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智能化范文

时间:2023-03-02 13:59:27

企业智能化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1篇

TCL多媒体副总裁王成:“双+”战略赢在海外

TCL的国际化最早是在1999年,当时走出国门第一步选择的是东南亚市场,收购了一家港资电视机生产工厂。从收购工厂开始,TCL逐渐建立起了本地化的市场营销团队。经历了3~4年的努力,TCL终于在当地拿到了一些市场份额,并获得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到2004年,TCL有两个大手笔的并购,分别是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以及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公司。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时间里, TCL 内部也在思考其中的得失是什么。

说到成功的经验,其实经验来自于实践。在国际化之路上,不是简简单单花几年时间就能成功。在此我不敢说TCL就收获了成功,贴切地说是实现了成长。另一方面,TCL的国际化之路其实教训有很多。从我们自身的反思来说,TCL国际化可能过于急于求成。既然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坚持在海外市场扎下根。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14年TCL在全球TV市场上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名次,排在全球出货量的第四位。另外,大概从2004年开始,不少家电企业开始进军手机市场。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TCL作为家电企业转型到手机业务存活了下来。TCL的手机业务更多的是来自于海外市场,在全球排第六位。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的经历,TCL也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规模和市场地位。

在智能化方面,彩电市场很明显正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入门级的产品。当消费者在产品的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已经被满足,那么就会开始关注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彩电已经处于增长不明显的阶段。放眼全球,广大的新兴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在这些新兴市场,入门级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可挖掘空间。

在这个细分市场去竞争的话,我们要明白关键的成功要素是什么。如何引进新技术,如何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如何与全球各地的营销网络和客户联合起来快速抢占市场,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TCL这些年来在产业上进行了布局,包括投资华星光电,以及一些芯片研发企业,实际上都是在为开拓新兴市场做准备。

另一个方向是中高端产品。在此方面,TCL一方面通过打造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上游产业,来谋求产业链的高端话语权;另一方面,推出全面战略转型战略――“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从传统的经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经营用户为中心,通过提供不断更新的服务和内容来赢得用户。在国外市场也是一样,TCL选择先在主流市场扎下根,与当地的内容提供商合作,去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当然需要前期海外市场的积累。

从全球来看,彩电市场的领导者还是两家韩国企业,它们在产业链的布局上投入很大,短时间内很难被超越,但智能化为我们提供了机会。

海信国际营销副总经理朱聃:中国品牌的时代已经到来

说到海信的国际化之路,不得不谈中国品牌崛起的道路。1964年东京举行奥运会之后,日本品牌开始崛起;1988年,汉城(今首尔)举行奥运会之后,韩国品牌开始强势崛起。2008年,中国举行了奥运会,相信中国品牌的时代已经到来。

据Display Search第三季度数据显示,海信彩电出货量已经稳居全球第四名。在4K 电视出货量方面,海信与韩国的三星、LG位列行业前三名,在全球合并占比超过50%,其中海信占比达到11.59%。

这十几年来,海信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实现了从一开始不足百万美元的销售额,到2014年突破了25亿美元,而且其中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于海信自主品牌,增幅在60%以上。

海信的国际化正在稳步推进,品牌知名度也在逐步提升。当然判断一个品牌是否是世界名牌,主要还是要看在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开拓情况。欧美是海信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而且在当地海信都是以自主品牌的形象出现。在美国,海信是唯一全部以自主品牌进入沃尔玛、BESTBUY和COSTCO等主流渠道的中国彩电企业。

未来海信发展最快的市场应该是在海外。海信一直坚持在海外市场不跟中国企业竞争。中国品牌整体实力还有待提高,互相进行激烈的竞争,将影响中国品牌崛起的进度。我们现在处于非常好的时机,中国的日益强大正在被国际社会认可,这是中国品牌崛起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如果中国家电品牌和厂家能在海外市场向上走,我相信中国品牌的黄金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不过,海信在海外市场也遇到一些瓶颈,其中品牌人才缺失是其中最大的障碍。多年来,海信持续进行品牌投入,赞助了澳网、德甲球队等,希望在品牌上有所突破。在人才引进方面,海信集团总裁多次带队到北美、日韩等市场,与当地知名院校签署协议。这些都为我们的品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智能化方面,海信其实在2011年就制定了覆盖全线产品的智能化战略,收购了加拿大Jamdeo软件开发团队、美国Archcom光芯片开发团队,及华亚电视芯片开发团队,从美日韩引进了100多位技术带头人。海信正打造三个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和平台。第一个是自主操作系统,现在出口到欧洲智能电视,都是基于海信自主开发的系统。第二个是海信自主云服务平台,第三个是海信智能互联平台。

据统计,2014年海信智能电视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00万,激活率达到80%,“产品+内容”的模式正在形成。任何行业都没有迟到的企业,只有落伍的企业。当前面临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很多论调否定制造业存在的价值、唱衰传统企业,这一点我们并不认可。

奥马电器副总裁姚友军:用电商平台提高产品流通和传播效率

奥马电器在冰箱行业算是一家很另类的企业。奥马于从2002年成立,2012年上市,到现在也就是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2014年我们的销售规模预计将达到650台,尤其是出口方面,规模将达到400万台。在中国,目前冰箱销售规模超过500万台的企业屈指可数。即使是达到了这种规模的企业,它们也已经有三四十年发展历史。

