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4:06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范文第1篇

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应注意的两个重要问题,对任何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现在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常见、发生率最高的风险,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化解,一旦风险出现,它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往往一个风险实现,即可抵消企业很长时间的努力所得,有时对企业甚至是致命的,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它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企业常见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

合同是企业经营的直接体现,企业在经营中必然会签署大量的合同,用以规范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实践中发生的法律纠纷来看,几乎都是由于合同在签订时不规范、不详细、少风险预评估,履行过程中违约及不根据需要订立合同所造成的,可以说,合同风险是企业现实存在的最大、最经常发生的法律风险。

合同法律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及违约责任等的确定过程中,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

一、合同签定前法律风险与防范

1、对签约主体信用调查了解

签订合同前最好要调查了解对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主要包括调查了解对方的财产状况、经营状况、履约能力、商业信誊等情况。

2、企业公章或合同专用章的审核

根据我国当前法律对企业公章和合同章的使用规定,在合同中,就算没有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公章或者合同章,该合同对该企业就具有法律效力。虽然我国实行严格的公章管理制度,即规定由公安机关批准公章的刻制,私刻公章属于违法乃至犯罪的行为,尽管如此,社会上仍然存在许多伪造公章的行为,因此,在合同签署时应当详细辨认公章是否为合同当事人的真实印章,以免上当受骗。

3、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核

(1)对自然人为合同签署当事人行为能力的审核

我国法律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为无效民事行为,合同签署是典型的民事法律行为,故考察合同签署人是否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签订合同应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我国法律规定,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

根据上述规定,签订合同的人应当是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或者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同时必须是在精神状态上是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的单纯获利的合同或者与他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是有效的合同。因此签订合同时应首先审核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避免与无民事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合同而导致合同无效并因此承担法律风险情况发生。

(2)对单位或企业为合同签署当事人的审核

以单位或企业为对象签署的合同,往往涉及金额大,合同签署时更应注意防止合同主体不适格的问题出现。

因为我国法律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没有从业资格的单位不得从事特定的业务,如果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将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签约时应审核合同当事人主体资质及合同项目是否违反了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和禁止经营的规定,比如说,经营医药,需要相应的国家药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经营采矿,需要相应的采矿许可证,否则,就算合同签订了也会导致无效。签订前应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避免因主体资格问题导致风险的发生。

对单位或企业的资质的审核,要看其是否持有相应的行政许可证书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意是否已正常年检,尽可能了解对方签约时真实的全称、住所地、经济性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情况,了解单位或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总公司、分公司、公司分支机构还是其他单位组织。

对个人独资、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要了解其是否领取《营业执照》以及负责人的具体身份情况,业主和实际经营人是否一致。

(3)人的授权是否真实、充分

有一些合同采用由人签署的情况。对此,应当注意审核签署合同的人是否具有权限。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没有权的人的没有法律约束力,除非该构成表见。

签署合同时应当要求对方出示委托书,不要预先发出盖章的空白介绍信和空白合同书,如果必须这样,则必须严格控制,应在空白介绍信中明确规定该代表可以签订合同的具体项目、金额上限,以及有权独立签订合同的时间期限。在他们的职务停止后,一定要及时收回原先预先给他的空白介绍信、授权委托书和空白的盖有企业公章的格式合同,同时在第一时间书面通知关系客户。

表见是指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但是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企业要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因此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可能构成表见的情况:

A、知道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济活动而不做否认表示;

B、将公章、合同专用章、及业务介绍信和空白合同书等凭证交给他人;

C、授权委托书中授权不明;

D、权消灭后未及时通知第三人的;

E、职员被解聘后,或者受委托保管公章的职员被解除委托后,未及时收回其公章。

此外,我国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的行为视同法人行为,所以只要是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其效力是确定的,因此必须注意核实法定代表人身份。

4、审核合同的生效条件或生效时间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但是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另外,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根据以上规定,合同的签署并不意味着合同一定生效,合同的条款明显约定了生效条件或生效期限的,该合同一直到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时方能产生合同约束力。合同签署时对此类条件和期限条款应当特别注意。

5、审核合同是否是需要审批

按照合同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比如房地产抵押合同,应当自办理抵押登记时生效。现实生活中通常出现合同双方签订抵押合同,由一方将自己的房产土地证交付给对方进行抵押,对此法律已经明确规定,未办理抵押登记房地产抵押协议不生效,且不能对抗第三人。

二、合同签订时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合同的内容十分复杂,陷阱很多。合同签订时主要应特别注意合同基本条款约定,如质量标准条款、交付方式条款、付款条款、定金条款、违约条款、争议管辖条款等约定。

1、质量标准条款

根据产品质量情况明确约定质量标准,并约定质量异议提出的期限。同时应审查合同中约定的标准和实际需求是否一致。注意超过质量异议期即视为标的质量符合质量约定。

2、交付方式条款

应当明确约定送货方、送货方式与送货地点。

3、付款条款

应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模棱两可的约定会给不守信用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4、担保条款

合同签订尽量设定担保条款,保障合同得到全面履行,注意定金与订金的区别,确需作合同保证时,应写明定金。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担保法》规定,“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5、违约责任条款

合同签订时尽量设定违约责任条款,注意审查合同中有无不平等的违约责任条款和加重一方责任的违约责任条款。签订合同中必须明确约定违约责任,而且违约责任应与保障订立合同的目的能够实现为标准。

《合同法》虽然规定一方违约,另一方可以向其追索违约金和赔偿金,但如果合同中没有设定明确的违约责任条款,一但出现纠纷,无法对具体违约行为作出具体追偿,因此、对违约责任承担方法作出明确约定,有利于以后发生争议后迅速确定具体的违约责任。

6、争议管辖条款

要在合同中明确管辖法院。在签订合同时,双方一般比较友好,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事先确定了管辖法院,可以避免在发生纠纷时为管辖法院或仲裁地问题而处于窘境。

管辖机构要明确,或选择法院或选择仲裁机构,不可同时选择。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仲裁协议或约定仲裁条款时,应当选定仲裁委员会。所以对仲裁机构必须写具体的名称,如果没有写具体名称,发生纠纷后只能由当事人协商签订补充协议予以明确,协商不成原仲裁协议或合同仲裁条款无效,只能由有管辖权的法院管辖。

