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经济范文

时间:2023-07-24 16:44:26

企业市场经济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1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稳定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企业改革走向市场鸣锣开道。在改革中,由于旧体制的惯性及配套措施滞后而带来的职工思想的障碍;由于留恋旧体制、又期望新体制的矛盾心理、失衡心理、怀疑心理、求稳心理等;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主体是职工,如何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这个中心,等等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企业通过宣传教育、谈心、座谈、疏导协调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达到统一认识、消除矛盾、转变观念、理顺关系、调动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推进企业的改革和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

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企业要想搞好经济建设,要想生存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确定了企业共同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趋向、培育了富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发挥着凝聚人心、集中智慧、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企业职工的思想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使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同党保持一致、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的干扰,巩固广大职工共同的思想基础,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证,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正确把握处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中的几对关系

把握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职工利益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是唯心论。历史的经验也反复证明:只有把群众的物质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把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当作工作的重要出发点,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否则,无视群众的正当物质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势必会成为“空中楼阁”。

在企业改革中,因分配差距拉大和“弱势群体”的出现,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使一部分职工对企业和个人的前途担忧,职工主人翁意识、企业凝聚力减弱,出现上访、闹事等。因此企业要想发展,首先要从稳定大局出发,帮助职工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增强生存本领。其次,做好深入调查、走访交流、组织讨论等工作,及时了解掌握职工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在不违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大胆采纳他们为企业改革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凸显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再次,公开一切方案,机构设置、岗位、竞岗条件;公布“公司经营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用工制度”等,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大家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切实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把握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言教与身教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靠说,二是靠做,它不仅通过正面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而且企业政工干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职工。这就要求企业政工干部在对职工进行言教的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理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政工干部和领导干部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可能在台上热情洋溢地作报告,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学习“讲正气、树新风”的讲话,台下却收取别人的巨额贿赂,,损公利己。这些干部无论说得多好听,他的工作肯定没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政工干部和领导面临着严峻考验,要抵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行为上、生活上都经得起考验。要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同广大职工群众同甘共苦,要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成为职工群众的学习榜样。

把握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疏导方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企业往往只重视追求经济利益和生产经营效益,而容易淡化和边缘,存在着“流于形式、走过场,沉不下去,浮不上来”的现象。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顾实际需要,照搬书本,空喊口号,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缺乏实践基础,工作素材匮乏,内容苍白无力,缺乏提炼和概括,只在表面兜圈子。因此,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富有成效地去开展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把握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小而全”与“大而全”的关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任何思想政治工作一样,要把握好三个字“小、大、全”。做到“小而全”与“大而全”,处理好“小而全”与“大而全”的关系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小而全”是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细致入微,工作到位;“大而全”是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整体有序,巨细无遗。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在深刻洞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工作责任制,这样,既可充分发挥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作用,又可避免“一把抓”的现象发生。

三、积极创新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大胆进行创新和实践。

适应形势发展,做到思想观念创新。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的观念和思路就没有新的出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思考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最终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从过去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同样产生经济效益的思想意识,象抓企业生产经营那样,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适应市场经济,做到教育载体创新。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载体上不断创造性加以改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一是企业网站、有线电视、企业报刊等要唱响教育宣传的主旋律,发挥它的渗透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覆盖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建立企业“红色网站”,加大引导和管理力度,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开放性、即时性、趣味性,从而增强实效性。二是在强化教育宏观引导的同时,要注重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使职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参与、交流、展示、互动的行为,诱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因此,职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将普及和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贴近生产经营,让思想政治工作上一线;活动的设计贴近职工,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职工的思想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活动的设计贴近职工家庭,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千家万户,为职工排忧解难。

紧扣时代脉搏,做到教育内容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一条根本原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和充实,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要从广大职工所思、所想、所盼出发,选好切入点,做到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结合,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结合。在新时期,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化,就必须围绕企业全面发展来做,推动企业发展决不是只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而是推动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企业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内容上,突出思想意识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强化爱企、爱岗、立业教育,深入开展法制和企业规章教育,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以及现代知识教育,进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教育。

引入目标管理,做到教育目标创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目标管理,建立健全目标体系。在总体目标上要紧紧围绕现代企业制度这一中心,培育职工队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证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具体目标上就是要做到企业思想教育系统化、决策科学民主化、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党风廉正建设制度化、内部岗位制度规范化。要建立该目标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树立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观念,在纵向目标体系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横向体系中,处理好各个分项目标的协调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各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运行机制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群众性,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要求,体现出制度化、民主化、现代化。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2篇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同时是对企业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指挥。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能够通过合同制定产品价格,再到对成本的控制,这些环节中都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与评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有针对性的实施企业中的各项工作,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下文针对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概念进行研究,分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概述

