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5:02:14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我国社会现有实际人才结构与学历水平得到均衡发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政权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3.2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3.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水平,对于新增加的资金投入,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的比例,同时扩大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企业的投资,多吸纳一些民间的资本,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现有的教师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显得相对滞后。笔者通过调查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不相适应,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依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与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均较小,从源头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部分高校在授课报酬上,存在突出实践环节的实验课及实训课课时费减半或明显低于理论课课时费的现象,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制约了教师实践授课能力的提高;此外,在职称评审、聘用过程中,评聘与考核标准依然沿用原有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实践教学与技能的考核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和授课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些教师与所在专业领域内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意识淡薄,造成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指导能力较弱,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弱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普遍治学严谨,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专业理论教学水平高,能够深入地钻研教材,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大部分教师与行业、企业接触较少,实践背景匮乏,参与企业实践与培训的机会甚少,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工程师的交流与合作,导致教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实践教学能力和经验普遍不高,不能充分地将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利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

(四)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少,流动性较强

兼职教师大多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而笔者通过走访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后发现,在师资结构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小,实验课与实训课程大部分仍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大,一方面学校对兼职教师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企业一般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一旦本职工作与兼职任教工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这些兼职教师往往将兼职任教让位于本职工作。

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各院校要积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不断建立和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师管理机制。要创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应当提高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和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聘用方面,也应当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此外,要规范优质兼职教师的引进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程序和制度,并加大对兼职教师的监管和考核。

(二)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专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实践能力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调研实习,创造条件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并依据培训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增强业务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此外,学校要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与一线人员进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与能力。

(三)充分重视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

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师资结构的不合理性,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引进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高端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上,一方面,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原有思想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有计划、有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招聘原则和方案,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增强优秀人才在学校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稳定性。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学校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模式,不断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师管理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为教师与行业、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最后加大对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特色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真正在教学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和拓展行业企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加快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制。因此,我们要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研究出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些法规、规章和制度,使职业教育真正形成“招工”与“招生”对接的新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上真正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与“学”,“教室”与“实验室”;职业教育应该是靠“训”与“练”,“实训室”与“生产车间”,真正培养出追求“完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技术标准迅速转换为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评价与产品检验对接,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适应学生和社会人员多种需求的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应该有四类课程,一是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课程,一类是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技术性课程,一类是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学术性课题,一类是服务社区休闲及单一技能的模块化、片段化课程,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一定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于社区的课程集合,在这里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构建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实行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和成绩相互转换。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中学合作交流,深入区域初高中学校开设一些技能型、劳动技术型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区域高中学校也应深入到区域中职学校开设一些高中的文化性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创造条件。

同时,要完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中高职衔接基本上都是专业层面的衔接,这必然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课程内容的重叠。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是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认证体系。今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点是实施课程内容及培养规格的衔接和课程选修机制,依据职业人成长规律,建立岗位新手、进步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和技能技术专家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在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态度领域的有效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五、总结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意受教育者需求、中等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树立改革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坚持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办学方针,加大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力度,强调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并重、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使中国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生出彩”的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键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一观。人刁一观念转变了,职业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那么,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呢?科学的人才观,首先是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和落实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我们应以品德、知识、刁一能、业绩、社会承认、业内认可等为标准衡量人才,改变原来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肉人才观。其次是要树立小康大业人才为木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卞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肉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木、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必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大军。再次是要树立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川二发;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所以,谈及人才,就不能把技能型人才从人才范围戈日出。

二、发展职业教育,国家规划长远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走入低谷,生源随人曰减少而减少,人才质量下滑,技能型人才继续深造通道不畅、领域不宽,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规划更长远。2009年国家“梳理问题、理清思路”,2010年从“问题入手、研究措施”,2011年开始探索体系建设”,ZOlZ年)}爹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架构,2020年建成完整的具有世界水准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强调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1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今年国家还提出了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技能型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并安排了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进行转型,由学术理论型转为技能型大学,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木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十培养制度,以期到2020年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儿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我县目前职业教育现状

我县职教中心于2003年建成,2009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示范中专,2013年通月被批准为国家中职不范校,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儿年,由于领导重视,起步旱,我校搭上了国家不范校建设的末班车,率先实现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职教单招也被社会逐步认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毕业学生供不应求。如2012年技能大赛全省第_,今年技能大赛宝鸡第一;单招13年木科上线4人,大专上线百分之百;此外,我校数字化教学终端已完成,二个重点专业、1个特色项目也止在建设,职教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在良好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客观上生源减少,加之普通高校招生扩大,生源不足;_是机制不活,社聘人员工资待遇低,能人、高级技师难进职教;二是人才观念落后、陈旧,职教生被歧视;四是生源质量降低,教学效果不仕;五是职业教育领域不宽。

四、建议和希望

1.坚定信念,明确职教发展力一向。各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改善职教发展环境,深刻认识职教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力发二展各类人才与培训,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目前,研究生就业率20%,木科生6%,技能人才86%,且今年职教生薪水明显高于木科生。高校一博导说他的压力不是科研成果,而是学生出来没有岗位。中职教学生供不应求,工资每月:3000元以上。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

3.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培训理念,构建特色现代职教体系。我们应把职业教育与职前培训、职后进修联系在一起,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学习与兼职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将终身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每个环节中,使中高职院校成为容纳社会各个成员进行终身学习的场所。

4.政府要营造技能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奖励各行业技能人才、技术创新者以及自卞创业者,做好导向工作。

