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10:12:06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首先,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大,其次,我国有丰富的农业能源资源,再次,中国农村丰富剩余劳动力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总之,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对突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具有重大意义。

一、能源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世界能源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石油储量仅能供给人类40年使用的现实,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为降低经济与社会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一些石油进口国开始寻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农业产业脱颖而出。

此后由于中东石油的充分供应,能源农业产业发展滞缓下来。最近60多个月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实施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应用。

巴西自1975年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目前全球乙醇生产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费总量的3%左右,而巴西这一比重更高达40%。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内使乙醇成为与汽油并驾齐驱的汽车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达40亿加仑,2012年要达75亿加仑。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也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车推出了促销计划。

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1997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1993年以来,中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时美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能源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能源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后者以生产粮食、蔬菜为主,主要以满足人们食用需求。而能源农业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产生的以生物质能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为满足能源工业的需求。由于能源农业前景广阔、石油替代品产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断涌现,是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的新亮点。如年利用2000万吨稻秆供14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吨价300元,则农民增收60亿元,可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不仅消除了随田焚烧污染,得到了清洁的电能,又增加了农业经济产出和效益。

(二)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农业作物供给前景广阔

目前,美国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类等作物大量生产乙醇汽油。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源农业。考虑能源农业的经济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树木、杂草等纤维品和农业产品加工废弃物被用作替代能源产品的生产原料。除乙醇外,还可生产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气等。目前欧洲有50%车辆是使用生物柴油运行的。

(三)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作(植)物制品开始形成企业化生产

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国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发达国家类似“生物柴油”制品生产已具备企业规模化,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在德国北部投资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炼厂,年产油量可达125万桶。

三、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

(一)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是一个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生产更是浪费惊人。2004年我国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却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分别达到1.3亿吨和1.4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预计到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因此,我国亟须科学用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能源农业产业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国运用农业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国2005年12月由国家八部委决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

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乙醇可用农作物谷类和秸秆等生产,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汽车保有量达到5800万辆。目前汽车用原油年耗量约为11000万吨,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车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掺量计算,年节约汽油1100万吨。

(三)中国掌握生物质炼油新技术

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质洁净能源室获悉,科技人员将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油。这项成果已获安徽科技厅鉴定。实验表明,木屑产油率60%以上,秸秆产油率50%以上。

(四)中国利用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秸秆年产量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7亿吨以上,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

采用欧洲成熟的秸秆直燃供热发电技术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既是大型的节能项目,又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最大的支农项目,更是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的突破口。保守测算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达2亿吨(折标准煤1亿吨),如年利用2000万吨秸秆,每吨收购价为300元,则农民直接增收60亿元,且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可供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一年的消耗。这对于防污染浪费、节能增效益、反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五)中国建立能源农业基地

中国秦岭、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区广为种植的油桐、乌桕和全国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产“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农业植物。另据农业部门调查,云南有120多万公顷荒山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沿线干热、干暖河谷地带,特别适合宜于不择土壤、耐干旱、喜高温的蒿桐生长。蒿桐种子含油率可达30%,3千克可炼500克生物柴油,一亩地可丰产籽种300千克。

(六)中国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沟堤河岸、农田地边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选择种植能源农业生物,或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发展了能源农业经济。

四、为发展能源农业创造政策配套环境

(一)发展能源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农业经济。建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应该是以自立更生为主,坚持替代石油战略方针:(1)坚持“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石油供应方针;(2)坚持“天然气、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产方针;(3)坚持“煤制油、气代油”节约用油方针;(4)坚持“适量、适时、适地”的进口石油方针。

(二)创建能源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突破能源瓶颈,发展能源农业产业有着战略意义。但新型产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层面上的强有力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政府要组织、推动能源农业发展

没有政府组织、推动,能源农业产业不可能迅速自发地发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别重要,要强化宏观能源结构的管理与引导。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激励、支持和推动农民扩大能源农业植物种植,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能源农业产业。

2、能源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法律环境

能源农业产业初建期,由于技术、理论及设备等的暂时缺陷和缺乏规模效益,以及市场不成熟等,产业会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特别需要政府税费政策的鼓励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通过税费的减免、亏损补贴以及电力上网、油品上市给予价格优惠等政策,使农民种植能源农业植物和下游炼油、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促使能源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推动能源农业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从能源农业的植物品种的选育、种植等,一直到最后企业制油或发电的全过程,都要注重科学实验和科技研究与应用。建设立项、科技立项和创新等,要列入规划,以得到政府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具体上的帮助,防止重复建设。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与降低成本上,充分显示和发展能源农业新型产业的优越性。我们要集中力量在技术与产品创新上,以创新突围、以创新立足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

