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学范文

时间:2023-09-22 09:34:04

农业技术学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1篇

(一)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7、蒋和平等著,《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2篇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CN:44-130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现已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3篇

心理学家Ajzen[8]于1991年提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其主要研究个人主观心理因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指出,如果个人对某项行为表现出的态度越积极,或所感受到外部规范的压力越大,对该行为所感觉到的控制越多,那么个人采取该行为的倾向就越强。作为农户,其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是指农户对实施某项行为达成概率的主观判断,反映了农户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强度。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较广泛的实证研究支持,为解释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为研究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意愿和影响因素与该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框架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Feshbein和Ajzen于1975年共同提出的理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演化过来的[9]。作为农户农业技术采用而言,理理论可用于分析农户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到行为的,关注的是基于信息认知的心理形成过程。同时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可以通过农户的心理过程、行为倾向以及心理效应等进行合理推断,其中农户的行为倾向主要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觉到的行为控制和行为目标共同决定(图示)。

2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学分析

2.1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过程

考察农户采用特定农业技术的心理影响作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户这种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对不同的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与影响。一般来说,农户的心理过程要经过以下3个阶段。

2.1.1农户的认知过程即在市场出现新的农业技术时,农户首先需要认知这种农业技术的特性及可能存在的优势,要大量获取该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这个过程是农户作出相应选择行为的前提,也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全面准确宣传新农业技术的优点及未来的收益性情况,及时解释农户对该农业技术存在的不解之处,消除农户对该农业技术的认识误区。

2.1.2农户的情感过程情感是人们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复刺激而形成的内心体验,其包含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3个方面的内容[10]。作为农户是否要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取决因素之一在于其对该农业技术的内心体验程度,如果农户自身对该技术有着特定的偏好,则容易形成倾向采纳的意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及时接近与农户的情感联系,加强平时的沟通,强调该农业技术与农户生产的一致性及互补性。

2.1.3农户的意志过程该过程是农户在经历了前面的认知过程及情感过程之后作出的最终取舍决定。农户的采用决定受到所需的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政策支持与技术支持来解除农户采用该农业技术的后顾之忧。

2.2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是指农户在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等制约与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出的稳定心理现象,这种行为倾向包含农户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农户的个性倾向性。农户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农户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因素,而农户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农户的个人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仰等决定农户生产行为的诸多因素。结合农户农业生产的特性及现实状况,将影响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倾向分为以下4个类别。

2.2.1行为态度农户的行为态度是指农户对某种技术、某种技术采用行为或选择新的农业技术时所持有的一种持续性稳定的倾向。农户这种行为态度受到自身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主要由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内在感受、对农业技术的情感体验和对采用该农业技术意向3个要素构成。同时,态度的3个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的功能,当农户在选择是否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时,只要态度中的某一个组成要素被激活或调动起来,就会刺激到态度中的另外2个因素。且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态度具有4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会影响到农户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评判,4个功能主要为:1)引导。即当农户在考虑自身是否要采用某种农业技术,该功能会促使农户去寻求自己的这种采用决策会获得其他农户或家人的支持与赞同,甚至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奖励,而避免出现由于自己的这种技术选择而遭到他人的反对或批评。2)主动获取相关农业技术知识的功能。一旦农户倾向于采纳某种农业技术时,该功能会调动农户主动向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他农户或农业技术专家学者探求该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经营技术及管理知识,力求充分了解该技术内容,利于自己采纳该技术从事实际农业生产活动。3)自我保护。当农户真正采用某种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后,若因为自己的农业技术操作层面、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及劳动力投入等原因造成农产品产量不足或无产量的情况,这时候农户的行为态度就容易出现自我保护功能。此时农户可能表现出抱怨农业技术的不适应性、政府部门的投入过少、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气候条件不合适、土壤条件不支持农业技术等行为,其负性态度目的更多在于掩盖自我的过失及不足之处。4)自我表现功能。农户采用某种技术,有时候并不单纯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考虑,之所以要支持与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可能是为了体现出农户的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表率、敢于冒险的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其他农户或组织的认可,从而获得某种心里上的满足。

