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1:09:26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虽然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侧重点及要求各有不同,但培养学生求变求新的意识是一致的。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绝不只是简单的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以完成熟练操作工的基本训练,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积极主动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培养更为重要。然而,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亟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宜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以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

为此,我们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工程中,尝试改革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现在简单介绍如下。

传统实训课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实训课之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预设多于生成,不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探究、发现和创造。

例如,传统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课的一般教学模式表示为图1:

图1

在这种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详细讲解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上,学生无须尝试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该怎样做”、“还有无其他更好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冲动等内在动力被教师的详细讲解所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和阻碍,也就难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求新,其结果仅仅是机械、被动地获得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运用已知求解新知,缺少灵活的智慧发现,难以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对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种来自不同厂家的不同车型、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生产条件等,依靠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很难适应实际就业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生产条件以便不断地学习发展。

以能力形成为目标,改造实训模式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实训课中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教学目标。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该流程的前两步为教师备课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后几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完成学习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自主设计学习训练方案;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评价方案和修改方案;学生自行动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取得的实际效果一是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二是使学生掌握了同类专业技术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面对工作项目懂得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检查、评价工作结果,得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方法。

培训项目实例

按照新的实训模式,实训课的教学重点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组合思维、逻辑思维等创造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发动机起动系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课为例,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汽车起动系电路图诊断故障部位并排除故障;(2)根据实验条件、方法的变化观察起动系统相应的变化现象;(3)训练用组合思维方法分析现象的能力;(4)训练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理判断找出故障部位的能力。

根据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实训车型有解放1091、切诺基、桑塔纳轿车、别克轿车等。在实际教学中,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组制定实训方案。以4~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指定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全组制定实训方案。分组后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熟悉各自的实训设备,查找相应的技术资料。对本例而言,需找出与实训车型一致的起动系控制系统电路图并讨论其控制原理。小组成员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系统故障诊断方案,实训方案及注意事项、方法、步骤等(包括所用仪器、工具)。这一过程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相互促进和发展。

第二步,两小组之间交流实训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的差异和结构的不同,如别克轿车组与桑塔纳轿车组交流,两组成员对照两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图,需要找出别克轿车起动系比桑塔纳轿车起动系多一层起动机继电器的控制,因此,引起故障的因素也就相应地多了继电器故障、发动机ECU对继电器线圈的控制线路故障,并通过讨论得出两种车型故障诊断的主要差异为:别克轿车还需考虑到怎样判断起动继电器是否工作正常。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发现的各种问题及各自的思维方法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基本功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第三步,动手操作训练并验证故障诊断方案的合理性。在学生的实训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只要不损坏仪器设备,教师都不必干预,而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步重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操作的条件,使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了验证,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协调并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第四步,引导学生形成所做车型起动系统故障诊断的合理方案。该步骤要求所形成的方案必须与参考书所提供的诊断方法存在差异。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比较参考书故障诊断方法与学生提出的诊断方法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以上各步骤中,第三、第四步一般由学生在自习课中自主完成,没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实训设备的完好。这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觉性、意志品格和学习热情。

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评分标准是:

学生的实训成绩=小组成绩×50%+个人考核成绩×50%

教师根据各小组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陈述观点的情况以及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讨论问题的状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对小组进行评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能引导、启发和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实训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演示讲解操作方法及学生机械地模仿操作的传统模式,教师扮演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积极的创造主体,展示能力和启发思考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实践中,学生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这既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联系生产及科研实际完成某一课题,全面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适应阶段。

通过毕业论文工作,使学生受到必要的综合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调查研究的能力、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制定总体方案的能力,综合分析和总结报告的能力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二、 组织领导

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统一协调管理,系主任具体负责实施。以系为单位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质量管理。

三、时间安排

1.9月上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做好开题准备。

2.9月上旬,机电系组织审查毕业论文题目。

3.9月中旬,各专业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开题教师在会上要将题目的来源、性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方案、应用前景、信息资料、仪器设备、工作难度等情况向学生报告。

4.9月下旬,进行双向选择。学生填报毕业论文志愿,选择题目,确定任务书。

实习期间完成,并于本学期完成答辩。

四、 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原则

1.毕业论文要突出高职特色,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力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要要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定难度,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

2.毕业论文题目应尽量结合专业的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校内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来进行,可以选做专业教研室拟定课题,学生也可以自选题目。

3.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论文分量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留有余地,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按量完成任务。

4.确定后的毕业论文题目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其毕业论文题目。学生选定题目后,要在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五、 指导教师及其职责

1.指导教师应选派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

2.指导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对课题的关键部分要起把关定向作用。具体工作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对于选择重的课题,必须要求学生在设计思想、实施方案或方法等方面要体现出差异,防止出现“坐车”现象。

3.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毕业论文全部结束时,指导教师要对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全部资料(说明书、图纸、程序、实验原始数据、综合报告等)进行审查,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评价,给出综合评语及成绩,并向教研室、系主任报告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4.指导教师名单

黎x

六、要求

1.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实事求是,按时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所规定的全部任务,不得弄虚作假或抄袭。

2.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认真查阅资料和收集技术数据,以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待该项工作。

3.毕业论文要提供电子稿和纸制清样(打印稿)。语言要简练通顺,图纸(图表)要规范、整洁、无误。

4.优秀论文必须进行答辩,答辩时,自述要简明扼要,概念正确、清楚,要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回答问题。

七、选题范围

1、蓄电池的使用及故障排除

2、火花塞工作特性及故障分析

3、点火系统主要元件的故障诊断.检查与排除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05-02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吉林大学以工科汽车工程学院作为自考主考办学单位,对社会自考学员和助学脱产班学员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的意义

自学考试是一种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教育制度。1981年全国实行学位考试制度,规定凡是申请学位者都要提交毕业论文。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制度不仅在全国普通高校实行,而且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中也得到了全面贯彻。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的程度;巩固、扩展和深化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为公司、企业及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及科研课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发现理想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的组织实施

目前,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共设置三个自考本科专业:分别是汽车营销与售后技术服务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专业、汽车车身数字化设计专业。根据所设专业的不同和自学考试的特点,学员每年需要提交两次毕业论文共一千余份。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创新思维和科学的方法精心安排和组织。我们把撰写毕业论文的组织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报名审查阶段、论文指导阶段和论文答辩阶段。

(一)报名审查阶段

凡是社会自考学员和助学脱产班学员申请撰写毕业论文的,都可以携带有关证件在我院报名。报名条件:根据自考教学计划的安排,学员修完大学本科阶段的全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经过考试或者考查已经全部及格者均可参加毕业论文撰写。报名时需要审查的材料有准考证、专升本证明、各科考试成绩单及身份证。报名后必须经过自考办公室和学院主管领导的严格审查,合格后才可以进行撰写毕业论文。

这一阶段特别需要自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勤勤恳恳、耐心细致的工作,将报名考生详细记录在案,以便及时与学员取得联系。

(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阶段

1.精心组织选聘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所以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最后教学成果。那么应该选聘什么样的指导教师呢?为了提高我院社会助学、自考学员撰写论文的水平,展示我院自考教学的综合实力,我们选择由本院各专业教研室的高职称、高学历、有丰富教学经验及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担任这项工作。一般情况下,助教和实验室人员不担任指导工作。特别情况,可以聘请外单位具有上述条件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指导教师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换,有特殊事情需要出差的,须由主管院长批准。对于不负责任、影响论文质量的指导教师,主管院长及时给予批评和教育,且下次不再聘任。汽车工程学院根据自考的需要,每年聘任指导教师两轮,达100多人次,每轮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人。根据报名合格人数,学院将指导教师和学员摊派到各专业教研室,由教学主任将每人所指导学员的名单反馈到学院审查备案。

2.做好学员开题的动员

为使撰写论文工作顺利进行,每次报名结束后都召开毕业论文开题动员大会,主管院长、自考办公室工作人员、相关指导教师和全体学员参加了会议。

主管院长首先作动员报告,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指出过去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自考所承担的指导工作投入精力不足,对学生要求比较松散,个别学生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现象,还有的图文不符、论文质量水平较低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职责,强调教师要明确毕业论文的教学目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选题、选择参考资料、写作过程和写作规范等都要做详细指导。同时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应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严谨求实,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其次学院选派有名望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术规范和工作量分别作了详细的讲解。最后自考办工作人员宣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员的分配名单,师生见面。