市场经济发展带动很多企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进步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目标和逐步走向成熟。而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有立足之地,那么只能被市场淘汰。之所以会有很多企业被市场经济模式淘汰,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另外还有社会外部的原因,对企业经济管理造成影响。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方面

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制度的轻视现象,企业中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依据,是对不合理问题的制约。而我国企业管理中,往往只是重视与经济效益相关的内容,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企业文化、政治制度的重视。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企业人员不能真正落实好相关的管理工作,导致企业的制度只是一份没有实际意义的文件,这样导致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大大的下降[1]。

(二)人力资源方面

目前,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加上企业中缺少一定的奖励制度,使得人力资源部门中人员变动幅度较大,例如,第一,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使得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进而影响到了企业员工的进度;第二,由于员工在企业中不能得到较好的经济鼓励,使其在工作中没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三,企业中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人力资源员工素质不高,最终导致企业的业务形象被破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策略

(一)理念更新带动企业经济管理进步

经济管理观念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只有将在经济管理上的理念进行改变才能够实现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首先要想带动企业经济管理进步,需要企业管理从相关的制度入手,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适时转变经济管理观念。例如,类似经济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掌握,企业都需要对其了解清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要时刻按照国家政策来体现企业精神,并适时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实时被调整与改变,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动态的线性模式,其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实现企业的动态分析,需要企业能够针对市场经济变化现状,制定评估并执行,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实现互相沟通[3]。

(二)组织结构变化

1、组织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在优化的同时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采取分工的方案。由于企业中成员成分各异,为了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各司其职,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明晰自己的分工,最主要的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在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最高级的就是董事会,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战略只能通过企业中董事会来进行决定,并执行相关任务。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充分尊重高效、科学且民主的原则。企业发展的动力就是企业中的员工,因此在企业组织活动中,需要员工积极参与,并向董事会提出有关于经济管理模式的相关建议对策,促进企业发展。2、人力资源优化。由于企业中人力资源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出现阻碍,因此,要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实现人才最优利用。现行,在很多企业中,相继建立了经济管理模式,由于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活动进行的比较缓慢,导致企业在该方面的人才比较稀缺。

(三)制定严格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需要制定出自己企业状况相符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正常运行中,实行对员工、活动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确保企业有序运行。在企业中制定经济管理制度就是对企业的规范化以及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企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要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需要在施工项目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该种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企业项目经济效益,还能够实现企业的制度化。例如,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将项目做到精细化,具体需要以下步骤:第一,为了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益,在项目中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第二,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控制,从材料购买、在实际施工运用,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控制。第三,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科学组织下,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追逐企业发展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企业中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制环节中的重点部分。为此,本文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介绍,揭示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首先将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更新带动企业管理进步,然后将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变化。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3篇

所谓企业经营管理,就是指在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管理人员对人力、物力进行协调和配置,使企业能够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开展各种活动。只有通过人为的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够使企业正常的运转。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够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由于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所以企业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制定出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推动企业高效稳定的运转。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当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素质较低,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就给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企业的各种项目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最后,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但是在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只是无限制的强迫员工进行加班,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司企业的认同感[2]。第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对于管理不够重视,片面的认为项目和工程的进度才是第一位的,缺乏对管理的重视,这样就一方面导致了企业不能够配备管理人员和管理的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处理,导致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延误了工期,损害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现了滞后的局面,很有可能降低管理的效率,最终也影响到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市场的占有率。第三,企业的管理模式单一,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下,部分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认为人事和财务管理要有本家族内部的人员控制,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单一、陈旧,不利于工作人员的晋升,影响到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单一,不够灵活。因此,现今企业很多的组织机构都与市场需求相背离。另外,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方面不够重视,使得企业组织机构中的很多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滞后[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首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了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通过加强岗位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上升空间。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上,要进行人力的优化,通过各种奖励和激励的手段,提高员工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人力资源部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加强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4]。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为了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物资配备、人员培训、轮训、工资福利发放、工作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只有完善了企业的运行管理制度,才能够推动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注重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人员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企业在日常的运行中,一旦缺乏管理制度,就会导致“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局面[5]。最后,完善管理组织机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下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机构和组织单一的现象,因此,要完善组织机构,要改变传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为主要目标,创建灵活、合理、多效的管理组织机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构建完美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可否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下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制度、人力管理存在漏洞以及组织机构单一等。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备、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改善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等办法,切实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

【参考文献】

[1]高春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8):45.

[2]陈卫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84.

[3]钱宏志,孙志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J].商业,2015,(1):00048.

[4]胡生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论,2016,(7):32-34.