2.2.2行为目标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目标是指农户采用某种农业技术之前所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情况,若预期的结果不理想,则农户可能会放弃特定的技术选择行为,相反,则会相对积极采纳该农业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该目标的达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户个人判断的准确性程度、预期结果的大小、农户个人的禀赋要素情况、政府的宣传导向预期等。如何正确引导农户树立相对客观的技术采用目标,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和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积极性[11]。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需要主动帮助农户树立正确的农业经营目标,避免由于目标的过高导致最终结果的不满意。从农户经营农业生产现状来看,农户的农业技术采用目标可以分为3种:1)增产增收目标。该目标是农户之所以采纳某种农业技术的首要考虑,离开了该目标,其他目标的达成意义并不重要。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该农业技术能帮助农户带来什么样的生产量、产量的经济效益如何、能不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12]。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应重点向农户宣传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户的经营积极性。2)适应性目标。该目标主要涉及到农户具备的条件能否与新的农业技术相匹配,如土壤肥沃程度是否可以栽种该农业技术品种、农户能否理解并懂得运用该农业技术等。这些问题会从客观上制约着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可能性与积极性。3)必要性目标。该目标要回答的问题是农户为什么要采用该农业技术,采用该农业技术能给农户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都需要得到农业生产最基本单位农户的主观意愿与接受,若农户没有找到更能说明新农业技术所具有的巨大优势,采用新农业技术的必要性就要大打折扣,对新农业技术的关注度减少甚至丧失。

2.2.3主观规范农户在决定是否采用某项农业技术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农户、政府部门、农业经济组织或其他个人的影响,使得农户对由于采纳某项农业技术行为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压力,这种社会压力就是农户主观规范的体现。主观规范的影响机理在于外部因素的刺激于农户的思维中,并由这种思维导致农户出现相应的决策行为。根据农户的农业技术经营特点,农户对于某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否,会受到以下一些社会压力的影响:1)来自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的压力。农业部门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很多时候会采取行政性手段要求对应地方的农户必须采纳该农业技术。虽然在农户非自愿采用的情况下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货币补贴,甚至会帮助农户联系市场,做好农产品产出的销售工作,但这种推广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隐患性。农户的积极性与投入可能会相应减少,甚至不去管理这种农业技术的生产过程,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2)来自农业经济组织的压力。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民、农村的不断重视与加强投入,许多地方都建立起相应的农业经济组织,如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的组织,这些组织除了负责协调农户的生产、销售、管理和培训等工作外,整个组织本身对成员农户会形成特定的行为规范,如农业生产规范、农产品销售规定、农户生产培训要求等,构成了农户从事农业技术生产的压力来源。同时,有些农业经济组织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会对农户的技术选择采取一定的施压行为,促使农户按照农业经济组织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要求组织农业生产活动。3)来自其他农户的压力。当前,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逐步呈现出群体效应和规模效应,一项农业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在同一地方得到大力的推广。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地区的农户,个人的农业技术决策不再是孤立的行为,周边的其他农户对某种农业技术的采用情况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其行为。如果同村或同镇里面的绝大部分农户都采纳了某种农业技术,那么该农户采纳的意愿明显会偏高。4)来自农业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压力。鉴于对农村农业生产的重视加强,农业管理部门会经常组织相应的农业技术专家和学者为广大农户提供新的农业技术培训,在宣传农业技术的同时引导农户积极采用新的农业技术。虽然这种培训在一定程度消除了农户对新农业技术认知的障碍,为农户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来源,但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农户的选择行为受到了这些专家的一定影响作用。

