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

时间:2023-02-24 09:30:54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难为易易于操作省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P58),在这一课的教学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没有条件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而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我们尽量做到变难为易,让学生有宽松时间,让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现在就本节教学内容的一点看法和实验改进意见与同行们商榷。

一、虚实像的探讨

在本节教材中有一个“加油站,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本人认为“加油站”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但其中“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这种说法有不对之处。因为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直接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比如:在该实验中成的虚像要透过玻璃才能看到,不透过玻璃看不到。再如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要透过凸透镜才能看到,不透过凸透镜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玻璃和凸透镜都看作是光学元件,说明虚像只能通过光学元件才能看到。

关于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应该从两个方面:

1、理论法: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要求老师掌握,便于执教过程中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不犯知识性的错误)。

2、实验法: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肉眼能直接观察,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只有通过光学元件才能观察到。

二、实验改进意见

无论在课改前,还是课改后,“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步骤都完全一样。

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支架,一张纸,一个光屏,一把直尺和火柴。

操作步骤:

(a)将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上一个侧面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后的蜡烛的像。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分析:由(a)、(b)步骤总结:平面镜成像为正立虚像没有疑问。

由(c)步骤总结,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没有疑问。

但是由(d)步骤来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我的认为是意图较好,但不适合课堂,因为把蜡烛和玻璃竖立在纸面上拿上拿下,又加上蜡烛不易立稳,还要在纸面上作记号,连线,再用刻度尺来测量距离等就相当费时。所以,无论是学生分组探究还是教师演示,往往是一次实验就草率了事,总结出“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结论,难道你不担心,学生会怀疑是偶然性吗?如果是教师演示的话,我怕学生还会怀疑,这是一种特殊,是老师的有意设置。

为了避免学生的怀疑,我上这节实验探究课时,就不用纸和刻度尺,改用了光具座(光具座上有刻度标尺),其他器材与教材相同。

课前准备:每组一个固定玻璃的木方,通过木方能将玻璃竖立固定在光具座的支柱上(玻璃可以水平转动),每组二个内径与支柱和蜡烛直径相同的塑料管,能将支柱与蜡烛连接,且竖立固定于光具座上。

实验步骤:与教材上的(a)(b)(c)(d)四步骤一样,但对比起来,优点略有显现:①不用在桌面上垫纸,不会担心蜡烛立不稳,不作记号,不连线,不用刻尺测量距离(在光具座刻度标尺上直接读数,既省时又准确),更不用把蜡烛拿上拿下。②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需在光具座上移动两支蜡烛,就可重复多次实验,不就避免了一个担心,“学生怀疑是偶然性,特殊性吗?”③对于具有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将光具座左右适当偏倒,学生会看到物体怎么变,像就怎么变,始终是关于平面镜对称。还可将玻璃水平旋转,使燃烧的蜡烛不在玻璃正前方,在不同的角度同样可观察到蜡烛的成像。为什么不在玻璃正前方也能成像?又为什么在一边看得到,在另一边却看不到呢?让同学们去思考吧!如果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就能顺理成章的总结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改进后,不但学生确信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普存在的规律,而且还能做到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都有收获,比如:差生能报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等成绩的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优秀学生能做一些超越教材要求探究(如:没有在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能成像吗?)。我认为要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一线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材料,精心设计实验,使实验的可操作更强一些,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总之,教学实验的设计要求是简单、直观且能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过程也要体现分层次教学,要绝大多数学生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但知识的获取“上不封顶”,所以又要能够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玉中.《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OL].互联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初中物理

[2]王婧.八年级几种物理教材科学方法分析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

[3]凸透镜成像规律[OL].互联网—百度百科

[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OL].互联网

[5]实像与虚像问题来源[OL].互联网-爱问知识人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教材;实验过程

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科学规律,提倡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特别是对“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做了大胆改进,《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想让同学们很好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光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而应该通过实验来达到目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致使该实验存在着一定误差,因此,我尝试着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改进实验器材