5.要搞活职业师资队伍建设。如大胆高薪招聘能人、技师进学校当教师;提拔懂教育、了解市场、有企业管理才能的人担仟职校领导,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6.密切校企链接,走产学结合之路。职业学校要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相关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管理。国家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逐步实现职业教育由学校模式为卞向企业培训为卞的过渡,发挥地域行业优势,建设特色专业。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业教育;教育史;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和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先后有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张正身和郝炳军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王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闻友信和杨金梅的《职业教育史》、周谈辉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以及米靖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相继问世。

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一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与专题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地挖掘整理丰富的史料基础上,首先归纳了从古代到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规律。随后,已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主要线索,依照其逐步建立的一整套以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兼施职业教育、农村改进及职业指导等几个环节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结构,先后分章节进行著述。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一文是刘桂林的博士论文。该书把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运动分成三个部分:实业教育思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民国初年,形成我国近代实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思潮,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为形成标志,以导向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确立为主要目的的;30年代的职业教育思潮,以1932年《职业学校法》的颁布为界。该书以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的历程作为研究对象,论述前后三次思潮的演变,阐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实用精神的张扬,还着力展示职业教育思潮与职业教育实践存在的密切联系,提出近代职业教育思潮的演变是努力探索职业教育中国化的过程。著作观点独特新颖,论据充分。

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一书,全书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状况,从实业教育的引入制度的确立为出发点,深入的展示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并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关键做用的人物进行了深入介绍,利用较多的篇幅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剖析,并对其观点进行深入比较。该书相对完善的阐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在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学书籍中也有专门章节形式出现,或散落在诸如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毛礼锐的《中国教育史简编》、郝新生和袁吉林等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石伟平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的《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的《职业教育学通论》。这些书籍中所涉及的职业技术教育史,多以描述史实为主要形式出现,篇幅较短,内容简洁,通常不是作为专题史来研究,其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

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起源及发展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就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久远,可称之为“古代职教说”,国内部分学者持此观点。如米靖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一书就采取的这种观点,米靖老师的观点则认为“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表现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由此观之,认定中国古代缺少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另一种观点认为,到了近代机器的工业的工业时期,中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可称之为“近代职教说”。谢长法的《中国职业教育史》就采取的这样的观点,谢长法老师的主要观点认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在于清朝末年的实业教育的发展,包括实业教育制度的引入以及确立,以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然经济,技艺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徒制,当时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都与机器工业生产无关,因此古代所谓的教育都不能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应该算是专业教育。由此看出,这些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界定的标准,内涵和特征认识上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观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未来研究的趋势收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强调应对人物思想史进行深入研究,应该重视普通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角色的详细分析研究和考证,才能更鲜活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还需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专题研究。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包容的,各朝代各时期与外域均有频繁额交往历史。中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影响过外域,同时我们也在汲取着他人的长处,采用中外不同的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会使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炳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教育学报》2005年第2期。

[2]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吉林出版社,1991年。

[4]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7]田正平:《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8]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9]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张兰馨:《张眷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1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作为职业教育战线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中国职教学会在办会宗旨里始终强调: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尊重职业技术教育规律,团结、组织全国热心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活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繁荣社会主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为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强调,总结学会以往的工作经验,这四点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一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不动摇,二是始终坚持“面向基层、紧贴基层”的工作原则不动摇,三是始终坚持“学术立会、科研强会”不动摇,四是始终坚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不动摇。

学会会长纪宝成认为,这一届理事会,可能会经历和见证职业教育60年来最大的变革。他希望学会的工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迈个大步子,上个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从“学会”这个特定的角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4月27日于郑州召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下发了学会未来5年工作规划和2013年工作计划。其中贯穿总的工作原则,也是纪宝成上任后几次强调的“学术立会、科研强会、服务兴会”12字方针。

学术立会

在纪宝成看来,学术是立会之本。只有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中国职教学会才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真正发挥其观念引领、决策咨询、指导实践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纪宝成在几次会上都强调,今后学会将紧定不移地坚持学术立会的优良传统,把抓好学术研究工作作为立会之本。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并努力打造品牌,提升并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新一届理事会明确,继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学会学术团体的专业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学术繁荣。选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集中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开好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本届学会的学术年会将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与集团化办学、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题目为主要内容进行,注重提高年会的学术水平,重视年会成果的转化,扩大年会的影响和效益。

二是鼓励和支持地方职教学会、行业教育协会(学会)、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办好一批由分支机构举办的具有品牌特色的学术活动。2013年的有关活动有:举办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和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组织召开产教融合和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探讨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机制、制度等,推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举办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以创新教育和内涵建设为主题,举办第五届全国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推动民办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举办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论坛,促进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召开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 探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形式、制度、机制与政策, 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是加强学术基础建设。比如,资源建设,建立国内外职业教育研究人才库、专家库、案例库、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库。比如,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化办公,完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再比如,宣传工作,继续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动态》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简报》。

科研强会

主持了两届学会常务工作的刘来泉表示,中国职教学会的科研工作等还缺乏成体系的有影响力的拳头项目和品牌成果。

从哪里切入?纪宝成提出,解决问题就是发展。

他认为,十就给职教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加快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职业院校如何体现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的职业教育?等等。

纪宝成希望中国职教学会能够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阐释。

学会将制定职教科研规划,规划项目指南,继续组织学会级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项目科研实施工作。同时,将对规划中的重点课题组织力量进行攻关。本届学会也第一次将“积极申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写入工作规划中,彰显了提升学会研究层次的意图。

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积极开展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验,推广研究实验成果,形成一批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也是本届学会5年任期的目标之一。

