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17:05:44

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再如农村饮水问题。自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为贯彻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会议精神,我局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建设,完善和加强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努力朝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发展思路迈进,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扶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落实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引导金融向农村长效供给,建立金融信用支农保障机制。二、积极引导和促进城市工业、服务产业进军农业领域,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三、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整合历年结转资金。引入绩效评价促进支农资金科学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支农专项资金,解决资金设置上的部门分割、重复、交叉等不科学问题,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当前和“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将面临深刻调整和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农业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三农”政策支持水平更加提高,农业自身发展基础条件更加牢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拉动作用更加突出,“三农”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同时,“十二五”期间影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将会增多,全局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受外部影响越来越直接,农业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1)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严重障碍

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乃至组织成员的竞争、合作关系,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

(2)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严重滞后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资、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升级更要通过农业要素结构的升级来支撑。因此,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快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育,拓展涉农要素的市场领域,为促进涉农要素和产权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重组创造条件。不仅如此,还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有效对接,为发挥城市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对农村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涉农要素结构的升级创造条件。加快涉农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还可以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通过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更好地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并可能局部恶化

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五年增产,2013年很可能继续增产。由于国内粮食库存充足,在当前乃至“十二五”前半期,要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库存来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从资源和技术的角度来看,实现中国中长期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对2020年前实现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可以采取谨慎乐观的态度;但要将中国中长期粮食增产的潜力转化为现实,还面临诸多严重障碍和约束。如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粮食增产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约束不断强化等等。

(4)、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关水。每遇严重灾害,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据我们对黑龙江省的调查,虽然最近几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大型拖拉机增加很快,但仍有不少地方由于缺乏大型拖拉机耕作,深耕深翻面积小,导致犁底层变浅、土壤板结和质量下降,因此土壤保水能力和化肥利用率都有所下降,加剧肥料和土壤流失的问题,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些地方大型农机具发展不足,甚至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障碍。

三、“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规划

(1)、“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主要目标。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基本任务

2014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中央明确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各项方针政策要求,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和财政支农方式,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农业农村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一)着力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首先,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做到国民收入分配真正向“三农”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改善民生举措更多地惠及农民。同时,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和三个优先”的要求,继续保持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态势。201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18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很多地方省级投入增长的幅度也比较大。其次,要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规模,继续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大豆良种补贴实行东北地区全覆盖,油菜良种补贴实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覆盖。完善马铃薯良种补贴试点办法,适当扩大试点范围。在藏区启动青稞良种补贴,补贴对象是种植青稞的农牧民。在主产区启动花生良种补贴试点,主要是对花生原种繁育环节的育种能力给予补贴。要认真执行良种补贴的管理规定,加强对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察,尤其要把补贴面积核实准确。继续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抗旱、节水机电纳入补贴的范围;扩大地方补贴机械选型比例和自,增强选型的适应性;优先支持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加强监管力度,调动市县财政部门参与监管的积极性。

(二)着力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一是要研究新形势下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二是加大对重点增产措施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发展、节水、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三是支持渔业、畜牧业发展。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增殖放流、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发展,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监测等。四是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增加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用水者协会,以及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改进扶持范围和方式,逐步将中央财政资金由无偿补助转向以奖代补。五是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抓住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增加的机会,实施好相关的财政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着力支持农业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支持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是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的创新和转变,尽快改变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状况。三是把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实施好。

(四)着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要抓紧调研新时期林业财政政策,建立健全财政对林业的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以来,林业财政政策出台比较密集,包括森林经营首次列入财政预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等,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上,逐步构建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二是积极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天保工程到期后的调整方案和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林业重点政策。继续提高集体林和国家公益林的生态补偿标准。四是支持林业的重大改革。包括国有林场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国有林区管理制度改革等。五是继续支持草原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力度,延长实施年限,适当提高标准,适当扩大草原生态补偿试点。

(五)着力支持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是要增加扶贫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扶贫投入保持了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地方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也要不断增加对扶贫的资金投入。2014年,中央财政将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扩大省级安排扶贫资金因素的权重,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增加投入。二是突出扶贫的重点。新增扶贫资金要重点支持集中连片地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要体现三个倾斜:向西部省份倾斜、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倾斜。三是完善创新扶贫的机制。完善连片开发试点、互助资金试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等,同时要深入研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调整机制,提出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明确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促进贫困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六)着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积极探索涉农资金使用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要把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作为重点工作抓实抓好。一是全面清理涉农资金。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对现有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每一项资金的来源、规模、期限、对象、支出用途、管理方式等进行梳理,在这个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将性质和用途相近的资金进行归并和整合;对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资金进行取消或转变用途;对额度较小、比较分散的专项资金,归并为较大的专项资金。同时,严格控制新设立专项资金,规范和清理部门预算中的专项资金,逐步将结余比例大、绩效不突出的项目进行调整,尽量减少资金二次分配。二是研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管理部门的沟通协商。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涉农资金的使用。三是继续打造整合平台。继续鼓励县级整合和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县级统筹整合支农资金使用和以奖代补的力度。

(3)“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现行分配体制。目前我市大部分专项资金均对镇区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实行补助,同时规定镇区要配套资金,这种方法对调动镇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起到一定作用,但我市目前相当部分镇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为此,建议改革现行分配体制,明确界定市本级与镇区财政的支出范围,由镇区财政承担起自已辖区内各项事业发展的支出,市财政通过专项经费或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全市的宏观调控、均衡发展。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年)》;

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下达省年第二批省级预算内资金前期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622号);

三、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省农牧厅关于报送《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2020年)》意见和建议的函(发改函[]107号。

四、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五、省种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六、省农牧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二节规划总体目标

本规划范围:本《规划》针对东部农业区和环湖地区旱耕地、灌溉农业区以及州小块农业区而制定的规划,行政辖区包括: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大通、湟中、湟源、化隆、循化、贵德、同仁、尖扎、门源、(城东、城西、城中、城北)、祁连、海晏、刚察、共和、同德、兴海、贵南、乌兰、都兰、格尔木、德令哈、、囊谦、称多等28县(市)。

年至年,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研发中心一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技术入户率达到90%。

通过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示范、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使农田蓄水保水能力明显提高,降水利用率得到提高。到年,核心示范区面积66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0.15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面积200万亩,降水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公斤/毫米·亩,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5公斤,油料平均亩产增加20公斤。旱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规划主要目标内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在全省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技术培训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

在全省28个县(市)项目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人员95000人(次),全面提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第四节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其中:(1)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投资1.8664亿元(中央投资1.39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4666亿元);(2)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中央投资0.3098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1033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二章规划背景及现状

第一节基本情况

省地处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内陆省份,东、北邻省,东、南接省,南和西南与自治区毗邻,西北同维吾尔自治区紧邻。土地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排序在、、之后,居第四位。海拔高度1600~6860米,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7.6%。从地貌上全省可分为南高原、祁连山地、盆地和河湟谷地四大类地貌类型区。境内的山脉,西部极为高峻,向东倾斜降低,主要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构成了地貌的骨架。一方面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表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非地带性的影响,局部地区性差异又及其显著,低谷较温和,高地又特别寒冷。地势的高差悬殊,引起气候、生物的垂直分布非常明显。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制约,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农、林、牧业生产布局,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农业生产类型也由东部农业区,向西部环湖地区、盆地农牧交错地区、南高原牧业区过渡。农牧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色,一是光能资源丰富。二是热能资源差。三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大。四是农业气候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干旱、霜冻、冰雹、大风、雪灾等。