通过动员,每位指导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学员增强了自信心,教师增强了责任感。

3.科学安排毕业论文指导内容

指导选题。在选题原则上是一人一题,教师应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指导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比如,一位社会助学考生在一汽作市场调研工作,导师帮他拟定的题目是“解放卡车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论文进行了市场现状分析、解放品牌与竞争对手市场调查、运输市场和改装车市场用户需求调查及对卡车市场的预测。由于本题立足于工程实际,学员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材料翔实,论据充分,增加了课题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指导收集和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中,有的导师组织学员到4S店和售后技术服务厂家进行调研和参观,获得第一手材料。同时资料也来源于各种文献、书本、报刊、杂志当中,学员从中阅读相关的内容,摄取写作知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学员也可利用网络优势,获得大量的信息,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料来源。

指导学生制定论文进度计划。前面确定了主题,选定参考资料,安排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后,指导教师应指导学员制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并定期检查学员执行撰写毕业论文的具体进度计划的情况不少于10次。

指导修改。指导教师对学员毕业论文工作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检查论文主题是否正确、鲜明、深刻等。文章主题应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及发展方向,若有问题,应及时指导修改。检查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及时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指导学员按学院规定的论文格式进行写作,语言文字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文字粗糙、句式单调、空话连篇则必须修改。

4.采取多种方式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集中面对面指导。有的指导教师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定期到毕业论文专用教室检查学员的画图进展情况,如对设计图纸是否有误、是否符合要求进行了集中辅导答疑,收到了较好效果。

个别面对面指导。对某些撰写毕业论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教师因材施教,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经常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讲解撰写毕业论文的要领,对于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点给予耐心辅导和答疑。启发性的引导学生独立撰写论文,不要照抄参考资料,不能全文下载其他文章作为自己的论文,培养学员优良的学风和文风。

网上背靠背指导。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网上指导。对外地考生和社会考生,将写出的论文初稿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网上审阅后将提出修改意见给予回复。经多次反复背靠背指导,方便了社会和外地学员撰写论文。如有一个深圳学员,平时上班业务比较忙,加上路途遥远,没有时间到学校和导师面对面交流,指导教师经常给他网上指导论文,学员按照老师的指点,反复修改,最终写出了一篇优秀论文。

(三)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1.预答辩。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填写“吉林省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评定表”,就可以准备答辩了。一般情况下,在答辩前10天导师要安排本组学生进行预答辩1-2次,预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验收阶段,旨在了解学员对所选课题研究的深广程度及真实程度,检查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找出不足之处,再对论文作最后补充修改。经导师审阅无误后,打印装订成册一式两份,开始进行交叉评阅,给出交叉评阅评语,然后评定成绩。

2.正式答辩。由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教办组织自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成立有主管院长参加的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一个、答辩小组若干个,答辩领导小组负责答辩过程中的巡视、检查和指导。

答辩会上,首先让学员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毕业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此题目的原因、背景,介绍毕业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答辩小组向学员提问5道题,内容包括学员撰写毕业论文中所含内容、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汽车营销与售后技术服务方面的知识及学科前沿知识。学员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5-10分钟。

答辩结束后,根据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答辩情况,由答辩小组、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三方用加权办法打分:答辩小组占50%、指导教师占40%、交叉评阅教师占10%,按照五级分制(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来评定成绩。比例为,优:10%,良:60%,中:15%,及格:10%,不及格:5%。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拟获优秀毕业论文的学员,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推荐,经答辩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考核,符合优秀毕业论文标准的方可评为优秀。不及格的成绩暂不记录档案,要进行二次答辩重新确认。

3.二次答辩。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不及格的学员,汽车工程学院成教办再次组织专家组,在答辩一周后进行二次答辩,最高成绩为及格。如果二次答辩仍不及格的,成绩记录档案,不再给机会进行答辩了。

三、教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的载体是人才,而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学校。所以在学校里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汽车工程学院恰恰抓住了毕业论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设毕业论文讲座

在作毕业论文的前一个学期,对不同专业均设毕业论文讲座,请专家给学员讲授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等等,为学员撰写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二)领导重视

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环节上,除了助学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外,每次在答辩过程中学院都主动请示吉林省自考办相关领导及业务部门来校进行巡视、检查和指导,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面对面指导与网络指导相结合

在师生第一次见面以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网上获得所需要的学习帮助和指导教师的网上答疑。

(四)选编优秀论文集

答辩以后,由指导教师推荐,可以选出优秀论文,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核,编入优秀论文集。目前入选的毕业论文已经有三十余篇,对入选的学员和指导教师学院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实行二次答辩制度

对一次答辩不及格的学员,学院给予二次答辩的机会,对二次答辩仍不及格的成绩记录档案,不再给予机会。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和高等教育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获得了社会高度认可,有着良好的声誉。吉林大学作为自考主考院校,以工科相关的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为例,从实践工作中进行总结与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在自考学员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工作上,要高度引起各助学单位的重视。

不论从事哪种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理论、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重要过程,更是对助学单位在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评价。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5,国外发行代号:BM177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韩国道路工程师学会、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英文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305。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技术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载国内外筑养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试验研究、应用技术、使用与维修经验,机械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为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20元,全年共240元,国内邮发代号:5257,国外发行代号:M4170。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37,国外发行代号:BM5720。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载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2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载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44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80,国外发行代号:BM411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40,国外发行代号: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征订,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直接汇款至长安大学杂志社订阅。

收款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账号:102407337258邮编:710064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信息工程;控制;培养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00多年来,汽车以其特有的优越性为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汽车普及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交通环境质量下降、事故频繁、道路拥堵等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这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正是适应当今交通领域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它以交通运输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大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综合化为研究背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能为智能交通领域培养专门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讨论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的相关问题。

1 培养目标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工作作风,具备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良好学风,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能力。在传统交通工程理论基础上,能实现道路交通规划、管理和控制智能化,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部门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2 主要研究方向设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可设置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与关键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应用、交通安全工程。该学科与相邻的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协调并进,主要相关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3 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以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的交叉型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如表1所示: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学术活动记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智能运输系统导论、交通信息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随机过程、小波分析及其应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英语、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仿真技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智能、DSP高级应用技术、CPLD/FPGA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通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数据挖掘、数理统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值分析和交通运输学科发展前沿讲座。

表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课程安排

4 教学(科研)实践

硕士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科研或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3项。其中教学实践采取专业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科研或生产实践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将其安排到生产部门学习和实践。社会调查指依据课题进行某一方面广泛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实践环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中1项或2项进行。具体由指导教师和教研组(研究室)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除此之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还应至少做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前沿性学术专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并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宣读报告,由指导教师和教研室负责对其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做。参加不少于2次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内容包括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5 学位论文撰写

5.1 前期准备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需按硕士生中期检查标准,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课程成绩多方面进行中期筛选,如硕士生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公开1篇以上等。筛选未通过者不具备学位论文撰写资格,推迟论文写作时间,直到中期检查考核合格为止。

5.2 开题报告

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拟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完成本研究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严谨的开题工作是做好硕士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基础。

5.3 答辩控制

严格答辩是保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水平的强有力措施。答辩工作由系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由组长一名,成员4~7名,秘书1名组成,其中教授级导师比例不低于30%,校外专家比例不少于20%,采取院级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每个硕士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对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存在明显错误的硕士生论文,不通过毕业答辩,不授予硕士学位。

5.4 监督审核

硕士生论文监督审核机制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初期检查是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可行性等进行质量把关,及时纠正研究生写作错误。中期检查是系教研室通过中期答辩的形式对论文质量进行集中检查,考核研究生论文执行进度。后期检查是学院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论文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答辩质量。

6 结语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解决当前复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急需与之适应的具备多学科交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文借鉴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探讨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期望能对交通领域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2 王站军,廖湘阳.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4)

3 李素琴.张晓明碱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认知语境阐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车辆工程 电子控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Exploration of

Graduate Course "Vehicle Electronic Control"

YANG Xinhua, FU Lijuan, LI Zhaohui

(Chongqing Automobile Institut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From point of view of graduate training vehicle engineer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capacity, the "vehicle electronic control"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explanation and description, typical case studies and classroom seminars of three parts, the students completed a more systematic process of lear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obtain a relatively good teaching.

