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3:29:10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对有些实验的材料,除了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2.3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珍惜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实验。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既了解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又增强学生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1.2.4探索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将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6]

2.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药用植物也不例外。野外实习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查的药用植物的主要生态环境。

2.2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重从植物的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对于细部的观察可以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

2.3培养学生的采集标本能力

2.3.1对采集标本的选择

药用植物的采集要特别注意其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主要依据。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此植物的鳞茎、根茎等,它们也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木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茵陈、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生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

2.3.2采集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活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这对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很大帮助。一份没有记录的标本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2.4培养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

2.4.1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

要指导学生做好药用植物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使标本舒展,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叶子,为今后制作药用植物的腊叶标本做好准备。

2.4.2开展标本展评

在实习阶段,应组织学生随时进行采集制作标本的讲评话动,指导学生科学采集标本。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以学生、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标本展评话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4.3留存优秀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集、制作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也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精良的标本,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3建立自由开放型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培教学目标是讲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通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课堂教授和实践时间内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进行实验改革,提出了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教学理念,在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单元的实验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其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自由开放型实验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开放两个星期,指定一位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值班。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学习,教师一般不给予辅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设计、操作、得出结果。但实验准备所需用的仪器、药材标本、试剂要有充分的余地,比教学目标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尽可能多,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7,8]。

总之,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用植物学试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实施,有利于本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只有教会求学者会学,求学者能学,才能开拓,才能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敏,邓洪平,王明书,等.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5):812.

[2]孙敏,王彦涵,王明书,等.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索质教育探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

[3]郁达,卢祥云,吴金男,等.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15.

[4]黄宝康,张朝晖.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的几点体会[J].药学教育,2001,17(1):37.

[5]王丽红,刘娟,郑淑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述[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27(5):69.

[6]叶创兴,廖家遗,廖文波,等.从严要求,提高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质量,打好生物学专业学生宽广的基础[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24.

【摘要】对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改进传统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重视野外实习,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由开放型实验,旨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2篇

1认识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和学习更是如此,每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经验,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基本上每门课程,在前五六个学时之后就已经确定了这门课是划入“真心想学”的范围,还是归入“及格就好”的领域。由此可见,绪论的教学有多重要,但往往很多教师认为绪论中的内容和书中其他内容比较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花心思去讲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绪论的重要性,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药用植物学绪论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学习的内容、目的、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面,了解学科的背景知识;了解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总体的认识;学习目的是应该重点讲解的部分,知道了学科的作用及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地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药用植物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多利用身边大量现成的学习材料。总之,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对药用植物学一见钟情。

2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校园是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方便的场所,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建议学校在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的同时,尽量栽种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植物,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常见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且给植物进行挂牌,标明植物的分类、名称、生活习性、特点、药用功效、药用部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便留下印象,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及时的把“活体植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当课程结束时,带着学生环校游,检验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身边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3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教学方法药

用植物学本身的内容比较枯燥,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任务在于将枯燥无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绚丽的植物形象,让学生记住,记准[1]。当今多媒体设备、网络传媒及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网上搜索下载、购买植物图片光碟、自己拍摄制作图片等途径获得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着图片和文字描述一起学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笔者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当讲授到学生最难记忆的章节,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负责讲授不同部分知识点,最后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验各组教学效果,知识点平均得分高的说明教学质量高,则对该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课下充分准备、讨论,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备课,尽最大努力让其他同学记住自己所负责的知识点,此时本组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所负责的教学内容,而在别组同学讲授时,学生们更会本能地认真听讲,与本组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此时别组同学所负责的知识点也很好地掌握了,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常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年轻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还时常编出口诀和顺口溜帮助记忆。