2.2.4控制认知当农户面对新的农业技术需要决策时,农户能否充分把握自己的行为意向,并在面对干扰和冲突时,及时通过促进相关信息的加工,并调整与采用决策相关的行为来灵活适应当前的需求,这就涉及到农户对技术采用的控制认知。控制认知在解释农户对冲突应对措施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是农户行为自主性的充分体现。结合农户农业技术采纳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户需要对以下3个方面的情景进行信息加工与主观调整,增强自身的控制认知,适应技术采用的需求:1)农户对所拥有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控制认知。农业技术的采用与农业生产需要具备大量的农业生产条件支持,如农业投入资金、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气候适应性情况等,对这些条件的深入信息分析与加工,会增强农户采用某农业技术的信心。2)农户对农业技术产出市场前景的控制认知。评判农业技术的标准,并不是对农业技术本身进行测量,而要根据该农业技术带来的市场产出情况,以及这种产出能否为当前的市场所接受和认可[13]。如果农业产出得不到广大消费者及农产品经销商的支持,那么农业技术的采用结果就会大打折扣。3)农户对农业技术获得政策支持与补贴可能性的控制认知。一项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外部的刺激与诱因是农户选择行为的重要助推力。当农户感知到自己的技术采用行为会得到政策的优惠与货币的相应补贴时,其采纳该农业技术的动力就会明显增强。

2.3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效应

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运用过程中,尽管政府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各种策略来告知农户,该农业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农户却不一定会接受。农户是否愿意采用某种农业技术,建立在其对该农业技术经济价值评估的基础上,还受到其他多种心理效应的影响。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更好地向广大农户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就需要对这些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心理效应有所了解。笔者认为,影响到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心理效应有以下4种。2.3.1对比困难效应对于农户而言,在采用农业技术之前要确定该农业技术的真正经济价值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农户很难在原有的农业技术与新的农业技术之间做比较,这就是对比困难效应。因此,当农户难以比较新旧农业技术的优劣时,他们就可能更倾向于继续维持原有的农业技术生产,而不愿意冒着风险去尝试新的农业技术。2.3.2转换成本效应该效应指当农户放弃原有的农业技术而采用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时,需要的投资越大,农户对该新农业技术的采用可能性就越低。当然,这种转换成本具有短期效应,如果农户在投资新农业技术后的一段时间内能获得较好的农业产出,那么这种基于转移成本的农户维持原有农业技术生产的动力就不是永恒的。2.3.3成本分担效应对于很多农户来说,若采用一项新的农业技术需要农户一次性大量的投资,或这种投资全部由农户个人承担,那么农户采用该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冲击。因此,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帮农户承担一部分的资金投入,如货币补贴、减免税费等,或为农户的投资提供信用担保,让农户能够从金融机构筹措到部分农业生产资金,则会大大调动农户的技术采用热情。2.3.4损失-收益效应农户在进行技术采用决策时,会在心里将这种行为构建为权衡收益与损失的构架。当农户感觉到某一技术的采用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农户的采用意愿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损失-收益效应。例如,当农业部门对农户技术采用进行补贴时,是在采用之前给予农户相应的货币补贴,还是在采用农业技术后并形成农业产出时才给予一定的货币补贴,虽然这两种方法的补贴额度是一样的,但不同的做法会由于农户的损失-收益效应存在而产生不同的感觉。显然,第一种做法更容易让农户感受到农业技术采用的补助吸引力。

3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心理分析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看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对新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时不仅要认识到农户心理影响作用的存在及识别农户心理作用的差异性,还要借助一些手段来引导农户的心理,进而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效果,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作好坚实的基础工作。

3.1正确认识农户心理影响作用的存在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是许多农业技术的终端采用者。在面临新农业技术决策时,虽然新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前景会影响到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判断与选择,但是农户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其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农业技术推广与运用过程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农户心理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推广措施提供依据。

3.2正确识别农户心理作用的差异性

虽然农户的行为总是会受到其自身心理特征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户文化程度的不同、年龄的差异、农户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同、以及农户从事主要职业的区别,这些因素会共同作用于农户的心理感知与判断,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农户在面临同样的新农业技术抉择时,其行为表现可能相差甚远。因此,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宣传新型农业技术或先进农业技术时,要综合考虑到农户心理影响的差异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3.3正确引导农户心理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要改变农户的行为,首先要改变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心理认知与选择。虽然农户的心理感知对其农业技术的决策影响深刻,但是农户的心理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影响与引导。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善于借助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专家、农业技术采用带头人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影响农户对农业技术的看法,调动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积极性,提高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效果。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4篇

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并相应地提出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农业技术。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入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作者:苏志 单位:原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视界,2013,(32):19,44.