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作物以春小麦、春油菜、蚕豆、豌豆、稞和马铃薯六大作物为主。年全省总耕地面积面积813.3万亩,其中:旱地548.415万亩,水浇地264.88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1万亩。

第二节规划背景

省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的旱作农业区,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450毫米,降水少而集中,且季节和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拥有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世界平均水平的6.7%。旱作区基础设施薄弱,节水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下导致农业有限水资源短缺的恶性循环,引发日益严重的利用型缺水。中低产田比例高,粮食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较大,但增产潜力也较大。从长远看,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将成为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后组织实施了《西部旱作节水标志性示范工程》、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点建设项目》、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建设》等,促进了我省旱作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旱作区设施农业建设加快,对提高农作物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其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集工程、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关联紧密,连续性强,投入大,加之基础设施维护不当,原有的集雨窖、日光温室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大部分不能使用。因此,我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意义重大,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全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第三节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多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推广工作,加快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建成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从年开始,通过国家财政和省财政对旱作节水农业的大力扶持,实施了国家标志性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省级重点技术项目等,建立了十三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15万亩。近年来国家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累计投资2133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820万元。这些示范基地为我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取得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

我们在不同区域开展了旱作节水技术适宜性、水分利用效率、生产潜力及开发度等的试验研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旱作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其中获部级丰收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制定并技术标准4项。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沟垄集雨、免耕栽培等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艺、农机、工程、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三、初步形成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随着国家对旱作节水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研、院校、推广等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网络体系,技术研究更加贴近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各县分别建立了土壤肥料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检测能力的土肥水化验室,建立了部分墒情与旱情监测点,开展了省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骨干培训及科技示范户培训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加强了旱作节水农业基础性工作

我省制定并了《旱地甘蓝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白菜型油菜栽培技术规范》、《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规范》、《机械化沟播技术规程》、《油菜垄膜沟植技术规程》,为规范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的基础性调查,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认真总结以往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项目成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为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四节存在问题

一、自然降水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均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50~45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旱是我省旱作区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在盆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低位山旱地区,收成低而不稳。我省属春作区,但春季降雨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7%左右,春旱频率高、旱情重,三年两头旱,十年一大旱,春夏连旱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春播、出苗和农作物早期生长发育,造成因早期发育不良而影响收成,使山旱地区农民收入低而不稳。

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虽然我省地处江河源头,河流纵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6位。但由于主要农业区内黄河、湟水谷地切割很深,开发利用难度大,费用高。同时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在经济较发达的湟水流域农业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00多立方米,亩均440多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在50%左右,缺水3亿立方米。旱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为40%左右,水浇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35%左右。

三、山旱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省的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差,坡大沟深,坡耕地面积大。土壤瘠薄,农业耕地近60%的面积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浅山有机质含量仅为0.6~1.2%,土壤理化性质较差,蓄水保墒和供肥供水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公里侵蚀模数在5000吨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四、投入不足缺乏后劲

一是旱作节水新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省没有完善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发体系,对新技术的研究没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许多技术主要从外省引进。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农民经济收入低,对旱作农业的投入少,旱作节水技术普及面不大,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立足实际,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平整加固梯田、培肥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为关键技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为着力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建立起节水型、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全面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规划原则

一、坚持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示范区建设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组装配套成熟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采取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坚持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围绕农业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发展抗旱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以引进繁育优质抗旱品种为重点。压缩质次价低的小麦品种,增加马铃薯等播期较晚的优势作物,培育浅山旱地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产业,形成集科技展示、技术配套、技术演练、农民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我省不同类型区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东部雨养农业区为重点,兼顾、、等缺水地区,因地制宜确定地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节水技术模式,加强示范带动效应,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措施的耦合,探索适合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长效机制,为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第一节区域布局

根据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综合我省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农业区域特征等因素,将分为东部粮油主产区,、稞油菜轮作区,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四大旱作区。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14个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培肥改良土壤、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等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等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节灌技术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建设重点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功能定位:立足于完善核心示范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县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重点:在、市(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等28个县(市)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其中: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2万亩,、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4万亩,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核心示范区面积4万亩,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节水能力。到年,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功能定位:一是开展全省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开展中间试验等技术熟化、转化工作;二是制定旱作节水农业规划;三是承担国家和省上重大旱作节水项目;四是指导全省旱作节水农业生产;五是开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六是承担国家信息监测预警任务。选择部分典型区域的试验推广站,监测、采集土壤墒情、旱情、地力等旱作节水农业相关信息,与国家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区域分中心联网,为指导抗旱减灾和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重点: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

功能定位:一是承担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作为旱作节水农业核心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完成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旱作节水技术和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引导发展基层新型合作组织,探索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二是承担县域内推广辐射任务。结合核心示范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成效,利用各类技术推广手段,开展技术培训,把成功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三是开展对农民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建设重点:等28个县(市)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第五章规划内容与规模

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农田整治、节灌技术、覆盖栽培、沟垄保墒、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活动。进一步完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新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室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置试验室仪器、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每县500平方米,,面积14000平方米,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探索良性运行机制,打造不同类型的省级样板,辐射带动区域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节水技术的宣传培训,培训农民95000人(次),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水平。

第一节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县(市)。主要围绕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平整加固梯田、土壤改良与培肥、覆盖栽培、深耕深松、抗旱生物制剂等各项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二、、稞油菜轮作区

包括7个县。主要围绕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抗旱生物制剂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包括4个县(市)。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节灌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包括、3个县。主要围绕农田整治、土壤培肥改良、沟垄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第二节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新建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一座,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设备和培训设备等。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新建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28个,购置拖拉机、沟播机、深耕犁、深松机等各类作业机械、配套建设机库、培训设备等。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该区包括、(城东、城西、城中、城北四区)14个县(市)。

(二)、稞油菜轮作区

该区包括7个县。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该区包括4个县(市)。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该区包括、3个县。

第六章投资估算

第一节投资估算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项目,共需投资2.2795亿元,其中: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工程投资1.8664亿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投资0.4131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81.88%和18.12%。

一、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共投资1.8664亿元。

(一)东部粮油主产区

东部粮油主产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1.0904亿元。

(二)、稞油菜轮作区

、稞油菜轮作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3024亿元。

(三)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四)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核心示范区建设共需资金0.1048亿元。

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包括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

发中心建设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0.4131亿元。其中: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投资0.0327亿元,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投资0.3804亿元。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327.2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设备购置147.2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5.01%和44.99%。

(二)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

县级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共投资3803.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2058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745.8万元。

1、东部粮油主产区

每县需资金142.1万元,共投资1989.4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050万元,地设备购置投资939.4万元。

2、、稞油菜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31.3万元,共投资919.1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504万元,设备购置投资415.1万元。

3、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511.6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88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223.6万元。

4、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

每县需资金127.9万元,共投资383.7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216万元,设备购置投资167.7万元。

第二节资金筹措

—年省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规划,共需投资2.2795亿元。按照公益性、示范性、基础性建设内容主要由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投资辅助的原则,依据不同区域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标准,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分别为:中央投资1.7096亿元,地方配套投资0.5699亿元。中央与地方投资比例1:0.25。

第七章规划实施年限及分年度实施计划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年,共7年。分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年-年:

一、省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试验室仪器设备、监测仪器设备和培训设备购置等。

二、东部粮油主产区建设。包括东部粮油主产区1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稞油菜轮作区建设。包括、稞油菜轮作区7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年-年:

