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4 07:27:29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观念;岭南;生态保护区

1研究背景

由于身处岭南,近年来随着岭南地区城市扩张和自然生态所产生的矛盾在其具体表现上有一些亲身的认识和体会。中国城市发展快速增长,许多城市出现向周边扩散,自然资源的消减,尤其是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快,城市扩张对于郊区和自然生态所产生问题更加严重,那么在广州萝岗区天鹿湖规划案例中,试着去探索寻求城市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

2以生态观念来设计城市日益形成主流

如今生态城市理论在国外已经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城市正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和伯克里市、德国的弗莱堡、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都已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取得了许多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生态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2)乡土化设计,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科技手段来恢复己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3天鹿湖生态保护区的概况

天鹿湖地区位于广州东部,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西部,比邻广州科学城和萝岗中心区。天鹿湖及其附近周边地区,是萝岗区内唯一一处山水并重的大片自然生态景观区,有“广州东肺”之称。

4天鹿湖生态保护区周边城市扩展对其产生的压力

天鹿湖地区处于白云区,萝岗区和天河区的交汇之中,因此这三个地区的发展和扩张也对于天鹿湖地区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和影响。尤其是白云区和萝岗区主要以外来人口的居住区域为主,随着它们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带给天鹿湖地区自然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5生态城市原理在天鹿湖规划设计的应用

5.1规划理念

此次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结合天鹿湖地区宁静、优质的自然资源及靠近城市的优势,以生态保护为根本,抓住城市消费群体逃离城市喧嚣,寻求宁静度假圣地的心态,为消费群体打造近、净、静的度假区。

5.2生态原理在天鹿湖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天鹿湖的规划设计当中,基于生态原理的应用可由以下两点来分析:

(1)空间规划方面

以自然山水为主导,整合城市空间形态。自然山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城市环境质量的调节器和净化器。山体对城市的温度、湿度、风向等具有很大影响,水域为城市提供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的机会。城市中的水域具有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空气尘埃,保持大气适当的温、湿度,产生大量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等生态作用。自然山水是城市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城市设计中应充分认识山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其加以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自然山水的生态作用。

(2)景观方面

a.自然山水既是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又是城市景观的背景。对自然山水的保护应与良好景观效果的获得相结合,合理组织自然山水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关系,使两者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创造山、水、城共生的优美城市景观。

b.建立绿地空间骨架,规定道路绿化带宽度,防止道路“街道化”。在绿化布局上应进一步完善现有市级和区级公园,发展居住区及小区公共绿地,建设一系列主题公园和特色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c.提高绿化覆盖率的策略。要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除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开发空中绿地,建设屋顶花园。

(3)社会文化方面

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崇尚促成生态城市的创造,在这些城市里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自然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空间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还应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自然生态思想通过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等融入特定环境语汇文化内涵之中。

结语

主要围绕自然生态展开研究,而城市设计所涉及的生态要素还有很多,这些生态要素对于塑造生态美的城市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城市伯克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划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城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1 城市设计的涵义与内容

1.1 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 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 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 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城市设计范文第3篇

一、城市设计与诚市

广义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各种物质子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物化地说,城市设计是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但融进了人的因素,成为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的物化组合。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和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这三大理论一直是规划师所遵循的主要规则。从几种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出,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到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的适用性。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或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三、城市景与城市

优美的城市景观,方更的城市布局,合理的城市功能使得居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会到城市的优秀之处。城市景观与城市设计的概念上经常混淆,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即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对城市景观、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所获得的知觉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含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能最佳地体现城市的艺术性。

(一)城市轮廓控制

城市轮廓线对城市特征的表现有其重要的作用,城市轮廓控制包括城市高度分区的控制、景观视线走廓的控制、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二)建筑高度分区

为使成市具有合理完整的空间结构,为城市优美的轮廓线奠定基调,并为城市的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创造条件,并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的深度和层次,应确定城市的高度分区。

(三)旧有景观改造

城市的肺是绿化,血脉就是河流,是城市生生不息的重要环节,可改造为景观。

(四)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为了保障人与自然和人工景点在视觉上的延伸关系,规定某个空范围必须允许视线穿透。

