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1:11:48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升学,基本上只能升入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况且这部分人的比例非常小。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了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但这基本上成了一部分考研分数较低的学生逃避社会的选择之一。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又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况且这部分毕业生属于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再加上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技能和知识,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职业化”。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了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求失衡。基于以上思考,面对未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技术本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一些汽车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目标,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提倡部分职业教育质量高的汽车类高职院校向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再者,逐步完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使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 理论化与制度精神 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化研究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汽车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对策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对策 浅谈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的校企一体化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探讨 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基于搜寻与匹配理论的职业教育市场化机制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模块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理论预设与路径选择 基于系统理论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 论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 情境认知理论对职业教育的作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谈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危害与对策 浅谈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危害与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卢 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研究也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然而在职业教育研究过程中存在纯理论化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篇通过探讨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原因,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职业教育研究更能联系实际需求,更好得为职业教育实践服务。关键词: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危害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59-01自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职业教育的改革进度加快,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也日益加强。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的职业教育学硕士专业也相继开设起来。以江西省为例,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则可得知,国内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已有51所。一、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研究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输入“职业教育”进行搜索,可以看到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以达到69684条。然而,认真阅读后则不难发现,不少职业教育论文却出现了纯理论化倾向。

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照搬教育学理论,比如教育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理论是否能直接应用在职业教育中暂且不论,直接照搬的做法明显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二是照搬其他职业教育类论文中的观点,比如把中职英语教学的论文观点、内容套用到中职化学教学中去,这显然忽视了学科的特殊性。

三是照搬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忽视了国内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二、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危害性

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具有显在的和潜在的双重危害性。显在的方面,职业教育纯理论化势必导致对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要求脱节,不能真正有效的指导职业教育的应用,不能为职业教育的长期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而且有些信口开河、貌似合理的说法还可能对职业教育的进程造成干扰,对职业教育教学造成不良影响。三、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原因 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内因而言,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态度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存在浮躁情绪,有些研究者伪造数据、拼凑文章,而职业教育作为比较新的学术领域,创新不易,复制不难。

第二,从外因来看,教育学理论、同类职业教育文章、国外职业教育文章给职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了 “照搬”的资源,为这种理论抄袭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约束机制上来看,目前对论文质量的审核不严是直接原因,而深层次来看,学术界重视的数量,对硕士、博士毕业以及教师聘职称都有硬性的论文数量规定,对论文质量却不严加审核,使得这种职业教育理论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四、职业教育应与实践密切结合

职业教育应该与实践密切结合,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的决定的。

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五、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问题的对策

面对职业教育研究纯理论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方面考虑解决方案,使职业教育研究回归到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上来。

首先,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态度的培养,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并用,使其真正意识到这种创作思路的错误。

其次,应该加强论文质量审查,对借鉴痕迹明显的纯理论类职业教育文章进行把关。

最后,改变重量不重质的升学制度和教学评估模式,加强研究人员的实践经历培养,才是根本之策。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9-03

的能力。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具体的职业内容相一致,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用性。另外,职教教师还需要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超前性和广泛性,提高学生对技术转变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适应,其质量和专业水平仍存在较多问题。职业教育教师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实践能力和经验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比如,有些教师理论水平很高,但实用性职业技能很差。另外,高水平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不仅关系到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卓越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地位以及学校能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还非常薄弱,科研水平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不适应。存在的问题有:缺乏科研氛围,教师缺少科研意识;学校的科研基础弱,科研层次偏低;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缺少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差等。

职业院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措施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职业的需求。因此,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时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普遍设置了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加大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资金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以促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自觉性、积极性。

一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职业院校一般都设置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外不同的实训场所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加强教师的校内外实践。每年定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或者由本部门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能力培训。

二是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实践。为了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制定教师整体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创建教师按时到企业、行业进修制度。例如,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派遣专业课教师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将教师带到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支持专业课教师在合作企业任职,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开展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加强与企业课题的合作等。

三是参加高质量的专业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派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参加社会多层面的专业培训,或依靠本部门现有的实训设备,进行某些专项技能培训。例如,汽车专业教师参加汽车四轮定位的使用、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的使用、新型自动变速器的拆装与检测等方面的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对检修操作要求很高,有一定难度,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是举办学生、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应大力开展学生与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各自的实践技能,而且可以指明教师自身的努力方向。

实施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培养措施后,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如何定量地衡量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呢?