4、建立能源农业植物种植基地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探索与规划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传统农业中只发挥了农业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气、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的相关因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农业,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学、生态学来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起来的农业,在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而且,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的规律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中包含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走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发展既包含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是两者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中不顾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同时也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视人类、环境、农业、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长远的需要。生态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主张的是无污染的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农业种植以及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因此,生态农业工作者必须懂得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过程中的正确操作。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只重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说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各国的基础经济支柱,不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最终都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犯了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错误,这要求必须重视农业的科学发展,制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其所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站,都会发展轻工业,但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必然会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说,只有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是多样性的农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区的独特条件而进行的发展。比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就和北方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南方就利于地方的特色发展“猪-沼池-果树”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的农业发展才能做到资源的最好利用,同时也能做到对资源的最好保护,使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衡发展,不论是经济效益的发展状况,还是生态效益的发展状况,都应该统一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高效性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一些农业的废弃物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而生态农业则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生态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既改变了传统模式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一种保障,这让生态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发展,是在人们对于农产品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进行的发展,既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生态系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现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已经实施计划生育,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却处于大量增长状态中,而耕地面积却逐年减少,对于耕地面积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中,我国没有出台一部政策法规进行控制。目前,我国森林破坏的现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些乱砍乱伐的现象依然很严重,对于多样性生物的保护机制也不健全,很多物种数量处于急剧减少状态中,大约有30%左右的动植物受到很严重的威胁。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分析这种获取资源的发展是破坏式的发展模式,对以后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生活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城市以及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这些生活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在农村,很多农民都将生活垃圾直接扔到田地里,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而且这些生活废弃物长时间的堆积容易产生一些病菌,是各种疾病的源头,给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威胁。

(三)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工农业生产的污染

城市工业所存在的“三废”现象,已逐渐向我国农村发展和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废”污染现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约有30%左右的农田受到大面积的污染,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由于一些固体废弃物品的大量堆放,导致很大面积农田不能使用。同时还有大面积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环境污染现象太过于严重,所以粮食每一年减产基本在150亿千克上,这就表明直接损失大约在190亿元左右。另外,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由于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乡镇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却一年比一年严重。同时,因为农田和乡镇企业通常两方面是紧密相关的,农田已经被作为是消纳污染物的主要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农业生产也会带给农业环境一定的污染。主要表现在:第一使用农药、化肥不合理,这些化学用品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一些农药和化肥所引起的污染,不但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而且对人体和动物产生了很大危害。第二是一些废弃料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最近几年来,家庭畜禽类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因为废弃物不能马上用于农业生产,因此给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四、农业经济中生态农业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升级

要推进农业大力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能够更好的适用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同时优化发展最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这样可以形成新的格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地区发展中,可围绕水产品加工、粮食加工、废弃物加工等进行精心培育和规划,需要从各方面保障所推出的农产品是无公害、环保的产品,形成专业特色的发展形式,不但保障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建立起企业直销形式的销售模式,解决物流、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多方面上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融资体系的建立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讲,制定出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产业政策,可以吸收外来资本和民间资产,政府也会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相符的政策法规,农业生产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迈入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对于农民来讲,发展农业生产实属是一件可以提高收入的好事,最近几年来,一些外来的资本家纷纷涌入到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中,这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而且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也可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另外,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管理机构。

(三)生态休闲旅游与农业景观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人们都希望能够真正亲近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丽,开展农村生态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它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诞生的,进一步开创了农业生产运作的新形势。这是一种新型模式体系下的旅游项目,运用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态成果、田园景观等等,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广大游客来购物、体验、观赏、健身等等,从各方面上促进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来讲,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发展,而且还需要保障其发展的稳定性。

(四)发展农业国际贸易

我国是传统农业的出口大国,大力加快农产品的快速发展,对开展我国农业贸易格局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会受到质量、产量、出口等各方面困扰。在我国农产业生产过程中,会广泛运用化肥、农药、激素等等,这样就会使牲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影响到出口的数量和产量。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出绿色产品,也就是一些无污染、无公害、无毒害等化学物质,也就是一些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这样能够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环保理念相符合,进而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因此,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研究,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作者:闫晓静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春华,等.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现代化究,2012(6).