在科研力量上,中国职教学会将继续发挥社团的优势,充分调动地方职教学会、行业教育协会(学会)、学会分支机构在职教科研中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组织和机构与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协同创新。

评选、表彰、奖励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式。

已经评选了两届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中国职教学会将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继续做好评选表彰奖励工作,逐步提高这一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同时,将继续开展对学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奖励活动;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表彰杰出校长、杰出教师、优秀职业院校等单位和个人;与新闻媒体合作,开展“职教之星 ”系列评选、宣传活动;并鼓励和支持分支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如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全国职教期刊优秀论文评选、职业教育专业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以及教学名师评选、创业之星宣传等活动。

服务兴会

对任何一级、任何一类学会组织来说,服务都是既定的宗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2月23日举行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学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基层、服务一线”。

对此,纪宝成的理解是,未来五年学会工作要抓住两头:其一,参与顶层设计;其二,服务基层。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

——参与顶层设计

刘占山说,中国职教学会作为教育部党组领导下的一个全国学术性社团组织,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国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教育部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来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袁贵仁在换届会上,除了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讲了今后工作任务,纪宝成将之概括为:一是重要地位;二是综合改革;三是职教体系;四是办学质量;五是保障机制。他表示,这5个方面是当前职教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贯穿今后几年中国职教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职教学会的工作规划是:

第一,参与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参与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专题报告和有关建议,每年撰写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年度专项研究报告,为宏观决策和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服务。2013年将继续编写《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3》,继续配合做好《2013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的调研与编写工作,组织撰写《2013中国民办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第二,组织力量对国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等进行比较研究,为促进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服务。

第三,积极搭建平台,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服务。紧密围绕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2013年,中国职教学会将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开展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主题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配合举办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 参与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举办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研讨会。

第四,配合教育部积极开展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办好由学会牵头与煤炭、建材、贸促会、外贸企协等行业的对接活动,配合举办第十一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展览会。

——服务基层

中国职教学会成立于1990年12月,目前历经4届理事会。每届理事会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都会有不同,但大家的共识是学会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密切联系基层,紧贴基层,为基层服务;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凝聚民心,反映民意;坚持尽力而为,多办实事,尽可能为职教战线基层的广大校长、教师、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多年来,这成为学会开展工作、举办各种活动始终坚持的原则。

学会目前的计划是:

第一,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优秀案例”评选奖励活动;继续参与组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继续与东软等6家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支持这些企业向职业院校捐赠一批信息化软件。

第二,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为重点,选择若干专题,与有关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展对职业院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三,开展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同类社会组织或团体、有关职业院校建立起交流合作关系,搭建若干交流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职业教育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品牌;积极开拓渠道,努力为会员单位的经营管理干部和教师提供更多到国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帮助单位会员中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职业院校吸纳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帮助他们走出去办学,大力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提升服务能力

目前,中国职教学会拥有34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职教学会,15个行业教育协会,30个分支机构及内设机构,会员遍布各地和主要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工作网络。

未来5年,中国职教学会将致力于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建设,根据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立或调整分支机构,完善分支机构自主自律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会员范围和规模,建立会员登记、发证等动态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学会的规章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会议制度、会员管理办法、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每年重点开好学会年度工作会议和学术年会,及时召开会长工作会议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形势,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任务,通过优质服务增强学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马太效应 历史反思 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马太效应”的表现。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狭窄集中以及忽视职教真正主体的现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

“史论结合”是职教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职教史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却对职业教育十分不利,如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现存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完整展现其历史原貌,这是因为: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因此,官方资料的片面性很容易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真认识。由于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多集中在墨子、鲁班等少数人身上,今人研究由于历史久远,文献史料不足,自然更是聚焦于此。如吴玉琦著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提到墨子、扁鹊和鲁班等人在技艺传授中的历史地位。在李蔺田主编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中也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扁鹊和墨子是当时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而蕴涵在政治家施政策略中的职教思想的相关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如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该子就父学,弟从兄学,标志着家业父传型职业教育的出现。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把齐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业聚居,且世代相承,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呈现职教名人过度聚焦而临近人物备受冷落的现象

虽然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六经皆史”是中国学界近年来的普遍共识,但由于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职教史研究中存在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如近代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相对系统完善,而黄炎培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张骞、蔡元培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也都有相当的价值,相关研究虽也有人涉及,但与黄炎培研究相比则较为偏少且零散。客观来讲,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动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有较多论述,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更有详尽的介绍。中华职业教育社亦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田正平编有《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书中收集有黄炎培一生中的重要文献著作。于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其他史学著作中基本上也都对黄炎培的生平活动及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如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著作中,都使用了较大篇幅对其进行研究表述。甚至有关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如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但凡涉及职业教育时,大多都会用一定篇幅来专门介绍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三)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有限,导致通史研究浮光掠影而专史研究系统不够的现象

近年来,职教通史的研究相对系统扎实,职教专题史的研究也有所突破,陆续出现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史中具体专题内容的论文,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历史反思的意味,洋溢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如宁欣、李凤仙的《中国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专门研究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专科教育学习机构,朱晓斌的《中国古代职业技艺传授的历史变迁》主要研究古代技艺传授的历史过程,孙越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张新民的《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和学制史的专题研究。但职业教育的史学观照不仅在教育通史或教育学概论等书籍中无法回避、不容忽视,还应有更多的专著阐述,否则必然缺乏系统完整性以及广度和深度。如职业教育学校史、制度史、学制史、管理史、实训史、女子职业教育史、教学思想史、教材发展史、师资史、职业培训史等研究,在各种书籍论文中或略有涉及,在多数职业教育学书籍中大都以专门章节的形式论及,在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绍,如毛礼锐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主编《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主编《职业教育学通论》等,仅仅是以描述史实的方式出现。