(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的保护

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度的艺术性、地方的特色和城市的内涵,而且更能反映城市的历史的延续性。

(六)与绿化相结合

我国的城市环境景观已大幅度改善。在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城市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原则,以自然生态园林绿地构建诚市景观。

四、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实际上已经包含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作为城市的外展面,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也就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是使城市“环境艺术化”的工作,是环境中的每个“对象”(环境艺术“作品”)环境化的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际交通,它的细节处理应该是艺术化的,令人舒适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包含了城市美学的概念,也包含了以人为主体,处处考虑人的使用与心灵感受的设计理念。

城市规划后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设计、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城市的整体环境、景观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设计的艺术化旨在倡导一种精品意识。

我们希望城市在其内在的秩序下,延缓其文脉,使城市生活保有其特色,以人为体,创造出富有艺术特色、有历史文化内涵、有品位的城市际交通、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城市的便利与优雅。

城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重要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内地城市化达到了51.3%,“农耕社会,乡土中国”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农耕转向工业、乡土转为城市是中国现阶段发展需求,是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表现。我国城市设计理念,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汲取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既重视城市、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又注重城市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居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今,回归自然、突出时代、体现特色是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设计的概述

城市设计,又可称之为“都市设计”。这一概念的产生原因和存在基础依附于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关于开展城市建设工作的社会背景,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以及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人类打造一个舒适、健康、文明、生态、优美的,且客观存在的居住环境。城市设计的实质定义是指为了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按照拟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当下实际的社会生活、市民风俗以及建筑设计艺术等对城市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二、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1、住宅设计

(1)住宅设计对人心情的影响

建筑设计是人文重要的表象。人们的文化理念、思想和情绪都受到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最大体量的人类文明的表象,建筑代表的就是现代人的价值观。仅以住宅这个角度去讲,我们的住宅很大很豪华,就觉得充满精神财富吗?那么多的高楼,你所拥有的却只是一间房子,甚至还要用你的一生来按揭。所以未来的住宅设计可能并不一定要很大,你个人所拥有的不一定要多,但是你所分享的应该更多。未来的住宅可能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可降解,每个人拥有的物质资源会越来越少,而在家里面所讲到的情感因素、非物质的自然因素,阳光和风会越来越重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价值观可能都要重新审理和更新。

(2)好的住宅区设计对整个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重视好住宅区的设计对整个城市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推进市政建设,要合理调整住宅布局,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建设用地平衡中居住院用地比例通常设定为25%~30%,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一般为每人20m3,从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足可见其对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影响之大。

2、城市滨水地区设计的积极作用历史保护

滨水地区的设计应提前做好规划,将滨水区的生态保护、景观营造、河道治理、文化展现作为设计重点,并且在设计中要着重体现对生态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品质的展现。目前,滨水地区存在水环境不佳、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避免该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该区域的规划设计应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突出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通过城市设计建构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完善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3、景观环境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4、设计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参考高密市规划局正在推行的“阳光规划”设计理念。让民众广泛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充分行使对规划工作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集体决策、社会监督”的阳光规划体系,不仅促进了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另外,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机动交通和停车场渐渐吞食了街道和广场,城市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本文以道路为例,提出“宁静化设计”的概念,对交通流量较少的居住区道路,应采取缩窄交叉口、抬高人行横道线、设置特殊标识等措施,降低车辆行驶速度,减少噪音污染,保障居民安全,形成连续便捷的步行系统。

车行道分隔带,是城市道路的视觉重点。绿化分隔带方面,交通性的主干路中间分隔带的宽度要在3米以上,宜种植胸径大于10厘米的乔木并加灌木;生活性与景观性的主干路两侧,分隔带的宽度在2.5米以上,绿化配置应多样。防护栏方面,交通性主干路中间防护栏应设置混凝土护栏基座,宜为25(高)×50(宽)厘米,护栏高度宜为110厘米;生活性与景观性的道路护栏可采用温州地域文化题材的画面装饰,护栏高度不宜小于80厘米。