[2]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J].作物杂志,2003,(1):1-7.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5篇

超声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O_42-/ZrO_2/Al_2O_3固体酸及其催化作用

AMPS/DMDAAC共聚水凝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LSM阴极材料的制备及选择性研究

CP-g-P(AA/AMPS)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TiO_2改性MQ硅树脂热稳定性的研究

有机硅流平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南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底泥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对湖水的贡献

不完整分组数据下离散概率分布的迭代估计方法

静态MFCC特征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基于标签法和ICP的点云拼接方法

后金融危机时期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述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影响因子达到0.48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获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4卷总目录

PEG处理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银杏干叶球磨法超微粉碎的试验研究

中华猕猴桃不同性别叶片的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

菜豆果实发育过程中多胺氧化酶活性与多胺含量的变化

不同施肥处理对结缕草草坪质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广东省城市湖泊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MA~2/O工艺同步反硝化除磷脱氮研究

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遗传特性与配合力分析

也门铁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路线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絮凝活性

流体剪切优化PAC混凝过程的研究

基于多输入CMOS差分对数域积分器的滤波器

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杂化MQ硅树脂合成及其性能

纳米SiO_2/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

超支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水溶性能

RAFT技术合成含醛基的嵌段共聚物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农村交通项目绩效评价

珠三角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绿色农产品目标消费群体的实证分析

影响村级财务预算认知水平的因素分析——以肇庆市某镇28个行政村为例

拟茎点霉乙型分生孢子形成的研究

拟茎点霉属一新种——花烛拟茎点霉

菜豆细菌性萎蔫病菌16SrDNA基因克隆及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

花卉土传真菌病害防治药剂的筛选

液体发酵法酿造香蕉食醋的研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保健饮料中槲皮素的含量

广州市危害园林植物的天蛾种类及其寄主

淡水鱼鱼油的加工及其异味去除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三农”问题及其对策

五指毛桃花粉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真菌生态学概述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效益评价;实践教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联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学科。它是农业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技术、社会、经济、数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技术、经济、计量是本课程的三要素。《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笔者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多年,感悟颇多,本文拟从具体学习的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总结,希望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课程主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它就像一根红线将课程的各组成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生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如前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学科,它涉及技术、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该课程的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在逻辑上存在着先后的关系,技术线在前,经济效益线在后。这两条线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通过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机理,将两者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根红线,那就是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线。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课程的主线,静心研读教材,才能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学》围绕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这一主线讲述各种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随着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按其性质可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定性分析方法包含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如理论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不同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可以灵活地选择定性分析方法,既可以选择某一种方法加以运用,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是一般能比较容易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描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能使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便于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缺点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比较粗略,人们难以精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而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学》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很多,如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选择及计算方法基础上运用的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根据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的不同可将这些方法划分为常规计量分析方法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等一般只需运用初等数学的知识,借助简单的计算工具就能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计量分析与评价,属于常规的计量分析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方法的运用则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因此属于现代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计量结果精确而确定,人们可以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把握研究对象量的方面的规定性,使问题研究精细化,提高研究结论的确定性。但精确并非正确,数学运算的特性使计算的结果并不能正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即存在与实际之间的误差。因此,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这是研究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提高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打好数学基础

如上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也是一门关于方法的科学,尽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的方法按其性质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时,除把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外,越来越要求精确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采用现代计量方法。现代计量方法的运用一般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如运用生产函数方法时,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求解模型参数时,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矩阵转置、矩阵的逆、矩阵的秩、导数等相关知识,对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检验时,要用到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及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各种方法掌握得又快又好,实践实习时能够比较圆满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学生复习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函数、矩阵等相关知识,但对于这些数学知识,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看懂其运算过程及意义,不要求精确运算,因为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往往是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其学科体系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在研究解决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时,将讨论、启发、陈述、辩论、案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拓展教学环节;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布置专项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边际分析、生产函数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分析农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再次,在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设定题目、设计调查问卷表、收集关于农户的原始资料,如农户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成本等资料,选定指标和分析方法,分析某一方面的专门问题,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要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即了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掌握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问题。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冬平.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邵法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方法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

