部分;每章检测题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其中,“概念检测”又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值得一提的是,“画概念图”是新教材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是新教材的两个亮点,其特点是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

新教材刚出来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初步进行,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教材顺序的教学安排,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先上必修1,接着是必修3,而最难的必修2放在最后上。这样安排的好处体现在:(1)利用高一一年正好可以把较容易的必修1和必修3上完,而高二再上难度较大的必修2,这样时间正好合适。(2)难度最大的必修2放在高二上,一个原因是经过一年的高一学习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对生物科目或者文理科选修的初步选择意向。这个时候对选修文科学生所讲的内容可以相应地降低难度,少花时间,而对选修理科学生可以相应的多花时间,加大难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层次:有四个班的成绩应该很不错,而另外2个班的成绩可能相对来说要稍微差些。以教学中画概念图为例:在那四个较好的班级,笔者经常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概念,或者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就让他们自己根据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自己画概念图;而对另外两个班,一般都是根据课后现成的概念图,只要求他们在现成的概念图上直接填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在各个班绘出的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科庚.谈人教版教材与原教材的比较[J].生

物学教学,2005,2(30):13-14.

[2]张可柱.中学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崔嶷.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课;小班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0

一、小班c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1]。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我校的高中每班不到35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2]。

小班化的教学对象的数量虽然较以往减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在提高,小班化是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需要教师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予以及时反馈与评价。

二、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的主要特点:1.知识的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2.知识的迁移训练。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复习课上,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已有知识或认知的基础上探讨、总结,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话可说,能够做到人人参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并且随着教师的引导,他们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也将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就高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三个方面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研究。

1. 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

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理论,指的是概念、原理、学说、定律等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选入中学化学教材的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电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初步知识。下面以“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三个主题组织学生复习,将学生按照复习主题分成三组,每组按每4人为一组分成3~4个小组,课前分发了《课前准备学案》。在《课前准备学案》中,对于各个主题布置讨论课题,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图表等说明:

主题一 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1、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卤族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主题二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如何变化?

主题三 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元素的性质(简称“性”)。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位”、“构”、“性” 三者的关系。

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同学们利用课本、书籍、网络等途径搜寻相应的解读,并且进行讨论、分工后用自己的文字或图表进行阐述。

在课堂上,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其他同学分析讨论。如:

各组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原有的一些化学表达或理解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例如:某同学提出碱金属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卤族元素的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其他同学就立刻指出碱金属主要表现出金属性,而卤族元素主要表现出非金属性;也有同学提出第三周期单质的熔沸点由低到高、密度由小到大,教师就指出以上物理性质是受单质的状态晶体结构等影响的,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深入探讨的。通过同学互评和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理论的认知得到了提高。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的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基础,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抽象理解的依据和出发点,因而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中学化学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基石。下面以“非金属的性质的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人教版必修1的编排是对不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呈现。如氯和硅是纵向的呈现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而氮和硫主要是横向呈现氧化物、含氧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小组。各小组对于本主题进行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

待讨论后,各组将讨论结果通过诸如黑板、实物投影、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后同学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与错误,在这其中,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化学用语与性质表述的错误。这样,同学们对化学性质规律的认知得到了加深。大家总结出以下规律:

主题1 非金属单质性质

(1)由于存在与结构的不同,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差较大;

(2)活泼非金属与氢气和金属等反应,原子易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出氧化性;

(3)氮单质化学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化合;

(4)非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5) 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可以体现其氧化性的不同。

主题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

(1)有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2)NO或NO2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通常存在化合价变化;

(3)非金属氧化物中化合价变化多,种类多。

主题3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

(2)某些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3)硝酸与浓硫酸有各自的特性。

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包括烃、烃的衍生物、基本营养物质和合成材料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无机物有较大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所以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笔者以“烃”为内容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进行了专题授课。

根据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及省学测说明,笔者将本专题分为“甲烷”、 “乙烯”、“ 苯”三个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分成3~4个小组, 布置复习内容:

主题一 甲烷:甲烷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二 乙烯:乙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三 苯: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待充分讨论和总结后,各组将结果书写在相应的学案上,同时各组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而后,各组之间相互学习点评,指出性质结构等方面不足的地方并加以纠正,比如:A组有同学认为“甲烷无法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其没有还原性。”C组就有同学指出“甲烷可以燃烧,因而其具有还原性。”B组有同学乙认为“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被其氧化。”A组就有同学指出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利用这个时机,笔者引导同学们对“烃”所涉及的有机化学反应的所属反应类型进行甄别,从而复习回顾了有机反应类型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有机物之间反应的反应类型的认知。最后,师生共同又对三种物质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对它们的性质结构进行了再认识。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1. 经验与结论

经过中学化学常见的三个方面的小班化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一些初步的经验结论:

(1)小班化复习课复习效果的达成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课堂中学生讨论效果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好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引导的问题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与回顾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 找到了能够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的复习模式。在不同知识方面的复习中,我们都采用了“确立主题分组复习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建体系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复习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在复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得到了重塑,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

2. 建议与不足

(1) 以上复习模式的开展要点是复习主题的建立,如何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复习专题与各个分主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进行研究的问题,因为复习主题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效果和知识体系的重建效果的达成。不同阶段的考试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参与度对主题的建立都有影响,需要通过实践去找到规律。

(2)在复习中各个小组的建立需要更有效的机制。在研究的初期笔者只是根据W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各个小组的讨论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复习;而后笔者又根据学生的成绩搭配分组,但却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绩的可变性,同样有待提高。

(3)讨论过程中问题引导的设计有待细化和规范化。虽然在课前已经设定了复习的主要专题与分组课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讨论需要我们将有些问题更加细化,逐步地引导学生达到复习的要点。而在课上时我们教师的点评与总结的用语还需更加规范,避免不规范导致的学生认识的偏差。

高中化学的小班化教学是近些年出现的新课题,小班化不只是一种教学对象数量上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而对于不同的群体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尝试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2] 陈玉云.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J].广东教育,2004(5)

[3] 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13

[4] 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原因;对策

生物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方面,生物实验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特有功能。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学校常规实验课开展得较多,但是对新课标要求的实验性质发生了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进行的是探究实验课,许多教师却以验证性的实验来完成,学生被动地完成整个实验,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

一、阻碍实验教学开展的原因

1.教育经费的不足制约着实验课的开展。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仪器损耗的填补、动态的配备实验仪器,无不与教育经费的不足相矛盾,制约了实验课的正常开设。 另外,相对理、化实验而言,许多生物学实验要求及时购买新鲜的活体材料才能保证实验得顺利进行,这也使某些实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想法。甚至有些教师有图方便的心理,把很多探究实验改成了课内的书面实验设计。

2.受考查方式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教育传统上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考核基本没有进行过,而现在实行的高二年实验考查中,也往往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而已,并没有真正达到考查的目的,导致了目前只“讲实验”而“不做实验”的现象。特别是为了高考,教师更看重考分而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便形成了目前实验课的传授方式教师把实验讲熟讲透,让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验课难以开展。

3. 师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教学创造性不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更要清楚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更要有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为我国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4.教材实验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某些实验在中学难以开展。人教版的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共有二十多个实验,但一般的学校只开设7-8个实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有些实验的药品较难买到,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等;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有些实验是由于实验时间较长,或野外活动实施困难,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更好地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应做到。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

1.加大实验投资力度。实验教学自然离不开实验所用的仪器,并且实验仪器的现代化水平是反映实验室技术的基础要素。近年来,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必然要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2.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指导和管理。在一些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虽然看到了学生热闹参与实验的过程,但是,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我们虽然看到了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能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指导和管理工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及实验方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教育学生对实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要重视实验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前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应该在每学期之初,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实验教学计划,避免平时生物实验教学的随意性。在每次实验教学前,教师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课前认真做几遍,确保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和熟练。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5.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深挖教材,更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8篇