传统的实验器材是蜡烛,蜡烛燃烧时教室内烟熏火燎,而且蜡烛消耗量较大,资源容易浪费。针对这一点,我对实验教材做了改进,改用两幅大、中、小三种型号的象棋子,因为象棋子比较便宜,而且能够长期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二、改进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让他们在桌面上铺一张纸,把纸对折后平均分为两部分,然后让同学们在折线位置竖上一块玻璃板,这条折线就表示平面镜位置。把中号棋子的正面朝上放于玻璃板左边,这时就能看到玻璃板右边出现了一个棋子的像,然后调整一下玻璃板和桌面的夹角,使棋子的像成于桌面上,想法稳定玻璃板,并测量棋子和桌面夹角。同样的分别拿出大、中、小不同型号的棋子在右边桌面上做移动,直到与左边棋子的像完全重合为止。重复实验过程,把每次得到的数据填入分析表中,这时就很容易地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总之,改进后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了,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探索新课标精神,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梅,何晓燕,欧阳艳.一组中学物理实验的改进[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胡远富.对初中物理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3]邬剑峰.两个互成角度的平面镜中能形成多少个像[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3(07).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3篇

“平面镜成像”一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布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从本节课开始将较完全的研讨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讨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讨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教材中安排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提出虚像的概念,最后介绍平面镜的应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是使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关键。这是培育学生器重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后面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教材中利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和玻璃板设计的演示实验,虽简便易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鉴于存在的不足,我做了一些创新和改进的尝试。下面先根据存在的不足说明一下改进的方法。

实验目的 :方便快捷的进行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仪器及用品:带轮的底座、玻璃板(带支架)、长度不同的铅笔(带橡皮塞的)多支、带方格白纸的一张等。

实验方法步骤说明:

1. 将玻璃板垂直安装在白色带方格的纸上,将最长的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观察这支铅笔的“像”。像在哪?在玻璃板的后面,将底座转动,观察玻璃板的另一侧没有。现在将白纸放在刚才看到的像的位置,纸上没有。所以,这不是实际的光线组成的,所以它所成的像是虚像。

2. 将底座复位,用手边的带橡皮塞的铅笔中最短的、较短的和等长的分别去找到当前铅笔的所称的像,看是否能完全重合。结果只有等长的铅笔才能实现与像完全重合。所以可以得到像和物体是等大的。经过多次测量,使得实验的结论有普遍性。

3. 再将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利用白色方格纸上的单元格,很方便的得到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再利用数学课中有关的对称的知识,还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

原来实验的不足之处。

1.蜡烛燃烧有气味,影响课堂环境,并且有明火,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低碳环保。如果使用带旋转实验装置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的话,蜡烛容易倾倒,不能动态显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对“虚像”的新概念认识模糊,大致的位置不能直观的推测。

3.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一只高度发生变化,而另一只不变,像物难以完全重合,不利于“像与物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的顺利得出。

4.不能方便直接看出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关系,原来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数据,较麻烦 。

实验创新意义。

带轮的底座,白色带方格的纸,带橡皮塞的铅笔。

带轮的底座,主要方便转动直接观察玻璃板后面有没有像;白色带方格的纸,使现象明显,同时又能轻松地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带橡皮塞的铅笔,可以更容易固定位置,多支铅笔长度不同,可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而不是只用一次实验结果得到结论。通过多次实验进行探究,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多次实验,使结论的得出有普遍性,而避免偶然性。

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和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让器材的选择更简洁方便,方法更准确,现象更明显。这样让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4篇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有些好的有创意的金点子,现在想想有时候知识目标并不是最主要的,也许若干年后,他们虽然已经忘了你讲的物理知识,但是留给他们的物理方法和科学理念是受益终身的,所以重点是对每一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培养动手能力的素养,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不要以为物理只属于那些高深莫测遥远的物理学家们。物理其实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就像音乐不仅仅属于音乐家一样。本次平面镜实验的教学改进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多亏了善于动脑的同学们,是他们给了我研究教学改进的灵感,(比如:白天教室里的玻璃是透明的,可是一旦到了晚上玻璃就几乎变成了一个平面镜)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改进方法:

平面镜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大家对它的成像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处理本节课时,可以先唤醒学生们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然后再经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实验传统教学常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也要尽可能的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这样进行实验虽然比较规范系统,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却显得很枯燥乏味,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难以理解。因为毕竟这个天天都能见到的日用品再普通不过了,显然没有什么新意和乐趣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处理上我是这么做的:

先设计一个情景剧,在黑板中间画一条竖线把它假想成平面镜,然后找两位同学上来分角色扮演实物和镜子里的像,“物体”先动一步,然后“虚像”根据他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敬礼,向前一步走,左转等简单动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观察,得到初步的成像规律,即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通过再现这个生活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带着疑问,充满好奇的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进一步得出具体的规律:

改进方法如下:

选用的器材尽可能贴近生活且廉价:牛奶箱子(学生每个月都会发一箱牛奶,空箱子应该是唾手可得的。)玻璃板(箱子口一般大小即可), 黑卡纸,坐标纸,粗记号笔,透明胶布。

1.玻璃的边缘比较锋利,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伤到同学们,所以需要把边缘粘上透明胶布,玻璃不能太厚,因为两个分界面会产生两个虚像,而且还会发生折射,产生较大误差,对实验有干扰,不易区分。

2.以往的实验过程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易造成视觉的误差,所以这次试验我选择在牛奶的暗箱里去做,用黑色卡纸把牛奶箱子的内表面糊上,而且下面的纸采用坐标纸,便于观察并做出实验的标记。

3.玻璃板要与坐标纸保持垂直。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先不给出,让同学们自己去做,然后发现玻璃板与坐标纸不垂直的情况下,坐标纸上的写的字所成的虚像会浮在玻璃后的坐标纸上、或沉在坐标纸下面,用记号笔是无法描像的,这时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出要镜面与桌面垂直。

4.传统实验用蜡烛去做实验,观察一段时间后,蜡烛因为燃烧会变短,并且会有很大的味道,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有明火,而且每个桌上都要有抹布,需要注意很多安全事项,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两只蜡烛的形状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本次平面镜成像实验采用粗记号笔取代蜡烛,写一个简单的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然后在另一侧用记号笔去描这个虚像。由于后面黑色卡纸的原因,使虚像更加明显。标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然后取下坐标纸,比较像与实物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

5.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规律,然后对自己进行自评,看看自己在活动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有什么表现和什么进步等,要重视学生是否全面,细致地观察物理现象,通过评价发现实验设计或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进步。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问题化解 平面镜 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做实验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果学生糊涂地做实验,则如囫囵吞枣,只是表面上掌握知识,死记硬背结论。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器材的选择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这是个难点,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器材。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棋子从平面镜前拿走,与镜后的像比较大小,则像就不存在了。老师提出问题:“既不拿走镜前棋子,又要能方便比较大小,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吗?”于是学生发现要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找到答案,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的位置。

问题3:有学生提出用棋子代替蜡烛更好一些。你认为选择棋子和蜡烛哪种做法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答案:选择棋子好,因为蜡烛在燃烧时变短,导致两支蜡烛不等大,用棋子能更好地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因为用棋子做实验更环保。

问题4:将玻璃板和棋子放在白纸上、方格纸上都可进行实验。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选择方格纸好,理由是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像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方便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使实验更简洁。

二、学生操作

问题1:玻璃板怎样放置在桌面上?由于学生之前学习了重力的知识,知道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受此影响,大部分同学认为玻璃板应竖直放置。于是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一张桌子的桌面是水平的,一张桌子的桌面与水平面成30°,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如果是水平桌面,则竖直放置和垂直放置是一样的,但如果桌面不是水平的,则只能垂直放置,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图分析。

问题2:由于玻璃板有厚度,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时,会有两条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那么以哪条线为标准较好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像,学生会观察到前面的像亮一些,后面的像暗一些,棋子通过玻璃板前面的面成像更清晰,所以结论是选择前面的线为标准,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较好。