停车设置颇受关注。单向行驶的道路路侧设置小车停车泊位时,道路通行宽度在5米以上;双向行驶的道路路侧设置泊位时,道路通行宽度在12米以上;人行道设置停车泊位后余宽不宜小于2.5米。

三、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注重自然环境、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时代先声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题。享有东方威尼斯的苏州以其缠绵的水网为特色、泉城济南闻名于“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秀丽风光、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成就了一座山城的美名等,体现独特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满足城市的实用功能来反映其个性特点,一方面,可以因借自然要素成为空间中的景观;另一方面,也可以依就自然环境反映其形式。

城市空间的塑造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它反映着时代的特点。新兴产业为满足社会发展产生,它对城市空间提出新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新功能,才能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准确反映其诉求,从而形成空间自身的特色。创新的思维是驱使这个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之一,它总是通过超越人类的常规思维而不断拓展新领域,目前生态、低碳、智慧的理念正在改变今天的城市空间,例如阿联酋马斯达尔环保城的低碳设施——太阳能收集设施、风能收集设施(风塔)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全新元素。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会令城市空间独具特色。

“现代主义化”、“汽车城市”、“郊区化”、“商业化”倾向是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倾向。城市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经历着更新与改造的过程。我国正在经历着“在传统城市上建造新城市”的过程,城市的现代主义化趋势从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冲突,传统城市的空间环境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主义的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市场,近十年来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增长最快的地区。汽车数量的增加,带来城市道路改造,机动化成为现实的需要。

商业居住小区组织模式日益渐增,原有的“单位大院”结构形式正在转变,商业居住小区倾向于封闭式模式,现如今比较常见的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类型已经成为主流,建筑行列式布局也成为了小区的典型形态特征。商业居住小区在城市区域内形成一个独立于城市空间、城市交通,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城中城”,有弊也有利。

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作为对美好的城镇环境物质的塑造者,给人们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舒适的美好的生存环境,让这个环境有实际的功能和价值,不过多的刻意追求形式、风格和流派。

结束语

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明的容器。 好的城市设计,既能一种舒适宜人以及视觉美感又能唤起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空间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留下的那些印迹、细节是本应该可以在城市设计中被找到的,一个完美的城市,既应该有现在,更应该有过去和将来。

参考文献

[1]张雪雁,阚俊峰.浅谈城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鞠文强.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城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

前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人们日程生活中并不陌生,因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现代年轻人选择居住城市所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决定着现代老年人的养老城市的选择。因此,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逐渐成为了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打出的宣传标语,希望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自己的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化氛围以及地域特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功能以及历史发展概况、理论发展概况,进而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有了意义。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以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发展眼光为前提,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规划。

(二)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又叫做都市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普遍接受的内涵是城市设计是一门学科,一门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一门关注城市城镇功能、城市面貌、规划布局的学科。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在设计复杂过程中寻求城市中的实体安排和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和谐[1]。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的,即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布局、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指导,从而对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做好一定的基础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运行进入正常的轨道。此外,城市规划的功能还体现在理念上,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城市规划的,把城市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考虑的是建筑实体、经济实体等,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即依据城市特征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特色,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完成对城市的规划。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也就是说,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必须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不能只依据合理规划和完整规划而忽视掉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因此,城市规划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舒服、惬意。

城市设计的功能,则是立足于城市规划,在总体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这些设计包括建筑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道路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相较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城市设计更有实际性和具体性,可以把城市规划的理念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城市设计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以更好的城市设计来服务于人民,这一点,在城市设计当中最为棘手而且难度也最大,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城市设计中,所有的建筑、环境、景观、活动空间都不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而是依据人民的需求与否进行城市设计。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城市规划中所没有的一些城市设计,这就导致了城市设计在实际执行总会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城市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也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而城市设计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服务于人民,用具体实际的建筑、空间来实现人民生活的惬意、舒服[2]。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

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

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城市设计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导致现在城市中功能分区的增多,这就为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带来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促使了城市设计飞跃式的发展[3]。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总体上的规划,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具有指导性,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城市规划就具有数据性和抽象性,而城市设计却表现出图形化和具体性。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蓝图,从上面介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而且,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涵上就可以看出区别与联系,而且在功能上,城市设计也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性和系统性,使得世界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而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02:59-62.