不论选择诉讼还是仲裁管辖地的约定要明确,如未约定管辖则普通合同按被告所在地和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这样往往会发生管辖权争议。

《民事诉讼法》规定:以下五个地方的法院可供当事人协议管辖:原告所在地;被告所在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但是不得违反专属管辖和级别管辖的规定。上述地点都可选择为约定管辖地。

7、合同书的制作应注意事项

(1)审核合同各方当事人与相应签章人是否一致,避免张冠李戴。

(2)审核加盖的公章、签名与手印是否清晰可辨,以免纠纷时无法核实当事人。

(3)审核合同文本是否经过修改,如有应由在修改过的地方盖章或按印加以确认。

(4)合书二页以上应加印骑缝章,防止第二页以上被修改替换。

(5)当面盖章和签字,以免发生他人代签情况。

三、合同履行中法律风险与防范

1、注意合同的法定期限和约定的期限

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或合同约定期限而丧失法律规定的或合同约定的一些法定、约定权利的行使期,可能导致自己权利因逾期而丧失。

如《合同法》第5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重大误解订立的或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同时又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则该撤销权消灭”。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对发生法定或约定事由及时行使撤销权,或采取协商变更合同等其他应急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2、标的物交付时注意事项

交付标的物时必须由合同中注明的经办人签收,或者由经对方书面授权的其他人签收。

3、接收钱款与支票时注意事项

现金当面清点检验,最好选择汇款方式支付与接收款项。接收支票当时应注意审查收款人名称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清楚、大小写的金额是否一致、大写数字是否正确、印鉴是否清晰可辨,如果是经过背书的支票,应审查背书是否连续,有无伪造变造的痕迹。

出具收据和接收收据时应注意:如果对方要求先出发票并挂帐,应当让对方出具收发票收条,并在收据中注明“款未付”,以免一方以已收发票即款已付而发生争议。

4、合同变更、转让注意事项

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变更或转让需要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合同方可有效。如果一方提出变更、转让合同,必须签订补充合同作为原合同附件,由双方盖章签字确认后生效。必须杜绝仅凭单方变更通知即变更合同或转让的情况发生。

5、原件保存

要妥善保管好合同的原件以及双方履行中往来的全部文字记录及附件。

合同的原件不但是合同的履行的文书依据,更是发生纠纷时主张权利的最有力的原始证据。此外、许多合同的内容可能是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有些合同中会涉及到商业秘密或者技术秘密。对这些合同的保管更加重要。

6、往来数据电子的保存

如涉及合同的电子邮件要特别注意,不能直接从邮箱下载删除,应尽量保存在邮箱服务器中,取证时需要由公证机关下载保存并打印,制作公证书。

涉及往来传真件必须及时复印加以保存,有一些传真纸会退字,时间长了无法辩认。

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法律风险发生。

避免企业运营中合同的法律风险建立合理、可操作的合同管理制度十分重要,他可以使合同管理纳入制度制约之中,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合同的归口管理制度;专人管理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签订、审批、登记、备案制度;印章与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履行与合同定期检查制度等。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分明、程序规范,使合同的签订、履行、纠纷处理都处于可控状态,最大限度的避免企业运营中合同法律风险发生。

法律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 防范措施 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法律风险是企业最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但是企业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它与自然风险等不可控的风险是不同的。企业法律风险控制是指在企业运行中,由于不懂法律缺乏法律管控而造成的经济纠纷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或者已发生的重大经济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呢?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种类

(一)股权转让的风险

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经过半数以上其他股东的同意而引起的转让风险。公司法第72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如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违反了此规定,则可能导致转让无效。侵害优先购买股东权的权益而引起的转让风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二)买卖合同的风险

买卖合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合同,也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要签订的合同。买卖合同的风险来源主要在以下四点:首先是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风险,主要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于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时间与地点未进行清楚的约定而引发的双方纠纷。其次是标的物交付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交付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等不符合合同的约定或者合同约定不清楚而产生认识上的不同。再次是标的物验收的风险,标的物验收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验收标准、验收时间和地点等方面。验收与交付通常是同时进行的。最后是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主要是标的物在所有权转移前后的风险应由谁承担的问题。

(三)运输合同的风险

货物运输合同,是承运人按照托运人的要求,将货物运送到运人指定的地点,托运人支付相应运输费用的合同。运输合同在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其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托运人对运输责任了解不够,有可能导致损失不能得到全额赔偿的风险。其次是不如实申明货物的真实情况可能导致的风险。实践中有的托运人填写收货人时不认真,导致货物到达后不能及时交付;有的货物名称申报不符,导致中途换装,影响运输秩序。最后是托运人不如实申报货物的实际价值,导致发生货损不能得到足额赔偿。有的托运人为贪图小便宜,少报货物价值,虽然少付了一点运输费用,但在发生货物损失则不能获得全额赔偿。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现状

首先是事后救火式。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或者他们的法律意识有很大的被动性,对身边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熟视无睹,只停留在出现了纠纷找律师打官司的认识层面上,根本不懂得如何事前预测、防范,即亡羊补牢的多,事前防范的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在资源日趋稀缺的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会不断因为相互间“争权夺利”而引发愈来愈多权利冲突或经济纠纷,企业也会因此付出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企业家如果还停留在这种事后救火式的法律救济方式来维护合法权益,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其次是吝啬投资型。一些企业家在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的精力和金钱较少。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平常没有什么麻烦事,就算有个小麻烦他们内部自己就能搞定。所以现在公司企业内部设置法务部的往往寥寥无几。他们认为请个律师纯粹是浪费、是摆设。这种心态的人也很多。

(二)何如正确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维护企业利益

(1)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我们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法律方法和社会学方法,为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而设计的法律管理系统。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建立企业产权结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法律风险防范;建立企业财务重大法律风险防范。

(2)企业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即定期“体检”。就是企业法律顾问在获得被评估企业的同意之后,入驻企业,通过审查企业的股权结构、公司章程、公司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等方面,对企业各项目标依照相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据调查结果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

(3)企业家应当与律师成为合作伙伴。虽然企业决策者关心的不是法律,法律在公司里永远不是主角,只能唱配角戏,只能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它却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配角。面对庞杂的法律法规,企业家不必深入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可以聘请律师作参谋是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正如某位名人说的:“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位善于运用法律及使用法律人的企业家。”所以,企业家只需要有一双选择法律专才的慧眼就足够了。当然并非律师都是专才,法律专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法律功底、广博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放的办案思维、高超的论辩技巧等。企业家应该找到合适的律师做合作伙伴,经常保持热线联系。尤其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别忘了和自己的律师沟通有关情况,并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明.浅谈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甘肃科技,2009,(13).