Key words graduate; vehicle engineering; electronic control;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介绍

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车辆电子技术》是一门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作为研究生课程,这门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必须有所区别,如选修课《汽车电子与电器》。本科教学已经对汽车电子与电器的基本结构、原理为主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学生在本科阶段对汽车电子技术已经有了比较初步和全面的了解,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汽车电子技术必须针对研究生的知识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

我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特别是一些专业选修课由于选课学生数量不多,开设次数更少,并且在研究生的教育与教学方面尚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几年我校车辆电子控制方向研究课题的增加,选择汽车电控系统作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数量也不断提高,将《车辆电子技术》作为主要选修课程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在为车辆工程的工程硕士新制定的培养方案中,该门课程更名为《汽车电子控制》作为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并将推广到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中。

之前的教学大纲以汽车典型电控系统为案例,主要着重于电控系统原理、结构和分析方法的介绍。由于现代汽车电控系统比较复杂繁多,32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介绍结构原理的课时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而对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就不够。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独立研究、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基础知识串讲、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目的是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车辆电控系统研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性方法,为日后进行相关科研课题的工作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

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1 教学材料的改革

以往选用的教学参考教材是庄继德编写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工程》和周云山编写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两本书。前者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系统分析的数学方法和实现控制系统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但是书中所涉及的有关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较少,对于刚从车辆工程本科毕业的研究生,由于缺乏控制理论方面的背景知识,这本教材显得过于艰涩,知识缺乏过渡性。而后者介绍了有关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系统的动态模型以及在满足动态模型的约束条件下,对给定的性能指标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但是同样由于内容较多,理论和基本方法介绍较少,学生很难将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笔者综合了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添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性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内容,去除了冗余内容,留下几个典型的车辆电控系统作为案例,按照现有学生的知识框架重新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讲义,并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供教学和学生参考用。

2.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教学以车辆电控系统开发的“V”型流程(图1)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电控系统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控系统开发的常用手段和方法。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教学内容被划分了三个主要部分:其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介绍;其二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其三课堂专题讨论。其课时分配按照1:1:1大致进行分配。

图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V”型开发流程

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增加了对于古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对于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不求全面系统,而是仅介绍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最后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掌握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将理论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完成一个汽车典型控制系统(四轮主动悬架)的理论建模作为平时作业提交。学生需要掌握动力学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才能顺利完成该作业。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方面介绍了基于MATLAB/Simulink/Stateflow的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分析建模工具和方法。主要包括MATLAB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函数和工具,基于Simulink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基于有限状态机原理的Stateflow控制逻辑设计方法。最后介绍硬件在环仿真的主要工具――dSpace仿真平台的使用方法。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和工具,剩下的工作仅仅是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而已。

由于汽车电控系统比较繁多,以前的教学主要围绕各种电控系统的功能、原理等方面进行介绍,由于课时有限,很难做到全面、深入,学生收获不大。因此我们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汽车电控系统,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介绍如何使用之前介绍的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工具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分析与设计。典型案例包括电控助力转向系统、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液压电控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三个。这三个系统包括了机电控制系统、电液控制系统以及整车动力学模型,涵盖了车辆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方面。通过这三个典型电控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的介绍,帮助学生吸收消化之前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由于课程教授过程中恰逢学生进行开题报告阶段,大部分同学已经确定了研究方向,查阅了相关文献,并初步完成了开题报告的撰写,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专题讨论部分主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在论文选题与本课程相关的同学中挑选了五位,让他们所做的前期研究工作、目前研究现状、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做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线控动力转向系统、机械电子控制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与控制策略、牵引力控制系统、底盘集中控制系统等。课堂讨论过程中主讲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案等具体内容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提示性和指导性的提问,有时自问自答,有时他问我答,有时我问他答,帮助学生加深对目前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启发学生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精炼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其自身的研究成果。例如,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自己所做工作仿佛是前人工作的重复,自己很难提出新的方法或者理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对目前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寻找研究“盲点”,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的讨论,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 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以一篇命题论文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该论文要求学生建立给定参数的电控助力转向系统(包括整车转向系统)模型,分析所给系统的控制特性,设计满足使用要求的反馈控制系统。有能力的可进一步完成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分析。这种命题课程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方法对车辆电控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所提交的20余篇论文中,除去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6篇(已打回要求重新撰写),大部分同学基本掌握了车辆电子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其中一篇运用了动力学仿真软件AMAMS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另一篇根据所给系统,设计了基于PID的反馈控制系统,完成了控制系统的仿真。这两篇文章我们认为思路清晰,创新点突出,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评为优秀,并推荐公开发表。

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普遍反应该门课程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掌握,是一门能真正学到“东西”的课程。

4 结束语

以提高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方向研究生研究能力为目的,对其课程《车辆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以车辆电控系统的“V”型开发流程为主线,以理论知识串讲、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重提高学生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该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如理论教学内容部分如何进一步系统化,教学所用讲义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以保证之后该门课程教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李迎,李孝禄.《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1-32.

[2] 张向文.《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8.1:104-109.

[3] 黄银娣,解梅,蔡伟义等.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建设与改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126-128.

[4] 何勇灵.研究生国际合作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5-38.

[5] 丁卫东.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5-87.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要获取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积极和国内品牌争夺国内市场,还要有步骤地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的发展。为有效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构建了青岛华涛公司的品牌战略方案。首先,结合目前公司的外部环境情况,从青岛华涛公司品牌发展取得的成效、与竞争对手存在的差距以及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公司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再次,根据公司目前品牌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品牌战略的预提方案。主要包括:①品牌运营方面。侧重于公司的内部管理,通过TPS管理模式的推广,消除生产中各中间环节的浪费,同时阐明了人才在构建市场竞争力品牌战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留住人才;②品牌维护方面。侧重于品牌的法律维护和公司品牌的危机管理;③品牌延伸方面。主要指公司的品牌开拓前景。最后,是对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品牌发展战略体系的实施和评估。制定了公司品牌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然后根据有关的理论对公司品牌战略进行评估。

【关键词】品牌战略品牌运营品牌延伸价值评估

【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

1导论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3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1.4研究的方法

2相关基础理论

2.1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2.2品牌相关基础理论

2.3相关理论的启示意义

3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现状分析

3.1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简况二

3.2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品牌战略

3.3公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3.4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推行品牌战略的成因

4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设计

4.1品牌定位

4.2品牌运营

4.3品牌延伸

4.4品牌维护

5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实施与评估

5.1公司品牌战略方案的实施措施

5.2品牌战略方案的评估

6结论

6.1主要结论

6.2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导论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产品的同质化特征更加突出。品牌成为引导顾客识别和辨认不同厂家和销售商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唯一利器。品牌是比企业产品更重要和更长久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川。因此,对中国

的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1.1选题白炸螃捆境义

全球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竞争由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企业间的品牌竞争。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调整,许多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进驻中国,并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复杂的中国市场上实施品牌战略。因此,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实施品牌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