一、盆地绿洲麦豆绿肥轮作区建设。包括哈4个县(市)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二、南稞饲草饲料小片种植区建设。包括、囊谦、称多3个县的旱作节水农业试验推广站建设以及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等。

第八章效益分析

第一节经济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到年,全省建立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66万亩,平均亩产粮食比前三年增加30公斤,油料增加25公斤。水分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同时加强旱作区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旱作栽培技术水平。核心示范区技术入户率达到90%。

第二节社会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将为我省生态类型相似区域提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有效提高旱作区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科学技术为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各项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可大幅度提高降水利用率。项目实施后,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和快速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预计到年水分利用率提高到55%。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生态效益

一、通过《规划》实施,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灾、稳产、增产能力。

二、《规划》实施后,可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旱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规划》的实施,利用培肥改土,深耕细作,合理轮作,改造中低产田、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等多种农艺及工程措施,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缓解干旱缺水这一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对恢复项目区的自然植被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我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旱作节水农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进一步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旱作节水农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长期的投入机制

现代节水高效农业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涉及面广、投入多、公益性强、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依靠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大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核心示范区的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旱作节水种植水平,推进节水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完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发展节水农业必须要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科学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满足节水农业的科技需求。要逐步建立健全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组建一批高素质节水农业科技队伍,按宝塔式人才结构,培育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研究、开发、管理、科技推广、技术示范等人才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四、依靠科技,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水平

在已经建立的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提高其建设示范标准。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应用带动常规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为我省节水农业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典型的技术样板。

五、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节水农业发展网络

旱作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适时实施人工降水,合理利用灌溉水,挖掘土壤水资源潜力,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建立有农业、水利、气象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节水农业发展网络,整合各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全面推进,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六、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旱作节水技术水平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一、“*”时期安阳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8.2亿元,较“九五”末增加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较“九五”末增加1091元,增长51.2%,年均增长8.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3.6万吨,是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九五”末增加33.2万吨,增长13.1%;其中优质小麦收获面积297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70%。全市棉花总产量3.5万吨,与“九五”末基本持平。油料总产量26.5万吨,较“九五”末略有调减。蔬菜瓜类总产量540.3万吨,比“九五”末增加207.5万吨,增长62.3%。食用菌总产量13.5万吨,比“九五”末增加5.3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6000吨,比“九五”末增加3668吨,增长157%。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到*年,全市较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总资产40亿元,年产值57亿元,年利税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5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培植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10个、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街道)29个。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数量达265个,总资产达到2.1亿元,年交易额7.2亿元,吸纳会员7.6万户。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实施并已成雏形,其中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基地达到200万亩。

——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1.6万亩。配套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0个,其中百亩园30个、千亩方22个、万亩区8个。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进展顺利。“*”期间,全市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3座,新增沼气用户5.5万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到*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3.6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7.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2万人。

——农业科技进步效果显著。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以上。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绿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共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量推广,地力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增产后劲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滑县作为我市唯一的农业部试点县,其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市级农业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安阳农业信息网进入全国农业百强网站;县级网站全部建成,乡级服务站发展到66个。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市级及各县(市)和龙安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文峰区、北关区和殷都区配置了以农残速测仪为主的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条件。全市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3个。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市共建成农产品市场74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0万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个、季节性批发市场10个、常年交易集贸市场13个、季节性集贸市场7个,初步形成了以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四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资市场的监管有力,促进了放心农资供应,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规范了经营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党在农村的支农惠农亲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较好,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完成了农业税全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二、“*”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随着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将得到更加重视。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三是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和条件。农业发展后劲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在看到我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全面分析“*”时期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脆弱。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国和全省先进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且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大都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质量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慢;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存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机遇,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工作,推进农业增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形成了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对农业基础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及过渡期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农业立市”的战略构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坚持科教兴农,依法治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目标。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棉花总产量达到5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30万吨,瓜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万吨。

“*”时期全市农业经济工作发展重点是:

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培植3—5家部级标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大扶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0家,建设5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3—4个产业化示范县(市、区),规范、完善、发展100个与国内外市场相联结的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市主要农产品部分加工率达到60%左右,全市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值比达到1:1,带动全市50%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

高效农业开发计划。年亩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120万亩,高效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明显提高。

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全市农村沼气用户达到35万户,惠及农民150万人;按标准建设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示范乡镇(办事处)36个,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农民科技培训50万人,培训转移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效益明显。

农业增效技术。加快农作物良种繁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0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5%。

农业产业链开发。“*”期间,力争把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具有各自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菜菌、中药材等农业产业链。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农民生活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村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时期农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新”的具体目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稳步推进“四大兴农计划、三大惠民工程、十大增效技术、十大农业产业链”;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计划;以建立完善十大农业产业链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施高效农业发展计划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要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环境、卫生等条件。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秸杆、粪便、垃圾、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要按照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安排部署,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认真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三要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利。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五要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优势,参与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

(二)积极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组织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实现土肥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和综合利用。“*”期间,建成标准化地力监测点25个,建立土壤耕层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200个,在巩固提高8个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二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继续抓好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市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种植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粮食作物;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引导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三是进一步做好农业生产的抗灾、减灾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原则,建立健全我市农业重大灾害、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等应急控制体系,建立农业重大灾害应急控制的技术、物资、资金三大储备制度,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和监控,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和应对农业重大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保障。

(三)强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链开发。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地客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兴办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继续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切实优化发展环境,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造就一批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带动农户超万户的“三超”龙头企业。二是努力打造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乡镇和特色农村经济先进乡镇建设活动,全面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完善规划,紧紧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的粮食、棉花、花生、瓜菌菜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型企业为基础,群体竞发、相互配套的企业格局。三是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继续搞好试点工作,分地区、分专业树立一批示范典型,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对各类有优势、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政策上、资金上、业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从企业发展壮大中获得利益,以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狠抓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示范样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显著、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一区一带一园二基地”规模生产,即以内黄县西部、南部和滑县中部、北部为主的鲜果和果粮椒(瓜菜)一年三收丰产区,以汤阴县、内黄县鹤台线为主的保护地温棚瓜菜生产带,以龙安区、文峰区、殷都区、北关区、安阳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及城郊型蔬菜农业生态园,以林州市和安阳县中西部为主的林药间作及高档名贵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汤阴县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积极调整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到“*”末,水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高效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农业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名牌宣传,加强对农产品名牌的扶持、管理和保护。“*”末,全市力争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10—15个。四是加快农产品优质专用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围绕甲家面粉、健丰饼业、豫鑫木糖醇、星河油厂等粮、棉、油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企业和基地的链条式、互利型发展。到2010年,建成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00万亩。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择业竞争力。要继续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为中心,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大力推广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的培训模式和经验,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培训基地,严格制度,规范管理。要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阳光工程服务大厅网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发挥我市优势,重点打造林州市、安阳县的“建筑工”,汤阴县的“纺织工”、滑县、内黄县的“电子工”、龙安区的“花卉工”以及我市食品工、植棉工和加工业服务业等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以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培养专业户、打造专业村为目标,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一事一训”、“一技一训”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纸等方式,对农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加快农业“走出去”实施步伐,提升农业发展的外向能力。“*”期间,要进一步拓宽农业“走出去”渠道,在经营领域上,由传统的种植业向高效农业拓展,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产出效益;在经营区域上,由内陆欠发达地区大力向沿海发达地区、国际市场拓展;在经营方式上,由承包租赁向股份合作、产销协作等多种形式拓展;在经营结构上,由劳务输出向资本输出拓展,切实提高农业走出去综合实力;在经营对象上,由农民向农业企业拓展。鼓励农业企业积极从事域外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企业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认真搞好培训、信息、维权、信贷、物资、土地流转等各项服务,切实营造农业“走出去”的宽松环境。“*”末,全市外出农户达到1万户,承包经营面积100万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亿元,其中走出去农业企业10家左右,承包经营农产品基地面积5—10万亩。