问题3:为了验证“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的猜想,你的操作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光屏放置在何处,如果放置在没有成像的地方,则光屏上没有像就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二是怎样看虚像,如果在玻璃板前面看,则虽然能看到像,但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为实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操作:移去玻璃板后的棋子,将一张白纸竖直放在棋子的像所在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是否有棋子的像。若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则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数据处理

问题1:每组学生记录了三组数据,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偏差较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评价实验过程。可能是像与物没有完全重合,导致像的位置找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有厚度,导致距离测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导致像的位置偏上或者偏下。

问题2:如果发现所记录的像距和物距相差很小,只是估计数字不同,还能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吗?学生会产生疑惑,启发学生发现只是测量误差引起的数据差别,并不能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

四、评价结论

问题1:某学生身高1.6米,当该学生后退10米时,感到像变小了,能否证明像与物的大小不相等呢?当然不能证明,眼睛里的晶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从人眼瞳孔中心对物体的张角与视角相等,所以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一个人,离眼睛远的时候,它的视角比近处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人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2:若平面镜上分布几个黑墨水点,所成的像上也有几个黑点吗?当然没有,黑点只是影响反射光的多少,进而影响的是像的明亮程度。

明确探究问题,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需要设置探究阶梯,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炳晟,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光路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30-3

平面镜成像实验是初中光学重要的实验之一,这个实验是必做实验且适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要素和方法。然而,实际实验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普遍存在学生虚假探究、探究不深、理解不透的现象。

1 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之所以无法真正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与特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仪器的不足

传统实验首先放一个透明玻璃板在中间,然后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根点燃的蜡烛作为物体,最后拿与前一根蜡烛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之与像重合。这个实验中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存在较大的实验误差,还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点燃的蜡烛会越烧越短,此时说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就变得很牵强。并且直接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相当于直接告诉学生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这违背了科学探究原则,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1.2 实验原理的忽视

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时,直接告诉学生是由于光的反射导致能够在玻璃板后面看到一个虚像,那么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教材上也未画出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来进行说明,这忽视了对作图法等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并且在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试题中,考察的几乎都是画一个物体所成的像,几乎没有考察画这个物体在平面镜上的光路图,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根本原理。

2 实验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法,学会采集实验和探究的证据,并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真正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根本原因以及像的特点。

2.1 实验装置准备

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拿来解释平面镜成像和玻璃板成像,然而许多学生却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他们认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在平面镜里面,但是玻璃板所成的像在玻璃板的另一面,这个像似乎并非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认为玻璃板能够被看透,但是平面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玻璃板成的像是怎样形成的。为此,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将茶色玻璃板和四块纸板组合构成一个盒子,并把这个盒子放在一块厚纸板上,使玻璃板与厚纸板垂直,接着将一张坐标纸插在玻璃板与厚纸板之间,并用夹子固定好。构成盒子的纸板内表面贴着黑色纸,目的是减少玻璃板周围不必要的光的影响,因此平面镜所成的像能够清晰地被看到。在这里之所以选茶色玻璃板而不选透明玻璃板是因为透明玻璃板透光性强,虚像不够清晰,并且要注意的是玻璃板必须与水平面完全垂直。黑色盒子的上方可以适当打一个洞,让一部分光照射在盒子里,这样物体所成的像更容易看到。

2.2 确定像的位置

把自制的红色长方体(可以用积木代替)作为物体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物体所成的像。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比较玻璃板所成的像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异同。学生会发现此时玻璃板所成的像看起来就像是黑色盒子里的灯被关时平面镜所成的像。教师应立刻提问学生黑色盒子和玻璃板组成的组合可以看作什么,学生们就立刻联想到了平面镜。只不过这里的平面镜厚度比较厚,所成的像在平面镜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感受到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从而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利用玻璃板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本节课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利用积木代替传统的蜡烛,达到形状、大小可变,安全的作用。红色长方体作为物体所成的像是立体的,如图2所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物体所成像的特点。学生从形状、大小不同的积木里选择一个积木放在所成的像的位置,经过几次尝试直到找到与像完全重合的积木,则这块积木就代替像,称为“标记物”,在这里运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等效代替法。接着两个物体一比较学生就会发现成像特点:像的形状、大小与物体完全相同。同时,可以看到玻璃板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后面,把物体往后移,远离玻璃板,所成的像也远离玻璃板。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再改变物体的位置多次实验,学生会找出平面镜成像的另一个特点:像距等于物距,像的位置由物体的位置所决定。