[2]郭书田.21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

[3]邵立民,方天.21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3(11).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有效实现城乡对接。我国经济发展中,城乡一体化建设是重要的目标之一。很显然,城乡对接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发展创意农业,能够将农业经济统筹发展落实到实处,将城市的人才、资本、管理等先进要素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有效实现城乡经济的对接与融合。

二、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分析

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大胆创新,又稳步推进。

(一)发展创意农业,促农业经济向知识型、科技型发展方式转变

创意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遵循国家农业发展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依托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科技,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的品质。通过这种先进的创意,将其不断的主入道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知识型、科技型转变,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

(二)发展创意农业,促农业经济向节约型、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节约和效益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而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以降低消耗、高产出的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创意农业的效益来源更加的宽泛,比如通过先进的科技为农产品注入赋予时代特征或特定含义的文化内涵,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新的消费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组织、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多措并举,有效的保障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创意农业,促农业经济向结构优化型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重在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向结构优化型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农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增加农业的高质量创意产品的供应,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发展创意农业,可以将现有农业的发展与其他的产业有机融合,利用与科研、旅游、广告等产业的融合,增加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

三、结语

创意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意经济也是目前我国经济阶段发展的新产物。不少地区通过发展创意经济,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这都表明着发展创意经济,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准农业;三江平原;农业生产

<!--[if!supportLists]-->1<!--[endif]-->精准农业概述

<!--[if!supportLists]-->1.<!--[endif]-->1精准农业技术的组成

精准农业又被称为精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精确农作(PrecisionFarming)。“精准农业”技术思想是在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管理作物每一项生产农用物资的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量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减少浪费,增加利润,同时避免污染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其技术体系是农学、农业工程、电子与信息科技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关键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变量投入技术(VRT)、耕地产量图(VM)等。

<!--[if!supportLists]-->1.<!--[endif]-->2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的步骤

精准农业的实施可分三步:首先是对收获机械产量计算、监测及绘制产量图,通过产量图分析小区产量的差异原因,优化作物管理措施;其次是小区定点取土化验、分析、处理采集的定点数据,挖掘提高产量的潜力,用高级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决策出要实施的农业技术措施,作为农机具操作和调节的基础;最后用带有定位系统和自控系统的农机具实现定位、变量投放物资的自动控制操作。

<!--[if!supportLists]-->2<!--[endif]-->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现状

三江平原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土地总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3.9%,耕地366.77万hm2,区域内有4个农垦分局,54个大中型国营农场,人均耕地1.34hm2。三江平原地势低平,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型机械化农场相对集中,农业增产潜力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土壤因素,三江平原耕地多为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9.22%。土壤物理性状不良,多为白浆土,黑土层薄,养分低,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低洼地,不宜耕种。多年种植,土壤自身肥力下降,长期施用化肥,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既浪费了肥料又不利于作物生长;二是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且缺少有竞争力的优质、高产产品;三是农产品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形成大田作物为支柱产业,其结构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3三江平原实施精准农业的可行性

3.1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

目前三江垦区农业旱田作物生产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规模也较大,适于大型机械作业。农机动力配置除了传统的中等功率的东方红—802型及铁牛—65型拖拉机外,还先后引进、消化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机具如NewhollandM—160型拖拉机、JohnDeere1075型收获机等,这些农机具上都可配置GPS系统及产量检测系统,为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3.2农作物高产栽培规模经营

机械化水平高的农场,地块大,采用粗放种植、管理,经验播种、施肥,因而增产潜力大,实施精准农业产生的效益也较大。三江平原土地平坦,地广人稀,长期采用粗放种植规模经营,精细耕作程度低,实施精准农业会取得很大的效益。大豆“暗垄密”机械化高产模式、岗平地白浆土井灌区、自流灌区水稻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模式的形成,培育出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矮秆、抗倒伏的大豆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形成了适合当地发展的、有高产潜力的规模经营模式。

3.3科研力量雄厚

三江垦区以农垦总局为后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4精准农业技术在三江平原可应用领域

4.1精确灌溉

水田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宝泉岭局水位变幅0.8~3.5m,建三江局水位变幅0.3~5.0m,与此对应,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等水域丰富的过境水量却未被很好地利用。目前蓄、引、提江河湖水能力仅17.2亿m3,占当地产水量的30.4%,占过境水量的0.6%。可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推广精准灌溉势在必行,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节水灌溉技术,可实现因时、因地、因作物用水,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获得尽可能高的产量。