[5]周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思考[J].港澳经济,2015,(5):62.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商品二重性;技术二重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高剑平,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276.5: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17-05

一、发展民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着资本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改革开放使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系统(包括所有子系统)充满生机和活力。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都有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首先,这种开放是立体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

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促使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时刻准备接纳并主动地寻找新的各种有用的“负熵流”(各种物质、能量、信息,包括可资借鉴的资本主义文化等),使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改革开放又是一个历时的、渐进的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主动地、自觉地利用一种历时的、渐进的改革开放战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沿海开放发展战略,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经济先改战略;上个世纪90年代的沿江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这种梯度的、由东向西的开放发展战略,使得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分阶段地明晰起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社会慢慢发生变化,由量变而入质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系统则因这种渐进的开放,既保持稳定,又彰显活力。今天,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再次,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于市场主体和准入门槛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内部市场的开放。即我国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其各自辖区内市、县的相互开放;二是外部市场、外部环境的开放,即向世界各国的开放;三是市场准入门槛的开放,除某些特定的产业外,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向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平等开放。市场机会均等。

曾经说过:“中国将继续开放市场,加快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开放步伐,逐步开放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涉外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贸易投资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为中外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这种开放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外部世界保持着广泛的接触与联系,随时随地吸纳各种有用的“负熵流”,这是保持大系统活力、保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平等的一员,正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在我国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之内,才会出现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发展民营企业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生产力的需要

首先,就我国生产力总的状况来看,是相对落后;就其基本特征来看,是多层次生产力并存。各个层次生产力之间的差距很大,分布极不平衡。任何单一的生产关系都无法适应这样的生产力状况,必然要求多种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我国的生产关系不仅要同国内不平衡的生产力发生关系。而且要同国际不平衡的生产力发生关系――从美、日、欧,到亚、非、拉。从国内的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到境外的我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必然要求多种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再次,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任何单一的、均匀的、无差异的平衡状态在结构上是最无序的也是最无活力的状态。在宇宙天体中,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拥有强大吸引力的高密度天体渐渐聚集,最后形成“黑洞”。“黑洞”其实就是“死洞”。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亚当・斯密式的国家范式。其单一的所有制形态――私有制,其所带来的无序竞争,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单一的、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公有制形态。最后引发了剧变。可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单一、平衡的状态其实就是死态。

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这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活力的源泉所在。

清一色的私有制平衡态不行,清一色的公有制平衡态同样不行,这已被人类社会的历史所证明。只有营造出兼顾“公”“私”的“非平衡态”来,方可使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愈来愈有序。“特色”二字恰恰就体现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公”、“私”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只有这样,方可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这中间民营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已经发挥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发展好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持续健康运行的内在根据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要形成新的结构,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既不能是各自孤立的,也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们之间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产生复杂的相干效应和协同性,进而生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并持续健康运行。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方法论上已经突破原苏联单纯地局限于一种所有制的单向思维和狭隘视域的模式,将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置于一个大系统之内,这个系统向所有的经济形

式开放(广义地讲,还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开放)。这样,营造出最为有利的环境。使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并发生非线性的互动,生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结构,得以保持运行并健康发展。

首先,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目标而言,它必须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者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达成协同。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以形成各类企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竞争压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益,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宏观效益的提高。

对改革开放的理论预设,邓小平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现代化工业化与世界接轨为诉求。将市场经济当作一种把蛋糕做大的手段和工具,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意味着公平首先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在实践中,则表现为起点的公平,程序的正义。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其次,它不是均分财富,而主要是指在宪法的规定和保障下人人皆有追求并获取财富的机会。再次,它以效率为前提,高效率的才是高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能够创造出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实现公平的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起点上的公平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它使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它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人的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这个大系统之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目的而言,它必须使市场主体自我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最优化两者之间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进而协同。

大凡市场经济。都要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马克思说:“谁要生产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首先表现出――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其次则表现出――为牟利而进行的生产。这种利他性和为己性、服务性和牟利性的对立统一,就是商品生产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它使得商品生产是个别劳动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一般劳动,并从而采取了为全社会共同体而存在的普遍形式。

作为牟利性和为己性的商品生产,其逻辑起点是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服务性和利他性的商品生产,其逻辑终点是公,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它体现的是社会财富共享与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前者。后者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后者,前者便变得毫无意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发生了对抗:前者被极大地突显,而后者则被无情地淹没,产生了商品生产的异化。即商品生产二重性的对立,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继而这种对立演变为资本主义阵营内的版块割据,最后不得不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支撑其商品生产。此种商品生产体系,列宁称之为帝国主义。