(六)加快沼气发展步伐,建设生态秀美农村。一是要按照行政推动、项目带动、部门联动、效益驱动的发展思路,狠抓“春建、夏用、秋管、冬训”四个关键环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积极推广“一池三改”、“二池三改”等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模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副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以“畜—沼—菜(果、鱼)”、“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蔬菜或果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建设。要以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沼气服务组织。要大力培育沼气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专业化施工、市场化运作、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新机制。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工程。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推广典型模式,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0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0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1000个,积极推广秸秆快速腐熟制取无公害有机肥技术。“*”末,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力度。种子工程要加强优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抓好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的监测预报防治与植物检疫的监理监管,规范完善土壤土力监测网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措施,以资源整合和体系创新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采取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土专家、土秀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搞好科技联姻工作。要继续高起点地走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之路,深入开展与部级科研院(所)及知名专家、科技人员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实施科技项目,加快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查。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我市的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二是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监管工作。要加快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及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同时,要鼓励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实行挂牌销售。三是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要结合园区建设,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采取市建示范区、县(市、区)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田、村组培育示范户的办法,形成健全的示范网络。

(九)健全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一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鼓励各级农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示范点、示范场,进行典型引路,辐射引导,搞活机制,做好服务。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依托我市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形式的民间流通组织的发育。积极探索开展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点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进一步提升市场档次。“*”期间,新(扩)建1个年交易额超5亿元和7个年交易额1亿元元以上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阳市农业信息网和市级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机制抓延伸,推进农业信息的“落地入户”,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良性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制度,切实为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四是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要求,继续完善县(市)、乡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对生产、流通及初加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综合示范区的建设,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到2010年,全市分别建立100个以速测和自检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点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检测点,形成由市、县(市)监督检查和基地、批发市场自我检测组成的“二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五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按照“五统一”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健全制度,整合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整治规范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州政府的要求及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县关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635万元,比增加39708万元,年均递增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47元,比增加735元,年均递增7%。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农田基本政策,大兴山区小水利工程、坡改梯、地力培肥等项目,建成400kg/亩的高稳产农田13万亩,投入规划改造资金17万元,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8%以上。

(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县新增农业机械共计台(辆)千瓦,为农业生产节约经营、提高效力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县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水稻旱育稀植浅插、包谷容器育苗、地膜覆盖种植、农作物合理密植、拉线栽培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绿茶、麦地湾梨、优质米、苦荞、林下药材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县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 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13452万元,比增加37817万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3元,比增加786元,年均递增7%。

1、粮油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40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4%,粮食总产稳定在10165万公斤,其中100%为优质品种。同时加大油料作物和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50%。

2、农特产业发展

(1)茶叶产业发展。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茶园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茶园种植,在宝丰乡、团结乡每年新植生态茶园1000亩,优化老茶园亩。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3万亩,投产面积达2.7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50公斤以上,年产量达1350吨以上,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2)麦地湾梨产业发展。积极稳步发展无公害、绿色麦地湾梨生产,每年新发展亩优质麦地湾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麦地湾梨面积5万亩,挂果投产面积达3万亩以上,总产值亿元。

(3)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每年发展10000亩。到2015年,林下中药材总面积10万亩,总产值4000万元。

(4)优质稻产业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逐年扩大优质稻产业发展。到2015年,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量2856万公斤,年产值8000万元。

(5)杂豆产业发展。优化杂豆品种,培植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白花芸豆、腰子豆、四季豆、鸡眼豆、荷包豆、小绿豆、奶花豆、金时豆等。到2015年,种植面积14.5万亩,年产量2175万公斤,年产值5000万元。

3、中低产田地改造。在围绕全县粮食生产与农特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我县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各异等实际,将把按照自然地理状况和土壤分布规律划分的11个中低产田地片区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17.064万亩改造成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稳产田地。其中实施土地整治4.929万亩;实施农田水利8.5万亩;建设农灌沟695km;建设管网配套597km;实施田间道路195.4km;实施生物农艺措施17.064万亩。20__年规划改造1.69万亩,20__年规划改造2.1976万亩,2013——2015年规划改造3.75万亩。到2015年全县将完成7.6376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

4、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

(1)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

(2)全面推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

(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万元新建县农机站、植保站、种子站等推广机械办公室,新建11个乡(镇)办公楼及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州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县、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挂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快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抓好种子种苗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通过,将给县现代农业带来了跨跃式发展,县根据本县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即沿海地区重点打造高效渔业、设施渔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带;204国道以西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及沿历大公路、塔海线沿线优质粮产业带;西部丘陵重点打造经济林果、农业旅游产业带。

在这种情况下,镇根据本镇的农业发展特色,规划了本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__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已通过。

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的构想。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__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__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__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镇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36亿元,林业产值1.38亿元,种植业产值0.92亿元,渔业产值0.64亿元,分别占总产值10.1%、41.8%、27.9%、19.4%。林业产值比重最大。

二、镇农业规模分析

1、种植业

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种植面积60838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0.92亿元,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1.2花卉生产

镇是省命名的“花卉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1982年大棚种植花卉,1998年日光温室种植花卉,高科技设施种植鲜切花,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全镇发展鲜切花面积500亩,主要以马蹄莲、玫瑰、百合种植为主,非洲菊、勿忘我等配花为辅,总产值2400万元。花卉生产以店子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3苗木生产

镇是周边县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85年镇开始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迄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发展历史,目前全镇已发展花卉苗木3300亩,现有苗木花卉25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中山杉、广玉兰、梅花、紫叶李、雪松、女贞、紫薇等。苗木年产值达1.2亿元。

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貂狐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三禽128万羽,年产值0.36亿元,主要分布于马朱孟、仙丘铺、腾庄、寺后等村。

3、林业

镇林业品种丰富,以绿化苗木为主,品种达150余种,景观树效益可观,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4、渔业

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凭借县郊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垂钓,现在寺后村已进行了有效探索。

5、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以肉制品加工为主,境内的昌泰食品年可生产肉制品256万吨,粉丝、酱醋、甜闷瓜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三、镇农业产业需求分析

1、苗木市场极具竞争力

镇年产各类绿化苗木300余万株,有多支集种、养、销、护于一体的苗木专业队伍,是县内绿化工程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市场已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随着苗木基地的进一步壮大,下一步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生态园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花卉生产、消费和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鲜切花亩效益达5万元,“一亩花百亩田”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我镇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当地群众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今天,花卉已经成为镇的一大产业。从当前形势看,花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到,我镇有望基本实现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镇成为省内闻名的花卉生产镇。现正在积极招引种养客商,以外商促外销。

四、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镇位于县郊,南连沙河镇,西邻门河镇,北与城头镇和赣马镇交 界。总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亩,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镇自然条件优越,青口河、朱稽河穿境而过,规划的小官湖鲜切花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貌较为单一,景观位置重要。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沿海高速公路出口仅5分钟的车程。青班、青抗、厉大三线贯穿全镇,并且与204、327国道连接。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带有大陆气