4.2精确施肥

三江平原土地长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N、P、K比例失调,且投肥量偏大,利用率偏低,肥料投入量的增长高于产量的增长率,回报明显减小。准确的优化施肥必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精准农业技术可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不但可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还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3农作物产量预测

农作物产量是农民经济收益的重要标志,利用精确农业技术可确定当地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平,然后建立方程,优化计算出作物产量,在收获前准确地估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粮食收购及进出口价格政策,利用制定的收获、储运计划等,提高经济效益。

4.4天气、灾情监测与防治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绘制气象卫星云图,预测风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提早制定预防措施,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三江垦区地块较大,局部病虫害可很快传播到很大面积。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做好病虫害的监测,进行病虫害的精确防治,得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5精准农业在三江平原的应用实践及展望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技术、设施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完善。三江平原垦区有规模化经营的大型现代化、机械化农场,有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异数据的积累,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已经具备了向现代化集约农业转化的条件。实施精准农业势在必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持的农业部精准农业课题已经全面展开,并在友谊农场五分场建立了示范试验基地,先后引进了美国全套凯斯精准农业设备,包括CASE2366IH谷物收获机精准农业系统、保护性耕作设备(四独立式375马力拖拉机、730B复式耕作设备和TMII型耕耘机)、变量播种施肥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并建立了GPS差分基准站,初步完成了产量图的绘制、土壤取样化验分析、变量播种、变量施肥等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为精准农业的推广实施打下了基础。

精准农业技术在三江平原率先实施,将为其在黑龙江垦区乃至全国推广起到典范作用,提供详实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施精准农业技术对垦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懋华.“精细农业”发展与工程技术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1999,15(1):1~8.

[2]胡爱民,陈俊武,王淼.黑龙江垦区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化农业,2003,(1):9~11.

PrecisionAgriculture’sApplicationResearchandDiscussioninSanjiangPlain

LiangChun-ying1,YangTian-wei2

(1.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HeiLongJiangAugustFirstLandReclamationUniversity,Mishan158308;2.HeiLongJiangReclamationAcademyofScience,InstitutionofLowlandRice)

[Abstract]Compositionandenforcementstepsofprecisionagriculturetechnologywereexpounded.Enforceablefeasibilityandfieldsofprecisionagriculturewereanalyzed,accordingtopresentsituationoffarmproductioninSanjiangplain.IthasactualitysignificancethatprecisionagriculturetechnologywasenforcedSanjiangplainatfirst,toIt’sexpansioninlandreclanationregionandallcountry.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如今一些地区发展信息化农业收效甚佳,尽管如此,其应用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本较高,使用效果较差

农业信息化需要以网络为基础,然而网络的使用及设备的维护费用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成本较高的投资,并且由于缺乏指导再加上农民知识、意识的缺乏,即使实现了农业信息化,总体来说使用效果却差强人意,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不仅未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2、管理水平偏低,信息队伍建设不足

管理不到位、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完善是另一弊端。例如缺乏专业的信息收集团队,就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化管理不严格,就无法发挥其高效质优的效用;市场形势分析不准确、专业技术不达标、经验不足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表示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亟待改进。

3、农民缺少现代化信息意识

据调查显示,如今我国有相当多数量的农村宣传农业信息资料的方式是广播、发传单、开大会等传统形式,而利用网络这一途径的则很少,这一结果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出了大部分农民现代化信息意识薄弱的特点,另外,由于农村受封建迷信的毒害相对来说比较严重,固步自封,且农民的素质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推陈出新比较困难,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二、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诸多问题,给出相应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如下:

1、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

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统筹规划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政府的统筹规划意识与计划执行能力能够有效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做到工作的全面协调,渗透到农业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保证项目的保质保量完成。另外,政府是农业政策的监督者与制定者,各地政府部门拥有强烈的统筹规划意识,才能够在政策的执行与计划的制定方面兼顾到各方各面,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农业信息化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未来农业的必走之路。人才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前提,农业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配备一支完备的、多功能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其中不仅包括专业素质强的技术及服务人员,还少不了素质高的农民等基层人士,于是提升公民的素质培养是必要的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素质培训及文化知识教育重视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最终目标。全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养信息化人才,制定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和实施谋划,强化农业科技、教育、经济信息网络建设,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3、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具有前瞻性,同样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只是在信息时代,信息即是发展而已。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先进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管理成本。在信息化农业中,将各项新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技术中,百利而无一害,例如通过环境监测、天气预警等获取外界环境状况,利用数据评估系统做农产品供销数据分析,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规避了来自自然界以及市场的风险,帮助稳定农产品的物价涨落,因此信息技术的融入是明智的选择。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农业转型的助力剂,其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其一是推动农村迈向小康的步伐——农业信息化广泛涉猎农业的相关信息,形成农业信息网络,有利于农民及时获得农业信息,新技术的引入又促使农业转变等等,即时信息的获取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步伐向小康社会迈入;其二是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的转型——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知识的普及,知识的增长将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告别过去的“依经验做事”,做到真正的“懂”,从而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培养转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型农民;其三是能够合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仅仅只有实体的东西才叫做资源,信息、知识同样也资源,其属于大众所共有,而农业信息化的实行有效地促进了虚拟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整体社会资源总的利用率;其四是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从根本上说,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即是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则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农业信息一体化的设计全面充足的考虑到农作物及农产品的管理、营销等,最大化地实现产品的效益;其五是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业信息化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部分转移,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空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其六是促进农业增收——农业信息化的直接效益就是促进农业的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

结语

综上,信息化农业属于创新型农业,是时展的产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应注意随时纠错以发挥其最好的效用。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需要长久的时间积累,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查漏补缺并纠错,只有这样最后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力,进而收获不可思议的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具有显著的人、地矛盾,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且污染严重,想要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保证人口成活且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排放、低耗能、低投入以及高效率的一种节约型增长方式,通过“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相互协调。

二、实现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想要提高农业产出,除了应增加投入之外,还要提高效率。确保投入量与资源供应量的平衡、适应环境承受力。我国农业发展更侧重于对后者,也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也是资源节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最佳选择。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为: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采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与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效益、竞争力的提升。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过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依据经济学、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一边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一边将各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有效的结合到农业发展中去,并最终实现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发展体系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属于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一种生产方式。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虽然正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由于人均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对农业产出造成了极大压力,愈来愈凸显出农业生态的问题。基于此,必须要对农业生态合理化的问题加以重视,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借助行政立法的作用下,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转变。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将我国诸多土地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起到有效减少裸地面积的作用,避免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预防洪涝、沙尘暴等灾害的发生。另外,转变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还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产品出口。

四、实现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

土壤作为一个天然的储碳库,通过某些相应的方法加以土壤固碳便可以实现对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月1/4的抵消,其最简便也是最易行的方法便是促使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农业是在依据生态学原理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不提倡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饲料添加剂或者是农药等物质,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的前提下,通过借助天然植物性农药以及物理法、生物法等病虫害防治手段,构建作物轮作体系,在利用动物粪肥、秸秆还田等举措加以保持养分循环、土壤培肥等等,促进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有机农业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促进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减少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尤其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农业,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发集生活、生态、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农业一方面有食品保障的效用,另一方面还具有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的诸多效用。就都市农业来说,不仅具备生产功能,而且加以开发还能将其更多的功能发挥出来。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前工业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淡、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更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与城市生态亲近的要求。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可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六、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以转变,在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以及开发使用新能源等多种途径下,提高对高碳农业的依赖,鼓励低碳农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1.农村产业结构比重失衡。大部分农村还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规模和数量相对较较低,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

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应有发挥。

3.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收入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例低,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增收。

4.农业规模产业发展较慢。农业规模企业发展慢、规模小、特色不突出,产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动能力有限,抵御风险能力弱。

5.农村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往往选择外出创业或打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致使农村人才匮乏。

6.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偏低。受运营资金、实用技能、信息获取、文化素养、管理经验、营销能力、市场开拓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自主创业能力较弱。

7.农业服务体系不够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服务需求的市场化、多样化和动态化,传统服务体系显现出方式落后、领域狭窄、实效差等问题。

8.农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力支持是刚性需要,虽然投入绝对值不断增加,但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的需求。

二、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府必须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好政策扶持引导作用,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和保护农民自愿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倡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强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责任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步推进。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市场导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降级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加快经营方式转变,鼓励经营体制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组织剩余劳动力就地流转,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满足粮食基本供应的前提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鼓励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重点生产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鼓励企业园区建设,形成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新型高端服务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现代流通业、特色文化等产业。

4.加快完善涉农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领域、多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丰富完善涉农服务体系。重点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病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测等公共服务机构,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和产品安全。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力度,重点攻克基本生产、产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转化。