可以说,中国每出口10台冰箱,就有1.3台是奥马生产的。很多人都说奥马是冰箱行业的一个隐形冠军,也有人说奥马是冰箱行业的“富士康”,也有人称奥马是冰箱行业的“小米”。不管用什么样的词汇给奥马下定义,需要指出的是,奥马在某一个细分市场,用专注和专业生产出了性价比较高的产品,然后找准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客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维持了快速的增长。

在跨境电商方面,包括奥马在内的很多实体企业都正在尝试这种方式,但是目前来看,我们最主要的业务并不是通过跨境电商来实现的。作为实体企业,多年来奥马一直坚持一个理念,即市场的竞争永远是效率的竞争,是投入产出的竞争。制造业企业在制造环节如果效率足够高,那么把产品卖出去时,在流通环节和传播节都必须要找到效率高的渠道。而互联网对于产品的流通和传播效率,目前应该说是最好的。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智能化;客户;营销体系

1 电力营销智能化概述

随着我国电网改造进程的推进以及新型电网的建设,电力市场也随着社会发展、电网的完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结合目前电力营销市场,对比传统营销模式,以现有智能化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针对客户的新型双向互动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相较于传统营销模式更加高效智能。该体系主要建立在智能硬件设备基础之上,以实现电力企业同客户信息、业务的实时互动,从而令电力营销更好的适应当前先进、多样、灵活、经济、高效、友好的开放式电力市场要求。除此之外,这种智能化营销体系能够实现对客户信息的实时化管理,客户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分发以及更新和反馈均由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电力营销的供需方实现了基本的互动,不但能够完善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还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了市场营销水平,令企业效益最大化。而电力客户在这种互动营销模式下,也能够及时了解供电方动态,并结合自身用电情况进行用电策略的调整,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客户所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被供电方接收,从而以客户期待为基础调节营销服务,建立更好的电力市场环境。

2 智能化营销体系

2.1 客户知识智能化管理

以电网营销高度信息化为前提,实现智能化的客户知识管理。通过终端计量,统计分析客户知识,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更新以及共享。客户知识智能化管理需要以其他模块信息的共享为基础,以客户知识信息为核心对整个营销体系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贮存和调用,这一过程也是体系其他子模块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可以说,客户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是电力营销智能化的基本要求。

在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运行中,各个子模块依照自身需求,从客户知识数据库中调用相关数据,并通过智能运算分析体系、评价体系对客户进行测评,生成相应的报告,经过相关部门审核后最终形成电力营销决策,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客户营销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并在这一过程中再次生成新的测评结果,反馈给客户知识数据库,实现客户信息的实时更新。这种营销体系下,实现了各个子模块数据的共享,同时模块间数据不会产生干扰,实现动态客户知识管理的同时,完善了客户知识体系,实现了整个营销管理体系的优化。

2.2 客户负荷智能化管控

负荷的智能化管控能够有效的实现电网负荷管理、监控、计量的自动化,是客户知识交互的重要技术保障。利用双向通信技术,供电方可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实时掌握电力用户负荷状态,逐步的开发客户资源,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开发新的用电模式、制定多样化营销服务奠定基础。同时推进电力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互动,反馈用户信息的同时,也将电力企业信息传达给用户,并激励用户在营销活动中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电力营销关系。该体系通过对电力用户用电情况的整理收集,分析整理用户数据,并反馈到智能化营销系统中,制定相应措施,对效果反馈进行控制,实现电力营销供需双方的互动。客户负荷智能化管控主要从分析收集用户数据、控制客户负荷以及相应负荷需求等功能上实现,以企业-客户信息的互动交流为目标,较传统营销体系,这种智能化的负荷管控在用电情况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数据的反馈以及客户负荷管控效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3 客户信用风险智能管理

客户的信用风险也是影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主要因素,智能化营销体系可以有效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通过归总分析客户相关知识数据,对客户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结合电力用户用电情况,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预测用户存在的偷电、漏电、欠费等风险,同时个性化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对客户进行积极引导,不断提升客户的信用水平,以此保证电力营销的健康发展,为电力企业创造有利的营销环境,不断改善供电企业的经营风险问题。对电力客户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智能化管理分为三个步骤,即预警、评价、决策。通过预警,对存在信用风险的客户,系统会自动标记突出,方便营销人员着重关注、管理;评价则是通过对客户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决策则是依照客户的信用等级、风险内容等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以完备的客户知识信息为基础,因而该体系的建立需要实现客户知识数据的共享,从而为电力企业营销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客户用电习惯的改善。

2.4 客户关系智能管理

电力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环境,通过对客户数据的有效采集,在知识挖掘与发现、人工智能等工具的帮助下,充分实现企业市场运营、销售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等经营流程信息化,并借助客户关系管理各环节的分析、建模及评估,洞察企业内部的优势和不足,觉察外部风险,抓住市场契机,实现企业利润和客户利益最大化的新型营销理念、管理机制和工作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体系包含客户满意度评价和智能化响应两个模块,仍以客户为中心,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信息,加快供电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并通过量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效果,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优化和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电力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2.5 客户资源价值的智能评价

电力客户资源价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电力客户当前价值和电力客户潜在价值两个方面。合理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是供电企业实施营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智能化体系根据客户知识管理数据中心存储的相关数据,通过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对电力客户进行价值分析,明确哪些客户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能够使供电企业有效地整合现有服务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匹配的差异化服务和增值服务的新型客户资源价值管理理念。