4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课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手段,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占很重要的比例。实验课能够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此外,药用植物学实验培训也是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所必须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必要手段。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绘图方法等。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认真地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一一指出不足。在下一次的实验中集中进行总结和讲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观标本馆,亲自动手制作标本也是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药用植物标本区的腊叶标本大多是按照恩格勒系统分类,有序地排列在标本柜中,分类方法与教材一致,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学习,非常方便直观。我校新校区正在筹划建设200亩左右的药用植物园,届时将有3大区域,14个亚区的药用植物,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完全摆脱枯燥的宣讲、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在授课时,完全有条件可以将干、鲜标本同时摆上讲台直观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药用植物园,在现场进行教学[3]。此外,常规的不少于一周的野外实习更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期盼以及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我校地处秦岭脚下,离秦岭主峰太白山仅两三个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5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药用植物学的成绩评定,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能单一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为准,应该增加实验实习成绩、实验技能掌握、平时考勤、野外实习表现、辨认原植物及标本能力考核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很好的体现了药用植物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熟悉药用植物,让学生从书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的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并学好这门课。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美国学者哈什伯杰提出“民族植物学”的此概念已有100多年,我国民族植物学也从80年代开始研究。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的大体上稍晚才开始,形成了内蒙古独特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内蒙古民族植物学;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对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相关著作有以下两类:(一)国内外民族植物学研究文献;(2)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民族植物学的相关文献有很多。在西方,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所谓“原始民族”和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动物及其产品的粗略研究。1895年美国学者哈什伯杰第一次提出“民族植物学”的概念,即,指出民族植物学是研究土著民族利用的植物,通过研究他们用作食物、衣着、住房材料的植物,阐述土著民族文化的地位,揭示植物的分布和传播的历史状况,确定古代贸易的路线,并可能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某些原型知识。随着对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土著民族植物产品、栽培植物考源、考古现场植物遗骸鉴定、土著民族对植物的命名等,并进一步研究植物环境对人类活动、习惯、意识和日常生活的影响。1896年,他在美国“BotaniealGazette”的第2一卷3期上发表了“民族植物学的目的”(PurposesofEthnobotany)一文,标志着一门称为“民族植物学”(EthLnobotany)的学科正式创立。

1941年美国植物学家琼斯(H.J.Jones)对民族植物学重新作了定义。他认为民族植物学仅仅着眼于研究土著民族利用过的植物是不够的,应该是研究早期人类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早期人类对周围环境植物的影响,人们如何使自己适应于周围的环境,人们利用哪些植物,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思想行为等如何被植物界所影响的。

以后,美国民族植物学家福特(R.1.Ford)进一步发展了早期学者对民族植物学的定义,着重强调“人与植物的直接交互作用”这一核心,并设计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纲目,即民族植物学的理论研究,即土著民族的认识论和民族植物学,民间资源利用的原则,民族植物学与村社社会,史前经济和古民族植物学。根据福特的观点,“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意识和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和行为对植物环境的影响”。这些研究直接推动了民族植物学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

我国民族植物学产生于1982年裴盛基发表的第一篇民族植物学论文“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198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植物学研究室,裴盛基任室主任。标志着中国民族植物学的创立。主要从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植物学展开的研究。胡先X于1955一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资源植物系统专著:《经济植物手册》上、下册;俞德骏、蔡希陶曾在上世纪40年代初编译出版过德坎多(DeCandolle)的著作:《农艺植物考源》;吴征锰长期致力于药用植物研究考证工作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植物考订,近年来专致于中国古籍中的植物学信息考证和《中华大典・生物典》的主持编纂工作。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室自1987年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最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由我国药学界发起的对少数民族药物的研究工作。1978年起,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发掘整理工作,在对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傣药及其他少数民族用药进行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提出了1200种民族药,从选择了一批重要的常用药品,编辑成册。与此同时,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具有我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医院也纷纷创立,如的藏医、内蒙古的蒙医院、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医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民族药物的植物学鉴定、化学成分分析、栽培、加工等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应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案,开展我国民族植物学的专门研究,起始于70年代后期。地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这方面开展工作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该所长期从事热带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科研人员较为熟悉当地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植物学知识;同时发现民间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在植物学的书本上很少记载,但在科学上却十分有价值。研究室在建室初期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方法,在区域民族植物学、植物类群民族植物学、药用民族植物学等三个方面开展共30余项研究课题。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从无到有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学者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大量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填补了过去100年没有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空白。