(四)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出现代表人物扎堆研究而普通大众忽略不计的现象

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是由研究资料的稀缺性和间接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抱残守缺造成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地轻视或无视了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通大众的研究。“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得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从零散的资料整理,逐渐拓展到专项研究领域,开始步入系统有序的研究时期;但至今缺乏对普通大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历史角色的翔实分析和仔细考证,致使无法更鲜活地展现他们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

二、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马太效应”具体表现的历史反思,笔者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可望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系统梳理各类文献中散落的职教素材,让更多的职教主体进入研究视野

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评价,或者说使用第一手材料的多寡和研究程度,直接决定着职教史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整体水平。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始终以儒学教育为主流,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职业教育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受到轻视,导致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关记载更是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别类文献中。由于缺少对零散的别类文献的系统梳理,使得许多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或群体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从古代鲁班的终南山学艺,以及“班门弄斧”的流传等信息来看,古人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述从未停止。“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

(二)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比较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

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职业教育研究者一度集体把研究重点投向对先进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引进,曾出现了一大批对国外职业教育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其中包括197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1984年出版的《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较早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著作是郝新生、袁吉林、钱怀智于1987年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它为国人打开了职业教育的异域之窗,对美国等国家职业教育情形有所介绍。随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有效开展,更多国外职业教育史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输入,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史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如吴式颖、阎国华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中第12章“中外近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比较”,采用中外不同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就给人一种审视历史的新视角,会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三)广泛运用辩证思维,恰当把握通史(广博)与专史(精深)、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职教史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教史研究应放到职业教育学乃至教育通史或教育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审视。当然,不作为专题史来研究的话,通常便是以描述史实为主的形式出现,难免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却在更为广阔的史学视野中,对职业教育加以观照,更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要恰当把握职教史上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对前者的深入系统研究固然有助于把握住职业教育史发展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线索,对后者观照审视则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职业教育人物的研究应两者兼顾,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真实展现职业教育的历史。如此一来研究视野便会更为宽广,知名人士中更多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过或多或少的专题论述,起到过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的人物都会引起重视,如古代的鲁班、扁鹊、墨子、管仲,近代的张之洞、严复、陈独秀、邹韬奋、陶行知、杨贤江等。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如何为普通大众接受并传承的,普通大众的民间智慧在职业教育中曾起到过怎样的作用等,都将为研究者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阈。

(四)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

职教史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即强调对代表人物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分析,不仅要从哲学、政治立场出发,更要从产生其思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予以解析。“从墨子注重技能培养的踏实学风,闪现出既严谨又切实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颜之推提倡‘以技立身’的教育内涵,体现了技能对谋生的重要价值;王安石以‘致用于天下’为导向,重视‘实用’的教育目的;到黄宗羲,更强调‘学用一致’‘学贵适用’‘习行’等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颜元倡导‘习行’,具有在做中学、以行动为主导的实践倾向。”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职业教育史研究不能纯粹是史实资料的汇总,更需要一种哲学理性的思考,用以史鉴今的态度去对待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如王炳照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吴应彪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概况与现状分析》、胡幸福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遗憾及思考》,等等,多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反思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不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有所挖掘。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彭干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11YJA880119)成果之一,主持人:夏金星。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91-06

2003年11月25日,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时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展大势”[1]。

100余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程波澜起伏,不论是作为理论思考,还是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吸收,尤其是思想成果。与研究中国教育史、教育思想史相比,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在认识、队伍、投入、成果、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很不相适应。因此,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十分紧迫,意义重大。这不但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今天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制定和工作决策的重要基础。

湖南农业大学《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课题组10年来,在对中国古代技艺教育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跨越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约110余年。其内涵专指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即与大机器工业伴随而生,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思想。本文简要报告在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初步思考。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建国后有许多研究成果: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陈景磐编)以及《中国现代教育史》(陈元晖著),简称“中教三史”,它们代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史研究和教学的最高水平;之后,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版,1992年初版,2000年第二版)属研究生教材担纲之作,并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王炳照等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大版,1994年修订版)亦为主要教材之一;张惠芬、金忠明编著的《中国教育简史》(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则是比较新的版本。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重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等,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别是王炳照等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其中的第五卷(1840-1911)中,按历史进程分“近代新学教育思想的前驱”、“洋务教育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教育思想的兴起”涉及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特别是第六卷(1911-1927)的“职业教育思潮”和第七卷(1927-1949)“生产教育思潮”重点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阐述。此前,还有任时先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书店,1984)、郭家齐的《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等,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论述。

1997年,刘桂林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孙培青教授作序)。该书分“绪论”、“实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30年代职业教育思潮”、“结论”五部分,全书共22万字,是迄今以来,系统研究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专著,无疑是这一学术园地的开拓者。

进入21世纪后,出版的一系列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著作,如杨东平的《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顾明远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等。另外,有一批博士、硕士论文进入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领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如熊春文的博士论文《教育民主主义的兴起――民初教育精神的知识社会学研究》(2005年6月)该文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初十余年教育思想演进与教育改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丰富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2009年孙培青、杜成宪主编《中国教育史》,专题论述了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重点论述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近20年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职教名家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还不断散见于各种期刊。我们用关键词“职业教育”并“思想”在CNKI里检索“篇名”,1983-2011年共检索到216篇相关文献。说明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受到的重视,为思想通史和专门思想史专著的撰写打下了基础。对文献的阅读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物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少数名家,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而且缺乏深度。