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智能化体系是在客户资源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根据客户价值分析结果,对不同价值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客户关怀,优化服务资源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模式,智能化的电力客户资源价值评价不仅要参照客户当前的价值表现,更重要的依据其潜在价值表现,对客户在未来生命周期中给企业带来利润贡献的预测判断。

3 结束语

配套的管理是实现电网智能化的关键要素,虽然建设智能化硬件设备是基础,但若没有配套的管理体系,则无法真正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对电力营销体系的智能化改造能够在电力企业中有效推动新型营销理念的树立、推进现代化电网建设,促进电力营销供需双方的共赢。但是需要注意,智能化营销体系需要智能化硬件设备的支持,以实现对客户信息及时收集、反馈、分析、开发,从而准确评价客户新信用,并制定相应的关系管理决策、衡量客户资源等级,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从而实现电力营销的智能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赵建华,刘宏志,薛松,等.基于熵权密切值客户信用评价的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7):174-177.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3篇

从智能交通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全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的智能交通发展较迅速,政府推动和企业运作相结合,充分调动交通运输企业应用智能化的技术设备及管理系统来实现运输服务智能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以陕西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发展理念、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原因,交通运输企业在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设备时面临很多阻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智能交通规划和推进机制相对缺失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智能交通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部分落后地区对智能交通的定位不清晰,认为智能交通就是所谓的交通信息化,对智能交通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思路,没有建立起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推进机制,缺少标准规范,企业推进智能化缺乏政策支持。

2.智能化设施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基础薄弱,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务水平还有待改进和提升,现有的交通运输服务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等智能化设施相对于规模庞大的交通运输基础线网及运营车辆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智能化应用依然滞后,而且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足。

3.智能交通相关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程度低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多个子行业,国家层面虽然已将铁路、民航纳入交通运输部实行统一“大部门”管理,但各地的现行管理体制仍是各种运输方式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统筹协调,应用系统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发挥;缺乏服务全行业的综合信息平台,数据资源难以互通共享,业务协同难度较大。

4.智能交通相关的科技人才比较匮乏智能交通需要通信、控制等高新技术支撑,需要研发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需要既熟悉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技术,又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交通运输系统的人员结构有待改进,从事宏观战略管理和具体业务经营的专业性人才较多;但既懂得交通运输专业,又精通信息控制、车路协同等智能技术,且善于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支撑企业智能交通的推进实施。

二、推进智能化需要关注的领域和任务

纵观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和各类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在如下几方面重点推进智能化。

1.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城市公共交通是与老百姓接触最为密切、最为广泛的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要想使老百姓的公共出行更加便捷,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必须加快应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改进和提升服务。一是通过建立公交电子站牌和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实时滚动和播报公交线路、站点布局、到站时间间隔、车辆运行状态和换乘等信息,为乘客提供智能化公交出行引导。二是通过推广应用“智能一卡通”,实现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等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间的互通、共享和刷卡支付。三是通过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监控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公交车辆、出租车和轨道交通的智能化指挥调度。

2.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是公益性的服务行业,主要是为广大乘客、普通百姓、经营个体和驾驶员等提供服务,如何为乘客提供更加准确、实时的交通出行信息,则成为企业要研究探索的主要工作。一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联合移动通信、交警、气象等部门,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交通广播等为驾驶员和出行者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交通事故、施工等阻断信息。二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联合交通传媒、旅游、移动通信等部门,利用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为出行者提供公路沿线旅游景点、餐饮娱乐等信息,同时提供公路沿线收费站、加油站、服务区、枢纽立交、出省通道等有关信息的查询服务。三是道路运输企业联合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实时查询、订制公交线路、出租汽车客运、长途班线客运、机场航班、铁路运行和高速公路收费等信息。四是货运物流企业及客运企业联合公路部门,通过应用智能软件为出行者提供交通出行线路的辅助选择、交通换乘和路径诱导;同时利用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登陆客运和物流信息平台,动态查询客运物流信息。

3.客货运输运营监督旅客和货物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业务,客货运输站场和枢纽是运输服务交易的关键节点和服务场所。客货运输和站场经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安装GPS和北斗卫星导航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实现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实时定位跟踪和调度指挥,增强客货运输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是运输企业通过为车辆、船舶安装自动报警及视频监控设备,实现突发异常情况下的自动报警,并同时向救援中心及有关部门发出求救信息。二是港站枢纽经营企业通过应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实现站内车流的高效组织和调度;通过开发联网售票系统实现旅客跨区域、跨车站购票,推广网上购票、电子客票,方便旅客购票,并逐步推广使用智能手机刷卡进站乘车;探索应用红外探测、射频识别等智能化安检技术和设备实现旅客进站自动快速安检、车辆和乘客身份识别统计。三是货运企业可应用RFID和GIS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实现货物运输途中的动态跟踪和运输服务查询;通过建立出租汽车电召服务中心,实现智能化的调度指挥和预约服务。

三、推进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对策建议

1.紧跟行业发展形势,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在当前国家提倡通过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除了要加强内部管理以应对市场需求外,搜寻行业发展信息、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和形势也至关重要。因此,各交通运输企业要尽快转变传统的以提供基础服务为主的发展理念,在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方面多研究、多探索,尤其对于从事城市公交、地铁等公益性行业的企业,应加快推进智能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拓展智能化服务智能交通服务需要依托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企业作为智能交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应当在联网售票、电子支付、运输服务、车辆组织及运营调度方面拓展一些服务项目,尽快投入智能化的车辆和设备,加快推广应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出行者尽可能地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3.强化企业员工培训,引进智能化人才智能交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技术,需要懂技术、精业务的专业人才作支撑。因此,企业要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研究或技术支持部门,不断培养建立企业的智能化人才队伍。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各方面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需要依托大量的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的资金非常多。各类交通运输企业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智能交通的试点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模式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为企业推进智能化服务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