候特征。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937毫米,平均气温

13.2℃,平均无霜期210天,光照充足,平均全年日照时数

2588.1小时。

3、土质情况

土质为河湖堆积物,土壤矿物质颗粒较细,以细沙粒为主,

含大量铁锰结核,土壤属黄沙土、湖黑土、黄土、沙黄土、包(来源:文秘站 )浆岭沙土、白浆土等。

4、基础设施较好

4.1全镇有电灌站8座,机井28口,35kv变电站1座;

4.2全镇有设施花卉800余亩,高效苗林基地12126亩;

4.3规模较大,没有规模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镇苗木基地面积广大,配套设施齐全。

5.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5.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鲜切花温室大棚,50亩苗木园林;

5.2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鲜切花基地亩产鲜切花48000朵,单体收益5万元;

5.3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5.4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5.5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5.6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苗木花卉协会引领,十二支苗木花卉专业队伍带动;

5.7具有较高的农民收入,苗木亩收入4万元以上,鲜切花亩收入5万元以上;

5.8达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

第二章发展战略篇

一、指导思想

能胶建设高效设施农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新阶段农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高效设施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力量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镇作为城郊镇,既具有农业普遍共性的一面,更多的是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在正确分析、充分认识当前形势和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的前提和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参照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从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新形势下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应该定位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

二、工作目标

依据省生态农业建设和镇“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突出我镇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自身特色,全面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传统农业逐步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生态农业转换。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重点实施以稻米、花卉、苗木为主的万亩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改进农业种植模式,重视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带动全镇整个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促进村镇生态环境向净化、绿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镇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就业人员达到15000人。继续拓宽苗木基地建设,苗木基地面积扩大到1亩,在此基础上发展苗木观光旅游业,使苗木基地变成生态园、观光园、休闲园。做大做强鲜切花产业,起鲜切花种植面积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至2015年规模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在此基础上实现花卉苗木连片,建成花卉苗木生态示范园。推进寺后村月亮湾休闲垂钓中心二、三期工程,建成集休闲、会议、餐饮、观光为一体的月亮湾休闲商务区。以花卉苗木生态示范园为中心。结合月亮湾休闲商务区,-2015年逐步形成花卉鉴赏扦插区、苗木观光旅游和休闲商务区生态产业群。

第三章产业发展篇

镇人多地少,经过6年大力推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实践充分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镇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提升镇农业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才能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人均收入上的差距。

一、鲜切花产业

1、发展目标

我镇花卉产业的发展将以加大鲜切花的规模,适度发展盆栽观赏植物。鲜切花生产以玫瑰、百合种植为主,非洲菊、勿忘我等配花为辅。分年度发展规模为:规划面积为50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200座,50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200座,20__年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400座,以后根据市场及政策每年按照400亩递增发展。

2、产业布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原则,根据我镇实际,花卉产业主要布局在小官湖村,并通过小官湖村辐射带动周边村。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8000亩的鲜切花种植任务,逐步形成高效设施农业产业集聚区。

3、建设内容

苗款根据品种和规格而定,大棚、花卉专用肥、农药、水电费等,预计亩需投入为50000元,采取由镇政府统一规划,财政打包资金补贴,投资公司具体承建的模式进行建设。

3.1基地建设:,全镇花卉种殖面积发展至1000亩,20__年创建亩鲜切花基地,2013年创建5000亩鲜切花基地,2015年创建8000亩花卉种植基地。

3.2培育花卉专业合作协会,健全协会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服务职能,引导和帮助建立当地的花卉专业合作协会,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花农做好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市场服务;

3.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一流的种苗培育区;

3.4建设省级花卉产业示范区;

3.5加强花卉产业链薄弱环节建设,加强新品种引种及大规模苗种培育;

3.6打开国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4、投资概算

4.1基地建设:新增6580亩,每亩5万元,计32900万元;

4.2育苗场1个,500万元;

4.3花卉交易市场1个,1000万元;

总计3.44亿元。

二、苗木产销

1、发展目标

通过开展农业 招商,引进江都、沭阳等地苗木项目,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苗木新品种,提升苗木档次,做大做优苗木产业,逐步形成速生丰产苗木区、常规绿化苗木区、高档苗木种植区,进一步推动苗木产业规模发展,彰显规模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产业布局

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分两期工程建成占地0亩苗木花卉种植基地,建成“工”字型绿色苗木花卉长廊。一期工程在青班线两侧发展花木种植8000亩;并通过一期工程辐射带动“青抗、青班、历大”三线沿线走廊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种植。二期工程计划从至2015年期间在镇中西部呼应城头、门河邻镇发展苗木花卉种植1亩。

3、建设内容

3.1通过“科技推动、大户带动、招商拉动、效益驱动”等运作方式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我镇鲜切花产业的内在品质,把基地逐步建设成一个集苗木种植、新品推广、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苗木产业示范园,使苗木花卉产业成为我镇的观光产业、阳光产业、效益产业。

3.2实施企业+协会+农户的合作形式;

3.3扩大苗木种植面积,20__年亩;20__年3000亩;2013年4000亩;2014年5000亩;2015年6000亩。

3.4加强科学套种与立体种养植技术的推广。

4、投资概算

4.1基地建设:新增草莓面积1200亩,每亩1万元,计1200万元;

4.2其它配套建设300万元。

总计1500万元。

三、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物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保障,将通过5年努力,把建成花卉苗木物流中心。20__年完成店子鲜切花交易中心和苗木配送中心;到2015年完成花卉苗木物流中心建设,初步形成现代花卉苗木物流网络体系,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和功能协调有序的花卉苗木物流服务网络。

2、产业布局

在镇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园。

3、建设内容

3.1鲜切花交易中心1座,200万元;

3.2苗木配送中1座,150万元;

3.3其他配套设施,50万元;

资金合计:400万元。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时间跨度为5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市、县农林部门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举全镇之力协同作战,为了确保顺利运营,成立由镇政府、镇农业办、财政所、水利农机站、农经中心、相关村领导为成员的“镇-2015年度高效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技术、实施、督查等三个小组,抽调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各成员单位将在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按照预期的目标,各负其责,协同作战。

二、资金保障

1、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争取上级资金,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

2、是启动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3、通过银行信贷筹措资金。

4、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5、政府投入适当引导奖励资金。

三、技术保障

1、继续发展百名教授进百村活动。

2、与南京农业大学签定合作项目。

3、加强推进镇、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大力引进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5、改革推广条件,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加快镇、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6、加强科技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7、发挥品牌带动科技升级。

8、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协会+企业”、“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基地”模式,在适度规模生产中提高科学种殖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

四、政策保障

出台资金扶持、考核奖励等相关政策,调动镇、村人力、财力、物力共同扶持项目开发。在建设过程中,创新建立“民投、民办、民营”的股份制经营机制。以种植大户为龙头,实行民主策、经理负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五、服务保障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7

1 东川区农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政府坚持“一产做特,整体做优”的产业转型思路,围绕东川热区开发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健全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东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就成就。力争全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 面临的主要机遇

2.1 从区域条件看,东川地形特点独特、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

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小江深大断裂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334.1m,最低海拔695m,高差悬殊3649.1m。地质构造复杂,长期受金沙江和小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形成纵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有较大的泥石流冲沟100多条。受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立体差异影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立体气候。