二是从时代来看,对民国期间出现的名家思想介绍较多,而对晚清职业教育初创期的深入研究较少。

三是缺乏纵向或横向比较,研究停留在介绍的层次。

四是对人物思想形成或流派形成的原因分析不足。

二、关于研究思路与方法的选择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适用的研究方法,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无法从纷繁的、变幻无常的现象中把握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不可能从事物发展、运动的全过程揭示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而对于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这样一门涉及文献资料浩繁的学科来说,研究方法问题就像开发一个广漠无边的荒原一样,没有得心应手的利器是难以奏效的。

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以现代化叙事的方式进行阐释,以重大事件为主线,以主要人物的思想及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为核心,分析、探讨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教育、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借鉴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角度阐释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通常采用具有时代意义的角度,即现代化角度。具体地说,自近代以来,传统中国是如何回应以先进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挑战,特别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挑战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更新与适应而走向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这就是从现代化转型的角度来认识近代史,全面把握整个中国百年来发生的复杂深刻的历史变动,这也是我们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要借鉴的方法和所把握的角度。即用现代化叙事的方式,展现一个多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图景:由西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引进;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与近代教育思想的嬗替;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对话,洋务、维新、革命、改良、启蒙,进而是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演进。

(二)既有加法,又有减法

“思想史”往往称“思想发展史”、“哲学史”或“哲学发展史”。叙述层出不穷的新思想,安排一个不断涌现新人的名单,就成了哲学史家或思想史家的责任。不断增长和叠加的知识和思想,被人当作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主要线索。这样一来,思想史就好像是越来越大的一条河,依照时间汇成巨流,显示着思想的“进步”、“发展”或“演变”,这种思想史的叙述称作为“加法”。

在思想的历史中,却并不只是有加法,有时也有减法。包括:

1.剪辑。这种历史的“减法”,并不见得是历史在减少某些东西,而是后人按照后设想法,减去了很多历史,使历史变成片断,然后再把片断连接起来,仿佛剪辑影片一样。

2.定位。按观看者的位置,区分边缘和中心。

3.发掘和复原。在粗粗复原的图像中,想象一下这些东西存在还具有合理性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观念和今天有了多少不同,而这“不同”就是思想史。

4.分析。思想史应当阐明什么观念不断地被留存下来,而且协助建立了伟大的文明,同时也能够阐明另一些观念为什么只是短暂存在,或者为何与非文明相联。[2]

(三)对思想家的研究与对思潮研究的结合

人们一般认定,真实的思想史历程是由精英与经典构成的,描述那个世界上存在的精英与经典就描述了思想的世界;描述了思想家的系列,就等于描述思想的历史。尽管如此,思想是通过思潮影响历史,在无数种思想中,某种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变化的动力,其关键还在于它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许多人共同信奉并执着追求的东西。一旦到了这时,它就变成为思潮。而且,思想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变为推动一代人或一群人走向历史行动的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指一种流行的职业教育思想,它以特定的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场所,以书报、杂志、无线电为传媒,以某些群体为主体,以职业教育的某些问题为共同讨论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心理倾向。

应该看到,思想和思潮都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在中国近现代反映更为突出。思想的力量越到近代越大,有的思想失去了对时代的吸引力而走向衰落;另一种思想或某一种思想中的某一派别,却由于种种原因快速成为主流思想。古代也存在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但在一个信奉儒家伦理的社会中,一种思想可以长期支配一个社会长达几千年之久,像学徒制之在中国。

(四)研究职业教育思想本身纵的和横的联系

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总是在批判地继承过去时代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前进;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思想,又往往受到同时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影响,并在外来影响下丰富和改变自己。

鸦片战争时期,社会思潮趋同于“救亡图存”,但从其表现方式、内容、侧重点上去把握其前后期的不同,就可发现在鸦片战争前,在内容上并不包含这样的主张:对于“救亡图存”来说,迫切需要向西方学习技术科学;而在鸦片战争后,这一主张则已经成为社会思潮中最重要的内容。研究者是否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科学,作为区分社会思潮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对于晚清的哲学思想研究来说十分必要。因为只有依据这个标准,才有可能将鸦片战争的那些主张通过变革方式以求中国富强的思想家作如下区分。这一区分,对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起源,特别是由技术教育向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3]职业教育并不是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而是伴随着工业生产而来的国际性的教育潮流,这也是本研究注重职业教育思想本身纵的和横的联系的依据。[4]

(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下,创立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包括把“教育事实”作为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以揭示教育思想的性质和社会内容;注意政治制度和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同教育思想的相互联系,研究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等等。

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文献资料。史料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出发点;是在全面选择被研究的文献资料,甄别文献资料的真假,判定文献资料性质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作全面的归纳分析,形成有前提条件的结论。先有归纳,其次才是演绎。通过对史料的归纳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对全案事件得出基本的认识和结论;通过对若干个案的研究可以形成有前提条件的假设或理论。个案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初级成果,理论是历史研究的高级成果。理论的意义在于从已知推测未知,使人们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抽象的层面。在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关系上,归纳是本,演绎是末。只有揭示文献史料的真实内容,才能进一步发现不同文献资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历史的脉络。

三、关于代表人物的选择

课题组系统地剖析了晚清、民国和建国初期56位著名历史人物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