5.加快实施新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经营理念、创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创业的信心和本领。政府制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搭建农民自主创业平台,吸引外出农民返乡创业,鼓励农村经纪人和种养能手提供技术、营销的支持,鼓励涉农部门和农技专家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6.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产业结构的一体化,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城乡统一的服务设施基础网络;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形成开放的流通网络和统一的市场机制;实现城乡科技的一体化,城市科技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农业和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和废水等物质直接排放到了生态环境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掠夺式开发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1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工作,都离不开人,需要以人为本。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努力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同时,对于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创意,发现新的技术,因此,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有助于找到农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2.2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应该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换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将科技成果利用起来,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利用科学手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全方面的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农业信息站。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建立农业信息交流点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前期考察和调研农业市场,及时将真实有效的农业信息公布于广大农民群众。二是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实施合同的管理机制,鼓励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应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2.3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走向国际化,有效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使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大大增加。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发展,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和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测评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我国的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严格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农业资源进行有序、稳妥、积极地开发,严禁采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形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农业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迫切需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以及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一、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财产是集体成员共有的,任何个人不得私占、挪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村领导干部,肆意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对财务管理工作十分懈怠,村务不能做到公开透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审计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尽到有效监督和严格查处的职责,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以为意、肆意乱为。因此,将财务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既能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又能端正领导干部观念,加强廉政建设,还能有效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指导标准和依据,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等给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大的方向,但仍未有符合地方,属于地方自己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缺少规范,也并未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导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念淡漠,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大大消减了执行的力度。

1.1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很多农村都存在的问题。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导致很多村会计不清楚自己的职权,或者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确,村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由一人兼任;一部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部分资金,却完全无视会计制度,长期不向会计报账;没有建立资产总账和明细帐,缺失有效监督,很多资产支出去向不明,使得审计时缺少依据,无帐可查;还存在部分收入不入账、多报少支、重复列支,财务不公开透明等等管理弊端,甚至于有的村连正规账簿都没有。

1.2审计工作不受重视,执行力度不够。外部有效规章制度和执行标准的缺乏和内部观念淡漠等都使得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工作开展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按农业部规定,农村的财务审计工作由县级以上经管部门负责,实际上却有很多省市的农村经管部门职能不明,县市级农村经管部门职能混乱,导致农村审计工作停留在查明经济状况,出具审计意见上,而不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经济监督和惩治。

2.人员素质不过关。

一方面审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没有清醒认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恪尽职守,散漫懈怠,流于形式,财务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对农村财务审计没有科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规范记录;审计过程不时掺有复杂的利益关系,程序不不规范,对于审计结果也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缺乏农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很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素质低,在审计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工作粗糙,不能达到审计要求。

3.审计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审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都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了基础和保障,但在落实审计工作的时候,不免有很多村由于管理弊端和财务乱象等导致财务账目混乱、信息缺失等,为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极大不便,找不到有效核实依据。

三、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1.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有关国家部门应明确全体村民村级财务审计委托人的主体地位应该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合同审计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规定》等,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体的财务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以及规范的审计程序和指导标准等来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领导干部职权,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认识。

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忽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依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落后观念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相关各级部门、村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都了解财务审计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其对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的权力和义务,发挥各自监督、管理、查处、配合的作用,相互协调配合,保障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3.强化农村财务审计队伍。

财务审计人员思想认识高、专业素质强,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应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加强政府审计队伍建设,同时赋予村民真正的民力,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注重村民对财务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政府审计队伍与村民审计队伍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提高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4.加大村务公开透明度,扩宽村民监督渠道。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本身村民就对其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既保障了村民的权力,也能对村里的财务支出进行更直观有效的监督,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杜绝中饱私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开设政府接待日,开设政府信箱、村务公示板等拓宽村民监督渠道。

5.注重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如上文提到的,农村财务账目不规范给财务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因此,提高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掌握也是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必要举措。可由主管当地农村财务审计的部门或村领导干部组织定期培训和相应的专业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规范财务账目,为财务审计人员提供清晰准确的账目信息作为审计依据。

6.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和财务法规的有效落实,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通过检查审计对其经济活动展开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促使其加强管理,维护集体经济利益,保障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不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乱纪、行为要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引起大家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农村财务审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宏观上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的现金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来客招待、财务公开等财务制度,细节上要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落实监督检查和惩治工作,保证财务审计对集体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江南农业;明清;经济发展;水稻;集约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李伯重先生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并著有《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等3篇论文。在对这3篇文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做出评价。