1.1.1选题的背景

a.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据聪慧网报道,仅2005年一年内在华投资的汽车零部件名牌企业就有:以“传感与控制技术”闻名的欧姆龙设立欧姆龙(广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专门面对中国市场提供车用电子部件及装置;世界著名的汽车内饰全球供应商西班牙安通林集团也在上海嘉定外冈工业区举行盛大庆典,正式启动其在中国的又一个战略投资项目—主要生产车顶内饰产品的安通林汽车配件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公司—博世也在2005年上海车展期间为其在苏州的技术中心举行了揭幕仪式,为博世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务提供广泛的部件和系统测试服务全球排名第二的零部件企业德尔福也宣布其位于苏州的新工厂正式投产;德尔福在华新建的研究中心也已正式启动;同样属于十大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法雷奥集团也在2005年4月21日宣布与一汽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合作成立一家全新合资公司,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将成为法雷奥集团在中国的第9家合资公司‘”。据统计,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达到近1200家。因而,随着市场经济在纵深两方面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竞争形势只会变的越来越激烈。跨国企业的进入使我国企业面临威胁,而国内新兴企业的不断崛起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9’。b.国际市场需求增加据海关统计,2005年1至7月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价值5.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1%。1至7月天津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汽车零部件3.02亿美元,增53.8%,占同期天津口岸该产品出口总值的51.3%;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78亿美元,增长70%,占47.2%。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总值的76.6%。其中,出口至美国2.37亿美元,增长61.4%;日本和欧盟分别为1.08亿美元和1.0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汽车零件占有较大份额,出口汽车零件价值4.51亿美元,增长69.3%,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汽车零件总值的76.5%。据分析,一面是由于外资对华汽车零部件投资逐年增加,导致出口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同品种、规格汽车零部件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也促进了天津口岸汽车零件出口的增长。随着外资的涌入,带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提高,其中部分种类的零部件产品已完全可以满足国外汽车生产商的苛刻要求,而制造成本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0%一30%。据大众公司亚太地区负责人介绍,我国生产的汽车配件在欧洲市场很有竞争力,即使把运输成本计算在内,这些配件的价格仍然比在汉堡生产的价格低50%【2’。由此可见名牌的企业或商品在国际化的经济浪潮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为现在的消费者不仅仅只注重商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无形需求,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等。所以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获取持续性发展,就要避免国内价格战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运作水平和能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1.2选题的意义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国外汽车零部件知名厂商大举进驻中国,使得原本就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且,由于国内的汽车零配件企业一般无研发能力,技术水平落后,不能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所以,该行业的利润基本由国外企业获得。由此看来,国内该行业的崛起必须借助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加该行业产品的附加值。而对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而言,一方面是汽车零部件价格一次次下降;另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一次次上涨,因此,的利润空间呈逐次下降的趋势。那么,应如何抵消这种负增长呢?显然,传统意义仅靠保证产品质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合理降低成本费用这几种措施已很难保障企业本身的利润空间。而且,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也面临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整个汽车配件行业来说,只有走品牌道路刁‘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是生产汽车内、外饰件的专业厂家,目前,虽已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一华涛,但无整体的品牌战略设计规划。与国内该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拥有一定的优势,该企业具有自己的研发部门研制出许多汽车整机厂认可的产品;与外资企业相比具有成品的价格优势,由于其产品的投入成本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较好的质量逐渐在国内汽车内、外饰件加工行业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华涛。但如何运营好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已成为公司目前所巫待解决的问题。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品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由于品牌形象建设是品牌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提升品牌资产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品牌延伸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脉。所以,有重点的选取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2.1国外研究现状

a.有关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

(1)菲利普·克特勒的观点

菲利普·克特勒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念就是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而言,品牌不仅仅用以区别商品,它还是一种象征,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对生产者而言,品牌也不仅仅是区别工具,更是在技术和功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晓、喜爱甚至尊重,即品牌形象‘:‘’。

(2)D.奥格威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由D.奥格威提出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广告创意策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此策略理论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成功的广告。品牌形象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期投资,从长期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尽力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少,品牌之词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少,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的功能特征要重要的多,消费者购买时所追求的是“实质利益十心理利益”,对某些消费群来说,广告尤其应该重视运用形象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4’。

(3)科普菲尔的观点

科普菲尔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结果。他们将接收到的关于品牌的产品、服务、传播方式等信息进行解码,抽取意义,然后组织成品牌的印象,即是品牌形象”。

(4)韩国培才大学学者金立印(2005),在《基于品牌个性及品牌认同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一文中,构建了一个基于品牌个性和品牌认同感的品牌资产驱动结构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品牌个性五个维度中的“仁、智、勇”对消费者个体品牌认同感和社会品牌认同感均有显著影响效应,而“乐、雅”对个体品牌认同感具有显著影响效用,但其对社会品牌认同感的效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个体品牌认同和社会品牌认同对态度和行为的忠诚都具有明显的影响效应。

b.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研究

1979年,Tanber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品牌延伸的理论问题,80年代,Tauber,Boush,RieS,Trout,AnderS。n,Booz,A一len等学者根据大量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品牌延伸的效果和价值,并对影响品牌延伸的各要素、品牌延伸对原有品牌的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Aaker和Keller分别于1990年、1992年发表的“消费者对品牌延伸的评价”及“品牌延伸连续性引入的影响”等论文,提出了品牌延伸的市场测定和评估、品牌的多重延伸、品牌延伸的反馈效应等新的研究课题。‘5’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1)品牌延伸策略的认识。

学者们在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由产品的品牌所提供的先验知识的影响。不同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存在着形象_仁的差异,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行为。Mcfadden,Kamak。ra和R。55。11,Meeurl。Ch根据消费者对不同品牌的偏好矩4阵运用对数多项式离散选择模型对消费者的品牌选择问题做了深入地研究,并将消费者对不同品牌选择概率的大小作为品牌市场定位的依据。Tauber在1979年发表的著名学术论文“品牌授权延伸,新产品得益于老品牌”中,较全面的分析了品牌延伸的意义和价值,系统的提出了品牌延伸的一系列理论研究问题;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不成功的产品延伸将严重影响到其原有的品牌。ParkTrout却指出,品牌延伸将会造成消费者的心理混乱,影响原有品牌的市场定位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此外,Keller和Aaker还对品牌的多重延伸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核心品牌向相关性较小的产品延伸时可采用连续性引入的策略。

(2)品牌延伸要素的研究。

Boush,BridgeS,Aaker,Herry,Farquhar,Park和Milbel等众多学者认为品牌延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要素:一是消费者对核心品牌的感知质量;二是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相似性。Daniel,Smith和Park等人指出任何品牌延伸的市场效果都将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核心品牌的特性,包括核心品牌的强势度和核心品牌已有的延伸产品数目。二是延伸产品的特性。包括:①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现有产品之间的相似程度;②产品评价模式。即对延伸产品的评价是更多依赖购买时的视觉观察,还是更大依赖试用和购后的体验;③延伸产品的市场发展阶段。三是延伸产品的市场特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了解程度和竞争者的数量;另一方面,竞争者越多,尤其是市场上有影响的品牌越多,新品牌越不容易被消费者所注意,此时采用延伸策略似乎更容易获得消费者认同。延伸产和核心品牌之间的相似性包括产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功能方面的相似程度和消费者群体、分销渠道及销售程序的相同性。Dan1el,Smith和Park等人认为“相似性”对品牌延伸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供方相似性效应。指延伸产品和核心品牌的原有产品间能够共享分销渠道和分销队伍等市场资源。②需方相似性效应。指消费者能够从延伸产品与核心品牌之间的主观相似性程度,一般是通过对消费者抽样后所做的心理测验来测定的。

(3)消费者评价延伸产品的过程。

大多数品牌延伸研究,关注的是消费者根据哪些因素形成对延伸产品的态度,但也有少量研究探索了消费者评价延伸产品的过程。FISke和Pavelchak的模型认为,新的对象的评价涉及两个阶段。①将评价对象与现有的某类事物匹配。如果匹配成功,有关该类物的情感就可以应用于该新的对象,评价过程就此结束:如果匹配不成功,也就是新的对象与头脑中关于某类事物的知识不一致,那么评价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逐步处理阶段。在此一阶段,消费者根据对评价对象各个属性的偏好,加权计算出总的偏好分数。布什和罗克提出延伸产品和原品牌之间的匹配性,与延伸评价反应之间存在一种倒U关系。即越匹配或越不匹配的延伸较中等匹配的延伸评价时间越短。巴克等人认为,对于很近的延伸,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相重叠的内容或属性很多,因此判断他们是否类似受情绪的影响较小。同样,当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之间的联系本身是存在的,但表现又不是很明显,此时情绪对相似性的判断影响最大。