[13]左建军.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与评价指标的设置[J].广西社会科学,2002(0l).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5篇

在公交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的王成春认为:公交应该智能化。他表示,智能化的好处非常多。现在,丹东公交有2000多名员工,如果不实行智能化管理,员工要近6000人才能满足要求。当初,有关部门下发的人车比标准是11:1,也就是每1台车就需要11个人为其服务:两名驾驶员、四名乘务员,加上替休人员、修理工、路上调度员、监督员、管理干部,而现在丹东公交的人车比仅为3.6:1,减少了大量的用工成本。

从11:1到3.6:1是如何实现的呢?据王成春介绍,实行智能化管理以后,丹东开始采用IC卡乘车方式,乘务员取消了;有了智能调度系统,以往沿线配备的调度员、监督员也取消了;在各个环节上实行智能化运营,从而节约了人工。丹东公交早在2000年就在国内较早地开发了一套智能调度系统,那时还没有GPRS,还仅仅是一种有线传输与无线传输相结合的调度系统。之后升级到GPRS,这是一次技术上的跳跃,最初的调度系统需要在很多站点安装接收器,经常要迁就他人的住宅或商业设施,也要安排大量的建设、维护、协调人员,往往一条线需要10多个相关工作人员,大的线路需要20多人。有了GPRS之后,这些人员全部撤了下来,精简人员上又迈出“革命性”的一步。

在王成春看来,使用GPRS以后,最实惠的是安全性大幅提高。GPRS可记录很多信息,比如正点率,以往车辆的正点率非常低,当时不少媒体给丹东公交的评价是“慢起来像蜗牛、快起来像疯牛”。车辆在繁华路段到站时为了多等一些乘客,车停在站台上迟迟不走,到了人少的路段就拼命赶时间,这种情况下,安全就没有了保障,当时出的事故也是五花八门。由于那时是人工调度,调度员在线路上巡视,有的驾驶员怕违规行车受处罚,就向调度员“行贿”,给男调度员买盒烟,给女调度员买点化妆品,以此来逃避处罚。使用GPRS以来,这种现象不复存在,哪辆车误了多少时间、有没有超速行驶等等信息都可以随时从电脑上调出来,用数据说话。这样一来,驾驶员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规规矩矩开车,安全自然就有了保证。最重要的是,车辆不再抢点或拖延时间,准点率大大提高,乘客的信任度也提高了,等车时心里有了谱,选择公交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们发现,驾驶员遵规守矩开车以后,一般都是用匀速来行驶,车辆的油耗也下降了。我们一蹴而就,开始设立节油奖,每节约一升油可以得到4元钱的奖励,驾驶员的积极性就高了,从被动遵守变成了主动去好好开车,车队运营中遇到的安全、节油、调动员工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从此得以解决。

GPRS系统还包括车上的摄像头、智能化投币机、自动报站等,为避免票款流失和收到假币提供了科技支持。很多时候,在公交车上驾驶员与乘客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一旦发生纠纷,争执不下,录像就成为解决纠纷的有力武器。另外,它还能协助公安机关破获盗窃、打架斗殴等案件,对犯罪分子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在智能化投币机方面,郑州天迈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的投币机非常适合公交车的使用需求。这种投币机有电子钥匙,有密码,基本不会出现票款被盗窃的情况。“一台车上的GPRS设备成本3800元,公司在GPRS搭建平台投入前后不足200万元,可以说,收益远远大于支出,”王成春如是说。

善于尝试新鲜事物是丹东公交的优良传统,除了在探索公交智能化上取得了成功以外,作为辽宁省第一家试点LNG公交车的企业,他们对LNG公交车也有了颇多研究。王成春认为,LNG公交车的使用促成了企业的技术转型,以前的老员工都是摆弄了一辈子燃油车,对燃气车不了解,燃气车投入运营后对技术、维修保养等部门以及驾驶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学习、摸索和实践,员工的业务素质都得到很大提高。“在用车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LNG车辆对防冻液和油的要求非常高,防冻液的冰点要达到-40℃,油也要比柴油车高出1-2个等级,另外,针对LNG车辆的行为规范、保养计划、维修计划及操作规程也在逐步摸索之中。这些方面都没有现成的东西,通过不断摸索,现在,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对于一个用车单位来说是好事。实际上,智能化也包括维修保养的智能化,比如我们用技术手段设定车辆每13个小时自动打一次黄油,这就减少了车辆的磨损,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这都是智能化的拓展应用,”王成春说。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智能化;发展

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提升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确提出将物流智能化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智能物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统计显示,其平均物流成本占总成本30%以上,物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企业的物流智能化发展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围绕企业尤其是县域乡镇企业的物流运作,关注问题与短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方向。

1企业智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仓市是长三角经济带典型的县域经济体,下辖乡镇各具特色,其中又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在接受调研的太仓市50家中小型企业中(以乡镇企业为主),生产经营类型是代加工的占26.53%,仅有14.29%的企业有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大专以上员工比例低于20%的企业占53.06%;主营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1%以下的企业占85.71%,处于惯性生存状态。