本节实验教学中,把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方法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做到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2.3 画光路图确定像的位置

在中学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和确定像的位置是分开来教的,并且教材中没有给出平面镜成像作图的步骤,对平面镜成像的内涵亦未加以体现,这就导致学生不理解光路图和平面镜成像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节实验教学中引入了作图法从科学显现的角度让学生真正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首先,调整“标记物”的位置,直到像与标记物完全重合,把黑色盒子拿开,让学生用一支铅笔紧贴物体的底边在坐标纸上画边界线,画的矩形表示物体的位置;接着,选取矩形边上的任意一点为光源点,打开激光笔光源并使激光笔光线过这一点照射在玻璃板上的任意一点,此时学生可以看到从光源处产生的入射光和来自玻璃板的出射光;最后,学生沿着激光光线画带箭头的线分别表示入射光路和出射光路,如图3所示。接下来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改变入射光的路径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几组光路图。几组光路图画下来,学生会发现入射光与出射光彼此对称,他们就会提出猜想:出射光是不是反射光?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验证发现猜想是正确的,从而证明了该实验装置可以反射光并遵循反射定律。

从提出猜想到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加以任何干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就感,这对提升其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上一步只是证明了玻璃板对光有反射作用,要确定像的位置还需进行下一步,用一根刻度尺沿着所有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画虚线,如图4所示。显然,所有虚线汇聚在像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就是前面所选取的物点的像点,可见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确定了像的位置,而且不需要光屏就可以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因为这个像点并非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画光路图来确定像的位置的能力,教师可以用一支笔作为物体任意方式放在平面镜前面,让学生画光路图来确定像的位置并预测玻璃板后所成的像的特点。作图法的引入直接展现了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为学生建构平面镜成像的认知结构,从而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内涵,并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与能力。

2.4 实验教学总结

本实验教学设计最主要是从实验仪器上进行了修改与创新,不仅使教学变得有效率,而且科学探究方法也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从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实验仪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画光路图来解释像是怎样形成的。

(2)从两方面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一个是实验中直接观察像的位置,另一个是通过光路图确定。

(3)明确地看到物距和像距相等,并且证明了像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大小。

本节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教学设计是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注重科学猜想和验证,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采用“半放”甚至“全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对猜想的验证,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个结论的得到都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检验是否正确完善,并且所采取的方法要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春林.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创新尝试[J].物理教师,2016,37(4):32―34.

[2]张友华.平面镜成像实验仪在教学中的研制与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1):71.

[3]徐稀琳.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案例介绍[J].物理教学,2015,37(4):47―50.

[4]宗先汉,邢红军.平面镜成像教学的高端备课[J].物理教学探讨,2014,32(10):66―67.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7篇

一、积极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节内容时,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探究式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两人一套器材,非常有利于合作探究,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又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与现代教育的目标相吻合。

传统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协调,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听得多,动得少;教师只顾讲,一切包办,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一些学生在初三时能得高分,然而一到高中,成绩便很难提高,不少学生还有下降趋势,有的甚至落了“后进”,这些学生势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了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自信心,这一现象背离了基础教育“为人的终身学习潜能开发打下基础”的目标。同时也从某一角度提醒了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增加一些新的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方式,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贯彻和落实。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物理教师积极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

二、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

1.准备多样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实验

有些教师事先准备好了多套器材,有平板玻璃和平面镜,两个形状一样的电池、象棋子、普通蜡烛、咖啡厅用的红蜡烛、去掉了聚光头的普通手电筒等,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立足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探究开始前,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采取这样的方式问学生:“关于平面镜成像,你想知道什么?”然后进行探究,探究后有些老师还提出了“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我认为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比直接问学生“你的猜想是什么?”更好。