[2]姜洪宇.本原认知下的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分异思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63-66.

城市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与详细规划关系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性的部署。从某方面来说,城市规划可以说是区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同样,区域规划也更因为有相应的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

城市设计是作为独立的学科从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来的,它的基本原则是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要求,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公众利益。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包括功能、美学、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多方面。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有关现代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其在城市建设各个层面中的内容,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城市设计层面的相关规范。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城市设计定义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设计可广义理解为设计城市,不仅是对城市物质要素进行设计也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桥梁,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合协统一的一种设计。

城市设计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城市大范围地块的整体风貌和风格的设计,成果相对比较粗糙的,城市规划既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看作是城市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设计是一种城市公共政策,是城市空间成长的引导、控制、管理的一种过程方法,是一种开放的、可参与的、有组织的城市研究和管控方法。其侧重的是对二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环境景观和整体形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是更为具体化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整个都贯穿于城相应的市规划中,城市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大都比较广泛,大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的总体设计,小到某一特定空间场所,例如: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的设计。城市设计的目的不但是要尽力体现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更要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整个城市环境更现统一、和谐,并富有浓烈的时代感。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来表现不同城市的特色,其表达的内容包括,如城市形态、城市道路、街道、城市区域性地段,城市边界,城市节点标志。非物质要素如社会结构、文化物质、风俗民情、生活方式、行为心里、政策制定管理、公众参与等。

城市设计可以概括成场景与社区的营造、社会环境与物质空间的优化配置、功能与美学的完美平衡。目的都是在于要为城市的居民创造出一个个舒适适宜的居住空间,并且逐步得由起初的重视空间美学视觉与美学价值及对建筑物空间感的强调,人性化地向另一方向转换,那就是更为注重城市设计与人、城市空间、社会行为的联系,更强调的是社会使用性。

二、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说到本质就是公共政策,最终的结果就是法律。在做具体城市规划项目时,应该不仅仅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政治,政策,文化,地理,气候,区位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其更侧重的是对城市三维空间形态以及环境品质的具体研究。

以重庆城市规划中“十八梯的故事”为实例,来分析下它兼顾控归、空间关系及人文几者设计协调的思路。实际它要表现的也是多维空间的一个载体。首先,进行区位关系分析:规划区域位于重庆渝中半岛渝中区下半城十八梯地段,北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西以中兴路,南以解放东路为界。其次,社会经济背景:渝中区一直作为城市建成区的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设计地块与城市CBD功能跟形象不相称的旧城区。旧城的重新规划更新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a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b塑造半岛形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c旧城更新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尝试d探索适合设计地块的有机更新模式。针对以上几项分析,在规划过程中,产生合理构思:城市形象的塑造尽管受到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影响,而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又是能动的。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科学运筹和积极作用,将其粗俗的一面剔除出去或淡化处理,将精彩一面凸现出来。规划主要依据:(1)设计地块已有规划所形成的格局。(2)政府规划详细控规。(3)贯穿理念: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城市发展潜力,留住十八梯,留住部分老区,遗址以及饶有趣味的老街名字等。以上述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共设计了三条主轴线:十八梯轴线,十字金街轴线,法国领事馆轴线,并由此形成了:(1)绿色景观通廊:(政府控规)给城市增添色彩。(2)沿大高差地势绿化带:提高土地利用率,给城市以立面的绿化。(3)沿法国领事馆轴线绿色景观带:提高地区居住品质。

综合以上信息,不难看出,这样的城市规划很好地实现了对城市局部地区的空间环境的进一步控制与整合,将同地与空间转化易于限定和控制的符号、文字、数字,用分析和规划控制引导指标形成对不同层次问的界定、表达与近远期结合。同时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地块划分较为机械,小地块之间互联不够,运用整体规划的手法解决系统内部无法克服与协调的一些弊端。

并且难得的是,还综合考虑到了以下控规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结构骨架构思、绿化步行系统设计、景观视廊的组织、城市结点系统的构思等。

