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5:53:50

农业化论文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一、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电子商务通常缩写为EC(ElectronicCommerce),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互通性,实现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据OVUM(电信、软件、IT服务咨询机构)报道,Internet电子商务目前在全球发展很快;平均大约每九个月其交易额将翻一番。据美国行政服务部及国防部联合主持的跨12部的联邦电子商务项目小组测评:到2002年美国国内的Internet网上电子商务逾3000亿美元,2003年~2004年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占全部交易额的9%,达13000亿美元,到2006年全球网络上的年交易额达到18000亿~20000亿美元的规模,Internet电子商务的市场达到5000亿~8000亿美元。

2.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户、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电子商务的有效应用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结合到一起,解决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问题,促进了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转化应用。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国内已有涉农网站5000余家,其中有4500家左右基本能保持运行,涉及农业商务的网站有400余家。各省市普遍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信息网,还涌现出类似“中华十亿农副产品网”、“南京白云亭”等一些大型网上市场。农村供求信息服务系统、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年来已有注册会员35000家,每月颁布信息8000条,内容详查达25万条。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的核心问题。若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长治久定。加入了WTO,我国农业已向世界敞开市场,在机遇与压力中,更多的是压力,因此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高效现代化,电子商务的作用不可忽视。

1.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使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以经验来进行生产,这种被动产销局面使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做到及时沟通,依据市场信息情况合理定产,避免了市场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下的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一方面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让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3.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长期以来,现代商品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环节与手段并没有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充分运用。通过创建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将有利于带动起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速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商务意识是根本,创新意识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对农业电子商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的接受它,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信息化,就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2.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然而农民只占1.4%。网络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农民可以方便、价廉的用上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紧迫。

3.优化、重组传统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电子商务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中的作用,提高数字化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的便捷优势。

4.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党校现有远程卫星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

5.重视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对比,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6.建立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我国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创建高效、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库网络,是优化农村自身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磊等:中国农业产业化与电子商务;世界农业;2001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还要积极创造内部条件,实施五“跨越”、五“加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与农民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为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对灵乡镇、陈贵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究。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几年来,在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大力指导和政策扶持下,在“龙头带动战略”的实施下,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调查发现,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一是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手段原始,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如灵溪公司年销售额不足一千万,虽然产品畅销省内外,但生产量不足,常常出现断货现象。二是几家较大的龙头企业消耗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外地,很难带动本地农产品的生产。

(2)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另外,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强,无公害农产品牌很少。

(3)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因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常常成为废纸,从而会出现价高时农民直接向市场出售和价低时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一是思想观念落伍。长期以来,由于受矿铁资源型经济的影响,人们一直把农业视为一项弱势低利产业,投入很少。据调查显示,人们对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且年龄趋向老龄化,大部分农民还经营着“生活农业”,仅满足于饱肚子。从龙头企业的角度看,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中,还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机制落后、开拓市场意识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开发等问题。

二是资源配置效率低。由于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另外,企业加工能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存在粗加工企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

三是企业发展存在制度缺憾。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如“公司+农户”的原始组织形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农户和公司各自的违约事件也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龙头企业在产权上划分不清、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是企业发展缺乏畅通融资渠道。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要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短缺,而事实上中小型龙头企业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弱、企业获取资金渠道少、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都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影响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五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目前农产品加工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都很少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认证率较低,品牌效应不好,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销售市场竞争力。

(2)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从政治环境来看,涉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涉农部门虽然为农业基地提供了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但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要求农民种什么、弄什么的多,而指导农民怎样加工、怎样进入市场的却少。另外,缺乏切身的指导,真正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并不多。从经济环境上看,企业发展缺乏优良的市场环境,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省、市、区都在大搞农业产业化,国内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市场环境壁垒重。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对一些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有利,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除固有的高关税壁垒外,技术壁垒、反倾销“舆论壁垒”等新型“绿色”壁垒都呈上升趋势,这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从社会环境上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1、从内部发展机制上,实施五个“跨越”

(1)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跨越。一般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需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发展龙头企业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而且各有关部门也要把支持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根据灵乡镇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考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二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把基地浓缩成园区。要在主导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科技园区。四是用工业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逐步完成以原材料产品结构为主导向以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过渡,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控。

(2)强化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重点倾斜,提供财政金融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给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金融系统关系,为龙头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低息贷款或正常贷款;龙头企业自身应该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另外,加快建立推进农业专业化的投资融资新机制,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收外项资金。