3.自制教具或改进教具相结合,“多条腿”走路

事物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厂家提供的器材不一定能满足教师的需求,自制教具或改进教具可以为探究实验增光添彩。教材上的探究实验用到的物体是燃烧的蜡烛,缺点是很难保证两根燃烧的蜡烛完全重合,很多老师就用其他物体代替,如两个象棋子、两节电池、两个去掉了聚光头的普通手电筒。教材上用来做平面镜的是平板玻璃,它的缺点是透光性太好,成像暗淡,有些老师改用茶色玻璃,有的在平板玻璃后贴一层半透膜,实验的能见度大大提高。

4.尽可能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来完成探究活动

实验的探究教学不单单体现在实验室中,可以采取课堂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家庭实验,还可以改为课外调查,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实验活动。例如,有些参赛老师要求学生回家表演与平面镜有关的魔术(如蜡烛在水中燃烧、隔墙观物、手在火上烤不烫伤等),回家收集平面镜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事例,这也是科学探究。

三、探究过程中常易出现的问题

1.科学探究目标不明确,无实效,指导不够

学生在探究时有些老师什么也不提示,导致基础弱或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不知所措,探究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时指导过多,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做,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有些老师准备得很充分,每位学生都印发了学案,实验步骤一、二、三、四都写得清清楚楚,口中还不断地提示,这样又变成了传统的学生实验。

3.对探究过程中的“离题”问题置之不理

有位学生在探究前提出:我想知道平面镜成像时是不是“物体离镜越远像越小”,也许这个问题不合老师的口味,就被无情地忽略了,显然回避是不行的。

四、几点反思和建议

1.中考要加大对实验探究的考查

我们常把中考和高考比喻成教学的“指挥棒”,这是十分形象的,如果考试中难得找到科学探究的身影,势必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又会冷落探究式实验教学。建议在中考中引入新的评价机制,增加实验操作考试,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2.对物理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中考成绩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m好,但教师付出的代价却大。如果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搞科学探究,尽管学生受益了,但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必然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为在中考评价中多数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为参照物来评价老师,势必造成物理教师“科学探究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不良局面。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而探究式实验教学则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整个物理教学发展的成败。探究式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无疑是当今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重点,也是难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8篇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平面镜如何放置最好?

6.两只蜡烛是否都需要点着?

7.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8.实验操作程序是什么样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猜想,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针对探究的方案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良,从而确定了实验方案。

三、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动手实验前,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步骤,同时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怎样才能保证器材安全,怎样减小误差,怎样让实验更方便操作等等。让学生尝试选择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仪器才能测量像距、物距?为什么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不透明的平面镜?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全体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在桌子上平铺白纸,在镜前点燃蜡烛,但手不能伸到镜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动位置观察到了和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蜡烛燃烧但没有点燃,得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事实。

实验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证据。因此,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认真收集数据。同学们观察、记录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与勇气,他们还要继续探究平面镜斜放成像如何?等等。虽然平时有些学生不爱动手,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鼓励下,也踊跃的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究发现客观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分别综合、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主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过程的有关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相符?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差异?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实验装置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是否有新的改进?

5.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哪?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9篇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10篇

一、生活中注重平面镜成像的判断、识别和环保意识

例1 生活中的平面镜应用广泛,如图1平面镜成像的四种应用,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

解析 本题是平面镜成像的几种常见的应用,A是杭州湾大桥在水中的倒影,使得夜景美丽壮观;B是店老板利用平面镜装饰店面使店面宽敞明亮;D是眼科医生检查视力的视力表,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只有C属于眩目现象,干扰了司机的视线.夜间行车时司机不许车内开灯就是这个道理.答案选C .

例2 如图2,北宋诗人辛弃疾有一首诗: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请写出诗中包含的两个物理知识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碧水蓝天,环境优美,天上行云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

(2)人在云里行又是以行云为参照物.