古代:墨子、孔子、徐光启等;

晚清:魏源、冯桂芬、曾国藩、左宗棠、徐寿、华蘅芳、李善兰、李鸿章、洪仁、郭嵩涛、张之洞、郑观应、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何启、胡礼垣、容闳、袁世凯、张謇等;

民国:蔡元培、陆费逵、、陈独秀、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蒋梦麟、胡适、邹韬奋、江恒源、杨贤江、钱亦石、朱家骅、黄质夫、卢作孚、潘光旦、、陈果夫、邰爽秋、程天放等;

当代:、刘少奇、等;

国外:杜威、孟禄、艾黎、何克等。

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12位主要人物:

(一)墨子(墨翟,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壮年就以城防及军械发明制造闻名于列国,远早于古代西方。墨子的种种技能和专长经常被统治者汲取利用,但其地位和功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是中国历史和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二)李鸿章(1832―1901)

是中国近代技术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行者,他创办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批技术学校,揭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更重要的是,从对机器的描述看到,他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帝国官员。李鸿章引进西方技术教育,造就了最早一批产业工人和科技及实业人才,为我国技术、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序幕。

(三)张之洞(1837―1909)

他是后期洋务派的代表,在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实业教育思想基础上,结合特定时代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中国实业教育体系。张之洞的实业教育思想源于欧洲产业革命后传播的工业教育思潮,又对中国古代“经世致用”实学思想进行了融汇、转化,为20世纪初期出现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严复(1854―1921)

1906年,他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发表演说,对起源于西欧的实业教育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全面的、经典性的论述,他正确地译介“实业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指技术教育或工艺教育。严复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发展实业教育是中国当务之急,“惟此乃有救贫之实功”。

(五)郑观应(1842―1922)

晚清与西方文明接触最早的中国人之一,对近代工商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以买办商人而成为著名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创立机器书院,学生“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是继福州船政学堂后,我国较早结合机器操作实践的半工半读的教育家。其名著《盛世危言》是甲午战争后最受人欢迎的读物,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

(六)袁世凯(1859―1916)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是实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把“自谋其生”作为新政的教育目标,于1901年提出“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的主张。袁世凯在河北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强调“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知自谋其生也”。他把张之洞的实业教育观,由“裕民”到“谋生”,朝着迈向20世纪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核心价值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七)蔡元培(1868―1940)

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20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创导者。蔡元培对实业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论述,是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把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中学生出路的办法,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中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一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二是高等教育之预备;三是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他主张小学后分流,一方面是中学的普通教育;一方面是建立中等之农工商业学校,养成职业的能力。

(八)黄炎培(1878―1965)

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发起,联络蔡元培等教育界和实业界40余位知名人士,联名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推举黄炎培为办事部主任。由于黄炎培和中华职教社的不懈努力,带来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职业教育运动的蓬勃开展。1926年1月,黄炎培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他从总结近十年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人手,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

(九)晏阳初(1893―1993)

为农民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不但在中国的乡村,而且对第三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说,我们需要给农民一把打开现代科学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简单化”(容易教、容易学)、“经济化”(不经济、学不起)、“实际化”(不实际、他不学)。他在当时就明确提出“乡村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城乡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的这一论点比西方经济学家在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早30多年。《中国教育史》对定县“生计教育”的评价为“实质就是乡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十)陶行知(1891―194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成就卓著、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家之一。他留下的教育本土化、多元化的思想,“学校中心”的乡村教育思想与“生活教育”的原理,是中国“乡村的教育”的理想化设计。

(十一)张謇(1853―1928)

是近代中国企业家办实业教育的先驱,在实业教育思想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又积极参与了民初职业教育的创始。并把“实业”与“教育”紧密结合,“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

(十二)卢作孚(1893―1952)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思考、转变,逐渐从各种思潮的追随者的角色中独立出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具有现代企业文化意味的职业教育思想。他对乡村教育建设和企业学校化的创造性实践,丰富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奠定了卢作孚作为教育改革家、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杰出代表以及职业教育家的重要地位。

四、主要论点和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系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新观点,重新评价了其中部分重要的史实。例举以下10个方面:

(一)古代“技艺”与近代“技术”教育在本质上的区分

古代中文的“技”或“术”和西方所说的“技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它们都是指人的活动,而不是物的运动。因为它们在本性上与自然相对,技术不是自然,自然也不是技术。不仅如此,技与技术都是对人和自然的克服,是人改造物的活动。技术是要制造一个在自然尚未存在且与自然不同的“人为之物”。技术是人的工具或手段,人借此来达到服务于自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技术指的不是手工制作,而是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它的本性既不是传统的“技艺”,也不只是人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了技术化、技术主义。技术通过发现自然的规律,使自然完全成为人的“设定物”。这样来考察近代中国“技艺”与“技术”观念的演变、使用和区分,能够从事物的本性来判别中国近代技术、实业教育与古代技艺教育的区分。再结合挖掘出的大量数据,就能勾勒出观念演变的线索,寻找规律性的认识。

(二)近代职业教育产生的文化和认识论根源

近代中国认识西方文化是从武力接触开始的,而最直观的印象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晚清的改革其思想发展的历程是由“西技”、“西艺”到“西政”,这种认识反映在教育思想上,则可分为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再到教育制度三个阶段。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即用“西艺”来代替传统的封建教育内容。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实业教育如是应运而生的认识论根源,标志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向西方寻找真理,先从物质文化的层面开始。实践是表现价值最直接的途径,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前身――实业教育如是应运而生的认识论根源。