三、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2001年哈斯巴根教授撰写的《民族植物学在内蒙古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对内蒙古的民族植物学发展做了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哈斯巴根教授从亲历者的角度,用综述的方法分为民族植物学学科在内蒙古的出现;民族植物学学科在内蒙古的发展;民族植物学研究对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三个部分简要而系统地介绍了民族植物学学科在内蒙古的发展过程。这是对内蒙古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方面的第一篇科学史论文,也是第一篇民族植物学学科史的论文”。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物学;生物科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1-02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方面。前者涵盖植物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主要介绍植物的分门别类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校的植物学教学多是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以老师课堂传授植物学基本知识为主,实验课则与理论课同步开展,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国内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植物学也是必修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进行植物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植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长此以往,植物学教学将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入手,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两本植物学教材,分别作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并非只有一本指定的教材,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籍或文献,从而扩充了教学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仅以课本为基础,使授课内容显得平凡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1.引入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以本校植物学教材为基础,引入国内外高校优秀的植物学教材,如《Principle of Botany》、《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Plant Systematics》等。此外,提供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植物图片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中,网络学习资源如普兰塔网站(),教学电影如BBC的《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等。

2.理论结合实际。在植物形态解剖的教学内容上,避免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突出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如水生植物茎的解剖特征、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特征等,尽可能结合自然现象进行介绍,如“藕断丝连”、“秋风扫落叶”等。在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上,减少对植物形态列举式的描述,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增加植物类群的介绍,包括代表类群、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应用潜力等。将植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常识相联系,深入浅出、由近及远的讲解植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类群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进行学习,活跃学术思维。针对目前植物学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将植物学科与交叉学科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和课堂,介绍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涉及被子植物繁殖器官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异型花柱、功能性雌雄异株的研究进展,提及被子植物传粉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案例,如发表于《Nature》杂志的《黄花大苞姜自花传粉机制》一文。讲解裸子植物部分,可具体介绍一些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杉、水杉等,对“活化石”植物银杏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及其在中国避难所群体等研究结果等,可做简要阐释。基于此,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植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知识。植物学也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虽然有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及野外实习的安排,但是,由于课时数少、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我们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等,增加野外实习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①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PPT、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②放映植物学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在植物学实践课程方面,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及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结合老师一对一辅导,以期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植物学实习,开展校园、植物以及野外植物学实习,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讲授植物分类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植物学以卷面作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且势必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复习方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

植物学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两次,内容分别对应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5%;课堂演讲则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15%;另外,每个学期将有两次课题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通过上述考评措施,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和弊端,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娟,朱诚,蔡冲,孙骏威,郝培应.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93).

[2]耿世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4-175).

[3]胡青,高述民,刘頔,刘忠华,郭惠红,陈瑾,高宏波.植物学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2,47(3):46-49.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 专题式教学 植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植物学实验教学作为高师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高校本科阶段学习方法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建立以及继续学习深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各类社会人才(如高素质中学生物学教师)的重要环节。①如何根据植物学专业课程特点,实施研究性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化教学改革,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时展的需要。

1 开展专题式教学,推动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中,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研究过程,师生之间处于民主、和谐、文明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参与性和选择性,即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专题性,即对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析理,学习、巩固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教师采用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知识。

在高师本科阶段大三上学期专门开设植物学实验课程专题,是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学生作为研究者,以专题性课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植物分类、植物生理、植物生态保护等植物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长,自主选题、合作探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较多的研究体验和研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思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来学习;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而积极参与到研究中的实践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植物学的实验研究学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相关要素。

2.1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不在于知识的多寡、教材的重点难点,而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经过精心选择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开放性的一些文献;教学方法应该坚持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并注重对学生顺利开展研究地指导和帮助,而非机械、凝固、重复地讲授书本知识。

专题式授课主要克服了理论课程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而专门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所需的时间。植物学实验课程共54个课时,但理论课只安排一次。教师简要地阐述植物学实验专题课程目标、要求,介绍相关的研究热点、方向,培训学生如何开展、实施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所谓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研究理念,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

2.2 分组选题

成立3~5个人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合作,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最终确定研究题目。其中包括寻找课题,查阅文献,确定题目,准备开题等环节。选题包括两种:一是学生自行寻找;二则老师提供,即实在找不出课题,或者因为课题缺乏可行性,可以选择教师的课题作为小组研究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电话、QQ等联系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从最初课题选择到最后论文撰写及学生实施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教师都能够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选题的时间一般是两周。