[2]常以.论中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5).

法律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 法律风险 防范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提出了法律风险的术语,但是该《办法》没有对法律风险的含义加以界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2005年《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对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企业法律风险按照不同的属性具有多种类型。从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企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其中前两种风险分别以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为特征的,而法律风险是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的。”持此相同观点的还有曲新久教授:“法律风险是指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够全面。这个概念仅仅从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制监管等原因,而做出的违法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包括承担法律责任或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这仅仅是法律风险产生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等原因,从主观上不知道可以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者对自己已经或将要遭受的损失未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例如合同法上的代位权、撤销权的行使;无效民事行为的撤销权等。这种经济损失我认为也应当属于法律风险的一种。因此,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或者逃避法律监管而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风险和主观上不知道采取法律手段对自己的权利或者将要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法律救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与企业的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风险具有相对的确定性。由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与之相反,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是因为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犯法律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救济导致的。这种确定性是相对的,例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该著作权人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该企业就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该企业没有追究其侵权责任从而使侵权企业的这种法律风险没有发生。但是这种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而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发生正相反。法律风险的相对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相对确定性。企业违犯了法律法规或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只要国家机关或被侵权人追究其法律责任,该企业就肯定承担法律责任。二是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对确定的。企业违犯法律进行经营,就会受到行政处罚;企业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明文规定了行政处罚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幅度和方式。由于具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性,因此法律风险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当事人是可以事先确定的。即使当事人事先确定的数额与法院最终判决确定的数额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法律风险从损害结果上也具有确定性特征。

第二,法律风险是可防可控的。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虽然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使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底。但是由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法律风险完全可以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在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杜绝的。

第三,法律风险具有损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的经济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企业的违法行为而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企业承担的行政责任往往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吊销营业执照会使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从而影响盈利。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赔偿损失。企业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刑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担;附加刑由企业承担。另一种是由于企业主观上认为某种损失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救济,而忽视了那一方面的权利保护,从而使企业遭受了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损害性与企业的其他风险相比,有过及而无不足。

第四,法律风险的发生具有可预见性和不可保险性。自然风险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往往使企业措手不及。而法律风险的发生是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违法行为等情况予以预见的。法律通过授权或禁止的方式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及违犯该行为模式的法律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判断企业的行为是否违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不利后果;企业在经营中,完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分散企业的自然风险。由于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密切相关,因而,企业的法律风险是不能通过保险分散的。

通过上述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法律风险是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的。企业应当重视建立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淑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保障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EB/OL].,2005~3~18

法律风险范文第4篇

一、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概述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的法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的决策及行动的过程。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是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和处理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使法律风险被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实现企业承担的法律风险与获得收益的优化和平衡,其核心原则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营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法律规范市场的首要对象。随着法制的健全,陆续出台的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处在法律制度的环境下,必须将自己的经营行为,从建章立制、经营管理,到改制改组、兼并重组、破产维权,放置到法律规定的程序中完成。企业管控与法律规定的贴合,管理成本与公正效益的摩擦,都将是企业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的外在动力与缘由。

(二)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是企业适应外部政策环境的重要途径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下发,对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风险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目的在于深入推进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三)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法律风险防范失利,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则可以有力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经营法律风险现状分析

企业经营活动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集合,利益越大,风险也随之加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涉及方反面面,如法人治理结构、资本运作、招投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融资并购管理等。本文将以项目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三个方面重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法律风险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改革,项目建设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加,对企业依法进行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着项目建设的法律风险也越加明显。法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建设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常见的法律风险包括项目行政许可风险、投资风险、项目管理风险等。

(二)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是企业进行各种交易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合同法律风险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追究违约责任的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能如约履行义务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交易主体的法律风险;合同签订过程的法律风险;合同审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等。

(三)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这类案件涉及的赔偿金额较高,往往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均必须达到TRIPS协议的最低标准,因此。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预防和控制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成为与企业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大事。

四、建立健全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积极避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法律风险,将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现代企业应建立健全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监控,促进企业在可控的风险范围内运作,增加企业价值和承担风险能力。

(一)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原则

1、全面化管理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动态过程中,这就决定了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然是全方位的,全面化的。

2、规范化运作原则

作为一种长效机制,企业要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公司各职能部门、各专岗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并将此种形式进行固化,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法制化、规划化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3、闭环化管理

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目的在于能够有效规避法律风险,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体系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获得的多少,因此,不断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必不可少的闭环管理环节。

(二)经营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内容

1、加强项目建设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加强项目建设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应首先从项目投资决策入手。任何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正当途径,全面搜集资料,进行可靠性分析,实行严密的投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后评估体制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使企业每项投资决策都是民主的,科学的,能为企业带来高经济效益的明智决定。

其次,加强项目管理还应抓好项目合同签订环节。工程合同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项目开展的进程与节点,因此,作为项目建设的起点,合同的签订至关重要,项目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因素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2、加强企业内部运作,完善合同管理机制

合同风险防范机制的首要目标在于有效防范合同纠纷,以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应对合同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在配有专责专岗的前提下,落实合同管理责任到具体岗位,以便对企业合同签订和履行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指导。其次,建立完善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严把合同审批程序,实行企业合同签订授权制管理,将企业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存到的风险消灭在签订前期的萌芽状态。第三,建立合同履行后的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的归档、合同信息的汇总,合同登记表的备案及合同履行后跟踪等。

3、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

法律风险范文第5篇

风险法律规制误区

一、风险法律规制概述

1、风险的概念

目前对“风险”较为通行的界定是:在确定时段或因特定挑战出现特定不利后果的盖然性。它通常会表现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或者成本、代价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在给我们带来获利的同时会伴随着损失。而对风险的规制就包括把这种不确定性尽量减至最小,以收获性价比最好的规制效果。风险的一个特点是:我们不可能把它降至“零风险”的水平,这是不可行的。