1.1物流体系与生产工艺不匹配

企业在早期创立时未做好物流规划设计,后期虽然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智能设备,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与物流运作,比如在某个生产环节,需要在准确的时间点及时上料,但是由于采购模式不匹配,导致经常出现缺料或者物料型号有误,影响了生产效率。

1.2物流专业化意识不强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超过50%的企业没有物流系统改进计划,只有28.57%的企业有改进计划,但尚未明确实施时间表。这说明传统制造企业普遍未意识到智能物流对于生产的重要性,或者是有意识但由于生产经营压力,尚未将物流系统规划工作排上日程。有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即使是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管理高层把工作中心更多地放在销售环节,认为没必要聘请供应链专业人才进行物流系统规划。

1.3企业内外部信息衔接不畅

通过走访部分传统企业,发现由于企业机制、信息化标准不一致等原因,部门之间、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软硬件配套不到位导致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在入库、检验、出库、配送、生产等环节无法实现实时的物料状态监控,导致信息滞后。与上下游供应商等合作企业之间由于缺乏信任或出于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尤其在信息传递上各用各的信息系统,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导致企业在智能化过程中阻力重重,难以做到信息透明化。

1.4仓库规划布局不科学

本次调研企业中,仓储成本占公司销售额的比重普遍在5%左右,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传统企业厂区内仓库面积较小,外租的仓库离企业远,最主要的问题是仓库布局缺乏合理规划,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管理混乱。仓库布局不科学也会导致物料搬运效率低下,上料不及时;物料分区保管不合理又会造成物料的浪费。

1.5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物流标准化技术的应用在物流服务业中日渐成熟,但是传统企业更多关注生产标准化,而忽略了一个问题:物流覆盖领料、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采购作业不规范,可能会造成生产物料订单下达不及时或不准确;零部件装卸不合理会造成物料残损;包装不合理可能会在订单交付时被拒收。总之,物流过程中任何环节未进行标准化作业,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2企业物流智能化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认为购买安装智能设备就是实现了智能化,并没有意识到物流与生产的关系,缺少系统思维。从企业产品设计、供应商管理、原材料采购、生产、仓库布局、绩效考核、成本核算,智能物流应贯穿始终(见图1)。因此,很多企业会发现投入了新的智能化设备以后,生产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企业在发展智能物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从高层到普通员工充分理解物流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以保证物流系统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实施。其次,为避免因过度投入产生的资源浪费,应明确本企业智能物流的实施目标,该目标应与企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再次,智能物流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企业内部注意培养相关人才,不能仅依赖外部信息供应商完成所有的信息操作、管理和维护。最后,由于技术革新很快,企业应密切关注业内智能物流发展动向,与专业咨询服务公司合作,配套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智能系统,并进行持续改进。

3传统制造企业物流智能化发展进程

物流智能化建设是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不可一蹴而就,但是智能化带来的效率提高、成本优化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浪潮中激流勇进。

3.1机械化阶段

本次调研28.57%的企业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离实现物流智能化的目标还很远。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机械化、自动化是必然的发展进程,比如装卸搬运环节,以输送车、堆垛机、升降机逐步取代人工操作。

3.2自动化阶段

在机械化基础上,引入自动化设备,如仓库的自动化立体库、AGV、无人化叉车、自动识别(语音识别)分拣机,生产环节安装全自动生产流水线、自动化机械手等,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上马高效的自动化设施设备。

3.3物流系统集成阶段

此阶段依托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各环节软硬件设备的有效衔接。比如,通过仓库管理系统查询调配物料、半成品、成品,在运输过程中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规划最优运输路线,对货物进行全程监控,高效完成产品交付。

3.4物流智能化阶段

运用智能技术实现运输、生产、仓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自动化、一体化、网络化。突出“以客户为中心”思想,根据顾客需求灵活调节生产计划、加工工艺、包装要求、配送方式,实现6个“正确”:正确的货物、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地点、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价格。总之,实现生产和物流的高度融合。

4企业物流智能化发展策略

与全国的传统中小企业类似,苏南传统企业智能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即引入智能化设备。但企业内部运营还未配套智能化系统,物流智能化仅在计划阶段,由于实施难度大、投资高、预期收益不确定等因素,传统企业要实现智能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4.1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科学进行物流系统规划

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决定了生产运营和物流规划水平。不仅是投入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前期还应进行科学的物流系统规划,制定完善的改造方案。生产管理:培养员工精益生产意识,提升信息化操作水平,将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集成,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物料管理:规范物料清单中的物料号、组件、单位等信息,保证生产计划中的物料能准时上线。供应商管理: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考核体系,严格把控物料质量、数量、到货时间,与重点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物流绩效考核:从物流采购到产品完工交付,全流程都需要建立关键指标时效性、准确性的考核,提高企业各部门对物流环节的重视程度。

4.2从自动化着手逐步推进物流智能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受调查的部分企业还处在机械化阶段,大跃进式推行智能化不可行,按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先发展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培训员工进行自动化设备操作,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企业不应只是盲目整改,也可以发展适合自身的创新点。例如,在企业包装创新阶段进行投入,包装创新也可以实现产品差异化,研发更合理的包装方式,并在外包装上体现企业文化和品牌活力,同时进行技术升级,降低成本。