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

现阶段,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只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某些指标,以表格、问卷等调查研究的形式,统计得出教师实践能力的状况,并且不能够确定教师实践能力的等级。因此,依据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由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等级评价策略构成,如下页图1所示。

(一)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中模块①所示。依据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提取反映教师实践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13项,内容涉及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两个方面,具体指标名称下页见图1。

各个评价指标均划分为5个级次,分别为最高级、次高级、中级、中下级、下级。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中,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划分为:技师级、高级、中级、初级、无;企业实习及其质量考核值划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对外兼职划分为:部级专家、省部级专家、局级专家、本系统专家、无兼职;参与实验教学系统开发划分为:四门及以上、三门、二门、一门、无;指导学生或自身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划分为:部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局级奖项、本系统奖项、无;对外承担培训划分为:相关企业专项培训、部级培训、省部级培训、其他培训、无;指导专业实习课以及学生评教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在科技开发能力评价指标中,获得的国家专利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教学改革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技术攻关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参与的科学研究类项目划分为:四项及以上、三项、二项、一项、无;发表的论文划分为:7篇及以上、5~6篇、3~4篇、1~2篇、无;科研获奖划分为:部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局级奖项、本系统奖项、无。

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对于各级别的奖项:2项本系统奖项等同于1项局级奖项,2项局级奖项等同于1项省部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等同于1项部级奖项;对于对外兼职:2项本系统专家等同于1项局级专家,2项局级专家等同于1项省部级专家,2项省部级专家等同于1项部级专家;对于参与的项目,1项主持的项目等同于两项参与项目;对于发表的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等同于2篇,1篇EI及以上期刊论文等同于3篇。

(二)实践能力等级评价策略

实践能力等级共分为9级,如图1中模块②所示,分别是高级(一等、二等、三等)、中级(一等、二等、三等)、初级(一等、二等、三等)。以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的13项评价指标划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级。例如,如果各项评价指标中有大于等于9项指标为最高级,那么该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级为高级(一等);如果各项评价指标中有大于等于10项指标为次高级或最高级,其中有大于等于2项指标为次高级、并且大于等于7项且小于9项指标为最高级,那么该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级为高级(二等)。具体的实践能力等级评价策略如表1所述。

以实践能力评价指标等级为基础,依据制定的实践能力等级评价策略,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等级的评价,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本研究依据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选取了反映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评价策略。应用该评价策略,根据教师所对应的各评价指标的级别,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出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级。这种方法可以解决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落后的问题,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43-44.

[2]瞿莉玲,阳涛.对教师实践能力构成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6):7-8.

[3]徐国财,张晓梅,等.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2-95.

[4]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09-111.

[5]孟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成功(教育版),2012(9):116-117.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应用

1 项目教学法的起源

项目(projec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proiicere" ,其意为计划、设计、规划。而方法(method)一词则源自古希腊, 意思是完成计划任务的路径。项目教学法(projectmethod)最早是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于1918 年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正式提出的。1935年, 德国学者佩特森(Petersen)翻译了基尔帕特里克的"项目教学法", 并和杜威等人发表一篇题为《项目计划--基础与实践》的论文。随后, 项目教学法在欧洲教育界重新获得重视。在德国许多大企业如大众、西门子等相继开始实施各自的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被企业和应用型院校看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并作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加以推广。

2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并无统一的定义。以下列出有关文献中给出的定义:贝姆定义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完整的实践性的工作打算或教学主题按照一个由学生自己开发的计划来实现。"弗瑞的定义是:"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实施一个项目。小组成员自己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通常在结束时有一个可见产品。在项目教学法中,关键不在于其最后的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的。"

由此可知,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项目教学法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教学设计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选择适合的教学项目;

(2)创设良好的学习的资源和环境, 并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3)教学任务能够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项目;

(4)需要与汽车运用工程项目课程体系结合起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5)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可以和企业结合起来,体现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特点。

3 《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1)汽车整车性能检测课程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如表1

通过项目的设立,学生可系统性学习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学习效果更明显。

(2)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教学的考核,以制动性能检测工位考核为例。考核评分表如表2。

(3)项目教学法成果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这个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其次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个往往很难准确衡量。所以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议两者互相结合,互有侧重。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参照考核表内容,逐项给予自评。同时开可以展开学生互评,并对结果进行共享,从学生角度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因此,教学评价是达成学习目的主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评价来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4 总结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项目都是从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一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任务的选取要考虑课程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适合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使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设置过程中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在《汽车整车性能与检测》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后,下一步将研究怎样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在汽车运用工程其他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 J] .交通职业教育, 2005, (2):32-34.