2.1.2 地处要冲,区位优势突出

东川与川滇两省四地五县相毗邻,是滇川两省经济文化交汇地、金沙江下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北经成渝经济区通往中部崛起地区的必经之地,也是滇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与泛珠三角地区交汇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地理优势。随着滇川渝快速通道、渝昆快速铁路和金沙江航道等重大区域性通道建成,东川必将由区域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1.3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东川因矿设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参与东川建设,形成了东川丰富的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不仅是开放社会的特点,也是开放社会不断改善、进化的活力源泉,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开放的东川更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农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入驻东川,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东川农业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活力。

2.2 从社会发展来看

10a的高速发展已为东川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一轮的更大优惠政策正在争取之中;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市对东川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东川人民谋发展、思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减。

2.3 从全国总体来看

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东川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产品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矛盾突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速,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更为紧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

4 农业发展规划

4.1 坚持6个基本原则

4.1.1 坚持粮食生产稳定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

4.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庄园化、庄园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基本工作思路,围绕“园区”来做农业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

4.1.3 猿帧八幕”同步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并同步发展。

4.1.4 坚持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保障。

4.1.5 坚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土地资源、农业投入品及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1.6 坚持农村体制改革

理顺农业发展机制体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形成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活跃的农村金融机制。

4.2 完善发展空间布局

4.2.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

以小江河谷热区发展冬春早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

4.2.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

以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优质高产玉米、优质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和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为主。

4.2.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

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特优产品为主。

4.3 做好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4.3.1 特色农业

4.3.1.1 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具体包含: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打造中国“甜杏之乡”;打造昆明“早桃之乡”;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打造昆明辣木种子繁育供应标准化基地;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继续发展太空蔬菜基地;做特色水产养殖等。

4.3.1.2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东川海拔1500m以上二半山区,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4.3.1.3 高寒山区特色药材种植

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花卉种植1333hm2以上。其中,在海拔3000m以上的区域规范发展玛卡种植667hm2以上。总产值达25000万元。

4.3.2 粮食作物

4.3.2.1 优质高产水稻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稻作区,积极开展优质高产创建工程,加大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优质稻品种,保护和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到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1667hm2,平均产量提高50kg/667m2以上。

4.3.2.2 优质高产玉米生产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适宜区,海拔在1500~2200m,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全面实施高产创建模式普及推广,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推广2000hm2,到2020年,高产创建模式普及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平均增产100kg/667m2的目标。

4.3.2.3 优质薯类生产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适宜区(春种以海拔2300m以上的地区为主,冬种以河谷低海拔地区为主),到2020年全区优质薯类种植面积达到3333hm2,产量7.5万t以上。

4.3.2.4 优质麦类、杂粮、食用豆类种植区

以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山区、半山区及坝区水田为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结合冬季农业开发和晚秋生产,积极开展优质杂粮品种更新、优质食用豆类推广种植1333hm2,到2020年实现平均0.06hm2产提高50kg,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4.3.3 中低产田(地)改造

东川区2016―202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地)2862.14hm2,每年分别改造666hm2、655hm2、581hm2、618hm2、343hm2。预计总投资8729.58万元(其中2016年投资2029.96万元、2017年投资1996.35万元、2018年投资1773.4万元、2019年投资1883.99万元、2020年投资1045.8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05万元/hm2。

4.3.4 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力推进优势比较明显、条件较为成熟的2个都市农庄建设。着力培育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彝族民俗文化活动、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活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特色农业种植、儿童欢乐谷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庄园经济。

4.3.5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智能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着力实施好种植在线、加工在线、物流在线、在线营销、在线管理、在线服务等农业信息化6大行动。整合区镇两级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区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库建设。

4.3.6 食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东川区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重点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制、进行网格化管理、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药残留快速z测点、建立13个其它快速检测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面积10000hm2。

4.3.7 植保工作

大力提升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防控能力及覆盖面。对重大病虫预报继续坚持虫情集体会商制度。认真开展农残检测工作。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

4.3.8 土肥工作

建立1个区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22个配套监测点,建设100个标准监测点;建设石漠化改良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区6个,面积达1333hm2;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示范基地6个,面积达到13333hm2;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0hm2,覆盖率100%,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5%。

4.3.9 农村能源建设

完成节能改灶5000眼,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推广10000台,完成50m3沼气池20座,病旧沼气池改造2000口,农户技术培训(期)10期。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项目,计划用地2000hm2,总装机720兆W(72万kW),总投资108亿。2016―2019年,每年投资18亿元,用地333hm2,建设120兆W(装机12万kW)的光伏发电站;2020年,投资36亿元,用地667hm2,建设240兆W(装机24万kW)的光伏发电站。

4.3.10 种子管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和完善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建立新品种适应性种植鉴定,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

4.3.11 农机推广及监理工作

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0万元,推广享受补贴的农业机械1500台(套),农业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上升到50%以上。争取补助培训费和鉴定费60万元(人均600元),培各类农机人员1000人次,争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扩大安全监理覆盖面,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水平力争达到87%以上。降低事故死亡率,保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万台死亡率持续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4.4 保障措施

4.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东川“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领导,定期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动员农业系统各有关单位顾全大局,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支持服务,做到思想真重视、领导真加强、工作真落实,把重视“三农”体现在政策扶持、财力投放、工作投入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习研究,善于思考总结,准确掌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4.2 加大投入力度

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农业各部门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基地、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区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

4.4.3 完善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范管理,严格程序,落实好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采取业主申报、农业部门审核并做好备案、国土部门再次复审后报区政府批复实施的程序,落实3%~7%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打破用地制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增强业主投资信心,确保农民和业主的共同利益;探索现代农业园区设施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4.4.4 强化目标考核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通过,将给县现代农业带来了跨跃式发展,县根据本县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即沿海地区重点打造高效渔业、设施渔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带;204国道以西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及沿历大公路、塔海线沿线优质粮产业带;西部丘陵重点打造经济林果、农业旅游产业带。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已通过。

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的构想。

三、规划期限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二、镇农业规模分析

1、种植业

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种植面积60838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0.92亿元,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1.2花卉生产

1.3苗木生产

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貂狐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三禽128万羽,年产值0.36亿元,主要分布于马朱孟、仙丘铺、腾庄、寺后等村。

3、林业

镇林业品种丰富,以绿化苗木为主,品种达150余种,景观树效益可观,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4、渔业

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凭借县郊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垂钓,现在寺后村已进行了有效探索。

5、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以肉制品加工为主,境内的昌泰食品年可生产肉制品256万吨,粉丝、酱醋、甜闷瓜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三、镇农业产业需求分析

1、苗木市场极具竞争力

镇年产各类绿化苗木300余万株,有多支集种、养、销、护于一体的苗木专业队伍,是县内绿化工程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市场已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随着苗木基地的进一步壮大,下一步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生态园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花卉生产、消费和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鲜切花亩效益达5万元,“一亩花百亩田”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我镇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当地群众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今天,花卉已经成为镇的一大产业。从当前形势看,花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到,我镇有望基本实现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镇成为省内闻名的花卉生产镇。现正在积极招引种养客商,以外商促外销。

四、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镇位于县郊,南连沙河镇,西邻门河镇,北与城头镇和赣马镇交界。总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亩,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镇自然条件优越,青口河、朱稽河穿境而过,规划的小官湖鲜切花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貌较为单一,景观位置重要。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沿海高速公路出口仅5分钟的车程。青班、青抗、厉大三线贯穿全镇,并且与204、327国道连接。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带有大陆气

候特征。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937毫米,平均气温

13.2℃,平均无霜期210天,光照充足,平均全年日照时数

2588.1小时。

3、土质情况

土质为河湖堆积物,土壤矿物质颗粒较细,以细沙粒为主,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规划;建议