2、法律规制的界定

“规制”一词源于英文单词“regulation”,笔者认为规制就是社会主体对社会行为通过不同的手段、方式进行的约束、监督和管理。顾名思义,法律规制就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实现监督、管理的目的。同样的,风险法律规制,即希望用法律手段来控制风险中的不确定性,最终以合理的法律设置获取最大收益,并能使公众认可和接受。

二、风险法律规制中的误区

布雷耶在《打破恶性循环》一书中,对美国风险规制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了风险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因应之道。布雷耶虽以美国为分析对象,但对正处于风险中的我国来说,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近年来,频发的各类食品、药品、保健品等安全事件,都说明我国风险规制手段的缺失和风险规制体系的漏洞。当然完善的法律体系也不代表能够取得规制风险的最佳效果,因为对各类风险进行筛选使其成为法律规制对象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布雷耶在书中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

1、设定“零风险”规制目标的误区

这个误区可以用布雷耶书中讲到的“最后10%”来说明。规制者要么出于自身的热望,要么为了贯彻实施立法的指示,因此常期望能将风险完全清除。要清除最后10%的风险相对于所获取的多一点点的公共安全来说,会付出与之不相称的高昂成本。任何事件都含有风险,而且不可能将其降至零水平。通常用来规制风险的资源不是无限的,在清除最后风险的过程中很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风险。比如书中以清除石棉为例,专家们确信白色石棉在未破损的情形下是无害的,但是对它的去除会使其纤维弥漫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已经危及到去除石棉的工人。不去除该白色石棉则不会导致其破损,就不会有风险。如果去做一件事比不做这件事的风险还要大,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所以不要把规制目标设为“零风险”,最后极少风险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不会带来危害。“零风险”的设定往往会忽略规制本身可能产生的风险,很容易使我们掉入陷阱。要不要纳入法律规制是需要理智分析的过程。

2、公众偏差性认知的误区

公众对风险的认知一般缺乏专业性,往往与专家的评判有差异。公众可能会凭经验法则作出直观的判断,不信任专家,高估较低风险的盖然性。通常公众希望对表面上看似灾难性的风险、经常性的风险优先规制,但专家的判断一般是正确的。公众的推动是很强大的力量,规制机构往往受公众偏差性认知的诱导,这样就会导致错误地安排规制次序,致使达不到最佳规制效果。规制机构可以把对风险的评估依据及结果向公众公示,让公众理解并接受其安排,而不是盲目地被公众认知诱导,将其判断纳入法律规制领域并对其进行优先规制。

3、媒体选择性报道的误区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媒体可以把各种消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受众,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受利益的驱动会在事件发生后,而仅对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这种选择性地报道就误解了各风险的先后排序。媒体的渲染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公众情绪受拨动,政府承受舆论的压力,规制机构在媒体的驱使下会做出并不明智的选择。为了缓和社会情绪,贯彻实施立法的指示,规制机构会将不需规制或者不急需规制的风险列入法律规制领域。这最终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耽误较大风险规制的最佳时期。

三、对我国风险法律规制的启示

风险法律规制不是仅依靠健全的法律就能实顺利现。法律规制前的风险评估是更为重要的环节。而这一过程会面临许多的误区,上文结合布雷耶的《打破恶性循环》中的内容进行了简略的分析。规制机构首先应该集中解决好关于风险的统一认识和优先次序的安排,才能实现风险法律规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史蒂芬・布雷耶著.宋华琳译.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9.4.

[2] [美]史蒂芬・布雷耶著.宋华琳译.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9.5.

[3] [美]史蒂芬・布雷耶著.宋华琳译.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9.13.

法律风险范文第6篇

企业组织形式有多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等,分别受《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的调整,民营企业投资人因为不了解各种组织形式各自的法律特征,常常导致投资人认识与法律规范之间的错位,因而产生始料不及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实践中常见的有:

1、实际上是合伙企业,投资人却误以为设立和经营的是公司。导致合伙人之间对权利认知错位,合伙人对外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的认识错位。

2、自以为设立和经营的是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个人独资企业。“夫妻公司”“父子公司”以及新公司法实施后的“一人公司”是实践中常见的民营企业组织形式。投资人误以为“公司是我的,公司的财产也就是我的”,经营中将公司财产与家庭或个人财产混为一体,结果对外发生纠纷的时候可能招致公司人格的丧失,失去“有限责任”的保护,《公司法》第六十四条就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影子”公司

出于种种原因,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公司登记股东不一致。登记股东相当于实际出资人的“影子”。这种公司在“身子”与“影子”因为情势变更不再默契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外部责任承担和内部利益分配方面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4、不规范的所谓“集团公司”

民营企业家在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因为种种因素的考虑,开始朝集团化方向发展,但是没有注意企业集团组织的规范化,没有在法律上确立“集团”成员之间的资金、财务、人事、业务等等关系,导致“集团”人格的虚化,甚至“集团”成员管理的混乱,进而对“集团”核心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5、不规范的“联营企业”

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一个常见办法就是拉朋友或其他公司合作联营,但是他人因不了解或不放心民营企业的前景,不愿意承担经营风险,于是公司老板就许诺对方,只要投资做公司股东,可以按照固定比例收取收益,不参与经营,也不承担公司经营风险和其他债务。这在法律上会被定性“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因为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之间的借贷,届时将导致行为无效的后果;而同时,当公司出现双方意料之外的亏损或赢利的时候,为亏损的承担和利润的享受,往往产生纠纷。

6、公司注册资本瑕疵

公司设立时,为了体现“实力”,有些民营企业家往往希望放大注册资本,可因为资金不足或考虑公司业务一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于是采用虚报注册资本或注册后抽逃出资的手段。则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是:填补出资、公司人格否定、构成犯罪等等。

7、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不规范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公司设立时就应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设计好未来公司的治理结构。很多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公司章程设计,不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中往往出现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或者大股东良好的公司管理意图得不到贯彻,甚至陷入公司僵局等。