2.3 开题答辩

开题答辩是促进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借鉴、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开题报告地撰写。同时,小组代表以PPT向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展示本小组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前期准备、研究计划、写作大纲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并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最后,教师通过审阅、答疑、点评各个小组的开题报告,指出研究课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题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4 自主探究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自主开展各项工作,完成课题计划。其包括:查阅文献,野外实地调查研究,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自主探究的过程是由课题小组学生团结合作、分工进行、共同完成,教师阶段检查和指导。

小组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分工,综合利用现代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自主、灵活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周末和假期时间,开展植物学实验专题研究,研究区域包括学校周边地区,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5 成果展示

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一份小组合作完成的课题论文和一份PPT演示的科研成果海报。利用计算机专门软件制作的科研论文海报,形式可以多样,只要客观反映论文研究成果即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认真评阅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并合理评定成绩;教师利用各种途径展示与宣传学生的科研成果——学生研究成果汇编成专辑或推荐优秀成果给有关报刊杂志公开发表,以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2.6 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注重能力。课程成绩的评定综合了开题答辩、论文写作、海报展示等多个方面;课程论文成绩不封顶,以鼓励学生无限的创造积极性。

3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

研究性学习以专题研究为导向,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富挑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学习、研究自己所喜欢的问题,使他们学其所好、用其所长,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及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成才欲望,使相对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1 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1)教学观念的转变;(2)教学模式的转变;(3)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教师更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授课模式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开展教与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同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关系密切,是学习和研究的合作伙伴。

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通过知、情、意的积极投入与主动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学习与生活相统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较好地锻炼,甚至对他们参加工作或考研读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2 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学生经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课题选择,文献查阅,论文设计,论文写作等环节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得到很好培养。从查阅文献资料到选择研究课题,从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到灵活运用研究方法,从数据或资料采集到整理成文,甚至公开发表,经历了一个活生生的研究过程,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6篇

《西北植物学报》(CN:61-1091/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西北植物学报》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植物学;应用;云南省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刘娟(1985—),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S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01002

1引言

民族植物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的科学。它建立在植物学、生态学、语言学、药物学、农学、园艺学、经济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横跨这些相关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专门研究领域。民族植物学研究人类利用植物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包括对植物的经济利用、药物利用、生态利用和文化利用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1]。

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活动在我国最早始于云南省西双版纳。从字面上看很容易使人产生“民族植物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如何利用植物的一门学科”这样一个误解,加之目前民族植物学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开展的,这样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片面认为民族植物学只研究少数民族而不包括汉族的传统知识是我国民族植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2]。导致对民族植物学产生这样一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可能与该学科的中文名称和学科的发展过程有一定关系。目前许多民族植物学研究项目之所以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植物学知识。

2研究背景

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中药材资源普查,民族药调查等一系列多学科、专业队伍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广大科技人员上山下乡等运动,在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得以逐步发展。目前,民族植物学研究已遍及多个地区,研究内容已从经典的调查编目描述性研究发展到应用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如在新药开发、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山区扶贫等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外同行的重视。1982年,裴盛基教授发表的《西双版纳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是我国第一篇有关民族植物学研究的论文,目前我国的民族植物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整理出版了《中国民族药志》及部分少数民族药志、《民族植物手册》、《应用民族植物学》等专门著作,发表研究论文500篇以上[3~5]。

3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现状

3.1民族植物与人类饮食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人类选择食用植物完全是建立在长期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食用植物是科学家发现于民间食用之前。民族植物学在饮食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用花卉、食用蔬菜、野生水果、野生饮料植物等几个方面。

云南是个民族大省,傣族、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白族、彝族、佤族、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在生活中发现了300多种食用花卉[4]。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云南省少数民族食花现象相当普遍,其中以彝族、白族、傣族最具代表性。东巴文化记载开白花的植物是可使用有营养的,开红花或紫花的植物是有药用价值的,开绿花的植物对人和动物是有毒的。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证明,但各个少数民族的人民对此深信不疑。

云南省是个低纬度高海拔的省份,由于气候原因适宜生长的野生蔬菜种类很多。在长期以来对野生蔬菜的利用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民族植物学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大部分云南人喜食三白草科的蕺莱(Houttuynia cordata),但其他地区的人厌恶它的气味,茄科的龙葵(Solanum nigrum)也是颇受云南人喜爱的野菜,在北方却是一种田间杂草。对于此类植物的利用价值还需运用民族植物学的只是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更好的利用。