1 带着思想准备去听课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教师要从听课中真正学习,就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有备而来,才能满载而归。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好几年也不知道有几级。因此,听课时应将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使听课灵动起来。例如问问自己:如果是我上课,我会怎么做?我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节课有哪些遗憾?怎么去改进等等。例如我们生物教研组准备集体收看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视频公开教学(江苏省教研室每2~3个月会安排一节全省名师网络公开课,供全省学科老师上线观看,互动交流)。在上“基因突变”这节课前,我们特地提前一周安排本组老师集体备课。本组老师在商讨导入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可适当联系生活中“夏季防晒霜的使用,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海湾战争中贫铀弹使用的恶果”等实际现象,找出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青年教师,教研组还要求他们先上一堂研究课,这样才能在听课时,将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优点与不足,在自己的深思、善辨、慎取中变成宝藏。

2 带着新课程理念去听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生物学核心素养构成课程主线,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既有学科课程,又有学生的经验课程,既有显性课程,又有隐性课程。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用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来衡量,据此去听课,才能科学评价所听的课,并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收获。教师带着新课程理念去听课,自然会关注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并重视其全面发展;有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没有在动态的、生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听课过程中我们要观察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否珍视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我们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在彼此听课后,就发现有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实验课题确定为“洋葱鳞片中、大蒜鳞茎中是否含有淀粉、还原糖”“探究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中是否含有还原糖”等。这样的学习过程注重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这就让教师“听”出授课者的智慧,由此判断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否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并以此作为评课的重要依据。

3 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风景是这样,听课也是这样。听课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抱着不同的心态听课,则听课的效果与收获也自然不同。观察新教师与富有经验的教师上的课,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一般来说,富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之前往往说:“我们曾经学习过……”,而新教师则说:“今天我们开始讲……”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引领了他人又成长了自己;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听课,既鼓舞了伙伴又积累了经验;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听课,既增长了见识又点化了智慧;站在评析者的角度去听课,既撞击了心智又融入了思想。所以,听课者要用一种谦虚开放的心态听课,用一种欣赏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教学,挖掘一些富有创造性、个性的课堂教学。例如听“生物的群落演替”这一节时,“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如果该群落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发生明显的波动,而不涉及物种更替,那么这种变动只能称为波动,也就是说,群落的演替一定会涉及物种的更替。带着开放心态的听课者能透过表面的现象,观察到“本质”的东西,,感悟到生物学术语意义的不变性,才能深刻地领会到“教育的精髓”。

4 带着反思欲望去听课

听课中及时地整理和反思尤为重要,一个没有反思的教师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不能体验“认识升华”“负面转正”的美妙!曾看到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一位青年教师这样回忆自己的听课经历的文章,他总结了自己的三个变化:① 完整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想记录;② 由耳朵听课到眼睛看课再到用脑子想课;③ 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其实这三种不同的变化何尝不是一个普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目前该老师已成长为兴化市教学能手,有多篇于省级期刊甚至是核心期刊。竹子用了4年的r间,仅仅长了3 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 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 m。其实,在前面的4年里,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在教学中,听课中何尝不是经历了这种厚积薄发呢?教师在听课中要总结“得”与“失”。“得”者成为经验,“失”者成为教训;“失”则及时调整、改进,转“失”为“得”,要把听课的“痛苦”变成“直抵内心的快乐”。将听的每一节课整理下来,全面的反思,即使是一听一得、甚至多听一得,都弥足珍贵,这些经历就像散落在自己专业成长路上的颗颗“珍珠”,只要用心地去拾遗,就能串起精美的“项链”,让你熠熠生辉!