(3)采取多种对策,盘大盘活盘强龙头企业上的跨越。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应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对策。对有影响的企业要一企一策;对有基础的企业要进行改造,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手段,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对有潜力的项目要招商引资;对现在有基础、无龙头企业,要围绕产业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延伸进行项目创新,延长产业链,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4)处理好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一个利益机制分配问题,要处理好利益关系需建立三个有效机制。即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真正实现利益共享,农户与企业连体又连心;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产业化组织要建立风险基金,以补偿市场所造成的农户减收和企业亏损;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以保证合同顺利履行。

(5)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上的跨越。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的跨越,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的、有技术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农副产品,推进产业化的科技进步。

2、从外部环境条件上,搞好五个“加强”

(1)加强改进农业领导方式和工作。建立一个相应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统一负责规划、指挥、监督、管理和服务。对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需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助抓,形成上下抓龙头企业的合力。镇党委、镇政府对龙头企业建设情况应每年定期组织专项检查进行总结评比。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探索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途径。

(2)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加强农技部门搞好科技服务。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良产品,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保证原料来源,不仅要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各种设施,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还要安排农业产业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

(5)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需继续加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大冶市灵乡政府信息网

[4]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术,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便于浇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从而减少了水蚀,保护了土壤。

2.3.2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2001)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抑制营养生长;后期补充灌溉,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水,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为了克服现代化学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酸化、农产品的品质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等负面效应,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拒绝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为基本特征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现代化学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化学农业栽培管理直接目标是作物,如使用化学肥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有机农业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土壤,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土壤生物(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等)的需要,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创造健康土壤环境的目的,如使用有机肥的直接目的是为土壤生物提供营养,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CN:31-183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该期刊涵盖了生物学、植物科学、园林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农业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农业化学与农业物理学、农业环境生态、乡镇规划与建设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或快报。

该期刊的办刊宗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致力于反映农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目标。其次,该期刊致力于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广泛的平台与渠道。最后,该期刊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学信息,助力他们的研究与学习。

该期刊在农业学术期刊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综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农业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春小麦;锌;硒;产量;矿质元素

小麦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当地作物生产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品质之优劣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2]。在环境因素中,施肥对小麦的影响作用较大。在施肥对小麦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中,对氮、磷、钾肥的研究较多,而对锌、硒等微量养分的研究比较少。近年来,农作物中硒、锌等人类必需的矿质养分富集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研究硒、锌对春小麦籽粒及矿质元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试验以永良四号为供材料,田间试验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的二道桥乡进行。供试土壤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速效锌为0.4487mg/g,土壤全量硒含量为0.0261mg/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对照(A)、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富锌专用种肥150 kg/hm2(B)、抽穗前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525kg/hm2+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0.013kg/hm2(C)、富锌专用种肥150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525kg/hm2和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0.013kg/hm2(D)4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3月22~26日播种,每667播种量均为25kg,每667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铵(含P:24.1%)17.5kg。每个试验的小区面积均为66.7,重复2次,共计16个试验小区。7月16~17日收获,试验田间管理按照《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富锌富硒专用肥对面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施用富锌富硒专用肥可显著提高小麦面粉和麸皮中锌、硒的含量,对钾、钙、镁、锰、铜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作用。科学合理施用锌、硒肥可以实现小麦籽粒和面粉中锌、硒的富集,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表现为种肥+喷施处理>喷施处理>种肥处理>对照。

参考文献

[1]孙文静.春小麦锌硒吸收规律及其富集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张化,索全义,高炳德.硒肥、锌肥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J].

[3]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GB 13105―91,食品中硒限量标准[S].

[5]盖钧益.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G B 13106―1991,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S].

[7]张化.锌、硒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和锌、硒富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春小麦;硒;产量;矿质元素

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自治区优质小麦产区。小麦品质之优劣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因素中,施肥的影响作用较大。在施肥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的研究中,对N、P、K肥料的研究较多,而对硒等微量养分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河套地区春小麦优质畅销的特点,研究河套地区春小麦硒肥施用方式对春小麦的籽粒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试验以永良四号为材料,田间试验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临河区的城关镇上进行。供试土壤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全量硒含量为0.0211mg/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对照(A)、富硒专用种肥75kg/hm2(B)、抽穗前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525 kg/hm2、喷施富硒专用叶面肥0.013kg/hm2(C)、富硒专用种肥75 kg/hm2拌种+抽穗前喷施富锌专用叶面肥0.013 kg/hm2(D)4个处理。3月22~26日播种,播种量均为每亩25kg,每亩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铵(含P24.1%)17.5kg。每个试验的小区面积均为0.1亩,重复2次,共计16个试验小区。7月16~17日收获,试验田间管理按照《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硒肥对春小麦面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表1可以看出,施用富硒专用肥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麦面粉中硒的含量,硒含量提高0.22mg・kg-1,增长了3倍之多,达到α=0.01的极显著水平。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铁和锰的含量,铁含量降低16.68mg・kg-1,降幅为13.09%,达到α=0.01的极显著水平;锰含量降低0.62mg・kg-1,降幅5.23%,达到α=0.05的显著水平。施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从而实现硒的富集。