在前苏联、东欧等国家,由于僵硬的清一色的计划公有制,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则发生了另一种对抗:后者被极大地彰显,前者被无情地淹没。产生了商品生产的另一种异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点走向完全忽视人自身利益的起点。在“公”的名义下,“私”被取消,进而演变为运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手段,凭借军事强权,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支撑其商品生产。此种商品生产体系。称之为社会帝国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为消除商品生产二重性矛盾开辟了通道。而且也使其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向。其服务性、利他性凸显,进而实现其为己性和牟利性,最后实现两者的协同与辩证统一。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多元、平等之市场主体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协同与辩证统一的制度保证。它使商品生产既无法彻底倒向为己性和牟利性。又无法彻底滑向为他性和服务性,而是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适度而必要的弹性和张力。从而商品生产无论其主体的自我利益,还是客体的社会利益,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内都必将产生非线性的互动。并最终协同。

再次,在这个大系统之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展开,还必须引起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非线性互动。进而协同。

在政治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一步步深入,民主和法治凸显。政治体制的改革则随之成为必然。市场经济主体多元,故而其利益多元,进而其社会关系复杂。因此。它需要完备的法制来保障。民主和法治便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趋向同一。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过程。

在思想文化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样成为必然。

人在本质上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物质又属于精神。就物质属性来说,无论人作为生产者还是作为消费者,均免不了进行狭隘的利益比较。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观时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如果让人的物欲蔓延。则极易引发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它会沿着――从最初的单纯的追求物质――物欲膨胀――最后蔓延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浸淫于庸俗的享乐主义之中。进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沉沦,更不用说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要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以及伦理价值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升华的过程。如此,则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将产生非线性互动。并最终协同。

这样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系统之内,无论其宏观的目标,还是其微观的目的;不论其各种经济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还是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会发生非线性的互动,进而协同,生成富有活力新的有序结构――而民营企业断不可缺。

四、发展民营经济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人类社会里,它依次表现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源不断的动力学因素。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求真,目的则是求利。技术同样具有二重性矛盾,即技术的“真”与“利”的矛盾。技术的“真”,其内在的逻辑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一旦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它会尽快为全人类所共有。技术的“利”,其内在逻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通过模仿成熟技术获取规模效益。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很难将其截然分开。通过“真”,达成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从而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往往又能够带来“利”;通过“利”,支持新技术的研发,从而达到对“真”的一步步接近。

资本主义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解决了技术创新。继而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产业创新,然而,它永远也不可能解决制度创新。

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天然的缺点:“私”。其出发点是私。落脚点也是私。于是这种制度的私便与技术的私一道构成了合谋――垄断。技术的私人垄断与技术产品的社会化构成了其解不开的死结――即经济危机、贫富分化、阶级压迫,从而导致无穷无尽的阶级斗争。最终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也没有过渡到“制度创新”上来。因为,它没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私”而无“公”。

前苏联、东欧走的则是走社会主义计划技术之路。她首先从“制度创新”人手――设计一整套的社会主义计划体系――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图通过它去解决“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问题。

然而,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其致命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非常不利于创新。尤其是不利于与现行计划体系相抵触的原创性技术的创新。因为原创性技术具有偶发性,而这种偶发性与僵硬的计划制度发生冲突。原创性新技术只好出局――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源动力――无利可图。正是这一致命缺陷导致了前苏联的危机――因“公”而忘“私”。

如此。前苏联由其良好的初衷走向了其对立面:扼杀创新,从而扼杀了人的全面发展。

没有“私”便没有活力,没有“公”便没有正义。单独强调其中一点都必然走向其反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为彻底解决技术的二重性矛盾开辟了通道。

首先,我们给予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同等对待。这就给了技术创新一个宽广的空间;其次,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就给了技术创新以利益驱动;再次,让市场去配置资源,就给了技术创新成长发育的充足的养分。如此则“公”“私”兼顾,技术的二重性裂缝得到弥合。“技术创新”就自然过渡到了“产业创新”,进而过渡到了“制度创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改革开放一步步推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制度创新”――它既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的结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制度保证。因此。民营企业的“私”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公”之外的必要的补充。它与国有企业的一道推动建立并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系统的活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总结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文明制度的优缺点后,经过我国60多年的反复实践建立起来的。它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它继承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优点;又避免了其缺点。其外部呈开放的结构,兼顾了“公”“私”;各层次的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相协同;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相协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相协同。其内部则有“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源源不断的动力保证。因此。它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伟大的崭新的“制度创新”,必将为目前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

五、结束语

总之,商品的二重性也好,技术的二重性也好。本质上根源于人的二重性。正是人的二重性:首先,它使得哲学沿着两条道路发展,或唯心论,或唯物论;其次,它使得社会制度同样沿着两条道路发展,或公有制,或私有制。完全走向私,会导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彻底倒向公,则创新无从落实,从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无从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将变成一句空话。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公”与“私”之间保持着适当的张力: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矛盾同一了。技术创新内在的裂缝弥合了,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趋向同一,人还原为真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了实处。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5篇