二、企业运营阶段因为风险管理缺失导致风险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无时不刻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往往依赖于从自身的创业实践中积累;因为市场受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风俗习惯的因素影响,缺乏风险评估、管理、控制的规范,仅靠企业家个人的治理,必然难以避免应对不及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常发生的有:

1、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经营中出现资金不足,是多数企业都会遇到的情形,常见的融资方式由银行借贷、民间借贷、股东追加投资、吸收新股东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公司债券、上市融资(IPO或增发股票)等等。

资金借贷可能存在资金安排不当,不能按期还款,资金链断裂,导致信用危机等等风险。不同的融资方式还存在不同的法律风险,一次融资在不同环节有不同法律风险。

比如银行借贷,可能陷入“高利转贷”、“违法发放贷款”、“贷款诈骗”及其他金融诈骗的法律风险黑洞;民间借贷,可能遭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票据诈骗”或其他金融凭证诈骗等等法律风险;股东追加投资和吸收新股东增资扩股,也会遇到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调整,利益分配的约定等等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法律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要求更高,否则,掉进法律陷阱,导致辛苦创业培养的企业控制权旁落,对企业家心理和利益方面的打击都可能是惨重的。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国家有着规范和严格的规则和制度,对法律风险控制的要求极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辅导。若无视这些规范和要求,则可能踩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泥坑。

企业要做大做强免不了各种形式的融资或资本运作,在融资项目管理中注入法律风险管理的理念,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源利用中的风险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已突显到异常重要的程度。但人力资源的引进、利用、培养、管理、淘汰整个过程中同样处处存在法律风险。

比如,民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短培养过程、迅速抢上新项目等,常常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引进高级人才,并直接利用这些人从原东家带来的技术资料、客户信息等等,这就可能遭遇被挖企业的索赔,或遭致被挖企业的商业秘密、专利等侵权指控。

反过来,辛辛苦苦或花大代价培养的人才无端流失,被挖墙脚,企业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也是民营企业常遇到的风险。

因为劳动关系,一个人具有了企业职工的身份,他的一些行为将由企业来承担其法律后果,因此,对职工的风险教育和行为约束不够,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职务行为侵权等等。

而劳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法律风险更是平常。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需要注入法律风险管理的这一重要内容。

3、市场交易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发生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同的市场交易行为,需要确立不同的合同关系,不同的合同关系可能遭遇不同的法律陷阱。

事实上,企业最常遇到的法律纠纷就是合同纠纷。民营企业对于合同风险的意识相对来说还是较强的。但企业交易行为管理,绝不仅限于合同书本身的管理,一个合同关系既包含了作为主要权利义务界定标准的合同书,还包含着从订约谈判开始,直到合约履行完毕,乃至善后的持续过程。因此,交易行为的法律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管理。我们都知道,合同书中明确写明的合同义务必须履行,否则会遭到违约索赔;但对于“前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往往并不了解,也往往因此导致纠纷和损失。

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个与法律管理相矛盾的传统观念,就是习惯于熟人圈子的交易,往往依赖个人信用关系进行交易。这样就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可能“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对人的认知错误,或者对方因情势变化而信用发生变化,导致“君子协定”和朋友关系一同被践踏;二是因为没有书面的对各自权利义务的具体约定,时间久了,双方对当初的细节问题产生误会,各自认知不同、理解不同,两个本来交情很好的交易伙伴和事业盟友因此发生纠纷。

因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存在,很多交易行为还得考察交易对象的适格性,跟一个根本没有交易资格的人去交易,其风险可想而知。

4、对外投资中的法律风险

现代企业除了依靠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进行赢利外,实力较雄厚的企业还要进行对外投资,以便从进入其他赢利能力较强或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域,分得其中一杯羹,或者通过投资控制别人已经建立良好基础的经济实体。

对外投资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设立新的项目公司或经济实体、参股他人已设立的公司、并购他人控制的公司、收购其他公司的项目或资产、为别人提供融资等等。

每一次对外投资都既是一个商业项目,也是一个法律项目。很多投资失败是因为缺乏项目法律管理或项目法律管理质量不高导致的。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法律管理在项目中的作用就是草拟合同书,忽视了项目本身系统性、流程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项目法律管理也是一项系统的、全流程的工作。5、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也是一个行政管理法律主体,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企业的各种市场行为、社会活动都要受到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管制;企业也因此具有各种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有权利义务的地方就有法律风险。

企业要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在企业登记、企业经营、企业解散过程中,必须依法遵章行为,否则就产生法律风险,遭致行政处罚等不同法律后果。比如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这是很多民营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没有出资前对出资的规划和出资后对资金的合法运作,企业极易踩如雷区,而一旦雷炸,轻则工商行政罚款,重则构成犯罪。

企业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但有人戏称:中国民营企业十家至少有九家存在税务问题。这又是一个可怕的地雷,埋在那儿,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而一旦爆炸,往往致命。

安全生产管理在这些年可谓风暴频行,但每年依然不断出现安全事故,于职工生命、于企业利润都是极大风险。很多的真实案例依然鲜血淋漓在眼前。

企业的产品质量风险更无须多说,三鹿奶粉事件一夜之间让一家巨型企业灭顶,还几乎毁掉一个行业。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也将更加严苛。

还有环保问题可能导致的索赔、处罚。等等等等。

政府管理部门现在强调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很多民营企业家还抱着过去那种注重跟政府官员关系,不注重合法合规经营的观念,就会给自己的企业埋下各种法律风险的地雷。

三、产权不明晰导致的风险

民营企业常有家族化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可能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这种风险往往与企业投资人或控制人有关。

实践中常遇到的法律风险有:

1、公司财产混同产生的风险

很多民营企业家和他的家族都有这样的观念:企业是我的,所以企业的资产就是我的资产,我的资产也随时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公司是具有法人人格的,是独立的法律主体,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公司有限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投资人乃至其家族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一旦混同,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就难以获得法律认可,公司就不再受有限责任保护,公司的风险就会蔓延到投资人乃至其家族,成为家族的风险。导致公司垮家族就垮,公司倒闭老板就跳楼。

2、夫妻或家庭成员财产混同导致的企业风险

有些企业,因为投资人夫妻财产混同、家庭成员财产混同,在夫妻离婚、家庭成员分家析产时,出现争夺家族企业股权或控制权的纠纷,在夫妻反目、同根相煎时,企业受连累,甚至因此关门大吉。