[2]易守华.项目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8):148-149.

[3]祁云嵩, 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12):119-121.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教学的启示 走近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旅游职教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职教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德国“双元制”在焊接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教学中应用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德国双元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移植演变与启示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行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符合高职类的模块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要求方面入手,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为例,针对学习者的特点,讨论了项目驱动在电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元制 任务驱动 电子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3-02

一 什么是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在双元制学习期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30%,而70%的时间是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里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是穿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不是统一进行理论学习后再统一进行实践培训。而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会在同一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小组里的学生可能都来自不同的职业院校。因此,学习理论时的同班同学有可能被分到多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这就是学习上的双元。

二 国内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弊端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国内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于原理知识讲解与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理论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各校的情况不一样,在设备的投入上也不一样,实践中与理论相匹配的练习电路较少,联系也不紧密,有些甚至于没有,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仅能记住电路中的一些知识,而对于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知识却一点也谈不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往往都比较差。这些学生都具有共同的认知特点,即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用于现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目标、逐渐失去自信心。只有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上放弃传统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实施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三 任务驱动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着将学习者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习者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提出具体的任务,并以此任务为导向,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是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和企业的职业岗位环境下的职业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定位行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技能和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学生的评判者的角色,真正地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全新教育方法,其根本方法是通过在教育课堂中导入任务,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职业能力,这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形式。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先进教育体系的体现,对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其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或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教学法只有适应学习者接受知识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电子类课程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不仅能学到新的知识,还要具备能将学到的电路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记住繁杂的电路理论知识,而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效果就很差了。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形成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习者在共同完成某个电路设计或制造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用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既牢固地记住了理论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实操技术。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才是学生真正地学习愿望。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学生真正是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任务(实训)预习要求

教师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任务、布置任务后,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要求阅读任务计划,了解任务目的、任务内容、实训原理和注意事项等,并按要求作好预习报告,上实训课时应携带预习报告,交教师审阅,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与任务内容有关的理论分析。(2)任务的执行步骤和测试方法。(3)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任务(实训)报告要求

任务(实训)报告应简单明了、语言通顺、图表数据齐全规范。实训报告的重点是设计一个综合电子线路,整理验收,完成电子实训阶段的总结报告。

掌握模拟仿真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原理及基本测量方法,正确分析实训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具有检测、调整、分析和排除简单电路故障的能力,学会正确记录和处理实训数据、分析和综合实训结果;同时写出自己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及建议,任务(实训)报告应在任务完成后一周内交由教师批阅。

五 结论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本次年会共征集到论文120余篇,其中24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杂志1―11期上发表,40篇优秀论文在《继续教育》2004年12期的“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辑”上发表。

来自国家机关及企业、地方高校系统、科协系统及军事院校和部队系统,共近70个单位的11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付跃钦处长莅临大会指导,并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政委何福东少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周济副部长在大会致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晋南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康飞宇教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训练部部长曲炜教授、海尔集团培训中心总经理、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中国科协常委、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教授作了《面向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的书面报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去年12月,党中央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战略性部署。论坛主办单位根据这两个重要会议精神,确立了本次论坛年会以“继续教育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主题。各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研讨。认为,近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及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继续教育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继续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继续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继续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要求相比,与应对继续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继续教育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为此,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和探索。

一、拓宽视野,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专家和代表们认为,继续教育要在新形势下有大的突破和发展,必须要拓宽发展视野,要在服从和服务于小康社会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工程;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人才资源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大局下,研究和制定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国家人事部付跃钦处长在《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主题报告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视野下进行思考,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内容形式,加强培养力度,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和法制化进程。