例3 平面镜带来的光污染是指因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图3).最常见的光污染是眩光.都市中的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地方常用玻璃幕墙,使人宛如生活在镜子世界之中,将同楼房间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暴露个人隐私.同时强烈反射太阳光使人无法正常休息.有时还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

③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使人宛如生活在镜子世界之中”是平面镜成像;②暴露个人隐私,强光使人无法休息,有时能使局部温度升高引起火灾;③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或改变玻璃幕墙安装的角度.

点评 (1)现代生活中平面镜的使用越来越多,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控制光路,如潜望镜、高大建筑物把太阳光照射到屋内,改善照明条件;(2)装饰环境,增强明亮的空间效果,使环境如诗如画,如山水在湖面形成倒影;(3)利用平面镜反射来使微小变大,以便观测;(4)不合理利用也会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带来光污染,主要表现在“白亮”污染,暴露个人隐私、夜间驾驶车内开灯,车前挡风玻璃成像影响驾驶员的视线等.

二、讨论中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

1.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例4 图中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正确的是( ).

解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主要表现为物、像的大小相等,像距和物距相等,并关于平面镜对称,本题应选A.

例5 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在平面镜中不能成像

B.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物体的实像

C.人离平面镜越远,在镜中成的像越小

D.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总是相等的

解析 只要有光线射向平面镜,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均可成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距离远近无关,物与像到镜面距离相等.因此选D.

例6 如图5所示,是汽车司机从观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徐徐驶来,那辆汽车的车牌号是( ).

解析 平面镜成像除大小相等、对称之外,应该认清“左右颠倒”的现象,所以本题应选B.

2.动态的平面镜成像问题

例7 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一小球以0.5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如图6),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 ).

A.以0.5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B.以0.5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

C.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运动

D.以1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运动

解析 解题关键是判断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怎样运动的.如图6所示,设小球从桌面A滚动到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小球在平面镜中的像A′和B′,可以知道A′和B′位于竖直方向,且有A′B′=AB.所以小球在镜中的像以0.5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应选B.

点评 (1)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因此满足光的反射定律,光源向周围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觉好像从镜后发出的,这就是像.

(2)分析平面镜成像问题关键是抓住成像特点,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掌握:一是像的性质;二是像的位置.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对称的含义有大小对称、位置对称,由于位置对称还可以导出运动对称,当平面镜静止时像运动的速度与物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运动方向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3)物体在平面镜中能否成像跟物体是否在平面镜正前方无关,跟平面镜大小无关,只要有光线射向平面镜就能成像.

(4) 人的眼睛观察到的像的大小,不仅跟物体大小有关,还跟“视角”有关,不能因视角变化的影响,而误判像的大小.

三、作图中考查规律的应用和技能

例8 如图7所示,平面镜前有一发光点S,通过平面镜,人可以在哪个范围内观察到此发光点的像?

解析 确定光源在镜子边缘的反射光线,就能确定人观察发光点像的范围.

方法一:如图7甲所示,从光源S向镜子边缘分别作入射光线SA、S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SA的反射光线 AC和SB的反射光线BD,则在C-A-B-D的范围内均可观察到S的像.

方法二:如图7乙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即可得到光源S的像S′.连接S′A,并延长到C;连接S′B并延长到D,则在C-A-B-D的范围内均可观察到S的像.

点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技能,要比反射定律作图直观、简单.关键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即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接SS′并作其中垂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四、实验中彰显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

例9 如图8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 ;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需要考虑:①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怎样测定像的位置?③如何判定像的性质.(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2)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往往忽略玻璃板厚度对实验的影响,但实际上如果玻璃板厚度过大会造成两个面都成像,不利于观察比较,同时也不利于测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和物体不在一个平面上,不利于比较;(4)不正确.实验现象能否支持结论,要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应力避偶然性.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 就得出结论易造成偶然性.观察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物像大小关系,应改变点燃的蜡烛到镜面的距离,重做几次实验,多次测量.

上一篇:生物实验范文 下一篇:实验学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