4.3提高信息网络共享程度,加强专业化协作

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动化的基础上,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在物料采购、入库、检验、出库交接、配送至生产线、完工入库、运输配送等环节共享物料、在制品、成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直送件的物料、信息流也要接入共享网络,以免出现信息误差。另外,检验环节的信息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为提高物流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由系统自动生成检验单。跨部门协作一向是公司管理的难点,前期加大沟通交流力度,打破跨部门沟通壁垒,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标准,通过部门间、公司间信息网络共享,把各个部门的单个业务单元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4.4调整布局产线、仓库,进行供应链流程优化

据统计,良好的仓库布局设计,可使物料搬运成本减少10%~30%,因此要提高生产流通效率,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在创立时往往没有考虑清楚产线、仓库的布局问题,经过多年运营才发现有些环节频频出错。据调查,超过50%的企业无改造计划,“伤筋动骨”是大部分企业头疼的事,但是无破不立,只有调整改造,才能剜除“毒瘤”,打通供应链管理流程。厂内仓库一般面积小,通过合理布局,清晰明确的分区,出入库路线、拣选路径的优化,有条件地引入自动化立体仓库,只要充分利用仓容,有条不紊地按流程规范操作,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就能有效辅助生产,做好物料存储配送工作。

4.5引入人才和技术,完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只有加强人才和技术的引入力度,才能做好前面所说的物流系统规划、专业化协作、流程优化等工作。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引入上没有大企业的薪酬优势,而人才又是推动技术改造的关键力量,可以出台股票、年假、培训、退休等激励制度,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技术交流平台,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企业虽然通过各种招聘途径、以优惠的政策引进了人才和技术,但是没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人才流失率会很高。因此,可依托本地的各类创业和科技园区,推荐企业技术人才参加定期举办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初创型智能物流服务商的交流会议,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创新转型的成本,另一方面持续培育创新力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加码。

参考文献

[1]童婧,刘春艳.“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物流应用前景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5):28-29+32.

[2]何玥.互联网+与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6):5-6.

[3]梁爽.电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128-129+140.

[4]房建奇,沈颂东,亢秀秋.大数据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27+168.

[5]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分析[J].商业研究,2020(2):73-82.

[6]陈丽娟.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工业4.0时代[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109-113.

[7]杨琳华.推进县域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破解传统制造业发展难题的建议[J].商展经济,2020(11):77-79.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钢铁 智能化 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086-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很大一部分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工业智能化系统技术。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一般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高速、高效的智能化系统;另一方面便是人类自己,就其中的智能化系统而言,其不仅包括各种自动化调节系统、自动化处理、控制系统等,同时也包括了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系统,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等。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好地利用工业智能化系统,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产生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和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1 钢铁工业智能化生产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工业智能化的重视,现如今我国钢铁工业自动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对于钢铁工业的各个工艺流程,包括炼铁、炼钢和轧钢等,都具有比较先进的单机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具有比较完善的管控一体化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系统才可以使得钢铁进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先进技术大部分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我们将引进的技术用到实践中,然后不断的积累技术和经验,进而培养出专家和优秀人才。

2 智能化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

在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中,智能化系统一般指的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将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设备、检测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组装的方式。正是由于将多项先进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才为生产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提高了产品的自身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智能化技术在钢铁生产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对钢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现如今的钢铁工业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即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传统的控制技术往往不能很好的克服生产中的一些困难,因此我国引进了国外的一些智能控制技术,并加以吸收和消化。所谓的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该智能控制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钢铁生产中,比如钢铁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诊断等。目前,随着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我国的钢铁事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生产过程的检测传感技术

生产过程的检测传感技术在钢铁企业智能化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就对该检测传感技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其发展主要是源于生产过程质量、能耗,环境和安全等的需求推动,随着检测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该技术可以给钢铁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产品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也随着人们对钢铁质量要求的提高,我国加强了对产品的缺陷等质量的检测、原材料的检测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部分以信息反馈的方式进入了智能化系统。现就对其中的过程检测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

钢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许多的对象进行检测,比如钢铁的温度变化、位置,钢铁的尺寸(长度,宽度、厚度)、形状等,随着智能化检测系统的应用,对这些量的检测精度、稳定性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

过程检测的基础在于基本状态量的检测。其不仅可以体现系统对象的能观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了系统的能控性。可见,检测技术能够比较好的制约控制系统,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系统能够实现的自动化水平。简而言之就是:钢铁产品制造水平与智能化系统中的检测技术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3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传动技术

传动系统在钢铁智能化生产中是作为执行机构的,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动系统的功能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它不仅是控制行为的最终执行者,同时,也是系统效用性的关键归结者之一。就钢铁智能化生产系统中的执行情况机构而言,其包含许多种,如:液压伺服系统、电气传动系统等。

随着电气传动技术的不断发展,AC传动系统控制的精度、响应性、可维护性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着传动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使得电气传动系统与控制器,传感器之间的配合更加的紧密,进而极大地提高了轧制过程的快速响应性和控制精度。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执行机构的传动系统在作为系统行为的最终行为的执行者,要考虑的技术细节有很多。

2.4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利用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央计算机指挥中心,以便可以利用该中央指挥中心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就分布式控制系统本身而言,其一般可以分为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其主要的作用既是对钢铁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它不仅可以实现对钢铁智能化生产过程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些别的功能,比如说:钢铁生产在线最优化、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等。

2.5 钢铁智能化生产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钢铁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是将生产管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连成一体,以便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所以钢铁的智能化生产过程需要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以便可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钢铁的生产率,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