3、传承导致的风险

家族企业往往由老一代辛苦创业起家,在代代相传的环节,因为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之间的股权、控制权或财产争议,导致传承过程中企业发生产权和管理方面的纠纷,拖累企业。

4、投资人与经营人混同导致的风险

现在很多企业逐渐认识到,作企业老板和做企业经营者并不是一个概念。但多数民营企业还是自己投资自己经营,几个股东共同投资就共同经营。可实际上,做老板与做企业经营者是不一样的。简单说,有钱就可以做老板,但做经营者却要求很多,得有经营管理才能,得了解所在行业等等等等。老一代创业的时候多是自己摸爬滚打一步步积累的,但下一代也许并不适合经营管理企业。这样,有些企业就在老板自己的勉为其难的经营管理中一步步衰败了。有些民营企业投资人认为交给别人经营管理企业就失控了。实际上,对企业的控制有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的管理控制,一是权利归属的控制;权利归属的控制才是最终的控制权。当然也有企业确实因为内部人(经营者)控制问题被掏空了,所以就有一个实现权利控制的机制设计问题,这主要是个法律问题,是可以防范和解决的。不能因噎废食。

四、企业整合时可能遇到的风险

我国民营企业在某个阶段曾经出现“多壳化经营”的现象,一个投资人或一个家族设立很多个公司。起初是为了多些操作平台,后来国家法治化程度提高,公司投资和经营业走向规范化,整合分散的资源更有利于企业做强,很多企业也走上整合之路。

在企业整合的每个环节,都潜藏着法律风险。列举两个大的方面:

1、股权结构调整

企业整合中最重要的是股权结构的调整,股权结构意味着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的有效性,也意味着公司高管的创业动力。对于大企业家族还意味着企业王国之树上干、支、叶、果所有生命的有机联系和健康成长。如果事先不进行法律方案的设计、规划和论证,过程中不进行法律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出现“树虫”时不及时进行风险的评估和化解,最终难免出现风险失控的境况。

2、资产整合

资产整合涉及权属界定、处分权限制、定价、交易、过户、税费等多种法律关系,同样潜伏着各种法律风险。

五、企业解散时可能遭遇的风险

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有独立人格,也有生老病死的问题,企业设立取得营业执照就算“生”了,遭遇到的各种风险都是“病”,经营期限届满就“老”了,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或投资人解散企业,企业就“死”了。人老死要办丧葬,企业老死要做清算。

很多民营企业在企业老死的时候,却往往不做清算,将企业资产搬回家完事。殊不知,法律风险的地雷就此埋下。

法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或者,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帐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或者,在公司解散后,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或者,未经依法清算,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或者,公司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导致公司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有权主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以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清算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必须依法进行,否则企业虽然死了,而其阴魂依然未散。

六、结语

法律风险范文第7篇

案例二:在乙公司工作多年的采购人员王某离职后,仍以公司的名义向供应商发出紧急供货需求,供应商向乙公司供货并发出付款通知,乙公司提出王某已离职,其行为不能代表公司,且该产品已停产。但供应商主张乙公司并未通知其王某离职,且王某使用该公司的电子邮箱及产品需求单要求其供货,其行为应被认为是代表乙公司,乙公司应当对其行为负责,乙公司将承担巨额的违约金。

……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一个企业不能被简单地看成“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把钱收回来”的过程,其间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其实在上述两个案例,甲公司只需要在追偿的过程中采用一些书面催缴的形式,要求A公司将承诺形成书面材料,那么在诉讼时就不会被判决驳回诉讼请求。而乙公司则只要在王某离职后及时向相关的供应商发出其离职通知,及时收回其公司邮箱等的使用权,就不会使供应商认为王某仍有权代表该公司。因此,提前认知法律风险,事前防范的成本远远低于风险真正发生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中小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一般较短,在决策、财务、业务、人事、合同等方面往往都未能形成严谨的制度、流程,更遑论对法律风险认知与重视。通过案例研究及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首要面临以下几类法律风险:

一,企业设立过程中存在漏洞

拟设立的企业应当采取合伙的形式,还是有限责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资形式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企业设立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如果不提前注意,极有可能造成日后的隐患,甚至使企业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解散,更为严重的是遇到一般法律纠纷,可能被发现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而招致刑事责任追究。

二,合同管理不规范

合同起草、审查人员既需要了解相关的谈判和结果,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而目前,一些中小企业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合同完全由不懂法律的业务人员审查,无法做到全面的严格把关。同时,中小企业出于节省人工成本等的考虑,提前在一些空白合同上盖好公司印章,这也极易由于员工的不忠诚、保管的不当或业务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法律知识欠缺等因素导致对企业不利,因此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违反法律规定

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资金紧张、周转速度慢等,促使企业所有者或管理人员在人力成本上尽力压缩,通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给员工买五项社保,或采取延长试用期、减少节假日、安排加班不算工资等方式节省企业的支出。上述行为明显违反我国劳动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此会招致劳动争议出于被动局面或被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处罚。

四,知识产权意识缺乏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缺乏,既体现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任意侵犯上,又体现在对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导致中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任意未经授权而使用他人的商标、专利、作品等;而对于自身的商标、作品等应当注册、应当主张权利的却又无所作为,放任不管。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任何一家有使企业健康、发展、成就事业企图的中小企业都应当逐步完善内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法律风险意识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只有企业自上而下,意识到企业的法律风险,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识,重视对法律风险的管理,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法律风险,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提高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等途径完成。

其次,加强常规的法律事务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除了需要对其中的成本、收益把关外,还要掌握并防范其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印章管理、商标管理等常规法律事务管理,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活动。中小企业常规的法律事务管理既可以由掌握相关知识的企业内部人员负责,也可以由外聘专业人员,如律师来负责过程监控和跟踪防范。

再次,全面识别并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的产生来自于很多方面,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也可能是因为侵犯了第三人的权益,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而导致的,而这些法律风险都不是能够都过合同文本来把控的。企业需要全面识别这些法律风险,并且针对具体的引发法律风险的事件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最后,应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还包含:当风险实际发生,转化为危机时,企业应当如何及时、有效应对的方法。应对办法往往是基于法律风险日常管理的基础,通过对法律风险严重程度的量化分析,及其可能造成的法律风险后果的预测,进而拟定的一套或几套应对办法和机制,并安排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法律风险范文第8篇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发。《决定》明确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注册制主要是指发行人申请发行股票时,必须依法将公开的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监管机构申报。