云南省的野生水果资源非常丰富,如蔷薇科的野草莓、悬钩子等。在云南,应用最广泛的的饮料作物是茶和咖啡。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云南的茶属植物进行研究,发现除了普洱茶和大叶茶外,各少数民族还用大理茶、德宏茶等物种变种进行制茶,另外还发现在茶属植物中有化学成分的差异;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的基诺族在饮茶上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他们从当地植物中选择了具有保健和药用功效的植物作茶饮用,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保健茶,具有经济开发价值。另外,生活在云南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经常砍断一些藤本植物去饮用它的汁液,这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中尚未涉及到。

3.2民族植物与人类文化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形复杂,民族众多,享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宗教王国”等美誉。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云南宗教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作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植物文化现象”,很多植物被赋予宗教文化色彩。

云南是佛教大省,象征佛教的植物也有很多。如菩提树(Ficusreligiosa),相传佛教先祖释迦牟尼即在此树下静坐而悟出了佛教真谛;荷花(Nelumbonucifera)象征着佛教,是佛教的专用花;另外,如云南傣族地区早期将经文写于贝叶棕(Coryphaumbraculifera)的叶子上。

除了佛教、道教等几个大宗教,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所信仰的原始宗教,而各民族又将这些抽象的信仰具体化。如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纳西族、佤族、彝族、傈僳族、独龙族、白族、苗族、怒族、哈尼族、拉祜族等,都有类似“神山文化”等保护自然环境的信仰,如大理白族几乎村村都有一处广场,广场中常有一株或几株被称为“风水树”的大青树(Ficus altissima)。这种树是大理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标志,在这些大树所形成的场所中建有本主庙与戏台,成为全村市场交易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而言,这种植物已不单纯是一株植物,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中;而生活在高黎贡山的怒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信仰,也就有不同的图腾崇拜。例如金丝桃科的芒种花(Hypericum uralum)常被扦插在屋前空地上以祭天,莎草科的山稗子(Carex baccans)被用来燃烧以驱邪除秽,而房前屋头挂山茶科植物红木荷(Schma wallichii)则表示吉祥如意[6];云南各民族的原始宗教中有众多的植物图腾,如彝族就将马樱花作为族花;摩梭族、布依族则将竹作为图腾;而哈尼族自古就有祭祀“神山”、“神树”的传统。因此,这些植物都被赋予了人性、神性,加强了植物与人们精神生活的联系。

3.3植物与人类健康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国家药典收录的有300多种,而在民间应用和新发现的资源超过2 000种,是我国药用植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3]。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医药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药用植物利用经验。藏药计3 294种,蒙药1 340种以上,彝族药1 189种,羌族药2 301种,纳西族药800种以上,佤族药800种左右,傣族药800种以上,哈尼族常用药已知201种[7]。

以民族民间药物为基础开发和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新药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哈尼族传统草药中开发“爱尼防感油”,云南民族药中开发出的排毒养颜胶囊。

我国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呈现研究科属与民族不平衡现象,从科属上看,研究范围仅集中在少数几个科属种,如在龙胆科民族药用植物方面研究的文献达20多篇,而更多的科属种并未展开研究。从民族上看,也只集中在几个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7]。

4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学科建设不完善,教育缺乏

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少统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云南省的民族植物学高等教育仍很缺乏,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民族植物学选修课,进而开设民族植物学专业,为民族植物学研究培养更多人才。

4.2社会认知度不足,重视不够

民族植物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社会各界,甚至科学界知道的人也不多,由于不够了解,部分人还存疑于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地位。由于社会上不了解民族植物学,对其支持和关心的程度也不够,因而出现了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学术交流较少等诸多问题。

4.3民族植物学的应用有待加强

目前,民族植物学应用于社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民族药开发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大多只停留在试验推广,规模化生产较少。近年来云南省的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民族药的研究开发上,但大多只是利用民族药最原始的功能,真正将其应用到新药开发中的实例很少。在民族植物学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方面,还未真正开始,今后应大力加强,使得博大精深的民族植物学知识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裴盛基.中国民族植物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4):79~81.

[2] 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张卫民,顾龚平,史劲松.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5):5~8.