2 不同的大写字母代表数值间差异达到P=0.0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小写字母代表数值间差异达到P=0.05级显著水平

3 小结

3.1 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以及麸皮粗蛋白质和硒、铜、锌、镁的含量,从而实现硒的富集。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铁和锰的含量和麸皮中磷、钾的含量,而对麸皮中钙、铁、锰含量的影响较小。不同施Se处理中Se的平均含量以种肥+喷施处理>喷施处理>种肥处理>对照显示排列,但三种施硒方式与对照相比Zn含量差异不明显。

3.2各施硒处理与对照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但籽粒千粒重和容重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施硒的种肥处理,增产显著。不同施硒方式,其小麦千粒重、容重和产量较对照均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曹广才,王绍中主编. 小麦品质生态[J].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9:19

[2]高炳德等. 品种及栽培环境对春小麦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J]. 2002,17(专辑):152~157

[3]高炳德,刘美英等.春小麦矿质元素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4]张化,索全义,高炳德.硒肥、锌肥及其互作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5]孙文静.春小麦锌硒吸收规律及其富集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南京农业大学主编. 土壤农化分析[M]. 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 1988, 213~219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7篇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C.E.Marsha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M.L.Jack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1年8月,熊毅从美国绕道日本回国。

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调查队队长、中科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社社长、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社社长、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中科阮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他长期担任我国土壤界最有权威的《土壤学报》杂志的主编,1958年又创办《土壤》专业刊物,并兼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

熊毅从事土壤科学研究55年,是我国近代土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深广,色括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矿物学、土壤生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发生分类及土壤肥力、盐碱良等方面,尤其是对土壤胶体、盐碱良利用和水稻土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开创了我国土壤胶体化学、土壤矿物学和土壤生态学。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开展黄淮海平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于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开发治理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为此,他曾于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88年被国务院追授“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人员”荣誉奖。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调查报告200余篇,

熊毅对中国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极端重视,1980年四川发生特大洪水后,他与记者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指出:“洪水严重,主要是与大气环流造成的暴雨有关,但是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不能容纳水,也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但是,人们经常在改变和破坏环境。破坏环境主要是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过度放牧或乱垦,破坏了草原;盲目捕猎,破坏了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正常繁衍;森林草原的破坏,引起气候变迁,造成土壤侵蚀,河流、水库、渠道、港口的阻塞等。”他还积极完成了《试论土壤生态系统》的论文(1983年)。临终前夕,他正撰写《土壤生态学》一书,可惜,书尚未成,他却与世长辞了。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8篇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论文联盟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循环农业; 税收问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0-0119-03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两高一低”模式:农业资源消耗高,农业污染物排放高,农业物质、能量的利用低。农业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也是第一污染的产业。循环农业能从根本上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是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的内涵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其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等。“循环农业是利用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物技术与工程措施,对农业资源加以循环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再利用程度,改善生态环境,增进综合效益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粮食安全战略,也提出了“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等带有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循环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也离不开税收等宏观政策的调控。

二、循环农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总体上看,农业方面的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其中对循环农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有流转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近年,国家出台了农业税优惠政策,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然而目前税收政策对循环农业、农业资源、农业环境支持力度不够,且税收政策缺乏公平、效率等。

(一)税收政策对循环农业支持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1.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政府虽然在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另外,也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更缺乏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配套的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各地方政府在促进本地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2.税收优惠政策不配套

我国政府在2004年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停征了屠宰税①,农村税收负担有所下降。为鼓励企业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出台了针对性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实行“减税、免税、退税”。税法的立法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农林产品出售价格较低,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较快,农民没有享受政策“红利”,反而抵销了停征农业税带给农民的利益。