1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着手制定“十三五”规划。如何规划好、落实好、发展好农业现代化是关键点,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几年连发中央一号文件,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在农业物质装备、农民素质等层面上,与发展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条件不平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强国,不同省份、不同区域、不同县乡的农业基础和条件有很大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平衡。

2.2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农民的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新型农民的普及还需一个漫长过程。

2.3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有很大差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待提高。

3几点建议

3.1重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农业,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畜则畜,提高区域主导产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

3.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龙头腾飞工程”,带动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品牌。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度。

3.3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渠灌区的桥、闸、涵和防渗设施的节水改造。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创造条件。

3.4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健全乡镇和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机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乡镇、街村延伸,引导鼓励农产品网上销售。

3.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各地财政实际,要逐年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制定后,抓好落实是关键,地方政府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层层得到落实,不走过场。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9篇

一、“十一五”情况

“十一五”期间,通过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工作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政策,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既定目标为万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比增加元,既定目标为元,比增加%,年均递增%。农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效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强力推进以农田、水利及中底产田地改造为主的工程建设,沙颍河治理工程、淮北大堤加固工程顺利完成,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稳步推进,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基本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比十一五末增长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68%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了个百分点。

(三)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有效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全区新增农业机械共计台(辆)千瓦,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和%,为农业生产节约经营、提高效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农业先进实用科技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全区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大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小麦氮肥后移、小麦一喷三防、大豆合理密植、蔬菜设施生产、地膜覆盖种植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科技为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机构的公益服务职能,转变了服务方式,扩展了服务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市场信息、产品加工等多方面的服务质量。

(六)农业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执法规范有效。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土地承包法》、《农机管理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大力宣传教育和有效贯彻落实,农业工作的法制建设有力推进,发展环境较大改善,执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工作逐步走向依法发展的轨道。

(七)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大推进。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优质蔬菜产业化生产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有效推进,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有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渠道有较大扩展,收入水平稳定增长。

二、“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区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的支撑。同时,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涉农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二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推进农业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四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力量和推广经费不足;五是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初加工发展及推广力度不够,为民增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六是各级政府对农业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兴农富民”意识,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2、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作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坚持依法促进,兴农富民,全面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三)发展重点、目标

在稳定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粮田的基础设施和土壤地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产量。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比增加万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增加元,年均递增%。

1、粮油生产。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4%,粮食总产稳定在万吨,其中100%为优质品种。同时加大油料作物和蔬菜发展力度,自给率达到%。

2、农特产业发展。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管理,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食品蔬菜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正午镇、口孜镇每年新增蔬菜基地亩以上,优化老蔬菜基地1500亩以上。到2015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公斤以上,年产量达万吨以上,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3、畜牧业。一是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比重由目前的%提高到%以上;二是加快畜禽改良步伐,三元杂交猪推广率达到100%,家禽改良率达到90%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免疫、检疫和产品检查,达到3个100%;四是建成猪、羊、禽3个优势畜产品生产基地。2015年:猪、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出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只和万只。

4、林业。全面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15年实现有林面积20.1万亩,林木总蓄积1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5%,发展林业庭院经济6万户,林业产值0.56亿元。

5、渔业。大力实施渔业致富工程,调整渔业区域布局,建立名特优稀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品种结构,增加渔业投入,加快数量型渔业向效益型渔业的转变;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的认证,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放养水面达到2.5万亩,水产品产量0.55万吨,渔业产值0.33亿元。

6、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满意的科技人员队伍。二是全面推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建立效能淘汰机制和工资与工作任务、效果挂钩的分配机制。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设施建设,十二五初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新建10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场所及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四)保障措施

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两个趋向”统领“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我县区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积极向省、市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我区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推出一批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3、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将有计划推广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稳定区、乡(镇)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

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的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0篇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和“两区两带两基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基本思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资源、农村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统筹发展,做到与土地利用、城镇化、生态、新农村相结合,突出“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五个要求,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等功能,加快实现路域美化、田野绿化、水系生态化、园艺标准化,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新突破。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原则。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传承地域文化和教育示范等方面的作用。

2、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与都市、农业与非农产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苗木花卉、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中心镇、中心村因地制宜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加快路园林文化服务带、河生态观光带、生态旅游开发区、山休闲观光区四大区域开发,使之成为城市的新景观、生态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三)发展目标

以农村殷实小康、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城市、富强文明和谐幸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全面拓展农业功能,使城市增添新的景观,生态增加新的效应,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农民收入开辟新的渠道。到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形成以苗木花卉业、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重点产业为主体,集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科研示范、休闲观光、景观绿化、生态涵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体系,以苗木花卉、智能温控、生态餐饮娱乐为主的园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占到重点区域农业用地的50%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生态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休闲观光型都市农业示范区。

1、生态功能目标。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空气水源清洁、高效节能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到年,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4万亩,绿色长廊达到8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3.4%以上。到年,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5万亩,绿色长廊达到11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完成所有城镇、工业园环形宽幅隔离林带。

2、景观功能目标。都市农业在城镇规划、、管理中得以充分展现,都市农业的商务休闲、生活休憩、绿色生态、旅游观赏、自然原生、历史文化等各种景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到年,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7%以上。年,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8%以上。

3、经济功能目标。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和科技支撑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健全落实,都市农业综合收益水平明显提高。到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70元。到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0元。

4、社会功能目标。服务城市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的科技转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和农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建成一批基础完善、功能齐备、服务规范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到年,全区农业社会服务人数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

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突出发展苗木花卉业、生态观光农业、高产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四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都市农业。

1、苗木花卉业。进一步扩大苗木花卉种植规模,重点发展城市绿化需要的大规格绿化苗木;发挥“南木北移”驯化基地作用,引进发展南方高中档观赏苗木新品种,经培育驯化后,向京津等北方低温地区过渡种植,建成全国“南木北移”过渡带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规划路园林文化服务带、路十里画廊。到年,苗木花卉面积达到2万亩。

(1)沿路段两侧(北至路,南至铁路)路园林文化服务带,集中高中档观赏绿化花木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条,进行集约化生产,重点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花园等集高科技、高效益、生态景观好、与未来园林化城市风格交融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园区。

(2)沿路南延段路十里画廊,在路两侧50米绿化的基础上,沿道路两侧进行结构、土地调整,分片划区,搞好配套基础,重点发展观赏苗木、花卉、金银花及优质林果等兼具景观和经济、生态效益的观光农业,以园区化为主,辅以餐饮、采摘、观光等休闲功能,将十里画廊打造成连接大街古商城与生态旅游的靓丽风景线。

2、生态观光农业。依托我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明显的山水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果采摘、湿地观光、临水垂钓、植物公园、生态农庄、文化展示、创意农业等生态观光农业。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以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和农村文明为主要内容,重点“三带三山一湖”,即:路园林文化服务带、河生态观光带、河湿地保护带和、山、葫芦山、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着力发展农庄经济、园区农业、特色产业、人文景观、农家乐、休闲广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以生态带动旅游开发,以结构升级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到年,全区建成2个农业旅游强镇,8个农业旅游特色村,10处农业旅游示范点。

3、高产高效农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重点发展籽种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唯一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耗、高效、优质、安全。

(1)以北郊、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集成配套统一供种、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300亩良种科技示范园、3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