[4] 刘怡涛,龙春林.云南各民族食用花卉的初步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1,23(4):41~56.

[5] 裴盛基.民族植物学研究二十年回顾[J].云南植物研究,2008,30(4):505~509.

[6] 刀志灵,龙春林,刘怡涛.云南高黎贡山怒族对植物传统利用的初步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3,(3):231~239.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

1.整合基础实验项目

传统的植物学课程形成了较完备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基础实验体系,基础性实验的开设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术能力。但目前,各门课程的学时不断压缩,在我校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中,植物学实验课时已由过去的36学时压缩到现在的27学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部分原来单独开设的部分基础实验项目进行了整合。例如,学生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已基本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生物绘图法。因此,我们将原来基础实验中的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生物绘图”、实验二“植物细胞结构观察”进行了整合合并;原来实验课程中“根的形态结构观察”、“茎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叶的形态结构观察”三个实验是结合理论讲授进程独立开设的,经整合后,我们在营养器官的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开设,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根、茎、叶形态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理解了植物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2.增设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和教材上所提供的都是结果已知而且结果绝对正确的项目,即使不做实验,学生也可以从教材上找到结果,这种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探索性。在教学改革中,为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增设了综合性实验项目。与验证性实验相比较,综合性实验涉及知识面广,实验过程较长,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较多。另外,教师不提供详细的实验环节,只提供可参照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均由学生完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增设了“不同生境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观察比较”,通过对阳地、阴地、旱生、水生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观察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

3.创设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完成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开展科学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的实验项目。研究性实验项目的创设对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植物学课程是在第一学年开设,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技能均较薄弱,因此,我们在开设研究性实验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设计较直观且该阶段能够完成的项目。例如,农学专业设计了“西昌主要外来杂草种类及分布调查”项目,烟草专业设计“凉山烟区不同烤烟品种植物形态学特征比较”项目,园艺专业设计“西昌学院各校区园林植物名录编制”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设,使植物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实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探索和创造中学习,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是作物生产类本科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过去,作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间为3天,各专业所安排的项目基本相同。这样的方式存在时间较短、内容单一、专业区分不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实习时间和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实习时间由过去的3天调整为1周,调整后,便于安排更多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各实习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和消化。其次,我们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对实习项目进行了补充和调整,使实习过程更加符合专业特点。

二、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过去,植物学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由一名教师全程教学。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生产经验均提高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新的教学需要,我们在原来植物学教研室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专业教师,建立了全新的“双师型”植物学实践教学团队。

团队由基础实践项目指导、综合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分专业实践项目指导三个层次共同构成。其中,基础实践项目指导主要负责开设验证性实验、植物的基本鉴定技术等项目,由团队中的助教和讲师承担;综合设计实践项目主要负责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标本制作技术等项目,由团队中的副教授和教授承担;分专业实践项目指导主要负责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分专业实习内容等项目,指导教师除团队中的教授、副教授外,还包括农学、烟草、园艺等专业的生产经验丰富的部分专业主干课教师。

分层次建设的指导团队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尤其是综合设计性实践项目和分专业实践项目由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参与指导,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在教学团队中,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可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断学习,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实验技术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植物学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过去,课程考核只设一个总评成绩,理论占60%,实验、实习各占20%。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理论考试占绝大部分比重,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非常不利。近年来,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我们重新建立了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课程考核体系,将植物学实验、实习都独立出来,开设为单独的课程,按独立学分来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必须既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扎实的实验技术,同时还必须根据专业需要掌握植物鉴定、标本制作的基本技能。

理论教学设2学分,其中,考试成绩占80%,考勤占10%,讨论及课程论文占10%;实验教学设1.5学分,其中,基础性实验占40%,综合性实验占40%,研究性实验占20%;野外实习设2学分,其中实习过程工作表现占20%,标本鉴定及制作水平占40%,分专业 项目报告占40%。通过设置独立学分、各环节量化考核的考核新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取得的成绩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模式。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9篇

时光走到今天,新一代的研究者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关注着这片绿色大地上的奥妙之处,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样在继承了前辈丰碑的基础上,穿越雨林华盖,在世界热带植物研究上产生着重要影响。当然,如果不走近他们,普通人并不一定了解。