1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3篇论文均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从题目就能简略了解到李伯重先生所进行的探讨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时间为明清时期;地点为江南;对象为农业经济;着眼点为发展特点。在我国农业经济史上,探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李伯重先生认为自唐代后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是在进步的。因此,有必要尝试研究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程度。2)李伯重先生认为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唐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关于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出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对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对江南农业进行动态考察,以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农业状况。

2论文选用的材料

李伯重先生的三篇论文所使用的材料均以文字记录史料为主。其中,地方志使用频率最高,有《南浔镇志》《菱湖镇志》《湖州府志》和《杭州府志》等。现就论文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举例说明。《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一文中通过使用三则材料来研究、论证明清江南水稻种植中劳动投入量的估数。这三则材料分别是孙志熊《菱湖镇志》中的万历时湖州归安种稻、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中的万历时通州水稻种植、包世臣《齐民四术》第一“农一”中的嘉庆时江南种水稻。另外,为更好地理解估数,更清晰地掌握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李伯重先生还参考了《沈氏农书》“运田地法”中的有关材料。《“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一文中通过使用明清史料中一些关于蚕桑业生产中劳动力价格的材料来支撑蚕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例如,运用《蚕经》九之“戒宜”和明万历人庄元臣所著《曼衍斋草》来解说每667m2桑园上劳动投入的情况。《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一文中,通过使用姚廷璘《历年记》所记载的自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期间上海一带的棉田667m2产量数字统计来解释在松江东部种棉的经济效益比种稻高。而后,就种稻和种桑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投入进行比较,得出种桑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稻的结论。此外,还使用张履祥和包世臣的论点来说明种植经济林木的经济效益亦颇高,进而提出明清江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效益提高的观点。

3作者的主要观点

从整体上看,3篇论文共同的立论依据是: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农业区,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江南经济史进行专门研究的意义非凡。李伯重先生的主要观点如下:《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一文阐述三大问题:1)明清时代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有所提高及提高的方式;2)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达到的水平;3)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的可能性。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江南水稻生产的集约程度仍有所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以肥料投入为中心的资本投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推动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一文先后讨论三个问题:1)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业中的劳动投入;2)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业中的资本投入;3)明清时期蚕桑业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与水稻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的比较。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桑争稻田”在明清江南经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改稻种桑引起的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比水稻生产自身集约程度的提高的余地要大,值得继续深入探讨。《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一文通过分析江南平原、宁镇丘陵和浙西山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出结论:明清时期江南人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比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并没有达到顶点,尚有继续提高的空间。今后江南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平。

4作者的论证逻辑

李伯重先生这三篇论文的论证逻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运用。论文除使用传统的历史学方法以外,还特别注意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在分析问题时,使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根据和马克思主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尤其是突出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方面,论文有意识地使用定性分析,在结论归纳时采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些研究手段,如对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的分析、对投入—产出关系的重视等。另一方面,论文使用定量分析。以明清文献为资料基础,进行很难精密的定量分析,但对论文定量分析所得的各项结果,只能大体上做到准确。在研究农业经济发展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合理运用,能使研究更具科学性。2)注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论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观察生产力方面发生的变化。为更深刻地认识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论文一方面广泛吸收农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直接运用农学原理去探讨问题。3)注重比较研究。判断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程度,需要有比较对象才能得出结论。论文在“蚕桑业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与水稻生产中的劳动—资本投入量”中进行大量比较。

5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李伯重先生对明清江南农业生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对当今社会农业发展进行思索。完成这3篇论文后,李伯重先生还发表了《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和《“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伯重先生也认为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尚存继续探讨的空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清江南农业经营规模及收益方面的研究;二是明清江南农业结构与同时期欧美农业结构之间的比较研究。

6结语与建议

这3篇论文的论证在作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说精确,但受限于史料贫乏,行文有一点粗糙。深入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史时,建议灵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同时附上相关计量单位的折算结果,使之更为明了。

作者:唐媚媚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J].中国农史,1984(1):24-37.

[2]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J].中国农史,1985(1):1-11.

[3]李伯重.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J].农业考古,1985(2):150-163.

[4]李伯重.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J].中国农史,1986(3):1-19.

[5]李伯重.“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商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J].中国农史,1996,15(1):1-14.

[6]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农业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大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