三、两者的区别

任何规划和设计都有其设定的一个出发点,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其过程方法以及收到的结果的不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主要存在与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的不同,规划目标的不同,管理运作方式的异同。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主要处理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做出相应长期远期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社会和经济的目的。而城市设计更注重的是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环境、结构以及如何布局的关注,更可以形象得称之为城市空间体系。研究范围甚至囊括了对于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文脉、空间景观、城市构筑天际线、文物保护及利用等各个社会层面,内容丰富多样而完整。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它们研究和思考的核心内容来看,前者多于关注的是对城市的空间利用,而后者更加关注城市的土地利用。不难看出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处于宏观层面,而城市规划则是处于规划中的微观层面,两者既能作为相互的指导,而又是彼此构思的具体深化。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有序的结合,才能创造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2] 相秉军 .控规的尴尬 [J].规划师, 1999,(2):112-113.

城市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1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2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3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艺术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场所理论(Place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3.2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提升,反过来再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激发旧城的生命力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历史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4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新晨:

参考文献:

[1]李龙生.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2003,2.

城市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影响因素;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34-02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内容

目前,国内外人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尚无统一认识。但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对城市设计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体制,可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城市空间形体环境规划。它是以“人本”观念为核心,以功能和美学为原则,为城市社会(市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形体环境和良好的空间秩序。

传统意义上城市设计有多种定义,其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

北京城市设计学术研讨会的结论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

从学科角度来说,城市设计是跨越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学和建筑学三个学科之间的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城市形体环境中创造三维的空间形式。在学科体系上,它是城市规划的深入和具体化,与园林建筑学和建筑学的区别在于它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具体的形体环境元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法,是整体而辩证的,是一种能够对城市时空结构中节点的分析,是综合技术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城市交通道路的组织,是整体美学的综合艺术的表现。

二、城市设计内涵之我见

1.内涵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以上第三种观点,我认为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形式。它存在于城市规划的每个阶段,无论是城市的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规划,都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思想。城市设计的目的是给城市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形体环境和良好的空间秩序。《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中作者的核心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场所”,因此我认为凡是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改变的设计,都需要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

2.影响因素

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中通过对城市以众意向的调查,归纳了城市设计包含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抓住这五项要素的设计,就能创造好的城市印象。这也是近年来西方规划界普遍遵循的城市设计指导。

边缘:是城市或地区的轮廓,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断。如沿河的城市轮廓、海上的城市景观、高架路形成的“空中边界”等。

街道:是纵向展开的城市景观,包括车行道,步行道乃至河道,是城市中的绝对主导元素。一些主要的交通线都会成为关键的意象特征。如果主要道路缺乏个性,或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强化特定道路的意象。特殊的立面特征对于形成道路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路面纹理、路边的种植都不可忽视。除了这些可识别性外,还应有方向性。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进人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是内部展开的城市景观。如居住区、市场、文化区、旅游区、公园等。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主题的连续性。通常一个区域应具有典型特征。而创造一个强烈的意象,必须对线索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一些区域是内向的,一些则是外向的。

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往往在路与路、路与河、路与林、河流与河流的交汇点。成功的节点不但在某些方面独一无二,同时也是周围环境特征的浓缩。有的是通过其空间形态,有的是通过其独特的单体建筑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对象,如有影响的古今建筑、城市雕塑,也包括自然物。标志应具有鲜明独特、清晰醒目的特征,与背景形成对比,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凯文・林奇认为这五大要素控制了城市意象,从而建立了城市环境形态稳定的概念。在现实中,上述各元素类型都不会孤立存在,把城市环境形象分解为五大类进行分析研究,为城市设计的推进开辟了概念明确、可实际操作的道路。70年代美国旧金山的城市设计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世界上颇具影响。

三、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应用

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城市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过程中需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但从其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工作;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形体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1.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城市的功能结构、产业构成进行空间布局和调整,其规划的结果将会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宏观空间布局,从而大致确定了城市居住、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等的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状态。我们知道,不同功能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从而也就形成了城市的雏形。所以说在总体规划的色块图上,实际已经决定了城市的大致空间形态。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总体布局。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系统的布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局,城市轮廓线的布局等,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体,形成一个完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城市范围内的空间形体布局。