本刊记者最近采访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青年专家范泽鑫,得以对这些动态窥豹一斑。

32岁的范泽鑫博士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生态学硕士学位。2005年n月获得连续3年德国马普学会博士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埃朗根纽伦堡(Erlangen-Nurnberg)大学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研究工作,期间在我国横断山地区开展了利用树木年轮技术重建区域历史气候的研究,于2009年7月获得该校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自2009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年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2年6月组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青年科学家小组,担任组长。2011年入选首批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并担任“青促会”单位活动小组组长。范泽鑫同时是亚洲树木年轮协会会员,云南省生态学会会员。曾在Journal of Ecology,Globaland Planetary Change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曾被邀请作为第32届国际地理学大会(ICC,2012,德国科隆)专题主持人。

谈及当前云南热带植物学研究现状时,范博士介绍道:当前云南植物学研究与国际合作颇多,并不断有丰硕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世界著名植物园——英国邱园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直保持很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版纳植物园的多名科技人员曾到邱园进修、学习和访问。邱园也多次派科研人员访问版纳植物园。国际著名植物学家、英国皇家邱园植物园前任主任Peter R.Crane是版纳植物园的咨询专家,并曾两次访问版纳园。2009年10月,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建园250周年时,西双版纳植物园陈进主任(研究员)还专程前往英国参加了重要会议。同时,陈进与Charles Cannon研究员、胡华斌研究员在国际植物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Trends inPlant Science(《植物科学趋势》)上共同发表了题为《热带植物园:应站在就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前沿》的论文。巧合的是,这一年也是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建园150周年,同时还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问世150周年。

同年11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德铢研究员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HughPritchard教授也在《植物科学发展趋势》(Trends inPlant Science,2009,14:614-621)上发表了共同撰写的综述“The science andeconomics of ex situ plantconservation”。文章中介绍了英国千年种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美国国家农作物种质库、中国国家农作物种子库和挪威斯瓦尔巴德全球种子库(即挪威诺亚方舟种子库)在植物种子收集和保存的最新进展,及其对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和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重大意义。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继英国千年种子库之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又一重大计划,并且因为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云南而备受国际关注。

与此同时,王博、顾丁、曹坤芳等植物学者也陆续有研究成果在国际生态学刊物上发表。让人头疼的紫茎泽兰,一度在云南泛滥成灾,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云南植物学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由冯玉龙研究员与美国蒙塔纳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入侵植物氮向光合机构和细胞壁分配的进化权衡》,被评价为“使生物入侵机理研究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橡胶需求大增时,云南南部的橡胶林也开始大面积种植,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受到广泛争议。云南植物学家从目前备受争议的橡胶林种植对水资源影响的角度出发,利用西双版纳生态站15年的持续径流监测数据,基于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框架,得到橡胶林大面积种植导致西双版纳旱季用水短缺的结论。这一成果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报道,为发展橡胶产业和生态保护之间如何求得平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范泽鑫认为,云南热带植物学研究未来的主要趋势在未来将会出现几个热点:1)热带森林物种共存机制研究,2)全球变化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3)热带基因组学研究;4)热带森林动植物关系研究以及地上地下相互作用研究;5)热带森林整体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都将对云南热带植物的保护贡献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对热带森林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植物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5)随着实习内容的不断改变以及药用植物学学科的迅速发展,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环节的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调整。传统的考核主要以形式考察为主,以实习报告为主要的给分依据,没有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对考核形式及内容作了大幅度的调整,以全面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勤奋程度、药用植物的辨认及形态的描述能力、检索表的查阅与编制能力、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技能与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首先,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勤奋程度是重要的评定标准之一。另外,在确定植物名称的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其归类到科,能够阐述该植物的主要性状鉴别要点。不仅如此,与以往撰写格式、形式统一的实习报告不同,现要求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和思路出发,写一份实习报告,以避免抄袭和雷同。最后,野外实习结束后,还会再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以系统掌握实习内容,进行细致的后续整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要求学生将观察采集到的药用植物(尤其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部位)进行数码摄像记录,并独自制作一份药用植物电子标本,并附上详细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药用部位、药理功效等描述,便于日后的复习和交流。这些内容同样在实习考核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上措施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较为科学地衡量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收获。

上一篇:农业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