(2)到年,蔬菜生产按照“北菜南菌山特产”的总体布局,规划建成周北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30万平方米优质珍稀食用菌基地和周南5000亩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主要以西红柿、苦苣等10个绿色蔬菜品种为重点,北郊镇胥家、丰乐、镇大柳行村等10个重点示范村;食用菌主要以平菇、双孢菇、鸡腿菇为重点,山、卧虎山、葫芦山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主要以毛豆、香椿等为重点,镇彭阳村、平楼村等4个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示范基地。

4、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业,实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划定畜牧生产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位于城区范围,重点发展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畜产品物流业;限养区位于远离城市及村落的郊区,重点发展畜禽繁育、特种养殖、生态养殖等育种畜禽业和无污染或污染较小、效益较高的精品畜牧业。到年,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95%、80%、90%,粪便处理率达95%以上,生猪、家禽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实施农村户用沼气、畜禽养殖基地大型沼气工程,积极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多途径收贮转化作物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到年,基本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区域布局

结合城镇化,统筹城乡资源,积极规划优势项目向优势区域集中,重点开发路园林文化服务带、河生态景观带、生态旅游开发区、山休闲观光区四大区域。

1、路园林文化服务带。主要包括北郊镇、镇、青年路街道。沿路段两侧(北至路,南至铁路),以路绿色长廊为依托,大力整合花木种植、体验菜园、生态餐饮、旅游度假、文化展示、创意农业等服务产业,将农产品生产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培育一批高文化品位、高附加值的创意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重点齐鲁会馆、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马鞍山休闲庄园等重点项目,逐步把路苗木花卉长廊打造成辐射周边、极具影响力的生态园林文化服务带。

2、河生态观光带。主要包括北郊镇、镇、萌水镇。以河提升治理工程及范阳河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抓好河道治理和沿河生态绿化,重点河滨河公园、范阳河湿地公园等工程项目,在河范阳河流域营造靓丽的城市景观水系和湿地游园风景线。

3、生态旅游开发区。主要包括萌水镇、镇。紧紧抓住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湖为中心,利用3-5年时间,依托现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能源林、观赏经济林、保健药材、果品采摘、山野采风等生态旅游产业,重点生态园、牧业生态养殖观光园、金银花种植示范园等重点工程,在四周全力打造集休闲、度假、娱乐、吃住、采摘、体验、观赏、购物、教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开发区。

4、山休闲观光区。主要包括镇、镇。山等生态园林基础,进一步拓展生态景观、体验参与、设施园艺、旅游度假等都市农业功能,坚持园区化运作、景观化,集中培育山生态旅游观光园、葫芦山生态园等精品示范园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休闲观光游,打造我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

三、年重点工程

坚持以项目推动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抓好五大工程。

(一)都市农业长廊工程

围绕主要道路、水系两侧进行绿化、美化,统一规划林带,统一景观树种,统一绿化山头,沿线全部实现秸秆利用,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农田重点发展兼具景观和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业项目,都市农业长廊。林带规划宽度每侧5至10米,有条件的加宽到20米以上,城市规划区加宽到50米以上;区镇道、镇村道路及其它河流支流、沟渠,每侧林带宽度按照3至5米进行规划设计;新建道路、新治理河道,实行道路、河道治理与林带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东部重点或提升路、路、6条主要道路、水系的绿化,积极引进发展高中档观赏苗木花卉新品种、新项目,突出抓好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等新型农业项目,形成一批特色苗木花卉精品园区。南部重点或提升滨博高速段、路南段、张博路附线、范阳河4条道路、水系的绿化,突出抓好金银花种植示范园、腾蛟梅花园等园林绿化示范项目,搞好配套基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营造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新优势,实现南部路网绿化景观的全面突破。

(二)水系生态工程

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加大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系环境,维护水系生态安全,一是全面完成河梅河大桥至张店交界处5.5公里的河道提升改造工程,以河道为轴线进行生态护砌、绿化美化,4处特色文化主题河段,3个主要交通桥节点生态园林公园,在仇套橡胶坝以上河道内依势建造人工湿地一处,积极打造东部新区的生态景观线,河滨河林地公园。二是加快推进范阳河湿地公园。以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基础,抓好沿河河道整治和生态景观,提升绿化水平,营造靓丽的城市景观水系和湿地游园风景线。三是湖周边生态绿化及环境治理项目。利用3到5年时间,对湖周边进行高标准绿化,对周边餐饮业进行规范整治,建成辐射力强的休闲娱乐区和近水宜居区。

(三)山地公园工程

以山地风光等自然景观为主体,进一步充实文化内涵,提升发展层次,集度假、餐饮、观赏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山地公园。一是抓好山生态旅游观光园,加强绿化、美化荒山,整修道路,修复防空洞,集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新型文化农庄,形成新的旅游亮点。二是进一步完善葫芦山生态园,为附近居民打造一处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地公园。三是加快镇宝山生态园,有机农作物、优质果品种植基地和大型餐饮农家乐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四)科技示范园区工程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生态园、桃园科技花卉生态园、科技生态园、牧业生态养殖观光园、生态示范园、良种科技示范园、茶园、中国能源植物研发保护中心示范园、花木生态休闲园、腾蛟梅园等10大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展示基地和招商引资平台。

(五)精品农业基地工程

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路苗木花卉基地、3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万亩设施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丘陵山旱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30万平方米优质珍稀食用菌基地、奶牛集约化养殖、寄养基地、北郊镇标准化肉羊基地、中慧葫芦山肉鸡规模养殖基地、万对肉鸽养殖基地、万头自然养猪基地等10大产业基地项目,建成一批粮、牧、菜、花卉、苗木农产品精品基地。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效能。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部门,必须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落实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一是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分工负责、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强化对现代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对都市农业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都市农业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加强协调,统筹解决。坚持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强力推动都市农业发展。二是在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实施方案,上下衔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抓好规划的落实。三是实行镇村整体带动战略,进一步挖掘地方资源、技术优势,突出发展旅游农业,带动全区都市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督查调度制度,并把都市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工作的突出重点,纳入区委、区政府对镇(街道)、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施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化管理,集中策划一批都市农业园区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率先突破。区政府每年筛选部分都市农业园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实行区领导联系、区直部门挂包都市农业示范点责任制。落实创建责任、创建任务、创建标准、创建周期,通过重点工作项目的突破带动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一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在土地流转、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和完善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土地流转问题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区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土地经营权互换、租赁、转包;积极引导群众组建土地合作社,化零为整,连片靠拢,规模开发;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以地入股,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进行开发,促进土地向高效种、养规模大户、龙头企业转移集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创新支持方式,通过采取贷款贴息、民办公助、品牌扶持、以奖代补、产权改革、税收地方分成返还、优先提供土地、政策性保险、信用担保等方式方法,重点对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出口创汇、名优品牌创建、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农产品精品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奖励支持,调动各方面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开发都市农业,形成稳定合理、多元化的社会各方面投资和支持都市农业的新机制,扩大资金的来源。积极实施规划招商、项目招商,借助外力把我区精品示范项目做起来;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组建专业发展公司,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全面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其根本的动力。我区面积相对较小,要成功地发展都市农业,必须走高科技支撑、高产值发展的道路,加快我区推进都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从总体上说,我区目前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要下决心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一是加强优良农作物、畜禽品种更新,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本区生产的各类优良品种,使主要农作物、畜禽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强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推广新型高效栽培、优质安全生产、高效立体种养、肥药科学使用、畜禽规模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知识水平,制定都市农业人才建设战略,加大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发展都市农业的本领和增收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积极转化、推广其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并通过共同申请和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提升全区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上一篇:经济发展计划范文 下一篇:城市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