2.城市设计在城市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详细规划能够更为明显的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通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一提到城市设计就会想到群体建筑的空间布局,其实我认为这只是城市设计较为深化的一种形式,也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的作用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的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能够控制城市大致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较为模糊的城市形象。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其城市设计更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并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对特定地段要从整体环境人手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匠心独运,为后续设计留有伏笔;又要避免规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深度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对设计部门工作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服务对象――规划管理的效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环境的存在,是决定城市设计特色的灵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树、广场和历史建筑,规划中都要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要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并将其融合在现代设计语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价值需要保护的建筑,周围新建筑的体量、尺度,甚至设计细部,都需与其呼应,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到了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的大致形态其实已经能够以显现出来。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间定位的详细规划,使其内容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3.城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单体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继续和具体化。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建筑单体设计,用于塑造良好的整体建筑环境建筑设计过程中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好多建筑师往往较少的考虑建筑体周围的环境因素,而仅拘泥于建筑单体本身的形体设计,忽视了建筑体与其周围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多优秀的建筑实例可以证明,好的建筑一定要与其周围的城市环境和谐融洽,运用城市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建筑创作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也是作出优秀建筑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小结

城市设计的目标已经从较为单纯的美学、空间形体环境,发展为改善、提高城市综合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历史传统风貌、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等。城市设计的对象,也从单纯的研究物质空间,发展到包括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社会文化。因此,城市设计理论正在日趋走向成熟和完善。③

(作者简介:彭茜,女,工作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宛.城市设计理论思潮初探(一―六),国外城市规划

[2]张锦秋.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3]刘玉民、白晨曦.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规划管理相关问题探讨,建筑创作

[4]Saarinen, Eliel,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表败与未来》

[5]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6]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7]卡尔索普《步行地带》

[8]西特.《城市建设一书》

[9]培根.《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范文第9篇

城市设计相比城市规划而言,更加的具体、形象。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1]。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能够完善城市设施、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功能,使城市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历史名城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创造力,体现着中华名族的生命力和延续力,是我国古代先民的指挥结晶和文化瑰宝。保护历史名城,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同时,保护历史名城,也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时,历史名城保护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城市和谐发展、打造城市名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进行城市设计时,文明既要考虑到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又不能忽视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同时要使现代化城市与历史名城风格融洽、和谐而处[2]。

2在城市设计过程中保护历史名城的策略

2.1合理设计,使新旧建筑风格相融合理的城市设计和城市的再设计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键。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城市文化、地域特色来设计,使城市的现代化、历史性协调发展,避免出现文化断层[3]。在进行城市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到新旧建设风格的整体协调。无论是在现代化的建筑里插入古建筑,还是在古建筑群里添设现代化的建筑,都会显得突兀。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设计中认真策划、合理设计,做到新旧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要想使新旧建筑之间能够和谐共生,我们就要深切的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继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建设符合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新城。历史名城的建筑风格多古朴典雅,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如要在古城附近添设新的建筑物,可建设一些仿古建筑,避免产生风格上太大的偏差,造成不伦不类之感。或者,也可以采用绿化手段,在历史古城中栽种绿色植物,使旧建筑物焕发新的生机。只有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才能保证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对历史名城的保护,使历史名城充满新的活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2.2开发新区、保护旧城我国人口众多,且城市化不断推进,使我国的城市呈现出密集紧凑的特点。大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多种功能辐合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利于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对旧城实施功能疏散[4]。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旧城的周边、开发新的城区,在新的城区建立齐全的基础设施,提高新城的服务功能,吸纳旧城的商业和人群,进而避免旧城负荷过大、不堪重负的情况。同时,人员的疏散也会避免对旧城造成的人为破坏。将历史古城的人员迁出旧城之后,还可以在旧城区发展旅游业,以带动旧城区的经济发展。2.3整修历史名城,保证“修旧如旧”历史名城经过无数岁月的洗练,难免会有所损坏,在保护历史名城中,很多部门也对其中受损的古建筑或者景观进行了修缮工作,但是往往没有对建筑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精心的测量,以至于修缮完成的部分难以与原建筑物融为一体[5]。因此,我们在对历史名城时,要实现“修旧如旧”的目标,保证历史名城的整体性、协调性。要想“修旧如旧”,我们可以在进行修缮工作之前,对原建筑物进行拍照、认真测量,在施工时注意对比照片、依据之前测量的数据,进行一丝不苟地修缮工作,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原封不动”、保证历史名城的“原汁原味”。2.4妥善开发历史名城在进行城市设计时,我们不反对将历史名城开发为旅游区,但是我们要适度地开发、要妥善地管理,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在历史名城开展旅游业,一定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游客来自五湖四海、素质也良莠不齐,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我们要提高游客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比如在售票处张贴布告栏,明确列出损害历史文物的惩罚措施。加强对旅游区内历史名城的保护,还可以历史名城的角落安置摄像头,防止游客做出损害文物,也可找到损害文物的人对其进行教育惩罚。