(4)品牌延伸价值的评估。

品牌延伸价值的评估对于进行正确的品牌延伸决策和指导品牌战略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品牌延伸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Daniel,Smith和Park认为,品牌延伸的价值在于与独立品牌在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期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差异,并建立了以市场份额和广告效率为评估目标函数的统计分析模型。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品牌延伸策略而引入市场的新产品比通过独立品牌引入的新产品能获得平均8.3%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使广告费用降低8.7%。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了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品牌形象及品牌延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a.有关品牌形象方面的研究众多的学者和品牌管理人员从多角度对品牌形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l)南开大学的范秀成和香港城市大学的认为,①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总体感知和看法,进而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品牌购买和消费行为。进行品牌形象测评,有助于企业正确评价以往品牌营销努力产生的成效,在与其他竞争性品牌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塑造理想的品牌形象提供决策依据。②品牌识别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沟通手段试图达到的品牌预期的状态,是品牌形象建设的基准。品牌识别的本质是要回答:品牌的价值主张是什么?品牌应具有怎样的个性?品牌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是什么?品牌的一贯性如何?品牌的辨别符号是什么?③从品牌识别系统出发建立品牌测评模型和指标体系,有利于充分揭示品牌形象的丰富内涵,全面、系统地反映品牌形象的具体特征。④品牌形象是针对接受者方面来讲的,它是公众通过产品、服务和传播活动所发出的所有信号来诊释品牌的方式,是一个接受性的概念;品牌识别是针对信息传播者而言的,传播者的任务是详细说明品牌的含义、目标和使命,形象是对此诊释的结果,是对品牌含义的推断,是对符号的解释。可见,品牌识别代表了企业希望品牌达到的状态,而品牌形象则反映在消费者看来品牌事实上表现如何。在品牌管理中,品牌识别先于品牌形象而形成。在向公众描绘一个观点之前,必须明确要描绘什么。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佳博士(2007)对品牌形象构成模型进行了综述评价,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们基于消费者心理和企业战略两方面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特性的研究后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品牌形象帮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与传播活动中引导消费者、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品牌形象为企业有效管理品牌、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指出,品牌形象构成模型的研究应该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实证的力度,建议通过实验设计等研究方法改进品牌形象这一认知心理概念的层次维度结构,为企业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自身的品牌战略管理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与决策依据。

(3)北京工商大学罗子明(2001)对品牌形象的构成及其测量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阐明了①品牌形象的概念。品牌是商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综合表现,品牌通常以特定的形象符号作为标记。这个定义试图包含品牌原有的符号意义,也包含品牌的价值意义,同时没有忽略品牌价值的基础即商品与服务本身。②品牌形象的特性。从品牌的多维组合性、复杂多样性、相对稳定性、可塑性和易碎性方面进行阐述。③品牌形象的构成。对品牌形象的构成进行标准化,共划分为五个方面,即品牌认知、产品属性认知、品牌联想、品牌价值、品牌忠诚。并指出品牌形象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对品牌形象的测量方法与测量项目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指出品牌形象的测量主要分为两类:定型测量和定量测量。

(4)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丘永梅和黄合水(2007)在对品牌形象及其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后指出,虽然国内关于中外品牌差异的章有很多,但是多数局限于思辨性的论述阶段,研究者几乎都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中外品牌在历史、规模、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理念、品牌文化、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成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出的评价和总结。只有少数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对中外品牌的品牌形象差异进行了探讨,但多数还是研究中国与外国的来源国形象差异,重点是中、外产品形象的比较。少数比较中外品牌象差异的研究虽然涉及了多个产品类别但也只是同类产品之间的比较(如王海忠,2002;范秀成、陈洁,2002)或者从总体上比较中、外品牌形象差异(如明略市场策划2002)。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出现用实证的方法、跨产品类别地进行中外品牌形象的比较。由于跨产品类别的品牌比较有利于考察其他领域品牌、分享共同特征和处理问题的经验(Aaker,1996),因此,今后的品牌形象比较研究可以尝试选择跨产品类别的某些具体品牌作为研究对象,挖掘跨产品类别品牌的差异性或者共同的品牌形象属性。

b.有关品牌延伸方面的研究

武汉大学的程小迪和胡浩纹(2005)在品牌延伸文献综述中指出,①品牌延伸是指在已经确立的品牌地位的基础上,将原有品牌运用到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②在关于对品牌延伸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评价的研究中,是否可以加入一个关系变量,作为调和变量,来最终产生对原品牌的不同影响。这个关系变量是指,对于同企业处于不同关系的顾客来讲,有的是企业的忠诚顾客,有的仅是企业的一般性购买其产品的顾客,对于这两类不同顾客来讲,其对品牌延伸的态度是否会有所不同。比如,对“茅台”的忠诚购买者来说,将“茅台”延伸到很多大众化的产品上,可能得不到认同并进而对所有“茅台”产品产生负面抵触情绪,而对茅台的非使用者或者非购买者来讲,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1.3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1.3.1研究的总体思路

首先,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阐述论文写作的意义,并进而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相关基础理论,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其次,结合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同行业国内品牌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运用相关的理论对青岛塑料模具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再次,根据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措施,并进一步对该企业品牌发展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与分析,主要包括:

(l)品牌定位。结合本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影响品牌定位的各要素间的关系阐明品;(2)品牌运营。侧重品牌运营中关键环节的研究;牌延伸的利弊,提出品牌延伸的模式;(4)品牌维护(3)品牌延伸。具体从企业、法律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探讨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的实施、评估及修正,并得出相关结论。

1.3.2研究的内容

根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论文内容共分为6个章节,具体情况如下:第1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相关基础理论章,导论;第2章,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基础理论、品牌相关基础理论;第3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简况、品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4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的具体方案;第5章,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品牌战略方案的实施与评估;

第6章,结论。论文的内容结构如

1.4研究的方法

论文理论的选择力求客观和科学,分析过程力求严谨和公正,分析结果力求客观和准确,论文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挖掘的深度,使本文的研究更加科学与严谨。

第一,文献研究法

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品牌战略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并不断跟踪新信息、新动态,从理论上全面系统的研究品牌战略的相关问题。

第二,案例分析法

运用国内外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结合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现状进行剖析,最终找出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的问题之所在,并采取相关的具体措施,力求解决问题。

第三,调查访问法

拜访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或充分运用现在的信息工具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力求得到准确可靠的一手资料,求实为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提供一整套的参考方案。

1.5写作所做工作

论文的写作内容是在同天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华先生多次切磋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利用寒假到天津华涛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调研;后在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兴涛先生的指引下,与青岛华涛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由烽先生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与部分职工进行了座谈,从而丰富了论文的写作内容;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导师张小民副教授的精心指导以及西北大学论文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的指教。}学习丰田营理橡图1一2本人假期在天津华涛学习期间与TPS推进小组成员的合影

1.5.1论文的改进

第一,在导师和专家小组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修改了论文开题报告的题目及部分内部结构,使论文内容更贴切,更符合逻辑;第二,论文创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重点的修改,将论文内部的内容做了调整,力求突出品牌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第一手的调查资料;第三,内盲审结束后,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对论文内容进行压缩,同时突出品牌战略研究这一重点。

1.5.2创新之处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汽车故障;互联网;远程诊断;数据采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运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过程中。而作为日益兴盛的汽车产业,同样针对汽车的故障远程诊断也开始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得汽车操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完善汽车的善后服务系统,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及时的诊断客户汽车的故障,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收集远程的汽车故障信息,研究汽车的故障远程诊断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一.汽车故障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日益兴盛的汽车市场,同样带动了附属的汽车维修产业的发展。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汽车的售后服务管理维修系统中,及时通过远程网络系统,将客户的汽车故障信息发到客户端。而总部通过电脑数据分析,专家辅导分析与决策来为客户远程服务。这样使得现代汽车市场的电子控制技术不断的渗入,汽车市场化、科技化发展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

二.汽车远程故障服务系统的实际运用

远程故障维修系统的建立,针对每个制造厂要根据其具体的需求来进行选择的,下面根据目前市场的常见的需求来进行叙述远程模块的实际运用的例子。为各个制造厂家与相关的汽车维修设计制造者提供参考。