以前在教授人教版选修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高二生物备课组并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内容就是身边的知识,而是拼命从理论上去分析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与方法,一节课上完,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吃力。后来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任小文有关选修1教材处理的讲座后,反思后觉得:问题出在观念上,拼命从理论上分析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与方法,那纯属纸上谈兵,为什么不能将它们转化为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的知识呢?于是,备课组再次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将课堂搬到生物课程基地,简易装置就放在生物课程基地内,让学生继续完成后续的工作,这样则不受常规课堂和其他学科课程的影响。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制作简易的果酒发酵装置(就以学生们用的饮料瓶为容器)。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深入。简易装置完成后就放在教室内,有趣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套酿葡萄酒的简易装置。一段时间后,教师陆续品尝到学生所酿的酒。整个制作活动中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几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对成果的分析与分享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觉得学生物真的是一件很有趣、很有用、很幸福的事!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垃圾食品;化学与生活;食品安全;调查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学、玩等都离不开化学。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从色香味转到了营养、保健的更高层次。然而,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往往较为淡薄,常吃烧烤熏制类、油炸类、方便类等垃圾食品。所谓“垃圾食品”,一是指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并造成多余成分的食品;二是指除热量外无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

油炸类食品,由于油炸时温度高,使维生素破坏、蛋白质变性,还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1];腌制类食品,在腌制时放了大量的盐,使食物中钠盐的含量超标,经常食用不仅会严重损害胃肠道粘膜,引发高血压,影响肾脏[2],而且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致癌物质,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3];肉干、肉松、火腿肠等加工类肉食品,含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含大量防腐剂,经常食用会加重肝脏负担[4];饼干(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糕点、奶油类制品,不仅含有过多的食用香精和色素,严重破坏维生素,而且含大量糖分,营养成分低,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5]。汽水可乐类饮品,不仅含糖量过高,且含磷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健康[6];方便类食品,热量高、盐分高、营养少、常含防腐剂与香精,常吃会影响健康;罐头类食品,热量高、营养成分低[7];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含较高糖分与盐分、香精等添加剂、亚硝酸盐,常食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负担加重[8];冷冻甜品类食品,含奶油、糖较多,极易引起肥胖,影响正餐,因温度低影响胃肠道[9];烧烤及熏制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苯并芘,能引起胃癌,含多环芳烃类,可使蛋白质炭化,加重肾脏负担[10]。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以上十类食品公布为“垃圾食品”。

如果中学生对生活层面的化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就会用科学饮食的理念指导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我们就“高中生对世界十大垃圾食品的认识”进行了调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旨在为学校、家长与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饮食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目前高中生对十大垃圾食品的认识与日常食用情况。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实施的可行性,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通过查阅文献[11][12]设计调查问卷,共设置12个题目,以单选形式呈现。问卷调查对象为山西5所中学的高中生,访谈对象为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现场答卷、收卷,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与作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88份。

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高中生对垃圾食品认识的调查情况见表1。表1中列出了12种食品,目的之一是考察学生对其中1~10类垃圾食品的认识情况;目的之二是考察学生对含防腐剂、添加剂食品的认识情况。

首先,从食品属性来看,在1~10类垃圾食品中,仅约70%以上的学生能认识到其中“肉干、肉松、火腿肠等加工类食品”、“膨化与方便类食品”和“烧烤、熏制类食品”是垃圾食品,对其余垃圾食品的认识严重不足。

其次,从食用1~10类垃圾食品的情况来看,约60%以上的学生喜欢食用“罐头类食品”、“饼干、糕点与奶油制品”、“汽水与可乐类饮品”、“肉干、肉松、火腿肠等加工类食品”。

第三,从食品属性与饮食特征的关系来看,约74.3%的学生知道“膨化、方便类”食品是垃圾食品,但快节奏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下,方便类食品就成了不少人无奈的选择。但由于这些食品口感不是很好,因而吃得较少。约39.5%的学生知道“油炸类食品”是垃圾食品,约30.4%的学生知道“饼干、糕点与奶油制品”是垃圾食品,约29.5%的学生知道“汽水与可乐类饮品”是垃圾食品,但它们口感好、风味独特,吃得较多。说明目前学生选择饮食,主要看食品的口味,而不管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有些学生不知道哪些食品是垃圾食品,只要口感好就喜欢吃、吃得多,如罐头类食品和油炸食品等。