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南非、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继续教育领域的十个研究热点:一是继续教育工程的思路、方法和管理,二是继续工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三是大学、政府机关及其他团体在继续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四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案例学习与培训;五是大学/工业之间的关系;六是继续职业教育发展的案例学习;七是应用远程和网络技术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八是网络学习(E―learning);九是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工程教育;十是知识的管理。

二、把握趋势,明确继续教育发展的科学定位

专家学者们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了诸多分析,对继续教育如何科学定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继续教育的转型和主要特点》的学术报告中提出,转型是当前继续教育的一个时代特点。他认为,继续教育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补偿性的继续教育转变为一种发展性的继续教育,二是从计划体制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三是从一种边缘性的形式转变为一种规范化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这三种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康飞宇教授从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实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制、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发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认为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共定位要坚持“三个面向”,即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强调继续教育要“面向国家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高层次人才职业能力的提升、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三、适应变革,更新继续教育理念

继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服务社会的形式,也必须紧紧把握社会发展变革的脉搏,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康飞宇教授结合清华大学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实践,提出继续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品牌、效益、规模相结合的创一流继续教育的理念;坚持“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指导原则。海尔大学邹习文校长解剖了海尔集团成功的、独特的培训模式和经验,把培训放在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视野下进行思考,提出做培训实质是做文化,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的教育培训理念。

四、立足发展,研发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继续教育具有现实针对性强、岗位指向性明显、课程内容先进等特点,因此,对于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的研发,要考虑到发展的要求,一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二要考虑到行业、部门和企业的发展;三要考虑到人的发展,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曲炜教授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下的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军队任职教育改革要以教育培训对象的岗位需求为指向,着眼于培训对象军事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其岗位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邹习文校长介绍了海尔集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培训需求,以价值观培训为先导,以资格认定、资历认定、资质认定“三资认定”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训服务为手段,研发、确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培养员工岗位履行能力的教育培训经验。

五、革新技术,创新远程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新的教育培训理念。陈晋南教授介绍了斯坦福大学、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理念和经验。康飞宇教授认为远程教育技术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在研究生课程进修、职业培训、企业远程培训、教育扶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国际合作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六、依法管理,构建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法规制度的完善是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付跃钦处长认为,继续教育法制化建设着重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快继续教育立法步伐,完善法规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如继续教育统计制度、证书登记制度、考试考核制度、质量评估制度等。康飞宇、曲炜、邹习文等分别介绍了所在单位构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七、加强协作,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

继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施教机构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但对于这种不足,可以采取一种机动灵活的机制,对各种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来加以解决。几家主办单位联合举办“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实质是为这种整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专家的主题报告和代表们的讨论中,对于沟通协作,有效整合资源,打造继续教育发展合作平台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以不断提升大学办学能力和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及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陈晋南教授介绍了美国通用公司与各地大学合作,剑桥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继续教育的模式与经验,并强调国际合作应该被看成合作各方均受益的活动,达到加强能力建设的目的,实现教育发展目标。

与会专家和代表还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呼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快继续继续教育全国性立法进程,使唤继续教育在法制化建设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管理水平,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培训师队伍;三是加强继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有效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建立公共学习服务平台;四是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培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继续教育培训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报告和演讲,激发了广大代表对继续教育的理性思考,给代表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获得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认为本次年会的报告视角新颖、理念前沿、信息丰富、思路务实,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论坛主办单位对明年工作达成以下共识:

1、“论坛”四届年会的成功实践表明,“论坛”作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的一个良好形式和有效载体,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要继续加强沟通和协作,把论坛作为一项事业来抓,一直办下去,并使论坛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健康发展。

2、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论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经过四年的努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在全国继续教育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号召力,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除继续办好《继续教育》杂志设置的“2l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宣传“论坛”,发展“论坛”。欢迎有志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团体、单位以多种形式关注论坛、参加论坛,以不断促进“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发展壮大。

3、要加强交流,扩大合作。“论坛”发起单位要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除办好一年一度的“论坛”年会外,论坛发起单位要加强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策划、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培训项目。同时,论坛要以开放的胸襟,积极共同推进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把“论坛”办成一个继续教育理论的阵地、交流的场所、合作的平台,推进合作单位继续教育事业共同走向繁荣。