[3]邵法焕,蒋和平.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人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叶科技视界,2013,(32):19,44

[2]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叶作物杂志,2003,(1):1一7-

[3]陈国林,蒋玉蓉.农林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创新叶浙江农业科学,2014,(6):968一971.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技术;学生导游职业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79-01

Analysis on Training of 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

CHI Huan-xing ZHONG Hua

(Gu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al,Qingzhen Guizhou 551400)

Abstract The case studied the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in th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the teaching forms such as training tourist-guide service quality,writing commentaries of agriculture,simulating tourist-guide.The teaching effects of trai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on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was preliminary explored.Practice showed th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on the one hand,to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on the other hand,enriche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egetable cultivation techniques,and had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teaching similar 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y;specialized core curriculums;vegetabl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tudent tourist-guide professional ability;teaching effects

槭视ε┮瞪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1-2],加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蔬菜栽培技术作为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而以往的教学改革成果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3-6],未见将其教学过程与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研究报道。为此,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蔬菜栽培技术为例,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以及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探讨学生导游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形式

1.1 导游业务素质培训

鉴于目前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有开展导游业务基础知识培训的课程[7],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上查找并播放与导游素质培训相关的教学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就导游员基本的礼仪、说词、表情、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进行分组讨论教学培训。

1.2 撰写农业导游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进度,指导学生针对已开展的实践过程撰写农业导游词。内容可以是蔬菜栽培的单个技术环节,如菜园规划、播种育苗、菜园管理等;也可以是某一种蔬菜的全套栽培技术,如黄瓜栽培技术、南瓜栽培技术、辣椒栽培技术等。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中根据情景需要,适当穿插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与菜园有关的趣事、故事以及后期营销等内容。

1.3 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服务

在撰写导游词的基础上,根据分组,依次由小组内1名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服务,其余学生,包括小组内学生和其他组学生则扮演游客。在现场模拟讲解服务过程中,扮演游客的学生围绕蔬菜栽培相关知识点进行随机提问,由模拟导游的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对模拟导游的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点评。

2 教学效果

2.1 有助于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除专业技能外,任何职业都必需的,能适应未来工作发展的跨职业的能力[8]。通过调查得出: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服务能力;撰写农业导游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场模拟导游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与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分组教学法、田间化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问题导向法等[9-15]。通过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有效整合了上述方法的实践运用,又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如导游业务知识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和模拟导游讲解可通过分组教学法进行;在撰写农业导游词的过程

中结合田间化教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导游词的内容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实现,单个技术的农业导游词或全套栽培技术的农业导游词可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模拟导游讲解更是现场教学法与问题导向法的有机结合。

3 结语

本文在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有导游业务知识基础培训课的情况下,尝试通过导游业务素质培训、撰写农业导游词、现场模拟导游讲解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蔬菜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类似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中国发展农业旅游条件分析与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6):54-56.

[2] 冀慧萍.论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保护,2015(5):239.

[3] 刘中良,涂清芳,江生泉,等.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5-26.

[4] 张万萍,李伟.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绿色科技,2013(8):309-310.

[5] 张雪艳,田蕾,高艳明,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1-63.

[6] 王玉莲,张继忠,范书华,等.“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6):94-96.

[7] 教育部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

[8] 王建永,凌红,张高勋.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现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1(11):38-39.

[9] 王富,李文丽,王辉.提高蔬菜栽培技术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5):124.

[10] 孙涌栋,罗未蓉,王广印.思维导图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74-275.

[11] 谢冰,王晓云,孙秀东,等.蔬菜栽培学专题教学法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07-209.

[12] 康云艳,杨暹,郝振萍.网络资源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9):5628-5629.

[13] 张婷.蔬菜栽培技术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1-32.

[14] 刘芬.高职院校蔬菜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学园,2014(2):50-51.