经对部分高中生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到一些高中生经常食用这些食品,是受传统影响。不少家长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少,对人体需要什么食物、怎样饮食更健康缺少了解,往往按传统习惯安排家庭成员的饮食,使孩子从小形成了忽视科学、健康饮食的习惯。如罐头食品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不少人(包括家长)觉得食用它们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中学化学教学中缺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不会判断什么样的食品是垃圾食品,不懂得常食用垃圾食品会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从第11与12题的选择来看,不少学生缺少对含防腐剂、添加剂食品的认识。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含防腐剂的食品就是垃圾食品或不是垃圾食品;约38.6%的学生认为含添加剂的食品是垃圾食品,约61.4%的学生认为不是垃圾食品。造成不少学生对含防腐剂、添加剂食品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化学教学的不足,如在学到一些天然或人造色素、食盐与醋酸等物质时,缺少与添加剂的联系;学到苯甲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时,缺少与防腐剂的联系。事实上,防腐剂也叫保存剂、抗微生物剂、抗菌剂,广泛用于食物贮存。只要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摄入体内能参加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13]。可见,含防腐剂的食品不一定是垃圾食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食品添加剂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等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并非是食品特有成分,不管有无营养价值,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使用剂量,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可以起到防腐、改善食品感官、保持食品营养价值等作用 [14]。可见,含添加剂的食品不一定是垃圾食品。

4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与教师各方面影响学生对食品的认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饮食。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化学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垃圾食品的危害,并形成自觉少吃的意识。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就具体化学知识与哪些相应生活内容联系;教学中在学习与垃圾食品相关的知识时,通过具体事例讲清垃圾食品的危害,并就如何健康饮食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食物选择与维护自身健康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远离垃圾食品。

4.1 教学中结合具体事例讲清垃圾食品的危害

例如,在高一学习人教版《化学2》必修“4 基本营养物质”中“二、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时,结合课本内容:“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讲清:为什么人们不能经常食用高糖食品,日常饮食中有哪些高糖食品;结合课本内容:“油脂能增加食物的滋味,增加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摄入过量脂肪,可能引起肥胖、高血脂、高血压,也可能会诱发乳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讲清:人摄入脂肪过多会造成肥胖的原因,与学生讨论“油炸类食品”、“糕点与奶油类制品”为什么是垃圾食品,炒菜时加热食用油为什么最好不要加热到有大量烟产生,提高学生对糖与油脂的全面认识。

4.2 以学生“实践活动”方式树立健康新观念

例如,在高二学完人教版《化学与生活》“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后,可安排实践活动:远离垃圾食品。

(1)活动主题:探究垃圾食品的原因,常食用垃圾食品对人体的危害,认识化学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树立健康新观念。

(2)活动指导:教师根据活动内容与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过程,动员学生准备活动材料。

(3)分组活动:学生几个人组成一组,每组就十大垃圾食品为研究专题,完成活动报告。

(4)汇报交流:在班内,各组汇报研究成果。

(5)总结:教师就学生活动、树立健康新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进行总结 。

此外,学校应多渠道向学生宣传科学饮食的知识。通过板报、广播向学生介绍常食用垃圾食品的危害,介绍有关科学饮食、绿色消费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内心上排斥垃圾食品,在行动上拒食垃圾食品;鼓励学生选修《化学与生活》,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健康饮食意识。

参考文献:

[1][3][4][6][7][9][10][11][13]杨金田,谢德明.生活的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本刊编辑部.点评5大“垃圾食品”[J].食品与健康,2007,(11):10.