4、论坛主办单位研究决定,“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5年年会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拟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主题,初步决定于2005年8月下旬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举行。论文征集工作在本次论坛年会结束后随即展开,应征论文寄《继续教育》编辑部。优秀论文将在《继续教育》杂志专栏上发表。有关具体事宜的预备通知将尽早在《继续教育》杂志上刊发。论坛主办单位竭诚欢迎与会代表和其他同仁踊跃投寄论文,并积极参加和支持“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 2005年年会。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43-02

1 前言

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行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倚靠一两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的,建设汽车专业群是服务汽车行业的内在需要。

要培养合格的汽车人才,不但要求高职院校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训条件。由于汽车专业实训的成本较高,单纯地开设一两个专业,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也难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设汽车专业群是提高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专业群的建设涉及的不是一两个专业,而是好几个专业,这些专业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度。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协同创新的思想,才能够有效提高汽车专业群的建设质量。所以,研究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内在需要。

2 专业群建设与协同创新的内涵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是由一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专业学科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国家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创新而提出的战略性口号,开始是应用于科技创新,但后来在社会经济层面也被广泛应用。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3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现状

什么是专业群?一些教育论著中虽然提到过这一概念,但没有作具体的分析。当前的教育学者一般认为,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由于有共同的职业基础、资源、技术和社会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共同的技术课程,甚至存在共同的核心课程。

国内对于专业群研究最近10年才有相关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检索,共检索出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专业群的内涵研究。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一文中,闵建杰认为,以技术条件、社会联系、行业联系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专业为专业群,设置的这些专业就是为了培养这些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专业群的社会基础是行业或特殊的技术技能领域,对应社会的职业群。

二是有关专业群的实践研究。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一文中,袁洪志以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以及构建方式。他认为,结合学校设置新专业的需求,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出发,衍生出相近或相关的新专业,这些专业构成的专业即为专业群,这些专业的特点是以一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为支撑。

三是有关专业群的宏观理论研究。沈建根、石伟平在《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中着重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述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内涵与机制。

4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价值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的建设对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都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进而提高学院知名度;

2)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3)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5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内容及创新之处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以中南地区汽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汽车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分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专业群建设进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汽车专业群的协同发展策略和建议,为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中南地区汽车专业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面向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

①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建设思路;

②汽车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定位及彼此间的差异;

③依托汽车专业群,实现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④依托汽车专业群,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⑤依托汽车专业群,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⑥依托汽车专业群,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3)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建立相关行业的专业群协同建设策略:

①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不同的专业群建设;

②建立专业群发展的长效协同机制。

4)在研究过程中,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具有以下几个创新之处:

①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思想研究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明确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打架”的现象;

②系统地研究了专业群设置的基本原则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专业群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③在研究过程中,把常用于技术创新的集成创新理论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把整个专业群和对应的行业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具有很好的创新价值。

6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群建设的协同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10个汽车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专业群设置的基本原则、各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重点研究这些课程体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构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教学环节和就业环节检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进而再优化该研究方案,最终完成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报纸、杂志、网络等相关资料,在充分拥有项目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汽车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3)实证研究法:以院常规教学检查、省技能抽查和就业企业的反馈,研究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路线进行研究。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从专业调研入手,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专业群建设的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路线如下:

1)对已有的专业群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同类专业群的实施情况,分析建设汽车专业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分析报告;

2)通过查阅现有的相关理论文献,基于调查的结果,研究设置专业群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3)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10个汽车专业群的建设,不断优化原有的设计方案,最终得出汽车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和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4)总结分析报告和实践结果,得出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沈言锦.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开放性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3).

[2]崔相录,等.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沈言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2(7).

[4]沈言锦,邓志革.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78-79.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当前,素质教育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方面来说,为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职业院校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力弱一些不要紧.关键是素质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善于与人协作与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如何已成为企业招聘员工的首要指标这当然并不能说明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要.对职业素质的突出强调只是特定形势下的产物.学生在工作岗位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其职业能力水平但无疑职业素质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所谓素质,就是指人在先天所拥有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职业观念不强。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的素质有所下降。好多学生临近毕业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这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观念不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的分数,重视是否挂科,与社会需求脱节。其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生求职过程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有的缺乏工作的主人翁精神,如实习实训期间不爱护设备、工具,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亟需提高。最后,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据相关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有些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造成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大学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走人,也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三、加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措施