首先,软件版本与维修资料的管理的模块应用。可以建立辅助专家与维修指导系统,这个系统的后台的服务数据库主要包含相关的电路图、故障的解决与分析方案以及故障的背景资料三个主要方面。根据相关的汽车故障的背景资料,参考汽车制造的相关数据图,再结合汽车电路图,进行数据的对比,便可以及时的发现汽车故障的原因,然后在结合设计好的汽车故障的解决方案,及时的查看相关的故障处,传感器、继电器等相关的电路设备的运行状况。可实现的汽车软件的自动升级与版本更新的跟踪与控制。作为汽车的服务器终端软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状况及时跟进。当客户的终端诊断系统链接到网络时,客户使用网络搜索就能及时的发现需要更新的诊断软件,而此时客户端这会在终端服务器的作用下进行一键升级,使得用户的使用软件版本及时更新,为用户的使用故障维修提供更好恶服务。

其次,终端用户管理信息与服务的相关的管理模块的应用。者革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及时的回传诊断的相关数据,并且指导与维修数据库。当客户在维修使用远程故障控制系统中出现困难的时候,系统会及时的记性故障代码以及数据流的储存,并且及时的传到整个车场的终端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资源交流与共享,来寻求相关专家的解决方案与意见。而对于以后同样的故障问题则可以及时的从故障数据库中抽取相关的处理方案与信息来及时的解决汽车故障。常见的诊断报告主要包括电控单元的信息、故障的类型、车辆的相关信息、技术员信息以及故障屏解决方案等,针对这些信息将会及时的储存更新,以便以后的客户端的使用。

再者,汽车车辆相关信息的管理的应用。通过建立在线的数据车辆信息的刷新系统,维修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车辆以及自身的技术支持对于相关的文件与数据刷新。这样使得标定文件与控制程序的安全性大大的降低。同时因为不同的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差异与限制,出现刷错、误刷的现象很多。而针对这样的错误又无法确定具体的错误负责人,所以给收货的服务刷新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而对于建立的在线车辆及时刷新与服务,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售后服务与生产相关的数据脱节的状况。在车辆进行刷新时,服务器会准确地识别与筛选合适的汽车数据以软件,尽可能的避免刷错误刷的状况的出现。同时刷新的数据会及时的存放在终端电脑的客户端,而不是储存在标定数据与控制程序之中,更加有效的保证了客户的个人信息,防止了相关工厂机密信息的外漏。同时电脑还会自动的储存刷新的记录,以便以后的查阅。

最后,是利用远程的图文进行相互交流的模块。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为远程故障服务系统提供相关的视频与文字的交流,克服了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维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使得工厂内的技术人员与维修人员的异地交流与技术支持。通过汽车中的远程视频设备可以使工厂中的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可以看到维修汽车故障的整个过程,针对维修者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的通过网络的互动与交流,及时的更改,以便维修错误的出现。如果能够开发运用远程的网络控制功能,专业技术人员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更改维修人员的错误,提高维修的效率与准确性。这样无论是对于用户、维修工程师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总结:

汽车故障的远程诊断系统改变了以往售后服务繁琐复杂的局面,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基于我国汽车远程故障维修系统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支持相互沟通和联系。使得这项先进的汽车远程故障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广泛的运用到我国的汽车行业中。

参考文献:

[1] 吴作好,曾洁,贾世杰,陈少华.基于CAN总线的车辆故障诊断OBD系统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

[2] 曾锐利,肖云魁,周建新.基于GSM技术的汽车远程诊断系统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

[3] 潘楠,迟毅林,伍星,王宇.利用ADO技术实现LabVIEW程序对远程数据库的访问[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

[4] 符策伟.汽车CAN总线技术及其故障诊断[A].绿色制造与低碳经济――2010年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年会”暨机械工程科技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新能源汽车;创新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8-0079-08

一、绪 论

1. 技术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破坏性创新的动力

根据Christensen(2004)的观点,破坏性创新产生的原因正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滞后与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性能之间的矛盾,即技术进步的轨迹与消费者所能利用的产品性能的轨迹之间的不一致。同样,破坏性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其发展的动力也离不开技术和需求之间的互动。“破坏”描述的是创新成果对市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必须通过产品性能的改进作为中介,其背后是产品性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并非是购买了技术本身,而是购买了技术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改变。因此,消费者付出的成本与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就是产品的性价比。

2. 支持创新的政策工具

直接研究政策促进破坏性创新的文献目前较为少见,而促进产业创新水平提高的政策支持的有关研究层出不穷。Rothwell和Zegvold(1985)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将创新政策分为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张雅娴、苏竣(2001)采用Rothwell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激励软件和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了政策工具的适用性分析,并指出由于政策工具的使用不合理,抑制了政策的总体实效。在其基础上,赵筱媛、苏竣(2005)从政策工具的视角,结合科技活动特点和科技政策作用领域等因素,构建了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三维立体框架,其中X维度是其基本政策工具维度。施丽萍(2011)对这一基本政策工具维度进行了修正(见表1)。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的条件与障碍

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概况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根据政策密度,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以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政府主导、科研院所完成研究任务为主要特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未能确立。2009年后,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发展思路日益明确,政策支持力度迅速加大。

1999年全国“清洁汽车行动”以降低汽车排放污染、净化空气为目标,标志着我国从政策层面开始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提出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开发格局:“三纵”指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迅速增大,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地位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和2009年以前相比,这一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政策密度大,对产业构成重大影响的规划、补贴、市场培育等政策在短时间内连续出台;二是思路日益清晰,从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种不同技术路线共同发展到将纯电驱动作为主要战略取向,政策指向更加聚焦;三是演进过程加速,对原有政策调整补充的反应时间缩短。本文根据公开资料对2009年至2014年4月关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所有全国性政策文本进行了搜集整理,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见表2)。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有利条件

(1)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与技术潜力之间的互动。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2 211.68万辆和2 198.41万辆,已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由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一产销数据有较大可能被不断刷新提高。汽车产业的巨大市场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潜在需求。另外,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我国汽车制造业已积淀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上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二十年的探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较大的技术潜力,在动力电池和电机领域技术水平已有较大的发展。这种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与技术潜力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最关键有利因素。

(2)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产业价值链重新整合提供的便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产业多、产业链条较为复杂。我国有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游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售后及增值服务企业等产业链环节均有布局,这为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整合提供了较大可能。产业价值链的重整能为企业价值链的重构带来便利,而这恰是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重要获得途径。

(3)政府的积极态度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在我国,政府行为对产业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政府的积极态度与产业发展的速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各级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特别是国发[2010]32号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成果的产生有了更好的政策土壤。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主要障碍

(1)在位企业依然是市场竞争主体,特别是整车制造领域新进者极少。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竞争主体依然是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巨头,以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巨头企业投资新能源汽车业务为主要表现,整车制造领域新进者极少,新进者几乎没有市场地位,而这些大企业在开展破坏性创新方面有更多的困难。像特斯拉汽车公司一样“为新能源汽车而生”的知名企业缺失。另外,由于中国市场仍然存在广阔的传统燃油汽车市场空间,因此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时常常将其置于依附地位,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使企业依然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集中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研发与销售上,制约新能源汽车领域破坏性创新的发展。

(2)技术积累不足的同时,研发投入仍然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技术积累仍然不够,但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以通用汽车为例,在2001~2004年期间通用投入1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该公司2009~2012年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预算为30亿美元;2009年道氏化学、LG等四家电池生产企业在美国密歇根州投资17亿美元用于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发。而一汽“十一五”期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总计才3亿元人民币;东风汽车“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的研发经费为30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3年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总投入为40亿元人民币。

三、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基本政策工具视角分析

采用2009年以来,四年间出台的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全部政策文本20个(见表2),根据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基本政策工具维度(见表1),本研究将20份政策文本的有关具体条款作为分析单元,进行抽取和编码。按照已经界定的类目体系,将分析单元(编码号)归属到对应的类目中。

1. 总体状况

根据对文本的梳理,2009年以来我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几条主线。一是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编号A、E、H、I)、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编号Q、R、S、T)为主线,通过支持城市或区域先行先试、获得政策支持,意图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以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编号O)及建立和支持专门实验室(B、J、P)为代表的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介入。三是以准入门槛、目录管理(C、K)为代表的管制政策。四是针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F、L)。在这四条主线之上,是总体规划和目标设定(D、G、M、N)。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是一项关涉到科技、财税、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任务,50%的政策文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财政部牵头的政策占总数的50%,国务院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明确的应当作为部际协调牵头单位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政策数量最少,仅1个(如图1)。这一情况意味着财政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政策工具的运用中处于强势地位,下文其他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政策类型与政策力度密切相关。层级较高的政策类型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项,行政法规、条例、部令缺失。50%的政策以通知的形式,内容权威程度不够。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是产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而以上政策中仅有的关于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是以各政策类型中权威程度最低的函的形式。