采取注册制的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很高。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的基础是公司披露的信息。在审批制和核准制下,由于证监会对公司的价值做实质性的判断,公司的基本价值还是存在的,即便公司信息披露有缺陷,投资者作出误判,造成的损失也是可以控制的,起码这些公司的壳也能值点钱。何况,在投机猖獗的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信息披露以及上市公司的实际价值之间,很多时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在注册制下,公司的价值主要是由投资者自己判断的,这意味着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将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因此能否保证上市公司及时、公平地披露投资者需要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帮助投资者合理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决策,实际上是注册制能否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注册制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的披露,只有股市在法治的轨道上,才能保证上市公司合规披露信息。注册制在美国股市的成功首先依赖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治。没有对财务造假、违规披露等行为的严厉制裁就不会有美国繁荣的股市,这种制裁不仅来自监管机构,同时来自投资者。除了证券管理机构的惩处,浑水等公司的存在更让相关上市公司心惊肉跳。

但在中国,这种威慑几乎不存在。证券法律是有,但得不到执行,违反者也很少受到严厉的惩处。证监会的惩处往往是象征性的,法院则常常拒绝受理受侵害的投资者提起的诉讼。在这种环境下,想让上市公司完全合规经营,合理披露相关信息,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我相信,中国未来三年注册制及其配套改革或许可以打造股市合理的法律制度,但很怀疑这些法律制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注册制的成功是建立在对违规者的严厉处罚基础之上的,而执行问题恰恰是中国股市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值得一提的还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实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每百元净利润所负担的法律风险成本基本上在10元左右,考虑到相当多的法律风险成本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不过5%,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风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巨大。

然而,我们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估算时,竟然从来没有把法律风险成本考虑在内。投资者、甚至是上市公司自己,对上市公司战略、商业模式和公司治理中隐含的法律风险都无动于衷。例如,公司战略明显与立法趋势不吻合的归真堂居然会启动上市程序;茅台酒等上市公司,其商业模式的核心资源“茅台”的商标,居然不属于上市公司等,这些都是明证。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法律风险范文第9篇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内涵

企业法律风险指的是未来出现的某种对企业不利情况的可能性,分为诉讼风险和非诉讼法律风险两类。诉讼的风险包括败诉的法律风险以及无意义胜诉(即赢得诉讼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权利)的法律风险。非诉讼风险则是指日常经营中的各种刑事、民事及行政法律风险。在实践中,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面临的最大风险也存在差异。有的企业面临的是战略风险问题,有的企业遇到的是经营风险问题,也有企业常见的是财务风险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最大风险问题是法律法规的遵循风险,也就是法律风险(合规性风险)。它主要是由于企业无法满足法律、法规、规则要求,也没有遵循自身制定的标准以及运作的行为准则,而造成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的风险或者声誉风险。

二、聊城输油处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法人合同管理风险

法人合同管理风险包括签约方资质、法律纠纷、诉讼的法律风险。签约方资质审核包括对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ISO资质证书、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施工许可证以及专业资质证书等。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须要特别注意对签约方资质证书原件的审核。

(二)自然人合同法律风险

聊城输油处存在的自然人合同法律风险主要与反打孔盗油工作密切相关,包括农民巡线工与输油处的劳动关系、警企共建长效机制、反打孔盗油巡线人员安全的法律风险等。

(三)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法律风险,聊城输油处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输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安全风险、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安全风险等。

三、聊城输油处控制法律风险的策略

(一)从源头上规避劳动合同风险

法律纠纷和诉讼是合同管理中面临的另外两个法律风险。发生法律纠纷和诉讼情况后,各主管部门一定要及时将纠纷、诉讼情况及时报告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要及时联系公司总法律部门,对纠纷和诉讼情况进行法律分析、与各部门积极沟通并提出处理意见。

农民巡线工是和聊城输油处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务人员,属于非全日制用工范畴。为了规避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风险,输油处不应该与其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而应与管理农民工劳务的物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由物业公司出面与农民巡线工签订合同,从而在源头上规避输油处和农民巡线工直接签订劳动合同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主动规避生产安全风险

近年来,油田打孔盗油的非法现象比较猖獗,为了有效地遏制管道打孔盗油势头,保证输油管道长治久安,输油处要积极协调地方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地方公安机关的优势,通过地方公安机关加大管线保护力度,努力促进管道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遏制打孔盗油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油田反打孔盗油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立这个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明确的分工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前提条件。输油处领导要协调山东省省、地(市)级公安部门,所属站、队领导协调所住县、乡级公安部门进行经常性的沟通,通过长期不懈的沟通协调、密切油地公安部门的协作关系,以早日健全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聊城输油处管道途经地区的警企长效机制。

案例分析

2009年 9月15日,济南输油管理处(聊城站)的巡线管理人员发现,青岛至邯郸的输油管道经聊城市闫寺办事处庞庄村的一块玉米地里有一处漏油点。发现情况后他们立即向公司上报情况。经过专业检测,发现此处输油管道已遭人为破坏,且现场有大量原油泄露。聊城警方闻讯后迅速介入调查,经过当地警方的不懈努力,很快破获了以刘某和谢某为首的团伙盗油案件,五名团伙成员悉数落网。

在这次突然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输油处两位同志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安全漏洞、及时报警,并积极配合侦查破案工作,受到了管道公司的表彰和奖励,被聊城处命名为“反打英雄”,公司号召管道系统广大职工向他们学习。

为认真执行《管道保护工管理规定》,保障打孔盗油巡线人员安全,输油处已经连续几年为巡线职工配备了防刺背心、头盔、防刺手套、加长橡胶棒等防身器具和防护用品,要求巡线职工在执行巡线任务时必须按规定穿戴反打防护用品,在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防御和打击打孔盗油的犯罪活动。

(三)加强承包商安全教育和工程施工安全检查

输油生产安全风险是最普遍的法律风险,输油站各岗位职工对各自岗位的安全生产负责,各输油站长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责,安全科对全处各输油站的安全生产进行指导。