(三)实业教育是“旧学”向“新学”转变的桥梁

晚清50年的知识界由旧学向新学转型,是内忧外患注定了人们带着一种功利和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价值。近代科学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外来的东西,并非是传统中各种因素自然产生的结果,它要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就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意义和价值来,而实践的后果恰好是表现这种意义和价值的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所以,当他们初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时,特别偏重其应用和实践的意义,就能理解中国古代实学到西方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化路径选择上的意义,实业教育成为“旧学”向“新学”转变的桥梁。

(四)实业教育是机器生产对变革教育内容和制度的追求

机械属于近代文明的物质范畴。能否接受科学、利用机械作为实现近代化的三项主要指标之一,是衡量自然经济与相对立的工业经济的差别。中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生产力(机械)不是中国社会自身演进的产物,而是由洋务派从西方引进的。它使中国出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以机械操作代替了原来的手工操作,不仅对传统封建社会产生了分化,而且产生了对新的教育制度的追求。近代实业教育及其思想的产生,与我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出现直接相关。

(五)中国技术、实业教育起步比普通教育早30年

洋务派所选择的道路是:防务现代化――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运输业、开矿业和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来积累重工业发展的资金。走这个过程,就不得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前进,这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以1898年“百日维新”开始创办新学校,或以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发端,中国现代普通教育的起始,至少比职业教育迟了34年或40年。

(六)从移植走向本土化创新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向现代跨越的标志

1918年中华职教社成立和1922年壬戌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特别是职业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从移植到本土化创新,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近代实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跨越的标志。作为后发展国家的共同经历,现代教育基本是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建立,经历了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上世纪20年代多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具有强烈的外来文化导向和外源性特征。那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碰撞、融合的痛苦过程。不应忽视的是,新教育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职业教育的内源性生长,一批教育家在不同方向上将外来教育资源本土化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成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建设层面。

(七)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格局

20世纪20、30年代的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思潮,更不是一种倾向克服取代另一种倾向的结果。它的构成是多类型的:西式的和排外的;平民的和农村的。其共同点除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外,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和经济改良来促进中国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这一发展是某种合力的结果,反映出现代职业教育多元共生格局,促成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熟、鼎盛时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也反映出作为一种制度文明的成果已经较为成熟。

(八)乡村建设运动、“大职业教育主义”促进职业教育走向农村

对于一个乡村人口占极大比例、农业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又幅员辽阔的国度来讲,乡村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无疑具有极大意义。1925年中华职教社“鉴于农村的衰落,与一般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才不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不能挽救农村衰落的重任”,“主张改变方向,把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深入到农村里去”[5]。1926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不改革,教育办不好,也无从发达职业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参加全社会的运动”。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决非巧合。同一时期,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运动向农村转移;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和综合性教育实验区,“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6]的乡村教师。1925至1935年,全国各地农村教育实验区达193个。许多发起者和参与者,具有承认职业教育是推进社会改造根本途径的共识,把农村发展视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

(九)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高潮

作为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教育思潮,职业教育的共性贯穿于各个发展阶段,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各阶段表现出的名称、基本形态、核心价值和教育结构并不相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多样性;而且,其起伏的原因也很不一样,特别是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20多年中,整体上形成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1907-1912年的第一次高潮;1917年至1925年的第二次高潮;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的第三次高潮。20世纪近30年中,职业教育理论的探索涉及所有领域,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十)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近现代职教思想的发展,其实质是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充实、变化和更新的历史过程。早期洋务派由自强、富国到裕民,民初的“生计”、“生产”、“富国”和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至1934年,黄炎培先后三次定义,不仅吸取了前两次的基本内涵,而且把新增的“谋个性之发展”排列为第一,并吸纳了原有的“谋生”、“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民初以来教育民主主义思潮的硕果,也是对职教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和概括;是总结晚清以来,技术、实业教育的经验,在实践与理论统一高度上的跨越。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到“谋个性之发展”,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教思想发展的重大成果,对职业教育与生产教育、“器械的教育”做出了明确的区隔。黄炎培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单纯是对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是“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使五四时期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教育民主主义思想的时代特性。

“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大多是前辈曾经做过的;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也大多为前人所思想――而且我们的思想和作为未必比前人更好”[7]。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史的原因。

2011年10月30日,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他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让我们学习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去创造中国职业教育新的历史吧。

参考文献:

[1].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EL/OL].央视国际,2003-11-25.

[2]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J].读书,2003(1).

[3]龚书铎,董贵成.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3).

[4]孙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农村教育弁言//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0.

[6]林清才.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思想.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75.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科研 职业教育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8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了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等等。同时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清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借助新校区新发展的契机,坚持教育科研“兴教、兴校”的战略,以教研为中心,以教改和课程改革为抓手,大力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相长、优化管理模式与质量、创新运作机制,调动教职工的教育科研积极性,发挥教育科研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科研工作的目标

立足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际,立足我校发展改革的办学特色,密切教育科研与职业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关系,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注重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立足于职业学校校情,梳理我校改革发展和教育科研的现状,有效制定教育科研的工作策略,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注重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与推广,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其次科研内容一定要密切联系我校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教师是科研的主体,是教育的实践者,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在我校职业教育实践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因此,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就应该发挥我校各专业学科教师的这一优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体现我校职业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可以通过几年的实践,有效发挥学校教科研的职能,充分调动学校教科研骨干的力量,造就学校教科研氛围,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引导职业教育进入变革状态;同时进一步完善校本科研管理体系,做好科研成果的总结、推广和应用,创新教科研工作的平台,加强科研对职教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鼓励教师申请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有效做好申请科研课题的宣传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在办学模式研究、专业建设研究、教学管理研究、德育管理研究、人力资源建设研究等领域进行教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培养一支具备系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科研队伍,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实效的教育科研成果,为我校提升品牌、提高声誉提供有力支撑。