根据统计,20项政策涉及到40个政策工具的使用,其中供给型政策工具6个(占15%),环境型政策工具26个(占65%),需求型政策工具8个(占20%)。三种不同维度的政策工具尽管都有运用,但从数量上看相对失衡。尤其显著的是,环境型政策工具中补贴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两项便高达12个(占总数的30%),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财政手段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政策工具的运用中处于强势地位的观点。

2. 供给型政策工具情况

政府通过提供科技创新的相关要素直接推动和引导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是重要的政策手段。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培养与吸引的专项政策。《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期间的监控和评价,但没有涉及有关数据共享机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资金投入上都有着力,已成立两个重要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并对有关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直接的科技资金投入。保障科技活动顺利进行的配套服务通常体现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内,目前没有出台专门政策。供给型政策工具维度下的五种具体政策工具,目前的6个分析单元对应了除公共服务外的四种,这当中67%(共4个)集中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资金投入上,人力资源培养、科技信息支持及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3. 环境型政策工具情况

环境型政策工具是政府通过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对产业界施加影响,间接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方式,是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占比达65%。26个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涉及到财政税收的(补贴与金融支持9个、税收优惠3个)12个,几乎占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一半;法规管制9个,目标规划5个,知识产权保护无。环境型政策工具维度内数量失衡。

目标规划政策工具方面,我国已形成总纲(《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产业专门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三位一体的相对完备的体系,对总体目标、市场空间、技术发展都作出了明确规划。

补贴与金融支持,包括贷款、补贴、担保、出口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而在现有9个政策工具中,8个是补贴方案,仅有的1个笼统地提出了强化金融支持方面的要求,没有实施细则和具体方案。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也没有出台专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由此可见,现有政策对补贴与金融支持的运用过于倚重直接财政补贴。

法规管制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行业准入、标准体系等强制要求;二是对技术路线的统一规定;三是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作出的努力。法规管制政策工具在全部40个政策工具中占比也达到了22.5%,对管制政策的偏好程度也较高。另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完全空白。

4. 需求型政策工具情况

需求型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贸易管制等措施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稳定新技术和新产品市场,以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我国现有的8个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公共技术采购占5个。既包括政府直接采购,也包括政府协调其他采购主体进行的采购。另外,关于充电设施的归类,由于其建设目的是为了减少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障碍,由政府出资或政府协调资金进行建设,因此被归类到公共技术采购中。

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明确将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主体,将科技研发任务外包给非政府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进行。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支持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等,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但仍以公共技术采购为主要手段。

5. 分析结论

通过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体系,组合运用了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但现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各层面政策工具应用存在过滥或缺失。

(1)政策类型层次不够完整,权威政策类型相对缺乏。从政策文本类型看,除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外,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还包括命令(令)、议案、决定、公告、通告、通知、批复、函、会议纪要等类型,这些不同层次的政策类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不同的政策类型之间存在效力差别,法律处在各政策类型的顶端。我国目前没有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条例,《可再生能源法》和《节约能源法》对有关内容有所涉及,但针对性不强。大部分政策类型为国务院部委的通知,部令数量都为零。整体上看,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层次较低,权威政策类型相对缺乏。

(2)环境型政策工具、尤其是财政补贴政策应用占比过大。前文研究已经表明,三种政策工具维度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数量独占近2/3;在全部14种政策工具中仅财政补贴一种就占比22.5%。一方面体现了国家财政预算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提示了非金融财税政策滥用的风险。在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基本政策工具维度理论中,补贴与金融支持政策工具是应当包括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两个方面内容的政策手段,贷款、担保、出口信贷、风险投资的作用不能片面地被直接补贴取代。

(3)部分政策工具的应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有政策中,涉及加强公共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完全空白;关于人力资源培养内容较为笼统;科技信息支持的内容不够完善。加强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培养和科技信息支持三项政策工具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性政策,没有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和有效的科技信息支持就很难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知识产权保护直接关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我国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面临的共性压力。这部分政策工具直接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性或焦点问题,但在现有政策体系中却相对缺失。

四、案例分析:特斯拉汽车成功的启示

1. 仅仅技术突破或商业变革都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特斯拉汽车成功的原因

特斯拉汽车的成功是其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两个层面进行破坏性创新的结果。特斯拉汽车真正解决了其他纯电动汽车产品和传统燃油汽车竞争时在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操控性等方面的短板;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创新则保障了其产品能迅速打开销路,并实现公司财务的健康。仅仅从产品的角度,性能水平能与特斯拉现有车型正面竞争的纯电动车并不是没有,但从市场的角度,像特斯拉这样能严苛地控制成本并准确地找到目标客户的产品暂时还没有出现。

2. 特斯拉汽车十分典型地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征

特斯拉汽车公司产品的切入路径,恰恰是回避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数目庞大的中端利基客户,开拓的是注重身份、环保和高性能的新的客户群体;而特斯拉汽车以操作简便、设计人性化著称,没有在从传统燃油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转换的过程中添加任何使用上的不便,反而优化了用户体验;企业也将最终对主流市场现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彻底替代作为远景。特斯拉汽车技术层面破坏性创新,是针对目前客户需求不能被满足的部分,是技术与需求互动的结果;而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的形成,也是特斯拉通过顾客价值创新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对企业价值链进行整合或拆分,使成本结构发生变动的结果。

3. 非财税的金融政策支持在特斯拉汽车的成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财税的金融支持在特斯拉汽车公司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2009年,美国政府决定向特斯拉汽车公司提供一笔低息贷款,用于担负特斯拉S电动车的工程和研发成本。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Musk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获得这笔贷款的时机正是公司深受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财务上陷入艰难的时段,美国能源部的这笔贷款对于特斯拉汽车公司的成功脱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这笔款项已开始被偿还,且计划偿还完毕的时间比原定提早五年。

4.“需求拉动”成为特斯拉汽车诞生的最根本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拉动”的作用比“供给推动”来得更直接、更有效,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技术创新方向和速度的重要工具,破坏性创新的动力恰恰是技术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美国通过补贴和碳交易扩大市场需求,对市场需求进行正向的强烈刺激;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政策实现传统燃油汽车被替代,对市场需求进行逆向的强烈刺激。早在2009年,加州空气资源管理局就通过了一项较为激进的计划,要求到2050年,全州销售的所有汽车都必须是零排放汽车;同时,加州政府据此对汽车厂商下达了州内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配比任务;另外,加州已经开始对部分行业征收碳排放税,汽车也将在不久后被纳入课税范围,特斯拉汽车公司成为了这一系列举措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加州是全美国环境政策最为严苛的州,油价高企、管制严格,减排目标十分明确,使用传统燃油汽车受到政策的挤压,这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从而激发了市场的创新活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文已在公共科技政策分析的基本政策工具视角下对我国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关政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分析结论。在这一分析结论的启发下,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的环境,通过与破坏性创新成功典例特斯拉汽车的经验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建立面向破坏性创新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位的现状,结合美国在以法律为统领的政策体系构建上的经验,应当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关专门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更高层次、更具约束力的专门法律法规统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使其他层次政策的制定有法可依。建立面向破坏性创新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着眼于为破坏性创新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政策支持更加规范,减少在位企业形成利益集团干扰政策制定、妨碍新进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情况发生。同时,专门法律的制订也将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促进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从而使破坏性创新的产生有健康的土壤与环境。

2. 调整妨碍破坏性创新的财政补贴政策

前文研究表明,财政补贴在我国现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中占据过高的比例。财政补贴通过降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购买成本,扩大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市场空间,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片面强调财政补贴将反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造成不公平竞争,现有新能源汽车厂商(多也是传统燃油汽车厂商)能够通过依据产品发放补贴的政策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挤压了新进入者的生存空间;二是鼓励“投机取巧”,整车销售越多、获得的补贴越多的补贴政策,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厂商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进口零部件组装整车以加速销量增长套取补贴,反而抑制了创新;三是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面临更多的争端。现有政策工具中财政补贴政策运用过滥的局面必须尽快改变。