在集团公司通报的安全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工程施工是事故的多发环节,各工程承包商安全意识参差不齐,这就要求要对各承包商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工程施工安全检查,杜绝各类工程施工事故的发生。

外出车辆的安全一直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重点,司机要加强对车辆的日常保养维护,出车前确保车辆无正常行驶的安全隐患,杜绝无证开车、违规行车、开高速车、开带“病”车等现象的发生。在出长途前,用车人要填写外出用车申请单并经过主管处领导审批,带车人和司机要对外出车辆安全负责。加强承包商安全教育和工程施工安全。

企业的法律风险属企业风险范畴,准确认识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趋势,才能准确评估这些风险带给企业的全面性影响,促使企业启动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积极防御。实践表明,科学分析企业风险问题,积极探究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应用其防范风险的方法和原理,还将促进企业风险防范系统自我规范和自我完善,从而全面而长远地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在安全的轨道上健康稳定地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① 韩爱芹,吕丽卿.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的重要性分析.《河北省国有企业的法律风险及其防控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② 柴君,伍飞霞,王玮.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经济师,2009(3)

③ 张恒.从源头入手建设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J].现代企业教育,2007(09)

④ 张继昕.略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⑤[美]詹姆斯・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M].黄长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4-5.

法律风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纠纷处理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实现合同的全过程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涵义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问题,对合同法律风险有不同的理解。有论者给出这样的规定:指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利益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也有论者认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合同从订立、存续到终止的全过程中,由于合同主体违法或合法的作为亦或不作为,将导致与其期望目标相背离的、对企业不利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综合人们的不同理解,这里给出这样的规定: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在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及违约责任确定过程中,由于合同主体不按法律要求作为导致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多方利益被损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签订和履行合同,对企业来说,是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对外业务往来的经常性的事情。合同是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法律工具,各方当事人通过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最终能够得到一种静态的财产归属或其它方面的利益,正是签订合同的目的。通过合同,交易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达得以确定下来,固定下来,供各方遵照执行。但合同是企业在法治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法律纠纷和法律风险得以产生的重要源头。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很可能由于形势的变化,或由于各方对合同条款内容的不同理解而发生纠纷。当合同确定的利益的取得或实现出现障碍时,一种源于合同的法律风险就迎面而来。实际上,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到终止,每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然而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许多企业由于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对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这就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合同法律风险之中。不仅处理这些纠纷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处理的结果还有可能产生于己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重视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形成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法的合同中,合同签订双方的关系是受法律保护和制约的,如果企业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做一些违法违规或是违约侵权的事情,就会引发企业的法律风险。

2、合同审查不规范

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的严谨性要求合同在制定的过程中,其所使用的专业术语、法律语言等必须规范,因此,合同条款、内容中的专业术语、文字及关键字的措施都要十分准确、严谨,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合同制定后的审查不力,相关的专业术语、关键字使用不规范,就会造成“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的现象,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3、合同执行缺乏严肃性

另外,由于对合同的法律效力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只将合同当做是双方之间的一个普通约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对合同中的具体内容、条款的要求不重视,合同执行缺乏严肃性,十分容易造成违约侵权的现象,引起纠纷,给企业带来损失。由于我国风险理论的研究发展较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将风险问题和如贝叶斯法、决策树法等风险决策的方法介绍多国内,之后,风险管理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对风险认识不足、不全面的现象,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或者是认识不到风险的重要性,或者是将风险与损失划等号,对风险采取一味的回避态度。这就使得企业对包括合同法律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管理不力,缺乏对合同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在风险形成时,不能对风险进行较好的化解,进一步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增加了风险的破坏力,使企业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三、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全员法律意识

从以上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引发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原因中,最基本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在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企业全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力度,提高企业全员的法律意识,通过举办合同法律知识讲座、发放合同法学习资料等方式开展各种法律教育活动,对合同的种类、主体、合同法条款等进行讲解,使企业全员能够更为全面对认识到合同和合同法,树立其正确的法律观念,从基础上对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进行防范,提高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将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优化合同签订流程,确保合同合理合法

由于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由合同签订带来的法律风险,企业应当优化合同的签订流程,在合同签订前,首先应当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对市场、产品、客户的调查,以调查的实际资料作为分析的参考资料,遴选和确定出合同签订的对象,从而再做出最终的决策,确定合同签订的方式、内容和签订对象。在合同草拟、制定时,合同中一些专业性强的条款、内容要参考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对制定好的合同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合同中的专业术语等严格遵循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等的要求,确保合同中的文字使用准确,尤其是关键字的使用要严谨、规范。

3、加大合同执行力度,正确处理纠纷

合同签署之后,企业还应当做好合同履行的工作,按约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有时可能会出现合同履行达不到预期目标,或是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企业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在出现合同内容需要变化或者解除等情况的时候,企业应当确保合同变化或解除的过程合法,尽量减少纠纷。而由于签约双方意识上的差异,在合同履行或者合同变化、解除时,双方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争议,在处理合同纠纷时,双方可以先通过友好协商稳妥解决,对于一些协商无法解决的争议,则可以诉诸法律手段,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时,其相关的过程、程序等都要依法进行,以防范和化解合同法律风险。

4、做好合同履行记录,跟踪合同履行全过程

合同的履行是双方利益实现的必经程序,是合同管理的核心。签订一个好的合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合同的履行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结算前的法律审查是合同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合同关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合同能否按照约定履行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实现。严格的合同履行可以有效的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合同管理在合同履行阶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特点对其进行监管,督促对方履行义务,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与原方案不符的情况时,做好方案调整后的认证工作,及时办理合同变更手续,防止发生纠纷时无据可查。三是当出现对方违约事项时,应积极行使法定或约定的权利,搜集相关证据,以便将来追究对方相应的违约责任,为减少损失打下基础。

结束语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规范合同业务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控制水平,保障企业的自身权益。在企业对合同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和合同签订流程,加强对企业全员的法律教育,提高全员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法律意识,确保企业合法经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松涛.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与防范.鄂州大学学报.2012(1).

[2]刘利卫.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及防范建议.河北企业.2012(9).

上一篇:农业工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土地征用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