在国际市场上,根据经济竞争机制的不同,我们通过政府对竞争干预的程度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把经济管理模式分为企业竞争型管理模式与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1.1企业竞争型的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面对不同的竞争方式,各国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才差异很大。利用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的企业,普遍分布在发达国家。其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国家调控手段用得比较少,非常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企业竞争的经济管理模式要求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宏观调节,给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保证其正常发展。

1.2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

在政府主导调控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调整,对企业经济方向进行规划,以达到对产业分配管理的目的。在我国,政府调控型主导经济管理模式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经过我国多年的市场经济探索,逐渐对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新认识,特别是近几年国有支柱企业在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中的出色表现,更是把这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二、微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特征。而把这些不同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2.1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为了站在竞争的有利位置,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开始向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知识型经济模式,要求各个企业重视知识,对企业的知识学习机制进行改革,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把企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落到实处。要想达到企业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则必须要求企业的网络化和全球化。企业要以市场竞争为基础,进行企业内部的柔性管理。知识型经济管理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这要求我们的决策层必须对基层科研技术人员予以重视,要给这些科研人员也要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如今,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大了人性化管理力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案。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重视知识型经济管理策略。要想比其他技术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也要求在这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要突出人才的重要性。要利用理性竞争,理性管理,以基层科研水平的加强和提高为目标,最终突出自身的总体竞争优势。

2.2以财务为主导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仍然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只要在成本和财务资源管理上出了纰漏都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何以生产成本和财务管理为基础,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成为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往往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要把效益优化与公司利润最大化以及股东的价值分配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以上分析,我把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分为以下几点来研究。

2.2.1不同组织方法的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公司状况有着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如集权性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这种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上面的总公司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以达到控制企业经营运作的目的。主要特点就是,所有的财务管理权限都在总公司的手里,旗下各个子公司要服从总公司的配给,缺少自。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较弱。虽然这种模式对降低财务上发生风险有好处,但是阻碍了下属分公司的主观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集权度比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中要注意放开手脚,增加企业的灵活性,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目的。而与此相对的,是分散性财务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分公司的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力,但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提高了,致使财务管理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往往缺乏一个主心轴对企业整体运作进行一个完整的经济规划,这可能成为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把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对其边界状况的考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2.2.2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未来

财务型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虽然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它的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造成企业最终目标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财务型经济管理,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加强财务型管理的开放性,增加透明度,让企业的财务运转清晰可见。这也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比较,总结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改进措施。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客观规律,把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把财务管理与市场金融相结合,从市场发展反观企业财务,达到市场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信息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重点在于网络化,利用网络化的经济管理,节省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必将比以往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企业面貌。对于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加强企业各公司之间的联系,提升企业的市场亲和力以及竞争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统计 市场经济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春风,在经济的各个层面逐步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流的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步人了质与量齐发展的阶段。而一直以来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组织的企业,在迎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来自市场的风险,而这也从外在环境要求了当今的企业家同时要有创新的勇气, 以及善于思考的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即将或正在出现的问题和市场变化时,作出正确、快速的应对措施, 立企业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牢牢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则是一个企业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此情况下,有效把握市场波动的主节奏,则是企业处理和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企业统计作为一项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料并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的工作。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具有积极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和制定市场策略重要的指导作用。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企业统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然而,即使在目前,现行的企业统计活动方式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革,但仍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其也存在调查内部化、简单化的特点,仍未脱离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其也已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使企业统计逐渐丧失了其原用的活力。同时,不管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对于国家政府实行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性与企业统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主体早已确立且逐步完善的我国经济状况下,使我国企业统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则是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之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对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功能的转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从思想上改变我们对企业统计职能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则是必要的。一、转变企业统计只为政府统计服务的观念。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 建立政府与企业平等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新型关系,通过法律的维系而不是行政来保障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正确认识到为政府统计提供原始资料、满足宏观管理的需要的义务,但同时也明确自己具有依据企业事实上报相关材料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改变以往对企业统计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充分且重新认识到企业的统计的作用。此外,在以市场为基准的经济形势下,努力将统计工作向更深度挖掘和延伸,加强企业对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最后,转变企业重会计轻统计的观念。会计和统计是企业的两大基本核算体系, 二者作用是彼此互补,难以相互取代的。近年来会计和统计体系的相互补充无疑不说明这一现象。在宏观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中是以某些财务指标为基础等等,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统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体系是从企业资金的运动进行核算,从微观诊断了企业某一处的问题, 企业统计是从总体上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从整体考察了企业的健康状况。

企业统计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自身以及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评估,一般情况下,是有相关部门通过采用的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来完成测度。从其定义来看,相关方法和指标的选取则是影响企业统计信息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企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则是必要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的主要方法则是通过报表的简单加减完成的。