3 结语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8篇

所谓智能化管理,就是协同发挥各类智能优势,包括个人智能、组织智能以及社会智能,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和持续挑战的管理模式。目前,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推动生产智能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思维和工业思维对接融合最关键的现实基础。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管理体系,强化自身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全面支撑。但是,要想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无疑是一个难度较高的任务,这是因为,不同技术环节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向实现技术管理的高效性,不仅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而且要从细节上精心布置,形成整体的技术优势。因此,只有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系统,提高技术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加强技术环节之间的渗透,才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与特征

1.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的原因。

(1)充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企业竞争格局,由于信息流通加快,创新收获期缩短,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于是差异化竞争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大众消费开始向个性化消费转变。

(2)转型升级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大,经营管理难度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构建高效技术管理系统。

(3)智能化应用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语境下,IBM公司提出的建设智慧地球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响应,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小区、智能电网等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开始出现,智能化应用时代已经来临。

2.技术管理智能化特征。

(1)广泛开展知识管理。深入挖掘和利用企业和社会知识资产的价值,是智能化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企业都构建了专家系统和知识共享平台,实施开放式科技研究,同时还践行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了企业科技管理智能化水平,增加了企业产品的知识价值含量。

(2)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力研发与普及。无论是企业管理领域,还是企业业务领域,都开始引入智能技术系统,程序化与版程序化决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3)创造良好的智能化技术管理环境。企业为提高技术管理智能化,不断营造良好环境,包括强化信息化意识,完善技术管理系统,完善员工奖励制度,加强技术人员管理等。

三、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配系统的构成

简单来讲,技术管理系统就是对技术及相关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系统。完善企业技术管理系统辅助配套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企业管理智能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智能化环境,为企业创造市场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的基础是由企业组织结构所支撑的,因此,相关组织部门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主系统,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企业技术管理主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决策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比如技术中心、技改部、人力资源部、信息中心等组织部门。完善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企业资源的获取与分配效率,为开展全面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企业技术管理辅助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构建属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对不同企业技术管理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各大子系统和管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6个辅配系统构成,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工艺管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六大辅配系统。这些辅配系统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其中,技术创新管理在所有辅配系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工艺管理主要是确保技术过程的正常执行,人员管理属于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核心资源部分,质量管理是整个系统的具体实施标准,安全管理是整个系统运行的保障指导,信息技术管理是对系统应用的实践管理。六大辅配系统的共同作用,以推动企业管理效率提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3.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全球经济格局和行业动态的全面分析,特别是要结合企业具体的生产特点,企业必须要明确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工艺设备和技术人员为依托,以安全生产为保障,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技术管理辅配系统。

4.辅配系统分析。

(1)创新技术管理系统。管理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的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辅配系统。

(2)工艺管理子系统。工艺设备是企业生产运行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工艺设备管理,就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工艺设备利用率为目的,在工艺设备的研发、选择、安装、调试、维护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工艺设备的潜在价值,确保企业生产高效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是企业工艺设备管理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对企业工艺管理水平提出了全新要求。工艺管理系统主要分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经济责任制、现场管理和职工素质四大职能。

(3)人员管理系统。人员管理,就是以现代化管理理念为指导,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选调和组织,并对技术人员进行精神层面的引导与管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本,成为企业技术管理系统高效运行的根本支撑。现代企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要从4个方面着手建设,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分配、人才考评和人才培训。

(4)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是企业技术管理系统得以高效运行的有效保障,根据安全管理系统的职能划分,现代企业质量管理子系统应该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优化改进四方面入手建设。

(5)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就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子系统应该从文化建设、控制管理、归纳总结三方面入手建设。

(6)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企业技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管理辅配系统的职能划分,该系统要从生产控制、风险管控、决策支持和员工响应四方面入手建设。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平衡性和民主性原则。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明确系统的主体和管理对象,找出整个系统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资本流动和信息开发四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优化改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在应用中的有效性、能动性、敏感性等管理目标,为企业内外部科学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四、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推动技术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趋势,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推动了技术管理的创新与革新。技术管理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改善管理决策、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来实施的。

1.管理决策。

通过企业智能化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新的管理决策支持工具。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括电子会议系统、办公智能化系统等相关辅配系统的建设,都全面加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管理人员。

技术管理智能化,极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通过活动精准有效的信息提高了预判能力,加强了企业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共同与资源共享,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实现技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3.管理方法。

技术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前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高度共享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实现了企业技术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管理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技术管理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企业全面技术管理建设的深入开展,更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撑,因此管理技术智能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树立现代化技术管理理念,利用智能化技术管理手段,对企业一切技术活动加以有效控制、管理、优化和改善,推动创新技术管理、工艺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六大辅配系统业务流程的再造,利用企业技术力量和资源整合,顺利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

档案库房是存储档案的重要场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如今,应积极推进档案库房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档案库房管理的效率、质量及安全性。

一、档案库房管理的相关概述

档案库房内收藏着大量的有参考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珍贵文献资料,其内部空间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档案文件的质量及保管的安全性。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主要是维护秩序与保护实体两个基本方面,是档案实体保管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将已整理好的档案资料存入库房,并按照相应的类别进行分类上架排放,对库房现存档案资料进行日常性的维护、利用、保护等管理性工作。在新时期,应构建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高效控制库房内部因素及各种管理要素,实现安全、高效管理档案库房的目的,有效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水平。