1.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学风的优劣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首先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如积极开展以理想、成才、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等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学术报告、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2.重视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班级辅导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对学生的穿着、发型都要严格要求;在语言和行为举止方面,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下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与职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这就更要求辅导员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如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不带脏字不会说话,坐立行走很随便,为了使学生符合职业要求,可以通过班上建立语言文明积分制度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评比总结。这样使在这方面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处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一直坚持下去,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总之,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素养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3.要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他总是要通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贯穿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始终。例如,我在进行汽车拆装实操考试中,把是否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否具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是否注意工作卫生等都作为考核要求,这样学生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在工作中应注意的职业素质。

4.重视开展第二课程活动,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极大增强合作意识。因此,这种培训方式对培养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性价值观、提升职业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应紧紧围绕“拓展和提升职业化能力”的目标,开展多种主题的素质拓展训练营。

5.培养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良好的师德等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分析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素质培养的措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破解职业教育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昆.《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罗杰.《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佚名.《论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国教育论文网.2008,5.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发挥;中职语文;职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今,中职语文在“重技能轻文化”职业教育背景下一直趋于从属地位,从主科沦落为副科,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的厌倦心理逐渐使语文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这特殊的教育背景和环境中,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其丰富的资源,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设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职业引导,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出掌握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及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各项职业技术人员。

一、发挥中职语文在教学中的职业导向作用应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认识

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教师大多是从普教逐渐转入职教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依然按照普通教育的规定来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教授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知识点过多过难,很难让中职学生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职语文教师应改变观念,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功能,甘当配角,辅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锻炼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二、发挥中职语文在教学中的职业导向作用应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传统语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在职业教育中,所有的学科教育都是为就业服务的,中职语文教学不应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一概而论,任教教师应大胆摒弃以往设置教学时过度追求深、难、广的做法,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明确教学目标,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与学生的职业相结合,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创新能力。

比如:汽车维护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以维修、维护等技能为主,在读、写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针对该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从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其能与客户进行正常良好的沟通;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都将走进幼教行业,而这对语文的基本技能要求就比较高,制定教学目标时,除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而对于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而言,风景名胜、文人古迹、历史文化、服务语言艺术等是其未来工作中的重点部分,因此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积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来制定。

三、发挥中职语文在教学中的职业导向作用应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内容。但现今中职学校所用的几个版本的统编教材都只是注重培养各个职业人群共同需要的基本语文素养,不能解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差异。因此,发挥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导向作用,除了制定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从而能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1改变传统篇目的教学内容,让传统篇目专业化

现在社会上几个版本的中职语文教材都会选取几篇古汉语的名篇作为鉴赏,任课教师遇到这些篇目都会跳过,理由是学生基础差,讲授起来费颈不说,课堂学习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情况严重。针对这种篇目,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设置,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传统篇目富有专业特点。

以大家熟知的李白的《将进酒》为例,不同专业针对同一篇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基本教学点:生字词的注音及词义;了解古体诗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简介;体会作者感叹人生易老,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和苦闷之情。

幼儿师范专业教学重难点:对诗歌进行鉴赏,理解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体会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除此以外,还能结合现在教学趋势,能对这篇古体诗进行吟诵,传承传统文化。专业引导:听、说、读、写基本的训练,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训练古体诗吟诵能力。

动漫设计专业教学难点:通过讲解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大概内容及诗人的主旨思想,指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一副李白临河抒意的动漫短片。专业引导: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漫制作能力。

3.2丰富应用文写作知识,让应用文写作具体化

应用文写作是中职学生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语言技能和素质,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个人简历、合同、通知、借据、邀请函等各类实用文体的教学。在进行这部份的教学时,任教教师除了把基本的写作要求教授给学生外,还应广泛联系到该专业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可能遇到的文体,举一反三。

比如:针对旅游专业学生讲解合同时,可指导学生拟定旅行社和游客之间的旅游合同、旅游社与旅游酒店之间的合作协议,劳动者与旅行社之间的用工合同等。针对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可以模拟幼儿园中各项应用文体进行集中训练,如致敬家长通知书、家园联系册、观察记录、教学记录、教育论文等,使其能胜任走上岗位后所需的写作方面要求。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语文的宗旨,充分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新时代赋予中职语文教学的新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新晨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