二、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任务

1.提高职教理论水平

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学习活动,提高职业教育科研的理性思考,科学参与职业教育科研,有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营造有特色、有思想的校本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2.拓展科研工作平台

创新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科研工作平台,拓展推进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途径,优化教研资源配置,促进校本教研和互动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好地实现管理自主化、管理人本化和管理个性化的校本管理。

3.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科研条例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课题管理,进一步激励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4.加强科研队伍培养

坚持以教师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化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首,加强培训与指导,增强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观念,积极扶持与指导教师德教育科研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理论,培养一支能适应职校素质教育需求的专业化教科研骨干队伍。

三、发展科研工作的一些措施

1.加强校本研修,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能力

我校作为一所广州市重点职校如何使学校的教研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提高办学质量,争取早日评上广东省重点职校和国家重点职业是学校建设的重点。我们应该以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学习为抓手,密切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开设系列培训讲座,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科研的理性思考,学会用科学的先进的标准去衡量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教材、工作管理方法、办学模式等的研究,提升工作质量。

2.健全制度建设,规范课题管理,推广课题成果

首先制定并完善《东方职校教育科研管理条例》、《东方职校课题研究质量评比细则》等系列科研规章制度。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科研项目,加强课题管理,规范课题的申报、研究过程、成果推广、课题经费使用等各课题管理环节,指导、监督各项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推进,使课题的产生紧密围绕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注重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及时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查与结题工作,并做好课题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发展并健全学校教科研情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编撰工作,并及时做好各级各类课题活动以及检查指导的记录和研究档案的整理工作;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及时向有关课题组提供最新科研动态与情报检索,把它作为学校的科研常规工作来落实。

3.立足校本实际,开展课改实践,提高办学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学校可以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大奖赛活动,“十二五”内每位教师根据基础性实践课程要求,通过展示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各级各类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研究中的课堂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塑造学者型教师。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论文,学校每学期将进行一次教学教育论文评选与交流。

4.搭建管理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力量

主管副校长亲自挂帅抓教育科研,设立科研部门分管学校科研工作,专人负责教育科研的具体开展,学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管理部门为每一位教师建立科研档案,对他们的教科研进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5.开展研究合作,寻求专家指导,提升研究实效

近年来,学校与广州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挂牌成立“中职有效教学研究基地”,广州教育局职成教处将组织专家将针对学校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课题研究等提供全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指导学校在这些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学校可以不定时地邀请一些职业教育研究专家为我校的教师举办讲座,推进学校的教科研建设。

参考文献:

[1]侯建军.职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5)

[2]马传松等.高校科研量化管理的几个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

[3]卢朝佑.教育科研的学校管理功能[J].科学教育,2006(02)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张观阳(1966.09-),男,土家族,中共党员,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5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工部主任,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张强文(1974.08-),男,土家族,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毕业,1998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中学一级英语教师,县级骨干教师,从事商务英语和语言沟通特色专业教学工作。

尚应力(1983.04-),男,土家族,生于贵州德江,大学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2005年开始教育教学工作,从事教研工作9年,现贵州省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师。

(德江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德江565200)

摘要:当今时代,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教育理论水平,又有教育实践能力的队伍;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本文阐述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作用及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双师型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特别是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当今时展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当今时代更需要技术集成创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取决于人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取决于培养人们这方面能力的教育者。这就要求作为职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2、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的要求。科学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对社会职业的种类和职业活动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当今时代,社会职业从总体上看越来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岗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从事某些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愈来愈难以区分。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相关专业岗位群的实践能力,如机械专业的教学,除了具有传统机械知识和普通机械加工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

3、当今时代职校发展的要求

在20世纪末,国家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由于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急需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快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如电子电工方面专业,减少普通机械加工专业,增加新知识、新技能专业;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

3、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职业岗位的专业性、多样性、发展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性,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双师awsu茶茶茶茶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和作用。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具有教师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是“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内涵表现为:

首先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除了必须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即能掌握教学规律,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学生管理的能力等)外,还应具备不仅能胜任相关专业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其次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理论研讨工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处于学科领域前沿的领头人。

最后、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或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

2、“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作用。社会实践是教育的最好例证。对教师来说,实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是将实践所得应用于教学,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提供可靠的保障。

首先、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双师型”专业教师掌握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新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建议学校开设合适的专业课程,使学校在竞争中抢得先机,保证毕业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和生存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

其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实践能力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效地结合,内容丰富,概念清晰,方法灵活。他们不仅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然后、有助于科研的开发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从事学术的开发,其成果会更具有社会的公认性和先进性,其产品会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此撰写的科研教育论文更具有创新性、开拓性。

最后、有助于促进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要想在实践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相关专业实践培训,实现自我的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师资队伍仍需提高。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通过培训,成为“双师型”教师。

1、“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必须充分重视、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岗位轮换制,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使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

2、“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新教师见习期培训。作为刚走出校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见习教师,由于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的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知识,接触实践较少,故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这期间的培训要由职业教育部门直接组织安排的,只有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

(2)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当今时代处于科学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替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学校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也可以带着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中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在职业学校教育中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采用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必须深入实践第一线进行指导的方法,促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上一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