最后一点,作为一项统计工作,统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影响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经济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是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同时具备相当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知识, 应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利用数据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专业统计人才大多集中于省市级机关单位、学校。而企业的统计人员不仅缺乏统计专业统计知识素养,也对企业统计的作用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行为以及相关工作报告的质量也容易受“长官意志”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应该独具“慧眼”,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中的参谋作用,充分认识到统计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各个层面的转变,使企业统计工作紧密贴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企业统计成为直接面向企业, 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勇于创新,大力转变观念, 对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进行改革,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用准确的统计信息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惠琼.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统计改革[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3)

[2]刘泽.面向市场的企业统计 [J].华东经济管理.2000(01)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7篇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他对企业与企业家方面的理解,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的企业家理论。邓小平的企业家理论是以企业领导体制的方式提出的,即要“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这一理论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解。我们知道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成的关系。就生产资料的内容而言,是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邓小平在所有权上做了重大突破,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做了分离,这个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真正培养出了企业家。“邓小平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他执掌中国后不久,就高度肯定了历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荣毅仁,并大胆决策划出一笔国有资本交付荣先生全权打理——这开启了‘国有资本+企业家’的新经济模式。”邓小平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家正是在这样走入了中国人民的视野。基于马克思和邓小平对于企业的认识,我认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生产资料组织和管理、并且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包括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主,也包括拥有经营权的职业经理人,其自身必须具备创新和冒险的精神。而在当今中国企业家可能更多体现在职业经理人这个层面。

二、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发展企业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企业家的本质特征与社会主义相一致。

企业家不是资本家的的概念转换,企业家和资本家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首先,企业家不占用生产资料,不剥夺工人的剩余价值,他们只是组织生产,管理人员,合理安排企业运转。而资本家是剥削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生的敌人。其次,企业家作为劳动群体的一部分,只是劳动群众中擅长于复杂劳动,精于管理的群体,他的工资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下的劳动报酬,而资本家的收入更多是来自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跟原始的资本家有着质上面的差异,是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企业家。所以企业家能在社会主义下存在与发展,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容的。

(二)企业家的存在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

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据是“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企业家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活跃了市场经济,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业问题,为国家的富强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市场经济已经被证明是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既然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主要参与者,那么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企业家就存在。所以,市场经济能够适应社会主义,能给社会主义作出作出巨大贡献,那么企业家也就能适应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三)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劳动者),也就是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为生产力的高低最终是要靠人去实现。此外,科学技术和管理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实现人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的结合。企业家大都有良好的教育,他们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是精于管理的劳动者,他们能把科学技术更好投入生产实践,把管理要素合理安排到生产过程,有利提高生产效率。所以企业家是最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四)企业家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市场就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来调控整个国家的经济。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只有通过竞争获得存活和发展。企业竞争产生企业家,而也只有那些能让企业存活和发展的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实行公司化运作,必须要靠专业的厂长和经理来负责,企业家就必须要参与经济活动。企业家有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追求竞争是他们一贯的原则,市场经济由他们引领,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财富。

三、结语

企业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可以融合的,只有建立企业家培养机制,培养千千万的企业家,才能让市场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才能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统计;影响;策略

一、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统计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还有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时,运用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手段,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在制定决策时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相比较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出现在企业统计指标的制定上。其选取的统计范围较小,信息来源的渠道较少。市场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多自由,企业缺少了计划经济的控制,必然要在企业统计上有所表现。

1、企业统计工作职能的转变

当我国企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时,其统计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检查和监督,观察企业的国家计划指标任务的完成状况。企业统计的日常工作,就是自下而上地完成规定的报表。这种方式就很容易导致统计工作受报表的限制,无法发挥能动作用。在计划经济发展的时期,企业的统计指标就不能全面地显示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统计指标更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企业统计变革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统计的职能转变为直接性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现在有效的企业统计指标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统计企业各项工作的劳动成果;②分析企业现有的劳动条件情况;③对一段时期内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统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内部情况,如内部增量、存量,以及流量状况。但是对于市场的实际情况的关注却较少,这是导致企业统计指导性、预见性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现有的企业统计改革当中,我们要增加有关市场统计指标的内容,增加市场在企业统计中所占的比例。转变以往以生产为统计核心的观念,将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市场竞争等放在同等地位,都加入到统计指标体系当中。将企业的统计职能由以往的监督,转变为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管理。