3.循环农业税收优惠手段不完善

循环农业税收优惠手段与其他税种相比,还比较单一,效果不明显。比如,对清洁生产、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采用减免这一方法,没有利用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措施;涉及环保的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且这些优惠政策过于分散,相互之间难以协调配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政策对循环农业导向不明确

1.税收缺少对绿色环保农林产品的支持

绿色环保农林产品相关法律缺失,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许多普通农林产品冒充绿色环保农林产品,而人们受传统观念影响,绿色环保农林产品在市场并不特别受青睐。另外,农林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环节缺少税收支持,绿色环保农林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也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税收缺少对生产要素的支持

当前,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非常贫乏,而城市生产要素则出现大量剩余。农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外部投资、农业环保都缺乏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如果没有人才支撑、没有循环方面的核心技术、没有一定资金支持,其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3.税收政策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不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该组织是保护土地自然力、发展循环农业的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政府还未建立专门的、适合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三)税收政策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

1.增值税对环境污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企业销售或者进口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税务机关按13%的税率计征增值税,对农业生产物资的低税率,刺激了其产量产能急速膨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促进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破坏了土壤肥力,也带来严重污染,阻碍了循环农业的发展。比如,河南省每年施用300多万吨化肥,有效利用率仅占1/3,大量的化肥沉留在土壤中,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形成巨大的污染暗流。

2.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

目前,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等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但是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还有一定局限性,化肥、农药、电池、煤炭、一次性用品等污染严重消费品未被列入征税范围。消费税没有起到调节人们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农业要求,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另外,根据农业部近几年的典型调查资料,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比如,广州50%耕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污染,辽宁省葫芦岛八家子铅锌矿区周边耕地镉、铅含量超标都在60%以上。

3.耕地占用税无法遏制耕地减少

我国最近几年统计的耕地面积为:2007年16.3亿亩,2008年16.2亿亩,2009年16.5亿亩。政府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其目的是保护耕地数量,保证18亿亩红线。由于耕地占用税税额占耕地收益比重较小,经济制约作用不明显,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现象越严重。因此,耕地占用税起不到调节耕地的作用。

4.税收对农业产业的调节功能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我国各类税种收入在税收总收入中,流转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约70%,处于绝对地位,显然所得税主体地位相对弱化。朱润喜(2007)认为,我国现行涉农税种中流转税占据绝对比重,所得税等其他税种在调节农业经济中受到很大制约,不能发挥各个税种的整体效应。

(四)税收政策对循环农业缺乏公平和效率

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缺乏公平、效率。刘炜(2010)认为,国家出台针对农业的税收支持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涉农企业、农民和农民工仍然没有在税收上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应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则无权享受此优惠政策。二是效率原则。政府重点发展循环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目前这些方面优惠较少,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三、税收政策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在制定农业方面税收政策时,要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扩大税收的优惠范围,构建我国循环农业税收支持体系。

(一)构建循环农业税收支持体系

1.构建相应的法律体系

政府要做好制定循环农业促进法的一系列工作,出台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另外,政府要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理念,把建设循环农业、节约型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2.完善增值税政策

增值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1)增值税的减、免税政策。国家应扩大绿色农产品范围,给予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扩大生产产量,降低价格,扩大销售量,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农业企业节约、循环利用资源,国家应给予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政策。(2)增值税的退税政策。涉及环保的农业机械设备实行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增值税税收直接返还给企业。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所含税款,准许其向税务部门申请退税,避免税款被他人侵占或贪污。(3)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取向。农业企业购买清洁生产机器等设备,准许其抵扣进项税额,以降低企业税额,促进企业固定资产循环利用。

3.完善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税制改革的思路: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合二为一,并划归资源税类。土地使用税税制设计理念:农业生产用地税负低于非农业用地税负,优等地的税负高于中等、劣等地的税负。土地使用税鼓励开荒扩耕,加大税负,切实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以保护粮食安全。

4.改革消费税,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

政府通过征收消费税,可以对消费者产生引导作用,培养人们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的习惯,鼓励人们对绿色农产品消费。政府通过对污染、资源消耗性农产品征税,促使该种农产品价格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发挥税收对农业环境、资源调控的作用

1.改革所得税,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国家对农业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企业,如农业治污企业、农业水土保持的单位,给予所得税享受“免二减三”优惠政策。政府对符合政策企业的农机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经营亏损,可享受6―10年②延转期摊销的政策,甚至减免税。企业投资农业循环、节能、节水等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按100%扣除,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年度。