二、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践

(一)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要更新升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增设智能库房管理模块,包括库房基本信息的定义及具体情况展示、实体出入库管理、温湿度及门禁采集信息等几大模块(详见图1),通过集成智能密集架、温湿度信息采集设备、门禁及RFID等设备,实时监控和管理库房内部情况,将库房转变为在线展示的“透明”库房,进而提高档案库房管理的实时性及高效性。1.智能密集架的建设。智能密集架是指通过计算机控制密集架的打开及关闭等,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对相应的档案实体信息进行检索,利用计算机结合已存储密集架的位置信息自动打开密集架,架上显示屏会及时显示档案资料的具置及所需的数量,取出后自动关闭。归还档案时对档案条形码进行扫描,将案卷在计算机系统内归还入库,同时再次打开密集架将案卷放到规定的位置上。2.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档案库房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通过设置自动温湿度信息采集设备来实现实时、自动采集与监控,一旦温湿度超出指定范围,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会自动启动或关闭温湿度控制设备,实时调节库房内温湿度。通过集成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温湿度数据传送管理信息系统中并自动保存,同时制成温湿度变化曲线图,有利于后期的数据分析与利用。3.门禁控制设备。档案库房通常使用的是钢制防盗门锁,在此基础上加装接触式磁卡电子门禁系统,提高库房的安全性。档案库房管理工作人员持有专门授权的磁卡,在进入档案库房时通过读卡器自动识别持卡人身份,确认有效后才可开启门锁,门禁控制系统会自动记录磁卡身份及出入库时间等信息并传送至管理信息系统中,形成库房的巡查记录报表、异常情况报警等。4.物联网RFID技术。物联网RFID技术的利用主要是通过二维条码标签及监控设备实时监控库房内档案实置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打印档案盒及档案资料的实体标签的唯一二维条形码,通过扫描二维条形码自动登记借阅、归还及上下架信息。在使用档案时可以通过系统检索直接打开对应的密集架;自动记录经出库扫描后的档案出库信息;归还档案资料时需再次对标签信息进行扫描,自动入库和上架。另外,监控设备在监测到未经系统登记的档案出库信息时会自动记录和报警,从而有效控制档案的安全。

图1 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示意图

(二)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践。结合企业档案库房的实际情况,制定库房固定区域、密集架信息等实际布局的虚拟展现方案,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将不同类别的档案使用不同的展示模板展示出来,企业档案库房密集架的启闭则由智能化模块利用智能密集架设备直接控制。另外,集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以有效实现档案的电子上下架等,同时还能够灵活定义自动排架规则,根据排架情况动态统计馆藏档案强开及时预警提示馆藏能力。还有就是实体档案的借阅、归还的在线监控,通过定位二维码标签来实现,通过3D模拟库房内部设置,在线模拟出入库房操作,进而提高档案库房的透明度。

三、结束语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种技术和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库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应结合企业档案库房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具体特点,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及技术,构建企业档案库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高效、安全的档案库房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燕.建立和管理企业档案库房之我见[J].价值工程,2011,30(11):120-121.

[2]夏红.浅谈企业档案库房的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2013(12):198-198.

企业智能化范文第10篇

1、前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2.17%,成长显著;

2、起家于江浙,成功开拓全国市场,启动城市公共安全智能化改革;

3、行业专业性强,资质壁垒多,公司资质齐全方便业务开展。

汉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汉鼎股份,300300)已于3月7日开始申购,正式启动登陆A股市场。公司是以建筑、公共安全管理为核心领域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链涵盖智能化工程的前期咨询、方案设计、软件开发、工程施工、集成调试及升级维护等各个环节,目前,汉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了国内智能化应用领域的领先企业。

复合增长率高达92.17%

智能化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范围很广。汉鼎信息紧握行业发展契机,期间取得了卓越的业绩。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到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73亿元、3.33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18.08万元、3333.69万元、5236.63万元。营业收入2010年同比增长70%,2011年同比增长93%;净利润2010年同比增131%,2011年同比增56%。2009-2011年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92.17%,成长性显著。根据预测,2012年汉鼎股份将实现营业收入超5亿,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确保50%以上的增长速度。

深挖全国市场机遇

公司自成立以来依托浙江省的区域经济优势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加快发展速度并进一步提高建筑智能化市场覆盖率及占有率,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省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并在四川、福建、江西和江苏等地区取得了一定成绩,公司来自于浙江省的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95.44%降至2011年的52.37%。

汉鼎信息拟通过建设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长沙等五个区域中心,使公司形成以公司总部和五个区域中心为主体架构的全国性业务拓展网络,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各大区域中心的发展情况看,四川地区仍将受益于灾后重建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福建智能建筑发展起步相对较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推动整个福建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其他地区如江苏则将在城郊发展的过程中将建筑智能化引进。可以看到,五大区域中心的覆盖,公司将致力于引领全国建筑智能化改革。

技术领先资质齐全

智能化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国内多数下游应用领域针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制定了相关的资质体系要求,完备的资质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必要前提条件。汉鼎信息现有业务已经取得所需业务资质及强制性认证。

随着智能化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各下游领域对智能化功能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不断齐全、丰富的资质体系将使公司在项目承接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公司作为我国智能化行业同时拥有“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壹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壹级资质”2项强制性认证的42家企业之一以外,还是拥有前三项优秀资质的企业之一(全国总共五家)。这为公司在项目承接方面树立了明显的优势,为公司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上一篇:体育教学实践范文 下一篇:会计社会实践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