2、企业统计范围的扩展

在我国以往的企业设置当中,企业统计的主要工作一直都是以企业内部,以及工作之后的统计为主。统计的对象,主要固定在企业工作的劳动成果、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分析上。而且主要是对企业发展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却缺乏对于市场部分的考察,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合理定位。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从整个市场的角度着手,转变传统的企业统计理念,增加企业统计管理的范围,增加对于同市场竞争的横向对比。除此之外,还要着重关注市场经济的文化、思想“软环境”,这是全方位掌握市场发展动向的重要内容。企业统计关注市场文化思想的变化,能够为企业提供即时的市场条件发展动向。企业统计在不断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不仅仅要关注企业事物的事后总结,还要多关注事物开展之前的计划、事中行为等。增加企业统计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最终建立有效的预警和监测系统。

3、企业统计的资料来源与统计方式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执行统计工作,资料搜集的主要途径是分层级的报告,简而言之就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报告”的单一层级报告模式。这种层级报告的模式,因为都是以报表中的内容为准,因此导致统计的范围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在实际的发展中,探究了一些扩大信息渠道的方式,如:①尽可能扩展企业调查式资料的来源;②尽可能开发间接统计信息的来源;③可以向民间的一些优秀统计单位求助,寻求最新、最全面的信息。在企业统计工作当中,所搜集的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综合性有很大影响价值。科学的、真实的、量大的信息是保障企业统计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要转变以往一套表制度的观念,转变企业下层机构被动接受信息搜集任务的状况。从信息搜集的角度出发,激发企业统计职能的科学性、预见性价值。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变革具体策略

1、企业统计要从以往的计划检查,转向于能动性的经营管理

现在提倡的经营管理统计手段,其实就是企业调动统计职能,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当中,对企业发展的劳动成果、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处理,反应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善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状况。从实际的工作性质来说,企业经营管理所运用到的指标,与企业统计报表质变有较大的区别。其中企业统计报表指标,主要是企业上级部门报表体系在企业各项职能当中的延伸。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企业内部发展,忽视企业在市场整体环境中的发展,重视对于企业事务的事后总结,忽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和归纳。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量化统计,忽视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中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人员,从企业发展的方向、计划着手,创建出一套适用于现阶段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企业效益数据,对企业各项技术活动的观察,并配合有效的企业经营预警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向企业的决策者汇报情况,让他们掌握实时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对企业现有的物资存储数量、市场销售额进行量化处理,制定样的数量界限,尽可能降低企业发展的物资消耗,为企业发展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还要充分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关注同市场竞争对手的生产经营状况,关注市场经济下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只有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认识,才能为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2、企业统计要实现从政府性向企业型转变

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统计主要关注的是统计报表的填报情况,以统计报表展示的数据,制定企业发展目标,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的。而且,企业统计往往会忽视数据分析、市场状况预测等,企业的统计工作逐渐成为企业上级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导致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得不到发挥。近几年,我国企业发现这一问题之后,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改善措施,但是企业统计的设置仍然是为向国家,或者企业上级汇报的工具。在现在的市企业各级的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真实信息为出发点。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有效的内部管理、市场发展动向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信息。将以往的“政府性”的企业统计报告,转化为“企业型”的市场经济统计。

3、企业统计要从静态分析型向调查统计型转变

调查统计型的企业统计,指的就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采用市场实际市场调研的方式,为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经营,提供有效的市场情报。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有效的动态分析型统计。运用现代化的预测统计办法,辅助运用有效的统计策略、评价方式,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追踪调查,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发展策略时的预测能力。上文已经提及,现在的企业统计主要采用的就是层级汇报的情况,首先,层级汇报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而且时效性较差,在报表层级传送的过程中,各个企业阶级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导致报表的真实性削减,不能客观地反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情况较为复杂,企业要想仅仅依靠全面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对外部和内部信息进行调查时,可以有效采用非全面调查的方式,如抽样调查法等。这种调查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能够突破专业指标以及体系的限制。

三、结语

在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企业统计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统计模式。不可否定,这种模式曾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统计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要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先进性,就要转变原有的统计模式,增加统计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我国各个企业的领导,以及相关的研究者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中的有效内容的指导,根据市场经济的状况,建立一套适应于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祥斌.我国企业统计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统计.2016(07)

[2]杨晓华,杨晓娜.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分析[J].商.2015(14)

[3]王莉.企业统计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2)

[4]王佥.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与改革方略[J].民营科技.2011(07)

[5]王红英.搞好企业统计促进企业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2)

[6]仇兰莲.企业统计改革之我见[J].发展.2007(09)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信誉;诚信机制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only wa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hub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redit business, the destiny of thi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 good reput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the statu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orporate credit crisis caused by adverse effects, and create a good corporate reputation image has proposed several measures fo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corporate reputation; integrity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B0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日益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众所周知,信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信誉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塑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述

企业信誉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上公认的信用和名声。企业信誉好则表示企业的行为得到社会的公认好评,如恪守诺言、产品货真价实、实事求是、按时付款等;而企业信誉差则表示企业的行为在公众中印象较差,如欺骗、偷工减料、假冒伪劣、故意拖欠货款、以次充好、拖欠银行贷款等。