[5][12]万寿.抛开“垃圾食品”[J].生命与灾害,2007,(4):31.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概念图教学策略

1.概念教学在高考中的要求及存在问题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概念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说文解字”的方式,学生则是通过简单记忆、机械训练来获取概念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学生对概念规律理解不深,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差,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导致教学活动“事倍而功半”。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的要求。在这样的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不再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零散的知识及事实记忆的考核,而是强调学生能将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交汇成知识网络,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教会学生识别概念,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构建系统有序的概念图,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2.概念图教学策略的优点

高中生物学概念多,记忆量大,但这些概念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必须根据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基于此,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概念图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概念图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并以示意图形式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概念图有助于人们在学习复杂概念时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并对促进有意义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将成为我国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

3.概念图教学策略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还能应付自如,但一进入二轮的模块复习及综合练习就开始“捉襟见肘”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一轮复习中教师一般采取按章节分段复习,而学生往往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概念、原理及规律,因为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复习就像过筛子一样,一段时间后若不加以巩固都忘了。而若在教学中,教师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则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的意义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4.高三复习中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实施

4.1一轮复习中学会构建概念图进行知识点对比复习

概念图教学的运用要注意时机。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基础。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就可以运用概念图教学策略来复习一些内涵比较丰富的单个概念,或者把几个相关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

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为例。学生一般只能看到两者的区别,很难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做一些将这两个考点相结合的综合题型时出错率很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这两个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不能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投影两张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补足概念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补充完整的概念图相互讨论找出两者的区别及联系,找出核心概念,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核心概念作为节点,运用恰当的连线及连接词构建一个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关系概念图,最后展示各组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师生共同交流点评完善概念图。

这种利用概念图进行对比复习的方法,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画概念图”归纳梳理、提炼概括教材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学生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知识系统,即将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知识点按其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以揭示其因果关系,理清知识脉络。但这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一些复杂的,专业领域的概念,一些比较浅显、基本的概念则没有必要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4.2二轮复习中运用概念图进行模块总结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具备了大量的知识储备,这时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专题化、模块化、系统化。而且,经过一轮复习的反复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构建简单的概念图来反映核心概念间关系的能力。此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以某个概念为核心,并将以前构建的相关小型概念图进行有效整合,转化为总概念图。例如:以染色体为核心构建的遗传物质表达的概念图,学生可以染色体为核心概念,首先引出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和DNA及蛋白质两个节点;其次由DNA引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这个节点;最后,由基因可通过转录形成RNA再翻译形成蛋白质引出RNA这个节点,后将蛋白质与基因及染色体形成概念图。当然,如果学生知识掌握够全面的话还可以继续完善概念图,使整个遗传板块以总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通过总概念图的构建,学生原来迷惑的概念逐渐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提高了知识迁移的能力,最终达到了所学书本由厚变薄的目的。

5.教学反思

5.1概念图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概念图教学中,学生肯定是个能动的主体。在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熟悉了解相关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概念,然后通过思考,把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构建概念图。而在概念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在逐渐地加深,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树。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浓缩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在考试中遇到综合类型图表题时,懂得分析利用图表,并从中获取解题信息,增强解答图表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5.2概念图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概念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但这并不意味教师的作用被弱化。相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扮演好“导引者”的角色。这首先要求教师一定具备丰富的生物学概念知识。教师只有拥有强大的生物学知识作为后盾,才能在概念图教学中处理好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概括提炼能力,这体现在精心的板书设计和教学设计上。通过概念图式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图构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步骤,为将来学生自行构建概念图进行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而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则能将自己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开展了一次教学,使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最后,概念图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不能将自己所设计的概念图作为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由于概念图一般只对图的创建者有用,在构建概念图过程中,学生以特定主题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反思,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该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知识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差异,灵活地进行反馈评价,关怀和鼓励每一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保护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合理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让教师对教材的组织更为科学、合理,也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全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徐穗茸.以“层层递进构建图形”策略提高生物复习有效性.生命世界,2009.7:100-102.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47-51.

[3]高利晓.浅谈概念图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5:216-217.

[4]王海彬.浅谈高中生物概念图教学.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9:149.

[5]沈惠,毕晓白.谈人教版生物教材“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科学教育,2008.02:14-15.

[6]郭杏,郑晓蕙.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6.05:76-78.

[7]王丽萍.生物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图教学.生物学通报,2007.42(8):41-42.

[8]吴君民.高中生物学概念图的初步研究与应用.网络科技时代,2008.19:56-59.

上一篇: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 下一篇:高二生物第一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