3. 注重非财税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在破坏性创新中的作用

非财税的金融支持政策在特斯拉汽车公司的成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市场化的手段能有效降低政府在选择财政补贴对象时信息不对称的可能,同时也更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产业链合作伙伴等其他资源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也避免了贸易争端的风险。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非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匮乏的情况,应尽快建立起针对不同创新阶段的金融政策工具箱,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以应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促进融资相对困难、但又是破坏性创新主体的新兴企业的发展。

4. 尽快完成向“需求拉动型”政策思路的转变

“需求拉动”是破坏性创新形成的根本动力,也是美国之所以产生特斯拉的重要经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政策工具的运用,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选择政府采购激励效率最高的环节――产业和产品发展周期的早期阶段进行重点支持,并根据其市场成熟度及时调整支持力度。需求拉动不能仅仅依赖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下决心破除GDP至上和利益集团的桎梏,增加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倒逼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的扩大,从而刺激破坏性创新的产生。

5. 其他建议

以上四条建议是立足于本研究所做的工作之上,根据前文推演得出的结论。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的政策支持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研究过程中发现、但囿于篇幅未能展开进行深入探讨的内容还包括如下三点。

(1)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任何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关系到创新者的积极性,对于破坏性创新而言尤为重要。通常,破坏性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的新进入者,和在位企业相比,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人力、经验耗费在知识产权争端中,但相关创新成果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关系到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积极性,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反而是纵容和鼓励模仿性创新、维持性创新,对破坏性创新而言具有负面效果。

(2)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政策支持方案。我国目前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不够。既往经验表明,在手机、汽车等领域,我国企业均有通过先海外再国内、从低端向上延升从而做大做强的破坏性创新的例子,海外市场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同时,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仍处于空白或低竞争水平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力量的及早介入有助于取得先机。

(3)加强对民众节能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前文多次论述到需求是破坏性创新的根本动力,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的扩大,民众节能环保意识是重要影响因素。总体看我国民众节能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低碳减排在消费者购买行为当中的影响因素占比较低。通过宣传教育政策促进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有助于刺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与技术潜力之间的进一步互动,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1] Alan Pilkington and Romano Dyerson. Innovation in disruptive regulatory environments A patent study of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1).

[2] Birgitta Sandberg. Creating the Market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 Market Reactiveness at the Launch Stage[J]. 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keting, 2002(2).

[3] Brian Leavy. A system for 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 for breakaway growth[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6).

[4] Clark Gilbert and Joseph L Bower. Disruptive change: when trying harder is part of the probl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

[5] Constantinos D Charitou and Constantinos C Markides. Response to Disruptive Strategic Innov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3(4).

[6] Marnix Assink. Inhibitor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 con-ceptual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2).

[7] Min Lin,Yi Wang and Guisheng WU. Regiona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China[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1).

[8] Pete Thomond, Torsten Herzberg and Fiona Lettice, Disruptive Innovation: Removing the Innovators'Dilemma[A]. British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3 Conference Proceedings.

[9] Steven T Walsh, Bruce A Kirchhoff and Scott Newbert. Differenti-ating Market Strategies for Disruptive Technologies[J]. IEEE Tran-sc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2(11).

[10] T. J. Foxon, R. Gross, A. Chase, J. Howes, A. Arnall, D. Anderson. UK innovation systems for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driver, barriers and systems failures[J]. Energy Policy, 2005(33).

[11] Yong Zhang, Yifeng Yu and Bai Zou. Analyzing public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of alternative fuel vehicles in China: The case of EV[J]. Energy Policy, 2011(39).

[12] William Eggers,Laura Baker,Ruben Gonzalez and Audrey Vaughn. Disruptive innovation: a new model for public sector services[J].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2(3).

[13] 白胜.Christensen破坏性创新理论的逻辑演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

[14] 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5] 陈向东,胡萍.技术创新政策特点和效应的国际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3.

[16] 陈衍泰,王露嘉,汪沁,欧忠辉.基于二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评价[J].科研管理,2013(12).

[17] 陈振明.政府工具研究与政府管理方式改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4(6).

[18] 丁常文.破坏性技术创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 高铭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3.

[22] 韩怀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3]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4] 克莱顿・克里斯滕森,迈克尔・雷纳.困境与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5]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6] 缪小明,王海啸.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13(2).

[27] 施丽萍.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8] 宋建元.成熟型大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途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9] 苏启林.破坏性创新、技术跨越与中国产业成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0] 苏英.创新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及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

[31] 田红云.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2] 邢怀斌,苏竣.均衡与演化框架下的技术政策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4(22).

[33] 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4] 闻媛.技术创I型政策分析与工具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35] 袭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演化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6] 杨雅南,钟书华.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范式变迁[J].科学学研究,2013(5).

[37] 叶楠,周梅华.新能源汽车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推进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2(18).

[38] 袁健红,张亮.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8).

[39] 张长令,王丽萍.低速电动汽车是破坏性创新吗[J].中国科技论坛,2013(3).

[40] 张雅娴,苏竣.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及其在我国软件产业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7(25).

[41]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

[42] 郑代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汽车运用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为专业选修课程,2学分,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2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设置,结合汽车电子技术的主要特点,“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可分为6个模块,如图1所示。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的理论教学环节中,

第一部分,先介绍汽车电子的基本概念,回顾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实例分析介绍汽车电子对汽车安全与节能的影响,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讲述汽车电子与电力电子的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技术中常用的器件。包括光电、霍尔、电阻等各类传感器,常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单片机选型及选用依据,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交直流电机、电磁阀等执行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第三部分,在以上介绍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汽车变速器电控、ABS系统、动力转向电控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控系统开发遵循的标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方法,特别强调目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所用的V流程开发模式。

第四部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在电动汽车方面的运用。本门课与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省去了传统以发动机作为主导的汽车动力系统控制部分,强化了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设计部分。该部分内容除了包含对于汽车动力系统设计方法和匹配规律的介绍外,还增加了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的一般方法介绍。

第五部分,介绍汽车电器系统,包括汽车仪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电动门锁系统、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电动座椅、车载空调系统、车载音响系统、车载电视娱乐系统、车载无线通讯系统、电子导航与全球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车载网络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是课程的最后部分,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可靠性的评价标准和一般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上六部分构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实验和课程设计两种方式。实验课作为学生在校内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我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实验课的设置上,主要分为5个部分,如图2所示。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和实验课程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综合起来,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主要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的知识,以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作为设计目标,让学生结合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设计。

二、“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涉及到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单靠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而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很难清晰勾勒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本门课在授课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使教学的内容直观清晰,易于理解。在“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现场教学即依托我校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到工程中心参观现场演示,并试用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电子产品实验样机。这些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汽车电子的功能及开发有更直观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中以汽车电子产品的项目开发作为主导。例如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讲授时,可自始至终以工程中心开发的汽车变速器控制单元作为对象,从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的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到中间环节的样机开发、功能验证,再到最后环节的样机标定、测试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通过这样的讲授,学生对汽车电子的感性知识加深,在理论学习中的目的就会变得明确,清楚地认识到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三、“汽车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突出“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改革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我校其他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而由于“汽车电子技术”课程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电子方向的本科生,选课人数基本维持在40~60人范围内,这样的人数规模便于授课教师进行小范围内的专业指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提出了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课程设计与专业论文撰写相结合评定的方式。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还在于,其他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都是最终给定一个独立的成绩,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成绩只是最终成绩的其中一部分。

目前该门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10%,课程设计占30%,专业小论文占40%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本门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主要部分,在撰写过程中,授课老师首先利用2学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而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根据各自分配到的科技论文主题进行文献的检索;学生分成了3至4名成员一组,选择关于汽车电子的主题项目,可建议主题为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设计、汽车防抱死ABS系统设计、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设计等,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主题。给定主题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提交科技论文,并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根据报告者的内容提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部分成绩可以当场给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给定的成绩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兼顾的效果,令所有同学信服。

四、结论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点,结合所开设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中课程内容优化配置,现场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考核上提出了平时、作业、实验、课程设计与科技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最实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机电设备维修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职机电专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