企业信誉可以说是企业无形的资本,较高的信誉是企业立足市场求得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改善经营管理、规范商业风险、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是每一个企业应注重和着重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信誉危机

一)企业信誉危机的表现

总得看来,现阶段,我国企业信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拖欠货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虚假信息、商标侵权、质量欺诈、专利技术侵权、价格欺诈等。企业信誉缺失,不仅仅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现阶段,维系各个经济主体的信誉关系非常薄弱,经济诉讼增多,信用意识淡薄,守信与失信混沌,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对市场消费、企业带来消极影响。

二)企业信誉危机的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的秩序,首先依赖于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缺乏信誉,市场秩序必然非常混乱,企业也就无法正常构建和发展。信誉危机不仅仅会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而且在恶化了的生存环境中,企业也难以正常发展。企业本身对信誉的漠视,即使在短期获得了利润,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其二,信誉的缺失,对投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企业信誉的缺失,导致企业银行信用恶化。一方面企业的“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惜贷”,这些大多是债务人对银行信用的破坏而致。据调查,在未得到贷款的企业里,将近一半是因这些企业资信程度差,未付银行利息及有逃废债的记录,或是没人愿意为其作担保,使银行不得不“惜贷”。

其三,信誉的缺失,增加了企业交易的成本。目前,由于大家普遍的不信任,企业之间相互交易时,小心翼翼,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国企业交易方式反面倒退发展,相互之间不敢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大量采用现金交易,带来不少麻烦,交易的成本也相应的增加。

其四,信誉的缺失,对消费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有不少专家认为,企业信誉差,老百姓消费时担心上当受骗,缺乏消费安全感,已经成为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五,信誉危机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报告显示,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誉,这对我国的对外开放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关于塑造企业信誉的几项措施

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提升自身信用形象。

要构建企业信用文化,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文化管理制度,提升自身信用形象,强化自律和防范机制,建立一套旨在激励诚信、鞭挞不正当竞争、奖优罚劣的信用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信用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但使企业赢得更高的市场美誉度和顾客信任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培育企业信用文化环境,确立信用至上的企业理念,培育信用文化,改变人们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扬信用是资源、信用是生命、讲信用促发展等新的现代信用价值观,提高全体员工信用意识,增强员工维护企业信用的自觉性,引导员工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职业道德风尚,形成人人讲信用、守信用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企业信誉的提升。

完善法规建设,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营造守信、重信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对此,我们必须强化信誉意识,形成全社会讲信誉、守信誉、重信誉的舆论环境,抛掉不信任的思想观念,消除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失信行为。

其次,运用“引导”、“推动”、“规范”以及“建立”的策略来强化信用管理。“引导”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出完善信用机制的政策,使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加大调整信用市场的力度,引导企业构建良好的信誉机制。“推动”,就是推动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守信公约。

所谓“规范”,就是规范信用市场的重点问题。首先是依法惩处失信违约行为,保证信用关系的严肃性。其次是解决不还银行贷款和拖欠货款两大难点问题,对此可以通过运用法律的、政府的、社会的共同力量,以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减轻银行不譔有的负担,解决相互拖欠货款的问题。

“建立”即建立正常的信誉机制。对此,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质检、工商、审计以及新闻媒体为一体的监督制度,净化信誉市场,提高企业信誉。

建立企业经营者定期培训制度,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企业经营者本身的素质对于企业的兴衰成败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在很多时候,浓缩为企业经营者本身的信誉。因此,加强企业经营者定期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是目前当务之急。

树立名牌战略,创出名牌产品。

这是构筑企业良好信誉的基石,是树立企业信誉的“硬件”。所谓名牌产品就是用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因而,在名牌战略中,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关键。质量需要依靠严格的质量管理来确保,就是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对产品生产的全员、全过程的严格监控,从而把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高质量的产品要靠高素质的人去创造,因此,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因而,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发现、培育、使用、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采用公开招聘、计划培训、严格考核等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完善质量"责任人"考核制,建立重用高素质人才的机制,真正促进从个体到整体质量意识的提高,实现管理层层参与、人人重视的全面管理过程。

第五,建立科学的企业信誉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适时评估、适时授信,在一个专业媒介或大众化的渠道(网络)中定期公布企业的信誉信息,以实现信誉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企业信誉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企业信誉问题、必须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另外,企业自身要不断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升全员信誉意识,通过品牌战略创出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形象,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大力,张冬梅;市场经济企业诚信现状与解决方案;《大众科技》2006年第8期

企业市场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加工食品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中国纤检,2007,(6).

[3]董宁.棉花市场放开后规范棉花加工企业的建议[J].商业会计,2002,(11).

上一篇:诉讼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小学开学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