3结束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城市设计中是继续推动现代化的高歌猛进与保护历史名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现城市现代化是提高都市文明的必然要求,但是历史名城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要合理地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合理设计、使新旧建筑风格相融,开发新区、保护旧城,整修历史名城,保证修旧如旧”等方式,在保护历史名城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设计,打造城市名片。

城市设计范文第10篇

说到城市设计,就不能不提到城市规划,关于这两者的区别,针对各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异同,所理解的涵义也各有不同。所以,对于一个城市设计者来说,合理区分它们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城市规划这个大学科里包括了规划和设计两个部分,由于我国处于城市化飞速进行的特殊阶段,需要在政策和实际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所以通常是设计和制度同时进行,在这里,我们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交叉学科;反观国外,也就是西方,由于西方城市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早,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他们在城市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上迅速到达了领先,城市化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此以国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规划是主要负责城市公共政策和方案,而城市设计多为从形体上着手,更偏向建筑的审美,而由于国外城市的特殊性,一些发达的城市已经不需要大量的城市设计者,在他们的城市里,制度和政策就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历史的不同,国外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由于专攻于其中一向,分工更细,所以也发展得更快更好。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不适合流行,不讲究潮流,它不同于服装,今年的服装可能一两年后就过时了,可是好的建筑不是。一个好的建筑,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还是对后人有影响的,有启发的。”城市作为建筑的载体,同样也具备影响后人的作用,即使有些在战乱中已不复存在,有些只能在后人考古中发现遗址,但一年年腥风血雨和改朝换代中,城市也在一次次蜕变,历史的痕迹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指引人们继续探索。

城市代表着一类历史,我们需要从它的开始来了解。我们常把城市和建筑放在一起,因为城市离不开建筑,建筑离不开城市,他们有着相关的联系。在还未出现城市之前,人们的居所是从出现简单的建筑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们称之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原始人为了自己身的安全和生存必须和自然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生产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原始的建筑形态。最早的建筑形式有很多种,根据人类栖息地的不同,早期的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巢居,另一种是穴居。

后来,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进化,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农业的出现是人们从游牧民居走向了定居的居住形式的重要转折点,于是便出现了定居耕种,定居的形成使人们有了稳定的“家”,大家白天出门做事,晚上回来聚在一起,进而形成了以村落为形式的聚居。为了防御野兽或用于部落战争中的防御,开始出现了土筑、石砌、木栅或是壕沟式的“城”,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又出现了用石墙、城楼围绕的更坚固的城墙,此时的城,主要目的是保护奴隶主的在人私有财产和安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方拥有不同资源的人生产出了不同的物质,他们的产品出现了大大的剩余,于是需要交换来获得更多不同的物质,于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形成了专门用来交易的场所,这就是我们说的“市”。满足了物质条件后,人类开始了追求更高的满足,即精神和艺术上的活动。早期主要表现在宗教大量的纪念性活动所的出现,为原始人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正是古代人类聚集的社会性和宗教推动力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未来的城市。 腊和罗马时期,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因此发展起来。城市除了其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外,还具有提升人类素质的强大的文化功能,城市活动除了物质化生产外,更多是创造文化和消文化等精神活动。无论是教堂、纪念性建筑、博物馆或宗教教育都成为了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人类生活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从开始的村庄,到后来的城市,中间经过了由血缘氏族向地缘社会发展的本质区别。古代社会的集采性和宗教是推动其不断形成城市的两种重要的推动力,通过集市和礼仪宗教性的活动,人类逐渐形成一种更丰富的生活联系,不仅食物增加了,还广泛参加各种形象化的精神和艺术活动,它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更有意义和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中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好。”由此可见,形成一种不同于乡村的新的社会生活是城市出现的本质因素。