2.开征生态税收

与国外发达国家生态税收制度相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小,难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这主要是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国家应逐渐开征土壤污染税、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垃圾污染税、噪音税等新的环保税种,同时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对国计民生有无较大影响的资源,无论企业生产、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缴纳资源税,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

3.通过税收保护农业环境

通过税收政策达到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的目的。企业生产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业化学品,给予减免税收优惠;企业生产剧毒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农用物质等有害环境的物质,征收惩罚性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抑制生产数量。取消大量的非规范的税费,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增加其收入。“支持龙头企业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和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③

(三)发挥税收的导向作用

1.发挥税收的导向作用,吸引循环农业主体

循环农业发展要解决农业主体缺位问题。通过税收等政策,政府培养新型农民,吸收循环农业从业人员,鼓励其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推动农产品流通服务建设等,保证农业生产利润率,吸引和留住循环农业主体。

2.发挥税收的导向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向循环农业

政府要发挥税收的调节、激励、引导作用,采用税收优惠政策取向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流向农村,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循环农业技术研发。

3.发挥税收的导向作用,引导对环境等要素征税

目前,农业税收主要从生产流通环节征税,应增加要素或要素本身的课税,提高非流转课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另外,对矿产资源、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征税,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持续调整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通过升级栽培模式,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出台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鼓励有机资源再生利用。

(四)税收政策要向循环农业倾斜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涉农税收政策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转向侧重于公平的税收政策,采取“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应该以公平为导向优化,更应该向循环农业倾斜,发挥政策的经济效应。一是城乡公平。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二是国家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要公平对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宽其认定标准;对小微农业企业给予照顾,因其承担很大一部分就业,政府应该给予其相应的税收扶持。政府应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研究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和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造福社会。

此外,在取消农业税后,对循环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农业生产资料、种子种苗、生态工程建设等,应按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

四、本文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仅从税收角度阐述循环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缺乏对农业税收政策的系统分析和梳理。

1.对循环农业内涵的理解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

2.对农业循环税收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尚不完善。

3.对财政、金融等激励机制也还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力机制研究不够。

【参考文献】

[1] 曾艳华,吴英.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C].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2] 董玲.河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3] 刘廷限.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农业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 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象征就是其经济快速增长,世界经济趋于多元化,每个新兴的大国都是一个潜在的经济体,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与欧美日在世界经济份额中逐年下降相反,中俄两国的GDP占全球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显然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中俄两国正在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两国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增加。

二、中俄第一产业的变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表1 为中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收集到的数据为,中俄从1990年到2007年的数据。

根据图表中所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和俄罗斯的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成逐年下降的趋势的,这符合产业演变的规律。如果从消费和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趋势,这是和食品支出的下降和投资中由农业向其他行业转变是相吻合的。

(二)农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还是选取1990-2007年的数据,通过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跟农业产值的变化相似,就业人口也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中国的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显然远远高于俄罗斯。这也说明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俄罗斯基本上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农业更加依靠劳动力而不是资本的投入。

随着中俄两国的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以手工农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将逐步转变为工厂型的的机械化农业,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农业转变。产业部门也发生了调整,由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发展。自经济转轨以来,中俄两国的农业化进程飞速增长,但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农业仍然在产业结构内部占有较高比重,这与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以及俄罗斯较早完成工业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中俄第二产业变化和工业化进程

(一)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中国在2002年时达到最低值(44.8%),2006年时达到最高值(48%),这跟中国经济转轨初期,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相比较于俄罗斯而言,在1990年时达到峰值,到1994年下降至46.9%,其后保持稳定的上下波动,这与前苏联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有关,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接收了大部分的工业基础,但国内的经济发展已出现问题。

(二)工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由图中的数据可知:90年代初期,中国的二次产业就业人数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上升幅度不大,自2003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差不多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7年达到26.8%。俄罗斯经济转轨一开始,总体的就业形势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在1992年至1998年间下降速度最快,降了10.6个百分点,1998年速度变缓,直至2007年达到28.8个百分点。

四、结语

结合文章对中俄产业结构内部的比较分析,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按照经济阶段化理论,两国都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但是两国的工业化进展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加速阶段,而俄罗斯由于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完成工业化,实际上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其产业化发展与实际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

2.农业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讲,所占的比重都是最低的,但农业在中国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与中国的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密不可分。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农业还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这对于人口大国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3.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其能源驱动为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存在经济增长不合理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中国处于制造业驱动模式,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为服务业的升级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合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徐永利.论金砖四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及其相关性[J].河北大学学报,2010,6.

上一篇:全球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植物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