农业技术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农业技术推广;校企合作;社会实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农业院校是农业教学的中心,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院校一般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可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大批科技人才[1]。每年毕业的农业专业学生将不断充实到各个农业部门,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巨大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以及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来说,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农业技术穿插到课程教学中,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应用型,发挥课程教学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决定着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不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以及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快速适应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作物栽培学作为农业院校中涉农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所有的涉农专业均会开设本门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利用本门课程进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是可行的,本文将对如何发挥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论述。

1 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1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研究成果只有经过推广后,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能显示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如果没有农业推广这个中介,再好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也是发挥不了其价值的。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的任何贡献,都是通过推广活动实现的。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活动,便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也不会出现繁荣的农村和富裕的农民。只有将农业科技成果最终应用到农业实践中来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2]。农业院校是农业技术研发部门的主要力量之一,农业院校的教师参与农业技术的研发,并持续关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师研发的新技术以及掌握的农业技术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发挥潜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1.2 农业技术推广是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们需求的需要

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等方面着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适应人们需要的农产品,需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断努力。学校中学农的学生,普遍比较关注家乡的农业发展,也很乐意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家乡,发挥技术的价值。通过农业院校中的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农业新技术传播到全国各个地区,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有效途径。

1.3 农业技术推广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把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去所有的农业科研成果最后均要要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应用中检验其是否成立和有效[3]。农业院校的学生会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实习、社会实践以及企业锻炼过程中实际接触到产学研结合的过程,运用所学的农业知识,解释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难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改善产学研模式中的小的漏洞,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

2 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

2.1 在理论课授课中增加农业新技术的相关知识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农业实例来充实和解释所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农业新技术的介绍,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奠定知识的储备。例如在讲到作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若选择的品种不合适,可能会导致作物不能够完成生命周期就中途死亡,也可能完成了生命过程,但是颗粒无收。若小麦的品种不合适或播种时间不适,可能就不会长茎秆,不会开花和结实,形成不了产量,严重时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水稻的品种选择的不合适或播期不适合,同样也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很多的农业纠纷事件。在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的同时,可以讲述目前生产上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各种作物品种以及在种植这些品种的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基本的技术措施,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与亲人交流的时候,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2.2 在实验课教学中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在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起点,增加设计、综合性实验,且实验内容尽量以本地区存在的一些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实验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广农业技术知识。例如针对本地区的小麦和水稻在生产上容易出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在进行实验课的时候,可以在田间发生倒伏的情况下,让学生到田间实地观察,并分析发生倒伏的原因,是哪些农业技术措施不到位导致了倒伏的发生以及预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等。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生产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以及解决的技术措施。当然,可以通过大田试验或者室内的幼苗培养实验,通过喷施调节剂或者进行种子处理等,观察其培育壮苗的效果,以及对倒伏几率的减少情况。这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延伸出来的实验,同学们更感兴趣,实验效果较好,又能够推广农业技术。

2.3 在实习课教学中让学生实际运用农业技术来增强技术感知度

作物栽培学中,会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始各种农作物的实习课,且实习课的周期较长,实习时间根据农田作物的生产情况,灵活进行。作物生产是一个连续慢长的过程,为使学生熟练掌握主要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栽培技术,我们把这些作物的实验田交给学生,责任到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种植、管理、测定分析,最后实行验收,找出增、减产等原因,要求学生写出实习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集中进行总结,评出最佳设计方案和最优的农业技术措施[5]。在这样全过程的参与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思考,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终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并能够将其合理的运用。若将其亲身体会的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到学生自己的家乡,这样使技术措施更具有说服力,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

2.4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掌握农业技术并推广农业技术

现阶段校企合作,开始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我国涉农企业较多,农业院校在这方面也颇有优势[4]。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一般在完成学校的课程的同时,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接触生产一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企业锻炼后,了解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带着问题来到课堂,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反之,学了作物栽培学课程后,也能够把课程中所学习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在实践锻炼中把农业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5 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必(下转第44页)(上接第19页)要条件[5]。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农科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通过院村挂钩活动、田园使者活动、寒暑假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进行,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均与农业生产一定的直接和间接关系[6]。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将作物栽培学所学的新技术、新理论在农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郭祥柱,陶改生.农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33-435,438.

[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0.

[3]王蕊.加强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1-12.

[4]孙佰申.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4:4-5.

[5]熊颜.农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114-115.

上一篇:民俗文化常识范文 下一篇:规范土地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