随后,日益的自然侵袭和各种外来挑战将村庄生活急遽扭转,使之脱离了以饮食和生育为宗旨的轨道,去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这种挑战造就了城市的出现。各类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走到了一起,他们带着自己的工具、技艺以及不同境遇中形成的生活习惯汇集到城市中。正是凭借这样复杂性与多样性,人口的聚集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社会,促使人类创造能力向各个方面昂蓬勃发展。于是一场城市革命逐渐开始了,新的文明由此诞生,在两河流域形成了一些用城墙划分区域的城邦,各种各样的人在城邦里生活,为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工作着,大地主们、贵族们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招买佣人,早期的奴隶制就出现了。同一时期的东方,首先出现了“体国经野”的设计手法,这便是我国早期的城市形式和设计。

中国商周时期的城市,实际上是分封地域内统治阶级的政治据点。其设计是按城邦的“国野”规划体制来进行的。建城的同时,应治野,所谓“体国经野”,即根据封疆的范围,按城的等级规模来规划郊野的土地、人民以及各种生产基地,并布置“郊邑”和“鄙邑”,形成一个以城为核心、有国有野德城邦。由于城的性质是政治控制中心,其总体布局采取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制度逐渐完善,最终形成了对后世中国城市建设产生巨大影响的《营国制度》。

西方早期的城市设计思想来源于苏格拉底,当时,苏格拉底的看法是,应当让城市顺应自然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任其自由发展。后来他的徒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应当以卫城为中心,在城市中心以辐射状按等级划分区域,由此,城市设计的思想有了新突破。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思想上又增加了应对城市加以限制,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希波丹姆式设计。希波丹姆式城市设计采用几何形状的、以方格网为骨架的城市结构形式。其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两侧布置城市中心广场,公共建筑区、宗教区和商业区,城市居民区则用更密集的方格网划分为许多整齐的街坊。以米利都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西方的城市设计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立足于城市的需要、功能和空间创造。而我国的城市设计则更多是一种国家制度,立足于礼制、营建的制度。中国早期的城市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农村观念,从城市生活、社区组织到城市建设管理与农村相比较,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作为各级大小奴隶主统治的政治城堡,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重在体现国家宗法分封政体的基本秩序。《管子》是早期中国全面设计城市设计的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设计新思想,为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并对后世城市规划产生积极影响。

到了帝国时期,城市设计便较传统的城市形式有了更多的突破,也逐渐出现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理论基础的设计。例如,东方汉代的长安城的设计就在城市商业区上取得了很大突破;北魏洛阳的设计在保留之前的宫、城、廓3环相套上,将城的功能划分为政治中心,以宫为主,把廓的功能划分为经济中心,以市为主,居住按职业,阶层,主要职业,不十分强调等级,突出了城市主体轴线,对后世的城市设计影响巨大。罗马帝国的城市设计已不再强调单体建筑,建筑从属广场,成为连接城市的空间,其空间设计和对群体建筑的秩序把握成为了后市城市设计的典范。

罗马帝国从兴盛走向没落之后,宗教势力随之兴起,在宗教的影响下,修道院作为一种新型社会诞生了,并且形成其独有的道德标准。随着罗马的衰落,教会的兴起对西欧中世纪城市文化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再生,并通过各种商业方式蔓延。由此,中世纪的盛世设计的秩序来源于自然地形的有机形态及基督教会对世界社会生活的有序组织。

上一篇:农业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城市经济学范文